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与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26:55

医疗质量与管理篇1

关键词:医疗质量;计量;管理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计量作为医学研究和医疗质量控制的技术基础和重要保证,其作用和地位日益彰显。医学领域更加广泛地、大量地使用各种诊断治疗设备。这些先进的设备是医疗工作的物质技术基础,它所提供的各种医学参数直接作为临床诊断、治疗的依据。因而,要保证医疗质量,医院和相关管理部门就要抓好医用计量管理,而其中抓好医用计量器具的强制性检定尤为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规定:对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面的计量器具实行定点、定期检定。

下面简单谈谈医学计量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医疗计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医院器具检定认识不足

由于医学计量工作起步较晚,有一些单位法制观念不强,对于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从不主动向上级申请周期检定。有的科室只知道设备有故障去修理,设备在使用中或修理后的技术指标不一定符合要求,在对病人的检查时只怀疑病人有问题,从不考虑设备是否正常,因而容易造成误诊。

(二)对医疗设备监管不够完善

医院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尽快收回投资成本,导致医疗设备使用频率较高,不注意维护和保养。一些大型医疗设备甚至应该报废却还在使用,这就反映了对医疗计量监管存在很大漏洞,更新观念、更换设备是医院面临的新问题。

(三)计量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计量检定部门严格贯彻执行国家计量法律、法规,在学习和宣传计量知识,推广法定计量单位的同时还要提高计量检定员的业务素质。一些计量检测人员不具备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对医用设备的性能特点不熟悉。随着一些进口的高精密仪器广泛使用,要求计量检定员的检测能力相应提高,不仅对医疗仪器检定检查,还要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四)计量标准及配套设备陈旧有待更新

医疗设备的飞速发展,智能化、数字化仪器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同时要求计量检测设备与之相适应。有些检测部门的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陈旧落后,很难对高精密的医疗设备实施检测,甚至有些参数无法检测。因此,更新计量检定设备显得尤为重要。

为加强医疗设备的质量监控,避免计量仪器失准影响诊断治疗及发生医疗事故,国家规定医疗计量器械属于强制检定范围,应每年经过法定计量单位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由此可见,依法安全准确的使用医用计量器具不仅仅是法律的强制规定,也是保护医患双方合法利益的重要环节。我们常遇到的各种心电图机、彩超、X光透视照相、Ct机等就属于这一类,这类仪器在诊断中使患者自身产生的电信号、生理参数、压力图形等都是计量的量值。如果医用计量仪器未能定期检定,就不能正确体现客观的病情,最终会导致误诊。

二、加强医疗计量管理的措施

(一)认识到加强计量管理的重要性

医疗仪器属于一种精密仪器,但是它与普遍的精密仪器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由于医疗仪器应用的对象多是病人,因此它能够正常运作,直接关系着患者的切身利益,这一点必须得到广大医护工作者的重视。随着我国各个领域实现现代化步伐的进程不断加快,医院同样要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实行现代化管理。一是引入现代化管理手段,对医疗仪器实行现代化管理;二是医务人员加强学习,提高对医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在计量检验的过程中,严格执行与计量检验相关的规章制度。

(二)加强监管,严把质量关

监管工作要贯穿于计量器具购买与报废的全部过程。现阶段,大部分医院在对计量器具的采购与验收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检测模式下,检测的项目也只是简单的看看外观是否存在破损,启动与关闭是否正常,整个检测过程并没有涉及到对计量器具的相关参数与技术指标层面的检测。这必然会导致缺乏对计量器具输出数据的准确性的判断,这对于患者来说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因为可能存在潜在的危险性。因此,对于计量器具的监管要从始至终,比如对于新购置的计量器具,要对器具的生产许可进行检查,对于进口的计量器具要对批准标志、检定证书以及编号进行核对与审查,确保其相关技术指标与参数符合标准。

(三)加强人员素质建设

我们知道,医疗计量工作对于人员的技术要求非常高,尤其是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计量器具之中,这就对医疗计量的使用者提高了更高要求,因此,加强人员素质建设势在必行。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加强人员素质建设。一是对在岗人员进行培训工作,培训内容要涵盖专业知识培训、专职计量管理人员培训以及计量体系内审员培训等等,培训的重点要放在如何规范操作、如何正确使用计量器具、如何维护与保养计量器具等方面。二是扩大医疗计量人才的招聘工作,使计量队伍的学历水平提高一个层次。三是完善制度,引入人才竞争机制,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四)引入技术,提高计量器具的送检率

目前,医学仪器设备正在向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功能化的方向发展,Ct、DR与核磁等设备已经为各大医院所采用。因此,对于计量的检测工作,必须要有所发展。我们可以考虑引入软件技术对计量仪器进行技术检测。首先,要做好对医务人员的宣传、培训、教育工作,使他们明白计量仪器设备检测的重要性。其次,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政策与医院内部的操作规范,对计量设备进行定期送检。再次,要明确责任,做好交接工作,对于检测不合格的仪器设备绝对不能使用。最后,计量检测相关部门要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对计量检测工作要一丝不苟,同时检测价格要合理,这样才能使计量器具检测工作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总结:

综上所述,医学计量是确保医疗设备准确、有效、安全、可靠的必要手段,只有将计量管理方式和计量技术手段用于医疗质量控制环节,才能使临床获取准确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使人民群众更加对医疗诊断放心,为推进医疗服务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汤黎明,刘铁兵.医院医学工程科技术管理规范专题三——医院医疗器械质量管理技术规范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9(04)

[2]赵雁平.加强医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应要把握的几个环节[J].中国医学装备.2009(05)

[3]戴捷,冯璐琼,苏磊,王博虹.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管理模式[J].中国医学装备.2011(01)

医疗质量与管理篇2

【关键词】质量控制;医疗安全;检验科

医疗安全已成当今的社会问题,美国医学的一份报告提示,美国死于可以预防的医疗事故的人数,超过了工伤、交通事故、艾滋病等的死亡人数。虽然医疗安全涉及医院各科室,但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提供实验室依据的检验科由于检验报告时间和结果准确性等质量问题引起患者医疗损害甚至死亡也时有发生,成为医疗安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应引起检验科足够重视。为提高检验质量、减少检验差错,检验科需要一个医疗安全氛围。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将医学实验室检验全过程分为三部分,即分析前、中和后的质量管理。因此,一个完整、准确的检验结果应该是在全面的质量管理基础上产生的,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对实验室质量全方位管理而不仅仅限于检验结果本身,实验室质量保证依赖检验分析的全过程。从管理内容来讲,包括影响试验结果的全过程,也就是说,不能只重视检验分析中过程,同时应重视检验分析前和后质量控制。

1检验科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1.1分析前质量控制按照时间顺序,从临床医生开出检查申请单开始,到检验分析程序启动的一系列过程,包括检验申请、患者准备、原始样品的采集、标本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进行传递等。据相关报道,临床反馈不准确的检验结果,最终80%可溯源至检验标本采集、接受程序的不规范。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已成为国内外医学实验室管理的热点,是我国医院检验科质量控制最薄弱的环节,是潜在因素最多,最易出现问题和最难控制的环节,该环节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1.2检验前标本质量管理是全程检验质量控制中的第一环节,也是整个检验科质量管理的前提[1]。包括患者标本来源、采集方法、采集时间、抗凝剂比例、采集容器的选择、保存条件,送检过程。标本质量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尿液标本因采集容器不当,残留物引起多项结果假阳性或假阴性。尿标本未留取中段尿,导致尿液污染。标本时间超过2h发生细菌生长,葡萄糖、蛋白质分解,细胞破坏,pH由酸性转为碱性,尿酮体乙酰乙酸变为丙酮而测不到,胆红素变为胆绿素,尿胆原变为尿胆素,红细胞形态发生显著变化,药物如氯丙嗪、维生素C及部分抗生素导致结果假阴性,产生对尿液结果的影响。如血液标本溶血、抗凝血、有凝块等,血液标本的采集止血带捆扎时间太长(超过40s)导致溶血,边输液边同侧采血(输液完毕至少1h后方可采取血液标本)导致临床用药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一次采集几个血标本时应按以下顺序放置血培养管,无抗凝剂及添加剂管、凝血管、有抗凝剂(添加剂)管。应在用抗菌药物前留取临床标本,提高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送检率和阳性率。认真执行查对制度,严防标本张冠李戴。标本采集虽然简单,但要做到规范、准确,一是需要定期进行标本采集要求的培训,二是要医生、护士有高度的责任心,三是检验科认真执行不合格标本拒收、登记制度,四是需要检验科做好多部门、医生、护士沟通,定期参加临床科室的交班,及时对发现问题进行整改[2]。分析前质量保证是检验科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全面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检验科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

2检验科分析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分析过程是指被测标本在实验室检测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由检验人员通过检测仪器设备完成。近年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及省临床检验中心对医院检验科检验过程中质量工作十分重视,特别是对室内、室间质量控制的重视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因此,检验中质量是各个医院检验科工作的核心,建立高标准的Sop文件,根据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对Sop文件进行修改和补充,认真做好室内质量控制评价体系管理,特别是室内失控分析评价管理,保证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但实验室也不能停留在一个标准的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应加上高值和低值的质量控制;同时,在检测过程的中和后随标本进行高中低值的质量控制来评价检验结果,一个不准确或不真实的检验结果将误导临床医生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和处理,影响医疗安全,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3检验科分析后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分析后过程指标本经过分析后检测结果报告给医生的过程,分析后质量控制也是质量保证的最后一环,是检验科质量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质量控制最关键的一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检验报告是实验室工作的最终结果,高质量的检验报告应完整无缺项,每份检验报告应由两位专业人员检查审核后才能发出,重要和有疑问指标应通过实验室主管技师审核后方能发出。医院医务科要确定重要指标的危急报告制度,检验科对危急的结果应复查并立即与申请医生沟通情况,并有记录报告以便核查[3]。每日对仪器运作状态等情况综合分析,做到检验结果的最真实,确保医师为患者作出最佳的医疗决策。因此,分析后的质量控制是最后一关,要把好这一关,需要检验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要有很好的医学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并经常与临床沟通、交流,这样发出的报告单才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治疗依据,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否则,有可能导致前期工作前功尽弃,甚至可能对临床造成误导、误诊,给患者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近年来,我国因医疗活动中医疗安全问题引起的纠纷数量不断上升,得到有关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和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保障患者医疗安全工作已成为医疗活动的重点。虽然医疗安全涉及医疗机构各部门各环节,但检验结果准确性等直接或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处理过程,影响患者的医疗安全。临床检验质量问题直接引起患者损害甚至死亡也经常发生,是患者医疗安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应引起足够重视。有部分医学检验工作者对患者医疗安全方面尚无足够认识,一些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认为只要下大功夫保证实验过程中质量控制管理就能保证质量[4],而忽视了质量管理过程前和后的管理对检验结果影响与患者医疗安全的直接关系,使检验科的医疗安全存在了隐患。任何过程都能导致临床误诊,延误病情,致使临床医生对实验结果产生怀疑,引发医疗纠纷或事故,因此,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特别是医学检验工作者的重视。只有保证检验科质量管理的完整,提高检验科质量,才能真正彻底杜绝由检验质量问题引发的医疗纠纷和事故[5]。

参考文献

[1]李燕平.重视分折前质量控制提高检验质量[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2):219.

[2]秦晓光.分析前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亟待重视[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2):219-220.

[3]刘冰.临床检验危急值报告临床管理的探讨[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1,144(8):495-496.

[4]郭健.临床实验室的管理与发展[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1):49-51.

医疗质量与管理篇3

医疗质量是一个医院生存发展的根本,是一个医院水平高低体现,医疗安全管理是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病人服务,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严抓各种医疗质控指标,提高医疗整体水平有效减少医疗纠纷,杜绝了医疗事故的发生。

一、切实改善医疗服务

加强医德医风和医疗法规、规章制度教育,使广大职工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认真开展了内容为“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三好一满意”活动,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流程,优化诊疗环境。充实门诊医师,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坚持准时开诊,保证病人及时就诊。建立医疗费用公开透明制度,住院病人实行一日一清单制度,病人可以随时查询药品价格、住院费用等详细情况,深受病人好评。

加强医患沟通,完善沟通内容,改进沟通方式,注重沟通效果,切实加强医院基础管理,建立健全医疗安全管理组织,落实各项核心医疗工作制度和安全措施,保证医疗仪器设备合法、合理、安全使用,避免发生医疗差错和事故。严格技术准入制度,规范医疗执业行为。认真贯彻《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加强药品、医疗器械采购、储存、使用的监督管理。

二、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医疗质量安全事关群众的健康安危,是医疗服务的生命线,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主题。医疗安全的进行首先要提高医疗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狠抓规章制度的落实,时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质量安全为主题,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严格执行诊疗技术常规,把各项制度落实到各个环节之中。

成立汤旺县人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加强医疗文书质量管理,严格执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对病案质量实施全程监控和管理。制度专业技术人员考核方案,已落实奖惩机制,确保奖惩到位,对医疗服务质量考核成绩优异的科室或个人给予表扬和物质奖励;对医疗质量考核结果不达标的科室和个人给予经济处罚和全院通报批评,强化“三基三严”训练,不定期举行各级各类人员三基考核,将医务人员的临床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进行综合评定,并将考核结果与个人考核挂钩,确保医疗技术人员自身技术素质的不断完善和更新,全面提高医务人员业务素质。

三、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医疗行为是核心

今年,我院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结合各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及考核细则,并制定职能科室、业务科室综合目标责任书,做到一级管一级,一级向一级负责的格局。明确责任,保证职能,做到责、权明确,利益适度,从而管理上做到了有章可循、有章必依,逐步完善管理上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四、依法妥善处理医患纠纷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把医患纠纷处置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成立医疗纠纷协调处理小组,依法妥善处理好医患纠纷。坚持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的原则,建立健全医患纠纷预防处置机制,周密落实相关防控措施,努力化解各类医患纠纷,防止因医患纠纷引发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

医疗质量与管理篇4

关键词:医疗质量;医疗费用;公立医院;医疗保险

全民医保是深化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被认为是中国医疗保障制度优化的攻坚点[1]。而公立医院作为主要医疗服务提供机构及医保定点机构,需要承担两方面任务,即一方面应当确保临床医疗质量,提供令人满意医疗服务,另一方面还要严把医保费用及政策审核关,保证医保费用合理应用。由于目前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人员编制不足,工作压力及强度过大,医院医药费用监管工作实施多力不从心[2]。如何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加强医疗保险费用合理科学控制已成为医疗保险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之一,也是医院医保科需要加强管理的关键点[3]。

1加强医院医疗保险管理意义所在

科学合理的医保政策制定有助于预防医疗服务提供机构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产生的一系列管理问题,对于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建立稳定医保体制具有重要意义。定点医保机构医疗服务易受到医疗保险政策及激励机制的影响,产生不同医疗行为,这些最终均可转化为医疗服务质量和费用博弈上来。公立医院医保科作为医院医保费用审核管理机构,应当自觉发挥医保政策落实及推进功能,探索医保管理新型机制,掌握管理实施关键,在与上级医保管理结构加强协调沟通的同时,做好临床科室配合沟通工作,做到医疗服务质量保证和医保费用合理控制相协调。而做到这一点,公立医院应当首先与各级医疗保险服务管理机构加强沟通,使其了解医院服务水平,医疗专业优势及管理理念,取得认可与支持,进而在具体医保费用及医疗服务提供方面建立合理协商机制,真正将医保管理与医院发展整合一体。

2公立医院与医疗保险管理机构间医保管理要点探讨

2.1合理顺畅沟通机制建立促进公立医院与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医保费用支出方面达成共识是解决两者之间矛盾关键环节。公立医院与医疗保险管理机构通过建立合理顺畅沟通机制,就日常工作展开经常性对话,定时交流管理心得体会,达到建立良性工作桥梁,减少工作误解及摩擦的目的。在这一交流沟通过程中,双方磨合形成高效工作模式;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医院医保科工作人员可以将日常工作中政策执行中存在疑惑、问题,在自身无法解决情况下,汇总上报至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进行积极主动沟通,寻找解决方式,必要时制定医保政策解读手册,避免在以后工作中出现类似问题及差错,提高医院医保服务质量。

2.2积极有效谈判机制建立作为医疗保险服务提供和管理两个主体,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与定点医疗保险服务机构特别是公立医院应当按照市场经济体质建立积极有效谈判机制,进而做到公平与效益之间的平衡。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与定点医疗保险服务机构间谈判重点应为确定医疗服务价格、费用结算及支付方式,为医疗服务质量提供标准。

2.2.1公立医院与医疗保险管理机构间谈判基本原则公立医院与医疗保险管理机构所建立完善谈判机制相应原则应包括:①合理配置医疗服务资源,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及效率,降低医保管理成本;②切实保障医疗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作用,平衡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费用,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社会关注的问题。

2.2.2公立医院与医疗保险管理机构间谈判主要内容公立医院与医疗保险管理机构所建立完善谈判机制主要内容应包括:确定谈判关注重点;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已被确认可对医疗服务提供方产生重要影响,是调控供应方有效手段之一;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可调控医疗服务人员工作行为,进而发挥医疗质量和费用调节杠杆作用,以做到在控制医疗保险结算费用的同时,提高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及效率。目前存在医保管理机构医疗服务整体购买与参保患者单项付费这一差异,故公立医院医疗保险服务预付费方式是首先要确定的,特别是总额预算下住院和门诊患者付费方式,保障医疗机构提供令人满意服务质量,保证参保患者权益。

3公立医院与临床科室管理要点

3.1针对医院临床科室做好医保宣传工作组织临床各科室进行医保政策专项学习,采取多种方式巩固相关知识,如讲座、医保知识相关手册及宣讲会等;针对业务科室还应介绍医疗保险相关收费价格,对于将要开展新医疗服务项目科室要指导其做好收费控制工作,发挥医疗保险收费及质量监督管理作用[16,17]。

3.2落实临床科室医保政策执行考核机制为确保医保政策执行力度,公立医院医保管理机构应当不定期派遣人员进入各临床科室走访调查,在了解患者及家属对于医保政策了解情况的同时,收集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缺陷及问题,汇集整理并加以反馈。

3.3建立临床科室医疗保险联络机制在加强医保政策执行考核的同时,医院医保管理机构还应与临床科室联系,建立医保政策及执行联络小组,各科室配置相应联络员,明确职利,积极宣传医保政策,负责一线医护人员医保知识培训工作,处理日常医保问题,协助考核医保政策执行力度。

综上所述,公立医院医保管理工作体现了医院整体管理水平,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及全民医保深入开展更是让其地位更加重要;公立医院医保管理部分通过加强管理力度,发挥医保政策监督及执行作用,切实保障医疗服务质量提高与医疗费用控制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胡月,冷明祥,黄晓光,等.对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支付方式改革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1,3l(2):42-44.

医疗质量与管理篇5

【关键词】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医院托管;公立医院改革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核心,是医院各个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包含结构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三级结构,涉及人员、技术、规章制度、物资等要素。某新建医院作为社会资本投入的非盈利性综合民营医院,从2012年4月运行后,由一全国知名公立医院对该院实行“全面托管”,即托管医院全权负责新建医院的运营及内部管理,投资与经营相分离,绝大部分医疗技术人员和专职管理人员由托管医院选派,医疗服务及水平与托管医院保持一致。这种管理模式在医疗质量管理中既是优势也是挑战。

1全面托管模式下新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态势分析(Swot分析)

态势分析又称Swot分析法,最早由美国管理学教授韦克里于1982年提出,是英文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的缩写,其实质是对自身的综合条件进行综合和概括,分析自身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与威胁的一种方法。对全面托管模式下新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进行Swot分析,更有利于制定医疗质量管理措施,对构建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①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新建医院的产权所有者全面退出治理,托管医院不涉及资金注入,只负责输出医疗服务资源,克服了产权不清晰,权责不分明的不足,为医疗质量管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②无历史包袱,医疗质量管理可塑性强。在实践中,被托管医院受管理职责划分不清、人才流失严重、技术建设不规范等历史包袱限制,医疗质量管理难度大。但新建医院由托管医院筹备建设,避免了输入管理时产生理念及文化冲突。

③医疗质量文化可移植,促进管理理念及医疗行为统一。托管医院经过120多年的发展,学术氛围浓厚,员工主观能动性及主人翁意识强,医疗质量文化建设卓有成效。新建医院可移植托管医疗质量文化,避免托管双方管理理念和文化冲突,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

④派驻人员专业技术过硬,医疗技术与服务差异小。新建医院的人员由托管医院派驻,专业技术较之普通民营医院强、建设起点高;较其他受托管医院更利于形成系统、稳定、差异小的医疗服务模式,推进医疗质量管理。

⑤规章制度完善,执行力强。托管医院历经多年制度建设,规章制度健全,新建医院可复制,为建立自身制度规范打下基础,而基于医疗质量文化及管理理念的一致性,全面托管模式下,医务人员对规章制度的把握及认识更为准确,执行力强,执行质量高。

1.2劣势(w)

①托管医院为公立医院,强调医院公益性,与投资方关注利润与成本回收的经营理念有差异,是影响医疗质量管理的风险因素。

②临床科室兼职托管双方医、教、研工作,精力分散且部分科室负责人管理经验不足,一线医务人员选派缺乏计划性与前瞻性,人员流动性大,影响医疗质量管理。

③部分医疗流程“水土不服”。派驻人员根据工作惯性,照搬托管医院医疗流程,忽略新建医院在医院定位、发展规划、科室设置等方面与托管医院的差异,导致部分医疗流程不适用,不利于医疗质量管理。

1.3机会(o)

目前,我国民营医院发展条件较为宽松;国内成功的托管案例众多,经验可借鉴;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医需求旺盛且多元化,外部环境优越。对内而言,托管医院凝聚学科发展,部分学科对外发展热情,为新建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1.4威胁(t)

一方面,我国公立医院拥有绝对数量和质量优势,地位强势[16];另一方面各类民营医院发展势头强劲,新建医院参与市场竞争,需要在夹缝中抢夺医疗服务市场。

2新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措施

利用Swot分析模型可见,全面托管模式下新建医院既有产权、人才、技术、管理可塑性强等优势,也存在经营理念冲突、人员流动与精力分散、部分流程不适用等不足,同时面临外部医疗环境给予的机遇与挑战。为此,新建医院结合实际,夯实基础质量管理,采取创新性措施应对不足,将质量管理工具贯穿管理全过程,制定标准化医疗流程,探索建立有新建医院特色的医疗质量体系。

2.1措施

2.1.1制定高效决策机制,完善组织架构,保证执行力

建立实施院长负责制下的决策机制,形成院长(委员会)-医疗管理职能部门-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科室质量管理员的四组管理架构。常设院办公会,每周定期召开会议,由医疗质量管理的相关部门和科室参会,负责医疗质量管理中的程序化决策和部分非程序化决策,决议经医疗质量管理职能部门下达科室,追踪处理,减少管理层级,保证决策高效及措施执行到位。

2.1.2结合医院战略定位,科学合理配置各层级人员

医院战略定位以常见病、多发病和创伤性治疗为主,与托管医院形成分级诊疗,实现疑难重症集中医治与常见病分散医治的有机结合。临床采用综合病房管理模式,医护分开,床位统筹,培养配置适合多学科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并按照专业的特点科学合理配置各层级人员。初期人员均由托管医师派驻,包括院长、管理团队及医务人员,其中医务人员实行一年一轮换,原则上每个医疗组设置1个副高以上职称的医疗组长、1名主治医师和两名住院医师;每个病房配置1个住院总医师,保证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中长期逐步招聘培养本地化人员,建立稳定的人才队伍,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支撑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2.1.3针对托管模式,运用质量管理工具,严格医务人员准入准出标准

一线医务人员流动性影响医疗质量管理稳定性,新建医院运用pDCa循环(质量环)工具,从政策、关键环节与流程、督导等方面,建立完善人员档案,严格培训与考核,持续改进人员准入准出管理。

2.1.4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流程改造,保证医疗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新建医院在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辩证移植托管医院完善成熟的规章制度与医疗流程,并结合自身组织机构特点进行针对性修订与改造,如定期修订制度、改造急诊手术及进修管理、双向转诊、院外检查等流程,协调未设置的科室开展门诊,设计“门诊医师兼职会诊”模式等,避免制度与流程“水土不服”。为保证医疗管理规范化及医疗质量同质性,新建医院在全院开展规范化科室管理,通过建立标准化管理流程、指导科室建立管理目录及操作细节等,增强科室层级医疗质量管理意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2.1.5积极有效的考核,“赏罚严明”

借鉴托管医院考核体系,逐步建立、完善新建医院的医疗质量考核体系,对普通临床科室考核指标进行修订,探索对特殊科室(如急诊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等)的医疗质量考核。根据医务人员的岗位类别设计不同的绩效目标,将医疗质量、医疗纠纷发生数量、赔付额等与科室年终绩效及个人绩效挂钩,增强医师积极性,促进质量质效持续提高。

2.1.6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支撑医疗质量管理

利用信息化技术改进医疗质量管理成为主流趋势。我国大多数医院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基本信息系统为临床、科研提供支持。但存在普遍问题,如:未建立医院信息互通机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分级诊疗的推行;医院关键信息被动查询不能完全满足临床工作和运行医疗质量管理的需要,增加管理难度,降低运营效率。新建医院依托托管医院信息系统成熟的优势,搭建起远程医疗协同平台,实现远程桌面会诊或远程医疗,通过信息系统网上预约托管医院床位,解决了优势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床时间长等问题;在电子系统中部署手术间使用率及首台手术开台时间模块,以结果为导向,为医院决策提供支持,促进手术资源合理利用,提高手术质效;对关键信息,如危急值预警、会诊延迟、不良事件报告等通过设置提示界值,系统主动推送,实现实时动态预警和严格的过程控制,帮助医师减少差错,保证医疗安全。

3医疗质量管理成效

3.1完善了质控体系的建立,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新建医院在托管医院的支持下,从仅有院级质量管理组织逐步了建立院级、科室、医务人员个人等三级医疗质控层级,形成院长、职能部门、科室主任的医疗质量管理责任体系,成立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并结合每年度医疗质量改进工作方案中的工作重点,增设临床路径管理专委会、手术管理专委会等,拓展管理维度。通过发挥各委员会职能,新建医院的临床路径工作实现零突破,目前共开展39条临床路径,入径率占出院人数10.6%;手术间利用率从新建时68%上升至92%,手术资源分配更为合理。

3.2医疗业务效率大大提高,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经过

4年多的发展,新建医院年门急诊量从124778人次上升至311547人次,同比增加150%,年出院量从10781人次上升至27967人次,同比增加159%,年手术量从5113台次增加至15058台次,主要效率指标如病床周转次数达及病床使用率逐渐上升,平均住院日从12.55d降至11.27d,达到三级医院评审要求。同时新建医院打破无优势专科的局面,成立创伤、痔瘘等3个医疗中心;成功开展了腹腔镜下保留幽门及脾脏的全胰切除术、分段切除整形修复治疗环状混合痔等10余项疑难技术,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3.3人才梯队逐步形成,支撑长期可持续发展

医院运行正常以后,逐步置换一线医疗技术人员,实行本地化招聘培养,招聘标准与托管医院基本保持一致。目前,共置换医疗、护理、医技、管理等人员共371人,逐步建立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在置换过程中保持“金字塔”人才结构,保证稳定的医疗质量,支撑新建医院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4医院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有利于新建医院品牌建设新建医院同时重视医院公益性,开展“健康快车进社区”“健康快车进企业”“健康大讲堂”等公益性活动32次,服务5260人次,辐射周边100万人口,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医院影响力与美誉度逐渐扩大,逐步建立新建医院品牌。

4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

近年来,采用托管方式整合医疗资源,实现医院的持续发展已日渐普遍。全面托管模式更能从系统和细节上帮助受托管医院建立、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在公立医院托管民营医院、公立医院或其他类型的医院时均有借鉴意义。在未来,全面托管模式下的新建医院在医疗质量管理中一是需要找准发展定位,与托管医院专科差异化发展,形成互补,二是充分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孕育特色医疗质量文化;三是变“输血”为“造血”,在托管医院专家顾问团下逐步实现人才本地化,建立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最后,抓住大数据与智慧医疗契机转变思维,用信息化技术助力医院远程网络建设和移动医疗终端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开展医疗质量管理,提升医院管理内涵。

参考文献

[1]曹荣桂.医院管理学质量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48.

[3]张超.医院托管:穿新鞋,走老路?[J].中国卫生产业,2009,6(7):64-67.

[4]王硕非,揭筱纹,吴依西.民营医院托管模式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15(4):493-496.

[5]廖家智,杜杏利,陈安民,等.医院托管模式分析及启示[J].中国医院,2015(6):23-24.

[6]杜巍巍,胡弘,朱嘉龙.以省级龙头医院托管县级医院构建医疗联合体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2015(3):24-26.

[7]尹璐,王亚东,刘震.我国公立医院帮扶式托管模式实践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26):145-148,152.

[8]邹冠炀.发展民营医院的公共产品理论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5):119-123.

[9]刘贻佳.以大带小"托管模式在民营医院成长中的探索[J].吉林医学,2010,31(14):2143-2144.

[10]魏俊辉.浅谈医院托管[J].卫生经济研究,2005(5):32-33.

[11]向前,王前,邹俐爱,等.我国民营医院发展趋势及对公立医院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3,32(5):14-15.

[12]马晓静,王小万,左延莉.公立医院托管模式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10):9-12.

[13]许立新.医院托管模式及人才队伍建设的探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323-325.

医疗质量与管理篇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院医疗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医院的发展,尤其对综合性医院而言更是如此。因此,不断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应作为综合性医院发展的重点,通过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来提高患者满意度。现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综合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现状,探讨提高综合性医院医疗管理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

综合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现状及对策

当前医患矛盾比较突出,其中相当部分是因为患者不满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导致的。因此,在该背景之下,综合性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必须加以提升,医疗质量影响的不仅是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更加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要想提高综合性医院的医疗质量,就必须严格执行各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以及医疗服务水平,着力改善医院环境,从而缓解医患矛盾,促进医院的发展。

1综合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现状

1.1医院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在当前的综合性医院中,部分医务人员没有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对于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服务,某些医务人员对于患者的治疗、护理以及突发状况等未予以应有的关注。很多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没有激情,只是应付性地工作,为了工作而工作,而不是以患者的康复为本。如果出现突况,医务人员不能积极地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很多问题出现时都是患者家属第一时间发现,一旦出现医疗事故不能勇于承担责任,导致医患之间矛盾加剧。

1.2管理观念、管理模式有待更新

现阶段,综合性医院的管理仍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管理模式,在如今市场经济背景下,传统的医院质量管理模式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甚至阻碍了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1-5]。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设置了许多机构,众多的管理层使得管理工作的效率严重低下。与此同时,陈旧的管理观念也制约着综合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过分看重考评指标,并没有重视实质性的质量提高,不利于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1.3管理工作有待改进

在现阶段的综合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并没有按照规范性制度的要求对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监控,导致质量监控活动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或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没有明确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工作不到位。

2综合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提高对策

2.1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树立良好医院形象

医疗质量影响的不仅是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更加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医务人员必须对医疗质量的重要性有所了解,意识到医疗质量的重要性,明确自身的义务和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6-10]。在具体措施实施过程中,医院可以为相关的医务人员提供定期培训的机会,既要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也要进行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培训,让医务人员对于自身的角色、责任和义务能够有一个明确定位,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医务人员质量服务意识的提高,可改善工作质量,降低医患矛盾发生率,对于医务人员自身以及医院都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2.2创新管理理念,转变医院职能

综合性医院应当树立正确的质量管理观念,积极寻求更加高效的管理方式。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医院比较优秀的质量管理模式,引进风险管理模式以及临床路径模式等。此外,综合性医院还要转变医院职能[11-15]。综合性医院需要在当前医院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以市场为导向,寻求更加优化的管理方式,顺应市场发展的趋势,充分发挥医院计划、控制和领导的职能。

2.3综合性医院需要转变发展模式

当前医院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不断将医院的规模扩大,却没有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导致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诸如资源浪费、工作压力大等问题,限制了医院医疗质量水平的提高[4]。此外,医院还将患者的医治数量作为发展的标准,导致过于追求患者的接收人数,不但使服务水平严重落后,而且过于追求经济效益,使医院失去了为患者服务的动力。所以,为使综合性医院取得更好的发展,就一定要对发展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或改变,确立新的发展目标,注重医疗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避免盲目追求医院自身的发展而忽视对患者的服务。

3实例

以某市人民医院的80名医务人员为例,在未进行医疗质量管理创新前对其进行调查,然后针对医院所存在的问题,包括医疗安全医患、制度流于形式以及护士患者等多方面,进行医疗质量管理创新,然后再次对这80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与创新前比较,创新后问题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医院的创新管理对于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总之,综合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以患者为中心,树立服务患者的意识,满足患者所提出的合理要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寻求新的管理观念以及管理模式,扩大服务的范围和领域,提高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进而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作者:郭建民单位:天津市泰达医院

[参考文献]

[1]张彬,王胜.50家三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现状问卷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9):31-33.

[2]夏慧,梁晓明,许宏,等.基于临床大数据中心的医疗质量控制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6,11(2):19-21.

[3]叶庆,陈敏,陈妍妍,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手术过程质量监控系统构建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2):46-47.

[4]李红,谷惠琼,谭君,等.pDCa循环在藏区医院医疗质量检查中的应用[J].华西医学,2016,31(1):154-156.

[5]马慧芬,袁海波,戴红芳.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2):75.

[6]经万彪.医院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现状[J].医疗装备,2016,29(5):98-99.

[7]任豫晋,刘越泽.大型综合性医院在研究型医院建设中的质量管理对策探讨[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6,6(2):48-51.

[8]王振宇,严娟,宋宁宏,等.大型综合性医院全面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实践探讨[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6,6(2):43-47.

[9]祝荣文,杨道荣,尚会强,等.构建透析设备质量控制管理体系[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4):44-47.

[10]熊光星,郭中凯,贾红岩,等.基层医院机动卫勤分队医疗装备全寿命管理的初步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6,37(4):149-151.

[11]刘新,梁政亭,雷云霞.我国医院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体系的现状与思考[J].中医药导报,2016(9):30-32.

[12]牛雅萌,田剑,白继庚,等.医疗管理集团质量管理体系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6,23(3):27-30.

[13]马万强,陈俊国.某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8):582-583.

[14]杨红,李久琳,王钧慷.大型综合性医院门诊医生挂号量设置现状调查及改进策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6):420-422.

医疗质量与管理篇7

关键词:医疗质量管理;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在整个医院工作中,最主要的就是医疗质量管理,这是其所有工作中的核心内容,也是保障医院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得以生存的前提。传统的医疗质量管理注重于某一方面的技术方面,试图通过技术去解决所有的问题,而现代化的医疗质量管理则是在关注技术的同时,从心灵上关注患者,进而促进医疗质量管理的水平,并将医疗质量管理作为医院整体工作的重要内容。

1对医疗质量的理解

何为医疗质量?从患者的角度看,医疗质量可能就是对患者的服务质量,包括对患者所患病症的治疗、心理的安慰、同情等;从医生的角度看可能就是通过采用最有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从政府管理者的角度看可能就是医院的工作是否能够达到社会的预期。因此,从不同的角度看,医疗质量会有不同的认识。

狭义的医疗质量内容主要指诊断治疗是否正确、及时、有效;有无差错事故;工作能否及时等。而广义的医疗质量指是否能提供良好的服务使患者伤害最小;是否在各个医疗环节上重视期望的收益与亏损间的平衡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从上述内容来看,医疗质量其实是蕴含于医院工作之中,与整体管理质量和效益的结合,其中包含着运用高新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采用最有效的方式帮助患者恢复健康;适用人性化的服务保证工作的质量;促进医院的正常发展等。

2医疗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医疗质量管理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政府相关行政部门的监管不力政府的相关行政部门是对医疗质量进行管理的最有效的部门,也是保障医疗质量管理的决定机关。从管理的时间来看,监督可以是事前监督,也可以是事后监督。前者是指行政部门以行政许可的方式决定医疗机构是否具备资质等;后者是指在医疗机构运营过程中对医疗质量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当前不论事前还是事后,相关行政部门都没有做到有效监督,一方面是因为行政部门的质量管理监管意识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医疗行业的复杂,行政部门的相关人员并不能很好的识别是否有质量问题。

2.2医疗质量管理的思想落后,缺乏管理意识多年来,我国医院管理存在管理层次多、效率低、缺乏专业管理人员的弊端。在管理中偏向于经济利益,忽略整体性管理。此外,一些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不严格遵守操作程序,并且在出现医疗质量问题时不能积极查找原因,及时的在行业内进行差错分享,结果导致同类差错反复出现[1]。

2.3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能够对医疗质量的管理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并对是否存在问题和存在哪些问题及时指出,但是当前我国许多医疗机构并没有制定严格有效且统一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单一的评价指标不能全面反映医疗质量的实际情况,不利于发现医疗质量存在的问题。

3改进医疗质量管理问题的措施

针对医疗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及时改进:

3.1强化行政部门的监管作用前面已经提到行政部门的监管对提高医疗质量管理的水平至关重要,而我国行政部门监管的缺失正是医疗质量管理不善的重要方面,因此,行政部门要做好事前审查和事后检查工作,保障医疗质量管理的质量;其次是提高行政部门检查人员的业务素质,使其能够真正起到监管的作用。

3.2强化质量意识,更新管理理念质量管理的基础在于质量教育,医疗机构要加强宣传教育,积极贯彻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强化"三基三严"训练、医疗机构内部成立各级质量控制单位,完成员工从被动的执行到主动参与这一职能的转变,从而提高全体医务人员全程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质量改进的意识。同时,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从各个方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水平。

3.3建立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指标是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监督、评比最直观的依据。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评价单个医疗机构的指标,一类是评价多个医疗机构的指标。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需要有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广为使用的医疗质量指标体系都是采用结构、过程、结果的分类法进行划分。我国应当积极学习国外的思想,确立统一、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

4结论

医疗质量管理关系重大,而我国医疗质量管理相对落后有多个方面的原因,当然,这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活动,需要长时间的工作,更需要意识和思想观念方面的指导。

医疗质量与管理篇8

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建立正常、严谨的工作秩序,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促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发展。

二、目标:

逐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制约,协调与促进的质量保证体系,使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达到法制化、标准化,设施规范化,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

通过全面质量管理,使我院医疗质量达到国家二级甲等中医院水平。

三、健全质量管理及考核组织

1、成立院科两级质量管理组织

医院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分管院长负责,医务科、护理部、医疗质控办及主要临床、医技、药剂科室主任组成。负责制定,修改全院的医疗护理、医技、药剂质量管理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制定适合我院的医疗工作制度,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对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病案的质量实行全面管理。负责制定与修改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预案,对医疗缺陷、差错与纠纷进行调查、处理。负责制定、修改医技质量管理奖惩办法,落实奖惩制度。

各临床、医技、药剂科室设立质控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质控医、护、技、药师等人组成。负责贯彻执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医疗护理等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章。对科室的医疗质量全面管理。定期逐一检查登记和考核上报。

2、健全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

成立医院医疗质量检查小组,由分管院长担任组长,医务科、护理部主任分别负责医疗组、护理组的监督考核工作。各科室成立医疗质控小组,对本科室的医、护质量随时指导、考核。形成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疗质量检查小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

3、建立病案管理委员会、药事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医疗事故预防及处理委员会。分别负责相关事务和管理工作。

四、健全规章制度:

1、逗硬执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内容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常规。

2、重点对以下关键性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

⑴病历书写制度及规范

⑵危急重症抢救制度及首诊责任制

⑶三级医师负责制及查房制度

⑷术前讨论及手术审批制度

⑸医嘱制度

⑹会诊制度

⑺值班及~制度

⑻危重、疑难病例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⑼医疗缺陷登记及过失(纠纷)报告制度

⑽传染病登记及报告制度

⑾业务学习制度

⑿查对制度等

3、医技科室要建立标本签收、查对、质量随访、报告双签字及疑难典型病例(理)讨论制度。逐步建立影像、病理、药剂与临床联合讨论制度。

4、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传染病管理,疫情登记报告制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

五、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增强法律意识、质量意识。

1、实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严格按照《医师法》规定的范围执业。

2、新进人员岗前教育,必须进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及医疗质量管理等内容的学习。

3、不定期举行全员质量管理教育,并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考试内容。

4、对违反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的人员进行个别强化教育。

5、各科室医疗质控小组应定期组织本科的人员学习卫生法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医院有关规定。

6、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强化培训,达到人人参与,人人过关。要把“三基”、“三严”的作用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质量管理的始终。医护人员人人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操作和常用急诊急救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

7、建立医务人员医疗技术缺陷档案。

六、建立完整的医疗质量管理监测体系。

1、分级管理及考核:

(1)、各级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定期检查考核,对医疗、护理、医技、药品、病案、医院感染管理等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考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及措施。

(2)、职能部门药定期下科室进行质量检查,重点检查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上级医师查房指导能力,住院医师“三基”能力和“三严”作风。

(3)、分管院长应组织职能部门和相关科室负责人,进行节假日前检查,突击性检查及夜查房,督促检查质量管理工作。

(4)、院医疗质量检查小组要定期和不定期组织科室交叉检查、考核。

(5)各科室医疗质控小组应每月对本科室医疗质量工作进行自查、总结、上报。

2、职能部门及各临床、医技、药剂科室、质控小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措施及评价方法。要建立健全各种医疗质量记录及登记。对各种质量指标做好登记、收集、统计,定期分析评价。

3、建立质量管理效果评价及双向反馈机制。

(1)、科室医疗质控小组每月自查自评,认真分析讨论,确定应改

进的事项及重点,制定改进措施,并每月有医疗质控办上报业务工作月报表和科室当月的质控工作总结。

(2)、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向临床医技等科室下发医疗质量管理评价表,进行交叉评价,经职能部门汇总分析,在临床、医技等科室主任联系会上通报。

(3)、医务科、护理部、质控办、信息科、院感办等职能部门应将检查考核结果、医疗质量指标等,分析后提出整改意见,及时向临床、医技等科室质控小组反溃科室质控小组应根据整改建议制定整改措施,并上报相关职能部门。

医疗质量与管理篇9

努力提升医疗质量管理水平

近几年来,我市始终把加医疗质量管理,规范医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作为医疗机构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扎实有效地组织开展了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管理效益年等活动,形成了每年一个主题,多种形式培训,强化制度建设,依法监督管理的工作路子,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我市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提高对医疗质量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医院管理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各医疗机构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环境,简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越来越高。同时,卫生改革不到位、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双重矛盾逐步凸现,医患矛盾愈演愈烈,医疗纠纷事件时有发生,给医患双方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损失,严重干扰了医疗机构的正常工作秩序,损坏了卫生系统的整体形象,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为了切实解决这些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工作的满意度,我市从2000年起,把医疗质量管理摆在了重要议事日程,贯穿于卫生工作的全过程,坚持每年组织开展医疗质量管理活动。为加强对活动的领导,我局专门成立了医疗质量管理活动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市医疗质量管理活动的督导,定期检查、考核和调度活动开展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要求各医疗机构建立健全院、科两级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明确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职能科室分工明确,精心组织,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活动开展情况的督导检查,确保了活动顺利实施。

二、明确主题,确保医疗质量管理活动内容丰富

2000年以来,我市以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政策为指针,以整顿医疗秩序、保证医疗安全、强化内涵建设、杜绝医疗差错事故为目的;以加强思想教育、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法制意识为重点;以完善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职责、严格诊疗护理常规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为主要措施,每年明确主题开展医疗质量管理活动,引导、带领各医疗机构抓质量、抓管理、抓发展,使医疗质量管理逐步推向深入,努力塑造卫生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医疗服务和质量安全要求。

2000年,组织开展了以“全面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切实加强医院管理;从思想政治工作入手,强化法制教育,搞好医德医风建设;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技术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医疗质量安全年”活动。

2001年,组织开展了以“医疗质量控制、评价、监督、管理、奖励、责任追究”为主要内容的“医疗质量管理年”活动。

2002年,组织开展了以“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职责常规、规程规范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医疗质量教育年”活动。

2003年,组织开展了以“延伸医疗质量教育年”为主要内容的“医疗质量管理效益年”活动。

2004年,组织开展了以“环节质量控制、服务模式转换和合理用药”为主要内容的“医疗质量管理效益年”活动。

2005年,组织开展了以“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学习,急诊急救技术比武,完善和执行制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管理效益年”活动。

2006年,组织开展了以“提升医疗质量管理能力和水平,十项适宜技术推广,镇街卫生院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管理效益年”活动。

2007年,准备开展以“医疗质量管理制度、职责落实,实施十、百、千培训工程,镇街卫生院规范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管理效益年”活动。通过以上活动,使我市的医疗质量管理达到了思路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得力、效果明显的目的。

三、强化培训,努力提升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能力和水平

医务人员只有通过不断地培训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和水平才能得到更新和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才能不断增强。为此,在每年组织的医疗质量管理活动中,我们始终把医务人员的培训放在重要位置,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开展业务技术人员培训,努力提升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能力和水平。具体做法是:

一是组织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职责规程、常规规范的学习。我们编印《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文件汇编》、《医院管理制度和人员岗位职责》,要求各医疗机构所有人员人手一册,通过聘请专家讲座、单位集中学习、医务人员自学、专题讲座、典型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使各医疗机构所有人员了解掌握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职责规程、常规规范,强化其法律意识,增强依法执业的自觉性。

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几年来,我们组织了院长培训、业务骨干培训、病例书写培训、“三基”“三严”培训、护理培训、药品培训、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医疗纠纷防范等培训活动,使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明显提高。

三是实施科技兴医战略。牢固树立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卫生事业的思想,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学科带头人选拔和培养、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措并举,着力抓好人才培养、科研和特色专科(项目)建设,提高卫生技术队伍的整体水平。

四是规范医疗文书,加强病历质量控制。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山东省医疗护理文书书写规范》、《诊疗护理常规与操作规程》,规范医务人员的病历书写,提高医疗护理文书书写质量;从2001年起,每年坚持实行了病历质量逐级控制和评审。在各医疗机构院科两级病历质量评审的基础上,我局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出院病历,抽调专家集中评审,结果全市通报,按规定处理,并与医务人员的工资福利挂钩,有效地促进了病历质量提高。

五是组织理论考试和技术比武。近三年来,我们以培养提高镇街卫生院医护人员急救技术、程序、常用方法和治疗方案的应用为重点,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每年遴选适宜技术向镇街卫生院医护人员推广。方法是:局里组织专家,采取理论讲座和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组织镇街卫生院医护人员培训、应用;年底,对所有参加培训的医护人员的掌握应用情况进行理论考试,在此基础上,选3-5常用技术组织竞赛比武。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六是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讲座。对省、市两级组织的各种有关医疗质量管理和业务技术培训讲座,积极组织各单位参加学习,使医务人员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新观点。

四、依法监管,全面提高医疗质量管理和服务水平

为了确保各项医疗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得到落实,我们一直坚持“依法监督为主、行政管理为附、管理和处罚并举”的医疗质量管理监督机制。首先,坚持依法监管。变事后的被动说教检查为事前的主动依法监督,把医疗质量的综合监督检查与专项重点工作监督检查紧密结合,通过日常工作中依法下达监督文书,严格对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监督管理;其次,注重各项制度、措施落实。从制度、职责完善到执行,加强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的管理,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医疗安全隐患;第三,健全组织,明确责任。要求各医疗机构建立健全院科两级医疗质量管理组织,达到人员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工作协调,制定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并组织实施。院长为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领导组织职能科室,定期对医疗质量进行指导检查、监督考核;第四,形成制度落实监控体系。局和各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制定医疗质量考核标准,采取专家组质量考评、科主任座谈会、医疗质量警示谈话、医疗质量院长大查房、查房参观学习等形式,广泛开展医疗质量检查和监督工作。

五、工作成效和体会

通过以上措施的积极开展和有效实施,使我市各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各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依法执业意识明显增强,医疗服务质量得到很大改善,医疗纠纷的发生逐年减少,特别是事故性医疗纠纷一直很少,医患关系明显好转,连续三年保持了滕州市民主评议行风前三名的好成绩,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多年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我们深深体会到:

(一)医疗服务质量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医疗服务质量是医院管理的核心,是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只有树立医疗服务质量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生命线这一理念,坚持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满意的医疗服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得到持续增长。

(二)技术创新是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和不竭动力。技术创新、特色诊疗、科教兴院是医院经营管理的三大战略。只有坚持院有优势、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发展思路,医院才能在竞争中形成和保持学科学术地位和技术水平在同行中的优势,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才有可能在市场中立足和发展。

(三)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是促进医院发展的根本理念。在深化改革中,转变观念,改善服务环境和服务态度,改进工作作风,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有助于医疗服务水平上新台阶、上水平。

医疗质量与管理篇10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质量管理;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4208(2013)11-0030-02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广泛开展,社区卫生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已初见成效,但是其医疗质量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规章制度较为滞后、医疗质量评价缺少必要的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等。上海市浦东新区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始终把医疗质量管理作为重点工作开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报道如下。

1健全组织

医疗质量的管理首先需要一个完善的组织体系,我中心目前采取的管理体系是“1+3+7”条块结合管理模式,即1:中心主要领导全面负责;3:3个职能科室具体负责;7:7个质量管理委员会主抓。中心主任是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负责人,以主任为首的中心领导全面负责医疗质量管理,具体包括医疗质量管理指标体系和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完善。2008年卫生部颁布了《患者安全管理十大目标》,在主任牵头下,制定了《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患者安全目标管理工作方案》,并结合临床工作实际,细化了卫生部的安全管理目标,最终制定并形成了符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患者安全管理目标;2011年起,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从以往的常规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以中心的效率为核心,以患者的需求和满意为目标,建立了科学的组织架构、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的业务流程,使中心的医疗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医务科负责医疗质量管理,护理部负责护理质量管理,党政办负责医疗服务方面的工作,具体包括医疗质量督促、检查、监控、考评、反馈、追踪、调查、分析、解决质量问题,对照规定落实奖惩。中心重点科室和重点条线成立质量管理委员会,由中心主要领导担任委员会主任,职能科室负责人、相关科室负责人、临床骨干担任委员的组织机构,目前成立了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病案质量管理委员会、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医学伦理管理委员会,各委员会根据工作职责开展工作。如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每月召开工作例会,由医务科牵头,会议探讨当月医疗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难点,商讨解决方案,同时每月编辑《医政工作简报》,向上级领导汇报委员会工作开展情况,向职工反馈医疗质量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等。

2制定制度

整个医疗过程是由各个医疗环节组成,每一个质量环节都直接影响或者决定了医疗服务质量,因此医疗质量管理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用以规范医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我中心在卫生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结合中心的实际工作需要,制定了医疗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医疗核心制度》、《护理规章制度》、《门诊规章制度》、《诊疗环节规章制度》、《抢救流程制度》及临时制定规章制度等。随着日常诊疗工作不断出现新问题、新情况,对规章制度定期进行修改与完善,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规章制度的集中修改,根据上一年的工作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有一些特殊情况,及时在规章制度中进行完善,确保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2011年6月,上海市卫生局下发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我中心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以上通知要求,修改并完善了符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情况的抗菌药物管理规章制度,包括《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动态监管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检查、通报、诫勉谈话、处罚制度》、《抗菌药物使用指标控制制度》,通过制度的及时修改与完善,切实提高了抗菌药物临床运用水平。规章制度的制定是为了服务于临床,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我中心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规章制度的宣传、培训、考核工作,包括利用中层干部工作会议宣传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利用医务职工大会开展规章制度的培训工作、加大规章制度的考核工作,确保规章制度在每位职工的心中,形成人人遵守规章制度,人人规范诊疗行为,让制度成为一种文化、一种自觉行为。

3完善监控

医疗管理规章制度只有落实到日常临床工作中,才能体现出其价值,中心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促进各项医疗规章制度的落实,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医疗质量工作制度、规章制度、诊疗护理技术规范,我中心还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医疗质量考核标准。包括病区、门诊、医技辅助科室医疗质量综合考核标准,结合工作需要,制定专项考核标准,如抗菌药物合理运用考核标准、临床合理用血考核标准、病案质量考核标准等。我中心目前制定了三级质控网络体系,即科室自查、职能科室督查、中心领导抽查;同时各级质控组织根据考核标准进行了全程、动态监控与考评,主要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做到环节质量与终末质量检查相结合,全面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使检查制度化、标准化、常态化。

4实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