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水利水电工程抗震设防标准十篇水利水电工程抗震设防标准十篇

水利水电工程抗震设防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44:37

水利水电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篇1

关键词: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设防;设防标准;分级原则

引言

尽管当前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成为趋势,还得到了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但是大部分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并不了解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的重要性,而国内电气设备抗震考核水平偏低,从而导致变电站电气设备的运行出现问题。所以,本文从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研究的现状入手,对变电站电气设备的抗震设计和分级抗震设防原则进行分析和研究。

1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原则研究的概况

虽然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原则的研究状况良好,其研究成果和应用表现也得到了工作人员和设计人员的认可和重视,但还是会受到传统观念和管理模式的限制,使得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的发展陷入迟滞,影响了电力系统的正常和安全运行,长此以往不利于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能力的提高。为了更好地落实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原则,首先需要对研究概况进行了解,特别是要分析电气设备的抗震现状、抗震级别的标准、研究意义等,才能为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原则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1.1国内外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研究的现状

目前国内外变电站电气设备受到地震危害的状况较多,其主要原因和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变电站电气设备震害与瓷套管主要材料有关,这种整体呈长细状、重心较高、强度不足的材料容易产生不协调变形,从而导致脆性断裂;高压电瓷型电气设备的固有频率与地震波的卓越频率相近,发生共振时会加大设备破坏率。第二,电气设备震害表现多为断路器瓷套管根部断裂、避雷器瓷套管底部断裂、隔离开关瓷套管根部发生脆性折断等。国内外研究人员还结合实际情况对电气设备抗震、减隔震技术和设备进行研究,但是我国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研究成果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1.2国内外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级别的相关标准

目前许多国家都对电气设备进行了抗震规范,规定了抗震等级和设防目标,但是国内外的规定和标准有所不同,具体的差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国外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一般按照设立等级的方式进行,并且结合国家实际情况而有所差别,比如日本只设立一个等级就与国土面积狭小和地震类型单一的情况有关;美国iee693规范设立了高、中、低三个等级,这是在50年超越概率2%的抗震设防水准上进行分级的;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规范中以50年超越概率10%为设防水准,但是抗震级别的规定不统一的情况比较严重,使得简化设计程序,节约生产成本,改善设备调用的时间性的优点无法体现,所以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是非常重要的。

1.3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研究的意义

人们的生产生活对于电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保证生活质量和提高生活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一旦强烈的地震对电力系统的运行产生消极影响,那么变电站电气设备损坏占据的比例就比较大,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所以提高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能力是必要的,也是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可靠保障。由于破坏电力体系会引发停水、停电、火灾、通信中断等次生问题,出现不可避免的经济损失,提高城市电网体系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能力成为研究的重点,也对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原则的应用

根据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原则研究概况,可以得知国内外电气设备抗震水平有差距,相关的抗震标准和规范也不同,那么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应用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原则。基对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原则研究的了解,尝试从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设防分级的设计与应用,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可靠度,分级抗震原理与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是切实可行的,总结出有用的经验和教训,才能发挥分级抗震设防的重要作用,提高变电站电气设备的抗震能力与水平,逐步完成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任务。

2.1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设防分级的设计与应用

为了更好地落实和应用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原则,首先需要设立并确定好电气设备抗震设防分级,才能有效保证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设防抗震效果。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要求,结合《电力设施抗震设立规范》的规定,再通过对典型电气设备可靠度进行分析,可以将电气设备的抗震能力分为三级:0.1g及以下为第一级低等抗震考核水平,对于220kV及以下电气设备在Ⅷ度及以上时应进行抗震设计;0.1~0.4g为第二级中等抗震考核水平,0.4g以上为第三级高等抗震考核水平。

2.2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可靠度的分析

由于变电站电气设备经常发生脆性破坏,影响了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所以要选择典型的电气设备进行抗震可靠度的分析,为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提供理论依据。结合相关研究和案例,可以发现加速度为0.1g时设备可靠率可以达到100%;0.4g时在20%~40%,电气设备为中等破坏程度;0.6g时降低到10%以下,电气设备处于严重破坏程度。根据普通瓷和高强瓷材料的避雷器与合理开关抗震度的表现,可以得知高强瓷能够提高抗震可靠度,保证变电站电气设备安全运行,对促进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有着积极作用。

3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的应对策略

基于对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原则应用表现的了解,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就要对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的应对策略进行研究,保证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的经验,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计的建议进行分析,使得相关标准和措施能够提高电气设备的抗震水平,降低地震灾害对变电站电气设备的伤害,有效解决了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的薄弱环节。

3.1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的经验

我国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能力有限,电气设备抗震能力不足,所以需要总结出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的经验和对策,在调整和改进下解决并处理好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第一,建立电力系统抵抗地震灾害的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地震灾害的统计资料,评估不同区域电力系统抗震可靠性和危险性,健全全国各地地震应急响应制度和快速恢复机制。第二,研究各个抗震设计方法对变电站电气设备的影响和抗震效果,选择抗震可靠性好的材料进行应用。第三,加强设备瓷套管的强度,采用减震器或者隔震器,保护好电气设备与支承柱的连接。

3.2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设计的建议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内容,研究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原则还要注意其抗震设计,针对不同类型的电气设备进行设计上的调整和改进,发挥电气设备的抗震作用和自身优势。举例来说,变压器、开关柜、蓄电池等浮放设备,应利用拉绳来加强设备本体和基础的连接,才能防止出现滑移,倾倒等震害现象。由此可见,在设计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立时,研究人员需要对其材料,环境等影响因素多加注意和重视。

4结语

研究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原则是符合国内外电力工程发展趋势,在了解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原则的同时发现了相关规范和标准中的不足之处,并利用有效的抗震设计和策略进行弥补和调整,使得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设防分级得以实现,为电力行业和供电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了配合当前阶段分级抗震设防的趋势,满足人们对于变电站电气设备良好运行的要求,才能提高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考核水平,保证电气设备运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讨论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原则不仅促进了相关问题的解决,还为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未来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燕妮,韩军锋.电气设备抗震措施研究[J].通讯世界,2016(17).

[2]朱瑞民,李东亮,齐立忠,等.变电站地震灾害分析与抗震设计[J].电力建设,2013(4).

水利水电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篇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

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防震减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重大举措。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较大进展,在抗击历次地震灾害中有效减轻了损失。但也存在监测预报水平较低、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抗震能力不足、应急救援体系尚不健全、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全面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能力,形成政府主导、军地协调、专群结合、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的覆盖我国大陆及海域的综合观测系统,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能够监测2.0级以上地震,其他地区能够监测3.0级以上地震;在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地震预测预报能力不断提高,对防震减灾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重要建设工程的加固改造,新建、改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建立比较完善的抗震救援队伍体系,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小时内救援队伍能赶赴灾区开展救援,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安置;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

到2020年,建成覆盖我国大陆及海域的立体地震监测网络和较为完善的预警系统,地震监测能力、速报能力、预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力争做出有减灾实效的短期预报或临震预报。城乡建筑、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能抗御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建成完备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和救助保障体系;地震科技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同期水平。

二、扎实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三)进一步增强地震监测能力。科学规划和布局,加强立体地震监测网络建设,大力推进强震动观测台网和烈度速报台网建设,积极推进重点水库及江河堤防、油田及石油储备基地、核设施、高速铁路等重大建设工程和建筑设施专用地震台网建设。建立健全地震台网运行维护、质量检测技术保障体系,依法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加强火山、海洋地震监测及海啸防范。

(四)加强地震预测预报。充分发挥地学界等各方面的作用,多学科、多途径探索,专群结合,完善地震预测信息会商机制,努力提高地震预测预报能力。大力推进地震预测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加快建立南北地震带和华北地区地震预报实验场。完善地震预测预报管理制度,依法规范社会组织、公民的地震预测行为,建立开放合作的地震预测预报机制。

(五)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继续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建设,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制定支持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措施,建立稳定的经费渠道,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群测群防活动。

三、切实提高城乡建筑物抗震能力

(六)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完善全国地震区划图,科学确定抗震设防要求。修订抗震设计规范和分类设防标准。国土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必须依据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和抗震设防要求,充分考虑潜在的地震风险。要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的必备内容,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性建设标准进行设计。加强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抗震设防质量监管,切实落实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责任。

(七)全面加强农村防震保安工作。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农民自建房抗震设防的指导管理。村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要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在建房时采取科学的抗震措施。完善农村民居建筑抗震设防技术标准,建立技术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建筑工匠培训,普及建筑抗震知识。

(八)着力加强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抓紧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逐步开展其他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普查、抗震性能鉴定,根据鉴定结果进行加固改造。新建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要建立健全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地震安全责任制,落实各项防震抗震措施,提高综合防灾能力。

(九)组织开展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制定实施全国主要地震构造带探测计划,抓紧完成省会城市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大中城市的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和危险性评价。进一步做好全国地震区划工作,尽快完成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级以上城市的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对处于地震活动断层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地段的建筑,要抓紧组织搬迁、避让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加强抗震新技术、新材料研究和推广应用。

四、强化基础设施抗震设防

和保障能力

(十)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抗震能力。严格落实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设施抗震设防标准,加快危险路段、桥梁整治改造,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适当提高设防标准。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建立健全紧急情况下运力征集、调用机制,增强应对巨灾的区域综合运输协调能力和抢通保通能力。

(十一)加强电力、通信保障能力建设。本着安全性和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适当提高电力、通信系统抗震设防标准。优化电源布局和电网结构,对重要电力设施和输电线路实行差异化设计,加强重要用户自备保安电源的配备和管理。加强公用通信网容灾备份能力建设,提高基础电信设施防震能力。充分利用国家应急通信网络资源,结合卫星通信、集群通信、宽带无线通信、短波无线电台等各种技术,保证信息传输及时可靠。

(十二)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输油气管线、核设施等重大工程的抗震能力。优化抗震设计、施工,确保重大工程安全。加强抗震性能鉴定与核查登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加快落实水库、重点江河堤防的安全保障措施,抓紧完成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输油气管线、核设施、重点污染治理设施等管理和维护,防止地震引发次生灾害。

(十三)加强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督管理。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严格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按照评价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强化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实行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质量终身负责制。

(十四)开展重要工程设施紧急自动处置技术研究。组织开展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输油输气主干管网、核设施、电力枢纽等重要工程设施地震紧急自动处置技术系统研究,选择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相关工程设施进行试点,逐步将紧急自动处置技术纳入安全运行控制系统,提升重要工程应对破坏性地震的能力。

五、大力推进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十五)健全完善地震应急指挥体系。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完善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健全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社会动员等工作机制。结合防震减灾工作实际,加强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灾情实时获取和快速上报等系统建设,为抗震救灾指挥决策提供支撑。进一步增强地震预案及相关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适时组织跨地区、跨部门以及军地联合抢险救灾演练。

(十六)加强地震灾害救援力量建设。加强国家和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装备保障,提高远程机动能力,满足同时开展多点和跨区域实施救援任务的需求。建立健全军地地震应急救援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武警部队在抗震救灾中作用。加强以公安消防队伍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医疗、交通运输、矿山、危险化学品等相关行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抗震救灾能力。积极推进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动员机制建设,规范有序地发挥志愿者和民间救援力量的作用。

(十七)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各地区要结合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因地制宜搞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统筹安排所需的交通、供水、供电、环保、物资储备等设备设施。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置地震应急疏散通道,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

(十八)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加强国家、省、市、县四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优化储备布局和方式,合理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完善跨地区、跨部门的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加强救灾物资设备的质量安全监管。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应急物资储备,推进应急救援产品动员生产能力建设,实现专业储备与社会储备、物资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的有机结合。

六、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保障措施

(十九)制定实施防震减灾规划。各地区要结合本地区地震安全形势,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现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好防震减灾规划与其他各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统筹资源配置,确保防震减灾任务和措施有效落实。

(二十)增加防震减灾投入。要把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并引导社会各方面加大对各类工程设施和城乡建筑抗震设防的投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健全完善抗震救灾资金应急拨付机制。加大对地震重点危险区、中西部和多震地区防震减灾工作的支持力度。研究探索符合国情的巨灾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再保险体系,提升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

(二十一)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有关部门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规定,抓紧制定完善相关法规规章和标准,建立健全防震减灾政策法规体系。各地区要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和防震减灾工作实际,做好地方立法工作。完善防震减灾行政执法、行政监督体制和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素质。

(二十二)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国家地震科学技术发展纲要(2007-2020年)》,加大防震减灾科技创新力度,深化大陆地震构造、地震孕育发生机理、地震成灾机理等重大基础科学研究,推进地震、火山监测预警、灾害防御、灾难医学和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努力突破制约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科技瓶颈,提升科技对防震减灾的贡献率。要建立科学的防震减灾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评价制度,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十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有关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在防震减灾领域的合作,建立完善大震巨灾参与和接受国际救援工作机制。密切跟踪国际地震科技和防震减灾发展趋势,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七、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

(二十四)落实防震减灾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影响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各有关部门要依法履行防震减灾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市县基层防震减灾力量,保障工作条件,切实保证防震减灾基层管理责任得到落实。

(二十五)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及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纲要,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推进地震安全社区、示范学校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等建设,充分利用国家防灾减灾日等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公众自救互救意识,提高防灾能力。

(二十六)做好信息和舆论引导。完善地震信息制度,加强信息、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建立健全重大地震灾害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提高主要新闻单位地震突发新闻报道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地震谣言应对机制,及时澄清不实报道和传闻。

水利水电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篇3

一、基本情况

(一)发展概况

××县处于南盘江断裂带西侧,弥勒—师宗断裂带、石屏—富源断裂带和开远—罗平断裂带横穿境内,活动断裂纵横交错,应力容易积累。历史上曾发生过破坏性地震和多次有感地震,全县均都处于7度以上地震烈度设防区。在历届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下,地震机构成立于1970年,1984年撤销,1990年恢复为“××县地震办公室”,1993年与科委、科协合署办公,1997年更名为“××县地震局”,

2001年机构改革,三定方案定为“县政府办公室下属事业单位”。现有在编人员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人,工人3人,经过多年的发展,现拥有水氡、水位观测数传仪、地温仪、遥测地震仪(已报停)、电磁波等监测仪器,主要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微观观测、宏观观测)、震情跟踪,2009年,根据防震减灾工作发展需要,新开展了震害防御、紧急救援工作,初步建立了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紧急救援三大防震减灾工作体系,为促进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开好了头,起好了步。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职能部门的要求和期望愈来愈高,特别是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地震波及面之广,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之大,震撼中国、震惊世界,令我们深思,经我们挑战。新形式下,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按照《××县人民政府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泸政发〔2009〕13号)文件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任务、协同作战、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深入调研,认真剖析,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查找出在防震减灾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如下:

1.基础设施滞后。目前,我县地震机构还没有独立的办公楼,办公条件简陋,缺乏通信工具和信息处理、传输设备、笔记本电脑等办公设备,严重制约着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和各项工作的开展;

2.应急能力薄弱。没有应急车辆、地震预警机制和技术系统、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灾情速报系统、应急基础数据库尚未建立;

3.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偏低。由于地震部门体制等因素,虽然加大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的监管力度,但是,由于执法主体不明确,难于依法把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进行认真审查,严格把关;

4.震灾预防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地震监测台网现代化程度低,部分地震监测仪器观测老化、难于正常工作;

5.部份干部职工作风不实。

二、解决办法和应对措施。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防震减灾工作,全面推动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

加强地震预测预报设施和能力建设。加大地震监测设施和环境的维护、管理及保护力度,确保已建成的监测仪器正常运转,充分发挥其作用。不断增加投入,积极推广地震科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成果、新设备,提高我县地震监控能力。同时,加强与省、州级专家及其他县市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有益经验,逐步提高监测预报整体水平。

加强会商和区域联防。对每一个时期出现的突出地震活动或重大异常现象,及时组织会商,研究震情趋势,提出震情分析研判意见。加强对乡镇地震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其在震情跟踪、短临预报中的作用。

切实推进地震群测群防工作。要加大投入,加强领导,全面推进地震群测群防工作。乡镇要尽快落实设立防震减灾助理员,逐步推进在村级设立防震减灾信息员的工作,并建立稳定的群测群防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制定群测群防人员岗位津贴发放标准,稳定群测群防工作队伍。要通过几年的努力,建立起以县群测群防管理员、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村级防震减灾信息员、地震宏观测报员为支撑的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网络。要指导和支持好群测群防人员全面履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普及、地震宏观异常收集上报、地震灾情速报、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指导等职责,切实提高地震群测群防整体水平。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防震减灾工作,全面提高公共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能力

切实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的监管。地震部门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责,加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审核力度。对新建的学校、医院、居民住宅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要工程、生命线工程、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按规定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严格抗震设防,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做到大震不倒塌、中震可修复、小震无损坏。

全面开展对现有各类建筑的抗震设防能力普查。认真开展公共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大检查,工作重点放在检查公共建筑物特别是学校和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重要工程、生命线工程、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要通过检查认真查找抗震设防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抗震加固方案和处理措施。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建筑物责令尽快搬迁或重建,对危险建筑物和不防震的大板房必须限期拆除,对抗震设防存在明显隐患的要限期进行加固,未加固前要限制使用。对全县开展学校建筑物安全检查活动的情况,由县教育局负责牵头督查;交通、卫生、水利、电力、电信等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在本系统内开展督查,检查、整改情况报县地震局备案。

全面加强学校危房排除与新校舍抗震标准建设。教育部门要在三年内整体排除全县现有的d级危房,努力完成改造新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用房、学生生活用房和教师校内工作用房任务。危房改造新建资金按有关规定由中央、省、州、县、乡分级负担。新校舍建设要符合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度的要求,并严格执行现行基本建设程序,除国家特别批准外,各乡镇、各部门和学校不得简化项目建设程序。

积极推进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薄弱环节的抗震设防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此类建筑工程质量和设防标准的监督管理,有条件拆除重建的地方,要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加快拆除重建步伐,一时难以拆除的,要全面开展抗震设防加固工作。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防震减灾工作,全面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

要认真按照省、州、县人民政府的安排部署,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整合各方资源,全面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县新农村办公室、各乡镇要密切配合把特别贫困、特别简陋、特别危险的农村民居作为实施的重点对象,优先安排,集中力量,整体推进,确保新建和加固改造的农村民居基本具备抗御不低于6级地震的能力。

确保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质量。在工程建设中,城建部门必须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建立严格的工程规划、设计、质量管理机制和制度,严格实行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对工程建设全过程实施有效监督,确保质量达标、群众满意。工程建设实行统一设计、统一图纸、统一技术标准,实行组织领导把关、材料质量把关、施工质量把关、验收入住把关,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设计不准实施,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建设项目不准审批,对不符合抗震标准的建材不准进入工地,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工程不准验收。

加强对乡镇民房建设的规划管理。在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建设的同时,城建部门要抓紧编制完成全县中心村、重点基层村的建设与整治规划和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同时,抓紧研究编制全县农村住房建设规划。在新的农村民居建设中,要坚持符合村镇建设规划、体现民族民居特色,确保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四)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防震减工作,全面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

加强地震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设立专栏,进行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加强地震科普知识普及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设地震知识课程,加强对在校师生的培训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防震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加强防震避震应急演练。地震部门要制定防震避震应急演练方案,组织机关、大型企业和中小学校定期开展防震避震应急演练,尤其是要强化在校学生防震避震应急演练。各乡镇要确定一所学校开展防震避险和应急疏散演练,通过以点带面提高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应急避灾能力。

建立完善抗震救灾舆论宣传机制。健全完善政府应对重大地震灾害的新闻制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将信息通过正常渠道向社会公开,确保人心安定和社会稳定。新闻机构要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好抗震救灾的宣传报道。

(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防震减工作,全面加强抗震救灾组织指挥体系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各部门间的协调联系,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和联系会议制度,健全“三网一员”队伍。县抗震救灾指挥机构成员单位要加强经常性联系,互通情况,共享信息。建立和完善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同时是防震减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每年至少召开一次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分别由抗震救灾指挥部防震应急办公室(设在县地震局)、抗震救灾办公室(设在县民政局)、抗震防震办公室(设在县建设局)轮流组织召开。

提高地震应急装备水平。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加大投入,为地震部门配备地震应急车辆、通信、灾情调查、信息传输、现场震情监测等应急工作所必需的地震应急装备,不断提高地震应急装备水平。

不断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各乡镇、县属各部门要制订、完善地震灾害应急预案,同时,要加强对地震应急预案的演练,进一步熟悉掌握启动应急预案的方法、步骤,明确在应急行动中的职责,确保预案启动及时、运转顺利。

水利水电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篇4

【关键词】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可靠度设计;思考

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快速与发展,城市的建设脚步也在迅速加快,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是非常迅速,尤其是水工建筑物的建设规模有很大提高,水利工程事业也是大规模的兴起。而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作为水利工程能常运行并发挥综合效益的基础保障,对水工建筑物的抗震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受地震资料匮乏以及对地面运动特性的认识不足和对地震产生机理认识不充分等条件的限制,使得我国在对预测地震动特性的水平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本研究主要从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入手,重点分析了水工建筑物抗震可靠度设计规范、结构与材料的选择、筑物场地、地基的选择以及单项安全系数法和多项安全系数法。

1、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任何一个设计的基本原则都是为了保证结构在设定的作用下实现预期的功能目标,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的基本原则也是如此,就是为了能够保证水工建筑物的抗震安全,以水工建筑物的结构能够满足相应的抗震功能目标要求为目的。因此,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点,在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中要严格按照建筑物和工程的不同等级设定其需要承受的作用、设防标准以及实现预期功能目标的安全裕度,确保工程及工程中的建筑结构的分类设防能够按其所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二点,应该严格针对水工建筑物进行多级设防,也就是说要根据建筑物的不同功能设计出不同的抗震设防水准。第三点,是在确定水工抗震设防标准时一定要重点考虑到,在水库进行蓄水的情况下,正常蓄水位淹没的水体下的物理环境在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会不会在库坝区引发地震,即水库地震。因此,必须结合我国国情,从我国国情和水工建筑物特点出发,建立分类防的抗震设防标准体系,把确保水工建筑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2、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基本规范

我国的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目的主要是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地震带来的破坏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次生灾害发生的有效防止,以减轻地震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损失。在我国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基本规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Ⅵ、Ⅶ、Ⅷ、Ⅸ度的水工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主要可以应用在混凝土重力坝、碾压式土石坝、进水塔、溢洪道、平原地区水闸、水电站压力钢管以及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上。其次,在水工建筑物的抗震设计烈度为Ⅵ度时大可不必进行抗震计算,而在水工建筑物的抗震设计烈度高于Ⅸ度时,就必须对水工建筑物的抗震的安全性应进行专门研究论证后,根据具体的审查结论进行水工建筑物抗御设计。最后,就是要严格按照水工建筑物的工程场地基本烈度以及水工建筑物自身的重要程度进行工程抗震设防类别。

3、水工建筑物场地以及地基选择的思考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发展大国来说,水工建筑物的场地选择对于农业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水利工程关乎我国农业发展的命脉,因此水工建筑物的场地选择具有非凡的意义。在进行水工建筑物场地的选择时一定要尽量避开那些岩体结构复杂、有软弱结构面、有夹泥层的场地,,对于初步选中的场地以及场地的周围环境应该进行细致的地质勘查工作,并对勘察得到的数据进行专业的统计分析和综合比对,如果选择场地的勘察结果存在边坡稳定性条件较差等特点,就必须对不稳定边坡在设计烈度的地震作用下可能产生的危害做出正确的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具体的处理措施。最后,综合上述工作的结果对所选择的场地构造活动、地基以及边坡等系列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保证所选择的场地是符合水工建筑物的要求。在进行水工建筑物场地地基抗震设计时一定要对周围的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以及建筑物的基本型式、荷载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确定烈度之后再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年限以及各建筑部分的重要性,制定建筑物的抗震烈度并根据这一标准进行设计,以保证水利建筑物的地基能够在相应的设计烈度的地震作用下不发生渗透破坏、失稳破坏,避免对建筑物产生有害的变形。

4、水工建筑物抗震结构与抗震材料的思考

水工建筑物抗震结构与抗震材料的设计与选择,直接关系到水工建筑物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一般情况下,对于建筑的抗震材料来说,大都采用抗震性能较高的材料。水工建筑物的地面抗震结构与地下抗震结构宜为刚度大而惯性小,大多采用结构刚度与质量分布宜自下向上逐层递减,切记头重脚轻和某一环节的突变。钢筋混凝土结构就是符合这较高抗震要求的结构,例如在唐山大地震中,钢筋混凝土烟囱却无一倒塌,而砌石闸墩、素混凝土烟囱、砖烟囱等其他结构都有不同成都的坍塌,所以说,采用抗震性能高的钢筋混凝土材料,无论是从其方便施工、耐久、防渗还是承载能力上来看,抗震性能较高的材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者降低地震带来的危害。

5、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难点的思考

安全、科学的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作为水利工程能常运行并发挥综合效益的基础保障,人们对水工建筑物的抗震度提出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关注度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地震资料匮乏,可供研究的样本数量太少。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地面运动特性的认识不足、对地震产生机理认识不充分,加之地震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等一系列的原因,严重限制了抗震设计的发展,使得我国在建筑物抗震设计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并在对预测地震动特性的水平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和局限性。

6、单一安全系数法与多项安全系数法的比较

从表现形式上看来,单项安全系数法与多项系数法都可以对材料特性、大坝级别、荷载组等影响因素进行考虑,只是在抗剪断公式中存在很大的差别。在抗剪断公式中,单一安全系数法不能对粘聚力以及摩擦系数的特性同时进行考虑,而多项系数法则是可以对不同的材料的粘聚力以及摩擦系数的特性同时进行考虑。但是从二者的功能上来看,由于抗震问题复杂、样本太少、影响因素较多、系数太多等因素,大多数情况下大坝设计中的安全系数都是经验系数,因此,完全依赖理论计算大坝安全系数是很困难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地震的形成因素复杂,产生的机理不明确,因此们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的预测。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发展大国,水利工程更是关乎我国农业发展命脉的基础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作为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抗震概念设计提高水工建筑物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无论是结构与材料的选择、筑物场地、地基的选择还是单项安全系数法与多项安全系数法的选择,对于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这样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朱伯芳.关于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几点思考[J].水利水电技术,2010(09).

水利水电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篇5

【关键词】:河堤;加固工程;施工工艺

1引言

梅县白渡是一个土地面积187平方公里、人口2.7万人、自然风光秀丽的工业重镇,位于梅县的东北部,距梅州市市区仅24公里。这里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自然资源,风光如画的石窟河贯穿其中,美不胜收;白渡已探明的自然资源有金、银、锑、锰煤、石灰石、瓷土等。交通环境有205国道、国防战备公路、雁白公路编织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优势。

2工程概况

本次白渡堤(第二期)除险加固工程由右岸沙坪段堤围及左岸蔚蕉堤段组成。其中:右岸沙坪堤段1.57公里从瓜洲电站上游(0+000)至龙岗码头(1+570),与已建成的一期沙坪堤形成能防御20年一遇洪水的闭合堤围,保护沙坪村、205国道、国防战备公路等;左岸蔚蕉堤段剩余未除险加固的1.55公里,白渡堤(第一期)工程左岸蔚蕉段堤围(1+550~3+000)目前已建成能抵御20年一遇洪水的闭合堤围,再对剩余的1.55公里堤段进行除险加固能够很好地起到捍卫和保护作用。

3工程设计标准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和《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规定,白渡堤(二期)除险加固工程确定为Ⅳ等4级。主要建筑物为4级建筑物,次要建筑物为5级建筑物,临时建筑物为5级建筑物。确定设计洪水标准为二十年一遇。电排站排涝标准农村按十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三天排干确定,自排涵排涝设计标准按十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一天排干确定。地震烈度为Ⅵ度,工程按6级抗震设计。

3.1设计洪水

本工程水文计算采用1993.11由广东省梅州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广东省梅县瓜洲水电站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中的水面线计算成果。所用资料分别为:1991年广东省水文局编写的《广东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1991年广东省水文总站编写的《广东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广东省水电设计院编写的《韩江行洪控制线报告》。白渡河洪水计算直接采用广东省梅州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广东省梅县瓜洲水电站工程初步设计报告》[1993.11]的成果。二十年一遇洪峰流量Qmax=3590m3/s。

3.2河堤断面设计

按照防洪、治涝、交通三个部分进行除险加固,堤型主要为均质土堤,在原有土堤基础上进行除险加固。右岸沙坪堤加固前坡坡脚建浆砌石齿墙,护坡采用砼预制块护坡,坡比为1:2.25,后坡采用草皮护坡,坡比为1:2.0;左岸蔚蕉堤加固前坡坡脚建浆砌石齿墙,护坡采用浆砌石护坡至10年一遇洪水位高程,该高程之上至堤顶采用草皮护坡,坡比为1:2.25,后坡采用草皮护坡,坡比为1:2.0。堤顶新建防浪墙,堤顶路面采用堤路结合方式,路宽为3.5米,堤顶铺填石渣。

3.3设计水面线成果

堤线布置根据该河段的地形条件,基本上沿原堤线的走向布置。左岸蔚蕉堤从蔚蕉堤桩号0+550处为始点,沿排洪沟内堤而下经瓜洲电站后,沿石窟河左岸至蕉南村岭坝尾止,右岸沙坪堤开始点为瓜洲电话,逆石窟河右岸至龙岗码头,桩号为1+570,与白渡堤(第一期)右岸工程相接。在保证该河段过流能力和不改变流态的前提下,保证水流顺畅来确定堤线。

4工程地质条件及加固措施

测区位于石窟河中游湾曲段,发育有稍完整的i级阶地,阶地面积较广,呈长条带状延伸,地势开阔平坦,植被发育。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区内地层较为简单,主要有第四系地层(Q)、侏罗系中统漳平群(J2zh)地层。流域内构造简单,为一套单斜构造倾向nw,走向95~110,倾角75~80,断裂构造区离河床较远。在区域地质构造上,该地区也较简单,无断层经过本河床勘察区。区域内,根据岩性特征,侏罗系基岩层节理裂隙较发育,区内地层均呈不整合接触。根据国家标准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等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标准中查得,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流域内无发震地质构造背景,无现代活动性断裂,属区域稳定性好。可不作抗震复核。

4.1堤基处理工程

施工工序:堤基测量放线一清杂及清表土一平整堤基一齿墙基础开挖一砌筑齿墙一水泥砂浆批挡一养护。堤基基面清理范围,堤身边界在设计基面边线外50cm。清除原堤面杂草,保证新旧堤结合。草皮、树根等植被清除采用挖掘机清除,人工配合,推土机铲推成堆,挖掘机装车运至弃渣场。表土清除根据堤围地形情况,分阶段分层进行,清理厚度为20cm,将淤泥、腐殖土等不合格土彻底清理干净。堤基清理后,对堤基上的坑洞穴均进行平整,使其无松土、弹簧土,并进行碾压,压实度不小于设计的压实度0.90。

4.2迎水面护坡工程

施工工序:护坡面测量放线一砌筑浆砌石护坡+水泥砂浆批挡一养护。在浆砌石工程砌筑前,按设计要求严格控制,认真挂线,错缝坚砌,紧靠密实,塞垫稳,表而平整,注意美观。对于工程浆砌石所需的石料、水泥、砂、水等进场材料进行严格控制,不合格材料不允进入工地现场。迎水面采用30cm厚浆砌石防浪护坡,浆砌石护坡设置pVC排水管管径50mm,水平间距3m,垂直间1.5m,符口包土工布,排水管呈梅花形布置。砌体外露在砌筑后12h~l8h之间及时养护,保持外露面的湿润,养护时间为l4天。砌筑采用座浆法错缝砌筑,座浆厚度控制在3cm~5cm,随铺浆随砌石,砌缝用砂浆填充饱满,不得无浆接贴靠,砌缝内砂浆采用扁铁插捣密灾,严禁先堆砌石块再用砂浆灌缝。

4.3堤顶工程

施工工序:防浪墙基础开挖一浆砌石防浪墙一水泥砂浆批挡一堤顶路面铺石渣一石渣调平一石渣碾压。结合交通要求,堤顶防浪墙宽度为0.4m,高度为0.6m,堤面宽度为3.0m,满足当地交通要求。

5工程效益

白渡堤(第二期)除险加固工程属防洪治涝工程,其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分析的各项指标均在合理的范围内,工程在经济上是合理的。工程的估算总投资2710.42万元,年平均社会减灾效益274.6万元,通过经济评价,算得经济内部收益率为8%,经济效益费用比1.034,经济净现值147.32万元,社会效益显著。

6结束语

河堤的地质构造较为简单,与大的活动性断层较远,区域稳定性较好,原堤线路地质条件适宜建造防洪堤。现有堤身填筑材料主要为素填土为主,含碎石、石块等,松散,欠压实,局部由砂性土组成,填筑土质一般,但均一性稍差,主要为中等强度透水,宜加强防渗补漏工作。堤围位于石窟河一级冲积阶地上,堤基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当河水位较高时易产生管涌等渗透变形破坏,其抗滑稳定、抗渗稳定性较差。堤围设计及除险加固施工时应进行防渗处理。从总体上看,堤围的多数堤段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少数堤段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堤岸稳定性及抗冲刷等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堤外一级阶地宽度小,应进行堤岸保护和加强防渗补漏工作。

【参考文献】

[1]刁东辉.梅南河堤除险加固工程处理措施[J].科技资讯,2011,(35).

水利水电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篇6

第一条为了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活动,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以下统称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新建、扩建、改建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可以按照《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所示的加速度(烈度)进行抗震设防。

第五条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必须严格执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国家标准,确保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质量,并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对本省行政区域有重大价值或者有重大影响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程包括:

(一)交通工程:

1.公路长隧道(长度大于1000米),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上的特大桥梁(多孔跨径总长大于1000米,单孔跨径大于150米);

2.越江隧道、海底隧道或者水深大于20米、墩高大于80米、跨度大于150米及其他技术复杂、修复困难的铁路桥梁等特别重要的铁路工程;

3.国际或者国内主要干线机场航站楼、航管楼(包括塔台、通信楼)、大型机库以及油罐罐体构筑物;

4.危险品码头及2万吨以上码头;

5.城市轨道交通。

(二)通讯工程:

1.功率200千瓦以上的广播发射台、电视台(包括电视差转台、电视播控中心、电视发射塔等);

2.容量5万门以上的长途电话枢纽。

(三)能源工程:

1.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火电厂,LnG电厂以及其他规划容量80万千瓦以上的电厂;

2.装机容量20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

3.500千伏以上变电站和省、设区市电力调度中心。

(四)生命线工程:

1.总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大坝或者位于中等以上城市上游涉及主要城区防洪安全的重要中型水库大坝及Ⅰ级堤防工程;

2.日供水20万吨以上水厂;

3.属于省重点建设项目的燃气气源厂;

4.三级医院住院部、医技楼、门诊部;

5.属于省重点建设项目的各类救灾应急指挥中心。

(五)工业工程:

属于省重点建设项目的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核工业和大型重工业工程。

(六)其他重要工程:

1.属于省重点建设项目的大型影剧院,大型体育场馆,大型展览馆、会展中心;

2高度1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

第六条建设单位应当将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委托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

建设单位应当将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报送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审定,但依法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审定的除外。

第七条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之日起15日内进行审定,确定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15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延长10日,并将延长期限告知建设单位。

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在确定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后,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建设单位,并告知建设工程所在地地震工作主管部门。

第八条按照规定必须进行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的工程项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项目审批部门在审批项目建议书或者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审查其是否包含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

按照规定实行核准制的工程项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项目核准部门在核准项目申请报告时审查其是否包含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

对未按照本办法要求进行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项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项目审批或者核准的部门按照规定不予批准。

第九条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从业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资质资格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从业单位应当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国家标准,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对其出具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质量负法律责任。

第十条在本省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活动的省外单位,应当到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工程项目所在地的设区市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应当按照省级以上价格主管部门颁发的有关收费项目及其标准收取费用,不得擅自增加收费项目和提高收费标准。

第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五条规定,建设单位不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或者不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由县级以上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水利水电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篇7

一、“十一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区坚持防震减灾“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以《防震减灾法》等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为依据,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和工作体系,防震减灾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步。

一是组织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间,我区防震减灾工作从无到有取得了明显进步,年成立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全区《地震应急预案》,加强了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增加了地震工作人员编制;2009年,制定下发了《区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规范了地震应急检查制度,建立完善了防震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全区防震减灾工作进一步加强。

二是监测预报水平进一步提高。狠抓“三网一员”体系建设,地震宏观测报网、灾情速报网和地震知识宣传网络不断完善,观测员业务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全区已建成7处地震宏观异常观测点,地震监测、地震速报和前兆信息监测水平进一步提高。建设完成了区地震监测台,并纳入国家地震观测台网。

三是抗震设防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积极推进重大建设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在全市率先实现重大工程地震安评全覆盖,“十一五”期间,我区共对9项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评价结果进行了抗震设防,保证了重大建设项目的抗震安全。积极开展中小学校校舍安全排查,认真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和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王村镇苏李村新村被确定为市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大街街道和平社区被评为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

四是地震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进一步健全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和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各级各部门和人员集中场所均制定(修订)了地震应急预案。组建了200人的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建成区人民广场和政务中心广场2处应急避难场所,遇灾可安置15万人。

五是防震减灾宣传进一步深化。以青少年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教育为基础,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不间断、多形式的开展防震减灾宣传,累计建成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2所,市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5所,广大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和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不断增强。

二、我区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区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防震减灾意识不强。部分部门、单位和群众对地震安全问题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我区是平原地区,不会发生大地震,存在一定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民众防震减灾意识还较弱,缺乏自我防护与自救互救技能训练。二是防震减灾设施落后。地震监测、地震应急、通信、交通等方面设施相对落后,防震减灾经费投入相对较少,已建的应急避难场所缺乏必要的功能和物资储备。三是城区住房风险较高。国内外城市直下型地震经验表明,在地震中沿活断层一线的建筑物破坏最重,甚至许多抗震性能较好的建筑设施也未能幸免。我区城区很大部分民居建筑建设时间较早,房屋抗震设防标准低,有的房屋就建在断裂带两侧,一旦发生直下型破坏性地震,后果将不堪设想。四是农村民居抗震设防不到位。农村房屋缺乏规范管理,绝大部分的建筑特别是偏僻农村的建筑未经正规设计与施工,没有考虑抗震设防问题,农村民居抗震安全形势非常严峻。五是人才建设与防震减灾工作还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区尚无防震减灾专业人才,严重制约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三、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我区防震减灾工作“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和群众参与,全面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能力,形成政府主导、专群结合、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总体目标是:全面提升我区防震减灾水平,全方位、多渠道的防震减灾宣传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年前,建成科学的地震宏观异常综合观测系统、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和区地震信息节点,地震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高;抗震设防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抗震设防要求审核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小区划成果得到充分应用;地震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提升,地震应急救援和救助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应急指挥系统和专群结合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进一步完善;基本具备抵御和应对6级左右即略高于本区地震基本烈度类型破坏性地震的能力。

具体工作目标如下:

1、专防结合,地震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高。充分利用覆盖全区的宏观异常观测系统及信息,努力提高地震宏观观测水平,切实搞好区级信息节点建设,综合利用省市区地震台网监测数据,多措并举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水平。

2、搞好地震安全性评价,震害防御能力进一步加强。对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按要求全部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使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农村民居改造或新农村民居建设项目按规定要求采取抗震措施,严禁在地震断裂带规划城市新区、学校、医院和重要基础设施工程。

3、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全面提升。进一步健全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组织系统;坚持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搞好防震减灾责任单位协调配合;抓好地震应急专业救援力量建设及志愿者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地震应急实战能力。

4、搞好物资储备,灾后恢复能力明显提高。加强和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切实抓好日常救灾物资储备工作,确保灾民在震后24小时内得到基本生活救助,灾区社会秩序3日内基本恢复。

5、抓好普法教育,公众应对震害知识水平进一步增强。通过积极参加“法律五进”活动进行防震减灾教育,把中小学作为普法重点,力争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100%。广泛开展覆盖社区、企业、乡村、机关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使全民熟练掌握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和防震避震技能,科学应对地震谣传事件,灾害来临时能够做到自救互救。

四、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主要工作任务

(一)建立地震应急指挥中心

建立功能全面、反应灵敏的地震检测与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实现对地震监测数据的一体化汇集、显示、存储、管理、分析,并能通过视频实现与省、市地震部门同步进行震情会商,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提报震害预测结果,提出决策建议。做好与公安、交通运输、安监、水务、人防等指挥技术系统的联网,实现信息共享,为地震应急和抗震救灾提供有利的技术保障。

(二)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建立完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网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和学校等教育阵地、广泛宣传普及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地震监测、预防、应急常识,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活动,努力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充分发挥我区省市两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作用,逐步补充地震培训教育设备和教材,完善工作制度,以青少年为重点,普及防震减灾知识以及自救互救知识,积极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三)加大群测群防工作力度

制定全区群测群防网络建设方案,实现群测群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积极开展群测群防工作,努力搞好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镇、街道防震减灾助理员“三网一员”建设。全区每个镇(街道)至少建立1个地震宏观观测点或群测骨干点,尽快建立起横到边、纵到底的地震宏观观测网络体系。建立稳定的群测群防经费渠道和长效运行保障机制,使群测群防工作走向正规并健康发展。

(四)完善地震救援救助体系

建立由公安、医疗、住建、交通运输、消防、供电、通讯、地震等行业专业人员组成的紧急抢险救灾队伍,加强专业化培训、训练和演练,保证应急装备和必要的应急经费,建设统一指挥、专业性强、功能健全、反应灵敏的地震应急体系和救援队伍。做好紧急救灾物资储备工作,区发改、财政、民政、贸易、粮食等部门做好地震应急所需食品、生活用品、抢险物资储备工作,保证灾民三天以上所需食品和物资储备。制定相应储备方案、保障制度、震后物资调拨方案和分发办法,有关部门要对救灾粮食、食品和物资存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更换。

(五)抓好工程抗震设防

按照要求,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必须依法进行抗震设防审批,积极协调发改、住建、规划、国土部门做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2015年前全区达到全面抗御6级地震或本地基本烈度的设防标准,新建工程100%符合抗震设防要求。对重点项目进行抗震性能鉴定,根据鉴定结果,责成不具备抗御6级地震能力的建筑单位制定抗震加固计划。对水、电、煤气、热力、通讯、交通、医疗、粮食等生命线工程系统和次生灾害源生产、储存设施进行抗震性能鉴定或震害预测,制定地震应急措施与抢险恢复方案、防范次生灾害源造成社会危害的有效措施和应急对策。科学合理利用城市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小区划成果,建立综合抗震设防数据库,为城市规划建设和工业经济项目选址提供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依据。

(六)加快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

加强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知识宣传和技术指导,推广经济适用、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各类农村民居建设图集和施工技术,培训镇、街道防震减灾助理员和农村建筑工匠,使其掌握农村民居建设基本抗震设防知识和技术。选取有条件的镇、村进行“农居地震安全工程”试点,并给予适当补贴,引导和扶持农民建设地震安全农居。

(七)保障中小学校舍安全

加大政府投入,全面改善中小学校舍安全现状,集中整治校舍危房,使其尽快达到抗震设防标准。新建、扩建、改建的中小学校舍,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和中小学建设标准,确保校舍安全。建立校舍维修长效机制,实时监控校舍安全状况,保障我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八)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地震应急指挥、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及工作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建立经常性的工作通报联络机制。不断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审批(备案)制度,进一步完善落实各级各部门单位,特别是中小学校、医院、超市等人员密集场所及重点企业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以及应急保障措施。完善地震应急检查和培训制度,组织单位、行业、社区进行模拟演练,提高地震应急反应能力。以“三网一员”为基础,形成区、镇(街道)、村(居)三级灾情速报网络,建立畅通的灾情速报渠道,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配备相应装备。做好地震应急疏散与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工作,并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建立以居民社区为核心的灾害应急疏散与避难场所示范点,以点带面,力争“十二五”期间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满足城市居民需要。狠抓城区、镇政府驻地、学校、医院、大型企业等人口密集区域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村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积极创建全省乡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典型经验和先进模式。

(九)加强防震减灾队伍建设

按照上级统一要求,健全防震减灾工作机构,配备相关人员,确定相应职能,安排适当经费,确保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开展。区地震局按照上级要求增加编制,达到监测、防御、应急有专业科室或专人管理,专业人员构成50%以上,各镇、街道及部门有专人管理。要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在职人员、应急救援人员、志愿者、群测群防测报员的地震业务知识培训,努力提高防震减灾队伍素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防震减灾体制建设。

建立完善的领导责任制,形成集中统一、坚强有力的指挥机构。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应急预案,切实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发挥整体综合优势,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防震减灾工作合力。

(二)加大资金投入,确保防震减灾需求。

加大对防震减灾经费投入,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防震减灾需求、稳定可靠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和预算体制,在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企业抗震设防和城区抗震设防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

利用“法律五进”等形式,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科普活动,完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机制。利用广播、电视等阵地不断强化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努力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应急救援、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充分落实好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认真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省市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执法培训,推动执法队伍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进一步完善地震行政执法管理、责任追究、行政复议、行政监督检查等制度,明确抗震设防各个环节的执法主体和工作程序。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地震监测预报的有关规定,严肃查处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地震观测环境的行为。

水利水电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篇8

*月*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阶段性胜利,奏响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有力指挥下,在人民和武警官兵、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举全部之力、全行业之力,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水利抗震救灾工作,有效地防范了次生灾害。震损水库、水电站无一垮坝,震损堤防无一决口,堰塞湖排险避险无一人伤亡,成功地解决了灾区群众的饮水困难。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谱写了水利抗灾史上的新篇章。

*月*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经济形势,提出了做好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筹办北京奥运会等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总理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等工作作了具体部署。*月*日,党中央召开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今天,我们召开水利部抗震救灾干部大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部署,总结前一阶段水利抗震救灾工作,表彰水利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动员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继续发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夺取水利抗震救灾和防汛抗洪斗争的最后胜利,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向参加水利抗震救灾工作的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问候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对水利抗震救灾工作给予大力支持的人民指战员和武警官兵、中央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受到表彰的水利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水利抗震救灾面临严峻挑战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在这次特大地震灾害中,水利工程遭受严重破坏,大量水库、水电站、堤防严重损毁,山体滑坡阻塞江河形成了大量堰塞湖,供水系统大面积瘫痪,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贵州、湖北、湖南等*个省、直辖市,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饮水安全。

(一)水库水电站震损严重。地震共造成全国*座水库出险,其中有溃坝险情的*座、高危险情的*座、次高危险情的*座。四川省有*座水库出险,占全国出险水库的*%,占全省水库总数的*%。全国有*座水电站因地震受损,总装机容量*万千瓦,其中四川省有*座水电站受损,装机容量*万千瓦;岷江干支流上的映秀湾等*座水电站一度出现高危险情。

(二)地震形成大量堰塞湖。灾区重要江河的主要支流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堰塞湖*处,其中四川省*处,甘肃省*处。四川省堰塞湖分布在*个市(州)*个县(市),其中极高危险级*处(唐家山堰塞湖)、高危险级*处、中危险级*处、低危险级*处,受威胁总人口超过*万人。

(三)江河堤防不同程度破坏。全国共有*段、*公里堤防因地震发生损毁,涉及保护区人口*.*万人。四川震损堤段*段、长*.*公里,占全省堤防总长度的*.*%,涉及保护区人口*.*万人。

(四)城乡供水设施大量损毁。全国因地震损毁农村供水工程*.*万处,损毁供水管道*万公里,影响人口*.*万人,其中四川乡村供水设施损毁*.*万处,管道损毁*.*万公里,影响人口*.*万人。

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造成的水利工程震损数量之多、程度之重,堰塞湖分布之广、险情之大,抢险救灾时间之紧、难度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地震发生时,灾区已进入汛期,陆续出现较强降雨过程,震损水库、水电站和堰塞湖发生溃决的风险很大。同时,重灾区多为高山峡谷地带,地质环境复杂,气象条件恶劣,滑坡、崩塌、泥石流频发,加上交通、电力、通信一度完全中断,各种灾情、险情一时难以摸清,抢险队伍和物资装备无法进场,进一步增加了抢险救灾的难度。水利抗震救灾形势非常严峻,任务异常艰巨,责任十分重大。

二、举全行业之力抗震救灾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难,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做出决策部署。总书记在地震发生后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连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紧急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亲赴四川、陕西、甘肃等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高度重视防范次生灾害,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迅速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理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一线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对防范地震次生灾害和水利抗震救灾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工作原则和目标要求,在关键阶段、危难时刻三上唐家山堰塞湖亲自指挥排险避险。副总理多次听取水利抗震救灾工作汇报,亲自协调解决有关难题。回良玉副总理坐镇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指导水利抗震救灾工作。马凯国务委员对做好水利抗震救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水利部党组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举全部之力、全行业之力投入水利抗震救灾斗争。

(一)快速反应,紧急部署。地震发生后*小时,我从国外和在家主持工作的鄂竟平副部长通了电话,他立即召开会议部署水利抗震救灾工作,并于当晚两次召开紧急会商会议。水利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在四川成立前方领导小组,建立与四川省水利厅“联合办公、集体会商、共同决策、地方落实”的工作机制。向四川派出*个工作组,分片负责成都、绵阳、阿坝、遂宁、广元、德阳等*个受灾较重的市州,同时派出水文、供水、水电*个专业组和设计指导组。成立了水利部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加强水利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的内部审计、控制和督察。实行流域管理机构包片对口支援,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四川、重庆、湖北、湖南,黄河水利委员会负责甘肃、陕西,珠江水利委员会负责云南、贵州,打破流域界限,帮助灾区开展水利抗震救灾工作。部机关各司局、各直属单位坚决贯彻部党组的部署,迅速行动,集中力量,全力以赴投入水利抗震救灾工作。

(二)加强领导,靠前指挥。各级水利部门领导奔赴一线,靠前指挥。我在四川水利抗震救灾一线,与同志们并肩战斗*天。鄂竟平副部长在后方主持工作,与其他几位部领导密切配合,为前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矫勇副部长、刘宁总工程师率工作组于地震当晚抵达紫坪铺水库组织应急抢险工作,坚守水利抗震救灾一线*天。张印忠组长、周英副部长、胡四一副部长分别带队赶赴四川、甘肃、陕西等灾区现场指导工作。蔡其华、李国英、岳中明等流域机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带队赶赴灾区,动员全委力量投入水利抗震救灾工作。前方各工作组组长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亲自参与踏勘,研究排险方案和避险工作。

水利部老领导纷纷通过不同形式表达关切之情,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老部长汪恕诚深入灾区进行指导,为科学排除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指导性意见;敬正书同志亲赴灾区看望慰问水利干部职工并满怀深情地亲自撰写了两篇反映水利抗震救灾工作的文章。杨振怀、钮茂生、翟浩辉、索丽生、张春园、朱登铨、李昌凡等老领导心系灾区,密切关注水利抗震救灾进展情况。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张基尧主任情系水利,多次致电慰问并派人专程赶赴四川灾区慰问一线水利干部职工。

(三)广泛动员,全力支援。紧急抽调水利专家、勘测设计和工程抢险人员共计*人,组成*个工作组、*支应急抢险抢修队、*个设计组;调集*台(套)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深孔钻、柴油发电机组等大型施工机械和应急设备;紧急调拨*艘冲锋舟、*只橡皮船、*万多件救生衣、*万多个钢丝网兜等防汛物资。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流域管理机构和上海、重庆、辽宁、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河南、江苏、北京、大连、武汉等地水利部门,迅速派出专家组、抢险抢修队、水文水质监测队,黑龙江、安徽、广西等省区水利厅和松辽委、太湖局、南科院、小浪底建管局等单位纷纷请战。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慷慨解囊,踊跃捐款,全系统向灾区捐款*.*亿元,交纳特殊党费、团费*.*万元,捐赠各类生活用品以及机械设备约合*.*万元。*岁高龄的老部长屈健同志正在住院治疗,得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立即向灾区捐款和交纳“特殊党费”*万元;老部长王继兴同志为灾区捐款*.*万元;老司长李济生和董哲仁同志分别捐款*万元;老党员石象高、苏静珍夫妇把省吃俭用积攒下的*万元退休费捐给了灾区。

(四)并肩战斗,携手抗灾。灾区各级水利部门及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毅然投入到水利抗震救灾工作中。北川县水务农机局局长邓跃明同志强忍妻子遇难的悲痛带领水利职工抗震救灾,绵阳市水文局唐训海同志驻守唐家山堰塞湖*天,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水文监测。派往一线的同志,会同当地水利部门,克服交通中断、余震不断、滑坡频繁、通信不畅等困难,全力排查险情,摸清情况,评估研判,制定方案,除险消险。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和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杨启贵同志在唐家山堰塞湖排险施工现场连续奋战了*个日夜;建管司司长孙继昌同志两次受伤不下火线;国家防办副主任李坤刚同志带领工作组探查堰塞湖被困深山*天*夜;长委年逾七旬的全国工程设计大师徐麟祥和蒋乃明同志,水规总院退休老专家马毓淦同志,不顾年高体弱、疾病缠身,坚守一线一个多月。在后方工作的同志,加班加点,加强值守,加密会商,准确测报,科学调度,竭尽全力提供全方位服务和保障,有的带病坚持工作,有的顾不上亲人病重、孩子高考,有的连续工作晕倒在计算机前。

(五)依靠科学,加强指导。把确保堰塞湖、水库、水电站、河道堤防安全和灾区群众饮水安全作为防范次生灾害的重中之重,沉着应对,冷静分析,科学指导,勇于负责。坚持滚动会商制度,水利部抗震救灾指挥部先后召开*多次成员单位会议,发出*多份紧急通知,前方领导小组召开各种会商会*多次,及时收集研判信息,制定应急措施。充分发挥水工、水文、地质等领域的专家作用,长江水利委员会、中水顾问集团等单位派出技术骨干组成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现场专家组,中国水科院、水规总院等科研设计单位就重大技术问题展开研究和咨询。综合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开展险情核查、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抢险排险,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遥测、远程宽带视频等一大批高科技成果得到广泛应用。按照安全、科学、快速的原则,对堰塞湖和震损水库、水电站、堤防进行险情分类和危险程度分级,逐处逐库逐站逐段制定排险避险方案,及时进行应急处置,会同地方政府落实了排险避险和供水保障责任体系。

(六)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建立上下贯通、军地协调、部门联动、区域协作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重要作用。总参谋部调集大批和武警部队官兵,全力参与工程抢险,承担了大量急难险重的攻坚任务,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武警水电部队承担了*处堰塞湖的工程排险任务,在唐家山堰塞湖工程除险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空军开辟空中通道,进行超常规空中运输。某陆航团和某陆航团超强度飞行,为堰塞湖和水库、水电站排险提供了坚强保障。某集团军高炮旅和武警水电部队*多名官兵,徒步夜行*小时,将*吨炸药、*支雷管安全背上唐家山堰塞湖坝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紧急拨付、下达*.*亿元资金支援水利抗震救灾,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国土资源部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并派专家积极参与,电监会积极协调督促电力企业排查、处置水电站险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卫生部、农业部在供水保障、水质监测、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与我部密切协作,共同努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及时提供了*余部卫星电话,外交部、公安部、总参、中国民航局等部门以最快速度办理俄罗斯米-*大型直升机入境手续,中科院、科技部及时在唐家山堰体上安装远程宽带视频监视系统。中央新闻媒体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宣传报道,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及时对水利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

三、应急除险排险取得显著成效

(一)两千多座震损水库无一垮坝。从全国水利系统紧急抽调*余位专家,组成*多个工作组,会同地方水利部门,在最短时间内摸清了震损水库出险情况。针对不同险情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抢护措施,特别是对所有高危以上险情水库,全部降低水位或腾空库容。组织全行业甲级勘测设计单位*多名骨干力量,组成*个设计工作组和*个设计指导组,开展水库抢险设计工作。调集*多名水利设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自带施工设备组成机动抢险队伍,实施水库应急抢险。协助地方政府逐库落实震损水库的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制定下游群众转移避险预案,落实预测预报预警措施,做好安全度汛工作。经过艰苦奋战,全国*座震损水库已全部降低水位运行,应急除险工作进展顺利,四川省*座水库应急处置工作全部完成,所有高危以上险情水库都制定了应急预案,实行*小时专人监测巡查。

在特大地震中,距汶川震中仅*公里的紫坪铺水库大坝局部受损,泄洪设施一度不能开启,*台发电机组全部停机。紫坪铺水库蓄水*亿多立方米,直接危及成都市*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部专家组认真查勘大坝受损情况,科学制定抢险保坝方案,组织人员迅速检修并开启*号泄洪闸和冲沙闸。经过全力抢修,*月*日晚实现机组上网发电,*月*日*号泄洪闸成功开闸放水,水库恢复正常运行。在紫坪铺大坝抢险的同时,调集防汛冲锋舟*艘,于*日清晨开辟了从库区到映秀镇的水上生命通道,累计运送抢险人员*万多人。

(二)八百余座水电站成功排险。紧急派遣水电工作组,会同电监会等有关单位对岷江、嘉陵江、沱江上中游重灾区重要水电站险情进行实地排查,指导地方政府及时制定应急预案和高危区群众转移避险方案,安排专人进行巡查,督促地方政府公告出险水电站的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监测责任人名单,落实预报预警措施。同时,要求流域机构分省包干,指导、协助地方排查、评估和处置水电站险情。

及时对紫坪铺水库上游*座可能构成威胁的水电站逐一进行核查,对其中*座出险水电站进行分析研判,提出处置意见,指导督促排险。针对映秀湾、太平驿等水电站出现漫坝或漫闸的严峻险情,与电监会、武警水电部队和国家电网公司、华能集团等业主单位共同努力,通过空运柴油发电机成功开启了太平驿水电站泄洪闸,手动提起映秀湾泄洪闸,使*座出险水电站先后排除险情。截至*月*日,全国*座震损水电站已全部排除险情。

(三)上千公里震损堤防无一决口。针对出险堤防量大面广的特点,迅速组织拉网式排查,每天滚动上报堤防险情。协助四川省对北川以外的*处震损堤防的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监测责任人进行公告,对重大和较大险情堤段逐项落实应急处理措施。甘肃、陕西等省也对震损堤防及时进行了应急处理,制定了度汛和人员转移预案,落实了监测预警措施。目前全国震损堤防已基本完成应急处置。

四、堰塞湖排险避险取得重大胜利

(一)唐家山堰塞湖排险创造奇迹。唐家山堰塞湖是威胁最为严重、排险最为艰难、国内外最为关注的一处堰塞湖。滑坡体横河方向长*米,顺河方向长*米,坝高*~*米,体积*万立方米,上游集雨面积*平方公里,最大可蓄水量*.*亿立方米,下游有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有运输大动脉宝成铁路,有能源大通道兰成渝成品油输油管道,*多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总书记、总理高度重视唐家山堰塞湖处置工作。总书记指示:唐家山堰塞湖除险避险工作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要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加强巡视,做好应急预案,确保紧急情况下不出大的问题。在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的关键阶段、危难时刻,总理三次亲临唐家山堰塞湖现场,对排险避险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安全、科学、快速”的指导方针和“主动、及早,排险避险相结合”的处置原则,要求确保群众无一人伤亡。

水利部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实行主动处理,及早处理,科学处理。矫勇副部长、蔡其华主任和刘宁总工程师组织水利专家在余震不断、滚石横飞、道路不通的情况下,对唐家山堰塞湖进行全面查勘。在多次会商、严密分析、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科学判定了堰体溯源冲刷的可行性,制定了利用堰体天然垭口开挖泄流渠的工程排险方案。同时,指导协助地方政府制定了人员转移避险方案,实行黄、橙、红三级预警机制,绵阳和遂宁两市及时将受*/*溃坝风险威胁的*.*万人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多名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冒着强烈余震、山体滑坡、突降暴雨、堰体渗流、堰塞湖随时可能溃决的危险,克服工期紧、任务重、强度高、难度大、作业面狭小、施工期天气不利等重重困难,经过*天*夜艰苦奋战,开挖了一条长*米、上游段深*米、下游段深*米的泄流渠,完成土石方*.*万立方米,提前超额完成了高方案施工任务。某陆航团和某陆航团,在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险条件下,高强度连续飞行*架次,运送炸药、给养、通信装备等各类物资*.*吨,运送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人次;米-*飞机连续作业*架次,运送大型施工机械、设备、集装箱和油料*台套,为唐家山堰塞湖成功排险奠定了基础。

*月*日晨,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渠开始泄水。*日*时*分出现了*立方米每秒的最大下泄流量。*日*时,堰塞湖坝前水位降至*.*米,水位下降*.*米;相应蓄水量从最高水位时的*.*亿立方米降至*.*亿立方米,减少*.*亿立方米。泄流过程中,下游群众无一人伤亡,重要基础设施没有造成损失。经过水流的冲刷,泄流渠已形成长*米、上宽*~*米、底宽*~*米、进口端底部高程*米、出口端底部高程约*米的峡谷型河道。经专家评估,剩余堰体总体稳定,新形成的河道具有通过*年一遇洪水的能力,消除了唐家山堰塞湖的特大威胁。*月*日,临时转移的*多万群众安全返回家园。

唐家山堰塞湖成功处置后,总书记、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分别作出重要批示,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发来贺电,称赞创造了世界上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

(二)其他堰塞湖排险取得重大进展。按照安全、科学、快速的原则,统筹部署、同步推进其他堰塞湖的排险避险工作。从全国水利系统紧急抽调*多位专家组成*个工作组,深入四川省*个重灾市州,会同地方水利部门,冒险徒步、空降或乘直升机查勘,同时充分利用卫星图片、航拍、遥感等各种先进技术,及时掌握堰塞湖的基本情况。迅速组织专家对堰塞湖逐处进行研判和风险评估,按危险程度分为四个等级,进行分类处置。对危险度高、危害性大的堰塞湖进行专家会诊,逐一研究制定应急抢险方案。派出*个水文监测专家组,配合地方和部队建立堰塞湖监测点,对高危以上风险堰塞湖实行*小时值守,配备卫星电话等可靠的通信工具,建立预警机制。在人工监测的同时,还利用中科院提供的远程宽带实时摄录像设备进行远程监测。充分发挥直属单位水利机动抢险队的作用,积极协调武警水电部队、二炮部队和,全面开展堰塞湖应急排险工作。协助地方政府在每处堰塞湖成立应急处置指挥部,建立了设计、施工、水文监测、气象预报、群众转移、后勤保障协调机制,落实了行政责任、工程排险责任、转移避险责任和监测预警责任,并在媒体上公布责任人名单。指导地方政府,根据水利专家提出的堰塞湖溃坝风险评估及洪水演算成果,确定洪水淹没范围,制订应急转移预案。

为加快推动堰塞湖处置工作,*月*日,我部会同四川省人民政府召开四川省堰塞湖排险工作紧急会议,请有关市、县主要负责同志和设计、施工单位负责同志参加,对需要应急处置的*处堰塞湖下达了排险任务,逐处明确了设计、施工单位进场时间,要求在*月*日前完成任务。*月*日,我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再次召开有关市、县主要负责同志和设计、施工单位负责同志参加的堰塞湖排险工作会议,对堰塞湖工程排险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安排部署下阶段工作。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甘肃省*处堰塞湖已于*月*日排除险情,四川省*处堰塞湖中,*处已排除险情,*处通过工程措施将险情降为低危,*处正在进行工程排险。

五、应急供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面对灾区群众的饮水困难,我们迅速采取有力措施,以最快速度恢复灾区供水。抽调了*批共*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赶赴一线,会同地方组织了*个工作组,深入*个重灾市县开展实地调查、核查灾情。及时制定了《抗震救灾应急供水保障工作方案》,派出*个技术指导组以分片包干形式对重灾区进行指导,建立供水保障工作责任人制度。紧急组织上海、重庆、武汉、大连、北京等地水利部门对口支援重灾市县,组建*个供水抢修队深入一线开展管网检漏、抢修安装工作,购置*台送水车为*个重灾乡镇送水,组织国内外企业捐赠了价值*多万元的供水设备。在*个重灾县建了*多个供水示范点,在帐篷临时安置点和板房过渡安置区修建配套供水设施,目前已建成的安置点和安置区均实现了应急供水,大部分实现了饮用水和生活用水分质供水。

为保证灾区供水水质,紧急抽调长委、黄委、海委、淮委*名技术人员和*辆监测车、*件快速检测设备支援灾区水质监测。与四川省有关部门建立了信息共享、统一汇总、沟通协商的工作机制,实行水质监测信息每日通报制度。积极协调建设、卫生、环保、农业等部门,划定了*个水质监测点和监测断面,基本实现了对城乡供水水源地、灾民安置供水点、重要江河控制断面水质监测的全覆盖,加密监测频次,监测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个点次,为保障水质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经过努力,全国累计抢修恢复原有水厂和修建临时供水工程*处,累计抢修恢复原有供水管道、铺设临时供水管道*.*公里,基本解决了地震灾区*.*万人的供水问题。同时,指导四川省紧急修复震损灌溉工程,*月*日全省灌溉设施已全面恢复通水,有力地支持了灾区的生产自救。

六、水利干部队伍经受了重大考验

艰苦卓绝的水利抗震救灾斗争,是对各级水利部门、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的素质、能力和作风的全面检验,是对水利行业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的全面检验。水利人接受了风雨的洗礼,经受了重大的考验,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在水利抗震救灾斗争中,各级水利部门快速反应,果断决策,科学指导,充分展示了强有力的应急处理能力。地震发生后,水利部迅速建立统筹协调、组织有序、高效运转的应急指挥体系,形成了上下、前后、内外、军地协同的工作机制,展开了一场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水利抗震救灾斗争。灾区各级水利部门不等不靠,迎难而上,奋起自救。全国各级水利部门想灾区之所想,急灾区之所急,解灾区之所难,主动请战,全力支援。各级水利部门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展现了强有力的应急指挥能力、资源调配能力、科学调度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

在水利抗震救灾斗争中,水利系统各级领导干部挺身而出,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充分体现了模范带头作用。地震发生后,水利部迅速调整领导力量,精心组织,统筹安排,依靠科学,敢于负责,全力投入水利抗震救灾,有的奔赴一线现场指挥,有的坚守后方全力保障。部机关、直属单位和地方水利部门*多名司局级干部战斗在灾区一线。灾区水利部门领导干部迎难而上,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各级领导干部在水利抗震救灾中作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

在水利抗震救灾斗争中,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职工舍生忘死,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充分展现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彰显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广大水利干部职工与灾区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广大共产党员与灾区人民并肩战斗,携手抗灾。奋战在一线的“临时党支部”“党员突击队”“党员抢险队”“党员抢修队”,形成了一个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政治觉悟,克难奋进、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广大水利干部职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

水利抗震救灾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刘宁同志被中组部授予“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当即将获得的*万元奖金交纳了“特殊党费”,辽宁省水利水电工程局党委被授予“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个集体、*位同志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水利系统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水利系统抗震救灾英雄”称号;*个前线临时党支部、*名共产党员被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个水利抗震救灾工作组(队)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称号;*家单位、*位同志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水利抗震救灾斗争的实践充分证明,水利干部职工队伍是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硬的队伍,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队伍,是一支敢于负责、能打硬仗、值得党和人民信赖的队伍。有了这支队伍,我们就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七、水利抗震救灾工作的主要体会

水利抗震救灾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历尽艰辛,来之不易,我们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受。水利抗震救灾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胜利:

一是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党中央、国务院把抗震救灾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人的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总书记、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水利抗震救灾工作,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先后三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二是得益于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有力指挥。总理、副总理先后主持召开*次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会议,对水利抗震救灾作出重要安排,并及时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水利组。回良玉副总理亲自坐镇四川前方指挥部,深入一线进行现场指挥,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水利抗震救灾工作,并审定了唐家山堰塞湖排险避险方案。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果断决策和直接指挥,保证了水利抗震救灾斗争有力有序有效进行。

三是得益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团结各方渡难关。特别是改革开放*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为夺取抗震救灾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水利抗震救灾斗争中,全国各地、各有关部门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不讲条件,不求回报,从中央到地方,从沿海到内地,从领导到群众,从物质到精神,汇成了水利抗震救灾的滚滚洪流。

四是得益于各级水利部门和水利专家的科学指导。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指导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坚持尊重科学,依靠科学,运用科学,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建立专家会商制度,实行全程跟踪督导,主动防治地震次生灾害,攻克了重重难关,化解了种种风险,确保了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全和饮水安全。

五是得益于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的英勇奋战。人民指战员、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坚决响应党和人民的召唤,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和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顽强作风,出色完成了大量急难险重的攻坚任务。副总参谋长葛振峰,武警部队副司令员息中朝,武警水电指挥部主任李光强、政委贾方亮,副司令员范晓光,空军参谋长战厚顺等将军坐镇一线,靠前指挥,果断决策,冲锋在前,广大官兵关键时刻冲得上,顶得住,过得硬,干得好,用血汗和忠诚铸就了防范地震次生灾害和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钢铁长城。

六是得益于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受灾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在第一时间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在第一时间带领灾区干部群众奋力开展抗震救灾,及时组织力量开展水利工程和堰塞湖查险排险避险,提供应急供水保障,特别是在群众转移避险中做了大量深入细致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现了安全转移和妥善安置。

七是得益于各有关部门的精诚合作。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水利组的统筹协调下,各成员单位、各有关部门以灾区人民的需要为第一需要,打破部门界限,动员各自力量,积极支持水利抗震救灾斗争。总参作战部建立了快速便捷联络通道,随时根据水利抗震救灾的需要调集和武警官兵参加抢险。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力配合,建立了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形成了水利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

八是得益于国际社会的无私援助。俄罗斯以最快的速度派出米-*直升机,无偿援助唐家山堰塞湖排险,机组人员被誉为“中俄友谊神鹰,空中救援英雄”,受到了总理的亲切接见。乌拉圭、匈牙利政府以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德国内政部技术应急救援组织、加拿大DmGF基金会等企业和组织捐赠了大量净水设备和消毒药剂。瑞士联邦环境署以及世界水理事会、联合国秘书长水与卫生顾问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纷纷表示慰问支持,充分体现了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八、继续做好水利抗震救灾工作

经过前一阶段艰苦卓绝的努力,水利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仍然艰巨。一是根据气象预报,今年主汛期震区降雨比常年明显偏多,可能发生大洪水。二是震损水库、水电站、堤防的防洪能力普遍降低,还有部分震损水库、堤防尚未得到有效处理,已经完成应急除险的工程一时也难以恢复原有防洪能力。三是由于降雨、余震等还可能产生新的堰塞湖,原有已完成排险施工但尚未完全消除险情的堰塞湖仍然威胁下游群众生命安全,已经消除险情的堰塞湖尚未经过大洪水考验。四是受地震影响,山体松动,岩石破碎,植被破坏,一旦遇到强降雨,发生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的可能性增大,对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五是供水保障体系较为薄弱。灾区供水保障率和安全程度还不高,随着临时安置点变化和板房安置点建设,供水设施配套的任务十分繁重。六是灾区基层水利保障体系亟待恢复。灾区水利职工伤亡较大,水文监测等设施损毁严重,基础资料大量丢失,对工程排险、应急度汛和灾后重建带来一定影响。

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搞好灾后重建,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恢复正常生产生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科学规划,精心实施,做好水利抗震救灾工作,夺取水利抗震救灾斗争的最后胜利。

(一)认真落实各项安全度汛措施。要密切监视天气和汛情变化,落实可靠的预警方式和人员,及时预警信息。对尚未完成工程除险任务的堰塞湖,要加快工程除险进度;对已完成工程措施但尚未完全消除风险的堰塞湖,要进一步采取工程措施,尽早根除险情和隐患;对震损水库、水电站、堤防要尽快处理,避免因暴雨洪水造成人员伤亡和损失。要制定人员安全转移方案尤其是水库和堰塞湖下游受威胁人员转移预案,加强预案演练,确保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进一步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逐级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确保防汛队伍、抢险物料、抢险预案等落实到位。

(二)确保灾区群众喝上干净水。进一步加大供水保障力度,协助地方积极抢修受损水厂、供水管道等供水设施,提高灾区供水保证率。根据灾区农村居民临时安置规划,认真搞好新建居民安置点配套供水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好返乡群众、偏远山寨的饮水问题,重点指导和帮助群众搞好消毒工作。密切监测灾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防止汛期出现面源污染或因消毒、防疫导致的污染,确保灾区群众饮水安全。

(三)全力开展震损水利设施灾后重建。按照国务院对灾后重建的总体要求,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制定水利灾后重建规划。重点做好水库、水电站、堤防工程、乡村供水设施、水文设施、灌排设施、农村水电设施、水土保持设施等*类水利设施的应急修复及灾后重建。积极与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沟通,将国家对灾后重建的各方面支持政策落到实处。

(四)认真总结水利抗震救灾工作。要及时、全面、准确、系统地收集整理抗震救灾各项资料,深入开展技术总结。组织力量对水库、水电站、堤防等水利工程的震损机理、出险特点和分布规律等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研究,及时修订和完善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规程规范,提高水利工程抗御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要认真总结堰塞湖应急处置的经验,为今后处理堰塞湖提供借鉴。要总结水利抗震救灾的成功做法,完善水利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水利防灾减灾能力。

九、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水利工作任务

当前,抗震救灾工作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进入关键时期,北京奥运会即将开幕,全国已经进入主汛期,做好防汛抗洪工作,确保安全度汛,完成今年的各项水利工作目标,形势严峻,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坚持一手抓水利抗震救灾,一手抓各项水利工作,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推进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抗洪工作。当前正处于“七下八上”的关键时期,防汛形势非常严峻,我们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把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放在第一位,超前部署,狠抓落实,科学调度,严密防控,切实加强各项防汛工作。一是在抓好全国大江大河防汛工作的同时,突出抓好海河、黄河、松辽等北方河流防汛工作,进一步落实责任、人员、资金、物资、预案和措施,确保奥运安全。二是督促各地切实加强水库、水电站的安全管理,强化水库、水电站安全度汛工作。三是切实加强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防御工作,加强山洪灾害的预警和防范,及时转移危险地带群众,减少人员伤亡。四是强化台风防御和城市防洪工作,防范因台风登陆造成的次生灾害,加强城市灾害性信息的预报、和预警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努力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二)切实抓好民生水利工作。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统筹技术力量,加快前期工作进度,加强项目组织管理,抓紧开工建设,确保工程进度、质量和安全。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年内解决*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做好中部地区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作,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农村水能资源管理和农村水电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三)加快推进重点工程建设。要加快淮河治理步伐,力争年底全面完成治淮*项骨干工程建设,在总体评估的基础上,尽早启动行蓄洪区调整和改造、淮河下游主要行洪通道堤防达标及河道治理、重点平原洼地排涝等新*项工程建设。加强其他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治理,加快长江荆江河段河势控制应急工程建设。搞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洞庭湖综合治理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实施。加快实施石羊河、塔里木河流域重点治理,促进生态改善。

(四)进一步强化水利管理。国务院已经批准了《水利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与*年“三定”规定相比,水利工程建设行业管理、地下水监测管理、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职能进一步得到加强,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要抓紧研究制定机关各司局的“三定”规定,切实履行好职责,进一步提高水利管理水平。要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抓好重要水域的水资源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和地下水保护行动。要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做好应急补水,确保重点地区的用水安全。要加快流域综合规划修编,抓紧全国和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审查报批,全面启动中小河流规划编制工作。要加强流域综合管理,完善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要落实河道分级管理责任,划定水域岸线控制利用分区,加强河湖管理。要加强水利法制建设,尽快出台抗旱条例、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强化水行政执法监督和责任追究,切实做好长江干流河道采砂“严打年”等综合执法行动。

(五)继续深化水利改革。改革开放*年的伟大实践证明,要从根本上解决水利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促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水利改革。要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努力扩大公共财政水利投资规模,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筹集水利建设资金,保持水利投资稳定增长。要继续加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力度,狠抓“两定”工作和“两项经费”落实,力争年内基本完成水管体制改革任务。要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积极推行终端水价制度,规范末级渠系水价。要深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建设主体和管护责任,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提高服务保障能力。要深化财务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和重点水利项目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管力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水利水电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篇9

【关键词】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建筑抗震设计

一.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和场地震害效应评价是设计人员必须重点关注的,所以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也多为涉及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1)安评报告提供的场地设计反应谱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不一致,造成电算程序无法计算;(2)按照安评报告提供的场地设计反应谱计算的地震效应比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计算的结果大很多,甚至超过50%以上;(3)安评报告提供的地震动时程分析结果与反应谱计算结果相差较大;(4)有些安评报告没有地震边坡效应的评估,或地震边坡效应评估不充分,缺乏对处于危险地段的边坡进行治理的可行性评价。

二.几点建议

2.1反应谱的表示形式宜规准化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第12.1.2条规定:反应谱宜以规准化形式表示。反应谱以规准化形式表示,可以方便工程抗震设计使用,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随机因素所造成的谱值随周期剧烈变化的不合理性。考虑到建筑设计单位现有计算软件的条件限制,建议安评报告给出的建筑抗震设计反应谱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标准反应谱的形式,反应谱的形状参数应符合该标准第5.1.5条的规定:

(1)直线上升段,周期小于0.1s的区段;(2)水平段,自0.1s至特征周期区段(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3)曲线下降段,自特征周期至5倍特征周期区段,衰减指数应取0.9;(4)直线下降段,自5倍特征周期至6s区段,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应取0.02。

2.2反应谱曲线下降段衰减指数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不一致的处理

在某些特殊地质条件下,安评报告给出的反应谱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不一致时(通常为1.0或1.1),可以按规范规定的衰减指数0.9进行计算,但不能直接采用电算结果,应利用程序中的地震作用调整系数对地震作用进行调整。根据各振型自振周期下的安评报告反应谱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地震影响系数的比值调整各振型的地震作用,并按照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振型组合原则求得振型组合后的地震作用,这个地震作用与按衰减指数0.9计算的地震作用的比值即为调整系数。显而易见,这种计算方法较为繁琐,一般情况下,对于低阶振型起主要作用的建筑,亦可直接取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下的安评报告反应谱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反应谱的地震影响系数的比值作为地震作用计算的调整系数来调整地震效应,经多个实际工程的复核验算表明误差大至在10%之内。

2.3关于反应谱的平台高度值和特征周期值

安评报告反应谱的平台高度值(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是在考虑覆盖土层条件的影响下,依据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得到的基岩地震动参数,进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计算给出的。由于种种原因,安评报告的反应谱的平台高度值总是大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的平台高度值,这是造成安评报告反应谱计算的地震效应比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计算的结果大很多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是安评报告给出的反应谱特征周期值通常大于规范反应谱特征周期值,值得注意的是2010版抗震规范反应谱特征周期值己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8306-2001特征周期值基本吻合,故安评报告给出的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与规范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不应有太大差别。

安评报告反应谱计算的地震效应比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计算的结果大很多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烈度七度、设计基本加速度0.1g区,如果地震效应大50%,实际上已达到0.15g区的效应。在烈度七度、设计基本加速度0.15g区,如果地震效应大33%,则已达到烈度八度区的效应。当工程场地已处于明确的抗震设防区划内,除非是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核电站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核设施建设工程,其他工程则不应出现抗震设防要求跨区划的误差。

2.4关于地震动时程分析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基本方法,时程分析法作为补充计算方法,对于规范特别规定的建筑才要求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

时程分析一般是针对建筑的规则性,进行较为准确的计算和捡查是否存在薄弱层、刚度突变等。正常情况下,弹性时程分析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接近或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但不应小于80%),所以建议安评给出的地震动时程应允许设计单位进行试算,必要时可进行调整,使之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计算结果(底部剪力)较为吻合。

三.重视地震边坡效应的评价

汶川地震灾害表明,由于地震引发地质灾害造成的建筑物破坏、人员伤亡在这次震害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震后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新增3.3.5条,要求山区建筑的地基基础,应注意设置符合抗震要求的边坡工程,并避开土质和强风花岩石边坡的边缘;并将第4.1.8条改为强制性条文,要求在陡坡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丙类及丙类以上建筑时,应注意稳定性和地震放大作用。规范的修订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山区建筑的抗震能力,也说明重视地震边坡影响的重要性。

当边坡在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边坡塌滑区或边坡塌方影响区则属于危险地段,规范规定严禁建造甲、乙类建筑且不应建造丙类建筑。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边坡塌滑区或边坡塌方影响区内建造建筑物的情况已不可避免,如何对属于危险地段的边坡进行综合治理,其抗震设防标准如何确定,国内现行规范还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考虑到“大震不倒”的设计原则,这种情况下的边坡工程在大震时,支护结构不能发生失效性破坏、边坡不能发生滑坡、崩塌是最基本的要求。要满足这个要求,安评报告对建筑边坡地震效应进行完整、全面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

水利水电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篇10

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中省高度重视,社会广泛关注,各界十分关心。各级各部门要立足我市毗邻汶川特大地震余震发生区的实际,进一步深刻认识防震减灾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扎实认真地落实防震减灾各项措施。

(一)将防震减灾纳入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县区、各部门要把编制防震减灾规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并切实纳入到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基本建设、事业发展、科技进步、重点项目等专项计划中,要充分体现防震减灾工作内容。要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加大对防震减灾事业经费的投入力度。要充分发挥科技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地震科技攻关,增加地震设施手段。对防震减灾工作方面的项目,从立项到经费安排方面要给予倾斜。要大力推进地震监测预测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大力推进实用技术,开发和推广工程抗震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进一步推进工程建设场地抗震和结构抗震技术措施的落实,提升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和应急救助工作水平。

(二)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全市各级地震、教育、科技等部门要制订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市、县区都要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完善宣传网络,加强阵地式宣传。要进一步加大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力度,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法制观念和意识。今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即将实施。各县区要以“5·12”国家防灾减灾日、科技之春宣传月、唐山地震纪念日等为契机,大力开展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科普知识和防震避险知识教育。要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纳入文明社区活动和新农村建设中,作为“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活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报告会、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录音录像、张贴标语等形式,对包括农村在内的广大群众普及地震科学知识、应急避险知识,引导、帮助群众消除恐震心理,增强社会民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全市各级教育部门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课外读物和科普活动中,每个县区要建立一所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示范学校,并逐步推广。各级学校也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学生安全素质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使广大学生能够掌握应急防范措施和应急避险知识,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要加强新闻媒体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利用电视、网络、报刊、广播等媒体平台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御地震灾害的局面。

(三)不断强化防震减灾执法工作。要按照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行政许可法的要求,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与监督,加强抗震设防的执法检查;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坚持依法行政,加大防震减灾相关法规、规章的贯彻执行力度,强化执法队伍,健全执法机构,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四)进一步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领导机构,完善工作体系,坚持经常性研究防震减灾工作的会议制度,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各级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明确各自防震减灾工作的职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加强目标考核,把防震减灾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市、县区地震行政管理机构,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配备专业人员,明确职责。依据省地震局重新确定的省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我市汉台、宁强、略阳、勉县、南郑、城固、洋县、西乡八县区要重点加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有条件的县区在下一步政府机构改革时研究单设,条件暂不成熟的可与科技等有关部门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配备3-5名专兼职工作人员,确保“有牌子、有职能、有人员、有经费”。同时,各乡镇要确定一名防震减灾助理员,负责落实基层防震减灾日常工作,抓好“三网一员”建设,巩固群测群防工作基础。各县区、乡镇组织机构和人员落实情况要在6月底前分别报市地震局备案。要加强对地震工作人员的培训,增强市、县区地震工作队伍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提高防震减灾综合工作能力。

二、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测,积极做好群测群防工作

地震监测预测是整个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要努力探索和揭示地震发生发展的规律,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的能力。

(一)继续严密监视震情变化。各县区、各部门要加强对全市地震地质环境、地震地质构造及其活动规律和地震预警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震情短临跟踪工作方案,完善震情跟踪工作措施,坚持重大异常速报制度,及时做好资料分析,努力捕捉地震前兆信息,提高震情分析会商水平,确保各类地震监测仪器设备正常运转,地震监测资料质量可靠,地震信息及时传递。要规范地震信息行为,积极探索逐步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区和重点危险区判定信息的渠道,使群众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地震危险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二)努力加快台网改造建设步伐。要按照“全省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级、前兆台网合理布设、基本实现地震烈度速报”的目标,将监测台网建设纳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加强省、市、县区的沟通,统筹安排经费,进一步加密测震、强震、前兆台网密度,新增监测手段;加快实施**GpS监测项目;开展陕南地区跨断层流动监测。今明两年我市要建设完成12个强震观测台,7个测震台,5个a+级GpS测点,4个形变台,8个跨断层一级水准观测点,3个断层流体观测台,到20**年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区要建至少2个断层观测台,其他县至少应建1个断层观测台。要健全地震信息网络,建成市级区域台网中心和地震速报平台,以市地震信息节点为平台,建立全市防震减灾虚拟网络,实现与各县区及周边地震联防区、协防区的地震监测信息共享,确保信息传递快速、准确。要不断引进新的观测技术和方法,逐步形成空间、地表、地下相结合,覆盖全市、与周边地区互相联网的立体观测系统,不断提升我市地震监测能力。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

(三)全面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积极推进以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科技宣传网、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为主要内容的“三网一员”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地下水、气体、动植物等地震宏观异常观察,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群测群防投入力度,稳定群测群防工作队伍。要以地震宏观监测技能和科普知识宣传能力为重点,加强对群测群防人员的培训,使其成为基层地震工作的重要力量,巩固防震减灾宣传的前沿阵地。

三、着力抓好地震灾害防御,依法加强抗震设防工作

地震灾害防御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地震灾害损失主要是由建(构)筑物的倒塌破坏造成的。当前我市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普遍不高,汶川地震造成大量基础设施、公共建筑、学校医院、村镇房屋毁坏。为确保建筑物的防震安全,做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行政监督,加强建筑物场地抗震和结构抗震的行政审核把关和技术管理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科学确定抗震设防要求。一般建设工程必须按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和国家批准的地震小区划确定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生命线等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据此确定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建设程序,为勘察设计单位进行建设工程选址和抗震设计提供必要的设防依据。有关建设工程的强制性标准,应当与抗震设防要求相衔接。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必须严格执行各项建设工程管理制度,确保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质量。

(二)切实做好恢复重建抗震设防技术服务。市县人民政府在制订本地经济发展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潜在的地震危险。重视开展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评价和地震小区划等地震基础性探测工作。配合省上尽快组织实施汉中地震活断层探测项目和小区划项目,详细排查具体的地震地质环境,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提出抗震设防要求,为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基本建设提供依据。认真加快全市灾区恢复重建项目的实施,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做好防震减灾技术服务,开展恢复重建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检查,使恢复重建项目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从根本上消除灾害隐患。要组织开展县级以上城市的建筑物抗震性能鉴定工作,对达不到设防标准的要统一规划,逐步予以加固改造。对存在地震安全隐患的病险水库及能源、通信、交通、供水、供电等设施,要按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改造,消除隐患。加强对地震可能引起的滑坡、水库、溃坝、堰塞湖等次生灾害的防御。继续推进城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工作,建立城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指标体系,各县区至少建设1个城市地震安全示范区。

(三)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要高度重视并尽快改变农村民居不设防的状况,提高农村民居的地震安全水平。各县区要新建1—2个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点,发挥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把知识普及到乡(镇)、村及农户,做到家喻户晓,使广大农民把建设地震安全民居变为维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自觉行动。建设、地震部门要组织力量,及时提供抗震性能比较好的民居设计图和模型,建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技术服务体系,为建设地震安全民居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鉴于我市乡镇机构设置情况,村镇成片建设的抗震设防工作由建设、地震工作部门协同分工把关;农村零散农户建房的抗震设防工作由镇政府牵头,土地、建设、地震部门参与,采用“会商制”,共同抓好。发展改革、民政、扶贫等部门在新农村建设、扶贫搬迁、移民搬迁和推进安全民居工程中,将地震安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其中,扶持、引导农民建设地震安全民居。

四、不断提高地震应急能力,夯实防震减灾工作基础

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强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危机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努力实现从被动救灾到主动减灾的转变。

(一)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分级编制、分级管理的原则,尽快修订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工作程序、层级管理职责和协调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相互补充、协调一致的地震应急体系。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开展演练,检验反应能力,使地震应急预案更加科学、实用,增强可操作性。要完善措施,建立地震快速评估基础数据更新机制,推进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建设。要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加强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市上力争20**年建成1个市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县各建成1个县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

(二)切实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按照“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平灾结合、物尽其用”的原则,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各县区在规划建设或改扩建广场、公园绿地、体育场所、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时,根据人口密度和分布实际,应充分考虑紧急疏散和安置受灾民众的需求。**期间,受汶川地震影响灾情较重的**县要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各建1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市上将在2009年底前建设完成桥北广场应急避难场所的基础上,再建2处避难场所。“**”期间,其它每个县城的应急避难场所至少要能满足30%城镇人口应急避险需求。

(三)建立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市、县区人民政府要按照一队多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要依托消防部门,建立市、县区两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要及时配备、补充救援效果好、携带方便的专业救援设备;要对现有的各行业各部门救灾力量进行调查摸底,全面掌握基本情况,统筹现有救灾救援力量,建立和完善统一指挥、统筹调度的工作机制,并加强对救灾救援知识的培训和应急演练,确保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能够集中统一组织开展救灾救援工作。同时要加强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各县区必须有1—2支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在群众自救互救中的作用,形成社会基础广泛、协调统一的地震灾害救助力量。要进一步完善军地联络机制和区域联动机制,为及时应对地震突发灾害事件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