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十篇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十篇

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19:35

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篇1

一、指导思想

此次教育活动以党的*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理念,加强劳动保障执法队伍宗旨和法纪教育,增强文明执法和依法行政意识,不断提高行政执行力和行政执法水平,为更好地推动我市新一轮大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原则和目标

局系统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各行政执法单位及其行政执法人员,要充分认识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对权力运行的规范和制约,坚持统筹兼顾,务求实效,把学习教育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正面教育,边学边改,引导行政执法人员对照典型找差距,解决存在的问题。坚持文明法教育与严格执法相结合,与“解放思想、开放崛起大讨论”活动相结合,以文明执法实现严格执法,在严格执法中体现文明执法。通过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达到以下目标:

(一)端正执法理念,坚持执法为民。必须切实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真正明确行政执法就是履行法律、法规、规章赋予的职责,执法就是服务,执法就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执法理念,坚决纠正执法就是管人、执法就是罚款、执法就是“创收”、执法就是“完成指标”等错误认识。

(二)改进执法作风,坚持文明执法。要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执法,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坚决纠正执法过程中趾高气扬,态度冷漠,敷衍塞责甚至言行粗暴、动辄训斥等现象;坚决纠正吃拿卡要,,故意刁难,办人情案、关系案等现象;坚决纠正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以及设置行政处罚“陷阱”等现象;坚决纠正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现象。

(三)规范执法行为,积极探索高效便民的行政执法方式。减少环节、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方便群众、强化服务。推行分类和动态的监管方式,按照行政相对人的守法记录,实施远距离、近距离或零距离管理,做到既严格执法、履行职责,又不执法扰民。尽量减少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能够采用多种方式纠正违法行为、实现执法目的,应当采取对行政相对人权益损害最小的方式。建立以教育为主的预警执法制度,推行网格化行政执法方式,明确执法岗位、执法责任,解决好基层行政执法机构岗位不固定、责任不明确等问题,消除行政执法中的盲点和死角。

三、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对局系统文明执法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市劳动保障局文明执法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范华儒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刘青、杨天华、方永旭、李宗武、刘继银、刘学国等同志担任,成员由局相关科室及局属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局文明执法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和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监察室。局属相关单位也要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

四、时间安排

这次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安排四个月时间,分为四个阶段,每阶段一个月。

(一)学习动员阶段(4月15日——5月14日)。一是研究部署,制定方案。各单位要认真研究部署,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各单位成立的领导小组人员名单和活动方案于5月5日前报市劳动保障局文明执法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二是思想发动,广泛宣传。5月上旬召开局领导班子会议,对局系统文明执法教育活动进行研究部署。召开动员会,进行广泛深入的思想发动,对局系统开展的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做出具体安排,提出明确要求,并利用新闻媒体和局域网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教育活动氛围。三是学习讨论,提高认识。认真组织学习《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等基础法律知识,同时还要重点学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劳动保障工作有关法律法规。学习资料要发至每名执法工作人员手中,采取集中学、分散学、观摩学和举办研讨会、以案讲法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讨论。在学习中,要坚持领导带头,增强学习的带动性;要坚持“正面典型引导和反面典型警示”相结合,增强学习的针对性;要坚持完善和落实学习制度,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二)查摆问题和清理检查阶段(5月15日——6月14日)。要认真开展“查执法理念、比执法作风、看执法行为”的讨论与交流活动,采取自己查、群众评的方法,分析单位和个人存在的问题;组织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查找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织行政相对人座谈或者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广泛收集社会各界对执法机关的意见和建议。单位和个人都要撰写执法情况分析材料,重点检查执法理念是否端正、执法作风是否文明、执法行为是否规范,认真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在查摆问题的基础上,开展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工作。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行政执法主体和执法事项进行梳理,明确执法依据、执法权力、执法程序和相应责任。没有法律依据的,要坚决取消,应该保留的要规范行为。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集中清理,切实减少审批事项,规范审批流程,提高审批质效。各单位自我查找和清理的材料于5月中旬报市劳动保障局文明执法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整改落实阶段(6月15日——7月14日)。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紧紧围绕端正执法理念、改进执法作风、规范执法行为的要求制定整改措施,认真加以整改。个人的整改措施要经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同意,单位的整改措施报局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整改措施确定后要通过一定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布,自觉接受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市劳动保障局文明执法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将有针对地组织依法行政知识考试,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素质。对考试不及格者,要暂停行政执法资格,经再次学习考试合格后,方可继续上岗。要对经过审核确认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合格执法人员重新登记。

(四)检查验收阶段(7月15日——8月14日)。市劳动保障局文明执法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将组织检查组,对局属有关单位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抽查。同时,迎接市政府检查组对局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开展情况检查验收。

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篇2

[关键词]劳动教育;内容;载体

自从在庆祝201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指出“以劳动托起中国梦”以来,教育界开始重新重视劳动教育的问题。但大多强调了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意义和价值,对于中小学劳动教育内涵和载体的思考,则很少。

一“、劳动”的概念

劳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概念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极其抽象和复杂的概念。它常常依附于多重言说语境,具有多种复杂的语义和多重属性。显然“,劳动”具有经济学属性,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它甚至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概念,《不列颠百科全书》就强调了它的经济学属性;“劳动”具有哲学属性,“劳动创造人”是其经典表述;“劳动”也具有政治属性,“劳动人民”是其典型术语,我国中小学曾经的劳动教育步履就非常强调这一属性;当然,它也明显地具有教育属性,如“劳动教育”,曾经我们对劳动教育非常重视,但也显然,近几年劳动教育被轻视了。《辞海》的解释,“劳动”即“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即劳动力的支出或使用”。[1](4380)这一解释,提示了劳动概念在最抽象的意义上代表了人的类本质———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支出。但由于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是以机器工业为前提、以体力消耗为标志的物质生产劳动,这就使得我国中小学曾经的劳动教育在体力或智力的侧重点上,强调以体力的付出为标志的“生产劳动”,甚至将劳动仅仅看作是工业、农业领域里的直接的体力劳动,这显然是对劳动概念的简单化理解。对此,马克思曾清楚地指出“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2]由此,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早已远非马克思所处时代所能比拟的今天,落实劳动教育,就必须对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方式进行再思考。

二、“劳动教育”的内涵

(一)劳动教育不是技术教育

当前在我国中小学,“(通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和“劳动教育”等概念并存,以笔者看来,这是典型的概念混乱。“(通用)技术教育”特指高中新课程中的通用技术课程;“劳动技术教育”是自1981年教育部《中学教学计划修订意见》中第一次设立“劳动技术”以来的沿用,上海的二期课程改革至今仍然保留着这个提法;“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新课程实施以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部分而存在于基础教育各学段的课程方案中,它应该被理解为“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未注意到其间的“与”字,而与“劳动技术教育”混同;而“劳动教育”虽然在理论上存在于“劳动与技术教育”之中,但因其寄宿于综合实践活动中,故新课程以来,其名声反而不响亮了。有必要澄清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两者尽管联系密切,但的确是性质不同的教育部分。这一点,看一下《中国百科大辞典》对劳动技术教育给出的解释就能明了:“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部分组成。劳动教育是以劳动实践为主,结合进行思想教育。技术教育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及技术和劳动技能。其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打下基础。”[3]两者的区别一目了然。或许也正是由于此两者“和而不同”,使得劳动技术教育从1981年提出设立以来,其目标一直是双重的,即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技能目标。一般地表述为要培养正确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培养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同时,还要学习基本的生产知识与技能以及与就业相关的职业技术。这在实践上导致了以劳动教育替代技术教育,或反之,以技术教育代替劳动教育,在劳动技术教育实践中也常常产生我们究竟是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还是在进行技术技能教育的迷惑。在学校教育领域,传统上“劳动概念是站在共产主义者的立场上被引入学校课程的”。[4]劳动教育被归属于德育范畴,甚至“劳动也是教学,是政治思想课”。[5]以致《辞海》都是这样解释“劳动教育”的“:德育内容之一。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活动。有助于清除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损公肥私、挥霍浪费、好吃懒做等思想和作风对学生的不良影响”。[1](4381)将劳动教育归属于德育没有错误,只是,容易被人误解,同时也不充分。那么,今天的我们,该怎样理解劳动教育呢?它应该被界定为人格发展教育。这主要是基于当今中小学的发展现实来考虑的。由于家长观念、应试教育、社会阶层分化、学校与生活世界的割裂等原因,致使大量中小学生远离劳动、好逸恶劳,甚至鄙视劳动,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不了解也不适应社会等,一句话,人格发展不健全。

(二)劳动教育的内容

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和劳动能力。为此,就要结合从小学到高中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情况,特别是结合不同学段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设置相应的劳动教育内容。

1.家务劳动。

将本项内容以课程的形式,与家长合作开设即开成合作课程。为此,有必要对家长进行相应的教育,获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这涉及课程理念的更新,即学校面向学生开设的课程是否都必须由学校专职教师执教。

2.自助劳动。

对诸如系鞋带、准备学习用品、铺床叠被子、洗衣服等,要训练学生自己动手,不依赖家长或老师。

3.公益劳动。

帮助孤寡老人、设计小区信箱、保护身边环境等。

4.服务劳动。

利用自己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

5.生产劳动。

在学校组织下,到附近的工地、厂矿企业或功能机构,参观和适当参加一些生产性劳动。上述每一类劳动教育中,都要把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和劳动能力作为最终目的总体应该是低年级侧重于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和习惯的培养,高年级则侧重于劳动能力的培养。

三“、劳动教育”的载体

(一)劳动课程载体

鉴于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劳动教育的掩蔽现象,有必要在形式上少用或弃用“综合实践活动”,消除以综合实践活动来涵盖一切的现象,要突破它的描述方式,突显劳动与技术教育。具体地,就是在小学独立设置“劳动”或“生活与劳动”或“生活中的劳动”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劳动与技术”或“劳动中的技术”课程;在高中则依靠现有的通用技术,来深化渗透劳动的理念与价值。需要强调的是,劳动课程设立后,其实施方式不能以教师讲解系统知识为目的,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时空,它应该发生于教室内外、家庭内外,发生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也不必留常见的作业。

(二)布置实践作业

劳动教育要通过劳动本身的实践来进行,无论有没有独立的劳动课程,都应该让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受到劳动教育的熏陶。作业无疑是学生习得知识与技能、获得综合素养的基本途径,传统上,中小学生的作业往往是书面作业,基本没有实践性作业,实际上就是中断了学习世界与劳动世界的联系。为此,在减少书面作业的同时,有必要增加实践性作业,增加那些需要学生亲自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试一试、做一做的体验式、观察式、交流式、户外式、探究式等实践性作业。

(三)项目活动载体

项目活动是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特别是进行有科技含量的劳动教育时,强调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时(包括调查研究能力、设计能力等),这一载体效果独特。介绍一个国外学校项目活动的例子———为新机场选址。t女士是技术课的老师,她班上的学生围绕他们学校附近新机场的建设,讨论了一些问题。学生认为,他们自己对机场做一个规划,然后将这个规划同开发商的规划进行比较会很有意思。t女士让学生先浏览一个实际机场的空中拍摄照片,然后让他们在本地区地图上圈出新机场的大概范围,并绘出他们所建议地点的地理位置图。学生很快就发现这个机场将对当地产生多大的影响。由于机场的面积要求,一条州高速公路需要改道,一条小溪的部分河床也需要改道,还需要征购很多农庄的土地。学生对居民搬迁问题表示关注,同时,对机场将给当地经济、环境和政治问题带来的影响也表示关注。经过深入讨论,学生决定进行一个更细致的科学活动,即研究湿地保护以及机场会给当地带来的污染。D先生生物课的学生加入了这个项目,他们开始考察拟议中的机场建设方案会对不同的湿地动物物种的影响。另外,生物课学生还设计了一项调查,寄给所规划机场附近的居民,了解他们对机场建设方案的看法。学生还到50英里外的一个地方机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在距机场不同距离处记录了声音的大小。D先生将学生分成了几个组,分别就湿地、居民生活、噪声污染和政治问题来写报告。在分别工作了几个星期后,两个班级在一起开会,分享他们的工作成果。技术课的学生完成了一个在学生提议方案基础上绘制的CaD布局图,包括机场通道、飞机跑道、控制塔和其他相关设施等。一组学生完成了一份新的本地区地图,来说明机场将给该乡村地区带来的地理变化。另一组学生则做了一个按比例缩小的机场模型。还有一组学生则设计了一个对州高速公路改道的方案。生物课的学生提交了一份关于湿地的报告,报告中提供了可能由于机场建设项目而濒危的动物的照片和图表。进行居民调查的另一组学生,提交了关于机场对居民生活影响的报告。第三组学生参加过当地的听证会,他们就机场建设方案的政治问题提交了报告。最后一个报告是机场对周围环境造成噪声污染的概率性研究。[6]

(四)整合渗透载体

劳动教育不是类似数理化那样的教育领域,它与通常的学科教育不同,它具有综合性特点,它与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特别是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都能够很好地整合在一起,甚至类似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基本就等同于劳动教育。以技术教育为例,“在当今世界,技术变成了一项复杂的社会事业,不仅包括研究、设计和技巧,还涉及财政、制造、管理、劳动、营销和维修”。[7]显示了劳动世界与技术世界的内存联系。同时,在政治课程、历史课程,尤其是技术课程相关内容的教学中,都可以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直接或间接理解劳动的艰辛与收获、奉献与快乐、丰富与新奇、继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5.

[3]中国百科大辞典[Z].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460.

[5]刘泓.中学劳动技术课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7.

[6]国际技术教育协会,黄军英.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2.

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篇3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紧紧围绕全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中心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与依法治理工作,全面推进我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依法行政。

(二)工作目标:进一步提高人事劳动社会保障系统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加大人事劳动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促进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二、学习、宣传教育内容

(一)《宪法》、《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条例》。

(二)《公务员法》、《劳动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养老保险条例》、《失业保险条例》、《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等人事劳动社会保障法律法规。

三、学习方式和主要宣传教育活动安排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以自学为主,以集中辅导为辅,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参加省市举办的有关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工作法律教育培训班、行政执法资格培训班。局系统工作人员每年学法不少于40小时,集中辅导不少于4次。

(二)抓好《公务员法》的学习宣传工作,按照上级部署,认真研究和落实《公务员法》的学习,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和基本内容,做好法律实施的准备工作。

(三)突出抓好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工作,围绕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做好《劳动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重要法规的宣传,做好就业再就业、劳动关系、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普法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并通过举办培训班对企业劳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1、4-5月份,要抓住《工伤保险条例》颁布实施三周年的时机,开展宣传活动。

2、7月份,开展纪念《劳动法》颁布十二周年暨第六个全省“劳动者权益保护宣传周”活动。重点是《劳动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浙江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宣传普及,开展现场咨询活动。

3、8-9月份,分批对企业劳动管理人员进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4、11-12月份,开展以“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为主题的普法宣传活动。

四、深入开展依法治理工作

(一)以“三春”行动为重点,开展各项劳动保障专项监察。

1、1-3月份,实施“春雨”行动,打击欠新行为,清理非法职业介绍机构。

2、4-6月份,开展对小作坊小企业用工检查。

3、10月份,开展以打击非法使用童工为重点的“春苗行动”。

4、11-12月份,开展“春雨”行动,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检查,打击欠薪行为。

(二)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力度,做好举报专查及巡查工作,及时查处违法案件,每个专职监察员检查用人单位不得少于60家。认真受理和查处举报案件,全年投诉举报案件结案率96%以上。

(三)依法协调劳动关系,处理人事、劳动争议案件,结案率95%以上。

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篇4

按照州委州政府“自力更生,勤劳致富,感恩思进”主体教育活动安排部署,1月13日,州蔗糖办党委书记、主任刀忠明参加了州委动员大会,并于1月26日召开了州蔗糖办动员会。为认真贯彻落实好州委州政府《关于印发〔德宏州“自力更生,勤劳致富,感恩思进”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我办制定了主体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开展好蔗糖系统“自力更生,勤劳致富,感恩思进”主题教育活动各个阶段的工作。

一、制定实施方案

为切实开展好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全州蔗糖干部职工的素质,增强全州蔗糖干部职工知恩情、明是非、识大体、讲团结、守法纪、求进取的意识,形成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投入德宏蔗糖事业,建设美好家园,促进我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州蔗糖办制定了“自力更生,勤劳致富,感恩思进”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一是明确了活动的主要内容,主要围绕五个环节,即“一比、二思、三看、四悟、五干”;二是明确了活动的实施步骤,州蔗糖办“感恩思进”主题教育活动自20xx年1月开始实施,20xx年6月完成,共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由多个系列活动组成,每个系列活动都联系蔗糖工作实际开展。三是明确了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四是提出了工作要求,要求各县市糖办、各糖业公司、各科所高度重视“感恩思进”教育活动,从“五个结合”入手,开展好“感恩思进”教育活动。

二、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及时成立了州蔗糖办开展“感恩思进”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由州蔗糖办党委书记主任刀忠明任组长,州蔗糖办党委委员副主任余忠、余加崇及德宏英茂糖业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尹茂庄任副组长,州蔗糖办各科所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州蔗糖办党委办公室。办公室的主要职责:负责上情下达、下情上报,会议、活动的组织,每一次活动、每一阶段的小结、简报等;负责拟定《州蔗糖办“自力更生,勤劳致富,感恩思进”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负责联系新闻媒体的宣传、德宏糖业网宣传、结束后的工作总结等;负责州蔗糖办“自力更生,勤劳致富,感恩思进”主题教育活动专栏的制作、组稿、宣传等工作。

三、制定活动安排表

州蔗糖办开展“感恩思进”主题教育各项活动都联系蔗糖工作实际开展,通过制定活动安排表,一是分解和细化了各个阶段、各个系列的各项活动,做到有据可依、有循可查;二是规定了各项活动的实施方法、步骤和时限,确保各项活动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三是指定了各项活动的对象和负责人,明确了宣传方式,保证各项活动取得实效。

四、召开“感恩思进”主题教育活动启动会

20xx年1月26日下午,州蔗糖办召开感恩思进主题教育活动启动会,会议由州蔗糖办党委书记、主任刀忠明主持,州蔗糖办、州制糖研究所全体干部职工共30人参加会议。

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总体部署,以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重点,深入地开展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坚持围绕劳动保障中心工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为建设和谐营造良好的劳动保障法制环境。

二、目标任务

“六五”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为出发点,紧紧围绕劳动保障的中心工作,逐步提高劳动保障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形成用人单位自觉遵守劳动法律法规、规范劳动保障管理,劳动者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

三、重点对象与普法要求

在注重向社会广泛开展舆论宣传教育的同时,主要针对各级劳动保障系统公务人员、用人单位、劳动者(特别是流动就业人员)为劳动保障普法教育的重点对象。其主要任务如下:

(一)劳动保障系统工作人员。劳动保障系统公务人员要加强法制学习,参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轮训教育,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劳动保障法律素质,建立劳动保障法制部门工作规则,将工作职责、业务流程、工作方式、业务学习等规范化、制度化。

(二)用人单位。加强对各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指导和帮助用人单位正确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范劳动保障管理,加强政策引导和宣传,筑起维权防线。要加大宣传力度,分期分批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学法培训,促进企业提高劳动用工管理水平。

(三)劳动者。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利益,这是巩固和发展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要对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守法和维权开展各种形式的普法活动,并通过以案释法提高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素质,进一步引导进城务工人员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要积极开展劳动保障法律服务,有效防范和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法制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对各类就业群体和企业离退休人员结合其特点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四、工作步骤和安排

“六五”劳动保障普法规划从开始,到2014年结束。分三个阶段实施:

1、宣传发动阶段

抓好工作部署、制定方案工作,为落实今后几年的工作打好基础。建立健全普法工作机构。

“六五”劳动保障普法规划方案:

一、根据“六五”普法的要求,结合我市劳动保障工作实际,劳动保障系统“六五”普法的学习内容如下:

(一)学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办法》等。

(二)学习与劳动保障依法行政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劳动保障行政复议办法》、《社会保险行政争议处理办法》等。

(三)学习劳动保障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主要包括:《自治区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自治区实施办法》、《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条例》等。

二、年内组织一次对劳动监察、劳动争议案例的研讨活动,做到法律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推动学法工作的开展。

三、按上级统一部署安排好公务员“5+”培训。及时抓好《公务员法》配套法规的学习宣传工作。

四、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积极组织人员上门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送政策专刊等相关资料。加强对广大企业员工进行安全生产、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会及民主管理方面的法制教育,建立企业员工学法用法制度。

五、开展依法治企活动,促进企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依法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

六、开展多形式、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活动。充分发挥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主流媒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作用,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劳动保障法律知识,继续开辟《劳动保障》专栏宣传有关劳动保障知识。

七、以启动“六五”普法计划为契机,以新颁布的法律法规为重点,制定宣传计划、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有重点地组织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劳动保障法律培训班。

八、根据对用人单位劳动保障监察书面审查情况,分析合同管理的履行情况和企业诚信等级的评定情况,进一步明确合同管理方面存在的难点和重点,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要开展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情况和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确保发放的专项检查。

九、在组织开展主题活动方面,突出日常宣传,利用相关活动日、宣传日(如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五?一”国际劳动节),采用部门联动的方式,举办有规模的宣传活动,派发宣传单、小册子,营造声势,推动全社会学法用法。

十、做好普法宣传资料发放工作。各部门按上级的要求做好普法宣传资料、教材的征订、发放工作。

2、实施阶段(—2013年上半年)

根据本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局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好本部门的总结工作。不断完善普法工作责任制、普法工作考评验收办法、普法工作机构等相关配套措施。要按照每年劳动保障工作重点与新颁发法律、法规、规章,制定年度普法工作要点,有步骤、有重点、有成效地组织实施。20__年,接受市普法依法治市领导小组组织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督查。

3、总结验收阶段(2014年)

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和要求,上半年认真组织好本部门的总结工作并进行自查,下半年接受市委、政府领导下各级普法依法治理主管机关组织的验收。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普法宣传教育的制度建设,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

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普法宣传教育各项制度建设,推动普法宣传制度化、规范化。加强系统部门工作人员法制培训制度建设,继续强化就业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新增就业人数、适当控制失业率、落实就业政策、强化就业服务、加大就业资金投入和帮助困难群体就业等目标任务,形成一级抓一级的责任体系。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突破难点,切实推进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和就业服务补贴等优惠政策;探索建立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劳动者初次就业前劳动保障法制培训制度,进一步完善再就业援助制度,把帮扶困难对象再就业落到实处,对“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等弱势困难群体,畅通就业绿色通道,落实得力有效的就业援助措施;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全面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在劳动者技能就业和技能成才过程中的导向作用,促进劳动者凭技能就业和技能成才;建立更加完善的保障体系,构筑更加牢固的工作基础,努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劳动保障工作新格局。

(二)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切实提高监察执法能力。

加强对用人单位的动态管理,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指导和服务。要求各级劳动监察队伍遵循公正、公开、高效、便民的原则,继续将维护进城务工农民权益列为工作重点,检查用人单位制定内部劳动保障规章制度情况、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情况、遵守禁止使用童工规定情况、遵守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障规定情况、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情况、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情况、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等情况,以及对用人单位尤其是加工制造、建筑、餐饮等行业的克扣工资、欠薪等行为,要坚持依法纠正和查处,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接受社会监督,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加强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联合工会、法制等维权部门开展便民咨询服务活动,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工资支付行为。

(三)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对企业工资分配的引导。

积极开展“和谐劳动关系”活动,围绕加强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建设,增强三方协调机制的代表性和影响力,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格局。加强对改制单位依法执行劳动法律的指导和后续服务,推动改制单位率先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指导、督促各类企业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办法,强化劳动合同制度,逐步建立劳动合同签订、解除(终止)登记和申报备案制度。

(四)深化劳动争议仲裁体制改革,为劳资双方提供高效服务。

劳动保障部门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对双方合理的维权行为依法予以支持和帮助。依法受理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行为的举报、投诉,依法为受侵权的劳资双方追讨赔偿责任。要加大劳动争议预防和处理工作力度,建立“仲裁为主、诉讼为辅”的劳动争议处理新机制,并简化程序,实现劳动争议案件快立、快调、快审、快结,保证案审理的公正公平。

(五)积极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形成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完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基金征缴、稽核和监管工作;大力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提升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积极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保险制度,确保职工在社会保障体系各个环节中的保障性、福利性。

(六)搭建劳动保障普法宣传、服务平台,提高劳动保障普法工作的社会效益。

以建立“政策进企业、进社区”服务平台为契机,建立必要的劳动保障普法宣传教育阵地,使劳动保障法制深入各基层,充分利用劳动保障工作事务所广建普法宣传基地,把接待机构、对外行政服务窗口等建立重要的普法宣传基地。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以提高对全社会各层面的服务水平。

(七)建立健全协调配合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机制。

各业务工作部门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把劳动保障普法宣传教育工作融入到业务工作中,注重实效,整体推进。实行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与普法宣传相结合;积极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与普法宣传相结合;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与普法宣传教育相结合;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与普法宣传教育相结合;加强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与普法宣传教育相结合;推进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提高劳动争议处理效能与普法宣传教育相结合等,使到宣传教育更加细化,更加直接有效。

(八)加强信息交流、沟通、反馈工作。

加强对劳动保障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实绩和典型经验、先进事迹的宣传,以促进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篇6

一、制定实施方案,建立领导机构

我所根据5月26日省厅、局的“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动员大会部署和《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所实际情况,制定了我所贯彻落实的实施方案。并于5月30日即提交所党委会讨论通过。为切实加强对此次专项整改活动的领导,我所成立了“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领导小组,由所党委书记、所长***同志任组长,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同志任副组长,其他党委委员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同志兼办公室主任。为使专项整改活动得到有条不紊地有效开展,我所活动办公室又分别下设了综合组、制度组和监督组三个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活动的日常工作运作。

二、深入宣传发动,明确目标任务

为切实做到此次专项整改活动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深入人心,我所按照实施方案自上而下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的宣传发动。5月30日上午,我所召开了党委会,由***所长和***副所长分别传达了***厅长和***副厅长、***副厅长等领导在省厅、局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用上级领导讲话精神统一了班子成员思想,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共识。5月30日下午,我所紧接着召开了中层领导会议,所领导再次传达了上级领导的讲话精神,并部署了我所的实施方案。5月31日,我所紧接着又召开了全体民警大会,对在我所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会上,党委书记、所长***同志全面传达省厅、局关于开展专项整改活动会议精神,重点传达了***厅长、***、***副厅长的重要讲话。同时对我所如何贯彻落实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副所长就我所开展专项整改活动进行了具体动员和部署。会后,各部门分别召开会议,进行了再动员,把这次开展专项整改活动精神落到了实处。为营造强烈的专项整改活动宣传氛围,我所专项整改活动办公室还充分利用所内宣传栏、办公楼滚动显示屏等宣传阵地,对活动进行了滚动式宣传,极大地增强了宣传效果。

三、组织系统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在组织学习、进行教育中,我所紧密结合已经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能力”专项教育活动和学条规、用条规专项教育活动中,组织民警认真、系统地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为人民服务》、《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人民警察法》、《国家赔偿法》、《行政许可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劳改劳教工作干警行为准则》(部令17号)、《监狱劳教人民警察着装管理规定》(部令67号)、《监狱劳教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辞退暂行办法》、司法部“十个严禁”要求及**省劳教人民警察“十个严禁”实施细则、部编《劳动教养人民警察执法手册》、局编《劳教工作人民警察公正文明执法手册》、《**省劳教工作实务手册》、《**省劳教单位警务督察暂行规定》、《**省劳教系统公正文明执法公开承诺制度》,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等,还深入组织学习郑培民、谷文昌、牛玉儒、郑忠华、林建权等英模的先进事迹和全省劳教系统敬业爱岗、严格执法、文明管理的先进典型。6月20日,我们结合学习教育活动,在所内举办了一场“我心中的劳教事业”演讲比赛,选手们在演讲中声情并茂,回顾劳动教养制度确立以来劳教事业走过的不平凡历程,颂扬劳教系统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突出业绩,弘扬广大劳教人民警察恪尽职守、爱岗敬业、敢于拼搏、勇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品质,讴歌在劳教平凡工作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和秉公办事、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捍卫法律尊严的先进典型等。通过一系列系统的学习和教育,民警的公正文明执法理念进一步增强,严格按照法律和规章办事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为下一步的查摆、整改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集中查摆问题,扎实进行整改

围绕这次专项整改活动确定的工作重点,我所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能力”专项教育活动和学条规用条规专项教育活动,集中开展查摆活动。一是主动征求意见。我们走访了相关单位,听取社会各界对我所公正文明执法的意见和建议。我所先后向省劳教局、**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市政协提案法制办、市直机关党工委、纪工委、市司法局、市检察院、延平区检察院、水东街道办事处党工委等单位发出了征求意见函。召开了党员、民警座谈会,向劳教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对解教前劳教人员进行全员谈话等。二是开展“两对照”。我们组织民警认真对照司法部“十个严禁”规定和“三个杜绝”(杜绝打骂、体罚、虐待劳教人员的行为;杜绝超时超体力劳动的行为;杜绝乱收费现象)要求,检查个人执法行为是否合乎规定要求。三是开展“五查五摆”。我们以部门为单位,组织民警认真开展五查五摆活动,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即:一查执法意识,摆学法守法意识是否浓厚;在工作中是否落实了“三像”要求;有无动辄以管理者自居,不尊重劳教人员人格;是否做到执法为民、热情服务。二查执法主体,摆劳动教养执法岗位是否全部由民警担任,有否将民警职权交由职工行使或使用劳教人员管理劳教人员的“使用拐棍”现象。三查执法制度,摆场所安全管理、禁闭、警戒具、枪枝弹药等管理制度是否合乎法律规章和上级规定要求,是否合乎场所工作实际,有无存在漏洞需要完善。四查执法程序,摆劳教人员的奖惩考核、请假、所外就医、所外执行等重大执法环节是否做到程序化和规范化;劳教人员的申诉、控告渠道是否畅通;执法内容和执法程序是否执行公开制度。五查执法行为,摆是否依法履行职责、按照法律和规章办事,是否有打骂、体罚、侮辱、虐待劳教人员的行为;是否有超时超体力劳动的行为;是否有乱收费的现象;有无利用手中职权、使用劳教人员干私活;有无与劳教人员界限不清、攀亲结友、发生经济往来;有无违反交通法规行驶机动车辆、或参与的行为。四是召开座谈会。6月15日下午,我所又分别召开中队、护卫队、机关民警三个座谈会,进一步了解掌握执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和盲点问题。

我们将集中查找出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归纳成以下五大类:一是在少数劳教执法岗位、个别执法环节中还有存在着个别民警与劳教人员界线不清、执法不廉问题。二是少数民警对班组长和照顾的“关系户”违规处理时有存在着处理标准不一、执法不公的问题。三是个别民警在对待劳教人员日常考核时,存在着随意性较大,日常管理松懈的执法不严问题。四是个别民警对劳教人员的管理方式简单,讲话言语过激,不注重维护劳教人员合法权益,在执法中有不文明行为的问题。五是少数民警履职不够认真,有存在着人在岗心不在位,直接管理不到位,不严格按制度和程序办事的执法不作为问题。针对在执法中查找出的上述“五不”问题,我所以科、队为单位,召开了组织生活会,认真对照“十个严禁”规定和场所各项管理制度的要求,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从思想上查找产生问题的原因,从工作中找准存在问题的症结,从问题隐患中查找场所安全稳定的危害,从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中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我们紧密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紧密等各项专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所党委、各科队各自认真制定了整改方案,每位民警也制定了个人整改措施。

五、健全长效机制,规范执法行为

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篇7

作为初中学生,正是在生理和心理上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可塑性强,他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死记硬背,他们对什么都表示惊奇,什么都想动手做一做,对知识与问题有一种“刨根究底”的欲望。初中阶段也是培养青少年良好习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和有创意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究兴趣最重要的阶段,也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和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作为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探索问题更广阔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学,在实践中用。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1、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有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素质和探究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能主动去探索和研究,激发好奇性和观察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逐步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养成主动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态度,初步掌握观察、调查、实验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成为好的学习者和创造者。

2、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查询、分析、加工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具有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学会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收集资料和信息,加工和处理各种资料和信息,养成主动积极地获取信息的学习习惯,发展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有效地利用先进的现代化信息工具,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善于与他人合作、沟通,并能与他人分享见解和信息,成为好的交流者。

3、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积极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养成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具有参与基本的生产劳动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体验劳动过程,发展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在劳动中培养关怀他人、团结协作、尊重劳动成果等精神品质。

4、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养成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思想意识,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家庭、社会生活,密切与自然、社会和生活的联系,体验自我对自然、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形成负责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5、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促进教师教育观、课程观的更新,改善学校的课程结构,结合学校及地方资源,完善和丰富本校课程。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发展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具体如下。

七年级:

①信息技术教育,主要内容是电脑基础知识、文字处理等。

②劳动技术教育,主要内容是手工制作。

③社区服务与实践,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对区内水污染进行调查。

八年级:

①信息技术教育,主要内容是简单的网页制作和网络访谈等。

②劳动技术教育,主要内容是手工制作等。

③校园文化艺术节、一二、九长跑比赛。

④社区服务与实践,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去白清、马耳山、可口可乐公司调查。

1、课程的管理

①组织建设。为使课程开设有序、高效,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室、教务处、德育室、团队、信息技术、总务后勤部门人员组成的实验领导小组。小组各成员按照本校实验课题、项目适当分工,分别负责校内外指导力量的组织协调和设备使用、过程落实、实验检查等各项工作的统筹安排,保证实验工作有效实施。

②课程的开发。根据本校所在新区的特点,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方案,每次实践活动必须要有详尽的计划、安排,根据计划组织实施,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以避免实验的盲目性、随意性。

③课程资源。学校现有的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丽的江

川等自然资源。2、课程的实施

①准备阶段

a、召开教师会议,通过学校综合实践方案;b、以年级为单位,选择子课题内容,撰写年级、班级活动计划;c、对教师进行案例撰写和实践操作等方面的培训;d、分析学情,设计教案;e、分班活动、组织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②实施阶段

a、确立主题;b、制定学校实施计划,建立课程管理制度;c、分班或年级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活动过程,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档案,收集记录学生体验、反应;d、定期召开综合实践老师碰头会,对活动进行交流、探讨,对案例进行反思和评价;e、课题组对各班的综合实践情况进行关注性测评,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困难及时采取措施并加以引导、调整,促使活动顺利进行;f、开展学生评价指导、探索并制定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评价指导体系。

1、评价理念

坚持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表现进行评定、鉴赏。具体策略如下:

①整体观。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主题演讲表现、研究报告、模型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提供对课程修改有用的信息,并实践于教学。

②多元化。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此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是被积极提倡的,在共同评价过程中,共同提高,共同获得实验活动的乐趣。

③过程性。评价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作业评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只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

2、对学生的评价

①作品评价式;②展示与交流式;③成果汇报式;④技能比赛式;⑤档案袋式;⑥协商研讨式。

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篇8

关键词:劳务用工;安全档案;施工安全

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建筑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其增加值约占GDp的7%,而且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而其就业人员多为农民工,农民工为建筑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但也由于该行业人员整体文化程度较低、流动性大、施工现场露天高空作业多、施工工艺复杂等特点,给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带来极大挑战,有研究分析指出安全事故的发生80%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如何加强农民工队伍的安全教育管理成为了安全工作中不可小视的重要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14年修订版)第十八条第三款“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下列职责……(三)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以及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下列职责……(二)组织或者参与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如实记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情况”的内容,建筑施工企业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应该将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由于建筑企业项目部人员相对固定,而且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较高,安全教育工作易于开展,故本文仅针对如何做好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及资料归档。本文基于笔者在重庆轨道高家花园大桥项目从事项目安全管理工作的经历,着重讲述如何采用劳务用工安全档案的方式完整性、系统性的管理从业人员教育培训问题。

1当前安全教育培训现状

1.1现场劳务作业人员流动性大,文化程度低,难以实现系统性教育培训

现场劳务作业人员普遍来自农村,文化程度低,大部分人员今天放下锄头,明天就到工地了,农田与工地两头奔走,就业不稳定。外加工程施工任务繁重与缺少连续性,与亲人异地分居等种种原因,劳务作业人员的特点就明显表现出短期性、流动性、分散性、阶段性、流水作业、农民工、文化程度低等。由于这些客观原因短期内没法改变,使得目前国内劳务作业人员难以转变为职业工人,施工现场可能存在未经培训私下上岗的情况,作业人员工作的不稳定性或高流动性决定了教育培训工作很难进行合理规划、完成系统培训。

1.2安全教育体系混乱,安全管理人员工作量大

目前大多地方的施工安全管理内业资料尚未形成体系,档案形式不一,导致安全管理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劳务人员统计、安全教育培训及资料整理的工作中,各地方、各部门的不同要求又导致了施工项目部资料整理混乱,无有效针对从业人员安全教育档案的规范整理,从而使得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无系统性、无有效体系。

2加强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的对策

2.1制定项目部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制度是开展工作的指引,从制度角度制定从业人员从入场、过程中、退场、教育计划、教育时间等一系列具体细则,规范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细化劳务用工档案的建立,而且从业人员劳务用工安全档案的建立,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还需要项目人事部门的配合,制定制度有利于约束各部门、各劳务队伍按章办事。

2.2建立劳务用工安全档案

(1)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的要求,从业人员进场时的劳务用工安全档案,可以涵盖以下几项内容:从业人员身份证复印件,制定从业人员花名册,并着重对年龄55周岁以上的人员给予劝退或者调换工作岗位,避免由于个人身体原因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入场三级安全教育记录卡,主要记录从业人员进场时间、入场教育时间及时长、工种以及三级教育的内容等信息;入场安全教育培训,根据安监总局《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的要求,对工人进场上岗作业前,进行公司级、项目部级、班组级三级安全教育,此项工作可以结合农民工学校等联合开展,由项目的人事部门组织进场施工作业人员,项目经理、安全总监、生产副经理、班组长等参与进行;从业人员安全目标责任书,主要是项目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向从业人员通知,以及根据“一岗双责”的要求,需要向从业人员表明其安全职责、安全权利与义务等内容;岗位危险告知书,主要向从业人员说明所从事的岗位存在哪些危险因素,以及如何避免的安全防护措施、方法;安全操作规程教育,主要是根据从业人员不同工种,根据相关规范的要求,将不同工种或者不同设备的操作规程向从业人员进行教育;考核资料,根据相关法规要求,从业人员必须经考核合格方能上岗,故目前各项目部普遍采用考试答卷的形式考核从业人员是否合格。(2)施工过程中,随着施工工序或者季节等的变化,还需对从业人员进行各工序或者冬季、雨季、重大节假日前后等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工程部门技术人员还需要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安全员进行监督。日常施工检查、巡查中对作业人员的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三违”现场的记录,以及对其的奖励、处罚记录、退场时间等也可归档到个人档案内。(3)现场副经理、技术员、班组长对施工人员流动性的管控。由于从业人员流动性大,项目安全部门未必能够及时发现未经安全教育培训上岗人员,这就需要项目副经理、现场施工员在安排工作时,如发现陌生面孔需及时上报,项目部也应该制定对劳务队伍或者班组长的处罚措施,预防此类现象的出现。(4)信息化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教育培训工具箱、身份证识读卡、指纹采集器等工具,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结合上述工具,可将劳务安全档案电子化,采用计算机的高速工作,将会极大程度减轻安全管理人员对劳务安全档案整理的工作量,采用信息化的另一个好处便是通过上述计算机等工具的采集加工,能够自动设计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形成系统性,便于安全管理的同时,也有利于系统性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工作水平。

2.3不断完善劳务用工安全档案

从一名作业人员进场开始到其退场,劳务用工安全档案完整记录了此人在项目部的进场时间、安全教育培训、奖励处罚、违章违纪、接受的工艺培训、退场时间等内容。此项工作的建立与完善,不仅会减轻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还避免出现作业人员缺少教育培训上岗的情况,也方便于各级单位对此项安全工作的检查,系统性、完整性的再现了从业人员从人场到退场的所有工作及表现。

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篇9

内容提要:本文作者从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现行的劳动教养法律制度在保证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稳定、与现行法律法规的冲突和实践执行中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等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提出以科学发展观和“大司法”观念规划未来劳动教养法律制度,以科学发展观设计未来劳动教养法律制度,并设计出《社会文明进步法》方案作为未来劳动教养法律制度改革的一套模式,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推广《社会文明进步法》的实施的要求。本文作者的创新思路,可作为劳教立法的一个新思路供劳教立法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劳动教养法律制度创新

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科学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吸取其他国家发展进程的教训,针对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新趋势以及现阶段我国在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新理解,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发展。笔者在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中,深刻领会到科学发展观对指导和推进我们劳动教养工作,实现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创新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在此谈一点个人学习体会,仅供参考,如有不妥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一、从科学发展观看现行劳动教养法律制度

(一)从以人为本的观点看劳动教养法律制度保证公民权利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我国劳教工作创建40多年来,虽然在维护社会治安、预防和减少犯罪作出了一定贡献。但在保证公民权利方面确实不够。

1、劳动教养对象的随意性

某些公安机关的少数执法人员缺乏尊重公民基本人权的意识,随意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在执法中,将一些不能及时侦破的疑难、复杂案件和共同犯罪中主、从犯抓捕时间不一致的犯罪嫌疑人,先暂时报送劳动教养,由劳教所“代行关押”,以期解决羁押期与案件侦破时间的矛盾,从而造成“以教代刑”现象的发生,结果是把一些不够劳动教养条件的人送进了劳教所。①

2、决定劳动教养缺乏严肃的法律程序、法律监督

劳动教养制度名义上是由公安、民政、劳动等部门组成的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行使劳动教养决定权,实际上由公安机关内的法制机构独家行使处罚权,可以不经检察院审查批准,法院开庭审理,缺乏公正合理的法定程序,缺乏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机制。少数执法人员利用劳教这一手段随意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劳动教养决定作出后,被处罚人往往无处申诉和辩解,《行政诉讼法》施行后,被处罚人不服劳动教养决定,虽可以向法院起诉,但不停止执行,严重侵犯了公民人身权利。②

3、执行手段与监狱罪犯十分相似

长期以来,劳教场所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方法一直沿袭狱政的管理模式,没有从两者的性质上加以区分,都是奉行“收得下,关得住,跑不了”的思想,重视严格管理,忽略区别对待。除了在同等条件下,奖惩有所区别外,其他方面的处遇均差别不大,对劳教人员在所区范围内的人身自由权限制很大,重视管理的处罚性,忽略管理的教育性。有人就说劳教所是“二劳改”。

(二)从协调发展的观点看劳动教养法律制度与相关法律之间的冲突1、与《宪法》的冲突

《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劳动教养制度规定的是属于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这点与《宪法》精神有冲突。

2、与《行政处罚法》的冲突

1996年10月1日实施的《行政处罚法》第九、十条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行政法规只能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劳动教养制度依据的《决定》、《规定》、《办法》属于行政法规及规章,不属于法律,这样劳动教养这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就与《行政处罚法》存在法律冲突。

3、与《立法法》的冲突

2000年7月1日施行的《立法法》第八条、条九条规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的事项只能制定法律。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除外。《决定》、《规定》作为行政法规,制定劳动教养这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和强制措施就与《立法法》第八、九条规定有冲突。

(三)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劳动教养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稳定

我国劳教工作创建40多年来,在维护社会治安、预防和减少犯罪作出了一定贡献,改造了一大批违法犯罪人员。在文化大革命阶段,劳动教养制度几乎被废除,失去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近几年,劳教场所围绕提高教育矫治这个中心,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教育转化了一大批法轮功、吸毒等类型劳教人员。但是在劳教人员解教后,社会帮教衔接工作脱节,社区环境恶劣,缺乏可持续教育改造的环境,教育改造效果降低。衡量教育改造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劳教人员解教释放后重新违法犯罪率的高低,根据1996年对山东、云南、广东、浙江等省区7个劳教场所的调查,多进宫劳教人员占劳教人员总数的平均比例为34.89%③。据近期吸毒型劳教人员复吸及其它违法行为的调查,重新违法率高达85%以上。这一数字令人触目惊心,同时也有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衡量劳动教养的成绩不仅仅是收容了多少违法人员,更应该是教育矫治了多少违法人员,使他们不再重新违法犯罪,要全面地看劳动教养对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犯罪发生起到的作用。

二、以科学发展观规划未来劳动教养法律制度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要相互协调发展。劳动教养制度必须要进行重大的改革,重新制定一部系统的、完善的、合理的新型法律制度以适应社会新的形势。在去年的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四川代表团的段维义、湖北代表团的郭生练等127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完善我国劳动教养立法》和《关于制定相关法律,改革我国现行劳动教养制度》的议案。他们认为,我国劳动教养方面的法规混乱,劳动教养制度存在严重缺陷,主要涉及劳动教养的对象范围、审批程序、期限和管理方式等问题。需要改革劳教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发展的要求。劳动教养法律制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劳动教养法律制度创新设计的思路应从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出发,以法制建设全面系统化的观念,扩大劳动教养法律制度的涉及范围,放宽视野,确定立法目标;把以人为本和以宪为纲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证实立法依据,夯实立法基础;以协调互补和系统层次论的观念,争取“三分天下”的格局,高屋建瓴,明确法律地位;以程序司法化、执行社会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完善劳动教养法律制度,健全法律体系,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一)全面审视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措施,扩大立法范围,确定立法目标

劳教立法问题是我国法制化进程中必遇的问题,劳教立法是我们党依法治国,我们政府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去年12月9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在报告代表提出的议案审议结果时,专门谈到了劳动教养立法问题。报告指出,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是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1957年批准的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建立的,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通过了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劳动教养制度实施以来,在维护社会秩序和预防减少犯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劳动教养制度确实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年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有关负责人透露,该委员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定《违法行为矫治法》的建议,以规范行政强制教育措施,笔者认为劳教立法问题不能就单一的劳教问题进行立法,应扩大劳教立法问题的波及面,全面地看待劳教立法的范围,应将涉及到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多种措施一并纳入其中,如收容教养、少年教养、收容教育、强制戒毒、收容求助(收容遣送)、工读教育、社会帮教等教育矫正措施;涉及到公民权利保护的孤儿院、养老院、精神病院等保护措施;对乞丐、残疾人、无家可归者的救济性管理措施;还有保护公民健康的强制医疗措施,如“非典”、艾滋病等传染病的治疗等等,也就是将刑罚处分与行政处分以外的所有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统一归类到司法处分中,以国家司法权的身份管理社会违法和不文明行为,即“大司法”观念。消除在刑罚处分与行政处分之间的真空地带,弥补在法律构架上存在的明显漏洞。同时要有超前意识,不要等出了“孙志刚事件”才修改收容遣送措施,出了“非典”才发现社会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太落后,使得政府对公民的社会化管理滞后于社会发展,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回顾历史,劳动教养以及其他几种涉及到限制公民人身自由行政措施的打击对象虽经几次变动,但其根本目的没有变,那就是保护人民大众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因此我们要站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点上,扩大现有劳教立法问题的讨论范围,我们以前讨论的劳教立法问题实质只是社会文明进步立法下的一个分课题。同时考虑将我们执政党的意识上升为国家意志,即把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措施法律化,因此劳教立法问题的目标应是创立一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保护法性质的法律。根据我们当前情况建立未来劳动教养制度的目标应是对那些严重缺乏守法意识,道德水平低下,心理不健康,有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违法行为,或无基本生活资料又无生活来源,有潜在犯罪可能性的中国公民,实行教育性文明矫治和保护性文明救济,将其改造成为能够适应文明社会生活,思想上文明上进,心理上积极健康,行为上文明守法的合格公民。同时对患有精神病,有潜在攻击他人人身安全的,及患有“非典”、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有潜在传播疾病,危害他人健康的人员实施保护性文明医疗。所以本人认为劳动教养立法后应作为一部独立的部门法,可定名为《社会文明进步法》(暂定名称)。在这部法律中还应包括原则性的《社会文明进步法》、诉讼性质的《社会文明诉讼法》和执行性质的《文明教育矫治法》、《文明保护救济法》《文明保护医疗法》等法律。

(二)以人为本,以宪为纲,夯实立法基础

根据我国现实状况,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有效的预防犯罪的法律体系,我们必须要以人为本,以宪为纲,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我们制定其它法律的依据,在所有法律中居于最高地位,是我国国家机关、党派、企事业单位、其它组织和全体公民的行为准则。《社会文明进步法》就从社会文明教育和社会文明保护两重角度看寻找未来劳教制度立法的依据。一是从《宪法》赋予公民享有教育和劳动的权利、公民享有健康权利和获得必要生活来源权利的角度来看,对于那处于生活水平极其低下,甚至无法生活的公民来说,他们有权利获得必要生活来源权利,政府应从社会整体文明进步的角度出发应向公民提供社会保护救济,其实我们政府已经在做这件事了,只不过没有将其法律化,如公安部门的工读学校、收容救助(收容遣送站),民政部门的孤儿院、养老院,医疗部门的精神病院。二是从宪法赋予公民享有教育和劳动的义务、公民应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角度来看,对于那些虽有生活保障,但长期畸形消耗社会资源的,长期制造社会矛盾的,破坏社会文明进步的公民,政府从社会整体文明进步的角度出发对公民采取教育性文明矫治措施,如司法部门的劳教所,公安部门的强制戒毒所、看守所,民政部门办理的自愿戒毒所。

根据《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因此,设计未来的劳动教养制度,即《社会文明进步法》创立的目的是要取消《刑法》与《行政处罚法》以外的所有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或非行政措施,包括所有实施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机关或党政机关,如目前政府部门的精神文明办公室、610办公室、禁毒办、扫黄打非办公室等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非法律化的执法机构,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走上法治化的道路。所以《社会文明进步法》是以《宪法》为立法依据的法律层次的法律制度。

(三)协调互补,层次分明,争取“三分天下”,明确法律地位文明救济措施和文明医疗措施都是以人为本的保护性措施,因而文明救济措施保护期以15天起,直至有基本生活资料,或获取生活来源,无潜在犯罪可能性为止;文明医疗措施保护期以30天起,直至身体健康,无潜在危害他人健康为止。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虽然对人身自由作出了限制,但这些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其最根本的人权,即生存权和生命权,同时也是保护他人的生命财产权和身体健康权,所以有必要将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纳入“大司法”处分中,对其人身自由作出一定的限制。

(四)可持续发展法律体系,实现程序司法化,执行社会化

某些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人权问题,特别是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指责,主要还集中在劳动教养审批程序上。现行的劳动教养决定权,由公安部门一家行使处罚权,无须经过检察院审查批准,法院开庭审理,缺乏公正合理的法定程序,缺乏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机制,与《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精神相违背,所以今后的《社会文明进步法》的程序必须司法化。在原则性的《社会文明进步法》中将适用范围应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扩大至全体公民。对于批审程序应按“人民法院依法享有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享有法律监督权”的原则将现公安机关一家说了算,改为由公安机关立案、侦察,人民检察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审判的司法程序。根据罪刑法定和罪刑相适应的法律原则,必须对《社会文明进步法》判罚的条款、期限具体化。制定诉讼性质的《社会文明诉讼法》。

执行模式,以有利于被矫治和保护对象改造成为能够适应文明社会生活,思想上文明上进,心理上积极健康,行为上文明守法的合格公民为宗旨。要制定执行性质的执行性的法律《文明教育矫治法》、《文明保护救济法》、《文明保护医疗法》等法律。《文明保护救济法》、《文明保护医疗法》主要是执行一些保护公民权利的救济和医疗措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人道精神。《社会文明教育法》主要执行是带有强制性的教育和矫治等强制措施。

《社会文明进步法》的设立,从原则性的主体法《社会文明进步法》,到程序性的诉讼法《社会文明诉讼法》,再到执行性的实施法《文明教育矫治法》、《文明保护救济法》、《文明保护医疗法》等法律组成一套完整的司法处分制度,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根本基石。

三、以科学发展观设计未来劳动教养法律制度

未来劳动教养法律制度创新设计的思路确定之后,制定怎样的设计方案呢?笔者认为劳动教养法律制度创新设计的方案也应从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出发,对原则性的主体法《社会文明进步法》、程序性的诉讼法《社会文明诉讼法》、执行性的实施法《文明教育矫治法》、《文明保护救济法》、《文明保护医疗法》等法律作出一套全面、协调、相对稳定的方案,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理论的推敲,笔者设计的未来劳动教养制度《社会文明进步法》方案如下:

(一)《社会文明进步法》的原则性主体部分

作为《社会文明进步法》的原则性主体部分要明确:法律名称、适用范围、适用对象、适用期限、具体条款等基本内容。

1、法律名称:我们制定这一部法律的目的是保护人民大众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所以以《社会文明进步法》这一名称较妥当。相应地程序性的诉讼法叫《社会文明诉讼法》,执行性的实施法叫《文明教育矫治法》、《文明保护救济法》、《文明保护医疗法》。

2、适用范围:在中国领土范围内的所有中国公民。(不包括特别行政区和居住国外的中国公民,居住中国的外国公民)

3、适用对象:对那些缺乏守法意识,道德水平低下,心理不健康,有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违法行为的中国公民,实行教育性文明矫治(简称文明矫治)。

对无基本生活资料又无生活来源,有潜在犯罪可能性的中国公民,实行保护性文明救济(简称文明救济)。

对患有精神病,有潜在攻击他人人身安全的,及患有“非典”、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有潜在传播疾病,危害他人健康的中国公民实施保护性文明医疗(简称文明医疗)。文明救济措施保护以15天起,直至有基本生活资料,或获取生活来源,无潜在犯罪可能性为止。

文明医疗措施保护以30天起,直至身体健康,无潜在危害他人健康为止。

5、具体条款:需要结合文明矫治、文明救济、文明医疗三种措施的适用情况,将具体行为综合分析,逐条逐款地明列出来,形式内容与现有的《刑法》类似,有些方面可参照《刑法》的制定。

具体条款的制定还可根据社会文明发展的现实情况制定一些有苗头的、局部地区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如办假证问题。

(二)《社会文明进步法》的程序性诉讼部分

基于程序司法化和执行社会化原则的要求,《社会文明进步法》要制定程序性的《社会文明诉讼法》,其适用程序模式应为:由司法、公安、教育、民政、卫生、劳动与保障等政府部门或公民提出申请或举报,公安部门负责调查取证,人民检察院负责起诉与监督,人民法院负责审判裁决,文明矫治由司法行政机关执行,文明保护由民政部、教育部、卫生部、劳动与保障部等政府部门执行。

1、申请:司法、公安、教育、民政、卫生、劳动与保障等政府部门和公民。

作为国家政府机关的司法、公安、教育、民政、卫生、劳动与保障等部门或公民有权根据《社会文明进步法》的有关条款,对违反《社会文明进步法》的行为向公安部门提出申请或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

2、侦察:公安部门。

公安机关是国家的治安保卫机关,负有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责,享有调查取证和侦察的权利。在办理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时,由公安机关负责案件事实的调查,并根据案件情况决定是否报申请人民检察院起诉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是较为妥当的。具体程序可以设计为:公安机关的办案人员对举报的案件进行调取证,认为违法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符合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的,应当写出《文明矫治意见书》、《文明救济意见书》、《文明医疗意见书》,连同案件有关卷宗移送基层人民检察院。

3、起诉:检察院。

检察院负责审查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的审核,对认为行为人应处以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的,向基层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审批裁定)。

4、审判:法院。

对人民检察院提起申请裁定的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负责审判裁决。决定是否执行教育性文明矫治、保护性文明救济和保护性文明医疗。

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由人民法院由基层法院作为一审法院,实行两审终审制。具体审理程序的设计,应当兼顾公正与效率。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及其委托的律师的意见。在作出裁判时,除当事人的行为及其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外,还应当充分考虑当事人的个人、家庭情况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的社会危险性。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期限的确定,应当根据《社会文明进步法》的有关条款确定封闭执行期限和开放执行期限。

5、执行:司法、教育、民政、卫生、劳动与保障等政府部门。

文明矫治由司法部等政府部门执行。

文明救济由民政部、教育部、劳动与保障部等政府部门执行。

文明医疗由卫生部等政府部门执行。

6、监督与评估:检察院。

人民检察院对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进行监督,目的是保证公正地适用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具体监督活动表现为:审查公安机关拟移送人民法院进行裁判的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所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对公安机关的不当决定提出纠正意见;对人民法院第一审未生效裁判,认为有错误的,按照上诉审提出抗诉;对人民法院已生效裁判认为存在错误,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受理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申诉;监督对适用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人员的管理,审查延长或缩短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期限,所外就医、清理和提前开放是否合法等。

人民检察院对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效果还要进行评估,客观地评价负责实施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的司法行政单位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社会效果,保证适用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所实现的社会效益最大化,避免某些负责实施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的司法行政单位追求本单位、本部门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社会文明进步法》的执行性实施部分

根据《社会文明进步法》和《文明进步诉讼法》审判结果的执行分为:文明矫治、文明救济、文明医疗三种手段,基于执行社会化原则的要求,文明矫治应由司法部执行;文明救济应由民政部、教育部、劳动与保障部等政府部门执行;文明医疗应由卫生部等政府部门执行。为确保这三种措施的有效执行,要制定执行性的法律《文明教育矫治法》、《文明保护救济法》《文明保护医疗法》来保证执行。根据性质的不同,确定执行方式和限制人身自由方面的要求。

1、《文明教育矫治法》的执行主体应当是司法行政机关(类同于现有的劳教机关)。具体文明矫治措施由司法行政机关设立的矫治机构(类同于现有的劳教所和戒毒所)负责实施。在《文明教育矫治法》中,确立与文明矫治制度目的相契合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即确立封闭式和开放式管理模式,建立与社会环境相隔绝的封闭式文明矫治所和与社会环境相一致的开放式文明矫治所,封闭式文明矫治所执行矫治对象封闭执行期的执行,开放式文明矫治所执行矫治对象开放执行期的执行。保障其与外界联络的权利,与其亲友会见的权利。对于执行期间的行为矫治、教育培训、所外执行、延期或减期、所外就医、提前开放等问题。目前已被列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五年立法规划的《违法行为矫治法》和我们所说的《文明教育矫治法》有许多相似之处。

2、《文明文明救济法》的执行主体应当是由民政、教育、劳动与保障部等政府部门。具体文明救济措施由民政、教育、劳动与保障部等行政机关设立的救助机构(类同于现有的收容教养、少年教养、收容教育、收容救助站、工读学校、孤儿院、养老院和残疾人康复学校)负责实施。在《文明文明救济法》中,确立与文明保护救制度目的相契合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即确立半开放式管理模式,建立与社会环境相近的半开放式文明救济所。保障其生活生存的权利与受教育的权利。对于执行文明救济期间的监护权代管、义务劳动、教育学习、医疗、离所、留所等问题作出规定。

3、《文明文明医疗法》的执行主体应当是由卫生部等政府部门执行。具体文明医疗措施由卫生部等行政机关设立的医疗机构(类同于现有的“非典”收容医院、艾滋病医院、精神病院、自愿戒毒所和残疾人康复学校)负责实施。在《文明文明医疗法》中,确立与文明医疗制度目的相契合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即确立半开放式管理模式,建立与社会环境相近的半开放式文明医疗所。保障其生活生存的权利与受有医疗的权利。对于执行文明医疗期间的监护权代管、医疗、学习、娱乐、离所、留所等问题作出规定。

四、以科学发展观推广《社会文明进步法》的实施

科学发展观对我们基本的要求是发展,首先是发展,如果没有发展,就更谈不上科学。其次是科学,在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地发展。随着《宪法》、《刑法》、《刑事诉讼》的修订与完善,《立法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的颁布与实施,劳动教养法律制度重新立法问题目前已经被列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五年立法规划,未来劳动教养法律制度《社会文明进步法》的实施,笔者认为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实践是检验未来的劳动教养制度《社会文明进步法》的唯一标准。《社会文明进步法》设计得是否完善?是否科学?只有付诸于实践,让实践来证明。《社会文明进步法》的实施,是一场重大的行政体制改革,是所有涉及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管理行为司法化的过程,是依法行政的根本措施。《社会文明进步法》的实施模式,我们不妨借鉴上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采取设立特别行政市区(如同设立经济特区)作为《社会文明进步法》推广(如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进行试点,认真总结经验,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足之处,建立特区模式,等特区模式逐步完善后,再进行大范围试行,如部分开放省市区试行,在实践的摸索中前进,等试点省市区的模式成熟后,再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种从特别行政市区----特别行政省区----全国的推广模式可以使因《社会文明进步法》实施的管理成本降到最低。

坚持科学实验的思想是未来的劳动教养制度《社会文明进步法》实现创新设计的根本途径。几种观点理论的争辩不如设计几套试点方案在实践中进行实验,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的正确。如果不敢实践,不敢付诸实践行动,未来的劳动教养制度即使设计得再完善、再科学、再完美无缺,也就是空纸一张,毫无意义。

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未来的劳动教养制度《社会文明进步法》实现创新设计的基本要求。实对于我们现有劳动教养制度不合理的地方,甚至违反《宪法》的地方,应该客观对待,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加以更正,改过,绝不能将错就错,一错再错。更不能将我们的缺点说成是我们的特色,不讲实际。

坚持全民参与的理念是未来的劳动教养制度《社会文明进步法》实现创新设计的基本动力。未来的劳动教养制度,即《社会文明进步法》涉及到公安部、民政部、卫生部、劳动与保障部等政府部门权利和义务的调整,涉及到全体公民的人身自由。因而与此可能发生权益相关的部分和个人都应积极参与到劳动教养法律制度创新设计中来,全体法制工作者、国家机关和党的领导们更应责无旁贷地参与到这部法律制度的制定中。

笔者在此仅发表一点个人看法,有不妥之处,欢迎指正。

注释:②参见刘智峰主编《走向司法公正——司法腐败纪实》,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361页。

③参见《多进宫劳动教养人员的现状与法律对策》,载《犯罪与改造研究》,1998年第3期,第19页。

④参见李忠信主编:《公安执法焦点透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106页。

参考文献:

①参见姜金芳《劳动教养立法研究》,载《犯罪与改造研究》,1996年第4期,第14页

②参见夏宗素、张劲松主编:《劳动教养学基础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第89-90页。④参见夏宗素、高莹《路漫漫其修远兮――劳动教养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犯罪与改造研究》,1999年第3期,第7页。⑥参见王发强《谈劳动教养制度的存废》,载《人民检察》,2000年第2期,第32页。

⑦参见云山城著:《劳动教养研究》,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305页。

⑧参见李忠信主编:《公安执法焦点透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106页

⑨参见胡月红《劳动教养审批制度改革设想》,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0年第6期,第25页。

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篇10

收稿日期:2013-04-11

金项目:2010年度教育部规划项目“文本何以承载其重”(10SXJa820004);“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王利荣(1957-),女,湖南衡阳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娥(1989-),女,湖南衡阳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刑法学专业硕士生。

摘要:

劳动教养的强制性质不足以表达教育的真谛;短期隔离式保安处分也未能实现预防再犯的目的;由公安机关聆询程序改为司法控制,确实有可能大幅减少被处分对象的数量,但这却引出了有无改制和立法必要的重大议题。改写历史的另一手法是:将收容教养、强制医疗、强制戒毒各自归属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禁毒法调整,同时借刑法修正之势,通过有限犯罪化,分流那些处于犯罪边缘的原劳教人员。

关键词:劳动教养;教养处分;保安处分;司法控制

中图分类号:DF87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3.02.05

一、旧话重提

在预防犯罪法律体系中,没有哪一种制度像劳动教养这样承受如此之多及如此之严厉的社会抨击,本世纪之初,法理学、宪法学、行政法学、刑法学和刑事诉讼法学学者曾经会诊劳教制度,粗阅2001年第6期《中外法学》专号不难发现新近讨论的劳教弊端与缺陷那时就已系统论及。

《中外法学》2001年第6期以《劳动教养研究专号》方式,登载了陈兴良、王人博、储槐植等学者的文章,对我国劳动教养的弊病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全面检讨,论者对劳教制度改革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可见讨论劳教是个老话题。

旧话重提的理由是:第一,近十余年来,国家立法部门为推动该制改革和有效规制这一隔离性预防措施,展开了相关的立法调研,但法案草拟的进程并不那么顺利,立法部门曾试图制定《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法》规范劳教的运行,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该法案名称、适用对象与适用程序却都存在明显的分歧,另有学者更是不看好如此立法的价值,笔者就曾撰文质疑拟制这部法案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但在此期间,官方反应始终非常谨慎。今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后,全国人大法工委代言人郎胜在答记者问时仍然认为,劳动教养制度如何改革,《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法》是否还需要制定,应该如何制定,还要结合整个社会的实际需要和法制建设的发展情况统筹考虑。相关内容详见载于人民网的中国人大新闻之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专题“郎胜:违法行为矫治法是否需要制定还需统筹考虑”。第二,2002年《公安机关办理劳教案件的规定》调整劳教适用对象,增加聆询程序,的确在一段时间内明显降低了劳教的适用率,但近年随着打黑和打击传销等专项行动的深入开展,送入劳教场所的人员数量又有所回升,更重要的是,其中诸如唐慧案、任建宇案等“因言获罪”案件的相继发生,再度将整个制度推到社会批评的靶心。它表明,局部修补该项制度难见实效,整体调整预防犯罪机制须有更大力度。第三,劳教适用不仅关乎公权力的合理运作,还直接涉及个人基本权利的限制,即便目前国家治安机关已经明显收紧劳教的袋口,该制度的局部实效与社会现实需要和基本价值相背仍会动摇其整体存在的正当根基。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基于对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进程的关注,它的去留理应再度受到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第四,自1970年代,传统大陆法系国家针对有再犯危险的服刑人适用剥夺自由的保安处分的做法已不多见,日本1974年草拟《改正刑法草案》迟迟未获通过的原因之一是其创设保安处分制度受到强烈质疑[1];1986年法国新刑法取消了先前“对多次累犯在刑罚之外可宣告长达10年的‘刑事监护’”的规定,改为社区跟踪监管[2]。2009年欧洲人权法院的判决认为,德国对于具有危险的倾向犯的保安监管,具有在时间上无限制的隔离特征,违反《欧洲人权公约》第7条第1款所规定的禁止溯及既往的原则。参见:樊文德国刑法中的处分制度及其保安监督述评[eB/oL][2013-03-10]http://.cn/2013-3-10国外司法变化和上述诸多现实因素的叠加,提示人们审慎掂量其制度前景。第五,随着《禁毒法》的实施和《刑事诉讼法》的修正,那些曾经为学界普遍接受的理论方案的基础条件有所改变,原劳教功能之一即强制隔离戒毒已经自立门户,强制医疗须经法院且运行特殊程序决定,此时是否还需另行立法推动劳教制度改革有待深究。比如目前劳教场所主要的收容对象是四类人:有严重违法行为但不够刑事处罚的常习性违法行为人与轻微犯罪人(包括所谓实施无理缠访或者教唆传销行为的人员)、收容教养的未成年人、因信奉破坏法律实施的人员、强制戒毒的吸毒成瘾人员。经两法分流后,由于第三类人员可局部归入第一类人员,劳教真正适用的对象缩至实施了严重违法或者轻微犯罪的人员。将他们与其他对象继续捆绑在一起,实现高度同质化管理和统一的法律规制,有无必要和是否可行都应认真应答。

近年,无论冠之于保安处分还是教养处分的名称,在改革基础上保留对实施了严重违法或轻微犯罪的人员的剥夺自由处分的理论主张,已为立法者勾勒出框架性修法方案:保留场所性强制教育或者治疗方式;限定半年至一年的限制人身自由期限;采取司法程序替代现有特殊行政程序等等,已是耳熟能详。具体可参见:林.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法律困境、价值危机与改革方向——关于制定《强制性社会预防措施法》的设想[J].法学家,2004,(4):30;储槐植.再论劳动教养制度改革[n].检察日报,2013-03-07(0a);刘仁文.刑法的结构与视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07.对此,如果只是重新搬出这些理论主张,阐释它在当下的用意和价值,不过是重复前人已经做过的事情,旧话重提无甚新意。但是,立足于规制公权力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立场,根据变化了的法治状况,重新考量理论方案,提供运用另一种手法改写历史的前景,旧话重提的意义可谓深远。

由于上述方案重在解决如何有效抑制常习性违法人员再犯问题,本文针对这些理论方案具体内容阐释自己的看法。

二、强制与教养处分之悖论

对所谓“大法不犯、小错不断,气死公安、难倒法院”的人员予以教养处分的主张,仍然保留了劳教原意即主要通过强制性劳动教育改变其敌视、蔑视法律的态度,遵守为主流社会所认同的行为规则。这一定位似乎与教化刑传统、与新派教育刑思想同根同源,因而隔离于社会的场所采取带有明显人身强制的手段教育被收容人,一向被这个社会普遍认为没有什么不妥。事实上,奉行国家父权主义,将特殊对象视为智力低下,或者存在人格缺陷的人,致使所谓教养处分经不起两方面的质问:第一,教养场所通过强制手段违背被教养人的意愿实现对其行为矫正,进而通过对行为矫正最终达到思想转变的效果,无疑是教育者的愿望,它甚至可以被诸多个例客观验证,但作为价值追求是危险的,对精神世界侵蚀和对灵魂的俘获,绝非一个人身强制措施之应为,之所为。第二,即便针对这类实施了严重违法和轻微犯罪的人员予以教养处分,可以勉强归属教育,它也早已没有供养、就业的蕴意。

强制教养的定位与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相冲突的。人权就是人按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应当享有的权利。切实做到保护人权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个人的人格尊严,切实保障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正如康德所说:“一个人绝对不应该仅仅作为一种手段去达到他人的目的。”[3]现代社会,法治国家的最终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个人的权利与自由,缺少法治状态的人权保护无疑就是一句空泛的口号。强制教养的根本症结在于剥夺了人的自主性。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试图用强制手段改变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明显缺乏伦理根基,换言之,即使这样做是可行的,一个把精神世界完全坦露给公众的人是没有主体意识的,他不可能成为有完整人格的公民。作为制度性力量,法律评价既要维护人类共存所必需的基本秩序,又要认真对待个人权利,反之,如果不当损及个人权益,人权作为法治社会的最小细胞发生破裂,法治社会就只是幻影。

强制教养与人的社会化是相冲突的,与人的实际社会生活规律不相符合。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化是人的终身课题,社会化就是指以人为个体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和技能,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看,脱离社会生存的个人不能称其为真正的人,这也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被教养人员的行为偏离维系社会共存的行为规则已经证实他们的社会化进程不尽顺利,假设再次采取社会完全隔离的方式,在一个封闭的、强制场所内完成对他们的社会化几乎是天方夜谭。即使试图营造与人的实际生活相符的模拟社会环境,这样的教养场所要完成公民教育的任务,仍然困难重重。

强制教养与教育规律相冲突。教育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活动,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理应形成一种平等的良性互动关系[4]。教育的成效取决于接受教育的人的意愿,如果受教育者是出于自身需要接受教育,教育将收到显著成效;反之,如果受教育者精神受到强制,教育的实施无异于受罚。正如拉德布鲁赫所言,教育刑奉行的“是一种强制的教育,强制招致对抗,而教育只有奉献爱心时才有可能”[5]。确切些说,国家执法机关承担教育工作具有天然的劣势,受传统执法观念的影响,这类场所的管理人员难免带有惩罚意向;即使可以冠名于“警察教师”,在被教育者的眼里他们的身份实质上只是警察。

强制教养对教养机关的要求过高,教育是一项复杂工程,一个国家执法机关显然难以完成本应由学校、单位、社区以及各政府职能部门共同完成的任务。违法犯罪是社会自身出现的病态现象,后者综合教育的失败表明换成特殊教育,效果通常也不会更好。按通行犯罪学观点,一个人违法犯罪既受个人意志支配,又是遗传与社会因素所致。如果我们不能回避以社会生态学和人类行为学来解释个人行为的动因,对单一制度的效率就理当抱以合理的期待,至少要求教养机关像“父母对待子女,医生对待病人,老师对待学生”一样帮助教养人员改恶从善,实属苛求。

三、隔离与保安处分之冲突

对所谓“大法不犯、小错不断,气死公安、难倒法院”的人员予以保安处分的主张,摆脱了定位强制教育的伦理困境,场所隔离与预防再犯的因果关联似显突出,如此定位还有德意等大陆法系国家的法例的支持,因而这类主张得到了更多学者的支持。在强制隔离戒毒被《禁毒法》规制之前,我们也曾经认为,模仿德意保安处分的理念与做法,可以全面规制我国强制治疗、收容教养和出狱人行为指导等活动。

所谓保安处分,广义上讲,就是以行为人的社会危险性为基础,所实施的以特殊预防为目的的国家处分[6]。就类型而言,保安处分分为对人的处分和对物的处分,劳教改革只是涉及对人的处分;就适用对象而言,保安处分针对的是那些已实施危害社会行为且具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人员;就适用目的而言,保安处分既不追求威慑目的,也不具有道德报应的性质,它惟一的目的就是特殊预防,亦即消除行为人的社会危险性,避免将来发生新的犯罪行为。既然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预防犯罪、改造行为人,这一制度存在的依据和基础理应为新制度所继承,保安处分制度恰如其分地表达相同的立场[7]。在论者看来,保安处分与劳动教养在价值取向上存有契合点,二者都着力于评判行为人的人格缺陷与人身危险性——即对未然之罪的预防而不是对已然之罪的惩罚,二者都是以此为事实依据对行为人采取必要的强制性羁管措施。

短期隔离处分对象,目的是希望通过在短时间内剥夺或限制处分对象的人身自由,预防其再次违法或者犯罪。短期隔离违法犯罪人的本旨是为了消除处分对象的社会危险性,这样做的终极目的不外乎是通过场所隔离,让他们不再选择犯罪。事实却证明,这种价值预设和图景想象是不切实际的。在刑法知识层面,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短期自由刑执行效果是最差的,无论是德日国家还是英美国家的刑事政策学者都普遍主张尽可能运用财产刑或社区服刑形式替代6个月以下的短期监禁刑。被判处6个月以下短期监禁刑的人员出狱后再犯率没有下降,这屡屡被发达国家官方数据所证实,1986年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曾组织过一次全国性的“提高改造质量和预防重新犯罪”的抽样调查研究活动,调查结果同样表明,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短刑犯的重新犯罪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服刑人[8]。因此,按大多数人的设想,保安处分的期限减至半年至一年,采取方式仍是集中收容或者集中“教育”,想要实现预防再犯的目标,可能会是南辕北辙。

短期隔离饱受诟病之处是被处分人间犯罪观念与技艺的“交叉感染”和“深度感染”,群体自发形成场所亚文化成为他们接受主流社会行为规则的障碍。场所隔离必然面对一对矛盾,将处分对象严格隔离倒是可以隔绝感染,但不利于他们的社会化,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会因严格隔离而明显下降,将处分对象集中收容又难以避免感染。这个道理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学者所揭示,“罪犯聚于一处,互为习恶,徒增犯罪之事。”[9]

由于都具有隔离和人身强制性质,保安处分对被适用人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监禁刑执行负效应几乎没有差别。在中国现行社会控制模式和文化背景下,犯罪是一个极具道义性评价的概念。一个人一旦被法院经过审判程序判定为“罪犯”或“犯罪人”,这就意味着社会对这个人的行为甚至这个人本身做出了否定性的法律评价,甚至是最为严厉的伦理谴责和法律非难,即打上犯罪的烙印,贴上罪犯的标签。这个标签将始终伴随着这个人的一生,使其名誉和前途均受到某种负面影响[10]。如果说监狱中的服刑人员被贴上了罪犯的标签,那么社会另类的法律标签同样也会贴在被处分人的身上。尽管在法律的抽象定性上,在押服刑人员是接受刑罚制裁或者说强制性劳动改造,被决定保安处分的人员是接受非刑罚性处分或者说接受的是强制性教育改造,事实上这种区分只存在于学理解释和官方文件之中,不具现实意义。因为无论是让一个正在接受保安处分的有正常思维的人做判断,还是让一个有正常思维的普通人做判断,监禁刑执行与所谓保安处分没有本质区别。况且历史已经给今人留下了深刻记忆,人们潜意识中已经把劳动改造与劳动教养混为一谈,在他们的眼中,二者都是“坐牢”,变性于保安处分,结局也是可想而知。

四、改聆询为司法控制之效果

与劳教如何重新定位的意见分歧现象不同,对于改革审批程序,即由特殊行政审批程序改为司法程序控制,刑事法学界和部分行政法学界大都持肯定态度。

对于劳教审批环节的弊端,法学界早已有过系统揭示,还权于司法的结论也已获得普遍支持。简言之,根据《劳动教养试行办法》:“被决定劳动教养的人,对主要事实不服的,由审批机关组织复查。经复查后,不够劳动教养条件的,应撤销劳动教养;经复查事实确凿,本人还不服的,则应坚持收容劳动教养。”所谓审批机关表面上是一个由多部门联合组成的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事实上劳教审批权是由各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法制部门具体行使,由一个负责侦查犯罪的部门行使劳教决定权,既不能避免把那些被推定有劣迹和再犯可能性的人作为准罪犯送入劳教场所,又完全可能将劳教场所作为深挖犯罪线索的“第二看守所”,况且公安部门少数几个人就可以执掌剥夺特定对象人身自由长达一至四年的权力,制度的空档本身就很明显。

面对理论批评加上深知执法之薄弱所在,为严格审查劳教的适用,提高批准质量,换取自己在打击犯罪和维护社会治安方面相对主动的地位,国家公安部于2002年出台《公安机关办理劳动教养案件规定》。应当说,作为劳教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之一,公安机关此时抛开其他部门独自制定行政性法规规范劳教活动,不尽妥当,它从一个侧面暴露了其一家独大的惯性思维;但是,该部门增设聆询程序的本意却是想要规范自身的执法活动。该规定明确要求:除经强戒复吸人员和因信奉破坏国家法律实施的人员以外,对于决定劳教二年以上的、对未成年人决定劳教的,公安部门应以劳教管理委员会的名义组织聆询。聆询类似于行政听证制度,它具体指:在劳动教养审批机关即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法制部门的主持下,办案部门和拟被劳动教养人当庭对劳动教养事实、证据、执法程序、法律依据进行陈述和辩论的程序。聆询制度试行之初,公安部门法制人员感觉自己审批劳教不再是盖章了事,他们对移送劳教条件的严格审查,使得办案部门不再动辙就提出移送劳教的申请,以致此后数年,一些省市的劳教场所出现大量床位空置的现象。只是,增设聆询程序的改革力度是有限的,因为公安机关负责调查决定的权力运行方式没有任何改变,聆询仅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公安机关内部处室职能监督的作用提高审批劳教的质量,其中行为人违法记录及证明要求、举证责任、律师参与权等方面规定,要么非常粗糙要么留有空白,加上缺乏外部监督机制的有效介入,聆询程序的运作必然越来越流于形式。近五年,随着地方政府和公安机关的主要任务是保民生、维稳定,治安重点放在抑制传销、抑制黑恶势力等方面,劳教案件出现数量上的反弹,劳教再度演变为刑事惩罚机制的漏斗,成为了典型的“法外之刑”。有些地方官员甚至将劳教制度作为对待上访和维稳工作的“神兵利器”,对反复上访人员“一次训诫,两次拘留,三次劳教”的现象屡见不鲜;对传销人员劳教的案件有所增加。而且一旦遇到强烈政治诉求牵制司法选择的情形,这种脆弱的程序控制就会很快失效,某城市打黑过程中因言获罪的极端案例的出现就是例证。

聆询程序运行令人失望无疑让更多的人回到了将其交由司法控制的结论上。第一,任何公民的人身自由非经司法程序,不受非法剥夺或限制。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裁决权由法院行使,这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鉴于行政权力扩张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最理想的外部监控模式是由法院来密切监督行政权力的规范运行。这倒不是因为法官比警察清廉,执法能力更高,而是警察权与司法权之间相互制约更符合法治原理。第二,将具有再犯罪危险的人交由司法处置,具有可行性。即使将来的强制措施期限只有1年左右,将其决定权与刑罚裁量权一道交由法院行使,审判质量更有保证。这类案件既不同于公诉案件也不同于自诉案件,但与普通刑事诉讼相同,被告人可以申请回避,有权获得辩护,可以聘请律师,不服法庭判决还可以提起上诉,上诉期间不得实际执行教养。鉴于严重违法或轻微犯罪人危害社会的程度较小,采取简易程序仍不致令法院工作压力过重。第三,尽管刑事诉讼程序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刑事法机制运行的严谨性和系统性,却非行政程序可与之相比。刑法提供相对明确的“罪刑价目表”,可以成为相关法律明确违法行为标准的重要参照,刑事诉讼程序提出与之配套的证据种类、举证责任和证明程度,法庭调查和辩论给予控辩双方质证的机会,能够成为设置新程序的样本。

应当看到,采取司法控制是以确认教养处分或保安处分为前提的,如果无需另行立法,而是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分流劳教的功能,那么这个前提就不存在,讨论司法控制也就没有意义。换个角度看,近年因审批程序的变化而导致劳教适用率大起大落的现象,提示人们预测相关立法的实效:过去劳教适用率高,与程序简便有直接关系,实现司法控制致使这一条件消失,那些界于犯罪边缘的人员更有可能被送入刑事诉讼程序或予以治安处罚,以致法庭审理决定的拟定强制性羁管的人员数降至极低,假设真是这样,还有没有必要花费这么多人力、物力维系相应的场所,有没有必要立法,都得打个问号。而如果避开这一问题,强行立法和部署制度调整,结果可能是“种下龙种,收获跳蚤”。

五、现有法律框架下之理性选择

逐次评析既有改革方案后,本文观点已非常明确。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分流劳教功能,持续推进强制戒毒、收容教养、出狱人安置帮教等预防犯罪措施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第一,改进和详化所谓轻罪化主张应对当下的问题。参见:张绍彦.理论创新与制度变革——中国劳动教养的立法选择[G]//储槐植,陈兴良,张绍彦.理性与秩序——中国劳动教养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11.即借《刑法修正案(八)》之势,微扩常见犯罪犯罪圈挤占劳教空间。

我国大陆地区刑法一直为行政处罚留足空间,但行为加定量的定罪机制却没有带来预期效果。原因之一是,在刑法出让的空间,劳教适用因缺乏有效程序控制、标准模糊,处置强度过大,导致个人权益得不到保障。而《刑法修正案(八)》的颁行实施将在相当程度上改变现状。具体地说,法案将入户盗窃、携凶器盗窃行为入罪,增设“恐吓”、“多次敲诈勒索”为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罪的行为类型,增设强迫交易罪的行为类型,都明显降低了常见犯罪的门槛,这一取向看似与刑法谦抑性原则相背,实质是犯罪圈的扩大带来了制裁圈或者说处分圈的整体紧缩,产生了节制人身处分的整体效果。应当看到,在过去任何一个时期,这类常见危害行为都是不为社会所容忍的行为,劳教为公安机关所看重是因为它能够与刑罚形成双重防线,这种对常见危害行为的处置圈远比实施《刑法修正案(八)》形成的犯罪圈大。而且这类原本归属劳教的行为人被送入刑事诉讼程序以后,所受到制裁的期限普遍少于劳教期限。

第二,根据《刑法》第17条规定,原劳教执行机关继续负责对未成年人的收容教养。该制称谓是收容教养。

《刑法》第17条明文规定,对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这是刑法确认的正式制度,无需另定法律加以确认。当然,这并不等于说收容教养本身已是一项完美的制度,只是基于本文主旨,这项制度的完善以及节制适用,诸如确定被收容教养的下限年龄、教养移送与执行的权力归属与程序、教养的期限与方式、收容教养与国家义务教育、社会保障机制的衔接等等内容,需另行撰文分析。而这是刑事法框架内部的完善问题,无需另行立法。

第三,对已经严重危害社会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由刑法、刑事诉讼法和相关精神卫生法共同规制,由精神病院负责执行。该制的称谓是强制医疗。

《刑法》第18条明确规定,对于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可以由政府予以强制医疗。对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不同于对精神正常人的强制隔离,因为我们既不能寄希望于精神病人会主动要求治疗,同时又不能忽视他们只是病人的事实。目前,刑法对强制医疗只做了原则性规定,没有明确这类人是由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治疗、司法监控下的社会治疗模式还是完全交由社会医疗机构治疗。好在刑事诉讼程序补上了这一空白,因而将来的强制医疗模式应当是司法监控下的社会治疗模式。

第四,经强戒后复吸人员的治疗由《禁毒法》系统规制,原劳教执行机关继续负责其强制隔离戒毒。该制的称谓是强制隔离戒毒。

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禁毒法》彻底改变了强制戒毒原来的格局,过去的公安强戒和劳教强戒被统一为“强制隔离戒毒”。目前从国家司法部到各省市司法局,几乎所有劳教管理部门同时挂上了戒毒局的牌子,已经说明劳教执行机关正在自行转换功能,这里,同样不等于说强制隔离戒毒制度本身不存在问题,事实上对滥用新型人员应否采取场所隔离戒毒,场所应当采取何种治疗模式,治疗期限硬性规定有无不妥,都需继续研究。

第五,运用治安处罚替代对人员的劳动教养。此谓治安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76条规定,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屡教不改的,应予劳教,这应当被理解为:立法者明显排除了对人员予以教养的可能性[11]。事实上,根据刑法规定,引诱、容留、介绍他人情节严重的已经构成犯罪。至于那些已满16周岁明知自己患有性病仍然从事易或通过性渠道放任其他疾病传播的行为人,依照刑法规定,也已构成传播性病罪或者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可见,依其轻重各自归属刑法或治安处罚法调整具有可行性。归言之,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对人员更宜采取行政罚款方式,对于其中情节严重的可以没收其违法所得且处以拘留。

尤值一提的是,在我国教育机制中,一些多次盗窃抢夺他人财物、寻衅滋事的低龄学生被学校送入地方教育部门主管的工读学校而非劳教场所,这些未成年人远离司法机制,似乎更能让其融入社会。此外,那些被德国刑法视为最危险的出狱人从来不是我国劳教场所收容的对象,这些出狱人置于社会帮教之下而其再犯率置于社会可控程度,都表明这个社会的自净能力不宜被低估,对出狱人予以社区行为指导和生活扶救,比继续隔离更有效,也更人道。

六、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观点并非全面废除劳教制度,而是试图割掉这一现制中的“病灶”,这意味着随着劳教名称的废弃,运行诸种强制处遇的观念将发生实质改变,要言之,既然维系“社会秩序的源泉在于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而非警察自身的壮志。”[12]

维系社会稳定的手段理当节制强制力度。与此同时,目前将过多精力集聚于与改革相关的立法上,不如直接沉入那些涉及限制人身自由的制度,详定其运行规则。还需说明的是,批判现制和评估方案相对容易,谁也不宜轻言,经如此这般的改革,就不再会有司法的纷争,也不再会有制度的异化,出现社会动荡时如何保证法律适时反应,还呼唤建立一套能够应对紧急状态的法律机制。而这恰恰印证了司法制度发展的应然路径,不断解决问题,不断树立信度。

参考文献:

[1]储槐植.再论劳动教养制度的合理性[J].中外法学,2002,(6):76.

[2]罗结珍.法国新刑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56.

[3]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m].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64.

[4]高莹.矫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

[5]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m].米建,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45.

[6]大谷实.刑法总论[m].黎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90.

[7]屈学武.保安处分与中国刑法改革[J].法学研究,2006,(5):67.

[8]陈志军.短期自由刑比较研究[G]//现代刑事法治问题探索.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06.

[9]切萨雷·龙勃罗梭.犯罪人论[m].黄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1.

[10]陈瑞华.劳动教养的历史考察与反思[J].中外法学,2001,(6):26.

[11]李洪雷.我国的行政拘禁制度与改革[G]//陈斯喜.中国人身权的法律保护及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78.

[12]罗伯特·雷纳.警察与政治[m].朱俊瑞,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34.

twomethodsofRewritingHistory:ontheReeducationthroughLaborSystem

wanGLirong,wanGe

(Southwest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andLaw,Chongqing401120,China)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