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外部投资的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00:06

企业外部投资的方式篇1

关键词:外商投资企业;外国投资者;完善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23日

我国在吸引外资方面,一直位居世界前列。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对外资实行较大力度的税收优惠政策,劳动力市场价格较低,从而使外资企业生产成本降低;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正在成长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外资企业投资中国,更多的是因为在全球竞争中,谁也不能忽略这个巨大的市场。我国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背景,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立法,尽管近十年进行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改,但其结构性缺陷、立法定位的不准确等根本性问题仍未解决,导致外资立法依然难以适应外资对法律环境的需求。本文试图从我国外资立法中,对外商投资企业、外国投资者两个重要概念的模糊、混淆出发,分析我国当前外资立法的不足,并提出完善建议。

一、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

(一)外商投资企业的性质。判断一个企业到底是属于国内企业还是外国企业,主要是根据其国籍来判定。法人国籍的判别标准,主要有住所地主义、准据法主义、控制主义和符合标准主义。我国《公司法》采用的是准据法主义,即以公司依据哪国法律、在哪里成立为标准确立其国籍。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规定,外商投资企业是指外国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与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共同或者单独设立的企业。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属于中国法人,是具有中国国籍的企业,是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相对应的概念。换言之,不论经营者是谁,投资者主体是谁,只要是按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成立的企业,都应当认定为中国企业。

(二)外国投资者。外国投资者是与外商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国务院《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用的是外商概念,而有关部委在规章制定中,又开始使用外国投资者这个概念。那么,外国投资者是指外国投资主体还是指投资资本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法律的规定,应是指投资主体,即只要是外国企业,即根据国外法律规定、在国外设立的企业,可以认定为外国企业,而不问该企业是否由中国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设立,即不问资本来源。由于在企业设立程序、许可条件、经营机构以及税收优惠等方面外商投资企业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用这个概念似乎并未将这两类因投资主体不同而不同的企业区别开来,但官方用的是这个概念,因而也用这个概念。)不同,不少的中国企业进行所谓的“反投资”,以便享受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因此,有学者认为“反投资”不是外商投资,而是假投资,担心国内企业利用国家政策套取私利。显然,主张反投资不是外商投资的学者,认为外国投资者应仅指外国投资资本。有关部门实际上已经察觉到了这种情况,根据商务部《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第九条的规定,“境内公司、企业或自然人以其在境外合法设立或控制的公司名义并购与其有关联关系的境内公司,所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不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但该境外公司认购境内公司增资,或者该境外公司向并购后所设企业增资,增资额占所设企业注册资本比例达到25%以上的除外。根据该款所述方式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其实际控制人以外的外国投资者在企业注册资本中的出资比例高于25%的,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即只有在外国投资资本占比达25%以上的外国企业,方可被认为是真正的外国企业,才能享受外资企业待遇。

(三)外商投资企业与外国投资者应作区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外商投资企业与外国投资者有着本质区别,是含义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只有厘清这两个概念,才能在制定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时,做到有的放矢。但我国有人恰恰在这方面有混淆,不加区分。比如,有人提出要给予外商投资企业以国民待遇,便是未能区分这二者的关系。对于中国企业,何来国民待遇一说。而有些行政实务部门似乎也难以或者不加区分,比如某省商务厅官网外资“统计资料”栏目有关进出口数据按出口企业形式分类,与外商投资企业相对应的,是国内企业,而国内企业,又进一步区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言下之意,外商投资企业不属于国内企业了,显然,他们混淆了这两个概念。区分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投资者,有利于调整我国外资企业立法的方向,从重在加强外资企业成立以后的事后管理,转向依据wto有关规则加强外资准入的事前管理。我国要规范和限制的是外国投资者的活动和行为,比如投资产业方向、在某些特定行业企业的持股比例等,而不是要将外商投资企业与其他国内企业区别开来,进行限制。外商投资企业依法成立以后,与其他国内企业如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一样,都是中国的企业,都一样要遵守中国的法律规定。也正是从这一角度而言,当前中国外商投资企业法根据企业的组织形式进行立法,也是不合适的。只有区分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投资者,才能正确处理内外资企业待遇不同、影响公平竞争以及国内各地不计成本盲目引进外资的问题。

二、中国外商投资企业法存在的问题

(一)外商投资企业立法体系混乱。在立法体制上,与行政管理体制相适应,立法也存在着中央、省、副省级市、较大的市等四级立法体制,这直接导致了外商投资企业立法的政出多门、混乱无序、难以统一。我国除国际经贸公约与惯例外,其他有关中国外商投资法的法律法规规章总共有多少,难以找到准确数字。金成华在《国际投资立法发展现状与展望》一书中列举的数字为“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制定的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和法规有200多部,部委和地方政府规章有1,000多部”,对外经贸大学车敬子博士的论文则声称,“据中国商务部网站统计资料,截至2003年,关于外商投资的专项法律及行政法规,除了地方性法规之外已有1,200多件。加上各种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与其他规范性文件,有关外国直接投资的法律文件应在几万以上。”而商务部也没有这方面的数据统计,实际上,也难以确切统计,因为有着立法权限的机关太多。

(二)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内容矛盾重复。重复矛盾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比较三资企业法之间的有关条款,重复现象体现在有关企业设立程序、组织形式、出资形式、用地及其费用、购买及销售、税务外汇管理、财务与会计、职工、工会、期限、终止、清算等内容的规定上,该三部法律中重复规定的条文竟高达50%以上;二是三资企业法之间的不协调规定也不少。关于审批期限,根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3条规定,期限为3个月;根据《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5条规定,期限为45天;根据《外资企业法》第6条规定,则为90天;三是采用双轨制立法,但同时又适用统一立法性质的法律,导致三资企业法与其他基本法律重复甚至是冲突,比如在职工、工会方面的规定,与《劳动合同法》重复;在财务与会计上,与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重复;在终止及清算上与《破产法》重复等。法律冲突最典型的就是与公司法之间的不一致。尽管公司法第二百一十八条规定,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适用本法;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但还是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困惑,尤其是对外国投资者而言,更是如此,即同样的法律概念,在中国竟然还有不同的意义和内容,而且差别还很大。合资企业法规定的有限公司,其内涵与公司法所规定的有限公司并不相同,主要表现为:第一,在一般有限责任公司中,自然人同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一样,也可以成为股东,但是中国的自然人不能成为合营企业的股东;第二,设立条件、程序不同,外资有限公司要前置审批;第三,资本制度不同,虽然都是折衷资本制,但在首次出资额的比例、出资缴付期限等方面还是有所差别;第四,组织形式不同。这主要体现在是否设立股东会以及董事会的产生、权限等方面的不同;第五,经营期限不同。

(三)行政干预过多,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管理。从目前来看,我国采用的是以企业设立监管为主、兼顾企业经营监管的混合监管体制。即审批机关在批准三资企业设立时以及办理设立登记以前,根据投资者拟议中的经营活动,在批准设立三资企业的同时,准许三资企业开展拟议中的经营活动。从审批涉及到的部门来看,主要涉及到发改委立项、商务部门合同章程审批、工商部门登记。在发改委立项审批环节里面,还涉及到前置性特定领域的审批,如土地、环保等,在外汇使用方面,还涉及到外汇监管部门。如果是采取并购方式进行直接投资,那么还会涉及到证监部门。这还只是一个横向的部门分析,即已涉及到7个部门,如果再考虑到纵向的上下级部门的不同审批权限,则涉及的部门可能还要复杂。比如,根据商务部的规定,对于限制类产业投资额在五千万美元以下,鼓励类、允许类一亿美元以下的项目由地方商务部门审批,而根据《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外商投资设立的公司,都由国家工商管理总局负责公司设立登记,而不能在地方工商部门进行设立登记。不重视后管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有法律法规及规章有关外资企业立法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主要规定有关设立内容的,对后期运作情况的监管,缺乏规定,比如三部外商投资企业法,以及商务部的许多规章;二是在外资企业设立后,只要外资企业不出大的问题,行政部门不会主动去监管,这在外商投资企业管理这个领域表现非常突出。很多部门在审批后很少继续进行监管,比如商务部门,对外资企业设立后的运行情况根本就不管。

(四)现有立法难以满足发展需要。一是外资法律体系中起主要规范作用的是行政法规和规章,在某些重要制度如外资并购制度、投资上市公司、投资二级证券市场、关联交易制度、具体产业的进入条件等,都是由规章规定,立法层级偏低,法律威信不高,一些地方法规和规章无须与之保持一致或者不怕与之不一致,导致在适用过程中产生立法文件林立的状况,使得投资者、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很难方便、及时、全面地了解法律的内容,查询、收集立法信息的成本不小,给法律的实际操作和运用造成许多障碍;二是一些国际投资的新形式立法缺位,使投资者及有关主管部门在实践中还会出现无法可依、无从适用现象。如Bot立法,只靠红头文件予以规范,尚处于严格控制和实验阶段。

(五)在与外国投资争端解决方式中,中国仅将因征收和国有化而引起的赔偿争议提交iCSiD管理,对其余投资争端提交iCSiD做出保留。随着中国吸引外资及对外投资的不断增加,上述保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对外投资,也难免使在中国的外国投资者产生顾虑,因此适当扩大向iCSiD提交仲裁的争端范围将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必然趋势。

三、中国外商投资法的完善

(一)立法模式的选择,由双轨制向单轨制转变进行统一立法,在学界基本形成了共识。剩下的是采取何种路径或者立法模式的问题。针对我国外资法律体系的现状,就采取什么样的立法模式对我国外资法律体系进行重构,笔者赞同将内资企业方面的法律直接适用于外商投资关系,内外资适用完全一致的法律制度。

(二)规范立法权限和立法程序。在外资立法机构选择上,应当实现统一立法,即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实行统一立法,并授权国务院和商务部就有关外商投资颁布实施条例和细则,取消省级及省以下有关外商投资的立法权限。由商务部根据国家经济安全和平衡需要,每年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行更新,逐步过渡到对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实行同等待遇、同等管理的模式。而事实上,我国当前的几部法律采取的都是这种立法模式,比如2006年的《合伙企业法》即是进行统一规定,同时授权国务院颁布实施细则,2010年国务院颁行了《外国企业或者个人在中国境内设立合伙企业管理办法》。

(三)淡化行政管理色彩。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和项目的市场准入实行的是审批制,即根据投资金额和投资领域的大小,由国家或地方主管部门审批。这个制度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一直实行至今。审批制度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在实行市场经济之后,除特殊行业之外,内资企业已经实行核准制,而外商投资企业仍然实行审批制,这种做法引起外国投资者和诸多学者质疑。当中国实行市场经济近20年、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1年之后,中国的经济平稳发展,市场规则已经建立、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大大提高,完全可以做到用更多的市场手段引导经济的发展。鉴于上述分析,在未来十年间,实行“有区别的准入制度”比较适合中国国情,即:对于特大型外商投资项目保留审批制,其他一般项目的外商投资,可以实行核准制,即工商登记制;在属于“限制投资”领域内的项目保留审批制,其他“允许投资”和“鼓励投资”领域内的外商投资项目,可以实行核准制;在涉及资源开发的外商投资项目保留审批制,其他非资源开发外商投资项目,可以实行核准制;提高特大型项目的审批额度标准,适当下放审批权限,减少审批环节。

实际上,我国正在尝试取消过度的监管和审批,比如最近国务院改革了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放宽市场主体准入,创新政府监管方式,改由重事前审批为事后监管,现行立法已经呈现了减少审批、放松管制、鼓励营业自由的迹象,为未来彻底取消三资企业前置审批手续进行了有益尝试。

(四)对股份公司和Bot进行专门立法。随着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增多,要不要制定专门规范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法规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既然我国在近年中不可能完全消除普通股份有限公司与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别,既然现行的外商投资企业法都无法规制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特殊问题,既然现行涉及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规章不系统、不完备、不明确、不衔接,那就产生了国家将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问题作为一个专门问题单独加以规定的必要性。针对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特殊性、复杂性,区分直接设立、从外商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转换、从非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转换三种设立方式,对市场准入、资本制度等重要问题进行专门规定,更好地引导和规制外商投资。同样的道理适用于Bot投资方式的立法设想。

主要参考文献:

[1]金成华.国际投资立法发展现状与展望.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企业外部投资的方式篇2

关键词: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准入;有限合伙

中图分类号:F83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100-03

外资私募股权的准入即国家或者政府准许国外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进入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从事经营活动的实质条件和程序规则。市场准入是外国投资者在东道国进行投资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需要东道国的法律法规来解决。通过对现行法律法规的梳理发现,目前我国外国私募股权投资的方式因其存在严格的限制而不为外国投资者所青睐。

一、外资私募股权投资的准入形式及优劣分析

(一)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

根据2003年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颁布的《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外商可以采取非法人制和公司制组织形式开办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因此,外资私募股权可以通过创业投资企业的方式进行私募股权投资。但该种形式由于受到严格的限制,并未成为外国投资者最主要的投资途径。

1.注册资本较高,缴纳期限过短且通常不能减资

非法人制形式的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投资者认缴的最低限额是1000万美元;如果以公司制的形式创办,最低注册资金为500万美元。相比于国内的创业投资企业实收资本的要求,我国对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的要求要高许多。

另外,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5年内需要注入全部资金,这样的规定不适合私募股权的运作模式。投资机会存在不确定性,私募股权投资投资者的出资义务的履行在实践中也就显得灵活自由一些,但是上述规定中的严格要求大大降低了这种灵活性。

2.必备投资者条件要求过于苛刻

设立公司形式的外资创业投资企业或者非法人形式的外资创业投资企业,必须有一名必备投资者,在申请之前的3年里,必备投资者的管理资本累计不能少于1亿美元,其中一半的费用用于投资。另外,非法人制创投企业的必备投资者认缴的出资额占全部出资的1%,并对企业承担连带责任;公司制创投企业的必备投资者认缴的出资额不得低于全部出资额的30%。

从上面的规定可以看出,法律对于历史投资额设了较高的门槛,另外要求公司制创业投资企业的必备投资者的出资额要达到30%,这也大大超过了一般基金管理人1%的认缴出资额的规定。

3.投资对象的范围过小

根据《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的规定,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主要投资于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这样规定意在引导投资者投资高新技术企业,但是是否完全排除投资于非高新技术企业,在这里没有说明,实践中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投资于非高新技术企业取决于有关部门的审批。

(二)外商投资性公司

根据2004年商务部颁发的《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规定》,外商可以设立外商投资性公司进行股权投资,投资范围也较为广泛,但是在资产总额和投资规模的要求上,设置了较高的门槛,意图在于鼓励大型外商投资企业在华投资,打造中国的“总部经济”,事实未必如《规定》所愿。

(三)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

2000年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颁布的《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境内投资的暂行规定》,允许已经成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以及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境内进行再投资,但其缺陷在于我国实行资本项目的外汇管制,如果该企业在企业注册登记时的经营范围没有包括股权投资这项的话,其结汇后的人民币资金是无法进行再投资的。

(四)外资私募股权投资管理企业

目前各地方政府为了吸引私募股权投资推出了各种鼓励政策,2009年6月2日,上海市浦东新区颁布了《上海市浦东新区设立外商投资股权投资管理企业试行办法》,4个月之后,天津市颁布了《天津市促进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办法》,2010年1月4日,北京市颁布了《在京设立外商投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企业暂行办法》。外资私募股权投资者可以在北京或上海组建人民币基金,可以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其注册资本不低于200万美元。

这些办法的出台吸引了大量的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华设立,但由于全国性的私募股权投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各地方的规定可能会因将来颁布的法律归于无效,也可能面临频繁的修订。另外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企业将面临双重税收的负担。

(五)离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以曲线形式进入中国的一种投资方式,外资私募股权投资活动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离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形式进行的。但这种私募股权的投资模式自2005年开始,在外汇管制和并购监管方面受到很大的阻碍。

随着《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完善外资并购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居民个人境外投资登记及外资并购外汇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相继出台,通过外资并购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将要受到国家外汇管理部门的严格审查,而且外汇登记事项需要经过外汇管理总局的批准,对于具体的审批细节,该通知并没有做出详细的规定,这两个规定的出台让离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运作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六)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

QFLp(QualitiedForeignLimitedpartner: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是指境外机构投资者在通过资格审批和其外汇资金的监管程序后,将境外资本兑换为人民币资金,投资于国内的pe及VC市场。这项制度的实行类似于a股市场目前实行的QFii,一个是就证券投资而言的,一个是适用于股权投资。由于我国目前金融项目没有完全开放,这两种制度是外商投资于中国金融市场的两种路径。

在现在的条件下,外资Lp(有限合伙人)在投资国内企业时是每进行一项活动都要一项批准,也就是所谓的“一事一批”,而且投资范围也有很多的限制。但是如果QFLp破冰,得到批准的外资Lp(有限合伙人)就可以在批准范围内把外汇结汇成人民币在境内进行股权投资,待遇和内资投资结构等同。

二、国外私募股权投资的一般形式――有限合伙制

(一)有限合伙制的特点

普通合伙人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担任基金管理人,实施基金管理,其通常的出资比例为1%,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而有限合伙人则以出资额为限对合伙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般由个人、养老金或者保险机构担任有限合伙人,他们不参与基金管理,通常其出资比例为99%。

(二)有限合伙制与非法人制之比较

我国于2007年颁布的《合伙企业法》正式引入“有限合伙”的概念,但其中并没有规定外商是否可以以有限合伙的形式进行创业投资。2009年颁布《外国企业或者个人在中国境内设立合伙企业管理办法》,在此法规中,首次肯定了外国企业或者个人可以在中国建立外商合伙企业,但如果要设立以投资为主要业务的合伙企业,要依照“另有规定”。在该办法颁布之前,外国投资者是无法取得合伙企业的注册登记的。因此《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中的“非法人制”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有限合伙制”,其中“非法人制”成立的企业要求将“非法人制创投企业设联合管理委员会”作为投资决策机构,但有限合伙则不需要。

三、完善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准入机制的建议

(一)明确合伙制的法律地位。取消“非法人制”

承接《外国企业或者个人在中国境内设立合伙企业管理办法》规定的“国家对外国企业或者个人在中国境内设立以投资为主要业务的合伙企业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对《外商投资创业投资管理规定》进行适当的修改和扩充。即,首先可以扩充外商投资范围,和境内创投企业一样,可投资于未上市的企业股权;其次,投资形式可以修改为:外资创业投资企业可以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法律规定的其他企业组织形式设立;最后引入有限合伙的规定,删除非法人制的规定,就能消除外资设立有限合伙的障碍。

(二)缩小内外资的差别待遇

首先,在设立程序上,外国企业或者个人在中国境内设立合伙企业可以由人向国务院_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授权的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设立登记,而不必经过商务主管部门的专门审批,这样是为了进一步引进和扩大外资。由于私募股权投资属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允许类,因此,可以上述审批模式,改目前的审批制为核准制。外国合伙企业可以直接办理登记,由登记部门此过程查明是否符合产业政策,如果涉及到并购,可依据相关法规审查。

其次,在个人出资比例上,应当由管理人和投资人自行协商确定。公司制只需规定最低注册资本,取消投资比例和必要投资者的规定。对于合伙制,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出资比例也无需强制规定。

再次,在最低注册资本的要求方面,三资企业法仅对外商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的比例进行了有别于《公司法》的要求,对最低注册资本并没有不同于《公司法》的要求。因此是否可以考虑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最低注册资本也可与内资相同,没有必要差别对待,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当的降低。

(三)审慎推出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制度

企业外部投资的方式篇3

关键词:资本运营股权投融资境外投资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17)11(a)-030-02

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深化,在“走出去”资源战略的推动下,企业也开始注重境外投资,丰富资本运营的方式,利用境外先进的技术,或者比较低廉的劳动成本。在境外投资的过程中,资本运营的方式方法直接决定着投资的质量及收益,也关系着境外投资的风险大小。企业在境外投资的过程中,必须提前设定好股权投融资的思考,运用动态化的管理方式,对已投资的子公司股权采取“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动态管理,对未来计划投资的目标企业采用“境外为主、境内为辅、成熟为主、勘探为辅、大中型为主、中小型为辅”等。

1“走出去”资源战略下资本运营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我国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与发展的契机,必须积极优化资本运营的方式。当前不少企业在资本运营的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理念,缺乏系统的规划,缺乏专业化的管理,这些都使得企业资本运营的水平非常低,严重影响企业的长效快速发展。当前国内市场的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上涨等,都使得企业成本增加,急需通过境外投资来获取优势原材料,也急需通过境外投资来利用境外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但传统的资本运营方式,与境外投资是不相匹配的。因此,必须对资本运营进行全面优化和整合。

1.1资本运营能够为企业带来稳定的原材料供应

在“走出去”资源战略下,企业进行资本运营是非常必要的。资本运营的主要手段是兼并和收购,主要方式是股权的投融资。企业通过这样的资本运营方式,能够快速精准地获得境外企业的股权,从而成为境外企业的股东。在国內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内原材料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企业通过资本运营的方式,能够获得稳定的原材料供应链。同时,企业在股权投融资过程中,本身具有较大的自主选项。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及对原材料的要求等,对应性地选择目标企业,从而获得物美价廉、质量上乘的原材料,全面规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因原材料不足产生的经营风险,切实有效地推动企业的长效可持续发展。

1.2资本运营能够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境外投资的过程中,企业通过资本运营,通过股权投融资,能够快速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企业在境外投资的过程中,能够结合经营需求及子公司的实际发展条件等,来主导成长性优良的控股子公司,运用资本运营的协同和放大效应,通过合并会计报表的方式,使得企业的发展领域扩大,产品类型多样化,这本身能够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比如生产销售单一产品的企业,通过境外投资的方式,能够扩大产品销售的类别,进而推动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1.3资本运营能够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走出去”资源战略下,企业通过境外投资,基于股权投融资的方式,能够切实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优化企业在市场行为中,对抗竞争对手的能力。企业运用股权投融资的方式,控股子公司或者收购部分股权,能够实现优势互补,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通过规模效益和市场扩展效应,充分发挥规模优势来左右市场价格、数量。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股权投融资的资本运营方式,既可以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境外投资,扩大企业的经营范围,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优化企业的盈利水平。

2“走出去”资源战略下资本运营的方式

在“走出去”资源战略下,企业在进行境外投资的过程中,采用的资本运营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需要全面分析自身在市场中的整理能力,以及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等来选择运用科学合理的资本运营方式。同时,还应该全面审视子公司或者目标企业的市场能力,以提升股权投融资的整体水平,优化企业的盈利能力。“走出去”资源战略下资本运营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全部控股

企业在资本运营的过程中,运用股权投融资的方式,收购目标企业的全部股权,以获得目标企业的全部收益和权利。这样股权投融资的方式,需要大量的资金,企业需要有雄厚的资本。当然投资大收益也大,目标企业将成为企业的子公司,受企业的直接管理和约束,收益也归属于企业。

2.2绝对控股

企业在资本运营的过程中,运用股权投融资的方式,收购目标企业的大部分股权,收购比例必须超过51%,但又没有达到100%。在收益分配的过程中,企业获得股权比例相适应的收益。当然由于企业拥有大部分的股权,所以在子公司的决策等关键问题上,企业具有绝对的权利。

2.3对半控股

企业在资本运营的过程中,运用股权投融资的方式,收购目标企业的一半股权。当然企业所享受的收益也是按照股权比例来分配的。在这种形式下,目标企业一般称之为参股子公司。

2.4相对控股

企业在资本运营的过程中,运用股权投融资的方式,获得目标企业的49%及以下的股权。但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对比分析其他企业的股权比例,以此来判定企业是否拥有控制权。比如B企业是相对控股的母公司,它拥有子公司30%的股权,但a公司则拥有子公司32%的股权,则B企业则没有实际控制权。

3“走出去”资源战略下股权投融资的思考

在“走出去”资源战略下,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来获得相应的收益,扩大原材料的供应,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但在股权投融资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以规避企业股权投融资的风险,保障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股权收益。

3.1运用动态管理的方式来全面管理子公司

在“走出去”资源战略下,企业的资本运营既能够带来可观的收益,同时也具有相应的风险。企业境外投资的过程中,运用股权投融资的方式,必须落实动态化的管理方式。结合不同企业的实际特点来选用相应的管理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规避企业股权投融资的风险,才能扩大企业的收益,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首先,对已投资的子公司要运用动态管理的方式,“有保有压、有进有退”能够全面规避母公司的投资风险。动态管理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结合子公司的发展能力来作出及时性的调整。其次,对于计划投资的子公司,应该运用全面的管理理念。“境外为主境内为辅,成熟为主勘探为辅,大中型为主中小型为辅”这种全面管理的方式,有助于母公司采用对应性的投资方式,有效提升了母公司的甄别能力和判断能力。此外,对于存在风险的子公司,若已经投资,要及时进行减负处理,避免“尾大不掉”。若尚未投资,还处于勘探阶段,则可以适当减少这些风险子公司的数量。最后,运用股权投融资的方式来获取原材料企业的股权,尤其是一些重金属或者稀有材料的子公司,要扩大股权比例,获得实际控制权。

3.2大型项目的投资可以采用联合体投标

“走出去”资源战略下资本运营,不仅标志着企业可以通过开设跨国公司的方式来扩大经营范畴,获得境外投资收益,同时还昭示着,企业可以联合具有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的国外集团,共同来进行股权投融资,以实现风险共担,尤其是对于一些大型的投资项目而言。这类项目的投资额巨大,企业若独立进行股权投融资,势必会加大企业的风险。但若企业联合其他公司共同来进行,则可以在获得收益的基础上,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同时,联合投资的优势是巨大。企业可以与联合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股权分担。比如非洲地区的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企业在进行境外投资的过程中,为了规避风险,可以选择美国等国家的大型企业来共同投资,还可以联合非洲本地的企业,来进行共同投资,以降低政策风险。

3.3在股权投融资过程中强化专业管理

在“走出去”资源战略下,我国企业纷纷进行境外投资。但由于企业缺乏专业的判断能力以及缺乏境外投资的经验,使得企业在股权投融资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是巨大的。基于此,为了降低企业股权投融资过程中的风险,企业应该主动强化专业管理。一方面,企业应该主动出击,选择专业的中介结构来介入到股权投融资的环节中。委派他们来股权投融资。特别是在跨国公司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的今天,专业管理在股权投融资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才能提升股权投融资的质量,才能降低企业境外投资的风险。另一方面,在股权投融资的过程中,运用专业管理,还应该科学判断企业进行股权投融资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以及企业所获得收益,对比分析收益与风险的大小,以确定下一步的股权投融资计划。此外,公司自身也应该加强专业管理。尤其是要处理好子公司内部的管理,基于人权、当地法律、社会责任等方面来实施科学管理,避免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与当地经营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冲突,将利益相关者的矛盾降低至最小程度。

3.4基于差异来精准筛选跨国并购的地域

“走出去”資源战略下,企业可以选择的股权投融资场所非常丰富。但在地域选择上,也需要运用精准的判断力,基于地域差异、文化差异、经济差异等来科学选择投资地域。首先,遵循先近后远的原则。在股权投融资过程中,企业应该遵循先近后远的关系。一般近邻国家与我国的经济贸易频繁,经济政策也有助于企业股权投融资,比如东南亚诸国。其次,以小差异为优选目标。企业在股权投融资的过程中,还应该格外注重自身与投资地域的经济差异、文化差异等。优先选择差异小的地域进行股权投融资,积累经验后,逐步过渡至差异大的地域。此外,企业在进行股权投融资的过程中,股权比例的获取,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若公司无法主导该项目,则股权比例要尽可能的低,以达到获取原材料为主要目的。

4结语

“走出去”资源战略下,企业的资本运营是非常关键的。企业在进行股权投融资的过程中,必须运用科学的动态化的管理方式以及专业管理的理念,全面分析风险,努力提升自身的经营能力,确保股权投融资的科学。

参考文献 

[1]印向阳.企业资本运营战略体系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7(9). 

企业外部投资的方式篇4

[关键词]文化企业;企业生命周期;直接融资;正式资本市场;非正式资本市场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文化企业普遍偏好通过上市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的直接融资模式。然而,我国正式资本市场尤其是a股市场严格的上市审批融资条件和一定时期内上市公司扩容数量的有限性,以及文化产业及其企业自身体制机制的制约,成为我国大多数处于初创期、成长期阶段的中小文化企业上市ipo融资难以逾越的障碍,因而单一而狭窄的上市ipo直接融资模式远远满足不了我国大多数文化企业基于文化产业关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产生的中长期直接融资需求。全面探析我国各个生命周期阶段文化企业的多层次直接融资模式,以满足其直接融资继而直接投资的需求,已成为当前我国文化企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将各生命周期阶段文化企业基于文化产业关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路而产生的多层次直接融资需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各类投资主体对我国不同类型文化企业的投资模式有机结合,是我国各生命周期阶段文化企业拓展多层次直接融资模式的战略新路径。

一、各生命周期阶段文化企业的多层次直接融资需求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思在《企业生命周期》一书中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早期—官僚期—死亡期等十个阶段[1]。笔者根据我国文化企业的具体情况将我国文化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从无到有的初创期、从小到大的成长期、从弱到强进而达到顶峰的成熟期、逐渐走下坡路的衰退期。

我国文化企业要可持续发展需要从诞生起就确立可持续的战略发展思想,即树立文化产业“链”式观念,将自己的价值取向融入文化产业链的坐标体系中[2]49,最终目标是使各生命周期阶段的文化企业在某类文化产业链中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然而,我国各生命周期阶段的文化企业基于文化产业关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直接投资活动,往往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其融资需求随之产生。我国文化产业的初兴决定了其融资需求以直接融资需求为主,具体包括内源直接融资和外源直接融资两大类。其中,外源直接融资是其主要来源,尤其以外源的中长期直接融资需求为主。外源资本吸收大量社会游资,并将其直接投资于文化企业中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满足其可持续发展的资金诉求。

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表明,企业融资需求的来源和方式的选择与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有关[3

4]。在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由于企业的信息、资产规模等约束条件的变化,企业融资的难易程度及其融资需求的满足方式显示出不同的特点:越是处于成长早期阶段的企业,外部直接融资渠道和方式越狭窄(主要限于非正式资本市场的私募股权融资),外部直接融资困难,因而,这一阶段的融资需求以内源融资为主;越是处于成长后期阶段尤其是成熟期的企业,越具备进入正式资本市场公开发行各类有价证券(股票、债券、基金)的条件,正式资本市场的多种融资渠道已打开,外部直接融资约束小、方便和快捷,融资渠道多元化,可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一时期的外源直接融资需求。

2013年2月刘友芝:我国文化企业的多层次直接融资模式探析

2013年2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企业内外部的融资环境直接决定了企业融资的难易程度,继而影响企业融资需求的满足程度。由于我国文化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内源融资能力较弱,远远满足不了中长期直接投资的大额直接融资需求;而以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为主体的文化企业“轻资产”结构、投资周期长、市场不确定性风险较大的特点,制约了商业银行对文化企业的中长期贷款(间接融资)。尽管近年来商业银行通过“版权质押”方式对文化产业的贷款项目纷纷涌现,截至2011年10月,各大商业银行支持文化产业贷款余额约为两千三百亿元,涉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文化等多个领域[5],但这些商业银行主要限于对文化企业的短期项目的小额贷款,难以满足大多数文化企业中长期大额直接融资需求。

2010年4月,国家九部委共同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支持文化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鼓励多元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这为我国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尤其是中长期直接融资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投融资政策环境。

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正式资本市场和非正式资本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利用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渠道、方式及工具可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类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并能直接投资于文化企业的战略经营活动中。这类直接融资具有直接性、长期性、流通性的特点,与我国文化企业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直接投资活动的资金诉求特点相匹配。各生命周期发展阶段的文化企业可根据自身直接融资诉求特点和我国不同资本市场的融资条件拓展多层次的外源直接融资。不同阶段的需求如表1所示。

总体而言,我国文化企业可持续发展及其直接投资的资金诉求以内源直接融资需求为基础,以外源直接融资需求为主导。其中,成熟期(包括成长后期)的文化企业有机会发展为上市文化企业,可利用正式资本市场有效吸纳各类外部资本,满足多层次的公募直接融资需求;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大多数中小文化企业受我国正式资本市场(a股市场)严格的上市融资条件以及文化企业自身体制机制的制约,难以通过正式资本市场实现公募直接融资需求,迫切需要开拓非正式资本市场的多层次私募直接融资。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我国文化企业的投资模式

2010年《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规划纲要》指出:“在国家许可范围内,要引导社会资本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的对接。”目前,我国的文化产品仍存在70%的供应缺口,文化企业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文化金融的需求市场广阔[5]。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上大量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开始将投资思路转向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文化产业。

探析不同层次资本市场的各类外部资本对我国文化企业的投资模式(包括外部资本的来源及性质、各类资本对我国文化企业的投资类型及投资对象、主要的资本投资方式及退出方式),有助于满足各生命周期阶段文化企业的多层次直接融资需求。

(一)正式资本市场对我国文化企业的公募资本投资模式

我国正式资本市场中的投资市场主要以境内外公开的股票市场(尤其是境内a股市场)、基金市场、债券市场为主,汇聚着各类公众证券投资者(如各类金融机构投资者、中小股民以及上市公司和企业法人投资者)的大量流动性公募金融资本,这类资本对我国文化企业投资对象的首选是处于成熟期的上市文化企业。目前,我国上市文化企业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处于成熟期并在中国a股市场主板市场(含中小板)上市的国有改制文化企业;二是处于成长后期并在中国创业板和境外资本市场上市的民营文化企业。上市文化企业的投资渠道公开、信息较为透明、投融资工具多样化。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文化娱乐传媒上市公司受到公众投资者的追捧。但截至2012年7月,在我国几十万个文化企业中,成功登陆中国a股市场的上市文化企业仅有31家(其中创业板8家)。伴随我国国有文化企业(尤其是新闻出版企业)两分开的“事转企”改制和企业股份制改造进程的不断推进,将有更多的国有文化企业符合我国a股主板(或中小板)市场上市的条件。在影视业、数字出版以及动漫(含动漫衍生品)、游戏、广告与品牌传播等新兴文化产业领域,民营文化企业较为活跃,其中,一些已成长起来的优秀文化企业符合我国a股创业板上市的条件。中国a股市场上未来将涌现出更多可供各类公众证券投资者投资的上市文化企业。

我国现行正式资本市场体系呈现出以公开的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为主体,以债券市场为辅的特征,以及较强的周期性发展特点,并且股市发展周期与债券市场发展周期形成替代性互补关系。因而,我国正式资本市场中的大量流动性公募金融资本对上市文化企业的主要投资方式和退出方式均与正式资本市场的上述特征密切相连。一方面,我国各类流动性公募金融资本对上市文化企业的主要投资方式呈现出较强的股市、债市互补的阶段性周期特征。当我国a股二级交易市场强劲活跃时,投资方式主要以公募股权投资或偏股型公募基金或指数型股票基金投资为主,如参与拟上市文化企业的新股认购,或直接购买拟上市文化公司首次公开发行(ipo)的股票以及已上市文化公司公开增发和配股发行的再融资股票和各类基金公司发行的偏股型或指数型公募基金;而当我国a股二级交易市场低迷时,投资方式则以直接购买上市文化公司发行的公司债、可转债、可分离债等形式的公募债权以及偏债型公募基金或货币型基金等为主。另一方面,投资于我国上市文化企业的大量公募金融资本退出文化企业的渠道和方式也开始显现出阶段性周期特征。当我国a股二级交易市场处于上升活跃期时,主要通过正式资本市场(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市场或新三板场外交易市场)中的a股二级交易市场出售各类已投资的有价证券而便捷地退出文化企业,但并不影响已投资于文化企业的总股本融资总额,因而,我国a股市场强劲活跃时,正式资本市场是我国上市文化企业吸纳大量流动性公募金融资本的主要便捷渠道;但当我国a股二级交易市场处于下行低迷期时,不仅难以通过正式资本市场融资,而且已投资于我国上市文化企业的大量公募金融资本也很难通过正式资本市场方便快捷地退出。

(二)非正式资本市场对我国文化企业的私募资本投资模式

我国非正式资本市场中的投资市场主要以创业(风险)投资及私募投资市场、并购投行类资本市场等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为主,汇聚着各类私募投资主体的两大类私募股权资本:一是私募法人股权资本,即由文化企业发起并通过公司型合资结构吸纳资金的具有法人实体地位的私募股权资本;二是私募机构股权基金,即由金融机构发起并通过合伙制结构设立的不具有法人实体性质的私募金融股权资本。这类基金的募集方式虽然是私募的,但其管理和运作模式却是阳光的。根据投资的行业范围,私募股权资本可划分为两种类型:其一,综合性的私募机构股权基金,如可广泛投资于各行业市场领域的以私募形式出现的创业投资(VC)、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文化产业或企业只是这类基金的细分投资领域之一。如2004—2010年中国VC/pe对文化产业的投资总数是165个,其中,户外媒体58个,占3515%;影视制作与发行36个,占2182%;广告创意与24个,占1455%;动漫19个,占1152%;传统媒体14个,占848%;其他14个,占848%[6]。其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是一种专门投资于文化产业(文化企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截至2011年11月,我国已设立111只文化产业基金,已经披露规模的基金数量为83只,总规模折合达133045亿元人民币[7]。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以国有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为主导,由财政部、中银国际、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等联合发起的总规模为200亿元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文化产业基金。此外,由民营文化上市公司和专业机构发起的民营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也正在涌现,前者如腾讯设立规模为5亿元人民币的影视投资基金,凤凰卫视设立6亿至8亿美元规模的凤凰文化产业基金;后者如浙商创投以培育影视文化公司为目标,将公司资金主要投资于影视文化类法人公司。

非正式资本市场中的各类私募股权资本的主要投资对象以我国初创期、成长期或衰退期的非上市文化企业为主,还包括部分成熟期的已上市文化企业。其中,私募法人股权资本主要通过实业参股方式投资于处于初创期或改制期创办的新文化企业,是目前我国传统新闻出版领域和影视制作领域文化企业初创期的重要实业资本来源;私募机构股权基金主要以金融参股方式投资于非上市文化企业(或文化项目)和部分上市文化企业。目前,私募股权资本具体投资主体和方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为投资主体,对某个文化企业的单个项目的私募参股式股权投资。2009年8月成立的“一壹影视文化股权投资基金”是国内首只以影视文化产业为主要投资方向的人民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5亿元人民币),基金首期投资于国内优秀的电影、电视剧项目。二是以专业VC/pe为投资主体,对文化机构(文化企业)的私募参股式股权投资,是目前我国专业VC/pe对文化产业(文化企业)投资的主要投资方式。2010年,VC/pe对我国文化传媒产业的投资案例中有17笔投资于文化机构,仅有2笔投资于影视剧项目清科研究中心“2010年文化传媒市场部分获投企业一览表”,2011年1月15日,htttp://.cn,2012年8月15日。。VC一般投资于创业期或成长早期的非上市文化企业,pe一般投资于成长中后期的拟上市文化企业或快速成长为中型企业的上市文化公司(私人股权投资已上市公司股份,pipe)。

在退出方式上,投资于非上市文化企业的各类私募资本总体上偏好正式资本市场的一级发行市场的退出渠道,尤其以上市ipo退出方式为主,以非正式资本市场的二级交易市场(产权出售、场外股份转让、并购、管理层回购)的退出方式为次,如2011年VC/pe市场退出方式分布:ipo为312笔,占684%;并购为55笔,占121%;股权转让为41笔,占90%;管理层回购为22笔,占48%;清算为2笔,占04%;回购为1笔,占02%;其他为17笔,占37%;未披露为6笔,占13%清科研究中心“中国创投暨私募股权投资市场2011年数据回顾”,2012年1月15日,,2012

08

25.][7]佚名:《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规模》,2012年2月18日,http:///news/201201/18/213925_84.shtml,2012年8月25日。[anonymity,″theSizeofChineseCulturalindustryinvestmentFundin2011,″2012

01

18,http:///news/201201/18/213925_84.shtml,2012

企业外部投资的方式篇5

关键词:投资动因组织模式

一、公司风险投资的特征与发展历程

公司风险投资(CorporateVentureCapital简称CVC)是风险投资的一种特殊形式,许多学者都对CVC做出了定义,美国学者Kanna.认为CVC就是成熟的大公司在战略利益驱动下对处于发展中的外部创新企业进行的股权投资。我国学者翟丽把CVC定义为:有明确主营业务的非金融类企业,对外部企业所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权益投资。本文采用美国风险投资协会对CVC的定义:非金融类公司的风险投资项目,或其附属投资部门对投资组合企业进行的直接投资。CVC与其他的单纯追求投资利润的风险投资形式存在两个基本的区别:一是投资者在获取利润的同时兼顾企业发展战略方向;二是风险投资中相当部分资金来源于大企业或企业联盟。

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公司风险投资伴随着经济的繁荣而兴盛。从20世纪60年代只有少数企业涉足,到70年代初财富500强中有25%的企业参与其中。经过70时代末CVC短暂衰退之后,公司风险投资再次吸引企业大规模进入,并于1986年达到最高峰,直至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后浪潮消退。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进程加快给风险投资带来全新的机会和领域,资本为寻求高额利润也加快全球性流动的步伐,投资方向也逐渐由高新科技领域向关注民生的基础事业领域转移。

二、公司风险投资的动因

在公司风险投资市场上有两个最基本的参与者:提供资金的风险投资企业和拥有创新技术或创意但缺乏资金维持其研发的创新企业。从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动机来看,CVC主要追求财务收益或公司战略目标。因此,公司参与风险投资目标可分为两大类:财务目标和战略目标。mackewicz&parterner(2003)在对德国的31个CVC单位进行研究发现,其中48%的单位强调战略收益(15%只追求战略目标,33%主要追求战略目标),30%的单位强调财务收益(3%的只追求财务收益,27%主要追求财务收益)其余的认为两个目标同样重要。

(一)财务目标

财务目标的子目标是财务收益,强调的是获取财务利润。这是部分公司寻求外部风险投资项目的直接动因。追求财务目标具有短期性和长期性双重特点,短期利润主要对已经显露发展前景,缺少短期融资资金的企业。这类投资期限短,风险小,但收益也相对较低。长期投资主要针对尚处于创意阶段的投资项目。这类投资在未来可能会生产出创新性产品或技术,但投资期限长、风险高。其风险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创新技术或创意能否产品化;二是创新技术必须得到市场认可并愿意支付高于成本的价格才能创造利润。

单纯追求财务目标的风险投资项目的关键在于项目选择和过程控制。首先,风险投资承担了高风险,就必然要求得到与风险水平相符合的回报率。特别是对于长期投资而言,资金占用时间长,投资项目能否成功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因此要求对投资项目的选择必须谨慎,并要求对被投资企业管理、研发水平和项目产品未来的盈利能力保有前瞻性。其次,过程控制也是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风险投资公司必须对项目投资过程分阶段监控,依据前一个阶段的实施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支持,或者退出。

(二)战略目标

在上文中指出,公司风险投资与其他风险投资方式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更重视战略目标的实现,风险投资是公司长期发展的横向或纵向战略延伸。在战略目标这一大的框架下,又分为学习、期权构造以及资源利用三个子目标。

1、学习子目标

mcnally(1997)在调查了英国公司的CVC活动后发现,除了财务回报外,识别新市场、接触新技术、识别新产品和发展业务关系是CVC最重要的目标,本文将其视为学习子目标中市场层面的学习,企业层面的学习则包括R&D的外部化和制造过程的完善;间接学习则涵盖了改变企业文化、培训初级管理者、学习风险投资和辅助合同四类内容。许多企业在对目标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互动,与目标企业共同成长。

2、期权构造子目标

期权构造子目标是指通过选择风险投资目标,识别和评价潜在收购目标,同时寻求进入新市场的机会,扩张期权。madhok&tallman在1998年的实证研究中证明,在公司面临许多机会选择时,CVC可以作为一种期权自由选择进入新市场的机会,控制关键资产获取互补性资源。例如iBm公司通过收购Kenexa,进军人才管理行业从而加强在社交商务领域的主导地位,可口可乐公司借由风险投资实现多元化经营等。

3、资源利用子目标

aemoudt&SanJoes在2003年的研究中指出,大公司参与风险投资的主要动机在于获得投资组合与核心业务的战略收益,更多的公司则是因为受到了内部创新的限制和外部竞争的压力,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技术平台增加自身产品和技术需求,支持原产品的新应用,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辅资产,在现有分销渠道中增加新产品或是利用过剩的生产设施和人员。例如国内多家传媒集团利用自身资源成立投资公司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投资。

三、公司风险投资组织模式分析

公司风险投资的组织模式也被称为组织结构或是投资渠道,虽然在对CVC组织模式的分类上学者们有不同的简介,但从总体上来看一共有两种基本类型:

(一)公司内部风险投资模式

公司内部风险投资是指公司利用内部资源进行投资,具体又可以分为内部创业投资计划和内部创业投资机构。前者是公司划拨一笔专门的创业基金,并由研发部门和市场部门对风险投资进行决策和投资。后者是公司在内部新设立专门的风险投资部门或是在原有的投资部门下设立专门的风险投资项目组。

以上两种方式的结构和操作流程基本相同,并且都需要与公司内部其他部门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合作,在财务上并不独立,直接受控于公司的管理层。这种组织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帮助公司识别和发现与其发展战略相关的风险投资机会,以填补公司现有研发创新能力的不足。除此之外,能够将第一手的产业创新信息反馈给公司高级管理层,提供未来决策的依据。但内部风险投资也存在诸多弊端,如受制于企业内层层审批制度的限制,难以发挥灵活性。同时由于是隶属于公司内部,使得人才的激励激化受到整个公司激励计划的约束,不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投资人才。一般而言,在公司开展风险投资的早期,规模不足以设立外部投资机构的公司通常会采用内部风险投资这种方式。

(二)公司外部风险投资模式

外部风险投资方式又称为间接投资模式,是指公司通过设立独立的子公司或是与其他公司建立战略联盟等形式间接的参与风险投资。组织形式包括公司附属创投企业、与其他企业联盟、委托投资三类。

1、设立附属创业投资企业

设立附属创业投资企业包括设立自我管理基金、委托管理基金或设立第三方基金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都是公司在企业外部建立的独立核算、自主决策和实施投资活动的子公司。在投资方向选择上会协同母公司战略进行投资决策,但掌握足够的投资项目决策权和管理自,在设立方式和补偿方式上与传统的风险投资公司相似。这一模式与内部投资模式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避免母公司办公文化的影响,保持投资机构的专业性和灵活性,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可以与独立的风险投资机构进行有效的竞争。但这一模式同样存在不足之处,作为独立的法人,投资机构在选择风险投资项目的过程中可能更关心自身的项目回报率和短期的财务收益,有可能偏离母公司战略目标。因此,采用这一模式的企业应当建立符合母子公司利益的考核机制,增强二者之间的协同能力。

2、建立投资战略联盟

风险投资战略联盟是指传统实体公司之间,或实体公司与传统风险投资机构之间通过某种合作形式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出资进行风险投资。具体的合作性质形式一般有三种,一是公司与战略伙伴直接参股对目标企业进行投资,二是建立在合作契约上的非股权式联盟,三是建立合资企业。其中联盟协同度最高的是建立合资企业,最低的是建立在合作契约上的非股权的联盟。这一组织模式下的公司风险投资,优势首先在于可以获得大规模的资金支持,使得投资的领域更为广泛,同时有效的分散了单个企业进行风险投资时面临的高风险。其次,建立联盟的企业之间往往在某一领域有一定的互补关系,通过在风险投资领域的联盟可以促使企业更好的沟通和合作,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而此种模式相应的缺陷在于很难确保联盟的风险投资方向都能符合双方的战略目标,在合资企业的管理上若不能达成一致,势必影响投资公司的正常运转和投资效率,甚至影响到双方在其他领域的合作。

3、委托风险投资

委托投资是指公司委托外部专业投资机构或基金进行风险投资。目前这一模式下采取的委托方式有有限合伙方式和FoF方式。有限合伙方式是由专业风险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担任普通合伙人(Gp),而由委托公司担任有限合伙人(Lp)。而FoF(FundtoFund)方式则是在基金旗下设置特殊项目体进行不同领域的投资,或是代表基金购买其他的风险投资基金。委托投资的优点在于可以让专业的风险投资家进行风险投资项目的选择与管理,投资更为专业化。委托投资公司不掌控风险投资公司,避免由于风险投资企业与委托投资公司在公司文化上的差异导致融合难题。不足之处在于公司对风险投资项目的介入程度低,由此增加委托—的监管成本。

四、结论与建议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知:不同的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目标有差异,而不同组织模式有其优势和不足之处,从事风险投资的企业首先要确立进行风险投资的目标,并根据企业目前所处阶段的可用资金规模与抗损失能力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经营模式。但无论哪种公司风险投资组织形式都将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企业在进行公司风险投资的过程中,必须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建立一套严格规范的项目评估筛选机制,做到预防和控制风险,平衡财务目标与战略目标,立足于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①王冠东.公司风险投资—CVC—三阶段的战略价值创造[J].技术与市场,2010(2)

②成思危.风险投资在中国[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③罗国锋,谈毅,黄卫来.2007年国际风险投资研究特征及前沿动态综述[J].公共管理学报,2008(5)

④《中国创业投资行业发展报告》[m].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07?

企业外部投资的方式篇6

一、企业投融资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企业的融资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为了能够尽量减少企业融资的风险,运用的都是内部性的融资方式,无法给企业引入新的资源,只是循环利用企业的自身资产在原地周转,给企业资金的周转带来一定的阻碍作用。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因为借贷款而带来的利益赔偿问题,但是这样的融资方式对企业规模的扩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企业在实际生产运营中,单纯地依靠内部的单一融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引用内部融资的过程中,会导致企业在新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因为资金欠缺对企业造成经济危机,甚至严重的会造成企业破产的后果。而外部融资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受到外界的干扰因素较多,归根到底就是外部融资的条件要求较高。通过对我国在工商局已注册的企业进行研究发现,屹立在该行业的企业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业,其所拥有的特征就是规模小、抵抗经济危机能力较差等,银行通过对其特性的分析,无法较好地对其提供贷款资金,进而减少了外部融资的方式。例如,某产品企业向银行贷款200万用以购买生产需要的材料,但因为企业的自身特性,再加上其成立时间短、知名度不高,以及其财务账上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5%,同时该企业的资金流动率与速冻率也相对较低,进而致使银行无法为该企业提供贷款资金,因此企业的借贷款失败。此外,银行对于借贷企业的要求也较高,对借贷审核的程序也进行严格的管控。例如,企业进行借贷时,银行会对该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评估,但是银行所运用的评估形势较为硬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向银行贷款的进度,进一步堵塞了企业引入外部资金的形式。

(二)企业的投资结构不合理

投资结构不合理与不科学化是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管理运营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企业有关管理者对投资结构的认识不够、对市场的经济动态变化掌握得不彻底,导致了盲目性的投资,继而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作用。

(1)企业的资产结构不合理。企业的资产结构分为两大模块,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其中覆盖了土地、房屋建筑、生产技术、装备设施以及企业资金等。根据当代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企业资金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据着较大比例,其中大部分被应用于开拓企业生产规模、购买仪器设备以及聘请优秀技术人才等有关业务中,这就延长了企业的发展线,减少了企业的资产回收率,削弱了企业的实际经营实力,降低了企业在市场行业的竞争力。

(2)企业的负债结构不合理。将我国某一企业作为例子,该企业为了可以引入更多的创业型企业到其工业园,为那些创业型企业在银行的贷款中做出担保,在处理客户资金短缺的同时也把自身的经济风险与客户的资产风险结合在一起,这对企业的资金管理带来了很大的资产风险,同时也加大了向银行或是其他机构投资融资的困难度。

(3)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当前,我国许多企业对资本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相对较为模糊,特别是私营企业,在其发展进程中由于自身规模与资金等因素的束缚,只是看重资金的数额,并没有重视资金的质量,进而造成企业资本结构的混乱与不合理等问题。以往的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资金越充足就代表其实力越强,这一观念对企业的不断壮大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科技水平和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但要求其拥有强大的资金发展空间,还要求其具备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时展的要求,反之,则无法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市场行业中站稳脚跟,进而会逐渐被其行业所淘汰而销声匿迹。

二、提高企业投融资管理的措施

(一)增加企业的融资渠道

因为内部融资的风险较小,且自主性相对较高,因此企业优选的融资形式便是通过内部融资,但是在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环境下,企业的规模在不断壮大,对生产设备与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纯地依靠内部资源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资金方面的需求。外部融资渐渐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扩大企业融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启动外部融资,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在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二者之间找到相互制约的平衡点。将企业获得的部分利益用作内部资源以外,还应合理有效地发挥外部资源的作用。例如,外债、股票与银行贷款等外部融资方式,拓宽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尽量改善企业单一化的融资状况。在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企业自身的实力,如完善企业内部资金的财务管理体系,为企业向银行贷款做好铺垫;与此同时,银行也应当合理地调整企业的贷款制度,为企业引入外部资源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优化企业投资结构

企业要想为自身发展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就应当结合自身的基本状况,优化投资结构,以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详细的实行措施可以概括成如下内容:

(1)制定合理的投资方案。企业的有关负责人应当具有长远发展的认识,确定企业的未来发展方面,杜绝看重短期利益,应以企业的整体发展为出发点,制定合理与科学的项目投资方案,并且做好策划书。

(2)增加企业调研力度。在上述条件下,企业还应加大力度展开调研工作,对企业的相关项目与业务进行定期的管理与增加,提高企业投资的成功率。

三、结束语

企业外部投资的方式篇7

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加快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企业度的步

伐,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国家有关外商投资及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利用外资将国有企业、含国有股权的公司制企业(金融企业和上市公司除外)改制或设立为公司制外商投资企业的行为(以下简称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包括下列形式:

(一)国有企业的国有产权持有人将全部或部分产权转让给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以下简称外国投资者),企业改组为外商投资企业;

(二)公司制企业的国有股权持有人将全部或部分国有股权转让给外国投资者,企业改组为外商投资企业;

(三)国有企业的境内债权人将持有的债权转给外国投资者,企业改组为外商投资企业。

(四)国有企业或含国有股权的公司制企业将企业的全部或主要资产出售给外国投资者,外国投资者以所购买的资产独自或与出售资产的企业等共同设立外商投资企业;

(五)国有企业或含国有股权的公司制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吸收外国投资者投资,将该企业改组为外商投资企业。

第四条本规定第三条所述(一)、(二)、(三)、(五)项情形的国有企业和公司制企业称为被改组企业。

国有企业的国有产权、公司制企业的国有股权统称为国有产权。国有产权持有人、国有股权持有人统称为国有产权持有人。

国有产权持有人是指:国家授权的部门或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持有国有资本的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国有产权持有人、转让债权的国有企业债权人、出售资产的企业统称为改组方。

第五条改组方应当选择具备下列条件的外国投资者:

(一)具有被改组企业所需的经营资质和技术水平;

(二)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管理能力;

(三)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和经济实力。

改组方应当要求外国投资者提出改善企业治理结构和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重整方案,重整方案内容应当包括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及相关投资计划、加强企业管理的措施等。

第六条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企业(包括其直接或间接持股的企业)经营范围属于《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禁止外商投资产业的,外国投资者不得参与改组;须由中方控股或相对控股的企业,改组后应当保持中方控股或相对控股地位;

(三)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有资本优化配置;

(四)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不得逃废、悬空银行及其他债权人的债权,不得损害职工的合法权益,保护外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六)促进公平竞争,不得导致市场垄断。

第七条转让国有企业产权或国有独资公司和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或其他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的国有股权的,改组方应当事先征求被改组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转让公司制企业国有股权的,应当经过被改组企业股东会同意。转让国有企业债权的,应当经过被改组企业国有产权持有人同意。企业出售全部或主要资产的,应当事先征得企业国有产权持有人或股东会的同意,并通知债权人。

第八条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企业改组前,国有产权持有人应当组织被改组企业进行资产清查,产权界定、债权债务清理,聘请具备资格的中介机构进行财务审计,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91号)、《国有资产评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财政部令第14号)等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评估结果按照规定核准或备案后,作为确定国有产权、资产价格的依据。

(二)改组后企业控制权转移或企业的全部或主要经营资产出售给外国投资者的,改组方和被改组企业应当制定妥善安置职工的方案,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被改组企业应当以现有资产清偿拖欠职工的工资、未退还的集资款、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等各项费用。被改组企业与职工实行双向选择。对留用职工要依法重新签订或变更劳动合同。对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要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对移交社会保险机构的职工要依法一次性缴足社会保险费,所需资金从改组前被改组企业净资产抵扣,或从国有产权持有人转让国有产权收益中优先支付。

(三)以出售资产方式进行改组的,企业债权债务仍由原企业承继;以其他方式改组的,企业债权债务由改组后的企业承继。转让已抵押或质押的国有产权、资产的,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有关规定。债务承继人应当与债权人签订相关的债权债务处置协议。

(四)改组方应当公开改组信息,广泛地征集外国投资者,对外国投资者的资质、信誉、财务状况、管理能力、付款保障、经营者素质等进行调查。优先选择能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产业关联度高的中长期投资者。

改组方和外国投资者应当应对方的合理要求,如实、详尽地提供有关信息资料,不得有误导和欺诈行为,并承担相应保密义务。

(五)企业改组以转让国有产权或出售资产方式进行的,改组方应当优先采用公开竞价方式确定外国投资者及转让价格。采用公开竞价方式转让,应当依法履行有关手续,并将拟转让国有产权或拟出售资产的相关情况予以公告。采取协议转让的,也应当公开运作。

不论采取何种转让方式,改组方与外国投资者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本规定签订转让协议。转让协议内容应当主要包括转让国有产权的基本情况、职工安置、债权债务处置、转让比例、转让价格、付款方式及付款条件、产权交割事项以及企业重整等条款。

第九条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应当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改组方(两个以上的改组方应当确定一个改组方)应当向同级经济贸易主管部门提出改组申请。改组申请材料应当附可行性研究报告、改组方和被改组企业的情况、外国投资者的情况(包括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最近三年的财务报告和在中国境内拥有实际控制权的同行业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改组方案(包括职工安置、债权债务处置和企业重整方案)、改组后的企业(包括其直接或间接持股的企业)的经营范围和股权结构等文件。

接受申请的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的权限和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审核。中央企业及其全资或具有控制权的企业进行改组的、被改组企业直接或间接持有上市公

司股权的、改组后的企业资产总额不低于3000万美元的,由国务院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审核;对可能导致市场垄断、妨碍公平竞争的,在审核前组织听证。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在收到改组申请材料后45天内应当做出是否同意的批复;需要听证的,在3个月内做出是否同意的批复。

国家对被改组企业及其直接或间接持股的企业所属行业利用外资以及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持有人因产权变动引起所持国有股性质发生变化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二)改组方和外国投资者签订的转让协议应当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企[2001]325号)的有关规定报批。转让协议经批准后生效。

转让协议应当附国有产权登记证、被改组企业的审计及资产评估报告核准或备案情况、职工安置方案、债权债务协议、企业重整方案、改组方及被改组企业的有关决议、被改组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或决议等文件。

(三)改组方或被改组企业应当凭改组申请和转让协议的批准文件依法办理外商投资企业的审批手续;改组后的企业为股份有限公司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四)改组后的企业或投资者应当持本条(一)、(三)、项的批准文件按照登记管理法规规定向具有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权的原登记机关或住所地具有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权的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手续;改组后的企业为股份有限公司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五)改组方应当凭改组申请和转让协议的批准文件、外资外汇登记证明及有关文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国有产权交割手续和权属变更登记手续,并委托注册会计师依法出具验资报告。改组后的企业用地原为国有划拨土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土地使用权审批和出让手续。

(六)改组方转让国有产权、债权或出售资产的外汇资金收入,应当凭改组申请和转让协议的批准文件及有关文件报外汇管理部门批准后结汇。

被改组企业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吸收外国投资者投资进行改组的,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可以开立外汇资本金帐户保留外国投资者投入的外汇资金。

(七)限额以下由地方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审批的涉及国家重点企业、国家批准的债转股企业和属于《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限制类产业的企业的改组申请、转让协议及其批准文件,应当分别报国务院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外国投资者应当以境外汇入的可自由兑换货币或其他合法财产权益支付转让价款或出资。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也可以用在中国境内投资获得的人民币净利润或其他合法财产权益支付转让价款或出资。上述其他合法财产权益包括:

(一)外国投资者来源于中国境内举办的其他外商投资企业因清算、股权转让、先行回收投资、减资等所得的财产;

(二)外国投资者收购国有企业或含国有股权的公司制企业的国有产权或资产;

(三)外国投资者收购国有企业的债权人的债权;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出资方式。

注册会计师在为外国投资者办理验资时,应当按照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外商投资企业验资工作和健全外资外汇登记制度的通知》(财会[2002]1017号)的规定履行验资程序、出具验资报告。

第十一条以转让方式进行改组的,外国投资者一般应当在外商投资企业营业执照颁发之日起3个月内支付全部价款。确有困难的,应当在营业执照颁发之日起6个月内支付价款总额的60%以上,其余款项应当依法提供担保,在一年内付清。

第十二条国有产权转让后企业控制权转移或企业的全部或主要经营资产出售给外国投资者的,在外国投资者付清全部价款前,改组方有权了解、监督改组后的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外国投资者和改组后的企业应当给予相应的便利。

外国投资者在以收购的资产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之前,不得以上述资产开展经营活动。

第十三条国有产权、资产转让收益由改组方收取,按照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

第十四条外国投资者从改组后的企业分得的净利润、股权转让所得收入、企业经营期满或终止时分得的资金以及其他合法收入,可以依法汇出境外。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也可以用于境内再投资。

第十五条在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过程中,税收政策按照国家有关税收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收费政策按照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国务院纠风办《关于对企业实施改革改组改造过程中的有关收费实行减免的通知》(计价费[1998]1077号)的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改组方和被改组企业人员超越权限、或与外国投资者私下串通、贪污受贿、损害国家、债权人和职工合法权益的,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和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负责审批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擅自批准或在审批中,损害国家、债权人和职工合法权益的,由有关部门按干部管理权限,追究直接责任者和主管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投资者和已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的,参照本规定执行。

企业外部投资的方式篇8

关键词:海外并购金融支持金融所有权优势

在后金融危机中国企海外并购活动频繁时期,以往产业资本参与支持的海外并购已力不从心,迫切需要金融资本的加入来解决“资金瓶颈”问题,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完美结合能更好的促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顺利完成。在当前跨国并购已逐步替代绿地投资成为中国海外投资最主要形式的背景下,对于海外并购金融支持的专门研究已迫在眉睫。本文在理论上以微观企业分析和宏观金融支持相结合为视角分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融支持问题,为海外并购研究提供理论分析框架。

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理论研究回顾

国外学者有关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的研究较少,主要有GaryC.Hufbauer,Ritam.Rodriguez(2001)《21世纪的美国进出口银行―一条新途径?》收录了美国进出口银行成立65周年的相关研究文章,主要介绍美国进出口银行的经营环境、对美国企业出口的支持作用及所面临的问题等。

国内学者对于海外投资与金融服务支持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是中国“走出去”战略框架下,将政策性金融服务支持与商业性金融支持相结合宏观总体把握金融服务对于海外投资的支持。严明(2005)在《海外投资金融支持―以中国企业为对象》第一次全面的阐述海外投资与金融服务支持问题,是国内第一部研究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的专著。其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研究对象比较广泛,其所研究的海外投资支持问题主要指“走出去”战略框架下的对外直接投资,包含了对出口、对外工程承包、绿地投资、海外并购等“走出去”内容的总体支持探讨;第一次建立了海外投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此专著理论上沿着钱纳里“双缺口”理论分析思路,在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框架下,建立海外投资金融支持需求分析模型,其突出的理论贡献弥补了以往此研究领域的理论空白;对有关概念和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海外投资及金融支持风险分析和手段分析,其涵盖内容全面深入;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现状分析客观全面,同时介绍了国外发展情况并予以中国借鉴,提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的发展与战略选择等。

另一方面是单纯从政策性金融服务的角度讨论其对于海外投资的支持。佟志广(1996)以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业务实践探讨了政策性进出口金融支持功能。白钦先、徐爱田、欧建雄(2003)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及管理体制并予以比较。虞瑾(2006)从理论论证和最小二乘法实证论证外汇管制放松、国内金融深化、政策性金融支持等三大政策量化指标推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和影响力,并提出完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金融政策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黄人杰(2007)认为政策性资金的运用应当以间接模式为主,通过以少量的政策性资金带动巨量社会资金的杠杆效应,改变商业性机构和社会投资者的风险―收益分布,提出要进一步研究开发型金融和以市场化方式实现政策性目标的运营机制等问题。

以上文献主要从理论的角度定性分析“走出去”战略框架下的海外投资的金融支持问题,其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不仅包括商品和劳务的对外输出,即对外贸易和对外承包工程等对外经济交往形式,还包括资本的对外输出,即绿地投资、跨国并购等跨国合作经营开发等对外经济交往形式,对于以跨国并购方式的对外直接投资的金融支持的专门研究还尚属空白。同时还发现,以往文献中定性研究居多,主要讨论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功能作用,及其与其他形式的金融支持之间的关系,研究视角主要在国家战略层面和宏观政策层面。然而对于中国企业自身而言,海外并购过程中何种形式的金融支持是其迫切需要的,如何针对企业金融支持诉求因地制宜地实施金融支持促成企业海外并购,是本文关注的问题。

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理论研究的应用分析

本文试图将微观企业金融实力融入宏观金融支持分析中,一方面在理论上将严明(2006)海外投资金融支持需求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海外并购金融支持研究中,论证政府与金融部门对企业海外并购支持需求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将企业自身金融优势置于oiL框架下作为企业所有权优势的一部分,将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对企业的支持通过企业财务金融实力表现出来,表明宏观金融支持有利于增强微观企业金融所有权优势,以此研究海外并购金融支持问题,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一)海外并购金融支持“双缺口”需求理论

本文借鉴严明(2006)海外投资金融支持需求理论,沿用“双缺口”理论的分析思路,对海外并购的金融支持需求进行理论分析,总结不同类型的支持需求。设在某一时点上,一国的资本数量为Ct。封闭条件下,一国资本供给来源于企业自我资本积累e、金融储蓄S和政府税收t之和。资本需求主要由企业自我资本积累的使用e、社会资本i和政府支出G组成。因此有:

Ct=e+S+t=e+i+GS+t=i+G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将外国资本(仅讨论跨国并购的对外直接投资形式)流动考虑在内,用Ci表示外国资本流入,Cx表示跨国并购对外资本流出,有:

Ct=e+S+t+Ci=e+i+G+CxS+t+Ci=i+G+Cx(Cx-Ci)=(S-i)+(t-G)(1)

通过变形推导得出上式(1),等式左边代表一国跨国并购资本流动情况,等式右边(S-i)表示该国金融部门对企业资金支持(商业性金融支持),(t-G)表示该国政府部门财政支持(政府财政补贴资助及政策性金融支持)。等式(1)说明一国的国际资本(跨国并购)流动与该国国内的资金供应状况和国家财政情况有关,当一国出现资本跨国流动、本国的资本存量发生变动时,本国金融部门与财政部门也相应调整,最终达到国家经济均衡。

当一国跨国并购形式的资本输出大于资本流入(Cx-Ci)>0,金融部门的融资支持与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之和必大于零,说明如果出现因企业跨国并购引起的资本输出除了有企业的内源性融资支持,必然会引起金融部门的外源性融资和政府部门的财政资助。

将外国资本流入移至等式右边,等式(1)变形:Cx=(S-i)+(t-G)+Ci(等式2)由于外国流入的资本Ci大多进入国民经济各个实体经济生产流通领域成为生产性资本或准生产性资本来实现资本价值的增值,其以现金形式流入金融系统的量很少,转化为本国对外投资的资本(成为融资来源)可能性非常小,因此外国资本流入很难有效支持本国跨国并购,Ci趋向0,由此等式(2)可简化为:

Cx=(S-i)+(t-G)(等式3)

如等式(3),当本国进行海外并购的资本输出时,Cx>0,为保持等式平衡,相应的本国的金融支持和政府政策财政支持也增加,且跨国并购规模越大,商业性金融支持和财政金融支持需求也越大。跨国并购资本流动Cx规模受到金融部门融资支持(S-i)和政府部门财政支持(t-G)限制。当金融部门认为当时海外投资风险太大,不愿意承担融资支持而导致商业性金融支持不足时,出现“金融支持缺口”。此时为保持经济平衡,需要财政部门提供财政政策性支持来填补此缺口。相反,如果政府因财政支持力度较弱出现“财政支持缺口”时,需借助民间金融储蓄的力量,调动社会中潜在的商业性金融资源支持跨国并购。若此支持来源因高风险而意愿不强,政府可提供相应的风险保障措施免除商业性金融支持的风险问题。

以上理论分析表明,企业海外并购有强烈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诉求,其规模受限于金融部门的商业性金融支持和政府部门的财政金融政策性支持。

(二)oiL框架下外部金融支持与企业自身实力结合的企业金融所有权优势分析

海默(1960)在垄断优势论中提到跨国公司一方面自身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另一方面借助其在国际上良好的资信顺利获得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融资,而邓宁在oiL框架下概括为企业的融资信用优势和融资成本优势(1983)、金融资产优势(1993)。JensForssb・ck,Larsoxelheim(2008)则将金融要素纳入企业所有权优势中论证其对促成跨国并购的重要性,其将企业金融特有变量总结为企业股票价格销售率、海外上市、负债成本、阿特曼财务危机预警机制、政府补助、税收减让、自由现金流等。oxelheim(2001)提出支撑所有权优势三大金融策略:获得并保持全球性成本和资本可获得性;获取财政补贴或税收减让以增加自由现金流;实施价值创造为基础的风险管理项目。

由以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根据中国企业情况加入融资担保与投资保险服务的政策性支持因素,形成基于企业金融所有权优势的海外并购金融支持理论分析框架。本文认为资金实力是海外并购企业的金融优势的中心,企业需考虑如何最大化利用资本进行海外并购的同时使成本最小化,其中包括资信实力、融资来源和成本、相关政策支持三大要素。企业拥有良好经营业绩形成的资信实力并能获得低成本的外源融资和政府财税政策支持的优势就是企业金融所有权优势。具体而言,资信实力体现在企业控制内部现金流能力(自由现金流)和反映财务风险控制能力的公司信用评级(阿特曼财务危机预警模型Z值)两方面;低成本外源融资表现在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资本性融资(市收率、海外上市)和债务性融资能力(负债成本);政府财税政策支持是使企业获得来自政府的财税支持(税收减让、政府补助)、融资便利及融资担保与投资保险的能力(融资担保与保险);通过内部经营和外部支持结合增强企业的金融实力形成所谓的企业金融所有权优势。

本文认为,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不应盲目进行金融支持,应以企业自身实力为基础,提供针对性多形式多渠道支持,不仅可保证国家资产安全,而且可以避免由于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使一些本身实力较弱、资信较差的企业逆向选择而所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因此支持思路如图1,对企业自身实力测评基础上,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的商业性融资和海外上市融资服务以填补金融支持缺口,政府针对性政策为实力和资信不同的企业提供相应的税收补贴支持和政策性融资支持填补财政支持缺口。

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将国内有关海外金融支持理论与国外学者oiL框架下对企业金融因素的研究成果研究相结合海外并购金融支持问题,认为应在企业内部资信实力基础上提供商业性金融支持和政府财税金融支持来增强企业的金融所有权优势,从而促成海外并购。限于文章篇幅,本文在理论视角上为海外并购金融支持研究提供分析框架,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严明.海外投资金融服务支持―以中国企业为对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黄人杰.政策性金融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金融支持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07,4

3.陈群.金融支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相关探讨.福建金融,2006,6

4.白钦先,曲昭光.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企业外部投资的方式篇9

一、我国房地产领域外资流入的主要途径

(一)非居民购买境内商品房

2002年以后,我国取消了内销房和外销房的区别政策,境外机构和个人购买境内房产限制较少,为非居民购买国内房产开通了重要渠道。但自2006年开始,国家对非居民在境内购买商品房限制了购房主体和购房用途,只有符合规定条件的境外机构和个人才能在境内购买自用、自住商品房。

(二)外资房地产企业直接投资境内房地产开发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内部的拆迁改造、房屋翻修等产生大量的房地产投资需求推动着房地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房地产业利用外资总额保持逐年递增趋势。据统计,2010年我国房地产行业利用外资796亿元、同比增长66%;2011年1-10月份,我国房地产行业利用外资为714亿元、同比增长32.4%。

(三)境内外资房地产企业借入外债

2007年之前,我国对房地产外资企业借用外债无特别限制,举借外债是外资流入境内房地产领域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2007年我国房地产外债新政策出台后,通过举借外债融资流入房地产业的现象逐年减少。

二、我国对房地产领域外资流入的管理现状

(一)多部门链条式管理机制

2006年以前,我国对外资投资境内房地产市场的约束不大。2006年7月,建设部、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了《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建住房[2006])171号),这是我国对外资流入境内房地产市场的首部约束性法规,体现了多部门链条式管理的思路。按照职责分工,建设部门指导城镇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和开发利用;发改委和商务部门负责房地产项目的审批;工商、税务部门负责对商务主管部门批准的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的注册登记和税收征收管理;外汇管理部门对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外汇收支的合规性进行调节和管理。总体来说,建设和商务等部门的监管属于交易环节的管理,外汇管理部门的监管属于汇兑环节的管理;对外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管理主要集中在上游的交易环节,外汇管理部门在上游交易管理基础上对外汇资金的进出实施一定的限制。

(二)交易环节围绕“土地使用权”进行门槛设定

1.以《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为纲。2007年版《目录》是我国指导外商投资方向的重要文件。2007年前“普通住宅的开发建设”属于外商投资鼓励行业,2007版《目录》公布后,房地产行业的投资行为全部被列入外商投资“限制”行列。

2.“商业存在”是基础。按当前政策规定,境外机构和个人在境内投资购买非自用房地产必须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在核准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相关业务。这是目前外资流入境内房地产开发领域的唯一途径。

3.“项目公司”是前提。设立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无论是新设、非房地产企业增加房地产经营范围,还是已设立房地产企业增加新的房地产建设经营业务,其前提是取得土地使用权、房地产建筑物所有权,或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意向。

4.“严格程序”是保障。未付清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只能取得商务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颁发的临时性证照,即一年期的《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和《营业执照》,此类企业必须在一年内达到政策对外资房地产企业的要求。

5.“备案管理”是关键。所有由地方部门审批的外资房地产公司须上报商务部备案。自2007年5月起,未经商务部备案的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无法办理资本项目结售汇手续。因此,备案成功与否实质上已成为控制外资流入境内房地产市场的关键环节。

6.其它措施为补充。外资投资房地产企业要符合商务部门规定的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的比例关系。同时,严格控制以返程投资方式并购或投资境内房地产企业,禁止境外投资者以变更境内房地产企业实际控制人的方式规避外商投资房地产审批的行为。非居民购买境内商品房是否属于“自住和自用”应由房地产产权登记部门进行审核。

(三)汇兑环节以“商务部备案”为依据增设防线

外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外汇管理主要以“商务部备案”作为基础,这是房地产外资企业外汇管理不同于普通外资企业管理的主要体现。

1.外汇登记门槛提高。2007年6月1日以后(含)取得商务主管部门批准证书但未通过商务部备案的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外汇管理部门不予办理外汇登记手续。

2.汇兑条件更加严格。相对于一般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汇兑条件更加严格。一旦外汇管理部门或银行发现其存在未完成商务部备案手续、未通过联合年检或违规设立等行为,即使已通过外汇登记手续,也不得为其办理资本项目结售汇手续。

3.对融资资格加以限制。外资房地产企业举借外债的,企业必须是2007年6月1日以前备案的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含),其外债规模严格控制在2007年6月1日以前的“差”范围内。在“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注册资本金未全部缴付”等三种情况下,外资企业不得办理境内、境外贷款,外资企业的外汇借款不能结汇。

三、我国房地产领域外资流入管理政策亟待完善

(一)交易管理环节中《目录》中对外资企业组织形式的要求有待明确

部分外资通过与其在境内已设立的外商独资子公司合资设立房地产企业的形式,来实现对中外合资房地产企业的直接和全面控制。如某中外合资房地产企业名义上由外方出资90%、“中方”出资10%。实际上“中方”系外方在境内设立的外商独资房地产企业,所谓的中外合资房地产企业实际上最终由外方全资控制。这一模式规避了《目录》中外商独资企业“不得进行土地成片开发”等相关限制。

(二)对房地产关联行业的外资流入审批监管有待加强

部分外资通过投资国家非限制的管理咨询、市政工程建设等与房地产业关联度较高的行业进入境内后,经过复杂交易后资金最终流入房地产开发领域。如某管理咨询公司的外方投资意图为房地产开发,由于项目用地限制问题而采取迂回战术,先设立咨询管理类企业,待时机成熟后将资金转投房地产项目,这就有效地规避了监管限制。

(三)房地产领域的返程投资管理政策有待进一步细化

现行政策明确规定,“严格控制以返程投资方式(包括同一实际控制人)并购或投资境内房地产企业”,但现行文件对“严格控制”没有明确界定,事实上有许多返程投资企业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返程投资房地产企业的实际数量可能超过FDi系统登记的数量。同时,返程投资渠道为企业构建了双融资平台,企业通过返程投资在离岸市场进行融资的行为,削弱了我国房地产市场信贷政策的有效性。

(四)政策对外资流入房地产市场结构的调整作用有限

外资一般选择进入房地产的中高端市场,外资房地产企业频频成为地王、不断增加中高档市场供给,不仅加剧房地产市场结构性失衡局面,而且其较高的上市价格推高了整体房价。从非居民购房情况看,非居民多购买多套住房而且多为高档住宅,从而进一步带动了投资性和投机性购房。

(五)不利于优化利用外资质量和结构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走高,投资者投资房地产的热情高涨,部分热点地区房地产投资在外商投资总额中占比高达三分之——。据统计,2011年前10个月,济南房地产外商投资占当地外商投资总额的比例高达25%,青岛房地产外商投资占当地外商投资总额的比例高达34%。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各部门对外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监管合力

对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的经营范围进行统一界定,防止各部门对外资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的经营范围尺度把握不一。加强对房地产关联行业设立环节及资本金结汇监管。严格控制房地产企业与其它关联企业之间的民间借贷行为。建立和健全跨部门的房地产外资交易的统计和信息共享机制,构建包括外资流入我国房地产市场开发领域和一、二级交易市场领域的全方位统计监测体系

(二)探索对外资流入我国房地产领域的规模管理手段

合理设置外资流入我国房地产领域的预警指标体系,通过对外资通过直接投资、外债和非居民购房等途径进入我国房地产领域的大量数据监测进行分析、评估外资流入房地产开发领域的合理水平,超过预警指标可启动规模管理模式。监管部门应确定并适时调整房地产行业利用外资年度总规模,以此控制外资流入我国房地产开发领域的总体风险。

(三)控制境外风险资本通过返程投资等方式流入我国房地产市场

对于流入房地产开发领域的外资,可根据其经营范围的种类设定准入门槛。另外,可考虑成立“境外投资主体信息”咨询辅导中心,建立“投资信息”文献库,开展市场精细化评估,在各管理部门共享境外特殊目的公司清单,收集、研究境外投资主体信誉、资信方面的有关信息,对各类外资流入房地产领域违规行为进行打击。

企业外部投资的方式篇10

关键词:油气企业;海外投资;投资方式

中图分类号:F4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124-02

0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油气资源日益匮乏两大因素推动下,我国油气企业开始走上发展海外投资、开拓国外油气资源的道路。经过近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油气企业已经成功地在海外建立起自己的油气开采基地,为弥补国内能源供给不足、保障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我国油气企业海外投资起步较晚,缺少经验,而且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与西方跨国公司都存在很大差距。随着近几年我国油气企业海外投资规模不断加大,很多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亏损性投资项目随之出现,其中不乏因投资策略失误而导致的亏损。因此若使我国油气资源的跨国投资成功,确保油气资源跨国投资做大做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就需要油气企业选准投资策略,同时也需要我国政府方面的相关支持。

1 谨慎选择恰当的投资方式

油气企业海外投资总体来说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大类投资方式,其中直接投资主要有绿地投资(新建投资)和海外并购两种投资方式,而间接投资可细分参股投资、债券投资和金融衍生品投资三种投资方式,此外还有其他复合投资方式。无论哪种投资方式,都各有优点和缺点,油气企业开展海外投资时应认真研究、依企业自身状况及资源国环境具体特点谨慎选择恰当的投资方式,以便顺利进入目标市场。

①依企业自身经营状况选择恰当投资方式。油气企业资金丰裕度、企业优势(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等)、投资动机等因素都会影响其海外投资方式的选择。与中石油、中石化相比,中海油在现金流及整体规模上存在一定的差距,然而其海外投资却更为成功,直到2007年其上市后所进行的所有项且无一亏损。这与中海油所选择的海外投资方式有莫大的关系,中海油依据其自身特点,在选择项目时多以参股或联合竞购等直接投资方式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投资风险,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投资方式成为其海外投资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②依投资项目资源国环境而选择恰当的投资方式。资源国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及资源国财税制度等都是油气公司无法改变和控制的,因此油气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只能通过自己的经营策略的调整和投资方式的选择来规避它们产生的风险,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资源国经济状况、政治倾向以及文化氛围等投资经营环境,决定了国外投资者需承担的公共责任、能发挥的优势以及可以实现的社会合法性。政治环境是跨国投资主体需要考虑的第一重要因素,跨国油气投资者投资前必须对投资国或投资地区政治经济环境进行最为充分的评估,政治经济政策倾向宽松的资源国更有利于油气企业自由选择投资方式;两国的文化距离越大,越不利于投资企业整合人力资本和提高管理效率,合资方式更适合进入文化背景较生疏或政治经济约束很强的地区,只有在资源国政治经济管束较放松且两地文化趋同的条件下油气企业才会倾向于独资新建(绿地投资方式)。

2 要加强合作投资的运用

我国油气企业在开展国际投资业务时应该重视选择通过联合与重组建立投资伙伴关系的投资方式,这种投资方式强调相互利用合伙人的资金和技术,优化生产要素,降低成本,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油气企业选择这种方式进行海外投资可以以最小的代价争取更多的机会,还可以学习到外国油气企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最终为我所用。

根据我国油气企业对外投资动机和现状,其对外直接投资宜采用合作开发方式。这种合投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基本做法:①租让制,即外国油气公司负责全部投资、承担全部风险,油气产品全部属于外国公司;②联合经营,即外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③承包合同,即发包方自负盈亏、独立经营,开发出的油气产品全部归开发方所有,承包方只取得一部分油气产品作为报酬;④油气分成合同,即外国投资者负责设备、技术、资金的筹措,资源国拥有油气资源所有权和全部油气产品的支配权、并负责经营,外国投资者按合同比例对油气产品报酬分成。

3 注重海外油气投资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专业人才不足是制约我国油气企业海外投资以及扩大国际化经营的重要因素,针对油气企业海外投资的不同方式,人才配套是关键。我国油气行业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大多数人知识面相对狭小,懂投资的不懂外语,懂外语的不懂技术,而油气企业海外投资合作经营需要大量能够懂得、熟悉和了解投资专业知识与跨国投资相匹配的高素质人才目。

在目前与海外投资方式配套人才短缺的情况下,我国油气企业应该加大对人才的投资开发力度。首先,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靠自身培养之不足,可以采用人才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战略,揽四海英才为我所用。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人才的培养,建立起相应的培训机制,定期选派人员到境外参与投资项目,进行工作锻炼,使其深入了解不同的海外投资方式,增长实际投资经验,改善我国油气企业跨国投资配套人才短缺问题。

4 要加强海外油气投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应贯穿一切项目始终,对于海外能源投资这样高风险高投入的投资项目,风险管理就更为重要。加强海外油气投资项目风险,我们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项目风险评价制度。在具体的工程进程中,组织专家对阶段工作进行评价,包括上一阶段的经验总结和下一阶段的工作指导,对重要风险进行打分量化,给出评价意见,以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完成:第二,要加强系统风险分析。将各个重点阶段风险加以细分,从法律、业务等角度出发,分别研究他们的化解风险的措施。主要包括可行性研究、资产评估、合同谈判几个方面;第三,要加强风险过程控制。为了及时发现风险、规避风险,我们要派遣专业人员进行监控,包括相关的专家、律师,他们对项目实施全过程实时监控;第四,要明确对外投资项目的责权利。为了使项目经理负责制落到实处,我们可以建立层层授权机制,同时成立投资项目小组,明确对外投资项目的责权利。

5 要建立配套的金融政策支持机制

我国油气企业的海外投资方式中直接投资方式占主要部分,这种直接投资方式既包括新建海外企业也包括通过资产或股权并购而设立海外企业,而这两种投资方式都是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海外能源开发投资是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步骤,需要巨额资金投八,投资回收期限长,投资风险大,因此政府的配套金融政策支持对其发展的意义重大。

我国政府支持海外能源开发投资金融政策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实施:主要包括政府对海外投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提供政府补贴,股本融资,实行优惠利率甚至无息利率。因此对政府金融政策建议:①建立针对海外不同投资方式的风险基金,凡是经国家批准的能源海外投资项目,油气公司可以根据投资方式不同按规定申请使用该基金。②多方面的资金支持:信贷政策方面,对于在境外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国家金融机构可以提供贷款;为境外企业获得境外银团贷款、租赁提供担保,以及其它金融服务;选择经过挑选的境外投资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发行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债券,为境外投资项目筹资;建立境外投资发展基金,对境外投资项目进行参股,境外企业可以向基金会提出资金申请,基金会根据国家境外投资政策对申请进行评估和审核,然后决定是否批准以及发放资金额度。

6 要建立相应的海外油气投资保障机制

目前世界各国大都采取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境外投资保险制度是对本国可能遭受的风险提供的一种保障,我国的海外投资政治风险保险制度尚未建立,现行的制度又不够完善,适用性不强,还存在着许多弊端,亟待建立一种完善的保险机制。按照国际惯例,国家应先出台海外油气项目风险保险政策,同时建立专门从事海外投资保险业务的机构,在两方面的配合下,共同加强海外投资项目的安全保险工作。

参考文献:

[1]彭民,周玉晶.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模式的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08,(4]:34-35

[2]康伊明.对中国石油公司“走出去”战略的思考[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4,(2):9-12

[3]张仁开.我国油气工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研究[J].油气化工技术经济,2006,(3):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