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美学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27:46

茶文化的美学特征篇1

关键词:茶艺;审美特征;茶文化

tS971

茶艺是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蕴含了国人的精神,也反馈出中国古代社会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以及精神风貌。通过茶艺,我们可以认识和发现茶文化;通过茶艺,我们对茶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而一门艺术,其最终的发展可能性在于审美价值的体现,探讨茶艺审美特征,对我们学习差异、领略茶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茶艺概述

1.茶艺的含义

茶艺是以泡茶为主体,以品茶为目的的技艺和艺术的总称,在泡茶和品茶的过程中,一切有欣p价值的,能够带给人们艺术审美感的,都是茶艺的范畴。茶艺是一种艺术行为,有极强的观赏性和审美价值,不同于“喝茶”带给人们的表面上的主观感受。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茶文化发展繁荣的产物。

2.茶艺艺术的表现形式

我国最早对茶艺进行系统性描述的著作是《茶经》,这是将茶文化中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内容进行系统的、规则性的总结而形成的典范性的审美规则,也是对茶艺表现形式的介绍和解释。《茶经》对茶艺传承和发展的指导价值在现代仍有效用,其中,泡茶的技艺作为茶艺的主要表现形式,被进行详细的描述,但是在实际的冲茶品茗过程中,由于茶叶种类不同,品茶者所处的环境不同,茶艺展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尽管茶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综合分析起来,茶艺是由六个方面构成的,即:茶叶、用水、茶具、环境、冲泡、品尝,简称茶艺六要素。茶艺作为审美实践,人是审美主体,各要素是审美客体,只有主、客体相结合,即由人来选茶、择水、备器、雅室、冲泡、品尝,茶艺才能获得成功。

二、茶艺的审美特征

1.茶艺审美的形态特征

茶艺是茶文化中的有形物质,可以说,茶文化是通过茶艺展示出来的,因此,茶艺审美的第一个特征,是形态特征。从形态角度进行审美,即要对茶的状态、器皿等与茶艺形成相关的有形物质进行审美,这包括对茶叶的辨识、选择,对每种茶的产地、颜色、气味的特殊理解等;在泡茶的同时,选择适当的器皿,营造合适的环境,会使简单的“喝茶”上升到艺术审美领域,成为人们日常休闲享受的途径之一。这样的审美从盛唐时期茶艺形成就已经开始了,唐朝诗歌中不乏很多反映饮茶器具之美的作品。比如李德裕的《忆茗芽》:“松花飘鼎泛”,以及秦韬玉的《采茶歌》:“鼎中飒飒筛风雨”。由于唐代风炉基本都是采用铜铁制作,因此诗中直接以“铜炉”代替,这些都是有关饮茶器具的描写;又如颜真卿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白居易的《睡后茶兴忆杨同州》:“白瓷瓯甚洁”,则是对唐朝人饮茶文化中茶具的描写,一次赞颂茶具的洁净和美观。

2.茶艺审美的精神特征

茶艺审美包含了精神成分,这是每一种可以称之为“艺术”的社会物质形态所共有的特征,茶艺的精神审美特征表现为茶道的发展和传承。茶道是在茶艺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以茶艺的形态审美为基础,通过形态美表达出来的精神概念。茶艺在唐朝基本形成,则从唐朝开始,查茶道被认为是茶艺审美的高级阶段,可以展示出烹茶者、品茶者、赏茶者个人修养和差异发展当下的社会精神面貌。茶道本身作为一种高屋建瓴的、道德和精神层面的产物,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茶道是存在于茶艺当中的,介由茶艺凸现出来的精神属性的物质;茶艺是茶文化的表现,茶道则是茶文化的哲学价值。在茶艺方面做足功夫,自然会使人感受到茶道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是因为茶道的精神力量存在,茶艺才有了别样的韵味和美感。在烹茶和品茶的过程中,人们仍旧会强调“心境”的价值,将“禅意”与“茶艺”相提并论,将茶文化中蕴含的闲适、自在、清修、唯德等意义,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将品茶作为修养身心的活动。

3.茶艺审美的地域特征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且作用于生活,这是我们对艺术进行审美讨论的出发点之一。茶艺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来源于人们对茶的应用和研究,来源于茶文化的发展和。而一种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所处的环境影响,即在不同的地域表现出不同的审美价值,同时,也正是由于不同地域人们的审美观念有差异,茶艺的审美也展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但从茶艺的形态美来看,古代中国的茶艺形态美与古代日本的茶艺形态美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虽然二者都讲求在茶的产生、冲泡和品尝方面进行审美,但是,中国茶艺审美寓于品茶的当下,而日本茶艺审美寓于茶本身,这与中日两国的民族文化有直接关系;即使在当代中国,由于地域不同,茶艺审美也有非常明显的区别。浙江、福建地区盛产茶叶,茶艺审美的主要关注点在品茶方面,鉴别茶叶的年份、采摘时间、烹制手法,感受茶味,是茶艺审美中的重要环节;而在盛产茶具的江西,茶艺审美的主要关注点在茶具的精致度、器皿的文化价值等方面;在远离城市的产茶基地,茶艺审美的关注点在于茶叶本身的品质;在远离自然的城市里,茶艺审美的关注点在于冲泡之人的手法、泡茶技艺的观赏价值、品茗时的环境状态等。

4.茶艺审美的时代特征

艺术在不同时代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是艺术所共有的时代特征,茶艺在审美方面也极具时代特征。在茶艺仪式化所出现的唐代《茶经》中,饮茶器具以“二十四器不可缺一”为基准,煎茶的技法以克服“九难”为规程,以“精行俭德”品味饮茶的“色、香、味”为茶人态度,这些均有严格的规定。由此产生了艺所特有的雅致含蓄的艺术美感,与日常饮茶方式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在浪漫的宋代,举国上下斗茶、艺茶,热衷“水丹青”、“茶百戏”,就是点茶过程中,在稍纵即逝的汤面沫饽上,即兴地描出诗文或山水画,来赢得喝彩,欣赏一瞬间的美。这样的艺术是不能预设的,故每次的斗茶充满惊喜,惊喜成为欣赏的内容之一;明清时期,茶艺审美表现为茶具的丰富和烹茶技术的考究,《红楼梦》中,取梅花蕊上的雪藏于地下数年,取出烹茶的描写,即是当时茶艺审美的一种表现;时至现代,茶艺审美更多地展现为追溯古代茶艺文化价值,对茶艺进行传承性发展等方面。

三、展示茶艺审美特征的方式

1.根据现代审美发展寻找茶艺之美

随着人们的审美个性继续得到张扬,审美的意识更清醒,未来的名茶审美将是多角度、全方位、高品位的。这样一种审美走向反过来又会有效地促进名茶美的创造,体现在名茶的形态上、名茶的升华上,同时也体现在名茶的文化内涵以及氛围上。因此,我们应把名茶创制与美学欣赏结合起来,“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更深刻、更广泛地体现名茶的社会美特征,让名茶成为各地品牌建设与茶产业的发展服务的“尖兵”。

2.进行茶艺审美宣传

无论是茶叶生产场地还是零售商,都可以并且应该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入手,进行茶文化的宣传,通过一些茶艺培训来使人们更多地认识茶艺,欣赏茶艺,以茶为媒,感受茶文化兴盛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状态和精神l展状态。另外,还可以通过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结合的方式,使更多人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感受茶艺之美。例如,福建武夷山地区盛产茶叶,当地的茶文化与旅游业结合,制定访茶旅游专线,内含欣赏茶园基地、学习识茶品茶、欣赏茶艺等多项文化娱乐活动,、使武夷山旅游成为一段茶文化之旅,深受人们喜爱。

四、结语

综上所述,茶文化从古到今的发展使茶艺审美产生了变化,但是从差一本神的起源和发展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审美特征――茶艺既有形态之美,又有精神之美,受地域文化发展的影响,并且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当今社会,将茶艺审美进行延展、挖掘和传承,需要人们根据审美需要进行创造,并且,通过宣传使茶艺被更多人接受,使茶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价值凸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胥佳.浅谈农村茶艺表演中的肢体语言及审美[J].农民致富之友,2015(08):125-126.

[2]董晓.中国茶文化的审美观照[D].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10月:10-12.

[3]郝晓睿.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审美特征与选择[J].福建茶叶,2016(04);123-124.

[4]彭阳洋.关于中国茶艺美学特性的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4(12);130-131.

[5]朱红缨.茶、茶艺、茶文化:从文化研究视角看[J].文化研究,2014(12);131-132.

[6]陈文华.浅谈唐代茶艺和茶道[J].农业考古.2012(05):4.43

茶文化的美学特征篇2

关键词:人类学;赣南采茶;以丑为美

自秦汉以来,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一批批中原汉人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融合而形成了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客家。他们拥有独立的客家方言、文化及审美情趣。

赣南,作为历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凝聚了悠久、丰厚的客家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客家文化。经过赣南客家人长期历史进程中的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和发展,广泛流传于广大群众中的赣南采茶舞蹈也逐渐形成。它的风格典型,妙趣横生,备受客家人民亲睐。

一、人类学视野下的赣南采茶舞蹈

人类学对于舞蹈艺术的探索,更加关注身体以外的背景,即政治、经济、社会、族群、文化内涵等等,而传统的舞蹈研究主要是从舞蹈动律、节奏、形态、结构、动作等方面进行,这种单项的研究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舞蹈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当在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当中汲取知识养分和研究方法,对舞蹈艺术进行更加全面、深入、跨学科的研究。

纵观各民族,无论是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或是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其民间舞蹈都在动律、体态、语汇及表现形式上有着自身显著而独特的风格特点。很显然,这些独特风格的形成,与该民族(民系)所处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性格特征及观念等诸多因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数百年来,赣南采茶舞蹈孕育在这块红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的特征,对其背后浑厚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把握和传承。

(一)生存环境萌发无限素材可能

自然地理环境给人类文化,尤其是民族民间舞蹈这种类型的文化创造提供了物质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趋向和基本色彩。[1]“山岭沟壑”,是对赣南客家人生存环境的一个形象概述,赣南地区遍布山地丘陵,并且受到亚热带森林气候的影响,土壤肥沃,森林茂密,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长期的山区生活,人们上山时会前倾身体,负重时会自然下蹲,双手旁置以维系身体平衡,智慧的赣南客家人将这些生活点滴进行了艺术创造,成为独一无二的舞台步法――“矮子步”。艺诀“老虎头,鲤鱼腰,双手柔如月,下身轻飘飘,腰腹稳紧住,膝头定三桩”和“蛤蟆腿,狗牯尾,三节腰,筲箕背,画眉跳架,贼手侧脚侧背,紧走紧跪,矮步相随”等都是“矮子步”的风韵特征。[2]

马克思曾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由于赣南地处极为偏僻,交通不便,人们与外界很难接触,“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成为生活必然。赣南地区森林覆盖率高,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客家人习惯于这种与动植物为伍,天人合一的生活状态。为了自娱自乐以及庆祝丰收、节日的需要,客家先民们有意模仿动物动作,从而创造了一大批流传至今,独一无二的表演身段,如:“乌龟扒沙”、“乌龟伸头”、“猴子洗面”、“懒猫抓痒”、“猫儿探夜”、“鸡公啄米”、“蜻蜓点水”、“金鸡独立”、“狗崽守门”、“狗牯摆尾”、“黄狗伸腰”、“雄鸡睡觉”、“狮子开口”、“狮子滚球”、“黄狗撒尿”、“蜻蜓戏水”、“乌鸦晒翅”[3]……等等。

(二)民系性格铸造独特舞蹈风格

一个民族(民系)性格特征的形成要受到经济、文化、宗教、生存环境、历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人的性格、品格、心理、情感等都属其中。它一旦形成,便决定着人的精神表达方式,对这个民族(民系)所创造的文学艺术必然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情感艺术,各民族民间舞蹈是最能够体现人们性格特征的艺术形式,是人们表达喜、怒、哀、乐情感的重要手段。各民族(民系)由于民族性格特征的不同,情感表现方式的差异,铸造了属于自己民族(民系)最独特、最具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

赣南采茶舞蹈土生土长在赣南,是当地客家人主要的娱乐活动与精神寄托。其“以丑为美”、诙谐幽默的表演,彰显出赣南客家人面对生活时乐观、积极、向上的姿态品格;其朴实无华、贴近生活的装扮,折射出赣南客家人善良、淳朴、厚道、坦荡的性格特色;其宣扬“真、善、美”的主题内容,是对赣南客家人正直、刚正、追崇理想的热情讴歌。赣南采茶舞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赣南客家人的性格特征,使我们更加直观、深刻地了解赣南,品味赣南。作为传播文化的排头兵,舞蹈艺术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生产生活影响舞蹈语言形成

古老的民间舞蹈,其起源、发展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所表现的内容与形式亦是如此。在不同的地域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经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经过较长期的演变发展,会形成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形态特征的舞蹈种类。我国的疆域辽阔,地形地貌十分复杂,深受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农耕种植业、游牧业、渔业等多种农业生产劳动方式,这些因素直接作用于民间舞蹈动作、动律、风格、体态、步伐的创造。

赣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农耕经济是赣南最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人们多种植茶叶、水稻。山区农耕文化自然地渗透在赣南采茶舞蹈的风格当中,当然,也造就了赣南采茶的独特意蕴。作为采茶舞蹈,定然与茶园的生产劳作密不可分。“三绝”之一的“矮子步”,它的最初成因便是人们上山采茶,下山运茶,女子穿行于齐胯的茶丛中摘茶,男子背篓蹲行便于接茶,久而久之,提炼形成。在赣南采茶舞蹈当中,男角形象总是低于女角,出现了女性高于男性的畸形艺术形象,它看似丑陋,却夸张得体、幽默风趣,反映了客家茶农的生产方式,也表现出客家人开朗风趣的性格特征。在制茶过程中,茶农一手炒茶,一手拿蒲扇煽风,防止茶叶过烫,保证茶叶纯真,进而艺术化为千变万化的“扇子花”。茶农炒茶之时,由于温度过高,要拿布巾不时擦汗,这一手持之物也被智慧的客家先人美化、加工、延伸成风格独韵的“单袖筒”。简言之,没有种茶、采茶的生产劳动,就没有“单袖筒”、“矮子步”、“扇子花”。同时,赣南采茶还有表现运送茶叶、行走山间、女子梳妆、上山采茶等大量具有叙事情节的舞蹈。

二、丑角为中心结构的赣南采茶舞蹈

赣南采茶舞蹈是赣南采茶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手段,并且拥有作为舞蹈艺术独立的发展与流传。对赣南采茶舞蹈的审美欣赏,主要在于以丑角为中心结构的赣南采茶戏中丑角行当载歌载舞、风趣幽默、生动形象的艺术表现上。具体来说,则体现在赣南采茶舞蹈独具特色的“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三大表演技巧和丰富奇妙的模拟象形动作。赣南采茶舞蹈之所以“丑”,是因其在外形特点及表现手法上与传统舞蹈艺术审美有不小的差异:

(一)形象、角色的特征

赣南采茶舞蹈最重要的角色即是“小丑”,讲究“以丑为美,丑中见美”,与其他戏曲舞蹈之不同,赣南采茶舞蹈的丑角形象分为两种:一是“正丑”,表现勤劳、勇敢、乐观、智慧的劳动人民,讲究“丑行俊扮”;第二种则是“反丑”,多演绎地痞流氓、烟鬼赌徒等等,讲究“丑行丑扮”。丑角形象的突出,打造了赣南采茶舞蹈独特的风格,也为赣南采茶长久不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动作、道具的特征

为了塑造艺术形象以及达到演出效果的需要,赣南采茶舞蹈在动作上大多具有夸张、幽默、滑稽的特点,特别是在“乌龟爬沙”、“黄狗撒尿”、“猴子洗脸”等模拟动物的象形动作上尤显突出。另外,赣南采茶舞蹈塑造丑角的专用道具――单袖筒,以舞单水袖的独特风格成为一绝,其艺诀是:“摆动像狗尾,站势吊马腿,游走像蛇过,龙头又蛇尾”。仅凭文字的描述,“丑”已可见一斑。任何舞种的水袖都讲求对称、优雅、悠长,唯独赣南采茶舞蹈只用一个袖筒表现。单袖筒的动作和技巧十分丰富,与右手耍扇结合身段表演,显得异常独特而富有情趣。

(三)面容、着装的特征

作为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的代表,赣南采茶舞蹈生在民间,长在民间。其表演服饰以黑、白、蓝等素色为主,讲究朴素大方,宽敞简单,是对客家人生活服饰的艺术化再现。在化妆方面,与其他戏曲艺术丑角形象相似,在鼻梁和眼窝之间,勾画出白色块状,俗称“小花脸”,当然,纯粹赣南采茶舞蹈表演的妆容会根据角色具体特征而定。直到当下,赣南采茶舞蹈依旧保持着民间最真实、最质朴的着装风格和原汁原味的化妆手段,虽紧跟时代潮流的发展,却不曾离开群众,离开民间。

三、赣南采茶舞蹈的发展现状

对赣南采茶舞蹈的研究,必然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近些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自2006年5月20日,赣南采茶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政府出台了一些列措施来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一民间瑰宝。在不脱离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当地政府通过政策的引导,资金、人力的投入等方面努力,加强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倡导全民参与,鼓励人们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中来。此外,还努力将赣南采茶纳入到教育体系当中,培养传承人,对相关舞台创作也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大批学者深入到田野当中,对赣南采茶进行挖掘、整理、记录、保存等。上述这些工作的进展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与此同时,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蒸蒸日上,带动了大批优秀剧目的创作呈现:如《山歌情》、《快乐标兵》、《长长的红背带》、《八子参军》等等,均先后获得了部级、省级各种文化大奖,这些作品通过全国的巡回演出,传播了赣南客家文化,增进了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情感、友谊。

四、结语

总之,以人类学的视野对赣南采茶舞蹈进行研究,能够打破单一性、本体性研究的局限性,使我们对赣南采茶舞蹈有了更深层次的探索和解读,通过对其产生、流传的规律和机制的把握,以利于我们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对赣南采茶舞蹈这一个案的深入研究,打开了客家文化艺术宝库,构建了客家文化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这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亦是对个案研究的意义所在;通过田野调查,使我们从文化内部入手来理解赣南采茶舞蹈,并且亲自参与到赣南客家人的民俗活动中来,可以更加真实的理解和把握赣南采茶舞蹈的动律、形态及风格特征;通过舞蹈形态的象征体系及符号表征来理解赣南客家文化,实地的考察赣南采茶的特性、流传、演变,道具、服饰的象征意义,以及采茶舞蹈流传的人文背景,因而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赣南客家文化传承及发展规律,对其传承、保护、发展都有深远意义。

赣南采茶舞蹈,这支奇特、亮丽的“山茶花”,在我国传统民间舞蹈当中独树一帜,在赣南客家人民心中举足轻重。独特的风格和审美特征是它区别于其他民间舞蹈艺术形式的关键,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是它在数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顽强生长、不断发展创新的基础。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浪潮之中,在国家有关文化部门的重视之下,赣南采茶舞蹈这支“山茶花”定会绽放出更加顽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雪梅.地域舞蹈与生态环境―――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地理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02)

[2]王敏.江西赣南采茶戏歌舞艺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43-45

[3]赖丹.赣南采茶舞蹈的三维解读[J].艺术百家,2014(01)

作者简介:

茶文化的美学特征篇3

关键词:民间艺术;茶叶包装;绿色设计

民间艺术符号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精美的剪纸艺术还是精致的壁画工艺,抑或是精湛的雕刻技艺都是对民间艺术符号的不同阐释。从文化角度来说,民间艺术符号是从丰富多彩的民俗中分离出来的,其将大众化的民俗标志简化为不同形式的艺术符号,使其以艺术的形式而长存并在无声中诉说着古老的历史文化。因而,民间艺术符号又是一种信息传达载体,其因独特的文化历史内涵与信息传达功能成为了设计行业的新宠,为茶叶包装设计注入了新鲜血液。

1民间艺术符号概述

1.1民间艺术符号的产生

民间艺术符号是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逐步形成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其以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生活为原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符号,并且每一符号标志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背景、物质生活水平以及文化认知程度。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民间艺术符号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民俗艺术符号也有所不同,但却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人类意识文化的产物。

1.2民间艺术符号的特征

1.2.1象征性

民间艺术符号是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肥沃的土壤中渐渐演变而来的,其包含着浓厚的艺术文化因子,每一民间艺术符号都散发出传统文化的魅力之光,也蕴含着不同的文化意蕴。“擎天一柱”、“三足财神”以及“陵道神羊”都是民间艺术符号的典型标志,精致的纹饰与奇特的造型以及精巧的工艺,在民间艺术符号的史书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擎天一柱又叫华表柱,一般立于大型建筑群之前,其周身以云龙纹为底纹,上部插以白色的雕花石板,其顶部则立着龙头神兽,造型宏伟壮观,既象征着皇家权威庄严不可侵犯,又将古代先进的雕刻艺术烘托得淋漓尽致。陵道神羊是以我们中华民族的吉祥物獬豸为原型而创作的,其是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神兽,独角、龙首、狮尾、牛身,因其善于判断明辨是非而成为了“法”的象征,一般放置于法院门口,陵道神羊的别致造型以及暗含的法制之寓意使其成为了民间艺术符号的标杆。而三足财神则是以少了一条腿的蟾蜍为原型雕刻而成的,其以金色涂满全身,头顶八卦、背披北斗七星,嘴叼两串铜钱的模样呈现在大众眼前,象征着财源滚滚富贵吉祥之意。总而言之,每一民间艺术符号在形成之初就被赋予了相应的文化意味,寄寓着人民大众的美好愿望。

1.2.2民族性

民间艺术符号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其与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地理因素息息相关,并且沾有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元素的浓厚气息。所以,民间艺术符号的民族性特征也显现出来了。而民间艺术符号也因其独特的东方造型和色彩因子,在世界艺术符号之林中熠熠生辉,备受推崇。中国结、剪纸、泥塑、木偶、竹编以及皮影都是我们民间艺术符号的物质化体现,并打上了浓厚的地域文化烙印。同一民间艺术符号在不同地区所呈现出的艺术特征也有所差异,但却都在无形中折射出我们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璀璨光芒。例如,中国结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编织方式,受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其颜色与图案造型都会有所不同,红色、蓝色以及黄色的中国结所寄寓的象征意义却都是大同小异,都预示着吉祥富贵之意,变化多端的编织手法以及精巧别致的图案造型彰显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审美艺术品味。

2民间艺术符号在茶叶包装平面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2.1文字符号

文字是包装设计中最为常见的艺术语言,而随着文字艺术的发展,文字书法也成为了包装设计中的艺术表达形式。茶叶作为中国的形象代表,其包装设计自然也应该与其气质相符。茶叶包装设计也以文字符号为切入点,结合茶叶的清新朴实之质,利用汉字的空间组合形式、方形结构以及书法艺术对茶叶包装进行了风格化的定位设计。众所周知,我国的文字符号造型复杂,横撇竖直、方方正正的结构形式,颇具韵味。茶叶包装设计中也引入了民间艺术符号中的文字意象之美,例如,西湖龙井的茶叶包装设计以“龙”字为着手点,将龙纹图案作为茶叶包装的主要背景,并以艺术字体的形式将“西湖龙井”进行放大化展现,从而既凸显了西湖龙井在茶叶中的“霸主”地位,又提升了茶叶包装的品味档次。另外,茶设计师也会利用不同汉字的空间组合形式以及其结构特征,对茶叶包装设计进行整体布局,以凸现茶叶包装设计浓郁的中国特色。

2.2图案纹饰

民间艺术符号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图案纹饰也是其艺术符号的一种。每一历史时期均有其特定的图案纹饰,商周时期的青铜图案、秦汉时期的织锦图案、唐代的唐三彩陶器图案、宋代的缂丝图案、元代的织金锦图案以及明清的景泰蓝图案,虽各有不同,但却都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符号的典型代表。其中,图案纹饰这一民间艺术符号在茶叶包装中的应用亦是屡见不鲜的。例如,五云山的信阳毛尖其包装以青铜图案中的云纹和几何纹为基本元素,利用意象形变的原理,在包装上描摹出了层层叠障的五朵云,并以遥相守望的姿势将云的舒展之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既烘托出了五云山信阳毛尖的高雅之气,又营造了一种宁静怡人之境。总而言之,图案纹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元素其造型多姿多彩,对于茶叶包装设计而言可谓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2.3水墨元素

水墨元素不同于其他民间艺术符号,一墨一汁,一点一染尽显中国风。而水墨元素也因其所渲染出的深邃意境以及独特的人文魅力而被广泛地应用到现代设计之中。茶叶包装设计对于水墨元素的应用更是数见不鲜,笔墨元素点染下而形成的空灵意境对于淡雅的茶文化而言具有鲜明的衬托作用。例如,福建乌龙茶的包装设计,以浓墨与淡墨渐变的形式泼洒出乌龙茶水浸泡的样子,并以大笔如椽之势勾勒出茶壶的形状,然后又以滴墨的形式将“茶”字行云流水般展现出来,而乌龙茶的隽永之质也被深沉的水墨元素阐释得淋漓尽致。此外,“计白当黑”的水墨元素设计手法在茶叶包装中的应用也是极为普遍的,设计师通常会运用画中留白的手法,将茶文化内涵与文化艺术韵味渗入到交融的水墨中,并以虚实相生的表现方式,将茶叶包装进行留白处理,突出茶叶包装的风格定位,从而使其与水墨元素实现相得益彰的融合。

3民间艺术在茶叶包装平面设计中的展望

3.1深入挖掘民间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的审美文化意识也逐日见长,大众的消费理念从传统的物质消费需求向精神文化需求转变。通俗来说,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其不仅仅关注产品的实用价值,更多的是其所包蕴的文化价值。具体而言,消费者不仅要求茶叶包装能具备保护茶叶的基本功能,同时也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但是,纵观我国的茶叶包装设计,虽然引入了民间艺术符号这一元素,然而设计师却没有从根本上对茶叶与艺术符号进行文化艺术内涵的深层分析,更没有将茶文化内核融入到茶叶包装设计中,进而导致我国的茶叶包装设计陷入了名不副实的尴尬境地。所以,设计师在进行茶叶包装设计时,应该以茶文化内涵为立足点,根据民间艺术符号的不同特色,将其图案纹饰、书法艺术以及水墨元素渐渐地渗入到茶叶包装设计中,并以不同茶叶的不同人文属性,对艺术符号进行选择性的撷取,使茶文化内涵、艺术符号标志以及茶叶包装设计三者在融合中实现统一。

3.2积极引入现代包装的艺术设计手法

民间艺术符号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才形成了灿烂多姿的艺术符号。然而,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传统文化却呈现日渐没落的趋势。尤其是当今的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缺乏基本的认知,连民间艺术符号的表达形式都不甚明了。所以,茶叶包装设计师应该结合现代艺术设计的手法对茶叶包装中的民间艺术符号进行创新性设计,以此吸引大众的眼球。首先,设计师应该以优秀的包装设计为借鉴,从中汲取先进的设计经验,利用民间艺术符号中的特色因子,对茶叶包装进行个性化设计,使其从琳琅满目的包装中脱颖而出。而后,设计师也应该率先引用时尚潮流元素对茶叶包装进行突破性设计,以当下流行的颜色与材质甚至图案造型为蓝本,将民间艺术符号进行改编应用,从而使茶叶包装设计更加贴近大众的审美需求,进而在无形中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播与弘扬。

3.3践行低碳节能理念进行绿色环保设计

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而随着人文主义的觉醒,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的理念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抵触,现代人开始思考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相处方式。于是,低碳节能的环保理念开始盛行,绿色设计也应运而生。因而,设计师在利用民间艺术符号进行茶叶包装设计时,应该以茶叶包装材料的安全环保属性为出发点,选取能溶解对环境无害的材料,摈弃传统的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同时,设计师也应该以践行适度设计原则,反对过度设计,结合茶叶包装的特色,采撷相应民间艺术符号对包装进行简洁化设计,坚决摒弃“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浮华设计。另外,设计师也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茶叶包装进行简约设计,使同一茶叶包装适用于不同的茶叶物质形态,进而设计出携带方便、安全环保、便于回收的茶叶包装。

参考文献

[1]李承华,董德丽.谈民间美术对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几点启示[J].美与时代,2004(8):58-60.

[2]李玥.关于我国民间美术符号在当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2(1X):101.

[3]张林燕,姚文婷,姚屹东.中国民间美术符号在当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包装工业,2014(24):60.

[4]易中华,邱毛毛.梅山民间艺术典型符号在安化黑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21):80-81+83.

茶文化的美学特征篇4

摘要:茶文化与体育文化本来关系不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种文化融合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比如,体育赛事中指定茶品,体育人以茶会友、加强交流等。笔者认为,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的融合不应该停留在这些比较浅显的物质活动中,而是应该深入挖掘茶文化元素,促进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共同推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本文深入分析了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特点及两者的共性,并且探讨了如何将茶文化融入体育文化教育中,以期为我国体育文化教育事业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体育文化;体育教育;茶文化;共性

现如今,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健康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推崇,各地区的健身会所、健身房等健身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校对体育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逐渐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学校的体育教育,还是社会上的体育锻炼,都以学习体育技能、强身健体为目的,很少关注和学习体育文化。通过茶文化的融入,不仅有助于打造浓厚的体育文化学习氛围,还可以赋予体育文化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促使体育技能的传授和体育文化的传承双向发展。

1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特点

1.1茶文化的特点

我国茶文化不仅讲究外在的礼仪章法,更具有浓厚的思想文化底蕴。与英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的茶文化相比,我国茶文化具有独特的个性,这些个性是在长期演变和发展的历程中形成的独特标志。

1.1.1民族性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载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另外,不同地区的茶文化又具有不同的区域特色,符合当地的人文特点和自然环境特征。因而,我国茶文化才能根植于区域文化中,与国人心理因素融合,受到人们的广泛推崇。

1.1.2大众性

虽然茶文化有着区域特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区域特性已经融合共生成一种文化元素,有着广阔的群众基础。比如,城市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茶室,各种各样的茶艺表演、比赛,各行业企业定期举行的茶话会等等,借助茶文化促进交流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的一种思想共识。

1.1.3个体性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形成相对比较完善的茶文化体系,其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理念。但是,由于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和人生阅历不同,其参与茶文化活动中获得的感悟和体验也各不相同,这体现了茶文化的个体性特征。

1.2体育文化的特点

在我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体育教育逐渐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转化。尽管我国的体育文化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不难发现我国体育文化是以儒家推崇的“和谐”理念为底蕴的,具有显著的民族性特征。

1.2.1聚合性

聚合性的形成遵循“兴趣———文化——参与”的发展规律。简单来讲,即某一群体人基于共同的兴趣,自愿走到一起,共同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并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引领和熏陶下,自觉、资源参与这种文化活动。以当今社会广泛流行的一个名词“驴友”为例,一群有着户外徒步旅行兴趣的人基于绿色健身和亲近大自然的共同目标,自发组织到一起,结伴旅游,这就是体育文化的聚合性效应。

1.2.2民族性

每一个国家的国民都具有一定的相同和趋同心理,所构建的文化也具有显著的民族性特征,这是民族趋同性使然。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的篮球文化展现了美国文化和美国人的价值取向,其他国家无法复制。同样,中国国足饱受关注,是因为国足关乎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在这一民族心理的聚合作用下,中国国足形成了强大的命运共同体,并肩作战,荣辱与共。

1.2.3愉悦性

国外体育专业领域的人士一直诟病我国体育事业,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国民对待体育活动的态度太过于严肃,不懂得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随着健康理念的发展,我国新一代的体育爱好者对待体育活动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国体育文化的愉悦性逐步彰显。

2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的共性

通过对茶文化和体育文化各自特点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两者存在很多的共性。我国传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一直保持着“文体不分家”。“文”指的是文化,“体”指的是承载文化的载体或者表现形式。比如,中国的采茶舞、狮子舞、龙舟比赛都是文体结合的典范。以下内容秉着文体互利共生的观点,总结了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的共性:

2.1共同的国民心理特征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国民心理的形成都脱离不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儒释道三家文化是精髓和核心。尽管三家文化理念各不相同,但都极为推崇“和谐”的价值观念。自古以来,我国各种文体活动在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中,一直延续着这一理念。现代体育文化中的“竞合”精神,茶文化中追求的“和”的境界都是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价值观念。这一观念是中国国民共同的心理特征。

2.2易参与的群体性特征

体育文化和茶文化活动属于群体性的活动和娱乐形式,参与门槛不高,只要有时间和空间,便可以自由组织。对于体育文化活动参与者,重点不在于体育资源的多少,而在于参与者的兴趣。对于茶文化活动参与者,关注的不是茶叶的品质,而是追求品茗的过程享受。

2.3地域性特征

我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生活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各不相同。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文化。比如,土家人喜欢摔跤,苗族人喜欢舞狮子,赛龙舟是中国南方地区传统节日活动之一。这些活动既属于体育活动,又充满了浓重的文化色彩,而且彰显出原生态的地域色彩。

3如何将茶文化融入体育文化教育中

茶文化与体育文化一静一动,看似两个完全不相关的文化领域,实则有着十分玄妙的内在联系。两者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规范;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观念。但是,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功效与作用并不是“自主发挥”的,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深入剖析茶文化与体育文化中蕴含的文化元素,找到二者的契合点、融合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把茶文化根植到体育文化教育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茶文化的体验和感悟更加深刻地理解体育文化精髓。

3.1在体育文化教育中开设茶文化课程

目前,学校的体育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体育文化的缺失。社会以及部分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大力推进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2015年长安渭水大学举办的茶文化与体育文化融合活动,浙江普洱茶协会开设的《茶道与体育之道》等都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联系。但总体而言,大部分高校在茶文化与体育文化融合建设方面,比较滞后。笔者认为,应该把茶文化纳入体育文化教育体系中,在体育专业开设茶文化课程,重点讲茶道、茶艺以及茶文化与体育文化之间的联系。通过讲解茶道,引导学生从茶故事中领悟为人处世之道,知礼仪、懂规矩,和谐与人相处、与己相处,追求宁静致远的境界,这样学生在这个浮躁的物欲世界,便能找到一片心灵栖息之所,涤荡心灵尘垢。通过茶艺讲解,让学生学会辨茶、认水、识器、观史和知人,做一个有修养、有见识的人。通过讲解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联系,让学生明白运动过后饮茶的好处以及不同茶叶种类的健康功效。比如,绿茶可以降血脂、降血压,红茶可以利尿排便,花茶可排毒泻火,令人神清气爽。这样不同体质的人运动过后便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以及健康状况选择不同的茶品,补充水分、释放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3.2以茶文化为载体,支撑和推广体育文化

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不一定局限在教学课堂上,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外活动,传播茶文化,让学生领悟茶道和体育之道的共通之处。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校的各种体育兴趣组与茶文化协会加强交流,让两种文化互相碰撞,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茶话会的形式,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体育项目或体育事例展开讨论,达到以茶会友、以茶交流的目的。总之,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形式是开放性的,需要体育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集思广益,拓宽和丰富茶文化与体育文化融合渠道,加强二者的融合。在茶文化的支撑和启示作用下,可以赋予体育文化更深刻的内涵,更丰富的内容,从而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4结语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载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另外,不同地区的茶文化又具有不同的区域特色,符合当地的人文特点和自然环境特征。随着健康理念的普及与发展,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越来越受重视,甚至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大量社会实践证明,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能够发挥出最佳整合效益,让参与者在健身娱乐的同时,受到茶文化和体育文化的熏陶,树立健全的人格、健康的道德观念。因此,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茶文化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体育教育中,使体育文化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体育活动更具内涵和趣味性。

参考文献

[1]刘荷芳.传统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的研究[J].福建茶叶,2016(11):390.

[2]温江祥.体育教学的特征与传统茶文化的关联[J].福建茶叶,2016(7):174.

[3]王迎胜.高校体育实施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方略探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2-13.

[4]纪岩.茶理论与实践在大学体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J].福建茶叶,2015(6):177-178.

[5]张彦斌,郭娇.“茶道”融入体育精神———以足球运动为例[J].福建茶叶,2016(2):191-192.

茶文化的美学特征篇5

关键词:民间美术元素;茶叶包装;茶文化;设计运用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已有几千年时间,正如俗话所言“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中国人生活之中,十分重要且不可或缺。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能力在逐日提升,因此人们在茶文化产品上的消费也就日益增加,特别是种类繁多的茶叶产品,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重要的饮品,更是人们走亲访友的首选礼品。因此,面对消费者的这种需求,茶产品厂商不妨把我国的传统美术元素融入到茶叶包装设计中,以此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观赏收藏价值,从而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

1我国茶叶包装设计现状

我们所说的茶叶包装设计,指的是生产厂商或是外包服务方对零售茶叶商品进行包装的设计活动,既包括茶叶产品的外盒包装设计,也包括茶袋、茶盒或茶桶等最后一层包装设计。茶叶进行包装设计,一方面是为了提升产品的审美价值,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茶叶产品的艺术价值和产品溢价,从而可以进一步增加产品附加值,用更少的投入换取更多的产出。通过市场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设计优秀,能够把准消费者口味和心理的茶产品包装,往往会卖的更多、卖的更贵,因为消费者会在无意识中,觉得那些设计精美且有格调的产品比较高档,值得花更多的钱去购买。纵观现在的茶叶包装设计,已经与十几年前大不相同,不仅在外形包装上更加自由多样,同时在材料选择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除了我们常见的铁盒、纸盒以及塑料袋包装外,还出现了造价不菲、精致细腻的陶瓷包装和名贵木制包装等。同时,在外观内容上,也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绘画、书法甚至是雕刻技艺加了进去,甚至还借用了很多中国名画名字,如《清明上河图》等等。但是也要看到,现在我国茶叶包装设计还存在诸多误区和偏差,首先是不同品牌的茶叶包装相似度很高,这反映出设计者的包装思维比较单一,抄袭和模仿现象比较泛滥,缺乏自己的创意。以绿茶产品为例,现在市面上很多绿茶包装设计都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主打绿色基调,配以青山绿水以及绿茶的特写等,甚至连logo及名称字体都很相似。这样做的弊端就是各个品牌缺乏足够的辨识度,导致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往往只能记住绿茶类产品的包装风格,而对品牌的名称、产品特色、口味等模糊不清,很难出现一个比较出名的具体品牌。而反观世界著名茶叶品牌立顿,其在包装设计上下足功夫,采用了家族式的包装设计和醒目的logo,让消费者能够很快在同类产品中将其辨识出来。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缺少高水平的包装设计人才,再加上一些生产厂商对设计学的认知能力有限,一味追求视觉上的冲击感,忽略了对产品本身内涵和特色的挖掘及包装。其次,是有的茶叶包装设计过于奢华,失去了茶叶本身的韵味和特点。茶是大自然的产物,生长于幽谷碧水之中,饱经风霜雨露而成,因此茶叶具有高洁、质朴的自然特质,能够让人的内心变得平和且深沉,积极和向上。所以说茶叶包装在设计上应当注重茶叶的自然特质,以朴素大气为其主基调,如此方能跟茶叶的气质相吻合。但是一些厂商为了追逐高利润,将茶叶包装进行奢侈化设计,试图以此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这在无形中就增加了茶叶包装的成本,有的甚至还要高于茶叶本身的成本。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另外还有可能事与愿违,不仅得不到市场的青睐,还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第三是一些茶叶包装设计和茶叶的风格不搭配,甚至是大相径庭,很容易贻笑大方。我国的茶叶种类丰富,每一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底蕴,因此在茶叶包装设计上,应当结合不同茶叶的特点,进行与之相匹配的设计。但是从市场实际情况看,一些茶叶包装设计却没有考虑这种风格的搭配问题,如有的本身是红茶,却采用了过于淡雅和素净的包装,无法凸显红茶浓郁醇厚的特点;有的本身是绿茶,但却采用了浓烈的设计元素,让产品变得不伦不类。

2民族美术元素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价值

把民间美术元素融入到茶叶包装设计里面,能够把我国传统的审美取向、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移植到现代的商品包装设计中,进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

2.1民间美术元素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艺术价值

民间美术元素的起源在民间,是由我国祖祖辈辈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作中日积月累而创造出来的,不管是这种美术元素的色彩、形状、构图形式又或是在内容上的表达方式,都呈现出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另外,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并且地域辽阔,每一个地区和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因此在民间美术元素上也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如年画、皮影、水墨、壁画、灯笼画、剪纸、刺绣、织锦、木雕等等,都承载着不同地区民间艺术的精华。而将这些美术元素融入到茶叶包装设计中,可以为产品包装增加深厚的艺术价值,让茶文化与民间文化相得益彰,更好地凸显茶叶的特点。另外,这样还可以给茶叶包装设计师们提供充足的设计养分,让他们能够从民间美术元素中汲取灵感和创意,并将民间美术中朴素、精巧的风格运用到茶叶包装之中,从而带给消费者更多美的享受。

2.2民间美术元素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经济价值

茶叶作为中国人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商品,它本身就有很好的经济价值。但是现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茶叶的市场竞争也是日趋激烈,对于茶商来讲,就要不断扩大自己的消费人群,并用很好的品牌文化和产品内容来培养出更多的忠实客户。而达到这一目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要提升产品的溢价,最大限度去展现商品的经济价值。由是言之,将民间美术元素融入到茶叶包装中,可以彰显出厂商和设计者独特的文化品位,并让茶叶品牌呈现出更高的艺术价值,这跟当下很多消费者返璞归真,追求传统文化的心理不谋而合,可以激发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在价值理念上产生共鸣。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并能让商品产生更多的溢价,提升其附加值,让茶叶产品的经济价值更高。

3民间美术元素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原则

3.1要能够体现茶叶包装的地方特色

前文说过,我国民间美术元素种类丰富、形态各异,有很广泛的运用空间。但是在其与茶叶包装设计的融入中,设计者应当结合自身茶产品的产地、种类、内涵、品牌价值以及目标群体的心理诉求和消费习惯等因素,去选择最恰当美术元素去展示。一是要根据本地的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情况,尽量避免在设计中出现与之相背离的设计元素。如我国的苗族同胞不吃牛羊肉,因此在包装设计中尽量避开这些元素,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二是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的茶产区都有着自己的社会人文背景和自然环境特色,像福建产茶区的武夷山景区、浙江西湖龙井茶产区的西湖风光等。因此在茶叶包装设计上就要根据自己产品的产地,融入一些地域文化元素。而在融入的时候,也要用当地的民间美术种类去呈现。在这一点上,西湖龙井茶的包装设计值得广大茶商学习借鉴,设计师将代表江南色彩的西湖烟雨朦胧图案,用水墨画的方式印到茶叶包装之上,不仅突出了龙井的产地文化内涵,同时也突出了江南水墨画的特征,可谓相得益彰,十分巧妙。

3.2要注重民间美术元素的图案选择

我国民间美术形态各异,变化莫测,经常会采用一些动物、植物以及自然景色作为绘画元素,同时这样元素也往往有很好的象征意义,如长寿、富贵、高洁、团圆等等。所以,在进行茶叶包装设计中,就要结合产品类型以及消费人群的特点,将这样的美术元素融入其中,如此便能为产品增加更多的寓意和祝福,满足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针对中老年人喜欢的一些茶叶,如老君茶、金骏眉等,可以采用一些仙鹤、高山的美术元素,因为仙鹤象征着长寿,高山象征着稳重和地位。另外针对一些家庭喝的茶叶,可以采用鲤鱼的造型,这喻义着年年有余,是对家庭富足平安的期盼。而针对一些茶礼品包装,则可以大胆地采用一些诸如牡丹的图案,以此来表达对对方的尊敬和美好祝福。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节日,选用符合节日内涵的图案和颜色。如中秋节可以推出一些与月亮和历史传说有关的图案,而春节则可以采用一些中国结等圆形图案,在色彩上也要以红色为主基调,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氛围,同时也可以满足消费者的节日消费心理,提高茶叶的销售量。

3.3要注重民间美术元素与现代设计创意的融合

我们强调要把民间美术元素融入到茶叶包装设计当中,但是不是说要原封不动地照抄,而是要结合当下消费者的审美观念,进行一些创意设计,使之在保持传统特色和精髓的基础上,更加富有时代感和蓬勃生机。比如说民间美术元素中的牡丹造型,在民间一直是以色彩浓重而被人们熟悉,已经成为传统中国特别是乡土中国的经典符号,一些代表中国文化如传统花袄中普遍都会采用牡丹的元素。但是针对茶叶淡雅的特点以及当前消费者的审美观念,倘若将牡丹元素直接移植过来,恐怕会降低茶叶的识别度,让消费者觉得两者的结合有点不太协调。因此就不妨借用当前流行的“扁平化”设计方式,降低图案的写实程度,增加它的符号化特征,并采用一些流线型设计或者是卡通设计,让它更加活泼而生动。另外还要降低其色彩的浓厚程度,使之颜色变得更加平和且安静,不会有那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如此便能让民间美术元素更加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价值,做到品位与文化的并存和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熊跃珍.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J].现代装饰(理论),2011(3):98-99.

[2]胡海萍.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包装装潢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5(5):191-193.

[3]张文莲.中国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D],苏州大学,2007.

[4]穆亚君.西湖龙井茶包装设计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

茶文化的美学特征篇6

1文化素养 

    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历史悠久,与之相生相伴的茶文化也具有非常丰厚的历史积淀。茶艺师作为茶文化的传承者,要想准确传达茶文化的精髓,理应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这种修养既包括对茶的品种特性、生长环境、加工方法、适宜茶具、水质和温度、冲泡品饮方法等茶叶科学知识的了解与判断,还包括与茶相关的其他知识,如有关茶的历史典故、风俗人情,茶的保健知识,茶艺设计的审美知识、茶艺表演的表演知识等等的了解,并且能将这些知识融汇贯通,有机结合起来,在茶艺表演中将这些相关的信息传递给观众,使品茶者在享受茶之美的同时,还增加了茶文化知识,享受了品茶的乐趣。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茶区幅员辽阔,茶树的生长环境千差万别,茶叶品种包罗万象,与茶有关的历史典故、优美传说多不胜数,而各个民族的饮茶习俗更是千差万别,要掌握这些知识,做一名合格的茶艺师,非加强文化修养、博览群书不能生任也。 

2审美素养 

    茶艺之美,历来为世人所称道。在袅袅的茶香水汽中,蕴涵着茶文化的美,净化品茶者的心灵。茶艺是一门艺术,当然具备艺术所具有的美学特征。有人总结茶艺有“六美”:第一是“人之美”,即由外在的形体美和内在的心灵美构成茶人之美;第二是“茶之美”,我们在茶艺中赏析了茶之美,不仅是欣赏茶的色、香、味、形之美,而且欣赏茶的名之美;第三是“水之美”,水以“清、轻、甘、例、活”五项指标俱全,才称得上是水之美;第四是“器之美”,好茶具的工艺美术效果令人叹为观止;第五是“境之美”,中国茶艺要求在品茶时做到环境、艺境、人境、心境四境俱美;第六是“艺之美”,主要包括茶艺程式编排的内涵美和茶艺表演的动作美、神韵美、服装道具美等诸多方面,这就是茶艺六大美的享受。要充分体现、发扬茶艺的这些美,就要求茶艺师必须具备审美素养。审美素养,以文化素养为基础,又得到进一步升华。在整个茶艺表演过程中,从开始的环境选择、器具准备、音乐配伍,到茶艺表演的设计、表演过程的协调性,直至表演过程的结束,都要根据饮茶的对象、茶室的环境、茶类的不同而从审的角度进行设计、表演,从而使饮茶者在饮茶的同时,体会到茶文化之美,起到心灵的愉悦、放松作用。这些,如果没有一定的审美素养,很难达到目的。 

3表演素养 

    茶艺又是一门表演艺术。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以茶为载体,以音乐为伴侣,用优美的动作来展示、体现饮茶之美。所以从观赏层面上来说,要求茶艺师也必须具备一定的表演素养。茶艺表演不同于一般的表演,它是将泡茶的动作与泡茶的环境、器具、茶叶、音乐等 

茶文化的美学特征篇7

关键词: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教学模式;传承;改革对策

目前我国许多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正在逐渐消失,淡出人们的视野,采茶舞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保护。实施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就是传承、保护和推广采茶舞的一个重要方式。探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策略,将采茶舞改编成适合体育课堂教学的形式,将有效地促进采茶舞的传承,也将有效充实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1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笔者通过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和实践调研,发现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具体来说,第一,采茶舞是一种舞蹈,本身包含了多种肢体动作的展示,可以对舞蹈者的身体素质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而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基于此,将采茶舞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中,可以充实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并且实践也已经充分证明,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练习采茶舞可对呼吸系统机能、心血管机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并显著提升身体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以及灵敏性、协调性。第二,采茶舞本身是一种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载体,其中蕴含了很多美学特征,如健、力、美等,并包含了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基于此将采茶舞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当中,让学生通过采茶舞的习练体验民族文化精神、文化内涵,感受采茶舞中蕴藏的生活气息、地方特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造诣和艺术文化修养,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第三,在当前采茶舞传承困难的状况下,通过教学改革将采茶舞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可以有效地促进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良好传承,对采茶舞的再创造、再发展来说非常有利。

2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原则

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是极具地方特色的舞蹈类型,其中蕴含了浓厚的地域文化价值观,这是采茶舞真正的核心价值。在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当中,要充分重视采茶舞中核心文化价值的传承,将采茶舞中蕴含的健身娱乐、崇尚劳动、祈福求丰、乐观豁达的民族文化精神充分展示出来,不可“重视了动作而忽视了精神”。在此,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原则总结如下:

2.1遵循民族文化规律

民俗传统体育项目,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规律,可以说是体育项目和传统文化的融合统一。因此,在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探索中,必须尊重采茶舞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规律,溯本追源、厘清源流、透视逻辑,以体育动作和文化内涵的紧密连接为切入点,达到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的最佳效果。如此,才能以文化规律、文化内涵作为内核精神,支撑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使采茶舞在体育教学当中“外有形、内有神”,强化文化传承的生命力。

2.2遵循体育锻炼规律

进行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体育锻炼规律也是必须遵循的规律之一。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锻炼学生的体魄,将采茶舞运用到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在充分考量其健身功能的基础上,将采茶舞强身健体的效果体现出来,根据先进的人体运动学理论,在采茶舞的力度、幅度、频率等方面做好科学设计,采用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方式,通过消耗体能,减少身体脂肪量,并有效锻炼身体心肺功能。要合理、灵活控制采茶舞锻炼量,过大会造成身体损伤,而过小则健身效果不足。

2.3植入体育创新元素

将采茶舞融入到体育教学改革中,一味照搬必然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为真实的民族传统舞蹈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真实需求是有明显区别的,此时必须以创新促发展,通过创新为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注入鲜活的动力,在尊重民族传统舞蹈内核精神和外化特征的基础上,对采茶舞进行重新编排,在采茶舞的动作、节奏、伴乐等方面植入新鲜的创新性内容,在采茶舞的习练过程中体现时代精神、时代风貌,迎合学生的审美需求、体育诉求,真正使采茶舞以独特的精神风貌走进校园、走进体育课堂,赢得师生的青睐。

2.4遵循体育教学规律

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面向的是学生,面向的是真实的课堂,因此必须遵循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教学规律。具体来说,要以课堂教学为导向,对采茶舞进行适当改造,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如师资力量、场地条件、器材设备、学生年龄层次等,将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模式化、规范化,形成系统性的课程体系、考核体系和操作标准,适当降低舞蹈定动作的难度,将采茶舞大众化、简单化,以便采茶舞可以契合体育课堂教学的形式需求,并兼顾学生的能力和需求,使采茶舞和体育课堂教学良性结合。

3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策略探析

采茶舞是一种民间歌舞载体,而体育教学是成熟现代学校教学内容,二者之间的良好融合,必须讲求方法、讲求策略,基于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特征分析和现代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现提出一些可行的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策略供参考。

3.1采茶舞文化内核的植入

对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来说,外在表演形式和内在文化内核是协调统一的,外在表演形式的展示,离不开内在文化内核的支撑,而内在文化内核的体现,又必须以外在动作形式的展示为途径。将采茶舞改革成为适合学校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不仅要重视采茶舞外在舞蹈形式的改编,更要重视采茶舞内在文化内核的植入。基于采茶舞深厚的区域民族文化内涵,将采茶舞的文化内核提取出来植入到采茶舞的体育教学当中并不困难。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植入采茶舞中的区域民族精神,将采茶舞中体现的乐观豁达、欢乐祥和、坚强勇敢、不懈奋斗的内核精神尽可能地植入到采茶舞的体育教学当中,增强体育教学内容的文化充实度;另一方面,要植入采茶舞中的民族审美观念,通过民族审美观念和现代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将区域民族的舞蹈动作美学文化植入到采茶舞的体育教学当中,使学生可以在体育课堂中真正接触和体验采茶舞中的美学文化,充实学生的美学素养。

3.2采茶舞表演形式的改编

采茶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表演形式多样,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不同的类型,但综合分析可以发现,采茶舞的表演形式并不适合直接应用到现代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当中,必须对其进行适当、合理的改编。已有实践表明,较好的改编方式就是将采茶舞改编为体育课堂教学当中的健身操,以此将传统采茶舞的表演形式“课堂化”,在健身操已经得到普遍推广的情况下,帮助采茶舞高效地融入到现代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具体来说,将采茶舞改编为体育采茶操,一是要按照有氧运动原理和现代健身操编排原则,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运动强度承受力,将采茶舞中的舞蹈动作进行改编,在表现采茶舞舞蹈动作特征的同时,符合健身操的编排原则,将采茶舞改编为感染力强、适合课堂推广的采茶健身操;二是要做好采茶健身操的配套音乐创作,在创作采茶健身操配套音乐的过程中,要最大程度地借鉴传统采茶舞的曲调风格,如赣南采茶戏唱腔《送郎调》改编的《十送红军》,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改编案例,在传统采茶舞曲调风格的支撑下,采茶健身操的民族文化内涵将更加能够充分体现,更加能吸引学生的习练兴趣,此外采茶健身操的配套音乐创作也应符合健身操的音乐创作要求,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展现运动的热情与活力。

3.3采茶舞教学策略的制定

形成完善的教学策略,是实现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的不可或缺的一步。在植入采茶舞文化内核、改编采茶舞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采茶舞体育教学策略,是达到最佳的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效果的关键环节。制定采茶舞教学策略,要兼顾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采茶舞教学课程设置的系统化、规范化,要在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的支撑下,结合采茶舞的难度和体育课程的课时设置,合理安排采茶舞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式、教学进度、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标准,最终形成一套完善的采茶舞体育教学课程系统,在此课程系统的规定下实施采茶舞的体育教学工作,促进采茶舞体育教学实现有效、可持续、系统化的改革;二是科学运用情景教学法增强采茶舞体育教学效果,通过民俗文化背景音乐的播放、教学现场的环境布置、多媒体视频和图像的展示等方式,多角度创设生动形象的采茶舞教学情境,营造丰富的采茶舞文化氛围,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加学生的舞蹈体验,使学生在习练采茶舞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得到身体方面的锻炼,也可以充分感受采茶舞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民俗风情;三是重视采茶舞的教学反馈,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目前方兴未艾,并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因此必须重视学生对当前采茶舞体育教学方式的反馈,以此为依据结合体育教学开展原则,及时调整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策略,以良好的改革应变性,获得最佳的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效果。

3.4采茶舞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将采茶舞融入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采茶舞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体育教学水平以及体育教学改革质量的重要保障。从采茶舞教师的来源来看,各个体育院校是为采茶舞教学输送教师资源的主要阵地,但是在体育院校的课程体系中,采茶舞等民俗传统体育项目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为了确保体育院校所输送的人才能够满足采茶舞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以地方体育院校为依托,通过在体育院校设置民俗体育课程,强化相关教材与教法研究,逐步推动采茶舞教学体系的完善。另外,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提升在职体育教师的民族体育知识和民族体育技能至关重要,为此,教育部门、政府部门以及学校应当合理构建在职教师培训机制,通过组织教师参与采茶舞培训班、研讨会、观摩会,提高教师将采茶舞融入体育教学的能力,确保教师掌握体育改革工作的方向、提升采茶舞教学课程开发的意识,从而实现采茶舞教学与学校实际情况、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的对接。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实行兼职教师制度,通过对当地文化人才的充分利用,使当地文化人才融入到采茶舞教学以及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当中,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充实采茶舞教师队伍,也有利于提升学校采茶舞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确保采茶舞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基于采茶舞的身体锻炼效果、美学特征、民俗文化内涵,结合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将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改编植入到体育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并且已有实践也证明了可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要重视采茶舞中文化内涵的传承,重视采茶舞中美学特征的体现,也要重视现代体育教学内容的形式要求、设置方式,更要重视从采茶舞教学人才培养、人才培训以及人才引入等方面做好采茶舞教师队伍建设,以实现采茶舞和现代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良性结合,最终实现“帮助采茶舞传承”和“充实体育教学内容”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孙庆彬,凌颖,周家金.民族传统体育校园化改编的方法探析———以民间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编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4(5):78-82.

[2]周家金,黄向平,孙庆彬.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桂东南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14(6):57-61.

[3]任春燕.“采茶舞”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教学相融合的途径[J].福建茶叶,2016(3):286-287.

[4]郭官在.刍议采茶健身操在高职公共体育课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3):408-409.

茶文化的美学特征篇8

(台州学院,浙江临海317000)

【摘要】“采茶戏”从产生发展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这一戏曲形式至今依然活跃于我国多个地区,是迄今留存下来一种较为古老的戏曲。三门“石马采茶”音乐内容丰富,曲调纯厚优美,表演形式多样,融民间音乐、舞蹈、美术、手工艺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茶”文化贯穿始终,印证了茶乡茶文化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蕴藏着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为研究三门湾民间文化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佐证。

【关键词】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马采茶;特色;音乐形式;美学内涵

基金项目:浙江省台州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重点课题成果之一,课题名称:“文化视域中的台州三门“石马采荼”研究”(项目编号:13Y207)。

“采茶戏”又称“采茶舞”,历史十分悠久,最早见于宋元时期,但采茶剧种主要形成于明清之际,据说:“清初,采茶歌的发展极为迅速,遍及山野村舍,靡然风行……采茶歌最初只唱小调,每首仅用四句唱词,后来由小调发展为一种联唱的形式,名日‘十二月采茶歌’,从一月唱到十二月,每月一首。而‘十二月采茶歌’与民间舞蹈相结合……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至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词基本上还是采茶歌联唱的内容。”这里所说的“采茶歌”、“十二月采茶歌”、“采茶灯”便是后来形成采茶剧种的先声,这从清代乾隆的《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可以找到用工尺谱记录的例子说明这点。由此可见,“采茶戏”是茶文化兴起的产物,流行于盛产茶叶之地,为了适应茶区广大群众的文娱活动及茶商促商演出的需求,’在本地民歌和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同一曲牌在各地流行时,南于各地风土人情、语言音乐的不同,在音乐旋律、伴奏形式、舞台表演、道具服饰上均有明显的差异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韵味。作为最具台州地方特色的三门“石马采茶”就体现了这些特点,其成熟的表演形式和独具一格的审美效果,具有传承、交流的文化价值,是浙江三门一带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舞蹈表演形式,是省内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民间曲艺品种之一。

一、“石马采茶”的基本概况

(一)丰富多样的曲调来源

“石马采茶”表演从头至尾贯串一个“茶”字,题材鲜明,语言风趣,载歌载舞,由“茶舞者采茶”、“卖六头贩茶”、“看相人看茶”、“花鼓婆、花鼓公贺茶”、“和尚品茶”等多个部分组成,节奏、衬词、念白丰富多变,情感表达细腻,以江南一带流传的民间小调为主。曲调在演唱时丝竹乐予以伴奏,手法多样,曲调来源广泛,大致可分为几类:第一类为单纯的“茶歌”,音乐结构较为简单,茶农劳作时所唱,如《小采茶》《大采茶》等;第二类为“茶灯”,与当地的民歌、舞蹈相结合,边歌边舞,骨架音与茶歌里的基本相同,表现喜庆祥和载歌载舞的劳动场面,如《顺采茶》《倒采茶》等;第三类为“茶腔”,即在前二者的基础上加入小调,形成乡土气息浓郁、情节简单的地方小戏,唱腔以民间方言为主,如《贩茶调》《鲜花调》等;第四类为“采茶串古”类,“串”指穿插,“古”指古代,这一类曲调主要表述民间故事及历史人物故事等题材,如《古人头调》。以上几类曲调将茶乡人民生活形态表演得惟妙惟肖,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二)极具特色的服饰道具

据清康熙初年《全州志》记载:“元宵悬灯于庭,乡市各作龙灯,往来以为戏……或以童子扮走马,好女联臂踏歌,多采茶歌”,“联臂踏歌”就是采茶戏中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表演中各种角色齐全,人物性格鲜明。因此,在石马采茶表演中,表演者的服饰、道具均有稳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充分体现了剧中各人物的身份、性格,从而形成了固定的模式风格。

1.主要人物服饰

采茶女:头上梳两个发髻,发髻四周盘上粉色小花,穿鲜绿色大襟上衣、大脚裤,系黄色短围兜,平底圆口白绣鞋,左手捏一大红手帕,右手托茶蓝。花鼓公:头戴黑螺帽,平底圆口黑鞋,穿黑色上衣,袖口、领口等处缀白色水袖,大黄色灯笼裤,腰间系大红色大结,左手拿堂锣,并将拇指套在锣上的绳环内,右手中指、食指、大拇指夹以红色方布缠绕而成的鼓扦。花鼓婆:梳古代小姐头,身穿大红色大襟上衣、大脚裤,领口、袖口、裤口等处缀蓝白色水花袖,系粉色大花围裙,穿红色绣花球穗鞋,左手拿腰鼓,右手拿鼓扦。看相人:头戴礼帽、墨镜,身穿黑色长衫,身上斜挂一红色木盒,右手握扇,脚穿平底圆口黑鞋。茶和尚:头戴黄色佛帽,身穿黄色袈裟,胸前挂佛珠,手拿木鱼。这些妆饰个性鲜明,色彩艳丽,蕴含了不同人物性格的审美造型追求。

2.主要道具

茶斗:是一个棱台,上口边宽约九寸,下口边宽约六寸,四周由彩色布围绕,台高大约六寸,中心串插于高约三尺的龙杖之间,杖上缠着腾龙,朝着茶斗吐水,它与茶心相配套。茶心:是吉祥的象征,工艺繁杂,有着浓郁的民间色彩,包含木工、绘画、雕塑、剪纸,是一种造型艺术。茶心顶尖有狮子舞球,狮子两边配有雀凤斗艳,茶心整体呈八角状,八个侧面分别有梅、兰、竹、菊、蝠、鹿、凤、鱼八福剪纸图案,通体高达六尺,罔围八尺,竹木框架,外面有彩布,以彩带流苏,边角上挂有大红灯笼。除此之外,茶心中央为墨绿色,四周有花草点缀,犹如茶山的颜色,寄托一种吉祥如意的愿望,是一种茶文化的传承,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张扬力。

(三)别具一格的表演程序

“石马采茶”的演职人员约二十余人,有茶女、卖六头、贩茶客、看相人、花鼓公、花鼓婆、茶和尚及乐队人员,表演时以茶心为中心,七位茶女为中间圈,花鼓公、花鼓婆、卖六头、贩茶客、看相人等八位是外圈,三圈按照不同的方向转动,圈外有茶和尚一人,乐队中有长号、管弦乐、打击乐等:活动开始前,村里挂满旌旗,鞭炮迎接,以“哈嘟头”起引,锣鼓起奏,之后丝竹乐进入,茶纛、茶心、茶斗先行开道,以茶心为中心,茶女、卖六头、贩茶客、看相人、花鼓公、花鼓婆、和尚紧跟茶心,队形变化,错落有致。茶心领唱,茶女和唱,贩茶客道白,茶和尚、卖六头念白,花鼓者边唱边敲打花鼓,看相者边唱边做,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台位变化多样,队形阵式颇多,表演共计十二节,每唱一节,变换队形一次,别具一格,常用的队形有:荷花阵、开门阵、关门阵、双龙喷水阵、单龙喷水阵、箍桶阵、小篾篱阵、大篾篱阵等,如下图:

二、“石马采茶”的音乐形式

(一)曲牌形式丰富多样、艺术形态兼容并蓄

正所谓“无腔无调不成戏”,戏曲讲究的是“唱、念、做、打、舞”,对于戏曲,历来有“戏以曲兴、戏以曲传”的说法,三门“石马采茶”民间曲牌极其丰富,大都为曲牌体联唱,大致可分为几个方向,一是“茶腔”,即原套采茶曲调,是“采茶戏”音乐中最为传统的部分,舒缓活泼,多以叙述为主,题材大多直接表现采茶相关的内容,是三门“石马采茶”的主要声腔。二是“路腔”,善于表现载歌载舞的内容,角色行路时吟唱较多,轻松愉悦,诙谐风趣。三是“杂调”,杂调的来源相对比较复杂,新鲜有趣,用于调剂,不作为主要的曲牌使用,其曲调特点为按字行腔。我国现代戏剧家张庚先生指出:“戏曲的第二度创作,是从全剧的音乐化开始的,戏曲的表演是以音乐为核心来组织自己的舞台语言的……舞台气氛的变化、服装道具的使用与音乐情感的刻画、高潮的突出息息相关。”从这我们可以看出舞台气氛、服装道具等对戏剧表演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三门“石马采茶”曲牌形式的多样化,歌舞、戏曲、美术、手工技艺等各种民间艺术形态兼容并蓄,具有很强的可看性、观赏性,具有着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二)舞台表演诙谐幽默、舞台语言通俗易懂

“石马采茶”以生动形象的表演及幽默诙谐的对白吸引观众,唱词结构多样,说唱相间,念白部分以对话式为主,唱词以地方音押韵,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这些特征在卖六头、茶和尚、看相人等人物中表达得尤为明显,具体体现如下:二对“看相人”肩背雨伞,戴着墨镜、手摇纸扇,并在伞下悬挂“善观气色”,嘴巴吆喝“看相了”,并自言自语道:“今年茶叶不错,讲讲吉利话,讨口茶喝喝”。贩茶客一身黑色装束,风尘仆仆唱着贩茶调,见茶女便说:“小娘子,粗茶细茶拿来看,头号细茶卖多少,二号细茶卖多少?”采茶女接着齐唱:“头号细茶三文半,二号细茶卖三文。”贩茶客又说道:“茶倒好,价太高,茶身未燥上白毛,小娘子,我苏州到此路途远,到你府上宿安身。”采茶女答:“奴奴丈夫未在家,那有床铺宿安身……”贩茶客的表演常常辅以含蓄、幽默、诙谐的语言,佐以东张西望的表情与动作借机调侃嬉闹采茶女,表演滑稽引人作笑,表演具有随意性、即兴性、灵活性,舞台极具生机活力,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戏剧“无丑不成戏”的重要特征,具有丰富的喜剧性色彩。

(三)唱词结构灵活多变、表演形式载歌载舞

“石马采茶”从历史形成和演唱形式来看,其音乐体制结构主要以曲牌体为主,板腔体和曲牌体并存。曲牌体唱腔一般只有一个曲牌,旋律中常见小跳,情绪活跃、节奏明快,其词格一般为上下对偶的五字句、七字句和十字句,排列整齐。七字句的组合方式多为二、二、三的形式,例如:《采茶》:“正月.(支)采茶·贺新年(呀哎哎),茶女-差出·点茶园(呀依呀哎)!点起.(支)茶园·二十亩(呀哎哎),当官·发起·又交钱(呀依呀哎)!”;如《紫竹调》:“第一根·紫竹·再写·四个字,投臣子·难无奈·正投·四字,捉个史文恭·梁山凑英雄。”除此之外,在“石马采茶”中还出现了混合句结构,有每句五字、六字、七字、九字等,旋律特征为字多腔少,简洁明快,灵活多变,极具说唱音乐风格。当然,除了正词以外,“石马采茶”还利用休止符、间奏、旁白、段式句法及段式音乐的节奏结构变化,使结构更具有完整性。

通过以上我们不难看出,“石马采茶”在表演方式、道具使用、语言结构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整个表演载歌载舞。“载歌”主要体现在“石马采茶”唱腔中,在唱腔形式上较多地使用了“对唱”、“一唱众合”的表演形式,两者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歌词内容以不同的季节为依据,一月挨一月地歌舞,人物性格鲜明,自由朴实,内容丰富。“载舞”是“采茶戏”传统的表演特色,在“石马采茶”表演中,“歌”“舞”相随相伴。采茶女手提茶篮表演“采枝”、“摘茶人篮”、“放枝”等动作,动作多变,有前托篮、肩上托蓝、擎篮转、勾手托灯步、站门、龙门、左小踏跳、过蹬步等,形象模仿了茶乡的生活及采茶场景,风格纤细,边唱边演。二对相濡以沫的“花鼓公、花鼓婆”唱着花鼓调打着花鼓欢腾雀跃,花鼓公以下蹲跳步、前蹲跳步等动作饰演英雄好汉;花鼓婆以小碎步、转腕等动作,体现良家妇女,在动情之处,花鼓公作摇头得意状与花鼓婆“耸肩”、“对眼”,并将两个花鼓合在一块敲打,神情一体、情舞交融,大大增强了色彩和表现力。

三、“石马采茶”的美学内涵

“石马采茶”由原始的茶戏演变而成,流传于珠岙镇石马村及吴岙、珠岙、高枧、亭旁等周边城镇。珠岙镇位于三门县西部,距县城12公里,北接宁海县西北界天台县,西南邻高枧乡,以种植茶叶为主,珠岙镇石马村有一山名为江湖山,与天台山一脉相承,是“石马采茶”最早的发源地。据“中国茶神”唐朝的陆羽在《茶经》中评天台山为“天下第十七泉”,由此可见,马村江湖山与茶文化也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再据郑氏宗谱记载,石马郑氏祖先文迥公自南宋年间从高枧双娄茶山迁居于此,《光绪宁海县志卷三》载“石马有刀溪可灌溉,有山无海,产茶……”数百年前,祖辈辛勤,山上山下,地边角落,山湾山岗,坑边岩档,甚至路边墓旁都种上茶叶,还有山湾名日“茶同湾”,故采茶舞应运而生。”采茶是三门人的一种劳动方式,它给人民带来丰裕的物质生活,而与之相伴的“石马采茶”戏是三门人的精神娱乐节目,正如古人有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任何一种民间艺术都与劳作、民俗相伴相生的。“石马采茶”成了他们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述说并生动地描述了人们采茶之景、劳作之景、丰收之景,表达了人们积极乐观的生活精神与人生的态度,展现了人民勤劳乐观的精神面貌。“音乐行为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一,与地理环境之间有着比其他文化现象更为密切的关系”,这说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因此,“石马采茶”就其表演形式、风格、内容等方面,都蕴藏着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印证了传统的农耕文化和茶乡茶文化深厚的底蕴,为研究三门湾民间文化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佐证。

四、结语

“精神首先要从自然中退回到自己,把自己提升到超越自然而且降伏自然,然后才能在自然中无拘无碍地统治着,把自然转化为一种能表达精神的外在存在。”“石马采茶”正是将现实生活通过优美朴实的曲调、舞蹈转化成一种外在的表达自我的形态,展示了人们内心的愉悦幸福,因此,它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随着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民俗传统观念的日趋淡化,电子传媒的不断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石马采茶”这一文化的存在形态与艺术表演特征。“石马采茶”的发展演变是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的一个个案,它从兴盛走向衰落,再由衰落成为今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过程也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意识观念逐渐转化的过程。我们今天对“石马采茶”的传承与保护也应当将音、地、人、物等要素相结合,从民族音乐文化学角度出发,成立采茶活动保护机构,让更多的人尤其是民间各种社会力量有效参与到这一活动中,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石马采茶”、喜欢“石马采茶”,让越来越多的人来保护浙江台州三门“石马采茶”,共同促进“石马采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庚,戏曲美学三题[J].中国戏剧,1990,(10).

[2]李一,周琦.台州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茶文化的美学特征篇9

【关键词】新岗林场;茶叶商品;旅游文化

新岗林场是肇庆市属国有林场,位于怀集县东北部,距县城69公里,东与阳山县接壤,西与连南县毗邻。新岗林场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于1993年与香港高山青公司合办怀集高山青农产品有限公司,引种台湾冻顶、黄金桂、白牡丹等名优茶种。经过20年来的不懈努力,目前,公司初具规模,茶叶品质愈来愈好,“新岗冻顶”茶、“新岗美人”茶分别于2005年、2006年荣获“广东省名牌产品”,成为了肇庆地方特色品牌。名牌效应推动了林场新发展。

1.新岗林场茶叶商品资源的特点

1.1生态环境优,适宜茶树生长

新岗林场位于肇庆怀集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7℃,极端最低温度-3℃,极端最高温度37.5℃。年降雨量1740.8㎜,年蒸发量1133㎜,干湿季较明显。新岗林场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高达94.6%。高山青茶园建于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终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雨量充沛,土壤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生态环保无污染,是优质茗茶生长的理想场所。新岗林场利用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引种名优茶叶获得成功。经国内专家、台湾鹿谷农委会茶叶评审专家鉴定,新岗高山冻顶茶的茶色、香气与原产地相近,韵味甚至胜过原产地。

1.2新岗林场多为高山茶,品质优异

(1)冻顶茶

新岗冻顶茶是从台湾引进种苗,在新岗林场1000米以上的高山培育。该茶一问世就得到了茶业专家的一致好评,市场上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特别是产于1300米的大稠顶山麓及1000米的天井坑的茶叶,更是冻顶茶中的极品。加工好的冻顶乌龙茶外形卷曲呈半球形,条索紧结整齐,叶尖卷曲呈虾球状;色泽墨绿油润,毫光宝气;茶汤水色呈金黄且澄清明澈,黄中泛绿,香气清高鲜爽,“青橄榄”花香颊齿生津;滋味甘醇浓厚,茶汤入口生津并富有活性,后韵回味强且经久耐泡,七泡回味余香流连;叶底柔嫩稍透明,叶身淡绿,叶缘呈现锯齿状,带有红镶边;饮后杯底不留残渣。

(2)美人茶

新岗美人茶是目前培育最成功的乌龙茶种之一,市场上供不应求。在新岗林场800米以上的高山茶园引种福建省安溪罗岩大叶黄金桂,由于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下生长,产出的茶叶品质香味异化,有脱胎换骨之感,其品质更加优秀、独特、名贵,与新岗林场山美水美遥相呼应。“新岗美人茶”在怀集、肇庆几乎家喻户晓,爱不释饮。其主要特征:外形娇小、秀结、匀称,色泽砂黄泛绿,干香,嗅之有新鲜桂花香气,开汤具有未揭杯盖桂花奶香味已扑鼻;幽雅鲜爽透天香,沁人心脾,极易诱人入茶,杯不离口的感觉;滋味甜香爽口,汤色杏黄明澈,清锐细长,叶底嫩匀,黄绿明亮。

(3)新岗挂绿茶

新岗挂绿茶是在乌龙茶加工工艺基础上创造性的运用绿茶加工工艺生产出新创名茶。该茶采摘标准为两叶一芽的冻顶乌龙,茶青不需要日光萎凋,经试验表明,阴天加工出的新岗挂绿茶品质尤佳。加工出的新岗挂绿茶茶条卷曲成颗粒状、紧结而沉重,匀整,显白毫;色泽乌润而带光泽,叶表略带绿色;滋味清醇甘鲜,香气淡而幽长,汤色浅绿色,淡而清澈;叶底完整肥厚明亮,兼具绿茶和乌龙茶感官品质特征。经过多年精心培育,制茶师傅科学配制,在茶叶市场中独树一帜,别有风味,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是馈赠亲朋好友的新宠茶叶。

2.茶叶旅游商品设计原则

2.1绿色设计原则

商品包装是连接生产和消费者,用于保护商品的质量安全,便于储运,促进人们消费的一种“科学技术”与“艺术文化”相结合的企业行为。包装是综合性的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同时也是一项包含市场调查、设计定位、艺术构思、技术操作和包装成型等极其复杂的统一工程。包装设计主要包括构造设计和视觉设计。而包装设计的优次,不但对茶叶品质的储藏有重要影响,还对能否打动消费者,促进销售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林场茶叶包装采用绿色设计原则,能够使茶叶在最大限度保证茶叶品质的基础上,有效地展示设计的文化特色。无论是图形、色彩,还是外在的造型、大小等都要讲究整体风格的统一,以体现怀集茶文化的内涵和特色。

2.2个性化设计原则

只有富于个性化的商品才能受到消费者不断的追捧。打造个性化的商品首先就要考虑到使商品具有个性化的设计,在商品的包装及商品文化上体现出来。要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特征和消费心理来制定相应的开发策略和包装装潢策略,使商品体现出个性化特征,对茶叶商品进行个性化定位。对传统艺术文化元素的有效提炼,运用现代设计的手法,将地方文化元素与茶文化元素有效融合,使之能自然的体现中华茶文化精髓。

2.3品牌化设计原则

随着肇庆旅游的发展,茶叶商品文化旅游的目的地作用将逐步凸显,茶文化旅游产品将会成为石台旅游产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途径中,使农产品品牌化,打造著名品牌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非常有效的方法。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的作用,注重怀集县茶叶品牌的建设,建设和谐健康的品牌成长环境,加强行业监管,在严格保证茶叶质量的基础上,有效地打造怀集茶叶的品牌。目前怀集应加快茶叶公用品牌的树立,这是提高茶叶知名度的重要措施。

2.4本土化设计原则

在茶旅游商品的开发中,充分利用怀集特有的自然资源,使具有原始、质朴的天然性特色的资源赋予其文化艺术性,开发茶叶旅游商品。灵活采用本土化设计,采用特色的包装材料和地方文化元素进行设计,能让消费者感到更亲近自然。使用本地自然材料制作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包装,是地域化个性设计的一条途径,能大大增加茶叶商品的文化附加值。在地方文化元素方面,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水文化、艺术文化、民俗特色等的合理运用能够体现设计的独特个性。

3.新岗林场茶叶旅游商品文化建设

新岗森林旅游项目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新岗森林生态旅游(含大稠顶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新岗省级森林公园),二是新岗温泉。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主要有大稠顶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森林公园内大面积原始次生林的森林景观,山溪的水体、瀑布景观和高山大面积茶园景观及茶文化等。温泉度假村的温泉属露天泉涌,泉涌区水温65度左右,并富含偏硅酸、氡、锂等矿物元素。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线,再配套新岗温泉,发展茶文化、山地高尔夫球和温泉度假旅游是极具开发价值的娱乐休闲旅游项目。

高山青新岗茗茶是国有新岗林场与香港高山青公司合资企业(怀集高山青农产品有限公司)的产品。目前种植有新岗美人、新岗冻顶和新岗白牡丹等主要品种。新岗冻顶和新岗美人荣获广东省名优产品称号,高山青系列茶叶产品供不应求,旺销国内市场,成功打响了怀集“高山青”品牌。新岗茗茶终年处于浓雾环绕的高山,有着高洁馥郁的独特美味。茶园设计是新岗又一大景观,梯田状茶田,错落有致的茶树,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新岗茗茶的发展,对开发新岗森林旅游,发展茶文化,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森林旅游配套项目的亮点。如图1所示。

积极利用境内优美的自然生态和景观资源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将丰富的旅游资源与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高山青茗茶以及附近的温泉相结合,打造成特色鲜明、主题突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森林生态旅游区。林场于2004年委托中南林业大学旅游学院进行规划,2005年完成了规划。目前,已进入招商引资阶段。发展生态旅游将彻底改变林场经营理念,是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更是促进林场可持续发展的“大手笔”。

4.结束语

重视茶叶商品文化的开发与建设将对加快怀集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二广高速的开通,怀集已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经济圈,目前,怀集县洽水镇至林场的县道升级为省道工程正在进行,便利的交通势必为新岗森林旅游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要充分发挥新岗林场的“旅游商品”对游客的吸引力,打造具有地方个性特征的茶叶旅游商品,不断提升怀集茶叶品牌价值,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以规模带动产业,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加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茶文化的美学特征篇10

关键词:茶叶;包装设计;木版年画;艺术表现

茶叶是体现中国文化形象的产品,茶叶包装设计是茶产业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纽带。如今的社会,品牌竞争激烈,包装远比产品自身的功能价值要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就目前产品市场推广而言,商品宣传、销售、品牌的创建等等都会受到包装的直接影响。因此,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木版年画设计不仅体现的了木版年画元素的艺术性,更展现了商品的差异性,茶叶包装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茶叶价值,为茶叶供应商带来更多经济效益,还能够为传统的茶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提高其艺术价值。

1茶叶包装概述

1.1茶叶包装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传统饮品应该就是茶了,可以说,茶的文化底蕴比悠久的历史更加深厚。中国是地大物博,既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产业大国,虽然说我国茶叶总产量仅居第二,但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茶叶种植面积能够超过我国,为了促进茶叶市场的良好循环,需要包装设计师在设计茶叶包装时,既要为茶叶穿上漂亮的包装外衣,也要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进去。因此,将木版年画元素融入茶叶包装设计当中,不仅能够提升茶叶的知名度,还能够使人在品茶时自然而然的就体会到中国的文化特色,会在品茶中感受到茶文化,从而更加痴迷于茶叶。1.2茶叶包装需要的注意事项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就是茶叶,将茶叶依照加工工艺可分为六大茶类,而氧化性、吸湿性、吸附性、易碎性以及易变性是茶叶的基本特性,也正是由于这些特性,才使得茶叶极易受到外界异味的感染,比如说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会在茶叶包装气密性不好的情况下被自动氧化,进而不仅会散失茶叶自身的清香,还会使茶汤的色泽变得暗淡,除此之外,茶叶的味道会周围环境中的各种气味的影响而变淡,甚至变质,因此,在包装茶叶时要格外注意其密封性以及遮光、避气、防潮、防挤压等情况。在包装茶叶时我们除了要考虑它的密封性,还要考虑它的存贮性,一般会采用真空充氮包装来使其特有清香得以长期保存。

2木版年画的基本概述

2.1木版年画概况木版年画既是重要的中华美术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艺术百花园当中的一朵绚丽花朵,深得国内外美术界的重视和敬仰,虽然说人们对这个画种并不陌生,但是由于其一般是新年时才贴,所以名字也由此得到。在中国的传统新年里,人们通过将它张贴在门、窗、墙、灯等处,一方面是用来对新年气氛的一个点缀,另一方面是用来表达人们对未来的一些愿景。木版年画从手工绘制到雕版印刷绘制,其绘制工艺在不断的更新进步,其创作理念也在不断的变革。2.2木版年画的色彩特征我国民间木版年画在色彩使用方面大多会采用原色和补色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厚重的颜色搭配不仅没有使人觉得厌恶,反而会传递出一种雍容沉稳的感觉。平涂套色是木版年画常用的施色方法,注重先浅后深的顺序,也就是说在浓色印制之前要先对其印制单色,这样丰富的色彩效果才能够通过有限的色板得以印制,而不同大小的色块、不同明暗程度的色块也都能使其具备一种富有节奏感的音乐韵味。地域不同其用色也不大相同,大红大绿一般是木版年画惯用的颜色,而清淡、典雅则是杨柳青桃花埠的用色特点。

3木版年画融入茶叶包装设计的应用路径探索

3.1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由于明清时期各地区还相对较封闭,更谈不上相互交流木版年画技艺了,虽然说木版年画的题材大致相同,但是一方面由于不同地区的人们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且每个人的审美观和性格气质也都不一样,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技术交流,各地区的制作程序也都大不相同,因此,木版年画在造型、色彩方面也就形成了一定的区域程式化,其画风也大有不同。比如说豪放古朴的北方风格是河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木版年画特征;细致、优美、精巧的江南风格则是苏州的木版年画特征;利用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华丽的造型来彰显天真、质朴特性的西南风格则是四川绵竹的木板年画特征;3.2木板年画代表着传统民间艺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融入木板年画元素,这样不仅可以微观细致的采纳和吸取民间艺术元素,还能够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元素巧妙的融合在一起,通过具象的产品包装来展现抽象的传统民间艺术,这不仅对于产品的个性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对于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有着强劲的推动作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木版年画元素不仅能够给消费者以全新的感受,还能够将中国深刻的文化内涵融入到产品包装当中,让人在耳目一新的同时,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中国的民间艺术风格。3.3传统形态和现代工艺的融合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融入木版年画元素的时候应该要注意巧妙结合现代工艺,木版年画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地位虽然是不可动摇的,但是要将其用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就必须要结合当今时代要求,对木版年画通过新材料、新技术进行改造和创新,其设计理念也应融入现代设计的观念,这样才能够完美的将其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巧妙融合在一起。人们在面对如此包装的茶叶时,才能获得实用层面和精神生活层面的双重需求。3.4木板年画设计的寓意人们的内心世界通过民间艺术浓缩而成木版年画,人们的欢乐、崇拜或祈福的情感贯穿于木版年画的创作之中,可以说,每一幅木版年画都在讲述一个故事,抑或在表达一个主题,或者是对一个任务形象的塑造等等,木版年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服务于人们的思想表达的,不管是多么美好的形象,都需要依靠思想灵魂来活化绚丽的色彩。因此,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其设计思路要围绕着主体的表达,要让人能够通过包装感受到或者“看到”画面所要呈现的感情因素,这对于设计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

4结束语

木版年画作为我国重要的艺术文化遗产,它的艺术表现不仅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更是蕴含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了促进茶叶包装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仅需要提高设计师的自身修养,广大消费者的审美理念对其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将木版年画元素融入茶叶包装设计中,其设计语言和内涵可以通过木版年画古老的因素得以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现代艺术和传统文化之间是存在着最佳结合点的,只有对这些民间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合理的充分利用,才能够提升现代设计的内涵和底蕴,从而促进茶叶包装设计朝着特色化、民族化、世界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剀.传统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3,(11):243.

[2]纪涛.中国现代包装设计与民间美术文化的重构与融合———以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为例[J].学术探索,2013,(01):132-135.

[3]丛娜.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视觉语言在潍坊特色商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4]黄妍妍.谈中国民间年画的包装设计———以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J].包装世界,2011,(04):20-21.

[5]王雅静,曹国华.中原民间美术色彩与现代包装设计创意[J].包装工程,2010,(10):47-50.

[6]孟娟.民间美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