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务存在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27:02

银行业务存在问题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资本市场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现状

据相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我国商业银行收获的利润主要来源存贷款之间的差额,但是由于现在筹资成本较高,减小了存贷利差,而且利息的增长速度不是那么尽如人意,这就使商业银行获得的利润空间有一定的局限。于是许多的商业银行便把目光转移到了其他业务的上面,例如投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之所以受到各个银行的追捧是因为它本身的成本不是很高,但是却能获得可观的收益,因此各个银行建立了完整的、系统的投资银行业务框架,使其业务也处于上升的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投资银行业务处于萌芽的阶段,虽然相关的业务有很多,如:证券交易这种传统业务,以及风险投资、基金管理这种新兴业务。但因为我国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投资银行业务处于兴起的阶段,这方面的人才还很缺乏,而且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创新能力不足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等方面的制约因素都限制了它的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国内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偏低束缚了投资银行业务的拓展

1.资本市场总体规模偏小

一个国家要想发育一个完善、有效率的资本市场,那么它的前提是其资本市场达到一定的规模。然而不论是我国的投资银行还是附属的商业银行部门,其资本市场的规模相较于国外著名银行的资本市场规模而言,其规模差距不可比拟。

2.资本市场的业务品种单一

我国目前的投资银行业务有很多,但可以从事的业务种类还比较少。例如证券承销、财务顾问等一些传统的业务可以进行,但是一些创新型业务以及延伸型业务才处于探索阶段,针对于这些业务的经验较少,创新能力也相对较弱一些。正是由于这种业务的局限,使得商业银行不能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也就不能使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沟通和联系,也影响了各种金融业务的结合,降低了其竞争优势。

3.资本市场缺乏流动性和透明度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而且缺乏流动性和透明度,这是由政府的干预和资本定价机制不健全造成的。政府对资本市场的监管过于严格,而且干预过多,具体表现在从初级市场上的发展规模,甚至在流通市场上的影响不同证券的相对回报率等。这种管理方式对市场造成了分割,使各个市场的资金不能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资金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进而导致了市场的流动性不足。

(二)现有法律的规定阻碍了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

在当前的法律制度框架下,商业银行只能从事一部分投资银行业务,而证券承销、风险投资、基金管理等核心业务仍不能办理,这在某种程度上钳制了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脚步。

(三)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人才匮乏制约了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

投资银行业务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知识密度性较大,涉及领域较广的银行业务。因此它需要从业人员具有高能力、高水平以及高素质,并且对其他领域,例如财务、法律等领域的知识也要有一定的涉猎。但是我国现有的银行业务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还不够全面,他们只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很深的研究,对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还不甚了解,这样在为客户办理相关业务时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盲区,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差错,这样也就不能完全的适应投资银行业务的开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对策

(一)发展和完善国内资本市场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缓慢,规模偏小以及业务品种单一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因此发展和完善国内资本市场就变得十分重要。首先要调整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并对现有资本市场有关功能方面的定位进行分析和修改。其次,资本市场的问题来源于政府对资本市场的干涉。社会资金可以按照市场规则进行配置的前提是使不同的市场主体享受的待遇是平等的,而且市场上的信息是真实的而且可以流动的,并且那些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可以得到及时的、有效的制裁。为此,需要政府从自身出发,对管理市场方面的一些不够完善的做法进行完善和修改,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监管重点。

(二)不断完善和健全法律法规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对有关法律、法规建立的要求也更为严格。我国的立法既要有本国特色又要符合国际惯例,并且还需要具有现实性和超前性。为此我国应当借鉴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制定法律法规方面的经验,要紧贴金融行业发展的新情况,来改善现有法律法规的不足。首先,我国要有前瞻性地修改、设计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取消对经营这些投资银行核心业务的限制和改变目前不能经营证券承销、交易等业务的法律限制。其次,随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步伐加快,我国应当建立相应的法规条款来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及权利。首当其冲的是建立有效的内部交易判断标准和信息披露机制。

银行业务存在问题篇2

投资银行是从西方引入的一个概念,狭义的理解指专门服务于资本市场,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咨询、风险投资等业务的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类似于集我国券商、信托公司、私募风投、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为一体的一个综合复合体,是与商业银行相对应而存在的一个独立的金融机构。如世界知名的高盛、摩根士丹利、汇丰、瑞银等投资银行。

而我国商业银行投行是在我国分业经营监管环境中派生出来的一类银行业务板块,并非是一个独立的金融机构。其是依赖于商业银行的资源和渠道,从事着区别于传统信贷业务又与其他金融机构业务紧密联系的各种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广义理解来说,包括商业银行自身领域的资金直投、资产管理、债券承销、并购融资、财务顾问以及与各类金融机构合作的银信、银基、银证、银租、银资、银保等各类表内外创新业务都可以归类为商业银行投行业务范畴。

二、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的必要性

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以及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过去我国企业的投融资结构单一、直接融资渠道不畅、实体经济过分依赖银行融资的局面逐步被打破,商业银行传统的金融产品已无法满足企业在初创、发展、并购、上市各过程中多元化投融资需求,商业银行必须开展投行业务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一揽子金融产品的综合服务方案来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

其次,我国的金融创新推动了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业务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各类金融机构产品的相互竞争对商业银行业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种情况,商业银行必须进行战略转型,大力发展投行业务来扩大产品和服务的覆盖范围,打造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来应对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趋势。

最后,在我国商业银行具有其他金融机构不具有的优势:客户、资金和信用。商业银行依赖庞大的客户资源、强大的资金后盾及市场中最值得信赖的信用,可以较其他金融机构更容易做大、做强投行业务。而该几个优势在传统信贷业务中发挥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随着存贷利差的逐步压缩,商业银行意识到必须通过投行业务为支点,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才能更有效地放大客户、资金、信用方面的优势以获得超额收益。

总而言之,在“新常态”经济形式下,商业银行面对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必须实施从传统信贷业务向全能型经营模式转变,大力发展投行业务以扩大生存空间、增强客户忠诚度,提升商业银行收益。

三、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投行业务缺乏战略部署,产品结构、业务种类单一

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对投行产品的构建、投行业务的营运及风控模式等都缺乏全面清晰的认识,并没有长期的战略部署和业务规划,往往都是为满足客户需求在传统信贷之外派生出来一些融资产品,最终又仅是服务存、贷款业务,并没有对投行业务进行战略部署实行专业化管理,从而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相对完整的产品线,不能使之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此外,国内金融业仍实行分业经营和监管,这使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发展受到限制,大部分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品种局限在企业债券承销、理财顾问、银团贷款等领域,而对企业资本运作、并购重组、创新金融衍生品等投行核心业务涉及较少。

(二)内、外部认知度低,投行业务意识薄弱

就内部而言,投融投资创新业务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银行各大业务版块中仍扮演着配角,商业银行现阶段业务重点仍是传统信贷业务。大部分商业银行对投行业务的定位不清晰,很多只是将投行业务作为利息转化中收的一种手段,还有甚多只是利用投行业务来规避政策、实施监管套利,并没有挖掘投行业务的内在价值;从外部来看,虽然客户对财务咨询、资产管理、投融资顾问等业务需求不断增加,但由于投行业务起步较晚、成功案例有限,尤其如资产证券化、股权融资、并购重组等业务客户认知度低,对投行产品的信任度不高。许多商业银行提供的创新投行服务和产品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不能得到目标客户的认可或大范围的推广。

(三)传统的风险思维制约着投行发展,业务流程不顺

商业银行传统的风险思维更强调安全性、审慎性,“万无一失、不留死角”是商业银风控思路的关键和核心。而投行业务则更强调依靠专业技术和手段,对大概率事件进行研判而做出决策,同时运用金融工具进行风险控制和风险分散以获取超额回报。两种经营风险的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决定了两种风险文化和态度的碰撞和冲突。而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仍然用传统的风控手段和思维来评价投行业务,导致了银行内部创新部门和中后台部门之间产生严重的分歧和冲突,进一步致投使行业务的审查、审批流程不顺,阻碍着投行业务的良性发展;此外,投行业务产品交易结构复杂多样,专业度高,涉及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声誉风险往往难以精准识别,而国内商业银行受限于客观技术条件和人才条件,普遍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识别方法和风控工具,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和管理技术较落后,这样又加剧着投行创新与传统风控之间的矛盾。

(四)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不高,监管滞后

虽然近些年国内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及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但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金融市场还呈现出很多短板,例如金融工具不够丰富、产品流动性差、信息透明度低、行政干预较大等,这些都是金融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的表现。因此国内商业银行投行也不能按照完全市场化、完全价值投资的导向来发展,只能按既定的“规则”在摸索中成长,在发展中促进市场完善,表现出一种“过渡”的特性;此外,现阶段我国分业监管理念往往造成了多头监管态势,例如各部门以各自的认知角度和立场推行了各种政策法规,但这些政策法规往往重点不同、前后不一甚至相互矛盾,让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投行开展业务时无所适从或者不知所依。

(五)投行专业人才缺失,人力制度不健全

投行业务涉及知识领域广,专业要求高,业务涉及的信息量庞大且更新快,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必须要配备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队伍。而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受制于客观环境,从事投行业务的人员大多是从银行内部选聘出来,经过简单的培训即上岗,这些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的训练,从业人员专业基础、业务水平参差不齐,这些投行从业人员带着商业银行传统思路经营投行势必导致创新能力弱,缺乏系统的投行思维和战略眼光;此外,商业银行对投行业务部门团队的组织架构搭建、人才队伍培养、考核机制的等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健全的模式,这些因素都是制约投行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的发展。总之,人才的缺失和人力制度的不健全,投行业务发展必然只能停留在表面。

四、发展发展投行业务的一些建议

(一)转变投行定位、树立投行战略

要实现商业银行“新常态”下的业务转型,首先要一改将投行业务服务传统业务发展的定位思想。综合经营是未来商业银行适应金融混业的必由之路,商业银行存、贷、票业务已逐步显露出竞争乏力、无法支撑商业银行持续盈利需求的态势。随着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各家商业银行谁能在投行业务领域快速占领市场,谁就具备了未来金融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这也势必会成为未来商业银行竞争的关键领域。因此管理层需高度重视投行业务发展,调整投行业务定位,加大对投行业务的资源配置,制定长期投行业务发展战略,充分挖掘投行业务的潜力,利用银行的资金、客户、机构、品牌等优势全方位支撑投行业务发展,将投行业务打造成为商业银行的一项核心业务,以投行业务拉动对其他公业务发展,与传统信贷品种逐步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局面,发掘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优化投行业务环境、打造联动协作机制

投行不像传统信贷业务那样,有标准的业务结构、风控方式和制式合同,每一笔投行业务都不具有可复制性,需根据业务自身特点“量身定做”。可以说投行业务的专业技术占三分,协调解决问题占七分,因此投行业务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协作、联动作业尤为重要。要做到这点,商业银行应首先在制度和文化方面要建立良好的业务协调机制,为投行业务发展创造良好内部环境。尤其是审批、风险、法规、金融市场、会计运营、财务等部门要与投行部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发挥各自所长,集中力量解决问题;其次,商业银行高层管理者应充分重视部门联动工作的重要性,发挥总行管理层的统筹协调和推动作用。管理层应从全行整体发展和综合效益角度出发,促进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动,有效整合各部资源优势,发挥协同效应,增强核心竞争力;最后,对一些诸如资本市场等时效性要求较高的投行项目,应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快速联动作业小组,并建立一套绿色业务通道,小组成员部门之间围绕项目充分沟通信息,快速响应,平行作业,保证工作效率和质量,提高业务审查、审批效率,强化对客户需求的反应力。

(三)转变风险思维,重树风控体系,提高审批效率

商业银行要发展投行业务,建立与投行业务发展相匹配的风险管控机制是投行化改革的重中之重。首先,商业银行必须要转变传统的风险管控思想,充分理解和认识投行业务风险,要逐步树立既要敢于承担风险又要善于管控风险的风险理念,创立新型的适应银行综合化经营的风险文化。不解决这个我问题投行业务就没有成长的土壤,又会回到信贷业务的老路上来;其次,商业银行须建立一套具有一定风险容忍度的风险管理体系,允许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前提下获得相应的风险溢价,给予投行业务一定范围的灵活度并充分发挥和运用投行创新工具和手段规避、分散风险,增加盈利空间;再次,可逐步安排一些从事投行前台的专业人员加入风险管控队伍,鼓励其充分参与市场调查和同业交流,及时掌握市场热点和产品,加强中后台对金融市场业务的理解,减少沟通成本,提高审批效率;最后,可持续稳健的投行业务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一套风险识别方法和风险管控工具,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目前建议可借鉴发达国家的金融风险识别和管控技术,并在实践中逐步修正以适应自身的发展。

(四)加大创新力度,防范创新风险

“以变应变”是投行业务的特质,只有持续的创新才能打破目前商业银行投行产品单一的局限,商业银行投行要善于创新、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快速多变的金融市场环境。首先,创新意味着要敢于打破传统的业务运营模式、风控模式、机构设置、人力管理模式的制约,建立适合投行业务发展的新架构和新制度;其次,在保障投行业务风险可控前提下,推行以点带面的形式,鼓励总行投行部或分支机构业务创新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并在个别分支机构试点,待取得一定成效后建立规范性产品制度在全行范围内推广;最后,总行范围内可建立一支投行创新基金,激励创新并对有效成果予以奖励。同时还可以从投行业务利润中提取一定金额建立投行创新风险金,规避投行创新而带来的经营风险,对投行创新带来的风险进行有效覆盖,强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缓释。

(五)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

投行业务属于智力密集型产业,技术专、水平高、品行端的人才是发展投行业务的保障,商业银行高层管理者应从投行战略发展眼光来选聘和储备人才。首先,要打破旧的选人用人的思路,不局限于本单位、本地区的选聘范围,摒弃原来“有背景,有客户资源,能拉来存款能疏通关系”的选人思维,选聘投行从业人员应当从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具有积极探索市场的兴趣,具备发掘客户需求的洞察力以及具有较强统筹协调能力的人才为出发点。投行业务无界限,人才选聘也应该无界限,对财务管理、投资分析、法律方面的人才可考虑引进有国外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充实队伍;其次,科学的机构设置和合理的授权是这些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用武之地的重要保障,商业银行可以尝试建立“事业部制”的投行专营部门,对某些业务和产品赋予投行部相对独立决策权,便与其及时把握市场机遇,迅速决策业务;最后,商业银行还应当在原有薪酬文化的基础上,创新促进投行业务发展的薪酬体系,增强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管。设计出合理的差别性薪酬对从事投行人才的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付出进行补偿,保持员工的斗志和积极性,鼓励其责任承担和业务创新。

五、结语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虽已有十几年,但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发展还较为滞后,国内商业银行投行业务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但在社会经济快速转型的态势下,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已然成为大势所趋,要下好投行业务这盘棋,商业银行需要尽快转变经营和风险观念,打造良好的投行发展环境,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整合优势资源创新投行业务,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银行业务存在问题篇3

一、存在问题

(一)资格认定难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明确地方国库集中收付银行资格认定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人民银行国库部门负责对商业银行国库集中收付业务的资格认定。一般采用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认定方法,定量指标主要由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和网点分布四类指标组成;定性指标主要由国库业务情况评价、资金结算总体情况、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人民银行政策情况评价等六类指标组成。近年来,随着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各地入驻量的增加,新设机构迫切希望以取得资格来推动业务发展,但新设的机构不论是定量指标还是定性指标都与资格的准入规定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资格审核中加大了人民银行认定难度。

(二)业务规范难

国库集中支付实行后,财政资金的拨付流程发生了较大改变。在业务办理中,银行先向预算单位垫付拨款资金,再与国库部门清算,在时点上客观造成国库对预算支出的监督较滞后,减弱了国库部门对财政资金拨付的监督权,在银行与国库部门清算资金时,若国库部门发现支付款项有问题,也只能做事后补救,如补救不及时易形成资金风险;特别是“零”余额账户实行“先支后收”违反了“恪守信用、履约付款,谁的钱进谁的账、由谁支配、银行不垫款”的基本制度。

(三)监督检查难

首先,国库、财政、银行、预算单位之间还没有完全联网,清算信息得不到及时共享,当日不能及时进行账务核对,各参与机构之间的对账均采用月度手工勾对方式,时效性差;其次,有的地方虽然实现了联网共享,但财政、银行与国库部门传输的电子数据是没有加密的文本文件,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再次,国库部门虽然对银行资格进行了认定并签订了支付清算协议,有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检查的权利,但对“零余额账户”和结算的监管,还依赖于财政部门和人行会计部门,对银行是否存在违规行为没有明确的规定依据。

(四)行政处罚难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行政许可实施办法》规定,对银行的处罚,主要是撤销行政许可或注销行政许可;但银行从之日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取消资格,将承受来自银行、财政部门、政府的压力,如要重新认定银行,必然有一定的过程,将直接影响到国库资金的支付。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资格认定管理,严把国库准入关

一是规范地方国库集中收付银行资格认定工作。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明确地方国库集中收付银行资格认定有关事项的通知》精神,结合实际,以公开、公平、公正和效率原则,严格审核金融机构资金实力、资产状况、业务人员素质和防风险能力等方面,用集中审议与综合认定相结合的方式确定银行资格,签订“财政资金支付与清算协议书”,明确各参与方在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中的职责和义务;二是做好银行的年审工作。根据《商业银行、信用社国库业务管理办法》等的有关规定,对辖内商业银行国库集中收付业务资格进行年审,对不合格的银行机构要依法取缔资格。

(二)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强化国库监督职能

完善的财政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是财政部门、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建立财政支付信息网络,加快资金流转速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良好平台。依托一体化网络,全面监控预算单位每笔资金流向,事前做好对每笔资金用途的合规性审核,事中做好资金从国库单一账户的拨付、审核银行申请划款数额、银行是否在规定范围为预算单位办理资金支付等方面的跟踪,事后做好定期开展对银行零余额账户的检查。通过制度建设、网络建设等手段,强化国库集中支付风险管理,有效发挥人民银行国库监管职能,实时监督国库资金流向,规范国库集中支付行为,防范国库资金风险。

(三)创新监督检查手段,加大国库业务监管力度

一是创新非现场监管手段。建立信息报送制度,银行机构对新设、变更、撤销的财政、税务等征收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开设的非税收入收缴等专用账户发生变化时,须将变化情况及时报送当地人行国库部门备案,以便及时掌握和了解银行对专用账户的管理情况;建立柜面监督登记制度,人行国库部门应将有差错的缴款书、违规办理的退库书或违规拨付的预算拨款凭证在《柜面监督登记簿》上进行登记,并将有关凭证复印存档,同时,对经常出现差错的银行,及时约见相关单位负责人诫免谈话,督促整改。二是在现场检查方面,建立对商业银行国库业务定期现场检查制度,根据非现场监管发现的苗头和问题,每年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商业银行国库业务的现场检查,不断规范集中收付业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银行业务存在问题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问题对策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是指银行从事的、不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不涉及资产负债金额变动、银行仅对客户做出某种承诺,即当约定的或有事件发生时,银行要承担提供贷款或支付款项的法律责任,为此银行收取一定手续费。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是西方银行业发展的重点,从发展规模看,不少西方国家大银行的表外业务量已大大超过其表内业务量。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水平落后于西方商业银行且发展比较缓慢。但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金融创新的发展及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宽,我国商业银行要实现业务多元化,拓展新的利润来源渠道,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就必须大力推进表外业务的发展。

1.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前,我国银行的业务仅局限于存、贷、汇业务,表外业务几乎没有开展。自1979年10月中国银行首次开发信托、租赁类表外业务以来,国内各商业银行不断吸收国外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的先进经验,努力转换经营机制,先后开发了许多表外业务品种,从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20多年中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进入本世纪以来,由于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影响,以及我国加入wto后金融改革开放的程度进一步加深,金融业务创新出现了新高潮,表外业务品种的创新尤为突出。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已推出了近百种表外业务新品种。

2.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存在的问题

2.1表外业务品种偏少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品种虽得到很大程度的增加,但与外资银行相比,与市场需求相比,品种仍然较少。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还是多以传统的结算、、担保类业务为主,收入占比较低。咨询服务类、投资融资类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类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表外业务发展明显不足。表外业务品种同质性明显,单个产品竞争能力不足,优质、高端客户由于得不到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而流失。

2.2表外业务管理不规范

目前,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品种少、规模小,因而在各商业银行内部也就缺乏相应的专门机构进行营销、管理,缺乏长远规划、协调和配合。在运作中,对如何提高业务发展尚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方法和切实可靠的操作程序。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投入不足,使分支机构在开拓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而更重要的是,针对表外业务的管理法律法规在相当程度上还是空白,并未形成法律体系,且有些规定不符合国际惯例,因而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盲目性和随机性。

2.3表外业务地区发展不平衡

东南沿海及经济发达城市凭借地域、经济优势以及旺盛的需求和较高的劳动力素质,表外业务在品种和规模上发展较为迅速,并不断的在尝试各种金融衍生工具运用;中西部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相对滞后,对表外业务的认识仅停留在定义层面上,业务品种单一且主要是一些传统业务,金融创新业务更难获得广泛的开展。

2.4表外业务收益较差

表外业务是以收取手续费为主要目的的服务性业务,但目前的情况是,我国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认为其不是主要业务,致使表外业务成为商业银行为了拉拢客户而提供的一种无偿。这样直接降低了表外业务的收益,影响了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

2.5缺乏专业人才及科技的投入

表外业务涉及领域极广,而且很少动用银行的资金,主要靠银行从业人员自身的努力来完成。这就需要大量的既懂银行、投资、证券等金融专业知识,又谙熟计算机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目前,大多商业银行无论是在专业人才还是在技术手段上,对表外业务发展的支持力度都不够,既缺乏表外业务专业人才又缺乏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与配套装备,这些都已成为制约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质量提高的瓶颈。

3.加快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对策

3.1健全表外业务的相关制度规范和操作规程。

商业银行要根据每项表外业务的风险点,针对信用评估、业务风险、前台交易员和后台管理员双重审核等方面制定严格详细的规章制度对其进行约束和限制,对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设防。从基本制度上,保证表外业务经营的安全性。另外,在操作规程上,经办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手册所规定的程序办理各类业务,上级主管部门和审计稽核部门应按照操作手册对其进行检查、监督。

3.2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对表外业务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只重视收益的一面,而忽视了风险的一面。在每一项表外业务的开拓、发展和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该了解、决定、控制和监测所从事的表外业务的交易活动,尤其是投机性、自营性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稳妥地开办表外业务,不能急功近利。

3.3提高商业银行服务意识

金融业经营的多元化,服务的全面化是现代银行发展的大趋势。为了使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能更顺利,商业银行应当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对银行服务很多客户有着更多个性化的需求。因此,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要从客户的需求出发,为不同的客户开发和提供不同的业务产品和服务,实施差异化的营销策略。在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的基础上拓展业务经营范围,开发优质客户,提高服务质量,增强银行的经营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3.4加强表外业务专业人才培养和科技的投入

商业银行要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就需要有一大批熟悉银行业务、懂得金融法律法规和业务相关制度的、善于洞察客户需求和市场信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从现有员工队伍中选拔部分年富力强、具有开拓精神、业务精通并善于钻研的人员充实到表外业务岗位上来,并进行全方位、高层次的培训。同时也可采取各种措施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金融机构中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扎实理论基础知识的高级管理人员,充实到员工队伍中来。与此同时,要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力度,在加快推进计算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重视表外业务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完善服务功能,扩大网络覆盖面,提高工作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熊鹏王飞.《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当代经济管理.2008(1).

[2]王晋忠《商业银行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银行业务存在问题篇5

关键词:农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经营模式;创新能力;差异化程度;客户结构;营销管理;品牌效应 

个人金融业务是银行在经营中按客户划分市场,对居民个人和家庭提供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以满足其金融需求的业务活动。我国农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顺应时代潮流,在近年来已经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个人金融业务服务开展速度很快,业务产品层出,但从全国范围内来看,仍然处于“试水阶段”。与国内外先进银行相比,除总体业务发展战略、内部管理、考核机制的完善有差距外,还存在市场营销工作中资源整合能力差、产品创新能力低、现有的理财概念狭窄、业务发展滞后等差距,因而需要尽快找准问题,逐步完善提高。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经营管理仍主要以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经营模式。 

行领导是高端客户的推销员,客户经理是企业客户推销员、理财师、柜员是大众客户推销员。虽然也是全员营销,但未形成合力,并不是一个高效的营销系统。例如目前金融产品中,核心部分还是储蓄产品,因为每个银行都有揽存款的任务,一线业务岗位任务尤其重。所以当储户到现金窗口办理存取款业务时,工作人员就会劝说客户继续存款或者购买保险。而理财中心的员工则希望现金窗口的工作人员能向客户宣传其它的理财产品,比如说基金或者理财帐户等。但是现金窗口的员工认为自己的任务完成起来都比较困难,更不用说帮忙宣传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业务。理财中心的员工都是从事过窗口业务,深知窗口客户资源的优势,但是现在分成了两个服务区域,虽然现金区可以把存款额在10万以上的客户名单给了理财区,但打电话向客户介绍理财产品效果不太好,态度好的往往敷衍说等下一次去银行时到理财中心看看,态度不好的干脆说没时间,感觉上好像是理财中心求现金区介绍客户给他们,这多少让理财中心的员工心情郁闷,大家工作都是为了整个企业,又都是一个支行,怎么能这么不团结?而现金窗口员工则觉得你们的任务为什么要我们帮你们完成,那我们的任务谁来帮助? 

二、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市场调研不足。 

基于个人金融业务产品是上级行分派的,任务指标也是上级定的,因而基层行只是做单一推销,未能做成功的个人金融产品组合,或捆绑式销售,做成多个客户可以选择的理财方案。成功的产品策略必须拥有增长率和市场份额各不相同的产品组合。高增长的产品需要有现金投入才能获得高市场份额,低增长的产品则应产生大量现金,这两类产品缺一不可。 

三、个人金融业务服务不到位,差异化程度低。 

目前,农业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个人金融业务产品,与他行产品相比,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除了产品推出速度与他行存在差异外,多数服务趋同,产品和服务很快可以相互“复制”,无法形成真正的特色。尽管已建立多间“金钥匙理财中心”,意在为Vip客户提供全方位个人金融业务服务。理财室装修格调清新,设施齐全,不仅可满足Vip客户洽谈业务、办理业务所需,还提供舒适的休闲区,供目标客户小憩,便于拉近距离,交流沟通。硬件环境有了,但理财中心内仅有些基金、保险销售宣传单,以及当期销售的理财产品介绍,配有一个理财师,没有个人金融业务产品的完整介绍,也没有理财方案及理财流程介绍,很难传递理财中心为个人客户融资,个人财产保值增值理念,对客户来说,现在的这种个人金融业务只能说是一种技术服务,而不是让客户真正获得效益的智能服务。因为有些复杂的保险条款常常需要寿险推销员通俗化的解释才能让人弄明白,然而目前由银行的很多保险在理财室里却少有人主动地向顾客推销介绍。一些新的国债、基金等的收益、风险情况也是平常百姓所不熟悉的,单单看一下宣传册,尤其是一些老年人根本就很难弄明白。而针对普通客户的理财服务仍然只停留在很浅的层次,只是提供现有的理财产品和普通的网点服务,以及部分咨询服务,在理财产品的营销宣传和服务上针对性不强。理财中心给客户印象仅是一个基金、保险,以及本外币理财产品的卖场。 

四、科技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客户结构不理想。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由于各种原因,或自身开发有难度或等总行统一,至今尚未正常运营,而无法挖掘数据,营销人员很难及时了解个人客户单位、效益怎样,辖内有多少家庭、每个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职业收入等相关信息,很难按一定的标准将众多客户的需求进行分层管理,使营销服务趋于表面化和同质化,难以培养客户的忠诚度。五、个人金融业务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受各种因素影响,个人业务理财经理和客户经理队伍难以建成。一方面,个人客户经理特别是个人金融业务经理队伍不足,阻碍个人金融业务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个人金融业务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农业银行B分行取得个人金融理财师资格证的员工只有8人,远不适应个人金融业务规模,而且大部分取得金融理财师资格和参加过理财经理培训的专业人才仍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六、个人金融业务宣传不得力。 

宣传作为促销手段之一,低成本,高效率,应该引起管理层高度重视。农业银行B分行理财产品基本靠网点张贴的传单,和客户的口传,极可能漏掉一些大客户和潜在客户。农业银行B分行有一个网站,栏目有新闻,内部员工通知事项,下载中心等栏目,鱼龙混杂,理财专栏在右下角,很不起眼,其内容仅仅是一些过期的基金知识,以及一些过期的基金行情,及保险的基本知识,对目标受众定位不明确。 

七、个人金融业务营销管理还是粗放式,客户仅停留在柜员的头脑中。 

随着客户经理或管理人员离职,转向其他行,带来客户尤其个人客户的流失;和新型商业银行相比,对营销人员激励不够,或者是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严重挫伤前线人员的积极性,在潜在客户挖掘中处于弱势;再者,促销手段还是比较简单,一些管理人员仍然未能认识到个人金融业务是银行业竞争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无可避免的趋势,他们依然认为,国内金融监管采取分业经营体制,银行不能直接经营证券、保险等行业,现阶段开展个人金融业务仍不具备条件,在考核体制、分配机制等相关配套等激励系统措施不到位,仍然存在“重对公、轻对私”的传统思想,认为个人业务花时间、费工夫、见效慢,做一笔个人贷款与做一笔对公贷款所花费的心血相差不大,但收到的成效相差很远,个人收入上不去、单位业绩上不去,追求短期利益现象严重。 

八、品牌建设不足,缺乏知名品牌效应。 

银行业务存在问题篇6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存贷业务竞争的日益加剧,银行之间的竞争已经延伸到中间业务的领域,而该项利润的贡献额也将直接影响着银行的盈利能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银行中间业务的作用日益呈现,但在收费环节却暴露出很多问题。传统的管理机制显然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需要对银行中间业务收费存在的问题探究新的解决策略以跟随社会发展的进程。本文将对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收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建议,以期在未来的银行业务运行中形成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经验,为我国银行业乃至全国金融经济的发展献言建策。

关键词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策略

银行中间业务是银行在进行资产和负债业务时,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机构、资金资本以及商业信誉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尽可能不用或少用银行资金,而是以中间人或人的身份为客户提供咨询、、担保、办理收付及其他各类服务,在此过程中收取相应费用的金融活动。中间业务与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有所不同,银行不再像以往那样直接作为一方参与信用活动,它所扮演的是一个人或中介机构的角色,所提供的也是有偿服务。从国内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范围来看,目前所涵盖的业务范畴主要包括银行卡、信用卡、外币结算、信用证、票据担保、备用信用证、衍生金融工具、贷款承诺、咨询顾问业务以及业务等。由于其所涉及的经营范围比较广,收费事项变附属其中,所以银行中间业务收费就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银行中间业务收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收费管理机制不合理

据调查显示,银行中间业务收费机制在管理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一些中间业务项目没有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很难按照一致的标准去对待每一位客户。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即便制定了统一的收费标准规则,由于传统经营观念的影响及客户思想认识的差异,使得收费标准的推行难以真正实现;第二,银行中间业务的收费规则和收费项目的种类制定多数是由其自身公告于众的,收费的主动权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对于客户或消费者来说只是在被动地接受。近年来,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银行在进行中间业务收费时不断遭到质疑和反对,银行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大有激化之势。

(二)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干预过多

目前来看,我国没有一部完整的关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管理的法律法规,可以参照的条文也不过是散见的有限几条。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或缺乏具体的依据性和可操作性,使得商业银行在进行中间业务收费时或是信马由缰或是畏缩不敢向前。这种现实桎梏,大大影响了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收费自主定价权的行使,造成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履步维艰。近年来,新的银行中间业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收费如何管理却无定论,有好处各部门争先恐后地要管,没好处干脆离得远远的。收费管理上的混乱,势必会使政府的干预过多,中间业务滞后于管理的是否之间,收费更是难以规范。

(三)业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银行中间业务需要的是知识面广、懂技术、会管理、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的人才,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尤其要具备法律、金融、财会、计算机、税收以及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就我国目前来看,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缺乏一支具备综合性金融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的专业队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银行中间业务收费

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银行增加中间业务收费的对策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业务流程,规范收费标准

“无规矩,不成方圆。”银行在进行中间业务时,首先要做的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业务流程,规范收费标准。银行必须有一个公开的操作流程,而且这一操作流程中的各环节标准是既定的,银行和客户都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办事。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银行对中间业务收费定价才有可行性。同时收费定价要充分考虑市场竞争的变化,顺势调整价格策略,以达到新的价格平衡,最终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通过对银行中间业务制定科学合理的流程,规范银行中间业务的收费标准,增加收费环节的透明度,从根本上改变银行中间业务收费时的混乱局面,进而促进中间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建立健全收费管理机制,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有关部门应对银行中间业务收费问题深入关注,建立健全收费管理机制,建立独立的中间业务管理机构,专门负责规划、管理、考核及人才培训,使中间业务尤其是收费管理走上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另外,人才队伍建设也非常重要,对员工进行金融、财会、计算机和管理等知识的专业培训,不断更新理念并强化市场服务意识,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三)关注客户感受,以人为本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虽然银行中间业务收费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也要顾及客户的感受,对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杜绝一刀切。由于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状况的特殊性,在进行中间业务收费时难免遭到客户的质疑和反对,因此银行要循序渐进,多听取公众的意见,换位思考,做到以人为本、以客户为本,在与客户的相互理解与沟通中才能顺利地实现中间业务的收费目标。

结语: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虽然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环节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问题,但是只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相信一定能够突破当前发展的瓶颈。

参考文献:

[1]钟青青.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问题的现状及思考.致富时代(下半月).2011(02).

[2]王秀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问题浅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3]郭品,吴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的经济学分析.现代商业.2010(11).

银行业务存在问题篇7

【关键词】银行保管箱业务

一、目前银行保管箱业务存在的突出问题

1.大部分银行保管箱业务未能合理布局和实现系统管理,未能形成规模效益。大部分银行保管箱建设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在建设时,保管箱建设未能统筹规划,保管箱库往往设在当时的商业中心。多年以后随着城市商业中心的迁移,保管箱租箱率大幅下降,相关保管箱库的维护已成为鸡肋。由于拆迁成本高、涉及客户秘密等众多复杂因素,保管箱业务往往难以随商业中心搬迁,导致部分地区保管箱分布零散、效益差,未能科学布局、系统管理。而原管理保管箱的机构不断降级或降格,人员逐步被抽到其它网点,导致能配备到保管箱的工作人员紧缺、甚至不足,还造成内部控制漏洞。

2.硬件老化、配备不足、软、硬件功能存在缺陷

(1)部分保管箱由于建成时间久远,软件和硬件配备不符合要求。部分设备老化、相关电路板年久老化、电路漏损,软件系统与硬件的存在的联动存在问题。如有的银行保管箱反复出现开箱故障,导致客户投诉、不得不向客户赔钱了结。其主要原因是系统设备老化、软件设计与硬件的联动存在问题。如部分银行的保管箱库未能达到防水的功能,如国内广东、上海等个别银行的保管箱库由于在排水设计存在漏洞,在雨水过多或安防喷水装置启动后,曾出现水浸底层保管箱客户字画、邮票等珍贵物品的事件,导致对客户进行大额赔偿。

(2)保管箱业务系统众多,给管理带来难度。目前保管箱系统数目众多,涉及设计单位众多、系统编程规则多样,难以整合,大部分银行保管箱业务不得不继续采用单机版系统。目前还存在指纹识别、密码身份识别、手工操作识别等多种保管箱库。导致管理机构难以采用统一的标准对进行规范管理。

(3)保管箱系统缺乏管理和检查功能。建设保管箱库时对配套的业务系统考虑不足,缺乏完善的软件查询、管理等功能,单机版系统未联网,管理部门还难以及时进行管理、检查。单机版系统与数据往往存在保管箱工作人员日常操作的计算机上,数据安全性、可靠性较差,由于缺乏有效的稽核程序,系统和数据容易被修改而难以被发现。

(4)保管箱系统升级换代存在困难。由于保管箱业务系统多采用单机版,相关硬件配置复杂多样,系统升级换代成本高、难以编制出适合众多硬件设备配置的运行系统。部分银行未能取得保管箱系统源代码和程序,系统维护和升级主要靠相关软件或营运公司,由于涉及客户信息、业务记录和业务数据,一旦相关的维护企业倒闭或未继续进行维护,对保管箱系统进行升级和对保管箱库进行改造的难度将成难题。

3.内部管理存在漏洞。部分银行保管箱系统存在管理功能缺失、人员配置不足、管理不严、违规操作、人员混岗和钥匙管理漏洞等问题。部分工作人员长期从事保管箱业务,熟悉业务软件系统,了解流程漏洞和其他工作人员疏漏,熟悉客户财物放置秘密、使用频率,一旦作案,难以防范。而监控录像存储时间一般不足3个月,而保管箱失窃被发现往往可能在数年甚至数十年后,给案件侦破带来困难,也使犯罪分子存在侥幸心理。

4.保管箱认识存在误区。部分银行管理人员认为保管箱业务投入高、利润低,影响小,承担的赔偿金额低,业务无足轻重,管理要求不必太高。但一旦管理松懈引发案件,给银行声誉造成的影响却无法估量。在广东、上海等地曾出现客户向法院控告银行保管箱出现现金、黄金等财物失窃的案例、水浸事件,个别赔偿金额巨大。而引起媒体和社会民众的高度关注,也给银行声誉造成不良影响。如2003年1月某银行保管箱中心发生水浸事件,银行不得不以合同标准或加额外补偿方式与一百多位客户达成谅解。而海派山水画宗师吴湖帆孙子吴元京不服银行赔偿提起诉讼,虽然签订的《租箱合约》约定银行方责任造成的损失,银行方承担责任极限为不超过人民币5000元。但2004年8月底上海市一中院终审判决仍判银行赔偿76万元。

5.对外部风险防范不足。部分银行安防力量配备不足,导致保管箱库房难以有效防范犯罪分子的尾随进入和抢劫。部分银行对客户办理业务、取箱和进入库房等关键环节缺乏应有警惕,管理存在漏洞,有的银行只留客户独自在保管箱库中而没有工作人员陪同。如2009年3月香港《大公报》报道香港东亚银行发生保险箱盗窃案,歹徒属专业盗窃集团,假扮顾客进入银行后,两人引开职员注意力,另两同党则混进保险库盗窃。只使用普通硬物,挑选体积较大保险箱下手。事后警方发现有9个保险箱被撬,损失玉坠、钻石等财物共值360万元,另损失现金40万元。

二、规范银行保管箱管理和建设,有效防范风险

1.整体规划、统筹发展。应对保管箱库的分布进行整体布局和规划。下决心迁徙由于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限制、已经不适合继续开办保管箱业务的网点。

2.加强内部控制措施。增加保管箱业务的检查,避免保管箱业务和检查均被边缘化的现象。根据岗位设置要求,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在各保管箱库之间定期轮岗、调动。

3.应综合考虑它所带来的综合效益和客户体验,改变轻视保管箱业务发展和管理的认识,避免出现保管箱案件使银行声誉蒙羞的现象。保管箱业务能起到稳定现有存款客户和理财客户的作用,银行能从中发现营销潜力,吸纳新的优质客户,丰富客户资源。

银行业务存在问题篇8

关键词:金融统计;制度;问题;对策

基层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其业务范围比邮政储汇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业务品种也增多,功能进一步增强。但是,金融统计业务仍按照原邮政储汇局体制下的统计制度执行,加之,基层分支机构统计基础管理薄弱,统计队伍素质极低,导致基层邮政储蓄银行金融数据难以准确、完整统计,进而影响全辖汇总金融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应尽快予以修订完善。

一、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1.没有设置专门的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向人行报送的报表由财务会计部门的人员兼职报送,没有专门负责统计的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更没有制定金融统计及相关的职责制度,会计人员对金融统计制度不了解,很难保证邮政储蓄银行报表数据的准确性,从而影响了全辖金融统计数据的质量。

2.信贷报表未按“全科目”数据报送。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报表模式仍按邮政储汇局体制报送,向人民银行报送的数据主要是储蓄存款、现金、存放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存放同业款项、应收及预付款项、应付及暂收款、短期贷款等项指标,而其损益类指标一直未纳入金融统计“全科目”数据统计中,导致全辖金融统计报表数据不全、不真实。

3.报表对转人行项目归属不准。会计人员由于不熟悉统计项目,对一些统计项目只凭自己的理解,存在报数不准的现象。如邮政储蓄银行陆续开始办理小额存单质押贷款业务。据调查,对此项业务邮政储蓄银行只是其内部对业务量及相关内容进行统计,而在向人行上报的人民币信贷统计报表中只在“短期贷款”中填入数据,而细分项目中随意填报,有的全部报入“农业贷款”中,有的报入“其他短期贷款”项下“个体户及个人经营性贷款”中,也有的报入“个人消费贷款”中,一种贷款归属不一致,致使邮政储蓄银行报表中反映的数据与实际不符。

4.邮政储蓄银行不报现金业务报表。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来,一直未向人行报送现金报表,它的现金业务由其开户行进行统计代报。据调查,开户行将邮政储蓄银行存取的现金业务全部统计入该银行现金报表中的“储蓄存款收入”和“储蓄存款支出”项目中。而实际上邮政储蓄银行的现金收支业务除涉及储蓄存款收入、储蓄存款支出外,还有商品销售收入、服务业收入、城乡个体经营收入、居民归还贷款收入、汇兑收入(支出)等项目,将以上数据一概归入“储蓄存款收入和“储蓄存款支出”项目,造成金融系统现金收支统计数据严重失真。

5.基层邮政储蓄银行电子化管理簿弱。基层邮政储蓄银行从未开发金融统计系统软件,更没有与人行转换的统计系统,向人行报数以手工操作为主,数据准确性较差。据了解,基层邮政储蓄银行向人行报送的数据需向四个系统(即公司业务系统、储蓄业务系统、小额信贷业务系统和客户管理系统)中查询取数,而且部分数据还直接查不到,需向省行询问查询得到,如短期贷款项下的明细贷款项目及委托存款及投资基金必须从省行系统中取据,然后手工录入人行系统报送,因此准确性很差。

二、完善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制度的建议

1.加强邮政储蓄银行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基础管理。邮政储蓄银行应确定专门的统计业务部门,编制自身的金融统计制度。一要尽快实现统计数据归口管理;二要合理配备统计业务专职人员,并制订相应的岗位职责和目标任务,加大对统计人员的培训考核力度;三要提高统计操作的电子化程度。尽快开发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信息系统,完成与人民银行统计系统的电子接口,实现全科目数据电子接收。四要加强统计工作的内部监督与检查,提升统计工作整体水平。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使邮政储蓄银行的统计工作真正达到全面、及时、准确的要求。

2.修订邮政储蓄银行人民币信贷全科目统计指标,确保邮政储蓄银行各项业务真实统计。第一,在邮政储蓄银行全科目统计指标“其他短期贷款”和“其他中长期贷款”项目下增设“短期质押贷款”和“中长期质押贷款”指标,要求邮政储蓄质押贷款业务先按期限统计在相应项目中,再按用途分类归属到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项目下,对个人消费贷款再按用途进一步细分;第二,将其损益类报表数据纳入相应的信贷收支统计表中。

银行业务存在问题篇9

一、商业银行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获得了各方的好评,但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的服务质量并不令人满意,仍普遍存在问题。

(一)“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服务理念并没有真正形成

客户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主体,为客户服务是目前商业银行必须要做好的最基本的工作,尤其是在各外资银行争相打入中国金融市场的今天,做好客户工作无置疑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然而,从商业银行推出的各种金融产品中可以看出,它们多是以其银行自身的需求为中心,很少考虑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这让客户感到过于专业。实际上,这些过于专业的金融产品根本无法进入客户的视线和内心,在客观效果上也就无法形成竞争力。各商业银行在客户服务上重管理轻服务,重承诺轻实践的现象屡见不鲜,并未真正在思想上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服务理念,更没有真正贯彻这一理念。古人说,“凡好事口说则易,躬行则难。卿等既言之,须行之,勿空口说”,所以,各商业银行应该认真做好反思,把执行能力重视起来。

(二)营业网点设施不齐全,设置不合理

尽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的服务环境和硬件设施已经比几年前的状况有所改善,各营业网点也都设置了银行取号机和等候区,为客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网点的周边环境过于杂乱或地理位置过于偏僻;有些营业网点内部的整体布局不合理,大堂布置简陋,有广告张贴现象,甚至不配备大堂经理,没有构成能体现企业文化的氛围;有些网点监控设施不完备,不能做到全天24小时全方位监控;有些营业网点为客户提供了报刊、杂志和饮水机等物品和设施,但这些物品和设施缺乏时效性和实用性,有些杂志甚至都是两三年前的,饮水机也只是个摆设,里面没有存放一滴水。这样的网点很难吸引中高端客户来拓展自身的业务,最终只能面临淘汰的命运。

(三)临柜人员业务不全面,缺乏综合培训

商业银行临柜业务的处理流程和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上层经常会下发新的文件和指示,因此就要根据这些文件和指示更改以前的操作流程和方法,这就需要临柜人员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适应这些改变,熟悉新的流程和方法。对于老员工,这种业务技能的学习方式属于自我摸索前进的方式,缺乏系统性和严谨性;而对新员工的培训仅能使其对银行内部的业务有一个初步了解,这种业务技能的学习是在基层营业网点开展的传统的“老带新”中完成的,同样也缺乏系统性和严谨性。因而,随着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各种新业务不断涌现,业务流程不断整合,新老员工同样面临着业务不全面,缺乏培训的问题。在银行内部普遍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对公的柜员不会对私业务的操作;同样,对私的柜员不会对公业务的操作,这就足以证明临柜人员的业务掌握还不够全面,业务水平还有待提高。

(四)营业网点员工职业素质不高

1.服务技能不强,欠缺经验。服务技能不强,欠缺经验的员工对于客户咨询的一些专业问题无法给予正确的解答;对于那些经验丰富、有投资经历的客户也不能熟练应对;在与客户交流的过程中,沟通能力不强,过于直接,缺乏技巧性。这类服务人员只是有服务热情,端正的服务态度,但缺少指引,需要在专业、服务技能和社交技能方面进行培养。

2.对待不同的客户态度反差较大。这类员工对客户不能一视同仁,存在以貌取人的现象,他们会依据个人的情感爱好,通过外在的因素对客户区分类别,对待客户的态度与耐心有明显差异。这类员工在对待普通客户时不能做到主动、热情地接待,经常冷漠待人,无视客户的存在,比如对于客户的一些指引性询问,他们只用手示意而没有任何的语言和表情;对客户的感情联络欠缺,不注重维护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与客户交流缺乏耐心,多数只是一问一答,甚至与旁边人聊天不理睬客户,给人冷冰、松散的印象。而对于那些大客户或者看上去有投资潜力的客户,他们则表现出足够的热情。

二、提升商业银行服务质量的对策

目前商业银行的发展已经成为银行业竞争的焦点,一流的服务质量成为商业银行之间竞争取胜的关键。因此,着力解决制约商业银行服务质量的突出问题,提升服务质量是我国商业银行取得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认真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服务理念

各商业银行不要打着“以客户为中心”的旗号而不务实,要使员工在思想上真正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服务理念。因此,商业银行应当主动去了解作为其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主体――客户的需求和期望,而不是盲目地以自我需求为中心。应当全面地进行市场调查,了解不同客户群体的心理需求,并分析这些需求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从而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其需求的金融产品,让服务更有针对性,以此来赢得客户的满意和竞争的主动权。

(二)改善营业网点的服务环境和硬件设施

1.对于现有环境和设施的改进。避免网点内张贴广告。如果为了介绍金融产品,可由专门的人员发放宣传册并进行专业讲解,对于规模较小的网点这些工作可由大堂经理来完成;而对于规模较大的网点可以配备两名或两名以上的相关工作人员完成;至于过期的报纸和杂志,可由保洁人员进行定期更换。对于监控设施,无论是什么规模的网点都必须保证全天24小时的全方位监控,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工作的安全性,而且通过监控的回放也可以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错误。

2.增设新的服务设施

(1)客户评价设施。目前许多电话服务结束后都有为提供服务的人员评价的环节,像这样的评价服务可以应用于网点的实体服务中。比如,可以在柜面上的密码输入器上设置一些类似于“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的评价按键,在客户办理完业务时可以很方便地按一下自己心目中的选项,而这些结果并不会在提供服务的柜员的电脑上显示,这些结果汇总到一个专门的系统上,可以作为考核员工的一个依据。

(2)卫生间。目前许多网点并不对外开放卫生间,仅供内部人员专用,这就给前来办理业务的客户尤其是等候较长时间的客户带来许多不便,所以提倡网点的卫生间对外开放。

(3)专设窗口。目前许多网点已经设置了Vip窗口,但却忽略了另一些群体,如小额存取款客户、学生族和老人群,可以把这三类人群设置在一或两个窗口内办理业务。总之,合理安排窗口服务,减少群众的等候时间,提高办事效率很重要。

(三)为员工提供综合培训

不难发现,在许多招聘活动中企业宁愿选择成手而放弃新手,不愿意在新手身上投入太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认为培养新手是一场赌注,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商业银行固然也有此类想法,不过近两年来许多商业银行采用了校园招聘的方式为许多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提供了一个就业的平台,而真正录用后是否真的有培训,培训力度的大小,还有待考察。

1.业务技能培训。对于新员工的技能培训即上岗培训一定要做到全面,包括对对公业务、对私业务的操作以及对各种金融产品的认识等专业培训,并且培训后要进行严格考核;对于老员工的技能培训即在职培训要做到定期开展,同时,人力资源部门要加大对岗位轮换制度的实施,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业务素质,平时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对员工进行业绩考核。

2.服务礼仪培训。在服务礼仪培训中应该注重培养员工端正的服务态度、主动的服务意识、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和适当的情绪把控能力,力求让客户感受到员工是真诚为他们服务的,一视同仁地尊重面前的每一位客户。

银行业务存在问题篇10

投资者对基金投资认知上有偏差。据对购买基金的客户的随机抽查,80%的客户对股票市场行情不甚了解,50%的客户是因为看到别人购买基金赚钱了才购买基金,60%的客户对所购买基金的特点及基金投资的风险不清楚,甚至有极少数客户认为购买基金像银行存款或购买国债那样安全。由于对基金产品缺乏正确的认识,一些客户投资基金显得盲目。主要表现在,部分投资者求财心切,将家中全部资金投资基金,甚至有一部分基金投资者借钱买基金;有的投资者把基金当做股票短线炒作,频繁买卖,希望获取更高收益;极个别投资者认为净值高的基金风险大,净值低的基金风险小,喜欢买价格低的基金。

基金业务在宣传中对风险揭示得不够充分。有的基金产品宣传中过分强调预期收益率,有的甚至将几年的预计最高收益累加,放在醒目位置,误导投资者;有的重点描述保障本金安全和高收益率,风险揭示过于简单;有的风险提示放在极不显眼处,如果不仔细阅读就难以发现。银行在基金业务中对风险提示不够充分往往导致一般投资者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忽视或低估了基金投资的风险。股市行情经过2007年10月份以来的大幅调整,很多基金投资者亏损,少数投资者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影响到银行在社会公众中的威望。

基层银行对员工的业务培训存在盲区。基层银行对代销基金业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明显存在不完整或不到位的问题。基层银行机构尚未普遍建立相应的个人理财业务人员资格考核与认定、继续培训、跟踪评价等管理制度,相关人员对基金专业知识、法律法规和监管规章缺乏完整系统的了解,缺乏对所推介产品风险特性的准确理解。基层银行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人员较少,部分基层银行机构甚至无具备证券从业资格的人员。

基层银行的服务质量有待改善。基层银行对基金投资者的服务主要限于为客户买卖基金,在为客户提供理财规划和投资建议方面显得不够,基金业务的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高业务素质。由于基金业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商业银行应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基金业务人员的证券投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基层银行还应要求业务人员参加证券或个人理财资格考试,业务人员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后方可上岗。

二是细分目标客户,提高服务质量。基层银行要认真分析研究基金的风险特性、认购成本、股市行情以及基金公司的背景等,针对潜在客户数量、结构、需求特点、个性差异、风险承受能力等确定营销策略、市场目标和客户目标,慎重选择所代销的基金,并为客户提供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