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8:37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政业务;机遇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8-0075-02

一、引言

在金融形势动荡、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速下降,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200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出将在2009年经济、社会各方面特别是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9年财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是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二是规范非税收人管理;三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理顺财力与事权关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实现从“保工资、保运转”向“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转变;四是创新财政管理方式,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推进“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五是逐步建立完整的预算体系,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编工作,加快建立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家宏观财政政策调整的分析,预测财政业务市场、财政客户对商业银行业务需求可能发生的变化,并提出了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

二、财政政策变化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开展财政业务面临的机遇

2009年财税改革内容中有三条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关系密切相联。一是行政事业性收费逐步被规范。非税收入管理进一步加强,各地方非税收入改革的力度和广度还会进一步加大,2009年非税收入将面临较大发展机遇;二是转移支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中央将继续扩大财力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弥补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财力不足的状况;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对专项转移支付的管理与控制,加快推进转移支付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的改革步伐。三是县级财政实力进一步加强。“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的模式通过在部分地区试点,财政部门已取得了相应的经验。从2009年财政改革的方向看,这两个改革的力度都会进一步加大,基层财政,特别是县级财政的实力将进一步增强。根据今年财税改革的重点分析,在非税收入收缴业务、转移支付业务和县级财政客户这三方面,商业银行拓展财政业务将有较大作为和突破。

根据对宏观财政政策变化的理解和对2009年财政收支的重点要求分析,总体来看,2009年以财政资金为龙头的积极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将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的刺激国民经济发展,对于商业银行财政业务乃至各项业务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此次出台的积极财政政策在资金投放力度、投放模式和投放方向的变化,带来了资源重新配置的机会和商业银行业务的拓展空间。

1,从投放力度上看。目前中央明确提出的是两年内拉动4万亿投资,其中中央投资1.18万亿,这种投资规模是从未有过的。按以往年度的财政投资力度和近年来投资正常增长速度估计,正常情况下2009、2010年两年政府的投资规模大概在3-3.2万亿间,4万亿的数字已经超出一般预期20%-25%,可以说,2009年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力度是空前的。以海南省为例,截至2009年3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共下达海南省2009年部分新增中央投资15.21亿元(占计划总额18.92亿元的80.4%),这对海南省来说,投资规模是空前的。

2,从投放模式上看。一方面此次积极财政政策政府借助企业、个人投资的力度在增加。4万亿项目完全依靠财政独家承担难以实现。所以各级政府都在呼吁包括企业与个人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参与投资。另一方面政府在此次积极财政政策推出项目的决定权上也与以往不同。此次国家首批安排的1000亿元投资,除了大中型项目由发改委审批外,地方项目改由中央切块到省级财政部门,由省发改委会同财政、行业管理部门安排到具体项目。地方财政部门参与政府投资管理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审批权下放使省级财政部门在各类地方中小型投资项目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3,从投放领域上看。政府对民生领域的投资力度加强,在中央财政2009年新增的1000亿投资中,超过350亿元的投资用于保障性安居、农村民生改善及医疗教育等民生工程,占全部新增投资的30%以上,直接涉农资金接近200亿元。

结合以上几方面看,2009年政府业务板块在积极财政政策指引下,显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发挥财政客户的龙头作用,积极捕捉业务合作机会,并为其他部门的业务搭建发展的平台。

(二)商业银行开展财政业务面临的挑战

i_中间业务收入受到影响。此次积极财政政策中的减税力度很大,造成财政收入减少,同时由于取消利息税等项目,使得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受到直接影响。同时,在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受到影响的情况下,面对财政客户中间业务收入的议价空间进一步受到压缩。

2,负债业务难度加大。在减收增支的背景下,财政的平衡压力进一步增加,沉淀在银行的资金将被更快的投入使用。同时,按照政策要求,收支两条线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支付通过零余额账户,收入通过非税,使得资金沉淀减少。特别是在各家商业银行提出“存款立行”后,同业对于财政客户的竞争将会更为激烈。

3,不确定性因素。在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也存在政策、制度的不确定性,例如4万亿中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比例如何分配、配套投资来源、政府融资手段等问题都有待明确。

三、商业银行发展财政业务的对策建议

(一)一条基本原则

一条基本原则是坚持大财政视点,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合力,突出财政业务平台作用。随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扩大和深化,财政资金将会更为高效透明的运转,滞留在商业银行存款的数量和时间随之减少。应该充分发挥财政客户的龙头效应,有效利用财政客户对资金与项目的掌控优势,携手全行相关部门、相关条线,关注下游客户群体,为相关业务提供支撑。同时,要抓住政府投资力度加大的机遇,早期介入相关项目,充分发挥银行在基建资金管理和财政业务方面的传统优势,通过提供对资金来源、资金掌控使用、资金监管审核等全套的服务方案力争资金在银行内部流转,并利用政府对商业银行的投资需求,拓展有关负债及中间业务。

(二)两类关注账户

两类关注账户是对国债资金专户和转移支付专户加强关注。在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中央国债成为今年弥补财政赤字,保证财政政策得以有效贯彻落实的重点。预计2009年国债发行规模将会超过1万亿元,远远超过以往年度4000亿的平均水平。在国债资金安排使用的过程中,尽管各地资金规模和拨付方式有所区别,但考虑到地方配套资金的使用,国债资金下划和资金归还所使用的过渡性账户的经济效益会逐步显现,将成为商业银行关注和营销的焦点之一。此外,转移支付额度和种类近两年大幅增长,转移支付专户成为部分县级支行支撑性的存款来源。从今年转移支付的政策趋势看,一方面为缩小地区差距。一般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会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为解决各项民生领域问题,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种类会增加,转移支付资金面会扩大,同时管理会进一步规范。因此在今年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的财政政策要求下,转移支付专户资金的沉淀量势必进一步增加。

(三)三种传统业务

三种传统业务是指集中支付业务、非税收入业务和公务卡业务。从集中支付业务看,自各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初期到各项财政业务领域的拓展延伸,零余额账户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与政府机构、预算单位开展全面合作的基础平台。公务卡的广泛推广就是很好的印证,大部分地方财政部门规定公务卡业务与零余额账户绑定,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市场份额大的分行就具备相当的竞争优势。同时零余额账户也是财政资金走向和预算执行最直接的信息来源,能够为下游客户的相关业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商业银行提早把握市场先机创造条件。另外,以资金来源相对单一的政府机构类客户而言,零余额账户未来很有可能替代基本账户。从非税收入收缴业务看,积极财政政策推进后,更多的收费项目纳入非税收入管理,非税收入收缴业务发展空间放大,对存款和中间业务收入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公务卡业务看,公务卡业务是粘合政府类客户对公对私业务的重要平台,是财政政策中严控支出的有效工具,与国家鼓励消费的精神吻合。2009年将是公务卡推广工作关键的一年,各级政府必将会加大公务卡改革的实施力度。为商业银行公务卡的广泛营销创造市场环境。因此,商业银行要提高对公务卡业务的重视程度,提高对市场竞争态势和公务卡衍生效益的认识。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实现财政制度改革和银行业务拓展的双赢。

(四)四个重点客户

四个重点客户包括地方发改委、财政专员办、基层财政部门和地方政府融资机构。地方发改委是项目的审批者、申报者,第一手的信息来源;财政专员办是重点项目中央拨付资金的监督者、监管者和资金拨付进度的控制者之一,在中央直接管理的项目中有一定的地位;基层财政部门主要指县级财政部门。它的话语权不断加强,直接成为“三农政策”、“民生保障”政策的落实者。资金实力会显著提高;地方政府融资机构在地方债难以正式出台的前提下,是推动积极财政政策得以实现的关键渠道。以上四类客户都是在2009年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资源掌控能力和业务地位有所提升的客户,商业银行都应引起足够关注。

(五)五项领域有待拓展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机遇与挑战

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之下,商业银行想要更好地迎接这个时代的到来,不可或缺的是提升自身的管理会计发展能力。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与决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比其他方式更准确、快速的提供给商业银行信息,从而帮助商业银行的决策性发展。对于商业银行来讲,怎样抓住机会,利用好管理会计这项资源,帮助自己快速发展与转型,以更加自信的状态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是商业银行和管理会计所需要共同思考的。

一、关于管理会计的认识

顾名思义,管理会计就是以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和综合效益的一种会计信息,这种会计信息经过了专业部门的收集、整理、筛选、总结,最后得出的有利于企业制定决策的高质量会计信息。

二、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对管理会计缺乏新的认识,对管理会计的大数据背景不能严肃认真的对待

大数据时代来临的今天,具有先知先觉的企业已经把重心放在迎接经济转型的改革上面,对管理会计中的数据化更加重视,但是有一部分商业银行,尤其是出于经济落后地区的跟不上经济发展形势的银行,忽略了大数据时代的管理会计,更不用说认真对待了,他们对管理会计的大数据化认识不到位、理解不到位,导致应用不到位甚至根本不会应用,就更谈不上促进银行的发展和转型了。落后一步不不落后,如果再不坚持改革创新和转型,只有被淘汰的命运。

(二)管理会计中对于大数据的信息不全面,挖掘信息受限,技术跟不上

很多的商业银行已经做好了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准备,但是这种准备只是局限在表面,银行内部,管理会计中技术水平跟不上,没有办法将数据信息百分之百的呈现出来进行分析,这是我国商业银行挑战数据时代最核心的问题。商业银行挖掘会计信息不全面主要是因为:1.客观原因,大数据时代的会计信息是非常庞大的,在很大范围内挖掘对自身有益的信息实属不易;2.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技术有限,无法准确、高效的分析信息,再加上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分析能力有限,更加限制了挖掘有用信息的速度,不能保证银行在第一时间获取有效信息,阻碍了新的决策的制定。

(三)商业银行缺少对大数据背景下管理会计研究透彻的高技术人才

目前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只局限在对传统业务比较熟悉,对新兴事物的理解和研究比较透彻的专业化人才少之又少,我国本身就欠缺对复合型人才的额培养,在大数据时代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专业性人才非常紧张。不只是我国,就连科技如此发达的美国,真正专业的大数据管理会计的分析人才也仅仅只有十几万。人才的缺失导致管理会计中的大数据信息无法被第一时间挖掘运用,是商业银行甚至是我国经济行业的一大损失。

三、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发展如何将问题变成机会

(一)严肃重视起大数据时代下的管理会计发展

大数据时代是经济发展的潮流和必然,商业银行想要发展,就必须认识对待大数据时代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存亡。商业银行想要继续发展甚至存活下去,就必须运用一切技术、方法,抓住一切这个时代给予的有利机会。必须认识到管理会计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组织企业人员通过学习培训,加强对大数据的认识和重视,认识到位了才会把精力、技术、重心向该方面转型。

(二)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的分析技术,升级银行的管理会计系统

采用新的技术,因为大数据的范围无限广、内容复杂、结构不传统,依靠传统的技术分析系统远远分析不全面、不透彻,一般的管理会计系统远远不能满足大数据的信息挖掘需要,这就需要商业银行鼓励信息技术创新,满足挖掘有力信息为我所用的需要。

(三)培养大数据时代需要的高专业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人才是企业的有形资源,通过培养商业银行高专业化人才,开发和掌握最新的管理会计数据化背景下的新技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非常必须的,技术再先进没有人才能够掌握依然不能充分发展自己。对于银行来说,以来可以高薪聘请符合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吸引人才的到来;二来可以通过组织学习、培训等等一切方式培养相关人才。

四、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下的商业银行,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机会,大数据时代的管理会计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帮助商业银行的转型和快速发展,同时如果商业银行跟不上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管理会计技术跟不上、相关人才跟不上、意识跟不上,也必然会导致被社会淘汰。如何抓住机遇,将外部条件变成自己的优势条件,是企业需要思考的。

参考文献:

[1]耿云江,赵晓晓.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机遇、挑战与应对[J].会计之友,2015,01:11-14.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现状;Swot分析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变革。商业银行面临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预见,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情况要求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应对,谋求发展。

本选题旨在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商业银行现在存在的问题,以便商业银行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适宜的经营策略,迎接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提高竞争力。

(二)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对中国的商业银行甚至中国金融市场都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现实意义。

对中国的商业银行而言,商业银行必须在理念上发生转变,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进一步挖掘并高效的运用市场资源,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的中找寻发展的机遇,深化业务领域的开拓,提高自身竞争实力。本文对经营现状的研究,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对中国金融市场而言,商业银行的健康经营有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且快速的发展,加快了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的步伐。在保证银行自身利益以及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逐渐强化市场竞争意识来使资金得到有效的管理,提高资金运用效率,从而能够增强企业自身经济实力和保证有足够的资金提供贷款获得盈利,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商业银行Swot分析

经营现状的分析是商业银行健康经营的前提和关键,所以,有必要对经营现状进行研究。本文使用Swot分析方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进行分析,明确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入剖析商业银行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一)商业银行的优势分析

中国的商业银行,发展至今,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1.资产规模优势

商业银行与其他类似功能的机构相比,具有较明显的资产规模优势和信誉优势。在中国国内,工农中建四大行现有资产均超过了10万亿,明显高于其他股份制银行,在我国整个经济运行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仅有较大的规模,商业银行发展至今,已经在消费者心中积累了一定的声誉并得到消费者的信赖,商业银行已经成为很多储户的首选银行。

2.业务垄断优势

商业银行由于多年经营专门业务,已经在某些专门领域占据相对垄断的地位,短时间内是难以撼动的。比如中国银行的业务优势在于外币业务,其前身是人民银行国际业务部,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行都开立有分支机构,拥有非常广泛的国际网络。

3.营业网点优势

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网络,这是中国的商业银行非常大的一个优势。相比于其他类型的银行,商业银行拥有雄厚的资产,并且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营业网点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

(二)中国银行的劣势分析

中国的商业银行真正商业化运作的时间还相对较短,在营销理念以及营销策略的应用上都比较落后,同时缺乏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营经验,在诸多方面与国际银行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上的劣势

中国的商业银行一般是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专业银行转变而来,还没有完全按照市场原则、竞争原则和效率原则进行经营管理,在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上都有所不足。中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管理架构,虽有利于银行决策权力的集中统一、业务的专业化分工和管理以及各级机构之间的相互竞争,但由于委托链条过长,管理层次较多,分支机构数量庞大,也存在着管理费用、内部协调成本偏高,易于滋生本位主义等弊端。

2.金融产品品种多但缺乏创新性

近些年来,中国商业银行开创了很多新的金融产品。主营商业银行业务,包括公司、个人金融、资金业务、资金国际业务和金融机构业务等。但是,中国商业银行所做出的金融创新水平仍然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多集中在传统银行业务上,还很少利用微电子技术等新兴技术开发更深层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缺乏技术主创型的创新。每年上市的新产品中失败的不少,而且很少有能够代表各大银行形象和业务特色的名牌产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仍然主要是贷款利息收入,从国际上一些银行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非利息收入同银行的发展水平以及优秀程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显然中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存在很大劣势。

3.营销方面的不足

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己经在运用营销理论,但是一般商业银行的营销目光短浅,对市场的分析、定位和控制能力不足,只是简单的运用促销、创新等基本的营销手段,这与高层次、高水准的银行营销管理所需要的精确市场定位和周密的总体策划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在营销的实施上缺乏合力,在方针和落实上存在偏差。

促销手段基本上以广告和友好服务为主,分销渠道发展较快但效益低下,热衷于盲目布点但没有传略规划,热衷于外包装但不注重自身的形象经营,忽视引导客户消费,分销渠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阻碍了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的机遇分析

机会为商业银行营销提供了根本的生存动力,只有分析机会,并抓住机会,商业银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金融法规建设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等,给中国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1.金融法规的完善

金融法规是金融业务中的法律知识,日益完善的金融法规为中国商业银行营销策略的运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供了制度保障,金融市场秩序明显好转。近年来监管当局对金融分业经营的政策进行了适当的调整,限制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政策也有所松动。一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为金融业分业框架下的业务交叉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更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条件。

2.信息技术的发展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出现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现在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中国有用户规模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网。近些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商业银行的营运之中。中国的各大商业银行在观念上已经将银行信息化作为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工具,并且把技术作为自身的一项核心竞争力,以便为客户提供更加适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抢占市场。信息技术不仅简化了商业银行相关的模拟和计算,还推动了金融市场交易和结算方式的创新,另外,信息技术还使银行可以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方式。

3.国际化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外资银行的涌入加快了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进程,中国商业银行也是如此。国际化为中国商业银行在业务运作、技术水平、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创新提供了发展空间和经验。同时,大量外资银行参与国内竞争,有利于中国商业银行学习外资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外资金融机构在技术、金融创新上处于领先地位,可以起到示范、激励和交流的作用,有助于推动中国商业银行的技术改进和金融创新的进程。

(四)商业银行的威胁分析

中国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其他类似机构的压力,还有随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兴金融产品的威胁。中国商业银行必须认识到并且妥善处理这些威胁,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

1.市场份额和业务的竞争

现在而言,中国商业银行依然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但是,由于体制、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商业银行在某些业务领域已经有所弱化,在负债业务、贷款业务和中间业务方面均存在巨大的挑战和威胁。

2.互联网金融的威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也随之发展,而且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金融产品由于其便捷性、满足更多消费者需求等原因,越来越被消费者所接受。众筹、p2p网贷、第三方支付、数字货币、大数据金融、信息化金融机构、金融门户等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不仅被消费者所接受,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这些都对中国商业银行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3.对优质客户的竞争

优质客户已经成为竞争的焦点,“二八”理论被各个企业所认可,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针对优质客户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各大银行瞄准优秀客户群体,在经营手段、服务方式、服务品种等诸多方面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国内外向型企业和高端个人客户将成为各家银行首要的追逐目标,另外,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的获取更为容易,各大银行针对优质客户,提出了更具有吸引力的条件,对优质客户的竞争极其激烈。

三、总结

中国商业银行发展至今,有其优势,但也有劣势,有环境带来的机遇,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威胁,要统筹兼顾。中国商业银行的优势有:资产规模优势、业务垄断优势、营业网点优势和客户优势。中国商业银行的劣势有: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上的劣势、金融产品品种多但缺乏创新性以及营销方面的不足。中国商业银行的机遇有:金融法规的完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化趋势。中国商业银行的威胁有:市场份额和业务的竞争、互联网金融的威胁、对优质客户的竞争以及激烈的服务竞争。

了解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是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清晰认识到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国商业银行的优势,弥补劣势,并紧紧抓住经营环境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避免陷入威胁之后甚至将商业银行面临的威胁转化为机遇,这些都是中国商业银行要做的。相信中国商业银行在清晰认识经营现状的前提下,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上丁.对国有商业银行市场营销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金融,2006,(4)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篇4

关键词:低碳;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一、前言

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各类气候灾难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其中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体成为造成全球气温升高的元凶,节能减排成为全球人类迫切解决的问题。继2005年《京都协定书》为世界提供了节能减排机制后,哥本哈根大会再一次把发展低碳经济,联合遏制全球变暖摆在了人们生存面前,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

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相比国外而言,在时间上起步晚,在发展规模上相比而言比较低,在银行业参与方面,深度水平弱。中国碳金融市场虽然具有丰富的碳能源替代资源和减排市场,但中国碳金融市场也发展却先对滞后。据测算,2013年发达国家完成60亿顿的减排项目其中就有约40亿吨来自购买中国的减排指标,而中国每年至少约1.5亿吨的二氧化碳核定减排量则能够创造低碳交易最高可达23亿美元,但是,中国银行业涉及碳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减排贷款方面,仅有少数银行拓展了CDm咨询中介及相关服务、碳金融理财产品经营。当前,虽然中国银行业在碳金融业务市场有所发展,但是核心技术层面并未触及,中国银行碳金融产品政策、产品研发和销售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如果中国银行不能果断在低碳背景下就碳交易、碳证券等金融产品进行研究和开发,那么中国银行碳金融业务就会和世界碳金融市场脱轨越来越严重,就会丧失在碳金融市场的发言权和定价权。

三、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战略分析

1.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的优势

中国商业银行发展至今,资本实力不断壮大,在管理上也更加科学化、专业化,部分商业银行已经走出国门在境外上市,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中国商业银行有着完善的机构布局和稳定的客户源,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商业银行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机构布局,积累了一大批稳定的客户源;中国商业银行与本区域政治、经济有着密切关系,有利于掌握充足的市场信息和吸收可靠的政策保障;在经历市场经济改革风险过程中,中国商业银行积累了宝贵的风险管理经验,具备一定的抵御风险能力。

2.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的劣势

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的劣势在于社会责任感相对不足,过分注重经济利益,而碳金融发展盈利过程相对较长,这与商业银行发展的营利性追逐理念相背离;中国商业银行对碳金融业务认知缺乏,在对碳金融政策、市场、产品等方面认识不到位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不愿意扛着风险进入;中国商业银行缺乏碳金融专业研发、管理与销售人才,在我国碳金融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面对国际市场竞争,人才就显得至关重要,而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人才储备时间短,人才结构相对单一,这使得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缺乏人才支撑。

3.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的机遇

碳金融业务发展在国际上依然形成共识,国际化合作与交流也日渐频繁,这些为我国商业银行了解世界碳金融发展提供了机遇,有利于通过交流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开发能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政策也对碳金融发展提供了支持,契合了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碳金融市场潜力巨大,我国国内碳排放量相对较高,在履行节能减排义务的同时,碳金融业务开发也赢得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4.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的挑战

一是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缺乏必备的碳金融交易制度,也没有完善的碳金融交易场所和平台,这些因素导致我国在降低温室气体方面效率低下,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中国商业银行在国际碳金融领域没有话语权;二是碳金融业务具有较大的风险性,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不仅要承受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还要承受然金融国际政策和国家政策影响,因为国际碳金融协议具有阶段性,在协议完成阶段后国际政策和国家政策也会相应出现变动,这给国际碳金融发展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三是国际碳金融业务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起步晚,不具有市场优势,在业务竞争方面缺乏竞争力。

四、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对策

1.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要善于运用外部机遇

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面临的劣势处境决定了其必须进行高效的外部机遇应用,这就要求中国商业银行需要与经济、政治各界多交流、多协商,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商业银行技术整合和产品研发能力。

2.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要善于战略转变

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在发展战略选择上要具有灵活性。当前阶段我国应选择借鉴为主的道路,通过学习和交流,多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并做好引进工作,等发展时机逐步成熟,经验积累增多后,然后再选择创新发展道路,通过利用国内资源和政策优势,创造符合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的市场平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发展渠道。

3.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内要抓人才,外要抓政策

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关键在于人才,通过储备碳金融人才来达到提高竞争力的目的是一条可持续性较强的发展道路。因此,商业银行要专门组建碳金融人才引进和培养机构,多鼓励人才对外交流,吸纳国际市场最新的碳金融发展信息,为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碳金融业务发展离不开外部的政策环境。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碳金融发展符合当前发展需要,中国商业银行要善于把握政策导向,提前针对政策组建碳金融发展团队,以便加强碳金融产品的研发和销售。

参考文献:

[1]陈游.碳金融:我国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J].财经科学,2009,11.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必要性

一、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涵义

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商业银行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和规则,通过在国外开设的分支机构或建立的关系,形成全球性的服务网络,在国际范围内从事相关的金融服务,进行银行业务的跨国经营。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同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发展密切相关。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商业银行在国外开展的业务活动和在本国内从事的有关国际业务两个方面。

商业银行的早期国际业务以进出口贸易融资为主,产生于13世纪金融服务出现的初期阶段。19世纪中叶,由于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与发展,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也快速扩展,但由于其业务主要还是局限于贸易融资,因此,当时的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及其海外分支机构发展仍然比较缓慢。进入20世纪初期,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也为数不多。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后,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及其在国外开设的分支机构才有了飞速的发展。以美国为例,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总共只有7家银行在国外合计建有115个分支机构,贷款总额不到100亿美元,发展到1987年底,美国在国外建有分支机构的银行即已增加到153家,国外分支机构总数达到902个,贷款总额达到2980亿美元。伴随着这一巨大变化,商业银行也由原来的被动角色即由国际贸易需求推动其发展,迅速转向主动地在国际范围内寻求发展。

纵览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及其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内涵与外延应该包括银行机构国际化和银行业务国际化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由于银行机构国际化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以银行业务国际化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同样,银行业务国际化的深化发展,也有赖于银行机构国际化的推动和促进。因此,要求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原则上应同时重视这两方面国际化的深化发展、并行推进。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必须是银行机构国际化和银行业务国际化同时存在、并行发展,对于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来说,一些在国外没有设立分支机构的中小银行通过参与贸易融资、国际借贷和其他与外汇业务相关的国际业务活动,也可认为是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一种特例,属于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范畴。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和意义

由银行机构国际化和银行业务国际化所组成的银行国际化经营,是当代商业银行发展无以回避的必然选择,正持续、不断地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向前推进。世界银行业领域已进入一个巨变的时代。这种变化,对于中国经济和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若能紧紧地抓住这一不可多得的机遇、有效地接受和应对所面临的挑战,那么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考量,其意义怎样估计都不为过。

1.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

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不但总量规模迅速扩大,到2006年底已跻身于仅次于美、日、德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而且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也持续不断地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1990年我国进出口总值按当年汇价折人民币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8%,十年后的2000年提高到43.9%,到2006年更是达到67.3%。我国经济不再是几十年前对外依存度低、总量规模不大的那样一种形态的经济。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对外依存程度的提高趋势还将继续下去,必然要求更多、更加有效地使用国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而要实现这样的一种资源配置,国内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全速发展无疑是诸多手段中最为重要的基本手段与方法之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是我国经济进一步高涨与发展的必要和必然选择,足以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

2.面对机遇和挑战的重要选择

在加入wto的背景下,按照wto的运行规则,面对加速推进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经济和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既有机遇,也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历史上那种“你不想改变就没有变化”的时代在我国早已不复存在,无论人们喜欢与否、意愿如何,每个组织都必须不断地面对和经历来自外部及未来的各种各样的冲击波的冲击,包括复杂的互动循环、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激烈的竞争、难解的技术问题等,要求人们必须习惯于从全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解决问题。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要求,从过去熟悉的业务经营领域中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努力拓展与国际化直接相关的各种经营业务,无疑是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良策之一。

3.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及其水平提高的必由之路

我国商业银行业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与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商业银行相比较,在许多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200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撰写的《北京市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调研报告》,在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前12名没有一家中资银行。在中资银行中排名最靠前的是招商银行北京分行。在该排名清单上的37家银行中,后13家全部为中资银行。央行根据商业银行外部环境、经营状况、业务拓展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五大类指标进行的这项排名,无论单项或是综合指标考察,在北京的中资银行的竞争力都低于外资银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国际化经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同外国银行相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有效学习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与业务创新的先进经验,能够极大地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改善经营,不断提高其竞争与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易纲海闻:商业银行管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篇6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一闪通";发展

2014年12月10日,招商银行在北京全新移动金融产品"一闪通",将一卡通和信用卡与手机安全地结合在一起,为用户带来业内首创、全球领先的"全能、好用、安全"的移动金融新体验,是不仅具有移动支付的功能,还可办理存款和取款、兑换外币等业务,涵盖更多应用场景,即将银行卡的所有功能集成到了手机上,打造指尖上的"银行卡"。当前移动互联时代正向纵深发展,手机已成为人们24小时在线连接世界的最重要工具,招行"一闪通"开启了银行无卡化时代,让用户体验到了"指尖一触,轻松办事"的便捷。

招行"一闪通"为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开了个好头。那么,面对移动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该如何把握机遇,同时应对威胁和挑战?

1创新移动金融商业模式

根据中国工信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0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达到8.74亿户,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数达到8.35亿户。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进一步渗透、4G正式商用及移动转售业务的开展,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将继续扩大,其中高速网络用户将保持快速增长,为移动互联网金融的规模化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借助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要大力发展"手机+金融"的模式,将更丰富、更全面的银行服务搭载到手机上,通过手机将银行的业务与客户的应用场景更有机地连接在一起。

移动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机会,同时也带来了风险。余额宝、理财通等第三方企业推出的移动互联网金融产品直接与商业银行展开了竞争,商业银行如何基于移动互联网进行金融创新,因客户需求而变,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招商银行"一闪通"不仅实现了移动金融领域的重大产品创新,也实现了移动金融行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对整个移动金融全产业链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此次招行"一闪通",就是支付组织银联、全球芯片厂商恩智浦、手机厂商oppo、华为、三星、等移动金融产业链各方通力合作的创新成果,其产品模式、商业模式将对移动金融产业链形成较强的示范效应,同时也增强了国内商业银行不断探索金融创新和应对移动互联网挑战的信心。

2全面整合"端-服务-产品"发展路径

(一)移动端的开发与运营

移动互联网金融的"端"由手机银行、手机钱包代表的app应用及页面应用构成,它是实现移动化、碎片化、便捷化金融服务的前提保障。根据emarketer的最新研究报告,2014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总量已经接近5.2亿,预计到2018年这一数字到7.041亿,未来几年中国将成为智能机份额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同时,根据中国工信部的最新数据显示,移动话音业务量增速持续下降,移动短信业务量和收入降幅持续扩大,反观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和户均流量,都呈快速增长趋势。特别是在非话音业务收入中,移动数据业务增长贡献超过150%。从以上两个部分研究数据可以看出,未来中国智能手机用户将持续增加,而且手机上网量也将持续大幅度攀升,这无疑为商业银行打造移动"端"提供了有利条件,商业银行要做的就是不断优化移动端应用、增加活跃用户数。

(二)基于移动端的服务改善与提升

一方面,商业银行应持续完善移动端的功能,逐渐实现对移动端从查询、转账等简单功能,到理财产品购买、业务办理的全环节支持。比如招商银行"一闪通",除了移动支付功能,还集成了银行卡的所有功能,实现"万千金融事、手机轻松办",为客户提供便捷、安全的体验。另一方面,移动app应用及页端受限于移动终端屏幕尺寸及用户使用时间碎片化,在功能迁移时面临着使用便捷性与业务功能完整性的冲突,需要进行有效整合。比如,移动端与pC端业务功能合理分工、各有侧重;开发不同的app承担不同产品的业务功能,招行在"一卡通"app外,开发了侧重消费娱乐功能的"信用卡"客户端;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开展金融产品销售、业务办理等。

(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新性金融产品

随着移动"端"与服务的持续完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新性金融产品将呈现爆发增长态势,并迅速形成可观规模。招行"一闪通"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开启了银行无卡化时代,领跑移动金融行业。商业银行具有传统的金融优势,但在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必须要重视技术力量、加大创新力度,开发出更多更好的移动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于广大客户,提供更卓越的用户体验,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移动互联网金融是大势所趋,面对机遇与挑战,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创新产品、服务,不断为客户提供更好更优质的体验,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

1国有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环境机会的分析

市场机会是商业银行营销管理的着力点,也为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提供了根本的生存动力。只有能够分清机会并抓住机会,商业银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1宏观经济运行良好,政治稳定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里,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总量上,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09655亿元,2005年达到182321亿元,高速的经济增长使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和国家实力获得极大提高。2005年中国经济超过加拿大和意大利成为世界第6经济大国,预测2010年位居世界第四,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与德国相当。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市场供求格局、经济体制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已经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和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对于商业银行市场营销而言,今后20年又是一个中国政治和经济的良性运行难得的战略机遇。以党的“十六大”为新的起点,我国己进入更实际、更全面的小康社会建设期以及加入世界组织的适应期。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仍将保持增长势头,城市化的步伐将会加快,发达地区的区域经济将会进一步巩固,西部大开发也会不断取得更大进展。所有这些,都为我国商业银行开拓市场创造了巨大的商机。

1.2中小企业面临良好的发展势头企业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客户,建立稳健的银企关系,是商业银行营销活动的关键。分析我国企业发展状况与趋势,国有企业仍是国有商业银行营销的重点,但除此之外,为开辟企业市场,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应将营销眼光转向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的壮大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需要金融机构积极提供金融服务,这就为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营销中拓展自身的业务市场空间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1.3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市场快速发展在未来的20年里,国家将逐步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加大政策倾斜的力度,以促进知识经济时代下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一般地说,新兴产业包括信息产业、生物和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产业以及其它新兴产业在内的产业群,它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难以估算的巨大潜力,已经引起了多方的关注。同时,国家的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也使一些行业发展加快。如实物福利分房取消,个人住房信贷等促进了房地产业和建材业的发展。国家对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重点推进也大力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当前,外商来华投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教育、科研、文化、卫生、新闻出版等对银行信贷需求正在增加,银行同业市场、证券市场、基金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黄金市场等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银行与相关市场主体合作空间扩大。所有这些均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1.4居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从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来看,居民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农村居民1998年恩格尔系数高达53.4%,还处在贫困阶段,2005年则降至45.5%,开始向小康推进。1998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4.5%,2005年降到36.7%,由小康向富裕迈进。

另一方面,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较快,如图所示,我国目前个人消费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居民越来越开始接受信贷消费、分期付款消费、信用卡透支、超前消费等消费观点的成熟,个人消费市场的市场营销潜力将十分巨大,应成为中国商业银行今后营销的一个主攻方向。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2月28

“十五”时期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与增长速度

1.5国际业务市场进一步拓宽2001年12月11日,我国已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金融全球化也通过世贸组织的基本框架将中国置于一个开放的全球系统中。中国的资本、商品、物资、贸易将更自由地进入世界市场,中国经济将因市场的扩大而充满活力。与此同时,国外的资本、商品也将更快地进入中国市场,在赋予中国经济活力时,也将给中国国内的市场经济主体带来激烈的竞争压力。

通过与外国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外资企业、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迅速增加,将使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着新的企业客户群。另一方面,对外开放也加速了国内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国际业务。

2国有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环境威胁的分析

经济金融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使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在面临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很大的威胁。

2.1外资商业银行的挑战在wto框架下,外资银行在华设立分支机构的地域限制逐渐被取消,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对中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首先,外资银行将与国内商业银行争夺资金来源。其次,外资银行在外汇业务和国际业务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由于外资银行具有资金实力雄厚、服务方式灵活、具有广泛的全球分销网络、银行营销管理水平高、制度完善等优势,今后将会有许多有利润增长点的国际结算业务和外币业务流失到外资银行。短期内,外资银行将在外汇市场上争夺相当部分市场。最后,外资银行将与中国商业银行争夺人才资源。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工资待遇大大低于外资银行,且外资银行还为员工提供到国外培训的机会,用人制度灵活,竞争公平,奖罚分明,人才施展才华的机会多,空间大,这势必会使中国商业银行的许多业务骨于流向外资银行。

2.2经营理念和机制的限制表1显示了中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经营理念与机制的比较。我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制度在计划体制下对我国整顿金融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金融体系整体效益、防范金融风险起到了较好作用。但从实践看,银行分业会使经营手段匮乏,业务拓展空间有限,经营风险集中。在wto框架下,与外资银行混业经营体制并存,不利于中国商业银行灵活有效地进行资产组合与风险分散,建立内部稳定机制;不利于银行进入国际市场竞争,以及在国际市场形成有一定优势的银企集团。如果不改革我国分业经营管理体制,外资银行的混业经营会对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构成巨大的体制挑战。

表1中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经营理念及机制的比较

中国商业银行外资银行

监管模式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混业经营

经营管理体制总分行制重点在网络化管理

确定银行规模的标准总资产额银行的一级资本

经营理念以银行为本、销售导向经客户为本、销售导向

经营重点吸收存款发放货款:重点客户

贷款的保证方式第三方担保借款人的信用和经济实力

资料来源:胡海鸥等.“中外银行经营理念与机制的比较”,《城市金融报》,2002年1月20日

2.3经营空间和利差空间的收缩从经营空间来看,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将使社会融资渠道发生巨大变化,这必将导致商业银行经营空间的进一步萎缩。一方面,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些非银行机构的发展分流了很大部分社会资金,使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进一步萎缩。随着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萎缩还会逐步加深。另一方面,我国证券市场正处于不断深化发展的进程中,过去20多年,我国证券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因而银行贷款业务必将随着融资渠道的增多而相对缩小。这对于以传统业务为主的中国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上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据人民银行2006年第4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综述显示,居民储蓄意向减弱,银行存款趋于短期化,除股票外,购买国债、保险、基金等金融资产的居民大量增加,1/5的居民有意改变现有的金融资产结构,进一步提高投资比重。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只有通过分析经济金融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变化,才能在银行的营销管理工作中牢牢把握住战略性机遇和自身的优势,趋利避害,增强市场营销管理的系统性、前瞻性和成功性。

参考资料: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篇8

互联网金融(internetFinance,itFin)即为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行业的融合,借助于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在开放式的网络平台上形成功能化金融业态与服务体系,具体就涵括了存在于网络平台基础之上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组织体系、金融服务体系、金融产品体系及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等,是一种有别于传统金融的新型化金融模式。

2商业银行发展的Swot分析

2.1优势。传统商业银行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运营优势。传统商业银行经营历史悠久,在客户资源与资金量上均有着十分显著的优势,且有国家公信力作为保障,更易获得用户信任。(2)制度优势。商业银行的业务管理制度更加规范化,且日渐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也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制度环境。(3)风险控制优势。商业银行在应对金融风险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其所采取网上支付口令及硬件加密证书等手段可有效确保金融安全。2.2劣势。传统商业银行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效率低下。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传统商业银行组织机构过于臃肿,受到各种监管限制较多,业务处理流程繁琐。(2)服务范围狭小。商业银行所能够提供的金融产品类型相对较为单一化,很少有专门针对客户实际需求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同时房贷门槛高、民企融资难的问题已甚嚣尘上。(3)技术水平不高。与互联网企业相比,传统商业银行在技术短板的缺陷体现得十分明显。2.3机遇。传统商业银行存在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可借助于互联网金融来优化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传统商业银行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竞争意识不足,缺乏创新动力。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将会使得传统商业银行领域产生出强烈的危机感,这无疑会使其想方设法地对传统业务进行优化改进。(2)强化传统优势。商业银行传统所具备的安全、稳定、诚信等优势可作为其在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时的重要资本,并进一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来予以巩固强化。(3)拓展市场规模。传统商业银行可积极参与到互联网金融领域内,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所具备的信息深挖优势来拓展自身的市场规模,加强客户关系网。2.4挑战。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垄断地位受到挑战。近些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已深刻影响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促使互联网金融呈现出了爆炸式的发展速度,并逐渐摆脱传统商业银行的束缚拥有自己的力量,威胁到了传统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2)威胁到传统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基于高速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的特性,以及用户对便捷支付需求性的迫切期望,促使以支付宝与微信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支付平台随之产生,且发展势头强劲,并已经形成了独立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外的闭环支付系统,这对于传统商业银行的支付业务所带来的威胁将难以预估。(3)融资业务遭受严重挑战。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的互联网企业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到融资领域,并由此发展出了名目众多的网络融资模式,其发展理念要远远领先于传统商业银行。

3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策略

3.1加快转型。首先,商业银行本身应当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对自身的经营模式采取改革创新,实现转型发展。同时也应从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来考虑金融服务模式;其次,制定发展战略规划,不断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视程度,确定出传统商业银行与网络银行的双轨并行发展路径,并促使此两者间能够和谐发展,不断提升自身服务水平。3.2谋求双赢。商业银行还可凭借自身广泛覆盖的线下网点与雄厚的资金实例来与互联网企业开展业务合作,并积极开发适应于网络环境的信贷产品,精简贷款审批流程,提高双方合作效率以达到共赢目的。3.3创新业务。开展消费者金融服务调查研究,制定出更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业务,刺激用户活跃度;为消费者提供以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业务模式,基于对风险因素的科学管控基础上,精简业务处理流程,促进服务效率的全面提升。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与互联网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也便应运而生,对此,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商业银行怎样能够突出重围,克服劣势发挥优势,使挑战转变为机遇现已引起了有关各界的高度关注。在本次研究中就利用Swot分析法,分别从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4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的分析探讨,并基于此提出加快转型、谋求双赢、创新业务等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6(5):86-88.

[2]王雅俊.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效应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1):75-79.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篇9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将视角转移到投行业务上来,如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成立了投行部,专门从事与长期融资等资本市场相关的中间业务;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如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得益于在债券承销和并购贷款两项业务领域的竞争优势。2010年商业银行投行业务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10年投行业务收入就合计达到了433.07亿元,较2009年同期增长45%。2011年一季度债券发行量大增,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企业债券净融资4551亿元,同比增长70%;同时一季度国家乳品行业、医药行业、房地产行业等产业政策的出台更加快了相关行业内企业的并购步伐,这给银行带来挖掘投行业务收入的更多机会。

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信誉优势

我国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各类金融机构中信用级别最高。其不仅具有卓著的声誉、与客户牢固的关系及对客户情况和需求的深刻了解,而且有着丰富的企业融资经验和技能,并与资本市场上的各类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有着紧密良好的关系。

2.范围经济优势

商业银行有雄厚的资本、庞大的客户群体、遍布全国各地的经营机构网点等,开展存贷业务的同时又提供债券承销、基金代销、项目融资、并购重组、资产管理、财务顾问、投融资顾问、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品等投资银行业务,可以摊薄成本,降低平均物质资源使用费、技术维护费用及网点建设费用、人力成本费用和品牌宣传费用。利用广泛的网络系统与分支机构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综合化的服务,降低平均经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3.资金优势

一方面,投资银行在运作项目时需要投入较为巨大的流动资金;另一方面,证券承销、兼并收购和股权直接投资等业务不仅涉及巨额资金的运作,而且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因此,这使得开展投行业务需要有强大的资金实力作为保障。商业银行作为全社会的融资中介,集聚了充裕的资金,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所以,商业银行天然具有拓展投行业务的能力和有利条件。

4.网点优势

投资银行业务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中介服务行业,而这种服务需要一定的窗口来进行。我国商业银行的机构网点分布有着无可比拟的良好基础,并且在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方面也有着十分雄厚的实力和可靠性,这使得机构和个人在实现利用网点优势为政府、企业、投资基金等筹资主体多次销售巨额国债、企业债和各类基金等服务时,具有很强的优势

(二)劣势分析

1.经营管理体制的制约

目前,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现状下,商业银行只能从事部分简单的、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银行业务,而与资本市场、资本运作相关的一些复杂的、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项目无法直接开展。《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从事股票业务,不得向企业投资,这不仅使得商业银行无法获得ipo经营资格,堵住了直接融资额大门,而且使其无法在股票包销和证券交易上服务客户。这种规定虽然在风险防范上起到积极作用,但也束缚了风险防控优秀的银行进一步发展投行业务。

2.产品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

创新是投行业务的源头活水,也是商业银行提高行业竞争力的有力方式。过去我国投资品种的匮乏和融资渠道的单一使得国内商业银行可以获得高额垄断性利差,但这也造成我国商业银行缺乏金融创新的能力。目前,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服务相对于外资金融机构和国内券商而言仍然相距甚大,而现有的银行业监管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的创新发展。

3.专业人才匮乏

一方面,商业银行不够完善的投行业务模式和薪酬激励机制,使得商业银行难以对高端投行人士形成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自我培养的投行业务人才还不够成熟,这使得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专业人才较为匮乏。总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拓展投行业务的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短缺,专业管理人员数量不足。

(三)机遇分析

1.我国经济金融发展较快

中国经济持续多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为金融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基础环境。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金融机构业务经营范围和金融市场稳健逐步有序的开放。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处于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之中,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

2.市场对投行业务的发展有强烈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我国企业对金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派生出了投资银行业务需求,例如我国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并购重组需求增加,这给商业银行为企业策划并购整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为了规避不良资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需求则十分强烈。商业银行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企业的需求正是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契机。

3.金融形势变化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新型投行业务机会

(1)直接融资占比上升,推升银行投行业务潜力。据央行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贷款融资占比继续下降,当季人民币贷款融资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3.5%,同比下降4.1个百分点;而直接融资占比明显上升,为2002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其中企业债券融资占比为10.9%,同比提高4.9个百分点。企业直接融资意愿的增强,为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创新的空间,也为银行深入拓展咨询顾问服务,打造资产管理平台、股权投资平台、低成本融资平台等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奠定了基础;更是坚定了商业银行做大投行业务的决心,增加了拓展投行业务的信心。

(2)“新三板”扩容,撬动银行投行机会。随着2011年来“新三板”扩容的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关注“新三板”企业未来发展机遇所带来的业务需求。“新三板”企业大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主要吸引力在于其成长性、创新性,投资价值较难被准确量化;而政策支持和ipo预期,使得"新三板"企业备受青睐。截至2011年3月,新三板共有挂牌公司81家,而这81家公司2010年共实现营业收入89.47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75家实现盈利。新三板扩容也为银行投行业务带来了机遇。银行凭借资金业务优势,可以有利地撬动“新三板”企业的财务顾问、资产管理等投行业务,同时也为银行结构化融资提供了机会。

(3)“国际板”推出,打破投行现有竞争格局。“国际板”的推出将为国内银行的投行部门带来新的机遇。在国内投行业务方面,银行投行业务受现行政策法规以及起步晚、经验不足等因素制约,在与券商投行及独立投资银行的竞争中具有一定劣势,因此目前国内投行业务市场仍是券商的天下;但由于目前券商大多局限在国内市场中,“国际板”的推出,将使证券机构投行业务面临挑战。而近年来商业银行,尤其是实力雄厚的大型商业银行都在朝着综合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各商业银行拿牌照的步伐明显加快,混业经营趋势明显,多家商业银行在海外都有分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这些都增添了银行投行部在“国际板”市场投行业务方面的竞争优势,打破现有的投行业务竞争格局。如果这些银行能够获得国际板投行业务的资格,凭借其海外业务积累的经验和客户群以及银行的资金优势,银行投行业务业绩将会获得成倍增长。

(四)面临的威胁

1.国际金融环境存在变数

受次贷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实体企业未来的盈利前景不容乐观,金融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金融机构的扩张和盈利能力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金融危机带来的诸多变化可能会使商业银行在调整业务扩张结构时趋向于保守,这在短期内会对其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产生不利的影响,而拓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步伐可能将趋于放缓。

2.竞争对手的市场冲击

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商业银行不仅将面对外资金融机构在规模与业务创新方面带来的竞争压力,而且会遭遇处于垄断地位的证券公司强有力的竞争,例如在ipo、证券交易等领域,证券公司更有排他性的经营优势。此外,国内发展较为成熟的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等也是某些投行业务领域的市场占有者。

三、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策略选择和对策

(一)创新业务模式,提高综合化服务能力

要整合银行和非银行金融资源,积极与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为企业客户提供跨资金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综合解决方案。要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各部门的协作,整合管理资源和客户资源,发挥协同效应,提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在为大企业客户服务方面,探索财务顾问加多元化融资业务模式创新。在为中小企业客户服务方面,积极探索以融资为核心的综合服务模式创新。

(二)充分利用资金优势,促进投行业务发展

国内商业银行在参与优势企业的并购活动时,可以在合规经营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并购贷款业务。此外,商业银行还应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利用担保业务资源撬动投行业务机会,提高综合收益。合理利用担保资源配合投行业务的发展,为企业设计融资方案,提升商业银行在企业直接融资中的参与程度和角色地位,提高银行的整体收益。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建立稳定、明确的收入分享机制和风险承担机制。

(三)重视人才和机制建设

投资银行业务是一个智力高度密集型行业,需要有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高超专业技术的经济、管理、金融、财务、法律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在总部形成规模在百人以上的高水平投行专家团队,建设重组并购、银团贷款与结构化融资、资产转让与证券化等业务中心。在投行业务收入较多、投行业务资源较为丰富的分行成立独立的投行部,配置专职投行人员。对于优秀的投行人员,要借鉴国外先进投行和国内证券公司等机构的经验,真正实现收入与业绩挂钩的机制,发挥人才在竞争中的核心作用。

(四)建立投行业务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强化风险控制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篇10

【关键词】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始于2004年的中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为中国商业银行开启了近10年的黄金发展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商业银行在世界上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根据美国彭博公司的结果可以看出,在2012年,我国工行、建行、农行和中行已占据了全球前十,而工行和建行则位于全球前两名,成为了世界上具有重要作用的商业银行。然而,就我国商业银行的境外资产份额来看,则是十分薄弱,其普遍程度还没有达到5%,因此,利润贡献十分小。为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境外作用于贡献,需要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本文旨在从现实基础出发来探析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路径。

二、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已有许多学者对我国的商业银行国际发展提出了相关的看法,并进行了许多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最为突出的是辽宁大学王娇教授的研究,在进行研究时,她选取了商业银行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着重进行对比和比较,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和国际商业银行发展的方式,提出了如何进行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重要观点与建议。

三、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概况

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进行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了许多独特的特点与表现。就我国当前银行的海外发展来看,海外的银行分支机构分布面广,数量多,达到了586家,形成了全球性的国际融资、投资与结算网络,因此,可以说,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

四、中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危机

1.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传统业务回归提升了中国商业银行的比较优势

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不断强化,发达国家银行业所擅长的高杠杆、高交易收入的盈利模式受到更多的限制,相反,传统银行业务模式逐渐得到回归。中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工程创新方面一直比较谨慎,而且始终坚持分业经营,而在传统业务方面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也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与机遇。

2.国际银行业监管规则的发展促进了我国银行业的海外发展

新《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针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来进行,对银行的监管也进一步提高。因此,发达国家在面临这样的情况下,对商业银行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这些调整都为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措施。

3.金融危机后各国对金融资本的需求为中国商业银行的海外渗入创造了契机

金融危机后,各国对外资准入政策变化不大,进而导致准入的门槛有所降低,这给中国商业银行向西方国家市场渗入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五、中国商业银行如何实现国际化的发展

中国商业银行在进行国际化发展时,采用的往往是传统的建立分支机构的方式。通过传统的建立分支机构的方式,中国商业银行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地实现国际化,并防止国际市场通过市场限制等规制措施阻止中国商业银行进入市场,并在短期内迅速地集中大量的资金,进行进一步的发展。

然而,海外并购这条路径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为有效规避此类风险,中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过程中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做好发展之前的准备工作,明确计划

中国商业银行应制定明确的战略和计划。首先应确定并购对象的地区和类别,增加投资的多元化,并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其次,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进行关注,对于进行并购,需要制定最低限制以及相机规划,在进行并购前,必须进行市场调研以及风险评估,在综合衡量的基础上进行。

2.基于战略基础之上来建立专业化的操作流程

并购战略应以整体国际化发展目标为核心来展开,与此同时,设置相应的董事会批准程序及并购效果评估及问责机制。

3.抓住发展的机遇与时机点,把握发展关键

国际化发展必须把握住机遇与时机,准确制定计划。选择时机和目标上,不能简单的执行逢低买入原则,而应该关注全方位的因素。即使在新兴的商业银行市场上发生了相关的危机,就国内来看,仍然有可观的发展动力和市场。

4.进行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建立健全风险控制制度

进行商业银行国际化,是一项具有重大风险的过程,因此,必须建立健全风险控制制度。商业银行面对的最为重要的就是汇率风险,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规避,需要利用相关的金融工具来进行。其次是资金链风险。为了防止资金链风险的产生,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制定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对于资金的流转和运行进行实时和详细的控制,防止出现资金链的断节。

5.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整合

中国商业银行应当迅速建立具备国际化经营视野和适应国际运营的人才队伍。中国商业银行应该建立自己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众多国际化金融人才。此外,他们当中部分人员进入集团的董事会和经理层,参与并购决策,提高了整个流程的统一性。

参考文献:

[1]保罗・德・格劳威,译.货币联盟经济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2]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何帆.危机之后的亚洲货币合作.国际经济评论,200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