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05:08

建筑设计方法篇1

[论文摘要]建筑设计方法是建筑师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能是凭自己的职业素养和生活经验,以建筑的方式服务于不同人群的生活与工作要求。所以对建筑设计方法和思路的各方面作以简单的阐述。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体量增大、建筑复杂性提高,传统的凭经验、直觉的设计方法已无法适应建筑发展的需要。现代设计方法要求建立在明确的目标及秩序基础之上,设计计划将奠定系统化设计方法的基础,同时为多学科合作和使用者参与提供机会和方法,真正满足人们对建筑物质、心里的需要。

一、建筑设计的概念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广义的建筑设计是指设计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要做的全部工作。设计工作常涉及建筑学、结构学以及给水、排水,供暖、空气调节、电气、煤气、消防、防火、自动化控制管理、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工程估算,园林绿化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各种科学技术人员的密切协作。

二、建筑设计的构成要素及原则

(一)建筑设计的构成要素

1.建筑功能是人们建造房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指所建建筑的用途和使用要求。

2.建筑技术是建造房屋的手段,它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设备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等各项技术保障。

3.建筑艺术形象也是人们建造房屋的主要目的之一,它包括建筑群体和单体的体型、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组合、建筑立面构图、细部处理、材料的色彩和质感以及光影变化等综合因素所创造的综合艺术效果。

4.经济合理。建筑构造设计处处都应考虑经济合理,在选用材料上应就地取材,注意节约钢材、水泥、木材三大材料,并在保证质量前提下降低造价。

(二)建筑设计原则

1.整体性设计原则:整体性设计原则是把要设计的建筑作为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来全面研究整体的功能、构成及其发展规律,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2.综合性设计原则:对任一系统的研究,必须从它的要素、结构、功能、相互关系、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地考察。在综合的过程中把分析有机地给合起来。从综合出发,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再回到综合。每一层次分析的结果都要反馈到上一层次的综合去与整体进行比较,按照比较的差异从新进行分析、修改、整合,使部分与整体达到高度的统一。

3.联系性设计原则:联系性设计原则要求要考虑到相互联系的诸多方面,不仅要考察研究对象这个系统本身的各个方面,还要考察系统的环境。环境是系统存在的外部条件。系统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发生、维持和发展的,与环境中其他系统有着种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包括:环境给系统提供的资源和压力、系统给环境提供的功能和污染。因此,系统与环境是互塑共生的。

4.动态性设计原则:动态原则就是要探索系统的内外联系及系统发展变化的方向、趋势、活动的速度和方式,还要探索系统发展的动力、应用和规律。对于建筑设计来讲尤其要立足现在,兼顾未来,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

5.有序性设计原则:高层系统是由低层系统组成的,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具有构成性关系,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在相干性关系。因此,系统都是有序、分层次的,是层层相包的结构关系。而且层次越低,结合度越强;反之层次越高,结合度越弱。结合度递减,层次结构更加稳定,由此可见,使用房间对功能区、单体对群体、基地对环境都具有构成性关系,其结合度应递减方能促进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如果一个功能区过于依赖于它的上层系统,一旦上层系统中某个环节遭到破坏势必会影响到它的使用功能,甚至会瘫痪。因此,正确地确定各部分的关系,有效地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地组织各种流线和空间序列,是建筑设计中应认真对待的重要环节。

6.结构性设计原则:结构是要素在关系作用下的结合方式,是性能的载体,普遍地存在于事物之中。结构决定性能,性能表现可以反作用于结构。要素是结构的赖以结合者,要素运动的稳定与否、发展方向将影响结构的稳定与否和方向。关系是将要素连接起来的作用,是构成系统的纽带,关系质和量决定结构性能的稳定性。因此,必须了解它的结构。

7.最优化设计原则:系统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差异整合的过程。差异的事物能够整合在一起,它们之间必定有同一性,相互需要、相互支持、优势互补,这是整合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差异的整合使建筑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激发出正的整体效应,促进“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三、建筑设计的程序与组织

建筑设计的程序包括:方案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

初步设计阶段:首先应重新熟悉设计任务书、踏勘现场,进一步收集在设计中会有用的资料。切实了解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情况和当地的一些有关的地方性法规。

初步设计阶段的图纸和设计文件,要求建筑专业的图纸标明建筑的定位轴线和轴线尺寸、总尺寸、建筑标高、总高度以及与技术工种有关的一些定位尺寸,在设计说明中则应标明主要的建筑用料和构造做法;结构专业的图纸需要提供房屋结构的布置方案图和初步计算说明以及结构构件的断面基本尺寸;各设备专业也应提供相应的设备图纸、设备估算数量及说明书。

在完成了初步设计的设计文件后,设计单位应当经由建设单位向有关的监督和管理部门提交全部初步设计的设计文件,等候审批。

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初步设计的文件进行细化处理,达到可以按图施工的深度,并且满足设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和施工的要求。

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图纸和设计文件,应提供所有构配件的详细定位尺寸及必要的型号、数量等资料,还应绘制工程施工中所涉及的建筑细部详图。其它各专业则亦应提交相关的详细的设计文件及其设计依据,并且协同调整各专业的设计以达到完全一致。

在施工图文件完成后,设计单位应当将其经由建设单位报送有关施工图审查机构,进行强制性标准、规范执行情况等内容的。

四、设计思维的创造性与个性化

建筑的个性,不仅来自于其形式,而且要在满足其使用功能需要的基础上,符合使用的个性和审美要求,通过把人的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客观化,创造一个具有文化意味的人性化的空间,使建筑以及和建筑相关的一切都带有人格的力量。个性化设计内涵其实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人性关怀的一个表现。

参考文献

[1]皮亚杰,《结构主义》,商务出版社,1996.

[2]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天津科技出版社,1998.

[3]汪坦,陈志华主编,《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建筑美学卷》,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方法篇2

【关键词】建筑;建筑设计;设计方法

前言

建筑与人的关系非常密切,人类的众多活动都离不开建筑的存在,所谓建筑设计就是在建筑物建造之前,建筑设计师依照最终建设目标,将施工整个过程做事先设想,并将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建筑蓝图、施工手册等一系列问题以图纸和文件的形式呈现。本文将对建筑设计的方法做探讨。

1、建筑设计的涵义

建筑设计是一项复杂的设计,影响它的因素有很多,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因素,将它们有机协调。建筑设计的涵义是,通过建筑物建造前的精心设计,使建筑物的投入成本和施工过程按照预定设计方案合理、有序、顺利的进行,并且完工的建筑能够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和各种功能要求。

2、建筑设计过程

建筑设计的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准备设计阶段;是设计师着手设计之前进行准备工作的阶段,在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了解与建筑相关的各内外部因素,充分掌握建造的目的、建造内容和规模、建造的技术要求、经济要求、建筑物所在地的地形地质情况;

(2)方案设计阶段;依据准备阶段掌握的内容,考虑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建筑物对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的影响,对建筑物的具体实施方案有个大体的布局,设计空间与整体造型、制作模型、编写任务书与施工说明文件;

(3)扩初设计阶段;充分听取规划部门和业主的意见,处理建筑设计与工程技术之间的问题,如采暖、排水、用电、结构等;

(4)施工图设计阶段;将建筑蓝图设计为施工所参照的图纸,施工图的设计要符合相关设计规范、要详细、精准。

3、建筑设计方法

建筑设计是一门关于空间构成的艺术,其最终目标是建造设想的空间环境。建筑设计上常采用的设计方法从理论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六种:平面功能法、构图法、结构法、符号象征法、建筑沿革法、综合法。

3.1平面功能法

建筑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对其分析时不可能只从某一平面来研究,这从理论上来讲是不科学的,但是为了建筑物建成后被更好的使用,单独将平面功能分析抽出来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平面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最终使用功能。比如,在设计公共建筑时,常需考虑密集人群的安全设计、隐私设计等,将这些问题利用平面功能法进行组合,就可设计出一个安全、稳定的公共空间。平面功能法是目前建筑设计师常采用的一种设计方法,它的主要宗旨是,通过对用地关系的分析和对建筑物使用性质的了解,以实现建筑物功能为目标进行平面功能科学、合理的组合,同时兼顾建筑的空间设计等要素。

3.2构图法

现代建筑的体量、空间等要素,都可设计成简单的几何形体的组合,比如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球形、半球形等,来实现我们所需创造的建筑空间形态。采用构图法进行建筑设计时,要依据建筑的功能、特点来合理划分各个几何形状的比例和主次关系。建筑设计人员如何对建筑定位,是构图法使用的前提条件。构图法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早在希腊和罗马时期,构图法就已被广泛应用。构图法的典型实例是巴西国会大厦。

3.3结构法

建筑的结构及形式可以将建筑设计的理念完美的演绎出来,这是结构法的主要宗旨。显而易见,结构与建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建筑的属性可以通过其结构来展示,曾几何时,诸多现代建筑大师也会将结构与装饰当成一个要素来处理,然而,建筑结构本身在建筑艺术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的鸟巢就是结构法设计的一个实例。

3.4符号象征法

符号的概念比较复杂,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不确定性和抽象性,随着人们对抽象事物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符号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建筑结构中。许多特定的符号被使用在建筑表面或建筑内部的特定装饰部位。比如传统大屋顶常被当做历史文脉延续的符号。符号象征法在建筑设计中颇为流行,国内外的很多建筑都有应用,美国利华大厦设计是符号象征法的典型代表。

3.5建筑沿革法

建筑沿革法是所有方法中最难掌握的,原因是此法需要建筑设计师对以往的建筑设计做系统的分析,并将文化、历史、人们的审美观点、生活习惯从中提炼出来,作为今后建筑设计的出发点,进行建筑设计,这对众多建筑设计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也是建筑设计发展的未来。

3.6综合法

在设计师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往往并不是采用上述某种单一的设计方法,而是将其中几种方法有机结合,因为很多建筑设计并不是针对单一的建筑,而是针对一个建筑群。建筑群中每个单体的研究和设计会采用某种特定的设计方法,但整体建筑是各个单体的集合,每个单体建筑之间都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简单、清晰、固定。设计师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设计出大型的、综合的建筑。

4、结束语

建筑设计,狭义的讲就是设计出一栋理想的建筑物,而广义的讲,就是要综合考虑各种会影响建筑设计的因素,比如城市规划、现代技术、科技发展等,从而设计出美观、低碳、经济、适合社会发展的理想建筑。热爱并深刻体验生活是能够掌握建筑设计这门学问的前提。建筑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建筑设计又是建筑的根基,由此可见科学的设计方法对于人类社会与文明的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黎志涛.建筑设计方法入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9

[2]张钦楠.建筑设计方法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2

[3]贾新年,徐飞.建筑设计方法入门[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11

[4]张红友.优化结构设计减少建筑投资成本[J].陕西建筑.2008(11)

作者简介:

建筑设计方法篇3

现代建筑设计方法主要就是指针对现代建筑的建设,全面的设计其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采用到的各个施工环节和施工步骤,进而为后续的现代建筑施工打好坚实的基础,保障其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就当前现代建筑的发展来说,具体的现代建筑设计所包括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不仅仅包括传统建筑工程项目的建筑结构以及其它建筑组成部分的设计,还包括了建筑电气系统、建筑给排水系统以及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等多个方面,并且这些方面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所占的比例也正在不断的提升。针对这种变化来说,针对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进行必要的创新也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仍然沿用以往的一些传统设计方法的话,很难满足这些新出现系统的设计要求,也必然会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导致各种设计问题的出现,影响其后期的正常使用。

2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创新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2.1综合性原则

针对当前我国现代建筑的基本发展现状来看,其表现出来的综合性越来越明显,这种综合性不仅仅体现在现代建筑中包含的系统和结构越来越复杂,更体现在这些系统和结构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必然就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现代建筑的正常使用,因此,具体到现代建筑的设计阶段,也应该充分的关注到这种综合性的要求,对于具体的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来说,也应该遵循这种综合性的基本原则,即在具体的设计中要针对整个的现代建筑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和思考,避免出现单独拿出一个现代建筑子系统进行设计创新现象的出现,这样即使提升了该子系统的设计水平,也很难对于整个的现代建筑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甚至还会存在一定的反作用,因此,针对现代建筑设计方法进行创新就应该抓住这种综合性,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创新,这是最为基本得一个原则。

2.2动态性原则

对于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来说,还应该遵循动态性的基本原则。和以往的建筑工程项目设计相比,这种动态性的设计要求是比较明显的,在以往的建筑工程项目设计中,仅仅依靠稳性的静态设计就能够达到相应的设计目的,而随着当前现代建筑的不断发展,其动态性设计的要求不断提升,因此,在具体的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创新中也应该遵循这种动态化的设计原则,在具体的设计中体现出动态化的趋势和设计目的来。具体来看,这种动态性的设计要求主要就是指现代建筑的设计不应该是静止不动的,应该针对整个的现代建筑过程进行动态化的设计,尤其是要针对整个现代建筑设计中出现的各种变化进行充分的思考,保障其设计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提升设计的活力,保障现代建筑设计的水平。

2.3最优化原则

在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中还应该遵循最优化原则,这也是现代建筑具体设计的一个根本目的和追求所在,只有保障其设计的最优化,才能够体现出现代建筑设计的目的和价值,因此,不论是如何进行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都不能够脱离开这一个根本的目的和追求,要时时刻刻的注意这种最优化原则的体现。

3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创新的具体表现

3.1针对现代建筑的功能进行设计创新

对于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来说,根据其设计的最终目的来看,着重加强对于现代建筑功能实现的设计是最为根本的一个设计创新要求,也应该作为最为典型的一种设计创新表现形式,因此,针对整个现代建筑设计进行创新就应该重点围绕着这种功能的实现展开,无论是对于具体现代建筑施工材料的选择设计,还是针对整个现代建筑内部空间组织结构进行设计,都应该以最大程度的实现现代建筑的功能为基本目的,并且这也是满足现代建筑需要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3.2针对现代建筑技术选择进行设计创新

对于现代建筑设计过程来说,相应的施工技术选择必然是极为关键的一环,也是保障其后期施工过程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针对这种现代建筑施工技术的选择进行设计创新也必然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表现形式,具体来说,针对这种现代建筑具体施工技术的选择进行设计创新也是比较繁琐的,因为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施工技术类型是比较多的,针对不同的施工对象选择不同的施工技术是极为必要的,也是现代建筑技术选择设计创新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和基本要求。

3.3加强现代建筑设计的艺术美感

对于当前现代建筑的设计要求来说,在美感和艺术感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些更高更新的要求来说,具体的设计方法也应该进行必要的创新以适应这种不断提高的美感和艺术感要求,对于这一创新表现来说,主要就是要求相应的设计人员必须与时俱进的加强对于相关现代建筑美感和艺术感要求的了解和掌握,并且要学会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体现出来,最终提升现代建筑的设计水平。

3.4加强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经济性的思考

针对当前现代建筑设计来说,其经济性要求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这种经济性设计要求的提升也就对于具体的设计方法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在具体的设计中应该把经济性作为比较关键的一个因素进行思考,进而无论是对于施工材料的选择,还是对于具体施工技术的确定都应该考虑到经济性因素,保障其施工的顺畅。

4结束语

建筑设计方法篇4

【关键词】建筑;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U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2-0012-01

一、引言

建筑与人是密不可分,相互关联的。人类生活及意识形态决定了建筑的意义。建筑设计反映着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形态。简单的讲,建筑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作为从事建筑设计的人员来说,人性化的、不断完善的、优秀的建筑设计将直接作用于人民生活,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来说,工程设计项目真正变为建筑物,是会让人感到激动和欣慰的,建筑师的自豪感也因此而生。建筑设计不应该是盲目组织和不加思考的砌筑,建筑师们应当在形成作品前充分考虑社会环境、经济、政治、人文以及美学各方面的因素,依据建筑设计原理及方法,从而对作品进行系统分析,使建筑不仅能够满足现阶段人们的使用要求,而且能够丰富我们所赖以生活的社会与环境。

二、建筑设计的方法

建筑实用、建筑思想、建筑手法,这三个因素是建筑师支撑建筑创作的基本内涵,也是建筑师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引导设计的主要依据,它们之间互为因果、互相依存。我们说建筑设计的前提是设计形成的建筑首先要满足使用功能,在此前提下,通过建筑思想的指引,运用相关的建筑设计方法,可以完成具有某种倾向的建筑作品;相反,面对具有某种倾向的建筑作品,分析其设计方法,也可以总结出一定的设计思想来。不论正反两方面看建筑设计,建筑的实用、思想、手法是贯穿建筑设计始终的。我们知道建筑设计的方法很多,也并不能统一出一种或几种固定的设计手法。正因如此,我们才有了多种设计流派和多样的建筑设计。但是就某种流派而言,都会有其相对特有的建筑设计方法和手段。从包豪斯到现在的高技、结构、解构、后现代以及简单主义的发展等等,虽然设计方法多种多样,但对这些设计方法而言,都对建筑多样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筑设计方法的产生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人类生活与思想的总结。运用它能使我们科学严谨的对待建筑设计。建筑设计的最基本的过程是一个“由简至繁,由繁至简”的推敲过程。我们可以拿极少主义的建筑设计例子来看,“极少”并不是不经过设计,而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繁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取舍。下面笔者就建筑设计的六种方法逐一进行分析:

1、平面功能(流线)法

建筑平面设计是解决绝大部分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对建筑物的功能分析时就会对所构想的建筑设计进行具体的分析。虽然建筑是一个三维向量的产物,不应该也不可能单一谈论一个局部,但是对于建筑的今后使用,平面分析还是有必要单独提出和研究的。平面处理的好坏直接作用于建筑的使用功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怎样通过使用流线的分析,设计出合理的建筑功能来。比如我们对公共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常常要从使用人员的使用流线之间的关系、密集人群的安全设计、个体私密性等问题进行平面功能的组合;应该提供一个开放、安全、稳定、有亲和力的公共空间。而这些处理在大多数情况下建筑师在分析平面功能关系时必须全面考虑。平面功能(流线)法是目前建筑设计人员大量采用的一种设计方法,其主要概念是,先分析用地关系,通过了解建筑物的使用性质,从功能出发进行平面功能的合理组合,同时考虑建筑的空间设计等环节。

2、构图法

现代建筑的基本体量、空间或其它要素,都可以归纳为简单的几何形体,如矩形、正方形等。建筑设计通过构图要素来分析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从中分析出形体之间的比例、尺度、对比、主从、韵律、均衡、重点等形式美的规律。使用构图法进行建筑设计的一个前提是:建筑师是怎样对其所设计的建筑进行定位的。关于探讨几何关系与构图也并不是到现在才有的,早在希腊和罗马时期,研究几何关系就已经相当深入了。构图法的一个典型实例是巴西国会大厦。

3、结构法

结构法亦称为结构主义的建筑设计方法,其主旨是通过建筑的结构形式来表达建筑设计。结构与建筑空间是密不可分的,可以通过结构设计的表达来演绎建筑物的性质,现代建筑大师也曾经把建筑结构要素当作装饰要素来处理。但那些结构要素本身依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结构外露,就像要告诉人们建筑内容是如此的丰富,以至于人们看到此类建筑有时甚至会有点不知所措。

4、符号象征法

我们把特定的或约定成俗的符号,使用在建筑表面或建筑内部的特定装饰部位;或者,用这些符号来演绎建筑平面以及空间体量。比如国内经常能看到运用传统大屋顶这一特定符号来说明历史文脉的呼应和延续。虽然部分建筑设计生硬的照搬这一特定的符号并不一定能很好的体现建筑文化的传承,但是纵观国内外的很多建筑作品,符号象征法在建筑设计中还是不断的采用。该方法大量运用在一些对建筑形象有特殊要求的建筑设计中,如企业可能试图通过建筑设计与企业符号的结合来展示企业的形象等。

5、建筑沿革法

建筑沿革法,就是要对以往的建筑设计进行系统的分析,从中提炼自然法则、历史、文化和人们的生活习惯、情趣以及人们的思想,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从而进行建筑设计,力求通过建筑设计来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

6、综合法

我们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并不是只针对一个简单建筑而言。大量的群体建筑的建筑设计中,将不同的个体建筑分析为不同的几何形体作为总体的设计方向和研究。使之对于每个单体建筑之间有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清晰地、明辨的。我们运用这种手法设计出了大型的、综合的建筑和城市来。这种方法是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

三、国内建筑设计需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谈建筑设计方法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还应该考虑些什么?我们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建筑设计是不能没有文化和历史的。然而我们在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和历史这一工作上还远远不够。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国际级的建筑大师。“这是为什么?”我们不禁要问!建筑是要靠对人们的热爱和对建筑创作充满激情的建筑师来完成的。我们的邻国印度也是发展中国家,但是他们拥有世界一流的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作为一个建筑师,在近40年的建筑实践中,他注重将建筑和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并致力于解决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而带来的人民生活问题,并设计了著名的干城章嘉公寓。该公寓是为低收入群体做的居住建筑,在建筑设计中更多的是考虑人性的意义。建筑师不能是仅仅为少数有钱人工作来满足他们的奢望。更重要的是能够为经济条件较差的民众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建筑对人应该是平等的,我们需要这样的民族建筑师。当我们走在上海这一中国目前经济最发达地区的街道上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看到高楼林立,我们更应该看到广大市民的居住和生活状况,虽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条件得到了空前改善,然而看到依然还有一根根简易晾衣杆从破旧民居的窗台伸出来的时候,作为建筑设计人员,大家都会有一种内疚的思考。

建筑设计方法篇5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准则,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由于近代的落后和文化的差异,我国的基础建筑理论研究与西方先进理念有较大差距,城市建筑林立的景象背后,是基础理论的薄弱与无序扩张。政府与社会引导的急功近利与浮躁心态,将人们的注意力和设计精力吸引到高楼大厦的设计成果方面而忽视了设计过程、方法、原则与理念。正确的方法与理念、优化的途径是我们达到优异的成果必然的结果。大部分人认为设计方法论是空头理论,无助于优秀建筑的设计与建造,并未意识到进行方法研究的必要,更有甚者认为现代设计方法只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运用或是有关设计技巧的研究。建筑设计方法理论已成为建筑学中必不可缺的科目[1]。这是本文考虑选择建筑设计方法进行总结与研究的主要出发点。

2生态建筑

2.1生态建筑定义

生态建筑,是一个宽泛和大致的概念,总体可概括为“根据当地生态气候和场所条件,同时运用生态学和建造技术,合理巧妙地安排建筑方案和环境关系,使二者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如此建筑可称为广义的生态建筑典范。通俗解释就是使建筑本身的设计,运用天然材料、节约能源、暗合自然并尽量减少破坏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此类建筑具有优良的自身调节和适宜能力,好比天然生态系统,与自然和谐共处。

2.2设计准则与原则

生态平衡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互动与发展的基点,人类与社会进步必须返祖,与自然结合成有机整体,无疑生态建筑就必须解决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为人创造合理的空间建筑环境(即适居的温度、湿度、清新的空气、柔和的光、清静的声和多适灵活的空间等);同时又要呵护周围的自然环境(索取少,影响小)。首先主要强调少费循环使用土地、能源和材料自然资源,贯彻少用、循环以及多用可再生资源等原则,然后考虑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等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声光污染等。

生态建筑作为宏观的概念,在材料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等环节上应超越个体建筑的低微尺度,把它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内整体设计,也可以将生态建筑作为涵盖能源优化、污水处理、太阳能的采用和处理等问题的一个技术的集成体,超出了建筑范畴,需要建筑师和各个专业的工程师通力交流与合作。一些设计准则可表述为:在技术层面和细节考虑,需要合理规划选址、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和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在过程上思考,需考虑生态建筑采用诸如保温隔热、防晒和自然采光等技术策略来提高建筑的性能。生态建筑的地位和作用可总结为:居于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中介地位,注重生物圈的保护,与人方便并面向未来[2]。

因此生态建筑在设计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可归纳概括为:资源经济环保和低费用原则、全寿命设计与建筑整体性原则、环境宜人与建筑灵活性原则、传统特色与建筑设计理论融合的原则和现代技术与环境科学有机统一的原则。

3设计方法

从设计手法分析,生态建筑包括三大类:a从建筑当地出发,采用周围材料以及传统沿袭乡土设计方法;b注重地域性和“适宜新技术”理念和技术的有机结合;c尽量运用新的材料及技术融合本地生态。

上述设计手法以当地生态环境为前提,对技术的应用理念和方法各有千秋,但建造活动应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并设法弥补已遭破坏或失衡的地方生态环境[3]。基于以上设计准则与理念,我们提出如下三种设计方法,现表述如下。

3.1整体设计方法

该设计方法的基本点是,在生态的建筑规划与设计中要把具体建筑看成是与城市建筑大系统相联系的一部分,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出发合理划分区域范围,综合分析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和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即整体设计与布局,通盘考虑。首先,继承保护和弘扬城市地方景观特色,如有必要与能力则创造出新颖的城市特点,在改变不合理的规划模式、区域布局、空间掌控和资源配置的同时,让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脉络得以继承与发扬;其次,调节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努力使项目的建筑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在生态建筑中对这些紧密关联、甚至些许矛盾的因素进行统一、有效、全面的考虑,整体系统的设计方法就是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深刻烙下印记的[4]。

3.2气候设计法

气候是生态建筑设计的原点,也是归结点。气候设计法是指在建筑设计中以气候为参照物,选择或创造与当地或当时气候相适应的材料、构造、建筑形式和利用能源的方式,其生态意义在于影响建筑的舒适度和自然利用方式。建筑适应气候,在“自力更生”最大限度保护人类的同时,也必须顺应人类的生存环境。该设计方法着重强调了气候主动调节被动系统的设计,并从更高的技术要求来强化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其具体手法包括:生物气候法和传统经验借鉴法。“生物气候地方主义”不仅考虑影响人体生物舒适感觉的因素(如冷、热、干、湿等),重点是分析气候、地域和人体生物感觉之间的关系,进而确定可能最优化的设计策略。在建筑理论知识和实际数据分析基础上发展的生物气候法,试图建立起一种通用的科学化、理性化设计模式。针对生物气候法的不足,气候设计的另一设计方法,就是通过重新挖掘和评价地方传统和建筑经验,找到典型具体的气候适应设计模式,适用于具体的地域。因为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比较稳定的气候对地域建筑气候设计分析值得研究,才可以为同一个地区或相似地区的气候经验建筑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照。具体方法有两点:借助现代管理学和人体科学的成果评估传统地域建筑中的生态设计策略和直接采用、修改或发展符合现代设计和生活要求的策略。

3.3生物设计法

生物设计法的主要思想是借鉴生态系统的自身节律以解决建筑与环境间的矛盾。生物设计法首先将建筑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然后合理安排建筑内外的物质因素,以循环方式令资源、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序流动,获得一种低耗、高效、无污染、无废弃物、生态和谐的人工环境。其中最著名和有效为建筑师麦克-哈格提出的“生态设计方法”,该方法分为调查-综合-表述等步骤:1)自然过程调查:以自然为资源,进行信息调查;2)生态因子调查:广泛收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和人文资料,进行资源信息调查;3)生态因子分析归纳:先对各因素进行分类分级,绘制单因素图,再结合具体要求使用图叠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叠加和归纳出相应综合图;4)结果表述:分析各主要因素及资源开发进行适宜度,确定最优的利用方式。

4结论

本文讨论了生态建筑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理念和方法。生态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把握和思考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对其研究也应从设计阶段延伸至施工、检测、新材料研发和相应管理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同时,生态建筑的发展需要建筑师、规划师、结构与设备工程师、监理工程师以及建造师协同合作。

参考文献

[1]曹丽新.浅谈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7):172.

[2]周曦,李堪东编著.生态设计新论一a1生态设计的反思和再认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

社,2003.

建筑设计方法篇6

关键词:建筑规划设计方向

国家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城市形象的提升。城市的形象与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建筑规划与设计不但是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改善居民住房环境的方法,也是树立国家的国际形象,提高国家软实力国际地位的需要。我国的建设已走过了相当长时期的路,尤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简陋、破旧不堪的低层楼房都变成了高耸、美观的现代楼房,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城市各公共设施,娱乐休闲场所一应俱全,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能得到精神的愉悦。这些都是我们建筑取得的伟大成绩。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就,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时候我们注重的只是经济效益,而忽略建筑规划设计。

一、建筑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建筑规划与设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实施困难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

(1)建筑规划的空间实体没有在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逐一落实。

在不发达城市中就常有这种现象,在城市新区中建筑规划了公共设施(如:公园、电影院等)用地,但区中住宅和工厂等都建了好几年了,公共设施还未建起,居民需跑到老远的旧市中心去消遣或购物。这是因为经济计划部门忽视建筑规划设计的要求,而城市建筑规划部门则没有或不可能提出规划实施的时限。

(2)市民对建筑的规划与设计缺乏认识,甚至由于私人利益而阻碍规划的实施。

这在发展较快的城市较普遍现象,例如在某机场路扩建等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计划种,因触及了一部份居民与集体的利益而遇到了很大阻力,最后由市长命令强制执行才解决。这一问题,暴露出市民对法制观念有着淡薄的意识。

(3)建筑设计在规划行业中的具体工作未取得共识。

仅从设计这个概念分析,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的含意是比较广泛的,也是模糊的,在城市建筑规划行业中没有得到确认和普遍使用。国外对城市建筑设计质量的六个评价标准(历史保护和城市改造;人行区综合使用;文化传统;环境关系;建筑艺术)是比较全面、准确的。

(4)建筑规划管理部门的职能尚待完善。

建筑规划设计与各专业规划设计存在不协调的状态。其中,建筑规划设计实施困难的问题与规划部门在政府各职能部门中的权威不足有关。然而造成权威不足的原因主要是规划管理部门的职能尚未完全确定,有些城市甚至在几年内作了多次调整。主要是在建设规划管理、土地管理和房地产行业管理的问题。

二我国建筑规划设计发展的方向

(1)建筑规划应该顺应建设行业的发展,与城市环境相适应。

建筑的建设因为本身收到地域性、气候性和各种人为的因素而朝不同的方向发展,各地方的建筑规划应该顺应建设行业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城市特定的资源和条件,发展特色的城市建筑规划。例如:某地区因水得名,那么各种水资源的利用可以为建筑规划添分加彩,这也可作为建筑规划设计的一大特色之一。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色。北方的平原城市与南方的山地城市,建筑规划肯定会各有特点,这不仅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影响,同时也是由于地质特征的不同,建筑的高低层次不一样,与城市自身的环境相和谐,与建筑的内在秩序相结合,与建筑整体结构相联系,最终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的格局。

(2)建筑规划应该要注意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古代高超的建筑水平和建筑艺术值得我们去借鉴,这也是我们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特色的一张明信片。苏州的园林,丽江的古镇,开封的古街等都是我国的建筑珍宝,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建筑的现代化发展不应该是以牺牲古建筑为代价、侵占古建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获得建筑的发展空间。在建筑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这些历史建筑应该得到特别保护。政府要高度重视古建筑以及其周围的建筑规划。古建筑的发展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要做到古今、中外的完美结合,才能使古建筑的生存不仅只是在保护的层面上,还要面向国际、面向未来。一个城市需要古建筑来加强城市的历史特色和文化底蕴,提升建筑发展的魅力。

(3)建筑规划应该突出地域特色,避免盲目跟风。

建筑规划是可以代表一座城市,是一张十分有特色的明信片,并且体现了该地域建筑的整体形象。建筑规划设计的意义在于能够提前预知规划的效果,指引建筑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在目前中国建筑发展盲目跟风、普遍抄袭的状况下,建筑规划难以突出特色,并对于提升建筑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建筑规划定位准确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建筑的历史特色、文化特色、地域特色、经济特色和政治特色。

三结语

建筑规划设计,不仅要从建设本身特点考虑出发,也要从建筑规划设计方法上深入分析,用心设计。建筑的种类繁多,但总体来讲其占地相对较大,鉴于各地建筑密度的不断增加,人口密集程度的不断加大,建筑的选址应从整体建设出发,力求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不同的建筑在噪声、污染、运输等方面对地域的影响不同,应根据不同的要求,灵活选址。并在建筑的单体建筑功能性和建筑造型风格等方面有所考虑,力求与民用建筑浑然一体,和谐共存。

建筑规划设计不但涉及到人民生活,居住的切身利益。它的社会效应,文化效应,环保效应也会得到相应体现。建筑规划是一个方向标,引领者建筑的健康、有序发展。建筑规划设计还担负着协调建筑用地和耕地的矛盾。

参考文献:

[1]李明,饶永.浅议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J].安徽建筑,2005,(05).

[2]宋光辉.论住宅建筑规划设计中的节能策略与实践[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8,(05).

建筑设计方法篇7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建筑;高效设计

引言

生态建筑是随着人类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不断濒临失衡的危险现状所寻求的理智战略与策略,中国建筑业正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设计已成为建筑设计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建筑业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消费方式及其生态意义。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模式已经不适合社会的发展,生态建筑作为当今建筑设计的方向已收到全世界的关注。

下文中,笔者就根据自己几年的设计经验,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设计做出探讨。

1我国建筑设计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1.1水环境质量总体上没有质的改善,城郊众多小河支汊仍有黑臭象现象存在,西湖富营养化依旧严重,城市饮用水源安全存在隐患。

1.2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基本达到二级标准,但西湖风景区一级标准的达标率不高。汽车尾气污染影响日渐明显,局部地段工艺废气污染扰民现象仍比较严重。

1.3声环境问题特别是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仍是居民投诉的热点,由于交通道路系统不够完善,道路交通噪声仍居高不下。

1.4城市生态系统和结构功能布局不尽合理,旧城区人口密度与建筑密度过大,土地开发强度过大,老城区绿化覆盖率低,旧城居住适宜性差。

1.5老污染如养殖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还没有效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如放射性、电磁辐射和光污染等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逐渐明显。

1.6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生态工程相对滞后,特殊资源如湿地的保护工作比较薄弱,生态监测体系亟待建立完善。

基于以上建筑设计所面临的问题,生态建筑设计方法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值得研究探讨。

2生态建筑设计方法探讨

2.1生态建筑规划设计方法

2.1.1有关复杂地形建筑设计方法

建筑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中,常会遇到复杂地形、地貌的处理,传统的设计方往往是将复杂的地面推平,将其变成平坦的表面再进行设计。

传统的做法不仅使用的人手多,而且任务重,不是理想的设计办法,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更提倡充分尊重基地的地形地貌的特征,在深入研究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设计出的建筑物对基地的影响降至最小。

2.1.2重视现状植被利用率

长久以来,城市与建筑物的建设中,绿化植物都是当作点缀物,总是先砍树、后建房、再配置绿化这种事倍功半的做法。生态学知识告诉我们,原生或次生地方植被破坏后恢复起来很困难,需要消耗更多资源和人工维护。因此,某种程度上,保护比新植绿化意义更大。尤其古木名树是基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尽可能将它们组织到居住区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去。

2.1.3水文特征方面的设计方法

溪流、河道、湖泊等环境因素都具有良好的生态意义和景观价值。建筑环境设计应很好的结合水文特征,尽量减少对环境原有自然排水的干扰,努力达到节约用水、控制径流、补充地下水、促进水循环并创造良好的小气候环境的目的。

2.1.4保护土壤资源为原则

在进行建筑环境的基地处理时,要发挥表层土壤资源的作用。表层土壤是经过漫长的地球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适于生命生存的表层土,是植物生长所需养分的载体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

建筑环境建设中的挖填土方、整平、铺装、建筑和径流侵蚀都会破坏或改变宝贵的表层土,因此,在这些过程之前,应将填挖区和建筑铺装的表土剥离、贮存、在建筑建成后,再清除建筑垃圾,回填优质表土,以利于地段生态环境的维护。

2.2生态建筑高效无污染的设计方法

2.2.1生态建筑的能量利用

目前应用于生态建筑中的可再生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其中以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最为广泛技术也最为成熟。

(1)太阳能利用

太阳的辐射能量可直接进入居室或把热量贮存于其他领域散放或备用,利用各种建筑材料有不同的传导性能,吸收、贮存热量的性能而使空气增温,这是一种无废无污、可持续利用的生态方法。

比如:特朗伯集热墙、水墙是被动式太阳能建筑中重要的两种类型。

特朗伯集热墙是一种依靠墙体独特的构造设计,无机械动力、无传统能源消耗、仅仅依靠被动式收集太阳能为建筑供暖的集热墙体。其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由于篇幅有限,笔者不在这里赘述。

图1特朗伯墙在夏季节白天、夜晚的工作原理

(2)风能利用

生态建筑除利用风压来形成自然通风外,还可利用风力来发电。风力发电系统可以集中布置,也可分散使用。集中式的风力发电系统,以建筑群或小区为单位,在小区的上风处设立风车组,既丰富了小区的景观,又为小区提供了能源供应。随着生态建筑的发展,风能利用设备应可设置在建筑中,直接利用风能为建筑物提供能源,尤其在偏远的山区,综合利用风能,有更重要的意义。

另外,生态建筑还应特别重视生态建材的选择,笔者以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选用持久耐用的材料。由于制造业,尤其是建材产业通常是能源密集型产业,所以那些可以使用更长时间的材料或只需较少维护即可正常运行的设备对于能源节约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耐久性好的材料同时也能减少固体垃圾的产生量(似乎不必担心建材生产者会因此而无法“可持续发展”)。此外,材料或产品的耐久性对于室内空气质量也是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耐久性越好的材料,导致的室内污染越少。

②选用无须再加工的建筑材料。处理越细致和制造过程越复杂的产品和材料通常要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更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选择再(如油漆、再加工、防水防火处理等)较少的建筑材料或者选用那些对其的维护只产生最小环境影响的材料。

③选择内含能量低的材料。加工的能源,只要耐久性和形象能够得到保证,就尽可能地选用内含能量低的原材料。

④尽可能使用由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由再生原料制成的建材产品可以减少固态垃圾以及制造业里的能量消耗。并且节省自然资源,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⑤积极利用可循环使用的建筑构件和材料。这样做可以减少垃圾掩埋的压力和节省自然资源。但是应该注意检测这些材料的安全,同时避免使用旧的玻璃或洁具,因为它们可能会影响能量效率或用水效率。

对于建筑师来说,在设计生态建筑时应选择恰当的建筑材料,比如生态建材来增加建筑的节能效果,直接或间接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灵活利用废弃的建筑材料进一步节约资源,减少消耗。

结论

生态建筑的设计,没有简单的方法,也没有一个万能的公式,建筑师应当主动承担自己在生态保护方面的责任,在自己思想意识中树立起生态的观念,借鉴国外生态建筑创作的成功经验,努力探索建筑生态化的设计方法,通过不断实践,为我国建筑业生态化与可持续性发展的进程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布赖恩•爱德华兹,周玉鹏等译,可持续性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

建筑设计方法篇8

关键词:快餐社会,人文关怀,“内”,“外”

1前言

恐怕世界上再难以找到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整个国家的城市与建筑都在以无可比拟的速度发展着,城市急速地膨胀,新建筑大量地产生,取代着一个又一个经过千百年时光淘洗的古建筑。

在这个物质横流的时代,建筑也如快餐一般被销售入城市,随着流行的风向变换着不同的口味,今天来个理查德·迈耶(Richardmeier),明天来个雷姆·库哈斯(remkool—haas)……都市也如演绎着川剧一般不停地变换着脸谱……。

这是个你追我赶的社会,大家都追赶着最新的资讯,模仿着最时髦的设计方式,总觉得自己走在潮流的前线,却忘记了自己永远不是那潮流的创造者,而只是盲目地跟在后面,做着一个随波逐流的追随者。

我们需要怎样的建筑,建筑背后的意义又是什么,中国式的现代建筑又是怎样的呢?…面对这些刨根问底却又是最须回答的问题,有多少人认真地思考过呢?

2我们应该照搬西方的设计方法吗?

有的人说:“我们运用的是西方最先进的设计理念,方法新颖而又具有时代感,与国际发展接轨……”细想一下,中国的建筑真的全都要这样吗?中国真的和西方国家一样吗?认真地观察和分析比较一下东西方的城市就可以知道。

以欧洲为例,欧洲人对于自己祖先留下来的传统建筑很多都是立法保护,就像柏林那样,在二战中被轰炸得不成样子的城市,战后也被恢复得完美,在佛罗伦萨曾见到一个来自加拿大,满头白发的建筑系教授带着学生包车把帕拉蒂奥(palladio)的建筑从头至尾参观了个遍,一次旅程下来对文艺复兴的历史已经有了深刻而又直观的认识与理解。每当走在欧洲的街头,到处都是历史的痕迹,当地的建筑系学生甚至可以不用在室内上课,教授带着学生现场学习就足够了,整个城市就是一部鲜活的建筑史书。

反观中国的城市,经过了20多年的“整容”,我已经看不见作为城市特质的一面了,到处是高楼大厦,风格迤异,张牙舞,随意在城市里抓拍一个镜头,你难以分辨照片中的情景属于哪个中国城市,甚至有的时候连南方北方也分不清楚,就连闻名于天下的七大古都之首的西安,也已似古非古了,如今城内只留下少数几个如纪念碑式的古建,周围簇拥着密密麻麻,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中华民族耗费几百年上千年积累的那种曾经吸引了世界目光的古老庄严底蕴也渐渐地消失殆尽了。

以上谈到的种种现象只是东西方这个问题的表面差距,而最根本的问题是中西方建筑发展的程度差异。

在西方,在浪漫主义之后迎来了现代主义并走向无与伦比的高峰,后现代的出现开始反思与批判现代主义,至此,地域主义,解构主义相继出现与发展,这是一部完整的批判与创新的历史,在广袤的西方土地上留下了时代的印记。

回看中国的建筑发展,事实上就连现代主义这历史阶段都没有发展成熟,那么作为反对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也失去了批判的依据,之后的就更无从谈起,历史的发展应该是有因有果的,像中国现在“拿来主义”式的现状更是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市场形式主义与吹嘘拼贴现象严重,一切就像开篇所述说的那样发生了。

3关于自己的设计方法

面对中国这一特殊的时期,特殊的环境,特殊的背景。建筑师应以什么心态,选择怎样的方式来面对这块在华夏大地上消失的苍老记忆与文化传统呢?“中国式”的建筑究竟路在何方?

这是一个深刻而又迫切的问题,需要穷尽建筑师生的力气去探索,去尝试,自己也是在这条道路上寻寻觅觅,在不断地建筑设计体验和对历史的思后,总结了一套设计方法,虽然自己还属于“在路上”的状态,但还是想就此问题和大家一齐分享与讨究一番。

3.1关于具体设计之前的思考

在做设计之前,或者说无具象设计的状态下的时候,自己有没有思考过建筑本身的意义是什么‘?自己对设计又有怎样的追求呢?也就是说如何树立自己的建筑价值取向。

这步至关重要,很多人拿了设计题目后就埋头苦干,集中精力在“做”上面,却没有在“想”上深花功夫。这样的设计只能说是没有错误的设计,但深度上有所欠缺,所以先建立自己的建筑价值观,定位一个努力的方向是做设计前应该思考的,有个目标后,自身常常会陷入一种自问自答的状态,伴随着越来越丰富的履历与理论的影响,自己该走的那条路也渐渐明晰起来。

这段时间里,我总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建筑留住时间,记住历史,成为永恒的艺术品,在历史的长河中让建筑承载过去,启导未来。对此问题,很认同拉菲尔·莫内欧的观点。他认为“如果不根植过去,不根植历史和传统,想要建立一个有着坚实基础的未来,或是一个能真正保证人类文明社会持续良性发展的文化是不可能的。”

同样,对于建筑师的责任而言,建筑师不仅应成为文化的保护者和鉴定家,而且更应是它的创造者。回想一下改革开放20年问,有多少新建筑可以与开国十大建筑,如人民大会堂等相媲美的,又有多少会在百年后载入史册延续那燃烧千年的文化火苗呢?思考的结果往往不言而喻。

在设计之前,我经常思考建筑为什么存在,除去功能和最基本的要求,建筑又应该体现什么呢?

我认为建筑最终体现的是一种对人文的关怀。我们现在看到的传统建筑形制是经人类世世代展与改进中形成的,然而这些形式上的特征只是表面的表达方式,这种形制的形成是由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与心理结构而决定的,形制风格的成熟表明这种建筑适应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心理结构,这就是为什么说建筑是哲学的末班车,永恒的建筑形制必将符合人类哲学理念,这也是隐藏在建筑背后却又是能让建筑散发永恒魅力的关键。

心理学家荣格在精神分析学上发展了弗洛伊德的学说,讲人的精神分为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处在心灵最深层的集体无意识,是人类演化过程中的精神剩余物,包含着远祖在内的过去所有世代积累起来的经验。这是一个抽象的事物,而建筑就是把这抽象的事物引导向实体发展,说白了,建筑就是一个载体,承载着像“根”一样植于人类心底的那份情感意识。好的艺术作品都具备同一点要素,都体现出了人类普遍共有的情感,建筑也不例外,要使建筑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就应该把目光转向历史,转向传统,用建筑来承载与续写文化的精髓。

确定了这个设计目标后,具体的步骤就可以展开了,我习惯于把设计过程分成“内”与“外”的两个部分。转3.2“内”的研究

“内”是指建筑生成的逻辑,要建造一个建筑就必须有场地,而个地方必定有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对于建筑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建筑师,应该去了解场地,了解它的历史,它的根。这时,我们就会回顾传统建筑中功能相近的空间并对其进行研究与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只是对传统空间进行简单的元素提取,拼接出所谓的“仿古式”现代建筑,这种方式无异于复制传统。复制只会带来感性的麻痹,也是一种很愚蠢的行为。那么,应该如何面对传统建筑与文化背景呢?

这也就回到了之前的讨论,传统建筑形制是通过人们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结构长期的选择与改进而产生的,建筑由此承载了文化的沉淀,这也是荣格所提到的“集体无意识”层面,它带有一种意象,可以唤醒人们最心底的共鸣,而这种精神在建筑方面表现在具像的空间品质之中。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研习人们的文化与心理,提取一种精神,然后用建筑的方式表达出来。

对于这种感性抽象体验的提炼,有时不一定都只是分析建筑,艺术5大类中其他任意一类都可以,文化、音乐、绘画与舞蹈在精神的表达上相对于建筑来说受限更少,更直接而彻底。因此,艺术学多方面都可以激活你的思路,你可以欣赏首古诗,从意境中得到启发,你也可以品位一幅山水国画,在浓墨淡彩之间感受那份情感。学会用自己的内心去进行调查与思考,捕捉最内心的感官体验:找寻属于自己的那份“根”的情结。

“精神”找到后,接下来就是怎样去营造空间了,这些知识在学校中都会系统地训练,例如如何控制光线,如何把握比例等。这属于手法方面的问题,这里就不多讲述了。但要强调的是设计一个带有“传统”味道的建筑不定全都需要运用传统的元素,用现代的手法也可以创造出古典意味的空间,不需要拘泥于形式,最重要的是在建筑中体现那份传统的精神。

3.3“外”的思考

“外”是指强调与重视场所对建筑的影响意义。记得拉菲尔·莫内欧讲过:“场址是一种有期待的实体,它总是等待着它所期待的建筑建于其上,通过这个建筑物来表现它隐藏着的特征。”的确,在我眼里,场所如同人类一般有着自己的感情与特征,作为建筑师必须静下心来去聆听场地的低声细语。

在我看来,每个场所都是独无二的,都有自己最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由场地内部与场地周边环境一同影响而生成的,如果不重视场地的话,做出来的设计就会显得与环境格格不入,或者如“国际主义”式一般,处处皆行,建筑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表情。正是因为场地间的相异性,才使得相同类型的建筑也可以展现出不同的形态,世界因此丰富与多彩。

讲了许多有关于场地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场地特征,唤醒人们对场地更深层的认识呢?

这个问题关键在于一个眼光的培养。面对基地,我们通常思考的是交通出入口,流线与日照,景观面等基础问题,当然,这些必要的也是基本功,学生时代应培养的能力。但在这种基地分析的项目里哪项才是你最应强调,最应放大的呢7在这里,建筑师的决策力发挥了关键作用,有的人看重流线,有的人强调与历史连续,有的人发掘与环境的形态处理,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每个人思考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不好说谁对谁错,艺术的东西有时难分对错。在这个问题上我只能讲讲自己的看法。

面对场所,我更看重的是这个场所在城市中处于什么地位,城市对她的要求是什么,思考应该用怎样的方式面对城市。这里我不单只是考虑建筑这一功能空间对城市的影响,而更多的是把建筑与建筑以外的空间一同放入城市之中思考,这种情况下很多时候建筑外空间对于城市的意义会比建筑本身更大,场地之中往往隐藏着潜力和暗示,它可能很早就已经存在在那里了,等待着你用建筑的方式让它展现于世人面前。其实这种感受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面对场地更多得去亲身实地的感受它,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会有不同的感受,多去听听在城市母亲怀抱下,回荡在场地的“低声细语”。

4实例说明

以上就是我由内至外的设计方法。光讲过程步骤一时难以消化理解,我就以佩罗设计的法国图书馆为例子来阐述建筑师在设计时“内”与“外”的策略运用。

法国国家图书馆建于巴黎东部赛纳河左岸巨大的再开发地区,在长方形中庭的四周,有4栋L形高层,玻璃幕墙建筑,佩罗在设计图书馆内的读书空间时,参考并研究了法国传统阅读空间,并把这种传统的空间品质引入到现代图书馆之中。

首先他提取了18世纪修道院的空间感受作为主阅览室的设计定位,在阅览室中元素的运用都是现代样式,但空间的比例与光线还有家具的布置却让人深刻地感觉到那浓厚的如修道院般静谧非常的空间效果。

其次,他认为国家图书馆这么一个公共型的建筑,不只需要一个封闭的阅览空间,同时更应具有一个交流性质的场所,为此,他又创造了类似19世纪具有交流意义的传统空间于图书馆之中。佩罗在图书馆的中心建造了一个巨型的下沉庭院,围绕着庭院是具有交流意义的传统廊道空间,这里他做得非常巧妙,下沉庭院种植高耸入云浓密的树木,使每一层空间廊道都可以分享同一个庭院,而事实上每一层的剖面关系也与19世纪传统交流空间很是致。

就这样,佩罗在图书馆内部空间内融入了个体空间与集体空间,而对于法国人来说这栋现代感十足的建筑所蕴含的那一份传统味道却又是那么地熟悉,就算作为外国人的我,也被这空间深深地击中。

对于选择建筑应对场地的策略,佩罗显示了自身良好的理论修养,在他1989年赢得“法国图书馆设计竞赛”等奖的时候,基地所位于那个区域严格来说是什么都没有,也没有大型的工程,可以说是一个“虚”的场地,待建的场所。面对未来周边环境的未知,佩罗在建筑中设计了一个内向的“虚空间”,可以说在当时是一个“虚环境”中的一个“虚空间”,随着时间的流动,周围的“虚环境”开始转变出现新的东西,新的大型建筑,这样,到最后这个地区就只剩下图书馆中的“虚空间”。这个“虚空间”不是单纯对图书馆的读者而言的,更重要的是这个巨大的“虚空间”对于城市的意义。当我进入由4栋L形玻璃幕墙高层建筑围合的巨大城市平台的时候,内心深深地被那种无形的空间张力所震撼。在这个空间的面前,人能释放自我,并开始重新思考与认识自己的内心。面对日渐稀少的城市开放空间,人们很难再找到一个纯粹的空间去静静地进入自己的世界,而法国图书馆却刨造了这样个场所,通过这个“虚空间”平台承载着个又一个纯净的精神世界。

的确,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一种让人感到幸福的过程。

5结语

建筑设计方法篇9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创新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a

一、现代建筑设计的原则

1、全面开发的原则

应当运用更加体现出实效性的方式,运用尽可能少地材料以及资源消耗,从而得到最为理想的开发效果。在如今人类的发展与资源趋向枯竭的状况下,全民开发还是极为重要的。当然,该原则还体现为建筑在空间组织之中"这就应当妥善地对现代建筑的所有面积实施充分而有效之利用。

2、集约设计的原则

如今,建筑的不断建设、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之间矛盾正在变成一个愈来愈显著的问题。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要通过集约设计,拓展立体化开发用地所需要的空间,从而更加深入地开发城市的地上空间以及地下空间,从而更好提升城市空间的利用率。因此,要充分结合本地实施旧城改造的大好契机,更加积极地进行拆旧和建新,从而持续提高城市所具有的实际容量。在建筑设立的空间结果上,还要更加积极稳妥地运用具有轻和薄等特点的新型材料,做到利用尽可能小的建筑空间来实施建筑设计。在如今全世界都在全面推动可持续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时候,实施建筑设计节能就成为了重中之重。由此可见,在现代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当前新技术不断发展的现实状况,持续提升现代建筑设计的集约化程度。

3、合理设计的原则

在如今各类技术标准长期并存的新情况下,必须让现代建筑设计和本地的社会发展状况具有同步性。因此,要紧密结合实际,让现代建筑设计真正得融入当地发展大局之中。为此,就要实施更为合理的设计,真正做到具有实效性,这就要求必须从本地实际经济条件加以考虑,和本地具体消费状况以及市民群众的切实需求一致。在此基础上,现代建筑设计还必须与当地的自然气候状况、地形状况和地质状况等诸多因素加以联系,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建筑设计取得事半而功倍之成效。

二、现代建筑创新设计的条件

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时在自身的设计理论的基础之上还应将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的技术结合起来"创新性是提高建筑设计理念的一条光明之路"以下是现代建筑设计创新设计的条件即新思路来源"

1、创新设计心理条件

现代的建筑设计是创造性的活动,创新心理是设计师投入工作中的意识和心理暗示。只有创造性的心理才能够完成创造性的活动。在建筑的设计创造过程中,如果缺少了真实的情感和创作的激情也就不会出现创新的作品。创新的设计需要设计者具有良好的心理条件,勇于创新,激发潜力。启动创造性的动机,将创新因素融入到整个作品中,才能确保创新设计的产生。

2、设计灵感和顿悟

现代建筑是智慧和思维的统一体,需要设计灵感,即建筑设计师在开始设计构思时能够打开思路,贯通思想灵感闪动。设计的灵感常常从生活阅历和积累的经验教训以及生活体验中来。设计师会从积累的理论知识和以往经验中培养出创新的思维,在设计时会触类旁通甚至是豁然开朗。

3、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通过理性判断和直觉的感知对事物进行大胆的猜想和联想。凭借想象力,我们可以提出设想,想象力是现代建筑的出纳新的核心力。想象力的培养取决于外部条件也在于设计者对于想象力的融入是积极认同的,但要尽力排除主观臆想。建筑设计的想象力的培养包含设计者对问题的理解、观察和发现实质的训练,想象力必不可少。

三、现代建筑设计的策略

1、现代建筑设计城市发展趋势

建筑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建筑物的外部环境等对建筑设计的构思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影响建筑物的外部环境包括建筑形式、建筑物本身的空间因素等。这些因素都难以具体形象的体现,这些是将建筑形态设计与环境形态想结合的,这种结合充分的体现了建筑内在的统一与和谐的逻辑规律。因此,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时应将建筑与城市规划发展相结合,并尊重环境的多样性与整体性。这既是现代建筑新美学观念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现代建筑对城市规划与环境的认同的表现。

2、建筑设计人文发展趋势

现代建筑设计所呈现的作品是与人们有着密切的联系,设计师在设计时应趋向于人们对美的认知和对美的映照和转换。因此在设计时,建筑中的艺术应体现人文精神,应符合人们的审美,应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与视觉表达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引起共鸣。在市政项目的建设中更应体现人文精神,更需要设计师对此种因素加以运用。市政工程是为人们服务的,所呈现的建筑更是需要具备人文精神,这些精神是建筑的灵魂,承载着人们对所规划的新城市、新建筑的美的追求。建筑的人文精神趋向是能够体现人们对美的追求价值与象征意义。在现代设计的过程中,要尊重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这些是影响设计整体艺术形象与现代新美学建筑观念的重要因素,但更需要反映建筑设计艺术的特点,这是反应建筑美学的关键所在。

3、现代建筑智能发展趋势

现代建筑的智能化发展是在设计时,应考虑智能型计算机、智能保安、多媒体现代通信以及现代的环境监控等技术与建筑艺术设计相融合。另外,信息资源以及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情况都能通过自动化监控设备与建筑优化进行组合,让建筑的使用投资物有所值。这种优化组合一方面能符合信息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拥有舒适、灵活、高效、便利、安全的建筑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现代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是能够符合人们居住环境高要求的表现之一。建筑设计师应将智能化运用于设计作品中,要充分考虑利用智能化设备自动调节建筑物的温度、照度以及湿度等。并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冷、热、光、大气等自动调节室内温度环境等,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的消耗,创造出节能环保人性化的生活环境。

4、现代建筑数字化技术趋势

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则依赖于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技术是适用于信息存储与处理的,这种处理方式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科技的发展而越来越应用广泛。现代建筑设计是需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电子技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也应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已经成为现代住宅一项必备的功能,运用数字化的技术在家中实现购物、工作、学习和休闲等,这都需要设计者在设计时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建筑现代化。同时数字化的住宅除了能够给人带来学习、工作的便捷以外还能够有效的节约城市的建筑面积,减少环境的污染等。

5、现代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资源的有限致使现代建筑也要趋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建筑需要有新型的材料、新的能源以及新技术来改变现在存在的建筑资源的浪费。新型节能型材料是建筑材料的首选,这种材料不仅能够节约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建筑本身关系到整体的生态环境,应趋向于生态建筑发展的方向。但是生态建筑作为一个技术集成体涉及到很多技术的问题,而这些技术的问题如果单只靠建筑专业是无法解决的,需要建筑设计师与其他专业的工程师进行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注重节能,加大对生态建筑的关注,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实现现代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法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建筑设计的水平也有着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有视觉的美感,又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手段等。这就需要设计师不仅要掌握设计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电子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只有全面的掌握才能不断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创造出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建筑。

参考文献

[1]卢绍军.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理念探讨[J].江西建材,2014,15:17.

[2]李绪洋.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思路分析[J].价值工程,2014,28:125-126.

建筑设计方法篇10

地基场地的选择是高层建筑进行抗震设计的基础环节,因此在选择建筑地基场地时,要对该区域的地震活跃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对其地质情况进行深入勘察,以此为基础进行科学的综合性分析,并对该区域的抗震设计等级作出准确评估。选址时尽可能避开不利于抗震设计的场地,如因工程需要无法规避,则要做好地基加固处理。选择地基时尽量选择岩石或者密实度较高的基土,以保证高层建筑地基的抗震性能,满足相关建筑标准。

二、注意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要尽可能对抗侧力结构进行简化处理,并保证结构的规则性,以便建筑体所承载的力量可以均匀分布,提高其可靠性。由于结构的不规则性可能导致建筑结构质心与钢心交错,一旦发生地震,这种结构由于钢心距离较大,刚性不足,最终将影响到建筑的稳定性。所以在选择平面布置图时应首先考虑相对规整的方案,尽量避免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平面。

三、建筑结构材料的选择

从某种程度而言,建筑结构材料的质量水平直接决定着地震环境中高层建筑的安全水平。从本质上讲,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就是整合各个建筑构件的延展性,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协调与把握,当发生地震时可以保证高层建筑处于安全稳定的状态。钢筋是高层建筑结构中最重要的材料,因此选择建筑钢筋时首先要考虑其韧性,要求材料具备较高的韧性;如果钢筋的受力方向为垂直受力,要选择热轧钢筋,标准为HRB400级和HRB335级;而对于箍筋的标准,则为HRB335、HRB400和HpB235级;选择其他建筑结构材料时,也要将其抗震性能作为重要参考条件,在保证建筑成本的前提下,合理选择抗震性能较好的材料,以实现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好的抗震效果的设计要求。

四、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有些区域对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要求比较严格,不仅要具备相关规范中所要求的普通的抗震能力,而且还要具备隔震、消能减震的功能。所以在隔震与消能减震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选择建筑场地及地基时,要保证地基的密实度,保证地基的牢固性,即可最大程度减少地震对建筑体造成的破坏;其次,建筑结构不同,对其隔震系数的要求也存在差异,所以实际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合理选择隔震支座,注意不能忽略风力负荷因素;最后,在选择隔震、消能减震方面的建筑构件时,首先要考虑材料的延性,以降低地震对建筑的破坏程度。

五、优化抗侧力体形

如果高层建筑选择的是刚性结构方案,地震时对主体结构的破坏较小,结构不会发生太大变形,可以有效保护隔墙及围护墙等非结构部件,所以可以将地震的破坏降至最低。结构超静定次数越多,地震时出现的塑性铰也就越多,相应的就越能耗散输入的地震能力,对于结构而言,其强度就越高,稳定性也就越好。对结构的屈服机制进行优化,结构遭破坏时不是按照楼层屈服机制进行的,而是按照整体屈服机制进行。在进行结构设计时要注意几点重要原则:“强节弱杆、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压弱拉”。即在选择水平杆件时,首先考虑构件中轴力比较小的作为主要耗能杆件,使其尽量发生弯曲耗能,最终提高整个构件的延性与耗能水平。

六、采用加固设计

要结合建筑体结构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加固设计方案,以提高其抗震能力。具体而言适用加固设计方案的有以下几种情况:首先,机构设计存在缺陷。此时可以采用增加构件提高机构强度的加固方案,或者将原有构件替换为抗震性能较好的构件;其次,需要提高结构整体刚度或承载力。此时可以选择增设构件、扩大原截面、增设套箍的加固方案;再次,建筑结构的整体连接与相关抗震标准要求不符。这就要对结构作出合理调整,以起到分散地震力、减少破坏的作用;最后,要注意建筑体中有些构件与建筑结构并不存在直接关系,如果发生地震可能会造成更大危害,针对这种构件要做好加固处理。

七、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