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58:12

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篇1

关键词: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教育;审美教育;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83-02

艺术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西方自古希腊以来无不受到高度重视,被视为公民自由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但如今中国的艺术教育却存在两个极端:一是将艺术教育完全等同于职业教育;二是认为艺术教育可有可无,漠然视之。这两个极端都阻碍了中国公民素质的提高。所以,本文通过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教育的经验总结,探讨我国艺术教育的改革之路,以期有所助益。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教育的特点

现代艺术教育脱胎于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教育。这一教育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素质教育;一个是职业教育。所谓素质教育,是一种追求人格全面发展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这一教育形成于公元前450年之后的雅典学校教育,此后在希腊化时期得到了全面实践。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也依然延续。意大利上流社会认为,所谓真正的才能,是“支配一切艺术的艺术,是机智”[1],并把懂得欣赏艺术作为文雅高尚生活的一种点缀和有教养者的一种标志,所以,上层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个品味高雅、深谙艺术、具有相当鉴识力和具有合理利用艺术家能力的合格消费者或赞助人,而非艺术家。上层贵族艺术教育意在全面培养国家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贵族为自身的长期统治忽视全民教育,施行愚民政策。古希腊素质教育其实是面向全体自由民的,尤其是在梭伦和伯里克利执政期间,为使雅典城邦成为一个坚实的统一体,统治者以希腊宗教艺术为媒介,实施了卓有成效的全民艺术教育。至文艺复兴时期,按城邦施政模式治理国家的意大利各政治实体,为了在斗争剧烈的政治环境中,保住统治地位,也继承了古希腊城邦共和国实施全民艺术教育的做法。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将艺术纳入“自由艺术”的学科,使之成为学校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级学校全面执行。此外,意大利商业显贵、政府和教廷还积极赞助艺术,并建立向全民开放的博物馆,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提高公民素养、增加国家荣誉感。和素质教育相比,意大利职业艺术教育具有如下两个特点:

1.专业化。社会分工促使职业走向专业化是职业确定自身竞争优势的必然趋势。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教育十分强调技艺的专业化,专业化的强调使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教育显得非常严格,一个画家要成为师傅很不容易,需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获得独立开业的师傅资格。正源自这种严格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造就了伟大的文艺复兴艺术。

2.服务对象化。所谓服务对象化,实际上也就是满足需求的对象化。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有三个主流消费群体推动着满足需求的对象化过程的实现,这就是商业显贵、教会和政府。其中,商业显贵的需求满足的对象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因为基督教将获利的商业行为视为对上帝的不敬和犯罪,所以,为求内心的安宁,商人便将财富慷慨地馈赠给教会或用于赞助学术、艺术等公共事业;后期发生变化,人们将消费艺术视为维持荣誉、展示身份、炫耀财富、纪念或颂扬个人与家族荣誉,甚至是资本投资的一种手段。

二、目前中国艺术教育的弊端

我国的艺术教育是从苏联模式演变而来的。苏联模式只注重基础教育,而不关心创造能力和自我营销能力的培养,所以,长期以来,我国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能力严重不足。虽然这一局面近二十余年来有所改变,但依然弊端重重,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审美教育的技能化;审美教育的功利化;职业教育机构的企业化;职业教育课题设置的混乱化。以上中国艺术教育的弊端目前已经全面地呈现出来了,并有越演越烈、积重难返的趋势。这一趋势与中国的教育体制不合理有关。因体制改革殊为不易,所以,要革除上述弊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中国艺术教育的改革方向

文艺复兴艺术教育实际上是意大利城邦共和国为取得竞争优势而实施的一种政治策略,它远远超越了一般的知识教育和营生教育的层次,而与国家之间的竞争紧密关联。但在目前的中国,不少人简单地将艺术教育理解为一种提高年轻人审美品味的知识教育和作为生存手段的营生教育,远未将艺术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上升到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高度来制定艺术教育的发展策略,令人十分忧虑。

目前,中国艺术教育亟待调整的改革方向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1.素质教育的荣誉化。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目前中国的素质教育却是一种被动的只关涉知识的灌输教育,而灌输教育的最大弊害在于容易使被灌输者失去主动性,造成只有知识而缺乏智慧和判断力的教条人格。因此,我国必须实施卓有成效的荣誉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主动寻求荣誉和自尊的内在动机中,接受素质教育。至于艺术教育更是如此:它不仅只是琐碎的知识教育,还是一种确立鉴赏眼光、高雅品味和选择能力的方法教育,更是一种通过艺术品鉴力培养获得他人尊重的荣誉教育。其中,荣誉化的艺术教育以国家荣誉、民族荣誉和传统文化荣誉的培养为重中之重。

2.素质教育的全民化。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即软实力的教育,而非选拔教育。将素质教育的实施对象局限于学龄期青少年,是一种极其短视的应急性教育措施,达不到整体提高国民素质的长远目标。唯有实施全面的全民素质教育,改造民族性格,才能宏观调整和挽救因逐利的欲望泛滥而导致的道德沦落,实现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目标。

3.素质教育的战略化。素质教育不能直接作用于GDp的增长,但卓有成效的素质教育却是维持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一个素质低下的民族在逐利动机的推动下可以维持一时的高速发展,但决不可能维持长期可持续的高速发展,因为素质低下的民族所推动的经济发展是一种高成本的粗放发展,难以为继。所以,素质教育必须以提高国家和民族竞争力为规划目标。其中,素质教育层面的艺术教育在国家战略的设计中,应纳入战略手段的行列,发挥其塑造民族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4.审美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界限明晰化。审美教育和职业教育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不是服从社会分工而是强化国家竞争力的产物,后者是服从社会分工和强化个人竞争力的产物。鉴于此,审美教育和职业教育不可按同一尺度执行,必须分开,按不同的原则和规律行事,取得两相合宜的效果。

5.职业教育的层级化。职业教育的最基本功能是在服务对象化过程中强化个人竞争力。由于个人竞争力的塑造分为基础层次、创新层次和自我营销层次三个阶段,因此,职业教育在强化学生个体竞争力的过程中,须按层级化要求,缺一不可地逐级培养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和自我营销的能力,建立和完善教育程序,使学生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使人获得全面发展,更在于提高国家竞争力,鉴于此,以上改革方向是中国教育包括艺术教育的必由之路,能否及时调整,将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

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教育奠定了现代艺术教育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采用的实际上是双轨制:一条轨道只要求受教育者具备欣赏、品味和鉴别艺术以及明辨美与丑的能力,而不要求受教育者接受系统训练,掌握专业技能;另一轨道则要求受教育者服从社会分工原则,接受严格、系统的专业化训练,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为社会服务。前者无差别地指向公民人格的全面发展,后者却是基于人的不同天赋对个体特长的发展。这两条轨道并行不悖。然而,令人忧虑的是,我国的艺术教育重心往往指向少数人才有机会享受的职业教育,而忽视完善绝大多数国民之人格的素质教育,最终导致我国的国民素质难有大的提高,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受到很大限制。因此,为提高我国的公民素质和艺术人才的专业素养,我们需要借鉴文艺复兴艺术教育的成功经验,将审美教育和职业教育分开,同时归回到全体德性生命的陶养和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两种不同的轨道上,使之并行发展。

参考文献:

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篇2

【摘要题】文艺复兴与大众文化【关键词】中华文艺复兴/美学/内涵

Chineseartandliterature'srejuvenation/aesthetics/connotation

【正文】

中华文艺复兴的涵义是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为价值取向的,以中华科技文化艺术的普遍持久高涨为突出表现和主要特征的,体现新中华理性主义并且旨在创造新的中华先进文化的思想文化运动、时期和潮流[1]。中华文艺复兴这一涵义又蕴藏着深刻的美学内涵。

中华文艺复兴深藏着的第一种美学内涵就是体现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要求中华民族儿女崇尚崇高。为什么这样说呢?崇高(或壮美、或伟大)是不同于优美的一种美的形态。这种美的形态“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liú@①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2](p47),能够给人以特殊的阳刚性质的美感。这种作为“实践主体巨大力量,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和客体在现阶段相冲突和对立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的冲突中,显示出客体和主体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2](p50)的崇高,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都有所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社会先进力量的胜利,往往要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决不会轻而易举、一蹴而就。正是在这种斗争中,先进社会力量的崇高精神崇高美显示出来了。人类历史上的奴隶革命、农民起义、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民族解放斗争,都是先进社会力量起来反抗旧制度、反抗黑暗势力的艰巨的斗争,都付出了一定的英勇的牺牲,从而写下了历史上悲壮、崇高、伟大的篇章。无产阶级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是人类历史上最艰巨最伟大的历史进程,人民群众及其先进代表人物在这一进程中,更是体现了崇高的理想,显示出了崇高的光彩。中华文艺复兴是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为价值取向的,“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我们的中华民族不断壮大不断发展”[1]的思想文化运动,当然就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爱国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体现崇高精神,放出崇高美的光彩。

显然,不是别的,而正是中华文艺复兴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价值取向,使得中华文艺复兴具有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的美学内容。这种美学内容的存在,反映到中华儿女的头脑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崇尚崇高的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形成后,人们认为自己投身的中华文艺复兴事业是神圣的崇高的事业,又会为达到目标而全力以赴奋勇前行。这么一来,中华文艺复兴又会为崇高、崇高美的发展辅路。

在时下的中国,“体现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让中华儿女崇高”这一美学内容的开掘,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种‘耻言理想、蔑视道德、拒斥传统、躲避崇高、不要规则、怎么都行’的社会思潮(包括社会心理、大众文化和学术思潮)正在引起人们深深的困惑与忧虑”,以文学创作为例,躲避崇高、拒斥崇高的“痞子”小说就引起了人们的困惑和忧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只不过是游戏人生的《顽主》,我们都希望《千万别把我当人》,我们大家全都《玩的就是心跳》,并且全都《过一把瘾就死》,‘人’就不是从‘神’回归为‘人’,而是把人变成了‘虫’。‘虫’的生存不是‘人’的生活,人不能忍受‘虫’一样的生存”[3]。显然,在这么一种躲避崇高、拒斥崇高的社会背景下,在人们的困惑和忧虑的情绪中,开掘“中华文艺复兴”所蕴含的美学内容“体现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要求中华民族儿女崇尚崇高”,具有非同寻常的“针锋相对”、“对症下药”的意义:你要躲避崇高、拒斥崇高吗?我们就是要对着干,开掘中华文艺复兴所蕴藏的崇高美学内容,重建崇高,崇尚崇高,让追求崇高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风尚。

中华文艺复兴深藏着的第二种美学内涵就是与崇高紧紧相连的新中华理性美的光芒照耀。这种美学内容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成功经验的启迪下发现并开摒出来的。

欧洲文艺复兴开始前后的情况是,面对千年中世纪黑暗时代的宗教教义、经院哲学教条以及教会、宗教裁判所的严酷,有识之士们从古希腊、罗马文化那里,汲取有关“人的理性”的营养,形成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发展需要的反对宗教教义、经院哲学教条,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的“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尔后,他们又大力宣传“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使许多人认同、接受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而成为了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者出现后,就以“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作指导,掀起了从神性走向人性,从信仰走向理性的欧洲文艺复兴热潮。热潮掀起后,尽管“人文主义者从古代不同的思想家那里吸取自己所需的思想,他们的意见常常是分歧的”,但是共同的人文主义理性“把不同的认识贯穿起来,使之得以成为一个思想体系”[4]。在这个思想体系的制约或影响下,人文主义理性美的光芒照耀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整个历史过程,使处在这个过程中的人们“对自然的观察与实验代替了经院派的繁琐思辨;感性认识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归纳逻辑打破了演绎逻辑的垄断;因果律代替了目的论(天意安排说);理性代替了对权威的盲目崇拜,精神解放了,人的地位提高了”。从而,“感觉到自己的尊严与无限发展的潜能”,“把个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性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生活理想,带着蓬勃的朝气向各方面去探索,去扩张”[6],进而取得各个方面(包括科学文化艺术各方面)的丰硕成果。

显然,欧洲文艺复兴之所以成为“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成为“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恩格斯),成为带来近代文明的彪炳世界史册的思想文化运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它有以“个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活理想”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理性美光芒的照耀。以史为鉴,中华文艺复兴要能取得科技文化艺术方面的丰硕成果,成为促进中华民族复兴和发展的一次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就应该有新的人文主义理性美的照耀,这新的人文主义理性美正是切合我们中国需要的“自觉扎根中华文化、为中华服务、以中华或中国的眼睛看待世界的中华性,与以民主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开放精神为重要部分的理性主义结合在一起的新中华理性主义精神”[1],或新中华理性美。

开掘深藏在“中华文艺复兴”里的新中华理性美具有明显而深"刻的现实意义,因为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今天,中国大陆人民缺失的是精神和信仰,是对理性的高度重视,封建迷信现象回潮、感情欲望粗俗化、理想追求虚无化、行为方式非理智化等等就是表现”。推动集中体现新中华理性主义,让新中华理性美的光芒照遍中国大地的中华文艺复兴,“就是力图以潜移默化方式向中华儿女,特别是青少年‘灌输’包含民主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开放精神的新中华理性,就是对各种理性缺位、缺失的弥补、反拨”[6]。

对艺术这种人类掌握世界方式,这种美的高度重视是中华文艺复兴的又一种美学的内涵。这种美学内涵也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成功经验的启迪下开掘出来的。

欧洲文艺复兴普遍的表现是对科学、文化和艺术的高度重视,使得科学、文化和艺术高涨,不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抑或是在文学艺术领域都取得了光照青史的突出成就,产生了一批成果累累、功绩卓著、影响深远的大师、巨人。然而,对艺术(包括文学)的非同一般的重视(改变在中世纪,艺术家被看做“从事低下体力劳动的工匠”的身份,使艺术家的地位在历史上首次被公开承认),使艺术发挥影响生活、改造生活的作用也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对此,欧洲文艺复兴研究专家早就指出过:“文艺复兴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使视觉艺术取得了与‘自由艺术’并驾齐驱的地位,艺术家竭力对当时的生活与思想施加影响。显而易见,人们在克服了中世纪那种把艺术视为手工艺活动的陈旧观念后,进而把艺术看作能在精神和宗教方面发挥作用的宝贵的客体或形象的创作性活动。因此,文艺复兴的艺术起了重要的文明作用。”[7](重点为引者所加)也正因为如此,欧洲文艺复兴,特别是作为欧洲文艺复兴的早期阶段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产生了众多的成就卓越,名传千秋的文学艺术巨匠,如诗人但丁、彼特拉克,作家薄伽丘,画家乔托、波提切利、达·芬奇、拉斐文、提香,雕刻家米开朗基罗,建筑师鲁涅列斯基,音乐家帕莱斯特里那、拉索等。

欧洲文艺复兴,特别是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早期阶段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非常重视文学艺术,使之发挥影响生活、改造生活的作用是有深刻原因的。“文学是人学”(高尔基),是最能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而为人们所接受的艺术形式。由于“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马克思),以及其他的一些原因,“艺术以其感人的、庄严宏伟的气魄,显示了权威的力量,它仿佛施展了魔法,使人们对它着了迷”,“起到使公民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焦点作用”[8]。这么一来,艺术就成了“人类生活的一种普遍机能”,成了“理解全部人生的钥匙”,而往昔的伟大艺术品则成了“人们获得审美愉悦的不尽源泉”,成了“催人向上的永恒动力”,成了“超越人世辛劳、争斗、烦恼以及欲望的事物”,成了“绝对美的永恒领域的创造物”[9]。……艺术的这些特质和作用,就使得它成为最能被人接受的最受人欢迎的人文主义理性载体,而人们通过它比通过其他形式更能接受和认同人文主义理性,以及其他的文艺复兴主张。事实上,当时的人们首先就是通过但丁、彼特拉克等诗人的能够点燃情感火苗的诗句,通过薄伽丘的吸引人的故事,通过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人的色彩鲜艳夺目、神态栩栩如生的美术作品,而在受到熏陶之后接受、认同人文主义理性的。一言以蔽之,艺术(包括文学)的内在特质和作用是人们特别重视艺术、艺术美的最根本的依据,也是开掘重视艺术、艺术美的这一美学内容的最根本的依据。

欧洲文艺复兴过去了几百年时间,但是,文学艺术及其内在特质和作用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因此,恰如对艺术、艺术美的重视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的美学内涵一样,对艺术、艺术美的重视也必定会是中华文艺复兴的重要的美学内涵。我们理应开掘这一美学内涵,使曾经当过欧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理性载体的文学艺术,在我们时代里担负起中华文艺复兴新中华理性载体的重任。“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文艺可以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地受到其在各个历史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10](重点为引者所加)江泽民在这段话里所指出的文艺的“独特的重要作用”、“深刻影响”,与我们所说的文艺“因其特质和作用而最能被人所接受”是一致的,因而,我们要充分利用文艺的“最能被人所接受”的“特质”,发挥文艺的“独特的重要作用”、“深刻影响”,让文艺当好新中华理性载体,使中华文艺复兴的重视艺术、艺术美的美学内涵得到充分的开掘。

中华文艺复兴的实质、主旨的创造新的中华先进文化。从美学的角度看问题,这个“实质”、“主旨”里,蕴藏着中华文艺复兴的创造新美的美学内涵。这“创造新美”指的是,给我们中华祖国、中华民族创造更多的美好的东西,使中华儿女得到更多的审美享受。“创造新美”可以通过三个环节来实现。这三个环节就是复美、兴美、创美。

(一)复美事物的发展是“在高级阶段上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等等,并且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列宁)。美好的事物也是如此发展的。这是规律。因此,要创造新的美好的东西,就必须顺应这条规律,重复、恢复低级阶段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并且仿佛是向旧的美好事物的“回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艺术大师、巨匠就是这么做的,他们挖掘古希腊罗马的古典宝藏,发现古典世界的美。然后,“在断壁残垣的古代建筑的废墟、年代久远的雕刻塑像以及保存完好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学手稿的启发下”[11],结合现实情况而创造出新美的东西。虽然中华文艺复兴不是复古,但是,同样不是复古的欧洲文艺复兴的上述做法,还是值得我们中华文艺复兴效仿或借鉴的。这就是说,我国古代的某些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有必要恢复,并且传承下去。例如,曾经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超凡脱俗的境界和人格的风骨精神而在世界艺术中独树一帜的中国绘画艺术应该传承下去,中国画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地位也应该恢复。

恢复、传承我国古代某些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在当今的中国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因为在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国家形势不断变好的情况下,出现了严重的本土商店“克隆”外国商店,中国人“克隆”美国生活,以至于美国报纸都要惊问“这还是中国吗”的情况[12],而恢复、传承我国古代某些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就有助于抵制上述“克隆”现象,有助于保持中华文化、中华美赖以立身的个性、特质。(三)创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因此,在复美、兴美、创美三个环节中,最重要的还是创美。恢复我国古代某些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也是希望在它们的启发下创造出新的美的东西。

对创美的重视和要求固然与人们的审美心理有着求新求奇的成分有关,甚至可以说是由人们的求新求奇心理成分所决定的,然而,也与时展的要求紧紧相连。何以见得?当今和未来的时代是科技、特别是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可以预见,科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将伴随着中华文艺复兴的开展和进行。而这种伴随中华文艺复兴始终的科技、高科技迅猛发展,又必然会影响到文学艺术的发展,使得文学艺术的面貌、形态、存在方式都发生诸多的变化,使得许多新的艺术美品种能够在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下产生。例如,由于高科技带来的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VCD、DVD、电子游戏、电视娱乐节目、家庭影院等对人们欣赏方式的强大诱惑,就发生了文学美的由单媒介(语言单媒介)向多媒介(把文字阅读与声音、图片、动画等视听观赏方式结合起来)的延伸。又如,高科技“计算机艺术作品中经常表现的超时空画面,在审美中更增添了几分玄奥的色彩和虚幻的空间效果,给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尤其是一些拼贴的图像处理软件,可设置出一些矛盾的空间,构图元素的错位能使画面产生一种戏剧性的幽默或一种幻想中的世界,并能多视点欣赏,还可制作成动画效果,表现出人类超越自然和自身局限的审美理想,折射出人类尽善尽美的渴望”[13]。……在科技、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影响下,许多新的艺术美的品种、形式在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下产生出来了。显然,摆在中华文艺复兴中的艺术家面前的一大任务,就是“因”科技与艺术结合之“势”而利导,创造出许多新的美。【参考文献】[2]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0.

[3]孙正聿.崇高的位置[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310-311.

[4]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158.

[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48.

[6]华力君.“亮出中华文艺复兴的大旗”亮得好[n].文艺报,200-04-16.

[7]桑德拉·苏阿托妮.文艺复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7.[9]本内施.北方文艺复兴艺术[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1.[11]美国“时代—生活图书公司”.天才复生[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3]刘英杰.数字化时代构架起科学与艺术的立交桥[J].阴山学刊,2000,(4).

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篇3

文艺复兴时期的视觉艺术主要是以14世纪至17世纪的意大利及北欧部分国家盛行的艺术形式如绘画、建筑、雕塑以及工艺美术品等为主,作为物质文化的基本组成,视觉艺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物质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被看做功能性的物品,通过精心选择的意象服务于明确的宗教或世俗目的,通过特定形式传递着信仰和价值观。比如,遍布市井街区的教堂及壁画形成的反复且持久的日常经验就起着维系着群体意识与的作用,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最重要的文化氛围无不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基督教艺术形式的变化中可以逐步显现出人性精神的高扬。从形式上看,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和罗马艺术的隔代复兴,这一时期基督教精神与人文主义精神的张力构成了艺术创作的内在驱动力。

不同于中世纪宗教观念一统天下的局面,文艺复兴时期除继承了古典时期的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之外,对世俗化倾向、个人主义和科学自然主义等人文主义的新观念的表达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艺术创作的主题、题材的选择、宗教人物及世俗生活、宗教意蕴的表达,以及空间、色彩、线条等形式要素描绘的图像都充满了象征意义,透过符号语言可以揭示文艺复兴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处在中世纪和西方近现代社会的过渡期表现出的独特文化精神。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90%以上是以宗教为题材或者为宗教服务,但是世俗化的倾向仍然可以从宗教绘画中描绘的家族事务和贵族人物身上体现出来。

建筑及工艺品中的宗教意象也往往是为世俗生活的目的,而非宗教的目的服务。艺术创作除了在精神内涵上表现人的觉醒之外,在形式方面,比如透视法的使用也是通过平视的视觉方位彰显了人的地位,在这一时期流行的肖像画和家族形象画同样也是个人主义高扬的表现。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文艺复兴时期理性主义彰显的文化价值。对希腊理性主义传统的继承使这一时期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更加紧密,对几何学、解剖学、数学、透视等原理的运用,不但使艺术家成为博学广识的通才,对艺术鉴赏者的知识要求也极高,理性主义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的创作和欣赏过程,同时艺术家地位的凸显甚至影响了当时的教育和学术观念。

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篇4

[关键词]文艺复兴;辽宁文化;文化振兴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6-0063-02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文化传承、创新与振兴已经势在必行,中国需要一场“中国式的文化复兴”。总理在就文艺复兴的评价时指出: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百花竞放、硕果累累、群星灿烂、人才辈出的光辉时代”,“经济的大繁荣往往会带来思想文化的空前活跃”,并指出我国已经具备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良好基础。

一、文艺复兴缘起的独特性

文艺复兴是一个文化改革的代名词,主体在于“复兴”,由于翻译及源起于文学艺术因此冠名为“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主要是因为佛罗伦萨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并且融合多种族文化,吸收不同元素,对文化的兼容并蓄使之成为文艺复兴的摇篮。欧洲文艺复兴表面复兴的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实质是在宣扬和挖掘更加适应新兴资产阶级成长的人文主义精神、创新精神、法治精神、公平正义精神以及公民意识,这才是文艺复兴留给后人最为重要的文化遗产。

文艺复兴时期的创新意识尤为显著,也为后人所称颂。在绘画方面,承袭古希腊罗马的绘画方式及风格外,也在绘画形式和技巧上发展起透视学、明暗造型法、解剖学、构图法则等技法原理的系统探索,总结自希腊以来的传统经验,在绘画艺术中融入了更多现实因素,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马萨乔就在继承和发展上提出了著名的“三要素”:厚重的写实主义;以人文主义为基础,高度赞美人的肉体和精神品质;用中心线性透视法来处理人物形象。达芬奇更是在绘画构图、明暗、透视、色彩等方面有着创新的突出贡献和建树。尤其是明暗造型法的创立,使得人物形象更生动,“薄雾法”使绘画的透视关系更正确和完整,准确再现自然。科学性和理想化成为这一时期创作的最终宗旨,时刻体现着艺术家们大胆的开拓创新精神。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形式也有很大的创新,创新式的首创了田园诗体的悲喜混杂剧《牧羊人斐多》,在同一个场面上反映两个不同阶层的人物。这些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创新精神的艺术体现,也激励和启发着后人。

意大利作为发祥地,源于它既有经济、文化的基础,又有城市政权对人文主义活动的支持、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作为促进条件。意大利文艺复兴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有着良好的文化传统的沿袭。意大利,尤其是佛罗伦萨作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有特殊的地理条件、雄厚的经济基础、众多杰出的文化人才、希腊罗马文化传统的影响和意大利的城市异常发达等条件。

二、辽宁“文艺振兴”的背景及内涵

振兴的根本在于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创新发挥其现代意义,复兴的根本是为了使文化与经济和社会更为协调,互相促进。

国家对于文化振兴的重视也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辽宁省“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积极推动文化新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基本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辽宁地域文化是一种多元构成的亚文化形态。辽宁有着她独特的文化底蕴与地理环境,有着独特的历史变革与工业痕迹,有着独特的关东情怀与黑土地的情意。辽宁文化的构成要素是比较复杂的。辽宁拥有比较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满清历史、反抗外来势力侵略史以及近代工业化历史的痕迹非常明显,当前的明星文化(众多的歌星、笑星、体育明星)又构成了辽宁文化的另一个亮点。在辽宁的众多文化因素中,尤其独特的是清文化和工业文化,可以着重打造成为新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亮点。

1 清文化品牌的内涵及打造

辽宁是我国清文化的发祥地和满族形成、发展的重要地域,为辽宁省打造清文化、塑造清文化品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辽宁拥有全国满族人口的一半以上,拥有全国最多的满族人口,缘于如此丰厚的满族及清文化的底蕴,辽宁可以借此打造清文化品牌作为自己独特的旗帜和文化名片。

清王朝是我国封建制王朝中的最后一个,其建立的主体是我国的少数民族――满族。因此,清文化在初期充满满族文化的特点,满族也创造了中国末代王朝的鼎盛,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清文化有其独特的内涵与意境,有独特的文化与民俗,有独特的遗迹与珍藏,这些都是打造清文化品牌的基础。满族佛阿拉精神、赫图阿拉精神、盛京精神为清文化之根基,为清文化品牌底蕴之所在。2004年7月1日在苏州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辽宁清文化的代表沈阳市“一官两陵”和新宾清永陵通过评定,从此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载入史册。另外,辽宁省各地的人文内涵和人文资源也异常丰富。清朝涌现出很多著名诗人、艺术家以及工艺家,例如诗人王尔烈,他的景物诗既气势磅礴又精细入微,享有很高的声誉,还有艺术家高其佩,工艺家唐英等等,在当时都是独步一时的人物。

2 工业文化、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辽宁的工业遗产非常丰富,辽宁被誉为“共和国长子”、“东方鲁尔”。工业遗产是那些在历史、技术、交往、建筑或科学方面有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遗物。它可以是建筑、机械、车间、磨房、工厂、矿场、冶炼场、仓库、能源聚集和传输设施、交通设施等。在我国,对于工业遗产保护的认识起步较晚,但在近些年北京798的改造项目、江南制造厂的改造项目和三线改造项目中,工业遗产和工业文化保护的思想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辽宁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展开。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机床之乡”的沈阳市铁西区改造就是最好的实例。铁西区曾因装备制造企业聚集而闻名于世,20世纪60年代初,这里就是门类齐全的工业基地,并且曾经创造出共和国工业史上的500个“第一”。曾经的辉煌在进入市场经济后,铁西区却因为众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体制转轨迟缓、历史包袱沉重,缺乏市场竞争力等

原因,由“中国的制造业之都”变为大量人员下岗的“度假村”。沈阳市委、市政府于2002年6月作出铁西区与毗邻的张士开发区合署办公的决议,铁西区开始了“东搬西建”的整体改造。铁西区也注重了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建立了铸造博物馆,工人村等项目,实属国内比较早期和比较完善的工业遗产保护案例。

三、辽宁“文化振兴”的路径

中国式的文艺复兴也需要领头军与摇篮,纵观辽宁文化的特点,希望能够找出与文化振兴切合的层面与连接点,借鉴文艺复兴的诸多优势特点,总结为以下三项。

(一)发挥地缘与城市发达的优势

辽宁正处于东北亚的核心位置。进入21世纪以来,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取得重大进展。辽宁的振兴有赖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深化。

辽宁拥有密集的城市群体。辽宁的城市化进程比较快,尤其是以沈阳和大连为主导,一直位居全国前列。辽宁拥有完备的教育和人才优势。鲁迅美术学院、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等高校林立,为人才提供保障的基础。辽宁还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被誉为“共和国之子”和“东方鲁尔”,强大的工业基础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劲的产业动力。辽宁也是文化资源的大省,是古人类发源地之一,拥有清文化、抗战文化、工业文化和当今的明星文化等特色文化,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色资源。

(二)文艺复兴精神的“辽宁传承”

文艺复兴的精神因素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创新精神。辽宁本身也是创新大省,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曾独创500个“中国第一”,涌现了一大批创新英模。辽宁辉煌的工业历程是英模们自主创新精神的体现。群众技术协作运动发起人吴家柱,在沈阳气体压缩机厂率先搞技术革新,十年间,完成230多项技术革新。优秀女工人代表尉风英,刻苦学技术,整天琢磨搞革新,从1953-1959年,她实现技术革新107项,改革的多刃刀具提高工效14倍,改革的冲具提高工效100倍。张成哲一心搞技术攻关,四十多年里,实现技术革新780多项,其中重大项目60多项,创效益上千万元,帮助兄弟厂解决300多项技术难题,救活五个濒临倒闭的小厂。

(三)以文化产业为新的经济突破点

经济与文化的结合,才是最终之举。文化产业以文化为根,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源之一。2010年辽宁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50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30%,占全省GDp0.83%,已经进入稳步提升的阶段,且发展空间巨大。辽宁文化产业应以四大战略为发展基点:

板块带动战略。以辽宁地区性四大板块中的核心城市为带动龙头,以沈阳、锦州、大连和丹东为核心城市带动周边市的文化协调发展;在板块内形成互动,资源联合,带动整体文化事业的发展;在便利交通的基础上,形成地区性的文化旅游资源的联合和共享。

品牌优化战略。充分发掘和利用辽宁省内的地方性、民族性、特色性的文化资源,突出品牌意识,创建在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打造专属于辽宁的特色文化品牌。

人才引进培养战略。增加省内著名高校文化产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创新型文化人才;不断完善辽宁省国内外文化人才引进机制,最终形成文化产业高素质、高品质的内涵衔接。

产业园拉动战略。目前我省有1个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沈阳棋盘山开发区。10个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锦州市辽西文化古玩商城;辽宁民间艺术团;大连普利文化产业基地;辽宁大剧院;大连大青集团;沈阳杂技团;盘锦辽河文化产业园;大连海昌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沈阳三农博览园有限公司;大连圣亚旅游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个部级动漫产业基地:大连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和沈阳动漫产业基地。1个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园区,即辽河文化产业园。各产业园区都有各自的优势项目,可带动和发展周边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辽宁省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吸引同类资源积聚,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文化振兴,是需要从“器物”、“制度”和“文化”三个方面共同作用达成的。在器物方面,辽宁有雄厚的工业实力背景,改革开放三十年,工业发展比较完善;在制度方面。需要多部门综合协调,针对文化复兴、发展和建设拿出更为切实有效的措施;在文化方面,更要摆脱辽宁固有的落后思想、不良的习俗,努力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2010年辽宁省文化厅文化产业处报告。

[2]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篇5

一、中华民族经济、政治上的复兴必然导致中华民族文化上的复兴,使中华文艺复兴在理论上成为可能。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2],因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起着根本的推动作用。又由于“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列宁),社会经济发展对科学文化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会通过政治进行,所以,综合经济发展和政治的作用,就可以说:中华民族经济、政治上的发展,必然推动中华民族在科学文化艺术上的发展;中华民族经济、政治上的复兴,必然导致中华民族在科学文化艺术上的复兴,使中华文艺复兴成为可能。

事实也是如此。以“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为目标的中国人民大革命的胜利,以及以粉碎、“”集团,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标志的中国人民第二次政治解放,解放了我国科学文化艺术生产力,为我国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复兴提供了政治保证。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大发展又给我国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复兴奠定了牢固的物质基础。有了政治保证,有了物质基础,中华民族科学文化艺术的复兴,或者说,中华文艺复兴就会成为可能。

二、中华文艺复兴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作为前一点(中华民族的经济复兴必然导致中华文艺复兴)的深化,我们要强调指出,在党的英明领导下,经过我国人民群众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奋斗,中华科学文化艺术的复兴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主要表现为:

(1)科学技术方面。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863"计划的成功,神州号飞船的升天与收回……这些事实都说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复兴已经有了较强的物质基础。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科技竞争力仍处于较弱水平,但是,从科学技术基础、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和科技对社会发展贡献等5组指标分析看,“近几年,每项指标均处于上升趋势,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基本处于平稳发展状态,‘科教兴国’战略已初见成效”,“我国的科技竞争力正蓄势待发”[3]。显然,科技竞争力的平稳发展和蓄势待发,也说明我国科技的发展、复兴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2)文化艺术方面。虽然受到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经济建设急躁冒进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文化建设受到了一些挫折,但总的说来,主流是健康的,呈现过欣欣向荣景象。改革开放又为文化事业迎来了改革、发展、繁荣的新局面。因而,“”前17年的文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建设,给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复兴奠定了颇为雄厚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主要表现为:1.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建国以后,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持。例如,到1999年,全国每年有25亿元用于文物保护事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750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近7000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6万处。经两次全国性文物普查,我国已知的地上地下文物有40余万处。2.新的文化设施在祖国大地有如繁星在天。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直接用于文化设施建设的投资不会少于180亿元。一批标志性的大型文化设施已经耸立在祖国大地上。总投资2.8亿元的国家图书馆,投资1.7亿元的深圳图书馆,投入6亿元的上海图书馆,投入1.3亿元的上海博物馆,以及投入近亿元的图书馆,投入9000余万元的博物馆等等,就是这种新的大型文化设施的代表。3.文化市场已具规模,文化产业已经崛起。我国的文化市场经过20多年的培育和建设,已经形成了综合性的市场体系和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的共同繁荣的格局。到1998年,仅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市场各类单位已达27.7万家,从业人员24万人,年实现利税额40.3亿元,新创增加值146.2亿元。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经崛起,产业总值成为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4]。

显然,不管是科学技术,还是文化艺术,都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有了这一定的物质基础,我国科学文化艺术的持续普遍高涨就有了依托,中华科学文化艺术的复兴也就有了可靠的支点。

三、我国科学文化艺术自身的发展,已经为中华文艺复兴准备了精神条件和思想基础。

经过50多年的奋斗,我国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复兴不仅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还有了从自身发展中形成的精神条件、思想基础。

(1)科学技术方面。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最近预言,中国科技水准将在21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世界的最前线。理由是:“中国科技发展如此迅速有其内在的基本原因,而这些原因在21世纪是更加强了,更巩固了。”[5]这种“内在的基本原因”主要有“科教兴国”战略和对高素质科技人材的加强培养等等。这些“内在的基本原因”无疑能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复兴的精神性的条件。

(2)文化艺术方面。经过80多年的发展,中华文化艺术逐渐摆脱了一些外部因素对自身的纠缠,形成了一系列标志着自己走向成熟的理念,这就为中华文化艺术的发展、复兴准备好了精神条件和思想基础。中华文化艺术摆脱了哪些外部因素的纠缠呢?1.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努力,中华文化艺术基本上从封建的传统观念中挣脱出来。中国有两三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历史,封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虽然封建思想在我国还大有市场,影响还很严重,但是,经过从“五四”运动开始的八九十年的努力斗争,中华文化艺术基本上摆脱了封建传统观念对自己的纠缠和制约,这应该是人们能够认同的结论。2.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贯彻执行开始,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努力,中华文化艺术日渐摆脱政治意识形态的桎梏。从20世纪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华文化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民族进步事业中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然而,也有不足和弊端。这种不足和弊端主要表现为文化艺术日益成为政治意识形态的转达,成为政治的工具,从而削弱了文化艺术自身的价值。三中全会后出现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扭转了文化艺术政治化、政治意识形态化趋势,文化艺术也就日渐摆脱政治意识形态的桎梏,而使自身的价值日益得到恢复。3.从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开始,中华文化艺术又踏上了摆脱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道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推行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以市场经济为取向,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后,市场经济固有的求利原则、等价交换原则、自主性原则诱发出某些负面的影响(或者说伴生出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的,甚至是腐朽的、丑恶的东西),例如求利原则诱发出“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倾向;等价交换原则诱发出文化艺术领域的实惠化、金钱化现象;自主性原则诱发出与“自我利益”有关的各种形式的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等。这些市场经济负面影响渗入到中华文化艺术领域,就使这个领域无序并让人担忧。但是,从世纪之交开始,要求重建理性,要求回到文化艺术上面去的呼声频频,这又意味着中华文化艺术不久就会摆脱市场经济负面影响而走上新的成熟的道路。

总之,经过80多年的发展,中华文化艺术逐渐摆脱了封建传统观念、政治意识形态、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之类的外力因素的桎梏,形成了标志着自己走向成熟的理念,这就为中华文化艺术的复兴提供了精神条件、思想基础。

四、中华文艺复兴已经有了一定的舆论基础。

从20世纪中叶开始的中华民族复兴伟大进程已经过去了50多年时间。我们实事求是地分析一下过去了的50多年,就可知道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或者说,中华文艺复兴并未进行,至少没有着力进行。“1949~1978年是革命的时代,是政治压倒文化的时代,是动乱与痛苦的时代。固然也有过伟大与辉煌,但在文化上却付出巨大代价:许多大师死于非命,许多有才华、在未来的10年、20年中有望成大师的‘苗子’半途‘夭折’,文化的继承、吸收、传递和创造进程中断了,人才的培养也出现‘断层’。这些情况表明,1949~1978年与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或中华文艺复兴)不沾边。1978年开始了一个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但从文化上看,这个时代才刚刚开始,过去的近20年可以说是经济建设和经济创造的时代,是产生新型的企业家、经济家和创业者的时代,而文化发展总是滞后,新旧思想的大转换至今未完成,旧的时代精神过去了,新的时代精神尚在孕育之中,与此相应,文化过渡时期的产物总免不了带有混乱、浮躁、不定型等不成熟的产物”[6]。这些情况表明,从1978年到现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或中华文艺复兴)还没有全面展开,或者说,还没有着力进行。

然而,正因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或中华文艺复兴)还未全面展开,还未着力进行,就有了足以成为中华文艺复兴舆论基础的舆情、舆论:

(1)几年以前,哲学大师张岱年、东方学大师季羡林等,就讲过我国要搞文化复兴的话。

(2)我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回顾“新中国文化事业壮丽航程”之后,明确说到要“迎接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7]。着名诗人、诗歌理论家郑敏热望“汉语诗歌有一个盛唐式的新阶段”[8],更多的诗人、诗歌爱好者则表示要“为中华诗国复兴而奋斗。[9]

(3)社会学大师费孝通最近在《“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一文中,明确提出要搞“文艺复兴”的观点,并对这一观点作了阐发。费孝通先生是这样说的:“现在中国的大问题是知识落后于时代要求。最近二十年的发展比较顺利,有些人就以为一切都很容易,认为生产力上来了就行了,没有重视精神的方面。实际上,我们与西方比,缺了‘文化复兴’的一段,缺乏人对理性的重视,这个方面,我们也需要补课,它决定着人的素质。现代化的发展速度很快,没有很好的素质,就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这是个文化问题,要更深一层去看。”[10](重点为引者所加)在这段话里,费孝通先生尖锐地指出,现在中国的大问题是“知识落后于时代要求”,是“没有重视精神的方面”,是“缺乏人对理性的重视”,一言以蔽之,缺乏西方曾经进行过的“文艺复兴”运动。怎么办?费孝通先生的回答是:既然“缺了‘文艺复兴’”,就“补课”,就补搞中华文艺复兴。费孝通先生还深刻地指出,“不把缺下的课补足(亦即不补搞文艺复兴——作者),是跳不过去的,历史不是过去了就算了,历史会对今天发生影响的”[11]。显然,费孝通先生的话可以视为中国当代有识之士对于中华文艺复兴的呼唤!

五、有欧洲文艺复兴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从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冲洗了千年“中世纪黑暗”所留下的黑暗痕迹,带来了思想大解放,带来了人们对理性的普遍重视,带来了近代科学文化艺术,带来了从17世纪到现在的西方社会经济、科学文化艺术的大发展。显然,欧洲文艺复兴是人类的一次特大成功实践。这次特大的成功实践积累了许多的成功经验:(1)需要较长久的时间。为了达到文艺复兴的种种目的,给欧洲赢得文艺复兴后的长达几百年的社会大发展(从17世纪到现在的大发展),欧洲文艺复兴用了三百年的时间。(2)这个文艺复兴运动是形成复兴氛围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自然历史过程中的种种成功典范,如杰出人才、成果的出现,都是自然形成的,没有人为地“拔苗助长”、“炮制”、“炒作”的痕迹。(3)这个文艺复兴运动的目标非常明确: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摆脱教会对于人们思想的束缚,打倒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大力颂扬人文主义以及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理性主义思想,使民众普遍重视人性和理性。(4)这个文艺复兴运动包含了科学高涨的内容。“人类创造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构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文化系统,其中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可归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12],由于科学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欧洲文艺复兴作为欧洲文化和思想发展的一个时期、一个运动,就包含了科学高涨的内容。事实也是如此,讲到欧洲文艺复兴的丰硕成果,就要讲到哥白尼的日心说、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人的地理发现、伽利略的数学物理学成就……而不仅仅只讲薄伽丘、达·芬奇等人的文学艺术成就。(5)这个文艺复兴运动又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13],但丁、薄伽丘、哥白尼、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莎士比亚、马丁·路德等等就是这种巨人的代表。总之,欧洲文艺复兴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这些成功的经验都可以为我们推动、开展中华文艺复兴提供借鉴。

六、中国共产党的重视和支持。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文艺复兴或中华文艺复兴的重视和支持将是中华文艺复兴能够开展、进行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的重视和支持表现在许多方面,我们在这里只需指出两点就行了。

(1)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多次重申要实现包含有中华文艺复兴内容的中华民族复兴。早在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就提出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并把它作为全国人民奋斗的目标。以后,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在同志的《二年贺词》、《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在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许多讲话,以及各级党报的社论、文章中,“实现中华民族复兴”都得到了重申、论述和强调。可见我们党对中华民族复兴是何等的重视和支持。中华民族科学文化艺术的复兴(亦即中华文艺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党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视和支持,也就是对中华文艺复兴的重视和支持。

(2)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包括科学文化、艺术文化在内的文化的建设。早在1940年,同志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设专节论述过新民主主义文化及其建设的问题。新中国成立时,又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14]邓小平同志也非常重视文化建设的问题。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任务,近年又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列入“三个代表”思想,使之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处于并列的地位上,共同成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成为“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15]。显然,同志对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视和支持的。既重视和支持包括科学文化、艺术文化在内的文化的建设,又重视和支持中华民族的复兴,将两者结合起来就会导致对于以科学文化艺术持久普遍辉煌为实质的中华民族文艺复兴、中华文艺复兴的重视和支持。

综上所述,从理论上看,中华民族经济政治的复兴必然导致中华文艺复兴;从实际上看,这个中华文艺复兴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精神条件或思想基础、舆论基础;不仅如此,这个中华文艺复兴还有欧洲文艺复兴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以及有中国共产党的充分重视和支持。因此,中华文艺复兴的实现是完全可能的,我们应该及时推动和开展中华文艺复兴,使它成为促进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形式和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萧君和.论中华文艺复兴[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3]石勇,崔红曼.我国科技竞争力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0,(3).

[4][7]孙家正.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新中国文化事业壮丽航程[n].中国文化报,1999-9-15.

[5]杨振宁.未来三四十年科技发展将继续向应用方向倾斜[n].光明日报,2001-10-1.

[6]古城.21世纪中国还会有文化大师吗[J].珠海潮,1996,(1).

[8]郑敏.我的几点意见[J].当代作家评论,2001,(2).

[9]陈廷槐.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应当相互结合[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

[10][11]费孝通.“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J].读书,2001,(4).

[12]王大珩,于光远.论科学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317.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2.

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篇6

关键词:文艺复兴;近代科学;达·芬奇

中图分类号:K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163-02

爱因斯坦在20世纪50年代的一封信中阐述了这样一个见解,他认为对科学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试验方法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出现。如桑迪拉就称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为“掌握数学的艺术家”。文艺复兴对哲学、宗教、艺术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近代科学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孕育。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对艺术来说就像是一场革命,革命对近代科学造成很大的冲击,造就的良好的艺术氛围成为近代科学诞生的条件,这种氛围变为了近代科学靓丽的人文风景线。

一、古中寻求创新

首先当时的人们比较推崇复古,希望再现古希腊语古罗马时期的辉煌,这种对古典知识的再研究使得人们的治学非常严谨。不过复古并不是全盘复古,而是通过复古寻找里面更深厚、更丰富的内容。这种复古与创新的气氛,对科学、艺术、宗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4世纪末,艺术家的兴趣与所关心的已经开始转向如何展示自然,不再拘泥于宗教故事。他们想探索视觉的法则,掌握足够的人体知识,来描述真实存在。艺术家应该拥有的想象力与敏感并没有因为人文主义者对古典文化的过度迷恋使其开始不断进行模仿而受到影响,而是更为快速地发展。可以说,文艺复兴就是西方思想的一次大综合,而这种综合则主要表现在艺术方面。

我们知道艺术一般都含有较为优秀的古典因素,因而古典艺术相比于其他艺术就更为具体与集中,它研究的东西也就更为深奥,而这种对复古艺术的再发掘,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辉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反过来当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便会反作用于科学,起到导向带头科学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影响时代的进程。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升华来陶冶人们的品格,塑造完美的人,促进全人类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者必须要运用复古的观点才可以用较为现实的眼光来发现人类经验的内部构造,当然他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把智力与文化统一到一起,从而塑造那个时代拥有最高智慧的全能型人才。而这也就造就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可以充当许多角色。艺术家控制复古的目的与功绩,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从中创新,这也就应运出现了许多全才。同时当时艺术家通过所持有的机械观念来对近代科学进行分析与实践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当时,复古与创新就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而且一直以来复古与创新、继承与发展就是科学得以进步的最关键因素,这些都为近代科学的产生打通了学习的道路。

二、人文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

人文主义的解释就是对人性的赞颂,对人的肯定。它提倡要在现实的世俗生活中去完成自己的理想。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就是秉承这种复古与创新的思想,在现世中去实现自己的抱负,这种做法也与中世纪往往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大相径庭。艺术家们得到了理想主义与现世主义的结合,运用艺术的形式将其扩展。进入16世纪,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大师已经深刻理解了人文主义的精髓,开始在一些方面超越了古典的范畴,领悟到古典主义的另一高峰——在写实求真与理想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也就是寻求和谐之美。用拉斐尔的话就是说,艺术既要源于生活,也要源于理想。

这两种方式的结合对于近代科学的产生具有启蒙作用。受人文主义影响的现实主义画家开始详细地观察自然,通过自然界来认识事物,不再是从逻辑与经验中去寻找。他们反映现实性从而达到科学的精确性。达芬奇说任何的画家都是“一切看得见的自然景物的临摹者”,而且他觉得一幅画越能够接近去“模仿的事物”就越完美。这种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对“逼真”的追求体现了“求真”的诉求,也就是蕴含着科学的“求真”,它革命性地改变了艺术原有的叙事方式,数学化的透视法法则开始进入艺术家的领域,并通过解剖学来对人体进行研究,这两种诉求在绘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艺术家受人文主义思潮影响开始出现了现世主义价值观。艺术家们不愿再单纯地充当雇主的工匠,而开始想着如何去主动创作,立志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同时这时期的绘画艺术家已经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复古影响,数学方法与观察实验成为他们的主要研究发法。文艺复兴时期把新柏拉图主义的“万物皆数”与“万物皆磁”推向高峰。达·芬奇认为,“为了追求自然主义,绘画必须受制于‘数学科学’”。这说明艺术与科学并不存在对立,并可以完美结合。艺术与科学通过数学这一伟大方法来认识世界,寻求真理。通过数学方法和试验方法,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已经开始把数学方法与主动原则合二为一,从而推动近代科学的出现。首先表现在天文学上,哥白尼在他的著作《天体运行论》上曾对太阳有过这样的描述“即使不是太阳崇拜,也会有新柏拉图神秘哲学的意味”。哥白尼正是因为持有的数学观点可以很好地验证他的宇宙观点,所以他也就更加坚定日心说的理念。神在他的心目中只是一位最佳和最有秩序的工匠,因此已被纳入到基督信仰的亚里士多德系统和在当时还处于主流之外的新柏拉图主义就成了他和托勒密之间观念不同的主要根源。

近代自然科学出现的艺术气候主要原因就是开始把数学运用到绘画当中,而它的主动原则又为解剖学的发展带来了动力。可以看出近代科学得以确立的两大基本方法:数学和观察实验方法都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发展的,并且在文艺复兴时期这两方面还结合在一起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达到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综上所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把握了人文主义的精髓,即现世主义的真谛,提出了极为精确的自然观点,通过数学以及实验观察的方法,引发艺术的变革,从而带来近代科学的变革。同时,艺术的现实主义也进一步强化了现世主义观点。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使得艺术在人文主义与现实主义中不断发展,从而为科学的出现与发展奠定基础性作用。

三、达·芬奇对于近代科学的贡献

在文艺复兴的大师们看来,他们想通过真实来表现自然,并借助透视法来展现人性之美。达·芬奇就是把这一思想推向高峰的艺术家。他试图借助于透视法以二维表现三维,以静态表现动态,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表现那种有生命的、具有灵性的、从内在展现的活的东西,从而达到绘画最高境界。他把艺术看作是技艺之皇,另一方面他早就认识到了人体解剖与光学这些基础的科学对绘画的推动作用。他虽然是作为一个艺术家来考虑这些问题,但是也开始有抽象的思维方式,这种抽象的思维方式使他开始步入科学殿堂。

达·芬奇通过对复古不断地反思与思考,其中包含着对古希腊与中世纪关于视觉解释的思考,这些都是他将艺术引向科学的方法。他试图建立新的光学理论,认为光的速度是有限的,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体的行为都是以简单的方式进行的,通过这一想法他还提出了光与声这类自然现象的一系列理论,他认为振动是光与声的传播方式,与水的传播方式是相同的。同时他还制作了许多光学仪器来研究光的折射与反射,探究影响是怎么样被反射所扭曲的,还有如何通过镜片对其放大,以及三原色相互介乎的原理等等。他的一系列实验都表现了一种可贵的经验论和严谨的推理习惯。达·芬奇生前留了13000多页笔记,记录了他一生的科学实验及其心得。在他的笔记中观察与实验被他认为是最重要的科学方法,同时还有他对前人提出的概念的总结与升华,把探索推到了形而上学的领域。

达·芬奇也喜欢使用“自然规律”这个词,画家最应该去研究与揭示的规律就是把被自然规律制约的自然场景表象出来,难能可贵的是达·芬奇还认识到了可以通过这种观念与思维方法去思考别的领域的表象与物象。达·芬奇深知试验的重要性,所以他的假设都是经过数次的观察与测量来验证,从中去寻找那些隐藏在背后的一般性原理。其实早在伽利略之前,达·芬奇就已经有效地使用了科学实验的方法了。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极为强调数学的作用,他几乎所有的科学探讨活动都是与数学所分不开的。因此后人把他称为“第一位科学家”,发现了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是他最大的贡献,并且他不光发现,还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如果说近代科学是通过“实验和推理来理解宇宙的一种方式的话”,那么达·芬奇显然做到了。在1490年之后,他已经对古代与中世纪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在光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反思,并进一步在数学和试验领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论。

16世纪的科学进步一大部分要归功于像达·芬奇这样一批高级工匠,他们向人们示范了只有观察与实验才是探索自然奥秘的最好手段,另外还将所收集的经验证据去挑战当时的语词权威,几何学是他们去发现的重要方法,进而建立了一整套一般原理。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艺术从中感悟到的人文主义与现实主义以及二者的完美结合,使其对现实世界即人与自然界的热爱与欣赏得到升华,事实上它为近代科学提供了非常完备的科学组合方法,就是试验方法与数学方法的结合。

近代科学因为人文科学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人文科学通过复古与创新去营造的治学传统与氛围,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积极态度,都为近代科学的出现提供了近乎完美的孕育条件。可以说艺术不但可以开启人类的心灵之门,也可以开启人类的科学之门。总而言之,如果没有文艺复兴的洗礼,也就不会有16世纪近代科学革命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帕金森,编.文艺复兴和17世纪理性主义[m].田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27.

[2]塞尔日·布朗利.达·芬奇大传[m].林珍妮,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196-197.

[3]麦克尔·怀特.列奥那多·达·芬奇——第一个科学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52.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约翰·齐曼.知识的力量——科学的社会范畴[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

[6]乔治·萨顿.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观[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7]郝苑,孟建伟.“论西方科学的人文背景”[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8]詹姆斯·e·麦克莱伦第三,哈罗德·多恩,著.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篇7

关键词:哥特;哥特式;建筑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206-01

1907年,德国艺术史学家沃林格发表了博士论文——《抽象与移情》。其意义在于它奠定了西方艺术史上的一种南北方论调,他将哥特艺术归为属于北方民族,与南方地中海地区的古典主义置于对等的地位与高度。

《哥特形式论》(ForminGothic)是沃林格既《抽象与移情》后,继续以其中理论具体建立哥特艺术与一般哥特精神的内在关联。他更加明确地指出:哥特式艺术是北方日耳曼民族的独创,其产生和发展从来都不是间断性的,而是一直不断延续的,在中世纪达到了顶峰,后来也没有消失,并一直影响到德国的现代艺术。

本文试图从这部艺术史经典的理论出发,寻找其与哥特式复兴建筑的内在精神关联,继而扩展结合至当代建筑,发现新的哥特式文化趋向。

一、沃林格对于哥特形式论的研究

《哥特形式论》一书是沃林格运用了《抽象与移情》中的艺术风格心理学理论来阐述有关哥特式艺术形式问题的著作,其中主要观点有二:一为哥特式艺术与北方日耳曼民族一般心理状态的联系;二为哥特式艺术形式在意志上不同于古典艺术的发展道路。沃林格与之前的艺术史学家贡献不同的是,他不仅将“哥特式艺术”局限在形式的条框之中,而是企图挖掘其背后更深的精神、文化来源,他主要是从德意志民族一般心理的角度来研究,把哥特式文化真正看做属于“德国的文化”,并且是值得拿来和地中海文化一试高下的。

哥特式不追求纯粹的抽象几何线条,北方人追求的乃是一种动感的抽象,或者说是不安宁的,极具表现力的,似乎是具有某种永恒运动感的形式。“这种不安的生命是一种骚扰人的、匆匆完成的的觅求,这种觅求使得我们无愉悦感地去追寻其运动轨迹。因而,一种强化的运动就是建立在无机特性基础上的,这就是中世纪北方人的一个重要原则。”由此可知,哥特式所追求的形式即可概括为“无机的动感”。这一点在中世纪建筑艺术中表现的十分明显。

二、关于“哥特式复兴”建筑

自浪漫主义运动以来,复兴哥特式艺术就成为一种潮流。在英国,这种潮流似乎一直就没有消亡过。1750年,英国人荷霍勒斯·沃尔普斯将自己在草莓山庄的私宅改建成像城堡一样的哥特式风格并进行扩建。这代表着哥特风格确立为英国乡村住宅风格。沃波尔显然是提倡哥特式的关键人物,但他对哥特式的理解显然是从更加精神方面的角度出发,他对哥特式的热爱已经溢于言表“令人肃然起敬的迷人哥特式”,“新颖而异想天开的气氛”。

哥特式复兴建筑最重要的代表要数重建后的英国国会大厦。1834年,英国国会大厦被一场大火焚毁,而国会提出必须按照伊丽莎白式或者哥特式来重建,从而体现英国面貌。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似乎英国人已经把哥特式当做一种国家风格来加以推崇,可见哥特式复兴的魅力之所在。

而在沃林格理论中的哥特式艺术的发源地——德国,续建科隆大教堂无疑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返哥特式的代表。1842年,普鲁士帝国强盛,财力雄厚,在德国人极力想表现自己强国地位的决心下,续建科隆大教堂就被提上日程。可见哥特式代表的建筑在北方人心目中的地位。

三、“哥特式复兴”与现代表现主义建筑精神

哥特代表着年轻、激烈,而希腊古典精神则是年长和成熟的。浪漫主义时期带来的哥特式复兴也是既新古典主义的一种突破,他大胆地预言,哥特精神的最后展现会是在现代摩天大楼的功能主义里,那种对垂直高度的突出强调是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回响。而沃林格也说:“钢铁结构的现代艺术再次赋予我们一种以内向的哥特式理解。这里人们再次面对着一种艺术形式,其中艺术的表现被结构的媒介所取代。”费克特进认为,哥特精神在当代的复兴,甚至驱使整个西方艺术走向表现主义。如果表现主义是哥特精神的纵向发展,那么哥特精神远还没有结束。

密斯·凡·德·罗·在1919年梦想设计的摩天大楼为全玻璃墙,这在当代似乎也司空见惯,但在那时,这可以被定义为浪漫主义的一种迹象,这种迹象加上抽象无机而高大纵深的形式无疑是北方人的哥特精神思维。而且也是事实——“这种表现主义的趋势,无疑出于政治原因,这种膨胀在德国最为显著,最为强烈。”可以说,现代建筑中的摩天大楼,确为一种隐秘的哥特式精神下的产物。而将结构暴露在外的种种设计,除了材料的要求,与中世纪恢宏的哥特式教堂内部结构竟是如此地相似。哥特式作为一种艺术精神甚至心理状态,也从未真正消失过。

参考文献:

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篇8

关键词:巴洛克艺术;洛可可艺术;起源;中国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038-01

一、巴洛克

巴洛克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它的鼎盛期是在17世纪。“巴洛克”(Baroque)一词本义是指畸形的珍珠,专指珠宝表面的不平整感,用于贬义泛指各种稀奇古怪、离经叛道的事物以及违背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情况。当时人们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它一反文艺复兴优美而静雅的艺术风格,强调夸张、浪漫的戏剧感,这种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直到后来人们才意识到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巴洛克具有很强的宗教气息,它的风格形成恰逢天主教复兴的需求。16世纪的意大利,社会骚乱动荡,新教徒与天主教徒彼此结党攻诘,天主教皇极力捍卫自己的权威,吸引异教徒重返天主怀抱。此时的教廷选择了巴洛克风格的艺术来为宗教改革服务,他们不惜重金把教堂和祭坛进行精心装点,教堂中体现出华丽的巴洛克样式风卷残云般的动摇了文艺复兴的美学根基,以此来宣扬天主教至高无上的权力,激发信徒的畏惧敬仰之情。在天主教会的推波助澜之下,巴洛克艺术风格日渐成熟。其特点是追求韵律感、运动感、空间感、和豪华感,追求标新立异、华丽绚烂的装饰性,有时还带有宗教的热情和神秘。作品强调形式的变化,不求细腻的深入刻画,具有自由奔放、大气磅礴、豪放不羁的气质特征,同时洋溢着雄伟浑厚、豪华高贵的气韵,这种风格在16、17世纪的建筑、绘画、雕塑等各个艺术门类中都有所体现,其丰富变化的视觉效果充满了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二、洛可可

当历史进入18世纪以后,法国引领欧洲的绝大多数国家进行着艺术形式的改革。1715年伴随着专制君主“太阳王”路易十四的离世,巴洛克艺术也随之暮色降临,继承王位的路易十五引领着洛可可的艺术风潮登上了历史舞台,随之取代了巴洛克风格。“洛可可”(Rococo)一词来源于法文,它的原意是指“贝壳”,后来演绎成为用小石头和贝壳作装饰图案的一种装饰样式。18世纪的欧洲自然科学兴盛起来,自由平等的思想风起云涌,人们的生活变得轻松、愉快,舒适和豪华,思想上压抑、威严的东西遭到了排斥,小巧的、风雅的、富有生气的东西体现在了服装、语言、礼仪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洛可可艺术就反映出了此时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它的风格特点是1、曲线趣味,常用C形、S形、漩涡形等曲线为造形的装饰效果。2、构图非对称法则,而是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3、色泽柔和、艳丽。4、崇尚经过人工修饰的“自然”。5、人物意匠上的谐谑性、飘逸性,表现各种不同的爱,如浪漫的爱、、母爱等。由于它是在宫廷和贵族阶层产生发展起来的,因此带有宫廷的享乐主义色彩,呈现阴柔和矫揉造作之气,它的艺术工艺及其精湛,热衷于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同巴洛克艺术一样,它绚丽的色彩,细腻的装饰工艺,很快遍布到欧洲大陆的每一个角落。

三、巴洛克与洛可可的联系与区别

(一)联系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就像西方艺术史当中的一对姊妹花,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相似之处,两种风格都追求奢华、虚而不实的装饰,讲究极度形式的完美,二者都属于贵族艺术。

(二)区别

巴洛克风格又分多种,主要是文艺复兴后为教皇建筑形成的一种风格!洛可可是在巴洛克之后,比巴洛克线条更轻快更纤细!更偏重一点欧洲宫廷风格,多运用贝壳的曲线!

巴洛克风格的主要特色是强调力度、变化和动感,强调建筑绘画与雕塑以及室内环境等的综合性,突出夸张、浪漫、激情和非理性、幻觉、幻想的特点。

洛可可风格的总体特征是轻盈、华丽、精致、细腻。室内装饰造型高耸纤细,不对称,频繁地使用形态方向多变的如“C”“S”或涡券形曲线、弧线,并常用大镜面作装饰,大量运用花环、花束、弓箭及贝壳图案纹样。

四、结语

不管是代表张力和运动的巴洛克也好还是体现甜美、细腻的洛可可也罢,两者不存在好与坏、是与非,他们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艺术风格,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象征,并对后来产生的各种艺术流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篇9

关键词:女性;意大利文艺复兴;男性审美;社会规诫

一、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发展情况

文艺复兴美术的现实主义方法和人文主义思想,在创作实践上是密切结合的。人文主义强调人性崇高与身心的全面完美,重视世俗的现实生活,反对神学权威和封建特权。新美术创作的真实完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丰富的现实情景,就最能体现这种思想,产生最为广泛和强烈的反应。加以在当时具体条件下,新美术创作是较易为广大群众和新兴资产阶级接受的文化形态,因此美术变成文艺复兴文化最受欢迎的代表,成果也最为丰富。文艺复兴美术作为西方近代美术的源头,它的基本风格和表现技法构成了西方近代美术的主要传统,影响极其深远。在造型艺术方面,它以写实传真为首务,开创了基于科学理论和实际考察的表现技法,如人体解剖和透视法则等,从而使它得以达到古典艺术之后一个新的高峰,在风格和技法上它和东方艺术以及一切近代之前的艺术有本质区别

“文艺复兴”,法语作“renaissance”,其语源于意大利语中的“rinascenza”,本义是指艺术与学术的“复活”与“再生”的意思。这个复兴不仅是古代美术文化的复活或再生,而是全面新文化的诞生与繁荣,具有一种新兴和蓬勃的气氛,同时在政治、经济和一般生活上的各个方面,均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文艺复兴的历史跨度大约在公元1300年至1650年,这350年为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的根本特色在于重新肯定了人类的生存价值和个人的意义,这就是对个性的重新估价,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世界和判断世界。

二、社会背景

西欧的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基督教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什么文学、什么艺术、什么哲学,一切都得按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谁都不可违背,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他制裁,甚至处以死刑。《圣经》里说,人类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由于他们违背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乐园的禁果,因而犯了大罪,作为他们后代的人类,就要世世代代地赎罪,终身受苦,不要有任何欲望,以求来世进入天堂。在教会的管制下,中世纪的文学艺术死气沉沉,文艺科学技术也没有什么进展。

1、经济

中世纪的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多种条件的促生下,于欧洲的意大利首先出现。从经济层面来看,14、15世纪意大利的商业化趋势凸显,这在佛罗伦萨、威尼斯、没看等地表现的尤为突出。至15世纪,佛罗伦萨已经发展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商业城市的象征。随着这种商业化趋势的发展,意大利劳动力的新别构成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例如家庭女佣的数量在增加,的人数也在增加。最值得注意的是商人的低位随着这一时期商业的发展获得了提升。这为文艺复兴的发生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适宜的社会环境。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艺术的成就很高,人们也可以自由地发表各种学术思想,和“黑暗的时代”的中世纪是个鲜明的对比。

2、政治

从政治层面来看,14、15世纪教皇和霍亨斯陶芬家族争夺意大利的统治权,是得意大利分崩离析,从版分裂状态的国家彻底分类为小型城邦归家,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第一前提。因为在交通和生产力不断发达的情况下,行政实体小型化更便于实现灵活高效的管理。但是意大利四分五裂的政局在为高效化行政实践提供奇迹的同时,也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弊端,即每个城邦独立的结果是整个民族受人奴役。

3、文化

从文化层面来看,意大利这个民族非常幸运,不曾被日耳曼人同化,入侵的北方民族对他们的改变程度也不像欧洲别的地方那么厉害。老百姓一遍讲着初期的意大利语,一遍仍旧懂得古典语言,这就为伺候的文艺复兴运动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解读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的女性形象

参照玛格丽特・金对女性社会角色分的分法,将女性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作为家庭成员的妇女们,例如妻子和母亲;二是社会边缘女性,诸如修女、;三是在文化上做出表率的的知识女性。例举这三个层次的女性在绘画中所出现的形象,释读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社会面貌及其在艺术发展史中所体现出来的意义。

1、妻子和母亲的形象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社会对于普通女性价值观的规训主要集中在对他们的美德的规训上,传统上对于女性美德的理解大致可分为“顺从”、“守贞”与“教养”三个方面,这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的“三从四德”内在涵义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一种对女性的规定训诫。

因此,在所有关于女性的教育中,女性都被教导要亲切、细心和富有奉献精神等所谓的“女性特质”,这些身体和天之上的规范造就了一个个驯服的女性形象。

2、边缘女性的形象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女性的宗教生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意识世俗女性的宗教生活,而是修女元的中交生活。修女元的中交生活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打打超过了世俗女性的宗教生活,针对修女的价值观、空间、社交、物质和服饰五大规训在修女院中飞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中世纪,“服从”、“贞洁”与“安贫是修女院绝大部分修女必须许下的重誓。

修女作为当时社会的一种特殊存在群体,她们是禁欲的,索霍你斯巴・安古索拉的《修女像》(图1)很好的说明了以上特质。社会对修女的规诫,画中的修女手中还拿着圣经,表现了对上帝的服从于遵从,浑身的白衣包裹,不施脂粉的形象从内在和外在都很好的表达了贞洁这一要求。

提香曾画过一幅画――《抹大拉的玛利亚》。抹大拉的玛利亚是一位,被耶稣救了之后忏悔自己的罪孽最终皈依基督教弃恶从善。而也是因为如此,莫拉大的玛利亚在教会被看做是一位通过自我忏悔得到“超升“的典范。虽然抹大拉的形象在宗教中获得了崇高的低位,但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许许多多和抹大拉一样的们却生活在困顿和压迫之中。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吧古代遗留下来的娼妓活动制度化了,这就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备的温床。加布里・贝拉的那副《交际花行列行进在运河上》为我们在线了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运河上的盛况。在薄伽丘《名女传》中,描写了很多或具道德,或具才华的们。薄伽丘认为“任何地方的美德都弥足珍贵,不会因与罪恶接触收到玷污,犹如太阳的光辉不会因为照到污泥上而稍减。倘若他们以某些符合美德的行为被人们记住,就应或得更真诚广泛的赞美。这个时候女子已经不再是“恶”的代名词,还可以是美德和才华的象征。即便处于社会底层的,也可以应为她深具的美德以及拥有的矿石才华收到不同程度的尊重。

3、知识女性

虽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男性们在文化方面占据着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但不可否认,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妇女在当时的历史上也占据了一席之地,他们扮演的作家、赞助人甚至统治者的角色都为文艺复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比。凯尔森画的《正在写作的克里斯蒂娜・德・皮桑》。就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位杰出的知识女性,她创作的《妇女城》一书,不仅为女性们构拟了一个美好的乌托邦,还对现实中备受贬低的女性进行了有力的辩护。

知识女性形象的出现经一部说明在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的低位在一点一点的改变中,在当时的一个社会中没有人去探讨女权和为妇女权益的问题去进行一个专题的研究。当女权主义运动爆发的时候,才使人们回国偷来去研究文艺复兴这一个特殊时期的女性当时所处的一个状况和境地。

四、总结

拂去文艺复兴女性华美的面纱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个时期的意大利女性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天使,绘画作品中美丽动人的形象不过是柏拉图理想世界中的“原始的想象”。在现实社会中,这些艺术形象根本无法掩盖社会针对女性的种种压迫。这些规训从本质上来说,是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群体将自我价值投射在女性身上,对其思想行为进行调节与改造,将女性他者化的一个过程。

景观从常识结构来看,形象只是意味着外在,然而在形象学研究中,形象却不是一个外在的问题,他是“直指实物最主要的部分,是一种摘要、概括,是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意思形态和文化体系标志的表述。从社会对女性的规训入手,解读规训中隐含的诸多信息,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那个时代女性形象的外在表现与内在构成,更有助于我们跟好的把握那个时代女性形象的外在表现与内在构成,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大众心态与文化精神。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个案向我们展示了“女性形象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其背后关联着妇女与社会之间的诸多关系。不过意大利的个阿兵并非是孤立的,在中国,流传甚广的对女性的”三从四德“的教导和意大利社会的规训极为相似,而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女四书”也和皮桑等人的“阴性规训”极为类似。

本文不再以以往从女性看女性的局限性,而是从文艺复兴时代男性精英们所描述的女性形象中寻找这一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的真实情况以及女性观念上的转变,文艺复兴时代商业经济的迅猛发展、政治权力的分散、教会的腐败、旧有等级关系的动荡、对宗教观念的半信半疑的态度都使这一时期的意大利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又时刻涌动着不安,男性精英们所创造出来的女性形象一方面依然让我们看到了其对妇女的控制和胁迫,而另一方面也确实让我们看到了男性主义审美对女性的部分空间以及女性自身呈现出来的主体性意义。(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文艺复兴美术――意大利的辉煌》谭平,主编,重庆出版社

[2]《十日谈》意/薄伽丘,著,方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3]《意大利医院名人转・中世纪的反叛》意/瓦萨利著,刘耀春,译,湖北美术出版社

[4]《话说世界第十卷・艺术》瞿文明,中国和平出版社

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篇10

关键词:哥特式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风格洛可可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女装风格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流派,它们表现在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等各个艺术领域,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产生影响。在欧洲的艺术史上哥特式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风格、洛可可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地影响到同时期的服装风格。

一、四大艺术风格的特点

哥特式艺术风格“哥特式”原本是起源于一种极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笔直的立柱,高挑的天顶,多尖的拱门,这些均可见于中世纪的一种以尖顶大教堂,特点为尖拱、小尖塔、垛墙、飞扶壁和彩色玻璃镶嵌等典型元素。这种风格影响到整个欧洲,反映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如绘画、雕刻、装饰、音乐等艺术形式上。其特点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

巴洛克艺术风格巴洛克代表了路易十四的精神。它具有气势雄伟、生气勃勃、色彩艳丽、线条优美、富丽豪华的风格。它把人类精神从古典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使其沉溺于无边无际的、令人神往的梦幻之中。它一开始主要针对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风格。后来,巴洛克风格影响到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各个领域。巴洛克艺术风格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www.133229.com

洛可可艺术风格18世纪的法国仍是西欧的文化艺术中心,由于沙龙文化在法国的蓬勃兴起,使女性成为了男性世界注目焦点,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巴洛克时期那种庄重豪华、拘泥虚礼的宫廷文化的文化形态,那就是洛可可艺术风格。洛可可风格的鼎盛时期是路易十五时代,它主要是指路易十五时代的一种室内装饰风格:c形、s形曲线或漩涡状花纹的装饰风格。另一个特色则是甜美轻快、精巧华丽,而没有巴洛克艺术的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这种特色影响到当时的服装,甚至以“洛可可”一词代表法国大革命之前18世纪的服装款式。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兴起于18世纪的中期,其精神是针对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所进行的一种强烈的反叛。它主要是力求恢复古希腊罗马所强烈追求的“庄重与宁静感”之题材与形式,并融入理性主义美学。

二、四大风格对同期女装风格的影响

哥特式风格哥特式风格深深地影响了中世纪法国服装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受建筑风格的影响,哥特式服装风格主要体现在服饰形象是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角,在面料上表现出与哥特式教堂内彩色玻璃的效果是一致的光泽和鲜明的色调。裙饰多采用纵向的造型线和褶皱,使穿着者显得修长,并通过加高式帽来增加人体的高度,给人一种轻盈向上的感觉。女装上装紧身合体,下半身的裙子宽大、上轻下重,形成一种圆锥状造型,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尖尖的埃宁帽就像一个小尖塔,还有两个裤腿颜色各异的紧身裤,尖尖的翘头鞋,饰以不对称图案的上衣等。

巴洛克风格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巴洛克风格”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其着装特点是大量的使用蕾丝、花边,并配以奢侈豪华的装饰,如丝绸带、大扣子、刺绣、珠宝等,所以这种风格的时装和配饰表现出来的尽是奢华和古典的面貌。

裙子是巴洛克女装的重点。衣裙特点是松垂、多褶、曳长,比文艺复兴时期柔和、自然、大方、富有浪漫气息,更显出女性自然的妩媚。女性除了外边的罗布以外,还要穿三条不同颜色的裙子(即衬裙、内裙和外裙),以取代裙撑架。下裙穿多层肥大而多褶的裙子,使下体显得鼓大,以增添体积感和层次感。服装上不论是整体造型还是局部造型,都是更多地强调曲线,展露出女士特有的性别魅力。

洛可可风格作为一种服装的风格,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极致的优雅和精致,它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左右对称的模式,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琐的装饰样式。

女性服装内穿束身马甲,裙撑架再度兴起,此时裙撑架的形式为前后扁平、左右对称,要在裙撑外穿一条华丽的衬裙,外穿罗布,一般前开,领口成一个大的u字型,上面露出紧身的胸衣,胸衣自上而下按大小顺序排列着一排缎带蝴蝶结,罗布下面也成a字型打开。衬裙外露,衬裙和罗布上也都装饰着曲曲弯弯的皱褶飞边、蕾丝、缎带蝴蝶结和鲜花。袖长到肘部,袖口也有三层的蕾丝花边。

新古典主义风格1790年到1820年,新古典主义思潮兴盛,使女装向古希腊、古罗马那种自然样式倾斜,以自然简单的款式,取代华丽而夸张的服装款式。robechemise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样式。这是一种白色棉布制作的宽松的衬裙式连衣裙,连衣裙的腰际线提升到胸部下面,使人体的比例更加好看,胸部的内侧有护胸层,取代了紧身胸衣,解除了对女性身体的束缚。袖子很短,露出手臂;裙子很长,一直垂到地上,使女性着装又一次回归到淡雅、自然之美。

三、四大艺术风格对现代女装风格的影响

当今时装界,欧洲古典的艺术风格流派仍然是很多服装设计师们的灵感来源,设计师们高举复古风的旗帜,在许多细节设计上都回归到了几个世纪之前。

gucci就曾以哥特式风格为灵感设计的系列服装,非常性感。黑色摇滚女郎,带有上个世纪30年代好莱坞女星的味道:裤子为宽裤脚,剪裁紧身、修长,配搭绑带、高跟鞋,性感中带个性,使得女郎带有哥特式的神秘色彩。

巴洛克风格也被时装设计大师们所宠爱。ysl设计师tomford以巴洛克风格为灵感来源,把法式蕾丝、领结、宽袖,重新演绎成现代服饰。他所采用的材质,展现出既成熟又性感的女人形象。绑带是设计中的细节重点,常常出现在上衣、裙子、鞋子上,还有宽袖口、领结,以及以黑色为主调,华丽的绣花,古典的收腰外形,不禁令人遥想几百年前的法国宫廷圣罗兰女人的万种风情。

d&g2008年春夏礼服系列,是时装界回归洛可可风格的一个高潮。印花布料和夸张的裙撑、打折的花边、繁复的缀饰、低胸衬裙的造型设计以古典优美的x形轮廓为中心并强调裙及袖的层次和质量。在色泽选择上,将草绿、粉红、鹅黄等富丽堂皇的色彩一一呈现,顿现轻巧而华丽。

2008年雅莹和2008—2009秋冬专场会以新古典主义为灵感来源。其服饰将女性形体间的极佳比例完美呈现,通过立体剪裁、抽褶、滚边等勾勒出极具视觉效果的空间感,并配以夸张的蝴蝶结、复古的宽腰带和金属饰物。饰物色彩上以黑金、米黄为主体色,略施点缀玫瑰红和暗橘、墨绿等色,从而显出经典的华丽与高贵。

结语

欧洲艺术风格不仅仅有这四类。多样的文化必然会造就社会多彩多姿的艺术形式,而服饰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不仅反映出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且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