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银行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09:27

互联网银行发展现状篇1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政府的包容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参与下,互联网金融市场蓬勃发展,总体上呈现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更多元、更繁荣。互联网金融的参与主体更加多元。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均在积极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有的还申领了银行牌照,创建了纯线上的互联网银行新业态;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也在传统电子银行业务的基础上,锐意创新,推出微信银行、直销银行等创新业务,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积极推动者;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旭日初升的新行业,产生了成百上千的科技型初创企业,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肥沃土壤。互联网金融的市场更加繁荣。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迅速延展至互联网支付、互联网理财、p2p、众筹等多种新业态,未来还将更加百花齐放。

更规范、更健康。为鼓励金融创新,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明确监管责任,规范市场秩序,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7月18日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是我国互联网金融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对互联网金融的健康规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指导意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互联网金融,遵循服务好实体经济、服从宏观调控和维护金融稳定的总体目标,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在互联网行业管理,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信息披露、风险提示和合格投资者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网络与信息安全,反洗钱和防范金融犯罪,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以及监管协调与数据统计监测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更普惠、更融合。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普惠金融,使金融服务以操作简单、体验便捷的方式服务于普罗大众。如全流程在线的网络贷款改造了传统信贷的模式,使消费者和经营者更方便地获取信贷服务。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不断跨界融合,共同拓展电商、支付、p2p、征信等互联网金融新业态,形成了“互联网+金融”的良好格局。

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为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代潮流,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加大资源投入,在强化传统电子银行优势的基础上,多维度、多层次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强化传统电子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传统电子银行业务仍然是发展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抓手,包括大力发展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内容。

国内最早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其实是商业银行开展的网上银行业务。网银由于其灵活、便捷等特点,受到用户的好评,迅速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传统网银更多是作为银行柜面服务和产品销售的线上延伸,服务于商业银行原有客户,不具备获客的功能。因此,各商业银行纷纷对网络银行进行升级改造,从原有封闭形态向开放的生态圈模式转变。一是积极打造应用场景,增强电子银行的获客能力;二是借鉴互联网思维,简化电子银行的操作流程,提高客户满意度;三是开发专门针对性产品,打造多层次产品线。例如,推出专属渠道的理财产品,丰富电子银行产品线。移动金融也是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之一。提高金融服务的便捷性,是商业银行积极拓展移动金融的主要目的。在具体做法上,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推出手机银行客户端,将传统网上银行移动化,打造“移动银行”;二是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推出定制app,融合各类娱乐、消费、金融等服务,积极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圈;三是与移动运营商合作,推出“nFC-Sim卡”模式的近场移动支付;四是以移动社交平台基础推出微信银行,实现网点查询、转账支付、交易提醒、无卡取现等功能;五是在客户业务办理流程中加入智能元素,如移动营销paD的使用,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体验。

民生银行将发展手机银行作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的重点布局领域之一。民生银行手机银行围绕客户需求和自身业务特点,围绕小微金融的客户需求特点进行创新。为方便客户,民生银行在手机银行中开发了公私账户集中管理、大额汇款、乐收银账户管理、小微贷款、回单验证等特色功能。同时还提供在线打车、交通罚款缴纳、微信微博分享、主题换肤等增值服务,这些功能使民生手机银行的便民服务和交互功能持续增强。截至2014年12月末,民生手机银行客户数超过1300万户,年交易额突破3万亿元,位居同业前列。

搭建开放平台积极获客。从2012年开始,五大行就先后进军电商行业,工商银行“融e购”、建设银行“善融商务”、交通银行“交博汇”、农业银行“e管家”等平台陆续上线。银行热衷于发展电商业务,重点不在于从商品交易中获利,而是在客户的交易过程中嵌入银行服务。在互联网时代,大量客户的购物行为发生在电商平台上,如果商业银行搭建电商平台,便能掌握并充分运用这些交易数据,在此基础上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在电子商务的生态系统中,电商平台的交易数据体现了客户的真实需求和行为模式,是商业银行未来开发相关金融产品的基础和实现差异化经营的保证。商业银行搭建电商平台,能够较好地整合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掌控客户交易信息,为后续大数据融资等各项业务创新奠定基础。

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搭建直销银行平台是较为可行的平台发展策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末,已有民生银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包商银行等20余家商业银行推出自己的直销银行。在已经上线运营的直销银行中,均将货币基金理财作为主打产品,体现了互联网理财注重简单、安全、便捷的特点。从总体上来看,推出直销银行的商业银行大部分属网点数量有限的中小型商业银行。这类商业银行通过直销银行平台开展金融服务,能够摆脱网点数量不足的限制,扩大服务的地域覆盖范围。

开展互联网融资业务。各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利用自身互联网平台,为客户提供多层次线上融资服务。一是通过推出网络贷款业务,实现全流程的线上审贷、放款,大大缩短商业银行传统信贷流程,提升客户体验。具有代表性的银行网络贷款产品有浦发银行“网贷通”、建设银行“快贷”等。二是搭建p2p平台。商业银行利用自身较强的信贷风险控制能力和信誉保障,建立p2p平台来撮合投融资双方的交易,增加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具有代表性的有招商银行小企业e家,该平台2013年10月上线以来,聚集的小企业、小微企业客户迅速增长,获客效果突出。

商业银行积极抓住供应链核心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率的需求,通过深入开展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提高融资的便捷性,帮助企业降低财务成本。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模式包括:一是与第三方合作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具有代表性的有中信银行与海尔“日日顺”平台合作,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与“1号店”合作,为其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便捷融资和支付服务;二是商业银行自主开发相关产品服务,具有代表性的有招商银行专门面向物流和电商行业推出的在线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

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银行业有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在金融领域有着深厚的经营积淀。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种类齐全,产品线广泛,风险控制能力也经历了历史的检验。在发展互联网金融方面,商业银行具有如下优势。

客户基础和服务体系。商业银行同样拥有规模不小的客户资源,多年来积累了一定量的客户数据,并建立了科学、成熟的客户分层服务与经营体系,对客户的金融需求比较了解。商业银行具有较完善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渠道服务体系。在线下,分布广泛的银行网点在建立客户信任、提高服务体验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是实现将客户从线下引流到线上的最佳载体;在线上,已经构建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丰富的电子渠道体系,浦发银行已有近90%的交易通过电子渠道完成,在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也称之为o2o)的服务模式方面,具有更为有利的基础条件。

金融专业能力。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金融的专业化能力至关重要。商业银行在资产配置、产品设计、风险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金融全牌照优势,建立了庞大的专业人才队伍,拥有良好的经营传统和稳健文化。这都将有利于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的先进工具,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

商业信誉和品牌。经过多年经营积累,商业银行建立了良好的客户口碑和品牌形象,并且始终都致力于打造金融的“百年老店”,重视对客户服务的价值传承,有利于快速建立客户信任和认同。

相对于互联网企业,商业银行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弱项主要体现在对市场变化转身相对较慢。

创新需要兼顾存量业务的稳定运行。互联网企业做金融,业务范围相对单一,没有历史包袱,而商业银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有包括公司、个人、同业、金融市场等在内的成百上千项业务,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更大,因此在创新决策上更审慎,业务创新实现的速度上相对偏慢。

管理模式影响决策效率。互联网企业的更多采用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强调以市场和用户为中心建立快速响应的机制。商业银行所建立的“总――分――支”分级管理,同级横向部门之间的公文流转机制,在确保执行力、防范经营风险方面具有显著的保障作用,但也导致决策链条相对较长,灵活性相对缺乏。

企业责任不同导致的经营理念差异。商业银行做为经营性企业,需要以实现盈利为目标,但作为支撑国家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还同时具有服务国家经济发展、保障民生、促进金融普惠的社会职责,企业发展需要与股东的经济效益、民众的服务效益、社会的示范效益等因素相结合考量,决定了商业银行要把稳健经营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互联网企业则强调以风险投资、高薪、股权、期权等激励方式,以扩大市场盈利为主要导向。

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方向思考

商业银行具有特许经营、资本雄厚、客户资源丰富、风控体系完善、物理网点广泛等可利用的传统优势,完全可以在发挥自身优势、规避劣势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

第一,注重顶层设计,再造业务流程。商业银行应从自身组织结构的顶层设计开始,对各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和重构,建立便捷、快速、高效的互联网金融新形象。一是以业务电子化、网络化为手段重构服务体系,组织架构实现扁平化,加强沟通效率;二是简化业务操作流程,减少用户申请到审批的各项中间环节。

第二,整合相应资源,打造平台经济。整合内外部资源,面向客户需求,打造产品、服务、场景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可以选择搭建网上商城,或者与电商、物流等拥有一定客户资源的企业合作,实现客户流量的导入。在服务方面,打通物理网点、自助设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不同服务渠道,形成渠道优势。在产品方面,除实现线下产品线上化外,更加大力开发推出面向互联网客户的金融产品,形成一站式、多层次、全方位的产品销售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整合各类商业场景,打造融合生产、消费、生活、投资、娱乐等全方位的平台,增强用户与商业银行的粘性。

互联网银行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互联网+村镇银行发展对策

村镇银行的发展为我国农村经济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互联网+”为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模式,有利于破解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与我国的村镇银行

“互联网+”为我国村镇银行的产业升级提供了环境和条件。一是“互联网+”能够改善村镇银行分布不均衡状态。从地域看,农村金融机构的分布呈现出中西部分布较稀疏,东部地区较密集;农村地区分布较少,而城市地区分布较多。当然,各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都已形成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三足鼎立的格局。但这三家金融机构并没有撑起广大农村金融市场的一片天。所以,农村,特别是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农村企业和农村居民所能享受的金融服务非常少。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与融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状态。二是“互联网+”能够改善村镇银行资源流向城市的现状。长期看,农业信贷资金存贷差在扩大,存贷比在下降。商业性金融机构逐利性特点决定了从农村吸收到的存款大多会流向利润丰厚的城市重点行业和大集团、大企业,这进一步加剧了村镇银行资源供给不足的状况。三是“互联网+”能够改善村镇银行需求增加与供给不足形成的矛盾。农村经济格局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后发生深刻变化。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出现了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个体户等组织形式。因此,对金融需求的主体过去只有种植户,而现在还包括农村中小企业、龙头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多种主体。农业生产上由粗放型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转变,这些转变会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和更先进的网络金融方式。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网络化程度低,业务风险较高。目前,村镇银行网点还是少,现代技术手段缺乏,缺乏对农村居民的吸引力,部分居民将钱存到村镇银行,其初衷也主要是为了获得村镇银行的优惠贷款。改革开放以来,为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因而也使一部分农民对国家政策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凡是国家在涉农方面的政策举动都被认为是对农民的“救助”行为。以村镇银行来说,他们中肯定有人认为在村镇银行获得了贷款就等于在财政部门拿到了补贴,可不用考虑归还;加之村镇银行发放小额贷款时多以信用贷款为主,很容易形成贷款的道德风险。

第二,人才制约发展,做大做强较难。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是一个银行能够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由于村镇银行主要设立在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在吸引人才方面,很难与大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媲美,更难以与外资银行相竞争。村镇银行应在人才招聘方面更具灵活性,但应该严格避免“近亲繁殖”。从已开业的一些村镇银行来看,其员工大部分是从农村信用社转来的,来自大银行的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很少,即使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对村镇银行也缺乏“入行”的兴趣,更是缺乏网络金融方面的技术人才,因此村镇银行业务急需的专业人才明显不足,严重制约了其发展的后劲。

第三,服务条件不足,业务品种单一。根据银监会下发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可经营业务较广泛。但就目前村镇银行的软硬件条件看,远不具备完成这些业务的水平。第一,有些村镇银行没接入人民银行的实时支付系统,资金清算只能依靠手工操作,汇划到帐速度慢且易出错。第二,有些村镇银行尚未接入征信系统,这就制约了其发展信贷业务,也给其带来更大的风险。第三,村镇银行信息化建设滞后。一方面,与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相比,村镇银行设备投入少、管理水平低、技术力量薄弱,这就使许多业务无法开展。另一方面,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是在乡镇的广大农村居民,所处乡镇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农村居民对金融行业的认知、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和居民收入等因素都限制了村镇银行业务的开展。

三、“互联网+”视域下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对策

第一,利用网络技术,创新营销模式。客户是银行经营的生命,商业银行不仅要通过银行内部数据梳理、分析、评价、筛选、管理、维护存量客户群,更重要的是充分借助互联网与数据流量牵引,增加和拓展有效渠道,延伸渠道触角。对于村镇银行来说,网络银行、电子银行、电话银行、微信银行等等均是可行的经营方式,是互联网技术渠道的不同形态,变有形网点为手头网点,借助互联网技术将银行便利服务的入口渗透到一切可能的角落和终端,随处可见、唾手可得,为争揽客户特别是小微客户创造可能。

第二,加强产品创新,拓展特色业务。目前村镇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吸储、放贷,其他方面的金融业务开展较少,这样一来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存在业务上的较大重合,但其规模和信用又远比其弱。因此,村镇银行应深入农户和乡镇企业,了解他们对金融的需求,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和经营特点,进行产品创新。通过数据挖掘可以快速发现新需求和潜在客户,实现个性化精准定向销售,跳出原有商业银行产品服务设计的固有思路,更加贴合客户需求,以需求组织供给,以供给创造需求,通过快速定义和体验互动,不断拓展银行业务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有效释放银行的内在产能,实现银行产品与服务生产模式的新突破。

第三,完善体制机制,引进优质人才。对于我国村镇银行而言,发展互联网金融是改造村镇银行传统的经营方式、产业结构等重要方式,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提升效益,从而促进村镇银行的健康有序发展,这一方面有助于较大程度上的放权,激活运营机制,从而能够在薪酬激励与决策机制方面更加靠拢互联网企业,增对相关人才尤其是互联网人才的吸引力。现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与探索的阶段,并没有形成一条较优的发展路线,但是对于村镇银行而言,借力互联网金融是一条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周海燕,陈渝.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人民论坛,2016(1).

互联网银行发展现状篇3

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务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p2p小额信贷、众筹融资、新型电子货币以及其他网络金融服务平台。

互联网诞生于美国,欧美国家的金融体系也比较完善、成熟。因此,其传统金融体系与互联网的融合较之世界其他国家,时间更早、程度更高。

1975年,美国开始佣金自由化,证券经纪业务竞争加剧,1990年代互联网技术大发展使高效、低成本的网络证券经纪服务竞争优势凸显,从而诞生了纯网络经纪商e―trade,嘉信理财也由折扣经纪商转型为网络经纪商。1999年美国颁布实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消除了银行、证券、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服务提供者之间经营业务范围的严格界限,对于互联网金融业态和产品创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00年以后,除了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化”以外,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网络借贷、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不断涌现,并获得大众的青睐。目前,“移动支付”成为全球互联网金融的宠儿,美国发展相对滞后,但是2010年以后,竞争也日趋白热化。

二、瑞安市支行的网络金融信息服务现状

(一)农行网络金融信息服务发展现状

网络金融信息服务在中国各家银行发展至今,其主要载体便是电子银行,各家银行通过各自的电子银行向客户们传递相关金融信息;通过电子银行这个平台,办理各种金融业务;通过电子银行,推销各自的金融产品。电子银行业务如今在银行业的竞争中已经上升到了战略层次。

因此,我们不得不说,发展网络银行对网络金融信息服务的发展至关重要(二)瑞安市支行网络银行发展现状

(1)网银交易规模。2013年瑞安市网银交易规模为1.79万亿元,增长率为23.1%。网银交易规模放缓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经过多年发展,瑞安市支行网银交易规模基数增大并且多元化的网络银行手段有所分流,导致网银交易规模增速有所下降;第二,2013年银行业整体业绩不佳,整体盈利下降,加之第三方支付等相关产业的侵蚀,导致网银的交易规模增幅放缓。不过尽管增速下降,但随着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及网络经济的走强,瑞安市支行网银交易规模仍保持平稳的增长态势。

(2)个人网易企业网银交易规模比较。2013年,瑞安市支行企业网银交易规模占比依然较大,为78.7%,个人网银交易规模占比为21.3%。个人网银交易规模占比比去年提升1.3%,预计未来仍会缓慢提升。个人网银交易规模扩大的原因在于:首先,个人网银交易规模的提升,得益于小微企业交易的分流,但是未来随着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正规化,这种分流不会持续太久;其次,随着更多银行业务转移到线上,网银安全性的提高以及网络经济对用户使用习惯的改变,未来个人网银用户的规模、使用频率和单笔交易资金规模都会逐步提高,导致个人网银交易规模占比稳步提高;最后,如果小微企业的网银业务需求被有效挖掘,那么企业网银占比可能回升,或者出现单独的小微网银交易规模。

三、网络金融信息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的网络银行必须有足够强的安全措施,否则将会影响到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说,网络系统安全问题和网络金融立法的滞后与模糊是造成法律风险的原因之一。针对目前网络金融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尽快出台有关网上交易和网上银行的法律法规,降低银行的法律风险,规范网络金融参与者的行为。电子商务立法首先要解决电子交易的合法性、如怎样取用交易的电子证据,法律是否认可这样的证据,以及电子货币、电子银行的行为规范,跨国银行的法律问题。其次,对电子商务的安全保密也必须有法律保障,对计算机犯罪、计算机泄密、窃取商业和金融机密等也都要有相应的法律制裁,以逐步形成有法律许可、法律保障和法律约束的电子商务环境。再次,充分运用政策手段,鼓励网上银行按健康的发展方向开展业务。最后,提升整个社会的信用水平,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信用制度。

互联网银行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盈利;建议和对策

与中央银行和投资银行不同,商业银行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其英文缩写为CB,谐音“存吧”,意为存储银行。商业银行是储蓄机构,主要的业务范围有:吸收公众、企业及机构的存款、发放贷款、票据贴现及中间业务等,主要的利润来源是存贷款之间的利差。商业银行的五个基本职能是:调节经济、信用创造、信用中介、支付中介和金融服务,而随着2013年余额宝的推出,互联网金融迈出了巨大的一步,使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以及优势

1.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

互联网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管理弱和风险大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出现,这时的互联网金融主要是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办理网上业务,通过搭建网上银行平台办理传统业务中的开户、转账、理财等,为证券公司提供网上服务,一些it公司提供证券咨询、证券行情数据分析等服务;到21世纪以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金融机构与互联网技术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以搜索引擎、移动支付、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开始发展并且深入到金融业务领域,网络借贷萌芽,第三方支付机构进一步发展并朝着规范化方向前进;2012年,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在2013年,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获得批准并正式运行、p2p借贷和众筹融资等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和发展,表明互联网金融已经引起政府的关注。

1.2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支撑来发展金融业务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点,其主要的优势有以下几点:首先,信息处理水平高,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传统的商业银行需要进行大量的纸质的问卷调查,通过收集整理后,人工输入到专门的数据库,耗费大量的财力、人力和时间,而互联网则可以通过网上问卷调查,运用专门的计算系统,收集和整理数据,然后归入到相应的数据库,采集整理的环节更加简便,大大降低了工作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其次,客户范围广,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网上购物更加的方便、快捷。网民数量不断增加,网上购物商城所提供的丰富多样的产品种类以及便捷的第三方支付方式,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同时,互联网公司的覆盖面积逐渐扩大,服务方式的不断创新,更加提升了网民的支持率,使得互联网金融拥有大量的用户市场。再次,实现了长尾效应,受到规模的限制,商业银行无法从销量较少的产品里获得利润,而互联网金融则突破了地域的局限,利用搜索引擎整合资源,方便客户找到需要的产品,节省了客户的时间和成本,另外,互联网金融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降低了定制生产成本,增加了利润收入,在突破规模效应的同时,有效的实现了长尾效应。最后,数据资源丰富,互联网金融可以利用专门的数据库存储、整理和分析,商户或者用户的有用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更好的掌握商户或者用户的信用水平、还款能力,及时修正错误信息,有效的规避风险,增强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1]。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1资产业务方面的影响

贷款是商业银行获得利息的主要来源,属于商业银行的资金项。商业银行通过筹集资金,把筹集来的资金借贷出去,利用存款利息与贷款利息之间的利差取得利润,而互联网金融出现以后,客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融资,分割了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利润。

分析影响状况。互联网金融的融资对象主要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冲击着商业银行以个人贷款和小微企业为主的零售贷款业务。按照出资人的不同,可以将互联网金融融资贷款平台分为结构网贷平台和个人网贷平台。其中,p2p借贷和众筹融资属于个人网贷平台,与银行的个人贷款客户不同,个人网贷平台的平均利率高达16%~24%,而商业银行的利率则为5.6%~9.5%,因此,根据贷款利率的高低,一般理性的客户都会选择互联网金融,使得个人网贷平台与商业银行相分离,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客户都能够自由的选择商业银行贷款,但是,一些优质客户仍然会选择商业银行贷款,因此,个人网贷平台无法完全取代商业银行的地位并且两者之间的交集较少。同样,电商贷款属于机构网贷平台,主要通过阿里小贷、京保贝等进行贷款,而机构网贷平台的贷款利率远远高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未对商业银行造成威胁,再加上两者之间的客户群体不同,所以机构网贷平台与商业银行可能存在着互补合作的关系。

综合上文的分析情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资产业务方面,互联网金融不会对商业银行构成威胁,相反,在一定的范围和条件下,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两者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而且,在未来,阿里小贷可能会向商业银行开放,那么,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可以在合作互助的情况下,实现互利互助、团结共赢的发展目标。

2.2影响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属于商业银行的负债项。存款者把资金存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需要按照存款利率支付给存款者利息,如果存款利率过高,商业银行的支付成本就会增加,而如果存款利率过低,商业银行的获取的资金成本就会较少,这两种情况都会对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造成影响。

分析影响状况。以第三方支付、余额宝、p2p借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在负债业务方面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冲击。第三方支付作为买方和卖方之间的交易平台,具有短期存储资金的功能,但是,这种存储功能没有产生利润,而商业银行的活期储蓄也不会产生较多的资金付出,因此,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几乎没有影响;p2p借贷的性质与商业银行的高风险理财产品相同,而其利率远远高于商业银行,所以一些风险爱好者可能会选择p2p借贷,但即使如此,在客户群体方面,p2p借贷与商业银行几乎不存在交集,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较远;就存款利率而言,余额宝的存款利率远远高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但是,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以及商业银行推出的丰富多样、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余额宝的优势也逐渐消失,从总体来看,余额宝在短期内会对商业银行造成影响,但是,长期以后,这种影响作用会逐渐减少。

综合上文的分析情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负债业务方面,互联网金融会对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种影响会逐渐的减少。

2.3影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收取手续费是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而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余额宝理财产品,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带来极大的影响。首先,第三方支付平台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业务;其次,余额宝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由于这两者的介入,商业银行收取手续费的收入减少。

分析影响情况。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开通直接减少了商业银行转账业务的手续费,在没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时候,很多客户会通过商家安装的poS机进行付款,在这个交易过程中,商家支付1%~2%的手续费,发卡行收取手续费中的70%,为商家安装poS机的银行收取手续费中的20%,而如果发卡行与提供poS机的银行为同一家银行,那么,则会获得90%的交易费,因此,商业银行会取得较高的利润;而开通了第三方支付平台之后,总的交易费用减少,商业银行收取手续费的总额也会相对降低,对商业银行的利润造成很大的影响[2]。

总结

总而言之,互联网金融是金融机构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在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其发展和产生是合乎经济发展规律的,因此,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该积极转变观念,利用自己的优势,推出丰富多样的、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不断寻求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机会,以取得互利共赢的发展成果[3]。

参考文献

[1]彭钰.我国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研究[D].厦门大学,2014.

[2]高靖,肖周.我国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状况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0:68-69+103.

互联网银行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合作创新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当前,移动支付,网上支付,手机银行,云金融等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蓬勃发展,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时代给金融机构发展和品牌创立,传播及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传统的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一般的工商企业一样,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平衡、自我发展。面对当前的挑战与机遇,传统的商业银行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未来是否有可能改变传统金融业的经营模式和运行格局。

一、互联网金融的现状

互联网金融涵盖了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p2p网络借贷、众筹和第三方金融平台六种模式,而这六种模式也正是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模式。近年来,特别是2013年以来,随着人们对互联网技术在向金融领域渗透过程中体现出的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降低金融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等优势的认识的深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模式内容也不断地得到创新和丰富。

二、商业银行面临的巨大挑战

(1)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主要竞争对手不仅在战略上高度重视,而且在机制构建、人员配备、资源投入和产品创新等各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各行展开了全方位的竞争。便捷性、安全程度和成本效益的微小差别,都可能导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2)新的市场参与者不断加入,市场面临重新瓜分。近年来,支付领域的创新和市场参与者日益增多,尤其是第三方支付市场快速发展,凭借其超脱于银行的中介地位,加快了在支付结算、账户储值、财务管理甚至是资金融通等各领域的拓展,对电子银行业务和市场形成了更大的竞争和冲击。2013年6月,阿里巴巴“余额宝”,两个月吸纳资金250亿元。7月,新浪网“微银行”;8月,微信5.0版与“财付通”打通。类似“余额宝”等新兴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出现,对银行等传统的理财渠道形成了直接冲击。

(3)新技术带来新的消费方式和新的生活模式,对电子银行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挑战。随着web2.0、云计算、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客户的行为和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这对电子银行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机遇

(1)传统金融服务借助互联网大幅降低了顾客时间和费用成本,降低实体店服务数量进而降低运营成本。而贷款和电商结合,实现了互联网供应链融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高度融合和在线控制的实现使贷款效率和安全性大大提高。这是一个重要观点,但要成立,必须是在一个完全网络社会,人们离开网络即无法生存,网络完全消除了信息不对称状B。

(3)互联网金融为改善客户服务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在小微企业贷款和消费贷款方面。互联网普及和网上金融消费习惯形成奠定了客户群体基础,而搜索引擎、数据挖掘及云计算等发展能将社交网络、传递和共享的广泛、全面、冗余的个人或机构信息筛选、再加工及组织形成针对性、标准性、动态连续的金融信息,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

(4)互联网银行和大数据技术为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工具和相关数据。利用互联网技术,有效突破地理距离限制,实现小微企业网络社区化,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熟人社会”,通过捕捉及整合相关人际关系信息,并进行合理分类,使得小微客户信用行为透明度大大提高。互联网收集和监控的是第一手真实信息,做的是“场景性评审”;而银行传统的线下审核只能靠客户经理搜寻各种第三方资料,做的是“转述性评审”。第一手信息比第三方资料更可靠和准确。在信息充分收集的情况下,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将有效地降低信息不对称状态。

四、结合当下金融背景,传统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1)以风控为重心,加强数据分析与信息利用。强大的数据收集与信息处理能力是互联网金融相对银行的一大优势,对此,商业银行应对借鉴互联网金融对于数据信息的利用,加强数据分析利用的意识。相对应互联网金融强大的数据收集能力与开放的信息平台,商业银行也具有自身的数据优势----海量的客户交易数据。然而商业银行并未能对这一数据财富加以有效利用,没有能将这些数据存量转化为风险控制能力。

(2)以合作为战略理念,加强商业银行新生态体系建设。互联网金融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合作共赢的机会。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对摆脱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积极开展战略合作,通过优势互补,积极推动商业银行服务的网络化,同时积极拓展衍生业务,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建设商业银行的新生态体系。

(3)立足客户结构层次演进,重新审视金融渠道建设。在线上支付时代,电子银行与物理网点两种渠道属于互为补充的并存关系。当电子支付从线上进入线下,可以随时随地满足任何环境下的金融服务需求,物理渠道因时因地制宜的个性化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银行网点不应该也不能再“千人一面”,从最初选址到产品陈列,从前台风格到后台处理,未来银行物体渠道应当体现精准定位和区别化服务的概念,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在当下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该密切关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动向,转变发展理念,积极调整战略。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可以深度整合互联网技术与银行核心业务,提升客户服务质量,拓展服务渠道,提高业务水平,适应互联网金融模式给传统金融格局带来的冲击,获得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清河.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

互联网银行发展现状篇6

一、“互联网+”与我国的村镇银行

“互联网+”为我国村镇银行的产业升级提供了环境和条件。一是“互联网+”能够改善村镇银行分布不均衡状态。从地域看,农村金融机构的分布呈现出中西部分布较稀疏,东部地区较密集;农村地区分布较少,而城市地区分布较多。当然,各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都已形成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三足鼎立的格局。但这三家金融机构并没有撑起广大农村金融市场的一片天。所以,农村,特别是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农村企业和农村居民所能享受的金融服务非常少。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与融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状态。二是“互联网+”能够改善村镇银行资源流向城市的现状。长期看,农业信贷资金存贷差在扩大,存贷比在下降。商业性金融机构逐利性特点决定了从农村吸收到的存款大多会流向利润丰厚的城市重点行业和大集团、大企业,这进一步加剧了村镇银行资源供给不足的状况。三是“互联网+”能够改善村镇银行需求增加与供给不足形成的矛盾。农村经济格局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后发生深刻变化。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出现了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个体户等组织形式。因此,对金融需求的主体过去只有种植户,而现在还包括农村中小企业、龙头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多种主体。农业生产上由粗放型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转变,这些转变会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和更先进的网络金融方式。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网络化程度低,业务风险较高。目前,村镇银行网点还是少,现代技术手段缺乏,缺乏对农村居民的吸引力,部分居民将钱存到村镇银行,其初衷也主要是为了获得村镇银行的优惠贷款。改革开放以来,为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因而也使一部分农民对国家政策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凡是国家在涉农方面的政策举动都被认为是对农民的“救助”行为。以村镇银行来说,他们中肯定有人认为在村镇银行获得了贷款就等于在财政部门拿到了补贴,可不用考虑归还;加之村镇银行发放小额贷款时多以信用贷款为主,很容易形成贷款的道德风险。

第二,人才制约发展,做大做强较难。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是一个银行能够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由于村镇银行主要设立在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在吸引人才方面,很难与大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媲美,更难以与外资银行相竞争。村镇银行应在人才招聘方面更具灵活性,但应该严格避免“近亲繁殖”。从已开业的一些村镇银行来看,其员工大部分是从农村信用社转来的,来自大银行的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很少,即使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对村镇银行也缺乏“入行”的兴趣,更是缺乏网络金融方面的技术人才,因此村镇银行业务急需的专业人才明显不足,严重制约了其发展的后劲。

第三,服务条件不足,业务品种单一。根据银监会下发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可经营业务较广泛。但就目前村镇银行的软硬件条件看,远不具备完成这些业务的水平。第一,有些村镇银行没接入人民银行的实时支付系统,资金清算只能依靠手工操作,汇划到帐速度慢且易出错。第二,有些村镇银行尚未接入征信系统,这就制约了其发展信贷业务,也给其带来更大的风险。第三,村镇银行信息化建设滞后。一方面,与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相比,村镇银行设备投入少、管理水平低、技术力量薄弱,这就使许多业务无法开展。另一方面,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是在乡镇的广大农村居民,所处乡镇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农村居民对金融行业的认知、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和居民收入等因素都限制了村镇银行业务的开展。

三、“互联网+”视域下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对策

第一,利用网络技术,创新营销模式。客户是银行经营的生命,商业银行不仅要通过银行内部数据梳理、分析、评价、筛选、管理、维护存量客户群,更重要的是充分借助互联网与数据流量牵引,增加和拓展有效渠道,延伸渠道触角。对于村镇银行来说,网络银行、电子银行、电话银行、微信银行等等均是可行的经营方式,是互联网技术渠道的不同形态,变有形网点为手头网点,借助互联网技术将银行便利服务的入口渗透到一切可能的角落和终端,随处可见、唾手可得,为争揽客户特别是小微客户创造可能。

互联网银行发展现状篇7

中图分类号:DF43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76-02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得到广泛普及,我国网上银行业务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电子支付在银行网上交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我国的银行支付手段还是存在很多的技术缺陷,面临许多系统风险,基于internet的银行安全支付系统安全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关注。本文试图分析我国目前银行支付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风险,提出一种合理有效的提高网上银行支付系统安全的方法,这对网上银行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internet;银行;安全支付系统

当前,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网上银行作为银行间竞争的主要内容之一,网银的安全性一直是用户关注的焦点,如何认清网上银行存在的风险,降低消费者的使用风险,保障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对银行的发展和客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我国网上银行支付的发展现状

1.1网上银行支付的概念和特点:

网上银行支付是指银行通过开放性的公用网络以及和特约客户建立起的的专用直连网络,运用特定自助服务设备或者面向与银行签约的客户提供离柜式金融服务,网上银行的出现是支付方式发展往高级阶段发展的标志。

网上银行支付特点表现在:第一,网上银行支付的基础是信息技术,以计算机网络为其支撑的平台,是一种网上支付工具;第二,网上银行支付交易需要由客户进行自助的提交、主动的发起交易;第三,与银行签约的客户可享受网上银行支付提供的离柜式全方位的银行服务。网上银行可实时在线受理客服除现金存取以外的银行业务,而且其服务不受地域和时空的限制。

1.2网上银行支付的发展现状:1990年后,我国的商业银行开始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即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特别是最主要的网上银行业务,引起了国内外银行的高度重视。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在我国50家大银行中,目前已有37家银行开通了网银业务,截至2010年末,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主要商业银行的企业网上银行客户市场份额达到了75.9%。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招商银行为主体的少数金融机构的网上银行的交易额占国内的网上银行市场比例的92%以上。

2网上银行支付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及成因

2.1网上银行支付系统存在的一定的安全问题

2.1.1与来往单位联网的安全。网上银行的支付系统在发展中不断增加了中间业务和某些单位联合的一站式服务的功能,包括代收保险费、代收电话费、证券转账等业务,由于经常要和保险公司、电信局、证券交易所等往来单位进行网络互联,所以理所当然会产生来自这些单位网络数据的威胁。

2.1.2来自异地银行联网的威胁。目前,我国的大部分的银行系统都基本实现了全国联网,系统可以随着互联网分布到全国各地,而且目前各级银行是一个独立核算的单元,对不同区域的银行说来,异地银行都是不能完全信任的,若出现信息的不对称,则是存在互联网交易的安全隐患。

2.1.3来自互联网黑客的威胁。网上银行的支付系统是通过互联网来进行相关的业务处理。银行系统的网络和公共的互联网是连在一起的,互联网自身具有自由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像银行这样的金融系统更容易会被恶意的入侵者或黑客的入侵,并破坏信息系统,窃取用户和资金的信息,盗用用户账户等。

2.2网上银行支付系统存在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2.2.1从银行自身来看风险成因主要有:各种体制不够健全,考核方式仍然没有完善。网上银行支付缺乏领导的统一管理导,技术人员在开发时忽视安全指标。急于将产品投放市场,虽然在短时间内虽赢得了效益,但是由于产品不够成熟,给将来的安全埋下隐患。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制度的不完善,制度的建立和健全需要一个长期的,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急于将产品投放市场很可能被人攻击其存在的漏洞。

2.2.2从客户角度来看风险成因主要有:随着电子的逐渐推广,各类活动都可以在网上申报,例如税收、考试报名缴费等都可以在网上操作,社会上还是存在一部分不熟悉电子银行操作方法的客户,他们不得不也使用网上银行来进行各种交易和支付。这类客户对网络银行的风险防范识别能力较弱,为电子银行风险埋下了风险。

3完善网上银行支付系统的对策

3.1研发安全的个人身份认证体系:现阶段的网上银行个人身份认证工具主要是Ukey,但是使用Ukey的问题是其软件即使有加密功能但是很容易被利用和破解、在文件的传输过程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截获、加密软件容易损坏、导致文件无法恢复。鉴于Ukey存在被盗的问题,设计者可以考虑使用指纹等新型的确认方法,以提高身份认证工具的安全性能。

3.2加强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银行要主动搜集、学习国内外的相关监管法规,常和政府监管部门沟通,了解新业务发展状况,要履行与监管部门的报批手续,学习我国有关部门颁布的最新的监管法规,及时更新、改造产品。同时还要明确好银行和客户以及第三方合作伙伴间的法律关系,起草的法律文本和业务制度要提请法律部门进行审定后才能实行。

3.3加强银行监管部门技术水平:我国银行业要提高网络开发的相关技术,大力发展网上银行包括服务平台技术、web技术、安全保密技术的三大核心技术。还要研发具有强大功能的服务器、利用指纹等进行鉴定的方法。要注重网络的安全系统、电子转账系统以及语音鉴别系统等。进一步加大对网络技术的引进和研究开发的投资力度;同时培养网络银行发展需要的专业素质人才。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的迅速发展,网银的安全性风险也不断增大。网上银行运行环境和的安全风险是复杂多变的,对于网上银行支付安全的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所以银行及有关研究部门必须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不断深入研究,不断完善网上银行。

参考文献

[1]朱风萍.建设银行网上银行风险管理研究[D].计算机应用,2010(3).

[2]高廷民基层央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支付业务的现状与改进建议[J]-中国金融电脑2010(5)

[3]周润林.王志谦固网支付系统中改进的CtSi_Gw服务器及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9(9)

互联网银行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商业银行;业务转型

在新常态阶段中,我国的经济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常态经济影响下所带来的这些变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是极大的,因此,尽快适应当前发展形势实现转型,是商业银行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新常态下发展面临的现状

1.发展方向呈现多元化

新常态发展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步趋向多元化。随之带来的,就是我国的金融领域发展的多元化。当前,金融机制不断更新发展,且速度极快。这对原有的商业银行在市场中所占地位的影响极大。虽然商业银行在目前的经济体系中仍然占据有利位置,与其他金融企业相比较也拥有很强的竞争力,但这样的状况并不会一直维持下去。随着各类金融企业的发展,金融机构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其实力也会逐步增强,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于商业银行的冲击力必然不可小觑。如果商业银行不能够顺利实现转型,依旧保持原有状态,则必然会导致自身客户的大量流失,影响其进一步的发展。

2.对自身创新能力要求提高

各类金融机构的崛起,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日益严峻的竞争状态下,商业银行仅凭借贷款利率的调整,是无法带来收益的发展的。想要在未来发展中继续占据主要地位,商业银行就一定要适应当前发展形势,实现自身的转型。当前消费群体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都对商业银行发展方向提出了创新的要求,只有不断转变以往陈旧的经营模式,引入新兴元素、媒介等,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当前客户的需求。而目前,在商业银行领域,能够实现体系创新的人才极为匮乏,这就导致了一部分新兴的思维模式、经营方式没有办法很好的落实、推广,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转型与发展。

3.网络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其对人们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力很大。电子商务等依托互联网技术的产业也在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此环境影响下,金融交易领域也逐步引入了互联网技术,其发展也受到大多数人的关注。互联网凭借其方便、快捷等优势,迅速得到了金融行业的认可,简化的操作流程、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等,都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操作。商业银行办理业务时间较慢,遇到特殊日期窗口排队人数多办理事物耗费精力。加之银行的开放时间亦约束民众办理业务,虽有24小时提取款业务,但涉及民众生活实际问题时,银行的快捷性便显露弊端。如民众急需缴纳水电等费用时,部分时段银行不能受理,但在互联网中便可自行办理,既节省时间又可以及时缴费,民众更倾向于互联网办理业务。商业的此种发展趋势,对于商业银行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

4.信用风险提高,出现信任危机

实体经济在进入新常态阶段后,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在商业银行领域,根据近几年的资料显示,其不良贷款的数额在逐年增加,大数额的不良贷款对银行业务正常开展将会产生不可预估的严重影响。银行为高效完成业务要求及获取更多利益,在处理贷款问题时,对个人资质及企业情况了解甚少。工作人员轻易贷款给他人,导致资金流失快速,当临近还款期限或已过时间时,借款人员无力偿还,加大了银行的风险性。若长时间无法堵住缺口,银行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便极易产生信任危机,影响银行的整体诚信度。如果不能够尽快解决问题,那么,银行的资金链必然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银行货币流通及资金支付等都将无法正常运转,对公司的绩效也会产生影响,严重的还可能会引发信用危机事件的出现。

二、新常态下转型的途径

1.根据当前形势,调整战略目标

行业的发展需要不断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在济新常态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想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就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密切关注当前社会形式,了解客户对于产品的需求,以此来制定更加适当的经营战略。在不断挖掘原有客户资源的基础之上,继续发掘新客户。在战略制定时,要更加注重银行发展的可持续性,紧跟时代潮流,设计创新型商品,以不断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提高客户满意度。同时,提高银行服务质量,让客户得到更为优质的服务体验,从而实现商业银行业务的有效开展,不断提高银行所占市场份额。如利于互联网办理业务。前文论述到,当今互联网的快捷受惠于民众,满足其便利与快速的需求,利用网络办理事物成为新一代人的选择。商业银行应及时调整战略目标,积极投入互联网中,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展业务,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同时紧跟当前趋势,开展新型业务,全方位覆盖多种领域,在满足民众需求的基础上挖掘潜在客户。

2.不断创新优化产品种类

互联网银行发展现状篇9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商业银行;应对措施

自萌芽到成长,互联网金融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互联网金融来势凶猛,凭借便捷、高效以及经营灵活等优势,迅速抢占了商业银行巨大利润市场。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将取代商业银行的传统金融模式,甚至把银行比作“21世纪的恐龙”。所以,分析、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及现状,从而为传统银行的改革与创新之路铺垫基石,更有利于推进互联网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不是简单的技术与渠道创新,而是对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颠覆,是指借助互联网平台、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资金融通、支付及资金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服务模式。相对于传统的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资金借贷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金融交易的效率。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

(一)众筹

翻译来自国外“crowdfunding”一词,可以译为公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是指提案者借助互联网平台向资金盈余者筹集项目资金的新兴的金融融资模式,具有小成本,多样化,重视创意等特征。提案者通过互联网平台将自己的项目展示在众筹网站上,然后由众筹网用户进行潜在价值评估,最后选择是否支持。众筹看似是具有公益的形式,但并不意味着就是无偿的捐款。投资者可以在项目筹资成功后获得一定回报,其回报方式可以分为实物补偿和非实物补偿两种。

目前,这种新型的项目筹资网站在我国做的如火如荼,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平台有天使汇、大家投与众筹网等。《众筹服务行业年度报告2015》指出:至2015年6月30日,众筹平台累计到达198家,共筹集资金超过46.66亿元;产品众筹项目142家,上线项目大约4万个,成功率超过35%,筹资额达到11亿元。众筹模式给社会经济的成长带来的效益不言而喻――打破了商业银行对资源配置的垄断局面,给小微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创新传统金融服务体系,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道路拓展融资新渠道。

(二)p2p网贷

p2p网络融资即“persontopersonlending”,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小额资金借贷。根据谢平的定义,p2p网络贷款平台需要依法注册,其特征是通过互联网来为投融资双方提供包括信息沟通、信用评价等媒介服务。最典型的p2p模式是人人贷和宜信,迄今为止已有了2000余家,其中有几百家交易更是活跃,可以说这种把资金充裕且具有投资理财欲望的持有者与小额资金融资困难的需求者直接匹配的方式就是网络借贷的雏形。中国首个在互联网平台放贷的小额贷款公司是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小贷”,自2010年成立以来,三年时间内累计服务客户13万,融资资金超过260亿元。

目前,p2p网贷可以分为三大运营模式:一是o2o线上线下相结合交易模式。即将线下的交易与互联网技术联合起来。但由于信用体系不完善,这种模式只能适用于国外p2p流程部分。二是无担保与有担保模式。无担保模式是借款人根据自己对风险的预测和判断合理选择出借资金规模,不借助担保机制,自负损失;担保模式指担保机制在p2p网贷平台基础上,为出借人提供风险担保,只收一定手续费用。三是纯平台和债权转让模式。纯平台模式是融资双方亲自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磋商,不需要中间机构进行组织协调,根据自己对对方资信的判断决定是否继续交易;而债权转让模式是指中间机构参入到借贷双方关系中,一边发放贷款,转让债权让渡借款人。

(三)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是指一些产品销售国家的各国银行进行合作,并且具有一定信誉保障的第三方机构提供支付服务但不参与经营的资金交易平台。在这种模式下,用户根据自己的的喜好挑选并购买所选中的商品后,下单并在线支付,然后把货款划入第三方支付的账户,待到客户收到货物并检验无误后,再把货款从第三方支付的账户中转进产品销售企业账户。此类模式在B2B、B2C交易中应用广泛,其典型代表是支付宝、财付通。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超过8万亿元,同比增长了50.3%;其中网络购物支付所占比重最大,为31.5%;最低是网络游戏,占比2.4%。

随着移动设备流行,移动支付成为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选择,成为当下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业务。特别是这几年电商企业的崛起,移动支付彻彻底底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014年,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金额达到59924.7亿元,相比2013年增长391.3%。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规模急剧扩大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起始于2003年,至2013年被称作“互联网金融的元年”,以及发展到现在的互联网金融“3.0”时代。十几年里,互联网以其低成本、便捷、经营灵活等优势,吸引大量商业银行客户进入到互联网金融市场,实现了快速的崛起与发展。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5年12月尾,全国网上贷款共成交金额到达9823.04亿元,相比2014年增长288.57%;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支付的规模达到30747.9亿元,同比增长52.6%,环比增长9.3%,2015年“双12”当天,2800万人在移动设备上进行支付;2015年年底,众筹资金成交2849万元,成功的项目约占总体比重的三分之二。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不足

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普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如日中天,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之间的竞争也是进入白热化阶段。各个互联网金融平台相继推出自己的app产品,抢占移动消费市场,逐渐形成一个金融生态圈。但是在展现互联金融强劲生命力的同时,也让互联网金融弊端暴露无遗。“互联网+”模式被大众消费者看好,但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一些风险隐患问题,如:监管机制缺失、风险控制能力弱、违约成本高等问题。

四、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一)商业银行客户与人才流失严重,收益减少

1.银行高管纷纷跳槽。

银行较低的工资水平再加上互联网金融的“利诱”,越来越多的银行高层人员相继离职。最近,据有关媒体的不完全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共有35位传统银行高层人员陆续辞职,其中包括银行行长、副行长和风险总监等银行重要职位。据调查,辞职后的大多数银行工作人员几乎都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发展。

2.客户流失严重。

互联网企业迅速进入金融界,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为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提供了契机,与此同时,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模式构成巨大威胁。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信用主体,是商业银行创造利润的基础,而存贷款之间的利率差则是商业银行主要收入来源。商业银行主要是向一些对贷款有稳定需求且还贷能力有保障的固定客户和一些低风险,低成本,安全、稳定的高端零售商开放。然而,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其目标客户群的覆盖面比商业银行更为广泛,主要是针对一些弱势群体。一些小微企业和社会公众依靠互联网平台,利用众筹模式充分参与到市场中来。此外,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技术具有前瞻性,使得人们对金融服务需求的价值追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就完完全全打乱了商业银行原有模式下的客户管理服务群体,目标客户群从银行逐渐转移到互联网金融浪潮中。客户流失导致商业银行货币创造不足,从而提供给资金需求者的资源有限,收益减少,导致提供给资金盈余者活期存款利率下降。依此往来,银行发展处于存款不足收益萎缩的恶性循之中。2014年,央行公布的金融数据报告显示:人民币存款增加9.48万亿元,同比少增3.08万亿元。银行存款流失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二)银行中介角色淡化

1.资金中介被阻断。

商业银行资金中介作用主要体现吸存款放贷款、汇兑、转账和结算业务上。为了保证贷款者能按时还款,需要对贷款者的资信状况进行考察,对此商业银行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此外,就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必定会在资金借贷双方交易过程中收取费用。而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技术使得资金供求双方可以快速进行信息匹配,减少融资成本,快速实现资金的转移。相比银行间接融资的方式,互联网金融下的直接融资解决了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融资效益。

2.客户信息被挖掘。

商业银行作为资金借贷双方信息汇集地而存在,在业务经营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大客户资源。但是,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上,互联网金融略胜一筹。移动支付因其具有“随时随地”的优点成为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最受欢迎的支付方式,主要以移动设备和无线通信技术作为媒介来转移货币进行债权债务的清算。移动支付加速了金融脱媒,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信息的来源和传递渠道,为金融业发展储备了大量客户资源,阻断商业银行信息收集的来源。

(三)倒逼商业银行改革创新

虽然互联网在当下的发展势头依然凶猛,但传统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大浪的冲击下仍然屹立不倒,必有其存在的道理。即使互联网金融有许多的优势,但仍然要与商业银行积极合作才能健康发展。市场利率化对商业银行的收入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使利润空间变得狭窄,逼迫商业银行打破陈规进行改革。商业银行应转变发展观念,以产品驱动销售转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观念,把金融产品“注重客户”的理念发挥出来。商业银行在推出金融服务产品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客户体验。目前,为了应对阿里巴巴旗下的“余额宝”,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效仿,也推出了各种各样“宝宝”类产品。此外,各地大型银行联合搭建线上直销平台,应对互联网金融脱媒,试水互联网金融。

五、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措施

(一)从客户出发,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金融服务的价值追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早已不能满足人们对金融产品服务的要求。从1.0的网点时代到2.0的网银时代,银行竞争的关键由空间和时间转变为功能和安全,进入3.0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银行竞争的关键晋升为场景和体验。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型为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满足在互联网金融下客户的金融消费行为,积极开发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为客户定制个性化、创意化的优质服务。

云计算,大数据和搜索引擎技术的运用解决了银行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商业银行应该积极抓住机遇,融入互联网技术,打通线上线下o2o(onlinetooffline)产品模式,挖掘、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现在,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社交平台优势积累和收集客户资源,推出微信银行、微博银行和宜信银行。这既拓宽了产品销售以及宣传渠道,也为客户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提高经营能力。

(二)积极推进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合作

传统融资模式出现的短板,却成为了互联网金融产生的跳板。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风险评估失误,信用审计制度不完善,监管不严等。而商业银行资金实力雄厚,发展历史悠久,认知度和可信度都比较高,销售网点覆盖率高。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密切关注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动态,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战略,快速制定改进措施。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发展要融入互联网精神理念,把互联网技术与商业银行核心业相结合,并结合自身优势,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品质。

在第三方支付下交易方式下,互联网企业拥有大量的客户资源。根据腾讯调查结果显示:每月使用微信的用户已达到5.49亿。银行应积极与它们进行合作交流,利用其平台和原有客户资源优势拓宽业务宣传渠道,大力发展电子银行、网上银行。

(三)加强风险控制,规范交易行为

任何一枚硬币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在展现优势的同时,其缺点也频频显露。一是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制还不完善,消费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护。二是互联网金融打从娘胎出生就附带着缺陷。互联网金融是依托社交平台等媒介积累客户资源,容易被一些病毒网站和不法分子进行利用,加大了银行的资金危机和信用风险。因此,银行在与互联网金融合作过程中,要树立风险观念。同时,积极培养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建立安全的信息管理保障体系,加强平台信息管理,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建立风险预警,防范和控制系统,争取将风险控制到最小,确保互联网金融安全。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

[2]谢平,等.互联网金融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互联网银行发展现状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

一、研究现状

首次提出互联网金融概念的谢平和邹传伟(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金融的全面颠覆。但陈志武(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不是新金融,而是金融销售和获取渠道上的创新。业内则一致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商业银行存款、贷款以及结算业务产生了实质性影响。郭品等(2019)认为互联网金融恶化了商业银行的存款结构,抬高了存款的付息成本,相对于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及地方商业银行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更大;牛华勇等(2015)认为三方支付显著降低了银行结算收入;陈孝明等(2019)认为互联网金融在小额信贷领域优势明显,其侵蚀了商业银行的小额贷款份额,导致商业银行客户流失乃至利润降低;牛蕊(2019)认为互联网金融倒逼商业银行不断进行产品和技术革新,促进商业银行效率提升。目前大量研究方法是先基于作者的假设,然后利用计量经济模型,用数学化方式验证假设。但经济学数学化现象比较严重,尚没有从实际业务开展的角度进行分析。笔者试图通过对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年报的分析,来解读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

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的内涵及现状

互联网金融包括的产品范畴比较广泛,在实际生活中主要体现为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类产品,以微粒贷、借呗为代表的小额贷款类产品,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快捷支付类产品。此外,p2p、众筹均属于互联网金融业务范畴。鉴于目前p2p已经完成清理退出,众筹尚未形成规模而且也在逐步衰减,所以本文主要分析互联网理财产品、小额信贷以及第三方支付。1.互联网理财。互联网理财产品具有低门槛、高收益和高流动性特点:一元起购,按天计算收益,t+0当天赎回,且收益率高出银行利率数倍,贴合大众理财需求。从购买渠道来看,互联网理财产品销售渠道多依托于用户规模大、使用频率高、发展成熟的电商平台或互联网平台,这为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大量活跃客户。从互联网特性来看,互联网的长尾效应聚合个人零散资金,通过聚沙为塔实现了规模效益。自余额宝推出以来便受到了民众的追捧,虽然受到每日快速提现额度限制及利率下行的影响,但截止2020年6月末,余额宝规模仍高达1.224万亿元,远高于2020年交通银行个人活期存款余额的均值8115亿元。2.互联网小额信贷。互联网小额贷款的借款方可以通过大数据计算,核定对借款人的信用额度,借款人不但可以足不出户完成贷款申请的各项步骤,而且一般不需要任何资产抵押。互联网小额信贷典型的代表包括微众银行的微粒贷、蚂蚁金服的借呗、京东数科的金条等。由于受到资本金的限制,一般互联网金融贷款的借款方都会通过aBS运作,以提高杠杆率。虽然互联网小额贷款的年化利率一般远远高于商业银行,但由于借贷便利、不用抵押且相比银行授信准入宽松,所以市场发展迅速。以蚂蚁集团为例,截至2020年6月末,蚂蚁集团促成的消费贷款及小微信贷余额高达2.15万亿元。3.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独立机构,通过与银联或网联对接而实现交易双方资金划转的网络支付模式。第三方支付所产生的主要背景是为了解决电子商务中买卖双方的信任问题,随着快捷支付的广泛运用,其逐步渗透到各种类型的小额支付中。典型的代表包括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由于兼备消费和资金划转功能,且第三方支付工具内部之间相互转账免收手续费,其客户规模和资金规模迅速扩大。根据业内估计,2020年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预计为249万亿元。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主营业务的影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范围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以及结算。商业银行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受到严格的监管。从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来看,存贷的利差和结算手续费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收入组成部分。所以本文认为存款、贷款、结算是商业银行的三个支柱业务。由于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资产规模占比高,且相对于股份制银行及地方商业银行,国有大行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影响更小,所以本文以工、农、中、建四大行为例,试图从存款、贷款、结算等三个方面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主营业务的影响。

(一)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

笔者整理了2012-2020年四大行的年报,其披露的基准利率、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利差情况如表1所示。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以来,四大行净息差呈不断缩小的趋势,虽然存款付息率受基准利率影响呈同步下跌趋势,但无论是绝对值还是比例,其贷款利率跌幅均远大于基准存款利率,也大于存款付息率。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显著提升了居民储蓄(尤其是活期存款)的利率敏感性,从而导致存款成本上升。

(二)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小额贷款产品的推出,如阿里小贷、微粒贷等,其一方面填补了市场的空白,使小微企业主和普通消费者享受到了普惠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也倒逼商业银行推出类似的纯信用线上贷款产品,例如中国工商银行的融e借等。除了个人信用类贷款以外,四大行也均推出了针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例如中国银行的税易贷等。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贷款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中,以农业银行为例,截至2020年底,个人线上消费贷款余额已突破1000亿元。

(三)对商业银行结算业务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业务对银行结算业务的冲击,一方面体现在小额资金在第三方支付机构体系内划转并留存,另一方面对商业银行的结算手续费费率造成了较大冲击。由于第三方支付体系内资金互转不收费,且小额支付应用场景日益普遍,由此倒逼个人账户的银行转账费率下降甚至免费。此外,互联网公司还在试图蚕食银行的对公结算服务,例如支付宝上线“发呗”功能,主打工资业务,其在逐步抢占银行对公结算的市场份额。

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整体意义

(一)积极意义

1.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宝宝类”产品无疑提升了整个社会民众的理财意识,对银行的存款结构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从2012年6月起,央行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随后逐步放开限制。2015年10月24日,央行决定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这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完成。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直观体现为商业银行存款付息率的上升。2.拓展了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由于互联网金融产品具有低门槛和便捷性的特征,因此有效提高了金融服务可得性,增强了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以蚂蚁集团为例,2019年蚂蚁集团花呗、借呗两项产品服务客户数达到5亿户。

(二)消极意义

首先是商业银行反洗钱管理难度的提升。相对于商业银行的监管,互联网金融监管强度小、监管手段少,因此成为不法分子犯罪的首选渠道。同时,互联网金融具有虚拟化、隐蔽性、复杂性和跨区域性等特征,从而成为了当前银行反洗钱工作中的难点。主要原因是客户身份信息采集和识别难度加大,多主体多平台造成的信息碎片成为反洗钱工作“瓶颈”。虽然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了《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接入互联网金融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网络监测平台,但形势依旧严峻。其次是居民杠杆率的异常提升对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造成不利影响。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20年12月指出,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各类消费场景,过度营销贷款或各类信用卡透支等金融产品,诱导用户过度消费。过度消费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互联网金融小额贷款产品大多不纳入银行征信,导致银行无法准确评估借款人的负债规模和违约概率,这将给商业银行造成潜在的信用损失;二是过度消费往往会导致居民杠杆率上升,从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

五、互联网金融发展建议

第一,商业银行要做好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的产品创新。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要根据客户需求开展业务创新。一是要不断完善电子银行渠道,尤其是要将移动互联作为银行渠道拓展的重点方向,对于无须面签的业务,要加速向线上转移;二是要顺应客户需求,在产品设计方面,要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推出能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三是要积极拥抱互联网企业,通过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共同推进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互联网生态建设;四是要做好风险管理手段的创新,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机构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做好互联网产品创新的同时要做好风险防控,以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第二,监管机构要做好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监管工作。一是各金融机构主管部门要协同联动,共同做好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互联网金融统计监测。按照“依法监管、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协同监管、创新监管”的原则,参照金融行业的规范标准,结合互联网特点,完善互联网金融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监测;二是推进互联网金融专项立法,从法律层面保障互联网金融的经营和监管;三是建立中央和地方监管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地方作用,加快民间征信与央行征信系统有效对接,为互联网授信业务提供信息支撑。

六、结论

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推出加快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提升了商业银行的存款成本。小额信用贷款、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产品的丰富和完善,有效提高了金融服务可得性,明显增强了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但由于互联网金融产品具有碎片化、隐蔽性、复杂性等特征,且由于发展前期缺乏有效监管,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反洗钱难度的提升、过度授信等。为平衡金融发展与金融稳定,商业银行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以客户为中心积极开展金融创新。监管机构要协同联动,共同做好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互联网金融统计监测,为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陈志武.互联网金融到底有多新[J].新金融,2012(4):9-13

[3]郭品,沈悦.互联网金融、存款竞争与银行风险承担[J].金融研究,2019(8):58-76

[4]牛华勇,闵德寅.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新实证产业组织视角[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3):66-71

[5]牛蕊.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金融效率影响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2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