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十篇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十篇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54:53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证券业务;金融创新;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1-0110-03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体制确实为稳定金融市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避免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证券业务形成经营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分业经营”体制将原有累积的大量风险通过分业管理固化在原有领域,再通过时间进行化解,从而将不同性质的风险控制在一个相对固定和封闭的环境之中。但由于银行分业经营的优势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才发挥有效的作用,随着国际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金融业逐步开放,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国内外同行的双重竞争压力,而原有的分业经营模式严重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与经营效率,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开始探索参与证券业务的路径和模式,以此扩展原有的业务领域、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一、我国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理论依据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都不同的程度的涉及证券业务,商业银行作为整个金融业的重要一元,一方面有足够的条件和实力参与证券业务,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寻求业务发展的创新,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参与金融体系的内部合作,通过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促进市场的流动性,活跃金融市场,加快金融深化的步伐。

(一)我国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理论依据

1.根据规模经济理论,经济主体在生产或投资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其生产平均成本会随着生产力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的增加而下降。由于商业银行的平均成本线较为平缓,规模经济持续的时间也会较长,效果也会更明显。一方面银行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的扩大,使银行的收入来源增多,另一方面,银行参与证券业务之后,可以通过机构、资源的整合,大幅压缩经营成本,从而提升盈利能力。

2.当两种产品同时生产比一种产品单独生产成本低时,就产生了范围经济。金融领域内在的范围经济,指的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进入更广阔的市场,接触更多的客户群体,提供更多交叉性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可以在资金、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管理成本等方面获得范围经济效应。

经济学上的实证研究认为,金融行业的平均成本曲线比一般行业平缓,因而具有更大规模经济潜力,同时金融行业的资产专用性在降低,这意味着金融行业的同一资产完全可适用于不同金融业务,说明金融业具有越来越明显的范围经济效应。

(二)我国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现实依据

1.增强自身竞争力。随着金融业改革的深化,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行业内外的激励竞争,证券、保险以及信托业都不同程度触及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比如货币市场基金等产品甚至直接针对银行的存款业务展开竞争,并有演变为银行存款替代品的趋势。增强自身竞争力、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已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紧要问题。银行参与证券业不仅可以兼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大市场,并根据整个金融市场的趋势变化来调节自身的经营活动。同时也可以扩大客户群体和满足客户对个性金融产品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经营业务的多元化和竞争手段的多样化。

2.分散风险和金融创新。银行参与证券业可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优势互用、劣势互补,从而缓冲银行业日渐放大的风险因素,在银行业不景气时,利用资本市场获得收益,从而提高抗风险能力。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进而通过金融创新可以获取金融领域内的潜在利润,形成商业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

3.回避时滞性政策法规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限制。由于受制于管制法规的约束,使得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过程发展缓慢,过多的政策法规可能同时限制了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但不断地探索也会对监管制度的变革起到推动作用,如通过金融创新可以使原本受限业务项目得以实现。

二、我国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现状与问题

根据国际金融的有关观点,银证混业不仅是银行业与证券业在业务上的交叉与结合,而且也包括二者在机构上的联系与融合。经过二十余年的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发展,一方面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和法律政策环境已基本满足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要求,另一方面又由于我国现行的金融经营体制,实际上属于银证分业经营体制下的业务交叉,而非混业经营体制,这决定了以金融混业经营为生存环境的全能银行制在我国没有生存空间。

(一)我国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模式选择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或企业投资,银行控股公司制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的实现形式,如表1所示,当前我国许多商业银行的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直接或间接的进入证券行业,这使得商业银行本身与其他金融机构成为关联人,而通过控股股东的纽带作用,形成了规模庞大、经营多种金融业务的多元化金融集团。

通过构建这种金融集团,商业银行可以规避相关政策法规的限制实现金融机构间的战略联合,同时又与从事证券业务的金融机构形成实际的关联关系,并根据这种绝对优势从关联方获得一系列的证券业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主要方式

1.商业银行为证券公司与基金公司提供融资业务。当前证券公司与基金公司被允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从而扩大了商业银行此类业务的交易量和规模,也满足了证券公司合理的短期融资需求;许多商业银行也设计了股票质押贷款、针对证券公司投行业务的一般性贷款等业务,这都构成了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收入。

2.为证券公司与基金公司客户提供中介服务。商业银行既可以为通过证券公司交易证券的客户提供资金第三方存管业务及银证转账业务,也可以直接为客户提供银证通业务。

3.基金业务。我国投资基金业的规范与发展成就了商业银行开展基金业务,按照《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规定只有商业银行能够成为基金托管人,承担基金托管的权利与义务,这使得商业银行具备了从事基金业务的先天优势。商业银行经基金管理人委托,可以办理开放式基金的认购、申购、赎回业务,开放式基金的注册登记业务也可以委托商业银行办理;在开放式基金运营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央行的规定为基金管理人提供短期融资业务;商业银行可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直接从事基金管理业务。

4.投资银行业务。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参与经营财务顾问、基金资产管理业务和咨询服务等浅层次的投资银行业务,从事

此类业务也有利于商业银行深化理财业务、扩大客户群体和巩固客户基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参与的两大类投行业务主要是企业并购与理财顾问业务。

5.金融创新中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机构,将信贷资产信托给受机构,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受益证券,以该资产产生的收益支付资产支持证券收益的结构性融资活动。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来防范化解金融和信贷风险,将一些原本流动性可能比较差的信贷资产变现出来通过证券形式增强其流动性,同时使市场投资者可以自由的投资于银行信贷资产,从而分散商业银行在贷款上的潜在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问题

由于制度安排、业务水平、控制风险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在我国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如下问题。

1.银证合作处于初级阶段,业务规模有限。首先,银证合作基本局限在互为客户层次,共同开发客户资源上,更高层次的联手金融业务创新还不多见;其次,银证合作业务在合作双方的业务总量和利润构成中,所占比例较低;此外,银证双方目前对于对方进入自己的传统业务领域还心存戒备,尤其是银行对客户资源的保密要求,使相关证券业务很难得到拓展。虽然我国商业已经开始认识到了参与证券业务的重要性,但其从事证券业务的比重仍远低于国际大型商业银行。由表2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证券业务收入所占比重过低,其中最高的民生银行也没有超过20%,而国际知名商业银行这一指标基本都在50%以上。

2.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能力有限且缺少金融创新的动力。由于受到短期利益冲突和长期竞争关系等因素制约,使得银证合作双方都缺乏产品创新的动力、能力和市场环境。考虑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商业银行过度依靠存贷利差且收益较高,此类传统业务所占业务比重过大影响到了银行开展证券业务的水平与业务质量;二是受到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和投资渠道的影响,导致业务功能有限,存在着经营品种单一、业务结构高度趋同的问题;此外,传统观念与政策法规等制度安排上的限制也影响到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动力。

3.风险控制机制尚未健全,制约了银证合作的实施效果。不可否认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不完善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薄弱环节,由于缺少风险控制手段和相关经验,导致商业银行缺少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应对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

4.专业人才的缺乏。商业银行开展证券业务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金融创新人才,特别是具备专业素质、并且富有挑战精神、又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的经营管理者。缺乏专业人才已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我国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发展对策

作为现代金融的核心和运行平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也需要一定程度的合作与沟通,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是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竞争力、提高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顺应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未来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根据制度安排、自身业务特点等因素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积极参与证券业务,具体应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建立适当的资金互动渠道,实现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资金互动。银证合作的首要问题是资金流动,只有真实的资金互动才能推动更高级别的银证业务的产生与发展,这就要求在二者之间建立多种资金流动渠道,促进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互动,同时要设立风险控制机制,防止资本市场的风险无约束地、无过虑的传导到商业银行体系。

(二)金融工具的复合性及跨市场性开发以及业务的交叉。如果在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完全独立并且分开的情况下,银行业与证券业各自形成且使用的金融工具,其运用功能都是非常单一的,工具的应用被限定在彼此分割的市场中,业务联系范围也相当狭窄。这样一种完全彼此独立的格局会使商业风险在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各自的体系中凝固下来,风险不能流动,所以双方都不能知悉各自风险的危害性及其破坏性,现代金融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建立一种促进风险流动的机制,只有处于流动状态的风险,相互知晓,才能得到有效地化解,金融体系才能更健康、更有效的良性发展且相互循环。银行和资本市场在资金层面的互动必然导致创新型金融工具的产生,这种复合性的工具反过来又将作为载体促进两个市场资金的良性互动,进而推动为商业银行更多的参与证券业务。

(三)通过资本市场的平台,推进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证券化。一方面是商业银行通过上市证券买卖能够迅速补充银行的核心资本,从而提高了银行资金防范风险的能力,为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银行优质资产的证券化将极大地改善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以未来收益权的转移为代价将未来不确定的恶性资本,即市场风险转移到银行体系之外。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推进资产证券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赋予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以流动性,从而达到转移风险的目的,通过风险的流动性和转移,改善银行资产的质量。

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是未来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通过与金融体系内部其他机构的合作,促成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的形成和流动,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才发展与完善;商业银行可以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同时作为发起人和服务商,而这些业务范围也完全符合商业银行的运行特点。

(四)完善金融机构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一旦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之间开始出现工具的复合和业务的交叉,那就必然要求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作相应的调整和变革。银证合作的开展,客观上也要求在金融的组织架构上设计一道制度性“防火墙”,有效地过滤风险,衰减风险的传导过程。如果在银证合作过程中,金融的运行方式改变了,金融服务内容改变了,而组织结构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那将会产生一种制度性的灾难。我国目前的金融组织结构已经难以适应提升金融综合能力这一目标,金融集团化的模式是银证合作改革的终极方向。

以上所提到的是针对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理论依据与市场发展方面存在的障碍而提出的对策。就银行业本身来说,资产证券化是一项综合性融资业务,银行业应以住房抵押贷款作为发展资产证券化的突破口,并选择适当的证券化运作工具。只有把银行业高效的微观运作与宏观政策及制度有机结合,才能积极稳健地推进我国银行业资产证券化。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为根据各商业银行定期财务报表计算所得,其中证券业务收入选用中间业务净收入替代。

参考文献:

[1]吴奉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利弊与前景探讨[J],济南金融,2004,(12)

[2]何小锋,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4―59

[3]蔡奕,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热点透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1――193

[4]吴晓求,中国金融合作大趋势:银证合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2―229

[5]Boyd,J.H.andGertler,m.(1993)uscommercialbanking:trends,cy-cles.andpolicy.nBeRmacroeconomiesannual

[6]薛敬孝,曾令波,资产证券化与银行业的重新定位[J],南开管理评论,2002,(05):52―56

[7]陈肇强,试论我国资产证券化运作的法律问题[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34―37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篇2

关键词:股票市场;商业银行;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8)05-0061-03

股票市场与商业银行是共同构成我国的融资体系的两大分支。二者是同一个水脉的两个湖泊,关联度极高,都属于高风险的区域。两者动态时互相补充,都良性发展时有利于促进对方的健康发展;两者之间静态时互相对立,无论哪一方发生风险都可能会诱发对方系统的危机,并使原来的风险效应放大。因此,商业银行应积极防范与化解股市风险可能诱发的危机。

一、股票市场对推动商业银行发展的积极作用

股票市场是我国的直接融资形式。其发展一改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的融资格局,激发了商业银行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使商业银行在未来的业务模式和运作机制中更多地考虑股票市场这个平台要素。为商业银行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相象空间。

1、为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其经营往往受制于特定环境。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其发展机会也会随之而来。股票市场作为新兴的资金市场,它的出现与发展,特别其固有的资金本性更有利于商业银行拓展业务、优化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以及机制转型。商业银行与证券经营机构之间的资金融通道得到发展,特别是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的推出推动商业银行向券商等机构提供融通资金。使商业银行传统的服务的对象、媒介、内容和方式都发生改变。

2、丰富了商业银行的产品内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是获得利润、锁定客户的重要手段。产品越丰富,发展就越快。股票市场发展为商业银行资金运作提供更大规模、更为丰富、更高收益的产品,使其投资组合更加多元化。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购买和持有各种有价证券来优化其资产结构。多元化的资产组合使商业银行便于在充分兼顾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争取最大限度的盈利。银行可以直接为客户提供基于股票市场的理财业务和通过下属的基金管理公司为客户理财业务。将来银行QDii的投资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展到境外的股票型基金,商业银行可以更多地直接介入资产管理、承销、经纪等股票市场核心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可以依托股票市场,发挥自身优势,拓宽服务范围,提供更为丰富金融服务。可以提供流动性创造、风险管理和收益提升等不同类型的产品,更好地满足现有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丰富而有效率且又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股票市场可以激发了商业银行的创新动力。

3、实现了商业银行多元化负债。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和补充机制是长期困扰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治理结构也是影响国有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股票市场的发展,解决了资本充足率长期不足问题,为国际化提供了条件。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14家商业银行成功上市。商业银行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了资本充足率的不断提高,并且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可以不断从市场上取得足够的资本金补充来源。

4、优化了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主要依赖存贷利差而生存,股票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获得利润增加了新的渠道。中国工商银行2003-2006年四年,利息收入上升30%,但手续费收入上升42%。2007年前三季度,工商银行信贷收入增长10%左右,资产增长了15%~16%,而利润增长达到66%。中介和手续费收入的增长高达104%。已经上市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这三大行的业绩都提高了50%以上。国内股票市场迅速发展是商业银行的利润迅速增加的重要原因。

5、分散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在单一的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融资体系下,企业的风险全部转移给商业银行。而股票市场的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市场增强商业银行的市场约束力;另一方面,直接融资的发展从整体上分散了社会风险向商业银行风险集中的程度。2007年底,境内中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连续第6年实现“双下降”。而且,利润的增加,拨备覆盖率大幅提高,也增强了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

二、股票市场的风险带来的商业银行的财务危机

股票市场和商业银行作为两种不同的融资制度安排,静态看,两者在资金和客户方面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在同一资金市场上,由于资金的逐利性,必然会在两者之间频繁流动,资金流动时,既激活股票市场和商业银行的发展,也在传递风险。特别是股票市场是个风险极高的行业,始终受制多个因素的影响,其变化往往可能会诱发商业银行财务危机。

1、可能引发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股票市场行情好对商业银行经营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商业银行在社会融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在特定时点,投资者的资金供给总量是既定的,流入股票市场的资金增加则流入商业银行资金就减少,影响资金稳定性,加大流动性管理难度。股票市场股票的大量发行影响商业银行存款总量和结构。2007年沪深两市a股总市值数据为32.44万亿元,增幅达到了268.68%,增幅居全地球第一。股票市场的股票发行和交易量的快速增长迅速唤起了公众的投资热情。2007年10月底,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7.62万亿元,同比增长18.02%,但人民币各项存款下降4498亿元,同比下降6020亿元。10月份各项存款下降较多。主要是月底新股发行期间,企业、个人申购新股使企业存款、储蓄存款分流所致。而居民和机构投资者所拥有的投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银行的存款。随着我国基金市场的迅猛发展,“基民”的强大力量正在将银行存款从储蓄户头搬到证券、基金的账户之下,这也对储蓄存款产生替代效应。股票市场的发展使得银行存款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使定期存款活期化,长期存款短期化。由于商业银行相当部分短存长贷,股市变化瞬间性与银行资金运动相对迟钝性,决定了股市行情好时,可能引发流动性不足危机,不好时又可能形成流动性过剩危机。

2、股票价格暴涨会诱发商业银行资金黑洞。我国股票市场股票价格应该是股票价值的市场体现,但脱离了股票价值的股票就会存在价格高估。价格高估往往由多种因素形成,如流动性过剩,本币升值等。往往形成资金推动型上涨,对未来改革预期也往往会出现爆发性行情。这种没有价值支持的股票市场往往会形成泡沫,其条件一旦不存在或削弱,就会形成股票市值缩水,股指大跌。结果可能是来源于银行信贷资金形成的市值被蒸发得无影无踪。

3、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商业银行可持续、稳健经营。商业银行的经营必须持续经营。因为有些项目周

期较长,与此相对应,资金周转周期往往也较长。但当前由于资金市场投资产品结构单一,导致投资行为同质化,出现市场单边运行的格局。投资者往往就在股市和银行之间进行选择。加之股票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规模占比较较低,股票市场波动的天性,瞬间可能跳水,瞬间可能爆涨。作为同一个水脉的两个湖泊,股票市场必然会波及对方市场的稳定性,迫使商业银行保持高流动性,从而影响商业银行长远发展战略和资金的效益。

4、影响商业银行贷款质量。股票市场除了对商业银行相应地减少可贷资金且对信贷业务有替代效应外,还因为一些企业、个人挪用银行贷款进行股票投资,放大银行信用风险。股票市场准入门槛本来就很高,是典型的优胜劣汰的市场,造成商业银行优质客户和优质项目的分流,商业银行的有效信贷需求减少和优质客户的减少。加之宏观调控使相关行业内企业的分化更加显著,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风险有所加大。

5、传递国际股票市场危机并累及商业银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资金已跨市场、跨国界进行流动。从全球角度来看,全球股票市场实际上是一个一脉相承的大市场,其中一个国家出现风险或危机,就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相关国家。如美国次债危机引起的全球股票市场的同步涨落就是典型一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日益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体系,全球股票市场风险也会传导给国内股市,从而也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越来越大。

三、商业银行应对股市风险、增强财务危机管理能力的思考

应对股票市场对商业银行可能形成的危机,最根本的措施就是优化股票市场结构,完善股票市场监管体系。保持股票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从而消除引发商业银行危机的根源。当然,股票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引发商业银行危机仅仅是外因。商业银行应从强化内部机制人手,借股票市场的发展来促进自身的发展,通过强化内部管理来加强危机的管理,从而化危机为机会。

1、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风险和收益始终是硬币的两个方面,商业银行的高管人员在看到股票市场的发展给商业银行发展带来机会的同时,更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更应看到股票市场的高风险性随时都有可能传导给商业银行。股票市场对银行高管人员驾驭市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有了强烈的危机意识,才有可能有正确的业务发展指导思想,才能把防范股票市场可能带来的危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为此,需要建立和培育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及价值投资理念,在保证资金安全和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追求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需要建立和推行投资决策、投资交易和资产托管相互独立的风险控制机制,保证风险控制贯穿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全过程;需要建立和引进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技术,进行资产组合管理,分散和规避市场风险。

2、制定严密的危机处理预案。股票市场的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种类和形式是有规律可寻的。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财务危机管理中,在制定危机预案时必须把股市可能对商业银行形成的危机的预防预案作为重要的内容来设计。在预案中要规定应对危机的紧急措施、资源准备等等。只有充分的准备才能有充分的预防效果。

3、建立高效的危机处理应急组织。股市的变化可谓是瞬息万变,因而其危机具有突发性特征,与其它因素引发的商业银行危机相比还有影响层次深、范围广以及期限长的特征。商业银行要积极发挥计算机在危机管理中作用,加强对危机管理的前瞻性研究。在应对此类危机过程中,建立由商业银行高层管理人员组成的应急机构,以便充分调动资源、集中精力,解决危机。

4、构建科学的防范股票市场风险的隔离机制。建立完善股票市场与商业银行之间的风险与危机“过滤网”和“防火墙”,以便有效地过滤风险,缓冲风险的传导作用,控制跨市场、跨行业的危机转移。监管层应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规定除了法定的股权投资之外,要禁止或限制资金在股票市场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任意流动,禁止以关联交易的形式在集团内任意调配资金。商业银行要加强对证券公司融资的管理,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加大资产保全力度,严禁向证券公司和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发放以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为担保的贷款。并经常排查与证券公司业务往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对已经出现的各类风险,要加大清收力度,最大限度减少风险和损失,防止贷款资金用于炒股等投机用途。

5、建立应对“股灾”的快速反映机制。危机管理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方法取得最好的管理效果。当股市发生危机时,商业银行高管人员要能立即对股市危机的基本形势作出准确无误的分析与判断,对股市危机可能对商业银行影响程度、方向进行总体把握。同时,立即启动应急机制,按照实际情况,全行进行动员,既要保持正常经营,又要应对危机。此外,要加强对外宣传,通过一定的形式将股市场危机可能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向社会进行揭露,以稳定客户;紧急动用储备资产,根据资金头寸情况,及时进行买卖流动性强的资产;特殊情况下可以寻求同业、中央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的救助等等。

6、建立危机管理长效机制。面对危机发生的管理是一种被动式管理,而主动式的管理则要通过长期有效的机制建立才行。因此,应根据股票市场的特点,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强危机防范与化解能力。

商业银行要增强抗击风险、化解危机的能力,必须苦练内功,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增强业务发展能力。积极利用股市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是防范风险的根本。积极推进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建立起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的银行体系,不断做大负债业务,做优资产业务,做强中间业务,不断提高利润率和积累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这是商业银行防御危机的根本所在。

(2)推进资产的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以未来收益权的转移为代价将未来的不确定性,即市场风险通过证券形式转移到银行体系外。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赋予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流动性,达到转移风险的目的,改善银行资产的质量。

(3)实施全面创新。商业银行要以上市为契机,实现金融制度、技术、金融服务手段创新。重点发展证券承销、资产托管、资金清算、产品代销和依托股票市场的理财业务与融资业务等等。要加强以信息网络技术为载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打造股票市场业务的品牌。建立完善金融业务创新的组织机构,建立业务创新制度保障体系。

(4)实施主动型负债管理。股票市场的发展将给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应根据流动性变化和资产业务发展的趋势,更加主动灵活地实施负债管理,控制负债成本,有效地管理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根据变化了的存款市场特点,优化存款结构,加强负债管理,更好地匹配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篇3

一、我国商业银行在21世纪面临的挑战

(一)资本市场的发展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1.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所引起的社会资金分流,既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量,又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存款结构。从总量来看,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广大的居民和机构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渠道。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他们纷纷从商业银行提取存款购买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保险等资本市场金融工具,因而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对于存款的吸收。据有关专家统计,1991年我国证券存量占金融资产的比例为3.6%,到2000年,这一比例则上升到51%,10年之间增长了13.2倍;从证券投资基金来看,我国从1998年第一批5家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开始到2001年底,全国证券投资基金已有51只,基金总额已超过800亿元,而且基金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因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构成了潜在的严重的威胁。据中国建设银行在12个城市进行的开放型基金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有47%的机构和55%的个人表示愿意动用银行存款购买开放式基金。另外,随着人们风险意识和投资意识的增强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保险公司尤其是投资类险种的出现(如分红保险)对商业银行存款的冲击也不容忽视。到2001年底,我国保险资金已达4000亿元。虽然从理论上说,这些投资中会有相当一部分最终以财政存款或企业存款的形式又回流到商业银行,但这其中总有一定的漏损。因此,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会引起商业银行现有存款的减少及存款增长速度的下降。从存款结构上看,投资者进行投资动用的是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且这些存款多为定期存款,而回流的往往是活期存款或短期存款,这就导致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下降,期限缩短,从而不利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2.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影响。资本市场的发展首先影响了银行的贷款总量。一方面,由于存款规模的减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减少,因而贷款规模相应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使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上升,通过银行间接融资的比重亦相应下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1995年我国直接融资(股票和企业债券)只有366亿元,占当年全部融资额(金融机构贷款新增额加直接融资合计11307亿元)的3.6%,到2000年直接融资额达到2176亿元,占当年全部融资额的27.9%,从发展的势头和趋势看,其所占比重会进一步扩大,因此,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贷款间接融资比重会进一步缩小(张喜军,2002)。其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影响了商业银行贷款的结构。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展使业绩好的企业纷纷到资本市场融资而不从银行或少从银行贷款,导致从银行贷款的大多是效益不太好的企业,进而造成商业银行贷款的客户结构发生变化,风险上升;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集的主要是长期或永久性资金,因此,商业银行贷款的期限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比重增加,长期固定资产贷款比重下降,银行利息收益受到影响。

3.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形成了冲击。由于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业务的上述影响,传统的贷款收入减少,因而商业银行的利润下降。

(二)外资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挑战

据统计,到2002年3月,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已经有400多家,其中200多家已经开始营业。虽然外资银行目前只占有市场份额的2%,但据亚洲开发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布鲁斯估计,10年或15年之后,外资银行占有的市场份额可能会上升到30%左右,外资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构成的潜在威胁由此可见一斑。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将会在优质客户、优秀人才、中间业务等方面与我们展开激烈的竞争,因此,我国银行业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外资银行的挑战。

1.优质客户资源的激烈竞争。一般说来,银行80%的利润由20%的主要客户形成,因此,优质客户的争夺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外资银行拥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金融创新能力,可为客户提供高效全面的服务,因此,中资银行的一部分优质客户可能会转移到外资银行,从而导致中资银行较大的损失。据报道,有不少外资金融机构已在中国市场进行有关市场调查,并掌握了有关中资金融机构优质客户的确切数据,其目的就在于为将来的竞争做准备。

2.优秀人才的争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本土化及经营管理的需要都会促使其在人才方面与中资银行进行争夺,而外资银行高薪、高福利及较多的培训机会对优秀人才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中资银行人才的流失在所难免。优秀人才的流失短期内会导致中资商业银行一部分客户的流失,长期内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中资商业银行发展后劲不足,因此,优秀人才流失对中资银行的影响不容忽视。

3.中间业务方面的挑战。中间业务作为现代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具有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的特点,因此是商业银行非常理想的业务类型。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种类少、创新能力差、发展滞后,在中间业务的开展方面和外资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在中间业务的竞争方面我国银行业处于劣势地位,从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极为不利。以外资银行较为集中的上海为例,目前上海市外资银行的进出口结算业务量占上海市进出口结算总额的比重已经达到了35%~40%.

(三)网络银行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相比,设置成本和营运成本都很低。在美国,开办一家网络银行的成本为100万美元,而开办一家传统银行分支机构的成本则为150~200万美元,这样会使一大批非银行机构通过网络进入银行领域,进一步加剧银行业的竞争;另外,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统计,各种客户服务渠道的平均每项交易成本也有较大差别,利用传统手段完成一笔业务的费用高达1.07美元,而网络银行的成本仅为1美分。根据艾伦米尔顿国际管理顾问公司的调查预测,到2003年,网络银行将瓜分30%的银行业利润。因此,我国传统银行业也必将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据CnniC调查,截止到2001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2650万,是2000年同期的2倍,上网计算机台数达1002万台,也比2000年同期翻了一番。据预测,我国网民数量在2014年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为网络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同时,这也意味着传统商业银行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来自网络银行的挑战。而且,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也会在网络银行业务方面和我国银行业展开激烈的竞争。

(四)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从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来看,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步伐的加快,因此,各国纷纷放宽金融管制,与此相伴随,混业经营已成为世界潮流。在这种情况下,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储蓄贷款协会、信用社、证券公司、人寿保险公司和某些金融公司纷纷涌入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领域,从而使得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优势丧失,进而面临的对手空前增多。在英国,这一特点尤其表现在建筑协会通过结构重组,大量地向银行转变。我国金融业亦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信托机构大办银行业务到目前邮政储蓄与商业银行的存款争夺,证券投资基金及保险公司对商业银行存款的分流,如此等等,都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着来自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而且,当前我国实行的还是分业经营,且金融创新步伐较慢,金融自由化程度不高,应该说,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银行金融机构对于商业银行的冲击。可以预计,随着这种情况的改变,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商业银行构成的威胁将会大大增加。

综上所述,21世纪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不再是传统的同业竞争、国内竞争、服务质量和价格的竞争,而是金融业与非金融业、国内与国外、网上银行和网下银行等多元竞争格局。因此,如何应对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迎接挑战,加快自身发展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促进商业银行快速发展

1.利用资本市场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商业银行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的问题。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结构来看,负债的绝大部分是存款,所有者权益则全部来自国家投资,而且几乎都是核心资本,资金来源渠道比较狭窄,银行资金与资本市场没有形成双向流动的机制,主要是银行资金单方面流向资本市场。其实,在资本市场的发展分流银行资金的时候,银行也可通过资本市场来筹资。如商业银行可通过股份制改造在资本市场上公开发行股票来筹集资本,也可以通过发行金融债券、次级债券来筹资,这样既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增强资金的稳定性,又可以提高资本充足率。

2.通过参与资本市场交易,改善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1)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解决资产结构单一问题提供了可能。商业银行除了传统的贷款业务外,还可以通过购买和持有各种有价证券来优化其资产结构,提高其资产的流动性,实现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组合。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商业银行持有债券占其总资产比例已经从1997年的4.98%上升到2001年末的12.51%,债券投资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一条重要的资金运用渠道,对提高商业银行整体收益水平作用明显(宋清华,2002)。可以预计,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商业银行利用资本市场改善资产结构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2)通过资产证券化,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资产往往缺乏流动性,而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改善其资产流动性提供了可能。因此,商业银行可通过资产证券化技术将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贷款、汽车贷款等转化为标准的可交易证券,借助资本市场把它们推销出去,以增强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3)通过资本市场,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拥有比例相对较高的不良资产,因而蕴藏着较高的经营风险。实践证明,不良资产能否有效处置,关系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而资本市场的发展恰恰为这些不良资产的处置提供了市场空间和实现途径。

3.大力拓展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业务。如开放式基金的销售及基金的托管、清算,开办资产管理、证券投资咨询、证券交易结算等业务,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发展机遇拓展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拓宽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渠道。

(二)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竞争力,以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

1.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商业银行运行机制的要求,加快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使我国商业银行成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机制健全、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的现代商业银行。

2.加大处置、消化不良资产的力度,努力降低不良资产比例,尽量避免新的不良资产的形成,使商业银行能轻装上阵。

3.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经验,调整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改革用人机制,加快金融创新,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

(三)抓住机遇,大力拓展网上银行业务

根据前述分析,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普及,传统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唯有把握机遇,将传统银行的优势与网上银行相结合,才能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

1.完善网上银行功能,充分发挥网上银行的服务优势。如,尽快开通网上B2B业务,借助电子商务的发展机遇求得网上银行自身的发展;开办一些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业务,拓展网上银行的业务范围,发挥网络银行成本低的优势。

2.改革传统管理体制,适应网上业务发展需要。网上银行是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产物,需要有新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与之相适应。如对现有银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变“垂直式”、“直线式”管理模式为“扁平型”、“矩阵式”管理模式,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加快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按照最能满足客户需要、开发客户价值的要求设计业务流程,打破传统的分工概念等。

3.重视对网络人才,特别是同时具备网络知识和金融知识的人才的培养。网络银行网站的建立和维护,网络银行业务的顺利开展,网络金融新产品的开发,都离不开拥有充分网络知识和金融知识的人才,因此,对这些相关人才的培养,是关系我国银行业电子化建设和网络银行发展的关键。

(四)利用分业经营政策日益松动的形势,积极拓展商业银行业务,加强商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并为将来的混业经营作准备

我国金融业目前的分业经营格局是在当初特定环境下作出的选择,等将来混业经营的条件具备后,我国必然也会走上混业经营之路。应该看到,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在给商业银行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非银行金融机构带来的发展机遇,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样,商业银行在面临来自非银行金融机构挑战的同时,也可将业务范围逐步渗透到非银行金融机构领域,变被动为主动,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总之,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只有勇于进行改革和创新,积极开拓进取,才能在21世纪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新晨:

注释

①②张喜军。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及其对策[J].投资研究,2002,(11)。

③王德平。对发展网上银行业务的思考[J].上海投资,2002,(1)。

「参考文献

[1]ZvibodieandRobertC.merton.Finace[m].prentice-Hall,inc.2000.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篇4

摘要: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同时,银行的发展又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在认识商业银行产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究其发展规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总结出国际化、业务趋同化、基层化、电子银行发展迅速、个人银行业务与中间业务比重提升等6个特点,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预测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集团化、虚拟化、垄断逐步弱化等趋势。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发展;金融机构;电子银行;国际化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货币、信用、银行等金融因素已经完全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且各个金融因素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可以说,生活在当今社会,从事任何经济活动都要考虑金融因素的影响。金融体系一旦运转失灵,必然会危及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引发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会爆发严重的社会或政治危机。历史不断证明,在几次大的世界经济危机中,都先是金融危机爆发,而后开始扩散,最终造成全球经济的衰退和萧条。在诸多金融因素中,金融机构,尤其是作为金融机构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对经济肌体的作用力更是不容忽视。伴随着技术更新步伐的13益加快,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将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会有哪些发展的新特点,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商业银行①(commercialbank)是指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的的信用机构。它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了货币兑换业和兑换商。11世纪,威尼斯是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各国商人很多,交易非常频繁,市场上货币种类也非常多,繁杂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阻碍了经济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一部分商人从商品贸易中分离出来,专门在商品贸易往来中对货币进行鉴别与衡量,从事货币兑换业务。

第二阶段:货币兑换业演变成货币经营业。许多商人将自己的货币交给货币兑换商保管,货币兑换商开出的收据演变成早期“汇票”。货币兑换商在货币兑换业务基础上增加了货币保管和收付业务,出现了货币经营业,货币经营业被认为是银行早期的萌芽。

第三阶段:银行业与银行的产生。银行一词源于意大利语banca,意思是板凳,早期的银行家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时使用。英语转化为bank,意思为存放钱的柜子,早期的银行家被称为“坐长板凳的人”。货币经营商开始不满足在经营中收取手续费,而是想获得更多的收益,当他们利用积聚起来的暂时闲置的货币开展放贷等其他业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的竞争已经展开,按照国外银行混业经营的原则,商业银行可以涉足于证券、保险业、养老基金,甚至是房地产市场。如果我国还把商业银行的经营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在制度层面,这种竞争显然并不在一个层次上。第三,客户需求。混业经营的商业银行可为客户提供全面性的服务,客户在一家银行就可以享受到存款、贷款、投资,保险和证券等广泛的金融服务,不仅有利于节约时间、减少成本,而且也有利于抓住投资机会,增加收益。在2003年l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做出了修正,“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这也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预留了法律空间。

2.集团化经营

看到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就不能不提我国商业银行可能选择的集团化经营,集团化经营除了提高混业经营的优势外,还可以在关闭重叠机构精减管理部门、缩减开支等方面发挥规模经济作用。有学者建议我国采用金融控股集团模式实现银行业混业经营,因为虽然金融混业经营是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但目前必须尊重我国还不具备混业经营条件的现实,作为中间模式的金融控股集团化综合经营将是现实选择。我国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政策性原因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团。因执行1993年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政策,由原有的混业经营企业分离成的金融控股集团,如光大集团和平安集团。第二阶段:产业集团、民营资本纷纷大举进入金融行业,朝金融控股集团方向发展。招商局集团、宝钢集团等国有背景的产业集团通过人资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金融机构,有朝金融控股集团方向发展的倾向。除产业集团外,民营资本也曾试图打造金融控股集团,德隆系、万向系、希望系等曾经被认为是我国民营“金融控股集团雏形”最突出的代表。第三阶段:由具备一定实力的金融机构作为投资主体组建的金融控股集团。由产业集团、民营资本为主导组建的“金融控股集团雏形”大多存在问题:首先,它们拥有银行、信托、保险的牌照较少,更多的是控股或拥有证券、基金管理公司、租赁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其次,它们对金融机构的持股基本上达不到控股;第三,它们大多并不具备对金融资源的整合能力。先天的脆弱性加上外部环境的急速变化使得这些产业集团、民营资本大部分放弃了朝金融控股集团方向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大多实力雄厚,最有可能采取集团化经营【7】。不远的将来,我国的商业银行集团可从事银行、证券投资、信托、保险、咨询、信息服务的业务,这样以银行业务为核心,依托商业银行网络优势,完善多元化业务平台,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为目标,实现商业银行、保险、投行联动发展,商业银行就成为一个“大型连锁的金融超市”。

3.合作经营越来越多

未来的经济社会,竞争对手时常在某个时期会成为合作伙伴,这种“亦敌亦友”的关系在我国商业银行领域也会频繁出现。世界经济包括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背景下,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面临的风险也日趋增大,为避免竞争造成的两败俱伤,也为了分散较大的风险,它们可能采取合作经营。此外,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趋同,也为它们进行合作打下基础。为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受经济区域的限制问题,也为避免地方资金市场的弊端,及同业拆借在时间上对双方的不利,商业银行间合作的方式可能是跨经济区域的合作经营嗍。此外,国内数家商业银行也可进行大合作,共同走出国门,必要时可到国际上寻求合作伙伴,开办真正的国际业务,比如“银团贷款”等,寻求利润的国际转化,这是全世界商业银行发展的共同趋势。

合作经营的另一个层面是产业资本与商业银行的合作。这种合作不是集团化的经营,而可能是商业银行通过参股的形式参与到产业资本的利润分配中,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这可能是比较遥远的事情,但商业银行本身作为一个市场经济中活动的主体之一,会不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合作经营也是其发展的趋势。

4.虚拟化经营

随着网络技术和全球金融电子化高速发展,货币形态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电子化支付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的主流,商业银行也可能逐渐虚拟化:实体机构可能逐步萎缩,而依托网络的电子银行发展规模将突飞猛进。

这是因为:第一,电子银行能给客户带来便捷、高效和全天24小时的金融服务;第二,银行出于成本考虑,推广自助服务,加速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从银行自身业务发展趋势来看,银行基于成本的考虑正在将大量低端客户的低附加值业务(如小额现金存取款及第三方中间业务)转移到自助服务终端上,这样就对电子银行设备产曹朝晖: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预测3oo25o2ooⅱ150l0o50o量蚕蚕蚕量萤量蚕蚕萤年份图1中国工商银行2000---2010年企业网银客户数增长情况12o0o100ooⅱ80oo6o0o4ooo20ooo萤蚕量n蚕蚕nn萤蚕n萤蚕萤年份图2中国工商银行200(t---2010年个人网银客户数增长情况30o250l200皎150l0o5oo年份图3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交易额增长情况(金融创新)、求快(网络银行),这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银行业总体的发展趋势。从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可以看出,银行业的发展与经济贸易发展情况及科学技术的更新密切联系。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也必然符合这一规律,我们可以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前景预测一些其发展的趋势。

1.混业经营仍是大势所趋

我国在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中确立了严格的分业经营原则,但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仍是大势所趋。这是因为:第一,内部冲动。分业经营本意是防止风险的跨业传染,从而降低系统性风险,但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业、保险业的业务范围分别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商业银行的利润也就被限制在一个狭隘的空间内,银行的风险反而会扩大。另外,逐利性要求也会促使商业银行有混业经营的冲动。第二,外部压力。

60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施行《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以来,截至2009年末,全国共有148家村镇银行成立,尽管村镇银行扩张速度较快,但距离中国银监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工作安排》设立1027家村镇银行的目标却相距甚远。

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全国的148家村镇银行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5亿元,发放中小企业贷款82亿元,多数机构已实现赢利,目前这些村镇银行总体运行良好,正逐渐成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虽然我国的村镇银行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小到壮大,一步一个脚印,它的发展代表了银行基层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3.业务趋同化

2010年5月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在第六届中国金融改革高层论坛主题演讲中表示,必须解决中国商业银行在战略、产品、机构、服务、收入结构、治理结构、创新、机制、文化9大方面的趋同问题。这些趋同趋势演变下去,将导致中国商业银行出现“千行一面”的格局,不利于提升银行业的发展水平,不利于提高民族金融业的竞争力。但不可否认的是,撇开传统的银行业务,当前一个银行开办了新的业务,其他银行不久就会竞相开办相同的或相似的业务,各个银行的业务在趋同化。随着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银行业务在不同地创新,而又不断地趋同。‘4.中间业务比重日益加大在银行诸多的业务中,中间业务的比重逐步增大,各银行在这块业务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还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它在巩固传统业务同时,大力开拓现金管理、投资银行、资产托管和各类理财等高成长性、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兴中间业务市场,形成了9大类400多个品种的中间业务体系,中间业务收入由1996年的19.4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23亿元。2010年的各项中间业务仍保持迅猛增长势头,与2009年相比,银行卡、对公理财、资产托管三项中间业务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5.5%、55.0%、53.o%,见表1。

表1中国工商银行多项中间业务增长情况(单位:人民币亿元)5.不断开拓个人银行业务在银行和客户的关系中,银行强势与客户的弱势地位已经在发生转变,客户选择银行的空间日益扩大。不管是个人还是公司,客户群出现细分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客户结构出现高端、中端、低端的分化,自认客户的需求也就日益多元化、个性化。2003年以来,我国的银行纷纷推出各种理财产品。国内商业银行贵宾理财领域的尝试,包括打造顶级的理财团队,为私人客户提供证券、保险、期货、房地产投资甚至律师服务等众多领域的专业理财服务等,为国内私人银行服务奠定了基础。中国银行的中银理财、中国农业银行的金钥匙理财中心、中国工商银行的理财金账户、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理财等各式各样的理财中心(财富管理中心)都在向私人银行业务挺进。目前我国正积极向金融业混业经营方向靠拢,例如商业银行可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从事qdii境外理财业务,保险公司允许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并可参股和控股商业银行等,这些措施从某种程度上正好迎合了个人对私人银行业务全能化、个性化、复杂化的要求[51。

6.电子银行发展迅速

以中国银行为例,2010年中国银行加大了自助设备投放力度:2010年投放自动取款机(atm)2.4万台,比2009年的1.8万台增加了33.6%;其网上银行也快速发展:2010年的个人网银客户数达到25l4万户,比2009年的1254万户增加了100.4%,2010年的企业网银客户数达41.9万户,比2009年的15.2万户增加了176.2%。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工商银行的情况,见图1、图2和图3,可以清晰地看出电子银行发展之迅速。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趋势预测

郑先炳总结出西方商业银行发展的5个趋势嘲,即:求大(收购兼并)、求全(混业经营)、求广(国际化)、求新59务时,货币经营业便发展为银行业。1171年,威尼斯银行成立,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银行①,随后意大利的其他城市以及德国、荷兰的一些城市也先后成立了银行。‘第四阶段:现代银行业的兴起及商业银行的产生。早期银行主要的放款对象是政府,并带有高利贷性质,这一特点显然不能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17世纪,欧洲各国纷纷要求降低利息率,使生息资本服务于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1694年,英国国王帮助商人们在英格兰建起第一家现代股份制银行——英格兰银行,它以工商企业为主要业务对象,发放低于平均利润率的贷款,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它的建立标志着现代银行业的兴起,也标志着商业银行的产生。

商业银行的发展是在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下进行的,也是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体系的大家庭中逐步完善和壮大的。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规模巨大的股份商业银行纷纷建立,成为资本主义银行的主要形式。另外一些原有高利贷性质的银行业为适应经济发展要求,调整放款原则而逐渐变为现代的商业银行。随着信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干预的不断加强,又产生了建立中央银行的客观要求。1844年改组后的英格兰银行可视为资本主义国家中央银行的鼻祖。早期的商业银行以办理工商企业存款、短期抵押贷款和贴现等为主要业务。现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已扩展到证券投资、黄金买卖、中长期贷款、租赁、信托、保险、咨询、信息服务以及电子计算机服务等各个方面。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在世界各地陆续建立起一批世界性的或地区性的银行组织,如1930年成立的国际清算银行、1945年成立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1956年成立的国际金融公司、1964年成立的非洲开发银行、1966年成立的亚洲开发银行等,在跨越国界和更广泛的领域里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史料记载,我国远在周朝时期就出现了从事货币信用业务的金融机构。唐朝时期金融业逐渐发展起来,“飞钱”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汇兑业务。明朝中叶就形成了具有银行性质的钱庄。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使我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十分缓慢,金融机构长期处于分散、落后的状态。直到1897年,我国才出现了中国人自己设立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次使用银行名称的国内银行)。最早的国家银行是1905年创办的户部银行,后称大清银行,1911年辛亥革命后,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一直沿用至今。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基础相当薄弱,在1994年才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以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商业银行)为主体,其他各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llj。

二、我国商业银行现状分析

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主要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还有一些外资银行,从区域上可以分为全国性商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区域性商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等)、地方性商业银行(各地城市商业银行)。从我国商业银行当前发展状况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国际化步伐在加快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商业银行都要面对来自全球同行的竞争,银行业与其他许多行业将不得不选择跨国经营。以工商银行与中国银行为例:工商银行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截至2010年末,已在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营业性机构,分支机构总数达到203家,境外资产规模由2009年的522.1亿美元增加到757-3亿美元,增加了45.1%圆;而中国银行,截至2010年末,境外机构达986家,海外资产由2009年17568亿元增加到23283亿元,增加了32.5%[31。

2.银行基层化

如果说银行国际化是银行把触角向外延伸的话,那么银行基层化则是把触角向下延伸。众所周知,我国经济总体发展不平衡,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十分薄弱。为进一步帮助解决三农问题,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对这些地区金融机构的设立和金融业务的办理实施了一些优惠政策。自银监会2007年1月并正式①世界上第一家银行究竟建立在哪一年,成立于何地,时于这个问题,史学界的看法很不一致。一些学者认为,1171年建立的意大利的威尼斯银行,是世界上最早的银行。例如:美国《新哥伦比亚百科全书》的“银行业务”条就是这么写的。而有些学者却认为世界上第一家银行的建立要比这晓得多。

58曹朝晖: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预测生大量的需求。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上也印证了之一趋势。可以想象,随着无现金社会的到来,货币的不断数字化,现有商业银行在具有一定经营实体和支付终端的基础上,大部分业务会在虚拟的网络上开展。

5.银行垄断局面会逐步改观

我国银行业中存在的垄断现象饱受诟病,曾有学者举例,有消费者在商业银行存款100元,9年后只剩60多元。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收取了占存款总额近40%的费用作为手续费。这样的收费标准,肯定令国外的同行们瞠目结舌。至于中国的商业银行为何敢于如此肆无忌惮,不仅费用繁多而且说涨就涨,原因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垄断。但我国商业银行垄断的局面会逐步改观,这是因为:第一,我国银行的数量在增加,银行业除了四大商业银行以外,还有几十家股份制银行,上百家地方性商业银行,还有一大批外资银行,竞争在逐步加剧,激烈的竞争会消除垄断;第二,美国有反托拉斯法的规定,我国也在制定出台类似反垄断的政策法规,鼓励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监管的主要方向。我国银行业中的一家独大的现象不会出现,几家垄断的局面也不允许产生。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不管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必然和着社会发展的节拍,必然伴随着与外资银行的合作与竞争,必然需要不断的创新。随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毋容置疑的是我国未来的商业银行仍会在国内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尤其是自1987年我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以来,银行业的发展和改革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指向标,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晴雨表。1993年12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提出要在我国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并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由专业银行转变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也全面开启了。这是中国银行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自此,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有了一个明确而具体的方向,这对银行业的金融改革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截止2015年,我国共有5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131家城市商业银行和1270家的村镇银行,还有部分的合资银行、外资银行、港资银行和台资银行,商业银行的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

但在商业银行运作的过程中,2015年爆发了震惊全国的“农行票据案”,这是继2013年“高山案”之后,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管理问题再次出现比较大的问题,在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以及商业银行体系初步建立之后,保证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行,为经济的发展贡献出力量,成为了银行业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原因探析

(一)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步伐的加快,商业银行也加快了股份制改革的进程,商业银行资本构成的多元化和资本运作的程序多样性日益健全和完全,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纷纷追求上市。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在上市之后,面临着现代金融业所带来的管理上的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控股方是各级政府机构,这是为了保证我国在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性质,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确保我国的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在金融层面得到必要的保障。也就是说,在商业银行中,真正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等决定银行发展战略的管理治理机制,都是基于政府的决策,而不是金融业和现代公司的正常发展机制。这种金字塔式的内部治理机制是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商业化程度的提高的,首先是因为政府的决策考虑的是整个国家或者当地政府的整体利益,有时候便不得不牺牲商业银行一些其他股东的利益,但这种牺牲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起到迟缓的作用。在股份制改革迟缓的情况底下,必然会导致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机制不通畅,即商业银行的股东不能在股东大会上行使自己应有的权力,在参与商业银行的股份之后,投资回报率就无法做到真正的长期保障。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国有资产以对民间商业的管理来保证政治上的体制需要。

(二)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存在不正确的地方

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之后,尤其是上市之后,追求利润成为了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股份制改革之后,银行的利润不再单一地通过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的差额来获取储户的利润,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但银行与一般的企业性质不同,它涉及着国家的金融安全,尤其是关乎到当前中国的经济能否软着陆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因此,银行业的经营方式应该与一般企业有所不同,但是刚刚完成股份制改造的银行业,在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上在不断地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靠拢,从而丧失了银行业应该有的金融安全性和运营独特性。

(三)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产品比较混乱,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营销方式

股份制改造之后,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不仅仅是贷款利率减去存款利率的差,银行也在商业化之后发明了比较多的金融衍生产品,诸如各类基金、信用卡、理财产品等。这些金融衍生产生在银行商业的进程中被退出来,在国内金融市场所经历的时间还比较短,金融衍生产品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清晰的推出思路。这往往导致金融衍生产品呈现卖方市场的特征,即银行在金融衍生产品的推出上占有唯一的信息资源,这会导致金融衍生产品缺乏相应的市场基础,不能满足客户具体的金融需求。在此基础上,各大商业银行不得不走入营销模式。以银行内部员工为营销人员的商业银行营销模式,在工作效果的评价方式上,普遍采取“以业绩为唯一指标”的考核体系。而营销人员只能营销已经存在的进入金融衍生产品,这些产品在某些程度上是与市场的需求有一定的出入性的,银行营销人员的工作压力便会上升,从而反过来营销进入金融衍生产品的销售。

(四)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技术比较落后,没有充分发挥互联网在风险识别技术上的优势

在商业银行爆发了震惊全国的一些金融犯罪案件之后,商业银行内部人员的监管给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士带来了不小的震惊。因为看似是银行内部人员伙同家属、朋友一起犯罪,其实根本的问题是在于银行在监管方面人认识的不足导致的。人们一般认为,银行业的金融风险主要来自外部,因此对银行业从业人员的监管也主要以外部监管为主,这样商业银行内部便形成了一定的固有利益团体,这些固有团体在内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把银行的利益抛诸脑外。从银行的的管理层来说,这是因为在认识银行风险因素来源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外部,而忽视了内部员工的风险。这种风险注意力上的分布差异,直接导致了内部风险识别技术的落后。在这种传统的风险识别技术上,对人的工作素质以及知识的要求非常高,但当互联网进入金融时代之后,互联网金融能够在风险识别上带来一些新的技术突破。例如,贪污者如果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交易,其犯罪记录将永远消除,但在传统犯罪中证据是比较容易消除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陷的解决措施

(一)加快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改革,使其成为真正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在我国社会主义的体制之下,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持股比例一般是最高的,这是为了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因此在我国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国有资产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种金字塔式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利于其他股份进入到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当中的。而国家的相关经济法律法规明确指出,促进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以外其他资本的活跃性,是促进整个国家经济健康运行的有效手段。加快商业银行的股权制度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一票否决制在股东大会上产生的负面作用,从而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民主的氛围,使商业银行可以形成内部互相监管和互相建议的良好运行机制。

(二)转变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既要突出现代化企业管理方式的优越性,又要强调银行业的特点

在国有银行商业化的进程中,以及中小型商业银行成立的过程当中,银行管理经营理念的转变是其实现商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这是为了银行能在管理层面上引进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从而为银行的发展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和潜力。在银行完成商业化的初期,银行的运营是相当地成功的。但随着金融市场的改革,金融业的本质特点不断被人们挖掘和认识到,这就要求银行业的运营也能符合金融业的本质规律。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当中,银行业的发展不仅仅应当朝着企业的现代管理方式发展,也要兼顾银行业的特点。金融业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因此在金融业的管理上应该更多的考虑安全性内容,应当把利润性的因素降低,在保证商业银行股东预期利益的前提之下,把金融安全性的因素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重点。

(三)规范管理金融衍生产品的内销模式,严格监督商业银行内部人员的购买行为

在诸多的金融犯罪案例中,银行内部人员所带来的损失占有相当多的比例,这是因为银行在形成自己的内部固有利益团体之后,银行内部人员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把金融衍生产品的购买方式修改,使其以购买金融衍生产品的方式发生腐败,这是金融犯罪中的一种常用手段。因此,加强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首先是要加强对内部人员的监管,在商业银行内部人员购买银行相关金融服务的时候,应当对其进行必要的审查,在其购买之后,应当对其使用的过程采取最为严厉的监管措施。

(四)充分利用金融创新工具,减轻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陷中的周期性风险

在我国的金融改革之中,金融衍生产品会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更新和换代也不断地产生,金融衍生产品中总是走在金融工具的后面。因此,通过金融创新,减轻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风险,尤其是周期性的风险,需要对金融工具进行创新。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已经逐步产生了,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对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进行改革,需要商业银行从战略层面提出一些可以执行的规划和策略。通过这些改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银行业中的运用,减少商业银行内部腐败案件的产生,是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的途径之一。

三、小结

在我国金融业改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相继爆发的几起严重的商业银行内部员工犯罪的案例,使得商业银行内部监管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笔者在国内某家商业银行工作的经历中,发现了一些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缺陷,例如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存在不正确的地方、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产品比较混乱,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营销方式以及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技术比较落后等等,这些内部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对商业银行本身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困扰,甚至有些因素是金融犯罪案例爆发的直接原因。笔者依据实际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加快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改革,使其成为真正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变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既要突出现代化企业管理方式的优越性,又要强调银行业的特点、规范管理金融衍生产品的内销模式,严格监督商业银行内部人员的购买行为、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提高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技术等具体的措施。

参考文献:

[1]赵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路开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4,06.

[3]车宣呈.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陷分析与完善建议――基于系列银行高管卷款出逃案例的分析[J].会计之友,2015,04:52-54.

[4]钱诗曼.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江苏大学,2010.

[5]吕瑞.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研究――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内控缺陷为例[J].金融经济,2013,06:87-89.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养老产业;信贷支持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43(2017)04-0026-02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的新常态环境下,加快养老产业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基于我国国情、立足于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客观现实制定的战略制度。从我国养老市场现阶段发展看,我国处于金融准备不足的阶段,养老资金缺口比较大。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养老产业提供信贷支持的功能,然而前商业银行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力度还不够,因此基于养老服务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商业银行要积极调整战略结构,以此满足养老服务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商业银行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意义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养老负担日趋严重,尤其是养老资金缺口的不断扩大,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应对老龄化的刚需产业,也是银行机构关注的“蓝海”行业。商业银行在我国养老金融服务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强化商业银行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扶持力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商业银行支持养老产业有助于缓解养老资金紧张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龄化人口比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我国老龄化速度也非常快,“未富先老”的格局已经形成,各个省份的财政养老资金缺口较大。商业银行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具有加强的资本优势,因此加强商业银行对养老产业的支持力度,可以缓解地方财政的资金紧张问题,从而让地方财政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完善养老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社会提供日趋完善的现代养老服务体系。

(二)商业银行支持养老产业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模式

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的形势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为此提出了构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例如上海市最新推出了“政府主导、家庭为主、社区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要求商业银行要给予养老一定的信贷支持,尤其是对于“惠普型养老”模式的发展,由于该部分人群的收入不高,他们购买养老服务的能力有限,单独依靠政府的财政资金不现实,因此商业银行针对该部分群体开发相应的金融服务产品,有效的促进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1]。

(三)商业银行支持养老产业有助于引导养老产业健康发展

资金具有导向作用,商业银行通过金融政策可以引导养老产业朝着健康的方法发展。由于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时间还不长,很多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偏差,以养老房地产为例,企业在开发养老房地产业务过程中,容易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而偏离养老功能,而商业银行可以发挥信贷手段对养老房地产进行控制,一旦养老房地产偏离养老功能,银行则对其采取停止信贷的方式约束其按照养老功能方向发展。另外商业银行自身具有的风险防控机制可以对养老产业进行风险评估等,以此有效的避免了养老项目出现信用危机、资金链断裂等问题,有效的保证了养老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商业银行支持养老产业的现状

商业银行在养老产业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基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及商业银行转型内外压力下,养老产业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蓝海”行业,并且通过各种金融服务为居民提供日益增长的养老金融需求,例如商业银行提供的社会养老保险服务、金融社会保障卡服务、全国社保基金托管服务、企业年金服务、养老投资理财服务以及综合养老金融服务等等。结合锦州市商业银行布局养老产业的政策,商业银行支持养老产业主要体现在:一是商业银行加大授信政策支持。随着锦州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单独依靠财政拨款的养老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养老需求,然而民办养老服务体系又存在资金紧张、用地困难、盈利空间小的缺陷,为此锦州市强化了信贷支持力度,对于民办养老机构给予优惠的信贷政策。例如《意见》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投资设立小型养老服务机构,或招用员工比例达到政策要求的小微养老服务企业,积极利用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给予支持;二是银行信托。相比其他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介入养老金融有着更加综合化、多角度的优势,银行通过信托服务可以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于养老产业,从而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例如光大银行正在投建医养健康产业的基金,引导和联合社会资本投入医养健康产业。

三、商业银行支持养老产业存在问题

商业银行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实现老有所养。但是由于我国养老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商业银行参与养老产业的时间不长,因此商业银行支持养老产业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制约问题:

(一)商业银行信贷支持面临诸多障碍

虽然《意见》明确指出了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养老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存在以下阻碍:一是在确定风险控制方面缺乏具体的细则。《意见》中明确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向投资企业或个人作为承贷主体发放贷款。以民办养老机构为例,由于民办养老机构缺乏独立的固定资产,而且其受到经营模式,入住率以及盈利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商业银行在对其进行盈利评估时存在标准不统一的现象,这样必然会影响商业银行对民办养老机构开展信贷业务的积极性。二是信贷制定落实不到位,信贷主体对相关政策的理解不清晰。基于我国体制管理局限,关于商业银行对养老产业的信贷支持政策在实践中很难深入的推广,这主要与当前的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有关[2]。

(二)银行组织架构满足不了养老产业发展需求

《意见》鼓励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发展要求,优化内部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增强养老领域金融服务能力。随着养老产业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传统的组织架构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产业金融需求:一方面养老金融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要求商业银行必须要做好养老金融扶持业务的顶层设计,这就要求组建具有顶层权限的机构;另一方面随着居民理财意识的提升,个人和家庭寻求基本养老以外养老方案的积极性提高,提供多元化的养老金融产品是商业银行参与养老产业的必然要求,以此需要调整商业银行内部架构体系,组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机构。然而商业银行的内部架构相对比较单一。

(三)商业银行养老金融支持与养老产业需求存在错位

根据银行信贷方向看,银行对于养老产业的扶持集中在个人产品领域,针对养老产业本身的金融创新乏善可陈。这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贷款和老龄产业需求之间存在错配需求。一个是短期行为,一个需要长期支持。

(四)商业银行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

大力发展社区银行是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支持居家养老的重要保障,但是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忽视了对养老功能的定位:一方面社区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忽视对老年人金融需求的调查,导致开展的业务难以满足居家养老的需求。例如商业银行举办的社区银行其功能主要是存取资金为主,缺乏对老年人的健康医疗、财产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社区银行的数量较少,覆盖面较低[3]。

四、商业银行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具体策略

养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商业银行的支持,完善的养老产业体系又推动商业银行发展,因此在老龄化进程加快、商业银行转型内外压力下,商业银行严格落实《意见》要求,增强对养老产业的支持力度,形成以金融扶持养老产业发展,养老产业推动商业银行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一)构建完善的信贷支持体系,强化风险管控能力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的《意见》对商业银行支持养老产业的信贷政策做出了指导性规定,但是基于在实践操作中所存在的执行风险管控问题,商业银行应该从内部制度建设入手,强化风险管控能力: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在充分研究与执行《意见》的基础上,按照《意见》的精神进一步完善与丰富商业银行的信贷制度。以商业银行对民办养老机构的信贷为例,由于民办养老机构缺少固定的可抵押物,因此商业银行可以降低可抵押物在贷款考核中的比重,强化对信贷主体的信用考核,一旦其出现逾期现象可以将其纳入到“信用黑户”体系中,以此形成全面的约束机制;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要强化对养老产业的风险评估,明确信贷对象是否属于新兴养老产业。例如许多房地产项目往往借助养老基建项目而以养老名义向银行进行信贷,对此需要商业银行强化审核力度,避免虚假信贷。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需要相关部门制定更加具有操作实践的细则,以此指导商业银行的具体业务。

(二)创新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推动业务转型

基于日益增长的养老金融业务需求,以往的养老金融业务部门难以满足当前养老金融服务的要求,因此商业银行要积极根据市场需求,把握养老产业的巨大发展机遇,调整内部组织架构,以更加完善的组织体系提高自身在养老产业金融服务竞争中的地位。商业银行创新组织架构,首先要对自身组织架构进行准确的分析,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组织体系。例如商业银行可以根据经营特点,设置养老金融业务部,将以往单独存在的养老理财部、个人信贷部以及相关的部门进行整合,进而从整体战略上对银行的养老金融服务工作进行管理与指导。例如基于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开发银行专门成立了养老产业贷款处。其次,商业银行要积极拓展与其它金融机构的合作,开发多元化的养老金融产品。在养老金融服务方面商业银行与其它金融部门之间存在差别化优势,尤其是在居民日益丰富的养老金融产品要求下,单独的金融机构难以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因此通过合作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例如广发银行的“国寿时代”产品就是中国人酆献餮蟹⒌牟品。广发银行与中国人寿合作后,可以发挥人寿在保险业务、资管业务等领域优势,帮助广发银行优化收入结构,提高广发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同时,银行与保险在资产负债业务结构方面具有互补性,银行与保险综合经营有利于分散风险、平滑业绩、提升风险抵御能力。

(三)创新养老产业投融资产品,拓宽养老产业多元化融资渠道

我国的养老产业还停留在养老设施建设阶段,业务链、产业链远未建立和打通,尚未出现较为成熟的盈利模式。养老产业具有投资周期长、收益成效慢、回报率低、资金成本承受能力不高的特点,养老服务大多面临准公共品性和服务受众的挑剔性,商业银行在养老产业投融资方面较为谨慎。在国家政策允许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应创新养老产业信贷产品和服务,并结合集团化优势为养老服务业拓宽融资渠道,不断满足养老产业发展需求:一是积极发展服务居民养老的专业化金融产品。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养老保障需求,银行机构积极开发可提供长期稳定收益、符合养老需求的差异化金融产品,加快老年医疗、健身、娱乐、旅游等领域消费信贷。积极探索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代际养老、预防式养老、第三方付费养老等养老模式和产品,提高居民养老财富储备和养老服务支付能力;二是拓宽养老产业多元化融资渠道。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较多是银行或金融控股集团,拥有证券、保险、信托等多项金融资质,能够依托平台优势,为养老产业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服务,提高养老金融服务的供给能力。商业银行通过证券子公司,为养老产业企业提供上市融资、并购重组、股份转让等股权融资服务,还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非金融企业债等方式进行债券市场融资。商业银行及子公司在国家政策允许下,通过设立养老专项债务融资工具、养老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养老信托计划、养老设施租赁等服务平台,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本等进入养老产业,拓展养老产业资金来源[4]。

(四)大力发展社区银行,开展个性化养老金融服务

社区银行是养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居家养老的重要保证。商业银行要紧紧抓住养老产业发展机遇,一方面明确社区银行发展战略。以社区便民金融作为贴近民生、服务大众的重要抓手,推进零售业务转型发展和差异化竞争,以此弥补商业银行盲点,贴近市场与客户的关系[5]。另一方面拓展社区商业银行的功能。社区银行服务对象主要是老年人,因此社区银行在满足基本的存取款业务时,还必须提供健康医疗、财产保障、法律维权、身心娱乐等诸多方面的服务,以此为养老产业发展提供完善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盖英文,孙慧妍.开发性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实践分析[J].开发性金融研究,2016(1)

[2]苏晓玮,赵震宇.信贷支持吉林省养老服务业研究[J].行政与法,2016(8)

[3]史安.于咸阳市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的思考与建议[J].西部金融,2016(8)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篇7

一、当前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经营环境

1.国家调控宏观经济,银行经营风险增大

①国家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根本性改变,银行业原有的经营优势逐步丧失。从我国国内的经济环境来看,随着改革的推进和深化,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表现在市场供求结构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由供给制约转向需求制约,经济波动的周期也由计划周期转向商业周期。经济运行机制的根本性转变,导致市场竞争加剧,企业销售困难,国有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国民经济生活中的系统性风险增大,开始逐步进入高增长之后的大调整时期。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结构和效益有待改善,社会平均利润率降低,这都将深刻地影响到城市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方式和盈利能力,使城市商业银行原有的经营优势逐步丧失。

②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到位,国内金融环境暂时陷入萧条。一方面,受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因素影响,1990年代末,我国市场物价曾连续几年出现负增长,对企业生产发展、经济效益和投资信心都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致使我国金融运行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紧缩现象。通货紧缩对商业银行的直接影响就是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速偏低和金融深化过程放慢,这导致银行负债业务资金来源减少。具体对城市商业银行而言,一是国有商业银行普遍惜贷和企业投资信心不足,派生存款减少,给城市商业银行存款负债业务的增长带来较大阻力;二是大中型企业普遍经营困难,企业改革滞后、效益低下且负债率较高,使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中累积的不良资产总额迅速攀升,有的银行甚至已经接近国有商业银行水平。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储蓄存款所占比例很小,资金来源稳定性差,通货紧缩更加大了其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为启动内需和拉动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如2001年起对储蓄收入征收20%的利息税。从宏观上来看,这一政策的确起到了预期的效果,储蓄存款增长率明显回落,社会经济也有了新的起色,然而在微观上却对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其直接表现就是储蓄存款增幅急剧下降,有的甚至在存款总额上也出现了负增长。这部分稳定性较好的存款减少,既给城市商业银行的资金匹配带来了很大难度,也对其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加入wto,业界竞争日趋激烈

①金融业对外逐步开放,外资银行开始竞争国内市场。长期以来,银行业在缺少竞争的情况下导致服务产品单一,服务质量较差,政府不得不设置大量壁垒,以分隔内外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随着我国加入wto,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逐步消除,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的外资银行无疑对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构成了极大威胁。面对世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浪潮,银行业面临着日益增强的竞争压力,从目前已经对外开放的长江、珠江三角洲的实践情况来看,外资银行的引进已经给当地的城市银行业带来了冲击,其主要表现在:市场份额下降,中间业务量减少,大批业务骨干和优质客户群流失,“南京爱立信投奔花旗银行事件”就是一个实例。此外,从世界金融发展的态势来看,与经济全球化伴随而至的金融一体化,辅之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传统的银行业务都提出了挑战,金融业未来将面临着国际化、市场化和知识化的三大发展趋势。就城市商业银行而言,国际化意味着其要面对国内大商业银行和发达国家跨国银行的双重竞争;市场化则意味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城市商业银行将失去政府在业务、地域等方面的保护;知识化虽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但对城市商业银行却可能意味着经营成本、融资成本的扩大,因为其资金实力能否支撑设备的更新与网络的维持是一个问题。

②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国内竞争加剧。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并非是在外资银行进入国内市场后才产生的,其实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我国政府对金融业进行深化改革时便已经开始,只不过一则遵循的是潜移默化渐进式发展模式,另一则又都是国内企业,因而并未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事实上就算是在入世五年后,我国金融市场完全对外开放,外资银行也可能会因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能在某些领域内(如信用卡)与国内各商业银行展开厮杀,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竞争只可能发生在国内各商业银行之间。随着国内外市场经营环境的改变,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市场定位重新部署战略,城市商业银行来自国内其他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也将越来越明显。首先是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和体制上的原因,我国传统的大宗业务绝大部分仍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办理。如现在国有大中型企业、部级企业集团(部委)结算往来、事业经费拨付等基本仍由指定银行办理。资金的趋利性原则在计划指令和政策干预下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市场竞争的不平等仍然存在。同时,由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加快改革转轨步伐,并将业务发展中心转移到中心城市,使平均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开拓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而且城市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重点被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和结算领域,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优势和网点优势相比,明显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竞争的结果必将导致城市商业银行在利润和收益上付出代价。其次是跨区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承担着四大国有独资银行所不具有的生存发展压力,因而从一开始就注重按照标准的现代商业银行管理运营模式确立内部管理机制、规范企业行为,基本上都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结构,产权清晰,制约力强。它们虽然没有政府补贴,但不承担国家政策性贷款业务,很少有政府干预,在企业利润最大化和生存发展的行为目标指引下,管理严密、机制灵活、经营规范、服务完善,利用竞争手段开拓市场,其行为特征的市场化和竞争性远较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甚。中国银行业的并购重组行为也首先出现在这些银行之间。如1996年广东发展银行收并中银信托投资公司,1999年3月中国光大银行整体收购原有中国投资银行29个分支行的137家营业网点。这些都表明区域性银行通过克服自身所处的不利境况,初步打破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高度垄断的状态,并以优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确立了竞争优势。

③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政策环境日趋严格。第一,国家利率连续下调和财税制度改革,使银行利润空间缩小。1993年7月到2002年3月不足十年的时间里,央行连续八次下调利率,而且从我国新发行的国债利率低于银行利率的情况来看,在近期内央行极可能将继续下调利率。由于我国金融产品的单一现状,银行的主营收入是存贷利差,利率的迅速走低致使存贷利差明显缩小,银行失去了高利润收入的政策空间。此外,金融新政策出台,使金融业利润趋于平均化;而财税新政策的施行,包括“坏”或“呆”帐准备金提取办法的改革和税率结构的调整,又进一步压缩了银行业的利润空间,使得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形势日益严峻。第二,国家大力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银行资金与用户大量分流。近年来,为促进资本市场的成熟与完善,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鼓励三类企业、投资机构、保险公司和个人投资者入市,这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大大分流了银行的资金来源,特别是保险资金入市后,对银行的资金来源和经营管理影响巨大;二是分流了银行的优质客户,一些公司直接通过一级或二级市场筹资后,其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明显削弱,而这些企业通常是效益较好且具有发展前景的客户,这部分客户的分流和退出,使得银行贷款客户资质相对下降。尽管这种情况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在目前分业经营的条件下,其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冲击要远远大于国有银行。可以预见,随着开放基金的推出,其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更大。第三,国家对银行监管力度加大,限制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一方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金融安全防范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我国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更引起了央行的注意,出于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安全的考虑,中国人民银行全方位加大了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担保法》、《票据法》的颁布实施以及一系列专门的法规性措施的出台,都表明了金融当局对商业银行业务监管日益加强和规范。但由于现行法规在很大程度上过于粗略,以及政策执行本身存在随意性与模糊性,又制约了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在公平、有序、健康的原则下拓展。其最直接表现在产品品种和网点的设置上,现行政策限制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使城市商业银行的政策优势已经基本丧失,在市场份额较低的条件下,造成其经营困难和优势下滑,陷入不利的竞争地位。

二、对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1.积极争取上市筹资,提高资本充足率

银行企业与传统的企业不同,它的发展往往是通过资本金的增加来扩大规模进而提高效益。银行最大的无形资产是“信用”,银行最大的风险是经营风险,而风险是大是小,信用度是高是低,关键要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根据《巴塞尔协议》,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达到8%,核心资本的充足率至少应达到4%.从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状况来看,虽然远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要好,但与发达国家的城市银行相比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提高资本充足率成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而与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不同,由于种种原因,国家不可能对城市商业银行注入太多的资金,因此,争取上市成了其提高资本充足率、提高抗风险能力的关键和不得不走的一招棋。从已经成功上市的我国四个股份制银行深发展、浦发展、民生和招商银行的情况来看,上市后其资本充足率得到了跨越式的增长。如深发展,2001年底和2002年上半年资本充足率分别为20.72%和18.96%;而浦发展,1999年11月在上海证交所挂牌上市,资本充足率即从不足8%大幅跃至19%,远远超出了《巴塞尔协议》中规定的8%的标准。

2.努力增强自身实力,寻求资本重组与合并

“大企业是有效率的,规模成为效率的代名词”,在20世纪中叶以前,经济学界流行着“以大取胜”的主导观念,虽然到1970年代以后,这种观念受到了来自企业规模大小取决于“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关系的冲击,并且根据美国银行规模管理实践,当资本超过10亿美元时,再扩大规模,单位成本反而会增加。尽管如此,随着金融全球化、一体化步伐的加快,银行并购案依然层出不穷,规模越来越大,走资本重组与合并的道路依然是银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抵御市场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而这一手段对于总资产只有一两百亿的我国许多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则显得尤其重要。城市商业银行寻求重组与合并,主要的形式有三种:一是增资扩股,由金融投资人发起兼并、重组,降低地方财政的控股比例,把自身建成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二是由个别相对而言较大的城市商业银行牵头,多家城市商业银行成功实现联合,组建强有力的新兴的银行集团;三是引入外资银行参股投资。不过,资本具有趋利性,银行与其他微观经济主体一样,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因此不管是哪一种重组合并的方式,其必不可少的前提就是千方百计壮大自身实力,只有这样,才可能获得更多合作对象的青睐和更多的合作机会,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重组与合并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3.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夹缝中求发展

市场定位是指银行对其核心业务或产品、主要客户群以及主要竞争地的认定或确定,从而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选择、确定“客户—产品—竞争地”最佳组合的系统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银行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佳利用。简而言之,就是银行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正确选择自己的服务对象、服务区域、服务行业和业务品种等。纵观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无不经历了激烈市场竞争的洗礼,从幼稚到成熟,从实力薄弱到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适合自身特点的市场定位。一是体现在客户群体上,多数中小商业银行都将自身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实践也证明,城市商业银行在自身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支持了大量资信低、规模小、风险大、难以从国有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的发展,并开发出许多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二是体现在金融产品上,城市商业银行根据市场需要,为中小企业度身定做了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并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资金、技术、市场和人才方面的便利和服务。三是体现在服务区域选择上,城市商业银行往往以地理条件作为选择放贷对象的重要参考,一方面利用中小企业选择面的限制,在筹措资金上对邻近的银行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和较高的忠诚度,不仅保证了稳定的客户源,而且能够取得较高的利润率;另一方面,也迎合了地方性商业银行“支持地方企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创办初衷,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护。此外,从中小商业银行角度看,属地原则的运用,能够充分地发挥与客户地域联系密切、熟悉客户资信与经营状况、容易监督,能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优势,充分保障了放贷的安全性和提供金融服务的效率。

4.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进行金融创新

虽然在发展的初期,由于种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在市场定位战略上一般选择了跟随型,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上,在目标客户选择以及主要竞争地确定上,显示出强烈的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同或相似的现象,但随着国家金融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营环境变化,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经过激烈市场竞争的洗礼,对内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激励与约束机制,确定了“产权明晰、职责明确、法人治理结构和机制灵活的多种优势”,对外则形成了良好的、具有较高市场灵敏度和效率的金融服务,更可贵的是,在市场战略上还逐步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求异型定位。199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商业银行行长座谈会,戴相龙行长充分肯定了城市商业银行在深化金融改革、健全银行体系、引进竞争机制、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国民经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事实也的确如此,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成果之一的城市商业银行,如果没有探索、没有改革、没有突破,那么这些城市商业银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为对这些中小银行而言,其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发放了多少贷款,支持了多少企业,发展了多少经济,更重要的在于其为我国银行业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和新的手段,在于通过自身的改革创新,推动了整个行业从计划垄断经营向公开竞争经营的转变,在于通过引进竞争机制,提高了我国银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虽然,从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实力对比来看,在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始终会占据着银行体系的核心位置,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各地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地位在日益凸现。一是由于城市商业银行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金融需要;二是城市商业银行具有体制新、包袱轻、机制灵活的特点,同其他跨区域股份制商业银行一样在金融创新方面起到了“领头羊”作用,获得了一定的社会认同。例如“电话银行”、“壹平方住房金融中心”、“24小时自助银行”等新产品就是城市商业银行的创新。按照国务院商业银行的总体改革思路和要求,除农业银行外,其他国有商业银行要适当向大中城市收缩,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这种转变留下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与中小城镇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二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资金需求问题。国有大商业银行从这两个领域收缩后,国民经济体系在区域与行业中所形成的资金空洞,就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将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争取较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

5.提倡城市商业银行联合组建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贷款

目前,四家国有银行都先后建立了资产管理公司,并剥离了一万多亿元的不良资产。相比之下,城市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改革比较滞后。从总体情况看,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和资产总额呈现继续上升趋势,但到目前为止,处理和化解这些不良资产仍然缺少有效手段,不能像国有银行一样,通过资产管理公司的特殊法律地位和专业化优势,综合运用债务追偿、资产置换、资产转让与销售、资产重组与企业重组、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实现不良贷款价值回收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保全银行资产。这就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了问题,不良资产的处理和化解成本高,损失大,缺少有效转换的途径和方法。要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参照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模式,多个商业银行联合组建资产管理公司,根据市场原则,城市商业银行以适当的价格将不良资产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由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其在这方面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的处理。这样既能减轻城市商业银行在处理和化解不良资产问题上的压力,使各级经营者能够集中精神,抓好银行的日常经营和管理,而且也能使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的价值回收做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曾凡银,冯宗宪。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环境与路径选择。[J]财贸经济,2001,(2)

2 吴太普,江波。关于对城市商业银行历史不良资产进行置换的操作构想。[J]金融参考,2001,(2)

3 王辉民。城市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济南金融,2000,(12)

4 黄正威。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探索。[J]中国金融,2000,(12)

5 范丽红。城市商业银行应走联合与合作之路。[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12)

6 容明高,莫建强。城市商业银行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的探讨。[J]桂林发展研究,2001,(5)

7 卫容之。城市商业银行如何“突围”。国际金融报,2001-07-27,(2)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效率

2006年12月11日,我国开始对外国银行实行国民待遇。随着外国银行的进入,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全面提升其竞争力是摆在各商业银行面前的紧迫任务。而商业银行效率是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所以,提高商业银行的效率是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商业银行效率的含义

商业银行效率主要指商业银行在保证赢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同时,合理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经济资源的流动,是其市场竞争力、投入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各国商业银行竞争加剧,各商业银行都把提高竞争力放在首位。理论界对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分析其管理和资源配置,特别是商业银行的规模效率、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是指随着商业银行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发生的单位营运成本下降、收益上升的现象,它反映了商业银行经营规模与运行成本、经营收益变动的关系。规模效率是规模经济的一种量化指标,若规模效率等于1,表明规模扩张带来的成本降低已达到最小值,也就是商业银行规模已处于最佳状态。如果规模小于该点,继续扩大规模有利;反之,则缩减规模有利。技术效率是在生产技术不变、市场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按照既定要素投入比例,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的最小成本占实际生产成本的百分比。它是从等产量曲线的概念出发来度量技术效率。假设某企业利用X1、X2两种生产要素生产Y产品,如果边界生产函数Y=f(X1,X2),且有固定规模报酬,则生产边界可由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关系改为要素投入与要素投入的关系,因为此时1=f(X1/Y,X2/Y)。根据该理论,商业银行应加大科技投入,利用it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尽量使其等产量曲线交于技术效率点,处于效率最优状态。资源配置效率指采用成本最低的资源配置方法来生产所需要的产品,资源配置的核心在于企业应根据市场变化适当调整产出和投入。一般来讲,配置效率为1,即商业银行在最小成本预算线上生产时配置有效,否则,配置无效。

本文选用非参数前沿方法中的数据包络分析法来分析国内商业银行效率,前沿效率分析法的主要思想就是用待测度的商业银行与效率前沿商业银行的偏离程度来衡量其效率水平。该方法将效率最高的商业银行的效率定为1,其它商业银行的效率定在0到1之间。本文以中信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为研究样本,没有选择国有商业银行,是因为其刚完成股份制改造、财务重组和上市工作,数据可比性下降,而其它商业银行由于数据连续性等问题,故没作考虑。时间跨度为2006年到2007年,主要数据来源于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信息公告。在考虑我国商业银行业的经营状况、数据的可得性及计算过程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后,将投入指标定为机构数、员工人数、实收资本、营业费用和it投入五项;产出指标定为贷款数量、净利息收入、净利润和中间业务收入四项。

从对各商业银行效率值的分析可看出,2006年和2007年,招商银行的效率最高,民生银行次之,而深圳发展银行的效率值最低。在公司治理情况相近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的贷款余额、实收资本及机构数量等规模越大,越会产生规模效率。而且在经营过程中,it投入增幅越大,投入产出比就越高,效率值也越大。所以,商业银行效率的竞争,势必会发展成科技的竞争,特别是科技人才的竞争。根据资料,目前国内发展速度较快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效益较好、效率较高的商业银行。另外,国际活跃银行,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据国外学者测算,它们的效率值都在0.8以上,虽然在测算时使用的投入产出口径可能有所区别,但国内商业银行与这些活跃银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却是事实。二、提高商业银行效率的对策

(一)进行多元化竞争。一是竞争范围多元化。银行业的竞争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同业竞争、国内竞争,而是扩大到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网上金融与一般金融、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的多元化竞争,这迫使商业银行创新风险控制与管理手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其效率。二是竞争策略多元化。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业务优势,采取不同的竞争策略。竞争策略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银行经营重心的转移,给其经营带来一系列影响,必将大幅提升商业银行的效率。三是竞争手段和竞争方式的多元化。方便、快捷、灵活的服务方式和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手段必然带来效率的提高。

(二)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网络具有强大的支撑、渗透和带动效应。它可以为全体社会成员提高创造力提供一个平台,使整个社会能实现财富的迅速聚集和飞跃发展。对商业银行来说,一些业务需要较高的技术支撑,如支付服务、业务及目前所兴起的对金融工具和服务的咨询服务等。以支付业务为例,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支付服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方面:第一,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支付工具的存在形式。第二,传统支付方式中的信息传递主要是通过银行间的电汇或普汇来完成,信息传递速度慢,效率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支付信息以电信号的方式在网络中传递,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和支付效率。第三,网络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对分支机构网络的依赖:当支付工具主要由各种卡及电脑中的电磁信号形式存在时,对现金支付工具的需求会下降,支付服务中更多的时间只涉及信息的传递。而网络的扩张可使信息传递到每一台接入网络的电脑甚至无线上网设备。这时,对分支机构的依赖程度会下降。第四,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对支付服务发展提出新需求的同时也提供了技术支撑。如,金融衍生工具是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与金融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在这一技术的应用中,不仅需要掌握现代金融理论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必须借助于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支持,如,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型等等。因此,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广泛应用,是开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必要条件。

在我国,随着it技术的发展和因特网的普及,加之网上银行快速、便捷的特点,强烈吸引着客户,尤其是高层次、成长型、高价值的年轻客户的注意力。所以,国内商业银行应在这方面加大投入,促使其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会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加速创新步伐。创新是推动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提高效率的主要手段。创新通常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技术、工具创新,如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网络银行等。二是业务、产品创新。包括各种形式的业务等。三是制度创新,既包括微观层面的创新,如内部法人治理结构、股权激励制度等,也包括宏观层面的创新,如监管体制改革等。四是服务创新。近年来,个人业务开展的好坏甚至决定了股份制银行的前途,而财富的相对集中导致对较为富裕的核心客户的争夺将是未来中、外资银行发展的重点。只有依靠创新,商业银行才能不断提高和改善其服务水平,并赢得客户的信赖和认同。

(四)走专业化经营道路。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加剧、金融市场日益全球化以及国际衍生金融工具的剧增等原因,使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加大。各国商业银行为求得生存和发展,纷纷通过合并和兼并的方式,扩大规模,以快速增强竞争实力,提高抗御风险、抵御金融动荡的能力。而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业的生力军具有长足的成长空间,为获得与其经营能力相匹配的经营规模,这些银行具有通过并购迅速扩大规模的强烈冲动。但合并后,应走专业化经营道路,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分工与协作制度,促进其知识能力积累,这对中国商业银行进入全球市场竞争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和促进分工制度建设:首先,根据商业银行战略进行分工,可进行业务单元或业务层次的分工。根据商业银行战略的分工使其资源能力的积累不至出现重大方向偏差。其次,根据能力积累状况进行分工。应根据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资源能力积累状况进一步完善分工制度,以促进资源能力的积累。再次,根据交易费用、交易效率与管理成本的比较进行分工。对交易效率高的业务应进一步深化分工与协作,对交易效率低的业务应进行整合。但随着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与扩大,交易费用会增加,因此必须作好权衡,即应使交易费用的增加与管理成本的下降好处相当。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篇9

商业模式已经成为企业之间竞争制胜的的重要手段,《科学投资》杂志调查表明,由于战略因素而致创业企业败北的约占23%,由于执行力不到位致使创业企业死亡的约占28%,由于没有合适的赢利模式使创业企业步入绝境的占比49%。在激烈的不确定性极强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不断提升改革与创新能力,通过引入新的商业模式是重要的实现渠道。企业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必须从选择合适、先进的商业模式入手。交易银行是商业银行公司业务的主体内容,也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意义上说,交易银行成功与否决定着商业银行公司业务能否走出颓势的格局。而交易银行业务目前仍然散落在各个领域,很少站在商业模式这个角度来思考交易银行的发展。因此,如何构建积极的商业模式对交易银行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短期来看,同业业务可以实现快速扩张,从而支持商业银行转型过程中所需要的规模和收益的增长;从长期趋势分析,交易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最具可持续性增长的主体业务。因此,对商业银行的交易银行及其商业模式深入研究显得十分迫切。

二、文献简述

创新交易银行商业模式,既要对商业模式的基本内涵有所了解,也要对交易银行的行为有所分析。“商业模式”一词最早来源于Businessmodel,对“商业模式”的理解一直有不同的观点。国内学者对商业模式的研究大多仅停留在对商业模式的描述层面,缺乏对商业模式全面认识,其理论意义难以解释和指导银行的经营活动。国外学者较为典型的是:罗素•托马斯(thomas,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开办一项有利可图的业务所涉及流程、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的总体构造。阿福亚(afuah,2003)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在给定的行业中,为了创造卓越的客户价值并将企业推到自己获利的位置上,运用其资源执行什么样的活动,如何执行这些活动以及什么时候执行这些活动的集合。迈克尔•拉帕(Rappa,2004)认为,“商业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指做生意的方法,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在分析已有的关于商业模式含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较为认可的观点商业模式是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整合企业内外部要素,形成一个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并能持续赢利的整体解决方案。“客户价值最大化”、“整合”、“高效率”、“系统”、“持续赢利”、“核心竞争力”、“整体解决”这七个关键词是构成成功的商业模式的七个要素,且缺一不可。交易银行在国际上通行的定义是商业银行面向客户提供的在其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采购、销售等交易行为所提供的支付结算、贸易融资、财资管理等整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泛指商业银行围绕客户的交易行为所提供的一揽子金融服务。交易银行的商业模式就是交易银行在从事这类业务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形式,但不是两者简单的相加。国内学者罗佳(2014)认为,在“交易银行”的框架下,支付结算是基础与起点,现金管理是核心,贸易金融是发展与延伸。张栩青(2013)基于平台经济的视角,认为交易银行商业模式是对传统的供应链融资,以及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资金托管、电子银行渠道等银行服务的整合,支撑平台经济的发展。全丽萍(2015)通过对标外资银行,阐述了打造中资银行交易银行业务核心竞争力的路径,并提出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客户管理、完善产品创新机制、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建议。从实践情况来看,近年国内已有多家商业银行纷纷加大对交易银行商业模式的实践探索的力度。广发银行于2012年5月成立环球交易服务部,搭建了集合贸易融资、现金管理和资产托管的“交易银行”金融方案。同年,中信银行提早筹划交易银行业务,根据《中信银行交易银行产品手册》的定义,交易银行主要围绕企业的采购销售等外部交易行为和企业内部交易行为所提供的一揽子金融服务,业务范围包括国内支付结算、现金管理、国际贸易融资和结算、供应链金融、托管业务等,可全面覆盖企业在交易过程中的结算与融资需求。2014年7月,浦发银行的由“跨境联动金融服务方案”、“全球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集团资金管理服务方案”和“企业集中收付款服务方案”构成的交易银行综合解决方案成为其交易银行发展战略的突破点。2015年2月,招商银行把握对公业务发展趋势,合并原现金管理部与贸易金融部,成立总行一级部门———交易银行部(GtB),旨在利用交易银行部成立的组织改革红利,以客户为中心整合原有现金管理、跨境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等优势业务,全面打造集境内外、线上下、本外币、内外贸、离在岸为一体的全球交易银行平台及产品体系。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的交易银行的商业模式在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对于增强交易银行的竞争能力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国外商业银行关于交易银行商业模式的一般概念的表述主要基于本国的国情,而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与国外商业银行有较大的区别,行际之间管理模式、经营规模、业务品种、人员素质、覆盖区域、监管环境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完全用西方商业银行关于交易银行及商业模式的定义来完全定义国内交易银行商业模式显然是不合适的,且其经验所形成的环境与中国的国情是不完全相同的,其本土化有一个相当的过程。

三、现行交易银行

商业模式价值的评估现行交易银行商业模式适应了同期的客户交易行为特征及技术条件和人员的素质,但是,对照交易银行商业模式的核心要义、要求和标准,现行交易银行商业模式较为陈旧,束缚着交易银行业务的成长。

(一)过多偏重于银行价值的创造。传统的交易银行商业模式在处理银行与客户之间关系上,由于考核即期及任职的期限性,在与客户之间合作上,往往只注重近期利益,有杀鸡取卵的行为,在办理客户业务时,往往最大限度地将客户的即期利益分配掉,使交易银行的银行业务收益最大化而客户成本最高化,这往往难以培育战略性合作客户,银企之间关系基础不牢。2、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在为客户提供的金融服务上,对市场调研不够深入、细致,对客户需求了解不充分,为客户提供的服务,经常根据国内外银行存量的产品和服务,按货服务,而不是按需服务。不是根据客户的需求什么去创造什么,是一种被动式金融服务。3、在风险管理上交易银行业务将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包裹得十分严密,但很少考虑客户的经营风险,没有形成一种银行与客户共防、共担风险的机制,一旦出险企业往往会承受重大经济损失。显然,这种交易银行商业模式没有将客户置身于一体化之中,过多注重银行本身价值创造,最终会失去交易银行发展的最重要基础———客户。

(二)大多数体制制约效率提升。1、条条管理与客户效率矛盾。客户交易落地一般是以资金交割为标志的,在交易行为中强调是适时、瞬间的成功。但是,现行交易银行的管理模式一般是条条管理,实行的是分支行制管理模式,同时,交易银行的业务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和岗位人员手中,一笔业务的流程与环节较多,链条太长,加上内部层层授权的体制,往往影响客户交易效率,而这种体制对于交易银行本身来说又是必须的。2、画地为牢与客户效率冲突。交易银行的块块管理模式同样影响着客户的交易效率,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客户跨区域、跨行业、跨国界交易已经常态化,而交易银行的业务覆盖面常以行政区域为界,实施有限的金融服务,较大地影响着客户交易行为与交易效率。

(三)资源配置、整合不到位。1、投入支持交易银行的发展资源不足。在相对稳定的存贷利差和以贷款业务为主要业务收入来源的背景下,存贷款业务仍然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因此,在发展交易银行中在资源配置上并没有实行较大力度的支持。如相对应的财务费用、科技投入、配套信贷资源投入不多,仅占全行投入的8%左右,而这与交易银行的贡献又不成比例。2、没有足够的人力。经办交易银行的工作人员素质要求很高,综合业务处理能力要强,但在实际工作中,处于现金管理岗位上的人员配置一般在全行人员配置素质上底限不是很高,往往只能应付常规业务,很少有根据客户交易行为和特点的变化提出创新性建议人才,而这与交易行为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多元化有相当大距离。

(四)产品同质化束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随着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客户交易行为不断有新的形式,其产品也要求多元化,但由于信息的透明及传播速度快,实际上,交易银行的产品大同小异,另一方面,产品低质化问题也较为突出,大都基于传统的交易模式设计的产品,不具有互联互通的互联网思维特质。

(五)运营系统与平台化要求差距较大。现在客户的交易行为已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商业银行交易银行的服务平台虽然不断升级、拓展,但是各家商业银行的系统相对独立、封闭,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还较低、一定程度上还处于低层次数据统计汇总层次,没有充分挖掘大数据的基本功能,主动分析、决策能力还较低,特别是格式化的平台与开放易行为的冲突,制约着交易行为的落地。

(六)持续赢利能力面临更大挤压。由于交易银行的金融产品不太丰富,不能仅仅跟随客户的交易需求,于是,交易银行以外的第三方金融服务应允而生,如小贷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紧盯交易银行业务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交易银行的市场空间,商业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如果不创新、不主动营销,传统的业务阵地将被不断侵蚀。

(七)整体解决与战略思维的冲突。新经济形势下,客户金融服务的需求一个重要特点是一揽子服务计划,而不是零碎的、单一的、片状的金融服务,而现在商业银行的交易银行的服务体系显然缺少这种战略思维,往往注重单元业务,近期效益,从企业的发展战略角度提出整体化的金融服务方案的不多。由此可见,交易银行传统的商业模式已经不适应企业交易行为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交易行为的实现,构建新的商业模式既是满足客户交易行为的需要,也是交易银行发展的需要。

四、构建交易银行

商业模式路径的战略思考新型的商业银行交易银行模式创立就是要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到交易银行的发展当中。互联网思维是一种穿透力极强的思维方式,它既是一种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更是基于互联网特征在各社会领域全方位的渗透与运用。用互联网思维统领交易银行商业模式设计灵魂,这要求商业银行要运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审视发展交易银行的目标和手段,要将互联网思维的运用作为发展交易银行的重要竞争利器。

(一)确立商业银行交易银行商业模式的目标;

1.渠道电子化。传统的交易银行服务受到时间、物理网点的限制,而客户对交易银行服务的需求将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实时的服务要求,用户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发起交易活动。因此,交易银行以以金融互联网、智能银行、移动支付为载体,着力于网络技术的自助式服务才,设立虚拟“网点”和“柜台”的电子化渠道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2.产品个性化。传统交易银行大都以银行为中心来进行产品设计和营销模式的构建,现代的交易银行必须根据各类客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特殊化需求,提供尽可能多的量身定制的个性化产品。以增强客户对交易银行产品的粘性、服务的依赖性。3.功能平台化。交易银行的发展必须与证券、保险、期货、基金等金融业相互融合。其功能将是综合性的平台概念,不仅具有银行的资金融通中介职能,还有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电商等其他行业间进行资金、信息等交换的平台,既是销售金融产品渠道,又是提供交易和物流通道。4.服务人性化。交易银行要以信息化为手段,为客户提供标准化的线上服务;同时,还要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产品,特别是综合信息等增值,要在服务渠道、业务流程、等方面重点提升服务的人性化程度。5.业务边界无限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互联网化”“互联网金融化”银行、企业都在跨界经营,面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竞争,交易银行必须为客户提供包括金融、信息等的综合化服务,以提升银行的综合竞争力。6.盈利模式精细化。集约化经营是交易银行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要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能过批量化发展和管理客户,以降低运营成,要积极应对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压力,不断提高定价能力,要充分发挥交易银行综合金融服务优势,加强业务协同和交叉销售,提高综合化经营水平。

(二)构建交易银行商业模式的路径

1、以客户需求为基点确定发展定位西方商业银行GtB在金融服务中,从战略高度来对GtB组织架构、业务流程、风险控制、核算体系等进行顶层设计。始终以客户为中心,以交易银行业务为手段,最大限度满足客户多元化业务需求,其战略定位是为客户提供包括但不限于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贸易投融资、财务管理、信息报告等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特别在强化供给侧改革过程中,交易银行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公司业务的新增长点。从西方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大环境下,通过发展交易银行业务,不仅可以缓冲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务的负面影响,同时还挖掘了盈利增长源。在当前中国利率市场化驱动下,各商业银行只有将交易银行业务作为其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才能彻底实现盈利模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存贷业务向内涵式中间业务转变,从而实现自身稳健发展。具体而言,一方面将交易银行业务与银行转型升级紧密结合,从战略高度对交易银行业务的开展进行顶层设计,并做好长期实施规划;另一方面,交易银行业务将打破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思维,通过互联网思维全面整合行内资源是实施交易银行战略的关键着力点。2、构建交易银行的互联网平台平台是一种现实式或虚拟空间,可以导致或促进双方或多方客户之间的交易。在“互联网+”发展战略推动下,构建交易银行的互联网平台,可以将交易银行核心产品和服务整合到同一平台上,将产品、服务和渠道进行有机的整合。主要有:①资产托管平台。为满易银行客户对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通过多元化投融资金融产品搭建来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资产托管业务的增长;②支付结算平台。在支付结算平台的搭建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交易银行业务的支付结算账户灵便性诉求,以期提高支付结算的效率;③现金管理平台。现金管理平台是商业银行有效吸收和沉淀低成本交易性资金的重要平台,为银行低成本负债业务提供了重要来源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技术为交易客户搭建高效化的现金管理平台。④贸易金融平台。各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发展定位,适时适度地从资本、资产资源配置上进行结构上的优化,为贸易金融平台提供资金资源支持。3、开发适应交易行为特征的金融产品产品体系影响交易银行业务规模。西方各商业银行GtB均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模式,在交易银行产品服务方面均结合本行优势量身定制,具有极强地不可复制性。商业银行通过借助客户交易信息流来整合交易客户国内及跨境上下游资金流的过程中,需要交易银行产品的综合化、定制化、标准化。因此,随着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交易银行产品体系的构建需扬弃传统的产品创新、设计理念和思路,积极有效运用好互联网“迭代”思维,以满足“三化”要求。互联网“迭代”思维是互联网产品开发的经典方法,其更加注重交易客户的需求点,能够快速高效满易银行客户需求。4、以交易为中心对商业银行资源进行整合德意志银行设立了环球金融交易业务部,该部业务是德意志银行核心业务之一,主要包括现金管理、贸易融资以及托管服务三个板块,主要为客户提供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德意志银行GtB以客户交易行为为中心来研发产品,并与公司业务部相衔接,直接对海外做市场开发和营销。德意志银行GtB的特色优势就在于其有独立损益表,单独核算,对所有基础设施及关键资源有支配权,可控制其业务目标。这有利于对客户需求迅速反应,加速交易银行业务的投资决策制定和实施,提高了客户服务满意度和黏性。交易银行业务完全打破了商业银行传统公司业务中以银行产品供给为主导,转变为以交易为中心来展开。在展开过程中,借助银行自身内外部资源全方位整合是交易银行的基本理念,也是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的着眼点。5、构建交易银行组织管理体系组织管理体系是交易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交易银行实际是“行中行”,要有相对独立的的组织管理结构体系。在“互联网+”发展战略环境下,互联网“平台”思维体现在组织管理结构的构建上所具备的禀赋优势为交易银行提供了借鉴。以“平台”思维构建交易银行组织管理结构体系将有助于打破商业银行传统的“条线式”组织管理结构,实现架构扁平化、集约化、高效化、平台化的管理,构建交易银行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将交易银行核心业务单元重组,形成有机整体,使得部门和业务条线在空间上全面整合,实现后台系统跨部门、跨条线的无缝对接,实现高效率与成本的最优化目标。6.拓展移动金融服务一是加快移动金融产品创新。二是开发移动平台中介功能。三是增强客户金融服务体验。7.实行大数据战略一是强化“数据治行”理念。重视“大数据”开发利用,提升全行的数据管理水平,将现有的数据转化成信息资源,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二是着眼于“大数据”挖掘和分析,要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持续实时处理与分析,建设数据仓库项目,以提升公司的运营水平。三是将传统的金融业务渠道与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新兴业态进行融合创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四是建设“智慧银行”。突破传统银行物理网点的地域限制,改变传统的以银行为中心的服务限制,提供差异化、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提供一点接入、全程响应的智能化渠道服务。8.创新交易银行业务模式一是围绕结算平台服务的创新。不断创新新的金融产品,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大力开发现金管理产品,加强与各种交易所平台的对接,关注各类公司业务客户资金。二是围绕“融智”业务的创新,比如财务顾问、ipo、发债、并购等投行业务创新。三是围绕交易环节的金融创新。做好国际贸易、商圈、产业链等开展贸易金融、交易融资业务创新,加强电子商务。9、加快交易银行专业人才的培养交易银行业务对从业人员有更高的专业化、全面化水平的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交易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开展交易银行业务宜以专家团队协作,前后台明确分工为形式。因此,要整合银行存量人才资源、建立交易银行方案小组。通过专家小组形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服务,同时还要加强售后服务团队的建设。

五、结论与建议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篇10

所谓商业银行综合,是相对分业而言的,实质上是指商业银行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商业银行的综合既涉及经营层面又涉及管理层面。就经营层面而言,即人们所说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问题,这是商业银行业经营模式的内核;就监管层而言,既分业监管与统一监管的问题,它涉及商业银行监管体制的选择。狭义的理解,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交叉经营;广义的理解,既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商业银行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商业银行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

其实,在商业银行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进军证券领域,而证券机构则可以通过创建共同基金的形式蚕食银行的存款。即使在银行内部,也可以开展一些非证券类的投资银行业务,如项目融资、结构融资、财务顾问、企业兼并顾问和商业银行创新产品等。各种商业银行机构也可以开展“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前的热身运动”——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通过银行转帐业务,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利用银行卡、银行存折直接买卖股票,券商委托银行网点代办开户业务,银行承担资金结算和基金托管业务以及在投资银行业务上的合作。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的动力

银行实行综合经营或分业经营并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对于经营的选择,应该视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定。自从九十年代初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实行分业经营以来,至今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国有商业银行所处的环境及其自身的情况己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目前银行实行综合经营要求的条件还不能完全达到,但是,从国际商业银行发展大潮看,银行综合经营己是大势所趋,况且我国政府在银行综合经营上的管制有所松动。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出于提高其竞争力的考虑,有着实行综合经营的强烈冲动。

(一)应对加入wto后的竞争

加入wto之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出现重大的变化:

1、在地域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地域限制;对于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中国加入wto五年后中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

2、在业务对象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客户限制;中国加入wto后将逐渐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五年后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

3、在业务范围方面,外资银行涉及的银行服务范围包括:接受公众存款和其他应付基金承对;所有类型的贷款,如消费信贷、抵押信贷、商业交易的和融资;商业银行租赁;所有支付和汇划服务,如信用卡、收费卡和借记卡、旅行支票和银行汇票;担保和承兑;其他商业银行服务提供者从事商业银行信息、商业银行数据处理及有关软件的提供和交换。以及对上述所有活动进行的咨询、中介和其他附属服务,如信用调查与分析、投资和有价证券的研究与咨询、为公司收购与重组及制定战略提供建议等全方位商业银行服务。

4、在机构设置方面,中国加入wto五年后,取消所有现存的对所有权、经营以及外资商业银行机构企业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的非审慎措施,即允许更多的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进入中国。外资银行将逐步进入中国,最终于2006年可以在任何地点,经营任何商业银行业务。

综合经营的外资商业银行机构进入我国市场,能够全面运用各种商业银行工具为客户服务。与我国商业银行相比,显然他们具有更强的服务功能和竞争力。与西方主要国家全能银行业务范围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局限在相当狭小的范围之内。业务范围存在的局限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必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

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来看,不仅在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上根本无力与西方实行综合经营的银行进行竞争,甚至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也难以应付由于外资银行进入而造成的竞争压力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有必要根据国际经济商业银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认真研究和探讨采取综合经营模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的保护期即将结束,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面临进一步开放压力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调整也是为了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使之能够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

(二)应对国内其他商业银行机构的竞争

现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依然占据了大部分份额,但其增长速度却远低于证券、保险业等其他商业银行机构。商业银行的传统利润来源无非是存贷款利差。随着各个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不断的商业银行创新和融资证券化趋势,优化传统的利润来源将受到巨大的挑战。

首先,从负债业务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的发展必然带来商业银行产品多样化,投资方式多元化,符合不同投资人特点的、个性化的商业银行服务业将逐渐开发出来,居民的储蓄会纷纷发生分流投向公债、股票和投资基金等更有利的方向,这样,投资基金、保险公司、货币基金、股票市场和养老基金都将是银行负债业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股票公司等机构创造出的各种各样存款性质的商业银行投资工具,更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因而,这时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基础发生动摇,银行传统的汇总储蓄、活期存款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随着这些机构的迅猛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急剧减少,利差基数减少,银行利差收入会急剧下降,盈利形势恶化,到那时,商业银行就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以求生存和发展,商业银行各业的交叉领域的广大业务空间必会成为其业务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次,从资产业务方面看,由于多元化和资产证券化的需要,银行原有的资产业务,也会受到竞争的压力,如原有的住房消费贷款业务也会渐渐为建筑协会等机构渗透。同时,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以股票市场为例,证券市场上无论是上市公司总数规模,还是资金规模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证券市场等资本市场的发展会给其他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和大公司直接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筹资提供方便,通过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总体呈递增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银行的间接商业银行转向直接商业银行这样的一种趋势。虽然,银行在融资方面无论在现在还是将来一段时期内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但随着资本市场间接商业银行的发展,这将削弱了银行原来所占有的垄断地位和在融资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激烈的竞争已使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中发生“脱媒”现象,随着银行传统的商业银行媒介作用降低,银行传统业务市场份额缩小,银行盈利也会受到影响。面对融资的证券化,商业银行原有的在商业银行市场的定位发生挑战时,分业压力、综合呼声会随之增加。

再次,从表外业务看,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活动,包括了担保、商业银行衍生工具、贷款承诺、投资银行业务及信托、咨询、结算等。世界范围内,近年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银行一改过去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银行关注重点的传统。国外的银行积极通过表外业务寻找利润空间,国外银行的表外业务十分发达一般占到业务收入的30—40%,而我国仅为10%左右,我国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大部分来自存贷差利自、收入,大约占到90%。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出于竞争的压力,为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为与国际接轨,我国现在也在渐渐实行通用的巴塞尔协议的做法。提出了对商业银行自有资本比率的要求,表外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较低,有的非或有资产与非或有负债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为零,银行出于逃避对有资本比率的管理要求扩大表外业务成为必然的选择。表外业务包括了商业银行工具的交易以及收费和出售贷款等取得收入的业务,它的商业银行工具有许多是银行与证券结合的产物,如投资银行的部分业务,因而随着不断创新,表外业务的发展将会模糊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的界限,使得分业与综合的篱笆也被逐步拆除。

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将形成各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的突起,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对银行传统业务形成巨大压力,使其不得不大力发展表外业务,进行商业银行创新,扩大业务范围,这就不断形成对原有分业经营模式的突破。

(三)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的安全性、流动性要求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不可忽视,真正的商业银行本质内涵是追求盈利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在趋利避害原则下,实现盈利最大化是其从事经营基本动机,依据前文提到的综合经营具有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和吸引客户的优势,随着分业经营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利润空间逐渐缩小,盈利最大化的实现是建立在其经营领域和业务空间不断拓展基础上的。在当今,商业银行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下,把银行业务发展的空间定位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会抑制商业银行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这样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竞争实力的银行,分业经营会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同时,经营手段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使银行综合经营的成本优势日益显现出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商业银行抛弃“分业制”,实行“综合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因而随着商业银行内部机制的不断完善,外部监管的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必然需要综合经营体制的建立。

三、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综合经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具有业务多元化,商业银行化特征的综合经营战略顺应了世界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其灵活、多样的全方位服务满足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一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专业银行转化为商业银行之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成为各银行发展的宗旨追求利润、自负盈亏必将使各商业银行的经营者的经营观念和体系发生改变,经营的综合性战略已成为一种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另外,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国际间商业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组合式商业银行工具的大量涌现,综合经营战略作为一种商业银行领域的新生事物必将受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青睐,成为世界商业银行业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正积极复关,与世界经济接轨,复关后,市场领域的垄断地位就要被打破,竞争将日益国际化。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与强大的外国商业银行机构抗衡,实施灵活、高效独具特色的综合经营战略将成为最佳选择。

(一)在资产业务方面

随着证券市场特别是政府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证券流动性的提高,商业银行可以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减少库存现金、存放央行、存放同业等一级准备,逐步增加持有部分变现能力强且收益率较高的政府短期债券作为二线准备,以优化资产结构、增强盈利能力。由于在机构网络分布、传统客户群、资金实力、专业人才、信誉、信息方面具有绝对的实力和优势,商业银行在发行、兑付、承销、买卖政府债券方面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现在我国又将政府债券的作用从单纯弥补财政赤字发展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债券的发行量将保持较大规模,商业银行更是应当抓住机遇,在政府证券市场中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

(二)在负债业务方面

直接融资的发展,给客户资产组合更多的选择。客户不满足于把自己的商业银行资产存放在银行里,而更加看重投资类产品。商业银行为拓展其负债业务,增加资金来源,必须要提供更多的包括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信用卡、外汇等在内的有效商业银行产品,才能进一步锁定客户,使其在一站式商业银行服务中得到满意。商业银行应加强与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三)在中间业务方面

我国现行商业银行法不允许商业银行从事股票业务,但并没有限制商业银行从事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特别是在当前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发展空间有限情况下,商业银行可利用其在信息、专业水平、人力资源上的优势,积极推进商业银行创新,注意发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1)资产评估业务,如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市场中的收购兼并提供资产评估服务。(2)客户理财业务,如涉及个人理财和公司理财的咨询服务。(3)资金结算与清算业务,如为券商资金往来提供结算、股票发行市场中申购款的收缴与结算等。(4)信息咨询业务,如为企业提供国家产业政策、进出口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重要信息。(5)基金资产管理业务,如基金托管业务、投资业务等。《商业银行法》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等投资银行业务。如在实践中出现:上海城市合作银行推出了企业购并转项贷款;中国工商银行托管开元。

(四)在国际业务方面

由于国际业务往往较少受到国内商业银行法规的约束,商业银行可以在国际业务中广泛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如投资外国债券、在国外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参加国际证券包销和银团货款等。商业银行还可在境外购买、控股或新设一家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公司,直接从事包括证券市场一级、二级市场在内的全部业务,如:中国工商银行收购香港西敏证券公司。对于国际网络比较完善的商业银行,则可尝试全球保管业务,即跨国证券管理服务业务。

(五)在银行it业务方面

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2700家银行提供网上银行的服务,不仅如此,使用者对在网上商业银行的认知度是很高的,62%的人认为网上提供的信息超过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流,网上银行具有全球性、全能性、全速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银行卡、网上银行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面的商业银行服务。如:全国统一的银行卡网络中心将建立、银行卡发行突破2亿张、证券保险通过网上银行和银行卡委托交易等。

结束语

自1933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而德国等一部分欧洲国家坚持实行综合经营模式以来,综合经营与分业经营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尤其在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的改进,金融自由化、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放弃原先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商业银行必然也会融入到世界银行体系当中,综合经营将是我国最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版。

2、叶辅靖:《全能银行比较研究——兼论混业与分业经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版。

3、许少奇:《论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之必然趋势与模式选择》,《经济法》,2003年第8期。

4、黄禹忠、吴献金:《混业经营监管机构设置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

5、陈衡:《“入世”后中国保险业混业经营》,《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6、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7、郑辛硕:《全球银行合业经营趋势对中国银行的启示(上)》,《投资与合作》2000年第12期。

8、汪前明:《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世界经济》,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