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艺术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56:57

语言艺术特点篇1

语言艺术的特点:

1、形象的间接性:文学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因此一个优秀的文学欣赏者,会积极参与文学欣赏活动,读者只有了解了某种语言文字的意义,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想象和思索,才能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形象蕴涵的思想含义。

2、模糊性间接性:文学的模糊性使文学在所有艺术门类中具有的优势,因此这更有助于读者发挥想象力,不同的读者层次,不同的人生感悟,使读者在不同的作家作品中的发现与感悟不同,文学的模糊性激发读者的想象,同样可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产生如临其境的审美效果。

3、易于表现丰富的宇宙与人生:语言与其他艺术所使用的材料相比,最为自由和灵活,受限制最小,能够突破客观时空,实现时间空间自由延伸,全方位多角度的描述物质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直接展现人的内在思想,情感情绪和愿望。

(来源:文章屋网)

语言艺术特点篇2

关键词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特点

将各式各样的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递是广播电视节目的最终目的,让听众能够得到他们想要的信息。在节目的现场,整个的过程当中都是由播音主持人来进行一手的掌控,所以,在这整个的过程当中,其一定要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能够清晰的表述,同时,还要进行进一步的艺术上的加工,使语言风格能够和时代的潮流紧密的联系,进而使得语言能够对不同时期的听众产生同样的吸引力。

1播音语言口语化

对于主持与播音的侧重点不同,播音员的基点为文本内容,在经过自己的二次加工来使得其内容能够更加的具有吸引力,用自身的声色条件来高效精准的展示出内容。而主持掌控好节目,同时也能够策划以及规范节目内容。播音员在进行表达语言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亲切力,让听众听上去能够感觉到心情上的愉悦,同时还要做到刚柔并济,让听众能够满足不同的感觉需求,但是,社会语境在变化发展,所以如果播音员还是采用传统的表达方式来表述内容的话,很明显这是跟不上时代潮流的,自然也就会被听众抛弃。现今,主持人和播音员的主要工作可以说就是用语言将其内容给表达出来,这样在表达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转变的方向上应该为由播—说,也就意味着在主持时不能够只是单纯的照稿来读,而是要用自己的风格来进行讲述。从广播、电视节目可看出,说是节目主持的主要表达方式,除了那些比较严肃的节目,如新闻类。听众接受播音语言到了一定的高度时,审美效果也为重要的一块,通过这一点还是能够看出来它和其他语言的差异性还是比较大的,其可得到大众普遍认同是播音语言的口语化发展飞快的原因,但是,播音主持中对于语言的规范性还是比较严谨的,要求讲述语言都需要用正宗的普通话,而不是随意的选用各地的方言,不过语调与语气能够适当的融进一些,以听众为核心,表现出语言的另一面孔。就站在口语化这一角度上,播音和人际传播是相似的,但是不能够因为这一点就将两者同化。口语不等于书面语。一般下,书面语具有应用性,体现出一定的贴近性与日常性,就是播音员播音语言的口语化的主要内容。怎样表现出其语言口语化,表现在对美的二次解读,将生活美和艺术美结合在一起就是播音语言的工作。但现今,美充斥了人的周围,而大众文化的尊重就是播音语言美的所在点。要想将播音语言发展起来,就必须要建立在口语化的基础上,经发展,播音语言保留了口语的某些特性,如平等与交流性,同时,删除了随意和不必要的因素。除此之外,能够表现出播音语言口语化的还有播音主持人的素质,播音主持人合格的前提就是能够把握好语言,对气息和口腔的运用要恰当,特别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在对语言进行表达的时候,使得其能够更加的具有感染力以及规范性,将艺术的美也融进了口语化的播音方式当中。

2播音主持语言个性化

当今语境下,要对播音主持人进行个性化的培养,使得其在进行主持的过程当中能够进行持续性的创新,现今,在这一行业当中,因为个性化的原因,使得很多的播音主持人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和喜爱,如李静等,在同样的语言特征下,他们依旧能够很好的结合到了自身的特点,很好的掌握住了听众心理,运用语言方面也是十分得的得心应手,能够自如的进行转变。以前播音主持工作中,节目风格要十分的严肃,不苟言笑,也不允许主持人在语言上出现个性化。广播电视的形式在现今的大环境当中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听众在变化也改变了自己对于审美上的一个需求,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他们就自然会对各种节目的要求不同,现在这个行业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要想在这样一个有着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依旧能够得到一个较好的市场份额,那么个性化的培养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只有具有特色的播音,观众才会被逐渐的给吸引过来,那么听众的范围才会扩大。为了做到个性化,此方面的工作者就要首先具备一定的能力,也就会是语言的掌控力,如果无法保证能够较好的进行掌控语言,那么根本就谈不上实现什么个性化,除了一定的那个的掌控力,主持人还要具有较好的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够自如的在不同的环境中转变的应用语言,语言掌控好加上还能随时的进行转变,语言自然就会被附加上更多的魅力,而正是这一份魅力能够使得听众不由自主的被其俘虏,进而成为该节目的忠实粉丝。且还有一点要格外注意的就是,对于自身的条件,不论是优是劣,主持人的认识都要清晰,扬长藏短,使得达到效果的同时能够显示自己的个性。

3播音主持语言亲和力

亲和力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亲和力的语言能够让听众感觉自己离主持的距离十分的近,内容听上去也会更加的容易接受。当前语境中,大众的审美就是播音主持人的口语化的原因。播音主持致力开发大众文化语言,其体现在贴近百姓生活语言,使得播音能更加趋近口语化,这就达到了语言表达的传播效果。在更加平等环境中来将信息在主持人与听众中传递,语言更加自然的进行交流。主持人通过创造和技巧来将语言给表述出来,保证展现出播音效果的规范性以及艺术性。

4播音主持语言时尚化

时代风格是会变化的,主持人的语言也要紧跟其步伐,创造出的节目形态下会有更高的认同率。在现今主持呈现口语化,这就紧密的联系了时代风貌。因为,现今人们改变了观念,时尚感相同,主持语言的时尚化能够满足消费文化中的多种要求,使得听众心情愉悦和优雅,主持人在时尚化的语言下,能够具有多样的神韵以及气质,可将他们生活品位提高上去,使其能更加的个性以及精致,如李咏在主持“春晚”时,朗诵是最适合的来展现语言的方法,但是它并没有采取此方法,而是采用了口语化,体现出了自身个性化风格,语态语势当中融进些国际化气息,在年轻人的心中认为这就是一种时尚,播音主持语言无论如何都需时间好检验,所以要认清时尚特征,进而找寻出一条更好的时尚之路。

5配音语言的多元化

电视节目中为画面配录解说词就是这篇文章中所指的配音,在影视作品当中,里面的人物的讲话声也是由配音来完成的,但是这一项不含在这篇文章提到的配音。配音语言发展在时代的发展当中开始多样化,一方面因在生产电视节目上出现的工业化,有着更为细致的分工,还出现了专门进行配音的工作人员,他们都是有一些具有比较特殊音色的人员来组成的;另一方面,现今听众需求多样,人们的审美观念在不断的改变着。现今,大众所接受的广告配音都是种类多样的,存在着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6结论

播音主持人在进行传播信息的过程当中,要适应格式各样的一个因素以及变化,尤其是社会文化和经济上的变化,使用多种的形式来进行播音语言表达,借此来满足各式各样类型的大众需求。在相应环境下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述技术,通过机智、幽默等语言,将大众的好感紧紧的抓住,在情感上,增强和听众的交流,进而提升节目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艳秋.电视播音主持在现代传媒视角下的艺术要素分析.西部广播电视,2013(6):223-225.

[2]李苗.浅谈播音主持发声的时代特征[J].新闻爱好者,2013(13).

[3]阎陈龙,王旭,陈鹤.现代大众传播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语言艺术特点篇3

一、巧,评价语言要机智巧妙,恰到好处

作为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但他们希望得到老师赞赏与肯定;作为老师则要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如,支玉恒老师教《走月亮》时:

师:要想走月亮,先要让月亮升起来,哪儿写月亮升起来了?谁来读一读,连课题读读。生读课题(声音响亮,语速较快)

师:这不像走月亮,像走太阳。月亮升起来和太阳升起来有什么不同呀?月亮是这样升起来的(师边说边用手模拟月亮缓缓升起来的样子)谁再来读?

生读:走―月―亮(读得较轻)

师:有点月亮的味道了。月亮什么时候升起来?(生:晚上)晚上周围环境怎样?(生:很安静)对呀,夜晚特别静,听我读。

师范读:(“走”字低声且拉长;“月亮”读得轻而柔)谁再来读。

学生读:……(老师边用手打拍子)

师:很好,这么多同学想读,一起来一遍。(生齐读)

此时,我不由地佩服老师的教学机智,因为充满激情、巧妙的话语,犹如春风温暖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欲望。学生有这样一位和蔼的老师,他们还会害怕吗?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了,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了。可以说,生动巧妙的评价语言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二、活,评价语言要灵活,富有生机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运用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使学生如坐春风,课堂内充满勃勃生机。如,支玉恒老师《匆匆》一课中评价语言就非常生动灵活、富有表现力和感召力。“补得很好,接着来。(生继续读)”“真好,真想再听一听,(指另一生)你再来一次”“你很聪明!”“对,你由‘头涔涔’想起一个词‘汗涔涔’,你想到了可能是额头上渗出了汗水,但是不是大汗淋漓呀?”“对!你又启发了我,我从‘泪潸潸’上我又想起了一个成语,说‘潸然泪下’,是不是眼泪横流啊?”……支老师在教学中就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灵活机敏地处理一些生成问题,幽默含蓄地评价语言扭转尴尬局面,所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所以整个课堂活泼而有序。

三、实,评价语言要实在,实事求是

如,一位老师教《生命生命》时,有这样几段评价:

案例1、一个学生读第二自然段时,老师非常认真地倾听着,读完后,老师说:“这么长一段文字,只有一个字读错了。‘骚’平舌音读成了翘舌音。”

案例2、(师生合作读)师:“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你听到了吗?你都听到什么了?”

生:我听到了对生命和灵魂的呼唤。

生:我听到了生命的宝贵。

生:我听到了生命的追求。

师:你们真了不起。听出了生命的旋律,听出了她自己发自内心的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案例1老师既实事求是地肯定了学生读得不错,又指出了错音,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案例2学生的回答是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和自己的感悟,发出内心真情陈述,教师同样回应以精彩真诚的评价,师生之间由此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这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反之,如果教者单纯以“嗯、不错”来回应,这样的评价语言就相对单一薄弱,学生学习激情的调动也会受影响。

评价语言实事求是使学生端正良好学习态度的需要。如果教师不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进行评价,有时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

案例3、学生简要概括第二、三件事时,一个学生说“瓜子发芽”和“聆听心跳”,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简洁归纳的很恰当,但老师说:“你有自己的创造也很好。书上是怎么说的?”学生说是“静听心跳”。

我想:老师可能认为学生说的与自己预设的内容不同,于是便生硬地按自己的预设内容写上了“瓜子生长”“静听心跳”。学生是主体,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体验,不能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对于学生有创意的思维、独特的想法应给予鼓励、肯定的评价,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不然学生还以为自己说错了,给学生一个误导,发言必须按书上的说。因此,实事求是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更加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

四、准,评价语言要准确,恰当得体

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准确而又得体。能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地作不同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又恰恰能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例如:前不久,听了一年级一节拼音课,老师运用了很多适合低年级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你读得很正确,若声音再响一点点就更好了,能再大声读一遍吗?”“哦,你听的多仔细呀,他读错的地方都听出来了。奖你一朵小红花。”“读得真好,你来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三遍。”“你还会组爱心这个词,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这个拼音应该怎么读呀,跟老师再读一遍,第三声先下再上。(师用手比划着)”

这位老师认真地听了学生的读,并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反馈信息,这些贴切的评价语言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让学生一步步做到朗读的基本要求:快慢适度、富有节奏、态度大方、声音洪亮。也正是这些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加上老师明快生动的语言示范,学生们读得一次比一次好。

五、新,评价语言要新颖,与众不同

语言艺术特点篇4

关键词: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特征

一、引言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与手段而构成艺术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艺术手法来传达艺术语言,从而表现出自身所特有的艺术特征与审美内涵,这种艺术所独有的表现形式就是艺术语言。毫无疑问,摄影是人类现代视觉艺术语言的重要组成内容。摄影艺术可以把时空中的一些精彩瞬间定格起来,让其以画面的形式再现,是有纪实性的艺术门类。摄影艺术语言就是摄影创作者借助摄影的形式来表达思想和观念的形式,摄影照片或者画面中的所有视觉元素以及构成形式,如创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均可以看作是摄影艺术语言的具体表现。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以及图像处理软件的升级,使摄影艺术语言的表现更为突出。数字摄影图像像素的本质属性及其虚拟特性,使摄影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数字摄影的可操作性和可编辑性使得摄影在数字技术以及新的环境下表现出新的艺术语言特征。

二、摄影艺术语言的构成

语言作为沟通与交流的符号,有着一套约定俗成的符号标准、符号意义以及表达方式。摄影艺术也是如此,摄影艺术语言通过特定的符号显示出意义,摄影视觉艺术语言其实就是艺术视觉符号。脱离了符号的语言,其实没有任何的内涵与意义。摄影艺术语言表达观念、传达意义以及抒感,其实都是通过符号学的体系来实现的。摄影艺术语言的表现,主要是借助摄影的方式来传递思想、表达观念,摄影图像中的所有视觉元素以及构成规则,包括摄影创作者内心的感受与主观情感等共同构成了摄影艺术的语言。光线是摄影艺术最为重要的基本语言构成,摄影本身依赖于光线而存在,没有光线,摄影本身便也失去了意义。摄影艺术的呈现需要借助光线,不同的光线下所拍摄的画面在视觉效果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别。通常摄影艺术语言下的光线可以分为自然光线与人造光线,摄影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光线进行选择,光线作为一种充满灵性的摄影艺术语言,塑造了不同的摄影艺术效果,承载着不同摄影画面与图像的意义。不同的镜头形式也会塑造不同的摄影艺术语言,如仰拍、俯拍以及平拍等不同的拍摄方式,摄影画面所呈现出的效果则不尽相同。摄影画面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有点、线、面三种类型,摄影画面其实就是点、线、面三种要素不同形式的组合。

三、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的特征

(一)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的视觉艺术特征

数字摄影是在数字技术与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产生的,新的环境赋予了数字摄影艺术语言以新的特征。传统摄影艺术语言与新的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的碰撞产生了新的摄影艺术语言体系。新的数字摄影艺术语言表现为表象的科学语言与深层的艺术语言,其主要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数字摄影艺术语言元素具有不可分割性,即数字摄影艺术语言不能像其他文字语言一样单独存在,而是与摄影艺术整体想象紧密结合,共同呈现出视觉效果。其次,摄影艺术语言具有主客体的依附性。摄影艺术语言是由线条与色彩构成的,但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条与色彩,它不能脱离现实客观事物而存在,是对客观事物的艺术呈现,是纪实的、系统的、个别的、依附于客观事物而存在的。再次,摄影艺术语言具有传播共同性,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同的地域和种族均可以享受摄影艺术语言带来的视觉盛宴。

(二)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的审美特征

数字摄影艺术语言与观念、思想情感的表达息息相关,观念与思想情感的表达需要借助摄影艺术语言。而任何艺术对于美的追求,都是通过对观念与思想情感的追求而实现的,所以摄影艺术语言具有较强的审美特征。首先,数字摄影体现了数字化的技术之美。数字摄影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视觉艺术语言均是数字化的,数字化摄影技术为图像的精致呈现、宏观效果、微观效果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图像变形组接的随意性、色彩处理的丰富性等,无不体现了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的审美特征。其次,数字摄影图像创意化。数字技术使图像的构造与创意构思变得灵活多变,数字摄影艺术语言与图像的组合均是摄影艺术语言创意的表现。再次,数字摄影艺术语言与平面设计的结合,塑造了完美的视觉传达。最后,数字摄影图像后期制作手段丰富,充分地利用了数字摄影艺术语言,体现了画面与图像的美学魅力与审美内涵。此外,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表现形式的多元化方面。在摄影作品拍摄前、拍摄过程中以及拍摄图像的后期处理等方面,摄影创作者均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并且拍摄前的预想与后期处理相互照应,尤其是数字化技术为图像的后期处理提供了丰富的手段与方法,图像的后期处理已经成为摄影艺术语言表现的重要形式。另外,数字摄影艺术语言还可以与绘画艺术、装置造景等艺术完美融合,能够极大地丰富摄影数字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完美的视觉艺术效果。

四、结语

数字摄影艺术是传统摄影艺术在数字化技术发展背景下的升华,新的时代赋予了数字摄影艺术以新的艺术语言特征。在视觉呈现、审美特征以及摄影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实现了对传统艺术语言的革新与升华,丰富了摄影艺术的情感,充实了摄影艺术的内容,升华了摄影艺术的审美内涵,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浪潮下,数字摄影艺术也必将不断走向新的巅峰。

参考文献:

[1]周琳.数字时代的摄影艺术语言[J].大众文艺,2013(11):194-195.

[2]燕晓山.数码时代背景下摄影艺术的语言[J].戏剧之家,2015(11):168.

语言艺术特点篇5

色彩是油画形式语言中能够直接表达对象和作者情感的形式要素之一。色彩本身并不具备表现力,只有当它被艺术家的画笔组织起来才能显现它本身的魅力。亨利•马蒂斯说:“大量的色彩本身是不会有表现力的,只有当它已经被组织好,它的强度符合于画家的感情强度时,它才能获得充分的表现力。”临摹前充分了解艺术作品的用色特点,才能合理地表现艺术作品的色彩表现力。由于色彩组合的个性化特征,致使不同艺术家笔下的画面所呈现的色彩是不同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笔下的色彩绚烂多姿。高更创作于1897年作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其色彩则借助象征的手法,将观众带向原始土著人的生活,画面以神秘的黄蓝对比,平面化的装饰色彩语言,渲染出一种深沉而神秘的意境。与高更同时代的艺术大师梵高,他将色彩的情感表达用到极致。梵高笔下的色彩语言是从艺术家内心流淌出来的,所有的形式、韵律、节奏、色彩等形式语言浇铸着艺术家内心的渴望,充满着激越、紧张和波澜壮阔的激情。色彩具有再现性、表现性、装饰性、象征性和音乐性等特点,一张艺术作品虽不能囊括所有的色彩特点,但总是倾向于其中的某一方面。研究临摹作品的色彩特点,体会临本用色特征,是追随创作者艺术脚步的捷径。分析研究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家画面色彩特点是把握临摹色彩学习的关键,只有充分认识临本色彩语言特点才能重现作品色彩的魅力,同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临摹学习的目的。

二、辨其言油

画语言是艺术家说话的工具涉及的面比较广,主要包括点、线、面的不同组合,厚薄肌理处理,色彩形式,笔触特点,形状与空间等内容。音乐以旋律、节拍诉说着音乐家的情感世界;舞蹈家以自身的身体动作来传达思想感情;绘画艺术则以线条、色彩、笔触、肌理、形状等艺术语言建构艺术形象。丁亚平说“:正是语言赋予艺术以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正是语言把艺术带入流动和开放状态,正是语言给艺术作品以丰厚蕴藉、幻化无穷的诗性与品质和富于生命自身的神韵与美感。”语言因艺术家的个性和修养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面貌,幻化不同的艺术魅力,反映不同的情感诉求。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形象,以柔和的色彩,细致入微的几乎不显露笔触的艺术手段,谱写了艺术家对人生、宗教和生活的理解。莫奈用近乎写意的笔触,跃动的色彩抓住了“日出”瞬间“印象”。语言既反映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又体现艺术家的性格特点,既折射艺术家所处时代的审美需求,又表现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笔触作为绘画语言,是艺术家用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思想、情感的独特表现方式和手段。20世纪表现主义艺术家苏丁,他的笔触如洪水决堤般咆哮、敲打着观众的视觉神经,反映着艺术家神秘而敏感的个性。疾风骤雨般的笔触所到之处如电闪雷鸣撕裂着一切。苏丁的笔触除了表明其审美追求,更像是一张张控诉书,控诉着他人生的苦难和悲哀。变形的树、扭曲的房屋、不安的人物情态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残酷社会对他的蹂躏、鞭笞和摧残,饱蘸人生苦难的笔触无不显示了艺术家内心的激动之情和充满生命激情的力度美,也许绘画才是舒缓其内心痛苦的良药。苏丁笔下的色彩、笔触、图像成为他诉说内心情感、表达生命激情的无声语言,而此种语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为永久和永恒地传递着艺术家想说的内心话语。学习不同时代背景、不同艺术流派、不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的作品语言,有利于扩展、丰富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取其法

技法问题是艺术家无法回避的问题,技法通常可以通过时间的堆积不断积累。油画技法表现因艺术家性格、学养、价值观、艺术观的不同呈现不同的技法特点。油画技法表现犹如烹饪做菜,煎、炸、烩、焖、炒、焗、煮等手法不一,厨师会根据食材的材料特点以及对材料的理解,采用不同烹饪方法。油画表现也一样,技法多样,艺术家会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油画技法涉及材料技法、色彩表现、厚薄、干湿、直接画法、罩染等等,艺术家在表现中或选用一种技法贯穿其中,或选择多种技法交替使用,因此在临摹过程中要充分分析作品特点,了解艺术作品的技法特点,选择相应的技法表现才能充分地表现出临摹范本所呈现的视觉效果。技法学习虽然只是油画学习的基础,但对于把握油画的本体语言十分关键。技法的学习对于临本的选择非常重要。有的作品技法可学,作画步骤和处理手法可见,而有的作品却很难把控,以梵高作品为例。梵高的油画是充满感情的,一笔一划处处体现他个人的内心情绪,用笔和造型独特,但实际我们在学习中会发现,我们很难领会梵高作品的精神实质,即便我们可以临摹出梵高作品其形,但根本无法临摹其神,因为他的所有作品都带有强烈的情绪。由于情感具有形而上的抽象特点,使得在临摹学习中很难获得创作者本人的情感体验。再以印象派作品为例,如果一开始就选择印象派代表人物莫奈的画作来临摹学习,我们很难认识到莫奈笔下色彩是怎样产生的,因为实际生活中,我们肉眼很难捕捉到莫奈笔下的丰富色彩,而如果我们先研究印象派开创人物马奈作品,我们可以发现理解印象派作品越来越容易,因为马奈作品相对莫奈的画作来说,易读易懂,操作性很强,而且关键是后来的其他印象派大师都是马奈的徒子徒孙,他们的画风多少都受到马奈的影响。因此,技法学了技法语言学习重要,临本的选择对于技法的学习也十分重要。

四、用其质

前面我们谈到临摹需要取其法,但技法并不是临摹的最终目的。技法学习是临摹学习的基础,是最表面的内容之一。临摹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得要义和精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神本质。明代唐志契撰写的《绘事微言》中说,临摹:遂为画家捷径,盖临摹最易,神气难传,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苦瓜和尚也说: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不能出一头地也,冤哉!唐志契和苦瓜和尚都强调临摹学习要师古人之心,实则强调要领悟作品的精神实质,别被表面的技法语言所干扰。临摹的最终目的是能够通过学习,将他人的技术技巧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衍生出既不同于临摹作者作品特点,又具学习者本人艺术个性的作品。正如陈洪绶在儿时学习绘画一样,将临本化为己用。据史料记载:“章侯(陈洪绶)儿时学画,便不规矩形似,渡江拓得杭州府学李尤眠七十二贤时刻,闭户摹十日,尽得之。出示人曰:何若?曰:似矣!则喜。又摹十日,出示人曰:何若?曰:勿似也!则更喜。盖数摹而变其法,易圆以方,易整修散,人勿得辨也。”陈洪绶的这段临摹经历除了告诉后人临摹学习要熟练临本,反复琢磨,更要不落窠臼,勇于创新,即艺术大家李可染先生所说的对待古人,要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要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打进去是为了学习,打出来是为了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

五、结束语

语言艺术特点篇6

马列维奇在《至上主义》一文中曾经说过:"客观世界中的一切视觉现象本身都是无意义的,只有感觉才是真实的。最精确的表现手段永远是那种最能充分表达感觉的手段。”因此当我们对艺术表象拿捏不准的时候,探寻艺术语言的本体意义便显得尤为重要。公共艺术是指由公众的行为、认知及审美习惯所构建的艺术样式,其艺术语言及文化特性既是文化现象更是社会现象。公共艺术的发展伴随着当代艺术与文化的开放姿态,越来越频繁地在艺术语言的层面与“公共”发生关系。或者换句话说:公共艺术成为艺术语言新的载体,对公共艺术的研究与介入,转而体现出艺术语言的时代转换。公共艺术与传统艺术语言在此时代背景下具有了特定联系,在对艺术语言的探寻中,公共性成了迈不过去的因素。对艺术语言的公共化趋势的敏锐感知倒是应验了马列维奇的判断。

艺术语言在公共艺术中的情感属性公共艺术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其艺术语言的表述应当是开放的。艺术语言具有时代性与继承性,任何艺术语言都面临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既要继承传统秉性,又需弘扬时代特征,并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平衡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是当代艺术语言公共性趋势研究的重要内容。悦目的公共艺术语言首先要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经验之上,能如此者,必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扎实的理论素养和完整的知识结构,对艺术语言诸要素敏锐掌握,同时还应以踏实的情感融入生活,有情感的艺术家才能体味到有情感的公共艺术语言。虽然最终作品的情感要靠观者去体验并很大程度取决于艺术语言与公共态度的沟通,但是对公共诉求有所理解的艺术语言在整个过程中都作为主体存在。艺术家的职责不仅在于设计出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满足人们对空间的感官需要,更在于通过作品的情感传达出对现代人全新生活方式的理解以及在艺术语言层面所建立的审美导向,这才是本来意义之所在。面对公共态度,敏感的艺术语言总是能触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理想状态,巧妙拨动公共的兴奋点,在语言中引入能与人的视觉情感直接衔接的阳光、风、土和水等最基本的语言元素。艺术语言的高下在此时的表现便是是否能利用全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将公共艺术从远处拉到身边、从冷漠变成温馨、从疏离变成沟通、从局部拓展到全社会,通过艺术语言公共性的充分展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阐释社会的、文化的、世俗的以及情感的愿望。

艺术语言在公共艺术中的审美趋向艺术语言的作用左右着公共空间及构成公共形态的基本要素,对公共空间的形象、公共空间的功能及公共空间的肌理起到空间属性上的引导作用,进而也决定了公共空间的存在形态。而公共艺术的语言样式及审美方向,又对于公共空间的文化属性有一定的表述作用。不同语言基础的公共空间,其审美品格也不尽相同。艺术语言的公共化趋势更多作用于这一范畴。当你进入到东方园林围合的空间时,其语言语境沉静典雅。而当你身处西方传统的建筑广场如圣彼得大教堂时,因其场所中艺术语言的繁复庄重而领略出强烈的宗教感受,这是公共艺术语言的既有限定,同时也构成了这一空间所特有的审美属性。因而,在进行公共艺术设计时要充分思考与之相适应的语言因素,使得公共艺术的造型语言紧密地与特定的空间氛围相协调,并对空间的既有秩序有机连接,但这种连接的语言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选择内容上的连接、形式上的连接及材质上的连接,或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在适应公共空间审美方向的同时,突显公共空间的审美属性,使观者在视觉上产生自然过渡,将空间与附属其间的艺术有机结合。

语言艺术特点篇7

【关键词】绘画语言;语言形态;水彩;技巧

【中图分类号】J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151-1.5

所谓绘画语言,是创作者以记录状态、反映认识、传达信息或表现思想为目的的运用材料为物质载体,以视觉信号为媒介,通过造型手段和创作形式产生视觉体验的表达方式。绘画语言是作品中所有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出来的。绘画语言的不同运用产生出的绘画作品也不同。它的表现方法归纳起来基本上有三种:写实、夸张、象征,这三种表现方法各具特色,运用得当有助于我们塑造更具表现力的艺术形象。

一、绘画语言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绘画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运用线条、色彩、造型、构图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进行搭配完成传达精神内涵。完成绘画作品不仅有形式的作用还有内容的体现和精神的传达。绘画语言实际上是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和相互制约有机整体,画家的感情是靠其特有的绘画语言表达。这种语言的运用,是根据画家自身的艺术表现力体现的。不同的艺术家对其有着不同的运用,纵观世界的艺术历程,我们可以了解到其中的差异。在欧洲,从达芬奇时期就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写实主义画法,通过对“光线揭示形式”的研究、直线透视方法、人体解剖的研究,艺术家们给他们的作品汇入了一种全新的现实主义感。作品画风典雅、和谐、弘扬人文主义形成了古典主义画风。而印象派画家们利用光与色描绘自然、抒发自己的感情,他们描绘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运用色彩合理组合使画面明快绚丽,他们的作品诠释了光与色并给作品注入了情感。在西方造型过程中,主要使用形体与色彩语言,即使没有线其造型也不会受到重大影响,其绘画形态的构架依然成立。无论何类画家,他们都是借助其独特的语言形式来完成作品的情感体现,在绘画中,艺术家们总是在寻求绘画观念和语言上的转型,形成有个性的绘画语言。除了视觉因素外绘画语言也是一种精神产物,在绘画本身也传达了一种理念,绘画语言不应只是停留在技巧和形式的探索中而应是将技巧、知识、直觉、感情与材料融合为一体。艺术家如果能从不同的题材、角度、工具、方式中不断丰富艺术的绘画语言,那人类的绘画艺术必将是辉煌灿烂的。

二、绘画语言在水彩创作中的具体表现

在各个画派的艺术作品中绘画语言是相通的。水彩从欧洲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了百年的发展,在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中,将固有的西方技法与东方的绘画观念有机的结合,形成了既写实又有意象观念的独特的中国水彩绘画语言。水彩的绘画语言是水与色的结合,产生水色交融、明快淡雅,水的流动性和色的透明性构成了水彩画别具一格的意蕴,这是它有别于其他画种的最独特的方面亦构成了水彩艺术语言的独特性。

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委会主任黄铁山先生2002年4月22日在西安美术学院作学术报告时指出:“水彩画一旦失去了自身的语言和面貌,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感性把我们带进一个完全自我的空间,让我们无拘无束。而理性使一切都成为了怀疑的对象,甚至连理性本身也受到了质疑。我们既要突破水彩画旧有的模式,又要保持水彩画独特艺术特性,如果一个画者没有自己的绘画语言,就不能被“称为”一个艺术家,最多称其为一个画画的人,他的作品也就不能称为艺术品。水彩画的发展要坚持水彩画的本体特征和绘画语言,强化水彩语言的纯洁性,只有这样水彩画才能取得与其他画种比肩而立的地位。通过学习水彩实践者应衔接自身的抽象思维特点突破水彩表现局限,探索水彩画的表现实质对水彩绘画语言的深层次挖掘,打破水彩语言的现有局面,阐述水彩表现中的更多可能性。

三、如何培养绘画语言

一个画家如果不能真正的把握自己作品里的绘画语言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画家,一件艺术作品如果没有自身的艺术语言也就不能成为一件好的艺术作品。绘画语言是人类表达审美情感的一种工具,是画家进行形象思维并转化为物质形式的手段,如果想培养出适合艺术家自己的绘画语言,那么就应在平常中多加实践。

对绘画工具、材料的掌握是培养绘画语言的前提。绘画语言是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一幅成功的艺术品它的绘画语言往往是艺术家通过题材、内容、技法、材料等绘画因素体现出来的。其中,对绘画工具材料的掌握是重要的一方面,像油画、水彩、国画、雕塑等画种的区分往往很大程度上因为材料、工具在不同的画纸上所呈现的效果的不同。除了材料的不同外,对材料的使用技法也是体现绘画语言的一种方式。雕塑所能表达的内容,用油画不一定合适,油画所能表达的题材,国画不一定能胜任的了。所以说对绘画工具材料的掌握是培养绘画语言的前提,工具材料的这种形式因素是画家独特绘画语言在艺术技巧方面的主要表现。

艺术技能和艺术修养的提高是绘画语言形成的基础。绘画语言的形成应该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即对材料的运用能力以及对艺术风格流派的认知能力,艺术实践者在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之前,必须提高艺术技能和艺术修养。绘画技能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写生训练。在艺术实践中,实践者通过对写生的正确观察可以培养自己对不同光源下事物的变化。在培养绘画语言的过程中,要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这是一个长期修炼完善的过程,所以在实践中应多加阅读书籍和艺术作品,了解美术历史进程、不同画派特点从而提升自身对艺术的感悟力和创造力。

多样化的绘画语言培养。多样化绘画语言的培养,主要是围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对不同风格的流派、不同材料技法进行探索,同时要丰富自身视野、拓展艺术思维和艺术创作灵感,为自身的绘画语言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从而形成多样化的艺术思维,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比如刘寿祥和陈朝生都是静物画家,陈朝生就讲究构成、色彩浑厚、造型古朴典雅,而刘寿祥讲究色彩清晰透明、造型严谨。抽象性培养,通过大量取舍,高度概括、提炼艺术形态,抽象美存在于一切艺术中,它并不依赖于人们的意思对客观存在进行本质认识,而是对自然物象的特征进行提炼、概括、重构的结果,是艺术家的心灵抽象。实践者应发挥人的主观创造能力,在抽象中探寻自己的的绘画语言。绘画语言的培养应因人而异,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自身特长,从而形成绘画语言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语言艺术特点篇8

关键词:音乐;音乐美学;音乐语言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0-0033-01

关于音乐本质的问题一直是广大音乐学者甚至哲学家甚感兴趣的话题,从1854年这个问题的提出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在音乐学界,除了以奥地利音乐学家汉斯立克的音乐美学论文《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新议》外,其他的论著也不少。对于音乐美学的探讨,通过无数学者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汉斯立克在他的文章中尖锐地批判了情感音乐美学,提出了自己的自律论音乐美学思想,但在音乐内容与形式的问题上陷入泥潭,对音乐的情感内容无法做出解释。此外,我认为他还有一处不足,即反对把音乐看作是一种语言,认为音乐变成语言,非常不利于音乐的表达。

首先,我们在谈论音乐或其他艺术的美等一系列问题时,都是以语言文字作为衡量的标准的,把能表达出语言文字的语义作为最终目的。语言文字是我们日常使用最广泛的一种交流工具,它的表意具有较高的准确度,是人类思想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与语言文字相比,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会都有其鲜明的特点,但这些特点被有些人认为是这些艺术的不足之处。如美术,它擅长的是运用色彩与线条来反映事物一瞬间的状态,对于故事情节前因后果的表达则相对来说,处于弱势。同样,音乐擅长的是运用声音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对于像桌子和椅子等物品,要用音乐来表达是很难的,这两种由相同材料做成的东西用美术是能最好地表达的,因此它们被认为是抽象的艺术。但我认为艺术的抽象是相对的,并非绝对。语言文字与美术、音乐比较,虽在很多地方具有优势,但它也是概念性的语言。像桌子和椅子,用语言文字表述就用两个字。人们之所以能理解,是依赖了听众的社会生活经验,最后经过听众的想象来达到表意的目的,听众的想象弥补了语言文字的不足,用文字语言来谈论中国长城,无论用多少笔墨,都要比亲眼见过的感染力相差许多。况且对于一种漂亮的颜色,文字也是无能为力,美术的色彩是最有说服力的,可见语言文字在表达上也同样存在许多的不足。因此,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文字也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当它与影视艺术相比较时,就更为逊色。影视艺术作为综合性很强的艺术,集上述几门艺术的优点为一体。目前,它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是最强的。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书上说的再美,都不如亲身的感受。影视艺术确实达到了这种效果。它的内容、涵义都要较其它艺术丰富。那么,我们为什么都信赖语言文字呢?

语言文字的发展与研究较快,与我们投入的时间有很大的关系。虽然人类的语言文字类型相当丰富,较为抽象,但作为自己的母语,每个人都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到它,使用它的频率较其它形式是最多的,因而掌握的最为熟练。一个复杂、概念性很强的艺术语言――语言文字我们都能熟练掌握,因而我认为在谈论其它的艺术美时不要过分的强调其抽象性而忽略其特色,如果我们花同样多的时间用在音乐的学习上,我想很多人都会听懂音乐。同时,我们要注意到,音乐所用的十二个音符,是最简洁性的语言,它在表达人的情感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听过《二泉映月》的人,为何能感受曲中的悲痛之情?有的人可能会说,因为大家了解了阿炳辛酸的一生。但我想,曲中那叹息的音调,低音区徘徊的旋律应该能引起听众的共鸣,能让人感受到悲愤的心情,至于是谁的苦痛我想不一定很重要。我认为这种能表现丰富情感内容,应该是音乐所特有的,试想在举国上下欢庆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时,人们就能够通过读几篇文章来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吗?试想一个非常高兴的人,能通过不停地说“高兴”来获得高兴的心情吗?处于高兴状态的人,往往会手舞足蹈并哼唱一些欢乐的音乐,这种表达方式是人们的共性。

因此,我们应该把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来看待。它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独特的形式,而且往往在情感发展的高级阶段,这种表达形式是最有效的,是其他的艺术语言不可替代的。因而,我们有必要纠正有关音乐不能够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科学的音乐观念。要达到这一要求,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首先,作为专业音乐理论工作者,我们应从思想上纠正这种错误观念。把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来看待,形成一种客观全面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没有这样一个正确观念作为指导思想,我们在分析解决问题时,都会陷入困惑与茫然之中。日本音乐美学家野村良雄赞说“音乐这种语言是比说话的语言更带有普遍性的、抽象性的或更加直接的、艺术性的语言。借助于这种语言,人们就能将概念性的语言所无法说出、而且也不打算说出的一切东西都表达出来。”①汉斯立克在文中批评了过分夸大音乐情感作用的一类观念,同时他不能认识到音乐也是一种的语言,一种比较特殊的、不同于概念性的语言文字的语言。这种语言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能力,是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人的精神的高级阶段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这也是汉斯立克为何把内容和形式混为一谈,不能深刻认识到音乐内容的最根本性的原因。他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种观念,或害怕认可这种观念削弱了他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力。

其次,我们在探讨音乐时,不能过分地依赖语言文字,用它来衡量其它艺术,以要求其它艺术达到语言所能做到的一切为目的。艺术之所以具有多样性,主要是因为它们的个性差别造成的,个性差别也是优势,每种艺术的个性优势都是对其它艺术表达的补充,它们就是要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达思想与情感,其创造的艺术美感都是无与伦比的,因而其他艺术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去再现语言艺术的内容,即使真能再现,那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最后,我们在运用音乐语言的时候,要尽量保持其自身的特点,避免幼稚的摹拟与描绘。音乐合理地摹拟自然界的声响来表现思想内容是允许的,它往往是建立在加强音乐表现力的基础之上,起补充与点缀的作用。如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意大利音乐家维瓦尔蒂的《四季》都是典型的例子。曲中对大自然声响的摹拟旨在“借声抒情”,充实作品表达的内容,让他们的作品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凸显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活力,是前面音乐进一步发展的补充,是另外的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此外,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暴风雨》不是简单对自然现象的摹拟,而是另有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在其中的。

笔者认为,对于音乐艺术,我们如能注意这些方面,以这样的认识作为思想基础,那么音乐语言的特性与丰富性是能够理解的。我相信加深这种认识,将会推动音乐美学向一个新的理论水平迈进。

注释:

①野村良雄.音乐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

[2]蒋一民.音乐美学[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

语言艺术特点篇9

论文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 特点 课堂组织策略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和艺术类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大学英语课堂组织的策略,旨在探讨活跃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调动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美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许多学生之所以未能取得最优秀的成绩,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她们所需的适合于各自特点的教学帮助和学习时间。”而艺术类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其独特的群体个性和专业学习特点。如何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组织好大学英语课堂对广大的英语教师来说是一个较新的课题。

一、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1 英语基础艺术类学生普遍英语知识比较匮乏,基础十分薄弱。由于艺术类高考对专业课的要求高于文化课,因此参加艺术类高考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上,导致文化成绩相对较差。在我所代课的09级环境艺术1-4班和装潢1-4班里,学生高考英语成绩平均在50-60分之间。

2 思维方式艺术类的学生喜欢发散型的思维和追求思想的自由性。在生活中,艺术类的学生在发型,衣着,服饰和生活用品方面追求出众;在学校的文艺活动中,随处可见他们的风采;在课堂上,艺术生表现出的追求自由,纪律松散,却也对课堂教学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 专业特征艺术强调事物的直觉,视觉,听觉等感官冲击,这与英语这门思维严谨的语言系统有很大的不同。而艺术类的学生普遍形象思维较好,而逻辑思维较弱。然而,英语的学习需要较好的逻辑分析,循序渐进的积累,稳定的情绪和持久的毅力。这些对艺术类学生是很大的挑战。

4 心理特点艺术类的学生性格开朗,表现欲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他们不愿意与别人一样,乐于凸显自己的个性,希望表现得与众不同。但另一方面,他们的自尊心非常强,具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观点,性格也较其它专业学生更为敏感。

二、艺术类大学英语课堂教与学的现状

1 教师方面从学生的教学反馈来看,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是认真负责的。而教学方法有待改进。面对艺术类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吸引艺术类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教学效果。课堂上若要达到师生互动,情感交流,教师则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2 学生方面由于英语基础较差,部分学生觉得教材难,听不懂讲课内容,觉得老师讲课方式单一,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听课,逐渐对自己的英语学习失去了自信和兴趣,甚至有些直接放弃了该课程的学习。

三、组织好艺术类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

就自制力而言,大学生固然较中学生强,但由于艺术类学生的思维特点,他们在英语知识点上注意力的集中和持久是非常有限度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不能放弃或忽视组织教学的工作,要及时而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机智而巧妙地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向。

1 用语言艺术组织教学

语言和艺术一样都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媒介。在艺术类大学英语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语言的艺术,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因此,要对艺术类学生讲好课,除了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百科知识外,还要善于朗读、善于动用表情、声调、手势,善于讲演式授课,避免照本宣科。由于艺术类学生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如果教师能够把严密的英语逻辑以生动形象的描述来讲解,并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就不仅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有助于组织教学。如果教师能恰当地运用语言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就能促成教学过程的节奏分明和教学气氛的波澜起伏,学生的思维也随之活跃起来。如对艺术类大学英语课堂上出现的混乱秩序,应有意变换声调,采取声缓而语重的方式讲解。此时,若用高声“镇压”的做法,对追求个性比较叛逆的艺术生来说往往是徒劳无益的。转贴于 2 用感官手段组织教学

艺术专业强调感官上的冲击,用感官手段组织教学正符合了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征。这里的感官手段主要指视觉和听觉手段。课堂上利用视觉手段,不仅指教师通过眼神等无声的视觉语言控制课堂,也指对教学媒体(如音像)的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是形象直观的教育,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强调通过科学美、教学美和艺术美,来传递教学信息,增加知识美的艺术魅力。”(何高大,2002)因此,在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应用美学观,让学生接受美的陶冶,使其在愉悦的氛围中逐渐对英语产生兴趣。教师善于运用听觉手段,既可以及时发现学生语言方面的不足(如语音、语调问题、拼读问题等),又可以由此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当学生的声音有所降低,语调显得懒洋洋时,说明学生可能觉得老师所提问题过于简单,激发不起兴趣,或者由于讲练时间过长,方式过于单调,学生可能已产生厌烦情绪,此时应及时改变讲练方法或主题。

3 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有经过它才能进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若不注意,其思维就会脱离教学内容。对于艺术类的学生而言,持久注意于英语知识点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使之保持于教学的过程。比如对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偶发”事件使学生分心老师应停顿片刻,待学生的情绪略稳定下来,再提出一个与教材有关的有趣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讲的课题上来。

注意分为随意注意和非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需要紧张的主观努力,消耗脑能量较多,持续时间过久,脑细胞就会产生抑制现象。非随意注意时间不能持久,会随着特殊刺激性的减弱而消失。所以,教师要保证两种注意的巧妙结合和交错有致,使艺术生在听课过程中两种注意得以巧妙地交替调节。

4 运用“情感”组织教学

“情感”组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艺术类的学生自尊心非常强,具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观点,性格也较其它专业学生更为敏感。教师的情感变化更能直接影响到艺术类学生的情绪。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教师讲课时应态度和蔼、亲切,让学生在一种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实现语言点的强化学习与口浯的锻炼,从而使学生真正喜欢学习英语,促进其英语水平有所提高。同时在课堂教学当中应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来设计教材的各个环节和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出现问题耐心纠正,认真指导,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总之,艺术类的课堂组织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只要广大英语教师能够足够重视,根据艺术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合理组织课堂教学,艺术类的课堂也会绽放美丽的花朵,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

[1]李新国.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尴尬及对策[J].理工高校研究,2006,(4).

[2]伊博.对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9,(46).

[3]程东元.外语教学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语言艺术特点篇10

科林伍德的美学思想主要来源于克罗齐,他不仅强调了克罗齐的艺术即表现的核心论点,同时也丰富了这一论点,他对艺术的本质论进行了深化,进一步确定表现的含义,突出想象的作用,并且补充修正了克罗齐的一些观点,承认艺术的分类原则。克罗齐的思想受黑格尔与康德的影响,重在表现精神,强调辩证思维,有很强的主观唯心性。他的美学思想中主要表现为直觉与艺术两个部分。在其美学观中,所谓美学就是直觉的学问,他认为世界的知识只有两种:“不是直觉的,就是逻辑的;不是从想象得来的,就是从理智得来的;不是关于个体的,就是关于共相的;不是关于诸个别事物的,就是关于它们中间关系的。”所以,美就是直觉,直觉就意味着表现,而表现即艺术。科林伍德继承了克罗齐的美学观点,并且做出了补充和发展,这对20世纪后西方美学的完善而言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继承与发展

1.注重理智因素的作用

首先,科林伍德在对艺术的看法上是和克罗齐一致的,都主张艺术表现情感,科林伍德认为艺术就是情感的表现,它不同于唤起情感,也不同于选择情感和暴露情感,而只是一种带有个性化、意识化以及社会化的情感,在论述中,科林伍德肯定了艺术的独特性、自觉性,这与克罗齐所论证的艺术独立性、自主性是一致的。克罗齐的表现论是由四个阶段构成的:(1)诸印象;(2)表现,即心灵的审美的综合作用;(3)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4)通过审美事实的转化而具体表现为物理形态。他的表现论主要强调的就是第二阶段,或者说强调心灵活动,一般所认为的用文字或其他媒介的表现方式在这里就不是艺术,因为前者是一种物理性的活动,其中或多或少掺杂有理性或意识的成分,而克罗齐完全把表现规定在精神活动的范围内,所有外化为物质或技术的层面,就不是艺术的或是美学的,只是实用的了。

科林伍德在克罗齐表现论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他除了强调情感表现外,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十分重视理智在审美活动和艺术创作中的作用。科林伍德虽然也认为艺术创作本身并没有任何理智的东西,同样也是精神活动的结果,但是作为艺术作品却可以包含某些理智的东西,他是这样认为的:“因为(这些艺术作品)它们表现了某一类型的情感,即那种只能在理智活动上作为情感负荷出现的情感。”\[1\]300科林伍德指出,艺术作品所包括的理智情感是一种情感负荷,这种情感负荷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心理水平经验或是意识水平经验上的负荷,它是一种超越了单纯心理水平的理智情感负荷。由于这种理智水平上的情感生活非常丰富,所以艺术作品的素材往往是取自于这些较高水平上的情感,并以此表现出来。戏剧中的人物之间感情并不是单纯由两性生理激情所吸引,或者并不单单只是一个遭受生活苦难的角色,正是因为在感情产生的环境中交织了各种复杂的社会、道德、政治因素,最终使戏剧中产生了冲突,打动观众,正如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纠葛,李尔王的悲惨命运,像这样的情感表现过程就意味着艺术家在表现情感的时候必然会选择把思维融入情感表现之中,借以表现出用理智方式进行思维的感受是什么。所以,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这样说到:“即使艺术从不表现思维本身而只是表现情感,它所表现的情感页不仅仅是单纯意识经验的情感,它们还包括了思维者的情感。”\[1\]259因此,克罗齐那种片面强调表现的精神活动在科林伍德的观点中就加入了理智的因素。

2.建立想象论

其次,关于想象,克罗齐在他的美学中心概念中没有做过多的提及,或者说并没有专门就想象这样一个精神活动内容进行描述和分析,而科林伍德在继承克罗齐的想象理论的同时,专门用一章的内容来论述想象,并且提出了“总体想象性经验”的说法,这是对克罗齐表现美学的一大发展。克罗齐所提及的想象活动是关于艺术即抒情的直觉,这是一种单纯的活动,不含有理性,或者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说,克罗齐所提到的抒情的直觉是一种形象思维,在克罗齐的观点中,艺术活动的实质是把各种对外物的感觉形式化,即通过对外物的关照,引起情感上的激动,形成意象(想象),并且成为心灵所关注的对象,若是对外物的感觉能够被想象,那么这就是成功的表现,就是美。

科林伍德继承了以上克罗齐形象思维的理论观点,他同样努力的论证艺术品的出现是由艺术家的想象所导致的,对艺术家而言,艺术品早已生成于艺术家的头脑当中了,所以音乐家创造的乐曲和工程师创造的桥梁就有着想象与否的分别。因此,科林伍德和克罗齐都试图把艺术“纯粹化”,希望能把艺术想象与传达它的物质外壳剥离开来。然而,科林伍德在他的想象论中又进了一步,他提出,在艺术品的欣赏、了解过程中其实可以分成两个阶段:(1)特殊化的感官经验,这种经验是看到还是听到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2)非特殊化感官经验,这种经验不仅有与第一种经验相同的因素,而且还包括与之不同的其他因素。这两个阶段中,前者相当于在实际生活中所见所听所感,属于感性活动;后者则是在感性活动的基础上运用我们的想象和体验所产生的,是人们在进行艺术欣赏时的身体活动。艺术就是在第二个阶段中产生的。这样的想象性经验被科林伍德称为“总体想象性经验”。“总体想象性经验”的提出是科林伍德想象论中对克罗齐美学观点的发展,在他的想象理论中,不仅有感性、情感同时还有理性的存在,而且在科林伍德的观点中,真正艺术的艺术创造是需要感性、情感、理性的完整统一,或者说以理性对情感的加工,通过想象沟通它们以达成和谐完整的统一。这与克罗齐单纯形象思维是不同的。同时科林伍德进一步指出“总体想象性经验”并不是单纯相对欣赏着而言,他认为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只有运用到这种经验时,欣赏者才能有这种经验的体会,这是对艺术家艺术想象的复制。所以在科林伍德的想象论中他对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的观点进行了更加透彻的补充分析,进一步突出了想象的作用。

3.探讨语言与艺术的关系

再者,对于语言来说,科林伍德赞同克罗齐“艺术必然是语言”的观点,克罗齐认为,语言是可以等同于诗的,而诗歌则是对人类心灵活动反应的最初精神活动,这种心灵的活动正是语言所要表现的,都是心灵的创造,所以对克罗齐来说,语言就等于表现,由于美学研究艺术,艺术等于表现,而语言同样是表现的活动,那么克罗齐就把美学和语言学紧密关联起来。同时克罗齐把其他艺术形式用语言的表现概括出来,或者说他认为只要能用语言的方式表现情感的活动,都是艺术,例如绘画语言,音乐语言,姿体语言等,这样就等于说是扩大了语言的概念范围,而不再限制在我们通常所说的狭隘的专门以发音器官活动来表现的语言范畴当中。在这一点上,科林伍德和克罗齐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语言就是表现,又因为表现是艺术,所以语言就是艺术。

科林伍德在克罗齐语言学与美学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补充和发挥,他认为语言中既有想象也有意识,或者说科林伍德抓住了艺术的想象特征对语言的表现性进行了论证,无论缺少哪一个都没有不会有语言,而语言的产生是基于意识加工感觉为想象之后的,在这个条件下,语言就是一种受意识控制的活动,是想象性的活动,它具有表现情感的作用,因此它等同于艺术。科林伍德把语言的种类分成了两类:一是想象性语言;二是理智化语言。在这两种语言的分类中,他阐释了语言就是表现的理论,把语言和艺术联系在一起。同时通过论证语言作为一种身体姿态的观点,向我们揭示了语言也是凭借意识作用把感觉转化为想象的活动,这种活动在我们上一个论述中已经做出了说明,那就是“总体想象性经验”,语言也是这种经验的一个运动方面,“审美经验或者艺术活动,是表现一个人情感的经验,而表现它们的活动,就是一般被称为语言或艺术的那种总体想象性活动”。由于在科林伍德看来总体想象性经验是艺术产生的前提,所以作为它的一个运动方面,语言必然和艺术是统一的。胡江飞:科林伍德表现主义美学思想的发展与历史贡献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第25卷第3期

二、启示与贡献

表现主义美学理论在克罗齐、科林伍德以及鲍桑葵、卡利特、里德等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下对20世纪西方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对克莱夫?贝尔、弗莱、卡西尔、苏珊朗格等诸多理论家的理论具有直接影响和重要启示。

1.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克莱夫?贝尔和弗莱所构建的形式主义美学理论认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对艺术的欣赏是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欣赏,是通过对艺术形式得到审美情感。所谓“有意味形式”可以理解为形式和意味。形式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感性形态关系,如色彩、形状、线条所组成的排列方式;意味则是指在这样的形式表现下所包含的主体审美意识情感。在这种审美意识的指导下,意味着作为感性表现艺术的有意味形式所具有的共同属性没有变化,以至于背后的审美情感不会产生变化,不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不会对它产生影响。就像今天创作的艺术作品与几千年前的作品比较起来,它们所展现的情感是一致的,而从中得到的审美情感没有变化,因为它们都是艺术家情感的展现。形式主义美学理论是结合艺术作品尤其是绘画艺术的研究而构建出来的,重点突出了审美情感问题。从表现主义所展示出来形式与表现的内容看,它们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关于直觉的讨论更是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实际上形式主义美学是表现主义美学的重要补充”\[2\],表现主义美学理论中的直觉说认为艺术即直觉,这个观点其实就是一种形象思维的模式,是一种单纯的想象活动,注重形式的发生即直觉赋予艺术于形式。而且无论是表现主义还是形式主义都认为欣赏者在进行艺术欣赏时所获得的内容,都完全是从艺术家那里得来的,唯一不同的是形式主义强调忽视想象在欣赏中的作用,而表现主义则相反。

2.艺术是情感的符号

以卡西尔、苏珊朗格为代表的符号论美学家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符号学理论认为所谓的符号是人们为了表达或传递内心的感受、想法等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意象,是人类内在精神活动外在客观化的结果,因此,人类的情感的表现和抒发的结果就是艺术符号,或者说艺术符号本身就是艺术作品。苏珊朗格在卡西尔理论的基础上对符号学理论做了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艺术是情感符号的观点,认为艺术知觉并不是一种推理的思辨,而是一种直觉,强调的是一种洞察表现出来的情感的能力,直觉的表现即主体意识展现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苏珊朗格符号美学是对表现主义美学中的直觉观点进行了发挥和借鉴。虽然苏珊朗格的符号美学反对科林伍德的表现说,认为艺术的表现是人类情感的普遍表现而非艺术家情感的展现,但是在直觉凸显情感,表现主体意识情感方面二者是有联系的,并且对符号美学的发展是有启示作用的。

三、对现代艺术理论的影响

科林伍德继承了克罗齐几乎所有的关于艺术表现的观点,1937年他出版了《艺术原理》一书后,使他成为公认的克罗齐美学的继承者。虽然鲍桑葵、卡里特和理德修正和发展了克罗齐的艺术本质观,但科林伍德完成了表现主义艺术理论的体系建构,从而使表现主义美学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前30年影响最广泛的美学流派。可以这样说,克罗齐创造了表现主义理论,而科林伍德则是对这个理论的主要完善者。他们所创造的关于艺术本质论的美学思想对现代艺术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有着深远的影响。

1.艺术即情感表现

科林伍德对情感在艺术中的表现非常重视,他在论述情感的特点时注意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情感是个性化的。科林伍德区分了表现情感与唤起、选择、暴露情感的不同,通过对比,他认为情感的展现只是通过不同的心境随心所欲的展示自己的情绪,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方式来对情感进行表露,这是独特的一种行为,是经过表现者自身的感受表现出来的,情感的出现必须是与艺术家此时此地的情感变化的独特性有很大的关系,而不能出现计划、目的或者是描述概括。其次,情感是意识化的。科林伍德认为情感拥有心理水平经验的低级情感与拥有意识化经验的高级情感,而艺术家所表现的不是前者,却是后者,低水平的心理经验情感处于意识之下,在科林伍德的观念中,它是感受物和感受物负荷的集合体,在艺术表现的时候,这个集合体可以通过意识加以整理加工,从而转变成为意识情感,艺术家在自己心灵受到压抑和不安的时候正是通过把情感有意识的表现出来而解放自己的。最后,情感是社会化的。科林伍德反对艺术家只是囿于自己的个人小圈子或是某个小团体,他认为艺术家需要破除象牙塔的束缚,以分享其他人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情感在他人身上得以体现,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艺术家的艺术就不是真正的艺术,所以他说“我们已经看到,这种见解是艺术技巧论的副产物。艺术家与社会的这种隔离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对艺术家的真正只能具有致命的损害。”\[1\]123科林伍德经过对艺术中情感问题的研究指出艺术中的美正是以情感这种方式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以上说描述的情感个性化、意识化与社会化说明了情感必须是经过人们的感受和想象才能体现出来,若是没有这样的精神活动那么情感也是不存在的,而与艺术活动关系密切的人的精神必然是以情感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现代艺术理论中如何表现情感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无论是克莱夫?贝尔的形式主义美学还是卡希尔、苏珊?朗格的符号论美学都有对艺术情感进行的研究。

2.想象的运用

想象论在科林伍德的艺术本质观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甚至用一个章节的内容专门来阐释它。科林伍德在克罗齐直觉想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想象进行补充发展,克罗齐关于艺术的直觉理论就是形象思维,在上面的章节中我们论述了克罗齐关于直觉的理论中实际上缺乏理性,即只是一种单纯的想象活动,在科林伍德的观点中,对形象思维这种思维方式进行了充实,他认为想象是艺术创作的核心,艺术创造就是由想象开始的,想象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同时又被意识改造成为带有一定理性意义的精神活动,或者说想象来自感觉但是又和感觉不同,它是处于感觉与理智之间的一种思维,因此在科林伍德看来,想象具备了感性、理性还有情感。通过感觉做基础,理性对其加工,最终形成和谐的整体,从而产生审美经验。科林伍德的想象论或者说对形象思维的阐述为艺术的审美提供了依据,这对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艺术中对想象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塞尚、毕加索、康定斯基的绘画所表现的视觉情感的震撼,还是“十二音作曲法”带来心灵深处躁动的乐章,以及卡夫卡、乔伊斯的文学所揭示的现实社会的扭曲,这些都与想象密不可分。现代艺术要求艺术家去想象,或者说现代西方艺术抛弃现实具象而追求抽象,重视情感、强调主观表现,追求变化、扭曲的美感,并且注重运用夸张、变形、象征、隐喻的手法,诸如此类的特点离开了想象是无法表达的,正如科林伍德所说:“艺术企图达到的是美,而美恰恰是想象的。”\[3\]“通过为自己创造一种想象性经验或想象性活动以表现自己的情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

3.语言与艺术的关系

20世纪西方文论中非常重要的“语言学转向”命题最早由克罗齐提出,他认为“美学与语言学的统一”,科林伍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了它的发展。首先,克罗齐艺术等于直觉,直觉等于表现,表现等于语言的同一直线逻辑推导出语言即艺术的观点,把美学和语言学等同起来,形成了语言学转向的命题。其次,科林伍德作为他观点的继承者,基本上也完全把艺术认同为语言,不过在论述这个问题的时候,科林伍德所展开的视角与克罗齐又有所不同,据前所述,科林伍德是从想象或总体想象性活动为中心来切入论证语言与艺术的问题,这与克罗齐直觉表现语言的观点是不同的。科林伍德很重视语言在艺术中的作用,他所提到的想象性语言其实在现在看来是一种广义的语言观点,因为科林伍德指出语言并不仅仅限制在我们发音器官活动的语言,同时还包括一切可以通过控制和具有表现的人体活动、姿势,就像作画时,画家的手势动作;舞蹈家跳舞的时候所展现的舞姿;音乐家所演奏出来的音乐旋律等等,这些都是特殊的语言模式。科林伍德把这些特殊的语言和普通的发音语言结合在一起,以总体想象性经验为媒介,从而达到了语言和艺术之间的统一。语言与艺术的统一命题在现代艺术理论中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卡希尔、苏珊?朗格的文学符号学把艺术当作独立的符号系统,以揭示艺术语言与其他语言的差异,进而找到其中的规律性;俄国形式主义强调所谓的文学性必须通过文学语言,即形式才能展示出来;索绪尔的结构主义则希望通过对语言结构的研究进而掌握文学发展的规律;还有伽达默尔的解构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和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因此,不论是克罗齐、科林伍德还是以后的符号学、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流派,通过对语言和艺术关系的分析研究,其所倾向的目标就是不再简单的把语言当作是文学传达的工具媒介,而是突出了语言本身的地位和作用,或者说把语言当作了文学的直接存在,体现了从以前的工具论转向本体论的过程。所以克罗齐、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语言论在现代艺术理论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而且语言和艺术的关系一直是现在艺术创作领域中的重要问题,新的艺术就代表着新的语言产生,如何把握这种变化又是当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