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估值法变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49:03

理财估值法变化篇1

本文以审计准则1321号—会计估计(包括公允价值会计估计)和相关披露为基础,从审计的视角探讨了会计估计的主要特征及会计估计与重大错报风险之间的关系,并对会计估计的合理性及其披露的妥当性进行了归纳分析,对会计估计审计特征及会计估计适当性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

关键词:

估计不确定性;重大错报风险;管理者偏向;计量方法

近年来,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断变化,财务报表中的存在着许多会计估计项目,会计估计项目在计量前提假定条件、计算和计量方法上易于受到管理层主观判断的影响,其计量金额存在客观性缺少的可能。与财务报表上确定项目相比,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估计审计客观性很难做出判断,会计估计审计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复杂。

一、基于1321号审计准则视角的会计估计特征

(一)会计估计与重大错报风险由于经营活动具有内在不确定性,财务报表中的某些项目不是精确的计量得到,只能进行估计得到。我国审计准则1321号对会计估计的定义为:是指在缺乏精确计量手段的情况下采用的某项金额的近似值。会计估计一般包括存在估计不确定性时,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额以及其他需要估计的金额。管理者对财务报表的有关项目的金额只能进行估算,此时管理者因估计项目的不同,需要估算的有关信息的性质和可靠性程度存在着很大差别,因此,决定了会计估计计量的不确定性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在作出会计估计时运用某些假设的合理变化可能对会计估计的计量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假设则被视为重大假设。存在重大假设的会计估计往往也表明存在高度估计不确定性,并由此可能产生特别风险。估计不确定性,是指不能正确地进行会计估计及其披露的程度。估计的不确定性,实质上是指财务报表的某些项目受经营等特殊因素的影响不能准确计量、不能在财务报表中正确披露的一种状态。会计估计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如果这种不确定性是由管理者偏见所导致并且重大的情况下,那么,会计估计的不确定性就变得与重大错报风险密切相关。管理层偏向,是指管理层在编制和列报信息时缺乏中立性(审计准则1321号)。由此可见,会计估计是推算确认的金额,其不确定性是内在的,管理层偏向也可能夹杂在其中,管理层偏向不论管理层是否有意而为之,只要是管理层在财务报表确认时缺少中立性,就会对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列报结果产生影响。存在重大假设的会计估计往往也表明存在高度估计不确定性,容易诱发管理层偏向,并由此可能增大重大错报风险。审计准则1321号应用指南列示了除公允价值会计估计外,其他可能需要作出会计估计的例子,包括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产品质量保证义务、折旧方法或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如果投资的可收回性存在不确定性,对其账而价值计提的减值准备、长期合约的结果以及由于了结诉讼或判决产生的成本。上述例子均存在不确定要素,容易影响管理层所做出的假定、计量,导致估计不确定性和管理层偏向。

(二)会计估计不确定性与重大错报风险审计准则1321号定义的会计估计不确定性,是指会计估计和相关披露在计量方面对固有不精确性的敏感度。应用指南中指出估计不确定性的程度取决于下列三个因素:会计估计的性质;作出会计估计所使用的方法或模型被普遍认可的程度;作出会计估计所使用假设的主观程度。在某些情况下,与某项会计估计相关的估计不确定性可能太大,以致无法满足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规定的确认标准,因而难以作出会计估计。会计估计性质与使用假定的主观程度两者是表里一致的关系。审计准则1321号第三条对会计估计性质的解释是:管理层可获得的用以支持作出会计估计信息的性质和可靠性差别很大,并因此影响与会计估计相关的估计不确定性程度。估计不确定性的程度进而影响与会计估计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会计估计对有意或无意的管理层偏向的敏感性。即会计估计的性质越抽象,其性质越不能在外部进行整齐划一地表示,会计估计在财务报表编制时,管理层只能是主观地把握估计的性质。管理层主观把握的结果表现为关于财务报表项目确认金额的计量和计算方法等假定上。因此,管理层所使用的假定,就可能明显带有管理层的主观判断的色彩。管理层的主观判断与管理层是否存在主观意图无关,但容易裹挟管理层的偏向,一般会增加不确定性程度。另外,估计方法和模型越是一般模型,会计估计不确定性程度就表现为越低,为适用一般估计方法和模型,就必须使得日常作业定额化、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机能,因此,虽是会计估计但大大缩小了管理层加入其主观的余地。由此可见,会计估计的性质、使用假定的主观程度与会计估计不确定性具有正向相关关系,一般为人们广泛了解的会计估计方法或模型与会计估计不确定性具有负相关关系。管理层是基于估计的不确定性及其内在的管理层偏向进行会计报表会计估计确认。根据会计报表中的会计估计的不确定程度,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估计不确定性相对较低,重大错报风险也较低;二是估计不确定性相对较高,重大错报风险也相对较高。

审计准则1321号应用指南对会计估计不确定性程度的分类包括二个方面:一方面,会计估计涉及相对较低的估计不确定性,并可能导致较低的重大错报风险。具体内容包括:一是从事不复杂的经营活动的实体作出的会计估计;二是因与常规交易相关而经常作出并更新的会计估计;三是从较易获得的数据(如公布的利率或证券交易价格)中得出的会计估计。这些数据在公允价值会计估计中可能被称为“可观察到的”;四是在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规定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简单且容易使用的情况下,对需要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作出的公允价值会计估计;五是在模型的假设或输入数据可观察到的情况下,采用广为人知或被普遍认可的计量模型作出的公允价值会计估计。另一方面,会计估计可能存在相对较高的估计不确定性,尤其是当这些会计估计以重大假设为基础。具体内容包括:一是与诉讼结果相关的会计估计;二是非公开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会计估计;三是采用高度专业化的、由被审计单位自主开发的模型,或采用难以在市场上观察到的假设或输入数据作出的公允价值会计估计。会计估计涉及相对较低的估计不确定性,并可能导致较低的重大错报风险的部分属于不复杂的经营活动及常规交易,公允价值的估计方法、管理层的假定都不复杂,所以认为其估计也较为容易,这些项目固有的风险及其控制风险均较低。但是,会计估计可能存在相对较高的估计不确定性,尤其是当这些会计估计以重大假设为基础部分,其计量需要重要的假定为基础,其估计也存在着较多困难。

二、以会计估计合理性为基础的会计估计审计

(一)会计估计及其列示的合理性财务报表中列示的金额如果是会计估计计量的结果,可能存在着列示的金额与市场并不吻和,这不能说明这一结果不具有客观性,只能表明有许多缺少审计的可验证性。依据重要的假设条件进行的会计估计,估计的不确定性相对较高。因此,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估计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审计。一是关于财务报表中编制或列示的会计估计是否合理;二是财务报表披露是否充分。(1)会计估计的合理性。会计估计的合理性,是指在会计估计的计量过程中存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管理层的会计估计是否恰当地反映了财务报告构成事项的要求;二是会计估计方法是否适当且能够继续适用,会计估计及其方法是否与上年度有变化,是否适应了相应的变化。对于第一个方面,会计估计是基于财务报表编制时能够获得的信息,依据管理层的判断做出的,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对于估计时点上的不确定事项是根据某一假设做出的估计。此时的管理层所做出的判断所依据的假定是什么,涉及到会计估计的性质和作出会计估计所使用假设的主观程度,是估计不确定性较高的会计估计,因此,可以认为重大错报风险的可能性也相对较高。对于第二个方面,容易表现出会计估计本身和估计方法的变更中加入管理层的任意性,发生会计变更除降低会计期间可比性外,管理层的主张会得到加强,会出现新的管理层偏向,会带来财务报表的虚假列示和披露的透明程度。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关注会计估计及其方法与以前年度是否有变更。审计准则1321号第十三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用以作出会计估计的方法是否已经发生或应当发生不同于前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针对管理层因企业及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变更会计估计和会计估计方法的变化,是否承认管理层主张理由的合理性和所做出的会计估计及估计方法变更依据理由是否正当,注册会计师应做出慎重的判断。(2)会计估计列示的合理性。注册会计师必须取得充分而确切的审计证据,证明会计估计是否按照财务报告结构的要求进行了列示。要求列示的内容包括:使用的假设、使用的预测方法或模型、估计方法变更而产生的以前年度的变更影响以及估计不确定性的原因和影响。上述列示项目包含了管理层为会计估计所进行的假定以及由此产生的会计估计不确定性、估计的计量方法、估计方法变更所带来的以前年度调整等内容,有助于报表的使用者对会计估计的理解。

(二)会计估计的审计程序(1)会计估计审计程序的特征。按照审计准则1321号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考虑到会计估计性质的同时,为确认会计估计合理性实施的审计过程,主要实施包括对以下一项或多项的审计过程:其一是否提供了审计报告出具日前产生的会计估计事项的审计证据;其二对管理层进行会计估计的方法和估计的基础资料分析。在此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必须对管理层使用的计量方法是否适应实际情况以及管理层使用的假定是否适合财务报告构成中的计量目的的要求等事项作出评价;其三关于实证过程准确性以及管理层进行会计估计方法的内部控制运用情况进行评价;其四为了对管理层所做出的估计值进行评价,而设定注册会计师的估计值或者允许范围,为此,必须实施下列工作: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层采用不同的假定或方法时,必须事先输入关于估计值或者是允许范围相关的参数,为准确评价与管理层估计值的重要差异,对管理层使用的假设和方法必须充分的了解。注册会计师对使用的允许范围的准确性进行判断时,应以可利用的审计证据为基础,只有确保允许范围的全部结果是合理的情况下才能确定该允许范围。上述审计过程二至四项的共同点是,都不追求以会计记录的正确与否或者是其恰当与否作为审计证据,但是,又具有相同性和差异性。关于管理层进行的估计方法和由此计算得到的金额的合理性审计过程,均属于注册会计师的自由心证过程,即注册会计师自身对估计金额和理性审计检验过程。对管理层进行会计估计的方法和估计的基础资料的分析,是指对管理层进行会计估计所使用的计量方法的适当性以及对管理层所设定假定的合理性审计。关于实证过程准确性以及管理层进行会计估计方法的内部控制运用情况进行评价,实际上与会计估计的性质以及管理层进行会计估计时所使用的假设主观程度的验证,因此,这也就是对管理层偏向程度的检验,管理层的主观性是否属于注册会计师所能容许的范围问题,属于注册会计师的心证过程。为了对管理层所做出的估计值进行评价,而设定注册会计师的估计值或者允许范围,实际上是利用注册会计师自己所设定的估计值和容许范围代替了对管理层所进行的计量方法和理性的验证。在注册会计师有足够证据的条件下,利用所获得的证据资料计算得到的估计值与管理层的估计值之间的差额作为虚假列示的金额。另外,如果管理层依据没有足够的证据的估计值超过了注册会计师有足够证据的条件下所设定的容许范围,其超过部分就作为虚假列示的金额。综上所述,会计估计审计的最大特点是对估计金额和假设的验证过程,可以分为关于计量方法的合理性和假定合理性两个方面的审计。(2)会计估计审计及其合理性测试的比较。注册会计师为了对管理层所做出的估计值进行评价而设定的估计值或者允许范围,这样的审计方法与分析过程中的合理性测试思考方法具有相同之处。在合理性测试时,是注册会计师利用管理层所设定的条件和适当的信息对管理层的估计值进行自我重新试算和比较的过程。注册会计师进行试算的估计值,尽管是依据适当信息进行的计算,但是没有特殊的计算方法,与管理层的估计过程相比没有本质变化,依然是对管理层估计值在一定容许范围内的比较。如果管理层的估计值在容许的范围内,就认为其估计值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没有落在容许的范围内,若要判定管理层的估计不合理还需要符合详细的实证过程,需要追加审计证据。另外,会计估计审计与合理性测试之间又具有差异之处。其差异之处可以从管理层的估计值没有收敛于注册会计师允许范围内时的处理上得到验证。在会计估计审计过程中,若注册会计师依据审计证据得到的估计值,管理层的估计值与注册会计师容许范围内的差额认为属于虚假列示。但是,合理性测试时,管理层计量的金额没有收敛于注册会计师设定容许范围内的差额,就不能直接认定为虚假列示,需要进一步实施详细的实证过程。其理由在于合理测试的结果,只是注册会计师的一个试算值,一般情况下并不存在审计证据。另外,即使是相当精确的合理性测试,也只不过是对适用的对象是否存在着重大矛盾或者是否存在异常变动等方面进行检验的过程,它起到的主要作用是为实施更加详细的实证寻找突破口。上述两点理由不仅是合理性测试的特征,也是分析过程的特征,具体测试过程如图1所示。

三、会计估计审计及会计估计的适当性

(一)会计估计审计的特征由于商业活动中内在的不确定因素影响,许多财务报表中的项目不能精确地计量,而只能加以估计。估计涉及以最近可利用的、可靠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在现行财务会计报表中存在着相当多的会计估计项目,这就给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带来了很多困难。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的目的,就是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其他审计职业者,按照公证恰当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并发表独立的审计意见。财务信息主要以货币金额来表示,因此,审计人员的监查对象是以金额为中心的,因此,其金额应是可验证的。依据会计估计所确认的财务数据,是以发生或者是预计可能发生的事项为假定条件,因此,会计估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管理层主观判断的成分。依据主观假定的计量假定条件,再依次确定计算或计量方法,归根结蒂都是基于管理层的主观判断,会计估计审计不具有其他项目审计那样可供利用的客观审计依据,这是会计估计审计的最大特征。

(二)会计估计的合理性审计难以获得关于其金额的客观审计证据,因此,必须获得例如会计估计的审计程序中的证据,在进行审计过程中为获得客观的证据,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关于实施对会计估计方法的内部控制的评价。我国审计准则1321号第13条第3项第2款规定了管理层做出会计估计的方法和依据均包括相关控制。其方法和依据主要是对企业进行会计估计所采用的组织形式、确认的认知程度以及采取的验证体系等做出评价。审计人员应当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评价,应对审计对象审计期间内的内部控制所运用的方法、运用的程度以及运用的连续性和适当性进行验证,对内部控制实施者的业务状况和相关责任人所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状况进行验证。对管理层过去的会计估计的适当性验证。第二,对管理层过去估计的恰当性分析是通过与其事后的实际发生额进行对比的差异来确定的,利用差异结果来检验其估计的适当性好坏。如果过去的估计值与实际比较相近的次数越多,则对管理层所做的估计值信赖程度越高。如果过去的会计估计值与实际值相差很大,则必须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将得到的原因反映到管理层的本期估计值。第三,企业及企业环境变化与管理层估计关系的检验。对企业及企业环境在本期是否发生重大变化进行检验,如果发生了重大变化,应反映在管理层估计中。

四、结论

理财估值法变化篇2

一、会计估计与会计职业判断的含义及现实意义

(一)会计估计与会计职业判断的含义。会计估计是指对结果或者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做出的判断。为了准确、及时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企业需将持续不断的营业活动(经济业务)划分为各个阶段,如年度、季度、月度,并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这样就必须进行会计估计。合理地进行会计估计,不仅有助于企业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编制出客观、公允的财务报表,也有助于企业管理当局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继而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原理和企业会计准则等标准,充分考虑企业现实与未来的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以及对经济业务性质的精确分析,运用自身专业知识,通过分析、比较、计算等方法,客观公正地对应列入会计系统某一要素的项目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

(二)会计估计与会计职业判断的现实意义。随着现代化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的经营业绩成为很多企业的首要前提,从而使会计报表的信息质量要求必然受到更多人的关注。通过对“银广夏”、“重庆实业”等财务事件的披露,人们高度重视了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安全性。而会计本身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同,判断误差较大,也会造成不一样的影响。相关资料获取不及时,市场尚不成熟,不同行业差异较大,都会使得会计估计的不确定性增加,使得会计估计具有很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企业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误差较大,财务信息不准确。现今上市公司通过会计估计变更来操作其利润,使得产生上市公司滥用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舞弊行为。所以,现代企业会计应充分认识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规范财务报表,提供正确的财务相关信息,维护企业,投资者的利益,有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的发展,同时营造良好的资本环境,促进企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有利于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对盈余管理的科学理解

美国会计学家斯科特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指出,盈余管理是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选择的必然经济结果,是经营者在自行选择时使自身效益最大化的体现。“零和博弈”是盈余管理的典型表现,在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群体中,其中一个群体从盈余管理中获取的利益是以另一个群体的损失为代价,这种利益的分配机制是基于与会计盈余有关的某些权利或资源的控制。盈余管理是企业根据会计准则的基础,通过对财务报告的会计收益进行合理调整和监控,从而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而会计估计和会计判断的正确性对财务报表的准确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盈余管理是企业在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前提下,对企业的财务报表相关信息的监控和调整,以使企业利益最大化。其目的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

三、会计估计、会计判断在盈余管理中的合理运用

(一)企业的盈余管理需要会计职业判断。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会计职业判断,更有利于企业的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和会计职业判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会计职业判断和会计方法的选择和调整、会计估计的合理运用等,使得企业的盈余管理更加合理化、规范化。盈余管理利用了会计职业判断合理的调节利润。

1.企业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会计职业判断。会计计量在新的会计准则中被单独列为一章,增加了四种计量基础: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增加的计量基础需要专业的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新准则中很多企业相关业务都涉及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判断,可以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有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如公允价值的使用需要活跃的交易市场,更需要会计人员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不同结果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差异。财务数据的可操作性增强,就会对企业的盈余管理有很好的控制。

2.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需要会计职业判断。对于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规定一经提取以后年度不得转回,这就有效控制了企业利用减值准备一次亏够,企业可能利用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的计提等来调节年度的会计利润。所以会计人员在资产减值业务中涉及的职业判断就较多,如“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需要专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确定,又如发生减值的界定需要会计职业判断。这些都给企业的盈余管理带来了可操控的空间。

3.对商业实质的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有两种计量模式,其中公允价值计量是基础,企业应该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从而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这些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些会计的操作对盈余管理有着较大的可操作性。企业通过合理的判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时,可以将不具有商业实质的交换转化为具有商业实质,实现企业的利润。

4.利用无形资产调节利润。无形资产中的研发费用处理和摊销是重点。企业无形资产的费用分为研发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其中企业在研究项目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支出符合条件时计入无形资产成本。新准则对公司的研发支出和开发支出进行了划分,但是无形资产研发阶段的项目工程量复杂,经营风险大,明确划分两个阶段的范围的难度大,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职业判断能力。企业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可以充分利用这点进行合理规划,在盈余管理时进行合理监控调整,如在资本化和费用化之间作调整,合理进行盈余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效益,提高竞争力。在初始确认时,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和净残值有一定的规定,但是相关企业的实际状况也是充分必备前提,这就需要相关会计人员做出专业的估计和预测。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包括:直线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这就可以使企业的盈余管理选择了好的基础。通过对折旧的加速摊销或年数的控制,来提高公司的相关成本。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如果不确定,会计上的处理是不应进行摊销,但需要每年进行减值测试。这就增加了人为的控制、估计和调节的空间,需要会计人员具有高素质的判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合理的盈余管理。

(二)企业的盈余管理需要会计估计。固定资产折旧率、折旧年限的变更或延长或缩短,以及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比例的变更,这些都是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由于取得了新的信息或者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导致会计估计计量的基础发生变化,需要对会计估计进行修改或变更。所以,财务报表周期性编制的必然产物是会计估计。如果不合理进行盈余管理,没有明确合理的会计估计,会导致财务信息的不对称,财务信息管理人使用人或企业的管理者,很难判断公司现状及对企业经营发展规划受到的影响。所以,合理的会计估计有利于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对会计估计变更有促进作用,同样,会计估计变更有利于企业的盈余管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有明确规定,而规定的内容也给管理层预留了较大的空间。当企业进行的未来计划或者企业新信息的更多积累发生变化时,就需要对会计估计进行合理的变更。但是,会计估计变更的实现需要真实、可靠的相关资料作为基础。当一定时期的资产和负债状况以及经济效益或者义务发生了变化,都需要对资产负债表或利润表进行调整。同时,相关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需要合理调整,如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所以要求企业的财务信息也符合企业的实际状况。合理的盈余管理,可以充分考虑到会计估计的影响价值。只有合理的会计估计才能实现盈余管理。同时,正确的盈余管理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会计估计,从而实现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至关重要的是,可以为管理者提供资料,为企业的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理财估值法变化篇3

财务风险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短期财务风险,即流动性风险,主要用资产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衡量;一类是长期财务风险,即信用风险,主要用资产负债率和利息保障倍数等指标来衡量。另外并购导致股东权益的波动性增大也是财务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有正确识别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才能有效防范与科学管理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并购财务风险产生的因素主要有:

(一)不确定性

并购本身就是一项财务活动,财务风险产生于并购过程的各个环节,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宽泛,受法律、财务、专有技术、环境、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给并购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是多种不确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宏观上看,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法律环境、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利率、汇率变动和市场体系变化的影响;从微观上看,有并购方的经营环境、融资和资金状况的变化,也有被收购方的价格和企业文化的变化等因素,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与外界的联系愈来愈复杂,并且企业经营的跨地域、多元化趋势都可能导致并购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

(二)信息不对称性

企业并购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性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非上市公司,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的真实信息掌握永远少于目标企业对自身企业的真实情况信息的掌握,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负债、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资产抵押担保等无法得到准确的数据,就无法准确地判断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也会因对其资产可利用价值、人员、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情况了解不够,从而导致风险。

(三)价值评估风险

并购双方最关心的问题是以持续经营观点合理地估算目标企业的价值,作为成交的底价,这是并购的基础,价值评估取决于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对外公布的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报表等信息的把握、准备并购的时间,以及审计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和评估机构对其未来收益大小预期确认的公平、公正性,这些过程会产生并购的估价风险。

(四)税务风险

企业的并购重组会因为并购的目标企业以及并购会计处理规则的不同,产生许多或有事项,并购方在并购前未能准确审查并购对象相关的应计而未计涉税问题,就会在并购后虚增目标企业的净资产,增加并购企业的并购成本,直接影响并购后企业的财务状况。

(五)并购后风险

并购整合不仅涉及到资产、人员、战略等方面的整合,还涉及到企业文化的融合、财务整合和财务风险管控能力。企业管理失控,关键人员流失,特别是管理层的流失,造成成本变动增加而给企业未来收益带来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企业所支付的全部并购成本付诸东流,使并购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二、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

(一)改善信息不对称

需要各方面专家和机构发挥作用,聘请法律、审计评估机构、投资机构和企业财务顾问等依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在并购前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地域环境、财务状况、人力资源、经营能力和企业文化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对目标企业未来收益能力做出合理的预期,根据并购动机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做出的目标企业估价将接近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以降低估值风险与并购财务风险,实现并购后的良好稳定经营。

(二)降低融资风险

资金的筹措方式及金额大小与并购方采用的支付方式有关,而评估对价的支付方式又是由并购企业的融资能力所决定。并购企业结合自身能获得的流动性资源、股权结构的变动、目标企业的税收、资产流动性、现金流量等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对并购资金需求量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和预测,以做出合理的资金安排,选择成本最低的融资组合方案,确定支付方式,以满足收购双方需要来取长补短,维持较合理的资本结构,减轻收购后巨额资金压力。

理财估值法变化篇4

    【论文摘要】经济运营模式的多元化孕育出公司这种现代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公司资本制度的建构也愈来愈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资本是公司的灵魂,是公司信用依存的基础。因此,现代公司愈加重视公司的治理与运营,劳务出资这种新型的出资形式虽未被我国公司法所认可,却成为学理界争论的焦点。

一、“劳务”含义的确定及其价值体现

“劳务”不是法学的专有术语,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都曾对劳务进行过界定,在此笔者不再一一赘述,仅法学界对此的界定就有多种:劳务是以活劳动的形式为人们提供的某种服务,具有满足人们需要的某种属性。究其法律性质而言,属于行为的一种,不属于民法中的具体物或者财产权利。法学意义上的劳务表现为某种行为,而这种行为的结果往往是有形的、可视的、便与评价的;具体而言,劳务本身是无形的、难以评估的,只有通过其载体一人们的劳动行为表现出来,其价值才能被人们所感知、所认可。此外,同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债权、股权一样,劳务也是一种无形财产,只不过劳务只能依附于载体,不具有转让可能性,故而不能直接用于清偿债务。由此我们可以说,劳务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通过商品价值的增值所体现的、具有人身依附性并可以量化的无形财产。

劳务存在价值并可以量化,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着以劳务出资的情形,仅仅得到《合伙企业法》等法律的肯定而没有在现行《公司法》中得到认可。其原因在于,在合伙中各合伙人对合伙的债务承担的是无限连带责任,各合伙人之间以信用为基础。这决定了合伙财产不一定必须以可转换性和可随时兑现性的偿债功能,“合伙可以以劳务、信用(商誉)、单纯不作为出资。”基于合伙人之间的无限连带责任,债权人不会因个别合伙人的出资具备上述特征而存在清偿不能的危险。有限责任公司则不同,“公司股东以其}h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而公司的初始财产又是股东的出资形成的。这在客观上要求股东的出资具有可兑现性和可转移性功能。劳务具有一定的人身属性,缺乏独立转让性,不具有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属性和现实财产的价值性,加上评估上的随意和不确定。”这意味着,劳务出资对公司资信的担保功能和公司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功能存在危害之虞。

二、劳务出资之合理性探讨

本文前述劳务的价值性和可评估性前后似乎存在矛盾,这里需要澄清。判断劳务价值的确定性与可评估性要参与一个标准,即已付出的劳务和未来将要付出的劳务。众所周之,劳务在付出后转变成课现实的财产,构成了财产价值的一部分,故已付出劳务的价值得到了确定并具备了可评估性的特点。这种评估形式与其它财产评估形式并无二致;对于未付出的劳务,由于其人身依附性,将来是否转化为现实的价值尚不确定,既不能转让,又不宜强制执行;究其根本,劳务出资不能成为有限责任股东的出资形式,主要在于现有有限责任制度构造不够完善,基于公司资本的担保功能和债权人利益保护的需要。

公司股东的有限责任并不是刻板僵化的。因此,有限责任在立法上有相应的行为标准。当有限责任偏离其立法宗旨,股东的有限责任人格存在被否认的可能;公司法上的人格否认制度,就是用来防止股东权利的滥用,保护有限责任制度的。法定注册资本制和资本三原则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明显,就公司承担责任的能力而言,注册资本是公司对外承担责任的最初财产。但公司的最初财产并不能代表公司的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减资、增资、资本公积金等恰恰说明了公司的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不是周定不变的;公司经营能力变强,规模变大,盈利能力也随之增加,公司会变得更有信用;公司经营衰退,严重负债,只能通过减资来拯救自身,其信用也随之降低。这说明公司的偿债能力和资信状况与公司的法定注册资本金并无必然联系,劳务出资作为公司的一种融资形式。其存在也就成为了必然。

三、劳务出资需要注意的问题

劳务出资不同于其他出资形式,其本身具有特殊性;立法对劳务出资形式不能一概予以否定,也不能全盘接受,应当区别对待;对劳务出资标的评估难问题也应当予以关注;另外,对劳务出资民事责任的承担和执行问题,更应该有区分性地处理。

1.完善劳务出资法律制度。关于劳务出资,国外大概有j种立法例:一种是以韩国商法和法国关于商事公司的法律为代表的劳务出资的严格限制模式。如韩国商法第272条规定:有限责任之社员,不得以劳务为其m资标的。学术界认为劳务不能用于资的原因在于对其无法进行没明确的评估,未来劳务的不确定性和难以变现性必然会削弱公司资本的担保功能;第二种立法例是明确区分已履行的劳务和将来要履行的劳务,如加拿大《商业公司法》第25条规定:除非过去服务构成的对价已经缴清,否则不能发行任何股份;第三种立法例是以美国和英国商事法规定为代表的允许劳务出资模式。

从我国《公司法》第27条第一款可以看出法律不认可劳务出资,但在理论上我们不能基于此来否定劳务的价值及融资功能,已付出的劳务已经转化成现实的财富,当然可以用货币来评估,并依法可以转让。有鉴于此,我们在今后的立法实务中借鉴上述第二种立法例,允许已付出的劳务用作出资,赋予股东契约自由的权利;另外,对于股东以劳务出资的份额,可以不计入公司的注册资本总额。这样既要考虑公司融资形式多元化的趋势,又要规范公司的资本体系,保障公司债务的清偿。

理财估值法变化篇5

一、高科技企业财务特点与价值评估方法

(一)高科技企业概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高科技企业定位在信息、生命、新能源、新材料、空间与海洋科技等领域,高科技企业一般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具有高风险、高收益。高科技企业面临市场、财务、生产、技术等诸多风险,据有关资料介绍仅5%~10%的企业获得成功,但对于成功的高科技企业其投资回报率很高,平均达到30%以上。第二,资产构成软化。传统企业的有形资产所占的比重很大,而高科技企业往往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很大,但经济学意义上的无形资产很宽泛,而会计确认的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很少,这给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带来很大影响。第三,缺乏价值评估所需的基础资料。高科技企业往往不同于传统产业,大多数缺乏可供参考的相关信息如风险系数与现金流量,使得价值评估所需要的参数预测基础比较薄弱,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评估数据。

(二)高科技企业财务特点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一般企业成长轨迹可以分为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衰减期等四个不同阶段,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周期为3~5年,大型企业7~8年,对于高科技企业各阶段具有明显的特点,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企业生命周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研究该问题时还需要与经济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等问题结合起来考虑财务战略,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财务战略,保持企业可持续性发展。

数学家在研究生物成长、人口增长时提出了著名的Gompertz与Logistic曲线,该类曲线的特征是:初期增长缓慢,以后逐渐加快,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增长率又逐渐下降,最后稳定在某一水平,也许受到数学家研究生物成长规律的启发,财务学家提出了企业价值评估的二阶段、三阶段、H型等成长模型。

(三)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从企业价值的空间形态上来看,企业价值也存在历史、现在与未来三维时间坐标价值,不同时间价值反映了不同的价值形式,服务于不同的目标,对于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通常采用收益法。收益法是指通过被评估资产未来预期收益并折算成现值,根据收益法所确定的价值,反映为获得未来预期收益权利所支付的货币价值。收益法反映了企业进行投资的目标所在,即未来收益最大化,应用收益法要求对未来的期望收益能够可靠的估计,通常需要对如下两个重要参数进行合理的估计。

第一,自由现金流量。1996年达姆达兰教授将自由现金流量分为股权自由现金流量(Freecashflowtoequity,FCFe)与公司自由现金流量(Freecashflowtothefirm,FCFF),根据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价值评估的实际,通常采用公司自由现金流量,其计算表达式为:FCFF=eBit×(1-税率)+折旧-资本性支出-营运资本追加额。

第二,资本成本估计:资本成本是一种机会成本,指企业可以从现有资产获得的,符合投资人期望的最小收益率,由于资本性质的不同,资本成本通常分为负债类与权益类两种形式,通常综合资本成本表示为:

KwaCC=■·KS+■·KL

其中:KS表示权益资本成本;KL表示负债资本成本;■表示权益资本比重;■表示负债资本比重。

对于上述两个重要参数的估计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些参数随着经营环境、资本市场变动会不断变化。

二、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区间化特征及其实现方法

(一)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数值特征—区间概率由于政治、经济、社会与技术(即peSt分析)等外界环境不断变化,面向未来的相关财务指标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因此企业价值评估就很难得到一个具体准确的数值,《国际评估准则》就明确提出“最可能价值评估金额”,并采取概率来进行刻画,国外资产评估方面的著名学者RichardRatcliff也认为“价值评估是不确定条件下的经济分析,评估结果只能用概率形式表示”。

然而,我国大多数资产评估人员对评估“价值区间化”理解出现一些误区,其原因一方面是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大多数会计人员对“模糊类和随机类”数学知识贫乏,难以理解与掌握相应的分析方法;另一方面是会计职业“熏陶”的结果,传统的会计工作往往面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对核算程序与结果要求非常准确,而价值评估往往面对未来,未来又是难以预知的,由于受固定思维模式的影响,不知不觉陷入过分“准确化”的陷阱。近来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发表文章提出“价值区间化”理念,以适应资产评估国际化的需要。

(二)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蒙特卡罗模拟蒙特卡罗模拟思想源于法国数学家Buffon著名计算圆周率的投针实验,该方法一般采用随机抽样,依据一定的概率分布,在满足需要精度的前提下,求出相关数据结果的统计指标,如期望值、方差、标准差及其概率,并依据结果判断“最可能价值评估值”,以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为例,采取蒙特卡罗模拟的分析步骤如下:

(1)分析评价参数的特征,如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自由现金流量、企业生命周期、平均资本成本等,并根据历史资料与专家意见,确定随机变量的某些统计参数。

(2)按照一定的参数分布规律,在计算机上产生随机数,如利用eXCeL提供的RanD函数,模拟企业价值评估的概率分布,并利用VLooKUp寻找对应概率分布下的自由现金流量、企业生命周期、平均资本成本等参数。

(3)建立企业价值评估的数学模型,对于动态企业价值评估具有如下关系式,V=■■,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分析参数不是确定型的,是依据某些概率分布存在的。

(4)通过足够数量的计算机仿真,如文章利用RanD、VLooKUp等函数进行10000次的模拟,得到10000组不同概率分布的各参数的排列与组合,由于模拟的数量比较大,所取得的实验数据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5)根据计算机仿真的参数样本值,利用函数maX、min、aVeRaGe等,求出动态企业价值评估需要的指标值,通过对大量的评价指标值的样本分析,得到企业价值可能的概率分布,从而掌握企业经营与财务中的风险,为财务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

三、企业价值评估的区间化数值模拟与分析

(一)企业价值评估的动态模拟案例假设需要对某高科技企业进行价值评估,现选择未来收益折现值方法,由于高科技企业缺乏相应的基础数据,这些指标都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要求相关的专家学者、市场开发、工程技术人员进行预测,预测的财务指标及相关概率如表2所示。同时金融市场也是波动的,企业的平均资本成本可能取值分别为6%、7%、8%,其相应的概率可能分别为0.3、0.4、0.3,同样对于企业的生命周期也存在不确定性,其取值分别为5年或者6年,相应的概率可能分别为0.4和0.6,要求对不确定环境进行企业价值评估。

(二)数值模拟与分析根据表2及相关的资料,在相关软件如eXCeL、CrystalBall等进行模拟。在本文实例的价值评估数值模拟中共有6×3×3×2=108种不同排列组合,并按照相应的概率分布随机出现。由于采用模拟次数较多如10000次,因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中最理想的状态即价值评估参数都取乐观环境下的数值,此时各年自由现金流量分别为175万元、280万元、365万元、320万元、280万元、230万元,企业生命周期为6年,平均资本成本为6%,在该条件下企业价值取得最大值1345.6。而与此相反,最悲观的状态即价值评估参数都取悲观环境下的数值,此时各年自由现金流量分别为85万元、185万元、260万元、240万元、200万元,企业生命周期为5年,平均资本成本为8%,在该条件下企业价值取得最小值756.23万元。不过这两种极端的状况发生的可能性都很小,属于小概率事件,通过CoUntiF函数得到有关企业价值和概率分布综合情况,具体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企业价值发生在1050≤X

四、结论

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从财务视角来看,需要合理确定现金流量、资本成本等参数,但由于科技发展迅速、市场变化多端,使得财务数据的确定变得非常困难。基于蒙特卡罗的价值评估不是给出一个具体数值,而是确定一个合理区间和概率,。当然与任何方法一样,蒙特卡罗模拟结果的准确程度也依赖于基础参数的预测,通过提供某一区间的价值数据及其概率分布,可以有效地避免过分“精确化”陷阱,以适应价值评估的国际化趋势。

参考文献:

[1]汤姆·科普兰、蒂姆·科勒:《价值评估》,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理财估值法变化篇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融合和发展,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我们财务会计人员也提出了新要求。就当前财务会计的发展现状来看,引入公允价值成为了一种必然要求,公允价值也是我们财务人员必须掌握的会计技能知识。本文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与其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与分析,认为价值公允是一种以假想交易为对象且是面对市场的一种估价方法,公允价值是我们金融界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发展必然的结果,对于国内经济环境来说也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然这种方法也存在很多不足,所以我们财务人员更需要针对其不足之处和我们使用时容易出现误差的地方进行思考。

关键词:

财务;会计;公允价值;思考

在过去,我们计量价值的时候一般是参考历史成本,这是过去的数据,特定一个行业中某个企业,以其过去的交易数据为基础,这是参考买卖甲乙双方的理想定价(假想交易价),这是需要对负债、资产的市场价格进行预估。虽然我们的金融世界价格千变万化,资产的产值包括其收益情况和资产成本,所以我们非常需要能估计预算出一个企业、商家的价值。公允价值评估这是我们会计金融领域内一次历史性变革,意义非常重大,很可能就会影响整个世界的会计业格局,所以不仅是我们国家乃至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其发展。

一、公允价值的特征与确认方式

1.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

公允价值是一种会计计量属性,其定义是指在公平的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负债清偿以及资产交换的金额。想要了解公允价值,首先需要了解其基本特征,本人认为公允价值的特征包括:假想交易(非实际交易)、公平公正(无外力迫使)、市场为唯一信息来源渠道。(1)假想交易:是指没有进行现实交易,而通过基础分析其资产多少,鉴于市场交易的历史情况,建一个模型进行模拟交易来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分析,最终评估分析出价值。(2)公平公正:公允价值是在交易两方都自愿的前提下进行的,交易主体为熟悉情况的、自愿的当事人,没有外力迫使,保证资产计算、负债计算都是公正、公平且是双方都自愿的,而且交易是出于对己方利益最大化考虑,从而确保买卖双方能够在交易中各得其所。(3)市场特征:公允价值一定是从市场上获得资产、负债的数据,其他渠道获取的数据是不能得到合法的承认,所以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市场是唯一渠道。

2.公允价值的确认方式

目前,我们金融界普遍采用“市场法”和“成本法”来确认公允价值。所以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市场法”和什么是“成本法”。采用“市场法”进行公允价值计算,是以市场交易为基础环境,从这个环境中获取负债、资产信息,通过运算最终得出公允价值,但是我们使用时要注意几点:(1)这个基础市场必须是活跃且公平的,不能是经过人为操作经济走向的市场。(2)这个基础市场中有与我们要评估价值类似的负债、资产交易存在,这才能给我们价值公允计算提供参考和模型依据。(3)如果说这个市场基础是符合我们要求的,那么我们就可以以此市场作为模拟运算的模型,将其资产作为我们计算参照物,通过显示的价格变动、资产运作等真实数据来模拟演算评估出公允价值。目前我国对于价值公允已经开始有规范的标准,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金融从过去的单一核算向国家公允价值核算转变,使用国外的核算方式来评估价值。还有一种我们普遍采用的计算法是成本法。通过成本法来确定资产、负债价值需要遵守以下几点:(1)采用与我们进行公允价值评估的资产属性相一致的样本(使用价值、使用效益),这样进行重置评估资产成本才是合理且误差小的。(2)进行公允价值评估的资产不会在时间变迁中改变用途方向,在未来仍要采用现在或过去的使用方式来产生价值和收益(这防止因为其他因素造成资产缩水或增幅最终价值不在我们评估内)。(3)资产当中有一些物品性质特殊不能采用成本法来核算。比如说没有具体定价的古董、字画、文物等,其成本不能代表其价值。所以要因地制宜,不同性质的资产要采用不同评估方法来评估。进行评估的资产负债满足以上这几个标准,那么我们就可以采用成本法来进行公允价值评估了。

二、在财务会计中使用公允价值的意义

在财务会计中使用公允价值表示我国的价值观在转变,在我国过去的传统金融观念中主流观点是收益观,因为历史原因或文化原因,导致多数的企业都是考虑现实收益为主,认为收益就是一个企业的价值体现,这很大程度上非常符合过去我国的经济环境,是必然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金融行业也开始与国际接轨。国外的金融理念里,企业本身就是价值,而国内的企业都是新兴企业,没有经过历史的沉淀,没有企业文化理念的传承。国外比如香奈儿、奔驰这些知名品牌,经过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传承,已经不算是一个企业,更像一个文化的传承,而收益观就不符合其企业价值的评估了,而其负债价值非常大,因为得到众人的认可,有品牌价值,且品牌价值甚至可能已经远远超过这个企业的成本。但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很多企业有了几十年的历史积累,也开始向传承式企业转变,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资产评估采用更全面科学的评估方法。这是公允价值的作用体现。虽然看起来像是对历史局限性进行批判,但是这也是我们国内金融领域的一次变革,从收益观转向负债价值观。

三、对业内人员使用公允价值评估的建议

从当前我国财务会计中应用公允价值的现状与国际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要想在公允价值的应用方面早日实现与国际的接轨,我们需要在很多方面有待加强,不断规范和完善相关制度。为此,提出对业内人员加强公允价值应用的两点建议。

1.正确的评估公允价值

金融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进行公允价值评估也要考虑到不同的情况来进行。目前我们参考国际会计准则(FaS157和FaS159)。首先要看我们评估的资产在现实当中是否有类似的活跃市场,如果有活跃的市场可以参考,那么我们就直接从这个市场是找到相应的资产或负债作为模拟计算样本从而直接得出公允价值;如果这个活跃市场中没有和我们评估资产类似的交易活动,那么就要从市场中找出类似的负债资产样本进行调整后,再计算公允价值;如果我们在现实当中找不到活跃市场环境,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成本法和价值收益法来进行公允价值评估。

2.正确理解和使用公允价值

通过上文,我们已经能理解公允价值的使用条件和方法了,那么实际操作中公允价值的计量还存在一定的可靠性风险,要加强财务会计中应用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我们还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首先要确定获得的公允价值数额是准确无误的之后才可以在财务活动采用公允价值对企业事项进行核算和计量。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我们会计在财务活动采取公允价值进行企业各个事项核算的时候,绝对不能用公允价值来操控市场、操控企业受益。国际会计准则比较规范和普遍使用,而我国目前对于公允价值还是属于观望状态。在使用过程中还是很谨慎的,目前我国针对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已经制定出了非常明确且严格的界定,目前主流行业并没有普遍的推广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在房地产行业中使用的比较多。因为房地产行业在国内的规模范围大,可参考的活跃市场多,且房地产行业也需要对自己的资产、负债等价值进行评估。而有了活跃的市场环境条件,又有很多可以参考的实际交易样本,所以目前来说,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评估主要采用了公允价值评估方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公允价值对于我国会计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公允价值要力求真实、公正,能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资产与负债的价值,为投资者在决策上提供参考,能促进企业的资产调整,优化企业金融结构,使其决策更适应市场需求。虽然说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公允价值计算的结果影响很大,甚至会导致金融危机。但是我们站在科学理性的角度上看问题,科学理性的使用公允价值,了解公允价值才能使用好公允价值,不仅是我们会计行业,国内的各企业也需要改变以往的价值观,从收益观向负债价值观转变,让我们的经济能够更加繁荣昌盛,让我们与国际接轨,使国内的经济体制更加全球化。

作者:齐凤志单位: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财政局

参考文献:

[1]王新民,刘万华.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中国外资,2013,01:167.

[2]何苗,贺芳桃.关于新《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4,21:139-140.

[3]宋子睿.关于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思考———基于后金融危机的视角[J].财经界(学术版),2015,01:154-155.

理财估值法变化篇7

关键词:资产评估公允价值联系前景

一、引言

2007年1月1日,新会计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开始执行,逐渐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全面趋同。新准则提出的公允价值计量成为改革的一大亮点,受到广泛的关注,例如,新准则中指出,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等会计业务在符合一定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而在此之前的企业会计准则比较着重于历史成本的计量方法。利用资产评估结果作为会计计量基础在国际上已广泛应用:如国际会计准则中明确鼓励,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法时由专业评估师对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在美国,FaSB曾明确提出“公允价值的估计应当建立在评估技术结果的基础上”。在我国,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企业会计业务多样化,资产评估准则日益完善,资产评估在会计计量中发挥重大作用为势所必然。

二、简述资产评估与公允价值计量

1、资产评估概述

资产评估是指专业评估机构和人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资产评估准则,根据特定目的,遵循评估原则,依照相关程序,选择适当的价值类型,运用科学方法,对资产在某一时点的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和过程。

资产评估的日常应用有:资产交易、融通资金、资产清算、债务重组等,这些项目大多会涉及会计计量中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有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比较法三种,针对不同的市场经济条件及评估客体自身特点,采用不同方式进行评估。目前机器设备、房地产、无形资产、企业价值和商誉等的评估都已有明确的准则规范,在企业现实交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概述

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被表述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我国在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定义与国际准则类似。公允价值的应用有三个层次:第一,当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市场中的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第二,资产本身不存在活跃市场,但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第三,对于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可比市场交易的资产,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这些规定使得资产评估对会计计量变得重要。公允价值的运用强调资产的现时价值和预期经济利益,这点与资产评估的宗旨不谋而合,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资产评估通过对资产的计量,为公司决策层提供了资产预期经济价值的参考,符合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资产评估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关系

资产评估是以提供估价意见为目的的专业活动,在长期的实践中,不仅在评估理论方面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而且在实务方面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评估结果是评估人员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得出的,具有客观公正性,能够满足公允价值计量提出的要求。而新会计准则虽然提出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是并未对公允价值的在实务中的具体应用作出确实指导,会计人员在需要对资产作出公允价值模式下的确认与计量时,资产评估的结论就成为会计计量的依据。评估师在进行资产评估时,也需要大量参考使用会计账务数据、财务指标及财务预测数据等。

四、资产评估在公允价值计量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已成为大势所趋,但是现阶段我国的资产评估市场并未完全成熟,相关人员的执业水平参差不齐,公允价值的应用存在着隐忧。首先,公允价值计量在目前我国市场很可能成为一种盈余管理手段,由于资产评估方法多种多样,会涉及许多存在争议的参数,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评估师的主观判断,这就为企业管理层利用公用价值计量操纵利润提供了可能性,例如:公司高管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人当期损益,改变了通常的收益观,使企业盈余的弹性增强,企业管理层在需要时,就会利用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权,以新的盈余管理手段来创造账面利润;又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由于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多变、不同评估师所获得的信息数量不同、采用的评估方法不同等因素,对同一资产进行评估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公允价值,某些存在利益相关关系的企业,会利用公允价值难以准确认定这一特点进行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活动来制造虚假利润;其次,公允价值计量会增加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波动性,由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负债的变动将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而公允价值在评估时受经济环境、供求情况、市场预期、企业信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容易导致企业财务信息随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波动,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全面收益,误导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加之在某些情况下,市场信息失灵,价格波动与企业经营决策的无关性都会导致公允价值不公允,这些都会最终反映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上,导致财务报表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针对以上所述的缺憾,为有效降低因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企业财务报告风险,充分发挥资产评估在会计领域的作用,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对资产评估进行改进:首先,要统一资产评估和会计的口径。由于受各自学科的局限,二者对很多要素都有不同的解释,有些概念在新准则中已经取消,但在资产评估准则中却还存在,有些会计科目已经更换了名称.但是评估准则中还在使用,这都对资产评估在会计计量中的应用带来滞碍;其次,资产评估行业要制定具体的操作规范,加强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资产评估监管。资产评估和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都还处在起步阶段,具体操作规范还未出台,政府公众的信服力有待提高,这些都需要一个完整详细的资产评估准则及准则规范的出台;最后,要提高评估人员知识结构水平,健全资产评估师管理制度。这对提高资产评估行业的社会公信力,促进资产评估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理财估值法变化篇8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伴随着产权市场的出现,专门从事企业买卖的产权市场迅速发展,使人们日益清楚地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商品生产者的企业本身也是一种商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使自身价值在市场中得到承认,并不断寻求增加价值的途径,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在产权市场上,企业的购买者之所以愿意拥有企业,是因为企业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获取投资收益的途径。企业创造的投资收益率高,愿意购买它的人就多,它的价值就大。因此,企业价值反映的是企业在未来为其所有者不断提供投资回报的能力。对企业股东而言,股东把资金投入企业,委托企业通过组织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资金的增值。每一名投资者与企业都是契约关系,投资者为企业提供资金,企业则要承诺能够不断为投资者创造满意的回报。如果企业实现的收益低于投资者的预期,投资者将采取出售股份等形式撤回资金,中止与企业的契约关系。产权交易的需要,使企业价值评估应运而生,开始成为一项专门的评估活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企业兼并、重组、出售、股权投资等产权交易活动日益频繁,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经济金融化在奇迹般地提高了整个经济系统流动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风险。它可以在一夜之间给人们带来巨额财富,也可以使亿万资产顷刻之间化为乌有。对企业风险和收益的界定、度量,对企业价值的衡量,已经成为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经常性工作。投资者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并据以做出买卖决策,使得股票市场价格达到新的均衡。企业理财人员通过对企业价值的评估,了解企业的真实价值,做出科学的投资与融资决策,不断提高企业价值,增加所有者财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济金融化和信息化不断深入,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已经进入了财务导向时期,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已经由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所有者财富最大化转变到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价值最大化已经成为一切财务管理工作的中心”[2]。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具以下优点:(1)以现金流量为基础,充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2)能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大大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3)考虑了风险和报酬的关系,实现二者的最佳平衡。(4)在充分考虑了所有者利益的基础上,实现所有相关者利益最大化。(5)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使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不仅财务管理以企业价值为导向,企业管理也越来越趋向于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ValueBasedmanagement),企业价值概念成为企业管理理念中的核心观念,企业价值估价技术已经成为企业管理技术的重要技术,“价值是我们已知衡量绩效的最佳标准”[3]。

二、我国开展企业价值评估的动因分析

企业价值评估在国外有较长的历史,但是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直到最近几年才逐渐引人瞩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价值评估将越来越受到各相关人士的关注。我国开展企业价值评估的动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企业价值评估的实践基础和永恒动力

自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彻底摆脱了传统的计划体制的束缚,走上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产权制度的改革推动了我国资产评估行业从无到有地产生和逐步发展。我国的产权制度改革主要是国有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在宏观层次上、社会总量上保持公有制为主体,在微观层次上建立以多元所有者形成的、以混合所有制为主体的企业所有制结构,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不但出现了多种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发生了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极不相同的经济行为,而且出现了企业资产大规模的流动和重组。①企业兼并、承包、租赁、联合、集团化有了很大发展,股份制逐渐成为主要的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大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厂,逐步按《公司法》改造和改组成为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有限公司和股合作制企业。②企业的整体买卖、企业的分割式买卖和资产折股买卖,尤其是股票上市企业的股票买卖有了较快的发展。③企业破产法冲破重重阻力得到贯彻,破产清算、企业整体式和资产分割式拍卖等成为见惯不惊的事情。④企业以资产作抵押向银行贷款,以企业资产为其他企业作经济担保,企业向保险公司投保和发生事故后向保险公司索赔。⑤国有和非国有控股公司迅速发展,投资者(个人或机构)开展以保值增值为目标的股权投资管理。以上活动的蓬勃开展,极大地促进了企业价值评估的发展,企业价值评估的结果成为这些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依据。

(二)产权交易活动的需要是企业价值评估的直接动因

产权制度改革要求有一个发达的产权交易市场。企业价值评估也要建立在发达的产权交易的基础之上。产权交易市场由五个要素所构成:一是多元化的产权市场主体,即作为商品的企业的买方和卖方;二是产权市场体系,包括产权买卖市场、企业兼并市场、企业租赁市场、企业拍卖市场等;三是市场机制,即产权的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四是法定的产权交易场所,即产权交易所或交易中心;五是企业价值评估机构和正确的评估工作。我国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近几年发展较快,但仍未成熟和规范,由市场竞争形成产权价格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做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价值评估工作对推动产权交易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为企业价值评估提供了大量机会

1981年,我国政府恢复发行国债,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初步发育,90年代证券市场得到迅速发展,相继建立了深沪交易所、证券交易委员会及其常设监督机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并颁布了一系列法规。与此同时,资本运营高潮迭起,1997年深沪两地有211家上市公司发生了270余起并购事件。1998年,近400家公司进行了程度不一的资产重组。1999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证券法》,对于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将起到深远影响。上市公司发行股票上市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避免企业以虚假经营状况来获取上市资格,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更加规范,同时恰当地规范了企业资产重组行为,放宽了收购条件,这些都为我国公司价值评估提供了用武之地。

(四)企业价值最大化管理的需要

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现状急待改善。据统计,1996年,a股公司有29家亏损,占当年挂牌a股的5.02%。1997年,a股公司亏损42家,占当年挂牌a股的5.61%。98年,833家a股公司有70家公司发出亏损公告,占当年挂牌a股的8.40%。同时还涉及一家B股公司和16只B股。上市公司尚且如此,其他企业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目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管理水平落后,不重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企业价值评估在西方国家获得了很大成功,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就是西方企业普遍重视企业价值管理。企业价值评估及其管理作为国际上先进的手段,是我国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目前我们迫切需要改变股东及其人——企业管理者的行为,建立足够的证券投资和信托基金,完善中介机构,加强市场监督功能,切实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给企业价值评估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因此,正确推行以价值评估为手段的价值最大化管理,是推动我国企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尽管我国已经具备大力开展企业价值评估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障碍。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证券市场发育不够成熟,存在许多问题,企业实际上没有,也不可能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主要表现在:(1)股市投机盛行,股价严重脱离上市公司经济效益。成熟的证券市场能够有效地执行优化资源配置、资本资产风险定价、提高资本资产流动性等功能,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较为真实、完整,在众多投资者的作用下,股价的变动反映了各企业的真实业绩和未来发展前景。我国股市的超常规发展,大大激发了股市投机功能,掩盖了投资功能,表现为缺乏以长期投资为目的的理性投资机构,多为零散股民,重行情、轻业绩,其短期投机心理大于投资心理。股价的高低不是企业业绩的真实反映,而是庄家炒作的结果,许多上市公司虚假的财务报告对股价也产生了误导作用。这样,价值评估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2)企业管理者缺乏责任心,管理水平得不到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成的,至1996年底,政府和国有企业绝对控制的上市公司占70%。上市公司股权资本结构存在着先天缺陷,国有股、法人股和个人股三股分割,不能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占相当大的比重(少量可以协议转让的非流通股还必须获得有关部门的批准)。这不但大大限制了资本运营,而且那些由国家控股的大公司,由于其他公司无法对之进行控股、收购和兼并,而感受不到市场压力,并不急于改善公司管理,提高公司价值。管理者的这种状况已经超出了一般的委托问题,价值评估作为改善管理的有效手段,没有得到重视。

企业价值评估及其管理作为国际上先进的手段,是我国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目前我们迫切需要改变股东及其人——企业管理者的行为,建立足够的证券投资和信托基金,完善中介机构,加强市场监督功能,切实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给价值评估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王诚军:“国际评估业发展历史和当代特点”[J],《国有资产管理》,1997年4月,第3-8页

2.潘学模:“资产评估中的资产概念及其他”[J],《福建资产评估》,2000年4期

3.曹庆仁等:“关于企业价值的理论探析”[J],《经济问题》,1999年7期

4.杨丹:“西方资产评估理论简介”,《四川会计》[J],1999年2期

理财估值法变化篇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成熟,以及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国有企业面临着愈加激烈的竞争。实施非国有化股份制产权结构改制,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成为国有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实践表明,混合制改变了国有企业国家单一所有的产权结构,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需要强调的是,企业改制中必须保护好国有资产,充分运用科学严谨的财务管理方法,正视清产核资、资产评估、资金筹划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并杜绝国有资产流失,保证改制顺利进行。

1产权改革中制约财务管理的瓶颈

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财务部门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正视制约财务科学管理的瓶颈因素,厘清症结所在。

11财务管理紊乱

时至今日,不少国有企业仍然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式管理方式,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规律,致使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力,管理混乱,账目不清,支出不记账,记账无支出;资金管理无序,支配领导说了算,资金随意性流动,管理简单化,缺乏有效约束,账实不符;债权回收不及时,时有挪用、私自截留现象,债权得不到及时清理,更有人趁企业改制与债务相关人员侵吞债权;财务只限于记账;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监督,呆坏账得不到清理;部分管理人员钻改制漏洞,隐匿、转移资金财物;财务管理滞后,企业管理层对财务风险、财务杠杆等财务管理知之甚少,没有管理理财意识;账务处理滞后,企业实施改制时不清楚家底,固定资产调动随意,财务无监控,资金存放不按财务制度,乱设小金库,出现钱物流失。

12缺乏监督机制

与市场要求相比,国有企业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财务关系,无法做到所有者、决策者、经营者和监督者分别到位,不能形成既相互协调、合作,又相互制衡、监督的机制,缺少审计及相应机构,致使财务部门秉承领导意图办事。加之作为国有企业主管部门的国资委对企业财务状况了解不深,使得企业进入改制程序后有意转移或藏匿部分国有资产。更有甚者,部分企业雇请会计师事务所人员压缩改制企业净资产规模,侵吞国有资产;部分企业财务部门改制中故意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评估基准和评估方法,高值低估,人为操纵评估,致使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13财务体制不符市场要求

国有企业领导层行政色彩较浓,唯我独尊,大小事情领导自己说了算,财务管理中行政干预多,为职务级别升迁想方设法调高利润、增加开支,造成财务制度难以执行和落实,由此也导致公司治理结构不尽完善。在此体制下,不少企业只有会计记账部门,没有审计部门,财务无法独立行使财务监督职权,根本形不成对企业领导者有效的监督和约束。

14忽视市场财务管理理念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要想走出困境,实施产权制度改革是必然的。与之相应,改制过程中的国有企业必须建立起包括现代财务管理理念在内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现代财务管理模式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但不少企业却并没有把财务管理当作与企业改制相关的问题从战略层面来考虑,仍然沿用以前的财务管理体制,自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改制也难以成功。

15资金筹措不足

国有企业是不少地方政府的老大难,为解决难题,政府实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这需要大量的改制资金做后盾。现实是,政府财政拨付改制资金难以到位,企业为完成改制不得不将职工工龄补偿金直接转为改制后的企业股份,以此来抵消资金不足部分。不少改制企业还硬性规定,入股职工股不能自由交易,不得随意退出,职工名义是股东,却无法享有股东的权利,职工持股变成变相集资行为,企业沦落为主要管理者的私人企业。

2混合制下企业财务的科学管理

基于以上所述,混合制下的企业财务管理要针对上述瓶颈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现代财务管理工作,降低改制成本。

21树立现代财务理念

国企改制目的在于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在竞争中站稳脚跟。企业要以赢利为目的,为此要树立现代财务管理新理念,建构起以出资人管理为中心的企业资产与财务管理新框架,变财务管理只是简单做账记账为建构起现代财务管理制度;企业要重视筹资和投资管理,考虑经济活动中资金的时间价值,对其实施财务指导与监督;财务部门要参与到企业投资管理及决策中,加强对资金运动过程的组织、控制和协调,做好对经营活动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反馈。可以说,企业要通过改制使财务管理成为一切管理活动的最终评定依据,使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经济活动中主要的管理手段。

22发挥财务管理职能

企业改制过程中,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对企业资金的筹措、资金分配、资金使用进行监控。为此,财务部门要认真学习和理解国家有关企业改制的政策法规,熟悉与改制紧密相关的各项内部操作程序,厘清国有股东、收购者、债权人、经营者以及职工等各方关系;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积极发挥自身监督作用,对改制过程中的各个程序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23做好资产清核

厘清家底,做好资产清核,是国有企业改制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国有资产数量、结构、状态和价值受市场影响,不断变化,并非一成不变。这就需要财务部门要充实人员,要有责任担当,要行得正,清点核查,明确产权,防止评估中采用不利于国有资产保护的评估基准和评估方法,抵制高值低估,人为操纵,避免恶意压缩企业净资产规模违法行为。

24合理测算改制资金

国有企业进行改制,需要有改制资金作后盾。改制资金特别是职工安置费用的测算至关重要。按照国家有关企业改制改组的政策和法规,职工安置费用主要来自于企业资产变现或政府部分拨款。需要强调的是,资金数量需要多少,需要财务管理部门要对企业家底、职工结构、工资、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有一个清晰、详尽的掌握,在此基础上,根据人员分流安置方案合理测算出改制成本,除国家拨付资金外,要依据市场规律,采取资产变现、土地置换等方式筹措改制资金,支付职工安置费用、社会保障系统人员统筹费用等。

25完善监督机制

理财估值法变化篇10

关键词:财政学专业、资产评估、资产评估专业

建国初期,我国就在各高等院校设立了财政学专业,培养财政税收方面的专门人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到20世纪80年代末各高校纷纷设置了财经类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财经人才。随着1998年教育部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变化,财政学隶属于经济学,就这一目录而言,本科专科数量大为减少,各专业涵盖的内容也更宽泛,可以更好地满足通才教育的要求。近年来,部分高校经批准设立了一些本科目录之外的专业,与财政学专业相关的是税务专业及资产评估专业,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2005年起,国家教育部在部分高校设立了资产评估本科专业,目前已有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10所高校开设了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建立了资产评估学科建设基地。

一、设立资产评估专业的必要性分析

(一)经济转型时期的必然选择

社会的转型是指社会经济基本结构的转变,是社会基本运行模式的转换。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30年,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改革,也使政府面临着功能的调整。经济转型的最终目标是逐步建立并完善以市场为向导的经济运行机制,因此必须适时转换政府的角色,调整原有的政府功能。而在政府行为调整中最有影响力、最有决定性因素的是人,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自身对政策的理解和掌控能力,而生成这种能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出一批批专业化、知识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强调,大力发展包括会计、咨询等行业在内的中介服务业,是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活动范围的拓展,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等中介机构和企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关、司法机关、银行等机构从事资产评估、信用评估及管理咨询、产权交易、企业改制、资产抵押工作以及其他经济管理工作的数量日益增加,需要更多的从事资产评估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资产评估人才匮乏,不仅表现为专业人员数量的严重不足,同时现有资产评估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人数约27800人,其中一半以上人员同时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他们的主要业务是审计业务而非资产评估,实际专门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人数不足15000人。而在产权交易、企业改制、司法实践、融资抵押、财产拍卖等活动中,迫切需要大量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专门人才,现有的专业评估队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为此,需要拓宽财政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符合实际常需要的复合型财政专业人才已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需要

建国60年来,国家为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国后,为了保障社会主义公有制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建设投资,国家投资兴建了大量的国有企业。在此期间,国家投入也形成了大量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可以说我国目前拥有如此大规模的国有资产,绝大部分是来自建国以后的投资积累。国有资产对国民经济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有资产如果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宏观调控杠杆,就必须有增有减、有进有退,否则,只进不退或有增无减,就是一种单向调节,就不成其为调控杠杆了。党的十七大提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有些人总是对公共财产的“调减”和国有资产的部分“退出”担心甚多,惧怕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实际上,只要规范管理,适当出售部分国有资产不仅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相反会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因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只能在资本运动过程中才能实现,资本一旦停止运动就会贬值甚至变得一文不值,而这种资本运动不只是指微观的资本循环与周转,即单个企业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即单个企业资本从货币资金G——生产资金w经过生产过程p——商品资金w——新的货币资金G的过程,而且包括宏观的社会总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即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作用下,众多企业资本不断地进入一个行业或退出一个行业的过程。对于国有资本来说,进入一个行业就表现为国家对某个行业的国有企业投入,退出一个行业就表现为国家将某个行业的国有企业出售。因此,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国有资本的出售与国有资本的投入一样都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出售的价格是否合理,而出售价格是否合理又取决于出售价格的形成过程是否科学、规范、合法。一般来说,只要出售过程依法经过批准、经过科学资产评估、经过公开竞价,其价格就会比较公道,就不会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由此可见,资产评估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

(三)拓宽财政学的口径

90年代中期政府机构改革之后,政府部门吸收的财政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能力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财政学专业的毕业生很难直接进入与所学专业对口的财政税务部门,对专才教育提出了挑战。高校的本科生收费制度的全面推行、高校招生人数的扩大以及由此带来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迫使众多高校采取对策,进行相关的课程调整,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和市场的需求。许多学校改变财政学专业课程教学的“专门”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转变为以财政税收类课程为主干,以财务、会计、资产评估课程为基础向多学科辐射的“通用”人才培养模式。

为扩大财政学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首先坚持专业对口的观点,努力争取毕业学生到财税系统工作的机会,其次就是在校期间,尽可能考取注册资产评估、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以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经过若干年教学实践,财政学专业学生考取相应执业资格的人数逐年上升,既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也提高了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培养出了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通用型人才。可见,在财政学专业下设资产评估方向也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挥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市场急需人才的重要方式。

二、设立资产评估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与改革,财政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变化。在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作为国家计划手段的财政,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财政不仅投资于国防、行政管理等满足政府政治职能的需要,同时大量资金投向于基础产业以及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90%以上的份额,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这种突出国家主导地位的财政,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显示了极强大的作用力。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发生了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有效的领域交还给市场,市场无效的领域由政府(财政)来弥补,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学转变为公共财政学公共财政学的课程内容课程体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公共财政学理论基础的变化

公共财政学理论的研究是基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来阐述为什么要有财政、财政是什么、财政应当干什么。在此基础上解决计划经济条件下财政对社会经济干预过多的情况。政府要逐步、有计划的退出市场有效的竞争性及盈利性行业,在退出的过程中涉及到政府国有企业资产的产权变动,为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需要资产评估,可见资产管理与评估是财政学的延伸和派生。因此,在构建新的财政学科体系的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的资产管理与评估的能力。而正是这种公共财政学科体系的构建为资产管理与评估专业的设立提供了可能性。

(二)财政学研究范围的拓宽

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出版的《财政学原理:公共经济学研究》,推动了财政学向公共经济学的转变,为财政学科体系向公共经济学科体系的转变奠定了基础。财政学其研究范围不仅局限于财政收支本身,还包括财政对整个国民的影响及管理。公共财政学可称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公共经济学科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基于现实的认识,公共经济学学科体系包括基础性、理论性、制度性和管理性学科。其中基础性学科包括西方经济学、会计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等学科,理论性学科包括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税收经济学等,制度性的学科包括公共政策学、财务会计、经济法、税法学、财务管理等学科,管理型学科主要包括公共管理学、资产管理学、资产评估学等学科。

从以上公共经济学科的设置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会计学、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财务会计学、经济学、税法学、财务管理等学科是财政学专业中开设的相关课程,而这些学科正是资产评估学的理论基础。资产评估不同于会计,但是资产评估尤其是企业价值评估需要使用会计信息。因此,资产评估专业人员尤其是企业价值评估人员应该具有相当程度的会计专业知识。资产评估与财务管理和金融的关系也较为密切,比如,在方法上,资产评估的收益法应用的就是财务和金融中的套利定价模型,金融业的期权定价模型也开始在资产评估中得到应用。所以,资产评估专业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财务金融知识。因此,公共经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为建立资产评估专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设立资产评估专业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学历教育与职业考试衔接问题

在资产评估的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考试的衔接问题上,有两个倾向需要防范,一是应试教育的倾向,二是回避资格考试的倾向。资产评估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同非此专业的毕业生一样要到毕业3年后,才有资格参加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这就给资产评估的学历教育带来了冲击。

在资产评估专业建设上,应试教育的倾向是不可取的。学历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资产评估的很多技能是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积累的,课堂传授替代不了。目前,本科教育对宽口径、厚基础的提倡是很科学的,如果仅仅以职业考试的五门课程作为重点,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得不偿失的。即使学生可以顺利通过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也是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能力提高的。

回避资格考试倾向也是不可取的。某些学校由于自身原因回避了一些专业课程的建设,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缺失,这会给以后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在资产评估行业发展造成很大的困难。近几年的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的结果也揭示了这一影响,即很多考生存在“瘸腿”问题,财经类院校的毕业生通不过建筑工程和机电设备两科的考试,理工院校的毕业生通不过财务会计的考试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资产评估专业的发展取向

高校设置资产评估专业,不仅要从数量上满足社会对资产评估人员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培养质量上做到高起点、高标准,增强资产评估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性以及与国际资产评估行业接轨的能力,同时还必须注重这些资产评估行业未来从业人员良好职业道德的塑造,这对实际资产评估工作至关重要。各院校对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建设十分重视,构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行业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