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12:22

传统文化趋势篇1

一、中国皮具行业现状

目前,中国皮具行业受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影响,在经过一个发展阶段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世界皮具行业的一个重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但是皮具行业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也十分突出,具体有以下几点。

1.皮具行业的现状和环境目前中国皮具行业制造水平较低,生产工艺落后,研发技术水平不高。尽管许多企业在生产规模和产品数量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管理没有跟上,结果是生产线扩张了,但效益却没有明显提升,生产的产品仍然以中低档产品为主。

2.文化与艺术的融合性差,缺乏创新性目前中国皮具行业不注重向文化、向艺术要产品和效益,多数产品只是对目前市场流行产品的简单模仿,缺乏创新性,不注重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深入挖掘创新点。

3.企业存在用工难和人才难留的问题目前全国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皮具产业面临着民工荒、用工难、人才流动性大的问题,仅狮岭每年就面临3万人的用工缺口。同时皮具产业对设计、研发、管理、营销、品牌等各类人才的需求很大,但人才往往容易流失,很多企业成了一个培训机构,花大力气培养的人才却没有办法留住。①

4.品牌数量少,知名度不高目前,中国皮具行业拥有超过1万家各类皮具制造企业,但是具有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企业数量却很少,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来样、来件加工阶段,没有品牌的企业往往只能采用打“价格战”的营销方法。中国皮具行业中,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品牌效益不突出,与服装业、鞋业相比,皮具箱包行业在全国还没有形成一批中国名牌。鉴于上述情况,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思路,即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皮具制造工艺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作为探讨皮具产业集群升级的一条道路。

二、“文化”与“艺术”范围的界定

“文化”一词是从《易经》贲卦象辞中的“人文化成”一语中简化而来的,其涵义有很大的可伸缩性。根据其外延的广狭,有大文化、中文化和小文化之别。大文化的外延非常宽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中文化的外延小于大文化,指人们改造、整合主观世界的能力和成果,具体指人类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人多称之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对应。小文化的外延最窄,指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财富。从三个文化的涵义可知,大文化与中文化是从宏观上、从理论上讲的,反映的是价值体系、精神理念;小文化是从微观上、从实践上讲的,反映的是人们具体的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1]关于“传统”,传统固然与过去有关,但它的关键却不在过去而在现在。大家知道,时间是三维的,即由过去、现在、未来所构成。而事物在时间中有至少有三种形态,一、它产生于过去,但在过去就死亡了;二、它产生于过去,一直留存到现在,尽管它可能已经变形易位了;三、它产生于过去,留存到现在,并有向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而所谓“传统”,至少是跨越两个时间维度的事物,即只有后面二者才能叫做“传统”。至于产生于过去并在过去就死亡了的事物,不能称作“传统”,因为它没有“传”下来,也未成其为“统”。所以我们说“传统”关键不是过去,而是现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如前指出的,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是思想,物质的东西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是精神却可以一直流传下去。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产生于过去、现在仍活在我们脑海里的精神的东西,或者形象点说,是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血液里的活的东西。[2]203.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具有两个突出特点:直觉体悟的直观性和观物取形的象征性。这种整体直观的思维方法表现在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方面,在于直觉体悟而不是明晰的逻辑把握。关于“艺术”,目前为止.广义的分类有造型艺木(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实用工艺等)、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等)、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等)、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狭义的分类艺术专指语言艺术以外的其他艺术种类。语言艺术也称文学,人们有时把文学与狭义的艺术并称文艺。[3]本文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指能够为皮具行业所采纳、借鉴、吸收的精神和理念,并折射在皮具制造和研发工艺过程中的,具有鲜明传统文化和艺术特征的这一部分。皮具制造工艺是指皮具制造技术、研发技术、生产技术的综合体,也是皮具行业发展的重要体现。

三、必要性和可行性

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皮具制造技术相结合,引领中国皮具行业新潮流和发展趋势,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是可行的。

1.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从皮革皮具的历史来说,皮革皮具的诞生是装饰品和服装的衍生品而来,其来源是一种装饰文化和贵族文化。到现代社会,皮革皮具日益涵盖、渗透、融入了各种文化,诞生了一系列针对各种文化而特别设计的个性各异的皮革皮具产品,适用于不同的消费人群。中国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明,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精髓,寻找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皮具制造工艺的结合点,是建立中国品牌文化的重要目标。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形象地传达它的深厚底蕴,并直观地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理想。我们不只是借鉴传统文化在皮具材料制造方面、款式设计上的直接或间接的应用,而是要挖掘文化精髓,使文化与技术紧密结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家、儒家文化更是对设计有着深远影响。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以和为贵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不仅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特征,而且标示出与西方文化传统质的区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和最高境界。[2]203认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也是我们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创造潮流、引导潮流的根基。

2.正确处理产品个性化与生产规模化的关系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叫做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倾向;矛盾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互为存在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在皮具行业中,产品的个性化与生产的规模化是一对相互的矛盾,也是很多企业面临的一个选择。鉴于皮具行业的特殊性,多数企业选择了规模化生产,借助“三来一补”的贸易方式,依托国内的资源成本优势,不断扩大企业规模,而选择产品的个性化生产的企业较少,主要是因为采取这种方式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设计研发技术的支持。从欧美国家皮具行业向时尚行业转化的过程来看:技术的发展使产品的共性趋于实现,文化的介入使产品个性得到张杨,而二者的结合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3.采取差异化战略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企业可以采取三种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一点战略,这也正是管理的战略的不同体现。在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供不应求,企业只要考虑如何进行大规模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就可以不断获取利润,企业往往会采取成本领先战略,迅速扩大规模,提升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但是随着市场的日益成熟,产品供大于求,企业就将有预见性地选择差异化战略或者集中一点战略,而对皮具行业来说,产品的个性化就是一种差异化战略的体现。企业采取这种战略也是应对竞争的一种出路。

4.向产品的个性化方面发展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说,消费者对皮革皮具产品产生了兴趣,这种兴趣对消费者形成了刺激,带动了市场需求。目前,随着消费者对皮具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也使得皮具行业不得不向产品的个性化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产品的个性化与生产的规模化(实现共性)是可以进行相互转化的,只要企业注重设计研发和技术提升,产品的个性就会得到实现,企业的效益也会随附加值的提高而大幅提升。这样带来产品销售数量的提升,企业的制造成本也将降低,最终达成了规模化生产的成本效益,从而实现产品的个性化与生产的规模化这一对矛盾的统一。

四、技术支持

为了实现皮具行业的产品个性化与生产规模化的统一,需要各种技术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材料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设计研发技术、制造技术等等。

1.信息技术

21世纪可谓信息时代,诸如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Cat(计算机辅助测试)、miS(管理信息系统)、FmS(柔性制造系统)及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将普遍应用于皮革行业进而实现皮革行业的“e化”。皮具行业的“e化”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通过胶原结构模型,开展绿色皮革化学品的分子设计;(2)利用计算机软件的新技术,力求实现生产过程的计算机控制,以利于企业的规模发展,如:现代计算机辅助测试技术(Computeraidedtesting)和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intelligence),使皮具手感以及感观等方面的表达,从传统的眼看手摸转向量化表征阶段;(3)利用计算机软件自动打版系统,可以实现企业研发设计的自动化、信息化;(4)利用强大的箱包设计软件的功能实现款式和配件的快速设计,节约绘制过程,更多时间用于创造性搭配和设计。

2.材料技术随着合成革、塑料、纺织面料等新材料的不断发展,皮革作为一种最古老的材料要经受各种新材料的挑战。要立足于市场就必须要有所发展、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而不只是仅仅满足于现有的花色品种及常规皮革的制造。要立足于国际市场,就必须提高产品附加值。因此,开发各种特殊效应革以及稀有特种皮革已成为我国皮革行业的发展趋势之一。纳米技术已成为一颗新的科技明星。由于纳米材料具有高强度、高韧性、极强的吸湿性、抗菌性和阻燃性等优点,因此纳米科技的引入必将为皮革工业带来勃勃生机。材料技术的发展,也为皮具产品的特色和个性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机电一体化技术缝纫设备发明以来,经历了专业化、提速化阶段,进入了机电一体化阶段,其性质均属于机械技术的改进提高。专用机的应用必然需要在缝纫机上增加许多机械机构,一些零件结构特殊、复杂,精度要求也高,相应增加了制造难度,复杂系数的增加也伴随着机器故障率的增加。机电一体化技术对缝纫机而言,其含义概括地说就是缝纫机的刺布、挑线、钩线、送料等执行部件仍沿用原机械机构,而控制方面则采用电子或微电脑系统。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于皮革皮具行业的发展有着提升生产效率、节约成本的重要作用。

4.面料和产品的多样化如今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追求个性已成为时尚,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皮革皮具也是如此,皮包、皮带、饰物、票夹等都在彰显人们的个性。要满足人们的需求,皮具产品就必须向着多品种、多风格的方向发展,其中皮革面料的多样化发展是皮具产品向多品种、多风格方向发展的基石。随着稀有皮革、特殊效应革的层出不穷和不断发展,皮具产品将不再局限于以猪皮、牛皮、羊皮等为基本原料,品种也将不再因原材料的限制而显得呆板、单一。不同特殊效应革及稀有皮革的使用或搭配,会使皮具产品呈现出迥异的风格。如复古效应革、珠光效应革、动感效应革可使皮具休闲化、时髦化、动感化,从而使皮具产品不再仅仅局限于正规场合的佩戴和使用,而是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场合;鱼皮优美自然的鳞纹是传统猪、牛、羊皮革无法比拟的,也是人工压花板无法仿效的。采用鱼皮制造的皮具优美、高贵,而不同鳞纹如光鳞纹、毛鳞纹、绒鳞纹、蜡感鳞纹等品种的鱼皮革制成的皮具,也自然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五、案例研究

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产业链配合、市场运作等方式,积极探讨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与皮具制造技术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下面就狮岭镇采取的一些方法和措施作一简介。

1.狮岭镇以及狮岭皮具行业现状狮岭镇位于广州市花都区西北部,全镇总人口约2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近8万人;总面积160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距广州市中心34公里,距广州新国际机场和花都港均15公里;交通网络四通八达,107国道(广清高速公路)、京广铁路,珠三角环形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处在港澳2小时交通半径内。独有的海、陆、空立体型交通优势,为狮岭镇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狮岭镇抓住国际皮革皮具行业转移、国内皮革皮具产业集聚的战略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开放为动力,以民营为主体,以专业市场和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创建区域品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整合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了产业跨越式发展,在实践中成功走出一条市场培育引领,产业集聚带动,农民就业创业,政府有为引导,区域创新发展的富民强镇新路。①狮岭的皮革皮具行业经过多年滚动发展及产业链逐步完善,成为了花都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全镇有皮革皮具生产企业和商家5000多家,从业人员近12万人,年产皮具近4亿只,年产值超80亿元,皮具产量占全国的1/3,产品远销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东南亚、欧洲和美洲等地。狮岭镇目前拥有中国最大的皮革皮具专业批发市场——狮岭(国际)皮革皮具城,主要经销皮具生产所需的各类原辅材料、皮具产品和缝制机械设备,每天交易额均超过2000多万元,全镇皮具、皮革交易总量为全国第一。一年一度的国际性皮革皮具行业盛会—中国(狮岭)皮革皮具节已连续举办6届,更使狮岭声名远播、蜚声海内外;兼备交通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的狮岭镇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皮具生产销售中心和皮具原辅材料集散地,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皮具之都的光荣称号。①

2.狮岭在文化艺术与产品制造工艺相结合方面的举措与成果2003年以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狮岭镇领导认识到,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引导皮具企业产品升级换代。那么如何升级,向哪一个方面升级呢?经过不断探索,狮岭镇政府和皮具企业达成了一种默契——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进行深入挖掘,从向制造要效益转为向创造要效益。首先建立“狮岭皮具”产业集群品牌,实现“从狮岭制造向狮岭创造”的转变,同时筹划成立中国皮具博物馆、皮具设计学院、皮具行业博士后工作站。狮岭还成立国内首家镇级产业研究机构——广州索派皮具产业发展研究院,旨在通过全面、客观审视狮岭皮革皮具行业发展优势及现状,整合全球皮革皮具资源,实现中国皮具之都的新一轮产业提升和技术飞跃,在世界皮具业界发挥应有的作用。上述举措极大地增强了狮岭皮具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吸引力,2004-2005年,狮岭镇的GDp都取得了超过10%的增长,特别是皮具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增幅超过了20%,外贸出口额增幅也超过20%,一大批企业正在不断做大做强,国家名牌、广东省名牌企业开始涌现。不少企业努力从oem的低级贸易制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oDm以及企业自主品牌的打造,其中嬉皮士、LCK品牌的成功尝试验证了这一点。这两家企业均推崇“皮具演绎生活”的创新理念,坚持文化、艺术与市场需求高度结合,自主设计实现销售的产品占企业销售产品的70%以上。在设计上,坚持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生产制造技术相结合,在短短的三四年内,嬉皮士在国内已经拥有200多家加盟店,而LCK更是已经进入全国主要省会城市的大型商场中。②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皮具制造工艺结合的发展趋势研究,结合产业集群品牌的研究理论和实践,狮岭镇人民政府注册了皮具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商标——“狮岭皮具”;在产品开发的思路上,以引领中国时尚潮流为宗旨,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将传统文化引入皮具的设计当中,创造出一种富含文化魅力的时尚潮流文化。他们非常重视产品的开发与生产质量,引入国际(意大利)先进的设计和生产工艺,再结合国内审美标准,推出适于国内销售的款式。选择一家狮岭最好的企业生产,注重建立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他们从一开始即以最标准的方式来生产品牌产品,达到与市场的高度融合。不到半年,企业已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吸引其他企业纷纷加盟。

六、结论

1.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皮具原辅材料及产品生产制造相结合,不仅可行,而且十分必要,对于中国中小皮具生产企业来说,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和规模无法和大企业进行对抗,选择差异化竞争战略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2.在实现传统文化艺术和皮具生产制造相结合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处于一种引导的地位,从宏观上把握行业的整体发展,对行业的整体环境和良性发展进行引导,扶持各种智力平台、创新平台、研发平台的建立和发展,利用外部资源实现产业的腾飞。

3.在实现传统文化艺术和皮具生产制造相结合的过程中,皮具企业和政府需要通力合作。政府有针对性扶持有发展潜力的皮具企业,皮具企业也要执行政府的宏观决策并加以实现。

传统文化趋势篇2

关键词:油画;创作;新技法;新趋势

自19世纪末油画传入中国以来,油画创作就展现出了新的生命力。油画创作从西方理性的思维中挣脱出来,在印象派的光与影中,在抽象派的超然与无物的境界中不断得到新的启示。当西方油画技法与东方的水墨意境所结合的那一刹那,油画似乎产生了新的意境观和新的发展趋势,这让油画创作的研究有了新的方向和内容。油画给人的印象十分高雅,似乎在模糊的线条下所展现的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品。模糊似乎是掩盖缺点的重要方法,正是油画材料所造成的视觉模糊感,让人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同时让人感受到完美。油画的审视是需要距离的,如果过于靠近画面就会被笔触和油层所干扰,所以距离产生美同样适用于解释油画的内容。正是由于油画具有这样的特质,让油画的创作方法在新的发展时期得到了突飞猛进,油画创作的新技法层出不穷,这带给油画创作发展的产生了新的趋势。正是基于油画美的认知,基于油画创作的特点,我们根据这样的关键设想,来探讨当下油画创作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新的技法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趋势。

1油画创作中的新技法

油画的创作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常快速的,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国艺术的大发展,国人对绘画尤其是油画艺术的重视程度逐年上升,审美能力也不断提高,通过专业院校的培养和社会宣传,油画创作在中国有了本质上的发展。在这个大发展的阶段里,从学习西方技法到巩固西方理论,油画学习者在不断研究油画的技法同时,完整的理解和探讨了西方油画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轨迹。油画创作在这个学习和巩固的时期后,终于迎来了创新与开拓的高潮。油画创作的新技法不断产生和发展,成为油画创作领域内公认的主要成绩。这其中在新技法的创新上包括传统元素的回归、新科技的应用、新材料的组合、新风格的展示。所谓传统要素的回归,就是在西方油画的创作中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意境,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情油画,让油画获得了新生。比如油画的内容中出现了更多的中国传统器具,鼎、樽、爵等器物,皇冠、汉服等装饰。新科技的应用是电脑绘图在油画创作中的具体实现,通过电脑辅助勾画,让油画的创作在金属感和未来感上带有了强烈的现代气息。从油画创作的新材料组合中来看,荒凉的戈壁不必通过浓墨重彩才能表现、油画的内容与层次也不必通过色彩的厚度与光影调整才能够突出,这些问题都随着将其他材料融入到油画创作中而迎刃而解,比如利用铺沙子来完成结构和层次上的调整,通过将油画燃料与沙子颗粒的结合,从而实现了新的材料组合,达到了原本很难实现的油画效果。新风格的展示就是在众多创新背景下产生了新的艺术创作思维和艺术创作内容,这是油画新风格形成的基础。比如中国风油画,其特点就是将中国元素的文化意见通过油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强烈的画面反差,从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西结合。油画创作的新技法来源于现代化的发展,正如后现代让西方油画从写实转入抽象一样,现代化产生的新鲜事物和新鲜想法以及所具备的先进科技手段,都不断的将促进各个领域的内容不断融合和统一到现代化的发展之中,让科技手段和机器工艺代替人工,让理性思想促进油画发展的现实价值,从而让油画有了变革的动力和变革的意识,并为油画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路径选择,这是促使油画创作新技术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时,反过来说,也正是油画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产生促进了油画自身的发展,从而不断的沿着时代特征前进。不管其中经历的巅峰也好,落寞也罢,油画创作的新技法必将在大浪淘沙之后为油画发展史涂抹上浓浓的一笔。

2油画创作中的新趋势

油画创作是踏着文化和文明而来的,早在西方油画产生之初,油画就是文化形式的一种直接表达,在其成为艺术之前,油画就包含了艺术所具备的一切要素。油画创作是无拘无束的,正如西方文明所倡导的精神那样,油画的发展暗合了这种精神的追求,鼓励这种精神的发展,油画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作为文化传播途径的一种,从不间断的展现着其永恒的魅力,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发展中,为人类艺术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每一个阶段的油画发展都为下一阶段的发展趋势打下了伏笔,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属于上一个阶段的新趋势。按照这个逻辑思路,我们不难从历史和发展过程中来总结和整理油画创作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新趋势。在我们深入探讨这个新趋势的产生和具体形态之前,我们以中国的水墨画作为比较的例子。水墨画是中国所独有,相对于西方的油画,两者处于相同的地位,在各自的发展空间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西方是浓墨重彩,而东方则是清净淡薄。中国古代颜料的色彩是很多的,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的衣服就可以体现出多种颜色,然而中国却并非使用过多的颜色来展现绘画艺术,反而仅仅通过黑白相间的水墨来精益求精,最终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水墨画艺术,成为了国宝,成为了国粹,这种形式的艺术是最为珍贵,是西方在缺乏文化理解的情况下所不能够表达出来的艺术形式,而油画在这个层面上则稍逊色于国画艺术。这并非是因为油画艺术不够独特,相反却正是因为油画艺术的过于独特导致其发展趋势的变化。当国画变得更为本土,而油画的创作变的更为世界。油画创作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代表了油画发展的最新趋势,代表了现代化发展本身所具有的最新趋势。

具体的说来,油画创作中的新趋势有三点,第一是内容的发展趋势更加具有现代性,尽管油画的创作不断的有回归传统的趋势,但是总的趋势上是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的,并不是所有的精英画家都赞成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回归,这造成一定程度的矛盾和冲突,但是并不妨碍这种趋势的进步性。第二是方法的发展趋势更加具有多元性,新世纪的油画发展终于耐不住寂寞,在装饰和设计艺术以及艺术商业化的刺激下走向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油画不在拘泥于色彩和结构的发展,不在固定的光影范畴内徘徊,而是结合多种材料和多种绘画方式,走向了新的发展路途。第三是对文化特性的保留。我们从中国的油画创作中越来越多的看到了中国传统元素的加入,越来越明白一个国家独有的文化对艺术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总的说来,油画创作正是在这种新技法与新趋势下不断前进和发展,并最终获得了新的生命。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趋势篇3

现代美术的发展趋势探析精品源自数学科

弘扬主旋律为主导我国正致力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主义的文化,对于文化的发展,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美术事业或者美术产业都属于社会主义文化的领域,因此,国内美术的发展主线依然是以主旋律为主,美术创作者们遵循的首要创作原则应该是创作健康的、有审美价值并且符合国家和人们利益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应该体现时代的特征,具有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创作的形式和手法不拘一格,应该实现“百花齐放”的方针,只要美术作品符合人民和国家的利益,能够对人们的精神世界达到充实的效果,就应该鼓励。坚持美术发展的主旋律,才能保证思想以及价值观的正确性。美术创作者们应该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不应该被暂时的经济利益蒙蔽双眼,而去创作一些低俗的美术作品,这样就亵渎了美术家的身份,也是对美术这门艺术的极大不尊重。美术的创作与发展应该立足于现实生活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并反映现实生活的,这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美术的创作亦是如此。因此国内美术的发展趋势是立足于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进行创作,不管是现实主义的作品还是理想主义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生活和社会的真实,对人们的生活有总结反映的作用,同时也具有指导的作用。脱离了现实的美术创作是没有意义的,就算是先锋派美术或者超现实主义美术,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还是因为通过变异和夸张的手段反映了现实。艺术不是虚无缥缈的,理应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是艺术获得长久生命力的基本保证,因此,我国的美术发展趋势必然是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国内美术与西方美术交流加深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以及全球化的发展逐步深化,我国的美术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这种影响还会持续下去,未来一段时间内,美术创作会更多地融入西方美术的创作元素,创作出一批中西合璧的美术作品。我国的美术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研究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的学者逐渐增多,美术领域的创作者们接受的美术教育已经中西贯通,并且越来越体系化,因此西方的美术元素会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文化是可以相互影响并借鉴的,“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是正确的,但是我国美术的发展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和立场,坚决否定全盘西化,并对抗外域文化的不正当入侵,因此,我国美术与异域美术的交流应该掌握好一个限度的问题。

深入挖掘我国传统的美术元素,弘扬中国传统的美术我国特有的山水画以及其他美术形式,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应该深刻地进行挖掘并弘扬,防止被埋没掉,应该通过合适的途径进行传承。国内美术的发展趋势,必然包括中国传统美术的发扬光大,传统美术是我国当代美术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如何将传统美术和新媒体、新材料以及新技术结合起来,这是国内美术发展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时代在进步,新事物层出不穷,美术发展应该积极地去适应,应该进行稳妥的创新,而不是安于现状。现阶段,美术产业化趋势突出,美术不只是一种艺术,还是一种生活消费品,美术的实用价值越来越凸显,尤其是工艺美术以及设计领域对美术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这些领域中,应该充分发掘传统美术的元素,将传统美术的作用充分地予以发挥,不仅传承了我国传统的美术,还创作和设计出特点独特的产品。因此,传统美术是美术发展过程中无论如何不能丢弃的,国内美术的发展需要求新,需要吸收外来美术的优点,但是应该立足于本民族的美术。美术批评学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探讨美术的发展趋势,不仅要探讨美术创作的发展趋势,还要探讨与美术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其中之一就是美术批评学的发展趋势,美术批评属于艺术批评的范畴,批评的对象是美术作品或者美术现象。美术批评一般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主要针对当前美术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现象进行评论,所以它对美术的各项发展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能够对美术的发展给予前瞻性的规划和思考,对美术创作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美术批评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一定是一个不断完善并深化的过程,应用于美术批评的各项理论会更加充盈和丰富,对美术创作的发展产生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使美术创作的内容更加深刻,形式更加多元化。美术批评家们应该认清美术发展的形式,不迎合不渲染不夸张,要有扎实的做学问的底气,对美术发展的现象提出中肯的批评以及实事求是的看法,反对浮躁的学术风气。

传统文化趋势篇4

文化认同和文化趋同是一对矛盾,它存在于文化发展过程始终,推动着文化历史前进。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多元化是主要现状并将长期存在,但文化全球化已现端倪并呈发展增强趋势。现阶段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民族文化认同是主要的,但民族文化趋同的因素在不断增长。人类文化发展总趋势是由文化认同为主过渡到文化趋同为主。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文化认同;文化趋同;民族文化

“文化认同和文化趋同是一对矛盾,它存在于文化发展过程始终,推动着文化历史前进。”[1]现实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多元化是主要的并将长期存在,但文化全球化已现端倪并呈发展增强趋势,认真研究并科学地处理好文化认同和文化趋同的矛盾,对于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有着重要意义。

一、关于文化认同与文化趋同

(一)文化认同。“认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多在认可、赞同、接受等意义上使用,指某一个体或群体对另一个体或群体的观点、主张、行为方式的认可、赞同和接纳。在具体科学理论体系中的“认同”,往往不同于日常生活意义上的“认同”。哲学上所讲的“认同”,指主体在对自身本质认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自我核心情感与独特象征。主体在与自然万物、社会及他人交往的复杂关系中,一方面“确定自身”,解决“我是什么”、“我的意义何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区别他人他物”,解决“我不是什么”、“我与他人他物的意义有何不同”的问题。这两个方面的协调统一所形成的在自我规定、自我肯定、自我保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基础上凝结而成的自我情感、自我形象,就叫“认同”。文化认同,分为广义的文化认同和狭义的文化认同。广义的文化认同,包括物质文化认同、政治(或制度)文化认同、精神文化认同;狭义的文化认同,仅指精神文化认同。本文所论的“文化认同”主要指广义的文化认同,包括物质文化认同、政治文化认同、精神文化认同,同时包括文化上的个体认同、群体认同、人类认同,以及文化上的传统认同、现实认同、未来认同等。哲学上讲的“文化认同问题”,指主体对母文化特质的肯定、信仰发生了怀疑、动摇,从而导致对自我核心情感的淡薄、对自我形象的失尊、对自我价值的自卑自贱。简言之,就是文化自信与否的问题。

(二)文化趋同。所谓“趋同”,即主体在对自身与客体共同本质认识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认可接受,进而把客体的存在方式、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转化为自己的存在方式、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2]。趋同是主客体间的相互对象化、同质化,进而达到同一化。文化趋同,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趋同,包括物质文化趋同、政治(制度)文化趋同、精神文化趋同;狭义的文化趋同,仅指精神文化趋同。本文所说“文化趋同”主要指广义的文化趋同,包括物质文化趋同、政治文化趋同、精神文化趋同,同时包括文化上的个体间趋同、群体间趋同、整个类趋同,以及文化上的历史趋同、现实趋同、未来趋同等。

二、民族文化在认同与趋同互动中的历史演进

纵观人类文化史,就是一部文化认同和文化趋同互动互促、互换递进的历史。罗素在《中西文明比较》中说:“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3]。中华文化是不同民族、不同区域在文化认同与趋同的互动中交融演进的产物。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文明的结晶和精神支柱,它不是某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是“中华民族群”的文化体系、文化圈,是由多个氏族、部族、民族长期融合的产物。中华民族形成之后又不断地有外部民族或某些外部民族成分以不同方式融合进来,处于动态发展之中。炎黄两大部落文明的交融;尧舜禹禅让文明的传承;夏商周三统转换;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秦王朝“大一统”,规范文字、统一度量衡,废分封制、全国实行郡县制,在物质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上实行了统一,初具汉文化的雏形;西汉初,虽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旗帜,实质上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和正统,吸纳百家;南北朝时期、唐末到宋初的过渡时期、元朝和清朝时期都是中华民族大动荡大融合的重要时期,也是在各民族文化间既认同又趋同的重要时期。中华文化的演化发展过程中还经历了和外国文化的认同与趋同的互动。如西汉末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依附于当时中国本土文化“方术”,随后又依附于魏晋玄学,再以后在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突中与“儒”“道”“释”结合而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唐朝就有西方宗教“景宗”传入中国,到元朝有“也里可温教”传入中国,自明末之后西方基督教开始大量传入中国,并且往往依附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到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文化(包括宗教和科技)随西方列强的入侵如潮水般地涌入中国[4],一方面造成了中国民族文化的认同问题,另一方面也客观上引发了中国民族文化对西方先进文化的趋同,开始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历史。在文化认同与趋同的互动中,某些弱势的民族文化或地区文化,因种种原因被强势文化所吞噬而消亡。从中国国内文化演变看,秦一统之后,原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不同文化与文字消亡了,现在只能在“地方文化”中看到一些它们的遗迹。历史上某些曾经存在的少数民族国家,拥有过自己的文化和文字,随着该民族国家的消灭,其文化、文字也湮灭了;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化但没有自己的文字文化,这种完全靠代际口语传承的民族文化或地区文化,有些已经失传、消亡,有些正在失传、消亡之中。在世界文化演变历史上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形,一些曾经在历史上繁荣辉煌过的民族文化或地区文化,先后以不同方式消失了,现在仍有些弱势的民族文化或地区文化正处于消亡的危机之中。从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认同和文化趋同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一方面,文化认同强化着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的个性,维持着文化多元化;另一方面,文化趋同削弱着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推动着文化的融合。正是这种矛盾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在人们活动范围狭小、相互交往较少的人类社会早期或民族、区域间矛盾不是很突出的时期,文化认同和文化趋同的矛盾表现得比较和缓,在人们活动范围广泛或民族、区域间矛盾突出的时期,文化认同和文化趋同的矛盾表现得比较显著。就一个民族或国家而言,在其兴盛强大时,民族文化认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民族文化认同问题”较少,其他民族趋同于本民族文化(文化输出)是主要方面,本民族趋同于其他民族文化(文化输入)是次要方面;在民族或国家落后衰弱时,“民族文化认同问题”普遍而且突出,本民族趋同于其他文化成为主要方面;在社会繁荣稳定的时期,文化认同或文化趋同都表现得比较平和有序;在社会危机或新旧过渡、激荡转型的时期,文化认同和文化趋同都表现得迅猛、多样、无序,这种“文化大乱”或“百家争鸣”,其实是走向新的“大治”,即走向一种新的文化认同体系的文化趋同过程。文化由一种形态走向另一种新的形态、由较低阶段走向较高阶段。这就是文化发展的历史,也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发展路向

“人类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所有与文化相关的问题“都是在一定的时空系统中人们历史活动的过程和产物”[5]。作为人类活动结果与标志的文化,其发展除遵循自身的特殊规律外,还要受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制约。根据文化发展的规律,结合对文化矛盾运动历史演进的考察,我们可以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现状和走向作出如下的判断。

(一)民族文化认同是当前的现实和主流,但民族文化趋同的因素在不断增长。从文化受制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尤其是社会生产力状况决定的,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那部分文化的发展又受特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由于经济全球化成分和性质的多元性、复杂性,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和各国政治制度多样性的存在具有了现实的经济根基。文化作为对经济、政治的反映因此具有多元性。“在当前全球化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当中,民族国家仍然重要,它不是正在消亡,而是正在被重新想象、重新设计、重新调整以回应挑战。”[6]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国家仍然是民族利益的集中代表,在经济全球一体化、政治全球一体化完全实现之前,以民族国家为主体所构成多元经济成分、多极政治和多种政治制度的存在,决定了多元文化(各民族文化)认同的始终存在。从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民族文化除受经济基础的根本决定作用、政治因素的直接影响外,还受到民族传统、习惯、风俗、地域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任何文化都是历史的、具体的。由于地域、民族、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文化的多样性记录着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和特殊性”[7],不同民族、区域的传统、习俗、环境、历史是千差万别、多姿多彩的,所以,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的个性始终存在,这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客观根基。当今世界,除大量的各种小文化系统外,主要的“大文化系统有中华(东亚)文化、印度(南亚)文化、西方文化、阿拉伯文化、拉丁美洲文化、俄罗斯文化、非洲文化等”[8],这些大大小小的文化系统共存共荣、相互辉映就是民族文化认同的例证。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中共同因素共同活动等共性的增长,文化趋同的趋势会日益增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经济活动、经济活动方式及其观念的共同性愈来愈多,与这种情况相适应,在政治活动、政治活动方式及其观念上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共同性,这些决定了全球文化、文化全球化的存在和增长的必然性,从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间趋同的必然性和趋势增强的必然性。

(二)民族文化趋同是未来的方向和趋势,但民族文化认同将长期存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蓬勃发展,要求各国各地区各经济实体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全球性经济体制、经济法规、经济运行机制及观念,因而就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国家的某些政治运行模式与内容,也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家文化、民族文化、企业文化。因此,经济全球化催生了一定形式一定程度的经济全球一体化因素、政治全球化因素、文化全球化因素。事实上,当今世界已经出现了诸多文化全球化的端倪。例如,“体育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企业文化”等相当部分的物质文化、经济文化,已跨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超越了意识形态区别而成为人类文化、全球文化;“生态文化”“基因理论”等科学文化,直面人类共同的问题而成为全球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管人们承认与否,文化全球化是相伴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历史发展趋势。但是,我们应强调,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这种文化趋同应是文化遵循自身规律和社会规律自然发展的结果,而不应是外部力量强加的结果。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主题,众多国家都认可,包括实际上奉行霸权主义的资本主义强国都不得不在名义上承认,国无论大小强弱都一律平等,那么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就应该是多元文化平等共存。文化趋同,应是人们自觉自愿地趋同适合自己参与全球共同活动并且对自己有利的其他文化或全球文化,而不应是受某种强制而无可奈何地屈从于宗主国文化或强势文化;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趋同先进的科学的文化,从而使真正先进科学的文化在全球普及应用,而不应是盲目地追求某种流行时髦而实质有害的强势文化;是人们在认同自己文化的基础上趋同其他文化或全球文化,而不是以牺牲自己文化为前提和代价。从文化自身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来看,民族文化受历史、传统、习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固然,文化传统、民族风俗、地区或地域习惯等也是可变的,并且其中有些也是可以趋同的;但是就人类而言,文化是不可能完全趋同的,也就是说,不同民族(种族)文化传统、不同地区风俗习惯、不同人群文化特性是永恒存在的,即使原有的传统、风俗、习惯、特性改变了或消失了,新的风俗、习惯、特性、传统又产生了。此外,民族文化内部各种形式(物质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科学、宗教、哲学等)又有各自产生发展的具体特点和特殊规律,发展完全趋于一致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同的民族或种族、地区、人群乃至不同个体之间在文化上的差异性始终是存在的。

四、结语

在对文化发展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走向的梳理中,我们看到,文化发展过程始终都存在着认同和趋同的矛盾:在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较低阶段,文化认同是主要的,在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较高阶段,文化趋同是主要的。就民族文化而言,文化认同和趋同的矛盾推动着民族文化的发展,由文化认同为主到文化趋同为主的转化,标志着民族文化由单一民族文化到多民族文化融合、“大一统”民族文化或“民族文化圈”的形成。就人类文化或世界文化而言,文化认同和文化趋同的矛盾推动着文化全球化或全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由文化认同为主到文化趋同为主的转化,标志着全球文化或文化全球化的形成。无论是民族文化或全球文化,文化认同为主的时期,不等于没有文化趋同,此时要特别预防和克服文化封闭主义;文化趋同为主的时期,不等于没有文化认同,此时要特别预防和克服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此外,文化沙文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在任何时候都有泛滥的借口和条件,故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认识和警惕。“人类历史”“世界历史”可以说才刚刚开始,现阶段及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文化认同,主要任务是弘扬并大力发展本民族文化,但也必须认真面对文化趋同、认真面对文化的全球化,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全球化是不可否认、不可抗拒的必然趋势。认真研究并科学地处理好文化认同和文化趋同的矛盾,是现代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一项基本任务。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实力的象征和表现,一个民族国家的国际地位与作用,固然主要取决于其经济实力,但相当程度上也取决于其文化的影响力。当前,中国正处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与日俱增,孔子学院在全球落地生根,“汉语热”方兴未艾,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运用文化认同与趋同矛盾运动的规律,实现中华文化新的发展与传播。对外,我们要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灵活的方式开展文化交流,推介、传播中华文化;对内,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发展熔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于一炉的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进行文化创新,从而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潘树国单位:扬州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2]孔令来.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路向[J].学海,2002,(3):199-202.

[3][4]黄见德.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导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5.

[5]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6-113.

传统文化趋势篇5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100875)

【摘要】移动互联网与社交深度融合,颠覆了以往的交往模式,塑造了社会群体的新型关系。社会关系将呈现移动化、社交化、社群化、电商化的趋势,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弱关系网络也将呈现不同作用。

关键词SoLomo;社会关系;社交媒体;弱关系;结构洞

互联网技术变迁、多元化应用程序及三网融合趋势正逐步颠覆与重构当下社会关系网络,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5次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达5.57亿。在我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pC端互联网接入口已趋饱和,但移动端互联网用户却呈井喷式发展。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6月,手机网民比例已达83.4%,由此中国已进入移动互联网带动整体互联网发展的时代。

一、“SoLomo”背后的互联网趋势

2011年2月,美国KpCB风投公司合伙人约翰·杜尔首次提出”SoLomo”概念,即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动)的结合。“SoLomo”被认为是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随着技术发展,新时期社会关系将主要呈现移动化、社交化、社群化、电商化趋势,四趋势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颠覆以往社会交往模式,重构当下社会关系网络。

移动化主要体现在手机网民数量迅速增加,其在人群中的覆盖率已经超过pC终端,成为带领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主力。技术革新加快了智能手机更新换代速度,移动网络从2G发展到4G,在短时间内依靠技术变革创新移动产品及相关应用程序,优化用户体验,扩展用户数量,使互联网移动化成为趋势。

web2.0时代以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特征开启社交媒体新纪元。微博微信是继博客、人人网后又一次改变社交环境的移动应用,以独有方式改变了媒介生态环境,改变用户社交习惯。互联网应用社会化,即在功能上可反映和促进真实社会关系发展和交往活动形成,使人的活动与应用功能融为一体,社交化趋势由此扩大。

这些趋势中,社群化形成与社交化发展间关系最为紧密。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盛行将“SoLomo”中的本地化进一步演化成社群化。”Lo"指LBS(LocationBasedSer-vice),基于地理位置的新媒体服务形式。微信时代,单纯定位、签到等传统本地化功能已不能满足用户需求,朋友圈、微博的点赞评论,这些社交行为将“社群化”推进公众视野。社群化社交行为更加私密,与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行为更加吻合,这与web2.0时代的共享性分不开,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东西能够迅速汇聚起一群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以此形成虚拟世界中较真实的社交活动。

移动电商是当下热门,由微信引领的移动互联网及由此形成的移动电商业务是正在形成的“蓝海”。电商改造的不仅是零售业,更多改造着传统服务业、传统工业制造业甚至是传统农业(李芏巍,2014)。移动电商不仅开创了线上线下020、B2C、B2B等销售模式,更改变了消费者消费习惯。此外,移动电商的发展催生了移动支付发展,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正在入侵传统理财市场,传统社会关系得到新一轮洗牌和重构。

互联网发展四个趋势打破物理时空的社会结构,以移动网民的爱好兴趣为纽带,跨越地域、文化等限制性因素,将各地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名副其实的地球村。今后互联网发展的重心将更加集中在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与云计算等领域,社会关系也将会因互联网链接新方式发生新改变。

二、互联网社群化颠覆社交方式

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相同处都是以人的共同需求,或兴趣为前提建立的物质的特定场所,但超越时空限制的网络社交则呈现出不同于现实社交的基本特征。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网络社交变成日常社交的必要组成部分,Face-book构建的“Social”已无处不在,微信微博的出现更打破了传统社交方式。人人网作为社交平台将相关人群网罗进交友体系中,微博作为分享和交流平台,以140字信息表达用户最新思想和动态,同时,通过搜索等行为形成全民关注的话题与事件。微信作为即时通讯工具逐渐取代短信以及其他聊天工具,占领用户日常生活。很显然,互联网已进入社群化时代。“社群”是人与人之间因互联网连接而形成的关联,大可至团体、圈子,小可至两个人。而这波以社交化为代表的社群化趋势才刚刚开始,社交也仅完成互联网化第一步,将社交搬上网络。互联网社群化即将进入第二阶段,那就是遵从人内心,依托内容,去产生社群形态。社群化就是在某个特定群体中形成某种共同的存在感和认同感,其意义无非在验证:“我不是一个人”。网络克服了传统社交的时空限制及文化、民族等因素障碍,扩大了人的交往范围。价值观念与交往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摆脱了现实社会中制约社交的文化障碍,可以进行跨地域跨文化社交。同时,网络增强了社交主动性,激化了个体创造性。

三、“弱关系”人际关系网

最早的信息传播是人际传播,属点对点传播:随着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的发展,传播方式主要转向点对面传播,是受众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互联网时代,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没有固定传播模式,互联网打破了固有传播模式。

格兰诺维特提出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弱关系指的是和联系不频繁的人的关系,与频繁交流的强关系相对应。研究发现,与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强连接,而常是弱连接。弱连接虽不如强连接坚固,但却有极快的、低成本和高效能的传播效率。格兰诺维特认为,关系强弱决定了能够获得信息的性质以及个人达到其行动目的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一个人认识的各行各业的人越多,就越容易办成他想要办成的事。而交往比较固定、比较狭窄的人则不容易办成事(markS.Granovetter,1973)。他认为,社会组织成一个个高度相关的集体,或称作紧密联系的朋友圈,圈子里的人都相互认识,圈子通过少数的向外链接与外部世界联为一体,不至于处于隔绝状态(巴拉巴西,2007)。也就是说,在相对完整的社会关系圈子里,通过几个较弱的联系,和不同的朋友联系起来。在一个关系网内有着众多好友的人的重要性不如一个与很多关系网外的人有联系的人,这说明,无论是针对小团体还是整个社会,多样性是颇有价值的。这个结果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一个人在社会关系网中的存在价值(舍恩伯格、库克耶,2013)。

伯特在《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中提出了“结构洞”理论。伯特认为,个人在网络的位置比关系的强弱更为重要,其在网络中的位置决定了个人的信息、资源与权力(伯特,2008)。因此不管关系强弱,如存在结构洞,那么将没有直接联系的两个行动者联系起来的第三者拥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这样能够为自己提供更多的服务和回报。因此个人或组织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建立广泛联系,同时占据更多结构洞,掌握更多信息。但随着互联网发展,获取信息变得更容易,社交媒体兴起使朋友圈扩大,人们间的“结构洞”慢慢减少,呈现“无结构洞”趋势,使第三方信息优势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信息数量爆炸性增长及信息冗余。有效信息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甄别,信息优势不再明显。圈子或行业里看到的信息可能会存在同质化。

传统文化趋势篇6

弘扬主旋律为主导我国正致力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主义的文化,对于文化的发展,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美术事业或者美术产业都属于社会主义文化的领域,因此,国内美术的发展主线依然是以主旋律为主,美术创作者们遵循的首要创作原则应该是创作健康的、有审美价值并且符合国家和人们利益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应该体现时代的特征,具有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创作的形式和手法不拘一格,应该实现“百花齐放”的方针,只要美术作品符合人民和国家的利益,能够对人们的精神世界达到充实的效果,就应该鼓励。坚持美术发展的主旋律,才能保证思想以及价值观的正确性。美术创作者们应该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不应该被暂时的经济利益蒙蔽双眼,而去创作一些低俗的美术作品,这样就亵渎了美术家的身份,也是对美术这门艺术的极大不尊重。美术的创作与发展应该立足于现实生活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并反映现实生活的,这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美术的创作亦是如此。因此国内美术的发展趋势是立足于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进行创作,不管是现实主义的作品还是理想主义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生活和社会的真实,对人们的生活有总结反映的作用,同时也具有指导的作用。脱离了现实的美术创作是没有意义的,就算是先锋派美术或者超现实主义美术,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还是因为通过变异和夸张的手段反映了现实。艺术不是虚无缥缈的,理应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是艺术获得长久生命力的基本保证,因此,我国的美术发展趋势必然是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国内美术与西方美术交流加深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以及全球化的发展逐步深化,我国的美术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这种影响还会持续下去,未来一段时间内,美术创作会更多地融入西方美术的创作元素,创作出一批中西合璧的美术作品。我国的美术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研究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的学者逐渐增多,美术领域的创作者们接受的美术教育已经中西贯通,并且越来越体系化,因此西方的美术元素会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文化是可以相互影响并借鉴的,“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是正确的,但是我国美术的发展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和立场,坚决否定全盘西化,并对抗外域文化的不正当入侵,因此,我国美术与异域美术的交流应该掌握好一个限度的问题。

深入挖掘我国传统的美术元素,弘扬中国传统的美术我国特有的山水画以及其他美术形式,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应该深刻地进行挖掘并弘扬,防止被埋没掉,应该通过合适的途径进行传承。国内美术的发展趋势,必然包括中国传统美术的发扬光大,传统美术是我国当代美术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如何将传统美术和新媒体、新材料以及新技术结合起来,这是国内美术发展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时代在进步,新事物层出不穷,美术发展应该积极地去适应,应该进行稳妥的创新,而不是安于现状。现阶段,美术产业化趋势突出,美术不只是一种艺术,还是一种生活消费品,美术的实用价值越来越凸显,尤其是工艺美术以及设计领域对美术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这些领域中,应该充分发掘传统美术的元素,将传统美术的作用充分地予以发挥,不仅传承了我国传统的美术,还创作和设计出特点独特的产品。因此,传统美术是美术发展过程中无论如何不能丢弃的,国内美术的发展需要求新,需要吸收外来美术的优点,但是应该立足于本民族的美术。美术批评学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探讨美术的发展趋势,不仅要探讨美术创作的发展趋势,还要探讨与美术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其中之一就是美术批评学的发展趋势,美术批评属于艺术批评的范畴,批评的对象是美术作品或者美术现象。美术批评一般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主要针对当前美术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现象进行评论,所以它对美术的各项发展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能够对美术的发展给予前瞻性的规划和思考,对美术创作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美术批评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一定是一个不断完善并深化的过程,应用于美术批评的各项理论会更加充盈和丰富,对美术创作的发展产生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使美术创作的内容更加深刻,形式更加多元化。美术批评家们应该认清美术发展的形式,不迎合不渲染不夸张,要有扎实的做学问的底气,对美术发展的现象提出中肯的批评以及实事求是的看法,反对浮躁的学术风气。

美术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我国美术的发展,不仅需要美术创作者和美术批评人员的努力,也需要政府文化部门的努力,应该进一步丰富美术馆、博物馆以及艺术馆的数量,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提高建馆的水准,使美术馆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为美术教育和美术爱好者提供一个美术学习和研究的环境;另一方面,美术馆的建设和维护应该实现产业化经营和管理,将美术事业和美术产业进行结合,从而使美术馆这些基础设施不仅具有公共服务的功能,也具有产业化的倾向,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一个国家美术馆的数量和繁荣程度,往往代表了美术事业和产业发展的兴旺程度,在美术馆兴建到一定数量之后,就要考虑美术馆的经营问题,门庭若市和门庭惨淡绝对能够说明一定的问题。美术馆等美术类的基础设施得到繁荣发展后,国内美术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美术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对于美术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需要专家学者的反复论证,还应该听取民间文化学者以及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因为美术馆之类的基础设施不是曲高和寡的艺术宫殿,而是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准以及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场所,最终还是服务于民的,而不是政绩类的工程。

以上分析了国内美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从三大方面展开探讨,对美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一个比较客观的展望,必须立足于当前,通过当前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来寻求解决的途径,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后,就是下一个阶段的美术发展情状,也就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国内美术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财政补贴;另一方面,需要美术创作者、批评者以及众多文化学者的共同努力,通过对美术理论的探讨以及实践的创作经验,对美术发展趋势做出前瞻性等预估,给美术的发展一个光明的前景。

作者:李楠史晨单位:河北北方学院艺术学院

传统文化趋势篇7

关键词:文化发展;文化建设;影响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228-02

一、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趋势的关系

文化建设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赋予文化发展以一定的目的和方向。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文化建设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要受到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影响和制约文化建设的因素有很多,有经济的因素、政治的因素、文化自身的因素等。影响文化建设的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这些因素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了作用于文化建设活动的整体力量。在影响文化建设的各种因素中,文化发展趋势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因素。

作为影响文化建设的因素,文化发展趋势具有现实性和超越性、综合性和集中性、物质性和精神性相结合的特点。文化发展趋势不是主观的猜测和幻想,而是表现在当前文化中的文化现实状态的一部分,是向全部文化现实状态的延伸和扩展;文化发展趋势综合了经济、政治等物质形式的因素和力量,是对这些因素和力量作用的集中反映;文化发展趋势包含着对文化存在和发展的超前认识和判断,又体现为一种客观的存在状态。因此,文化发展趋势是现实和未来结合的要素,是物质力量的实际作用和意识超前反映的思维力量的综合。

文化建设既和现实密切相关,又与未来紧密相连,既是对现实的肯定和保留,同时又是对现实的否定和超越,既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与追求,体现出奔向未来的努力,同时又是对未来的一种限定,流露出对未来的忧虑。文化建设是在既定的各种现实条件的基础上走向未来的,同时又是在现实状态发展所蕴藏的多种未来可能性中确定一种可能性并使之变成现实。从根本上讲,文化建设既要尊重文化发展的某种趋势,又要防止文化发展的某种趋势的现实化。

文化发展趋势本身也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相互作用在文化领域内的表现,以文化的方式凝结了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及其相互作用的成果。文化发展趋势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文化建设活动加以改变的。文化发展趋势是我们在建设文化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在文化内容、形态、格局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发挥重要影响力。

二、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文化全球化、文化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日益增强。这三大文化发展趋势彼此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相互融合,一起构成影响世界文化形态、文化格局及其演变的重要推动力量。世界文化发展趋势为中国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中国的文化建设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文化发展趋势对中国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给中国文化建设提供的重要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进一步增强更加有利于中国吸收世界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加快中国文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步伐,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进一步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

2.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促进了文化资源的全球共享,对于充分利用国外文化资源,推进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为加强文化建设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文化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增进和提高了各国政府和普通民众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使广大中国人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激发了中国广大民众建设中国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培养了必需的思想意识条件。

4.文化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必然导致世界范围内文化格局产生新的变化、世界面临着文化秩序的重构和文化力量的重组,这种形势不仅客观上给中国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而且为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崛起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5.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在文化建设中保持、巩固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发挥中国文化在解决人与自然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中的独特作用。

6.文化多元化趋势促进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增强了中华文化和世界其他民族、国家文化之间的互补性,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多元并存发展的新文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7.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密切了经济和文化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相互协同、相互作用,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8.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促进了文化形态的变革,提升了文化的社会作用,为文化建设的发展赢得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带动了文化建设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

文化发展趋势对中国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使中国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有:

1.文化全球化趋势,必然加剧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碰撞,造成文化价值的断裂,这对于我们如何应对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保持中国文化的特色,维护中国文化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

2.中国是传统文化资源大国,而文化软实力相比一些文化强国还有很大差距。随着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增强,文化资源全球流动的速度和强度加大,一些文化强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抢夺文化资源。如何保护、开发和利用中国的文化资源,更好的发挥中国文化的比较优势,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占据主动,是我们面对的挑战。

3.在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经济和文化的矛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矛盾也有进一步突出和加剧的趋势。如何应对市场经济发展给文化建设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4.随着文化多元化趋势的逐步增强,如何在多元文化格局并存发展的态势下,突出文化的主旋律,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是中国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

5.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推进了文化产业化的进程,大众文化的迅猛发展成为多元并存的中国文化结构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中国文化建设如何在文化产业化和大众文化迅速扩展的情况下,保证建设的质量,提高文化的品质和品位,正确处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建设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又一严峻挑战。

6.中国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相反,人文文化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如何促进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是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

7.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的快速推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矛盾逐渐深化并全面暴露出来。如何整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华,吸收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积极成果,避免传统和现代在文化价值上的断裂,是中国文化建设要完成的一个长期的重要任务。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成为较长时期内困扰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难题。

作为综合反映文化存在和发展状态的文化发展趋势,它不仅对中国未来的文化建设产生影响,而且也使中国文化建设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中国文化建设是在世界和中国都发生着深刻变革的过程中进行的,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进行的,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而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鲜明的个性特点。

2.中国文化建设是全球文化共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建设密切联系,充分体现人类文化建设的共性特点。中国的文化建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尊重不同文明的多样并存,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与不同的文明开展对话,注重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积极成果,反映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愿望和要求。

3.中国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和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文化建设和其他领域建设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4.中国文化建设困难大、任务重,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其使命感和重要性更强。中国文化建设正处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处在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担负着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支撑和精神动力的历史使命。

传统文化趋势篇8

[关键词]测控技术;电路;计算机基础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059

1现代测控技术的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来,测量技术不断进步,出现了很多智能仪表,这些仪表在微电子的基础上,与计算机相结合,使得基于仪表的测量技术渐渐演变,成为一门包含机械、电子、计算机的独立的学科。

2测控技术的发展

现代测控技术在追求仪表智能化的同时,对其稳定性、可靠性和适应性要求也不断提高,相应地,随着技术发展,测控技术大量应用高新技术和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测控技术的技术指标与功能不断提高。作为代表,测控仪器仪表单元微小型化、智能化日趋明显。

测控技术两个方面,一个是测,另一个是控。“测”是依靠传感器和信号传输电路,即测控电路;“控”则是依靠现代计算机的计算处理能力,根据数据得出相应结果,通过反馈等方式控制整个系统。

计算机已经成为测控技术中的中坚力量,于是,网络技术也就自然而然成为测控技术满足实际需求的关键支持。但是不可否认,测控电路依然是测控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3测控技术的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入不但使现代测控技术在各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加快了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形成了现代测控技术朝微型化、集成化、远程化、网络化、虚拟化等方向发展。同时,现代测控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技术,既包括硬件、软件的设计,又包括系统的集成,随着其在国防、工业、农业等领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的扩大,它将为提高生产效率、改进技术水平做出巨大的贡献。

新型传感器技术、现代测控总线技术、虚拟仪器技术、远程测控技术、测控系统集成技术等,都是这门涉及广泛的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1)新型传感器技术向微型化、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传感器、光纤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等几个方向发展。

传感器是信息时代的三大支柱之一,目前新的智能化传感器层出不穷,微处理器和网络与传感器的融合技术快速发展,新型传感器在测量仪器仪表、测控系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可以说,新型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对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新型传感器技术是现代测控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现代测控总线技术具体包括了GpiB、VXi、CpCi、pXi、USB、ieee1394、现场总线和LXi几类总线,USB在现代的应用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加,也是发展最为迅速的总线技术。

测控总线是测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总线标准不断推出和发展。现代测控系统的发展趋势是采用标准总线计算机平台、功能强大的软件及应用总线技术的模块化仪器设备的有机结合。这将极大地增强自动测试设备的功能与性能。在现代测控系统中,测控总线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测控系统的研制、开发和应用中,选择好的测控系统平台总线,不仅有助于系统最终以较低成本满足更高的性能要求,而且可以使系统更加容易扩充、升级和保护用户的投资效益。

(3)虚拟仪器技术包括LabView和Labwindows/CVi,包括开发环境和虚拟仪器设计。

虚拟仪器系统是测控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它从根本上更新了仪器的概念,并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传统仪器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说虚拟仪器技术是现代测控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虚拟仪器由计算机和数据采集卡等相应硬件和专用软件构成,既有传统仪器的特征,又有一般仪器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在现代测控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4)远程测控技术是现代通信网络、远程测控系统的基础。

随着测控任务变得日趋复杂以及大范围测控要求的日益增多,进行远程测控、组建网络化的测控系统就显得非常必要。网络技术也必将在测控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而有力地带动和促进远程测控技术的发展。采用远程测控技术,不仅可以降低测控系统的成本、实现远距离测控和资源共享,而且还能实现测控设备的远距离诊断与维护,大大提高测控的效率。

(5)电子设备测控系统集成技术,包括现代测控系统的硬件设计(包括硬件需求分析、硬件集成、接口设计和可靠性与安全性设计),以及现代测控系统软件设计(包括采用CotS的软件集成、软件组态和集成的标准化)。

采用系统集成技术解决测控系统的合理构成正成为测控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测控系统的规模和功能各异,且存在各种模块的集成以及在异构和分布环境下设备互连、互操作、数据传输和通信等诸多问题,测控一体化系统集成应运而生。测控一体化是当今测控系统的发展方向,它以计算机为核心,采用组件技术将标准总线、硬件模块或仪器单元和相应的测控软件等进行构建,同时贯彻实施一系列系统集成标准体系,使之成为通用性和可移植性强的测控系统。

测控一体化要求实现测控系统的集成,其目标不仅包括测控系统的体系结构集成,还包括功能集成、信息集成和环境集成,同时还要符合相应的系统集成标准。

(6)自动测试设备(ate)及软件设计。现代电子装备自动化程度高,技术密集,为了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研制及使用成本,使得装备测控系统的软、硬件结构易于重新组合,装备的测控及维修通常采用自动测试设备(ate)来完成。

ate系统的测控软件就是系统的生命,ate的软件平台是整个ate系统的核心和关键,它是联系测试资源和被测对象的软桥梁,其体系结构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自动测试系统的性能。

参考文献:

[1]童佳明,高丽媛远程测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科技致富向导,2014(9):59

[2]曹亮,周炜,沈文超远程测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23).

[3]历维,张明关于测控技术发展趋势的探究[J].中国科技投资,2013(14).

传统文化趋势篇9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现代工业印刷科技发展趋势机遇和挑战

引言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它是指一组硬件和软件设备,结合了不同的视觉和听觉媒体,能够让人产生印象深刻的视听效果,它包括了图形、动画、图像以及文字等。而在听觉上则包括了语言,音响、音乐等,它不仅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大大促进了我国印刷工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印刷工业工作效率,使得印刷传播科技更加生动活泼,有声有色[1]。本文将以多媒体技术为起点,分析当前我国印刷科技的发展趋势,分析多媒体技术下我国印刷技术受多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现综述如下。

1印刷工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流行,Dtp、Ctp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印前数字化的实现,并且整个印刷流程的数字化也已经成为公认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印刷流程数字化的同时,传统的印刷技术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生存空间。在数字化发展大趋势下,必须大力推进数字化流程,传统印刷要和多媒体技术建立有机的融合。即使在多媒体革命的今天,纸张仍然是最优越的媒体之一,由于人们的习惯以及生理等,使得纸质媒体的作用不会受到削弱。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只是让人们多了一种认知世界的手段。此外,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全球化时代已经来临,印刷业跨国合作也越来越多,新技术等在印刷工业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2印刷科技的发展趋势

从印刷媒体技术发展时代来说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时代,即模拟、模拟+数字以及数字时代。全面数字化、整合生产技术成为了我国印刷科技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印刷科技的发展正从“模拟+数字”向数字时展的过渡时期。且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化潮流的推进,印刷媒体技术发展趋势具有以下体现,具体如下:(1)数字化工作流程与JDF共存;(2)Ctp技术在印刷工业中飞速发展;(3)数字打样技术以及数字因数技术的的不断融合。(4)自动化、全能化以及喷墨技术的广泛使用等[2]。

3印刷媒体享受多媒体带来的机遇

随着我国高新信息技术的演进和应用,社会正朝着多媒体方向发展。印刷业为提供媒体的主要行业之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多媒体技术下可以将印刷产生概括为两个简单的事情,(1)将印刷原稿的东西转化为数字资/资产;(2)数字资源/资产通过适合的方式转化为人们需要的产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印刷传播科技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印刷属于多媒体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媒介的主要形式从声音到手写文字到印刷又发展到现在的多媒体,在每一个转变中,原有媒介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成为了新媒介的一部分。而印刷和多媒体的关系也是如此,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印刷技术中必将推进印刷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提高印刷作业水平和效率,尤其在印前。印刷数据的数字化使得印刷和多媒体直接联系起来,从而为印刷开辟了新的前沿和发展导率。印刷主要是进行文字、图像以及静画信息的处理,通过数字化能够将其储存其中使得声音和动画等结合在一起。信息的数字化、多样化、网络化等都为我国印刷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4印刷面临多媒体的挑战

多媒体技术在促进印刷传播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新的挑战,其主要冲击主要体现在多媒体出版物上。印刷媒体主要是将纸张作为介质,而多媒体的出现将出版物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它的革命性的意义不可轻视,它不是纸质印刷媒体的延伸,而是一种新型的出版形式。信息的数字化、多媒体化等使得传统印刷出版业不可避免的受到有力的冲击,对我国印刷业、印刷观念以及印刷市场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3]。

结语

多媒体技术改变了印刷的生产方式,我们不仅要在本位上要求更快、更好的生产,还应该善于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印刷传播科技中,善于将文字、图形以及影像信息融入印刷传播科技中,促进印刷传播科技和多媒体技术的更好融合。

参考文献

[1]肖洋,谢红艳.数字时代中美印刷高等教育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1,6(3):54-63.

传统文化趋势篇10

【关键词】现代经济;市场经济;营销策略;新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营销成为了当代企业主要的生存发展渠道。传统的营销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市场的变化,企业已基本完成了信息化、电子化、智能化、商业化,很大程度上促使着市场经济的进步与发展。而企业市场营销理论的核心包括顾客价值和满意理论、定位理论以及关系理论与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这些理论不仅可以很好地指导市场营销理论,甚至对该体系的基本框架与内容完整性起到很大的决定作用。传统的营销模式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也决定了企业生产条件的转变。

一、现代市场营销的特点

1.对战略更为重视。企业战略是企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统经济体系下,大部分企业缺乏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与规划,将企业的既得利益看得过于重要,使得经济发展中缺乏持续发展条件与环境。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局限了企业战略发展之路,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市场营销越来越重视战略模式在企业中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2.对合作更为重视。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新时代市场营销有别于传统营销,摒弃了战胜对手等于成功的观念,避免出现两败俱伤的情况。因此新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更加重视企业同行之间,甚至跨行多方之间的合作,秉持互利共赢的观念,建设一个良性的市场发展环境,摆脱传统的枷锁。

3.对“知本”的观念更为重视。对于传统市场营销,依赖于企业的资本,习惯与利用有形财产确保企业发展的顺利进行。新时代市场经济中,企业市场营销更加看重的是营销人才,这种人才称之为“知本”。通用总裁有一句名言:即使我一夜之间失去所有财产,只要员工还在,我就能够重新开始。由此可以看出“知本”在一个企业的重要地位,也反映出无形资产在现代市场营销中的作用。

二、现代市场营销新趋势

1.营销理念发生改变。传统的经济营销理念着重与营销业绩,畅销作为市场营销的主要模式,部分企业营销过程中不断重复传统营销模式,使得企业整体经济的发展缺乏新意、记忆点,甚至会逐渐失去核心竞争力。而新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要求企业从根本是上改变营销理念,主要体现在从以前的既得营销理念转变为持续发展的科学营销理念,更加注重企业长远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不会盲目的进行畅销,有着将企业做成大企业、成功企业的长远目光,积极规划企业前景。

2.战略范围出现变化。以前的经济体系中企业市场营销的战略范围仅重视局部既得利益,对工期规划显得过于狭窄、短期,不注重企业整体的健康持续发展,这也使得企业渐渐的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最终导致企业生产、营销的方式无法跟上时代的节奏,淘汰出局。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的市场营销重点强调企业的系统全面的利益,不断将企业的营销战略标准化、现代化,适应时代的发展。

3.营销领域改变。作为传统的市场营销的领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特征,很少与外界交流,这种情况也导致了企业领域难以全方位的符合市场需求与发展。对于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的领域则具有较为灵活的混合性特点,有利于企业不断地登上世界平台,并且根据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念不断地深化营销的模式。营销领域发生的改变除了能够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还能与消费者产生共鸣。企业营销领域不断扩大、混合成为当代市场营销发展中势不可挡的趋势。

4.营销方向变动。先前的营销理念是产品技术为营销核心,企业的营销策略为企业―消费者―企业,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营销策略侧重企业自身。当前的营销理念是以消费者为营销中心,企业的营销策略不仅仅是单一方向的营销,而是多方向,全方位的进行。

5.营销管理模式的变化。先前的营销管理模式一般呈刚性或者偏向刚性,缺乏灵活性,使得传统模式无法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其弊端主要体现在员工间或者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缺乏深度沟通,员工积极性遭到扼杀。然而现代经济营销管理模式则是呈柔性或者偏向柔性,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强人际之间的交流沟通,让营销管理更加人性化,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现代市场营销的驱动因素

经济发展过程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产生波动,市场营销朝着新趋势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来自国家之间逐渐紧密的联系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驱动因素主要有:一是来自外界力量,这里的外界主要是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及消费结构的改变。当代是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消费者所处在的环境中文化、思想、经济、政治等都在发生着改变,也影响着消费者的偏好、消费习惯,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增加,让企业挖空心思去迎合消费者的胃口,创新的营销模式不断涌现。二是内部力量,这里的内部是指企业的创新精神。当代社会只有创新才能使企业进一步发展,反之企业将失去核心竞争力,走向衰退。

四、现代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1.服务策略。传统营销策略中着重产品质量以及销量,对售后服务并没有重视对待。在现代市场营销策略中强调了服务质量,提出了只有实现服务价值才能取得消费者的支持与信赖。

2.价格策略。价格的构成随着社会进步的需求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并不是简单的生产成本,还包括创新成本、知识技术成本、品牌投入成本等等。

3促销策略。促销作为企业营销中常用且有效的销售形式之一,能够快速实现产品的推广。在现代市场营销过程中,企业能够利用网络、公共关系、传统媒体、大型活动节点等开展促销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实现与消费者的深度沟通。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经济背景下的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不仅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也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的作用。对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逐渐引领着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全球化路线。因此市场营销发展趋势以及相关策略值得我们继续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梁海燕.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的发展新趋势分析[J].中国商贸,2012(19):95-96.

[2]肖代柏.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的发展新趋势及其应对策略[J].商业时代,2009(28):29-3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