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49:48

艺术创作特点篇1

关键词:莫扎特;艺术歌曲创作;歌剧创作;艺术特点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mozart,wolfgangamadeus1756―1791)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幼儿时期他就显示出了极高的音乐天赋,少年时期在父亲的带领下游历欧洲各国,这个神童式的少年得到各国贵族的喜爱,因此他也被人们誉为“音乐神童”。他一生共创作了22部歌剧、49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数百部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欧洲音乐史上罕见的天才作曲家。在创作上以其不倦的努力和探寻,把18世纪的音乐艺术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莫扎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

艺术歌曲(Lieder)是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开始逐渐兴盛起来的。艺术歌曲就狭义来说,是指富有特色的19世纪独唱声乐作品;就广义而言则泛指作曲家在各个时期创作的具有一定艺术性的独唱歌曲。

⑴莫扎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多样,在演唱他的艺术歌曲的时候要注意把握每个作品不同的风格特点。比如说在唱《亲切的平静》的时候要体现高贵古典的气质,从容优雅。在演唱《紫罗兰》的时候则要注重趣味性,根据它的心理变化来改变歌唱时的语气。

⑵莫扎特的艺术歌曲的音程和声音强度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在莫扎特的音乐当中有很多是向上的,往高音区走的音,但在演唱时我们要特别的注意应该有意识地“收住”一些,这样的控制和处理听起来会很优雅,符合莫扎特音乐风格的要求,让人觉得歌者很懂莫扎特,没有在作品风格上“胡作非为”。

⑶莫扎特有很多作品是由弱起开始的,这需要演唱者和钢琴伴奏有很好的配合,要注意要速度的把握。

⑷莫扎特的艺术歌曲很注重音乐材料的对比,什么时候要抒情什么时候要有力度什么时候作品旋律上要有变化他都做的恰到好处,可以说莫扎特的音乐是流出来的是一气呵成的。这就要求歌者要非常了解莫扎特,了解他的写法,了解他对音乐的理解,这样演唱起来才会胸有成竹,坚定从容。

⑸莫扎特在写艺术歌曲的时候对钢琴伴奏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紫罗兰》《晚年的心情》《亲切的平静》等等钢琴声部的作用显而易见。莫扎特运用钢琴来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甚至用来刻画形象。著名的钢琴大师霍洛维茨在谈到演奏莫扎特钢琴作品时,特别的强调了左手的控制作用,他甚至说,“莫扎特音乐的低音线条与巴赫的同等重要,因为这其中包含和声的结构”,在谈到踏板的运用时他说,“为了保持织体的清晰,可以相对少用踏板”。这一点在莫扎特艺术歌曲的钢琴声部上同样适用。

二、莫扎特歌剧的创作特点

歌剧中的戏剧冲突、各类人物的关系和感情联系,均由人声的对比表现出来。而咏叹调作为歌剧特有的表现手段,它既表达了人物的情感,说明了人物的心意,还串联了故事脉络,是歌剧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途径,也是沟通人物与观众心灵的主要桥梁。

⑴在莫扎特的歌剧中,咏叹调是被作为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手

段来创作的。莫扎特歌剧创作的特点是性格描写真实而多面,人物刻画细腻,极富个性。他强调音乐在歌剧当中的重要性,不论表现何种性格和情感,音乐必须有音乐的美。

⑵莫扎特着重强调音乐在歌剧中的主导作用。莫扎特从来不轻视剧本本身,但是也不能让剧本过分的给音乐套上一个无形的枷锁。他可以让音乐和戏剧在歌剧当中获得平衡。莫扎特一直都认为歌剧创作不能拘泥于剧本的创作,而是应该注重音乐发展的原则。莫扎特强调音乐在塑造形象和反映角色内心活动上的巨大作用。莫扎特音乐艺术的精妙和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它的优美,而主要在于它深深刻画了人类的灵魂状态。

⑶莫扎特在歌剧当中找到了戏剧与音乐的结合点、统一性。

莫扎特的音乐非常有表现力,充分表达了生活当中多种多样的人物个性和情绪。他赋予每个角色音乐形象的同时,都在运用音乐来作为发展剧情的手段,运用音乐来使每一个角色都符合自己的基本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始终保持他们的基本面貌。

歌剧是莫扎特在音乐领域当中成就最大的,他的歌剧创作的贡献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对于莫扎特而言,每一个人物形象、每一个歌剧情景都能够变成音乐,音乐就是他的语言,他与它是真正的统一体。他以旷世奇才保持了意大利音乐的古老品质,是真正意义上的伟大音乐家。

(4)广泛运用重唱形式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复杂的戏剧内容是莫扎特歌剧创作的又一特点,如《费加罗的婚礼》中第三幕苏珊娜和伯爵夫人的二重唱《今天夜晚西风吹来》重唱后出现两个声部的交叉对比,交织形成三度关系的叠置,恰如其分地把女仆苏珊娜和伯爵夫人各自不同的心理活动,深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曾赞叹:“像莫扎特那样一种现象,实在是无法解释的奇迹。”通过对莫扎特艺术歌曲和歌剧创作艺术特点的阐述,使我们对莫扎特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在他的音乐中,反映的不是生活的困顿和痛苦,而是他飞扬的灵魂。这是需要广大声乐爱好者去深切体悟和感受的。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演绎莫扎特的作品,将会神形兼备。

参考文献:

[1]《声乐教学曲库―外国艺术歌曲选》第三卷,人民音乐

出版社

[2]席幕德.《有心如歌―席幕德谈歌艺》,上海文汇出版社

[3]《格菲尔德1霍洛维茨谈莫扎特》,广州星海音乐学院

学报

[4]张洪岛.《欧洲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

艺术创作特点篇2

(一)词作家生平

余光中(1928-),中国文学家。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53年10月,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及《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在台湾居住,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的台北故居,余光中写下《乡愁》这首诗。

(二)曲作家生平

李海鹰(1954),中国作曲家,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李海鹰以诗作《乡愁》为基础创作的艺术歌曲《乡愁》,曲调鲜明,旋律舒缓,又是电视剧《闽南名流世家》的经典名曲,经由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佟铁鑫饱满深情的演绎,成为作曲造诣和传唱度都很高的一首艺术歌曲。李海鹰曾为《黑冰》、《外来妹》、《刑警本色》等等电视剧创作过主题曲,还有很多广为流传的曲子,像《弯弯的月亮》、《七子之歌》等。

二、艺术歌曲《乡愁》创作特点分析

艺术歌曲是声乐创作的一种专门的体裁,起源于西方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艺术歌曲传入中国之初,艺术歌曲就在很高的起点上得到发展。艺术歌曲通常具有极富代表性的特点:诗与音乐的融合、歌词创作的严谨、旋律伴奏的一体、演唱技术的规范以及表演形式的固定。

(一)歌词置于文学语境中的独特价值

中国艺术歌曲具有深厚的人文性和审美,具有异于其它的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作曲家善用文学语言的可解性优势,使作品与听众间架起沟通和欣赏的桥梁。

诗作《乡愁》内容上展露作者自己在大陆的记忆更多,小时的一枚邮票、长大后的一张船票,以至于后来的的一方坟墓,都将诗人自己的故乡愁思予以寄托,渗透进浓厚的情感因素。在意象的选择上,跨越时空的思念分别寄予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构思奇特、独辟蹊径,极富现实主义的色彩。从记忆的迁移,再转置情感的归属,都展现了诗人内心对故土的极度思念,甚至是渴求。

(二)歌曲曲式分析

《乡愁》采用单二部的曲式结构,旋律总体上是七声音阶,却又有别于传统民歌,利用民歌素材提炼出来的音调,质朴中透出新意。其情感抒发的流程是先抑后扬a段的基本格调是平实的叙述,然后由钢琴过渡,引出激情爆发的B段;第二遍的B乐段采用多次反复,并在伴奏上选择钢琴大量的音域跨度相当大的长琶音和小提琴近似人声的歌唱性旋律共同配合,把全曲的情感抒发推向最高潮。

三、结语

艺术创作特点篇3

一、主观性

油画创作中色彩的主观性是相对于客观对象本身所呈现的色彩而言的。艺术家在画面上并不再现或不完全再现自然现象的真实色彩感觉,而是根据作品主题和画面的需要对色彩进行再创造,使它成为具有个性的艺术语言,以表达主体的情感、意念使油画作品获得更强烈的视觉表现效果和特定的精神内涵。

油画艺术中色彩的感情力量和艺术表现,即色彩的精神性,主要是通过主观色彩来体现的。汉斯?霍夫曼在《教学笔记》中指出:“艺术反映特定的精神,是内省的结果。而精神则在特定的艺术媒介中寻找自己的表现。”油画艺术反映“特定的精神”主要是依靠色彩得以表现的。色彩作为油画的“特定”语言,只有在主体的积极创造中才能获得特定的精神内涵,它已不仅仅是再现性的客观色彩,而是富有艺术表现力的主观色彩。像塞尚的油画,通过块面和色域的冷暖递变与色彩结构的重组,表达他的内心体验,使画的与现实拉开了距离,色彩的精神容量得到了加强。野兽派德兰的《伦敦桥》赋予对象以强烈的个性色彩表现,例如,桥的阴影和远处建筑物的蓝色、水的黄色、船和天空的橙的红色,其主观性色彩的应用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二、象征性

色彩的联想就多数人来说具有共通性,色彩不仅可以象征事物,还可以用来象征一些抽象的意念。“象征是在生活和艺术中,借用具体的有形之物来暗示某一抽象意义的表达方法。”康定斯基认为每种颜色都有象征意义,如黄色是大地颜色,象征世俗;蓝色是天空的颜色,象征着升华;绿色是夏天的颜色,象征着平静和自我满足;紫色意味着衰败和枯萎;白色象征着虚无;黑色意味著死亡。画家作画时,往往借用色彩的象征性来表达某种意图,运用象征性来确定画面的色调关系,从而强化主题和主题思想的定位。高更是一位善用象征性色彩作画的画家,在《天使与雅各的格斗》中,他用对比强烈的色彩,以及轮廓线明显的大块设色方法,明确地表达出他丰富的想象力及敏锐的洞察力。他对色彩的选择,不仅表现出绘画的效果,并攫取了象征性意义。在远处围绕着幻影的强烈红色色调,卓越地表现出拂晓时分雅各的天国捕捉天使的真实性,同时也可以说是格斗的象征性色彩。二十世纪以来,彰显个性成为时代性的追求,油画家以生动时象征性色彩表现强烈的主观感受,色彩象征性特点是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观念的良好表达方式。色彩的象征性特点具有丰富的内容,它作为色彩的一个重要美学属性,已成为许多艺术家运用色彩语言的主要手段之一。

三、装饰性

部分油画家为了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采用平面化的手法把看似简单的色彩象者符一样有秩序地组合起来,常常借助线条对色彩进行分割和串联,利用它们这间的相互照应、对比、联结创造出美妙的节奏和韵律。维也纳分离派的代表人物克里姆特,在他的作品《接吻》里,几乎用得全是金色调,除了脸部、手部和某些细节与花纹外,其余空间全用金色作装饰,服装上嵌满了象征性别的色彩图案,成为一幅工艺性极强的装饰画。马蒂斯的作品在用色上也具有特别优美、单纯的装饰性。《红色和谐》就是一幅最成功地运用色彩装饰作用的作品。大面种平涂的红色,间以浅蓝和黑色的花纹,小块地白色有韵律地从画面左上方排列到右下方,更加丰富了色彩的装饰性特点。

四、表现性

“表现”一词在艺术理论中的含义是指人物内心情感和心理的外感表现。凡高认为,绘画色彩是“为了表现人的炽热的情感。”表现派代表人物蒙克的油画色彩带有强烈的情感。他把死亡、恐怖、忧郁和孤独等现代人的痛苦情感,用色彩淋漓尽致地渲泄出来。人们称他的作品表现出“世纪末的色彩”。他的

艺术创作特点篇4

关键词:儿童歌曲歌曲创作艺术特点

音乐艺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是音乐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情感表现的艺术形式。歌曲是音乐创作的一种体裁,它具有音乐旋律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特点。儿童歌曲是歌曲的种类之一,其年龄对象、形象生动、情感纯真、活泼童趣是儿童歌曲的基本特征;儿童歌曲对于儿童美感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笔者结合多年来对儿童歌曲创作的体验和感悟,拟就儿童歌曲《心连心手拉手》(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①的创作为例,对儿童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旋律发展、节奏设计、乐段安排四个维度的艺术特点谈一些看法。

一、儿童歌曲创作中主题动机的选材特点

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是表达乐思内容的最小单位,也被称为乐汇。是体现清晰的性格面貌、鲜明而富有表现力的乐思,更是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情感的基础。为此,歌曲创作的成功与否及风格突显,往往取决于主题动机的选材。在儿童歌曲的创作中捕捉特点鲜明、富有儿童个性的动机音型作为创作的基础,是创作一首儿童歌曲成功的关键。

《心连心手拉手》是一首活泼、欢快、极富特点的童声二部合唱歌曲。全曲为二段体结构,共二十四小节,F大调,4/4拍。在该歌曲创作时,作者紧紧抓住活泼、欢快这一基本情绪为主线,在主题动机的选择与应用上,采用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开头,同音重复并以二度级进和下行四度跳进到主三和弦的五音,构成该歌曲极富动感和充满朝气的儿童音乐特点。随着旋律的不断重复与推进发展,儿童的心境表达更为突出。由于第一乐句的主导动机(55·555)是以主调主和弦为起句而成,因此在第二乐句动机的发展中形成下属和弦向属和弦、主和弦三音的模进重复,而且在音程跳进安排上紧紧围绕第一主导动机乐句来发展进行。在全曲二十四小节中,重复交替出现歌曲的动机音型,并且以音程的跳进手法,为主导动机的音型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

在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是创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著名作曲家龚耀年就儿童歌曲主题的发展手法谈道:“旋律的发展还应根据内容需要和结构特点(如乐思的启示、发展、对置、变形……)来考虑如何将主题深化、有层次有规律地展开。”“决不能东拼西凑,试图在一首歌内把什么手法都用上,应该使材料尽量节省、手法力求精练。”②

《心连心手拉手》的主导动机创作是依托在F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上,并且经过旋律的模进重复手法的应用,结合音程三、四、六度跳进支撑音型发展,使旋律与歌词的语意十分贴切地表现出来,让歌曲形象的塑造更为鲜活。笔者在创作该歌曲作品时,注意到主、属、下属和弦的分解应用,尽可能考虑到以和声功能和多声部思维的创作基本手法,简单明了地将旋律主导动机音型,通过sol、la、fa、re、do这些骨干音,变化重复形成一个主导动机发展连环圈,让动机音型在对比中有新意,在色彩的变换中突显儿童特点。简洁、明快的旋律发展把天真无邪、童趣稚嫩的儿童形象,较为生动地表达出来。

三、儿童歌曲创作中节奏的设计与变化

要创作好一首儿童歌曲,对节奏的设计与变化应有考究,还必须有独特的个性变化。笔者在创作《心连心手拉手》时,就十分注意到节奏的个性化设计,从作品的节奏分析来看,其主导动机的展开和旋律的模进变化,似乎给人感觉到简单,但仔细推敲不难看出,它却有着细微的节奏对比变化。如:

4/4××·×××|××××-|××·×××|××××-|

阳光和大地手拉手,星星和夜空手拉手,

××·×××|××××-|××·×××|0×××-|青山和绿水手拉手,江河和大海手拉手。

从谱例的节奏设计中可以看到: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带休止的切分节奏为支撑整个作品的基本节奏框架,那么,它的节奏特点在于积极向上、动感极强,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的应用也是更好地突出歌词的语意内涵,更夸张地强调“手拉手”的节奏重音。

四、儿童歌曲创作中乐段的巧妙安排

乐段的安排在儿童歌曲创作中尤为重要。儿童歌曲在创作中,乐段的安排应该是以歌词的段落设计为基准。由于儿童歌曲是以儿童为对象来创作的,诚然,在乐段的设计上应给予巧妙的安排。

《心连心手拉手》这首作品从歌词的句式、段落上分析,它为二段体结构形式。一般的句式结构为起、承、转、合四句式的单段体构成。该作品的第一段也就是这一类的设置,由四个句子组成,每一个句子为对称式方整性结构。笔者在处理第一乐段时,刻意在第八小节的第三拍上落在调式的主音上,形成终止式段落感,产生极其稳定的音乐效果。由于歌词作者力图从写意的手法去突出表现人与大自然的亲近、和谐关系,因此笔者在乐段的安排上巧妙地进行了设置,更能够准确地传递出人世间的真情所在。特别是第二段将这种亲近、和谐的意境更好地表现和升华,笔者有心让该段落的词语重复进行,并巧妙安排在属和弦上形成半终止式,产生出对比与变化的音响质感。

综上所言,儿童歌曲的创作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也是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性活动,只要坚持不懈,勤于思考,深入儿童的生活,不断探究儿童歌曲创作的艺术特点,掌握更新的儿童歌曲表现手法,即能创作出更多的适合儿童的优秀歌曲。

注释:

①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心连心手拉手.儿童音乐,中国音乐家协会杂志社,2005年第2期,第9页.

②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32页.

参考文献:

[1]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2]方智诺编著.歌曲分析与写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齐易,张文川著.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艺术创作特点篇5

[关键词]青主 艺术耿曲 创作特点

青主是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的作曲家,他以自己开拓性的努力写出了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最优秀的古诗词歌曲,并为这种独特风格的艺术歌曲体裁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对艺术歌曲创作中“词曲结合”的独特见解与实践,开创了艺术歌曲创作之先河,对我国后来的艺术歌曲创作具有启发意义。此外,青主能在当时动荡的年月里,坚守自己的音乐信念,用音乐营救自己的灵魂,而没有选择同流合污,这是其性情高洁的一面,值得肯定。这一点,即使在今天,对那些在物欲横流中迷失自我的音乐家,仍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住长江头》的创作背景

青主(1893-1959),原名廖尚果,又名青主。广东惠阳人,早年曾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德学习法律,兼学哲学和音乐(钢琴和作曲理论)。1920年获柏林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22年回国参加国民革命。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失败后,作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的他被误当共产党人遭到通缉,被迫隐姓埋名,潜至上海租界,从事音乐工作,开始了他7年亡命乐坛的生涯。期间,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一幕幕血淋淋的场面,历历在目,人生世相,变化多端,不堪回首,特别是朋友间相互出卖,相互残杀,自己也死里脱生,陷些丧命,更是感慨万千。1930年他以北宋词人李之仪的名作《卜算子》谱写的艺术歌曲,充分体现出他的创作思想,用音乐来表现心灵,使得这首古典诗词歌曲成为声乐作品中之佳作。

二、《我住长江头》的艺术特色

(一)《我住长江头》是一首具有民歌和吟诵韵味、独具特色的艺术歌曲。全曲歌调悠长,却有别于民间的山歌小调。诗词中每个字的时值在全曲中基本是相等的,均占有三拍的时值,体现了中国古诗词所具有的“咏诵”特点,乐句的句尾常出现下行或向上的拖腔,听起来似吟古诗的意味,但又比吟诗更有激情。音乐具有民族风格,情感真挚,结构严谨。和声单纯,淡雅,具有自然调式的色彩和民族的风味,自由舒畅而富浪漫气息,质朴的语言抒发思念恋人和对爱情的坚贞信念。但演唱时不能仅仅把它作为情歌演唱,因为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青主还寄予了一层更深的含义。他的爱是广博的爱,爱自己的爱人,也爱革命的战友,因此,他的感情不但深沉,还有一些悲壮。歌声中有感情的张力,不能松散无力。

(二)这首歌曲以6/8拍的节奏(例1),简炼的音型(例2),十六分音符的快速分解和弦伴奏,表达了一种质朴、真挚的情感。民族调性的使用既保留了原词的吟诵韵味,更增添了歌曲的民族风格。

例1节奏型6/8拍

×・×・|×・×・|×・×・|0000|

例2音型

三、从《我住长江头》看青主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

(一)青主对艺术歌曲创作中“词曲结合”的独特见解与实践,为我国后来的艺术歌曲创作具有启发意义。他创作的艺术歌曲多以古典诗词为题材,十分注重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高雅气质,重视用音乐语言表达诗的意境,在创作上更加精雕细琢,使得这类题材的艺术歌曲更加艺术化,保持了中国传统清雅高洁的韵味。如:壮阔的《大江东去》,轻盈空灵的《红满枝》,深沉清雅的《我住长江头》。

(二)青主将在留德掌握的西方声乐艺术体裁与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特征相结合,把外来体裁和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完美结合。开创了用中国古代诗词来创作艺术歌曲的先河,为其后的作曲家在这一领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如青主以北宋豪放派词人坡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而创出了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第一首艺术歌曲《大江东去》。“这首作品在具有鲜明的德奥艺术歌曲风格的同时,还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特征与古典诗词的韵味,可以说它是这一历史时期中西音乐交流中的重要代表作品,他的产生基本奠定了我国早期艺术歌曲的风格,并充分体现了中西音乐交融之后的新音乐特征。”

(三)青主在当时动荡的年月里,坚守自己的音乐信念,用音乐营救灵魂,他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大都具有典型的社会历史意义。《大江东去》是青主以北宋豪放派词人苏轼原作为歌词,原词气魄雄浑豪放,音节铿锵有力,意境深远而又凝重的历史情怀对于曾经是军人的青主来说,“这首词的这种意境内容,对于站在历史长河中看待当时国家危难,社会黑暗,解脱个人内心的苦闷,都具有典型的意义。”《我住长江头》亦是,在谱写这首歌的时候,他自己不得不隐姓埋名地过着自称为“亡命乐坛”的生活。这样的特殊经历和处境,才使他不得不假借宋代李之仪的词来抒发自己的复杂心绪,含蓄和无奈,寄托对过去战斗岁月和殉难战友的深沉思念,透露出对明天的向往。

艺术创作特点篇6

关键词:苏轼;诗词;豪放派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49-02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宋仁宗景v三年十二月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唐宋家之一。宋代文坛人才荟萃,后人说到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时,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苏轼身上。苏轼以其作品的迷人魅力、以为人的爽直情感、以处世的乐观旷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之一。

一、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

苏轼是一位关心民众,有志于经世济民的人,他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针砭和嘲讽的态度,在诗词创作中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他入仕后勤于政务,又多次遭贬谪,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常常把耳闻目睹的民间疾苦写进诗中。如《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写水灾后江浙人民的艰难,《夜泊牛口》写沿江居民的生活苦痛,《吴中田妇叹》则反映了当时赋税深重,谷贱伤农的境况。这些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轼对民众疾苦的关心。

苏轼的关心民众疾苦的诗词很多,作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对于人民的苦难,他不是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交织着强烈的爱憎感情。他常常“作诗先自劾”,首先将诗歌作为自我批判的工具,而不是仅仅表达对他人的同情。苏轼一生阅历丰富,诗词取材广泛,其社会政治诗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广度方面,比起前人有着新的开掘和推进,反映了现实主义的创作主题。

二、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学者们一般认为唐朝以前的诗歌内容较窄,格局较小,明代李东阳说:“赖杜诗一出,乃稍为开扩,庶几可尽天下之情事。韩一衍之,苏再衍之,于是情与事无不可尽”?q?。就创作风格而言,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诗作或许比苏诗更要突出、鲜明,但若论创作成就,苏轼则是出类拔萃的。在内容的丰富、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情蕴的深厚等方面,苏诗都是独树一帜的。他晚年写了一百多首和陶诗,颇具特色。“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r?指出了两者风格的相似。但文学创作毕竟不是简单的重复,所以苏轼的和陶诗虽在用韵、句数、格调等方面与陶诗相近,但内容却不为其所限,举凡自然景物、风土人情以及人世沧桑都被苏轼纳入诗中。其题画诗不仅诗中有画,还善于传达出画中的神韵,进而自由生发,达到了信笔挥洒、自然真率的境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苏轼诗词中美学价值最高的是那些写景抒怀的作品。苏轼喜欢登山临水,“身行万里半天下”,“行遍天下意未阑”,可以说其足迹遍及全国各地。苏轼写山水往往注入自己深厚的情致,如《游金山寺》先由万里征程、半生宦游导人写景,然后写江景之奇丽,并以“望乡国”照应开端,结尾处借江神见怪、自誓归田收束全篇。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曾评论此诗说:“通篇全就望乡归山落想,可作庄子《秋水篇》读。”有些诗则由写景抒怀升华到对社会生活及现象的深刻思辨,使之带有浓厚的哲思意味。《题西林壁》一诗说明拘囿于事物之中就难以看清其庐山真面目,想要认识复杂的事物就必须能从中跳出来,不能因循守旧,局限于条条框框。这样诗词就由纯粹客观的描摹写景变成有主体感情的造景,所以他的山水诗往往物我交融,情与景密不可分。苏轼的这类诗作不在于具有多么鲜明的意象,而在于在日常情景中生发出弦外之音,说出人人心中皆有而笔下却无的道理。

苏轼在其词的创作中则更多的是表现自我。他的词或表现“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豪气风发的精神风貌,或流露仕途挫折和复杂的人生感慨;或表现其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或反映人生如梦的怅惘的思绪等等。这些词作展现了作者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也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

三、兼收并蓄的同时自觉革新

苏轼在诗词创作中能够自觉革新,对诗歌风格的主张是兼收并蓄。他对《诗经》、《楚辞》等古典诗歌都做过精深的研读,诗词创作深受李白、杜甫、陶渊明、柳宗元等大家的影响。他能够欣赏多种文学风格,说明审美情趣的多元化影响了他的诗词创作。苏轼诗词的风格基调是清雄奔放,有简淡绝俗之美感,他在创作时特别注意将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调和,互相渗透,所以苏轼诗词中的佳作常常是表现出刚柔并济的风貌。

在诗歌创作方面,苏轼古今各体兼善,而以七古为最优。施补华说:“东坡最长于七古,沉雄不如杜,而奔放过之;秀逸不如李,而超旷似之。”?s?“以才学为诗”是苏轼诗作的特点之一。苏轼学识广博,精熟典实,所以信手拈来,随意驱使,使其作品尽呈古雅之貌。一般而言,苏诗的用典平稳妥贴,浑然天成,如水中着盐,不露痕迹。但有时用典过多,也招致了后人的批评。王夫之也曾经说:“人讥西昆体为獭祭鱼,苏子瞻、黄鲁直亦獭耳。……除却书本子,则更无诗。”?t?这话虽有过激之处,但也指出了苏诗的缺陷。苏诗常可见到“以文为诗”之处,这有助于苏诗自然奔放风格的形成,尤其是古诗更是如此。由此可见,在宋诗革新的过程中,苏轼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宋诗新面貌的创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愧为北宋诗坛的第一大家。

苏轼对词的革新,主要是提出了“词的诗化”理论。这在他的词论中反映了出来,其词论散见于有关的题跋、序引、书简及宋人所作的一些诗话,词话、笔记之中,约有十余则,见解新颖独到,时常体现出变革的思想。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一直被视为“小道”,在宋初文人的心目中是“方之曲艺,尤不逮焉”,其地位与诗文无法同日而语。但苏轼大胆地突破了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诗尊词卑的偏见。他将诗与词相提并论,认为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形式上的差别,但在艺术本质上却是一致的。从文体的角度将词提高到与诗相同的地位,就为其革新词体、词风的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道路。苏轼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他对词体的革新在文学史上更具有特殊意义。北宋的胡寅在《酒边词序》中说:“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u?充分肯定了苏轼在革新宋词中的功劳和作用。

四、倡导词之诗化,开创豪放词风

艺术创作特点篇7

(1)形象性。

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各个具体艺术门类,它们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则必须通过音响、语言等媒介才能间接地感受到。但无论怎样,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

第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对于不同的艺术门类来说,艺术形象这种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对于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来说,往往是在再现生活形象中渗透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常常表现为主观因素消溶在客观形象之中。而另一些艺术门类,则更善于直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这些艺术门类中主客观的统一,则表现为客观因素消溶在主观因素之中。

第二,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艺术欣赏中,首先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形式,但艺术形式之所以能感动人、影响人,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

中外艺术,更是有许多这方面的轶事轶闻,充分显示出艺术形象必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才能真正感染人和打动人。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作讲演时,曾经将两幅画来进行对比。其中一幅是法国19世纪画家米勒的代表作《拾穗者》,另一幅则是当时上海英美烟草公司的商业广告画月份牌《时装美女》。虽然这幅时装美女画画得很细,在色彩和线条上颇费了些工夫,但这幅画只是一个广告,简直不能标作艺术品。而米勒的《拾穗者》整个色调是柔和的,构图是平稳的,没有任何刺激视觉的色彩和动态,图中三个弯腰拾穗的农妇正在紧张地劳动,整个画面朴实、自然,但鲁迅先生却认为这幅画很美。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正是这二者的有机统一,才使得艺术具有令人惊叹的感人魅力。19世纪末叶,当法国文学会为纪念大文豪巴尔扎克,委托法国雕塑家罗丹为巴尔扎克创作雕像时,罗丹抱着崇敬的心情,决心以雕像来再现大文学家的英灵。为此,罗丹不但阅读了许多有关资料,亲自到巴尔扎克的故乡采访,还找到几个外貌酷似大文豪的模特儿,甚至专程去找到当年为巴尔扎克制衣的老裁缝,从那里找到巴尔扎克准确的身材尺寸作参考。经过这样艰苦的努力,几年间易稿竟达40多次,罗丹终于找到了创作的灵感,选择了巴尔扎克习惯在深夜写作时穿着睡袍漫步构思,来作为雕像的外形轮廓。

第三,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正因为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于一身,才使得这些艺术形象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中外文艺理论对这个问题也早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艺术形象必须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与此同时,艺术形象又必须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这是由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共性存在于千差万别的个性之中,个性总是共性的不同方式的表现。一切事物都是在带有偶然性的个别现象中,体现出带有必然性的共同本质和规律来。因而,许多艺术家在总结创造艺术形象的经验时,总是把能否从生活中捕捉到这种具有独特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当作富有成败意义的关键。

艺术形象的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所谓艺术典型,就是作家、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这一人物形象,就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根本上讲,二者都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具有共同的实质。但是,艺术典型比起艺术形象来,又具有更强烈的个性与更广泛的共性。也就是说,艺术典型更加独特,也更加普遍,它是艺术形象的凝炼与升化。典型性是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对艺术形象提出的更高要求,客观存在是对整个形象的要求,也是对形象中的人物、环境、情节、细节、情感等因素的要求。所以,只有那些优秀的作家、艺术家,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具有不朽生命力的典型形象来,这些典型必定具有个性鲜明的艺术独创性,往往又都非常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意义来。

(2)主体性。

如前所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毫无疑问,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因而,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第一,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对社会生活的这种依赖关系,首先表现在艺术家往往是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尤其是艺术创作的内容,更是来自于社会现实生活。但与此同时,艺术创作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作家、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创作主体,艺术作品就无法产生。所以我们说,艺术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更离不开创作主体,离不开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对于艺术生产这一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创作更是艺术作为创作主体的对象化过程。而且,比起物质生产劳动,艺术生产中的这种主体性更加鲜明、更加突出。艺术创作中的这种主体性,集中表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艺术家面对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主观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正是艺术创作的这种能动性,使得艺术成为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辩证统一。

艺术创作特点篇8

关键词:工艺美术设计;艺术创想;应用与分析

一、艺术创想的概念

所谓艺术创想即艺术的创新思维,创新也就是通过对过去的经验与理论进行分析总结,并根据时代的特点,并分析出潮流的走向与发展趋势,做出适应当下市场需求的理论和理念。

二、艺术创想的重要性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快速发展,大家开始追求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尤其是对各种生活物品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大家往往不只是满足于它本事价值所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意其外在形式。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使得国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大改善,过去大家追求的不过是一日三餐可以吃饱,现在大家物质生活得到了显著提高,就要求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更多的人对艺术和美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因此,如果还是一味的在工艺作品上不思进取,不做艺术上的创新,就会对大家缺少吸引力,让大家觉得没有个性化,让大家缺少兴趣。要想满足大家对工艺品精神上的追求,就这要求工艺品的设计者不仅仅拥有创新思维的理念与能力,还能够把这种理念与自己作品融合起来,让其作品可以在其他作品中崭露头角,更具有时代特色和吸引力。这也就充分体现了艺术创想在工艺美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三、艺术创想在工艺美术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让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对艺术品的主要元素进行创新以后,运用独特的表现形式进而呈献给社会大众,这就是艺术创想的主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图形上的创新。工艺美术设计的魂之所在就是图形,当给大家一件作品时,工艺品的外在就是大家最先关注的。因此,设计者既要拥有创新意识,还应该把创新思维和自身特点相融合,进而把自己新的有内涵有特点有创新的东西展现给更多的人。

(二)色彩上的创新。工艺美术设计中色彩上的创新同等重要。各种各样的色彩存在于我们的大自然之中,这些色彩代表的含义不同,大家对不同色彩的含义也存在不同的理解。所以,工艺美术的设计师就要根据色彩不同传达效果以及大家对待不同颜色的不同理解这一特点,结合自身艺术信息,不断创新色彩的搭配和运用,让设计本身更彰显生命力,也能够更好的凸显出设计者的意境所在。

四、艺术创想含括的领域

(一)时间与空间

时间不是静止不动的,我们时时刻刻都能体会到时光流动。艺术创想的动态性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的设想即将成为现实,随时调整与发展同时也是艺术创想的特征之一。艺术创想的动态性在工艺美术设计中是不容忽视的。艺术创想的方向会在时间和空间的互换交织下,变得难以捉摸。因此要求艺术创想不仅要顺应时代潮流还应该与时俱进,面向于未来。所说的空间是和时间处在同等地位的不同事物,具体指的是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具体轮廓。很多事物都只是以自我存在,没有目标和方向,这些基本都处于第一性范畴内。可是一种事物被给予了适当方向和目标后,这类事物就进入了第二性的范畴内,换而言之,这类事物和周围的环境、人、物都有了一定的关系。因此,在工艺美术设计的艺术创想中,尊重第一性的存在的同时还应该关注第二性的存在,只有这样才可以创造出具有方向性和吸引力的作品。

(二)主体与客体

工艺美术设计中,我们重点注意的就是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以及人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影响。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和事的关系也越来越明了,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客体在工艺美术设计中,说的是物体本身拥有的属性。事物自身就具备物质与精神的两种属性,不论在价值还是形式与内容上都是息息相关、互帮互助的。首先,在价值方面。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物质上还体现在精神上。物质层面的体现是固定的,换言之就是其所拥有的商品价值。精神层面的体现是不固定的,根据每个人的对待美的认知不用而定的。具有差异性。其次,在表现形式上。物质与精神是工艺美术的2种表现形式。物质所代表的是功能性。精神所代表的是审美的不同。由于大家观念不同,对待美的理解和角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艺术创新时既要从物质层面出发又要注重精神层面的理解和运用。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最后,在内容方面。工艺美术在内容上既包括物质层面又包括精神层面。所谓物质层面就是指功能与结构。所谓的精神层面就是指风格与特性。在艺术创想过程中,物质层面普遍性严重,缺少特色。而精神方面应具有个性和独特的特色,不仅在物质层面达到高度还应运用独特的视角与大自然相结合,做到人然合一,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作品独树一帜,达到激励世人拼搏奋斗的目的。

五、如何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培养创新的思维

艺术创想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全新、全方位的思维创造理念,还能够推动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事业更上一层楼。把艺术创想与工艺品设计者的设计作品相互融合,不仅可以让设计者更好的诠释自身作品,还可以让大家深入体会到其心得和所要传播的积极能量。工艺美术设计者要想培养艺术创想能力可以从以下几种方法入手:

(一)调查分析法

根据实地调研考察,收集大家对产品的不同看法与体会,进而抓住问题所在,通过对主要问题的研究与分析从中找寻出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在工艺美术设计创新中确定其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

(二)经验交流法

所谓经验交流法其显著特点就是总结经验,集思广益。大家可以在一起进行探讨,提出不同的想法和观点,同时分享各自的经验教训,互帮互助,既能帮助别人少走弯路,又可以拓宽自己视野,知道自己的优势和缺点,扬长避短,弥补不足。进而使大家都能够完善自身缺点,发扬自身优点,吸取有用经验的效果。进而在达到创想出更多的设计思想的同时可以使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三)列表总结分析法

既通过不同艺术作品的设计出发点与目的性,列出创想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一定要达到的目标,进而一一排查分析,从中得到灵感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结语

艺术创想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存在重要作用和巨大意义。创新思维的运用在工艺美术设计的过程中尤为重要。设计者不能固步自封,要运用创新思维把工艺品价值与自身特点相结合起来,进而呈现出更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作品。设计者只有将艺术创想完美的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唤醒沉睡的思想,打开广阔的创新思维的大门,在实际的工艺美术设计中运用新的理念,才可以创作出令人过目难忘的作品来。

【参考文献】

[1]陈晓明.艺术创想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艺术品鉴,2016(05).

艺术创作特点篇9

关键词:创业;营销;影响力

1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及开展自主创业的条件

艺术类有很多专业,比如绘画(国画、油画等)、书法、摄影、艺术设计、舞蹈、音乐等专业,无论哪一个专业都既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又有艺术类专业的特性,艺术类专业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在艺术的熏陶下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对外界审美观念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专业个性.艺术专业的学生受到各国各艺术派别的影响和熏陶,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观点,提倡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并形成了自由和较为开放的学习态度,因此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思想上更为灵活广泛,在生活态度上更为自由随意,在观念上即能包容开阔又具有特立独行.艺术具有内涵和神韵的相通性,有的艺术展现了唯美、有的艺术表达了事物的神韵,艺术有时会表现幽默风趣,有时又会表现出落寞忧伤,无论是什么艺术,无论是哪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它都具有极强的展现力,并能很好的将各种艺术融会贯通在一起.由于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的这些特点,使得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除了考取企事业各单位的岗位编制,大多选择自主择业,并且在自主创业中加入很多艺术元素,形成较为丰富的多元形式的创业方式.

2艺术类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中营销细节的体现和运用

自主创业相对于其他的就业形式,有其独特的特性,创业初期大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都会比较艰难,创业很少一步到位一帆风顺,除了资金的支持、相应技术的支持、环境的影响和分析、创业者个人的自我能力等因素都会影响着自主创业的收效,由于自主创业的难度影响力较多,所以要想在众多的自主创业中立足,取得一定的成绩,创业中的营销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在创业中赢得竞争的优势,营销中的细节就成为了更不能忽视的因素.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因为带有艺术性和独特性,在创业营销中细节的影响力更明显和突出,我们应把握这个信息,发挥营销中细节的影响力作用,为创业创造最大的收效.举例分析艺术类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中营销的细节运用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充分运用经济学理论和营销理论

自主创业除了资金支持外,首先要用经济学理论作为指导,在自主创业之初,充分掌握经济学的相关知识,了解当今社会经济的整体趋势和特点,熟悉自主创业的发展前景,运用经济学中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规律的理论,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知识作为前期创业的理论基础和铺垫,帮助自主创业分析市场前景,了解和掌握本行业自主创业的经济发展规律.

2.2在实践中检验并及时调整自主创业的发展方向

自主创业发展的好坏,是否符合当今社会的需要,是否符合经济的发展规律,是否能够在本行业有竞争优势取得收益,这些都需要在创业实践中检验,自主创业必须投入到实践中,用实践的杠杆作为指导,不断的调整自主创业的目标、方法及期望值,自主创业才能在实践中找到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创业道路.

2.3发挥艺术想象力,为自己代言,树立独特标志

自主创业无论是实体店还是网店,都需要一个独特有标志性的名字,一个好的店名或者品牌名,能让客户第一时间记住,一个形象贴切的名字,可以加深客户对产品的印象并促使销售的实现.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这些充满艺术气息的取名并不是难事,发挥艺术的原创力,以及受艺术因子的影响和熏陶,尽情发挥艺术想象的空间,利用唯美、浪漫、风趣幽默等多种方式来展现和表达创业主题就会表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取名为“衣枝独秀”的服装店;“我饰唯一、饰全饰美、原来“饰”你”是不是找到了专属自己的饰品店?极致“柚”惑,主题鲜明的表达了一个工艺小店的个性;“请勿痘留、赶快下斑”顾名思义是一家美容店;“一修哥”代表了一个专业手工店的制作心声,看到这个店名,就让人有对其专业信任的心理暗示.以上是通过一些典型的例子说明添加了艺术成分的这些店名,代表着一个商家的特性和美好憧憬,体现着一个经营者的希望和创意智慧.另一方面说明加上艺术的因素和氛围能够更加体现出销售的不同和特征,加深消费者的印象,激起购买者的消费兴趣,艺术带给人们最大的惊喜就在于无限的创意,这些无止境的创意带来了不同凡响的影响,一件平凡的事物由于创意的出现不再平淡无奇和索然无味,有了创意的遐想空间让平淡的事物变得五彩斑斓和更具特色,这种艺术的魅力在营销细节中被体现的淋漓尽致,不能小觑艺术的这种画龙点睛的作用,艺术在小细节上更体现了它不可否认的吸引力.

2.4注重包装作用,营造销售环境

自主创业的店内或者产品的设计非常重要,无论是实体店还是网络店都要注重色彩和构图的运用和搭配,店内形象的布置应该贴近主题,营造良好舒适的购物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舒适的环境会加大购买欲望的实现.比如儿童摄影工作室,店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店外铺置绿色草坪,草坪会一方面增加儿童户外拍摄场地的舒适和安全性,另一方面营造了一种干净明朗的拍摄环境,除此之外,工作室可以发挥一切想象,在适当的场地添加符合销售主体的产品和道具,比如在拍摄场外布置长椅、毛绒玩具等道具增加儿童拍摄的兴趣,在桌子上布置小甜点零食缓解儿童拍摄的紧张,这些艺术元素的组合和设计,发挥了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单调的元素在艺术色彩的点缀下,变得明艳生动,艺术在各种产品包装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艺术的氛围使得销售主体更加鲜明生动,销售过程更加有乐趣,有了艺术的参与能更好的营造销售环境,促使销售的成功.

2.5利用流行元素,加大广告宣传力度

大学生自主创业没有传统企业的客源优势,也没有综合企业雄厚的竞争力,艺术类大学生要想打开自主创业的销售之路,需要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艺术类大学生如果能运用艺术的广告形式进行销售宣传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体的促销中,可以广泛运用当今网络流行的术语,比如“手慢无”、“剁手也要买”、“开抢,拼手快”、这些广告语是促使你快速下单消费的引导语,这些广告语表达给消费者的含义是下单晚了就没有存货,消费者再想买也买不上了,这种销售模式被称为饥饿营销,这种广告语的特点是简单明了,一目了然言简意赅的表达了销售方的意图,利用消费者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的心理,进行了针对有效的销售“.组团来购物”“、姐妹淘”、“有一起拼的吗?”这些广告语利用了广大消费者的从众心理进行营销手段,营造一种买的人越多商品越好的现象,一起拼团消费会吸引消费者跟风消费,销售的越多就又会有更多的消费者加入消费的团队,循环效应营造了销售的火热景象.以上这些流行的网络术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些广告语传用率非常高,它们简单明了的描述能够直入销售主题,人们熟悉的话语和轻松的表现形式容易让顾客接受,在销售中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2.6注重店内和商品的合理搭配,促成销售力度

以艺术类大学生经营服装综合实体店为例,说明商品搭配的重要性.艺术类大学生具有独特的审美观,利用其专业的审美和搭配基础,运用到店内的整体搭配和设计风格当中,首先店内设计要和本店商品在整体上有一个协调布置设计,除此之外,店内应多考虑到多元因素和商品的种类和搭配性,给顾客提供多元的视觉性和选择性,商品内的衣服、鞋帽、箱包、配饰在色彩、形状、构图、材质、季节有一个合理搭配,一方面消费者在购买时可以利用这些搭配物品作为一种搭配衬托能更好的为购物作出合适的选择,另一方面,因为合理舒适的搭配效果,可能在只想购买一件衣服的情况下购买了本店的围巾、眼镜作为配饰,加大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销售力度.

2.7发挥广告的宣传力和营销力度,营销中不容忽视网络的影响力

艺术类大学生可以发挥其专业特长,在自主创业中运用专业特长优势,加大广告宣传力度,运用广告模特进行营销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中不乏有不同经营类别的实体工作室和网络工作室,为了在众多销售群体中获得更多的优势,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艺术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应集思广益,找出营销的创新之处,加大广告模特在营销中的影响力.艺术类大学生本身大多自身外在形象条件较好,又具有艺术特有的文艺气质和艺术鉴赏力,由形象气质姣好的艺术类大学生自己担当广告模特,具有先决的优势,除此之外,摄影专业的创业学生还可以发挥其优势和特长,进行专业的广告拍摄,自己策划,自己取景,自己选用模特,即节省了聘请摄影师和模特的费用,还能根据自己的创业销售找到更适合自己营销的思路.同时,艺术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也要符合当今的市场营销,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网络的广告宣传和影响力,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同步更新销售方案,比如当今非常流行的“试吃网”、“生活百科网”、“乐趣无线网”、“创意网”,利用这些网络的知名度和自身创业主题的相关性结合到一起,进行线上线下的同步销售和宣传.

3小结

艺术类大学生自主创业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兼具了经济学和艺术学的特征,艺术类大学生在大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营销,将艺术类大学生独特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标准运用到自主创业中,使得艺术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往往更具独特性、创新性.大学生自主创业中,应注重创业的营销细节,注重营销细节的设计与开展,艺术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应加大创业营销细节的力度和影响力,通过有针对性、时效性、符合艺术类专业特点的营销作为自主创业的基础,注重营销细节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才能在自主创业中起到营销收效,才能在众多的竞争者中取得优势,拥有独具特点,有思路、有创新、有吸引力的营销者,才能成为自主创业中的强者.

参考文献:

〔1〕王莹,张明洋.沈阳更多高校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n].中国青年报,2009-08-30(1).

〔2〕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3〕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4〕储钰琦.京沪文化产业/造园0背后的思索[J].文化创意产业参考,2009(8):22-23.

艺术创作特点篇10

论文摘要:本文从阐释学的角度,以黑格尔《美学》为主要对象,对黑格尔的“独创性”艺术观进行了新的解读,并指出批判地继承黑格尔的独创性艺术观,在我国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当前,对我们如何正确理解“艺术家独创性”问题,以及促使当代艺术家立足于“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己为本”进行艺术创作,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艺术家独创性问题的论争在艺术界由来已久,在传统形而上学建立的一套囊括天地人神的宇宙整一性思想的意域中是如此,在反叛整一性文化精神的现代艺术理念的意域中更是这样。不可否认,在中国思想开放、艺术自由的今天,中国艺术创作领域和艺术批评领域对“独创性”问题都存在一定分歧。由于艺术家独创性问题关系到艺术存在的核心问题。因此,进一步阐释“艺术家独创性”问题大有必要。因为,黑格尔的艺术美学虽然根源于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但其在艺术美问题的阐释中饱含浓厚的人本主义情感,能够深入生活,结合历史。同时,黑格尔的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渊源之一,前者对后者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对黑格尔美学体系中的“独创性”艺术观进行诠释,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独创性”问题。

一、真正的艺术独创性必须消除作风和风格的片面性

对于艺术家独创性问题,黑格尔是从艺术家的作风和风格说起的。黑格尔谨慎地提出,要正确理解艺术家独创性,必须要准确把握艺术家的作风以及艺术风格。黑格尔认为:“在研究这个概念(独创性)所含的因素之前,我们先要考虑到两个项目,即主观的作风和风格;消除这两个项目的片面性,才能达到真正的独创性”[1]。

要消除作风和风格的片面性,必须先弄清其片面性的表象为何物,根源在哪?唯其如此,才能有的放矢。黑格尔对艺术作风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认为,作风只是艺术家的个别的偶然的特点,这些特点并不是主题本身及其理想的表现所要求的,而是在创作过程中流露出来的。这就是说,作风不是艺术作品必须有的,而是偶然的潜意识的个别的表现。既然如此,这就要求艺术家在实际的艺术创作中应该认识到:第一,在艺术创作中,完全排除这种作风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一个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总会有偶尔为之的东西,这本身是客观的,所以艺术家没有必要视之为敌;第二,若过分强调它,则有可能走向极端,与艺术所要表现的东西直接对立,从而破坏艺术美,使艺术沦为一种手艺和手工业式熟练之产物;第三,作风的这种“偶然性”特点,若不断重复,则可以形成一种习惯,如果这种习惯,作为艺术家的所谓“个性”而表现出来的话,那么作品就很有可能丧失艺术的天性,使其成为无生命的东西。黑格尔在艺术家作风问题上,非常强调艺术家应避免自身狭隘的“个性”,要充分考虑艺术美的规律和要求,对于不良的作风,一定要加以克服。他甚至说:“不要有什么作风,这才是从古以来唯一的伟大的作风,只有在这个意义上,荷马、索福克勒斯、拉斐尔和莎士比亚才能说是有独创性的”[1]。

黑格尔关于艺术风格的认识不同于人们的常识,他认为,风格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见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点,“风格就是服从所用材料的各种条件的一种表现方式,而且它还要适应一定艺术种类的要求和从主题概念生出的规律”[1]。这里,至少包含着三层意思。第一,风格对感性材料的限制。在艺术实践中,什么样风格的艺术作品就应用相应的材料,如:雕刻家雕成他的雕刻形象、画家画成他的绘画、而音乐家则用具体的音响去构建他的音乐,这是不同的艺术对已经逐渐习惯了的要求的适应。然而,风格若就此不前的话,则是片面的,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说就是“媒介决定风格”。因此,应该再向前一步,也就是第二点,风格对艺术特性所产生的定性和规律的限制。也就是说,什么样风格的艺术作品就得有相应的定性和规律。在此,笔者认为,黑格尔的观点是客观的。比如从大的绘画体系来说,“中国画就以‘气韵生动’为最终追求的首要目标,‘骨法用笔’居其次,在谢赫六法中,模仿自然的‘应物象形’、‘随类赋采’及与‘经营位置’相关的和谐、秩序、比例、匀称等因素都列在一般地位上”[2]。而西洋画则是在追求形似的前提下,力求把内心刻划与形似统一起来,形似为其绘画的基本原则。第三,风格对主体的限制。这主要是因为风格要服从于艺术特性的定性和规律,所以艺术的主体也就必然要受这个条件限制。黑格尔认为,这里对主体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主体掌握这种风格本身必要的表现方式;另一方面,允许主体能动地进行创造,但是不能全然主观任意,不符合规律,用一种坏的作风来代替真正的风格。他说:“象吕莫尔所已经指出的,我们不能把某一门艺术的风格规律应用到另一门艺术上”[1]。

二、艺术家独创性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完美融合

按照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主体性,即为在理念统摄下的创作者的心灵精神之特性;客观性,是指对象的本质属性。为区别于纯然的客观存在,黑格尔认为艺术的客观性是这样的,即使艺术家得到灵感的那种真正的内容(意蕴)不能有丝毫部分仍保留在主体的内心里,而是要完全揭示出来;而揭示的方式是:所选内容(意蕴)的普遍的灵魂和实体既很明确,它的个别形象本身也很圆满,而整个作品所表现的形象应该是灵魂和实体灌注在里面的。在此基础上,黑格尔认为这种客观性和主体性的完全统一,即主体和对象两方面完全融合在一起,使得这两方面不再互相外在和对立,就是艺术家的独创性。

具体而言,第一,艺术家作为主体,是根据自身的心情和想象的内在生命去创造作品的本质和外相的。因此,黑格尔认为独创性应该是艺术家内心生活“自我外现”和作为创作主体内心深处的心灵显相的特性,它不应该含糊,模棱两可,而必须是实实在在、完完全全的外现和显相。第二,在对象中充分显现主体性必须合乎一定规律。因为主体赋予对象的是而且只是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要在对象中得以表现,就必须遵循对象本身显相的规律和原则。对此,黑格尔说:例如雕塑、建筑、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作为表现对象,它们各自的全部艺术构思方式和艺术处理的要求都不同。第三,独创性并不等同于“标新立异”。黑格尔承认艺术家独创性是艺术的独特魅力之所在,是与众不同的个性,但反对“标新立异”。黑格尔说:“认为独创性只产生稀奇古怪的东西,只是某一艺术家所特有而没有任何人能了解的东西。如果是这样,独创性就只是一种很坏的个别特性”[1]。还说: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人们通常认为,诙谐和幽默以及滑稽的创作是富于独创性的。其实不然,因为在它们的创作中,主体是自主的,是“孤立”的,他并不把自身以某种规律为依据融于对象之中,而是,“经常打断主题发展的合理进程,任意开头,任意进展,任意结局,把许多五花八门的诙谐和情感杂凑在一起”[1],因而是以个别特性存于对象中。所以,本质上主体和对象是分离的。可见,黑格尔是否定“标新立异”的。第四,真正的独创性不是故意隐藏深刻内容。黑格尔认为,在艺术实践(包括创作和欣赏)中,某些人认为,作品所表现的内容越深刻、越隐晦,越不便人们进行观照,就越体现艺术家的独创性,这种观点是不对的。一句话,艺术不是为创作主体自己而是为我们而存在,为观照和欣赏它的广大听众而存在。因此,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应该是能让广大欣赏者理解的、接受的,否则,则难言其艺术价值。

三、黑格尔独创性艺术观的局限

在说黑格尔的局限之前,应当客观地指出:黑格尔在艺术问题上是关注人的、关注社会的。在这里,黑格尔在强调“理念”(绝对精神)同时,也强调着“人”,有时甚至可以说“理念”成了“人”的“形象代言者”,“理念”的出场几乎就是“人”的出场。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黑格尔的人本精神。这一点在黑格尔探讨艺术家独创性问题的文论中清晰可辨。

然而,因为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来自于他的哲学思想体系,而他的哲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的,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和缺陷,因此,他的美学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错误。黑格尔的独创性艺术观同样如此,主要表现在:认识根源上的错误导致对艺术家独创性问题理解的局限。这认识根源上的错误,正如朱光潜先生说:“他(黑格尔)主要的错误根源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首足倒置’,即不把精神安在物质的基础上,不把理性安在感性的基础上,不把一般安在特殊的基础上,而是把这些对立范畴的关系倒转过来”[3]。他认为:“绝对精神在艺术中以直观(anschauung)的形式来表现它的本质或真理”、“精神在完全的自由中来知觉它内在的本质”[4]。他对艺术的总定义是这样的“艺术即绝对理念的表现”[1],从而否定现实是艺术的源泉。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导致黑格尔也从绝对精神出发来阐述其独创性观点,黑格尔以概念(即黑格尔的理念,绝对精神)为出发点来解释,使其独创性艺术观在本质问题上陷入了他哲学体系的基本矛盾之中。换言之,这种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自觉的“缺陷性”言说。

综上所述,黑格尔的艺术家独创性观点集中表现在:一方面,“独创性”不仅要服从风格的规律,而且要在主体方面得到灵感;另一方面,“独创性”不只是艺术家个人特殊作风的表现,更有着这样的潜在特征,即在掌握住一种理性题材的基础上,受主体性的指导,把这题材表现出来,既符合所选艺术种类的本质和概念,又符合艺术理想。应当说,黑格尔的艺术家独创性观点认识到了艺术与技巧的关系、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现实艺术创作与传统艺术经验的关系,观照了艺术与创作主体的关系和艺术与审美主体的关系以及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虽然由于受时代以及自身哲学思想的影响,黑格尔独创性观点存在一定局限(世界观方面),但其中认为独创性绝不是“标新立异”,它透出的深层人本情怀,值得理论家们进行深层探讨和严肃关注。在我国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当前,批判地继承它,对我们如何正确理解“艺术家独创性”问题,以及促使当代艺术家立足于“以人为本”,关注人、社会和历史进行艺术创作,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出版社,1979:369.

[2]陈军,王哲平.艺术审美简论[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19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