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投资思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8:51

股权投资思路篇1

此简便核算原则是: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追加或收回投资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

根据此原则,投资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被投资单位每次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投资企业按本企业应享有的份额,借记“应收股利”。

然后,用倒算法确定借记还是贷记“长期股权投资”账户,金额是多少。即按“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已有余额与本次账务处理后“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应有余额之差,借或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前者大于后者,则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反之,则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其中本次账务处理后“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应有余额=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投资后至本次止被投资企业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中累计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一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计实现的净利润中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在未追加投资的情况下,投资企业“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应有余额不得超过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即当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计实现的净利润中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大于投资后至本次止被投资单位累计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中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时,本次账务处理后“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应有余额数取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

最后,确定贷记“投资收益”金额。按上两步计算确定金额的差额或合计贷记“投资收益”。

现举例说明上述核算思路。

[例1]年中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于20×1年5月6日,以512万元的价格购入乙公司的股票250万股(其中含有已宣告发放尚未支取的现金股利12万元),占乙公司总股份的10%,拟长期持有,另支付相关税费10万元。20x1年乙公司全年实现净利润240万元,于20×2年2月5日宣告分派现金股利250万元,并于3月6日支付。20×2年乙公司全年实现净利润150万元,于20×3年2月28日宣告分派现金股利80万元,并于3月20日支付。

20×1年5月6日,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5100000

应收股利 120000

贷:银行存款 5220000

20×2年2月5日,会计处理如下:

(1)计算借记“应收股利”金额=250×10%=25(万元)。

(2)确定借记还是贷记“长期股权投资”账户,金额是多少。

本次账务处理后“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应有余额=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投资后至本次止被投资企业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中累计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计实现的净利润中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5100(250×10%-240x8÷12×10%)=501(万元),“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已有余额-应有余额=510-501=9(万元),为正数,则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9万元。

(3)确定贷记“投资收益”金额=25-9=16(万元)。

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 2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90000

投资收益 160000

(收到现金股利的分录从略,下同。)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核算思路用“t"型账户表示如下:

20×3年2月28,会计处理如下:

(1)计算借记“应收股利”金额=80×10%=8(万元)。

(2)确定借记还是贷记“长期股权投资”账户,金额是多少。

本次账务处理后“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应有余额=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投资后至本次止被投资企业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中累计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一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计实现的净利润中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510-[(250+80)×10%)-(160+150)×10%]=508(万元),已有余额一应有余额=501-508=-7(万元),为负数,则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7万元。

(3)确定贷记“投资收益”金额=8+7=15(万元)。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80000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70000

贷:投资收益 150000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核算思路用“t”型账户表示如下:

行存款购入B公司10%的股份,拟长期持有,实际投资成本为37.5万元。B公司于20×1年4月28日宣告分派现金股利30万元。20×1年B公司实现净利润150万元。20×2年5月713宣告分派现金股利90万元。

20×1年1月1日,购入B公司股份,会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375000

贷:银行存款 375000

20×1年4月28日,会计处理如下:

(1)计算借记“应收股利”金额=30×10%=3(万元)。

(2)确定借记还是贷记“长期股权投资”账户,金额是多少。

本次账务处理后“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应有余额=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一(投资后至本次止被投资企业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中累计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一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计实现的净利润中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37.5-(30×10%-0)=34.5万元,“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已有余额-应有余额=37.5-34.5=3万元,为正数,则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3万元。

(3)确定贷记“投资收益”金额=3-3=0(万元)。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 3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30000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核算思路用“t”型账户表示如下:

(1)计算借记“应收股利”金额:90×10%=9(万元)。(2)确定借记还是贷记“长期股权投资”账户,金额是多少。本次账务处理后“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应有余额=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投资后至本次止被投资企业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中累计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计实现的净利润中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37.5-[120×10%-150×10%]=40.5万元,大于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37.5万元),则本次账务处理后“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应有余额数取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37.5万元)。“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已有余额一应有余额=34.5-37.5=-3万元,为负数,则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3万元。

(3)确定贷记“投资收益”金额=9+3=12(万元)。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 90000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30000

贷:投资收益 120000

股权投资思路篇2

长期难产的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

pe基金在业内和媒体大多被称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而在有关部门被称为产业投资基金。据报道,2008年7月28日,中国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工作指导小组(以下简称“指导小组”)召开第五次工作会议,研究起草《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有关事宜。其实,早在1995年国家就对产业投资基金予以高度重视,着手产业投资基金立法工作,并授权国家有关部门起草相应管理办法,历经12年未果;2007年转向起草产业投资基金试点总体方案;如今又回归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的老思路之上。

回首产业投资基金在中国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认为,长期以来以国家有关部门主导的关于产业投资基金的监管思路和试点工作是基本失败的;从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管思路和实践来看,有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基本概念的探讨与反思:

正本清源回归市场

总结并反思中国pe投资基金发展的监管实践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深入探讨,尤其是对产业投资基金本身。回顾产业投资基金名称的出台过程,不难看出产业投资基金(在英文只能翻译为industrialinvestmentFund)其实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属于中国特有。国外通常称为私募股权投资,即privateequity,简称pe,根据国际相关研究机构的定义,是指通过私募形式对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或者上市公司非公开交易股权的一种投资方式。私募股权投资的资金来源,90%是社会的公共机构投资者。由于私募股权投资的风险较大,信息披露不充分,故往往采取非公开募集的形式。近年来,出于对流动性、透明度和募集资金的考虑,上市的pe管理公司的数量有所增多,如2007年6月在纽交所上市的百仕通集团就是一个例子。

在我国,pe又被流行地称为产业投资基金,追溯概念的形成与流行,首推有关部门主观主义先行的一意孤行。有分析论者认为,产业投资基金是一个莫须有的概念,股权投资基金并不是如福利基金之类的资金集合体,而是特指由两个以上的多数投资者通过稽核出资而形成的“集合投资计划”。有关部门之所以强调并坚持产业投资基金的概念,其实质想法是偷换概念借“管理产业”获取行政前置审批权。

因此,在有关的基本概念方面,我们需要还事物之本来面目,并在概念上与国际通用概念相接轨,即倡导以私募股权投资替代产业投资基金的流行;同时有关监管部门应当据此而摈弃落后过时的行政审批的监管思路,尊重市场规则。这是我们对12年来pe发展的总结与反思过程中,需要把持的第一个原则。

监管实践的回顾与总结:

“兜圈子”的困境

在上述混淆的概念指导之下,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即前文所论的产业投资基金)的行业监管思路基本可以说是经历了长达12年之久的从起点回到原点的迷途之旅,陷入了一个曲折式徘徊的迂回怪圈之中,其间的问题出现在哪里?我们进行一下简要回顾,可以将相关的监管思路归纳为“立法说”、“管理办法说”和“总体方案说”三种。

其一,立法说。其中,关于主张修改证券投资基金法,加入私募股权投资的章节,笔者认为很难行得通。首先,证券投资基金与pe投资基金的发展现状极度不匹配,难以统一协调立法和执法工作。证券投资基金经过5年多的立法之后的发展,全国59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了超过2万亿元的基金净资产,基金份额超过2.167万亿份。而产业投资基金经历12年的徘徊,从第一只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作为第一批试点,到如今的第三批试点,共十多只基金,仅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募集了60多亿元,其余募集工作至今未见完成。pe试点落后之现状可见一斑。其次,当初的立法障碍依然存在,必然造成长期争论不休而步入死胡同。

其二,管理办法说。自1995年由原国家计委着手研究至今,主张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起草有关产业投资基金的管理办法;管理办法说与国务院的个案特批试点相伴而生。事实是,“管理办法”千呼万唤出不来,见到的只是国家个案特批的模式,批准的10只基金带有几个共性特点:行政性、地方色彩和行业局限为主等特点,市场化特征明显不足。从某些方面来说,可以认为是试点工作的基本失败:

1.基金借用了地方政府的行政资源,将来的运作必然受到政府的限制。以渤海基金为例,其投资选择就受到较大的限制,要求50%以上资金投资于天津;限制其投资方式会影响运作效率。2.国务院个案特批模式的选择,及其“先基金,后管理人”的模式同样会影响基金的运作效率。而管理人通常夹在政府和市场之间,诸多掣肘,难以履行勤勉尽职的义务。3.更大的障碍是,pe的监管牵涉多个政府部门,它们的思维往往遵循“屁股决定脑袋”的法则,导致无法达成一致,这个“症结”已经在试点中暴露:多个部门权力的不配合导致筹备中的“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的难产。

管理办法说产生的大环境和基础在于有关主管部门首先混淆私募股权投资的基本概念,创造了中国特有的产业投资基金概念,然后坚持“通过立法设置行政权力”的原则,对一个市场化的产物强行带上了前置性行政审批的紧箍咒。这样的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不符合pe的实践和发展规律,而先行实验的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又严重扭曲pe的面目,不能为“管理办法”提供经验,又不承认失败并总结吸取教训,只好长期“兜圈子”,耽误了pe发展的大局,以至出现外资pe在中国“一枝独秀”的不利局面。

其三,总体方案说。在管理办法说、立法说相继失败的背景下,由发改委牵头,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下称一行三会)、商务部和国务院法制办等七部门成立了“产业投资基金部际指导小组”,一方面负责拟订产业投资基金的试点总体方案,另一方面在总体方案获批后,部际指导小组将承担产业投资基金的核准权。该种方案和监管思路摈弃了国务院个案特批的办法,认为根据pe的市场化特点,现有的法规已经足够规范和调整,无需另行出台法律或管理办法。应该说这种模式属于一种比较符合现实和市场特点的监管模式,是一种进步。

虽然在2008年春节前总体方案上报了国务院,但仍然保留产业投资基金的称呼受到市场质疑,而且七部委意见不统一和操作不配合的情况依然存在;在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停止审批、总体方案议而不决、终被放弃之后,对未来之路彷徨之下,又迂回到先前的“管理办法说”的老路上了。

以上在监管思路和模式上的反复曲折,不得不让人深思:我们的监管思路是不是出了问题?有关部门是不是违背了市场发展本来规律,以部门利益为先,扭曲pe本来面目,从而妨碍了行业的发展呢?或者,是否陷入各相关部委之间的协调难以解决的困境?

思路与出路:

创新思维放松管制改变起草办法

通过上述对基本概念的探讨、监管思路的回顾、当前困境的深度解析,我们认为推动我国产业投资发展的正确监管模式应当首先从思路上变革并创新地寻求出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发展是硬道理,权力协调不是硬道理;立足于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而不是人为计划市场的发展。针对有关主管部门的担忧,如果先放行后立法有可能导致一哄而上的问题,由此而强调前置审批、强化监管等行为,我们认为这是不符合金融创新的规律的;更多的有危言耸听以包藏部门垄断利益之嫌。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金融创新,都必然受到市场的检验,诸多问题都是在后期市场实际运行过程中逐步解决的。国外成熟国家的金融市场如此完善,其间也是历经诸多检验,并不断修正的。即使以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历史来看,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了诸多问题,诸如“基金黑幕”、“老鼠仓”问题、基金业绩不良问题、粗放型管理问题等等各种弊端。证券投资基金行业主管部门采取了发展的眼光,在发展中不断改善监管,至今成绩是肯定的,机构投资者的队伍得到了充分发展。

回看pe,我们的pe发展还在婴儿期,我们没有必要担心这个婴儿是否会得老年痴呆症。我们需要服务市场的发展,让pe得到市场的锤炼才可以发展壮大,不需要政府凭空杜撰一个市场来,然后天真地认为由政府审批出来的一定会得到市场的认同。总之,以发展作为硬道理,许多问题是可以迎刃而解的。

第二,要用创新的思维解决当前的难题。

如前所论,12年过去了,pe的产业发展和监管思路办法久拖不出,问题长期悬而不决,其关键在于国家有关部门“屁股指挥脑袋”的思维定势,坚持维护本部门的权力和利益是问题难以解决的最大障碍。因此,我们需要以创新的思维解决当前的困难,这个思维的核心就是以“市场指挥脑袋”为原则。按照党中央十七大精神,政府运作的宗旨在于权为民所用;在pe基金的发展历程中,坚持先审批后发行的陈旧思维定势导致了个案特批的监管模式,市场要素得不到充分发展,这种与国际成功经验背道而驰的监管思维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有关部委对私募股权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的概念故意混淆,对基本事实和规律视而不见,实乃中国pe行业发展之怪现象,个别部门垄断利益居上的思维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却依然在那里掩耳盗铃式地固执己见。

第三,坚持市场化原则,放松管制,还pe以本来面目。

私募股权投资本身就是一个市场化的产物,说到底在于成熟老练的投资人(机构投资者和富有个人),其本身具备市场风险的鉴别和判断能力,有能力选择相关的管理人和团队,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违背这个市场规律,人为设置审批障碍,在某种程度上在市场的运行过程中增加了扰动因素,干扰了成熟老练的投资人的判断和鉴别。

我们都知道,股权价格反映的是历史和投资者可以获得的全部信息的综合;同理,投资人对管理团队的信任和鉴别也是如此。政府缺乏市场判断和市场风险的鉴别能力,却滥加审批,对投资人来说,从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政府对他们所审批的投资基金投了信任票。但是政府仅仅管了审批,政府却不投资,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为管理公司背书,反而容易误导投资人的决策。因此政府的监管应当从金融服务的角度,借鉴英国金融服务局的经验,施行软监管,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

第四,在明确上述思路与原则的同时,需要考虑如何起草管理办法的问题。经过12年的起草管理办法的徘徊不前,我们有理由怀疑本次管理办法的起草也是难有结果的。

股权投资思路篇3

【关键词】新修订;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核算

一、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范围

修订前的准则,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范围包括:1.具有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2.能共同实施控制的权益性投资:3.能实施控制的权益性投资:4.投资企业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在活跃市场中无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准则修订后,已取消第4种情况,现已将其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核算。

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方法

(一)成本法

1.适用范围:控制下的权益性投资

2.核算思路:“长期股权投资”除初始、减少投资和追加投资外,其账面金额不会随着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而变动。

3.账务处理:

现以合并方式外为例,介绍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

例1.2015年1月1日,a公司以1000万元取得浩望公司60%的股权,a公司和浩望公司无任何关联方关系。浩望公司2015年度实现盈利500万,2016年1月10日,B公司宣告分派2015年度股利130万元,并于10日后支付。2016年底,将B公司股票全部出售,取得价款1050万元。

①初始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10000000

贷:其他货币资金10000000

②持有期:

a.被投资方实现收益不做账

B.被投资方宣告分派现金股利

借:应收股利780000

贷:投资收益780000

c.收到股利

借:其他货币资金780000

贷:应收股利780000

③处置时

借:其他货币资金105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10000000

投资收益500000

(二)权益法

1.适用范围:共同控制、重大影响下的权益性投资

2.核算思路:除初始、追加投资和减少投资外,“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账面价值随着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变化而变化。

3.账务处理:

例1.2015年1月1日,a公司以1000万元取得浩望公司30%的股啵取得时浩望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4000万元。2015年度,B公司实现盈利500万,B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140万。2016年1月10日,B公司宣告分派2015年度股利100万元,并于10日后支付。2016年底,将B公司股票全部出售,取得价款1050万元。

①初始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一成本10000000

贷:其他货币资金10000000

因初始投资成本1000万

借:长期股权投资一成本2000000

贷:营业外收入2000000

注:如前者大于后者,则不需进行会计处理。

②持有期:

a.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一损益调整1500000

贷:投资收益1500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一其他综合收益420000

贷:其他综合收益420000

注:亏损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

B.被投资方宣告分派现金股利

借:应收股利6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一损益调整600000

c.收到现金股利

借:其他货币资金600000

贷:应收股利600000

③处置时

借:其他货币资金10500000

其他综合收益42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一投资成本10000000

一损益调整900000

股权投资思路篇4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这句话用在现在的民生投资(000416.SZ)身上比较合适,因为其目前的境况和广发证券借壳延边公路(000776.SZ)的前期情景十分相似,前者就像是后者的翻版。而资本市场风云人物史玉柱、卢志强、汪远思相聚民生投资,又引发了市场的各种猜测。

2008年11月4日,《证券日报》刊登了题为《华馨实业转身投资业泛海系资本腾挪如烟似雾》的文章(2008年12月30日起,“华馨实业”变更为“民生投资”),报道了该公司相关传闻:公司与中国泛海控股集团之间的关系;民生证券借壳本公司实现上市。

2009年1月5日,民生投资澄清公告称:本公司与中国泛海控股集团不存在关联关系;公司大股东上海华馨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华馨”)未与民生证券借壳本公司上市进行过任何接触和谈判,公司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目前没有转让持有本公司股权的计划与安排;至少3个月内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收购、发行股份等事项。

然而,让投资者大跌眼镜的是,2月16日,民生投资公告称,公司大股东上海华馨目前正与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公司,研究洽谈以对外投资的方式转让公司部分或全部股权。

更为蹊跷的是,2009年1月5日至2月13日,公司股价从3.73元猛涨至6.55元,涨幅高达76%。

有市场人士表示,结合民生投资前后公告的自相矛盾和近期股价异常上涨,不排除其相关人员涉嫌内幕交易的可能性。

让投资者不安的还有,近期民生投资的异动和广发证券借壳延边公路前期的情景十分相似。

2006年5月10日,某媒体刊登题为《广发证券将借壳上市?》,称延边公路最近几个交易日连续涨停原因是广发证券有望借壳延边公路上市。第二天,延边公路澄清公告予以否认。然而,2006年6月4日,延边公路公告承认大股东正就广发借壳公司上市事宜进行协商。更让投资者想不到的是,时隔不久,广发证券前总裁董正青因涉嫌内幕交易而被捕,至今广发证券借壳延边公路仍无结果。

此外,民生投资自身及其股东,以及其股东与泛海系的复杂关系,加上资本市场风云人物史玉柱若隐若现的身影,更让民生投资“身上的云雾更加缭绕”。

民生投资与史玉柱的关系比较微妙。民生投资的第一大股东为上海华馨,而上海华馨只有两个股东:汪远思和考尚校,他们分别持股80%和20%。此前有媒体猜测称,汪远思曾是史玉柱的部下。据报道称,史玉柱与泛海控股的董事长卢志强的关系也非比寻常。

对于民生证券借壳民生投资一事,市场预测可能性比较大。

泛海控股是民生证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31.4%;同时,汪远思间接持有民生证券17.599%的股权,实际上成为民生证券的第二大股东。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也是民生银行的一个持股比例较大的股东,卢志强也因此成为民生银行的副董事长。值得注意的是,史玉柱也是民生银行的一个董事。

由于民生投资自身有较高的净资产,又要转型做“投资”业务,因而被认为是一个较为干净的“壳”。现在又加上了一种可能性:猛人扎堆。

股权投资思路篇5

2014年1月至7月,财政部陆续了新增或修订的八项企业会计准则,虽然2006年2月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之后,财政部了六项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五个年报通知及若干会计处理规定和复函,但如此大规模的准则修订和增补尚属首次。这些新准则基本与相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致、保持了持续趋同。其中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修订很引人瞩目,主要变化和调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长期股权投资的范围收窄。由原来的四部分变为三部分,取消“三无投资”,即原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取消。这类投资可将其按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会计处理;二是增加了权益法下其他综合收益的相关处理。在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是随着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而按持股比例相应地调增或调减,原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包括实现净收益、发生净亏损、向投资者分派现金股利及其他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2014年增加了其他综合收益引起的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变动,因此,作为投资企业,如持股期间被投资单位相关交易、事项引起其综合收益变动,投资企业也要按持股比例相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由此,长期股权投资的明细科目也由投资成本、损益调整、其他权益变动,再增加其他综合收益;三是修改并增加了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核算方法的转换。原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因各方面情况的变化,可能导致核算方法的转换不外乎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或由权益法转为成本法。但由于本次长期股权投资分类的变化,衍生出其核算方法的变化也趋向多元化、复杂化。因为追加投资导致持股比例的增加,可能会使核算方法发生三种转换:由金融工具核算模式转为成本法、由权益法转为成本法、由金融工具核算模式转为权益法;因为减少投资导致持股比例减少也可能使核算方法发生三种转换:由权益法转为金融工具核算模式、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由成本法转为金融工具核算模式。核算方法的转换,不仅影响到投资企业的个别报表,假如投资企业有子公司需要编制合并报表时,也会影响到合并报表。其中,由于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复杂性,导致其对报表的调整,尤其是对合并报表的调整较难理解,因此,将重点选择这一转换的相关会计处理作为下文阐述的对象;四是修改了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这一变化影响到的相关会计处理比较简单,就是将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由于被投资单位其他综合收益变动而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在处置时,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一并转入处置当期的投资收益;五是增加了合营安排准则。这是对长期股权投资中的共同控制所作的新的、进一步的规范。

总之,由于以上的变化,大大提升了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关联性,涉及相关准则包括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合营安排准则、合并财务报表准则、金融工具列报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等。本文选择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后在个别报表和合并报表中不同的会计处理,深入剖析内在的思路和理由。

二、案例介绍

甲公司于20×8年1月1日支付900万元取得乙公司100%的股权,乙公司成为甲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当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750万元,形成商誉150万元。20×8年1月1日至20×9年12月31日,乙公司净资产增加了80万元,其中30万元是由于其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形成的升值,另50万元是按购买日乙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持续计算所实现的净利润。2×10年1月5日,甲公司以840万元的价格转让乙公司70%的股权,剩余30%的股权当日的公允价值为360万元。转让后甲公司对乙公司不再具有控制权,但具有重大影响权。假定甲、乙公司提取盈余公积的比例均为10%,乙公司未分配现金股利,并不考虑所得税等其他相关因素。经过以上调整,个别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294万元(270+24),而按剩余持股比例30%计算原投资时应享有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金额为750×30%=225万元,294万大于225万,所以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2.合并报表的会计处理:合并报表中应当确认的投资收益为250万元[(840+360)-(900+80)+30×100%],个别报表中已确认210万元,在合并报表中要进行如下调整,使投资收益确认金额增加40万元。

三、案例分析

上述案例个别报表的会计处理比较容易理解,一是确认处置70%股权的投资收益;二是由于剩余30%股权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采取追溯调整,视同初始投资时就按权益法进行会计处理。但在合并报表中的调整有些费解。实质上,合并报表中的调整要把握一个核心思路,就是因控制权发生改变(由控制转为重大影响),所以剩余股权在合并报表中要重新计量,即视同将原投资全部出售,其售价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再按出售日的公允价值将剩余部分的股权回购回来。

秉持上述思路,就不难理解合并报表中的会计处理。从合并报表的角度来看,20×8年1月1日甲公司向乙公司投资取得控制权时,就应按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因此,在2×10年1月5日转让70%股权时,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非个别报表中按成本法核算的630万元(900×70%),而应是按权益法核算的686万元[(900+80)×70%],确认的投资收益应是175万元[840-(900+80)×70%+30×70%]。另外一部分则是剩余30%的股权按转让日公允价值重新计量,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这部分的处理原则如前所述,假定30%的股权也转让,再按当日的公允价值回购,所以确认的投资收益为75万元(360-980×30%+30×30%)。综合以上两部分,合并报表中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250万元(175+75),而个别报表中已确认210万元,对此的调整分三个步骤:

1.按权益法追溯调整转让70%股权部分的投资收益,这是针对个别报表中的分录(1),其投资收益并非210万元,长期股权投资若按权益法核算,其账面价值应是686万元(980×70%),由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686万元中包含乙公司实现其他综合收益而按持股比例增加的21万元(30×70%),这部分在处置时也应转入投资收益,所以甲公司在个别报表中此项业务多确认的投资收益为35万元[(210-21)-(840-686)]。这35万元应是追溯调整法下,甲公司作为投资方在被投资方乙公司实现净收益时,按持股比例确认的留存收益部分,具体对应的是合并报表中的分录(2),调整结果减少投资收益35万元。

2.将没有结转的30%股权部分对应的其他综合收益转入投资收益,具体对应的是合并报表中的分录(3),调整结果增加投资收益9万元。

股权投资思路篇6

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在我国企业中的比例和在经济中的分量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的存在与发展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如今中国立体资本市场依然处在起始以及探究的路途中,中国非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市场依然有着不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但有市场自身的问题,也有资本市场运作体制、法律法规的问题。怎样与中国目前的情形相结合,解决当下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转让的问题,对公司行为进行规范化,加大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改造,促进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增长有着关键的作用。

二、股权转让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股份制理论

股份制和资本社会化是马克思理论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88页中说到:“不过很明显,积累,即由圆形运动变为螺旋运动的再生产所引起的资本的逐渐增大,同仅仅要求改变社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量的组合的集中比较起来,是一个极缓慢的过程。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这是马克思诸多对股份制理论的经典论述之一,体现了股份制在资本融合和生产资料集中层面对生产力的发展所起到的划时代的意义。股份制以一种较为平和的方式,把多个已经形成或者正在形成的资本通过股份制的方式联合起来组成较大的资本联合体,它贯彻了自愿的经济原则,避免了原始资本积累的暴力和震荡,在稳妥中集中巨额资金促进经济的裂变与发展。马克思在对于股份制理论的内涵以及股份公司概念的论述和界定,都反映出了股份制在经济运行中的必要性以及其存在的本质内涵。

(二)资本经营理论

何谓资本经营?资本经营就是指独立于商品经营而存在的,以价值化、证券化了的资本或可以按价值化、证券化操作的物化资本为基础,通过流动、收购、兼并、战略联盟、股份回购、企业分离、资产剥离、资产重组、破产重组、参股、控股、债转股、转让、交易等各种途径优化配置,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效益,以实现最大限度增至目标的一种经营方式。资本经营具有以下三大特点:(1)资本经营的流动性。资本是能使自身价值增值的资产,资本如若空置,那其实就代表着损失,资本经营的精髓在于资本的合理运动。而资本本身也是具有时间价值的,这些都是经营者必须考虑的问题。(2)资本经营的增值性。完成资本的保值增值,这是资本经营的本质内涵和要求,也是资本本身的内在属性。资本流通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保值增值。而企业资本的运动,是资本以不同的形式参与企业再生产的过程,在这种运动过程中,各种资本相互融合以最好的排列组合方式实现资本的增值。(3)资本经营的不确定性。资本经营过程中,资产的增值与资产遭遇的风险是同时存在的,任何的投资投机活动都不可能避免风险。这就要求企业经营人员和所有者在进行资本经营的同时,做好风险的防控与分散,吸收更多参股资本实现股权资本的多元化,优化资本所有权结构来提高抗风险能力。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股权能够顺利流转的基础上的。

(三)产权理论

产权是同财产有关的一系列权利的总称。产权也是以所有权为基础和核心的,包括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一系列与产权权利有关的一系列权利的组合。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各个领域,产权的存在及其运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产权是具有激励功能的。马克思曾对资本家的行为动机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增值,是资本家们的唯一动机所在,只有自己的财富越来越多,资本家们才会更好的去执行资本的职能。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资本家或者土地所有者之所以会去执行资本职能,是因为利于与自身息息相关,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他们会非常乐意去使用资本。他们拥有产权,就有权对资本进行占有和使用,创造的价值多少与他们自身利益是紧密相连,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经济主体会更积极的去使用资本,从而使产权的刺激作用得以实现。而实现产权激励功能的前提,也是产权本身的要求就是产权本身能够顺畅的流转,产权只有流动才能实现可配置性、可交易性、效率和效益性,才能够有效地回避或减少风险。产权顺畅的流转是调整复杂财产多层次关系,反映不同产权主体利益需求,实现不同产权主体的联合或分离的必要前提。

(四)风险理论

股份制能够起到分散资本风险的作用。马克思对商业银行的资本行为和股份制的资本行为进行了对比性的阐述“商业银行通过贴现、贷款和债券发行的方式只能对固定资本进行暂时性的使用,而股份制却能够将游资集中固定起来。举个例子,铁路股票具有很高的流动性,而铁路股票对铁路建设所投入的资本却能够以相对稳定的方式固定下来。一个企业购置厂房和机器设备所产生的资本投入必须和工资给付、原料购进所产生的资本投入相匹配,才能够维持企业的正常经营和运转。股份制企业在工业应用中的出现是现代经济生活走向另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股份制的运用不仅使企业通过联合的方式实现了生产能力上的突破,将单个独立的企业资本能力集中在一起形成一定的规模,使资本得到更高效的发挥;还能够加速资本的凝聚,形成行业巨头的出现,通过特种工业巨头来减少公司资本的风险,将资本风险分散到各个股东的手中进行共同承担。”

我国股权转让问题由来已久,特别是目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这一关键时点。因此股份的流转畅通对于企业和整个经济社会都是极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股份经济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股份经济[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26.

股权投资思路篇7

(一)结构变化2008年Cpa《会计》科目做了微调,主要调整内容为:“金融工具列报”的内容不再单列,而是将相关内容分别归入“所有者权益”和“财务报表列报”两部分中;在总论中增加“会计科目及其设置”的相关内容,为各会计要素和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作铺垫,并提高可操作性;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部分的内容移后,由原来放在资产类中转入特殊业务类。

(二)内容变化第1章增加了“会计科目”一节,考生要特别关注,重点学习。第5章权益法核算中,增加了内部交易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包括顺流交易和逆流交易的抵销。第20章所得税计税基础这部分内容变化较大,比如研发支出原来属于暂时性差异,在新教材中变为不属于暂时性差异。这一章还增加了存货等资产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中的处理方法。新教材共有27章,与旧教材相比,在章数上减少了一章。旧教材中的最后一章内容,被拆散合并到新教材中的财务报告、负债等有关章节中了。除以上几点主要变化之外,新教材对旧版教材中错误的地方做了改正,增加或删减了一些字句,使得表述更为准确、精练。这些内容虽然不是实质性变化,也需考生在复习时注意。

二、《会计》计算综合题预测

根据近几年的考试情况,考试题型不会有变化,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及账务处理题和综合题。客观题和主观题所占分值大约是4:6。根据近三年的考试特点及今年教材的变化内容,对2008年Cpa考试《会计》的主观题的出题思路做出预测。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第3章《金融资产》是重点章节,为了全面考核本章重点,出题思路是:首先“持有至到期投资”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然后要求将其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最后做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减值。应注意的问题: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暂时性”变动计人“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不影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的金额和“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一致,重分类日的公允价值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的差额挤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二)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和权益法的转换重点关注成本法增加持股转权益法以及成本法减少持股转权益法。

(三)借款费用+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首先要求计算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的资本化金额,然后达到可使用状态将“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然后将其出租转入“投资性房地产”,按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注意问题: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出售的时候,要将“资本公积”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其他业务收入”。

(四)单项资产减值+所得税比如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坏账准备的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要求计算本年度的递延所得税的发生额。应注意的问题:税率的选取问题,计算递延所得税税率的选取应该按照未来预期的税率来进行计算。

(五)前期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本类型是历年综合题的重要考点。按照新准则的变化,除了传统的前期差错更正,比如售后回购,特殊劳务收入的确认等。今年比较容易出现的差错类型:超过正常信用条件购买固定资产;分期收款销售商品;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误将“资本公积”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典型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要掌握,比如未决诉讼、销售退回等。

(六)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第5章“长期股权投资”、第25章“企业合并”和第26章“合并财务报表”结合在一起出综合题。调整分录主要复习思路如下。

股权投资思路篇8

关键词:铁路法,现代企业制度

一、重新界定我国铁路企业的法律地位

长期以来,铁路运输企业兼有生产经营和行政管理的双重职能,集民事主体和行政主体于一身,带有浓厚的计划性、垄断性和军事化管理性。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上述性质仍然有所保留,严重束缚了我国铁路企业的角色定位和市场化步伐。1990年的《铁路法》规定,铁路局和铁路分局既是铁路企业,又是行政机关。

由于铁路局和铁路分局的双重法律角色,致使立法者很难在《铁路法》中明确铁路局和铁路分局是独立的企业法人,还是法人的分支机构。《铁路法》对这问题未置可否,就为铁道部与铁路局、铁路分局、铁路段、站之间法律关系的理顺带来了难度。这涉及到是用公司法,还是用行政法来解释上述法律关系。

选择后一思路,用行政层次和行政级别调整铁道部与铁路局、段、站等之间的法律关系,势必会冲淡其作为市场主体的法律色彩;选择前一思路,将铁路局、段、站纳入公司法的调整轨道,则不仅法律关系明确,而且有利于推动铁路企业的市场化、法人化过程。现行立法在界定铁路企业的法律地位时,不仅条文过简,也没有指明铁路企业的改革方向。

现实中,铁道部既是铁路行业的主管部门,享有行政权力,也是具有垄断性的企业,对于运输行业的经营管理享有一系列民事权利。因此,铁道部的法律地位既不能单纯地界定为行政机关,也不能单纯地界定为民事主体。这种亦官亦商的法律角色成为我国的一大特色。

铁路运输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支柱性作用。我国的铁路企业需要大的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必须按照民事主体与行政机关角色分离的原则,大胆推进铁路企业的公司制改革,把铁路企业从亦官亦商的行政性公司改造成以营利为目的民事主体和市场主体。

二、积极推进现有国有铁路企业的公司制改革

《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并明确指出,“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国有铁路企业也要毫无例外地投身于公司制改革。问题在于,把国有铁路企业改组成哪种形式的公司?

我国《公司法》第64条规定,国务院确定的属于特定行业的公司应当采取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但是,何为特定行业,铁路运输算不算特定行业,立法上缺乏明确规定。因此,:口果把铁路运输理解为特定行业,那么国有铁路企业就要改组为国有独资公司,不能改组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更不能改组成为上市公司;如果把铁路运输理解为非特定行业,那么国有铁路企业就不必改组为国有独资公司,而可以改组成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上市公司。

笔者认为,铁路运输企业不属于《公司法》第64条所称的特定行业。理由是:(1)铁路运输也是运输产业一种。既然我国的公路运输企业和民航运输企业可以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铁路运输也可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2)铁路运输业投资大、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该行业更适合于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形式。(3)在许多西方国家,铁路采取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方式,不少原先采取国有公司形式的铁路也在施行民营化或私营化。日本的国铁实行股份公司化即是一例。其中主要原因是,国家经营铁路企业往往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而铁路企业的效率低下也是我国国有铁路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4)限制国有独资公司适用范围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方向。《决定》指出,“股权多元化有利于形成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机构,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外,要积极发展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将铁路运输企业理解为非“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既有利于增强国家实力,也有利于保持市场活力,又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因此,铁路运输行业也应本着“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大力调整铁路运输产业中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具体说来,在铁路运输业竞争性较强的地区和亚产业,国有投资可以适度退出,不持或者少持铁路企业的股份,鼓励社会公众的资本踊跃进入该地区和亚产业,这样既可减轻国家的投资负担,盘活国有资产,防范国家的投资风险,也可以刺激社会闲散资金转换为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公众提供创造财富的机会。在铁路运输业竞争性较差的地区和亚产业,国有投资力度可以适度加强,乃至实现100%的控股,设立国有独资公司。

当然,国有铁路企业改制成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乃至上市公司,并不意味着公司的经营行为自然而然地规范化了,公司的治理结构就一劳永逸地科学化、民主化了。实际情况是,我国少数已经改制的铁路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仍然存在着不少违法违规现象。仅有公司之名,而无公司之实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法律意识,严格执行《公司法》、《证券法》和相关的商事、经济法规。

三、推动我国铁路企业职工持股制度

为了实现职工持股,不少国家专门通过了立法,或者对现有的公司立法进行了修改。

我国在国企改革的实践中推出的职工持股试点得到了广大职工的支持和拥护。我国铁路企业目前有职工30万。为了使铁路企业不仅实现制度上的创新,而且实现科技进步和劳动效率的提高,有必要采取积极而稳妥的措施,在铁路行业推行职工持股。

至于职工持股的方式可以考虑以下两种:一是由职工个人自己出资购买铁路企业的股份,二是将铁路企业存量净资产中与职工直接贡献相对应的一部分量化到职工个人名下。笔者认为,第一种方式固然无可厚非,第二种方式也有其合理性。我国铁路企业能够发展壮大到今天,是与广大铁路职工的忘我劳动和无私奉献密不可分的。将广大职工创造的铁路企业资产价值的一部分折算为职工的出资,并赋予其相应的股东权,不仅不是蚕食国有资产,分光吃尽的行为,而是调动铁路职工积极性提高铁路运输服务质量、增强铁路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杠杆。

在铁路企业推行职工持股,要注意协调好职工根据其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与职工根据其股份获得的股息红利之间的比例关系。因为,如果职工的劳动报酬在其个人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过高,职工持股对于职工来说也就没有任何动力;但是,如果职工的股息红利在其个人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过高,职工就会丧失作为劳动者的应有动力和压力。笔者认为,职工劳动报酬与其股息红利之间的关系确定为6:4似乎较为可行、公平。

为了鼓励铁路职工最大限度地为企业、个人和子孙后代创造财富、积累财富、保护财富,应当允许职工持有的股份可以继承和转让。

此外,在铁路企业推行职工持股,还要妥善解决好下述法律问题:职工股代表如何进入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行使其股东权的问题;职工持股会的地位如何界定的问题;职工持股总数占公司股份总数的股权结构问题等。

四、铁路运输主管部门的角色定位

我国铁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对铁路运输业的依法干预,包括宏观调控。铁道部无疑是代表政府对铁路运输业行使宏观调控和其他干预职能的最佳人选。我国的铁路运输事业越是发达,就越是要加强铁道部对全国铁路运输产业的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因此,铁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铁路主管部门完善行政干预职能是并行不悖的。

为了保持铁道部作为行政机关的独立性、公正性和纯洁性,应当剥离铁道部的企业职能,恢复铁路企业的私法自治,实现政企分开。政企分开的实质是,区分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企业与作为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行政机关。铁路企业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既为股东创造最大限度的投资回报,也对股东之外的利害关系人承担社会责任。要彻底斩断铁路企业与铁路主管部门之间的脐带,必须实现各级铁路主管部门同所办的经济实体和直接管理的企业在人财物等方面彻底脱钩。强调政企分开,不仅不是削弱了铁道部的职能,而是保障了铁路主管部门的超脱性、独立性、公正性,有利于铁路主管部门集中精力行使行政权力,从而规范和保护铁路运输行业的经营活动。

当然,铁道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在全国各地设立派出机构,行使铁路运输监管的行政权力。

五,设立铁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思考

铁路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仅仅强调铁路主管部门行政权与铁路企业法人所有权的分离是不够的,还必须强调铁路主管部门行政权与国家股东权的分离。因为,股东权属民事权利之一种,与行政权有着本质不同。在我国长期不区分国家行政权与国家所有权的特殊背景下,为避免因行政权与国家股东权的错位而导致权利与权力的滥用,尤其是权力寻租现象,必须强调铁路行政权与铁路企业的股东权由不同的部门和机构分别行使,铁路主管部门只享有对铁路运输行业的行政权。至于国家投资设立国有独资铁路公司,或者参与投资设立的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国家作为出资者享有的股东权则应当由作为企业法人的国家股东权机构代为行使。

为避免在体制转换期间由于权利主体和人的缺位或虚位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建议国家成立铁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铁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为国家股东权的人之一,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统一行使全国范围内的国家独资、控股或参股铁路企业中的国家股东权,包括参与公司利益分享的自益权、以及参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共益权。铁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必须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用够用足股东的各项权利,尤其是独立代表国家股东推荐董事候选人和监事候选人的权利,以及代表国家股东取得股利的权利。铁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既可适时出售国有股份,也可适时买入具有投资价值的股份,做到进退自如。

为配合国家发展“四跨企业集团”的战略,铁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应当按照母子公司的投资链条,作为大股东参与发起设立或组建子公司,然后再由子公司控股或者参股孙公司、曾孙公司等,从而形成以铁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为核心以铁路运输公司为骨干、以股东权为联结纽带、以横向经营与纵向经营相结合为经营战略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界的公司集团。但是,为防范国家在铁路运输行业的投资风险,有必要限制铁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投资链条。

铁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与作为民事主体的国家之间是一种基于委托合同而产生的关系。铁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应当严格履行作为人的各项法定和约定义务,包括忠实义务与注意义务。铁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由于过错而导致国家股东权受侵害固有资产流失的,应当象普通的人一样,对国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承担损害赔偿的范围坚持实际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赔偿原则,有多少损失,就应当赔偿多少。铁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在承担赔偿责任之后,有权向有过错的公司董事和经理行使追偿权。

同时,为了鼓励铁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创业精神,应当适度导入经营判断原则。铁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在获得全面而准确的信息之后,为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出现决策失误时,即使给国家股东的利益造成了损害,也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六、结 论

股权投资思路篇9

学习目标

1.基本理论:3个段,企业合并,初始成本确定。2.成本法的后续计量。3.权益法的后续计量5步。4.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及处置

第一节基本理论

一、3个阶段

5个没有:

1.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2.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3.没有达到控制;4.没有达到共同控制;5.没有达到重大影响

二、企业合并分3个类型1.控股合并2.吸收合并3.新设合并

1.控股合并

(1)控股合并的要点:双方的法人资格都不消失,它表现为持股比例50%

同一控制下:有人管理的情况下双方合并,双方的名称合并方和被合并方,用账面价值法进行处理,不允许出现损益类科目。

(2)控股合并与合并报表关系。只有在控制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并报表的问题,在5个没有段,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段谈不上合并报表的问题。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都谈不上合并报表的问题。合并报表的前提是在控股合并方式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才谈得上合并报表,其他的情况都谈不上,合并报表的编制一般由母公司来编制,它是根据个别会计报表调整后来编制的。

(3)编制合并报表思路。①在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当中,首先母公司拿着两家报表的复印件,将母公司复印件的报表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子公司的报表不做任何变化,在此基础上经过5大块抵销来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②对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在编制报表时。首先由母公司拿着两家报表的复印件,其次对母公司复印件的报表,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改造为权益法,同时要将子公司的报表(复印件)由账面价值改为公允价值,具体的做法是将资产方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的账面价值改造为公允价值,同时相应的调整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当中的资本公积,在此基础上经过5大块抵销来编制合并报表。

4.第3个段(控制)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是由控股的方式取得,又分为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母公司平日核算的是成本法,期末编制报表时要将母公司的报表复印件由成本法改造为权益法。

2.吸收合并

吸收合并:是指双方的法人资格有一个消失,它具体分为同一控制下吸收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

同一控制下

(1)a对B100%的控股,如果B的法人资格消失,则属于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如果B的法人资格不消失,则称为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非同一控制下

如果B的法人资格在,则称为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分并,如果B的法人资格消失则称为非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

对于同一控制的吸收合并具体的处理思路:

借:资产(被合并方的资产的账面价值)

借: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若是借方差额)

贷:负债(被合并方负债的账面价值)

贷:合并方支付的对价(账面价值)

贷:资本公积―其他(若借贷不平,贷方余额)

该差额处理原则不论是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还是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都适用。

(2)非同一控制下吸收合并具体的账务处理思路:

借:资产(被合并方资产的公允价)

借:商誉(出现借方的商誉是吃亏的情况)

贷:负债(被合并方负债的公允价值,但是负债账面价值=负债公允价值)(一般情况下)

贷:支付对价(公允价)

贷:营业外收入(沾光)

公允的净资产=公允资产-公允负债

中级会计所得税当中讲述的企业合并就指的是非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而不是指其他合并。

3.新设合并是指双方的法人资格都消失,重新到工商局办理注册登记。

三、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确定

举例1.某企业用银行存款100购买股权;2.某企业用存货:账面价值80,公允价100,增值税率17%,换取股权;3.某企业用固定资产:账面价值100,累计折旧20,公允价90。换取股权;4.某企业用无形资产:账面价值100,累计摊销20,公允价70,换取股权;5.某企业发行权益性证券(股票)面值30,公允价70,发行费1,换取股权。

(1)五个没有段持股比例5%。

①借:长期股权投资100(倒剂)

贷:银行存款100

②借:长期股权投资117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

借:主营业务成本80

贷:库存商品80

③借:固定资产清理80

累计折旧20

贷:固定资产100

借:长期股权投资90

贷:营业外收入10

贷:固定资产清理80

④借:营业外支出10

借:长期股权投资70

累计摊销20

贷:无形资产100

⑤借:长期股权投资70

贷:股本3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40

另作一步借:资本公积―股本溢价1

贷:银行存款1

当资本公积账户不够借时,借盈余公积,再不够借时,借未分配利润。

总结:在购买法下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都是按照公允价值入账的,但是如果在取得长期股权投资过程当中,如果有已知股利,不应当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而应当单列,对于相关的佣金,手续费、税金一般是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二般情况下不记入,如例5。

(2)重大影响,共同控制段(方法、原理同上)持股25%

(3)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用公允价值法也称购买法)持股75%,(方法、原理同前面5个例子)

四、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的取得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法),举例同上面5个,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为120

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账务处理的核心思想是:

借:长期股权投资(以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持股比例来确定)

贷:支付对价(账面价)

借贷不平,贷方差额贷:资本公积

借方差额借: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1.借:长期股权投资90(120*75%)

借: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10

贷:银行存款100

2.借:长期股权投资90

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7

贷:库存商品8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100*17%)

3.借:固定资产清理80

累计折旧20

贷:固定资产100

借:长期股权投资90

贷:固定资产清理80

资本公积10

4.借:长期股权投资90

累计摊销20

贷:无形资产100

资本公积10

5.借:长期股权投资90

贷:股本30

资本公积60

借:资本公积―股本溢价1

贷:银行存款1

总结:在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当中,借方记:长期股权投资以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持股比例来确定的,贷方记支付的对价(账面价),差额处理为

借: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贷:资本公积―其他

对于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有已知股利,应当单列,不应当计入成本。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发行费用同前面

第二节成本法后续计量

控制段核算方法是:平日成本法,编合并报表时由成本法改成权益法(改母公司的报表),成本法核算有凭证、报表、账,而改造为权益法没有凭证、账,只有复印的报表

1.适用范围:5个没有段,控制段

2.账务处理的要点:(1)只有当被投资立发放现金股利时才做账(即发钱做账,不发钱不做账),而且要特别注意的是投资方赚的钱视为投资收益,不是投资方投资的钱所赚的钱,不应视为投资收益,而应视为投资成本的回收。

例:甲企业对乙企业2001年1月1日进行投资,持股比例是10%,被投资方每年末所实现的利润是200、400、300、500,每年4月1日发放的现金股利为100、200、300、400

成本法具体处理思路:借:应收股利(被投资方发放现金股利总额*持股比例)

(恢复)借/贷(冲减):长期股权投资

借/贷:投资收益

应冲减或恢复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后截止到本年末止被投资方累计发放的现金股利总额-投资后截止到上年末止被投资方累计实现净利润)*持股比例。

X0(假定X=3,应当冲减,但要和以前年度冲减的长期股权投资予以攀比,若以前冲2,应再冲1(贷方)

若以前冲3,不恢复也不冲减

若以前冲5,应恢复2(借方)

X≤0时,不冲,但要把以前年度冲减长期股权投资予以恢复,而且仅恢复已冲减部分

哪一年账务处理,就站在哪一年,而且要站在中间。

1.借:长期股权投资100

贷:银行存款100

应冲减/恢复的长期股权投资=(100-0)*10%=10(冲10)

借:应收股利10(100*10%)

贷:长期股权投资10

2.借:应收股利20(200*10%)

贷:投资收益20

应冲减/恢复的长期股权投资=[(100+200)-200]*10%=10(不冲不恢复)

3.借:应收股利30(300*10%)

借:长期股权投资10

贷:投资收益40

应冲减/恢复的长期股权投资=[(100+200+300)-(400+200)]*10%=0(不冲恢复10)。

4.借:应收股利40(400*10%)

贷:长期股权投资10

贷:投资收益30

应冲减/恢复的长期股权投资=[(100+200+300+400)-(400+200+300)]*10%=10(冲减10)。

第三节.权益法核算

1.适用范围:共同控制,重大影响以及在期末编合并报表时,对母公司复印件的报表由成本法改造成权益法。

2.核算的要点:(1)当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总额发生变化时,投资方紧跟着马上做账,而且投资方认可被投资方的报表是公允价值的报表,而不是账面价值报表。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报表之间差异在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

3.处理步骤

第一步:首先比较初始投资成本和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享有份额(公允所有者权益*持股比例)

可辨认净资产=公允所有者权益=公允资产-公允负债

成本份额处理

1.100100不处理

2.100120借:长期股权投资20贷:营业外收入20

3.10090不做账

乙(被投资方原报表)公允报表(08~01~01)

甲对乙2008年1月1日投资支付价款25万元,2008年12月31日,乙实现利润-10万元,存货出售60%,固定资产5年不考虑残值。用平均年限法,无形资产10年

乙公司原来的利润表(甲不认可),乙公司公允报表(甲公司认)

收入11737收入11737

费用4747费用6464

净利润70-10净利润53-27

当被投资方的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不一致的时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对于被投资方做出的利润表,投资方不认可,应当对其净利润进行改造,根据调整后的利润表确认损益,如果被投资方发生了亏损,也要按照此方法改造,当被投资方的账面价值各公允价值一样的时候,被投资方的利润表不用改造,投资方是认可的。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10.6

贷:投资收益10.6

第二步:当被投资方实现净利润时,分两种情况

1.当账面价值不等于公允价,首先对被投资方的利润表进行改造,以改造后的利润表为基础确认损益.

2.当账面价值等于公允价时,则无须改造,直接按照持股比例来确认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投资收益

对被投资方发生净亏损时,处理原则同净利润

逆流交易:甲与乙是联营或合营企业的关系

甲(投资方)20%乙(被投资方)

2008年12月乙销售给甲一批商品,成本300,售价500,乙当期净利润1200

独立第三方a甲乙(丙投资80%,甲投资20%)

1.甲此时尚未将商品出售给独立第三方,a甲此时利润未实现,得抵销虚假利润,若以后销售,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未抵销之前1200*20%=240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240

贷:投资收益240

冲回:借:投资收益40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40

2.如果甲交商品出售给外部独立的第三方,此时利润实现了,此时无需抵销.

3.当售价低于成本价时,实实在在确认(亏损不抵),不存在抵销。

逆流交易总结,若未对外销售则抵销,若对外销售,则不抵销,发生亏损不抵销。

顺流交易:甲(投资方)20%乙(被投资方)

2008年甲销售给乙一批商品,成本600,售价1000,乙当年实现利润1400

a乙未对外销售

1.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1400*20%=280

贷:投资收益280

借:投资收益80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80

2.2009年对外销售做相反的会计处理

B.乙对外销售,则不抵销

顺流交易总结同逆流交易

第三步:当被投资方发生亏损时,首先按账面价与公允价是否一致,分两种情况

甲公司对乙公司持股比例是40%.2008年末乙公司实现净利润-5000元,长期股权投资帐面价为1040元。

1.当账面价值不等于公允价时,要对亏损进行改造

2.当被投资方发生超额亏损

(1)首先让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0为限

借:投资收益1040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1040

(2)再关注投资方与被投资方是否存在没有明确清收计划的长期应收款

假设有200借:投资收益200

贷:长期应收款200

(3)进一步关注投资方对被投资方的亏损是否承担额外义务

假设为1借:投资收益1

贷:预计负债1

(4)剩余的备查登记

当以后年度被投资方实现盈利时,恢复的次序为备查账.预计负债.长期应收款(没有明确请收计划).长期股权投资。

第四步:当被投资方发放现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

货: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但是当被投资方的现金股利额超过了投资方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金额,视为投资成本的回收。

对于当年投资,当年发放现金股利,不论是成本法还是权益法的处理都是一样的,分录为: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清算性股利)

第五步:当其他原因而导致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总额发生变化时

例:当被投资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100变为120,投资方持股比例为20%账务处理:

被投资方账务处理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0

贷:资本公积―其他20

投资方账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4

贷:资本公积――其他4

总结:投资方账务处理

借/贷: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

贷/借:资本公积―其他

第四节期末计价及处理

1.发行减值时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不能转回)

2.处置

借:银行存款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货:长期股权投资各相关账户(成本.损益.其他权益变动)

借贷不平,用投资收益补平

最后结转

股权投资思路篇10

在不亚于合生创展的发展轨迹中,不同时期有着不同使命的珠江投资,几乎承载着朱孟依每一步落子的想法,甚至承载着更为浓厚的家族情怀:合生珠江合作开发、珠江系地产整合上市、四大板块分立等。

此后,珠江投资整合地产业务上市失败,又为珠江投资带来了怎样的冲击?

从珠江投资的经营重点转向上,可以看出朱孟依与经营管理层经营理念的不同。这也是导致合生珠投系高层动荡的直接诱因。

珠江投资有意向商业地产靠拢,但是这却遭到了管理层的抵触。如今,在整合地产业务上市失败后,珠江投资能源矿产业务的异军突起,是否意味着,朱孟依接下来的行棋方向有所转向,重心转向矿产能源?

不同阶段肩负不同使命

“珠”联璧“合”,甫一开始,这就是朱孟依为地产棋局布下的棋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孟依俨然在不同阶段赋予了珠江投资不同的任务。

1992年,入籍香港的朱孟依在港成立合生创展,且注册于百慕大。彼时,合生创展在香港乃至国外并没有实质性的经营业务。实际上,境外投资者亦不能在内地开发房地产,也就是说,只有投标和投地资格,而没有独资开发资格。

为此,一个里应外合的实体应运而生。如此大费周章,在当年已是罕见,因而过去一段时间合生创展在广州地产界更有“假洋鬼子”之称。

查阅工商注册信息,不难发现,珠江投资的成立颇为应时。

1992年11月,广东丰顺韩江建筑安装工程公司(以下简称“韩江公司”)组建广东珠江投资公司(以下简称“珠江投资”),当时的韩江公司的法人代表就是朱孟依。

珠江投资成立后,为集体所有制企业,经营范围为有关投资业务咨询服务、信息传播,投资市场的策划及组织有关方面学术研讨。

不过半年时间,珠江投资获批珠投才获批兼营房地产业务。在此之后,合生创展至少70%的房地产项目都是与珠江投资合作开发。

直至1998年,合生创展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值得注意的是,在合生创展的股东构成当中,朱氏家族仅有朱孟依一人。相反地,朱氏家族则是悄然入局珠江投资。

1999年3月,珠江投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广东珠江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韩江公司出资2500万元,占50%股权;广州华城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城置业”)出资1750万元,占35%的股权;广东顺同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同实业”)出资250万元,占5%股权;广东可曼德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可曼德”)和广东新南方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南方”)分别出资250万元,各占5%股权。其中,新南方是由朱孟依之兄长朱拉伊当家。

显然,合生创展与珠江投资之间,作为境外融资平台与开发实体几乎是境外房地产上市公司内地开发的样本。彼时,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更是不吝感叹:“合生创展才是中国房地产界真正的航空母舰。”

“王石所佩服的是,老板的整个地产家族,不是单一的合生也不是单一的珠江投资,而是包含了合生、珠江投资以及其他关联公司在内的地产航母,基本是一条龙全包的过程,从拿地、开发、建设、设计,后期物业到后期经营,再到地产外延业务的全包。”一位已离职的珠江投资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道。

直至2003年,Cepa(香港与内地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政策实施,港商内地投资开发的所有限制都已取消,这意味着合生创展与珠江投资“两条腿走路”的互辅关系即将终结。

“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地产集团,独立运作经营是必然的趋势,一方面是合生上市的缘故,一方面也是牵扯到珠江管理层的利益,如果合生烂项目都扔给珠江投资去背,珠江投资的管理层肯定是不愿意的。”上述人士对时代周报如是说。

彼时,朱孟依已在思索珠江投资的下一步棋路了:2003年2月,广东珠江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集团)本部调整,主要负责集团的战略管理规划和综合管理工作,原直接负责开发经营的房地产项目及房地产相关业务全部转入珠江投资。

这亦不难从珠江投资的注册资本和股东出资额的数次变更窥得一二。

时代周报记者查阅工商资料显示,2003年2月、2003年8月18日、2005年12月。珠江投资经过几轮增资和股权转让。朱氏家族的持股比例大幅提高。

其间,珠江投资的法人代表经历了走马灯式的变更。1993年2月,何国华出任法人代表。1998年12月,何国华再次出任,2003年9月,朱克林出任;2007年12月,珠江投资增资,法人代表变更为朱庆伊。其中何国华和朱克林分别为朱孟依(姐)妹夫和亲戚。朱孟依,彼时正在酝酿一场空前的重组。

珠江投资上市搁浅至今

然而,仅凭朱孟依“白天用前面的脑子想问题、晚上用后面的脑子想问题”,如此浩大的重组工程,凭一己之力,显然是力不从心。

武捷思,曾经主刀“亚洲有史以来最大及最复杂”的债务重组的前深圳市副市长、前广东省省长助理,无疑是不二人选。

为此,朱孟依三顾茅庐,以500万最高年薪和2000万认股权聘请武捷思出任合生创展的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

“三年后,合生创展将是国内最大的地产开发商。”这是武捷思2005年4月挂帅珠江投资的首次发言就许下凛然一诺。言下之意,其实就是合生创展收购珠江投资。时隔不久,淡马锡、老虎基金等战略投资者的入局备粮,已是踌躇满志。

根据《上海电气:首次公开发行a股招股说明书》显示,彼时的珠江投资是以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为主要业务,涉及五金交电,建筑材料,百货,日用杂货,电子产品及通信设备(不含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备、发射设施);房地产开发等。

实际上,据知情人士透露,按照原来的思路,合生创展整合地产项目的开发、销售和品牌业务,而珠江投资则主攻基建投资等领域。

然而,与合生创展不同,围绕着珠江投资,朱庆伊与朱拉伊旗下的新南方集团与珠光集团与之盘根交错。武捷思的重组收购路线亦正在渐渐偏离预定的轨迹。

然而,重组筹备的同时,珠江投资的日子并不好过。其中,令珠江投资不曾料想的是,合生创展和珠江投资的京津新城,这场计划120亿元的造城运动,由于没有达到预期的销量,占用了大量资金,包括上海地王以及通州家居城在内的项目亦然。

“朱老板的压力很大,也遇到过上门讨债的情况。”接近其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朱孟依对新融资平台的渴求可想而知,其中珠江投资旗下丰驰投资所持的上海电气9.08亿股持续被质押是为佐证。

2008年1月,珠江投资宣布“因集团战略发展需要,原珠江投资改制为‘广东珠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房产、商业地产、一级开发业务的经营管理”。

根据《上海电气:首次公开发行a股招股说明书》,珠江投资是以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为主要业务,截至2007年12月31日,珠江投资总资产136.58亿元,净资产34.22亿元,实现净利润6.72亿元;截至2008年6月30日,总资产135.05亿元,净资产35.66亿元,净利润1.02亿元。

时隔两月,珠江投资全国大规模招聘,职务包括上市公司董秘、信息披露专员、证券事务经理、证券事务中心总经理等。

彼时,按照朱孟依的思路,珠江投资旗下唯一的房地产业务将纳入上市主体,为此珠江投资共收购36家公司股权,向关联方收购14家公司,向非关联方收购22家公司,收购的项目主要有珠光新城御景、珠江御景湾、珠江高派、北京珠江御景湾等。

然而,事与愿违。2008年,可谓是朱孟依的多事之秋:武捷思抱病离任、金融海啸袭市、黄光裕案祸至。为此,珠江投资的a股上市议程搁浅至今。

“某种原因,珠江2008年的上市计划悄然无声了,上市组原班人马各回各的岗位,部分已经离职。上市的规模扩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财务状况必须公开,而且以朱孟依家族这么错综复杂的财务状况,珠江投资是很难上市的,即使上市,也可能弊大于利。”上述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道。

即便如此,知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珠江投资管理层每周末都赴中山大学参加财务管理课程,涉及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税务、审计等方面,多引用分众传媒上市等案例。

重心偏向能源矿产

随着珠江投资的地产分立,珠江系的四大板块,包括房地产开发业务板块,还有铁路、煤矿、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业务板块,商贸物流、工业园、软件园业务板块以及教育板块显然更加明晰化。

“地产基本是主营业务,能源、基建、教育都已相应成立专业公司,从珠江投资分离出去。”上述人士表示道。

其实,在启动重组之时,朱孟依已经将商贸物流、基础设施、上海电气股权投资、通信、教育等其他业务归属广东珠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投控股”)旗下。“珠江控股,是各大集团的控股公司。各集团还是朱孟依在总控,比较大的决策还是要他来拍板。”他继续表示。

时代周报记者查阅工商资料发现,2007年11月13日,珠江控股出资5000万元,独资持有广东珠江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投集团”)100%的股权。原董事长何国华也变更为朱帆。实际上,何国华和朱帆均为朱孟依的(姐)妹夫。

其经营范围为对煤炭开采、矿产开发、电力行业的投资;铁路、公路、港口、通信、电脑网络、环保、证券行业的投资及管理。此后,珠投控股也经历了多次增资。2010年11月5日,珠投控股增资至16.72亿元。

目前,珠投控股已开工和正准备开工的项目还有100亿元投资规模的阳江、惠东等4个电厂;山西大同、内蒙等4个煤矿;广东省境内已开通的有广惠高速,以及正在建设的广深沿江高速;运煤专线的铁路项目。

由此不难看出,朱孟依对此的倚重,这与其稳定现金流无不关系。即便如此,作为珠江系重组之肇,珠江投资依旧是个谜。

“珠江投资原总裁廖惠文已经卸任了,4月起由原华北公司总裁黄韶海接班。黄韶海才30多岁而已,相当于老板半个儿子了,老板不轻易信任人,但是对他是比较信任的,华北基本的事务都是他在理,直接放权给他。黄总擅长商业,老板也是有意向商业地产靠拢,这是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