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07:29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篇1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绿地投资;跨国并购;经济发展水平

1.从绿地投资与跨国并购之间的联系说明国际直接投资发展不同阶段进入方式的选择

绿地投资与跨国并购各有特点,但两者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两种方式可看做是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两个阶段。初级阶段为绿地投资。在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不具备最基本的工业和生产技术,而跨国并购要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如东道国必须具备并购的条件和投资环境,具有可以并购的目标企业,具备能保证投资商从事有效生产和经营的条件和政策。一方面,在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些跨国并购所需要的条件不存在,国际直接投资不得不放弃跨国并购的方式。另一方面,国际直接投资母国之所以进行绿地投资,是因为母国具有相对于东道国来说先进的技术或其它垄断性资源,这样进行绿地投资可以使跨国公司最大限度的保持垄断优势,充分占领目标市场,并且投资母国新建厂房、生产能力、销售渠道等,对东道国工业及技术水平要求较低,因此在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初级阶段,投资主体愿意也不得不采取绿地投资的方式。

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第二阶段则为跨国并购的方式。这是因为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满足了跨国并购的条件,有了十分成熟的或者比较成熟的行业和可以成为跨国并购的目标企业,因此,跨国并购可以说是跨国直接投资和东道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也是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第二阶段。

2.经济发展不同水平国家国际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论证

2.1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选择

发达国家是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力军,也一直占据着国际直接投资的垄断与优势地位。从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对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贡献度来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发展变化的特点与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发展变化的特点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演变与世界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方式演变过程基本是一致的。以美国为例,其国际直接投资主要进入方式也经过了从绿地投资演变为跨国并购的过程。

据《探索跨国企业:关于总部在美国企业的原始资料》相关数据显示,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美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时,主要是采取绿地投资的方式,只有在1966年至1970年间,美国跨国并购占其国际投资的比例高于绿地投资,跨国并购所占比例为49.1%,绿地投资为43.7%,其它投资方式为7.2%,其余时间内,一直是绿地投资占其国际投资的比例高于跨国并购,因此在这段时间内,美国绿地投资额与跨国并购额占其国际直接投资比例大小关系与占国际投资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1951年至1975年间,除1966年至1970年间,美国的国际直接投资以绿地投资为主,也可以说这是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第一阶段,即以绿地投资为主的阶段。

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跨国并购在美国国际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保持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幅度较小,80年代后期则呈现出加速上升的趋势。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统计,1990年至2003年间的14年中,美国公司的跨国并购案共计16000多起,年均超过1000起,并购金额约5700亿美元。跨国并购额超过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0%的年份有10个,超过70%的年份为6个,并且跨国并购额不超过国际直接投资总额50%的年份有3个集中在1990年至1995年之间。表一显示的是全球国际直接投资中,跨国并购所占的比例。

表一可以看出从1995年至2001年,跨国并购一直是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这于美国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方式也是一致的。另有据数据显示,在2004年至2009年间,美国跨国并购额在其国际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一直高于80%,甚至有的年份高于90%。因此可以说,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国际直接投资已进入到第二阶段,也就是以跨国并购为主要方式的阶段。另外在这一阶段中,美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国际直接投资方向由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

表一全球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并购情况单位:亿美元

年份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

国际直接投资额32873590464364398650126327600

跨国并购额22902750342041107200110006000

并购所占份额69.7%76.6%73.7%63.8%83.2%87.1%78.9%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1995年至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

2.2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选择

由于经济、技术等发展水平有限,虽然在某些领域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可以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但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总技术水平低于发达国家的现象。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进行国际投资时,一般缺少向发达国家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所有权优势,因此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进行的国际直接投资较少。在发展中国家之间,虽然技术水平低于发达国家,但在另一个发展中国家市场上相对于当地企业而言存在着竞争优势,为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直接投资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直接投资时,东道国一般为发展中国家。例如我国,目前绿地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但随着我国经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进入方式的也将会由绿地投资逐步演变为跨国并购。

在我国建国初期,由于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与鼓励下,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开始有了新发展。在“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国内企业合并重组,增强公司实力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发展速度缓慢。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近十年的积累与准备,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开始呈现加速上涨的趋势,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从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来看,我国的国际投资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存量分布以亚洲、拉丁美洲最为集中,2008年末,亚洲、拉丁美洲的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存量分别为1313.3亿美元、322.3亿美元,分别占总量的71.4%和17.5%。2009年末,我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投资存量超过同期存量总额的90%,在发达国家的国际投资存量为181.7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7.4%;其中,在亚洲、拉丁美洲、非洲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存量分别为1855.4亿美元、306亿美元、93.3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75.5%,12.5%和3.8%;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存量分别为86.8亿美元、64.2亿美元和51.8亿美元,分别占同期总量的3.5%、2.6%和2.1%。投资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决定了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方式以绿地投资为主。

联合国贸发会议FDi数据库显示的我国1990年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绿地投资额和跨国并购额,以及绿地投资额和跨国并购额在我国国际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其中我国际投资额来看,我国的国际投资额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2004年以来,对外直接投资额呈现迅速上升趋势。从绿地投资在国际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在统计的将近二十年中,绿地投资所占比例低于50%只有3年分别为,2000年48.9%、2003年8.3%,200年27.3%,从数据可以看出,绿地投资是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2.3最不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方式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篇2

内容摘要:一国的外资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总体和天津区域性的外资结构特征,然后以天津市为例,选取天津市的数据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外资结构与经济增长进行相关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外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利弊,最后给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对我国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有所启示。

关键词:外资结构经济增长相关性天津

我国外资结构的特征

(一)外资的产业分布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产业分布以制造业为主,服务贸易领域吸收外资增势良好。截止至2009年,第二产业在我国整体外商投资产业中,占绝对主体地位。外商投资的重点从20世纪80年代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转向90年代初资本密集型工业,近年来又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吸收外资增势良好,但内部投资结构不平衡,表现为投资严重向房地产业倾斜,而直接服务于生产的交通、通讯、金融、保险、商业、信息服务等行业引进外资十分缓慢。

天津作为近年来吸引外资较多的城市之一,在坚持“支柱产业更强,高新技术更大,传统工业更精”的发展原则下,确立了电子信息、化工、汽车、冶金、生物和新能源六大支柱产业,以及电子信息产品、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天津产业发展的重点,并以此为导向吸引了一大批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外资项目。这些项目的建成不仅在天津工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促进了天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天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除了通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实现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外,还积极引导外资发展第三产业。2009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合同外资额近100亿美元,同比增长7%,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速2.6个百分点。服务业占全市合同外资额和实际直接利用外资的比重分别达72%和54.2%。

(二)外资的方式及来源

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跨国公司大多以合资方式进入我国。但随着我国外资政策的放开和跨国公司在华的经验累积,选择独资或合资控股形式的投资势头正在迅速发展,而新合资浪潮也大多以外方绝对控股为前提。我国外商投资的来源比较集中,近九成的外商实际投入资金来自中国香港、维尔京群岛、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十个国家和地区,来自欧盟的外商直接投资也迅速增长。

在天津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采取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三种方式。2000-2009年,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每年基本都占到90%以上,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已经成为天津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但应注意到,外商独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占到一半以上,并且呈上升趋势。

从天津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来源来看,来自香港地区的资金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美国和日本在天津的外国直接投资中共占30%。

(三)外资的区域分布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区域分布仍以东部地区为主。以天津为例,天津市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滨海新区。2009年全年新批外资项目596个,合同外资额138.38亿美元,同比增长4.4%;实际利用外资90.2亿美元,同比增长22%。其中,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引擎作用明显,全区合同外资和实际直接利用外资分别为99.39亿美元和53.78亿美元,分别比2008年同期增长8.3%和22.2%,分别占全市合同外资和实际直接利用外资的72%和59.6%。

尽管滨海新区吸引了天津市绝大部分的外商直接投资,但也应看到,近几年其他各区都不同程度的加快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速度,大多数区县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金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滨海新区的增长速度。

外资结构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选取天津市的数据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分别对外资的产业分布、外资方式与天津市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一)外资产业分布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用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天津经济增长与外资投资企业在天津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实际利用外资额之间的回归模型,以找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各自利用外资的情况对天津经济增长影响的强弱。数据选用1990-2009年天津的有关统计数据。

回归的结果见方程式(1)。

lnGDpt=0.726+1.084*lnGDpt-1-0.026*lnFDi1t-0.174*lnFDi2t-1+0.133*lnFDi3t

(1)

(6.15)(23.16)

(-2.86)(-4.26)(4.85)

其中,t和t-1分别表示本期和上一期;FDi是外国直接投资,lnGDp为天津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值;lnFDi1、lnFDi2和lnFDi3分别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天津的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的对数值。

括号内数字分别为该系数的t统计值。在式(1)的回归结果中,R2=0.998,aDR2=0.997。F检验的临界值为F0.05(4,9)=3.63,方程(1)的F值为1026.55654,通过F检验。t检验的临界值,t0.05/2,9=2.26,各解释变量均通过检验。

由此,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其一,在天津的经济增长中,分布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比在第一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天津的经济增长贡献大。

其二,在外资产业分布中,本期分布在第一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上一期分布在第二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以及本期分布在第三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天津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大,说明分布在第二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天津经济增长存在某些滞后影响。

(二)外资方式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用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天津经济增长与外资在天津投资企业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找出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和独资企业这三种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对天津经济增长的影响。数据选用1990-2009年天津的有关统计数据。回归的结果见方程式(2)。

lnGDpt=0.918+0.964*lnGDpt-1-0.046*lnHZt-1-0.037*lnHZUt-0.024*lnHZUt-1+0.05*lnDZt(2)

(8.93)(44.15)

(-2.79)(-4.30)(-3.29)

(5.29)

lnHZ、lnHZU和lnDZ分别为外国直接投资在天津以合资企业的方式、合作企业的方式和独资企业的方式实际利用外资额的对数值。

括号内数字分别为该系数的t统计值。在式(2)的回归结果中,R2=0.999,。F检验的临界值为F0.05(5,8)=3.69,方程(2)的F值为1597.249,通过F检验。t检验的临界值,t0.05/2,8=2.31,各解释变量均通过检验。

由此,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其一,在天津的经济增长中,外国直接投资在天津以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和独资企业的三种方式实际利用外资额对天津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相同,但独资企业贡献稍大些。

其二,在外资投资的三种方式中,合资方式以上一期的利用外资额影响天津本期经济增长,合作方式以本期和上一期的利用外资额影响天津本期经济增长,独资方式以本期利用外资额影响天津本期经济增长。这说明由于可能受到中国政府的政策影响,合资和合作方式比独资方式的灵活性稍差些,因此对天津经济产生的影响要在下一年度才能体现出来。

外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利弊分析

上文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结构与天津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作了实证分析,从上面的模型可以看出,现有的外资结构对经济增长有利又有弊。

从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来看(式(1)),外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从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来看,外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外资大量流入并投向第二、第三产业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同时,与外国直接投资相伴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传播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也间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

从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来看(式(2)),外国直接投资越来越多地采取独资经营方式,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外商也积极通过各种方式控制企业的股权。外商千方百计取得企业的控制权主要是因为:一方面,随着国内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环境正在形成之中,外商在华独资经营的环境明显改善,外商不再依赖中方投资者与其合作以求适应传统计划经济的许多特点;另一方面,为了保守其技术秘密以保持其更加持久的竞争优势,外商采取独资经营方式的更重要企图在于更大程度地控制投资所在地的产业和垄断市场。

政策建议

(一)改善投资软环境,提高引资水平

我国对自身“软环境”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保持经济发展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建立和完善既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又符合自己具体情况的涉外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加快调整金融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发展战略,不断加强金融创新的步伐。

(二)完善投资产业政策,加速制造基地转化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分布在第二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比在第一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大。因此,在制造业吸引外资方面,应积极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政策,鼓励外商投资企业从单个项目转向全方位的系统化投资,构建新型产业链和产业群,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使我国在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中的地位从低技术加工组装基地向较高技术含量的制造基地转化。

(三)拓宽引资领域,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分布在第三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比在第一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大。因此,应积极引导外资投向商贸、物流、医疗、教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另外,天津市应紧紧抓住滨海新区新一轮开发开放和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有利契机,在滨海新区审慎推进金融、保险、证券等敏感领域的对外开放。

(四)拓展引资方式和渠道,推动经济发展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外商独资已经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并且呈上升趋势。但应注意的是,在世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条件下,跨国公司的并购已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方式,因此应重视完善企业的并购环境,为并购式外资进入创造条件,扩大引资规模。

另外,在天津的外国直接投资,来自香港地区的资金比重最大,其次是美国和日本。基于此,天津应积极构建海外招商网络,加快在美国、日本和欧洲设立天津市招商海外工作站,拓展现有引资渠道,推动经济发展。

(五)天津应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机遇,更科学地利用外资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一方面滨海新区已成为天津市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区域,另一方面,天津市大多数区县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金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滨海新区的增长速度。因此,天津市在吸引外资时,应整合滨海新区资源,加强区域整体协调,充分发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龙头作用,引导外资将对产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项目向滨海新区集聚,将中小配套项目向区县及周边地区延伸。

参考文献:

1.2009年天津市实际利用外资90.2亿美元增长22%[eB/oL].北方网,2010

2.刘佳川,黄斐怡,王乐.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9(24)

3.聂扬.外商直接投资状况分析[J].改革与开放,2009(11)

4.邱艳琪,罗成.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和产业的特点分析.经营管理者[J].2009(22)

5.赵晋平.利用外资与中国经济增长[m].人民出版社,2001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篇3

【关键词】直接对外投资投资战略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179.1亿美元。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存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相比,中国对外投资的流量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比较薄弱,海外投资企业数量、每年海外投资的金额与海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还比较小。而且,中国的海外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业500强中,仅有35家中国企业,且排名大多数位于下游。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研究

1.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作为突破口

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国际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开采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极为优越。对于一些行业,如采矿业、林业、石油开采业,世界上一些国家资源的供大于求,我国企业应该因地制宜的到国外去投资,开采、加工和运回国外的资源以满足国内需要。

2.以制造业和贸易替代为海外投资重点

对我国现阶段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这些技术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3.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与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相一致的标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并购当地高新技术企业或与当地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合资合作,可以直接获取一般技术贸易和引进外资所无法获得的先进技术,然后将技术传播回国内运用,从而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例如。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事业部。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

1.以发展中国家作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选择

我国地处亚洲,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需求偏好等使得进入障碍较小;中国的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技术成熟且竞争激烈的边际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大,投资机会较多;还可以利用东道国享有的优惠贸易条件,把产品销往第三国。

2.有选择地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因为其拥有优良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稳定,投资法律法规健全,金融市场发达,各类人才丰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场所。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把掌握的高新技术反馈回国内。

3.积极谨慎地发展对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投资

这些国家正处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进行直接投资。这些国家拥有仅次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基础、民众的教育和工人的技术水平,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但是其产品出口能力较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中国产品物美价廉,比欧美产品更适合于该地区的市场需求。

1.重点发展具有垄断优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其直接的效果是创造经营的中间产品的内部市场,避免外部市场交易的风险;使资金的转移、税赋的合理避逃有了通畅的渠道;同时降低了谈判、询价等交易成本;保证本企业的技术、技能等不外泄,以持续获得利益。对资源寻求型的投资还可以保证母公司所需资源的稳定来源。

2.大力发展具有经营特色的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大部分却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由于其拥有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优势。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劳动力成本低,产业转移产品的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也比较低廉;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形成了简明高效率的组织结构优势;拥有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实用技术。

3.促进企业集群的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一个国家的成功是来自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国内有大量的企业集群地,如宁波的服装、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等。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选择的重要战略。从跨国公司成长的角度看,企业集群可以作为一跨国公司成长发展过程中内部化优势的一种替代。

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1.根据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国外的自然资源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自然寻求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有利于冲破对于自然资源开发的控制以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习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并购、合资为主。这种进入方式能够直接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培养自己的人才,掌握先进技术,充分提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

2.根据中国的行业特性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一些中国有优势的行业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中国跨国公司应该以新建企业和合资进入方式为主要进入方式。现阶段,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制造业和机床、自行车、钟表等机械加工业是中国技术方面比较成熟的,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具有投资优势,这些行业投资市场主要是经济技术水平与中国接近的发展中国家和某些发达国家。

3.根据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新建、合资为主,有利于发挥这两种投资方式的优点,避免并购、独资的劣势。选择新建和合资方式可以节约外汇资金,有利于利用当地企业的市场开发优势尽快占领市场、弥补新建企业所需时间较长的不足,新建投资风险相对较小,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新建合资企业比较欢迎。

参考文献:

[1]江小娟,杜玲.对外投资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经济研究参考,2002,(73).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篇4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间接投资 融合

一、国际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传统区别

哪里有能带来足够的利润的投资机会,资本就有向哪里流动的趋势,当这样的机会出现在海外时,国际投资的发生就顺理成章。像国内投资分为直接和间接一样,国际直接投资也有这样的分法:把钱交给别人使用然后拿利息的间接投资,自己管理资本、自己控制项目运作以赚取利润的直接投资。

逐利的本性决定了资本扩张的必然。在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扩张的主要手段是“商品输出”,但作为掠夺资源输出商品之辅助的对外投资也是新兴资产阶级热衷的活动。它可以追溯到18世纪时期东印度公司、哈德逊湾公司等为进行掠夺性贸易而在殖民地进行的各种投资活动。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过剩资本”的大量出现使得国际投资(尤其是以借贷为主的间接投资活动)大张旗鼓地展开,并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带到文明世界的每个角落。

二战后,这种产业资本的跨国流动得到了更迅猛的发展,并表现出与传统的资本流动迥然不同的特点。首先,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直接投资对国外企业控制权的要求。直接投资既全部或部分的拥有国外企业,又直接或间接的经营国外企业。而间接投资则很少涉及到这一问题。第二,从资本移动的形式上看,直接投资不只是单纯货币形态的资本转移,而是货币资本、技术设备、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经验资源在国际间的一揽子转移。第三,直接投资具有实体性,它一般通过投资主体在国外创设独资、合资、合作等生产经营性企业得以实现;而间接投资则通过投资主体购买有价证券或发放贷款等方式进行,投资者按期收取股息、利息,或通过买卖有价证券赚取差价,其投资具有虚拟性。最后,由于直接投资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投资回报与投资项目的生命周期、企业经营状况密切相关,通常周期较长,风险较大;而间接投资则更具流动性,风险也相对要小。

传统的资本流动理论对这种日益流行的海外直接投资也越来越没有解释力。直接投资并不绝对的取决于东道国的利率水平,而且很多情况下东道国的利率并不高于母国利率。海默是最早注意到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之不同的西方学者,并开创性地提出了大型跨国企业之所以热衷于海外直接投资乃其拥有东道国企业无法比拟的垄断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他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垄断优势,实现利润最大化。英国学者伯克雷和凯森从内部化的角度解释了这种直接投资行为,他们认为,海外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为克服海外市场的不完全性(由于政府管制、信息缺失和不对称、垄断的市场结构等造成)而进行的内部化行为。邓宁的折衷理论是有关FDi理论的集大成者,他认为FDi的进行取决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位优势三方面因素。

二、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融合趋势

当理论界对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条分缕折地分而论之时,这二者的界限在实践中却并非同样地泾渭分明。在越来越多的场合它们相伴相随,有时甚至很难在它们之间划出界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资本市场的高度发达使大量对外投资行为既有直接投资的内涵,又有间接投资的手法和特点

在资本市场上,资产表现为以下四种基本形式:(1)现金资产:各种货币资产;(2)实体资产:表现为各种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生产资料;(3)信贷资产:各种债权债务;(4)证券资产:表现为股票、债券、商业票据和各种投资收益凭证等证券。实体资产的国际流动是FDi的本质特征,而间接投资则侧重于其他金融资产的流动。然而在现代经济中,实体资本的转移必然大量的借助于各种金融资产的流动。当柯达投资于中国的彩卷行业时,它不是简单地把生产线、管理人员、专利技术等搬入中国,而是通过股权投资、信贷安排、长期合同、现金流动等多种方式进行。随着资本市场的高速发展,在金融中介和各种金融工具的帮助下,这四种资产的相互转化变得越来越便利和快捷。从FDi的发起看,FDi中涉及间接投资因素的情况简要列举如下:

1.兼并收购(m&as)在FDi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方式也日趋复杂。较之新建方式的直接投资,并购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它可以让投资者在进入东道国市场的同时就消灭一个竞争者;而且,它可以让投资者获得公开市场上不易获取的被收购企业的商标、技术、管理经验、关系网、销售渠道等等;并购方式建设周期短,使投资者可以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迅速扩展产品线和营销渠道,从而有利于降低经营中的不确定性;并购方式还可以让投资者利用东道国货币贬值、股市大跌、东道国企业面临财务危机等情况廉价地获取资产从事海外经营。

托宾(Jamestobin)的Q理论为投资者对并购或创建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解释和指导。假设R1,R2分别为收购和新建两种方式的投资收益率,C1,C2分别为两种投资所须资本的成本。Q1=R1/R2,Q2=R2/C2,如果Q1>Q2,且Q1>1,则跨国公司应选择收购方式进行投资,反之,如果Q2>Q1,且Q2>1,则跨国公司应选择新建方式进行投资。

在这里,对跨国公司而言,对外投资,不论是间接还是直接,都可以被抽象为一种数字的决策。而对东道国来说,这种投资又具有间接投资的某些特点。从经营管理的控制权来看,很多情况下跨国公司只是部分地拥有被收购企业的控制权,同时,为了充分利用被收购企业的当地优势,跨国公司对被收购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并非面面俱到。从资源转移的角度看,资源首先是通过货币资本的形式支付给被收购企业的原股东的,而随着并购方式的日趋复杂,并购的支付方式可能是股票等有价证券。而其他技术、管理经验等经营资源的转移则视需要而定,有时这些资源并非由投资者转向被收购企业,而是相反。当被收购企业在东道国是上市公司时,投资者既可以通过被收购企业每年的赢利收回投资,也可以通过出售其股票的形式收回投资。

2.少数股权投资。这种投资虽采用股权形式,但并不要求对受资企业的控制权,同时也有别于单纯追求股票升值的间接投资。通常,它是企业间欲达成某种联盟而采取的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如今的商业竞争比任何时代都要激烈、复杂,即使是像500强这样的大企业也没有能力在各个方面保持领先。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很多企业积极地在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寻求与同行乃至其他行业的优秀企业的合作,以求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通过对对方进行股权投资(有时这种投资是相互的),可以在加强这种联盟关系的同时保持各自经营管理上的独立性。

3.从FDi的资金来源看,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来源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1)公司集团内部的资金。(2)母公司以外的母国资金,主要指母公司利用母国资本市场获得的资金。(3)东道国当地的资金,主要指跨国公司利用东道国当地资本市场获取的资金,或从东道国的合作伙伴处获取的股东资金。(4)国际资金,指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获得的资金。从第二和第四种资金来源看,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只是一线之隔。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行为是由其母国乃至第三国的无数投资者的间接投资行为所支撑的。

4.从FDi的回收来看,传统的直接投资是通过海外企业的赢利逐步收回,而在资本市场高度发达情况下,企业还可以利用各种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转移风险、收回投资,从而使得FDi在回收上要利用间接投资的回收手段。

(二)一些投资机构的国际投资行为往往兼有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特征

1.国际资本市场风险大、技术要求高,能在这样的舞台上提供大量资金的多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各种基金会等机构投资者。相对于个人投资者,它们的投资通常数额大,期限长,注重通过投资组合降低风险。传统上,机构投资被认为是间接投资,但由于其投资规模庞大,为保证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它们通常与被投资企业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常常作为战略投资者成为被投资企业的一员。这又使得它们的投资具有直接投资的特点。它们虽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但时时监督着企业的运营状况,并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利润分配乃至一些关键人员的变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们虽不会直接向企业提供技术、管理经验等经营资源,但却可以成为被投资企业获取这些国际经验的桥梁。

2.风险投资基金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基金,更是兼具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双重特性,它以权益资本的形式向那些新兴的快速发展的小企业(通常为高科技企业)提供创业资金。它是一种直接投资,因为它提供的是权益资本,而且常常占有风险企业的大部分股权;风险投资不仅为企业提供资金,而且提供技术上和经营上援助,帮助企业发展业务计划,促成企业成长;风险基金在投资时必须对风险企业有全面的了解,从技术水平到产品的市场前景乃至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等,只有这样,它才能对企业的发展潜力有适当的判断。同时,它也是一种间接投资,因为风险投资的目的不是控股,也不是直接经营企业,而是通过资金和技术的帮助,促进受资企业的发展,从而使资金得到增值。受资公司的经营管理仍是由原管理层负责,即使风险投资者可能是大股东,原管理层也不必担心失去企业的控制权;从风险投资的退出看,风险资本越来越多地通过企业上市、管理层收购、大企业收购等途径退出,反映了其追求资本增值的本性;风险投资往往通过组合投资的手段同时投资于多家不同领域的风险企业,以降低风险。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篇5

abstract:Foreigndirectinvestmentsupplyfactorsofproductionoverseassubsidiaries,soitcanhelptheinvestcountriesavoidtradeprotectionismandpromotethedevelopmentofexport.thisarticlefirstdiscussestherelationshipbetween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exporttradebyempiricalanalysis,thenintroducesthestatusquoandproblemsofChineseenterprise'sforeigndirectinvestment,atlastraisessomemeasuresandsuggestions.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问题;发展对策

Keywords:foreigndirectinvestment;statusquoandproblems;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8-0084-02

1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发展关系实证分析

对外直接投资是以机器设备、材料、技术和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供应海外的子公司,因此能够跨过多种壁垒,开拓东道国市场,增加了投资国的商品输出。吴文钊(2006)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和影响因素。党远鸿(2009)从宏观和中观两个层面,实证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相互关系。

1.1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1.1.1平稳性检验对表1中这两组数据用eviews软件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在一阶差分后两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表明这两个变量时一阶差分平稳的,即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都是一阶单证变量,差分一次后平稳,即一阶后平稳。

1.1.2协整分析考察对象为1990年到2008年中国出口(eX)和对外直接投资(FDi)如表1,为方便研究得到平稳数据,对两个变量取自然对数,可以拟建立如下一元回归模型:

lneX=C+alnFDi+e

根据eviews可以写出eX和FDi的如下回归结果:

lneX=4.894262+0.802910lnFDi+e(1)

(10.63146)(6.604208)

R^2=0.719544F=43.61557Dw=1.066991

从方程(1)中可以看出R^2=0.719544,表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得很好;Dw值为1.066991,通过平稳性检验,也知道这两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即d=1。因此,Dw>d,拒绝原假设,即两个变量lneX和lnFD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同样eX和FDi之间也存在协整关系;从斜率项的值看,0

1.1.3格兰杰因果检验通过eviews软件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可以得出:对外直接投资不是出口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但是出口却是对外直接投资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1.2实证分析的结果

1.2.1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长期关系通过协整分析表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外直接投资额每变动一个百分点,会带动出口贸易0.802910个百分点的同方向变动。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很小,与年出口贸易额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这就使得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影响偏小。

1.2.2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因果关系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对外直接投资不是出口变化的原因,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原因如下:

第一,可能与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有关系,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相对于出口规模来说总体偏小,不足以对出口造成影响。

第二,本文未考虑资本数量,技术效应及出口倾向等相关影响因素,可能造成模型结果与实际情况不一致。但是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对外直接投资己经对出口贸易产生了正向影响,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带动了出口贸易的发展。

2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问题

2.1投资发展速度快,但投资企业规模小2002-2008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速度为56%。截至2008年中国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1839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连续增长。但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相当比重,海外企业规模偏小,国际竞争力较差。

2.2投资以商务服务业和金融采矿业为主,产业结构不合理从行业分布情况看,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商务服务业217.2亿美元,占38.8%;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58.2亿美元,占总对外投资的10.4%,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和黑色金属采矿业;制造业对外投资17.7亿美元,只占总对外投资的3.2%。

2.3投资主体多元化,私营企业比重较小表面上从事对外经营的中国企业投资主体呈现多样化的格局,但据商务部的统计,截止2008年底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国有企业占69.6%,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仍是国有企业。

2.4企业投资地区广泛,但比例集中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但亚洲、非洲和拉美地区国家是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流向目的地,集中了境外企业数量的71%。

2.5投资方式单一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选择上逐渐有了一些新投资方式,如跨国并购、战略联盟等,但是在对外投资的方式结构上,我国80%以上的海外企业属于新建企业,且合资方式占绝大比重,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跨国收购、兼并方式利用较少。

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对策

3.1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取决于企业本身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只有促进大型企业集团的组建,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本身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扩大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

3.2合理引导和优化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鼓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开发型产业在发展中国家投资,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获取参与国际分工的利益;投资高新技术领域,加大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力度,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过程;引导国内金融机构等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为中国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3.3培育合理高效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鼓励私营企业发展海外市场。私营企业大多产权清晰,能够自我约束,并且可以比较快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大力引导和鼓励私营企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比国有企业更具发展潜力。

3.4正确选择投资的地区在巩固和发展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上,加强对美欧等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

3.5加快跨国并购发展,推进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多元化在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选择上,中国企业要充分考虑国内外市场的发展现状,继续巩固和发展合资方式,同时促进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等新方式的发展,推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文钊.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若干问题研究[D].2006,(12).

[2]党远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研究[D].2009,(4).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对外直接投资;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推进,资本、技术、人力、资源和技术的全球化也在不断发展,现代的产业发展模式正逐步引导着企业为提高生产效率、扩大产品销售范围而走出国门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银行业是我们金融行业的支柱产业,也是目前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

单位:亿美元

目前,我国银行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中央银行、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政策性银行等。由于整体发展模式、资产能力和经营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别,五大国有银行和部分有能力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成为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151亿美元,其中货币金融服务类(原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74.8亿美元,占49.5%。(各年份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与流量见上图)。由此可见,银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是金融类对外直接的主力军。所以,通过研究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特征,为银行业更好地走出去提供有用的政策,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通过中外相关文献的阅读和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对外直接投资处于形成阶段,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不是特别的成熟,所以,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理论研究,可以为我国商业银行更好地走出去寻找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本文将从主体分布、区位选择、投资模式和投资规模四个方面上进一步分析现阶段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特征,以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投资主体集中于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

我国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是五大国有银行以及少数发展较为良好的大型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其他一些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和城商行对外投资极少。从银行业的数据来看,中国银行是海外规模较大的银行之一,其海外机构的数量最多。截至2014年6月末,中行海外资产总额7653亿美元,实现税前利润44.12亿美元,同比增长35.76%,占集团资产总额和税前利润的比重分别为27.73%和22.22%,占比在国内同业中居于首位。从数据上看,中国银行大力配合了“走出去”的战略,充分发挥了综合化的经营优势。但是其他小型的股份制银行把主要的经营范围重点放到了国内市场,对外投资频率低,不够重视,与大型商业银行的差距较大。

二、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较为集中

从目前的投资区位分布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包括美国、英国、德国、南非、俄罗斯、马来西亚、加拿大以及香港、澳门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许多分行、子行、支行和代表处。但是,总体看来,目前商业银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于亚太地区和欧洲地区,占比将近70%,非洲地区较少,仅仅达到了1%左右。很多潜在的市场尚未挖掘。

三、商业银行对外直接投资模式较为单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银行业“走出去”大多采用新建投资的方式,沿袭至今,新建投资已成为我国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方式。近几年,并购投资也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去的重要方式,但是由于规模和资产的限制,并购成功的案例不多,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是并购成功次数最多的银行,我国银行业采用并购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还不够,后续整合管理也还不够成熟,还需要继续寻找并购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并购措施。

四、我国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逐渐增长

近些年,我国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逐渐增长,数据显示,2013年,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151亿美元,其中货币金融服务类(原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74.8亿美元,占49.5%。2013年年末,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170.8亿美元,其中货币金融服务类对外直接投资709.2亿美元,占60.6%。2013年是我国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继续增长的一年,我国银行业逐渐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重新把握有利时机,实施国际化战略,进行全球扩张。

五、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的特征分析,我国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在制定合适的国际化战略,采用因地制宜投资模式,既要考虑自身的需要,也要考察被投资地区和被投资对象的具体情况才能制定合理的投资模式。此外,并购以后,要制定全面有效的整合管理措施;还要联合海外机构,加强合作,实现协同效应。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风险风范意识,加强银行自身建设,提升自身抗风险经营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海外市场,提高自身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邓小东,孙芳.从跨国并购看中国银行业国际化一基于中国工商银行并购南非标准银行的思考[J].北方经济,2009,8:8586

[2]姜业庆.工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n].中国经济时报,20071026(1)

[3]刘智泓.银行海外并购动机的探讨一以中国工商银行东亚并购动机为例[J].发展研究,2011,4:7276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篇7

【关键词】企业融资信用评级企业投资财务弹性

一、前言

企业投资融资是企业经营运作的两种不同的形式,目的都是通过投资融资活动,壮大企业实力,获取企业更大效益的方式。在我国的传统企业中,投资与融资活动往往是由不同的人来完成的。一般地,投资行为被认为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属于重大事项,因而其责任归于企业高层管理者如总经理。而融资行为往往等同于跑贷款,主要是与政府、银行打交道,因此,多由会计部门来完成。近年来,在我国一些积极寻求变革的企业中出现了投融资经理这一新兴职位。这些企业已经认识到,资金是企业的生命链,有效的资金投入、可靠的融资渠道、快速的资金周转,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目前,国家对个别行业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控措施,这就对企业的资金状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投融资人员的职责和地位也就变得更加重要了。指派专门的人员或设立单独的部门来负责企业的投融资决策并予以实施,正是顺应了当今企业发展的要求。

二、企业融资

企业融资是以企业为主体进行资金募集和融通的经济活动,是指企业从自身生产经营现状及资金运用情况出发,根据企业对未来经营与发展需要的科学预测,通过一定的渠道与方式,利用内部积累或向外部的资金盈余者筹集资金,以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需要的行为和过程。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现代企业越来越多的通过对外融资来获取资金,用于支持日常的生产经营以及对外的规模扩张。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一般包括两种: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指企业将通过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留存盈利和折旧等资金储蓄又重新投入生产经营的过程,也是企业挖掘内部资金潜力,提高内部资金使用效率的过程。内源融资来源于企业的内部资金积累,自主性强,是企业获得资金来源中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的融资渠道;外源融资则是指具有资金需求的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向企业以外的其他经济主体(包括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募集资金的融资方式。外源融资方式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借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这两种融资方式中,内源融资应当是企业的首选方式。事实上,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也主要依赖内源方式进行融资。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仅仅依靠内源融资已很难满足现代企业在迅速壮大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资金需求,外援融资也随之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最重要的方式。

在外源融资方式中,根据融资活动是否有金融媒介介入又可以分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资金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在没有金融中介介入的情况下通过特定的金融产品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在这种融资方式下,资金供给方直接与资金需求方达成协议,或在金融市场购买资金需求方所发行的有价证券,将资金提供给资金需求方使用。在直接融资行为中,金融中介的作用仅仅是协助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之间形成债权债务关系。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债券、商业票据,以及企业之间、个人之间的直接资金借贷等均属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指资金供需双方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间接实现的资金融通行为。在间接融资的过程中,资金的供需双方之间不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我们所熟识的银行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存单等均属间接融资的工具。人类自发的直接融资活动起源于人们实物与货币等值交换过程所产生的资金需求,从时间上要远远早于间接融资。

目前我国企业的对外融资主要采用银行借款等间接融资方式,但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行为受到严格管制,信贷融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宏观环境。例如,在银根收紧的形势下,企业获得信贷资金的难度和成本都将显著增加,而通过发行债务融资产品进行直接债务融资,可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提高企业融资行为的灵活性和资金筹措的总体效率。直接融资的成本相对于银行借款等间接融资方式要低,特别是具备较高信用级别(一般认为是aa级及以上级别)的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对融资成本的节约效应更加明显。直接融资与银行贷款等传统的间接融资方式相比,无论是融资规模、效率、成本,还是在市场影响力和市场化程度方面都有显著的优势。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例,2005―2012年共有19个行业的1035家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行业范围及涵盖了工业制造、原材料加工等传统行业,也包括生物医药、计算机、媒体等新兴行业;既包括了了市场化程度较高、资金周转较快的消费品行业,也包括了投资回收期较长、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基建行业。从企业类型上来说,既有传统的国有企业,也有集体企业和基建企业,甚至包括部分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因此银行间债券市场目前已成为企业直接债券融资最主要的市场。

企业发行直接债务融资产品,需要有具备评级资质的评级机构对发行人进行信用评级。信用评级等级越高的债券,越容易获得投资者的信任,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能够以较低的利率发行。

从表1中可以直观的显示信用评级对利率的影响。一般而言,有信誉卓著的第三方担保或以企业自己或第三方拥有的财产作抵押担保、质押担保,可以增强债券的信用级别,有助于降低发行利率。

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有超短期融资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公司债、企业、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企业资产证券化、资产支持票据以及中小企业私募债权等。自从2011年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推出定向债务融资工具以来,“企业累计发债规模不得超过净资产40%”的“天花板”限制已经逐步得到突破,以非公开方式发行的债务融资产品,如资产支持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等发行规模均不受净资产40%的限制。与此同时,我国直接债务融资市场在促进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方面的功能也作用凸显。2012年,民营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直接融资规模达到了1.854.5亿元。直接债务融资市场的蓬勃发展也反过来推动着债务融资乃至整个金融体系创新的步伐,通过不断的创新产品,满足企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进一步完善我国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

三、企业投资

投资指的是用某种有价值的资产,其中包括资金、人力、知识产权等投入到某个企业、项目或经济活动,以获取经济回报的商业行为或过程。投资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公司财富创造的驱动力。

企业投资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直接投资一般是把资金投放于生产经营环节中,主要为企业设立、购置各种生产经营用资产的投资,以期通过对企业的投资获取投资收益。这种企业经营性直接投资,在总的投资中所占比重较大。间接投资又称金融投资或证券投资,是指把资金投放于证券等金融性资产,以期获愿股利或利息收入的投资。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多渠道筹资的形成,企业的间接投资会越来越广泛。

投资现实中,企业能否抓住有力投资机会创造价值,会受到资本市场融资约束的影响,为减少这种影响,企业的应对之策是主动保持财务弹性,以求抓住投资给予,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所谓“财务弹性”,是指企业调动其财务资源以便采取预防或投机性措施,及时应对未来不确定性,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能力。财务弹性的目标是能降低成本及时筹集资金,避免陷入财务困境和丧失投资机会。财务弹性最主要的来源是内部现金和借债。企业现金持有与现金流动性及投资机会正相关。资本市场摩擦越大,企业持有现金越多;多元化经营企业现金流波动性越小,所持现金越少。企业持有充分的现金储备会提高企业的投资水平。当企业面临外部负面冲击时,充分的现金储备可有效减少冲击对企业投资的影响。企业持有现金可有效节约融资成本、应对财务危机、抓住投资机遇的益处。2008年金融危机,许多企业应声倒地;2011年国家宏观调控,引发了多起所谓的“老板跑路”事件,均为缺乏财务弹性,在危机来临时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境。我国金融市场存在信贷歧视,资本市场不发达,为数众多的民营及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而国有及大型企业却可以轻易融到资金。一方面,民营及中小型企业应注意保持财务弹性,以求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应关注国有及大中型企业的财务弹性,防治内部人假借财务弹性之名,行过度投资、奢侈消费之实。任何财务弹性都是有成本的,甚至很高的成本,因此应适度减少其财务弹性,适当提高债务融资比例,增加“内部人”财务约束,最终提高企业投资效率。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投资环境具有构成复杂、变化较快等特点。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在投资决策分析时,必须熟知投资环境的要素、性质,认清投资环境的特点,预知投资环境的发展变化,重视投资环境的影响作用,不断增强对投资环境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利用能力,根据投资环境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投资策略。

投、融资是现代企业资金运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由此,投融资决策就构成了企业的两项基本财务活动,融资决策拟解决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来源问题,投资决策则强调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它们既相互独立,又休戚相关。一方面,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的融资能力,在融资能力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投资项目的选择;另一方面,企业融通资金的有偿使用性,要求企业融资必须以投资的有效需求为依据。融资决策与投资决策已成为各企业在当今的经济热潮中进行理财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融资与投资既是彼此独立的两个方面,又是息息相关的一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当中,人们并没有过多关注融资和投资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是更多的关注于它们各自的独立面。而在目前的企业理财中,融资与投资的关系是决策者们在进行投融资决策时必考虑的重要方面。在企业的投、融资关系这一领域西方学者已做了相当多的具有理论价值的研究。但是他们都是在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前提下进行研究的,其理论成果是否适用于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投资行为,还需要实证的检验。国外的部分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在成长性较高的企业中,负债融资不会降低企业的投资支出,而在成长性较低的企业中,负债融资对管理者过度投资的治理作用则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国内的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的投融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大多与国外学者们一致。那么基于理论的我国上市公司中融资与投资具有怎样的关系,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探讨与研究对企业的投融资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葛培健:企业直接债务融资操作实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篇8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美国;现状;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正在逐步实现从对外输出劳务和商品到对外输出资本的转变。有限的国内市场已不能满足我国优秀企业发展的需要,他们积极拓展国外市场。美国因其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成熟的市场和先进的科技等优势,不断吸引我国企业前往投资。再加上,中美双边贸易长期失衡,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往往容易引起贸易摩擦。我国企业选择对美国进行直接投资,有利于缓和中美双边贸易关系。

一、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企业赴美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据荣鼎咨询公司(RhodiumGroup)网站上公布的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有关统计数据,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项目数累积达到741,投资存量达到359.02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了近64%。仅2013年对美国直接投资总额就达到140亿美元,约占存量的39%。可见,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发展势头正旺。

(一)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概况

从横向上看,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规模相对较小。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统计,到2012年底,美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共计26508.32亿美元,其中英国占18.37%,日本占11.63%,加拿大占8.5%,而中国仅占0.19%。由此可见,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规模远远小于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

从纵向上看,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总体上呈增长趋势。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从2000年1400万美元发展到2013年投资140亿美元,刚好是21世纪初的1000倍。自2000年开始,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总体趋势是逐年增长,2005年因信息技术方面18.6亿美元的大规模投资而大幅上升。2006年后继续平稳增长,2011年增长速度有所放缓。虽然2012年投资规模扩大,绝对额接近2011年的双倍,增速也加快了,但是仍没有赶上2005年之前的增长水平。尽管增速上看比不如之前的年份,但是从2010年起,每年的投资总额较之前的年份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特点

1.赴美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广泛

数据显示,我国企业赴美直接投资呈现出投资行业分布广泛的特点。投资领域涉及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各行各业。到2013年底,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项目最多的行业依次是信息技术领域(119)、工业和电子设备制造业(105)、能源行业(98)和汽车和飞机制造业(91);而投资存量总额排名前四的行业分别是:能源行业(118.61亿美元)、农业和食品行业(72.01亿美元)、娱乐和房地产领域(61.33亿美元)和信息技术领域(34亿美元)。

具体来看,2000-2003年我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集中在汽车和飞机制造业。2004年开始对美国的直接投资涉及的行业相对分散,但每年也有其投资的侧重。如,2004年近七成的投资流向了金融和商业服务领域;2005年超过九成的投资流向了信息技术行业;2008年近一半的投资向健康和生物技术领域倾斜;2010年约六成的投资进入能源行业;2013年有一半的投资流向了农业和食品行业(双汇以71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的猪肉加工商及生猪养殖商史密斯菲尔德)。我国是制造业的大国,我国该类企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因此对美国直接投资,可以绕开关税壁垒,拓展美国市场。近年来,以华为和中兴等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加,以实现企业国际化战略目标。

2.赴美直接投资以民营企业为主体

2000-2013年,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总体上以民间私有资本投资为主。到2013年底,民营企业投资项目数约是国有企业的2.7倍;民间投资的存量达195.69亿美元,政府投资的存量是163.32亿美元。就每年流量而言,2000-2008年间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基本是民间私有资本占主要地位,除了2005年因国有资本在纽约州信息技术领域18.6亿美元的大规模投资,使得这一年政府投资远远超过民间直接投资。只有2009-2011年这三年中,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是政府投资占主要地位,也就是金融危机后,国有资本大量输入美国,引起了美国有关各方的注意。再加上,一般国有资本参与的投资项目在投资总额上均比较高,这也就为以后美国质疑我国直接投资的资本来源和以危及美国国家安全为由对我国企业赴美投资进行严格的国家安全审查埋下伏笔。但2012-2013年这两年,民间私有资本投资又超过政府投资。荣鼎咨询公司年度报告中指出,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80%以上的并购交易和70%以上投资金额都来自于民营企业。由此可见,我国赴美投资的主力不是国有企业,而是民营企业。

3.新建投资和并购两种投资方式并存

对外直接投资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新建投资(也称绿地投资),二是收购兼并。2000-2012年间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新建项目数均多于并购项目,但是并购涉及的金额却远远超过新建投资。到2013年底,我国企业对美国进行新建投资的存量仅为43.76亿美元,而并购的存量是315.25亿美元。二者差距较大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存在个别几个超高并购项目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国外与收购兼并相比进行新建投资难度更大,手续更复杂,风险更高。我国对美国新建投资的项目虽然多,但是涉及的金额不高;我国在美国并购的项目虽然不多,但是单笔项目涉及的金额较大。有学者认为,新建投资与并购相比,美国对我国企业以并购方式进行的投资更为敏感。

我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布十分广泛,至少已经涉及到美国的43个州。本世纪初,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东部和西部沿海各州,之后开始逐渐向中部平原地区蔓延。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州因其高科技产业发达和州政府奖励投资,吸引了我国大批企业前往投资。东南部的南卡罗来纳州和北卡罗来纳州以低税率吸引我国企业。中部的德克萨斯州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发达的能源产业也促使我国企业对其进行投资。据统计,到2013年底,我国对美国投资项目数前四名的州是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194)、中部的德克萨斯州(66)、东部的纽约州(51)以及五大湖地区的密歇根州(51)。投资存量总额排名前三的是东部的弗吉尼亚州(88亿美元)、中部的德克萨斯州(51亿美元)和东部的纽约州(46亿美元)。

二、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面临的困境

经过十多年的赴美直接投资实践,发现我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面临许多困境,如美国对我国直接投资目的的质疑、美国国家安全审查对我国赴美直接投资的阻碍以及我国企业自身存在进入方式选择不当、投资前调研不够深入和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不足。

(一)美国对我国直接投资的质疑与阻碍

1.美国质疑我国直接投资目的

2009年金融危机后,我国资本大量进入美国,其中包括相当大比例的国有资本。美国因此质疑我国国有企业对美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商业利益而是为了国家利益,因而认为我国企业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可能会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美国社会对我国的国有企业十分敏感,他们甚至认为我国银行体系受政府管制,因此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得到国家的支持,能够获得更低成本的贷款,从而在跨国并购活动中胜出。这对其他的同类竞争者不公平,属于在全球范围内扭曲资本的有效配置。

2.美国国家安全审查阻碍我国资本进入

根据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年度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仅2010-2012年这三年里,共有39例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案件遭到CFiUS的审查。同一时期内,CFiUS对英国实施了68例审查,对日本实施了23例审查,对加拿大实施了31例审查。根据前文所提到的英国、日本、加拿大三国在美国直接投资存量中所占的比重,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规模虽然比日本和加拿大小很多,但是遭受的审查案件却在绝对数量上超过了这些国家。由此可见,美国对我国FDi进入有严格的审查,这严重阻碍了我国资本进入美国。

(二)我国赴美投资企业自身存在不足

1.我国企业进入美国的方式选择不当

我国企业进入美国的方式选择不当,涉及金额巨大的投资项目往往以并购方式进入,新建投资的规模偏小。就新建和并购两种进入方式而言,新建投资更适合于具有自身比较优势的企业,并购则可以借助东道国的品牌、渠道和管理等迅速进入市场。另一方面,与能创造美国就业机会的新建投资相比,并购有时候反而会造成美国的失业率上升,失业对美国社会而言是非常敏感的话题。而我国企业进入美国采用并购方式的案例涉及的金额巨大,往往在美国国内相关利益者和媒体的共同炒作下,抛出造成失业或者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等质疑,引起美国各界广泛关注。美国社会还担心一旦我国企业并购成功,我国企业会把先进的技术转移到国内,造成先进技术转移,使其丧失原有的竞争力。

2.对美国投资环境研究不够深入

我国和美国在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别。对美国投资环境研究不够深入透彻,很可能会导致投资的失败。首先,美国作为联邦制的国家,联邦政府和地方州政府对待我国直接投资的态度通常是不一样的,联邦政府出于国家安全等因素的考虑会阻碍我国资本的进入,而地方政府为了发展一方经济,对我国资本进入大多持欢迎态度,甚至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其次,对于CFiUS的基本工作程序、工作机制的不熟悉,导致我国企业在美投资夭折的案例不断增多。因此,我国企业需做好进入美国前的调研工作。最后,我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过度依赖于政府机构的引导,而缺少能够灵活应对美国当地情况的驻扎于美国本土的自治组织。

3.没有融入当地社区,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我国有些企业进入美国后,将自身与当地的社区完全隔离开来,没有意识到融入当地社区的重要性,缺乏全局观念,片面追求短期利益。甚至有些企业将国内的不合规做法带到美国,不能很好地遵守美国本土的相关法律法规,这对企业形象的塑造是非常不利的。我国赴美投资的企业较少开展公益事业和回馈当地社会,给美国社会留下了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不良印象。

三、对我国赴美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

1.积极取得美国对我国的信任

我国和美国在意识形态和经济制度方面的差异,使得美国对我国的赴美投资目的信任不足。再加上我国对美国长期的贸易顺差,使得美国对我国的资本有所戒备。首先,我国政府应该通过官方或非官方等多种途径加强与美国各界的沟通,明确表明我国企业赴美投资也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增加他们对我国资本投资目的的信任,打消美国对我国企业直接投资会威胁到美国国家安全的顾虑。其次,我国政府应该摆出到目前为止,我国赴美直接投资的主体是民营企业而非国有企业的事实,取得美国对我国投资动机的认可。最后,我国政府还应该积极鼓励我国民营资本赴美直接投资,进一步降低美国对我国投资主体和资本性质的敏感度。

2.加快中美双边投资协议谈判

如今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面临的问题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赴美直接投资时遇到的问题极其相似。因此我国政府可以借鉴当时日本政府的做法,加强我国和美国之间的双边投资协议谈判。虽然到目前为止关于我国和美国双边投资协议的谈判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是我国政府仍应大力促进中美两国双边投资协议谈判,在确保协议的公平性和充分考虑中美双方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差异的前提下,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使我国企业赴美直接投资的行为有依据和保障,以此来保护我国企业赴美直接投资企业的权益。

(二)企业层面

1.选择合适的进入方式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我国企业应该优先考虑以新建投资的方式进入美国。首先,与收购兼并的进入方式相比,新建投资不会面临严格的审查。其次,新建投资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为美国民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因其经营方式灵活,往往具有自身的特色产品,所以建议这类企业采取小规模新建投资方式进入美国市场。这样不仅增加了美国的就业机会,而且一般也不涉及先进技术移回国内的敏感话题。最后,对于具有国有资本背景的企业对美国进行直接投资时,建议尝试组建合资公司或者实施非控股并购等方式,降低美国社会的敏感度。

2.进入前做好调研工作

我国企业在对美国进行直接投资前,首先必须进行深入的投资环境调研和分析。结合企业自身优势以及所处行业的特点,分析对美直接投资的可行性和未来获利的可能,并对将来也许会遇到的阻碍进行预测分析,提前制定好解决方案。其次,投资尽量避开CFiUS关注的敏感行业,如不可避免涉及到敏感行业,则我国企业应该积极主动配合CFiUS的审查或者投资方式尽量选择新建投资,以此来规避审查。最后,充分了解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州政府给予对外直接投资的优惠,合理选择最佳投资区位。

3.积极融入当地社区

我国企业进入美国,首先要遵守联邦政府和当地政府的相关规定,积极接受当地社会与舆论监督,减少企业的负面新闻报道,树立良好公民企业形象。其次我国企业还应努力建设驻扎于美国本土的自治组织,通过这些组织宣传我国企业赴美直接投资的目的和意义,加强与美国政府、国会议员和媒体的交流沟通,增强我国企业对美投资的透明度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对美国进行直接投资。最后我国企业要积极融入当地社区事务,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多多参与反馈社会的活动,如向当地的慈善机构捐赠财物,帮助改善当地教育和医疗条件等,以此树立在美国消费者心中的良好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好评度,和美国本土对我国企业的认可度。(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

参考文献

[1]thiloHanemannandCassieGao:ChineseFDiintheUS:2013Recapand2014outlook,January7,2014

[2]KevinB.Barefootandmarilynibarra-Caton,Directinvestmentpositionsfor2012:CountryandindustryDetail,SurveyofCurrentBusiness,July2013

[3]CurtisJ.milhaupt:istheU.S.ReadyforFDifromChina?LessonsfromJapansexperienceinthe1980s,aReferenceSeriesforChineseinvestors,Volume1

[4]杨挺,田云华,邹赫,2013-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征及趋势[J],国际经济合作,2014(01)

[5]冯明,中国在美国直接投资的趋势、结构和障碍[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03)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篇9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中国

1.引言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吸引外商投资已成为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的重要体现。吸引外商投资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其他形式的投资等,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又是对外投资的主要形式,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ment,FDi),亦被称为对外直接投资或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是指一些国家和地区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把所有或部分必要的生产要素转移到国外,并通过对国外的生产要素进行整合、控制国际交易的一种方式。在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中,主要以资本、技术、管理等形式在他国设立企业等。一般来说,跨国公司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组织形式和载体,同时亦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源泉之一。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不仅是出于对出口市场的保护,而且还有突破配额限制、寻求更低的成本以及将投资分散化等需要。自从上世纪起60年代,西方主要大多数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对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主要是从微观角度来探索的。当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是把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对国际贸易的一种替代,由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或是接近市场和原料产地或是充分利用当地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来降低生产成本等,所以跨国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并利用东道国经济、技术、劳动力、政策法规等来决定对外投资的方式,以实现其经济目的。目前,国际上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主要包括垄断优势理论、产品周期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以及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等。具体到我国,通过研究利用FDi效果,分析对FDi的经济效应,不但能让我们对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进程有更为清晰的了解,而且还可以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状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解决发展资金短缺、形成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我国吸收和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目前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总体形势良好,平均每年的增长幅度约为3.5%。据统计,2010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1057.35亿美元,增长了17.44%,总体利用外资已超过1万亿美元;2010年445244家,增长了2.53%,2011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水平为1160.11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9.72%,新批设立企业家数为27712。而2012年新增外商直接投资家数和实际利用外资水平则有所下降,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为24925家,同比下降10.0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也下降到1117.16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7%。目前,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上几乎遍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各个行业。根据科尔尼(atKearney)调查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连续20年成为世界上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并且仍然是对外国直接投资者而言最具吸引力的国家。这说明外资对我国市场投资环境仍具信心。

随着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达到一定规模,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也在提高。以2012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例,其特点大体有以下几点:第一,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产业结构分布进一步调整。2012年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38.4亿美元,占比48.2%,超过制造业4.5个百分点,同比下降2.6%。农林牧渔业实际利用外资20.6亿美元,同比增长2.7%。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488.7亿美元,同比下降6.2%,占全国总量的43.7%。不仅如此,FDi在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分布也进一步优化,尤其是零售行业和金融行业所占的比重继续上升,分别比2011年增加和0.82和0.19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利用外资同比下降10.25%。如图1所示。第二,从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向看,地区分布格局更为合理。从全国范围来看,中部地区引进外资规模达到92.9亿美元,同比增速提高18.5%,明显高于全国,高于全国水平22.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东部和西部地区吸引外资规模分别为925.1、99.2亿美元,同比增速下降了4.2%、14.3%,分别低于同期全国水平0.5、10.6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2012年中部地区优势明显,发展强劲,吸引外资能力不断增强,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继续优化。如图2所示。第三,对我国投资的主要国家投资份额持续增长。以美国和日本为例,2012年其对我国的实际投资金额分别为31.3亿美元、73.8亿美元,同比增长4.5%、16.3%。与此同时,欧盟对我国投资的整体规模为61.1亿美元,增速同比降低3.8%,欧盟各地区对我国投资则发生了分化,。如图3所示。

图1我国东中西地区利用FDi金额比重

图2我国各产业利用FDi金额比重

图3我国主要FDi来源地投资金额比重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都已经取得很大进步,这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是分不开的。同时,我国吸收各种形式的大量外商直接投资也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国FDi与GDp增长趋势如图1所示:

图1: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趋势图

由上图可直观地看出,从1985年19.56亿元逐步上升,到1992年增长速度大幅上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由1991年的43.66亿美元达到1992年的110.07亿美元,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这种高速增长一直持续到1998年,经过1999年、2000年的短暂下滑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到2010年度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超过1000亿美元。2011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1160.11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9.72%,再创历史新高,201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却出现下降,同比下降3.7%。与此同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此期间也不断保持高速增长。图1中直观地表明了FDi增长与GDp增长之间总体趋势具有一致性,然而FDi与GDp之间具体的相互作用机制如何?是FDi促进了GDp增长呢?还是GDp的增长导致了FDi规模的不断扩大呢?本文将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作进一步分析。

3.FDi对中国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为了更加明确地验证外商直接投资(FDi)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选用的指标是GDp与FDi,选取1985-2012年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本文通过利用协整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来进行分析经济增长与外商直接投资的相互关系,即GDp与FDi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动态关系以及相互影响程度等。本文主要选取FDi与GDp指标经过了对数化处理,以消除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国内生产总值(GDp)进行对数化处理后,分别表示为LnGDp和LnFDi,其相应的差分序列为LnFDi和LnFDi。

3.1.aDF检验

表1:变量值的aDF检验输出结果

变量aDF统计值1%临界值5%临界值检验形式结论

LnGDp-0.646369-3.752946-2.998064c,t,1非平稳

LnFDi-1.833549-3.752946-2.998064c,t,1非平稳

LnGDp-2.867995-3.752946-2.638752c,0,1平稳

LnFDi-3.403059-3.752946-2.998064c,0,1平稳

由表1输出的结果可以看出,LnGDp和LnFDi的aDF统计值均小于其在1%及5%水平下临界值,由此可知LnGDp和LnFDi皆是非平稳序列,因此,不能对上述时间序列直接进行回归分析,而应将其先进行协整检验,以检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同时,从上表可以看出,经过一阶差分后,LnGDp和LnFDi序列均是平稳的。

3.2.协整关系检验

由于序列变量非平稳,不能使用经典回归模型,所以要对序列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协整关系检验主要有Johansen协整检验和e-G两步法,一般来说,Johansen检验主要检验多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而e-G两步法则多检验两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因此,对于LnGDp和LnFDi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使用e-G两步法进行分析。器主要步骤是,首先利用传统方法对序列LnGDp和LnFDi模拟回归分析,并得到回归方程,通过对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而后据此来判断变量序列之间的是否存在协整。通过回归分析,得到LnGDp和LnFDi之间的协整方程和残差平稳性检验结果,具体如下所示:

LnGDp=6.766159+0.799396LnFDi

(0.294382)(0.052773)

(15.14782)(22.98429)

R2=0.905309D.w=2.173

表2:残差序列的aDF检验输出结果

aDF统计量-1.6063521%临界值-2.458329

5%临界值-1.742468

10%临界值-1.523426

在协整方程中,括号内分别为标准差和t统计量。从上述分析中可以明确的看出,在10%水平下,临界临界值下-1.523426大于残差统计量的值-1.606352,所以,残差序列可以认定为是平稳的,同时也说明LnGDp和LnFDi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即当FDi变动1个单位时,GDp增长0.799396个单位,协整向量为6.766159,误差修正项为:

eCm=LnGDp6.766159-0.799396LnFDi。

由于已经确定了协整向量,下面我们可以建立VeCm模型,并对其进行估计,具体如下方程所示:LnGDp=0.162955*LnFDi-0.148732*eCm(-1)+0.123800

(0.040430)(0.028992)(0.011882)

(4.030593)(-4.431029)(10.41886)

方程结果表明,eC(-1)的系数表示现在值受过去值的影响程度。由上式可知,系数为-0.148732,这符合误差修正模型的反向修正原则,从系数的t值4.431029可以看出,系数比较显著,这说明当前的增长受前期的误差修正项的影响很大。解释变量LnFDi的系数表示外商直接投资的短期动态影响,即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弹性为0.162955。

3.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篇10

一、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一)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迅速扩大。20世纪80年代是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相对停滞的10年。在这10年中,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率仅为5%,这使得美国一度成为直接投资的净输入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以年均26.8%的速度高速增长,投资规模也迅速扩大。1999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增至1358.1亿美元,是1989年的3.6倍。2003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已超过17889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191.88%,平均年递增14.32%。

(二)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开始向亚太地区倾斜。战后至今,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在空间分布上是相对稳定的。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因为与美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而在美国FDi总额中占有50%以上的份额。其次是加拿大,由于与美国在地理空间上的邻近,也占有美国FDi中的不小份额,约为12%。然后是对拉美和亚太地区的投资,而对非洲和中东地区的投资所占的比重很小。发达国家间的对外直接投资证明了“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正确性,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地理位置邻近是影响对外投资中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美国在对欧洲地区的投资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迅速扩展了对其他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亚太地区因为有着广阔的市场容量和市场潜力,成为拉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力量。2002年美国对亚洲和大洋洲的投资占其投资总额的17.7%,比2001年增长96%,遥遥领先于其对欧洲(49.3%)、加拿大(-16.9%)与中美洲(-67.1%)的投资增长率。

(三)服务业取代制造业成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产业。二战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占第一位的是矿业石油业。20世纪60年代对制造业的投资开始超过矿业石油业上升为第一位;70至80年代,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对制造业的投资增长率放慢,对服务业的投资比重大为增加。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对外直接投资重点逐步转向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截至2002年,美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为295.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3%,占对外投资余额的比重为25.8%;金融业(不含银行)为257.7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43.9%,其占对外投资余额的比重为15.1%;其他类(包括不动产、其他服务业等)为487.6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80.4%,占对外投资余额的比重为34.3%。

(四)跨国并购、利润再投资成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绿地投资一直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美国公司的跨国兼并活动风起云涌,跨国并购方式也开始迅速增加。整个20世纪90年代,跨国并购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约为57%。尽管由于跨国并购案的成交金额存在跨期支付问题,但从总体情况看,跨国并购无疑已成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另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开始以利润再投资为主要方式。2002年美国新资本对外投资为181.03亿美元,较上年下降64.1%;而利润再投资为760.5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6.2%。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对外直接投资良好的收益状况。

二、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变化动因分析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都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影响有着密切关系。

(一)经济全球化促使美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贸易和金融的全球化发展为美国扩大其对外投资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一方面,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拓展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空间;另一方面,在贸易自由化背景下,东道国市场环境的改善大大降低了子公司在东道国的生产成本。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降低了企业在筹资时的利息成本;同时,全球金融市场的24小时运营,也大大便利了美国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管理其公司体系的筹资和资金分配。

(二)经济全球化影响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变化。经济全球化在贸易、金融和投资三方面影响着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第一,由于国际贸易环境越来越自由,突破市场壁垒,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等传统影响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因素的重要性大大减弱。而降低生产和研发成本,提高企业的技术实力和产品的竞争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获取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和技术人才,正是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随着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金融全球化的进程,其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与国际接轨,从而降低跨国公司子公司在对外经济交易中的汇率、利率风险。另外,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为美国跨国公司的子公司进行就地直接融资提供了条件。第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中国家对外商投资的态度由消极转向积极,这使得美国跨国公司大量增加在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成为可能。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服务贸易额的自由化发展促使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流向发生变化。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对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选择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1990~1999年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量是1982~1989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5.4倍,1995~1999年5年中,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额是1990~1994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2倍,超过了1983~1994年12年间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和。由此可见,90年代后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迅猛增长与服务贸易自由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四)经济全球化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美国跨国公司在其投资方式上选择了“兼并”。第一,贸易全球化使得跨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跨国并购正是凭着它节约固定资产投资时间、迅速抢占当地市场、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等优点而成为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争夺国际市场最快、最有效的手段。第二,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各国对其外商直接投资管理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其中,取消合资要求、取消对外商拥有多数股权的限制等措施都大大便利了以跨国并购方式进行的直接投资。第三,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各国金融市场的更紧密联系和市场规模的扩大,这不仅为跨国公司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巨额资金提供了必要条件,也为跨国公司迅速、大规模调动资金提供了方便。

三、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影响

(一)对美国本国经济的影响

1、有助于拉动美国的消费与投资。正因为对外直接投资能带来更高的利润率,美国的大量资本在上世纪90年代才纷纷流向国外。1991至2000年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收入高达10987.50亿美元,超过这期间的对外直接投资资本流出(9109.23亿美元)。巨额投资利润的汇回,在美国转化为投资、消费,直接带动美国经济的增长。

2、对外直接投资推动美国的出口。相关数据表明,一国对外直接投资量与该国的出口量呈正相关关系。战后以来,美国跨国公司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量投资,建立起三万多个生产和销售的分支机构,目的就是占领当地市场和向其他市场渗透,以利于美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1989至1999年美国跨国公司内部出口加上其他美国公司对外国分支机构的出货从1025.58亿美元增加到2088.49亿美元,增长率为103.64%。由此可见,美国跨国公司的外国分支机构对于带动美国出口有着巨大的作用,对外直接投资对美国的出口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