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16:42

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篇1

关键词:当代艺术;语境;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166-02

随着经济、教育的迅猛发展,社会对美术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近几年来,我国美术教育,尤其是高等美术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美术教育已经形成一股“热潮”。艺术家追求创新、艺术界多元性格局的逐渐形成,萌发了新兴艺术思潮及相关绘画理念的重大变革。在当代以及当代艺术的语境下,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一、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简析

我国高等院校美术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块(本、专科教学),即作为美育教育的美术教育、美术学以及艺术设计,美术学又可以划分师范类和非师范类。

作为美育的美术教育是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高等院校各自所实施的教学形式是多样化的,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课堂教学与艺术社团活动两类。课堂美术教育一般作为选修课程在相关专业中设置,主要侧重在文科专业中。课堂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分为两类,即技法类与美术理论类。技法类主要是绘画,如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有素描与色彩的课程。美术理论的教学内容一般是中外美术史与美术欣赏。应该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阵地,我国诸多院校都设置了相应的学分。艺术社团活动的美术教育则形式多样化,组织者是学生会与学工部门,一般设有辅导老师,对象主要是对艺术有相当兴趣的学生,其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艺术社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章程以及具体的活动安排,有组织有计划的从事美术活动。艺术社团的美术活动大致有技法与理论的培训、设立相关赛事以及邀请校内外专业老师举办讲座等。艺术社团的美术活动不仅起到了美育的功能,同时也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

美术学与艺术设计是作为专业教学形式出现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大多院校设有二级学院与系科。美术学中设置了不同的专业方向,我国师范院校中的美术学教学主要是绘画类的,以中国画与油画为主要画种,在学习技法与艺术理论的同时学习教育学的基本课程,“美术”与“教育”并举。非师范类院校(主要指艺术院校与一些综合性大学)美术学的专业方向比较全面,如绘画包括了中国画、油画、壁画、版画,另外还有雕塑、书法篆刻,美术理论专业也细分为中国和西方两个方向。以上我们总结了美术学的专业方向的设置,就教学层面我们以下主要探讨中国画与油画这两大画种,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设置比较普遍,另外我国美术教育是在这两大画种的基础上逐渐地丰富起来的,所以它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是随着西学东渐的过程被引进过来了,大学美术教育成为可能。我们知道我国古代中国画的传承主要依靠文人士大夫对自身的一种兼修,学习过程是临摹古画与古代画论的研读。大学的班级授课制对中国画的传统学习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也诞生了“中国画”一词。中国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曾不止一次地被广泛讨论,主要是对西画中造型因素的取舍。

艺术设计是我国新近设置的学科方向,其前身是工艺美术专业。艺术设计的专业名称的定位一波三折,经历了从图案到工艺美术再到艺术设计,实际上折射了我们对艺术设计的理解。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可以说如火如荼,成为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要形式,招生规模不断扩大。1998年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艺术设计领域原有专业作了全面调整,将原属工艺美术设计的环境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等7个专业合并为一个艺术设计专业。这就意味着本科艺术设计专业包括了上述7个专业的专业方向。目前许多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还增添了如动画、展示等方向,可谓蔚为大观。

以上我们初步分析了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历史溯源与现状。在21世纪的今天当代艺术逐步展现头角,成为不容忽视的艺术潮流。当代艺术作为一种或多种观念的显现,而观念又有众多不确定的行而上,我国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如何应对这一历史课题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命题。

二、我国高等美术教育针对当代艺术及其观念化的探索

我们认为面对当代艺术(包括所谓的后现代艺术)不能一味地批判与讨伐,我国一些刊物历时几年的笔伐其实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并没有能够澄清我们认识上的混乱。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对于当代艺术的态度,我觉得总体上应采取一种客观辨证的态度,基本路线是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为我所用。那么首先要分析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

当代艺术规避传统艺术的创作形式,以观念和思维来重新界定与表达艺术,这首先就是一种创新精神,是应该值得肯定的。我们不能因为在创新的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适而全盘否定。有这样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艺术需要一套游戏规则,当代艺术的某些实践活动是对艺术游戏规则的践踏,是一种离经叛道,所以当代艺术在我国应谨慎发展。这种观点貌似客观公允,其实还是出于一种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与对话语权控制欲。艺术是需要游戏规则,离开游戏规则会导致艺术与艺术家的虚无,正如朱青生先生所说的“没有人是艺术家,没有人不是艺术家”。问题的关键是艺术的游戏规则不是一层不变的,这点我们从中西方的艺术史中不难发现,而每次游戏规则的修改似乎总是会受到诘难的。所以我们面对当代艺术对游戏规则的修改应看作是一种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不应该被否定的。

当代艺术以观念表达的姿态出现,其实艺术从来没有否定过观念,尤其在我国传统艺术创作中。梁刘思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云:“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今;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这里提到的“意象”,指艺术构思活动中主体心意与客体物象交融合一的艺术表象。“主体心意”就是艺术家的主体创(下转168页)(上接166页)作观念。所以当代艺术以观念的外衣显现时,并不足为奇,重要的是什么样的观念。上文说过当代艺术通过一系列的去审美化来践行自己的创作思路,其背后是对艺术、艺术理论的思考,重点关注的是近现代的西方艺术哲学。那么对艺术理论的审视是应该值得提倡的,起码当代艺术家们一直在思考。我国的艺术批评界过多的关注了当代艺术家对当代艺术理论的误读和西方模式的照搬,(这点倒使我联想起我国目前因为崛起而遭到西方国家的集体抹黑)我们应该承认当代艺术家们与其作品良莠不弃,主要是因为当代艺术门槛较低。

另外当代艺术擅长于材料与媒介的运用,新材料的探索体现出强烈的材料意识。以上这些是当代艺术创作活动中值得称道的。当然,我国当代艺术创作活动中还有很多存在置疑的地方。首先表现为艺术的泛化,在一些当代艺术家眼里似乎一切皆艺术,艺术创作原则模糊。例如去年上海举办的国际当代艺术展中,“艺术家”用压土机碾碎数吨苹果,这样的“当代艺术”令人咂舌,这样的实例在我国还很多。其次当代艺术家们过于急功近利,比较浮躁,受市场影响较为普遍,某一创作体裁受市场欢迎就会被迅速克隆。另外,当代艺术家对一些现当代艺术理论缺少深入学习,往往拿一些支言片语来装扮门庭,结果是他们的话语很难被读懂,还以为自己思想很深邃。当代艺术的创作活动中还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限于文章篇幅,就不一一赘述了。

当代艺术中的创新精神是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中最值得学习的部分。对应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可以确立三种意识的培养,分别是美育教育中的审美意识,美术学教学中的作品意识,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设计意识。美育教育中的审美意识培养本应是其基本内涵,这里所强调的审美意识有一定的拓展,即创新作为一种美的表达形式或范畴。比如在传统艺术美的范畴中包括自然、意境、形式、崇高等等,我觉得通过对当代艺术的学习,应该把创新也作为审美范畴之一,姑且就叫做创新美。那么这样在美育教育活动中不仅仅包括了技法与一般理论的学习,把创新作为一种美的内涵灌输到美育活动中,并且延伸至生活与学习中去,这样高校美育教育更富有现实意义。我国一直倡导创新人才的培养,我觉得创新人才首先要认识到创新是一种美的存在。创新作为一种审美意识的培养,不仅在艺术作品中,更体现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

美术学中作品意识的培养事实上一直是我们教学中的软肋。究其缘由是我们疏忽了“习作”与“作品”的差异,平时的作业更多就是“习作”而已。如何才能将平时“习作”转化为“作品”?我觉得创新精神可以贯彻到平时的作业中去,创新精神是作品意识培养的前提条件,只有具备创新思维的“习作”才有可能转变为“作品”。

艺术设计专业中创新应该作为一种专业本能而存在,艺术设计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所以这里所强调的设计意识主要就是创新意识。其实西方现当代艺术与艺术设计有着天然的联系,其一在时间上看,两者的发生与发展的时间大致相同;其二从人员参与上看,早期从事设计教育者有不少是著名的现代艺术大师,如康定斯基、保罗・克利等。现代艺术大师何以成为艺术大师?首先就是敢于向传统艺术形式挑战,这种挑战就是在创新基础之上的。现代艺术大师从事设计教学是势必将创新精神引进到课堂教学中。设计意识包括的内容比较多,如问题意识、材料意识、形式意识等,创新是所有意识的内核。只有通过创新思维的培养才能真正确立起设计意识。

当代艺术侧重于观念的表达,观念的背后实际上对艺术的思考。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在这方面应有所反思,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技能型的,我们更需要培养一些富有思想的美术工作者与设计师。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设当代艺术理论课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认识当代艺术,并且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笔者曾经在教学中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看待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同学们心里想说不美可又不敢说,因为大家都知道毕加索是位艺术大师,大师的作品怎么可以不美呢,回答的基本都是看不懂。我们评价现代艺术作品就不可以用传统艺术审美的观点来评判了,传统的审美已经被抛弃。毕加索压根就没有想让你(大众)看懂,早期的现代艺术属于精英艺术,小圈子的自赏而已,所要做就是如何回避传统艺术创作形式,于是产生了这样、那样的流派,不同流派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以我觉得高校美术教育很有必要加强现当代的艺术理论学习,以丰富学生的创作观念。

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篇2

我国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过程实质上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它既有社会经济发展的强烈现实需求,又有广泛的全球国与国之间高质量人才激烈竞争的背景。艺术教育与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008年9月5日,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强调“美育是国家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意见》指出,“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艺术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学校没有把艺术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艺术课程开课率不足、活动形式单一、教师短缺、资源匮乏等情况不同程度存在着。艺术教育的滞后,制约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意见》不仅表明我国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且尖锐指出“滞后”的艺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要求存在的诸多问题须尽快予以纠正。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培养和造就高质量人才的要求,以及国与国之间高质量人才竞争的战略高度来审视,艺术教育对于我国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西方国家以美、英、法、意等国为代表,均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1994年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总结指出:“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绝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1994年3月,克林顿政府承袭了布什政府的教育战略,通过立法程序确立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该法对美国艺术教育(音乐、视觉艺术、戏剧、舞蹈)给予了史无前例的支持。艺术被法定为国家教育目标之一。

2o02年,美国“艺术教育伙伴”组织公布的研究表明,对学生进行艺术方面的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该组织通过一段时间里对62项有关舞蹈、戏剧、音乐、多媒体、视觉等方面教育的研究发现,艺术教育对于学生在语言能力发展、抽象概念理解、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社会举止诸方面都有极大的帮助。

艺术教育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灵,并将艺术学习与创作方法和精神迁移到其它领域的学习中,实现全面、综合、长远的发展,继而在今后参与社会生产、生活时,释放出难以估量的活力。因此,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绝不可轻视,也绝不可弃置。艺术活动是全身心活动,不仅动脑,而且动手、动足带动全身。就大脑活动而言,在艺术学习中主管逻辑思维和主管形象思维的左、右脑交替活动,故艺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育健全。艺术文化素质的灵活与多变性特点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形成。

艺术教育以其潜移默化的的形式,对培养人思想意志的坚定、道德情操的高尚,以及智慧、灵感创造力的作用和影响极大,这也体现在古今中外政治、科技、文化、艺术伟人、名人的卓越事业成就中。真正全面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切实可行地全面加强艺术教育,是不断提高青少年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当务之急。

二、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⒈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1988年,美国公布了《走向文明:艺术教育报告》,其中强调艺术教育有四大目的:赋予青年人以文明感;培养创造力;传授有效的沟通能力;提供所读、所观和所闻对象的工具。该报告还对未来的艺术教育,提出了与之相应的四点建议:艺术教育理应引导所有学生培养一种文明世界的艺术感、一种艺术过程中的创造力、一种从事艺术交流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一种对鉴别艺术产品必不可少的证判能力。艺术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它的活动过程也是传递文化、体验文化的一种审美过程,更是教育功能的多元化体现,因此对素质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学校的艺术教育,主要以三种艺术形式为内容,促进学生三方面艺术能力的发展。这三种艺术形式分别为:听觉艺术(演唱、演奏、作曲等)、视觉艺术(绘画、雕塑等)和富有想象力的文学艺术(诗歌、散文、小说等)。无论是哪种形式,都注重向学生提供并让学生感知、思考这些艺术形式的内容,了解有关艺术作品蕴涵的思想与感情,培养学生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感悟与兴趣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联想。由于学生的时间以及精力、能力所限,他们不可能同时深入学习所有的艺术形式,因此在“艺术推进”课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并深入接触一种艺术形式,从中学习、了解艺术领域特有的思维及创作方式,从而具备艺术的文化意识,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养。

⒉艺术教育的特点,就是艺术快乐与艺术享受艺术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教育过程本身就能给人以快乐和艺术享受。艺术教育应在确保教育过程愉悦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艺术兴趣、艺术欣赏力和艺术表达力。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通过美的教育激发人的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态度,作出审美评价,进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精神上得到陶冶,在美的情景中获得身心愉悦,而这种精神上的愉悦感又会促使其更加自觉地接受后续教育。艺术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点,使其具有正确感受、理解、鉴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能力,进而提升创造美的能力。

⒊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

不少研究显示,人的成才大体依靠两类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认识方面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这主要由认知教育来完成。非智力因素大致包括兴趣、情感、性格、意志、道德和态度几个方面,当然,幻想和想象的某种能力也可归在这个范畴。而非智力因素大都需要由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思想品德和行为教育来完成。

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造力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自主引导功能。学生的理性认知素质如何,与其本身的智力有很大关系。学生的艺术素质如何,与其情商有很大的关系。但后者更可以从后天学习、培养、熏陶中不断增强。许多教育学家认为艺术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是创造种种机会,用种种方法训练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及道德情感等本能自由地成长。

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学生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个人修养。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作为生命教育,旨在提高生命质量的艺术教育,则有益于培养学生健康完整的独立人格,修身养性,明辨是非,进而陶冶情操,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和思想素质。艺术教育是世上美好的职业,在教育过程中受授双方都可以从中体验到艺术的魅力,都能获得情感的升华,都能在体验和升华中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

必须强调的是,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仅在于艺术学习本身,而是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能够积极灵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学会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和创造,体现出个人在社会和人生中的价值。无论是大学院校,还是中小学校,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抓好智育、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促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受教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现阶段学校利用艺术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不足

说艺术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指出:艺术教育并不能代替素质教育。因为,艺术教育只能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而素质教育要比艺术教育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和内容,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审美素质教育。用艺术教育来代替素质教育的想法,不仅是认识上的偏差,在实践中也会导致素质教育的失败,这一点是必须强调的。目前一些学校开设了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但学校不能以此来敷衍素质教育,更不应以随随便便开设的音乐、舞蹈、美术兴趣班来搪塞素质教育。

就我国艺术教育现状而言也存在许多令人难以满意的地方。其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没有一个可以成为指导思想的教育理论和严格的艺术素质考评制度,艺术教育的方向尚未清晰透彻,教学方法远不能适应教学实践的需要。进一步说,现在的艺术教育还拿不出一个业内满意、社会也满意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具体反映在艺术教育的实践中,就是艺术教学的无序,师资队伍的不整,教材取用的随意,教学方法的陈旧,考核制度及其方法的不健全、不严格甚至完全不考核等。高校的艺术教育是有条件的学校开设艺术欣赏课,作为选修,没有条件的就不开,有艺术系的学校,其它系就没有艺术类课程。小学和初中的艺术教育缺乏统一的教材,高中基本就没有艺术课。从小学到大学整个艺术教育不成体系、不规范、无考核标准。

四、加强艺术教育,开创素质教育新局面

针对存在的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开展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大胆探索,寻求好的模式,以真正达到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的目的。在提高对艺术教育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开创我国艺术教育的新局面,我们认为应在以下五个方面做好扎实的工作:

一是艺术教育对象普及化。把艺术教育作为义务教育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纳入教育计划中规范实施,并用严格的考评制度予以促进。

二是艺术教育目标的整体化。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高度,实现艺术教育“真正重要的是要唤起创造的热忱,帮助人们提高到一个更高的生活水平”的目的。

三是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实施艺术教育多渠道、多层次,将艺术学科教学与渗透性艺术教育相结合,在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积极开展课外艺术教育活动。

四是艺术教育的个性化。所谓个性化,就是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开发学生艺术创造的潜能。

五是艺术师资的专业化。从事艺术教育的师资都要经过专门培养,并取得高等教育资格。

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篇3

(天津科技大学团委天津300222)

摘要:界定并分析了美育及艺术教育的概念和关系,得出艺术教育是美育下位的概念且属于形式美育范畴的结论。在分析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从艺术教育要发挥基础性作用、发挥形式美育作用以及发挥形式美育向实质美育过渡的促进作用三个方面探讨了艺术教育美育作用的发挥途径。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美育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131-04

作者简介:信欣(1987—),男,河北唐山人,硕士,天津科技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党的政策提及美育最具体的一次。寥寥数字不仅对美育进行了准确的定位,也为教育系统改进美育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之所谓定位准确,是因为《决定》将美育定位为素养教育、通识教育,而非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定位为以人为本位的情感教育,而非以技术为本位的知识教育。换句话说,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大背景下,新时代党对美育的定位是以一种基础性教育的形式来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即在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下规避利诱、净化内心,在齐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召唤下,立德树人,成功成才。高校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美育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在时代主题的指引下,高校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美育作用能否发挥、如何发挥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美育与艺术教育的概念及二者关系

(一)美育

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包括艺术美、自然美、技术美、旅游美等多个方面,且广义范畴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学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由此可见,美育是一种超越性、综合性的教育,对其他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几种教育形式都有某种程度的涵盖或包容。

(二)艺术教育

学者普遍认为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方式。它是培养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教育。而这一概念所提到的审美教育是指教育者借助审美媒介所开展的审美活动,其内容是具有审美价值、能够满足主体审美需求的审美媒介,其实施方式是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审美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而非理论知识的灌输。

(三)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从二者的概念中不难看出,美育与艺术教育都遵循着“由认知到创造”的教育逻辑,即遵循着促使受教育者主动接触,具备鉴赏能力,形成价值体认,进而实现艺术再造这种逐级提升的教育过程。但是,从二者的定义来看,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下位概念。

首先,广义的美育是具备渗透性和广泛性特点的教育活动,受教育者既可以通过教学双边活动达到受教育的目的,也可以在工作、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进行自发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艺术欣赏或艺术再造。相对于美育,艺术教育虽然较之专业知识教育略显宽泛和随性,但是艺术教育更多地还是通过教育者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特别是在学校环境下,艺术教育很大程度上应归为显性教育范畴。

其次,从美育的概念来看,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只是美育过程中不同层级的几个阶段,其最终任务及最高目标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价值和理想境界的能力。这一目标也与《决定》中的美育定位相吻合。而艺术教育更多的是通过艺术媒介为培养受教育者的能力提供方法和途径,较大程度上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审美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教育是实现美育最终目标的一个基础性步骤。

再次,美育可分为形式美育和实质美育。所谓形式美育是以培养受教育者审美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而实质美育则是以形式美育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由此不难看出,艺术教育尚处于形式美育的阶段,《决定》对美育的定位是要实现由形式向实质的革命。

高校艺术教育现状

如前文所述,在高校教育情境下,艺术教育是实现美育目标的必要和基础性步骤。艺术教育对于培养高校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促进形式美育向实质美育的过渡与飞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艺术教育在形式美育阶段的现状事关其作用的发挥。

(一)高校艺术教育定位模糊不清

导致高校艺术教育定位模糊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源于人们对艺术教育的不当认识,另一方面源于艺术教育或是美育本身未如其他教育那么明确具体。

当前,对于艺术教育,国家层面似乎与学校层面和个体层面产生了认识矛盾。国家高度重视艺术教育,自1989年即颁布《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并相继出台《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2000—2010年)》、《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等文件,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各地区学生艺术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等工作也相继开展、渐趋成熟。而一份问卷调查显示,当前有72%的学校设立了艺术选修课程,但仅有10%的学校开设了必修课程,且多为211重点大学。在开设的艺术课程中,选修过两门以上课程的学生仅有8%,还有37%的学生未选修过任何艺术课程。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可以说,从国家到个人已基本认同了艺术教育的重要程度,但是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另一方面,艺术教育以及美育本身就具备综合性、超越性的特点。诸多研究表明,美育对于其他各育的发展,艺术教育对于思想品德、专业学习、创造思维的培养均具有促进作用,而正是由于艺术教育这种通识教育而非专业教育、素养教育而非职业教育的特征,使得其定位不如德育、智育、体育那么明确,其地位不如德育、智育、体育那么重要,毕竟社会的发展需要政治可靠、品德高尚、专业深厚的人才,而艺术教育和美育对于意识形态和专业知识的教育作用是间接的,因此出现了政策方针青睐有加,而实际效果未尽如人意的矛盾现象。

(二)高校艺术教育目标尚未实现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一种艺术美的教育,其目标应当包含面向全体在校学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两方面内容。而就目前来看,这两大目标尚未有效实现。这一问题在中美艺术教育的对比中更加明显。

我国高校的艺术活动多倚重校内艺术团体,特别是具备艺术特长生招生资格的学校,其专业艺术团既可以承担校内文化活动,又是校外艺术展演比赛的主干力量。换句话说,国内高校的艺术教育多追求艺术教育成果的展示,而忽略了艺术教育的过程,从而使艺术教育的受众面大打折扣,背离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其艺术素养的初衷。而在美国,学校更加重视全员参与艺术活动的各个环节,在这种艺术教育氛围中,学生既是组织者又是表演者,既完成了活动任务又实现了自我修养的提升。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的艺术教育多将注意力集中在意识养成方面。艺术教育陶冶情操、激发情感的功用变相等同于实施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于此暂不评价此种做法的优劣,但是仅仅发挥艺术教育辅助德育的作用,而忽视其引导学生认识美、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本质内涵以及对其他各育的支持作用实在有失偏颇。而美国将艺术教育视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艺术更多地被视为自我认知和创造思维的源泉。通过艺术教育,学生艺术素养有效提升,认知创造能力不断增强,这对于德育、智育、体育均有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三)高校对艺术教育作用重视不足

艺术既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它往往是一个时代对人们所奉行的主流价值观的升华结晶,抑或是一个阶级出于执政需求所依靠的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途径。而艺术无论是发挥何种作用,其形式都有别于社会中分散的间接经验学习或是课堂中抽象的道德说教,取而代之的是通过专业人士的思考与设计,将一个时代、一个阶级的主流思想有意识地转化为借助艺术传播媒介或艺术传播者本身能够传达的形式。所以,艺术既具备有意识的课堂教育的特点,也能起到类似于人们在社会中积累经验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艺术的这种特性以及艺术教育对德育、智育的间接性作用,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忽视其所应发挥的作用。而这恰恰是当代实质美育所追求的、其他各育和教育手段所不具备的渗透作用。

其实,艺术教育的教育中介是一个时代、一定人群所奉行的主流美学价值观,艺术教育之所以得以存在,其传达的艺术理念、艺术作品、艺术形式必须符合这一时代人群的审美观念。而当艺术教育通过对审美媒介的传递、剖析、讲解,使得受教育者感受到了艺术的本源、理解了艺术创造者的思想、掌握了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受教育者定会将艺术的感召力与自身的创造力相结合并应用于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使艺术教育由学校泛化至社会,将个人的审美修养传播给其他受众。但是,艺术教育这种作用的发挥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受教育者参与艺术教育的主动性和欣赏艺术、利用艺术的认知深度必须依靠一定的教育手段才能实现,而当前高校对艺术教育作用的重视程度和实施手段还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艺术教育美育作用发挥的途径

《决定》关于美育目标的提法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如前所述,艺术教育的综合性、超越性、间接性等特点导致了人们对艺术教育认识深度、重视力度和参与程度的不足。换个角度来看,正是因为艺术教育具备上述若干特点,才使得艺术教育向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教育领域渗透成为可能,从而使受教育者掌握审美能力,从基础的艺术鉴赏上升为创造性的艺术再造,在审美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将艺术结晶再次渗透到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实现人文素养普遍提升的目的。这就需要高校艺术教育正视当前问题,寻求解决方法。

(一)切实发挥艺术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艺术教育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必须依靠其渗透性的特点,进而实现艺术教育与美育的一致性,即对个体综合素质和其他教育形式起到支撑和辅助作用。艺术教育既然作为美育的下位概念,那么艺术教育在教育领域的身份也必然是通识性教育和养成性的教育。当前,高校艺术教育迫切需要一个准确的定位,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人们对艺术教育作用的正视,并且要祛除急功近利的心态,切实发挥艺术教育面向全员的养成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规格需求的提高,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是大势所趋。素质是个体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而艺术教育先天所具备的基础性和综合性无疑与素质教育的目的相契合。1987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神经生理学家斯佩里博士关于裂脑的系统性研究为艺术能够促进右脑发展、进而促进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提供了生理学支持。此后的诸多研究也表明,艺术教育有利于学生大脑的健康和健全发展,而大脑的发展恰恰是个体发展的生理基点,同时也是德育与智育、智商与情商发展的生理基础。

正确认识艺术教育的作用是意识层面的第一步,艺术教育的渗透性特点也就相应地决定了它无法像其他教育形式那样具备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高校对艺术教育的态度就应该是注重长效、厘清比例。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出了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呼吁,任何教育形式都要以“授人以渔”为第一要义。特别是艺术教育更要以培养审美习惯、传授审美能力为主要任务。而这一任务目标的实现,就需要高校将艺术教育教学进行规范化,避免教育教学的随意性。艺术教育与基础学科教学、专业学科教学的结构关系是今后一段时间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切实发挥艺术教育的形式美育作用

形式美育属于广义美育的范畴,是指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可以说,高校中的艺术教育,其目标、任务、作用均与形式美育相一致,艺术教育同时也是高校环境下进行形式美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来看,知识如同积木,相同的知识经由不同个体会在其大脑中搭建出不尽相同的意识结构。这就要求艺术教育要把握两大原则:一是所选的艺术教育中介要具有代表性;二是将艺术教育中介以及艺术教育各个环节进行拆分细化,将最本源的艺术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

《决定》中提到了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而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如何选取审美媒介。美的本质是人们主流价值观的体现,经典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长期传承、备受推捧,必然是符合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因此,艺术教育要为学生选取极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媒介,在培养和塑造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同时完成对人类文化的认同和体验。但是,经典的作品,特别是传承时间较为久远的艺术作品往往其艺术本源、创作背景、创作手法等艺术精髓并不能被当代人所理解,这也使得人们觉得艺术与生活存在距离,向往艺术又望而却步。艺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理应也能够将审美媒介的艺术内涵向学生细致传达。艺术本源的介绍会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艺术本身就来源于生活,进而激发其观察美、认识美、探索美的意识;而生活之美的点滴呈现,必然要经由艺术家的独特思维得以结晶升华,在剖析艺术精髓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使不同时代、不同结构层次的人们体认艺术家的创作手法,也能够让学生深受启发,运用自身的个性特质形成有别于他人的创造素质。

总之,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细致具体的讲解剖析是艺术教育在形式美育阶段所应达到的教育效果,这对于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切实发挥形式美育向实质美育过渡的促进作用

《决定》中所提到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说是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所追求的更高目标。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们对人类生存意义和生存价值的关怀,而《决定》中所提出的这一美育定位已属于实质美育的范畴。形式美育向实质美育的过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基础以及形式美育的主要途径需要从引导性、实践性、广泛性、规范性上下工夫。

学生审美素养的塑造是其人文素养提升的基础。当前,高校的艺术教育要艺术课程、艺术实践、文化活动三轨齐头并进。首先,艺术教育要发挥其引导性作用,通过课堂教学将人类长期积累的艺术知识以间接经验的方式高效概括地传达给学生,使其具备理论基础。同时,艺术课程也不能拘泥于说教,而是要利用学校优势、地源优势、政策优势为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优秀艺术作品和艺术团体的机会,使学生感官获取与原有知识结构相结合,从而引导和激发学生提升艺术素养的动机。其次,艺术教育要注重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以激发和维持学生动机为目的,为学生提供参与艺术交流、进行艺术实践的平台,拉近学生与艺术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对艺术的一时热情逐渐成为对艺术的爱好和习惯。再次,艺术教育还应将其影响范围扩大至课堂之外,通过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受教育者提供展示机会,并在全校范围内形成示范效应、打造艺术氛围,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艺术教育中来。最后,随着艺术教育的不断深入以及受众群体的不断扩大,艺术教育要从目标、内容、师资、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地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并为其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

综上所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一提法将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成为美育和艺术教育的指导性纲领。高校艺术教育应当在国家、学校、个体共同重视并共同参与的基础上不断发挥其提升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作用,切实完成形式美育任务,并为形式美育向实质美育的过渡和飞跃打好基础、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素养[n].中国教育报,2014-01-27.

[2]李莉.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

[3]赵赟.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1.

[4]周芳.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5]魏娜.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篇4

关键词:艺术教育素质教育功利性非功利性

教育不能没有艺术,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体制是可怕的。有人说:“没有美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从“完整”意义上讲,艺术教育是重要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学生的认识才能顺畅地通达,教育才能卓见成效。

艺术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以培养人的艺术知识、素养、才能为宗旨。其特征在于审美育人,通过教育实施过程来实现既定艺术人才与人才素质的培养目标。就艺术教育的广义而言,它是以其特有的人文关怀贴近人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在生命过程的平衡和丰富;促进学生的人格和情感体验不断走向完善。艺术教育所具有的跨学科的性质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并提升了教育的整体价值和意义;艺术教育注重人体感官与自我情感,不断走向身心协调,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将道德品质内化为一种自觉地内在美,促进道德素养的健康发展。当今社会的教育理念主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强调个性,强调人文价值。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最自然,最合乎人性的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从文化交融中认识把握艺术教育在新时期高校文化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是我们今天理解、重视素质教育的初衷。

一、艺术教育的作用

2003年教育部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美育的教育将会是不完善的教育”,从而明确了高校应贯彻执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明确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明确了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明确了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在2006年“亚洲艺术教育论坛”的发言中指出:“作为教育一部分的艺术教育,特别是被誉为‘在一定意义上是创新教育的艺术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艺术教育能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能促进大学生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结合,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创业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可见,艺术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等方面有别的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普通高校在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注意把学科术教育和艺术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加强素质教育,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艺术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自我表现力及非凡创造力的有效途径。钱学森先生在谈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时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在高校教育中,艺术教育对深入发展大学生的智力起着积极的作用。艺术教育课程中很多内容涉及各种创意、设计、表达、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发挥其艺术潜能的机会,赋予了大学生表达自我及发挥想象力的空间,有助于大学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和更好地形成创造性思维。

艺术作品无穷的想象空间,最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艺术教育活动中,无论是演唱、演奏,还是艺术作品欣赏,都是综合艺术实践活动,增加协调力和敏锐的反应能力,促进大学生智力的深入发展。如音乐作品中,流畅的旋律、规律的节奏,都能够有效地启发和锻炼大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而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大学生可以从中吸收人类艺术的精华,体验艺术作品奥妙无穷的内涵,追求艺术表现的真谛,这些对其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深入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艺术本身就是一部知识大全,艺术教育中要演唱、演奏、欣赏许多艺术作品,要了解艺术家的生平,时代背景,要接触许多国家、地区、民族和各个历史时期、文化圈子,要学习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等形式和音乐、美术等艺术常识及基本技能技巧。高校艺术教育的着眼点应该是让学生通过对艺术品的欣赏,对艺术史的了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较强的审美能力,并使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得到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造就和谐完美的人格,拥有更崇高的精神境界。

艺术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人们在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中,可以与艺术家产生心灵、情感等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通过这种交流培养形象思维,激发创造力。艺术与人性最深层的东西息息相通,在艺术中能使人找到一种回归精神家园的感觉。真实的世界总有不尽完美之处,艺术可以使人暂时脱离和超越这个现实的世界,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所遭遇的不美好和不如意都可以在艺术世界中得到暂时的解脱。尤其是在遭受重大挫折或意志极端低沉的时候,艺术作品所传达的一些美好而高尚的情感或丑恶与卑劣的无情揭露可以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一次洗涤,并使人从中获得勇气和信念,再次激发人们的智慧和激情,对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更有信心,也变得更富有进取精神。

二、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艺术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艺术教育的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学校教育。很多国家从儿童开始,就把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生命教育的重点。在教育中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表现出一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高度自信和自尊,体现了民族文化对一个国家强大的凝聚力。而中国的艺术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几乎等同于艺术技巧教育,以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唯一标准,直到20世纪90年代的最后几年,在全球化及多元文化的观念冲击下,中国的艺术教育观念逐渐转变,其主要标志是倡导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开始强调文化素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明确规定了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目前的主要任务,即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由此可见,在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面向全体大学生,同时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中华民族文化精神。这样,既可以让大学生提高其文化艺术的修养,增强他们的人格力量,又能使他们自觉地感知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建立起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达到传承中华文化的目的。

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始终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艺术教育给予人的影响是采取艺术性与思想性融为一体的方式,这种教育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艺术教育自身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和审美价值,它可以把很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政治内容以一种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它是进行思想素质教育的生动、有效形式之一。在艺术教育中,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深入挖掘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把思想素质教育融入审美教育之中,使艺术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协调发展。

艺术教育本质上是“融美于心灵”的教育。它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美的艺术去激发受教育者的美感,使之在美感感动与愉悦的陶醉中不知不觉地得到熏染、陶冶、潜移默化,从而在精神方面获得深刻的影响。

三、高等教育的“功利性”对艺术教育的影响

一些盲目地崇拜科学和技术,高等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明显地出现理工科压倒人文学科的趋势,过分重视科学、理性,而轻视人文、艺术学科,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整体素质的培养,关注学生在毕业后的职业去向而不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早在上世纪初,杜威即针对当时美国学校教育只重知识灌输和为职业做准备的倾向予以了尖刻的抨击,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的主张。我国现阶段发展所需要的是有专门技能的高级人才,但这种高级人才只有知识的灌输与逻辑思维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而艺术教育却弥补了这一种缺憾,使学生在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的同时,又具备创造性的形象思维能力,并且完善他们的人格。

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篇5

关键词:艺术教育;认知原理;艺术情感;艺术思维;艺术表达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46-03

从1994年美国在《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以立法形式将艺术课程确立为核心课程并颁布《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到1997年哈佛大学提出“艺术第一”的教育理念将艺术置于大学教育的核心位置,艺术教育在美国已作为核心课程贯穿了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而2000年以来,许多西方一流综合性大学也开始重新审视艺术教育的角色和作用,全面规划面向全体师生的艺术教育行动方案。在这样的世界教育改革浪潮推动下,我国的艺术教育也进行着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在理论研究或是实践教学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但就目前国内关于艺术教育的研究而言,仍存在研究方法片面化,缺乏严谨的概念系统、整合性的学科理论等问题。其研究大致侧重以下几方面:一是注重对具体艺术门类教育及教学法的研究;另一种是关于整个艺术教育概论的研究。前者主要是以具体艺术门类为基础,就其含义、概念、特点、性质、发展、现状等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而后者则从艺术教育的整个学科角度出发,对其学科概念、研究对象及范围、性质、特点、功能、原则、方法进行研究。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交叉学科角度出发,从事审美教育学、审美心理学、艺术心理学等方面研究,也为艺术教育的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但艺术究竟是如何影响人的情感、智慧和行为的?怎样实现艺术教育的理念创新与技术创新?如何借助艺术教育培植创造性经验、催化创造性思维、孕育创造性观念?21世纪的艺术教育又应当传导哪些核心内容?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似乎很难从以上几方面理论研究的著作中找到答案。丁峻教授的《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一书从心理学及脑科学角度出发,借助认知神经学、神经美学、审美心理学及相关学科,以实验室科学为基础,以严谨、理性的原则来阐释艺术教育认知中的相关原理。其突出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和交叉性的艺术教育认知理论观点及应用路径,深入揭示了艺术知识转化为人的情知意创造性能力的内在机制及精神嬗变特征,阐释了人们学习艺术文化的认知操作原理,体现了艺术教育的新观念。重点介绍了艺术教育过程中的体象思维、符号思维、工具思维、技术思维等认知操作内容及其高效训练范式,生动具体的释说了人们对艺术内容进行具身转换、移情体验、符号体验、意识体验、自我认知及对象化映射等认知加工的思想技术方法,具有教育方法论层面的深刻启示。作者开篇即肯定了艺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艺术是决定人的智慧发展程度的关键动因,并对国内外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简要介绍,提出若干思考。进而从艺术知识的内化方式、艺术情感、艺术思维、艺术表达四方面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进行讨论与分析,并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应采用的相应教学方式。

首先,作者从本体艺术经验建构、本体艺术知识建构、本体审美意识建构三方面对艺术知识的内化方式进行了讨论。具体而言,通过分析自传体记忆、自传体艺术记忆、本体陈述性记忆、艺术情感记忆来讨论本体艺术经验的建构;通过对本体艺术知识的生成和建构原理的讨论,指出艺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即在于扩展本体知识;通过讨论艺术工作记忆、元认知系统、本体意识体验、本体意识预演等内容来讨论本体审美意识的建构和生成等问题。概言之,人的审美意识活动主要与前额叶新皮层的背外侧正中区之激活过程密切相关,它对人的美感产生及审美活动中的意识体验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而以前额叶新皮层为主的顶级调节性元结构为我们解读艺术文化的理性内容、运动规律及其对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规律性启示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作者从移情体验与自我情感认知、情感表征与自我建构、自我情感管理、情感想象与自我评价、情感决策五方面讨论了艺术情感的相关内容。情感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艺术与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艺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就曾指出,艺术是平衡智慧和情感不可缺少的工具;现代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评价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也说:“我们所听到的是人类情感从最低音调到最高音调的全音阶;它是我们整个生命的运动和颤动。”对此,作者指出审美情感有丰富的形态和多元的价值,其产生以人的联想-想象为基础,而人的想象主要依赖自己独特的元记忆、元体验、元调节、综合性记忆与知觉等多种心理特质。同时作者从移情体验的价值、心理机制、神经基础三方面对移情体验进行了分析;从自我情感认知的基本内容、涉及的大脑结构、表达自我情感的审美方式、自我情感认知的教育思路四方面对自我情感认知进行分析。在情感表征与自我建构部分作者又提出了“三元一体”的情感表征系统和情感建构的基本原理;自我情感管理涉及自我情感管理的基本内容、自我情感体验的认知效应、艺术情感教育的认知操作原则和方法论等内容。作者从自我认知管理、符号思维、技术思维三方面讨论了艺术思维的相关内容,指出艺术教育的宗旨及核心内容之一在于讲解思维科学的基本原理、传导艺术思维的科学方法,借此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艺术思维能力。“思维是以已得的知识为中介的现实反映。”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培养创造力首先应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对此,作者在自我认知管理部分介绍了本体知识的内涵与构成、发生神经基础和审美构建原理及自我认知管理与艺术思维构建,并对元认知系统进行深入介绍,同时提出培养艺术思维的教学方法。作者又着重讨论了技术思维的教学研究现状、教学原理和艺术思维创新的技术操作原理等内容。最后,作者以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为主要内容,讨论了艺术表达的相关问题。作者指出,审美活动的实质在于主体借助客观形式来沟整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意识与存在的深层价值,人的审美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基于主体掌握的审美创造的认知方法与思维操作原理,而这正是我国艺术教育最缺乏和亟待强化的关键之处。作者以具体艺术门类为例,结合心脑认知原理,讨论具体艺术门类的教学原理和方法。这无论对于从事艺术教育相关专业的研究者还是从事美术教育的大中小学教师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意义。研读该著作,作者始终贯穿这样一种理念,就是全面的教育是同时兼顾人的知、情、意三方面的教育,三者并行才能完成真善美的理想,而艺术教育对人的情、知、意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作者指出,“当代教育与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个性主体用以创造新理念、建构新人格、发展科学人文一体化的主体意识并表达与实现上述精神产物的多元素质和整体能力。”而艺术学习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学习者的情知意全面发展,为学生今后创新自我和创造知识奠定方法论基础。”作者指出,我们的艺术教育宗旨“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也不是为了传播艺术知识,而是为了提升他们对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生命和自我的审美认知能力,借此促进学习者多方面和深刻新颖的审美表现能力与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对此,罗恩菲德也曾指出“艺术教育对我们的教育系统和社会的主要贡献,在于强调个人和自我创造的潜能,尤其在于艺术能和谐地统整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造就出身心健全的人。”苏联美学家尤·鲍列夫也说:“如果说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局限性质的话(例如:道德形成的是道德规范,政治形成的是政治观点,哲学形成的是世界观,科学把人造就成专家),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性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以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就完整的个性。”可以说,艺术教育带给人知识、理想,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使受教育者进入艺术意象提供的情境中,达到个性心理结构的完善和人性自由的确立。正如当代西方美学家托马斯·门罗所说:“任何一种理论,如果不是为了指导实践,就不能算是可靠的理论,也不可能提供真正的解释。”在该书中,作者不但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探讨了艺术教育认知中的一系列问题,还提出了适用于艺术教育教学的具体原则、方法和指导性建议。如在艺术情感教育论部分,作者指出教师应该改善认知操作方式,将艺术概念转化为生动具体的经验表象,并借助丰富其他表象来激发学生的好奇感、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同时教师也要向学生传导有关元认知的思想操作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和情感管理。在艺术思维部分作者指出为了培养青少年的艺术思维能力,以便为学生学习认知管理及发展艺术思维奠定思想基础;把学习者体验自我、认知自我和创新自我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和主导方式之一;作者还针对艺术思维教育目前存在教育理念错位,偏离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坐标,片面强调艺术技能及其使用价值,忽视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创新意识引导,教学内容程式化等问题,提出当代艺术教育应当大力减少模式化、标准化、机械性的技能训练内容,强化创新能力这样的建议。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的开卷所写道:“求知乃人类的天性”,我们都有好奇心,都想知道为什么。《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就是从认知角度来阐释艺术教育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不仅告诉我们“然”,同时解释“所以然”。作者在实验室研究基础上,涉猎大量中外文献资料,提出了一系列弥足珍贵的见解。针对目前国内外对艺术表象及艺术思维的具体类型与内容的研究较少,特别是缺乏对有关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达的认知操作内容和技术心理分析等问题,作者从艺术教育心理学层面系统的研究了有关方面的认知机制、教育原理,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理论的空白。该著作不但为艺术教育研究工作者拓展了视野,而且对于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实际教育教学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作用。

当我们翻阅完该著作,仍让人感觉唇齿留香、意犹未尽。虽然书已经看完,但由此引发的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思考才刚刚开始,这就是本书的魅力与价值所在。艺术教育是一门发展的学科,构建一个现代形态的、科学的艺术教育理论体系也是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更多人投身其中,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和探讨,前赴后继、推陈出新,才能不断推进该科学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弗·谢·库津.美术心理学[m].周新,王燕春,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3]尤·鲍列夫.美学[m].冯申,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4]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m].滕守尧,等,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5]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点线面[m].罗世平,魏大海,辛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7]罗恩菲尔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译本)[m].王德育,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8]丁宁.美术心理学[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9]崔宁.艺术美学新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0]丁峻.思维进化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1]美术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2]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2:23.

[13]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2:27.

[14]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2:29.

[15]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2:35.

[16]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91.

[17]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2:107-108.

[18]弗·谢·库津.美术心理学[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136.

[19]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2:143.

[20]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2:166.

[21]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2:71.

[22]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2:98.

[23]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2:41.

[24]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译本)[m].王德育,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10.

[25]尤·鲍列夫.美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64.

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篇6

[关键词]艺术教育;审美素养;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0;J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6120(2015)11-0062-04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使之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感受和创造美的能力与自觉意识,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和精神境界、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艺术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富有吸引力的学科魅力成为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艺术教育所具有的多元性满足了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另一方面,艺术教育有利于完善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符合人类精神的价值观,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大学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应注重营造富有启迪性的精神家园,使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成为教育的最佳境界。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的有力推进,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继而彰显艺术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公共艺术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礼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不仅在于让学生通晓“德”的真正内涵,还在于通过修德使心中的德性敞亮、弘扬、彰显,使人弃旧图新,达到完善的境界,从而完成人伦之道。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呈现,以掌握世界的特殊形式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心理和文化支持,自然在至善的过程中向人们展示着五彩缤纷的艺术表象世界,以其特有的促进心理健康、完善道德认知、催感体验等功能在受教育者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痕迹。

(一)完善道德认知的作用

国家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第四条作出了明确规定:“通过实施艺术教育,让我国学生对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以及对我国历史悠久的优秀民族艺术文化传统有所了解,从而提高其文化艺术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此同时,加强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各种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坚决抵制不良文化影响。”这恰恰体现了艺术教育具有的完善道德认知的功能。美国哲学家克利乌•贝克指出:“教育针对的是生命,教育应该被理解为针对人的整体生命。”[1]显然,教育决不仅仅囿于传播知识,还包括最丰富、最有活力的艺术教育,即不仅培养学生“知道什么”,还要培养学生“追求什么”。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确实,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在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使人具有良好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体现出对道德的完善和精神价值的自觉追求。以音乐的道德认知为例:孔子“以礼乐正天下”,倡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乐教思想成为儒家教育的核心;柏拉图在谈到音乐教育时也认为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的多;卢梭在其名作《爱弥尔》中也说“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生所追求的最高目标”[2]。艺术教育是人格教育,是关涉灵魂的教育。“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简单地说,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3]尤其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艺术教育更能防止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分裂。席勒认为,人的理性与感性处在对立的冲突之中,美感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的感觉、冲动和欲念成为理性的,即调和理性与感性。这无疑有力地说明了艺术教育在完善道德修养、培养健全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二)催感体验的作用

研究显示,人的成功大致依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指人的记忆力、观察力等认识能力。“非智力因素”指情感、意志、兴趣等内容。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都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其中,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因素的作用会更大些。因此,适时开展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催发学生内心情感的体验,对于培育学生情感,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艺术是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的结晶,以审美为基础,无论是审美创造还是审美接受、审美欣赏都带有浓厚的情感因素。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便强调了一定的艺术审美对象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感觉能力和体验能力,而美感又与情感、想象、理解密切联系着。艺术借助于想象能激发藏于人的内心深处的直觉思维,常常使人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中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进而产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之情。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是这种艺术催感的高峰体验状态。在这种氛围的渲染下,客体与主体之间若即若离,若有若无,进入我国古代严羽所言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沧浪诗话•诗辨》)之空灵境地。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美术,都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激情,使情感体验贯穿始终。如音乐作为情感的艺术,“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拨动个体心灵中的琴弦,使之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对个体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发生影响”[4]。因此,应发挥音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三)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

科学旨在认识客观世界,以求“知”;艺术则以具体生动、栩栩如生、直接诉诸心灵的形式阐述现象世界,以求“美”。“美”是艺术的特质。真正的艺术浸透着艺术家对社会和人生的真知灼见与深刻洞悟,对美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蕴涵着丰富的人生知识和较大的心理阐释空间。而艺术熏陶的过程就是知识增长与认知心理同时开发的过程,通过艺术活动可以使人的心理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潜在的创造性被唤醒与激发,达到净化心灵、释放潜能、平和身心、宣泄郁闷的目的。尤其在当下,校园自杀、暴力事件屡见不鲜,部分大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动辄成为“愤青”一族,心理现状令人担忧。这就更需要利用艺术教育这个“调节剂”帮助学生荡涤心灵杂念,培养健康的心理基调和豁达乐观的情绪氛围,让学生在艺术的海洋中,在自由的“游戏”中“存储”理性和责任,做一个快乐、健康的学习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康德和席勒都把艺术视为一种自由的游戏,不无道理。在这种自由愉悦的精神游戏中,人挣脱了各种现实的羁绊和生活的束缚,获得真正的畅达与自由。其中,音乐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尤其突出。那美妙的旋律、流畅的节奏给人以愉悦的情感体验。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了音乐在调适不良情绪、缓解心理焦虑、消除人际障碍、促进良好睡眠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音乐治疗已成为心理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如我国民间乐曲《步步高》、《喜洋洋》以及外国音乐《蓝色狂想曲》、《春之声》等可以克服人的性格缺陷,使人精神振奋,开朗、活泼,进而眷恋生命的可贵。

二、以公共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的途径

艺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当艺术教育通过人的理性意识自觉转化为思想观念、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时,就会发挥重要的导向功能,引导大学生自觉形成对真善美的追求。在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而实施的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应通过突出艺术学科特色、分类设置,分层规划课程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以生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审美素养。

(一)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学科特色

高校艺术教育有专业和普通之分,作为普通教育的公共艺术教育,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技能要求等自然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这就要求实施公共艺术教育应明确学科定位和培养目标,本着分类设置、分层规划、注重交叉的原则,优化课程结构,凸显学科特色,实现错位发展,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专业技能。1.分类设置艺术教育课门类众多,其多样性、复杂性使艺术教育的过程丰富多彩,也带来了如何建立适应实际需要的课程结构的问题。为此,可以按照分类设置的方法,即根据课程内容的侧重点的不同,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分为以讲授艺术理论知识为主的基础理论课、侧重艺术品鉴的作品鉴赏课、训练审美感知的艺术技能课和提高学生艺术理论和文化素质的文化类课程,此外还有创作实践、表演实践等等。这些分类设置课程充分体现出综合性与专门性、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这种分类设置遵循了艺术教育的客观规律和课程结构的合理利用原则,兼顾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审美需求,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角度的审美体验,体现出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创造具有的创新优势,也规避了专业课程设置过细、束缚学生创造力发挥的不足,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2.分层规划高校艺术门类课程涵盖了音乐、舞蹈、影视、书法、绘画、文学、建筑、雕塑等诸多方面。“大写的艺术是综合人的视、听、触、动以及言语等器官和感觉,与人进行较深层次的思想、情感以及文化表达方式相互交融,联系密切的综合艺术,是人性的绝妙体现。”[5]这种“大写的艺术”内涵与外延宽泛,涵盖各个门类的艺术教育,其课程设置的内容、层次、特色以及科学性、合理性等关系到艺术教育终极目标的实现。为此,应依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和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以主要艺术门类为载体,针对不同类别、不同专业的非艺术专业教育对象进行公共艺术课程的分层规划和模块设置。比如分必修课(侧重于文化知识教育)、选修课(限定性、任意性)和艺术专题讲座等层次,构建不同的艺术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创新精神,形成一个完整有序、学科特色鲜明的知识体系。3.注重交叉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高校艺术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多年以来艺术教育的功能发挥尚滞留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低浅层次,模式极为单一,往往是教师疲于讲授、学生被动体验,很少延伸到艺术创造、文化反思与评价的价值层面。而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跨领域研究和学科交叉现象愈来愈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注重课程的交叉与互渗就尤为必要。苏轼认为“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说明了艺术的内在相通性。美国的艺术教育DBae(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认为:“艺术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能够熟知各类艺术学科为目标,凭借艺术媒介阐释思想、能看懂并且评论艺术,对艺术史以及美学中的基本概念有所把握;对艺术品和世界潜意识作出某种反应,并进行创造。”[6]从艺术门类讲,艺术是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的综合体,通过艺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多元联系,艺术教育进入到一个广泛的学科综合、交叉关系网中,成为情感、生活、文化的融合体。具体而言,交叉性的综合艺术课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一种艺术门类中综合多种类课程,如音乐作品赏析课程便融合了乐理基础知识、视唱练耳、和声与曲式分析、中外音乐史等相关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是指多种不同艺术门类课程的综合,如艺术概论课程就应涵盖文学、音乐、舞蹈、戏曲与戏剧、美术、影视、建筑、摄影、艺术设计等不同艺术门类的作品赏析,甚至包括哲学、社会学、美学和伦理学等相关理论。”[7]通过交叉与综合,学生不仅对本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而且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与感悟更透彻,使艺术真正成为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综合方式。由此,艺术教育的学科特色才会更加鲜明。

(二)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意见》进一步提出高校抓好此项工作的改革思路和目标,应采取有效办法加强软硬件建设、提升育人理念、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等一系列举措逐步推进艺术教育的改革试点工作。与此相关也就需要积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且与当代大学生审美心理特点相符合的艺术教学思路和方法,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在教学观念上,突出艺术教育课程的审美功能,使艺术的道德价值、认识价值、教育价值等功利色彩隐于其后,即所谓“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功利的合功利性”。简言之,“艺术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审美教学目标,这是实现其他教学目标的前提和保证,进一步讲,艺术教育只有凸显其审美教育价值主体,绝非教育的附属物,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才能够得以彰显。”[8]但长期以来,艺术教学急功近利的思想一直使艺术教育课程偏离审美,艺术的鉴赏价值荡然无存,而艺术教育目标一旦失去了审美媒介,也就成为思想观念的图解物和直观教具。高校应通过艺术鉴赏课程、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如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及审美亮点,让学生体会民俗风情,领略建筑之美等)注重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和针对性,强化审美欣赏过程,淡化技法技巧,真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艺术探索能力。当然,要兼顾审美与非审美、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最终让艺术教育升华到全面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从而使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相得益彰。教育对个体智力的影响途径主要体现在它有效地发挥审美感知和体验能力,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质,使其具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水平。这就要求教学方法的独特性。在这方面,可采用开放式、直观式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艺术感知、鉴赏与体验能力,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艺术,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改变以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架乐器的简单教学模式,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和辨析能力。“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必须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汲取艺术精华,辅以美学熏陶和指引,加强和训练学生视觉或听觉的艺术感知力,并在一定历史文化范畴内展开创造和创新性的知觉思维。”[8]比如使用多媒体技术介绍钢琴乐器时,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展示各个时期的钢琴图片,并配以动听的钢琴曲、文字、乐谱资料等,集图像、声音、文字、实物于一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在歌唱教学方面,教师通过启发式的提问,调动学生的全部生活经验及其相应的文化素养、艺术潜力,启发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能力阐释对音乐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此外,加强艺术理论教学,尤其是艺术史、艺术原理等内容传授,增强学生对审美理论的深刻理解。当然,还应该让学生更多接触西方的戏剧、美术、音乐、建筑等艺术精髓,并尽可能走出国门,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创新人才。总之,通过各种举措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培养过程的改革与创新,将创新精神贯穿艺术教育始终,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

(三)尊重个性差异,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现象,艺术以一种充满感彩的劳作提升个体的精神世界。艺术贵在创新,贵在遵循美的规律进行开拓、创造。黑格尔说:“艺术的独创性是从对象的特征来的,而对象的特征又是从创造的主体性来的。”[9]艺术教育要把学生作为创新的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独特的创造性和创新意识。科林伍德认为“我们所倾听的音乐并不是听到的声音,而是由听者的想象力用各种方式加以修补过的那种声音,其他艺术也是如此”[10],强调了艺术审美的独特性。在这方面,构建主体间性艺术教育模式是艺术教育的最佳形式。主体间性是西方现象学的重要概念,在现象学家胡塞尔那里,主体性被发展为主体间性。主体间性认为主体与客体是一种交流和对话关系,自我与他人共同构成了为任何人存在着的“我”的世界,是一个有别于唯我性、单面性的共在性的共融世界。当我们用主体间性理论观照艺术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时,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作为教师的“我”与学生主体处在同一高度上,彼此相互交流和对话,认同和尊重非常重要。无论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艺术教育要达到有效性目的,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必须遵循主体间性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标准。即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在艺术教育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主观需要和接受程度,只有这样,教学的内容才会被学生接受,产生共鸣。如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成为教师与另一个自我的关系。“在互为主体和互为客体的过程中实现了、达成了主体间性,促进了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由不平等的关系状态转化为平等的主体之间的关系状态,达到了彼此的平等交流,和谐沟通,感情与认知上的传递、转移,知识与能力上的相互影响和提高,素质的提升,进而实现教育目标。”[11]教育艺术需要艺术的表达,这“艺术的表达”显然要关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如此,才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得以发挥,自觉形成对真善美的追求,艺术教育成为提高大学生素养教育的重要手段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戴维•埃利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卢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董学文.艺术教育是灵魂的教育———试论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音乐教育,2000,(4):6-9.

[4]万梅红.音乐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把手[J].中国成人教育,2011,(13):65-67.

[5]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6]王伟.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7]朱苏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构想[J].江苏高教,2012,(2):99-100.

[8]涂维民,刘燕平.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目标、课程改革及评价体系初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21-125.

[9]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

[10]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篇7

幼儿艺术教育是指以幼儿现有的身心发展水平为基础,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方式对幼儿进行感染和熏陶,挖掘幼儿对美的感知力、认知力和创造力,陶冶幼儿的道德情操,塑造幼儿的身心健康,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幼儿艺术教育范畴广泛,涵盖了美术、音乐、歌舞、表演、文学、影视、书法、图书等多个领域,既是幼儿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艺术教育的启蒙阶段。

二、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幼儿艺术教育有利于塑造幼儿健康个性和完美人格

艺术教育是关乎人类心灵行为,它可以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用艺术的内在吸引力潜移默化的感染幼儿,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体会愉悦,收获美的享受,从而引导幼儿的个性健康发展。同时,艺术教育也能够为塑造幼儿“完美型”人格打下了基础。幼儿期是人格塑造的奠基时期,也是接受艺术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在艺术教育中坚持艺术与德智体美教育相结合,既能使幼儿的行为接受真和善的被动调节,也能使其获得美的自动控制,使幼儿的艺术素养与道德素养一同提升,为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塑造“完美型”人格打好基础。

(二)幼儿艺术教育有利于培育幼儿审美的兴趣和能力

艺术教育唤起人对审美的需要,培养人的审美趣味,形成人的审美观念,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欣赏、理解和创造,人会逐渐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从美感的形成角度看,艺术教育对于唤醒与培育幼儿的审美兴趣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每个儿童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审美的潜能,它取决于是否能够被浪漫地唤醒,又是否能够在激发之后,被综合塑造为更高层次的美的意境、生命的境界。通过艺术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美好的种子,可以形成螺旋上升的经验结构,形成足够丰富的感受、感知以及沟通能力。

(三)幼儿艺术教育有利于发展幼儿智力和创造力

人的认知能力是人首要的、基本的能力,也是形成其它能力的基础。知识教育强调的是逻辑的、理性的认知能力,更多在开发人的左脑。艺术教育则侧重于直觉的、感性的认知能力,更多在开发人的右脑。从脑科学角度来说,艺术,协调着人的左右脑,使两者既保持相互的平衡,又在相互促进中得到提升和发展。幼儿在艺术活动中能产生一定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对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起到一定的互补作用,帮助提高了幼儿智力的发展。一个从小就对艺术兴趣强烈的幼儿在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往往比一般幼儿具有更强的感悟力、思维力、想象力,这就体现了艺术教育有助于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三、幼儿艺术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一)传统落后的艺术教育观念

艺术教育不一定能培养出艺术大师,但应该努力培养出用艺术表达人生体验,寄予自我思想和情感的学生。在传统的幼儿美术、音乐教育中,教师比较重视让幼儿学习掌握艺术技能,而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情绪情感体验、兴趣、观察力、创造性、想象力等方面的培养往往被淡化或搁置。这就无法使幼儿学会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偏离了艺术的人文本性。

(二)功利机械的艺术教育方式

当前的艺术教育往往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不可避免的就出现了表演成人化、训练机械化的情况,偏离了艺术教育的方向。若不顾幼儿的年龄,盲目的将艺术教学定位在对幼儿进行高难度的训练,强迫幼儿反复排练一个艺术节目,为的就是能在舞台上表现出“精彩”的艺术表演,从而体现幼儿园艺术教学的成果,这就让幼儿艺术教育染上功利的色彩。若在艺术教育中只采取灌输、机械的训练方法,将会让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在一遍遍重复训练中丧失殆尽。

(三)匮乏的艺术教育师资力量

当下,许多就职的幼师并非专业的艺术类院校毕业,没有接受过艺术类教育的理论课程指导,无法系统的规划艺术教育课程,不能准确把握艺术教育的终点,难以正确地指导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既不能很好的引导幼儿领悟真正的艺术理念,也不利于发掘幼儿的艺术天赋。很多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地区,音乐课、美术课开不好,这其中很大原因就是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

四、幼儿艺术教育改进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幼儿艺术教育观念

艺术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与模仿,艺术教育并不要求每个人学会创作,只是想让更多人欣赏世上已有的美好创造。审美是艺术教育价值的核心意蕴,一旦人成为审美的人之后,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按照美的样式来改进自己的生活。我们要将“审美培养”作为幼儿艺术教育的核心理念和行动指南,去引导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而不只仅仅是通过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活动培养幼儿的艺术技能。

(二)丰富幼儿艺术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是改革创新幼儿艺术活动的教学方法。幼儿艺术教育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教师为幼儿选择的艺术教育内容应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贴近幼儿生活实际。教师应引导幼儿对周围生活环境和艺术作品的欣赏,使之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培养幼儿对艺术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充分拓展幼儿热爱真善美率真天性的空间。

二是注重幼儿创造精神与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艺术教育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尊重幼儿的个性化表达和自由创作,支持鼓励幼儿的创新想法和创新行为,尽力为幼儿创建创造性的空间,引导他们用多种形式来感受和表达艺术,并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是以孩子的标准进行艺术教育。在提升幼儿审美力方面,幼儿教师不应该以好看、好听或者不好看、不好听来简单定义。艺术发展到今天,早已从模仿、再现、写实过渡到抒情、表现、言志。教师应从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的眼光看待艺术,从孩子的艺术作品中获得对美的感受。在艺术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体验、联想、表现、表达是不同的、多元的、可变的,有相当大的自由度,每个幼儿都是天生的“画家”、“表演家”,他们不是不会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而是不会按照成人的方式来表达。教师在艺术活动中应多鼓励幼儿按照自己喜爱的方式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他们就会无拘无束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获得独特认识和感受。

(三)加强幼儿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了一个幼儿园教学水平的高低,幼儿园在加大艺术类幼儿教师的引进力度以外,还要对现有的幼儿教师进行艺术教育类的培训,支持鼓励幼儿教师去有关的艺术院校进修学习,同时幼儿园不定期地邀请一些艺术教育名师来园给幼儿教师进行指导或开办讲座,从而提高幼儿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提高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恰恰谭荣清.幼儿艺术教育探析.考试周刊,2017,第2期

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篇8

小学美术教育创意思维美术也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如绘画用颜料、纸、布、绢等,雕塑用木、石、泥、铜等),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线条、形状、色彩等)所塑造的静态的、在一定范围内展现的视觉形象来完成作品,表达作者对客观世界具体事物的情感和美化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其本质特征体现在形式美和独创性两方面。那么,如何发展小学美术教育,如何体现其独创性和创意的价值,值得我们广大小学美术教师思考,本文就我理解的创意理论在小学美术课堂的一些运用和实践作一些浅析。

创意是什么?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创意”就是创立新意,而新意既包括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想法等,也包括新意象、新形象和新表象等。创意是一种思维和意识活动。创意的能力来源于人的思维方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感受与人的主观世界知觉发生的碰撞而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冲动。创意的思维方式也称为创造性思维,是前所未有的情况下创造出新的意识形态,是认知的独具一格。那么创意美术教育的核心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

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更让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才能达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很明显,小学艺术教育要避免仅仅重视学生绘画技能的习得,而忽视学生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积极学习体验的获得及良好情绪情感的激发。由此,我们必须明确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应突出以人为本,定位于学生的艺术素养、思维创造性的发展。当美术作为一种创新意识进入小学教育后,学生学习艺术就不再以职业艺术家为目地,而是作为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手段,从而让创意成为驾驭学习的动力。创意,已成为当今小学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之一。强调“创意”的小学美术教育,通过教师设计各种美术创意活动,让学生的审美、技巧、创意有机的整合到一起,进而完成小学美术目标和创造学生良好的艺术体验。

教师要搞好小学创意美术教育,我觉得主要有三方面的要素:一是教师自己的创意素质和开展创意美术教育的能力;二是小学创意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三是教师对创意的评价和学生自身艺术素质的提高。第一个要素是教师自身的素养,本文就不做阐述,我主要对其他两个要素做一些浅析。

近几年来,我非常重视创意理论和小学美术教育的结合,注意自身创意素质的提高,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是决定因素,是创意美术教育开展的主导者。比如我在上绘画课时,做了一个创意性很强的课堂教学活动。活动过程如下:

1.活动标题:命题绘画;

2.活动目的:激发学生创意美术能力;

3.材料准备:每位同学素描纸1张、12色水彩笔1套;

4.活动内容:以“人、狗、树、桌子、太阳”几种绘画物体,学生用简笔画一幅画。

画完了后,我进行了活动评价。确实给出这几种简单的绘画元素,让孩子自由发挥,充分联想和幻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学生画人和狗一起在桌子上跳舞;有学生画狗坐在桌子上吃饭,人被栓在树上,身上还写了“虐待动物”四个字,有学生画“天狗”吞食太阳,人站在桌子上带着墨镜观看;有学生画圣诞树,人和狗都挂在了树上,作为礼物……看似天方夜谭般的想象,不正是我们教育所缺少的吗?所以我对这些学生进行了大力赞扬,鼓励他们发挥这方面的能力,从中体验到艺术的成就感。禁锢的传输式教育,不仅束缚了学生创意思维的发展,而且也是对个性的扼杀,我们的学生不是产品,不是流水作业的产物,他们是有个体感官的活生生的人。而我们的教育更深层次方面,是我们的社会习俗也缺乏创造性文化的熏陶。在我看来,开展创意美术教育显得非常有价值,我们可以采取多样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观察、联想、幻想共鸣产生创意的火花。

我在陶瓷欣赏课时,我提了一个活动课题:碗的功能和用处

1.活动目的:体验创意思维过程;

2.材料准备:素描纸1张;

3.活动内容:以“碗的功能和用处”为题,尽可能多地写出碗的用途,用图表达出来。

活动完后进行活动评价。大多数学生的想法基本类同:碗可以吃饭、装水、吃药、种花、装杂物、养小宠物、做挖掘工具、做船,等等。实质都是只说了碗作为容器的功能。

有个别学生却说出了这些用途:碗可以做打人、可以代替圆规、可以做玩具、可以做房屋装饰品、做道具等。确实对碗的功能进行扩充,但对碗的联想仍然不够充分。

那么,碗到底有多少种用途呢?在这之后我对创意活动进行了补充。

我们可以从碗的材质入手,不同的材质有不同的功能。碗的材质:木质的、陶瓷的、不锈钢的、塑料的,铁的、玻璃的……我们还可以从碗的大小、碗的形状来划分。这样碗的功能延展了,就会有无数种碗的功能被挖掘出来,不管是不是可行,我们只是需要这个创意的过程和体验,那么我们创意美术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创意能力并不是一种技巧和知识,不可以通过传授、学习来获得。但创意来自思维,探讨和活动评价能够引发创意的一些具体的思维方式,这对于创意活动的开展具有显著的意义。所以,在我们的美术课堂教育中安排一些创意活动内容,是符合我们美术教育目的和新课程标准的。

有了这几年在小学创意美术教育的实践,我对创意理论和美术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两者的结合,在我看来非常有趣,而且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今后的教育道路上,我会坚持不懈的努力,把小学创意美术教育继续开展下去。我打算做好以下几点:第一,继续学习创意理论,理解创意思维的生理活动;第二,积极参加各种小学美术教研活动,广闻博学,提高自身的美术创意素质和能力;第三,精心设计、组织各种符合小学生的创意美术教育活动,学生和老师一起在活动中体验创意的趣味和成就感;第四,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他们进行课后的美术创作,艺术形式可以多样化,体现创意,展现团队合作,把小学创意美术教育渗透到生活中。

总之,小学创意美术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广大小学美术教师的共同努力,来做好它。新世纪,我们需要的不再是只会学习做题的机器,而是俱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强劲动力。我希望通过创意美术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意素质,为创意成为学生终生的品格打下坚实的基点。

参考文献:

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篇9

关键词:美术教育;社会文化;创新思维;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23.75

当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和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通过创造产生更大的变化。美术是美术教育的主要途径,它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美术知识,也不是美术技能的训练,而是通过人们内心达到审美状态,创作出新的艺术表现,提高人思维创新。

美术教育是属于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美术教育同科学技术、物质生产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今,教育将是一种领域非常宽泛、层次非常丰盈的大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具有新颖独创性,能解决某一特定目的的思维过程。创新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的教育实践。美术教育特别重视对人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人类的艺术发表是艺术家不断在旧的观念中创新突破出新的创作。美术大师能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杰作,正是因为他们在创作中的境界,运用思维创新,敢于创作。

一、在社会文化中思维创新可以增强人与生活的联系

“美术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美学是生活之学”,社会的巨大变化会引发人们认识和观念上的变化。人们以一种新的眼光审视一切事物,并逐渐认识到美术教育价值的独特性。美术教育有利于创造性的开发,能给人们相信美能让人们美的享受,能够对人们产生健康的心理暗示。在人们的生活中,“生活同时作为一门艺术”,图1作品《红巾头》中女孩的形象就是生活中的展现,对美的需求,加强了审美意识,形成自己生活中创造个性。用美术创作,这充分认识美术教育的独特之处,感受美术教育带给我们的灵感激发和思维的拓展。可以看出,社会文化中美术教育成为不可缺少的价值,思维创新给生活带来了色彩。

图1-2012年作品《红头巾》入选四川省新人新作展并获得最高奖――优秀奖,作品被四,美术馆收藏。

二、美术教育提升创造性的开发

艺术的创新,就是一种开发的创造性。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美术教育在培养人们的创造性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有助于开发右脑、情商,培养人的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创造能力。人类在很早就开始认识并重视艺术教育,我们春秋末期的孔子,现代的徐悲鸿,都把艺术教育作为提高素质的途径,更重要的是提升创造性。人们现在创造出很多很美的种种物质产品,都是通过美术教育的思维创新,不断满足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室内设计、服服设计、环境艺术、宣传广告等,这些行业的发展,都是以创造性为基础的。由此证明,创新是美术的精神,更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美术教育是培养人们创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途径,提升了创造性。

三、思维创新的重要性在教育中已成为主导

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应通过好的艺术教育环境对人们进行教育,使之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丰富情感,图2《吉他手》的创作,主要是一种意识所认识、反映的具体内容,从而形成对世界敏感观察的习惯和善于创造的个性。美术教育有利于提高思维创新的能力。要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尤其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更要注意形象思维教育。各学科都在探讨如何培养人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美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美术教育可以有所作为,特别是现代美术教育中个性特色为研究创新思维展示了乐观的前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是让人们对美术教育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美术教育在社会文化发表中也体现出种种的价值,美术教育越来越被人们关注、认可。

图2-2013年作品《吉他手》参加双重观看――四川当代艺术联展。

四、总结

思维创新是以记忆、思考、理解、联想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创新性为特征的心理活动,是社会至个人都不可缺少的因素,提高人思维创新是美术教育的重要部分。在艺术的领域中,尤其是在美术创作中,创新突破是非常重要的。在社会文化中,只有创新突破,艺术才能有新的活力和生命,才能满足社会、文化、民众心理、审美等诸多方面的需求。同时,艺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艺术创新体现在生活中,增加了色彩。美术教育是被公认为最具成效的培养创造力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良好渠道和途径。美术教育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同时是一种艺术实践,对人的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巨大的促进。当今社会主义教育中美术教育对人的全面发表起着重要作用。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科学技术以巨大的威力和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这要求我们应该加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综上所述,美术教育在提高人思维创新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伏涛.美术教育专业技能训练与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2)

[2]谭娟.略论全人教育理念下高中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11)

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篇10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前艺术教育是指根据学前自身的特点,通过艺术审美教育,培养儿童的感受、理解、表现、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儿童身心平衡、健康的发展。学前艺术教育具有鲜明的创造性、人文性、综合性,其目的是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启发孩子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前儿童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近年来,我国的学前艺术教育得到实质性的进展,一方面表现在国家政策方面: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学前教育都得到了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另一方面表现在学前艺术教育的学术研究方面,我国的学前艺术教育越来越得到专业人士的重视,并进行相关研究,在学前的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尽管我国的学前艺术教育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在学前艺术教育观念、师资、以及收费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同时我国学前艺术教育的形式大多局限于音乐和美术这两种表达形式。

二、我国学前艺术教育的政策及分析

1、我国学前艺术教育大事记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1]为我国学前艺术教育指明了科学的发展方向。在2009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学前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儿童快乐健康成长。2012年7月5日,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章程,审议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其中详细制定了3-6岁各年龄段儿童在艺术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

我国各地区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大规模地开展地方的学前艺术教育工作。2012年12月18日到12月20日在成都召开了第八届全国幼儿园音乐教育观摩研讨会。2012年2月,北京市教育学会学前教育研究会制定2012年工作计划。2012年6月12日至13日举办了“幼儿园艺术教育中师幼互动的策略与方法”培训班。

2、我国学前艺术教育的政策分析

我国学前艺术教育的政策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和师资状况两方面。从教育内容来看,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个领域描述了儿童三个年龄段末期的发展任务以及具体的建议途径和方法。在2012年《指南》之艺术领域中明确提出了幼儿艺术领域的目标是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方面,强调让幼儿学会发现和感受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让幼儿欣赏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和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培养初步的艺术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在教育建议方面,着重强调要在日常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艺术想象、表现和创造,不用成人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不追求技能训练。

《指南》不仅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教育建议,适应了教师和家长的要求;还指出了目前我国学前艺术教育存在的许多教育问题和误区,如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小学择校现象、家长功利的错误观念——“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因此,专家指出要把《指南》落实到实处需要政府、幼儿园和家长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从师资状况来看,我国在幼教师资建设方面,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在学前教师数量和质量方面:由于目前我国的学前教师是无编制政策、政府投入不足,幼教缺口依然很严重。其次,在学前教师艺术教育能力方面,大多数学前艺术教师缺乏必要的艺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艺术教育本身,教学途径单一、方法陈旧,没有从儿童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考虑,使儿童无法在艺术教育中获得快乐和美的情感体验。[3]最后,在学前艺术教育设备配置方面,教育经费总体支出乐观,但学前教育因不属于义务教育,政府对这部分的经费投入依然处于偏低的水平。

针对以上我国学前教育的师资现状,为了提高我国学前教师的素养,教育部等四部委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今后幼师上岗须持教师资格证,同时,教育部印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4]《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学前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实施保教行为的基本规范。

三、我国学前艺术教育的相关研究

1、我国学前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音乐和美术

我国学前音乐教育起源于“学堂乐歌”时期。[5]近现代以来,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正式提出来“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大力倡导美育,但是“五育并举”的方针并未付诸实际行动。教育学家陈鹤琴认为“音乐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种抒感的活动,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陈先生不仅开创了中国现代学前音乐教育的开端,并且编制了《儿童韵律曲及歌曲集》。[6]2012年以来,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得到快速的发展,但幼儿园音乐设备配备不尽如人意,教师缺乏相关的音乐书籍,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音乐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我国必须努力提高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加强学前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学前音乐课程改革等措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音乐教育中使用打击乐器,采用唱歌、拍手、游戏等多种形式,被引进中国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并未完全推广开[7]。有学者研究指出:奥尔夫语言节奏朗诵训练教学法、体态律动教学法、以及即兴创作教学法提高了儿童在音乐教育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8]

学前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通过美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儿童的感受、理解、表现、欣赏、创造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儿童的审美情操,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儿童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指出:“美术教育并不是教人画画,通过造型训练,促进人健康成长。”有学者指出学前的美术教育具有三方面的含义:是一种情感教育、创造教育和操作教育。[9]但在学前美术教育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美术教育看作传授美术的教育,孩子有孩子独特的视角,不要过于注重孩子技能的培养,不能过早的把他们束缚在技能掌握的牢笼中。另一方面是忽略了学前美术教育的实质,单独把它作为德育的手段,美术教育本身是一个功能多面的教育体系,应从多方面培养儿童欣赏和审美的素质,帮助他们用美的视角来看世界。[10]

2、我国学前艺术教育的意义

艺术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主要表现在:首先,有助于开发儿童的大脑功能,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在艺术教育中,坚持艺术形象布局的审美特征和具有细腻丰富的情感内容相结合,使左右脑不同的工作方式和艺术作品中不同的结构要素相互作用,将有助于促进以右脑功能为主的全脑功能的开发。[11]

其次,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艺术素质,激发儿童的艺术兴趣。艺术教育通常以活动的形式表现,这对于儿童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保证儿童身体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而且促进儿童基本心理机能的发展。同时,艺术活动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进一步激发了儿童对艺术的兴趣。[12]

再次,有利于儿童开始萌发对生命发展的艺术视角。学前艺术教育以促进儿童生命和谐发展为艺术教育的目标追求,艺术与生命有本质上的通合与联系,其个性、自主、创造、灵动的共同特性使二者互为促进,共同发展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生命化价值取向,以关注儿童生命为艺术教育的内核,也是对艺术教育更高的价值追求,它是艺术教育在其本体价值和工具性价值基础上的进一步超越,是建立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使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迈向“人性化”的一个重要阶梯。[13]

四、我国学前艺术教育的改善对策

第一,努力提高学前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学前艺术教育目标。首先,转变家长和教师的一些错误观念,儿童对艺术应该是热爱的、好奇的、感兴趣的,学前艺术教育围绕着感性教育,而不应该是掌握艺术技巧以及带有功利色彩的目的。其次,细化学前艺术教育的目标,增强艺术教育的可操纵性。[14]在学前艺术教育的实际操作中要将不同艺术教育的内容有机的融合起来,设置宽松开放的教育环境。[15]

第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俄罗斯的学前艺术教育目标的表现形式有音乐、美术和综合活动,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思维,培养儿童的创造性。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明确提出,学前艺术教育应与其他学科的教育形成一个教育的整体,发挥综合效应,艺术教育自身的目标也得以真正的实现。[16]

而在我国多数研究仅仅局限于某一艺术门类(如美术或音乐),而不是将学前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察。

第三,将学前艺术教育形式游戏化、内容生活化。将游戏与艺术教育相结合也就是指用具体游戏规则作为艺术教育的手段和方法,用游戏的形式,在艺术教育的基础上满足儿童成长性需要。用儿童独特的视角来关注儿童现实和独有的生活世界,使艺术教育的内容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世界。[17]

第四,加强我国学前艺术教育教师的队伍建设。加强学前艺术教育师资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切实提高教师对艺术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以更好地实现对儿童早期学习及能力培养的目标。学前教师要主动的参加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策划及组织。邀请艺术专家进入幼儿园指导艺术活动,以更好的实现对学前教师艺术学习及能力的培养目标。[18]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文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

[3]韩冬茹:《谈学前儿童音乐现状及对策》,《华章》2012年第3期。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文件,《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

[5]陈琳、王欣:《我国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及其时代挑战》,《学前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

[6]张文君、姜琳:《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达成及存在的问题》,《新世纪剧坛》,2012年第2期。

[7]贾晓星:《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中国学前音乐教育》,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第2-35页。

[8]罗洋,潘丽萍:《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在学前教育中应用的探讨》,《时代教育》2012年第8期。

[9]余珍有:《什么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评介》,《幼儿教育》2000年第12期。

[10]杜丽娜:《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中国市场》2012年第8期。

[11]雷力钧:《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艺海》2012年第6期。

[12]李晓杰:《浅议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途径》,《创新沈阳文集》2009年第8期。

[13]陈蓉辉、刘霞:《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生命化价值取向研究》,《东北师范大学报》2010年第1期。

[14]张立新、曾菲:《俄罗斯学前艺术教育的目标及其功能分析》,《外国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

[15]王任梅、边霞:《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分析》,《幼儿教育》2012年第4期。

[16]曾菁菁:《我国儿童艺术教育现状的思考》,《考试》2012年第10期。

[17]严为凤:《试析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游戏化》,《早期教育》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