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15:58

水利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资源平衡;开发;利用;经济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270-1

1水利工程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水利工程主要是指通过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地区均衡,防止洪涝灾害而修建的工程。由于自然因素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各个地区的气候不同,河流分布也不同,这就造成全国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匀,比如西北地区为严重缺水地区。为了满足全国各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我们大力修建水利工程,实行南水北调等工程,一方面可以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满足缺水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需要。

水利工程的主要特点主要有:①水利工程的修建要从全局考虑,具有很强的系统性;②修建水利工程,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或者对自然植被的破坏等;③工作环境很恶劣,条件复杂,要考虑到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还有受力承受强度等问题;④水利工程造福于人民群众,有很好的群众基础;⑤水利工程规模比较大,耗资巨大,技术要求高,工期较长。

2目前水利工程的发展现状

我们讲水利工程的发展现状,主要是将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情况。总的来说,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持续发展。水利工程项目不断增加,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解决了很多地区的饮水困难的问题,提高了水利工程项目的供水能力。水利工程事业的不断发展有利于保证国家和社会安定,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具体的可以从以下几点说明:

2.1节水灌溉事业稳步发展

随着我国水利工程的大力兴建,为农村的节水灌溉事业提供的便利条件,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2.2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

修建水利工程,帮助了很多缺水地区的人民解决了饮水问题。改善了农业发展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步伐,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3防洪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水土保持工作也在稳步进行

通过修建大型的水电站,可以提高泄洪能力,控制水流,避免洪涝灾害的出现。大力种植保持水土的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扩大绿化面积,全方位治理水土流失问题;

2.4农村的水利水电项目得到不断发展

农村很多地区都在进行良种实验、推广先进的技术、防止虫害对粮食作物的侵袭等基本建设,有利于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步伐;

2.5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法制建设等工作稳步推进

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追随网络时代的潮流,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和法制建设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3水利工程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水利工程的特点和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现状来看,水利工程的修建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可用淡水资源不断减少,能源短缺等情况的不断出现,改变这种现状,大力修建水利工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水利工程的发展趋势主要是:

3.1在防止洪涝灾害的工作中,要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紧密结合,注重水利工程的后期管理

加强河岸的绿化面积建设,禁止滥砍滥伐,防止水土流失。充分发挥水电站的作用,提高泄洪能力和蓄水能力,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决策。

3.2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朝着综合性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人们的水资源利用不仅包括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还有工业用水。我们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污水的处理,净化污水,节约水资源。在农业方面,采用滴灌技术,使水资源能够被植物充分吸收利用。

3.3水利工程的作用不断的得到延伸

水利工程不仅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和工业需要,更加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水利工程不仅可以减少洪涝灾害,还可以为人们的生活用电提供方便。如三峡大坝也是一种旅游资源,可供游人旅游参观,为附近人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水利工程的建设,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3.4修建水利工程时要注意环境保护,减少生态破坏

在水利工程的修建过程中,注意转移一些动植物或者人文景观,减少因为修建水库而造成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文物被掩埋等问题,减少经济损失。

因此,修建水利工程是国家的经济命脉。随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来合理调节水资源的分配,实现区域平衡,从而为后代子孙造福,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刘红.水利工程的发展趋势与需要[J].黑龙江水专学报,

1994,(02).

[2]董哲仁.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与补偿[a].中国水利学会2003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

水利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农田水利;技术;发展趋势

前言

我们都知道,农业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除此之外,它还对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影响。群众在开展工作或是平时活动的时候,都对食物有着十分大的需求,所以,要想保证社会稳定,就要确保农业的发展顺畅。对于农业来讲,水利灌溉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构成部分。所以,要想保证农业发展顺利,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证水利事业开展到位。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我国正在积极的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工作,而且也获取了很多成就,不过通过分析它的发展状态,我们可知目前还要认真分析它们的发展趋势,积极推广。最近几年,伴随农业的积极发展,此时广大农村区域发展节水农业已是必然了。农田水利节水技术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农业离不开水,怎样合理的使用水,就成了当前广大工作者最为重视的工作内容了。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方式不是很集约,对水资源的利用不到位,尤其是体现在灌溉工艺方面。作者结合当前我国的以及世界上的科技发展状态以及目前时期的水利发展形势,分析了农田水利活动的发展方向。

1农田水利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们之所以建设农业水利设施,其目的是为了增加农业的产值。我国初步规划到本世纪末在农村水利方面的奋斗目标是:争取新发展灌溉面积8500万亩,增加排水面积4800万亩,改善盐碱地和渍害低的农田5000万亩。对大中型灌区输水渠道积极采用防渗措施,对80%以上的井灌区采用微灌,解决了农牧区人畜饮水的困难。

1.1节水技术

当前全球都非常关注节水技术,只有合理的利用该技术,才能够真正的实现集约发展,才能够扩大灌区规模。目前我国的很多灌区在浇灌的时候都是采取地面浇灌措施,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如何完善此技术,提升管理能力。最近几年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灌溉工艺,即间歇式灌溉,该技术的优势是它能够间断的灌溉,形成涌流模式,使得沟渠之内的水流速率变快,而且保证水能够很均匀的渗透到其中。该措施较之于常见的措施来讲,它能够节省大约百分之五十的水,如果浇灌的时候有风的话,效率还会提升。我们国家最近几年积极的研究节水技术,而且也获取了明显的成就,像是旱地覆膜工艺,而且在井灌区通过管道来代替之前的明渠。

1.2调水技术

这个技术目前非常受外国的欢迎,像是美国以及法国等应用较为普遍,通过使用这个技术我们能够显著的提升工作效率,而且能够实现节约的意义。在很早之前,欧洲国家就已经开始自动灌溉技术,由于花费的资金太多,表面效益不显著,所以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推广。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其他国家在面对水资源数量较少的时候,除了使用节水方法之外,还积极的开展调水活动。当前最为显著的案例有如下的一些:例如巴基斯坦的西水东调工程,年调水150亿~200亿立方米,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270亿立方米。通过开展大范围的调水活动,此时的灌溉项目工艺以及机电技术等都得到了相应发展,而且带动了灌区经济进步,生态建设工作也得以顺畅开展。

1.3节能技术

我们都知道,单纯的开展节水工作无法获取显著的意义,因此必须搭配节能技术。比如低压喷灌和风能技术的使用就是非常显著的体现。是当前节能的关键方法。

2推广农田水利技术的必要性

由于受到耕作工艺以及习惯等的干扰,目前我们国家的农业普遍面对水资源使用不当的现象,许多区域的浪费现象都比较明显。农业对水的需求量较大,假如无法高效使用的话,就会对附近的城镇带来较为恶劣的负面干扰,影响到相关单位的长期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在农业区域大体使用水利工艺,这样能够起到提升灌溉功效,避免浪费的目的。

从农业增长增收的角度来讲,完善农田水利节水技术可实现有针对性地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使建设生态农业成为一种可能。在进行水资源的调配的同时,进行各类农业技术革新实验,再通过农业技术革新实验对农田水利利用技术进行革新,这种相辅相成的方式既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也有效地利用了水资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我们国家的水资源布局不合理,农业布局也不合理,这就导致时空区域上的资源紧缺。假如不合理的使用水资源的话,就会导致一系列的矛盾。

3国内农田水利节水技术发展新思路

3.1优化农作物结构,推广节水种植技术

由于作物的类型不一样,所以其对水的需求量也不一样。在具体的种植的时候,可以使用间种模式,变革过去的种植体系,改变种植的比例,结合所在区域的水源状况,在不干扰产量的前提之下,使用抗旱种子,这样也能够减少用水量,实现节约意义。除此之外,还可在一些区域发展节水种植工艺,尤其是那些需水量不多的区域,可以使用坐水点种措施,这样也能够获取明显的意义。

3.2改变灌溉方式,推广系统灌溉模式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应用的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有沟灌、管灌、滴灌喷灌等技术,然而在一系列的灌溉技术中被应用次数较多的主要有沟灌、喷灌和管灌。农业生产要依托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为了节省灌溉成本,农业生产者发明了沟灌这一传统的灌溉技术,利用河流周边的天然水道,进行灌溉。这种灌溉技术虽然节省成本,但灌溉效率相当低下,在水资源的输送过程中,大部分都会流失和浪费。根据这样的情况,水利技术人员应针对农田水利运行情况和水利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灌溉方案。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使用覆膜技术,进一步提高灌溉效率,改良沟灌,建立系统的沟灌模式。除了改良沟灌以外还可以在种植农作物类型允许的情况下,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等技术,该技术能够使得水流变为水滴,也就是说能够明显的减少用水量,发挥出节水的效益。尤其是灌溉技术,利用地下管道实现回流,从而很大限度的控制了水的消耗,避免了浪费现象的发生,一般情况可节省用水量达到50%左右。

4结束语

发展农田水利节水技术,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改变我国农业生产中对水资源不能进行合理利用、水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从大的方向上讲,推广农业节水技术,也是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建立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农田水利科学技术应紧密围绕上述问题,重点研究节水、节能、节约投资的技术措施,对现有工程进行挖潜改造,同时发展基础理论研究,在促进农业生产中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将我国农田水利科学技术提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袁海涛,谢爱群,张贺中.浅论农田水利技术发展趋势[J].技术与市场,2011(5).

[2]吴剑.探讨农田水利技术的发展趋势[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7.

水利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农村经济;小型水利工程;效益;管理

中图分类号:tV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175-1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时期,中共中央非常重视农村的发展,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发展的生产水平。水利建设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修建小型水利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

1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

一般来说,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出现在农村,下面我们来具体讲一下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现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主要涉及到小型的沟、渠道、大坝、桥涵、水库和水井等方面。这些设施主要是靠当地农民集体投资或贷款兴建的,但是由于农村的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工程管理不及时,效率低

由于近年来农民个体户的独立经济意识较强,忽视集体利益,在水利工程管理上盲目用水,圩堤上乱垦乱种现象屡禁不止。由于水利工程管理粗放,不注重工程维修,导致损失严重。不同领域的生产进度也不一样,各自领域为了满足自身的生产需要而随意截流,挖沟、放水,把水利建设原有的线路搞的支离破碎,从而削弱其自身的供水功能。还有一些农民在地里私自打井,大量开采地下水,这是对水资源的一种浪费。长期下去,不仅会影响到农业的发展,还有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

1.2对小型水利工程的财政投入力度不够,重建轻管的思想普遍存在

由于农村大部分地区的财政支出控制比较紧,当地政府对于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的资助不多。虽然国家近段时期大力扶持农业发展,加大对农业水利工程的财政投入力度,可是还有很多贫困地区由于地方财政局的原因而无法启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我们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以后,还需要请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国家对水利建设的投资大部分都用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上,而工程在完工后的管理和维修经费却没有得到保证,这不利于工程的正常运行。

1.3农村基层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低

随着近年来政府对水利工程的投资增多,水利工程项目也在不断增加,急需大批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前的很多水利单位人员冗杂,人力资源分配缺乏科学,工作效率低下,应当精简结构,减少不必要的财政开支。大力引进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加强水利工程的技术力量。另外,企业应该重视对水利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为了改善我国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我们主要针对上面我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下几点建议,即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2.1加强对小型水利工程的科学管理

在小型水利工程建成以后,可以把他们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采用专业维修或个人承包的方式来加强对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确保水利工程能够正常运行。另外,为了使小型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其水利效益,我们还应该做好水利设施的配套工作。水利工程管理人员要根据不同水利的特点,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进行管理,使他们的工程效益达到最大。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小型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在不影响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努力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2.2加大对小型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

只有大量的工程投资才能完成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这需要当地农民和政府的共同投资。为了适应当前水利事业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对现有的水利工程进行维护修理,还要增加新的水利工程项目。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不仅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还需要政府对其实现行政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了避免农业专用资金被贪污或挪用,需要项目主要负责单位及时向政府汇报资金支出情况和项目的进度,使政府下拨资金运用透明化。

2.3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引进水利工程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对农村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分类,有计划的安排人才去进一步深造,以更好的为水利单位工作。不断的鼓励在职人员自主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技术人员进行明确分工,每个人都有主攻方向,同时能顾全大局,承担相应的工作。

3总结

为了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我们必须要建立符合水利工程管理规律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工程运营体制。这个管理体制必须要有清晰的职能划分和明确的责任义务,还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水利单位的维修部门要求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技能,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化。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样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经济命脉,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小型水利水利工程管理所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也就是今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的发挥小型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我们必须要注重人才利用,加大水利工程的管理费用投资,对水利工程实现合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白广科,祝丽群,谭相文,等.关于对菏泽市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思考[a].山东水利学会第九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4.

[2]刘贤弘,孙红,孟玲.农村水利工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a].山东水利科技论坛2006[C],2006.

水利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水电发展;趋势;就业

一、我国水电事业发展的春天

如果我们把2011年看作是水利行业的政策年,那么,2012年就是执行年,是水利业发展的一个春天。

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加大水利方面的投资是有一定的背景条件的。我们都知道,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要想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近年来,随着水利改革不断深化,水利的社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水务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到2011年年底,全国72%的县级以上城市实行了水务一体化管理;不断推进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进一步完善了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大幅增长,引导设立省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

其次,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因此,我们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

另外,中央和地区都相继出台政策,树立目标,不断培养水利高端人才,扩大水利行业市场,力争将水利建设工作做好。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人力资源开发是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咨询业的重要战略,对于企业的骨干力量,每年都应进行在职培训。建立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奖励、激励机制,在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向优秀员工倾斜,防止人才流失。

二、水电事业的发展趋势

①水利建设的现代化

现代水利的建设,有其独特的发展方向和内涵。首先是科学的治水思路。社会经济的进步和水利自身的发展,将促进治水思路的逐步完善和成熟,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其次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利可持续发展方针。水利发展将更加注重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水利建设的核心指导思想。第三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运用市场理念的水利运行机制。水利工作将更加注重市场经济规律、注重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建立水权、水价和水市场体系,将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水利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战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口、资源、环境"将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首要课题。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已是目前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社会各界人士和政府领导人广泛关注的热点。研究水资源、国民经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水电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因此,我们在未来的水利建设当中,应当更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③水资源管理和运行体制的优化

未来的水资源管理模式更趋科学、更趋复杂和严格,管理方式将是政府宏观调控、民主协商确定、准市场运作、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模式。在体制方面,将建立起流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区域的城乡水务统一管理相结合的新型模式。水价将成为水资源配置的重要经济杠杆。

三、水利人的就业方向

就水利就业而言,总体来说人员还是紧缺的,尤其是国家中央已经发下文件要求各地方政府要重视基础水利建设,完善水利设施,这事一个就业形势良好的时代背景。目前水利行业面向本科毕业生的工作有:甲方、设计、施工、监理、读研、其他(行政、管理单位、教育单位等等)。而近年来,水利建设处于一个快速上升的时期,加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扶持,使得水利行业的就业程度有很好的前景,这同时也极大程度的改变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结构。但这同时要求我们的就业者有一定的能力,主要有: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

2.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上力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建筑机械、电工、工程测量与试验、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术;

3.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

4.具有进行工程设计、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水利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2)78-0084-02

水利建设项目中,主要侧重于保护水利设施的安全,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根据审美观点进行总体外观构造,融合艺术元素,提高建筑物的外观感知。成功的水利项目设计,能够提升地区形象和城市知名度,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文明程度,具有很高的社会意义。但因为一些水利工程师因为自身的原因,仅仅是重视建筑的功能需求,而对于建筑的艺术和美观的需要则不够重视。这使得大部分的水利建筑都会给人留下笨重粗老的印象。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水利项目逐渐倾向于审美功能的展示,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水利工程通常作为风景景点展示。因此,在当代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法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就显得特别重要。

1水利工程建筑艺术设计的关键要素分析

1.1总平面设计分析

水利工程项目总平面图的内容既包括主题工程结构,也涵盖了相关配套项目的设计,主体结构包括大坝、闸门、泵站、机房等重要生产设施,而配套项目主要指员工宿舍、绿地和活动场馆等等。新时期的水利建筑的总平面设计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做法,进行更加全面的考量。水利建筑的总平面图既要为水利工程的基本功能合理规划和,又要确保各功能区间搭配合理,保持良好的配合度,使得总体上具有更好的使用效果,以尽量降低功能错位导致的不经济现象发生。除此之外,还要将环境保护理念融入其中,增加绿化和休闲娱乐功能区域规划。在进行总体建设规划时,要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设计理念,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来选择规划方法,以保证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避免环境部协调带来的不良自然影响。

1.2建筑平面设计分析

水利工程建筑物的规划和选址,要结合多个专业特点来开展,要考虑到水电专业、动力专业、发电专业提出的专业设备安装要求,再由建筑和水电两方面工程人员同时敲定水利工程建筑物的总体规划平面图,设计工作过程中,建筑设计人员要负责把握整个建筑的结构、功能和建设尺寸之间的关系,使之更趋于更符合水利工程日常生产活动需要。

作为水利工程项目实施工作者,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还需具备卓越的创新意识。水利工程建筑属于长期性建筑,要根据水电生产要求科学设计建筑结构,有效提高各类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避免建筑功能局限带来的效率损失。这些年来,通过对水利工程的设计进行分析,水利建筑结构和建筑艺术相结合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一个过程。水利工程的设计不仅要为水电建设提供良好的技术保证,还要承担着美化城市景观,提升地区旅游名片的功能和责任。水利工程和要建筑进行很好的结合,这样才可以达到减少投资,优化设计和美化环境的作用。只有进行超前的创新和探索,才能够设计出超前的水利工程项目,为后续子孙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1.3建筑造型的设计分析

建造造型的设计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建筑的特征,如强调高科技的现代建筑和仿古的建筑造型等等。总而言之,一组建筑所应该表现出来的造型,应该其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的功能相一致,同时因为不同的水电建筑功能存在较大差异,直接会影响它们外形结构上的相异,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常规现象。比如供电房的设置通常是矩形,体积大,高度高,这是因为它的功能所决定的。对于这种建筑要做到“粗中有细”的话就必须对其本身的体积进行考虑,通过开窗、增加柱子等方式来使得其看起来较为丰富。至于水利建筑采取何种设计风格,一方面是受到单位领导和当前主流设计理念的影响,但最重要的是应该为设计师提供充分的发挥空间,使其能依据本地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和谐的情况来进行设计。总之,选取何种建筑风格直接影响水利工程建筑的美观程度,因此设计师应该尽力到现场去进行考察,想象一下工程建成之后的实际效果。

1.4建筑材料分析

水利工程的建筑一般都在野外,因此水利工程的抗风性以及耐脏性应该作为材料选取时候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抗风性主要是考虑所选择的门窗是否能够承受超常的风荷载,耐脏性则是应该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该尽力选择不容易积土、耐于水冲刷的材料,比如铝塑板、优质的外墙漆等等。

2对水利工程建筑设计未来发展的思考

水利工程由于上产需要,大多地理位置是依山傍水,因此在设计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地理环境,融入高超的设计方法和技术,将原本单调枯燥的水利项目变成具有审美、人文品味的综合建筑物,既可满足水电生产需要,又能够提供良好的旅游资源。今后水利工程项目的设计,要将更多的重点放在提升其的审美方面。不断提升水利工程的社会文化内涵和外观审美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人文景观,充分挖掘自然环境的综合社会价值,不仅要更有效的开发水利资源的经济价值,还要创造良好的旅游观光效益。在促进水电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地方旅游观光业的发展,这能够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工作体现,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必将成为未来水利事业的主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张雪华.试述水利工程建筑设计方法及未来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导报,2012(20).

[2]朱文俊,姜伟华.水利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措施研究[J].价值工程.2012(19).

[3]翟利伟.浅谈水利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1).

水利发展趋势篇6

一、水利现代化的道路

水利建设的现代化是为国家现代化服务的,因此水利行业现代化首先要满足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对水的各种需求。但是,水资源是有限的,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又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水利行业的现代化还表现为能清楚地认识水的基本规律,引导社会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控制不合理的需求和消费。

纵观人类社会对水的开发利用大致经历过五个阶段:

(一)以防洪建设为主的阶段

人类社会要求发展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安全,特别是人类开始在水域周边定居之后就必须进行防洪建设。一般是堤防、城墙、城区排水系统等,并且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防洪建设水平。

(二)以供水建设为主的阶段

人类社会防洪安全得到一定保障之后,经济就会发展。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水的供需矛盾就日益突出,这时各种引水、配水等供水系统的建设成为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经济越发展,要求供水能力和保障率越高。

(三)以水资源保护为主的阶段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供水量越高,排污量增加,水域的污染将造成重大社会问题。因而水资源保护、改善水域水质等水环境建设将成为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

(四)以景观建设为主的阶段

在水质问题基本解决之后,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事业的发展,人们会对水域周边的景观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以水域空间管理,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息娱乐空间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建设将首先在城市周边地区得到发展。

(五)以生态修复为主的阶段

随着人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意识的增强,人们重新审视自然水域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要求恢复水系自然生态功能的呼声越来越高。水域不仅要清洁、美观,而且要求水域生机盎然。即回归自然、修复水域的生态系统成为目前发达国家水系管理的主要内容。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水利建设所表现的相应内容也有所不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防洪、供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在70年代重点进行水资源保护,80年代抓水系景观建设,90年代抓水系生态修复,水利发展的阶段性表现比较清楚。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而前一时期由于水利建设投资不足,问题积累较多,在现阶段表现的发展阶段性不十分清楚。在防洪方面城市防洪标准较高,大江大河可防中、小洪水;在供水能力方面北方缺水严重,江河断流,但地下水开采能力较强,造成地下水严重超采;水域污染已十分严重,流经城市的水系普遍呈严重污染,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在一些大城市水系已开始景观建设,但水质普遍较差;水系的生态修复问题尚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进入21世纪,人们对水利建设的要求应当是全方位的,可以预计在21世纪的前半段,人们将会要求恢复碧水蓝天、山川秀美,要求水系恢复良好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而我国水利现代化要求我们进行大水利建设,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水利五阶段的跨越。

二、水利现代化的内涵

首先,中国水利现代化是为满足中国现代化对水利的需求。即在保障社会经济、环境、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和控制各行业的用水需求,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满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水资源的总体需求。其基本途径是通过以流域为单元的国土综合整治和强化流域管理,提高流域国土的安全度、舒适度和富裕度。

其次,中国水利现代化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包括:继承我国数千年水利建设的遗产,发扬真正适合我国江河自然特点的智慧和经验;引进国外的经验和技术要适合中国的自然条件及经济水平。总之,中国水利现代化是要满足中国现代化对水的需求,符合中国人的水文化和水意识。

同时,水利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是与传统水利相比较,要充分体现进步;一是与国际现状相比较,在总体上应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水利现代化应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观念现代化

对于当代社会与水有关的各种先进观念和科学结论应当充分融入水利建设和管理理论之中,在观念上充分吸收和利用人类最科学、最先进的智慧。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水和谐共处、湿地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尊重流域圈、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等。

(二)技术现代化

首先应当掌握和了解国际水利建设领域内最新的水文、勘探、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进展,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和财力,引进或吸收必要的技术。同时,能及时了解通讯、计算机、管理、监视、预报等相关领域内的技术进展,随时吸收高新科技成果,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水利技术。

(三)管理现代化

包括管理技术和管理法规的现代化。在管理技术方面应当充分吸收信息、通讯、预测、决策等方面的最新技术,使水利管理过程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同时建设完善的水利管理法规体系,通过宣传、教育和有力的执法,使公民自觉遵守法规,依法治水。

实现上述三方面的现代化应当首先抓人才的教育和社会宣传。要通过教育培养具有现代观念及技术的优秀人才,同时通过广泛、不断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新的水观念和依法治水的意识。

水利现代化是一相对概念,而且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有新的变化。水利现代化是有起点的,即我国水利建设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近之时,但它是没有终点的过程。

三、目前我国水利现代化的差距

如果将我国水利事业状况与国际先进水平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我国正处于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过程之中。

(一)观念上的差距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已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但是这一原则还没有能够反映到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理论中。

因此,目前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已出现了许多不可持续发展的征兆,将对我国今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许多隐患。如北方河流的断流、华北地区地下水大量超采形成大面积漏斗、湖泊干枯或萎缩、绿洲消失、植被减少、土壤沙化、草场退化、沙尘暴、虫害等起源于人类大量侵占生态用水所造成的生态退化。森林砍伐及坡地垦荒造成的水土流失及荒漠化,围湖造田、开垦湿地等对生态系统有较大影响的人类活动,以及向水域大量排放污染物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都说明在观念上存在的差距。1998年发生长江及松花江、嫩江大洪水之后,中央提出“退耕还林(草)、”“退湖还田”、“建设秀美山川”等决策,代表国家领导层观念的重大转变。但要把可持续发展原则变成新的水利建设理论还需要一个过程,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如:

1.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2.流域内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生态协调发展的基本模式;

3.流域承载力的估算;

4.流域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5.流域生态系统的修复理论与技术;

6.流域内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影响评价;

7.流域内代际公平原则的体现;

8.流域内地域公平原则的体现。

在我国传统的水利理论中,比较多地受到改造自然、人定胜天思想的影响,没有把人类作为流域内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来加以研究和考察,而是片面强调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愿望,以至干扰甚至破坏了流域内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均衡。

目前在发达国家的水系管理中比较注意全流域的管理,明确提出“人与水和谐共处”、“回归自然”、“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等目标,流域生态系统保持较良好的状态,流域内的居民普遍有较主动的环保和生态保护意识。应当说在观念方面我国还处在转变的初期,与国际先进观念仍有较大差距。

(二)技术上的差距

在水利建设技术上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并不存在整体上的差距。在大坝建设技术方面,小浪底、三峡等工程在设计、施工等方面都堪称世界一流。在泥沙运动、高速水流、坝体抗震、坝体优化设计等理论方面也都处于国际领先之列。目前我们与国际水利技术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实力上的差距,即一方面在某些大工程上表现出世界一流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在大量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采用较陈旧的设备和施工技术。对一些技术先进但造价昂贵的设备和施工工艺还无法采用。如:

1.超级堤。堤宽约为堤高的30倍,堤顶可建设道路及住宅开发。由于堤身较宽,既使发生洪水漫溢也不致危及堤身安全。目前日本已在城市河段推广超级堤建设,代价较大。

2.城市雨水调蓄设施。伴随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流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流域下垫面透水面积减少,不透水面积增加,产流系数加大,城市致灾因子增强。加之城市内地下设施及电、水、气、通讯、信息、交通等生命线网络系统的发育,洪涝灾害损失将成倍增加,城市相对于洪水脆弱化。

除需增加沟渠、泵站等排水设施外,还需要建设城市雨洪调蓄设施,如利用城市绿地、运动场、停车场等临时蓄水,或修建调节池、地下水库、地下河等大型蓄水设施拦蓄雨水。目前已有十几个国家在实施城市雨水调蓄计划,城市建设费用可能增加20%左右,目前我国在城市建设中尚未实施这样的计划。

3.利用河道滩地净化水质。对于一些小型城镇和村落,难以对生活污水全部通过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排入河道后将使河道水质恶化。在河道两岸滩区埋设大型污水处理槽,内填卵石,利用附着在卵石表面的细菌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污水经过生物处理后再排入河内,可明显地改善水质。目前在我国河道整治中尚未考虑这种增加河道自身净化能力的措施。

4.水利工程机械。目前我国堤基处理率较低,渗漏、管涌等隐患较多。我国虽然已研制成功锯槽机、旋喷灌浆等垂直防渗墙施工设备,但施工能力低,对埋有较大卵石的基础无能为力。国外已开发成功大功率的地下水泥土连续防渗墙的施工机械,可适用于卵石基础,最大深度可达50~70m.但每台价格在2000~3000万元左右,还难以引进。此外如大型隧洞掘进机、皮带传送机、疏泥船等水利工程中常用的设备,都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5.水系生态修复技术。发达国家正努力弥补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采取各种生态修复技术。如增设过鱼通道、采用可供鱼类产卵或休息的护岸形式、修复天然弯道、浅滩、恢复湖周草场、恢复水系周边湿地等。我国目前虽已有萌芽,但还缺少必要的研究和理论指导。

(三)管理上的差距

应该说我国对水资源、水利工程、流域的管理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管理人才的素质及选拔

基于水在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在大多数国家水行政及流域管理人员都属于国家公务员,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由于公务员首先要通过严格的选考,就连名牌大学的学生也只有1/10左右可以通过,因此其管理人员都属精英。进入水管理公务员队伍之后,首先进入基层工作,2~3年轮换一个岗位,有秩序地参与工程管理、水行政管理、科研等各领域进行全面训练。而且在轮岗过程中有才能者升,无业绩者转入地方,能走上领导岗位者皆有真才实学。高水平的人才走上领导岗位,才有高水平的管理。

在一些国家,还有一条非常好的人事制度,即一般公务员每3年轮换一个岗位,处级公务员2年轮换一个岗位,局级公务员一年轮换一个岗位,这种非同步轮换制度可以防止宗派主义发生。一个局长调到新单位工作不可能带走一帮人,在一个单位任期短不可能形成亲疏远近,只能按制度办事。各个岗位上领导轮换频繁,也容易产生比较,便于把每一届领导的长处保留下来。

2.管理制度化

有些国家管理制度之完善另人吃惊。每一个单位都有自己雷打不动的制度,包括什么事由谁办,每月第几周的星期几要开什么会、办什么事、提交什么报告等都是年年不变的。无需发会议通知,到时候开会、办事就成了。所以在管理人员中每一个人该办什么事、什么时候办是谁都清楚的,无需谁告诉你,但到时候会有人来检查你的工作。

有时候连行文格式都一成不变,只要填上新情况、新数字就可以了。这避免了许多推委和扯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3.注重管理工作的总结

针对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政策是搞好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因而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总结、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管理能力的标志。在这方面,我们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中国与日本举办了15届中日河工坝工会议,日本每年提出的6篇论文基本都是建设省河川局官员对管理工作经验的总结,很有新意,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比如在1999年他们提出的6篇论文题目是:《水灾害·土砂灾害的风险管理》、《试行水库的弹性管理》、《水土流失区域泥沙管理中的淤积监控》、《1998年洪水灾害对应及平成大改修》、《摺上川大坝成本压缩对策》、《火山活动的风险管理》。这些论文涉及到水利管理中的一些重大问题,都有很高的理论性和政策性。据说河川局管理人员每年所写的类似论文还有很多,随时需要可以随时拿出。但是我们有关司局的管理人员大多忙于日常工作,按经验进行管理,很少能写出高水平的纵览全局的文章,每年约稿都很困难。

4.管理思路

目前我们的管理思路还比较狭隘,各流域机构的管理大多还仅限于对水系的管理。除水土保持外,对流域内的各种人类活动缺少管理能力。而对水资源的管理也仅限于对水资源量的管理,而不能对水质进行管理。即比较注重对水的资源功能进行管理,对水的环境功能及生态功能的管理不力。水管理的先进经验是强调对流域的管理,在防洪管理方面从工程风险管理转向全流域的洪水风险管理;在水资源管理方面从单纯水资源量的分配管理转变到对流域内生态、环境、经济、人口协调发展的供水管理,即从单纯追求满足社会对水的需求转变到引导社会对水资源的合理需求和控制社会对水资源的不合理需求。基于这种管理思路,流域管理部门对流域内不利于水系发挥正常功能的人类不良活动有较大的干预和制止的权利。因此,比较重视全流域的综合整治,最终目标是追求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5.流域管理技术

流域管理技术可分为流域信息管理技术与决策技术。在流域信息管理技术中,我国流域的信息采集技术明显落后。首先是我国雨情、水情监测点密度不足,而且其中自动监测、遥测站点不足。目前我国降雨站总数约2万多个,国土平均21个/万k㎡,若满足洪水预报精度要求还需增加4倍。即使考虑到降雨站在国土内分布不均匀,有些地方无需安置降雨设备,对布站较多的流域来说降雨观测站仍显不足,仍需增加一倍。国外有关降雨和洪水的各种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及商业终端向社会公开。为了实现对工程、洪水、重点防护地区实施监测,几乎动用卫星、遥感、雷达、摄像等各种手段,实行远程传送和控制。开发了轻型背包式摄像及远程传送设备,光缆堤防渗漏及变形监测系统等,对流域内各种动态可实现实时监视。

除信息采集技术以外的信息管理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会商系统等计算机管理技术,以及与此相相关的RS、GiS、GpS技术在我国都在不断开发和广泛应用,与国外相比并不落后。

6.水管理的法制建设

近年,我国有关水管理的法制建设明显加强,相继建立了《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河道管理条例》、《关于蓄滞洪区安全与建设指导纲要》、《蓄滞洪区补偿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或条例。

但是相对来说还极不完善,在具体条文中还不够详尽或有遗漏。对于工程投资分担、水毁工程修复、流域管理、水系开发、防洪保险等都还缺少明确法规,与日本《河川六法》相比,我国水利法规的建设和完善仍需时日。

综上所述,我国在水利现代化方面目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主要表现在:观念陈旧,受传统水利影响较深;受国力限制,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在管理上明显落后。

四、我国水利现代化趋势

从水利五阶段来看,目前许多国家已进入第五阶段,但我国从总体来看应当是处于第二~第三阶段之间,要实现水利现代化,任务是很艰巨的。根据我国的特点,我国水利现代化进程将有以下特点:

(一)长期性。

目前我国水利行业的落后状态是由于国家长期对水利投入不足所造成的。要根本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极大的投入。下面用目前物价水平,对各项投入粗略作一估算。

1.防洪投入。如按目前发达国家的一般标准,即城市防百年一遇洪水,农村防五十年一遇洪水的标准,经各流域机构粗估完全达到这一标准需5000亿~10000亿元。

2.城市雨洪调蓄设施投入。如按日本建设省规定,每公顷开发面积建设500m3蓄水池粗估为10000亿元。

3.满足社会供水需求投入。目前北方地区缺水严重,1997年全国城市日缺水量约1600万m3,如果实施计议中的各项调水工程及供水配套工程,粗估需3000亿元。

4.污水处理投入。各城市建立污水处理厂,按1997年污水排放总量416亿吨计算,粗估需建设费2000亿元,运行费100亿元/年。

5.城市河湖整治。仅北京市城市河湖的初步整治,历年累计近百亿元。粗估全国需5000亿~10000亿元。

仅以上几项,粗估需25000亿~35000亿元。如果按每年投入500亿元计算,大约需50~70年时间,加上各种运行和维护费用,还需要有更多的投入。当然以上各项费用的估算是极粗略的,但是我们还没有考虑到各种水生态修复所需的费用。尽管如此,我们已可以估计到我国水利现代化的过程是需要贯穿整个21世纪的。如果我们作一个较为乐观的估计,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可用20年左右时间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全国可用40~50年左右时间在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水域空间景观建设等方面基本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然后再用几十年时间在21世纪末使全国的水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恢复。

(二)差异性。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气候、水文条件差异极大,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也极其不同,所面临的水问题及水利基础设施的状况也差异悬殊。因此各地方的水利现代化进程也必然是极不相同的,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实现水利现代化的行动计划,认真分析本地区条件,确定当前及长远任务。如有些城市尚未设防或防洪标准很低,应当首先抓紧防洪排涝建设。有些地方长期缺水干旱,大量开采地下水应首先解决节水和开辟新水源。对于水域污染十分严重的地区,如上海市提出“环境水利”的目标,重点解决排污处理和水资源保护。

北京市则提出“碧水蓝天、市内通航”的目标,开展以城市河湖空间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建设。应当说,全国各地目前所面临的水利建设任务还不能用“防洪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生态水利”之中的任何一种加以概括。它们分别代表了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中水利建设的主要特征,它们与“工程水利”也是不矛盾的,因为实现任何一项目标都需要有与其相应的水利工程建设内容。

(三)阶段性。

上述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景观-生态等水利发展的五阶段是对世界各国水利发展过程的正确总结,也是水利为满足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提出要求的必经之路。因此,其过程是不能随意倒置的,水利发展具有极其明确的阶段性,每一阶段要完成一项主要内容,不可能设想一个地区在防洪或供水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之前,去花大力气搞景观或生态建设。我国有些城市不下决心去搞水资源保护,就大搞水边景观建设。结果河边有了林带、绿地、楼台亭榭,但河里却是一潭死水、臭水,不要说在水中嬉戏,人们多一分钟都不愿在这样的水边停留。

就全国的水利建设来说,所面临的问题可能是多方面的。如防洪标准低、供水紧张、污染严重、生态恶化,但对具体某一水域来说,它所面临的问题在不同发展阶段必然有不同的内容。在上述五个阶段中,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等三项内容是属于基础建设,只有这三项任务完成了,才谈得上景观和生态建设,但也不能说后两者是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它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对我国多数水域而言,虽然在过去的水利建设中,由于投入不足,每项基础建设都遗留了一些问题,但我国50年来水利建设的最大成就也表现在通过大江大河的防洪、供水工程建设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发展,问题也是因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水域的普遍污染。所以就全国而言,当前应当在继续抓紧解决大江大河防洪、供水问题的同时,下大决心与国家有关部门合作解决江河污染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景观、生态建设无从谈起,水利现代化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无法实现。江河污染问题解决后,可利用水资源增加,水资源紧张局面也会缓解。

(四)社会性。

水利建设是为社会服务,保障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为社会需求及国家经济实力所支配,表现出极强的社会性。所以水利建设一方面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可能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不合理的行为和趋势,加以引导和控制。例如在洪涝灾害高风险区域内的盲目投资和建设,在缺水地区建设高耗水和污染严重的项目,盲目的开荒及湖泊湿地围垦等。过去我们只强调了水利发展要满足社会需求,而忽略了对社会用水需求的限制和管理。所以水利行业只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只注重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忽略了对社会水行为、水意识的管理。因为水利现代化是为国家现代化服务的,水利行业应当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协调好社会发展与水的关系。比如,为保证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既要建设防洪工程确保防洪安全,同时又要对广大危险区域进行洪水风险管理。包括让广大居民明了所在区域的洪水危险性,自我保护的对策,在防洪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在洪水季节让他们及时得到有关洪水的各种信息及正确的指导。此外,管理部门还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引导人口和资产由高风险区域向低风险区域转移。对供水建设也是如此,既要加强供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也要对社会的用水行为和意识进行管理。

如根据供水可能实施合理配置,实施定量供水,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杜绝对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对水资源紧缺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关闭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等。因此,在水利现代化过程中,我们的管理要由单纯的水系和水利工程管理扩展到对流域内社会水行为、水意识的管理。

在今后谈及水利的社会性时,应是广义的社会性,即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社会性。我们的水利建设不仅仅只满足人类需求,还要满足其它生物对水的需求,因为良好的生态系统也是保证人类正常进化所必需的。

水利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数字水利;监测

[中图分类号]G202[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工作和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这为人类进行发明创造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中国水利信息产业是中国水利产业的基础,因此,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水利信息化系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际经济的交流,推动中国水利走向信息化、科技化,从而为人类提供便捷准确的水利信息服务,这是实现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宗旨和核心。

1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我国的水利行业一直受到国家的支持和重视,包括对水利信息的收集、整编和利用,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的运营状况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首先,水利部门要向国家和相关行业及时而准确地监测随时都在发生变化的水利信息。最常见的是生态环境监测、工程建设、自然灾害预报和水量水质信息等;其次,水利建设本身的顺利运营也离不开相关行业的信息支持,它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最常见的就是气象、地质、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因此,尽快完善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能够快速实现我国经济建设的现代化,带动水利工程事业的长远发展。以下是和水利信息化建设相关的重点应用系统建设目标。

一是建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就是要以中国水利信息网络为载体,以3S(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为主要手段,用来构建新型水利信息化监测系统,从而对不同流域的水土状况进行监测遥控,将随时搜集的信息加以科学处理;

二是努力构建水资源管理定位系统。发挥公用信息平台的巨大作用,来建设覆盖全国的水资源和地理信息数据库。

三是建成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建立和完善信息监测预报系统、灾情勘察系统、天气遥感系统、汛情旱情系统、洪水预报系统、防洪调度系统、灾情评估系统、抗旱信息处理系统。

四是建立完善使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五是完善并建成全国水利政务监督和检查系统。

六是建成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全方位服务系统。

七是建设全国水利统筹规划管理系统。

八是基本上使国家的水质监测系统能够高效准确地运行,工程水利建设的水质达到合格要求,确保水利信息建设的质量,提出正确的应急备案,决定监测的最终结果。

九是建成全国农村水利信息一体化工程机制,以信息网络实现点到面的集体覆盖区域,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较为完善的电气电动、地理信息监测系统。

2水利信息化发展趋势

经过长期建设和发展,水利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正向着三维立体、多元化、安全性和共享的方向发展。

2.1立体三维技术

立体三维技术在水利建设中的应用,能够更加准确地监测洪水的发生情况,及时地做好调度任务,更加直观地监测到洪涝的具体发生区域和面积的大小。尤其是GiS空间分析功能技术的发展,使网络软件技术更加成熟,能够监测评估洪水的发生过程和趋向,定位防洪方案的决策和实施步骤,对防洪调度来讲起着更加准确而有效的作用,使防洪调度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合理高速有效。

2.2多元化

随着当今网络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向水利建设工程的不断渗透,水利信息的整理、入库和定位实施方式都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微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3S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将为水资源监测评估、水环境保护监督、水利信息的政务机制、防汛减灾的预测、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大中型灌区的综合开发等提供多元化的可靠信息。例如GiS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地表的观测信息更加及时而准确。

2.3安全性

安全性不高的网络环境将会导致安全性问题的出现,如网络负责人对内部网络和系统没有设定限制访问权和控制权,会尝尝遭到黑客的攻击,造成重要信息的泄露以及参数被修改等安全威胁,严重影响网络安全。

2.4资源共享性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一大重要特征就是网络的共享性和多次利用性。在国际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水利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便捷,会将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为现实。坚持公网专网结合的原则,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国家信息公共基础设施提供的数据资源,从而使水利信息专网变得更加完善,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水利信息的共享度,为水利行业的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保障。

3结语

水利工程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洪涝灾害以及水污染等水资源问题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得日益突出和加剧,甚至已经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顺利发展。加速完善信息化工程建设则是当务之急,水利现代化建设,主要加快水利信息化的构建进程,把水利科技化作为重要的战略实施步骤,从而提高信息采集的准确度和灵活性,为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资源的共享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水利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

abstract:thedevelopmentofwater-savingirrigationtechnologyinthemodernagriculture,buildingeconomicalsocietyhastheveryvitalsignificance.analysestheirrigationandwaterconservancyconstructionofwater-savingirrigationtechnologiesrelatedproblemsanddevelopmenttrend.

Keywords:farmland;waterconservancy;water-savingirrigationtechnologies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当前,随着我国环保形势日益严峻,水资源紧张成为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推广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是要改变自古以来的传统耕作习俗,以科学的方法按照最好的作物灌溉用水需求,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这也是传统农业向高产、高品质、高效率的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经之路。纵观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正在研究或已经得到推广的节水灌溉技术的多达数十种。每种技术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各自的适用条件。只是一些技术上比较成熟,而一些技术还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完善。一般条件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包括输水方法、灌溉方法、灌溉系统、田间辅助等环节,下面分别具体分析。

1节水灌溉技术

1.1输水过程的节约措施长期农作生产过程中,我们的农业生产采取的均是采取挖土成渠把水输送到灌溉地头。但在输送过程中,有的水资源已经被白白蒸发掉,造成水量流失。专家调研统计,当前农业生产中的灌溉渠道未能得到充分运用,仅有50%~60%的水被用于农田灌溉、这些都表明节约农田用水的重点要搞好输水环节,制定正确的方案实施节水策略,这对于节约农业成本是很关键的。

1.1.1渠道防渗。对渠道防渗而言,其运用到的材料是多个方面的,每种材料都会发挥出自己的性能。一般运用较多的主要包括干砌块石、浆砌块石、砼预制块、现浇砼护面等。

当前水利建设运用较多的则是“三面光”渠道。在运用砼护面过程中发现渠道较小时则选择用U型砼渠,从而有效改善了输水流量,使得过水断面变小。

1.1.2管道输水。不仅仅是渠床渗漏,在输水环节中也会出现水面蒸发或者渠床上杂草的蒸腾,若采取管道输水就能显著改善这些输水损耗。而当喷灌、滴灌和微灌等要求较严格时,则进行地面灌溉择要选择低压输水管(<200kpa)。

1.2节水灌溉方法通常所说的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就是农田田间配水,当灌溉水到达根系的分配方式不一样时,其产生的效果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前,节水灌溉技术多数包括以下几点。

1.2.1微灌。现代农业生产中对于微灌技术的运用,常会涉及到的技术集中于滴灌、脉冲灌溉、微喷雾等待。若参照微灌设备性能进行划分又包括常压微灌和重力微灌;若参照灌溉设备的情况则包括铺设于地下灌溉和地面灌溉。微灌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对作物灌溉水量消耗严格控制,其包含灌溉控制系统、水过滤系统、输水管道等结构。

1.2.2喷灌。选择喷灌技术则必须要结合相应的设备进行操作,一般采用的有加压水泵、动力机等,有时也可采取水自然下降的势能把水压缩在管道里进行田间输送,再经过喷嘴把水喷到空气中,最后再完整的布置在整个田里,为农作物提供水源。从多有的技术中看,喷灌技术运用范围最广泛,其在所有的农作物灌溉中都能得到普遍运用。

1.2.3灌溉渠道防渗。当前生产中常遇到的灌溉渠道防渗技术通常包含混凝土衬砌、石头衬砌、浆砌、塑料薄膜材料防渗等,其取得的效果十分理想。

1.3节水灌溉系统制度

1.3.1不完全灌溉在灌溉时选择较为充分的方式能够保证良好的作物产量,但在单位水量中得到的产量并非最高。

1.3.2水稻薄浅湿晒灌。早期的水稻灌溉主要是运用较深的水层,这样来保证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而部分区域采取了串灌、漫灌等方式效果不显著。现代技术中提出了薄、浅、湿、晒等制度,以保证良好的节约作用。

2农业节水技术推广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推广应用农业节水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来自各种因素与条件的制约和阻碍,只有在不断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基础上,才能取得节水、增产、增效的推广应用,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发展。

2.1根据作物类型和水土条件,因地制宜选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应根据种植的作物类型和当地的农田水土条件,因地制宜地选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对产出效益相对较低的大田粮食作物,在采用农业节水技术中,应重点考虑以改进地面灌溉方式为主体的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对资金投入较小的减免冬灌机械化免耕秸秆覆盖技术和膜垄沟灌技术的研究和成果的推广应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适当选用投资相对较高的喷灌和滴灌技术。

2.2依据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案,确定各类农业节水技术根据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案,即压缩耕地面积扩大林草面积压缩粮食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扩大低耗水作物面积,确定各类农业节水技术,从而有效提高单方水的经济产出和效益。

3发展趋势

结合我国国情,节水灌溉新技术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①节水灌溉技术管理水平越来越高。今后攻关的重点是应用高科技术系统的集成,达到时,空、量、质上的精确灌水。②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今后节水灌溉发展的方向。③地下灌溉是一种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推广速度较慢,但随着关键技术的解决,今后将会得到一定的发展。④地面灌溉仍是主导地位的灌水技术。随着高效田间灌水技术的成熟,输配水有低压管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⑤喷灌技术仍为大田农作物机械化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其研究方向是进一步节能及综合利用。

4结语

总而言之,节水灌溉技术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技术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每个地方,每一种条件都可以选择合适的节水灌溉技术,这样可以维持良好的农业生产效率,从而为农民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水利发展趋势篇9

针对水利设施现状、地形地貌特点、气候条件等,加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势在必行,应修建一批田间水池、沟渠和小型蓄水山塘比较适宜。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忽视了小型水利设施的重要性,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管理逐渐弱化,有的甚至已经失去了它本来应有的作用。当前老厂镇水利建设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水利设施功能减弱、管理缺乏、水资源没有很好利用

水利设施功能减弱:盘县老厂镇近30%的水利工程修建时间早,在70-80年代建成,当时的社会条件,水利工程主要依靠农民投劳兴建而成,工程标准低,运行使用了几十年,导致大部分工程都出现老化失修、效益下降等严重问题。管理缺乏:对于水利建设的投入与管理资金少,远不能满足基本运行所需费用。对主要用以农业水利为主体的建设没有积极投入资金开展工作,使水利建设与发展速度慢。水资源没有很好利用:由于管理不到位,一些田间水利设施大部分无人问津,有的变得堵塞、排灌不畅、杂草丛生、淤积严重,致使有限的水资源没有充分发挥灌溉作用。而且现在很多的自然村庄原来的大小池塘都变成了耕地,有的甚至经过长期的雨水冲刷变成了荒地,由于农民不知道怎么去统一规划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一些农民总是随意在良田上大肆开沟挖渠,致使浪费了土地资源和自然水资源,而且同时也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1.2传统灌溉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的农业需求

目前老厂镇主要耕作方式为传统的耕作方式,农业科技种植技能与技术含量十分薄弱,在山谷底处水源条件好的地方,有2/3的农田还使用传统的大水漫灌的方式,极大的浪费了自然水资源,也冲走不少土壤有机含量。由于缺乏从事小型水利建设和改造人才和技术,使得现有灌溉渠道、小山塘等年久失修,灌溉方式粗放,浪费了大量水资源。

1.3现有水利设施不能满足农业及生产生活需求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水利设施的投入,老厂镇水利设施得到有序建设,解决了老厂镇机关、各村人畜饮水问题,但在农田水利建设这方面还十分需求,从2009-2012年的百年干旱情况来看,老厂镇因干旱造成严重的农业损失,由于旱灾,有两年的农业收入仅为平常年份的20%,靠天降水生产的农业方式,已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个教训已让老厂镇80%的人民群众开始关注水利、水资源、保护生态等方面的建设与保护上来。

2对今后水利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几点观念

2.1增加水利设施的资金投入

要改变老厂镇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停滞的局面,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仅要确保财政方面要增加投资到小型水利建设,而且强调各部门担负好对水利建设应有的责任。多渠道鼓励农民投资水利,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水利的建设中,建立一个将政府与民间结合起来的多元投资和农民自愿出钱出力的有效机制,真正建设好水利项目,真正发挥好水利项目应有的效益。

2.2加强水利设施建成之后的管理

加强水利建设工程的管理,最主要的就是安全管理,不仅要防止水利工程遭受一些洪水等自然灾害侵袭,而且还要防止一部分唯利是图者的破坏。一方面要加强宣传,使水利可以为我镇获取利益的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大水利执法力度,调查处各类水利违法案例并给以严惩。重点工程处要设专人管理,把目标责任落实到个人,确保农田水利设施项目的设施管理安全。加大对已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维修力度。加大农田水利设施的改造力度,这样就可以解决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年久失修的问题。对与于那些毁坏而不能使用的水利工程或因为年久失修而坏损的工程要上报水利站,水利站结合自身情况,如果能够自行解决,要及时修复,使其重新起到作用,对于那些无法自行解决的,需要上报到上级申请资金或技术人员,加以解决。

2.3合理规划水利工程

对于水利工程来说,调整其供给结构才是最为重要的。政府及上级水利部门应从长远的角度来分析,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资,加强水利建设队伍,更新建设技术。大力选拔人才,推广各种符合现在水利需求的水利科技人才。针对水利建设的难点,提出合理的措施,攻克这些难点。

3结束语

水利建设对于农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安定等十分重要,但是现在我镇对于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主要原因为政府没有注意到其建成之后带来的效益。没有水利建设农业就没有多大的发展。农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经济基础,更是我镇的经济命脉,是人民群众的生存根本,所以建设水利工程极为重要。

水利发展趋势篇10

【关键词】水利工程;农村;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tU722【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727-5123(2013)04-090-01

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央关注农村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水利建设是当今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目前大型水利工程管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农村还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利建设。中国大部分农村特别是西北部,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众多的人口与有限的资源加剧了环境的负荷,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水利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大有用武之地,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先导。

1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现状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小型沟、渠、圩、坝、桥、涵、水库、机井、排灌站等。农村现有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一部分是由乡、村(组)集体投资投劳建成的,一部分是贷款、国债资金或其他农业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兴建的。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出台,农民个人及联户兴办的小型水利工程数量也日趋增多。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普遍现状值得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工程管理滞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特别是近几年以,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从而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知用水,不愿管水,在圩堤乱垦乱种、在行洪河道设置鱼网鱼簖现象屡禁不止,而且圩堤沿线近年又增添不少鱼塘,出现了新的“两水夹一岸”地段。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粗放,有的灌区支渠以下用水混乱,“跑、冒、渗、漏”较为严重,致使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毁损严重。同时由于各领域的生产进度很难一致也很难统一,彼此间为了各自的牛产需要随意截流、堵坝、开沟、放水,把水线和明渠搞得支离破碎,干疮百孔,逐渐失去供水功能,农民们没办法只好在原灌内打井种稻。大量开采地下水,也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下去,不光是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生存环境也会受到破坏。另外,由于近年来的过度垦荒,水体植被越来越少,水土流失严重,水库库底淤积层越来越厚,而承包者既没有清淤的意愿也没有清淤的能力,这样下去就不单是一个蓄水问题,还潜在着洪灾的危险。

1.2财政投入不足。由于农村地方各级财力紧,严重制约着农村重点水利工程配套和小型水利工程补助。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我国很多农村地处欠发达地区,难有较多资金用于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建设配套,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启动,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加大了继续向上争取工程项目的难度。同时所有财政支持的资金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所需补助资金差距较大,主要还是靠受益群众自行解决,政府只能“以奖代补”形式,普洒细雨。

1.3农村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近年来,由于水利项目逐年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很多水管单位内设机构不科学,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

2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2.1进行科学管理。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其次,要搞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以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因为农村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所以以水利为主的工程兼有经营性和公益性,而防洪除涝等工程完全是公益性,不具备经营条件。根据各种不同农村水利的特点,需要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使水利工程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条件之下,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以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

2.2加强资金投入。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资,应由中央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财政投入责任,以此来增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适应当今水利发展要求.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为了杜绝挤占挪用农业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项目实施单位要及时向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项目情况,与财政部门积极协调衔接,争取地方配套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