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16:23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篇1

[关键词]自媒体;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策略建议

在全民皆发声的自媒体时代【1】,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通过微博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这其中既包含一些正面积极的信息,也包含一些负面消极的信息,一些消极的舆情信息如果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发现与控制,将会对社会的稳定性造成危机影响。

一、自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

2003年7月,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理斯联合了“wemedia”(自媒体)的严谨定义,即“一个普通民众经由数字技术联接全球知识体系以分享事实和想法的途径”。自媒体的核心要素是自由开放的信息共享,它改变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广播”传播模式,转向点对点的“互播”新型传播模式。如果说自媒体发轫于mSn、QQ等即时通信工具的出现,那么自媒体时代到来的真正标志是微博的广泛普及【2】。

微博,是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转发或评论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任何形式的精短信息。微博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中心一周边”的信息传播模式,创造出无中心、无群组、双向的新型信息传播方式,信息在传播的同时又可以引发信息的讨论、传播,所有信息在同一层次上迅速流动,并顺着无数条链路快速传播开,是一种边传播边分裂如同核爆炸一样的链式传播。

二、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新特征

自媒体把人们带到“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的时代【3】,网络舆情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时空场域中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参与主体平民化。自媒体的突出特征就是强调草根性、平民化,用户没有任何性别、职业、身份、知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借助于电脑、手机等客户端登录微博就可以自由地信息、表达观点等,打破了过去传统媒体“垄断”信息、事故真相的现象。

(二)舆情内容碎片化【4】。由于微博信息受限于140个字符,其内容和信息量很有限,再加上用户主体的表达能力、立场观点、知识水平以及受众客体的理解能力等因素,就造成了舆情内容呈碎片化的特征,其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全面性、客观性广受质疑。

(三)传播速度快捷化。140个字的碎片化语言及手机与网络的无缝对接,使得普通大众都能够随时随地信息,基本上实现了信息零时间传递、意见零时间,其传播速度大大超过了传统媒体。

(四)传播方式立体化。微博借助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平台等载体,其传递的信息内容包含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样化格式,突破了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结成了网络化的立体传播空间,致使其传播效应以几何级数倍增。

(五)社会效应扩大化。微博以其“短、平、快”等优势已经成为公众表达情感、发表意见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突发事件爆发后,由于微博传播的信息碎片化、信道多样化、信息流动快以及传播类型多等特点加速了舆情的形成和扩散,产生“蝴蝶效应”般的社会影响力。

三、自媒体时代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不少政府人员对网络舆情缺乏正确认识,看不到网络舆论是社会情绪的晴雨表,认识不到网络舆情表达是人们现实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诉求和情感宣泄的某种反映,虽然舆情中掺杂着“杂音”、“敌情”,但更多的是民意民情、利益诉求。各级政府对群众的诉求绝不能轻视、冷漠,因为对待网络舆情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待人民群众、民主执政的态度。

(二)对舆情风险评估重视不足。自媒体能使网民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传播信息,但由于网络自身的缺陷以及信息来源的复杂性,这些良莠不齐、可信度低的信息在交互性强、传播迅速的网上传播,极易引发非理性舆论风暴。出台一项政策、上一个项目、开展一项活动,如果不重视民意调查、舆情风险评估,就会引发群众借助自媒体加大诉求反映的强度,极易引发网络舆情热点,激化社会矛盾。

(三)反应速度迟缓。由于自媒体裂变式的传播方式,信息来源多、覆盖面广,网络舆情常常在毫无准备的状况下发生,且扩散的速度呈裂变式增长,往往使政府陷入信息的被动局面。根据危机管理的要求,政府最佳应对时间是在事件发生后12小时内,但目前地方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应对通常是“被迫”方式【5】,而事态的严重程度、发展状况、讨论议题等都在不断的变化,就错过了改变舆情导向的良好时机,往往造成网民不满情绪的淤积,如天价烟事件11天后干预、躲猫猫事件7天后干预、北京站售票事件4天后干预等。

(四)自媒体易滋生谣言。当网络舆论热点出现而情况不明时,受众急于了解情况,而速度快、覆盖广的微博就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当事人所的信息,常常夹杂着个人的情感偏向、利益导向,再加上转发、传播者是非辨别能力的差异,使信息在在广泛传播的同时,谣言也迅速蔓延。

四、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有效应对的策略建议

(一)重视社情民意、强化舆情意识,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舆情风险评估。在自媒体时代,只有加大网络舆情监测力度,早发现、早谋划、早处置,才能掌握舆论引导的话语权、主动权,及时化解矛盾。总结以往舆情处置的经验教训,有五个重要环节需要机制保障。(1)舆情风险评估机制。重要政策、重大项目、重要活动出台或实施前,一定要做好民意调查和舆情风险评估,并且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从源头上减少不稳定因素,及时排查舆情隐患。(2)舆情监测机制。建立日常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通过微博受理民众投诉质疑以及主动通过搜索来获取舆情,并建立网络信息联络员,监控热点事件、网络舆论热点并掌握舆情发展态势。(3)舆情分析研判和预警机制。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专业新闻人员,对海量、零散的舆情及时汇集、研判可能出现的舆情风险点,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最大程度的将舆情风险化解在萌芽阶段。(4)舆情预案启动机制。在监测和分析,以及预警工作的基础,依据舆情信息的来源、性质、规模、平台级别和影响力等指标启动应急预案,将预案与实际舆情进行匹配,实施正确的化解方法,实现舆情风险的化解。(5)案例总结评估机制。对舆情事件认真总结,举一反三,吸取经验教训,完善预案,提高舆情处置能力。

(二)及时、主动公开信息,抢占舆论引导先机,最大限度地挤压谣言传播的时空。政府要尊重自媒体舆情的传播规律,面对重大热点舆情时要及时公开相关信息,第一时间权威信息,主动回应、动态回应,让真实、真相挤压谣言传播空间,从而有效规制网络谣言。

1.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及时相关信息。在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发生后,往往由于政府应对缓慢、不及时信息而迅速升级。我国于2007年4月24日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信息公开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时间不长仍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政务公开有一定的选择性和随机性、公开的内容不全面、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公众的知情权得不到制度应有的保证。为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政府应完善信息公开条例实施细则,并进行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及其配套立法,正确处理信息公开与保密的关系,用法律手段切实保障公众知情权。

2.利用政务微博提高应急反应与处置能力。政务微博是指政府部门推出的官方微博账户【6】,截至2013年12月30日,腾讯政务微博开通总数172276个。其中党政机构微103556个,公务人员微博68720个。但目前大多数政务微博只是作为一个信息的平台,互动性较差,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不足,管理机构和制度尚不健全。政务微博要从信息型向互动交流型转变,真正成为公民与政府沟通的互动载体,尊重群众情绪表达,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争取最广泛的民意。同时建立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在网络舆情出现时,政务微博能第一时间主动介入,及时权威信息、澄清虚假或不完整信息,稳定社会情绪,消除谣言,避免舆论危机。

3.深化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我国从2009年开始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促进政府与民众的有效沟通、减低行政成本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存在着政府新闻通报不及时、新闻发言人打官腔应付网民等问题,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急需进一步深化。一方面政府机关要敢于说出实情,不要过多得管制信息;另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新闻发言人队伍,使他们既能运用网络语言与民众进行有效沟通,又能把握网络舆论的走势、引导网络舆情健康发展。

(三)推进网络法制建设、伦理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网络管理,促进网络舆情向着社会和谐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1.强化网络行业自律和网络伦理道德建设。道德约束作为一种软约束,能够帮助网络行为主体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实现网络行为主体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也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各种网络问题。一是强化网络行业自律就是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管理职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要加强行业规范建设,制定健全的行业规范,充分发挥中国网络协会、中国软件协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并不断完善网络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严格规范信息网络行业的从业行为。二是强化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培育成熟网民。要高度重视网络道德的教育、培养和规范,在网上大力传播先进文化、核心价值观、社会正气,建立网络伦理准则,建设网络道德,明确网民的道德义务,加强自我约束,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扰。

2.加强自媒体相关法制建设。在自媒体时代,法律是规制网络舆情最有效的手段。当前,应该从立法、普法、执法两个方面加强法制建设,以法治网,净化网络空间。(1)立法部门应完善自媒体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全我国国情和国外成功经验,建立健全与自媒体相关的法律体系,一方面要切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并明确区分隐私、非隐私信息类型,依法维护网上言论自由、保护网络隐私。另一方面要倡导公民理性表达自身诉求,依法追究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个人权益等行为的法律责任。同时要合理可行地确定网络媒体的责任和监督义务,协助相关部门依法打击违法行为,加强其社会责任感。(2)加大法律普及力度,培育网民的法治意识。及时做好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在网络社会里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增强人们的网络法律素质,共同建设文明、绿色网络。(3)严格执法,加强执法监督,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依法打击在网络上恶意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恶意攻击他人等不负责任的行为,同时加强对网络执法情况以及执法人员的监督,并持续不断对执法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广泛结盟。整合力量,建立舆情处置的统一战线

1.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微博中,意见领袖往往受众者群【7】,有着庞大的粉丝数和微博转发数。“意见领袖”是大众传播中的评论员、转达者,通过自身的名人效应,形成强大的传播力和凝聚力,是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和“大喇叭”,同时也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滤网,某种程度上充当着政府和广大网民之间“舆情调节阀”的角色。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网络意见领袖,通过意见领袖来引导网络舆论,强化主流言论,辨明事实真相,孤立过激舆论,使舆情朝着有利于事件解决的方向发展,营造健康、有序、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2.推进传统与网络媒体的融合。传统媒体具有报道严谨、深刻和权威的优点,但也存在时效性、互动性差的缺点;而新媒体网络宣传范围广速度快,但由于网络自身的缺陷、信息来源的复杂性,存在虚假报道多、价值观混乱、蓄意炒作、刻意渲染、可信度低等弊端。政府应当根据媒体功能的不同,在各个媒体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二者的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功能,做好“报网互动”,积极营造和谐舆论环境,形成社会舆论强势,从而更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事件。

参考文献

[1]范晶晶.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引导[J].青年记者,2013(23):11-12.

[2]唐开文.自媒体时代如何引导网络舆论[J].新闻与写作,2012(12):47-49.

[3]王中桥.自媒体时代应对网络舆情的理念与做法[J].湖北社会科学,2013(1):21-23.

[4]焦德武,常松.微博舆情:生产、研判与处置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1):65-71.

[5]李丽坤.微博时代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舆情应对[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3(8):58-59.

[6]马子博.政务微博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失灵的原因及改进策略分析[J].中国出版,2013(17):31-35.

[7]陈舒畅,高晶,周洋等.基于微博的网络舆情危机控制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123.

作者简介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篇2

【关键词】自媒体;微博;网络流言;应对

中国网络已发展到自媒体时代。在4.85亿中国网民中,手机网民为3.18亿,比例达65.5%。[1]门户网站、新闻网站、游戏娱乐、视频音乐、电商网购、即时通信,所有的互联网形态都有了移动终端的表现形式,现在的手机不仅是通信工具,更是人际关系、人际传播、人与社会环境的综合,融合了四大媒体的功能与特点,互联网,甚至被叫做“人联网”。

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受到政府机构、官员、企业和网民的追捧,注册人数增长迅速。凭借去中心化、去权威化,低门槛、少限制,很强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加之巨大的用户量,网页、手机、通信软件等各种终端对微博的良好支持,每个用户都成了新的信息微型中心,“anytime、anywhere、anyway、anyone”,微博信息呈现出裂变式扩散的分众传播,微博事件不断出现,对虚假信息的跟踪非常困难,微博流言层出不穷,容易引发重大舆情。

网络流言的产生和传播类型:

遭遇挫折,宣泄私愤。韩某搭乘非法营运车辆,因车费与司机产生争执,《好友被强奸,我该怎么办》的帖子,宣称两名女大学生雨夜搭黑车被轮奸。

哗众取宠,吸引眼球。不管是“微博名妓若小安”大晒接客经历、农业大学2008级学生张玲突发亚急性肝衰竭求助,还是湖南隆回县高中生因高考迟到被阻而跳楼自杀,以至于极品“小月月”横空出世,一时间“神马都是浮云”,靠出位博眼球,无所谓骂声一片,要的就是争议,有争议就有关注、就有传播力和影响力。

恶意攻击,谋取利益。谣传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嫖娼,在海外有巨额存款,包养女大学生,与多名女星有染,并且宣称已被外国媒体证实。“西子可儿”在《宁可为妓,绝不为师》中,大肆宣扬“师不如妓”,后来查明是杭州华山医疗美容医院企划部的商业策划。

从“芙蓉姐姐”到“凤姐”,特别是蒙牛攻击伊利案,以“网络公关公司”、“网络推手”为代表的“网络黑社会”,业务纯熟,从接受订单,到分析网民心理,按照愤青、仇富、同情弱者等因素制作网帖,雇用“水军”密集发帖,形成集束效应,诋毁、诽谤竞争对手,干扰正常经营,甚至控制舆论,左右法院判决。还有专门从事删帖的公司,明码标价,只要给出足够的钱,基本能“搞定”所有网站的负面帖子。

恶搞反讽社会现象,折射民意。2011年,国税总局“47号公告”流言,折射出民意对税收政策的不满。2010年“不配合强奸致死案”,反映了人们对司法公正的质疑。2009年底《北大学生创业受贪官刁难,一刀捅死贪官》,反映了人们的仇官情绪。2005年《阻碍北京开发建设,专家建议炸掉故宫》,影射专家泛滥、不良地产商唯利是图的嘴脸。

缺少证据,当事人争取舆论支持的“罗生门”型流言。2011年6月“许云鹤案”,当事人对事件过程各执一词,同样的“案发瞬间无法还原、双方举证均不充分”,同样被判承担40%的责任,被称为“天津版彭宇案”。类似事件在各地频发,特别是浙江金华的吴俊东也遭遇同样案件,幸运的是他获得了“搀扶老人风险基金”的救助,近7万元赔偿有了着落,并且获得了中国好人网公益律师团的司法救助。

至于影视明星的八卦消息,有关春晚节目和人员的种种猜测,更是典型的“罗生门”型流言。

突发事件发生后信息披露迟缓,引发质疑猜测,多重再加工型流言。2010年底浙江乐清村支书钱云会死因的流言、2011年湖南新化县村支书游济安死因的流言,一度引发多种传言。郭美美事件的真相、“7·23”动车事故责任认定,由于权威意见一时缺失,公众只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猜测,同时受流言传播过程中削平、磨尖、同化三种机制的影响,流言越来越具真实感。2011年3月份,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后,信息缺失引发的抢盐风潮,更是典型。

网络流言频发的原因

转型期社会不同阶层在权益诉求时信息不对称是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社会阶层重新分化,处于不同阶层的人占有不同的社会资源,遵循不同的价值观,面临不同的矛盾和问题,权益诉求也不同。但是每个阶层都意识到,自身的权益必须去主动积极争取。未来的巨大不确定性,逼迫人们去强烈关注相关信息。

各级党政部门和社会组织是重要的信源,肩负着向社会提供充足信息,建设透明社会的重任。由于观念、机制存在不足,如江西龙虎山政府网,回复无比雷人。安徽石台县政府网竟然由图片拼接而成,页面信息无法打开。八成政务微博又“聋”又“哑”,言语不当,令人失望。[2]公众获得的信息常常滞后、缺失和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流言就有了产生和传播的必然。整个社会诚信缺失严重,老百姓变成了“老不信”。社科院2011年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京沪广三市市民总体社会信任属低度信任水平。[3]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监测显示,政府、专家、媒体这三个曾被视为最有公信力的群体,如今也被常常诟病。[4]政府对公信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如浙江乐清三轮车夫状告乐清公安局和虹桥镇政府的“行政许可第一案”,都暴露出一些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公信力建设方面做得不够好、应对不恰当。

政府恶意失信的表现之一是合法地不讲诚信。如近半数信息公开诉讼案件被法院拒之门外。[5]“三公经费”使用情况的公布,拖拖拉拉、遮遮掩掩,让人看不明白。表现之二是误导投资者,操纵听证会,不兑现承诺,任意毁约,瞒报安全事故。政府不讲诚信,关键是权力太大,做出的行政行为随意更改,相应的监督和司法救济缺失,同时与老百姓之间没有建立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6]党员干部政绩考评往往缺少最有发言权的公众的声音,官员只唯上、只唯政绩,对老百姓的意见和利益不够重视。

社会诚信中,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司法公信、个人诚信密不可分,其中关键还是政务诚信。政府既是社会信用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维护者,又肩负着公共信用示范者的重要角色。专家和媒体公信力透支,深层次原因是这两个群体在巨大的名利落差下,难以独善其身。部分专家变卖自己的权威和知名度,胡说乱讲,误导受众。部分媒体及从业人员,在公权和资本的双重挤压下,摇摆于道德与利益之间,功能异化,公信力缺失。

居民对房地产、食品、药品等商业行业信任程度最低。[7]食品企业与质检部门有两到三个月的沟通期,一旦被质检部门告知某批次产品不合格后,企业会派专人进行沟通,重选另一批次产品送检,如果合格,企业名字或将从不合格名单中消失。除正常流程外,还有一套私下解决问题的潜规则,违规处罚根本没有震慑力,很多地方政府部门不愿意主动执行。[8]

全民焦虑加剧了流言的产生和传播。我们焦虑于生存。上涨有限的工资赶不上通货膨胀的脚步,教育、医疗、住房改来改去,仍然不堪重负。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分配不公,社会保障不足。有毒食品层出不穷,防不胜防。

我们焦虑于发展。农民为卖粮卖菜发愁,农民工为找到工作、融入城市而努力,家长和子女为教育而烦恼,寒门子弟离名校愈来愈远,放弃高考者越来越多,不少大学毕业生没有“四大名爹”,没有特殊社会关系,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报考公务员,不时遭遇“萝卜招聘”,即使笔试、面试、综合成绩第一,也有可能成为山西版宋江明。报考2011年贵州省公务员考试的多名考生,更是因此而被刷掉。[9]知名高校保研率超90%,非重点高校学生承受着与名校毕业的考研生争夺剩余的有限名额,压力巨大,改变命运的道路更加崎岖。[10]不少人沦落为城市新贫民、现代新“蚁族”。私企老总担心政策的更改,会让自己辛苦积累的财富一夜之间化为流水,纷纷移民海外。

我们焦虑于自己的权利被剥夺。每个人似乎都有一种无力感,每个群体似乎都成了“弱势群体”,包括那些掌握着优势资源的人。普通老百姓,焦虑于遭遇失范的公权、遭遇失职渎职的官员。官员焦虑于说错话,办错事,得罪领导,无法晋升甚至下台。看到较多的阴暗面,却又不得不违心地做一些事情,良心不安,产生“道德焦虑”。

我们焦虑于自己的感情。不适应从乡村的交往方式迈向城市化的交往方式,不适应价值混乱,人情冷漠,信仰缺失,阶层分化、固化、对立、仇视,无论是生活中的社区还是精神上的社区,归属感不高,陌生感很强,幸福感渺茫,抑郁者众多。华中科技大学9天内“三连跳”,每年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11]焦虑无处发泄心又不甘,把焦虑化为暴力,“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增多。2010年,中国发生了18万起群体事件,较10年前增加了三倍以上。[12]

对网络本质认识不清,暴民心态、看客心理毒害网络伦理道德,网民媒介素养有待提高。网络对人性的弱点了如指掌,给你一切你想要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得不到的,让你沉迷成瘾。社交网站复制现实社会关系,“绑架”网民。搜索成瘾弱化思考的氛围,使思维趋于简单化。网络分散保持深刻所必需的注意力,网民思维产生惰性,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理性面对社会问题的能力,容易盲从。

网络消解了现实权威,培养出一大批自以为是的网络暴民,披着匿名的马甲,以道德圣人自居,用恶毒语言肆意攻击他人。

眼球经济模式下,网络暴民参与下的事件极端炒作,成为网站扩大商业规模的法宝。事件引发——引起关注——被纵容——网站操纵话语权——网民达到相当规模的聚集——最终给网站带来点击和流量。

转贴于

道德被随意改写,低俗被奉为经典。是非、对错、美丑,都已丧失标准,顺从于人多势众。“民意”被“网络民意”所主导,网络话语权不再属于理性客观,而是属于大多数人的声音;不是用理性来统一,而是用数量来压倒分歧,中国网民患上了“坏消息综合征”。

自媒体时代网络流言的应对

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切实政务公开。信息公开与信息对称,是网络流言控制的基本方略。政府必须摒弃遮蔽真相的错误理念,切实惩处部门瞒报行为,在流言和舆论出现时主动介入,积极应对。政府出台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文件,为危机传播提供了基本的政策依据,应该贯彻落实。大力加强发言人制度建设,提供充足的信息。

首先,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内在具有事实还原的功能。传统大众媒体呈现给受众的仅仅是相对真实的“拟态环境”,碎片化的自媒体传播,大家不仅有机会获得更多的信息,而且可以充分互动交换意见,并从中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意见。信息经由人际关系网络自发传播时,经历“转发”与“评论”这两种“全民投票”机制的考验,不断“优胜劣汰”,少数信息碎片从信息海洋中凭借其公共价值凸显出来。

这些基础性碎片,再经历“自组织”内的协作、验证和纠正,不断得到补充、发展、纠错,成为关键碎片。当关键碎片拼贴在一起时,参照专业媒体提供的信息,就可以呈现出更加丰富立体真实的图景。专业媒体和从业人员,改变思维,放下姿态,融入自组织中,成为其有机部分甚至关键角色。他们运用专业思维能力和业务手段,挖掘碎片信息间的联系,解读彰显其内在价值。[13]

其次,推进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在全社会形成对法律的崇尚和尊重,建设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严格界定公共权力,打击贪腐行为,确保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包括媒体)依法监督、制衡公权力,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作为行政的根本目的,坚决惩处侵犯百姓权益的组织和个人,依法惩处恶意制造、传播流言的行为。政府要开辟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知民生,晓民情,悉民意,解民难,排民怨,慰民心。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缩小贫富差距,共享发展成果。

最后,动员和组织政府、学校、媒体、社区等多方力量加强对公民媒介素养的教育。指导公民理性认识并积极享用大众传媒,教给公民认识、分析、运用和监察媒介的能力,让大家学会与传媒打交道。能够辨析和抵制网络流言,不偏信、不盲从、不乱传,科学质疑、积极探寻真相。年轻网民阅历浅,鉴别力有限,网络负面信息影响着其积极的人生态度,必须加强媒介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nic.net.cn/dtygg/dtgg/201107/t20110719_22132.html,2011-07-19.

[2]尹安学,李烨池.政务微博失态都是心态作怪[n].羊城晚报,2011-11-20:a05.

[3][7]社科院心态蓝皮书:社会信任严重危机[eB/oL].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5/05/6196201_0.shtml.2011-05-05.

[4]陈仁泽.舆情监测显示民众对政府专家及媒体信任度低[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5614474.html.2011-09-08.

[5]王俊秀,张鹏杰.近半数信息公开诉讼案件被法院拒之门外[n].中国青年报,2011-11-28(3).

[6]我国诚信陷入危机亟待抢救提高政务诚信成关键[eB/oL].http://news.sina.com.cn/o/2011-11-03/160923409770.shtml.2011-11-13.

[8]崔丹.联合利华问题茶背后:食品安全瞒报潜规则隐现[n].第一财经日报,2011-11-16:B叠公司产业.

[9]叶铁桥.贵州部分公考考生体检陷入“罗生门”[n].中国青年报,2011-11-28:3.

[10]李征,钱钰,张茜茜.名高校保研率逐年攀高推免生讲究“门当户对”[n].新闻晚报,2011-11-22.

[11]徐晶晶.自杀成青壮年人群首位死因我国每年200万人自杀未遂[n].北京晨报,2011-9-7.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篇3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网络舆情;引导

自媒体(wemedia)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人们迎来了全新的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下,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舆论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其中大学生已成为网络舆论制造和传播的主力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8月公布的《第38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1.7%,年龄段在18~29岁的高校学生群体占比相当大。校园网络的迅猛发展,电脑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覆盖性普及决定了舆情信息生成和接收的便捷性和即时性。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调查结果表明,约30%的社会舆情因互联网而兴起,与自媒时体代随之而来的便是网络议题更加广泛,网络非理性情绪呈现蔓延之势。在当今高校,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意见表达最汹涌的场所,因此网络舆情亟须加强引导和管理。

自媒体信息来源便捷、易于交流,但也意味着多方信息干扰。大学生处于三观的塑造期,价值判断尚未完全成熟,长期深受网络虚拟环境影响,容易迷茫困惑,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也可能道德认识模糊,法律意识淡化,身心健康发展受到影响,成为负能量的接受者和释放者;这一自媒体时代带来的弊端无疑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自媒体使用现状下的高校舆情特点

1.1舆情主体具有隐匿性

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使用网络的高校在校生,这一网络舆论的创造者具有隐匿性的特征。高校学生在使用QQ,微信或者微博信息时,不必署上真实姓名,而是以网络昵称为个人身份区别发表意见和信息,这类舆情者可以说是“无证上岗”。借助这种“非实名制认证”的隐匿性特征,以及自媒体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审查环节,大学生在自媒体网络上的意见表达和情绪态度往往比现实生活中更为激烈和活跃。

1.2舆情客体具有多样性和敏感性

高校舆情客体作为主体关注的对象,不仅仅包括校园生活所特有的方方面面,如教育教学政策法规、大学生就业、高校学生维权等问题,也包含在校学生所关心的国际问题的讨论,地方上有针对性事件的影响,关于同一问题不同高校之间的联动等等,极具多样性。而由于社会对高校的极高关注度,往往高校内部舆情问题都比较容易引起公众关注并迅速传播,甚至急速升温而成为重大舆情事件,所以高校舆情也具有敏感性特征。

1.3舆情载体的丰富性

在自媒体时代,人们不仅可以通过高校BBS,QQ群、官方博客等教育网络舆情的主要传播载体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具有即时更新、即时分享功能的新兴的传播媒介对事件进行现场直播,发表见解,交流意见。目前使用度高,影响力较大的主流自媒体可以分为两大类:(1)信息公开或半公开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BBS等;(2)如QQ,微信等即时通讯类应用。多元且丰富的渠道也在某种程度上为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增加了难度。

1.4舆情传播具有互动性和即时性

不同于传统纸媒或者电视广播媒体的单向性传播及信息传播周期长,交互更新慢的特点,网络时代舆情传播交互性强,信息可以即时在者和接收者间得到反馈。自媒体的信息、内容常常是直接到达读者,而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加强了高校网络舆情主体之间的互动性和舆情传播交流的即时性。

2自媒体使用现状下舆情引导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1权威主体地位消解,话语权的挑战

在以传统媒体为主导的时代,新闻获得有专门渠道和审核程序,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受限,学校的官方媒体和老师的信息传达具有绝对权威。但在自媒体时代网络的高度自由和强交互性,给了参与者更多的思考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参与者的自主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每个人独立自主地获得资讯、作出判断、阐述观点,难以被权威发言改变思路、统一声音。作为和学生同等地位的自媒体用户,校方已经不能单方面地掌控话语权,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从居高临下的领导模式过渡到平等公开的交谈模式。

2.2舆情表达存在非理性,传播内容存在客观性欠缺

运用自媒体参与舆情表达的门槛是极低的,又由于网络舆情主体的隐匿性,往往容易出现一些激化矛盾的过激言论。高校一直是舆情事件高发地,由于高校舆情参与面广,敏感度高,传播迅速,对于同一舆情议题往往会出现舆情导向翻转多次的局面,这就是因在其扩散过程中言论繁杂,多方面“爆料”―各自媒体上评论中理性发言和非理性发言交织,传播的真实情况和非真实情况的混杂出现,进而混淆了公众视野而导致。自媒体传播信息虽然速度快、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但其客观性和准确性难以确保。

2.3舆情监控乏力,亟待完善

舆情监控与引导流于形式,尚未真正制度化、科学化,很多高校还未对此引起重视,只是将舆情工作想当然地挂在主管学生工作或安全工作的相关部门上。队伍不健全,导致日常的舆情采集、分析、处理不能及时到位,舆情事件一旦爆发,隐患极大。

3自媒体使用现状下舆情引导的策略

3.1加强队伍建设:舆情话语权回归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建设是做好高校舆情引导工作的内在要求。在自媒体的语境下,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在校学生都是平等的用户,对于同一事物有着相当的发言权。老师这一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消解,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来源便捷、信息传达地位平等的自媒体情境下,老师在信息传递和观点上的话语权被大大削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和舆论引导者必须提高媒介素质,提高敏感度,及时掌控舆情话语权。这就要求高校舆情管理者能够在舆情爆发时能够迅速给出正面回应,第一时间表明态度,摆明事实真相,这样才能做到占据主动权,掌控舆情导向的话语权。虽然每一位自媒体用户都可以自主地和传播信息,但是只有极少数的舆情参与者能够得到普遍认同,在舆情引导中占有核心地位,在舆情发展中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意见领袖在高校的舆论构建中有着重大影响,能在其所代表的一群人中获得认同,在舆情发生时提出观点,引导舆情导向。因此,高校的舆论管理者应该重视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尊重他们的意见观点,在舆情爆发时能够主动与之沟通,提出正面观点,以点带面地达到舆论引导的目的。这也更加对舆论管理的队伍建设提出了要求―要培养一批思想有深度,有较高媒介素质,对舆情反映有敏感度,具湟欢ㄈ褐诨础的意见领袖,使他们能够参与到自媒体的讨论中,提出真知灼见,引导其他自媒体使用者的发言,发挥舆情引导的作用。

3.2丰富平台搭建:充分发挥多种媒介作用

高校的传统媒介是以校报、校广播电视台为主的,以信息单向传播为主,形式较为单一。进入网络时代后,学生纷纷踏入虚拟空间记录心情、发表见解,广大学生都习惯了在自媒体平台上随时发声。因此,高校更不应该在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上失声,而要主动出击,在自媒体平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充分发挥多种媒介作用,积极开发和利用自媒体的便捷性和即时性特点,加强在虚拟空间中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为了使舆情引导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各个高校都应在丰富自媒体平台搭建上下功夫,做到:(1)在各大主流自媒体上都搭建高校官方自媒体平台,建立如:校方加V认证微博,微信公众号,专项论坛等等,在这些平台上及时进行信息公开,提升校方事务办理的公开透明度;(2)以各个班级、年级、社团组织,党团组织为单位创建QQ群,微信群等师生交流平台,并在群众中设置指导老师,学生评论员等角色,通过在线问答及时地解决问题;(3)高校舆情管理者,以及授课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学生干部、意见领袖通过认证建立个人的自媒体平台,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关注者传达正能量,权威消息,澄清是非,成为舆论引导的标杆。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篇4

当前,网络舆情频发已成常态。近年来,全国先后发生过多起重特大舆情事件,因为处置不当带来“次生灾害”,引发了大范围的公共危机事件。这些舆情事件的处置过程显示,部分领导干部在面对各种突发危机事件、面对复杂多变的互联网舆情生态时,如果缺乏必要的网络舆论素养和足够的网络舆情应对处置能力,就会被动地陷入舆论漩涡难以自拔,事情还会一发不可收拾。

发现研判舆情不及时,致使舆情演变扩散。在新媒体发展迅猛的今天,舆情监管的难度非常大。部分领导干部思想上不够重视,监管舆情不得力,不能及早发现舆情,或是发现后不及时研判,不进行有效处置,导致舆情演变扩散,发酵升级,形成舆论危机。而一旦形成危机,负面舆论的影响被放大,再想要控制和引导舆论就会非常困难。如果领导干部不熟悉网络,不懂得运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舆论传播工具,还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思维和处理方式,那么就会错失舆情引导控制的有利时机。2015年国庆期间发生的“青岛大虾宰客事件”,就是因为游客的网络投诉和吐槽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和处置,以致扩散升级成黄金周旅游宰客的标签事件,最终影响了整个青岛的旅游城市形象。

错过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丧失舆论引导主动权。有些领导干部,因为缺乏必要的网络舆论素养,不了解网络舆情演变发展的规律,面对突发的网络舆情缺乏敏感性,反应迟钝,不能在第一时间发出正面权威声音,给负面信息或网络谣言以可乘之机。而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可谓瞬息万变,传播扩散极为迅速,一旦错过了最佳发声时机,必然丧失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导致负面舆情占据舆论阵地,甚至引发严重的舆情危机,给现实工作带来被动和压力。天津8.12爆炸事故影响非常恶劣,错过了舆论应对和引导第一时间和最佳时机,放任舆情迅速升温发酵,带给我们的教训非常深刻。

不懂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影响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一些领导干部,不了解新媒体,也不会运用新媒体,更别提利用新媒体来引导舆论了。甚至,在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中,有的干部因为媒体素养不够,应对不当而衍生出次生舆情,直接影响到舆论引导的效果,造成被动局面。天津8.12爆炸事故当晚及次日的“第一时间”之内,假如能够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及时广泛连续滚动发出大量正面声音,陈述事实真相,追踪事故处理进展,快速坦诚回应网民关切,那么,当时的社会反应就会大不一样,诸多谣传可以得到适时遏制。

违反舆情应对的处置原则,导致舆情升级泛滥。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不少领导干部存在鸵鸟心态,害怕面对媒体和舆论、面对公众的疑问或质疑,不作积极和有效的回应,而是能拖则拖、能推则推,或者干脆撇清否认,甚至将自己置于公众对立面表现出抗拒情绪。有的同志遇事还是首先想到删帖、封堵等极端措施,试图从源头上切断信息传播渠道,殊不知,“雍民之口,甚于防川”,不积极疏导是绝对不行的。天津8.12爆炸事故发生后,面对官方信息的滞后,许多身在现场的网民发出大量图片和视频,不断拼接事故全貌,催生各类次生舆情,即是明证。

目前,多种新媒体竞相发展,网络舆情日益复杂多变。掌握新媒体运用技能和传播特点规律,主动运用新媒体引导舆论,当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功。我们应该学网、懂网、用网,增强阵地意识,掌握应对技巧,强化危机化解能力,借以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适应互联网发展新形势,主动占领舆论主阵地。现阶段,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传统的社会舆论格局。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影响力日益式微,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成了社会舆论和意识形态的主战场。领导干部必须深刻地认识和把握这个大趋势,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真正把互联网作为洞察民意、体恤民情的重要窗口和官民沟通重要桥梁,及时回应网民关切、妥善处理网络舆情,用正面的声音、主流的思想去占领这一舆论主战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有效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切实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努力提高媒体网络运用能力。媒体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另一方面也以其特有的舆论干预力对现实社会秩序产生冲击,处理不当,极易形成舆论风险,激化社会矛盾冲突,引发社会突发事件,危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因此,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对媒体网络的运用和驾驭能力,让媒体和网络更多地为我所用,发挥积极一面的作用。特别要加强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学习。相较传统媒体,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创新、快速革新的行业。随着知乎、网络电台、网络直播、网络字幕组、笔记类分享应用等新媒体的兴起,领导干部必须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尽快了解和掌握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应用,避免工作中出现本领恐慌。这样,一旦出现突发舆情,才能从容应对。

转变传统思维观念,增强与媒体网络打交道的能力。传统媒体时代,以报纸、广播和电视为代表的传媒是党委政府的喉舌,处在宣传管理部门的有效监管之中。而新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传播特点,则完全颠覆了原有的新闻舆论管理架构和管理方式。如果领导干部仍沿用传统的思维模式与媒体网络打交道,那一定是行不通的。必须及时更新理念,变管控思维为沟通思维,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并适应新媒体。要研究掌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主动适应并有效利用媒体网络做好舆论引导;善于同媒体沟通协作,了解理解媒体的目标诉求,提高运用媒体力量和影响推动实际工作的能力。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篇5

随着2009年1月7日3G牌照的发放,手机互联网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使用,手机正成为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方式竞争的新兴媒体。3G技术的推广,使得手机作为网络终端使用更为便利。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为1.55亿人,占整体网民的46%,半年内手机网民占总体互联网民的比例提升6.5个百分点。移动互联网对于传统互联网来说,不仅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同时也是一定程度上的替代。

随着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媒体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年里,包括网络媒体(网络论坛、网络社区、博客、wiki等)、手机媒体(手机报、手机电视、彩信等)和数字电视等在内的新媒体,为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与此同时也对其自身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网络舆情呈现新的特点

所谓舆情(社会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而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

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归纳为这样一个模式: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或网民针对某事件发帖网民跟帖、论坛讨论、发表博客、发送电子邮件或通过一些即时通信工具交流意见意见在反复互动过程中形成带有某种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的舆论流,即网络舆情。有的时候,网络舆情也会源起于传统媒体的报道,即网友针对传统媒体报道的某个事件而引发一场讨论。网络舆论虽不够严谨,却越来越值得重视。它往往会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影响着社会关注点的变化与一些事件的发展动向。

2009年以来,网络舆情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六个特点:

1.网络舆情事件增多,讨论规模扩大

今年以来,网络舆情事件不断,其中引发网友热烈讨论的事件,较之往年为数更多。从“躲猫猫”事件,到“罗彩霞”事件,还有方静“间谍门”事件、“贾君鹏”事件,等等,人们耳熟能详的网络事件数不胜数。以“邓玉娇”事件为例,根据谷尼互联网舆情监控分析系统统计,“邓玉娇”事件的搜索量达到了10143005,其中网页量为10000000,论坛量为87200,博客量为50195,新闻量为5610。由此可见,不仅网络舆情事件本身在增多,同时,网络舆情的规模越来越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2.网络舆情表达渠道更为畅通,网络舆情的载体多样化

随着手机互联网的发展,手机日渐成为网民可以依赖的上网终端之一。这不仅使得舆情的表达更为便捷,同时也在传统的互联网之外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在“贾君鹏”事件中,到7月17日晚将近12点的时候,网民被禁止在电脑上跟帖,但是仍然可以用手机跟帖。7月18日开始,几乎只能见到手机用户的跟帖了。从这个事件中可以看到,手机为网民提供了舆论表达的另一个渠道。

另外,随着微博客在国内的发展,网络舆情也随之呈现出越来越活跃的趋势。当然,传统上所使用的网络新闻跟帖、论坛、博客、电子邮件等形式,仍然是重要的网络舆论表达场所。微博客的出现,提供了更为快捷的渠道,使得网民能够更为即时地表达意见和想法。此外,QQ群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载体,它是网民能够实时进行交流和互动的重要渠道。

3.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动,成为网络舆情形成的重要模式

一个网络舆情事件的形成,并不一定仅仅是在网络上发生并进行讨论的,更多的情况下,在网络上发生的舆情事件,往往也会被传统媒体所报道;而在传统媒体上所报道的事件,也可能在网络上引发一场热议。如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已经成为形势所趋。可以说,大多数网络舆情事件的形成都离不开两者的相互配合和补充。

4.网络舆情出现向现实空间扩散的趋势

从今年以来的一些网络舆情案例来看,一些网民已不再满足于网上讨论,而是倾向于在现实生活中接近事件当事人,关注并推动事件的发展。在今年10月份发生的“苹果喂猪”事件中,帖子《六七块一斤的苹果只能喂猪,陕西3500万父老乡亲求网友帮助》发出后,立刻引起网友强烈反应,许多网友迅速开始了团购的准备。在“邓玉娇”事件中,凯迪的网友“屠夫”到巴东县走访邓玉娇家人、医院、看守所等地,亲身了解事件调查进程,并把大量介绍事件进展情况的文字和照片发送到网络上,跟网友分享。此外,近年来流行起来的“人肉搜索”,也是网络舆情向现实延伸的佐证。

在网络舆情向现实空间的扩散中,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这不可避免地会侵犯到当事人的隐私权。在“人肉搜索”的案例中,不乏取得正面效果的案例,一些不法分子或者是不道德的人或事因此受到惩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无辜的人,因为“人肉搜索”或是网友介入现实的举动而受到伤害,例如去年发生的“万名网友启动人肉搜索”结果伤害到郭文及其家人的事件,今年发生的“晕机女”事件,等等。在这些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不管网友是出于好心还是恶意,其结果都伤害到了无辜的当事人。

5.网络舆情是理性分析和情绪化表达的共同体

在网络中,很多网友会由于愤怒或激动而进行情绪的宣泄,因此网络舆论很多时候会显示出不理性和无序性,很多言论会过于偏激。但与此同时,网络上也不乏冷静而富有见解的网友,他们善于对事件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这一部分人,有潜质成为网络舆情表达中的“意见领袖”。

网络中情绪化的言论较之现实更为严重,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网民往往是非理性的,而在网络上“民愤”很容易被煽动起来。这样,网络监督、网络维权很可能会发展成网络审判、网络暴力,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在网络舆情的形成中,要重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只有在这样一部分富有理性和思想的网民带动下,网络舆情才能实现其监督和维权的初衷,而不是相反。

6.政府官员现身网络,官民互动成为新风

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份,已经先后有21位省委书记、省长,20位部委领导,46位地州市主要领导通过人民网的“地方领导人留言板”回应、批复网友留言,2000多个网友反映的问题得到处理和解决。此外,这一年间,仅到人民网参加访谈、与网民直接交流、回答网民关注问题的正部级以上领导人就有近20位。官员与网民的互动,体现了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重视,在这一形势下,网络舆论监督必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网络舆情是近年来越来越为研究者所关注的一个问题,不少研究机构设立了专门的舆情监控系统,来关注网络舆情的发展。目前,网络舆情的热点主要有:1.个别政府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如温州“购房门”事件;2.涉及司法系统法制建设、城管队伍等,如金华法官“艳照门”事件,“躲猫猫”事件等;3.涉及部分政府部门、央企;4.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衣食住行等系列民生问题,如厦门pX事件、成都公交燃烧事件等;5.涉及社会收入分配、贫富分化;6.涉及国家利益、国家安全、民族自豪感;7.重要或敏感地区的突发性事件,如“3・14拉萨事件”,“7・5乌鲁木齐事件”等;8.影响较大的热点明星的火爆事件。

全媒体记者与整合式原创

“全媒体”是指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是载体形式、内容形式以及技术平台的集大成者。传播载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讯等;传播内容形式涵盖了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从所倚重的各类技术支持平台来看,除了传统的纸质、声像外,还有基于互联网和电讯的wap、GSm、CDma、GpRS、3G、4G及流媒体技术等。

随着3G的发展,“全媒体”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和深化,同时对全媒体记者和编辑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全媒体记者是指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的新闻传媒人才。在如今这样一个媒介融合的时代,集采、写、摄、录、编、网络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即全媒体记者,是社会所迫切需要的。

媒介融合是全媒体时代的大势所趋。报业为适应数字报业转型的需要,成立了自己的多媒体中心。一些报纸实行报网互动。据南方都市报11月29日报道,其手机媒体用户为35万。今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将整合集团网络平台、用公司制的办法来运作新媒体,最终实现真正的媒体融合。与此同时,视频新闻的发展也如火如荼。2008年12月30日,新华社在运行文字新闻线路和图片新闻线路的同时,开始试运行我国第一条视频新闻专线,并于今年3月1日正式开通。2月18日,央视网开始积极筹建部级网络电视台;6月16日,新华社电视入驻开心网;与此同时,新浪表示将加大视频新闻领域投入;优酷网等传统视频网站亦准备推出视频新闻平台。在这样一个媒介环境下,对记者的要求,显然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采、写、编,还包括摄、录、网络的运用能力等。

在全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记者向全媒体记者的转型是大势所趋。受众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全媒体时代的记者必须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媒体形式和渠道,从而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对于新媒体来说,其最大的挑战在于新闻资讯方面。由于网络媒体很少有独立的采访权,在新闻的原创性方面无法与传统媒体匹敌。针对新媒体的这一缺陷,有学者提出了“二次新闻”的概念,即网络新闻编辑人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把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闻的深度报道结合起来,通过整合来求得创新,即以“二次新闻”的形式来凸显新媒体的优势。

传统媒体的新闻稿源主要来自记者,而“二次新闻”的稿源主要来自编辑。如果说,新媒体的发展,在传统媒体中催生了全媒体记者,那么与此同时,它也对网络媒体中的编辑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媒体的编辑,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信息时,要有统合的能力,要在海量的新闻信息中把相关的新闻资源整合在一起,为受众提供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新媒体本身的优势,如超链接、版面的灵活设置、与受众进行互动等。同时,网络媒体的编辑还能为受众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它可以集文字、图片、视频等为一体,而受众可通过自主选择,来获得最需要的信息。随着3G的发展,手机报、手机视频、手机电视渐渐普及,这对于网络编辑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新闻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渠道更为多样化了;另一方面,新的媒介形式和传播途径具有新的特点,编辑人员必须针对不同的载体形式对信息做不同的整合。在这个过程中,整合实际上正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在全媒体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以及各个媒介的从业人员,都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从受众的需求出发,更好地服务受众。对于媒介从业人员来说,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自媒体时代的全面来临

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media(自媒体)”下的定义是这样的:“we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比较通俗的定义是:利用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新技术(还包括wiki、SmS、可摄像手机、在线广播、p2p、RSS等)进行自主信息的那些个体传播主体。可见,新的媒介技术的发展对自媒体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一场由web2.0技术引发的革命,让传统媒体、任何机构和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信息,人人都可以成为“媒体”。

3G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导致自媒体时代的全面来临。3G手机不仅具有文字编辑功能,而且集拍照、摄像、上网等功能于一体,它就相当于一部摄像机、转播车和无线互联网终端。这样,每个3G手机用户都可以成为一个记者或编辑,他们可以随时将所见、所闻、所感编辑成文字,或者拍摄成新闻图片和视频短片,传给媒体或其他人共享。手机互联网比使用计算机网络更为简单和方便,因而也就使得“自媒体”的特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凸显。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篇6

近年来,以微博、微信、网络社区为代表的自媒体与人们生活深度融合,逐渐成为公众表达利益诉求和社会关切的重要平台,大范围的网络舆情日渐形成新的舆论生态。因此,研究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引导,对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媒体的界定和特点

自媒体是公众基于互联网科技与全球信息体系相连之后形成的一种可以自行提供、分享他们自身事实与新闻的途径。自媒体的核心是UGC(UserGeneratesContents)即用户制造内容,这种生产内容的方式使得自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网络自媒体的数量庞大,其拥有者也大多为“草根”平民,具体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自主性和平民化。自媒体由用户自主制造内容,因此具有毋庸置疑的自主性。每个民众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自媒体成为了平民大众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最佳场所。

二是低门槛和业余性。数字技术给予了网民极大的传播自由度。大多只需要用户通过简单的注册申请,根据服务商提供的网络空间和可选的模版,就可以创办一个媒体了。很多自媒体用户还不具有准确描述事件的能力,甚至面对其他媒体上泛滥的信息也没有基本的判断能力。

三是传播效率高和交互性强。自媒体没有了空间和时间限制,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经营自己的“媒体”,信息能够迅速地传播,时效性大大增强。数字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单向传播模式,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每个信息终端的个体既可以是传者也可以是受者,平等控制信息的交流。自媒体的传播路径呈网络化分布,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多对多。

二、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工作特性

自媒体时代,网络成为重要的民间舆论阵地。通过网络我们可以搜集到基层一线的情况,但往往夹杂着谣言和不实信息。显然,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具有许多传统媒体舆情所不具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主体的多元化。自媒体网络把所有人都变成了编辑和记者,每个公众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传播工具,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源头,碎片化、全天候的“人人即媒体”出现。这导致各类事件频频通过网络曝光、持续升温和发酵,而不少网络事件背后都存在一些推手谋划参与。

二是影响的广泛性。由于自媒体具有即时、互动、连通等特征,在互联网通达的地方,自媒体的传播是空前的,公众在自媒体网络上的信息和表达的心声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放大,任何一个小范围的事件,都有可能通过自媒体网络迅速传播,最终成为社会乃至全球关注的公众事件。

三是表达的开放性。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中,受众只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只能接收固定的信息,不能参与其中,没有对信息内容的反馈和互动。在自媒体时代,用户可以接收四面八方的信息,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消除,公众从“旁观者”转变成为“当事人”,公众可以从独立获得的资讯中对事物做出判断,可以采用更加直接、轻松而非委婉的方式参与各种事务的讨论。自媒体网络给公众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开放的平台,便捷的信息获取手段使得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更加可以反映民声,更加可以推动公众参与社会生活。

三、如何做好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工作

首先,打造互动平台提升政府形象。政府官方网站是政府的权威信息门户和动态资料库,是政府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政务公开、便民互动及收集网络问政信息的平台。应进一步完善政府网站的互动功能,通过该平台广泛汇集社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反映民声、化解矛盾、服务决策、优化环境的目的,并使其成为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的社情民意网上通道。此外,要时刻关注网络突发事件和热点舆情,积极利用网络与公众对话,增强政府网站的权威信息、政策解读功能,引导网民理性探讨问题、表达意见。

其次,主流媒体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作为传统媒体的主流媒体要把握自媒体网络的发展趋势,对网络舆论进行正确引导。一方面,主流媒体要加强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积极走进群众,主动设置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议题,吸引公众参与到公共话语的交流中,让主流、权威、真实的声音占领公众意见市场,使自媒体网络舆情真正代表广大公众的心声,起到过滤作用。另一方面,主流媒体作为引导舆论的风向标,要讲党性、讲政治、讲观点、讲时机、讲技巧,对不良信息进行规制和对网络谣言进行澄清。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篇7

【关键词】舆论格局公众媒体政府

2008年6月20日,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特别强调:“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把发展主流媒体作为战略重点,加大支持力度,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①这一论述为新时期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指明了方向。

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公众的觉醒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一个互动传播的时代,一个网络化的社会已经形成。在这样一个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相互融合的时代,信息流动的自由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时间和空间维度。网络社会中的受众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更具有主动性、参与性和个性。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过去那种传播资源只掌握在少数传播机构和个人手中的垄断成为历史。信息的多渠道,观点的多样性使得“传者”和“受者”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传”和“受”的关系,两者的区分变得模糊。在互联网上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是传者和受者。

网络时代到来公民找到了可以发声的渠道,每个公民都可以披露信息,利用网络让社会了解自己的遭遇,再通过舆论的力量促进事件朝自己期待的方向发展。一系列的网络事件使公民意识到舆论的强大力量,于是公民开始积极寻求舆论的主动权。此外,舆论领袖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尤其是微博关注度较高的用户,因其拥有用众多粉丝,他们的意见倾向可以影响舆论的发展方向。网络的异军突起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也打破了原有的舆论格局。网络媒体发展起来以后,新闻事件中只有媒体在唱主角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舆论的主体回到了公众,而且以公众为主体的舆论在舆论监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每次重大的公共事件都能引起网民声势浩大的舆论潮,公众对新闻真相穷追不舍、刨根问底形成了有力的监督。

二、新老媒体联手抢占舆论阵地

在新的舆论格局中,媒体依然是重要的一方。媒体引导舆论甚至引发舆论的作用,而且与互联网联合后,媒体呈现出更加强大的力量。李良荣教授认为,“新媒体是真正大众化的媒体”。尤其是微博的兴起,现在几乎每一个重大的公共事件都是首先从网上曝出,李良荣教授形象地称之为:新媒体点火,传统媒体煽风,政府灭火。

新媒体在形成舆论中的作用不可小视,一个重大信息往往首先在网上出现,然后众网友围观,大家对这个事件进行讨论,逐渐形成了舆论,但是这种舆论要想成为一股“飓风”,就必须从网上走到网下,也就是传统媒体的跟进。如果没有传统媒体的跟进报道,网上的这一小股舆论会很快被下一个网络事件代替。所以,纵观当下的舆论环境,新媒体的重要作用当然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由于新媒体自身面临着理性、公信力、权威等方面的问题,传统媒体仍然起舆论导向的作用,传统媒体的立场观点对舆论的发展方向起着重大作用。李良荣教授认为,在新舆论格局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中,新媒体、传统媒体和政府是角逐舆论主导的三方力量,在三方力量中如果有两方站在同一个立场,那么就会引导舆论朝自己的立场发展。在当下舆论事件中,三方的站队基本上有两种情况。

1、新媒体加传统媒体VS政府

在这种情况中,新老媒体站在同一个立场,而政府的立场和意见是和新老媒体不同的,这种站队在我们当下的舆论事件中比较常见的。比如在温州动车事故中,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一致向政府提出诉求,要求查找真相以及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分,舆论呈现一边倒,倾向媒体与公众。

2、政府加传统媒体VS新媒体

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媒体一项重要的作用就是宣传党和政府的观点和政策。在舆论事件中传统媒体和政府的立场保持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传统媒体共同应对新媒体,舆论的方向会倾向于政府和传统媒体这边。例如,在“钱云会事件”中,网上的声音坚持钱云会是被谋害致死,舆论一时哗然,政府出来辟谣称钱云会的死只是一场普通的交通事故,公众并不信服,但随着传统媒体的跟进,披露公安部门的有关调查证据,舆论才最终平息下来。

三、舆论新格局的诉求与未来

舆论有鲜明的指向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政府指令性的行政管理手段几乎是管理媒体和舆论的唯一方式。因此,传统主流媒体在应对社会突发事件时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束缚而不能及时作出应对,从而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正是因为传统媒体无法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对事件真相遮遮掩掩,才使得互联网上的意见更加引人注目。随着网络尤其是微博的发展,公众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观点。但新媒体“自由”、“个性”、“民主”的潜质并不是制度化的民主实践,网络上发出的声音,正是对建设制度化民意表达渠道的呼唤和需求。网络有情绪化、非理性、缺乏权威等缺点,所以建设一个官方的、权威的发声平台更加迫切。②

舆论环境发生变化后,政府部门意识到,在新的舆论环境下必须改变工作方式,消除公众的不信任。公民的最大诉求就是“求真相”,越是想办法掩盖真相,用些幼稚的理由搪塞公众,公众越是穷追不舍。如何引导舆论,把握舆论的主动权。在新的舆论格局下,相关部门也一改过去的做法,开始有了一些良性的转变,比如及时权威信息,接受公众和媒体监督等。

参考文献

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②李良荣、张,《新老媒体结合造就舆论新格局》,《国际新闻界》,2008(7)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篇8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新媒体

此文为沈阳市教科工委课题研究成果。

G206;G647

近年来,3G、4G移动网络技术、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新媒体成为大学生的新宠,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之中,让社会舆论迅速向校园渗透,这给高校网络舆情管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制定科学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研究的意义

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高校学生通过互联网传播公众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问题时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观点、意见、态度和情绪等。高校网络舆情不但具备一般网络舆情的规律,还因其发源于知识性和开放性较强、人群聚集性较密的高校,又有其独特性。密切切分析和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动态,并积极合理引导,对建设和谐与稳定的校园环境,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呵护大学生健康成长等,大有裨益。

(一)维护高校校园稳定和谐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如不能正确引导,小则会引起恐慌、骚动,大则会破坏社会正常秩序,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威胁。高校也同样如此。众所周知,高校人才密集、知识爆炸、思想多元、言论自由、交流频繁。大学生因生活学习环境单纯、自身经验不足、阅历浅等因素,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动摇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谐。

(二)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水平

网络舆情是一种新的社会思想文化载体。积极的网络舆情可以鼓舞人心,消极的网络舆情则会起到煽动、激发矛盾的作用。同理,高校的网络舆情,若能积极引导、及时应对,弘扬社会正能量的言论、评价等,则能鼓舞和启迪广大师生、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水平,完善高校制度建设,促进高校内涵建设。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j舆情应对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在高校范围内形成、演变和扩散,并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公众意见和态度,成为大学生对热点、焦点问题发表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或言论,成为高校民意的集中体现。大学生们社会信息的获取,大多数是来源于新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必须主动应对、高效引导,建立并完善全方位的高校网络舆情快速应对机制。

(一)转变网络舆情管理理念,占领与利用新媒体阵地。现代大学生通过微信、微博、QQ和视频分享网站等新媒体来了解社会、表达诉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时刻关注这些新媒体所提供的平台,转变舆情管理理念,在掌握学生心理、生理、学业成长过程与特点的基础上,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和方法悄悄地观察和接近他们,利用新媒体适时开展渗透式教育,让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主流价值导向。

(二)建立网络舆情处置机构,完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要想科学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规律,并对其进行高效的研判和引导,就必须健全高校各项管理机制。

1.建立网络舆情处置机构

目前许多高校的网络舆情处置由宣传部、学工部、保卫处、校团委等分头负责,人员分散,责任主体不明确,专业化程度和信息共享程度低笔者认为,可以由某个部门牵头,成立一个专门机构,配备具备专业技能的网络评论员、网络信息员、网络监管员等,专门从事网络舆情研究、监控和管理工作。

2.建立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机制

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指的是从舆情危机征兆的出现,网络监管员等相关人员为防止破坏性影响、破坏的发生而采取的有效防控行为。建立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机制,应首先明确危机研判标准和不同等级的预警方案;其次,要密切注意舆情危机的发展动态,做好危机处置的准备,明确责任人和处置步骤;最后,要有向上级部门反馈信息的渠道,明确上报的标准、程序、时间等。

3.建立网络舆情危机处置机制。

网络监管员要根据预警方案,将危机定性。舆情危机产生后,舆情处置小组要深入剖析舆情危机产生的原因、发展态势,找到解决危机的初步工作思路。要根据舆情危机的级别,启动相应的预警方案,各司其职,完成处置。要及时跟踪舆情处置后的网络动态,通过各种校园媒体或新闻会等向学生和社会反馈处置进展。

(三)培养校园网络舆论领袖,引导网络舆情发展方向

所谓“舆论领袖”就是经常在网上发表个人意见和评论,并能引起大家共鸣的人。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校园“舆论领袖”,高校网络监管员可以在高校中挑选成熟理性、德行兼备、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的学生干部、党员、青年骨干教师等来当校园“舆论领袖”,在大家所熟悉的校园网络上,逐渐培养他们的人气。从而促使他们成为真正的校园“舆论领袖”,正确引导校园舆论导向,正确引导舆论。

(四)尊重和维护学生主体权利,疏通学生利益表达渠道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虽然网络舆情发展给高校的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利益,给学生足够的知情权、言论自由权,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个保护权益、言论自由的文化氛围。

(五)净化校园文化环境,打造新媒体下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校园网络监管可利用专业软件,对网站信息进行过滤监控,从源头上清理、规避或直接切断不良信息,从而净化校园文化环境。但是对不良信息鉴别务必准确、合理,防止对信息被过分截留,变成“塞堵”政策,引起学生的反感。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篇9

一、网络舆情与媒介认知能力的关系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目前国内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网络舆情基本概念的辨析、网络舆情的产生与形成的特点以及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等方而。在国内最早对舆情进行系统性定义的是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的土来华,其研究认为“网络舆情,主要指使用网络者或俗称网民的社会政治态度。曾润喜则认为网络舆情是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中。笔者认为,曾润喜的观点更广泛地涵盖了网络舆情的普遍特征。

(二)媒介认知能力的要素

媒介认知能力包括媒介信息认知能力和媒介社会认知能力,媒介信息认知首先包括媒介内容认知,即了解媒介表达的是什么内容。其次,媒介信息认知还包括媒介规则(convention认知,即了解特定媒介的表达规则。媒介社会认知同样包括两方而的主要内容:一是对媒介信息的政治、经济语境的认知;二是对媒介自身发展与社会进程互动关系的认知。

(三)网络舆情与媒介认知能力的关系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作为信息共享和知识交流的平台,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因特网传播的信息包含了网民对当前社会各种现象以及诸多热点问题的立场和观点,话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娱乐、体育、卫生、科技、个人生活等各个领域。网络舆论最自接、最快速地反映了各个层而的社会舆情状况与发展态势,它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重要领域的社会舆情晴幽表,受到国家与政府的高度重视。

从网络舆情的概念、表现特点来看,相对于传统媒介,网络媒介彻底改变了受众的传播与接受信息的方式。受众(网民)小仅从网络上获取了大量的信息,而且信源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网民小仅可以从国家、政府等权威媒介机构那里获取信息,也可以从民间组织和个体那里获取信息;获取信息之后,经过受众的分析与评价,又通过网络平台广泛传播,最终形成网络舆情。从网络舆情的产生及酝酿过程来看,网民的媒介认知能力成为网络舆情向良性或恶性发展的关键。网络舆情一旦形成,又进一步影响着网民对媒介信息的认知。

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影响巨大,进而形成网络舆论,而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形成的重要基础。网民作为网络舆情的形成主体,在网络舆情形成中小仅起着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作用,而且还起着分析信息、评价信息的作用。因此,网民的媒介认知能力对于网络舆情的产生及形成、网络舆情向良性或恶性方向转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网络舆情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推陈出新,除网络新闻、网络论坛等传统应用方式外,又出现了博客(Blo乡、维基Cwii}.聚介新闻((RSS)等新形态的信息交互模式。互联网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是对传统新闻媒介传播模式的解构和颠覆。从2005年起,国内已经开始了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到2010年,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基本上包括了这种研究的四个主要方而,即网络舆情事件的研究、网络舆情发展变化研究、网络舆情的主体研究和网络舆情的管控与引导。从南京大学的《2009年中国网络舆情报告》中所选取的}一大舆情事件来看,网络舆情的热点遍及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各个层面。总的来看,互联网已经成为全民化的舆论工具,网络舆情的兴起为公民实施舆论监督提供了新的途径,也成为政府聆听民意、汇集民智的新渠道。但网络舆情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

1.网络舆情监测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网络舆情监测体系是指通过对网络各类信息汇集、分类、整介、筛选等技术处理,再形成对网络热点、动态、网民意见等实时统计报表的软件工具。从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市场关于网络舆情监测的系统非常多,但大多数只是炒作某一概念,尚小具备热点识别、主题跟踪、趋势分析、突发事件分析等功能。市场上比较知名的监控有VSp网络监控系统、tRS网络监控系统、方正监控系统、优捷网络监控系统和谷尼监控系统等。但网络监控系统只是一个软件,而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则是指研究人员利用检测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以达到监测网络舆情产生与发展并提供决策建议的目的。

2.对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没有相应的快速反应机制

突发公共事件们-.们在极短的时间内爆发并迅速形成危机,让人碎小及防,看小清网络舆论的形势,把小准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重点。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决定了网络舆情热点形成们-.们是速度快、影响而广,如果没有一个快速反应机制,事件和和会向小可预料的方向发展,甚至会危及国家女全。从我国近几年的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来看,在事件的发生之初,并没有一个完善的J决速反应机制,致使事件发展到最后而产生小良的社会舆论。

3.网络舆情向正确或错误舆论转化的导向性小强

网络舆情在发生之初,完全是自发性的传播,传播者只是根据事件本身的性质(民众的兴趣点)加以关注并自觉传播信息,而大多数传者并小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更何况网络舆情是自发的流动传播,没有一个正确的导向。

4.对青少年没有专门的舆情引导机制

从CnniC的《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来看,青少年网民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占到了半数,他们既是网络舆情的受众,又是网络舆情的传者,但他们的媒介认知能力却有待提高。在缺乏专门、有效的舆情引导湘L制及青少年媒介认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网络舆情就很难得到良性发展。2009年发生的湖北石首、邓玉娇事件说明,受众很难详细了解事件的细节,大多是凭借从网络获取到的小完整的信息来判断事件的真相,这就很容易夸大事件的小良影响,而小能够从法律的角度去完整地看待某一事件。山此造成的网络舆论以及社会舆论,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负而影响厂

三、面对网络舆情,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存在的诸多不足

媒介认知能力属于媒介素养的重要方而,媒介素养主要有三个层而,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能力模式”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青少年网民山于心理、生理年龄的特征及生活阅历较浅,而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特别是而对经过大量网民集中关注的焦点网络事件,更是缺乏基本的判断力,很容易自从,甚至形成所谓的“网络暴民”。从根源上来说,还是青少年的媒介认知能力有待提高。具体来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

(一)青少年对媒介内容辫别力不足

1963年,newsomReport的报告中指出了媒介倡导的价值观与学校小符,建议“训练青少年批判地看待媒介,学习辨别媒介传播内容”,即强调提升媒介内容的选择和辨别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认识到,媒介教育者小应以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并粗暴地以自己的判断代替学生的判断,甚至也小应该仅仅教给青年人一种美学判断,而应与青少年一起理解媒介内容,帮助其发展一种认识媒介、建设性使用媒介的能力。青少年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下接受统一的价值观教育,因而跟小上时代的发展与媒介环境的变化,从而导致青少年在接受互联网信息的时候,无法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好坏,小能批判地看待媒介内容。而对媒介内容的认知与辨别,则需要媒介信息认知能力和媒介社会认知能力。

(二)青少年对媒介传播规则了解有限

媒介传播规则是媒介在传播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传播原理,从信源、信道到传播效果,都遵循一定的规则。而传播效果则是受众接受信息之后传者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以及受众产生的行为和心理变化。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子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子各种议题小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青少年没有经过系统的媒介认知能力培养,小了解传播效果理论,所以在日常网络生活中小可避免地被动接受自己所接触的媒介讯息。

(三)青少年对网络舆情缺乏对媒介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意义的判断

任何一种媒介信息都是一定政治及经济语境中的产物,媒介机构的生产活动与意识形态及经济利益之间的复杂关系背后,隐藏着媒介信息的真实意义。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意识形态与经济利益都会在小同程度上对媒介内容构成一种制约因素。正如传播学者威廉·克赖斯特(williamChrist)和詹姆士·波特所说:“大多数(关于媒介认知能力的)概念涵盖了以下元素:媒介是在被建构的同时建构现实的;媒介具有商业含义;媒介具有意识形态和政治含义;任一媒介的形式和内容都是相互关联的,每个都有其独特的审美取向、符码和规则。”青少年在而对媒介信息特别是网络舆情的时候,而是从简单的是与非、真与假中得出最基本的判断,而小能够从中角军读出深层次的含义。

从以上存在的问题中可以看出,而对网络良荞小齐的信息,特别是网络上的热点问题形成的网络舆情,青少年网民的媒介认知能力尚小足以使他们应对当下的网络生活,然而网络生活却正在逐渐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让我们小得小把提高青少年的媒介认知能力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有关提高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的舆论氛围正在形成,但具体措施却鲜有实施。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构建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的措施,小应该是泛泛而谈,而应该是有针对性的—网络舆情一方而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女全,另一方而也自接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因此,针对网络舆情,构建青少年的媒介认知能力,才是当务之急。

四、针对网络舆情的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构建路径

(一)帮助青少年认识网络舆情的信息传播机制,提高他们对媒介信息内容的辫别能力

网络舆情的信息传播机制可分为如下几个环节:(1)网络舆情的形成需要有介适的信息位置。网络舆情对传播效果的要求就是要引起尽量多的网民关注与参与。而作为传播过程第一步的信息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信息能否引起网民的第一波关注,将自接影响其以后的传播过程,并决定其传播路径。这种介适的信息位置表现在两个方而:一是该位置积聚了大量的受众,即该位置上的信息会被许多人看到;二是这些受众可能会对该话题产生共鸣,并就该话题积极地表态和行动。(2)恰当的信息表达方式有助于网络舆情的形成。所谓恰当的信息表达方式,是指信息表达应该简明、有趣以及日吻介适。当然,这并非网络舆情形成的必要条件,但它对促进信息的传播至关重要。(3)舆论领袖的传播。在卡茨和拉扎斯非尔德等人所建立的“二级传播论”中,舆论领袖是一个核心概念,他们对舆论领袖所下的定义是:人们所认识和信赖的人,跟他们有相同的社会地位,被认为具有某些专长和对某些问题见解深刻。舆论领袖能够向人们提供建议和解释,改变他们的态度和影响他们的行为。通过舆论领袖对事件的传播,影响力将会呈几何倍数扩大。(4)传统媒体的参与和跟进。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更具有权威性,通过传统媒体的参与和跟进,民众才能够充分认识到事件的正当性或严重性,从而使事件的影响力更为深远。

因此,应当使青少年了解网络舆情传播的基本机制,让他们能够分析和评价网络舆情的产生发展过程,从而能够理性地看待网络舆情的形成,从网络媒介、传统电视媒介和纸质媒介等多个角度看待事件的产生和发展,小自目跟进和参与传播,使网络舆情能够朝良性的方向发展

(二)了解“把关人”理论,在学习获取信息与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学会自我“赋权”

“把关人”又称“守门人”(gatekeeper),这一概念最早是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介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小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日,通过这个关日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把关人”理论是大众传播的基本理论,青少年应该充分了解新闻传播中的“把关”过程模式,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尽量做到全而、多角度地了解信息,进而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能够传播有价值的、可信的信息,而小是自目跟il}}、肆意造谣,使网络舆情朝恶性方向发展。

(三)引导青少年学会对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提高分析信息与评价信息的能力

编码解码理论来自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斯图亚特·霍尔(Stu-anHa1D霍尔批判了大众传播研究根据信息流通将传播过程概念化为“发送者—信息—接收者”的特征,并提出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和传播存在“主导的复杂结构”。霍尔还以此为起点,将电视话语的生产流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即电视工作者对原材料的加工,这是“制码”阶段。第二阶段是“成品”阶段,霍尔认为,电视作品一旦完成,就成为一个多义的、开放的话语系统。第三阶段是观众的“解码”阶段。在这个阶段,观众根据自己的地位、角色和生活经验开始对作品进行复杂的多层次的解读。青少年网民在接收网络信息的过程中,并小了解媒介信息是如何制作和生产出来的,编码解码理论对于青少年掌握大众传播的原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使青少年学会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解码”甚至“编码”,了解媒介信息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从而批判地接收信息。

(四)安排与设置针对网络舆情有关的媒介教育课程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篇10

关键词:网络时代 突发事件 媒体 应对策略

人类步入网络时代,突发事件的传播成为媒体研究的新课题。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影响,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国家和地区人均gdp处于5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是突发事件的高频率爆发期,①这种时期,最容易经济失调、社会失序、心理失衡、社会伦理混乱等。在网络时代,掌握突发事件的传播特征,分析现有突发事件媒体应对的误区,制定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策略,尤其显得急迫和重要。

网络时代突发事件传播的特征

传播方式多样化。各种媒体传播的信息窗口多样、迅速互递。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分析表明:2009年发生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高达23件,约占全部事件的30%。②浏览新闻的网民利用新闻跟帖形成草根化、大众化的网络舆论,访问bbs的网民是网络舆论形成和发酵的主要推手,博客里的“意见领袖”引导、引发着网络舆论;微博客和qq群每天都可用手机和互联网实时播报公共事件。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报告,截至2009年6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其中2.26亿网民浏览网络新闻,1亿网民访问bbs,1.82亿网民开通博客且6425万人半年内更新,1.55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2.4亿网民使用即时通信工具微博和qq群。③

传播内容广泛化。大众传播爆料的落实、筛选、斟酌、导向等在网络传播面前遭遇挑战。互联网使传统媒体失去了“议程设置”的垄断权,越来越多在传统媒体可能被遮蔽的突发事件,在网络时代却总被彻头彻尾地公之于众。例如,2010年“青海玉树大地震”、“山西地震谣言案”、“广西烟草局长香艳日记”、“湖北厅官夫人被打”事件、“凤凰少女坠楼”、“我爸是李刚”、“福建南屏财政局‘量身定做’招聘行为”等自然灾难、危机或社会矛盾的突发事件,都以燎原之势迅速传播。

传播效果扩大化。网络媒体传播的及时性,使信息更新速度加快,一旦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网络媒体会第一时间报道以吸引受众,一旦得到大家的认同,就会很快扩散开来,反复转帖或被跟帖,形成一个主导性的意见。

传播媒介联动化。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联动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网络为传统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借助传统媒体的深入采访和报道,提升可信度,引起当事方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并推进问题的解决。二是传统媒体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经互联网放大,迅速凝聚民意,产生强大的舆论合力。这两种方式相互衔接,互为助力。例如上海“钓鱼执法”事件中新老媒体的联动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突发事件媒体应对的误区

当重大突发事件来临时,公众对媒体的关注要远远超过平时,在突发事件的进展中,媒体作为公众利益的守望者、代言人、当事方,传递信息并引导舆论,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当事方的媒体应对策略,直接影响到事件的发展以及事件的处理。然而,目前某些在突发事件中的媒体应对存在较多误区,导致事件的处理难度加大,公众对于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当事方封堵信息,设置报道障碍。遇到突发事件,某些当事方在“捂盖子”思维的支配下,一心想封堵信息并压制舆论,企图调动一切资源,借助行政力量让所有媒体收声。封堵信息,设置媒体报道障碍,不但不能缓和事态、化解矛盾,反而使自己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失去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机,失去公信力,致使网络舆论最大限度地聚集和爆发。

信息迟缓,舆论应对不力。突发事件具有难以预测性、牵涉利益多、容易引发连锁事件等特征,而网络媒体传播具有及时迅速、匿名性、去中心控制等特征,两者结合后在网络平台上非常容易围绕一起突发事件形成广泛舆论,如果当事方对突发事件置之不理或是进行冷处理,指望着热点事件几天后自生自灭,不能及时有效地掌控并化解舆论,就可能发生新的冲突。

虚假信息,传播技巧薄弱。突发事件爆发后,某些当事方向公众和媒体虚假信息,严重影响到自身公信力和对突发事件的顺利处理。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在一个社会中,谣言的流通量(r)与问题的重要性(i)和涉及问题的证据的暧昧性(a)之乘积成正比例,即r=ia。”④公式表明,来自正式渠道的有些证据信息不足,状况的暧昧性增加,会推动人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

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策略

突发事件中当事方媒体应对的误区,其根源主要在于某些当事方陈旧的传播观念,没有深刻认识到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基于此,依据突发事件的传播特征,可以采取恰当的媒体应对策略来处理好突发事件。

转变应对观念,及时主动公开信息。传播学鼻祖施拉姆曾经指出:“对于公众危机,首先应该是信息公开。”⑤信息不透明、阻塞,将会引起公众的恐慌心理,甚至会引发盲动、骚乱、暴乱等社会负面行为。在网络四通八达的今天,对突发事件进行严密封锁已不可能,那么就及时公开信息,正如迈克尔?里杰斯特所提出的“3t”原则:tellityourown(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it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itall(提供全部情况)。⑥关于这一点,我国已有不少相关法规政策。2004年2月11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根据中央有关规定制定的《关于改进和加强国内突发事件新闻工作的实施意见》,并于2007年8月29日对其进行了再次讨论修订。此外,2005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2006年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都对突发事件中的新闻、舆论引导和媒体管理工作做了相当详尽的规范。这些法规政策为突发事件媒体应对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制度支持,目的就是要求主动公开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新闻,通过授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会等形式信息,方便社会受众及时了解事件真相。再者,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蔡武也曾强调,在应急事件的处置预案中,就要求现场信息,争取第一时间把权威的信息出去,哪怕这个信息是不完整的。⑦只有主动、及时、充分地信息,才有可能杜绝或者才有可能缓解网上各种议论、流言、猜测的压力,才能取得主动,提升公信力。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基于当下媒体环境提出了“黄金四小时”原则。“黄金四小时”指的是新闻的及时性,政府要第一时间发声,政府要第一时间处理问题,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⑧

搭建网络平台,与网民有效互动。突发事件发生后,仅仅通过媒体信息还不够,还必须迅速搭建网络平台,建立当事方及相关部门网站,及时利用网站平台信息,开设网民诉求通道,回应网民的各种问题;采取开放博客、公布电子邮箱等方式,征求网民意见和监督议题,畅通网民访求渠道和网络监督通道;积极介入一些重大知名网站和论坛,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动态,收集相关舆情资讯,与网民沟通互动。

培养意见领袖,引导舆情发展。网络的开放化让“沉默的大多数”有了发声平台,但也让舆情呈现出鱼龙混杂的生态。突发事件中“公民记者”的优势首先体现在新闻的及时性上,但“公民记者”由于没有经过客观报道的专业训练以及缺乏全面系统的采访,其所报道的事实和专业媒体的消息之间可能产生较大的偏差。由于在网络上新闻并不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导致部分匿名消息者无视或忽视新闻的真实性,其报道常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感情色彩。比如“韩峰局长日记”事件发生以后,网络舆论出乎意料的复杂。有的网友按照常规思路,要求严惩贪官。也有网友说韩峰是个好干部,要求放过他。海量信息充斥于媒体,难辨真伪,受众往往会将舆论权威的声音作为自身判断的主要依据。这种情况下培养政府部门网络发言人、网络评论员、专家学者及网络论坛版主、知名博客博主成为意见领袖,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可以实现网络舆论良性循环,有效消除公众非理性、情绪化表达带来的消极后果并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

加强媒体联动,形成舆论引导合力。突发事件发生突然,网络舆论形成迅速,为使受众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在较短的意见积蓄期内,获得更多真实的信息进而形成健康的网络舆论,可以将网络媒体的优势和传统媒体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挥网络媒体传播快速的优势和传统媒体权威性高的优势,两者互补、有效联动,让网络媒体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全面、真实、权威的突发事件信息。这种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优势互补的传媒格局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如《人民日报》的人民网、中央电视台的央视网、南方报业集团的南方网、北京多家媒体联合组建的千龙网等,基本实现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有效结合。

强化监察评估,构建舆情问责机制。根据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上级人民政府报送突发事件信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通报突发事件信息。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信息报告员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⑨

总之,经济全球化、信息公开化、传播网络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异军突起的网络媒体从大众娱乐向社会生活各领域急速进军,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就显得更为重要。媒体和当事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才能起到提供和澄清信息、消除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慌并为公众在危机面前的迅速行动提供指导的作用,才能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打造稳定、健康的舆论环境。

注释:

①李明德:《现代化:拉美和东亚的发展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4页。

②刘阳:《互联网成为舆论新载体》,《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1月5日。

③《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⑤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276页。

⑥居延安:《公共关系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页。

⑦张瑾:《卫生部等将每月开会》,《京华时报》,2005年12月30日。

⑧http://www.chinavalue.net/wiki/showcontent.aspx?titleid=413659

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参考文献:

1.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