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茶文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00:49

少数民族的茶文化篇1

藏族酥油茶大多数人讲究“一日三餐饭”,但藏族牧民却习惯于“一日三餐茶。”藏族同胞常年以奶、肉为主食,而茶就是补充营养的主要来源,藏族牧民喝酥油茶就如同吃饭一样,甚至比吃饭还重要,有“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之说。酥油茶是以茶为主料、配合多种食材混合而成的液体。具体制作方法是:先将砖茶用水久熬成浓汁,加入酥油和盐,再倒入酥油茶桶,用一根搅棒用力将茶桶上下来回搅打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可口的酥油茶。酥油茶是藏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也是藏族人民在待客、礼仪、祭祀等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用品,极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蒙古族咸奶茶蒙古族牧区有一句俗语:“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确,蒙古族牧民的一天就是从喝奶茶开始的。在蒙古高原吃早点时,大家一起拥壶而坐,一边细细品尝令人怡情沁心的咸奶茶和富有蒙古族特点的炒米,一边谈心、论世事,直到喝得鼻尖冒出了汗,正是“有茶之家何其美”的景象。蒙古族的咸奶茶以砖茶(青砖茶或黑砖茶)、羊奶(或马奶)和酥油用铁锅煮成,并加盐调味即可。要熬出一壶醇香诱人的咸奶茶,除茶叶本身的质量好外,水质、火候和茶乳也很重要。一般说来,可口的奶茶并不是奶越多越好,应该是茶乳比例适当,既要有茶的清香,又要有奶的甘醇,二者中的任何一项偏多或偏少味道都不会很好。还有,咸奶茶煮好后,应立即饮用或盛于热水壶中以备饮用,因为其在锅内一旦存放的时间过长,锅锈易影响奶茶的色、香、味。

回族罐罐茶回族罐罐茶通常以中下等炒青绿茶为原料,经加水熬煮而成,所以煮罐罐茶又称熬罐罐茶。熬煮罐罐茶的茶具,是用土陶烧制而成的,当地人认为用土陶罐煮茶,不走茶味。熬煮罐罐茶的方法比较简单,与煎中药大致相仿。煮茶时,先在罐子中盛上半罐水,然后将罐子放在点燃的小火炉上,罐内水沸腾时,放入茶叶,边煮边拌,使茶、水相融,茶汁充分浸出,几分钟后,再向罐内加水至八成满,直到茶水再次沸腾时,罐罐茶才算熬好。这时,即可倾汤入杯。由于罐罐茶的用茶量大,又经熬煮而成,所以,茶汁甚浓,一般不惯于喝罐罐茶的人,会感到又苦又涩。回族人认为喝罐罐茶有四大好处:提精神、助消化、去病魔、保康健。其实,这种喝罐罐茶习惯的形成,与当地的人文地理、生活环境是相联系的。

傈僳族油盐茶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的怒江以及丽江、大理、迪庆、楚雄、德宏和四川的西昌等地,是个质朴而又十分好客的民族,喝油盐茶是傈僳人广为流传的一种古老饮茶方法。傈僳族喝的油盐茶,制作方法奇特,首先将小陶罐在火塘(坑)上烘热,然后在罐内放入适量茶叶在火塘上不断翻滚,使茶叶烘烤均匀。待茶叶变黄,并发出焦糖香时,加上少量食油和盐。稍时,再加水适量,煮沸几分钟,就可将罐中茶汤倾入碗中喝。油盐茶因在茶汤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食油和油盐茶,所以,喝起来香喷喷,油滋滋,咸兮兮,既有茶的浓醇,又有糖的回味。佤族同胞常用油盐茶来招待客人,喝油盐茶也是傈僳族与家人团聚的一种生活方式。

少数民族的茶文化篇2

关键词:边疆 僳僳族 乌龙萘产业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054-02

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素质的现状分析'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广的省份。省内聚居有少数民族25个,其中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15个民族为云南省所特有,据1998年相关统计,全省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379.4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3.29%。云南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较广,占全省面积的3/4,其中2/3居住于国境边沿线和境内广大山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与繁荣程度直接影响着少数民族对祖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及国家认同感,进而关系到边疆的团结稳定和国家的安全。云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并先后实施了旨实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兴边富民”工程;边疆“解五难”惠民工程;新农村建设工程等。这些患民工程实施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条件不断改善,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十五”期间少数民族地区Gtp年均增长10%,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64%。腾冲县明乡自治村僳僳族村民,人均纯收入以13%以上的速度增长,增长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少数民族群众受教育程度不高、思想观念陈旧、缺乏科技知识等现象,严重制约着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的效果,限制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以腾冲县明光乡自治村傈僳族为例,解放初期,当地的僳僳族群众生产发展水平较低,以毁树开荒、刀耕火种为主,常常是“种一山坡,收一土锅”;傈僳族具有多迁移,少定居的习惯,有谚语“木桩烂、傈僳散”的描述;喜欢居住在高山峡谷地区,有谚语“山高坝窄,水冷草枯;半年雨水,半年霜;苦荞粑粑、苤菜汤”的描述。解放后的50多年的努力,傈僳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与当地汉族群众相比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表现在:第一,受教育程度较低。2005年自治村僳僳族成年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9.3%,初中文化程度占33.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7.6%,平均受教育年限仅6.3年,刚刚达到小学毕业水平。第二,劳动技能缺乏。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大多数人还是凭经验来从事生产,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第三,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市场意识和科学的理财意识,原始的平均主义、德本财末,及时行乐,轻视储备的思想习俗普遍存在。实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i程的实施,培育特色产业是基础,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关键。因此,积极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的模式显得光为重要。本课题组就腾冲县明光乡自治村在发展鸟龙茶产业中对僳僳族村民进行的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进行总结,以期探索出全面少数民族劳动力素质提高的培训模式。

二、腾冲县明光乡自治村僳僳族村民乌龙茶栽培技术培训模式与启示

2005年腾冲县明光乡自治村政府与台商合作成立了云南台茶茶业有限公司,并从我国台湾引进软枝鸟龙(青心鸟龙)品种在僳僳族聚居区试种并且获得很大成功。并在短短的5年内全村有655户僳僳族村民种植了鸟龙茶。种植面积达5873.3亩。同时腾冲县政府高度重视鸟龙茶产业的发展,并把鸟龙茶产业发展纳入腾冲县“兴边富民”工程实施范畴,制定相关扶持政策,积极协调配套资金累计1217.5万元,专项用于鸟龙茶产业发展。云南省台茶萘业有限公司积极为农户培育优质茶苗。5年内共为农户提供茶苗570多万株,为农户赊销垫支苗款达694万元。根据专家估算,到种植的鸟龙茶达到盛产期,每亩平均可生产鲜叶200公斤,接公司与农户签订的合同保护价鲜叶12元/公斤计算。每年单鸟龙茶产业就可以为僳僳族村民带来1400多万元的收入。乌龙茶已在边疆僳僳族村寨开出最美丽的花朵,正在成为边疆群众的摇钱树。乌龙茶产业真正成为自治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回顾自治村鸟龙萘产业成功快速发展的历程,有很多经验值得在广大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推广或借鉴。其中当地政府和企业卓有成效对僳僳族村民进行乌龙茶种植技术的培训的做法和经验就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地处中缅边境的明光乡自治村。国境践长48.6公里,有六、七、八、九号界碑与缅甸相交,历来是腾冲通往缅甸的重要的边境通商口岸。同时也是腾冲僳僳族主要的聚居地之一;2006年僳僳族225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0.8%。全村国土面积269.B2平方公里。海拔1900---2300米,年平气温11℃,年降水量1700毫米,具备鸟龙萘种植的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然而,鸟龙茶种植比传统的本地大叶绿茶在种植技术方面有较大的不同。再加之,鸟龙茶种植的区域又主要是僳僳族聚居区。农户是否普遍熟练掌握鸟龙萘种植技术就成为产业发展成功与否关键。政府和企业也清楚的意识到这一点,并在产业发展之初就把鸟龙茶种植技能的培训作为整个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当地政府把乌龙茶种植技能培训纳入边疆“解五难”工程的范畴。把提升像僳族村民的劳动者科技素质为抓手;以破解边疆群众学科技、用科技难的难题为突破口;以实现“每特培养1名科技辅导员,每名成年农民每年接受1次以上科技培训,每名成年农民至少掌握1门实用技术”的“三个一”为目标,确实抓好自治村傈僳族乌龙茶种植技能培训工作。其主要经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培训经费的保障制度

是否有经常性的培训经费作为保障是职业培训能否顺利实施的基础性条件。为了开展全民式的乌龙萘种植技能培训。当地政府和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培训经费保障制度,每年年初就由企业牵头,县、乡、村产业办联合召开鸟龙茶种植技能培训工作协调会,制定培训计划,协调落实培训经费。5年多来。采取茶业公司为主,县、乡、村配套为辅的方式,累计共筹措1000多万元的培训经费,较好地保障了僳僳族村民鸟龙萘种植技能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组建了一批乌龙萘专业辅导员队伍

专业辅导员在职业培训中起着骨干的作用。当地政府和萘业公司实行政府和企业两条线聘用了一支数量足够、专业素质较高、责任心较强的辅导员队伍。茶业公司聘用的技术辅导员:企业聘请了多名内地和台湾的较有名的鸟龙茶生产加工的技术人员,到厂里和茶园里对农户进行培训。县、乡、村成立产业办聘用鸟龙茶技

术辅导员:当单自治村就聘用了鸟龙茶技术培训为主3名技术辅导员,长期工作在僳僳族农户的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地进行技术辅导,为农户排难解惑。

(三)培训方式多样化

1以工代培方式进行培训。每年采茶季节萘业公司聘用当地100多僳僳族村民为茶叶加工工人,每个工人不但每季可获得几千元的劳务费,还通过茶厂技术人员的培训熟练地掌握了鸟龙茶初加工技能。通过5年的实践。自治村已经培训出了一大批制茶能手。

每年茶业公司,充分利用自有的700多亩示范茶园,招聘大批的当地僳僳族村民采摘鲜茶,通过参加鲜茶采摘的工作,僳僳族村民不但获得较好的劳动报酬,还逐渐掌握了规范的鲜茶采摘技术。通过多年的培训,自治村涌现出了一大批采茶能手。

2.召开现场套的方式培训。多年来政府和茶业公司召开多种形式的鸟龙茶种植技术培训现场会,主要包括:规范化茶地开挖现场会、规范化茶苗移栽现场会、申耕管理现场会、鲜茶采摘技术现场会等。几年来共召开现场会20余次,参会人数近万人次。通过现场会培训,很多村民初步掌握了规范化的种植要求和管理技能,大大提高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和自信心。

3.以采蔡比赛活动方式进行培训。每年春茶上市的季节,茶业公司都要开展一次规模宏大、村民参与度高的。聚比赛、娱乐、宣传和培训为一体的采萘比赛活动。随着裁判的一声哨响,只见几百名穿着节日盛装的傈僳族村民,身背背篓,争先恐后的涌上茶山。霎时,荼山沸腾了,歌声、笑声、加油声响遍僳僳山寨,构成了边疆僳僳族的又一个独特且亮丽的风景线。

少数民族的茶文化篇3

(一)盖碗茶

盖碗茶茶叶多选龙井、毛尖、普洱茶、茉莉花茶为主,泡茶前先准备一壶热水,然后把茶叶、冰糖、桂圆等原料放入茶碗内,称为“三香碗子茶”,“若加葡萄干和杏干,就称为“五香茶”,如果加红枣、枸杞、核桃仁、桂圆、芝麻、葡萄干、白糖、茶叶,则称“八宝茶”,配制后,用沸水冲泡五分钟即可”。除了三香茶、五香茶、八宝茶之外,盖碗茶还包括“红糖砖茶”、“白糖清茶”、“冰糖窝窝茶”。饮茶者一般根据季节和自己的身体状况调配不同的茶。一般情况下,夏季多饮茉莉花茶、绿茶、冬天多饮陕青茶;而驱寒暖胃多饮“红糖砖茶”;消积化食多饮“白糖清茶”;清热泄火多饮“冰糖窝窝茶”;提神补气、明目益思、强身健胃、延年益寿饮“八宝茶”。盖碗茶除了自饮自酌,多是穆斯林民族待客的一种香茶,“金茶银茶甘露茶,赶不上回回的盖碗茶”,体现了回族和其它穆斯林民族对盖碗茶的赞美和热爱。

(二)奶茶

穆斯林民族的奶茶根据原料不同分为三种:普通奶茶,即用砖茶或茯茶熬成茶汁,然后加入鲜奶和食盐即成;第二种是奶皮子茶,奶皮子的提取是将马、羊、牛和骆驼鲜乳倒入锅中慢火微煮,等其表面凝结一层脂肪,用筷子挑起挂通风处晾干即成,制作奶皮子茶则先将茶汁倒入碗内,再加熟奶皮制成;第三种是酥油茶,即普通奶茶或奶皮子奶茶中加入少量酥油而成。烧制奶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混煮法,先将茯茶捣碎,放入铜壶或水锅中煮,茶水烧开后一直煮到茶水较浓时,用漏勺捞去茶叶,再继续烧片刻,待其有所浓缩之后,加入约水量五分之一左右的鲜奶,要不断用勺拂茶,以免溢出,再次煮沸,即成奶茶。而第二种做法将茶水和开水分别烧好,喝奶茶时,将鲜奶和奶皮子放入碗内,倒入浓茶,加盐即成鲜香奶茶。有时喝奶茶时,加人适量的白胡椒面,奶茶略带辣味,可以增加热量,提高抗寒力。奶茶根据味道来分,又分为甜奶茶、咸奶茶、香奶茶,甜奶茶,煮茶及调奶法同上,饮用时拌入白糖或蜂蜜,边饮边吃。咸奶茶,则是饮用前加入适量食盐。香奶茶则是在煮熬茶汤时,加入用胡椒、桂皮、丁香等研制的香粉,诸料融为一体,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喜饮此茶,撒拉族制作奶茶则将半炒的小麦、茴香、核桃仁、杏仁、茯茶捣碎,放入锅中煮十分钟,沸后加入鲜奶,多味融为一体

(三)香茶

穆斯林民族以经营香料著称于世,因而他们也养成了饮香茶的习俗,香茶茶品种类繁多,风味独特,茶叶用花茶、绿茶、沱茶、春尖茶,配以桂圆、大枣、芝麻、、莲子、枸杞等果实花卉,香茶因除加盖碗茶配料外,还用胡椒、花椒、茴香、生姜、丁香、甘草、木香、槟榔、草果、人参、丹参、党参、红花、芹芥、五味子、银耳、乌梅、桂花等做料。制造香茶时,应先将水烧开,然后将捣碎的茶叶放入开水中,出茶汁,然后将提前准备好的姜、桂皮、胡椒、花椒等香料放进煮沸的茶水中,然后轻轻搅拌,经五分钟左右香茶即成,为避免斟茶时茶渣、香料混入茶汤,在煮茶的长颈壶上往往套有一个过滤网,避免茶汤中带渣。常饮香茶可以防病健身,健胃御寒,解油腻。

(四)罐罐茶

在我国的西北、西南地区的穆斯林民族喜欢喝罐罐茶,罐罐茶主要用陕青茶或砖茶,罐罐茶制作过程较为简单,煮茶时,将半灌水的茶罐子围放在火塘上,加热待水沸腾后,放入茶叶,茶叶数量可根据人数和个人喜欢酌情处理,然后继续加水,加热,直至茶叶又一次煮沸时,才算将罐罐茶煮好了,罐罐茶即做好了。

(五)麦茶

麦茶流行于西北少数民族部分地区,尤其是撒拉族最爱。麦茶是将麦子或者青稞炒半熟,然后捣碎倒入茶罐中,佐以食盐盛水熬煮。麦茶熬成后看似琥珀,其味如咖啡。

(六)炒面茶

炒面茶不仅是裕固族的茶品,西北一些穆斯林民族也多饮炒面茶。历史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多民族交错杂居的地区,各民族相互交流、彼此互助、相互融聚,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相互学习,创造出新的文化。穆斯林民族的炒面茶就是在吸收蒙古族“奶茶”和藏族“酥油茶”的基础上的文化再造。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砖茶捣碎,放入锅中加水熬制出茶汁,然后将鲜奶、炒面、酥油、草果、食盐、茴香、姜等加入搅匀,加热后酥油便会散开,如同盖子一般,在上面将碗面盖住,喝时须用勺子将其搅成糊状,趁热盛入碗中饮用。穆斯林茶文化内容丰富,茶品众多,除了以上提到的茶品外,还有烤茶、擂茶、油茶等,即使是同一茶品,因为材料搭配不同,种类也很多,比如三香茶,可以由花茶、桂圆、砂糖;春尖茶、桂圆、冰糖等茶方,而于处于散杂居地区的流动穆斯林和城市穆斯林来讲,茶的饮用则更为丰富。

二、穆斯林茶文化的多层面解读

(一)茶与清真饮食的“共生互补”

伊斯兰教严格要求穆斯林的饮食生活,将恪守伊斯兰教饮食律例,作为穆斯林的一个标准,在饮食中界定了许多合法与非法的食物,这些符合伊斯兰教法规定的饮食,叫做“清真饮食”。《古兰经》中明确禁止猪肉、血液、酒精饮品、自死动物、诵非之名宰杀的动物等五类食品。因此穆斯林民族在其制茶、饮茶时也严格遵守“清真”要求。以油茶为例,回民油茶俗称“肉面子”,其制作过程,先准备面粉,将面粉炒至微黄,然后加入牛油或者羊油与面粉炒拌,拌匀入碗待冷却凝结成油坨以备食用。食用时,在碗内放油面,然后用滚烫的沸水冲入搅拌,即可饮用。回民油茶与其它少数民族的油茶最大的区别就是其在选材和制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清真”。可见,穆斯林茶文化是其“清真”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共生互补”理念作为一种实践理念,体现的是“文化系统和睦共存、和谐共生、取长补短、协同进步和发展”,穆斯林茶文化属于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与其它穆斯林文化在共生单元里互为依存,互利双赢,与其它民族的茶文化相比,既有竞争和冲突,又在竞争中产生新的、创造性的互补合作关系,共同构成了我国的茶文化。穆斯林茶文化和其它非穆斯林茶文化又在尊重其它参与方的文化习俗、的基础上,扩大了各自的共享领域,实现了不同茶文化的求同存异、平等相处。当然,穆斯林茶文化不仅是清真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穆斯林生活礼仪中的重要媒介。因穆斯林禁止一切与酒有关的致醉物品,所以茶充当了重要的媒介。穆斯林提亲时要“下茶”,定亲时要“订茶”,结婚时要喝“交杯茶”,这便是所谓的“合茶”,合茶象征着夫妻双方要恩爱一生,永不分离。每年的封斋月,穆斯林所干的最重要的事情便是给亲友中的封斋者赠送茶叶,其它的一些重要的伊斯兰教节日亲友之间也要散茶,增进友谊。

(二)穆斯林茶文化的功能主义

文化功能主义者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的社会现象,如社会制度、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等,还是具体的物质现象,如手杖、工具、器皿等,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它们中的每一个与其它现象都互相关联、互相作用,是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研究任何文化现象都应置于文化整体中去考察”。穆斯林民族聚居在我国的西北地区,这些地区大多地处高原,常年气候干燥、降水少,且许多民族以牧业为主,饮食以牛羊肉及奶制品为主,这些食物热量高,难消化,而茶可以取燥热,助消化,因此茶的需求量较大。穆斯林茶文化与它所处的生态环境建立的一种耦合关系,这种关系是其伊斯兰教、“清真”饮食习惯和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茶类的选择上,穆斯林民族地区的经济和交通状况又与具体的茶类选择密切关联,历史上穆斯林地区大多贫困,交通不便,所以以边销砖茶为主,而砖茶也就成为民汉茶马互市过程中交换的重要商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现阶段,随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少数民族开始定居,“细茶”渐渐替代砖茶,消费档次也随之提高。穆斯林民族饮茶不仅满足了其物质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穆斯林民族以茶修身的生活实践,他们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静心、静神,陶冶情操、去除杂念,实现了茶与伊斯兰教“念”、“礼”、“斋”、“课”、“朝”五功的契合。茶与穆斯林信仰外表形式和内在实质的有机结合,使穆斯林心灵深处得到净化与提升。

(三)穆斯林民族茶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少数民族的茶文化篇4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城步县”),古为南楚与百越相交之地,地处广西、贵州接壤处,属湘桂黔三省交界、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交界的典型“界地”。交界地是经济文化大融合的“前线”,在民族旅游发展的推动下,这种经济文化交往变得更为频繁。

城步县现有汉、苗等10个民族,苗族人口占54%。当地苗族曾因普遍着青色衣,称为“青衣苗”,占苗族人口80%以上。从青衣苗“平话”中保留的一些古语词推测城步的苗族可能自中古时代就开始接触汉族文化,“平话”从汉、魏晋直到唐都受汉语的影响。如今民族文化中有的文化元素湮灭,有的沉寂后在创新中复兴,而有的则历时弥久仍长盛不衰。本文通过对城步苗族同胞日常生活中青衫文化、龙灯与山歌文化、油茶文化的传续与演变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找到相应缘由。

一、城步县青衣苗人青衫文化的湮灭

(一)青衫文化

青衫,是指用家织布缝制后,经传统青色染料染色而成的布料。其中家织布,一般是采用麻线,使用家用织布机织就,颜色多为乳白或淡黄白色。经剪裁、缝制成右衽衣衫,放入煮沸的青色染料液体中染色、着色而成。为使青衫耐穿耐磨,会对青衫进行“浆洗”,即用米汤或饭汤水加入淀粉熬煮成浆,再把清洗好的青衫放入米浆中浸泡后,取出直接晾晒干后穿着。

如今基本无人再着青衫,且仅有少数老人在幼时曾穿过,至于当时是用何原料制成青色染料已不可考。为何青衣苗已不再穿着青衫?据当地苗家老人描述,青衫从纺纱到织布、从裁制到染色成衣及平时浆洗护理步骤和工序都费时费力,且若染色手法不佳,易掉色;若不常浆洗不耐穿。随时代变迁,面对材质多样、品质上乘、色彩与款式多样、浣洗方便、价格适中的现代时尚服饰产品,苗家人逐渐选择买时尚的现代服饰替代曾经的青衫。

曾经,色泽低调的青衫,虽然制作和洗护上费时费力,但它耐脏、省钱,非常适合要上山越岭、在田间地头劳作的苗家人穿着。如今,很多苗家人不需要上山越岭、田间劳作,几近“工作服”的青衫就没有“市场”;且款式时尚多样的现代服饰,拥有着比青衫更多的优点,更符合苗家人对服饰的功能和审美的需求,于是青衫便逐渐退出苗家人的日常生活,最终成为苗家老人的记忆。

(二)青衫文化湮灭的原因分析

青衫,主要功能是遮羞、保暖、隔阻带露水的植物等,一般服饰均具备这些功能,虽然耐脏、吸汗,但其质地粗糙、不耐穿着、制作和洗护费时费力。青衫由于不具备“不可替代性”,而最终被舒适性更佳、款式更时尚、穿洗更方便的现代服饰取代。

二、城步县山歌文化与龙灯文化的复兴

(一)山歌文化与龙灯文化

城步县“六月六”山歌节已打造为湖南省内知名的少数民族文化节庆品牌,如今已成功举办十七届。

城步县丹口镇下团村的吊龙,是城步县龙灯文化中的翘楚,曾于2010年飞进上海世博会,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认证,被授予“世界最长吊龙”称号;于2009年列入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山歌文化与龙灯文化复兴的原因分析

唱山歌曾是城步县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在集体劳作、相亲会友、休闲娱乐、重要节事时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分为杂花歌、思情歌、古人歌、苦情歌、谜语歌等几类,尤以青年男女传情达意的山歌对唱、《贺郎歌》《嫁女歌》等最为经典。其中由著名作曲家白诚仁创作、著名歌唱家何纪光演唱的《挑担茶叶上北京》,就是以《贺郎歌》为主要创作素材,明快的曲调、悠扬的旋律唱红大江南北。以土地承包为转折点,劳作方式由集体劳作转向分散的个人劳作后,山歌就没有了对唱和知音;当山歌节不再按约开展,未婚青年男女除失去跨省区自由恋爱的机会,也失去演练山歌演唱技能的重要动力;在婚庆场合必备的《贺郎歌》《嫁女歌》等曲目,也由于青年男女更钟情于新式婚礼,能很好演唱成套婚庆山歌的歌者越来越少,山歌文化濒临湮灭。然而也因民族旅游对文化独特性的要求,使得城步县相关政府部门、地方精英和群众投入到让山歌文化重振旗鼓的浪潮中来。从1990年代起,长安营大寨村村民自发组织的第一届“六月六”山歌节,到如今由省市县三级政府联合打造的第十七届“六月六”山歌节盛会,有效推动城步山歌文化的复兴与繁荣。

山歌文化若无赖以生存的土壤,不被广大群众需求就会枯萎,反之才会繁荣。

舞龙灯主要是农闲时,以村寨为单位的青壮年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族人安康等祭祀祈福为主要目的,融入手工艺术、绘画、布艺、贴花、文学、表演、音乐、武术的巫傩文化和礼仪习俗。舞龙灯既需要舞龙者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又需要经常性的集体练习以增强团队的协调合作能力。因此当改革开放之后,村寨里的青壮年外出务工,使得舞龙灯团队人员不足;需手把手教、学的龙灯制作手艺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农业经济收入逐渐让位于外出务工等其他经济收入,使得对祈求风调雨顺的需求也逐渐弱化,龙灯文化渐渐失去生机。但当民族旅游的春风吹进苗家、苗寨,很多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又重新返回家乡参与民族旅游;而龙灯,尤其像吊龙这样具有很强观赏性和艺术性的民族文化形式,既符合当地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符合旅游者审美需要,便顺利成章地有被适当开发为旅游资源的需求。

龙灯文化以人为核心,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物质需求为功能;龙灯文化越是技艺精湛就越增加其文化的独特性,加剧技艺传承的难度、筑起不利于龙灯文化传续的天然“壁垒”。只有当发展民族旅游业的需求、保护地方民族文化的需求等内生的需求为其注入足够强大的突破壁垒的动力时,才能驱动龙灯文化重焕生机。

三、城步油茶文化的传续与演变

城步县各乡镇均有浓郁古朴的油茶文化氛围。

(一)城步油茶的物态文化

城步油茶的物态文化,主要通过油茶原料和茶具得以呈现。

主料为阴米,是将糯米通过精选、浸泡、上甑蒸熟、染色、晒或阴干至半干、进碓压扁、最后晒干制成。常见辅料有各种干粮;应季辅料有新鲜杂粮、豆类、板栗等;“粑粑”主要由糍粑、蕨粑、糯米粉等搭配鼠尾草、金瓜等制成。茶料为在清明谷雨时节收采的当地峒茶,经煮青、揉捻和烘干炮制成茶饼或茶团。

茶篓有圆篓、蝌蚪篓等,由当地产的直径2毫米的细篾精编而成,以过滤茶汤;研钵多为瓦钵,擂茶棒多为木制,手柄处有精心雕刻的动物装饰,体现女主人的审美情趣,以研磨制作茶汤所需的香料;茶盘为长方形木盘,上层红漆,底层黑漆,色泽饱满均匀,端庄大方;油茶杯多为花色统一的小瓷碗。

(二)城步油茶的行为文化与心态文化

城步油茶作为县内普遍存在的日常饮食方式,以其相对完整油茶礼仪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在家庭主妇烹制油茶(当地称为“打油茶”)过程中,闺女会陪在母亲身边帮忙。耳濡目染之下,闺女会对打油茶手法了然于心,并负责为客人奉茶。

虽然茶叶用量大、茶汤味苦,但茶味越来越柔和,是以关于喝油茶的杯数,会有“一杯苦二杯涩,三杯四杯才好呷”的说法。又因主人家热情好客,会打油茶来招待来宾,主人家左邻右舍也会打油茶来热情款待,这油茶待客的核心,是主人对客人的敬意。

主料阴米搭各式各样的辅料,配上浓郁的茶汤,油茶宜饮宜食。因油茶又好喝又管饱,三杯四杯下肚已基本有饱腹感。在物质匮乏年代,油茶是家庭主妇以有限的食物滋养一家老小渡过生活难关的“法宝”。

油茶也是年轻人传情达意的载体之一。若心仪小伙来到家中,姑娘会用心打油茶,为其奉上满是情义的油茶。若情投意合,小伙自然会在接饮中,表达自己的心意。

各家主妇的油茶风味不同,但茶汤讲究的色泽金黄、味苦而不涩是共通的。当小孩不喜饮苦味的油茶时,长辈一般会告知:“吃油茶的苦,才会知道什么是生活的甜”,传递的是城步人对生活滋味的认识,与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息息相关。

“来我家呷油茶”是城步人非正式宴请的习惯表达。若谁家邀请宾朋说“来我家吃饭”用语,会遭婉拒。当地将这种非正式宴请活动,称为“喊油茶”。

(三)城步油茶文化的传续与演变原因分析

1.物态文化方面。随着城镇化发展,物质极大丰富,打油茶的可选食材越来越丰富,但主料阴米仍然是糯米、使用传统制法制作;茶叶也仍然以当地自产的上等峒茶为主。

油茶因在传统的制作过程中需要使用不少油脂,但长安营乡、五团镇等地,有大量长寿老人都喜爱长期食用,据说与油茶既能充饥解渴,又能抵御蛮烟瘴气,防治疾病,强身健体有关。当地人使用品质更好的植物油炸制油茶的阴米和其他辅料、油只用一次、尽量减少油茶制作过程中油脂和食盐使用量,体现油茶文化对“限油限盐”饮食理念的吸纳,且仍然选择保留油茶作为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2.行为文化和心理文化方面。饮油茶礼仪中对饮茶杯数已无要求,客人可随意,主人也不会见怪,这是油茶文化中一种宽容的“敬”的表达。当地很多汉族居民加入饮油茶的行列,且“喊油茶”仍是最地道的非正式宴请的邀请方式。

城步油茶于2008年入选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当地民族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接触并喜欢上油茶这种苦辛咸甘香辣的风味食品,使观摩打油茶的过程、品评油茶成为体验民族美食文化的饶有趣味的一环。面对加工好的主料、辅料进行密封包装,将煮好的茶汤进行浓缩灌装而成的旅游纪念品,当地居民打趣道:“买回去吃不如常来我家吃,免费更保证美味”。

城步油茶,在物质匮乏年代,以少量杂粮就可当做果腹充饥的主食,助人们渡过困难时期;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它又是人人都能享用的风味食品,可满足味蕾对苦辛咸甘香辣的需求、提神醒脑、祛病强身,还以蕴含于油茶中的“敬”意沟通亲朋邻里外来客人的感情。

对比城步青衣苗人青衫文化的湮灭、龙灯文化和山歌文化的复兴、油茶文化的传续与演变可知,城步县民族文化的传续与演变,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民族文化要想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成为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具备不可替代性、能降低文化传续难度、增强突破文化传续“壁垒”的动力、还要能够雅俗共享具有包容性。

少数民族的茶文化篇5

【关键词】土家族;民俗文化;调查;湖北恩施

一、调查过程

于2013年7月7日至9日,在恩施州以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民众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其开展调查。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此次调研,课题组发放“关于湖北恩施土家族民俗文化的调查问卷”共360份,其中有效问卷356份,调查人群涉及到恩施州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群,尽力使调查结果精确而有价值。

1、历史信仰及文化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21%的人说土家族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是从唐朝开始的,20%说是北宋,另外34%的人不知道(图1);对于土家族人的信仰(对神的敬仰),1%的人很了解,1%的了解,42%的不是很了解,还有56%的人不知道(图2);有关土家族诗歌(万颗明珠共一瓯,王侯到此也低头,五龙捧着擎天柱,吸尽长江水倒流。)所孕育的文化知识,16%的人认为说的是喝油茶汤、51%的人认为是拜茶、23%的人认为是咂酒、10%的人不了解(图3)。

以上一系列的数据显示出:恩施人民对于传统的历史、信仰及诗歌文化内容,多数人都能够正确选出相应的选项,懂得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历史信仰和诗歌本来就是传统封闭式社会所产生的文化,是特定民族、地区、环境或特定行业、阶层的人们的生活需求。对于当时特定的社会、特定的人群来说,那些风俗习惯都是他们世世代代必不可少的文化内容。历史和传统的民俗文化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流传于民间的大部分历史文化及民族信仰活动,都是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带有极其浓厚的娱乐性质、艺术内涵和历史意义,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起推动作用。

2、土家族的刺绣编织及儿女婚姻状况

恩施是一个文化丰富、乡土风俗多样化的地区,课题组调查了土家族“儿女会”的日子(一般在农历7月12日),结果是:38%认为只有未婚女子可以上街赶场;43%认为只有青年男女可以上街赶场;1%认为无论婚否的男女老少都可以上街赶场;18%的人不清楚。如图4。有关哪种土家族手工刺绣走出国门?78%的人选择西兰卡普,22%的人选择绣荷包,无人选择针织内衣和枕头秀(图5);土家族人的哭嫁是一个很重要的传统婚姻习俗,对于其本质,课题组进行了调查,87%的人认为是对父母的思念,10%的人认为是结婚女子对出嫁的迎接(图6)。

通过以上图表可以看出,恩施州土家族人对传统的节日风俗非常注重,了解的比较多。女儿会被誉为“土家情人节”,是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哭嫁则是土家族婚俗中最富有人情韵味的特色文化,也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反叛,传统的文化体现出了本民族人民对民族文化和生活的热爱。

3、土家茶文化

喝茶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关于土家茶文化,图7显示了“四道茶”的情况。

土家有“四道茶”,除了白鹤茶、泡儿花、油茶汤三中外,还有哪一道茶?66%的人选择了富硒茶;31%的人选择了红茶;1%的人选择了鸡蛋茶;2%的人选择了铁观音。

这幅图表显示出了恩施土家族人对茶文化的热爱,他们利用自己所在土地富有“硒”的先天优势,留传下了“富硒”这道茶。大多数人能够正确选择出“富硒”,但还有34%的人不知道“四道茶”中有富硒,这也说明了恩施传统文化在广为流传的同时慢慢被部分人淡化。

4、传统节日和土家舞蹈

“过赶年”是土家族人的一种习俗,经过调查,课题组了解了他们为什么要“过赶年”。1%的人认为是为了纪念本民族英雄、30%的人认为是为了提前消灾纳福、45%的人认为是为了早迎新年、还有24%的人认为是为了过好年末(图8);在土家族特有舞蹈的调查中,91%的人选择“摆手舞”,其他9%的人分别选择了秧歌舞、狮舞、篝火舞蹈(图9)。此数据表明恩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相当不错,但还有少数人不知道或没有意识到去了解传统的风俗人情,这促使我们思考怎样加大对土家文化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传承土家文化。

5、对土家文化的总体印象和未来展望

对土家族文化的态度。17%的人表示很喜欢;51%的人表示喜欢;2%的人表示一般;30%的人表示不喜欢。

对首届“施州古城灯笼文化艺术节”活动的举行对恩施的文化发展的影响怎样?48%的人认为起重要作用;36%的人认为起较为积极的作用;16%的人不了解此活动。

图10显示恩施州人对传统土家族文化的喜爱程度,68%的人喜爱,2%一般,30%的人不喜欢,这充分说明了传统的民族文化虽然有其优越的一面,但也有缺失的地方,人们在继承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选择比较,力求使其本身变得更加完美全面;对于恩施土家文化的展望,课题组了解了首届“施州古城灯笼文化艺术节”活动的举行对恩施文化发展的影响,有84%的人肯定此活动对恩施文化的正面促进作用,其他人不了解这个活动(图11)。这表明恩施文化的发展正处于鼎盛时期,各项活动都在加强文化的融合及发展。土家族文化不断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将使恩施逐步变成一个“文化强都”。

三、调查总结及反思

恩施土家族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演变、与时俱进,总体上呈现出积极的态势。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还是有少数比例的人群对于恩施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的内容不了解,也不关心。近年来,我国持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西方文化的传入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带来巨大冲击,甚至在一小部分民众的心目中,民族风俗文化是一种落后的文化,没有必要继续传承。再之部分年轻人热衷于现代音乐、服饰、饮食、娱乐等,对传统的歌舞、茶道、诗歌文化等视而不见。

在宏观的时代背景下,恩施民俗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果不对民俗文化加以传承和保护,再过几十年它可能会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暗淡于老百姓的记忆里。民俗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民族精神力量的源泉,我们应该弘扬其优越之处,改进瑕疵之点,让源远的民俗文化在时代语境下涓涓长流。

【参考文献】

[1]曹毅.土家族民间文化散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少数民族的茶文化篇6

茶马古道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运送茶马的“古道”。“茶马互市”是我国历汉藏民族间以茶易马的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注:换取)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人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是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从唐、宋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1.文意把握:根据全文内容,简洁说明什么是“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品感受:试写出表示本文说明顺序的关键词语。3.要点概括: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第二、三两段的内容。4.段落分析:第四段中说明元代在“茶马古道”发展重要举措的句子是:5.文句理解――文中点明“茶马古道”重要作用和意义的句子是:6.内容探究――根据文章有关内容证明:“茶马古道”的说法不应该早于唐代。参考答案:1.“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或:“茶马古道”是由于汉藏民族间的“茶马互市”而形成的运送茶、马的交通路线2.唐代、宋代、元代、清代(或唐代、到宋代、元代、到了清代)3.宋朝统治者和藏族重视“茶马互市”的原因4.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5.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6.文中说“古道”晚于“互市”,文中又说到唐代文献中只对“茶马互市”有所记载,所以“茶马古道”的说法不应该早于唐代。

少数民族的茶文化篇7

本刊今年三月刊杂志中的一组图片在读者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那就是“回望古道”栏目中的《周光倬莱卡镜头里的民国普洱》,其中有两张照片,是1935年摄于景迈山的,黑白照片上还清晰可见80多年前,景迈山上的茶农生活场景,以及他们揉制晒青茶的情景。与今日之景迈山虽然有一定的差别,但是一眼就能看出即使光阴阻隔,却渊源颇深。而这两张照片应该也是目前能看得到的最早的关于景迈山的影像资料了吧。

当然,景迈山的种茶历史远远比这悠久,追溯到布朗族茶祖帕哎冷的迁徙传说,至今已是1700多年了。景迈山上的村民世代种茶,以茶为生。也因此为后世留下了这被誉为“古茶树资源博物馆”的千年万亩古茶园。虽然景迈山的种茶历史悠久,但是,和云南大部分种茶少数民族一样,茶叶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是饮品,是药,是菜,是祭祀品,而商品属性反而是排在靠后的。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景迈山所属的惠民乡以及澜沧县都纷纷建立了国营茶厂,景迈山才慢慢成为茶厂的原料收购点,但是因为古树茶采摘难度大,产量小,所以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在国家的统一指挥下,众多青年走上景迈山,大力发展和种植密植高产的茶园茶,不过在四五十年后,景迈山上的这些台地茶已经被改造了稀疏留养的生态茶园。今天的知名普洱茶企业:澜沧古茶公司的董事长杜春峄老人就曾回忆,她16岁被招进茶叶培训班,学习茶叶种植技术,在她的青春岁月里,有近10年的时光都是在景迈山上种茶,直到七十年代后期她才被调入澜沧县茶厂工作。据杜春峄说,她在澜沧县茶厂当制茶工人的几十年时间里,澜沧县境内的优质茶原料,当然也包括景迈山上的茶叶,都是用来做名优绿茶的,按照等级分为春蕊、春芽、春尖、春玉,滇配茶等,只有最等级最低的茶才会被压制成普洱茶。无论茶叶的命运如何,在计划经济时代,“景迈茶”是一定没有自己独立的身份的,外界没有人知道景迈山位于何方,其实纵观云南大多数今日声名显赫的古茶山,在那个年代,命运大抵相近,甚至只会更加的籍籍无名。

时间迈进21世纪,普洱茶在经历了近百年的断代之后,复兴之风从香港、台湾等地吹起,直至蔓延整个中华大地。尤其是到2006年至2007年上半年,达到了巅峰,在这阵风潮之下,盛产普洱茶优质原料的茶山,也一个个走进了公众的视野。那个时期,容易攒到名气的茶山,大多都是交通便利,茶树资源丰富且相对集中,生态环境良好的茶山,景迈山便是其中之一。当然,景迈山除了有优质的茶树资源,还有保存完好的傣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民居和他们伴茶而生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都被当时亟待打造特色区域名片的思茅地区(今普洱市)政府看在眼里,放在心上。幸运的是,从一开始,政府对于景迈山都是持以保护为主的态度,并且至今从未改变,这10来年中,政府不仅出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景迈山的生态和人文环境,而且有规划地进行了保护性开发,比如,将翁基和糯干两个布朗族和傣族的古村落按照原始的形态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成为每一个上景迈山的游客的必到之地。

2007年4月8~10日,第八届中国普洱茶节召开,活动热闹非凡,茶节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在“普洱绿三角”签字仪式上,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与澜沧县景迈山各少数民族代表一起朗诵了《景迈山宣言》。宣誓称:作为现代人,在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决不能对自然界过度索取。我们要争取立法,保护和尊重各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方式、建筑风貌。保护景迈山每一棵参天的大树、每一块古老的茶园,每一缕阳光、每一寸土地、每一捧水……整个宣誓的过程震撼人心,当时,在以央视为首的国内权威媒体的报道下,不仅让这段《景迈山宣言》深入人心,更让“景迈山”进入了茶界的热词榜首。

2008年,整个普洱茶市场进入了寒冬期,这一年的7月,景迈山下的柏联普洱茶庄园正式启幕,柏联成为中国茶庄园模式的先行者。擅长旅游产业开发的柏联集团,将国有老厂惠民茶厂经过全新翻修,建造出了一个时尚性与民族性并存的茶庄园,并依托景迈山的古茶资源、生态资源、人文环境,打造成为一个集茶叶种植、生产、仓储、茶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产业链。无论如何,在普洱茶市场的低迷期,柏联普洱茶庄园确实给整个惠民乡及景迈茶区打了一剂强心针。柏联普洱无论是在包装设计还是宣传推广方面都大量地运用了景迈山的元素,加之柏联普洱的流通渠道主要在柏联集团的旅游项目体系中,如精品酒店、特色景区,所以,“景迈山”的概念能够在更广泛、更高端的领域内传播,有时甚至是跨界传播。同时,在柏联的带动下,通过政府的规划投资,景迈山下的惠民乡也被打造成了富有特色的旅游小镇,一改往日邋遢不堪的面貌。2011年柏联普洱茶庄园旁边的精品酒店建成,很难想象在那样远离城市的山区里,能够有如此时尚、典雅、高端的精品酒店。几年间酒店接纳了众多各界知名人士,一旦入驻柏联精品酒店,游览景迈山便是接下来的不二选择。马云、李连杰不就是因为一次景迈山之行后,继而投资了普洱茶产业,创建了“太极禅”茶品牌。

2008―2009年以后,普洱茶市场伴随着古树纯料概念的提出而逐渐回暖。景迈山因为茶叶种植面积广,产量大,具有市场推广价值,并且茶质优异,香气独特,其古树茶拥有区别于其他茶山的蜜香,且韵味悠长,能够适应多数茶客的需求,所以,景迈山成为众多茶商追捧的山头,也迅速被列入了一线名山头。一些有实力的茶企也纷纷把景迈山列入了重点的收料基地。比如前文提到的澜沧古茶公司,其创始人杜春峄原本就与景迈山渊源颇深,所以澜沧古茶始终深耕景迈山,不仅出品了众多以景迈山为基础原料的普洱茶产品,而且该企业近几年每年组织众多经销商、茶友以“回家”为主题,走访云南茶山,而景迈山永远是必到之地。

这些年来,靠着这份天赐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景迈山的人气有增无减,也不断地吸纳着大量的外来资金,众多茶商、茶企与当地茶农合作,建收料点、初制所,一段时间里整个景迈山都在轰轰烈烈地大兴土木。景迈山的古树茶价格也从2006年以前的几十块钱一公斤最高涨到了2014年的800元一公斤,近两年则维持在600元左右一公斤。茶农们也借着茶叶逐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很多有经营头脑的茶农也开始从卖毛料到做品牌,从兼营旅馆到将二者有效整合,开发庄园经济,如“景迈人家”“阿百腊”“布朗公主”等都是优秀的本土企业。

景迈山的魅力远远不止这些因为茶叶而带来的经济效益,每年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俗活动:山龛茶祖节也吸引着无数游客,为景迈山知名度的提升增色不少。说到茶祖节,不得不提一个人:苏国文,他是布朗族末代头人苏里亚的儿子,布朗族的有文字记载的文化典籍、历史文献都曾在“”期间以“破四旧”为名被付之一炬,而传承千年的祭茶祖等民俗活动也因此中断多年。苏国文一直怀揣着父亲的遗愿,就是要重新编撰布朗族历史,恢复祭茶祖活动。2004年,从澜沧县教育局退休后苏国文回到景迈山,一方面搜集各方资料,编撰布朗族历史,一方面为布朗族的茶祖帕哎冷兴建纪念馆,2005年帕哎冷寺建成,苏国文以此为契机小范围内恢复了祭茶祖仪式。之后在芒景村村干部及普洱市政府的共同努力之下,祭茶祖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逐年扩大,并且是尽量遵循古老的仪式。政府还特别在哎冷山上修建了茶魂台,专供祭祀活动。如今每年固定在4月14~17日举行山龛茶祖节,每年这个时候,景迈山上人头攒动,陷入歌舞的海洋,所有的旅馆、客栈一房难求。许多爱茶人士怀着朝圣的心理,不远千里来到景迈山,如一个虔诚的信徒一般,在茶祖的塑像面前跪拜、叩首。

其实,云南的众多茶山上都有着自己的世居少数民族,然而能够像景迈山上的少数民族这样具有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有共同的意愿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复原并传播出去的并不多,所以景迈山今天的盛名之下,总留有这样魅力多姿的一笔亮色,这在云南的众多茶山中是独具一格、无可取代的。所以,景迈山也成为了众多影视作品的取景地,比如央视热播的电视剧《茶颂》就是在景迈山大量取景,山上的茶农有不少都加入了群众演员的阵营;央视出品的大型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也从景迈山开篇,苏国文的身影出现在了第一集的第一场里;偶像派演员刘诗诗、周渝民主演的电影《回到爱开始的地方》,也几乎完全以景迈山为故事背景。除此之外,还有无数各种类型的影像作品从景迈山吸取创作灵感,然后展示在山外的各类平台之上,也许每一个用心欣赏的人,都会在心中思忖,这个美丽的地方在哪里?

少数民族的茶文化篇8

贵州茶文化的旅游线路

(一)百花湖有机茶园避暑之旅

线路:贵阳—百花湖—有机茶园—百花湖风景区

特色:避暑休闲,体验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有机茶茶园,山水湖畔,品尝退热祛暑的白茶,享受一片清凉。

(二)道真自治县仡山茶海

线路:贵阳—遵义—遵义会议会址—红军街—娄山关—道真县仡山茶海

特色:体验遵义红色文化,品遵义特色美食。

(三)乌撒烤茶文化体验之旅

线路:贵阳—威宁—草海—百草坪—凉水沟—盐仓彝族向天坟—板底彝族村寨的东北旅游线路等

特色:体验民族风情、自然风光、高原农业、旅游新村,包括湿地生态旅游、高原风光度假、乡土民情体验的旅游一体化项目。

(四)安顺观名瀑品名茶

线路:贵阳—安顺—云峰屯堡—黄果树瀑布

特色:观世界名瀑布,感受屯堡文化,品瀑布毛峰茶。

(五)石阡“贡茶之乡”寻茶之旅

线路:贵阳—镇远—石阡—梵净山

特色:游客选择这两条线路,可以在三日内赏古镇、泡温泉、登名山。

(六)湄潭万亩茶海清心之旅

线路:贵阳—湄潭—十里桃花江—中国茶城博物馆—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万亩茶海(核桃坝)湄潭翠芽茶

特色:品原始生态土鸡宴,体验湄潭温泉度假,品特色茶宴,茶园亲自体验采茶乐趣,在天然氧吧中感受一把当“茶农”的新兴旅游方式。

(七)开阳健康体验线路

线路:贵阳—开阳禾丰乡—十里画廊—开阳云山茶海喝富硒茶—青定阁太阳房晒太阳

特色:富硒茶就是一种健康的兼具保健功能的茶叶,开阳就有成片的云山茶海,春天里,看花、喝茶、吃农家饭好不惬意。

(八)晴隆茶艺新品之旅

线路:贵阳—兴义(万峰林、马岭河、特色小吃)—晴隆24道拐

特色:自驾史迪威公路,买贵州茶新品“红碎”。

(九)丹寨深山珍品之旅

线路:贵阳—丹寨—金钟茶园采茶—高腰村采茶—扬武乡学蜡染、卡拉村体验编鸟笼—石桥村古法造纸

特色:品丹寨硒锌茶,生态田园体验游精品线,更是返璞归真的民族风情文化体验之旅。

(十)贵定早春尝新之旅

线路:贵阳—云雾山—盘江—音寨

特色:音寨旅游是休闲度假和农家乐结合的最佳典范,云雾山的茶园四季可以旅游。

(十一)都匀名茶品茗之旅

线路:贵阳—都匀—团山、哨脚、大槽采茶—石板街买茶—剑江喝茶—夜市小吃—斗篷山登高。

特色:到都匀吃小吃和品毛尖是融为一体的,适合家庭周末游,采茶、喝茶,到斗篷山登高。

(十二)梵净山登高采摘之旅

线路:贵阳—江口梵净山—团龙村“中国茶树王”—铜仁买茶—石阡(泡温泉,品石阡苔茶)特色:梵净山茶品好,但是茶体验的线路没有完全开发,是一条综合的旅游线路。

贵州茶文化的简介

贵州高原被古生物专家称为“化石王国”,1980年7月13日发现了屹今为止世界上唯一发现的茶籽化石。茶籽化石的出现,奠定了贵州是茶树起源、茶树原产地最有说服力的实物佐证。茶籽化石在晴隆的发现,不仅仅是贵州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是稀世之宝。

贵州是一个茶树品种资源宝库。是一个茶品种最多的省份。全国270种茶树资源,仅湄潭县就占了163种。这是1939年至1949年全国展开茶叶资源调查时得出的结论。贵州山高,气候温暖多雾,无污染,茶叶品质自然极佳,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贵州几乎县县产好茶,好多地区在唐、明、清时代都是朝廷贡茶。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千百年来,多少骚人墨客和无数的饮茶爱好者,留下了数以万计的茶诗、茶词、茶赋、茶歌、茶联、茶故事、茶谜语、茶谚语等文人作品和民间文学作品。

各民族同胞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饮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创造了许多及富于民族特色的茶礼和茶俗,诸如客来敬茶、浅茶满酒、凤凰三点头、捂碗谢茶、三茶三礼等,都是各民族同胞具有创新特色的茶礼,不仅体现了各民族长期形成的有积极意义的茶俗,还活跃了民族同胞的生活。

从民俗民间茶文化看贵州茶文化资源丰富多彩,茶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辛亥革命以前,贵州山区都是被主流文化边缘化的角落。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座座文化孤岛,有“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天”之说。在其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也创作、继承、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17个世居少数民族发现、利用茶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在这些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茶在宗教、祭祀、婚礼、礼仪、社交等方面的利用,形成了贵州土著居民独居特色、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间茶文化。

 

贵州茶文化的旅游线路相关文章:

1.贵州茶文化的现状

2.贵州茶文化的历史发展

3.茶文化旅游的策划方案

少数民族的茶文化篇9

【关键词】普洱茶文化旅游开发

茶文化是包括茶园林、茶制作工艺、茶艺、茶道、茶礼仪及与茶有关的众多文化现象的综合体。茶文化旅游是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体验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其产品形式是以优美的环境为条件,以茶产业为基础,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茶为文化载体,以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为内容而开展的,涵盖观光、求知、体验、习艺、娱乐、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茶文化旅游具有休闲性、自然生态性、文化性、参与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近年来,普洱茶热的持续升温,带动了普洱市茶产业的迅速发展。普洱市自古就是普洱茶的主要生产、加工、集散地,在长期的种茶、制茶、饮茶和贩茶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茶文化,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突出的优势。从1993年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起,普洱市就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茶城”的形象,并在“十一五”旅游规划中把发展普洱茶文化旅游作为旅游开发的旅游产品之一。因此,对普洱茶文化进行深度开发和合理整合,使之成为具有高度吸引力的系列旅游产品,不但能够加快茶产业的发展,也将大大促进普洱市的旅游业发展,进而拉动该地的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普洱市茶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

普洱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是古今中外闻名的普洱茶乡,普洱茶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明显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普洱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地理区位;是发展边境旅游的理想之地;第二,普洱市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美,境内哀牢山、无量山群峰云集、云雾缭绕,苍茫无际,层峦叠嶂,区内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森林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62.9%;各种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众多,素有“绿海明珠”之美誉;第三,普洱是古今中外闻名的普洱茶乡,茶树资源丰富,野生型、过度型、栽培型三种茶树类型齐全,是“天然的茶叶博物馆”,当之无愧的“世界茶乡”。到2005年底,全市茶叶总面积达到134.1万亩,其中古茶树(园)60万亩,现代茶园74.1万亩,总产量3.55万吨,实现茶叶总产值10.2亿元;第四,普洱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分布有14种世居民族,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首先发现、驯化和利用了茶树,开创了人类种茶的历史。在长期的种植、采制、饮食、贩运普洱茶的过程中,积淀了厚重而丰富的普洱茶园艺文化、普洱茶采收与加工文化、茶马古道与马帮文化、饮茶习俗与茶道文化和普洱茶收藏与鉴赏文化等,以及由各少数民族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的传统习俗演义出来的民间歌舞等。普洱茶文化以其自然、清幽、恬静的文化魅力,对喜爱茶文化的人们构成了独特的吸引力。

二、普洱市茶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和问题

普洱市旅游近年来有了一定发展,2005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05.56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300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60469.47万元,实现旅游总收入71298.47万元;随着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以茶产业为基础,以普洱茶文化为核心的一批茶文化旅游产品正在形成。目前已推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主要有:镇元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及万亩野生古茶林生态旅游、澜沧景迈芒景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生态旅游、营盘山万亩现代茶园及中华普洱茶博览苑、茶马古道旅游等。计划推出的有:天下普洱茶国、普洱古茶都等。普洱市力图打造的城市形象是“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其意图显然是要凸现茶文化旅游在普洱市旅游中的主打地位。但是,普洱的旅游总体发展水平还很低,经过多年开发以后依然处于“冷点”状态。普洱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并未在旅游市场竞争中显示出其应有的强势,这与其优美的自然环境优势、丰富的人文资源和雄厚的茶产业优势不相称。经过分析和调研,笔者认为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起步晚,开发程度低。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发展起步晚,旅游项目开发程度低,产业规模小,发展缓慢,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市场知名度较低,缺乏市场开拓经验和旅游经营管理经验,而且没有明确的市场目标定位,因而,在市场竞争中暂时处于劣势。

2、旅游产品整合度低。普洱地区茶旅游资源呈零散分布,整合度低,茶产品的组合度较低,主要以茶园观光作为茶文化旅游产品,其市场需求局限较大。茶文化旅游本身就是以闲静、淡泊为特征的“冷”休闲活动,缺乏强刺激性,如不提高组合度,就难于构成触动大量游客出游的专门动机。

3、产品的文化含量不够,特色不鲜明。目前普洱已推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看其文化含量明显不足。由于茶文化旅游内容不丰富、不饱满,大大地影响了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因而没有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独有的闪亮卖点,形不成市场竞争力。

4、普洱市茶文化旅游缺少必要的旅游活动内容和旅游业态支撑。旅游的过程要有丰富的旅游活动内容来填充,而旅游活动内容又需要一定的旅游业态的支撑。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目前大多还停留在以观光为主的形式化层面上,缺少必要的旅游活动内容和旅游业态支撑。因此,如何丰富茶文化旅游的活动内容,培育一批与茶文化旅游相关的旅游业态就成为发展普洱茶文化旅游值得进一步探究的课题。

5、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低,旅游项目开发资金不足,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由于经济总量小,自身财力弱,引资规模小,投资环境差等问题,使普洱市发展休闲旅游的步伐受到严重的制约,2004年普洱市人均固定资产投入为1910.85元,仅为云南省平均水平的60%。由于普洱的经济基础较薄弱,导致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1)通往古茶树园区的道路条件较差;(2)景区规划及建设级别较低(目前仅有a和aa景区8个);(3)城市休闲娱乐设施规模小而散,尤其缺少集中的茶文化休闲业态和园区;(4)城市园林化程度不高,达不到生态休闲旅游的要求。

三、加快普洱市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1、加快普洱市现有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应把普洱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雄厚的茶产业基础、厚重的普洱茶文化及丰富的民族文化等进行空间、内容和形式的整合开发,尽快形成普洱市旅游核心吸引力。

(1)空间组合——通过点线连接,对旅游资源(自然风光、茶园林景区、民族文化示范村落、茶马古道、茶文化娱乐园、人造景观等)进行组合。点与点之间的线不宜长,布点不宜少,同时应注意整治线路沿途的视觉景观,以提高空间整合度。

(2)旅游活动内容组合——通过打造一批吸引力较强、特色鲜明、影响大的大型旅游节会和特色民族节庆(如中国普洱茶叶节、普洱茶博览会、茶马会、民族鼓舞节、泼水节、葫芦节、双胞胎节、芒果节等),把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展示出来,并把旅游茶园林观光、自然风景观光与民族茶艺表演、民族特色歌舞表演、原生态民俗体检、农家乐等多种旅游活动捆绑起来,以形成闪亮卖点。

(3)旅游活动形式组合——通过精心安排时段,把观光、观赏、参与、娱乐、休闲合理地组合起来,以强化旅游清新感,增强体验度。

2、认真分析和研究市场可能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市场定位,积极主动地开拓旅游市场。虽然普洱旅游更广泛的市场是港、澳、台地区和欧美一些国家以及国内沿海城市,但一段时期内普洱旅游的第一市场应该是省城昆明,或者说昆明是普洱旅游首先要开发的市场。通过打开并培育昆明旅游市场,向省外、国外拓展。只有吸引了大量的昆明游客到普洱旅游,才能对省外和国外的游客产生影响。普洱市应通过大型茶事节庆,着力打造普洱旅游形象,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及各种营销手段开拓旅游市场,使普洱市真正成为云南旅游的新热点。

3、创新思路,着力建立有文化含量的旅游业态。适应新的普洱旅游发展趋势和变化,以新的思路重新定位和谋划未来普洱市旅游业发展。以普洱茶文化来提升核心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深度开发系列整合产品。通过对普洱茶文化和区内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提炼和整合,凸现普洱茶古朴、厚重、丰满的文化特色。只有深入挖掘普洱茶文化及原生态民族文化,打造出一批文化旅游产品,才能实现茶文化旅游的优势组合,形成具有特色的卖点。积极培育文化含量高的旅游业态,如:茶叶交易市、茶道饮食市、制茶工艺展示所、茶艺表演队、茶歌舞表演场、大型民族歌舞专场、民间少数民族杂艺表演场、茶文化博物馆、茶鉴赏会所等。将目前已经整理排练的一批大型民族歌舞如《茶之魂》、《茶乡春潮》、《普洱茶之歌》、《茶韵古乐》等大型歌舞和音乐会形成专场,以业态形式提供给游客消费。

4、多渠道融集资金,着力改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是茶文化休闲旅游的必备的条件。应多渠道融集资金对通往景迈、芒景万亩栽培型古茶树园区和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园的道路进行拓宽、铺油,以提高通达性和舒适性;对茶马古道必要的修复性建设;完善景区规划及建设,提高景区级别,力争创建数个4a或3a级景区;加强建设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相对集中的城市休闲娱乐设施,尤其是集中的茶文化休闲业态和园区;加快城市园林化建设,加紧推进“满城绿色,满城水”项目设计实施,规划建设时应注意应用借景的方法,把城市园林延伸至自然背景,并逐步与自然生态背景融为一体,着力营造和谐生态城市休闲环境。

【参考文献】

[1]汝百乐:云南茶文化旅游开发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

[2]周红杰:云南普洱茶,[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3]思茅市旅游局:(内部资料)思茅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2006。

少数民族的茶文化篇10

关键词:茶艺教学;表演;背景音乐;选择;融合

茶艺是一种艺术形式,源于唐代的灿烂文化,通过宋、明、清几代的历史发展,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它融茶艺术、饮酒艺术、表演艺术、环境艺术和音乐艺术为一体。茶艺表演是将茶性特点、冲泡技艺、审评要求、茶艺礼仪等艺术化、形象化的基础上,由茶艺表演者营造出优雅和谐的品茶环境和氛围,使饮茶、观赏的人在欣赏、品饮过程中享受茶艺之美,感受茶文化的深刻内涵乃至领悟人生哲理。作为一名茶艺专业的音乐老师,笔者深知随着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了文化品位的提高,在茶艺表演中,音乐起到非常重要的角色和作用。不同民族、茶类、主题的茶艺表演形式都有所不同,选取烘托氛围的背景音乐也应不同。在茶艺专业茶艺表演的教学当中,应该更加具体透彻地给学生分析,让学生知道该艺术是包含了茶的茶性特征、冲泡特点、表演流程和地方文化风俗特点以及茶艺主题等多方面因素。因而如何结合茶艺表演和音乐艺术之美,合理选择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才能更好地营造出茶艺表演及品饮环境和氛围是笔者探者的重点。

一、茶艺表演和音乐的个性与融合

1.茶艺表演的基本内涵

大众理解的茶艺表演是以茶道文化与美学内容为基础,并以茶叶的冲泡及品饮过程作为艺术表演的载体,同时将音乐、演艺、书法、绘画、文学、服饰、场景等各个细节要素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茶艺表演是在具有悠久历史深度的茶道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同样是传统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文化与艺术相融合的产物。饮茶仪式可以使饮茶在优雅和安静的环境中冥想,享受茶礼的美,静悟茶的精髓。茶艺表演源自古代劳动人民,不仅具有历史深度,也同样是一种大众文化,具有广度。据有关文献记载,魏晋思想奔腾时期就出现了茶艺表演的雏形。隋唐文化绽放时期,茶艺表演日渐成熟。明清文化集中时期,茶艺表演逐渐融入社会生活和各地民风民俗之中,并成为了一种历史积淀。虽然我国茶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在文献记载中并未出现“茶艺”一词,直到20世纪80年代,“茶艺”的称法才被引入,逐步形成了程序化、步骤化的茶艺表演。

2.音乐的基本内涵

音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涵盖了器乐、声乐、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每一首音乐都有它独立的个性,是创作者当时全部感受的载体。在音乐艺术中存在著名的两分法的论断:特殊与非特殊内涵,属于音乐艺术内涵理论的基础论据。两分法的“特殊”和“非特殊”表示“专有”和“非专有”,相比较而言,后一组容易产生“非独有”与“独有”等歧义。在当代艺术表演艺术中,音乐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语言,它有一种传达情感、艺术结构、营造气氛的场景等功能。

3.茶艺、音乐艺术层面的多样化融合

中国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表演形式多样、民族风情不同,民俗茶艺表演也各具特色。近年来,茶艺表演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各地代表的民俗茶艺纷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如北京盖碗茶、潮汕功夫茶、四川掺茶、白族三道茶、藏族酥油茶、广西六堡茶等,这些全国各地的茶艺表演结合当地特色的音乐涌现出浓郁的民族风味,充分体现了我国多民族的特色与幅员辽阔的地域风情。因而,在特色少数民族茶艺艺术展现中,不仅要讲究冲泡技艺、品饮艺术、服饰细节、布景等,还应选择能灵活运用代表着民族特色的背景音乐,更加全面化地展现出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与饮茶习惯。例如,在云南白族三道茶茶艺表演中,茶艺师不仅要展示冲泡茶的技巧,炮制热茶还需要用特色土陶茶具,这样能够丰富茶艺表演的民族意义。

4.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类型和特点

(1)中国古典名曲。传统中国的古典名曲大多采用洞箫、琵琶、古琴、古筝、二胡等音乐,通过独奏或者是合奏来表现的。而这其中古典名曲所体现的情感是委婉却又缠绵、细致真切、感情细腻的。所以,在当代茶艺表演中结合古典名曲,恰恰能促使茶客快速融入品茶道氛围中,心旷神怡,纵身道法自然。同时,在古典名曲中,尤以反映高山流水之音、登高思乡之情、月下朦胧和禽鸟之声的曲目可作为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正如反映望月之情的《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月儿高》《关山月》《彩云追月》《霓裳曲》《汉宫秋月》《灯月交辉》以及《秋胡月夜》等。这些传统音乐能够让品茶客如临其境,在观赏湖光月色之美时,欣赏茶道、茶艺表演之美。《幽谷清风》《潇湘水云》《汇流》及《流水》等汲取大自然山水之美的曲调,给茶客带来自然和谐之美,焕发了品茶客对大自然的无比崇拜与赞美之情,从而引发对茶、对茶艺表演的关注。汇聚念情、念亲的《阳关三叠》《远方的思念》《情乡行》《塞上曲》等,将其置为背景音乐,真真切切地将茶客与茶之间建立起细腻深厚的情感。《平沙落雁》《鹧鸪飞》《空山鸟语》及《海青拿天鹅》等表现自然鸟兽的传统音乐。能够让茶客真切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震撼美,让茶客进入茶道自然,更好融入茶的世界。(2)近代作曲家所谱写的背景音乐。不同于古典名曲的和谐柔美,《闲情听茶》《桂花龙井》《茶雨》及《听壶》等近代名家创作的音乐则富有意境,这些都是近代作曲家们专为品茶、茶艺表演而创作的背景音乐。在茶客品茶时,伴随这些独具意境的音乐,能够将茶客嘈杂的心带入茶的优美意境内,让茶客纵情感受到茶文化的精髓。

二、不同风格的茶艺表演背景音乐的选择

1.根据茶艺表演所要传达的茶性来选择

茶艺表演形式丰富多样,使得我们必须根据要表演的茶类及茶性来选择相应的背景音乐。我国是茶业大国,目前有白茶、绿茶、红茶等六大茶类及其他再加工茶,种类繁多。茶的种类不同,它所涉及的冲泡技艺及表演艺术也会存在很大的不同。如上所述,不同的茶类因其茶性不同,它的外形、香气、滋味、加工、冲泡、品饮方式等都各不相同,在进行茶艺表演时,明确要由所要传达的茶性来匹配对应的乐曲。例如,绿茶的加工方式、冲泡程序相对较为简单,茶香清淡、茶汤滋味鲜爽、颜色淡雅,根据茶性应选择较素雅、简洁、悠扬的乐曲,因为竖琴、古筝、竹笛等传统乐器,这些乐器在模仿清澈、绵长的水流声上比较突出。所以茶艺表演者可以选择古筝或笛子演奏的乐曲结合绿茶茶艺表演。乌龙茶制作工艺繁琐,茶汤香气馥郁醇厚,茶性沉重浓厚,茶艺冲泡及表演程序复杂,所以其背景音乐应该是以舒缓柔和而又情感饱满的中国传统古典音乐,如古琴、洞箫等,从而突出乌龙茶的茶性特点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红茶相比较其他茶叶茶性具有冷艳、高贵的特点,更有茶中之梅的美誉,可以选择与梅花、寒冬等气质相近的乐曲作为红茶茶艺表演的背景音乐。茶艺专业教师在茶艺表演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根据茶叶的冲泡方法,并在了解茶性的基础上如何选择运用背景音乐,将乐曲与茶叶独特的气质进行糅合,达到渲染气氛,彰显茶艺表演所具有的独特艺术气质。

2.各民族风俗与茶艺表演所需背景音乐的有效融合

我国是茶叶、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因而各个民族的茶俗及表演方式风格迥异,时间与空间共同积淀出了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现阶段,国家鼓励发扬民族文化,各代表少数民族特色的茶艺表演也逐渐兴起和传播,成为茶艺表演的特色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的茶艺表演很好地结合了本民族的民俗及歌舞艺术,如藏族的酥油茶、傣族的竹筒茶、广西的龙虎斗、白族的三道茶等都展现出少数民族的文化魅力,在其茶艺表演中多数表演要求环境、服饰、道具都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因此所运用的背景音乐也必须能够表现出其民族民俗特点,才可以充分发扬该民族的传统茶俗文化。例如傣族的竹筒茶,在茶艺表演背景音乐的选择上,可以选择具有云南傣族特色的乐器演奏的乐曲,例如葫芦丝、巴乌等演奏的《欢乐的巴乌》《竹楼情歌》等。在茶艺表演过程中背景音乐对茶艺动作及表演氛围进行了美的衬托与渲染,在茶艺表演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民俗茶俗文化,选择当地民族乐器乐曲及民谣为茶艺表演的背景音乐,也可与当地特色舞蹈进行节奏配合,使茶艺表演精彩更具有特色。

3.根据茶艺表演的主题来选择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各地方都推出当地最具特色、主题鲜明的茶艺表演。目前茶艺表演形式多样,风格迥异,设计新颖,主题各不相同。而茶艺表演的主题就是寄情于茶,让茶作为一种有效载体来表达其中细腻的感情。创作者们可以根据不同茶类的表演程序及茶性特点,让茶艺表演可以有更多的主题选择。正如写作文一样,可以有表达励志、亲情、学习、互现帮助等正能量主题。例如笔者学校2016年茶艺参赛作品:潮汕功夫茶情思——《守望与归盼》这一主题茶艺,是以潮汕功夫茶的冲泡流程为表演主体,描述了忙于生计的子女在外努力拼搏与家中老父母的守望,通过一杯功夫茶,表达了儿女的思乡之情,家中老父母的思念、支持与期盼。那么前面温洗器具、赏茶、纳茶、洗茶泡茶部分的背景音乐是选择了一首比较安静的古琴,古琴音色厚重、幽静,古朴,能够很好地叙述出子女在外打拼的努力、辛苦和思乡之情,以及家中老父母对子女默默的守望与支持。而在茶艺表演的分茶、献茶与结束部分,笔者选择一首古筝与多种乐器合奏的感人曲子,把表演及主题推向高潮,表达了子女及老父母的相思之情,渲染现场气氛。主题茶艺合理选择背景音乐的难度是非常高的,它必须结合前文3点的所有内容,再赋予一个鲜明的主题思想,最后再来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这一切都是比较需要技巧性。茶艺专业教师应该在上课过程中,对音乐进行比较系统的介绍,从简到难,循序渐进,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小结

当前,我国常见的茶艺表演多以重冲泡动作、轻背景音为主,以致很多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茶艺表演都使用了一样的背景音乐,造成了欣赏、品饮者的审美疲劳,从而削弱了对茶艺表演动作的直观感受,无法纵身其中。所以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选择,考验着茶艺专业的教师、学生和茶艺爱好者的智慧。为满足欣赏者对茶文化的精神追求,茶艺文化的教学人员、创作传播人员务必要对背景音乐的选择进行合理的解析,与茶艺表演相糅合,更深层次地表现出茶艺表演的精髓。

参考文献:

[1]许远伟.论音乐在茶艺表演中的重要性[J].福建茶叶,2016(4).

[2]胥佳.浅谈农村茶艺表演中的肢体语言及审美[J].农民致富之友,2015(16).

[3]陈力群,郭威.茶艺表演阐微[J].艺苑,2014(2).

[4]刘钟瑞.浅谈茶艺表演中的技艺和气质[J].农业考古,2006(2).

[5]刘盛龙.感悟茶艺表演[J].农业考古,2004(2).

[6]张明行.帝国茶苑举办中国茶艺表演洋观众齐鼓掌谢幕场面感人[J].农业考古,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