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十篇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十篇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29:35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音乐文化“天人合一”“寓教于乐”“主客统一”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文化建设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文化建设本身,又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同样也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

具体而言,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又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理论层面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与解读。

一、弘扬传统的“天人合一”的音乐文化精神

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第一个层面,是弘扬传统的“天人合一”的音乐文化精神。

“天人合一”不仅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精神,而且也是整个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学说。”[1]中国文化精神与西方文化精神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强调“天人合一”,后者强调天人分立,这正如张贷年、程宜山二位先生所言:“中西文化基本差异的表现之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2]

“天人合一”的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因此,又由“天人合一”的传统音乐文化精神,派生出“中正平和”、“含蓄婉曲”、“亲切真挚”等等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并派生出“形神兼备”、“刚柔相济”、“气韵生动”、“情理结合”、“情景交融”等诸多的传统音乐文化特质。

总而言之,“天人合一”的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强调的是“和谐”二字。显而易见,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首先就要弘扬这种“天人合一”的音乐文化精神,为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提供正能量与软实力,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雄厚的文化支撑与智力之源。

二、弘扬传统的“寓教于乐”的音乐文化精神

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第二个层面,是弘扬传统的“寓教于乐”的音乐文化精神。

“寓教于乐”,指的是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这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重要特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乐感文化”,即娱乐论。在汉字中,“音乐”的“乐”与“娱乐”的“乐”是同一个字,二者密切相关,也就是说,音乐即娱乐,娱乐即音乐。

在整个音乐文化建设中,音乐艺术虽然具有普及音乐基本知识、提高人的音乐修养、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完美人格等多种文化作用,但是这些文化作用又都要通过娱乐才能得以发挥。可见,“寓教于乐”的重要性之所在。

娱乐又与游戏紧密相连,早在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在他所著的《美育书简》一书中就指出: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必须通过“游戏冲动”才能有机统一在一起。人在现实中既受自然力量与物质需要的强迫,又受理性法则的约束与强迫,是不自由的。人只有在娱乐游戏时,才能摆脱自然的强迫与理性的强迫,获得真正的自由,才能实现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所以,人的这种乐游戏的本能,便成为艺术(包括音乐艺术)创作的动机,在这种自由活动中,才的过剩精力才得到了发泄,并从中获得美的愉悦。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又发展了席勒的这一学说,他明确指出:人的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实质上都是一种游戏,美感则是从“游戏”中获得发泄过剩精力的愉悦。他们创造的这一学说被后来的艺术史家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中国传统的“寓教于乐”的音乐文化精神,则与“席勒-斯宾塞理论”有本质上的区别:中国传统的“寓教于乐”的音乐文化精神,是以娱乐为路径与手段,而以教育为宗旨与目的;“席勒-斯宾塞理论”则以娱乐游戏为本质与目的。

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就必须弘扬传统的“寓教于乐”的音乐文化(下转87页)(上接61页)精神,要在农村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的全程中,贯彻“寓教于乐”的精神,让所有的音乐艺术活动的主体,都能自娱自乐、娱人乐人、快乐分享、快乐尽享。让音乐真正成为“娱乐制造”和“制造娱乐”的利器,使其在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中,发挥它独有的重要作用。

三、弘扬传统的“主客统一”的音乐文化精神

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第三个层面,是弘扬传统的“主客统一”的音乐文化精神。

所谓“主客统一”,指的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亦即音乐艺术活动的主体(创作主体、表演主体、欣赏主体)与音乐艺术客体(音乐作品)的统一。这种“主客统一”的音乐文化精神,决定了人品与艺品、人格与艺格的密切关系。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乐如其人”、“要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从艺”、“德艺双馨”、“德高艺劭”等等,都是“主客统一”音乐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与西方传统音乐文化精神中的“主客分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翻开中国音乐史,记载德艺双馨的音乐人的动人故事比比皆是,它们都是“主客统一”音乐文化精神的光辉篇章。例如战国时期古琴演奏家俞伯牙与樵夫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命若江河!“后来钟子期死,伯牙为了谢知音,摔碎古琴,从此不再弹琴,这是音乐人与音乐作品完善统一的范例。又如唐代宫廷乐师雷海青,在安史之乱时被安禄山掠,命期奏乐,雷将乐器琵琶掷地痛哭,以示抗拒,命其奏乐,雷将乐器琵琶掷地痛哭,以示抗拒,被安支解示众,宁死不屈。这也是“主客统一”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光辉典范。

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也必须弘扬传统的“主客统一”的音乐文化精神,使人民群众做到音乐美与自身的心灵美、行为美的有机统一,从而大大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综合文化素质。

综上所述,可见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就要从弘扬传统的“天人合一”音乐文化精神、弘扬传统的“寓教于乐”音乐文化精神、弘扬传统的“主客统一”音乐文化精神三大层面入手,并力求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系统设计与研究

作者简介:张玲(1982-),女,山西太原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地域文化;侯炜征(1982-),男,黑龙江牡丹江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育。

基金项目:2014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路径选择和对策研究――以淮安市为例”(编号:2014SJB695),主持人:张玲;江苏省淮安市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淮安运河文化产品开发与旅游线路规划”(编号:HaS2014020-4),主持人:赵仕奇、张玲。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5-0045-05

文化传承与弘扬是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地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以本省生源为主,地缘关系亲近,地域文化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以地域文化为载体能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喜爱程度。高职院校通过对地域文化开展研究,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保护地域文化遗址(遗迹),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开展系统研究与设计。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弘扬功能研究

(一)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弘扬功能研究

文化传承与弘扬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史,文化始终被高等教育办学者所重视。在我国,对于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研究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成熟。有研究者提出高等教育通过“文化的选择、传递、传播、保存、批判、创造等方式对社会发生作用”,这“永远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这种功能本身也是高等教育的活力所在”。[1]到了新的历史时期,文化传承创新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质量必须依靠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大学被赋予了新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文化传承创新。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弘扬功能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又具有自己的个性――技术性和职业性,培养的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健全的人格特征。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处理好高等性与技术性的关系。高等性表现在高职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成为文化的引领者和创造者,技术性表现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了解相关产业、行业和企业文化。这些都对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文化提出了要求。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弘扬关系研究

文化传承与弘扬是“自我保存”与“自我更新”的辩证统一关系。教育具有“自我保存”与“自我更新”的功能。“自我保存”功能指教育的“封闭性”与“保守性”。同时,教育还能使自己再现,也能使自己更新与完善[2]。文化传承(自我保存)功能是文化弘扬(自我更新)的基础,后者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前者的内涵。高职院校通过传承历史传统文化,实现了教育的“重复”,是学校的自我保存。同时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传统地域文化进行弘扬和创新,就是自我更新。

二、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教育意义

地域文化是特定地理范围内的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古为今用、就地取材,挖掘优秀的本土历史文化资源,肩负起对所在城市地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神圣使命,对于解决高职院校自身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水平

高职院校在经历了早期规模扩张、中期内涵发展之后,都在强化特色发展,地域文化是地方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根基所在,只有依托地方特色构建的专业结构和校园文化才具有长期的生命力。“所以地方高校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区域内的应有位置和作用,牢牢把握地方性特点,在文化自觉中突出个性追求,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寻找定位,形成、坚持并完善自己的办学风格和特色。”[3]高职院校在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同时必然形成特色发展之路。

(二)有助于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地域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指导下的一个分支文化。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在办教育时,必须注意人在其诞生和将来生活所在的地点和时间的条件,一句话,应注意就其广泛和包罗万象的意义来说的全部现代文化”。[4]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为儿童设计的专门课程中就包括社会经济研究和乡土历史探讨等课程。这就说明一个人所处地区的文化应该并且必然会对这个人产生深刻而巨大的影响。所以,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这个资源基础和实践载体,开展地域文化进校园活动,可以有效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自身行为。

(三)有助于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

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域文化进行保护传承的新路径、新方法。用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和3D打印等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更好地保护活态文化遗存、留住百姓城市记忆。因此,着眼于所在地域,从文化挖掘研究宣传入手,弘扬地域文化精神,保护地域文化遗址,也是高职院校承担地方社会建设责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淮安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主要途径与不足

基于对在淮安高职院校的调查研究,了解了目前高职院校在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方面有许多优秀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淮安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主要举措

1.科学确定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核心内容。淮安是一座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主要分为运河文化、名人文化、戏曲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文学作品和红色文化等多个方面。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中必然有许多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的元素,同时,也一定有一些封建、落后和不符合现代价值观的思想与习惯。因此,在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之前,要善于找到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共同点,按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选择核心内容,才能使之相互认同。

例如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在规划设计中以地方文化为题材,构建了“一线”、“三区”、“八景”的基本建设构架,设计出以“湖畔八景”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文化长廊”。在楼宇道路命名时融入地域色彩,在校园内的亭台广场以及石像雕塑上,铭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淮安名人名言,修建“翔宇广场”等。

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都是文化系统下的亚文化,他们之间必然存在一定联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地域文化影响,找到相融、相近的方面并非难事。高职院校应认真慎重地挖掘、选择地域文化中的精华,作为地域文化进校园的主要载体,使地域文化变成校园文化的“有机土壤”。同时不断从地域文化中吸取具有时代精神的思想与内涵,使文化建设焕发出青春的生命力,实现新时代下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历史使命。

2.建立地域文化教学和研究基地。通过地域文化的研究促进地域文化教学[5],“大学的特殊功能就在于把研究和教育相结合。”[6]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两课”、专业课,鼓励教师开展地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制定相关激励政策以及评价机制。

例如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内成立淮安历史文化研究会,将地域文化引入第二课堂,邀请专家学者作事迹专题讲座等活动。该校从2012年起系统开展地域文化研究,2014年获批省社科联淮安地域文化调研点,目前已立项省级项目4项、市级项目2项,到账经费50万元左右,成立地域文化研究中心,配备专门的办公地点和设备,承办2015年江苏省地域文化研究会年会,在地域文化研究领域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又如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文化研究所”、“淮安商业文化研究所”、“地方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所”等六大文化研究所开展相关研究。

在教学方面,以专业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专门的地域文化课程,开发校本教材;另一方面将地域文化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结合起来,将地域文化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既不增加学时、课程,也不加重教师、学生负担,重点是地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意识要被教师所认同并执行,这样才能主动并有效地开展地域文化教学和研究。

同时,高职院校地域文化研究机构要加强管理,完善运行机制,发挥出智库作用。组织研究团队下大气力对优秀地域文化进行挖掘和阐发,加大对文献资料整理研究的力度,推出一批对地域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7]。另外以研究基地为依托,培育一支具有较高素养、视野开阔、创新能力强的研究队伍。

3.拓展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多种渠道。首先是“互联网+”背景下的地域文化大数据库建设。目前科技与文化正在进行着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为支柱的文化产业不断涌现,成为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引入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研究领域,构建地域文化大数据库,是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新途径之一。这种大数据库与传统数据库有许多不同,它基于云计算背景,多学科、跨部门共建共享、海量数据、虚实结合、开放互动,能有效地消除信息孤岛,克服“碎片化”研究,能够提供智能分析的交互式人机界面。目前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正在建设“地域文化大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探索出地域文化新的特质、特色和规律,较大程度上支撑和满足相关用户在科研、教学方面文献获取的需求。其次是加快基于大数据背景的地域文化产业化。淮安拥有十分丰富多元的文化和历史资源,对这些资源应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其文化和经济价值,大力开拓文化产业市场,准确把握文化资源产业发展战略方向,从而为促进地方文化发展、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发旅游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研发基于地域文化的虚拟现实产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保护活态文化遗存,留住百姓城市记忆。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并分析受众市场,开发群众感兴趣的地域特色文化艺术产品和农村文化产业,规划和设计旅游线路等。目前淮安高职院校正在进行这些方面的探索与尝试。

(二)淮安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不足

虽然淮安各高职院校在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存在涉及面较窄、融入教学过程不足以及制度文化、队伍建设较弱等不足。

1.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涉及面较窄。淮安地域文化主要分为运河文化、名人文化、戏曲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文学作品和红色文化等多个方面,但目前高职院校主要围绕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尤其是恩来精神进行传承和弘扬,其他方面涉及的较少。

2.地域文化与教学的融合度还不够深入。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地域文化相关课程主要以选修课尤其是公共选修课为主,大多数还没有进入必修课的层面,并且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手段,还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地域文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地域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较为单薄。制度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制定了计划、形成了制度,并将其贯彻下去,才能保证任务的完成。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地域文化建设方面做到了制度上的创新,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积累的积分可以换算成学分。但其他高职院校在制度文化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努力的空间。只有从制度上加以保障,地域文化建设才能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否则难以实现其长远目标。

4.地域文化研究队伍等配套建设没有完全运作起来。虽然目前各高职院校基本都成立了与地域文化相关的各类研究所,但研究所的运行、管理和保障令人堪忧,许多研究所并没有真正发挥智库的作用。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地域文化研究中心有经费、有场所、有设备,有人员、有课题、有会议,走在了同类院校的前列,但还要进一步组建并培养更加优秀的研究队伍。

四、淮安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系统设计

“文化是人的活动,它从不停止在历史或自然过程所给定的东西上,而是坚持寻求增进、变化和改革,它不是单纯地问事物是怎样的,而是问应该是怎样的。以这种方式,文化能够确立超出实际状况的规范(超越性),而突破自然过程中或历史过程中所产生的确定条件(固定性)”。[8]因此,需要思考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应然状态是怎样的?

结合政策和制度分析,提出系统设计的对策与建议:以物质文化为切入点、以精神文化为内核、以制度文化为抓手、以行为文化为落脚点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

(一)以物质文化为切入点,开启地域文化传承之路

高校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建筑文化、设施文化和环境文化等。应在物质文化建设中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在楼宇道路命名时融入地域色彩,修建名人铜像及体现地域特色的专门场馆,在亭台广场以及石像雕塑上铭刻名人名言,使师生时刻感受到被充满地域特色的校园建筑文化所围绕;在院系的实训基地、图书馆、食堂等学生活动的场所,张贴地域文化标语,打造地域特色的设施文化;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宣传地域文化,营造浓郁的地域文化环境氛围,将地域文化以物化形态得以在师生中传承下来。

(二)以精神文化为内核,实施地域文化弘扬之道

精神文化是指大学的办学理念、内在灵魂和价值取向[9],是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10]。科学健康的精神文化与组织内成员是一种互生互动的关系,精神文化是由成员共同行为提炼总结而来,并被其接受和认可,同时精神文化又可以使成员间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染力。因此,富含地域特色的精神文化能够扩大地域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对于形成“文以育人、文以化人”的地域文化育人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地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以包含地域特色的校训、校歌等为统领融入师生的日常教学行为中。组织师生观看地方戏曲、参观名人展馆以及地方文化景观,强化学生的传统文化及民族文化意识,增强对组织内部成员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三)以制度文化为抓手,筑牢地域文化保障之基

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执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能否成为一种长期进行下去的事业,制度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就学生参与地域文化社团活动方面出台了相关制度,通过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学生可以积累积分,积分和学分换算的比例是1:10,每学期和每学年各由校团委统一汇总一次,再报给院系进行核对,然后各院系根据积分情况进行学分转换,并报校教务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增强了学生参与地域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高职院校系统思考与解决。例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平衡,活动系统性、针对性需进一步加强,选修学分对学生约束性不强等。

建议进一步增加各种社团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精心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具有针对性的文体活动;另一方面扩大必修的学分比例,从内外两方面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地域文化相关活动。

(四)以行为文化为落脚点,夯实地域文化建设之本

校园行为文化指广大师生在校园里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所贡献的、有价值的,对校园文明、文化以及学校发展有促进作用的经验及创造性活动[11],主要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活动等外在行为表现形式。它既是校园人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的外在表现。“文化世界是一个以人为本体的世界,是一个以人的意向性为动力和指向的世界,是一个以人的活动为基本运动方式的世界”。[12]因此,行为文化是最能体现一所高校精神面貌、办学理念、员工凝聚力等指标的元素。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最终还要通过行为文化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将地域文化引入课堂,开展地域文化进校园活动。地域文化对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具有天生的亲近感,用地域文化中精华、正能量的元素培育学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同时在地域文化研究过程中培育学生的科研意识及科研能力,对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通过以物质文化为切入点、以精神文化为内核、以制度文化为抓手、以行为文化为落脚点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涉及面较窄的问题,系统设计下的四维齐抓,牵动的必然是地域文化的多个方面。以制度文化为抓手,需要高职院校领导重视地域文化对校园文化、学生素质的长远影响,在制度上给予设计与实施。以行为文化为落脚点,高职院校就会结合教学与科研给予地域文化必要的关注,将地域文化引入教学、课堂以及课外活动等,同时激励教师开展研究,建立相关研究机构并配套一定经费,建设和壮大地域文化研究队伍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淮安的地域文化内涵丰富,淮安人民在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治淮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品格,治淮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值得后人学习。淮安有许多名人,如汉赋大家枚乘与枚皋父子、抗金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医学家吴鞠通、民族英雄关天培、大军事家韩信、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与宋长荣,还有开国总理等。每个人都是一本鲜活的教材,流传下来的著作、精神都值得后人进一步传承与弘扬。淮安还有鲜明的红色文化,比如刘老庄八十二烈士,这种革命牺牲精神对大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与鼓舞作用。总之,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育人才是最终目的。通过文化传承和弘扬实现育人的目的,积极推动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教育价值建设,培育出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的当代大学生,他们既是中国新文化的传承者,更是创造者,进入社会后能对文化建设有所担当,成为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因此,积极主动对高职学生开展地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正当其时、极具价值!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文化选择与创造[J].高等教育研究,l995(l):2.

[2]陈桂生.“学校自我保存功能问题”的再认识[J].江西教育科研,2004(11):10.

[3][5]李琳.地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湘西北三所地方高校为例[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5):76.

[4][荷]C.a.冯・皮尔森.文化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4.

[6]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9.

[7]刘晓丽,孙爱芹.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6):30.

[8]李伟胜.主动生成学校文化的系统思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0(5):46.

[9]薛永武.论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n].中国海洋大学校报,2012-05-10.

[10]王凌.大学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11-01-05.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3

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应该以马列主义、思想、劝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以创新精神为重要组成部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等原则。要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课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关键词

德育;弘扬;培育;精神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精髓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我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其核心就是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史上,爱国主义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中小学校开展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就是以伟大的民族精神为内容,对中小学生集体和个人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优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第一条就是: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通过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可以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文化,激发创造潜能,提供精神内在动力,培养学生团结奋进、敢于胜利的意志和品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断展现人生的价值和风采。

2.3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必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要引导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的观念。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是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要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3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小学生情绪情感有一定的深刻性和稳定性;需要、兴趣、志向、价值观系统等初步形成;自我意识进一步复杂和深刻化,道德认识、道德行为和意志品质也进一步发展,这为我们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奠定了心理基础。同时小学生往往存在认识过程的发展、情感的发展、意志过程等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的矛盾,造成学生言行不一的情况,这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持之以恒地坚持正确的导向,做到“反复抓,抓反复”。中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向迅速发展。情感丰富、强烈,兴趣广泛,爱玩好动,喜交朋友,逐步形成独特的个性和意志行为方式,有较大的可塑性,但中学生因为欠成熟、稳定,鉴别力、判断力和选择能力不够强,容易冲动失衡,较易受不良习气的影响。中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加强正面的引导,帮助中学生明辨是非,形成稳定的正确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4结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德育教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1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应该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坚持育人为本,重在实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努力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实践的原则;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原则;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

4.2充分发挥品德课在中小学德育教学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思想品德课必须与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采取入情、入理、入心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发展特点和需求,贴近学生的认知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以及行为养成,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落到具体的教育行为中,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约束与养成入手,同时还要创设引人入胜的教育情境,让学生运用合作探讨的方式,在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中进行体验、感悟、反思、判断、建构,形成自己内在的道德观念。1)德育教学活动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从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出发,德育教学必须加强与生活和社会的紧密联系,我校利用学期时间,请专家、同行来校指导青年教师如何上好一堂品德与社会课,如何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题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讲道理和实践体验的紧密结合,这样的教学才会富有针对性、实效性。2)德育教学过程要以情激情。民族精神教育只有触动学生心灵,引发感动,才能引领精神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教学达到同频共振的前提。其次,要创设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以情感培养情感。再次,教师以发自内心深处的激情进行课堂讲述,这样才能有真情实感,用情感去感化、教育学生。3)通过学生自我教育,提高教育实效性。学生自我教育,是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动。活动形式又分两种:一是结合国内外重大时事开展活动。如在奥运会期间,可组织相关知识竞赛;可利用上课前5分钟时间;鼓励学生开展新闻综评活动,让学生轮流将当前国内外热点、难点聚焦进行播报和讨论,由此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心忧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弘扬热爱祖国、团结统一、热爱和平的中华民族精神。二是针对学生自身的问题开展活动。如针对学生浪费严重的问题,可举办“反浪费展览”,由此培育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艰苦奋斗的作风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4)“请进来,走出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民族精神。充分利用各地“乡土”教材及社会力量来启发、教育学生。一是请进来。邀请本地英模、劳模来讲述其感人事迹、收看事迹报告影视片,培育学生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热爱祖国和家乡的精神;二是走出去,将课堂搬进社会,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获得亲身体验,增强对社会主义中国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这种对民族的深厚感情奠定了学生民族精神形成的基础。5)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作用,做发扬民族精神的示范者。培育青少年的民族精神,需要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实现。每个思想品德课教师都应以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之情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教育影响学生,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升华学生的人格,处处以身作则,生活中勤劳俭朴;学习和工作遇到困难时不低头,自强不息;不仅在观念上对民族精神教育有足够的重视,在行动上也要成为民族精神的表率者。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4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o)01-0042―01

我对乡土教材没有研究,主要向大家学习。这次会议非常有意义。用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各民族的教育是教育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特别是我国幅员辽阔,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因此。要研究各民族的教育就必须与研究各民族的文化联系起来。影响教育的因素很多,有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等,但影响最深远、最持久的是民族文化传统。即使是汉族,因为分布在全国各地,各地的地域文化也不相同。因此不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就不可能了解那里的教育。所以开展人类学研究,深入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了解那里的文化传统和族群心理,是教育研究最科学的方法。研究民族文化对研究者来说,有研究主体了解研究客体的真实情况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为了该民族或该地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让当地教育能够传承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传统、乡土知识。

正像会议通知中所讲到的,经济全球化,西方文化的浸入,使得各国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尤为重要。我国的孩子现在只知道麦当劳,生活在“三片”(薯片、芯片、大片)中,这是很危险的。因此,传承本土知识,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是当前迫切的任务。但是弘扬传统文化需要走出一些误区。当前功利主义盛行,许多所谓国学活动,其实并非真正弘扬民族文化,而是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切为了金钱,把传统文化庸俗化。另外一种误区就是走形式主义,让孩子穿上官袍,戴上官帽,摇头摆尾地读《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这传递给孩子一种什么信息?这不是弘扬国学,而是宣扬一种封建的意识。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要从小做起,在教育中增加中华文化的元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记忆力强,在小学生中普及一些中华文化的典籍,背诵一些经典的名句名篇,同时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是很好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值得提倡。但要避免走形式,更不能把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当精华。教育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应该发挥选择的功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中华优秀文化得以弘扬光大,世代相传。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普通民众;“符号化了”;民间美术;弘扬和保护

当今社会上,很多的民间美术形式,包括民间剪纸、皮影、民间玩具等,它们或出于民间美术创作者的亲手所作,或出于工厂机械化的批量生产,被装上镜框或者被装进了精美的礼盒,作为商品出售,一些旅游景点、民俗村寨、甚至集贸街市,随处可见它们熟悉的身影。并非彻底否认装进镜框和礼盒中“符号化了”的民间美术的某些价值,但在感慨我国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以来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不禁想问,普通民众把传统民年间美术作为旅游纪念品、装饰品、收藏品才喜爱和购买,难道这就是民间美术在当今民众心中的价值,那么弘扬和保护传统民间美术意义何在,那些装进镜框、礼盒中“符号化了”的民间美术究竟能走多远,大众在弘扬和保护传统民间美术中的积极作用该如何体现呢?

一、弘扬和保护传统民间美术的目的

传统民间美术它产生于我国的农耕社会,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生活文化,它的根基广植于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中,是劳动大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换句话说,民间美术的存在、发展离不开其所处地的自然环境,价值观念、宗教观念、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它依附于人民的生活、生产以及风俗习惯而存在,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是传统民间美术存在与发展的温床。现今很多中国传统美术的文化遗存受到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等众多因素的冲击而变异、消亡,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产业化的今天,要实现全球文化的“和而不同”,就是要实现各国文化的民族化,中国传统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整个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基因、文化基因、更是民族基因。弘扬和保护民间美术就是要民众在当下社会背景下形成保护传统民间美术文化生态的共识,守护好这个“民族基因”,为传统民间美术创造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让它在现代生活环境中真正的“活起来”。

二、“符号化了”的民间美术缺少了什么

民间民众的生活是活泼的,动态的,民间美术所反映的正是传统民众生活的真实状态,这种真实的状态既是空间上的状态也是时间上的状态,又因民间美术依赖一定的自然、人文环境而生存和发展,并且“民间文化的造物观念、价值观念、信仰观念、社会组织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经济基础形式以及对自然的认识都是对民间艺术的产生、发展以及存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或者说文化的约束。”①因此民间美术是在传统民间社会生活的背景下、在民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它体现着民间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是人们对人生“真善美”的美好愿望,并不是传统民众纯粹的为了美化自身、美化物品、美化生活环境所创,脱离了传统民间真实生活状况的民间美术是没有生命力的。当传统民间美术装进镜框和礼盒,这种“符号化了”的民间美术缩小了或者说是变异了民间美术最为本真的涵义和用途,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失去了民间美术的“灵魂”,只是传统民间美术“有形无神”的躯壳而已。

三、普通民众该如何弘扬和保护传统民间美术

1、普通民众弘扬和保护传统民间美术的态度

在正确认识和理解民间按美术艺术和文化背景的前提下的,弘扬和保护传统民间美术的态度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理智的。弘扬和保护传统民间美术的态度的主动、积极和理智在于是尊重自己民族的民俗文化,把民间美术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和社会中,通过传统民间美术实现个人的“社会化”,给作为民俗文化的物质载体的民间美术以足够的发展空间。特别是传统民间美术的创作者,正如日本著名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先生所说,“民艺的特色之一,即他们的作者都是一般的匠人,本来所有人都不是名师,况且也没有下意识的个人作家,从事专业的全是无名的匠人。”②民间美术的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应该单纯的为了投合社会喜好获得利益,而应该意识到其民间性、本真性才是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从而保持民间艺术本质的最为本真的一面。

2、尊重民族民间传统民俗节日

民间传统民俗节日是民间美术创作的温床,我国有众多传统民俗节日活动,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等。许多民众认为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似乎不再允许我们按照传统民间民俗的方式去“过日子”,认为传统民间美术历史的和现实的生活状态不再适合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了,于是民间美术产生和存在空间被扼杀了,传统民间美术也就在经意不经意间被忽视了,变异了,消亡了。因此很大程度上说很多传统民间美术变异和消亡并不是仅仅是外界环境的影响,重要的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内心观念的改变。如果我们尊重民族民间传统民俗节日,类似这样的传统民间美术如春节时贴的年画,窗花、顶棚花、挂的喜笺、元宵的彩灯、端午的辟邪荷包、订婚的荷包信物、婚礼喜字和花鸟剪纸、祝寿的寿馍……一样能够很好的存在城市百姓家庭。

3、了解民间美术的内涵和意义

传统民间美术的文化生态背景在民间美术的内涵和意义中体现出来,理解传统民间美术的内涵和意义有利于民间美术原发性基因的良性传承,传统民间美术创作者对生活朴素的情感可以说是民间原发性基因,如民间美术的创作者在传达美好情感和祝福的同时,也传达了一些强制和约束,即民间美术在“娱”的同时更担当着“教”的功能,使劳动者得到直接或者间接的社会文化教化。“符号化了”的民间美术脱离了其现实的文化生态背景,其内涵和意义都不能充分深刻的表现出来,情感是“符号化了”的民间美术所不能充分表达的。

四、总结

对于传统民间美术来说,弘扬和保护它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镜框、礼盒不是传统民间美术的家,博物馆更不是传统民间美术的家,民众自己的家才是民间美术真正的家,当我们真正的尊重它、理解它,把传统民间美术当作自己的信仰、对祖先的信仰、民族的信仰来守护时,试问我们还会担心它的消亡吗?

【参考文献】

[1]唐家路著.《民间美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p43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6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而全球化浪潮也使得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将他们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生活方式等大量地传输到世界各地,进而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强烈冲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其自身建设,使之适应全球化时代要求,更好的促m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精神保障和智力支持。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优良。而传统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基本出发点。以其他文化作为补充的多元文化结构,也是古往今来中国大地上,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相对于现代而言的一切文化成果,而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对于构建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又具有重要意义。

指出,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以及道德理念等。既可以启迪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也可以启示治国理政。加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对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文化全球化也不可避免的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甚至使其面临严峻挑战。不仅如此。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疏忽了精神领域的完善,使得传统文化失去了它在社会中的巨大整合功能。与现代生活之间产生了分离,使原来的伦理价值以及规范体系与现代社会生活显示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造成当今社会不少人价值观的偏离以及道德的缺失:多少人还记得“舍我其谁”的历史使命感?多少人还记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执着精神?多少人记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节俭精神?多少人还记得“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真心真情?又有多少人还记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将祖国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源,构建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有其固有的独特性。既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主体性、延续至今的连续性、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以及与时俱进的时代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扬弃地继承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既要汲取其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内涵,又要认真分析、综合思量,将其创造性地转化和发展。

首先,要充分重视对广大青少年以及高校学生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当下,很多年轻人信仰迷茫、道德缺失、价值观扭曲、诚信意识淡薄、传统文化知识素养差、道德精神默然,这就需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优秀历史和思想文化精髓。将其融入到时代价值中,坚定青年人的理想信念,有能力抵御多元文化中不良成分的冲击。要以青年人的“中国梦”为纽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院校思想教育的深度融合,进一步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青年人的道德修养;加强例如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等教育平台的建设工作,发挥好其文化育人的功能;还可以以名人讲堂、讲座、演讲等各种形式,邀请文化名家进入校园,进入课堂,更好的宣传传统文化,培养青年人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就是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发展。既要保留其合理内核。又要借鉴和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使传统文化更好地与多元文化相融合。保持强大的活力,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当下倡导的时代精神,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利用好历史名人故居、博物馆及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名胜古迹等一切社会文化资源,作为古今中外文化传

承发展的教育纽带,做到古今结合。相得益彰。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7

现代社会年轻人的价值观、价值判断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独立性、差异性、多样性、可变性。面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利益诉求、价值判断,一个特别大的问题是,有人说好,有人可能说不好;有人说它有意义,有人可能说没有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构建起我们所应遵循的主流价值观,体现了国家认同、社会认同、公民认同的有机统一,起着凝聚社会共识,统一价值标尺的作用。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不会有希望。

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失去了理想信仰,内心没有约束,行为没有顾忌,再多的外部要求,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丢失了主导价值,没有了明确准则,冲破了道德底线,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难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在这个意见里面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2014年以来,多次论述核心价值观问题。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他概括了6个方面: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样就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当代价值概括出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土壤与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国人有中国魂。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西安市积极探索与实践,2015年申报了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价值教育校本化研究的子课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研究。

探索与实践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研究的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探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以基础教育为切入点,寻找适合不同层次和学段学生需要的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途径,使这些精神理念和内涵入脑、入心。

课题立项后,课题组统筹安排,将课题分成五个子课题,明确分工,分别对教育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课程教材开发团队活动家庭教育五个方面开展专项研究。通过一年的深入调查、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通过教材开发弘扬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行途径

主要观点: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人文底蕴,丰富的经典故事为情感驱动,科学的方法引领为行动指南,结合问题辨析、实践体验等环节,紧紧围绕践行这一编写宗旨,力求为广大中小学生呈现一部融活动性、生活性、人文性、实用性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

主要成果: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

以小学读本为例,书的目录和特点是:

特点一:精选内容

我们把中华民族的家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实际问题着眼学生发展补充相应内容:知恩感恩、合作共赢。小学读本整体内容是传统与现代结合体,体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编写目的。

特点二:突出践行

比如每个单元题目的拟定都包含一个动词,动词用红色字体加粗突出,使之更加醒目,这些动词易懂、易记,便于践行。再比如将读故事明道理知方法见行动勤积累长见识动脑筋会思考好行为在我家善总结知收获六个板块构成一个主题单元,这些板块紧紧围绕践行这一目的,符合德育知情意行统一的教育理念。

(二)通過教育教学管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行途径

主要观点:

1.加强德育课程《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各学科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在教学中认真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班主任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定期召开主题班会,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内容。

3.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形成合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践行。

4.学校德育管理部门通过组织开展校园系列活动,比如以传统节日、宣传日、纪念日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使教育融入活动中。

主要成果:《春风化雨2014年西安市师德征文获奖文章选编》。2015年师德培训时,此成果作为培训资料分发给参训教师,1500人受益。

(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行途径

主要观点:

1.完善制度建设体现价值导向。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言教身教结合。

3.营造文化氛围净化师生心灵。

4.开展特色活动体验文化的精神内涵。

5.立足当地资源,开展社会实践。

6.成立多种学生文化社团,内化传统文化。

主要成果:

1.实验校经验梳理

例:西安市高新一中的做法:

以养成教育

为抓手,深入推进立德树人工程

遵从全员育人理念,引导每一位教职工诚心实意付出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弘扬民族精神

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重视校园文化熏陶与传承,用心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支持发展学生社团,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突出荣誉教育,全员激活学生成长动力

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断探索体验式德育途径与方法

开展主题组群教育活动,丰富社会实践内容

组织特色研学旅行活动,亲近自然与文化

倾心爱心教育,关注弱势群体

2.制定学校规章制度(草稿)

例:陕鼓中学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规章制度(草稿)

一、知晓类

1.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着力加强弘扬传统文化力度,制作相关展板,以展板、文化墙、文化走廊等方式重点展示,让每一个墙面、每一棵树、每一栋建筑物说话。

2.成立学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演讲、宣传社团,每月举行一次演讲活动。

3.每周周一集会,开展一次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国旗下演讲活动,演讲选手直接从演讲活动获胜学生中选取。

4.各班每月举办一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利用身边的人和事,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

5.组织学生书写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知晓书、活动体会或感悟。

6.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等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

二、活动类

1.举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典诵读、歌咏比赛、绘画(漫画)、书法等比赛活动,要求有方案、有安排、有活动过程性图文资料,有总结等。

2.举办清明节祭奠英烈端午节抗战胜利纪念日国庆节重阳节春节等节日主题活动,让学生走出去,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影响身边的人。

三、实践类

1.举办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家长面对面交流、书面反馈等方式、方法,收集学生在家、社区、城镇、乡村亲力亲为的真善美义举,评选身边的好人好榜样。

2.开展我身边的好家长评选、表彰活动,学校、社区、村镇、街办层层评选,公开表彰,树身边的道德模范。

3.举办我身边的好人好榜样好家长道德模范巡回演讲活动。

四、行为规范类

学校制定学生在校(到校、上课、活动)、社会、家庭、旅游、礼仪等一日常规,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3.举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讲座

2016年,课题组核心成员、西安市教科所王利老师深入7个区县给1600名教师就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问题进行了专题培训。

思考及超越

(一)加强家庭教育建设,尤其是家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而现在家庭教育确实是整个教育中的软板。为此,2016年我们向市教育局申报了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研究项目。针对西安市不同地域(農村、城镇、城市),不同文化层次(初中、高中、大学以上)家长,结合当前教育形势及西安市学校教育教学的状况,构建适宜不同地域、层次的3岁至15岁家庭教育方法。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8

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这样,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更多的国民需求从物质需求转向文化需求,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的日新月异,使外来文化不断进入中国社会,并日益对中国社会尤其是社会的精英阶层和青少年产生重大影响。

近几十年来,外来文化已深入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一些角度上看这此外来文化是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社会文化,繁荣了社会经济,但从深层次讲外来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远不至这些,外来文化的主要影响是表面看不见,反应在国民的心里,如这几年外国的一些影视作品尤其是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火爆中国,而这其中有一些作品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而国内许多观众并不完全了解历史真相,这就为这此外来文化误导观众提供了方便,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任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不断蚕食,就会从根本上动摇民族的文化基础,从而威胁国家赖以生存的国民精神支柱。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的排斥所有外来文化,其根本在于如何弘扬我们固有的传统文化,使之具有旺盛的生存力和战斗力,在与外来文化的竞争和斗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全面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首先要使国民正确全面的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从面培养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我们在学习、研究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时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方向。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需求的增长,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普遍民众对历史知识的渴望开始显露出来,书店里有关历史的图书开始畅销,有关历史的各种讲座开始受到喜欢,媒体开始谈论“国学”,小学里开始讲授《论语》,连广告词里也出现“上善若水”的字样……。这些现象证明历史作为精神财富是一个文明社会所不可缺少的。

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时,也要反思传统文化。在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的同时,也要正视传统文化的严重缺陷和不足。也就是说,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传统有优秀与不良两种性质,我们要弘扬的是优秀传统,对不良传统则必须舍弃。区别优秀与不良两种文化传统,主要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从实质上来说,也就是看其是促进社会的进步还是阻碍社会的进步。但这两种传统的存在往往不是纯粹独存、绝对对立的,而是交叉互渗的。我们在继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扬弃不良传统思想文化时都要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产生过的历史作用。而不是简单的去划分哪些传统文化是优秀的哪些文化是不良的,而是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去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而不是简单的取舍。

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融入了中华各民族的智慧和汗水,弘扬传统文化的前提就是要全面正确了解中华各民族的发展历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弘扬中华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国家的骄傲,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保持自尊心自信心的思想前提,是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生命力的思想基础,也是今后中华民族屹立世界各民族之林的根基。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9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和追求

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经磨难,一次次凤凰涅??,最根本的就是深深植根于民族基因的伟大精神支撑和崇高价值追求。所以,一方面,党中央把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成为治国理念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实现两个百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必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强大精神力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合中国和时展的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强国富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通过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时代特征紧密结合,更加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仁爱”“诚信”“天下为公”等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主要是它既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深层价值理念及其现代意义的挖掘和阐释,把优秀传统文化义理讲透、意义讲足、现代性讲好,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丰富和发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文理念、道德观念,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到当代中国人心坎上的有效路径之一。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在近代以来的磨难曲折和抗争中,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民族复兴梦想的追求。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正在一步步接近实现梦想的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二、依托社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

1.文化对于职业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无法脱离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独特的文化积淀。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借助社区教育大平台,向广大社区群众传播文明礼仪、弘扬优秀文化,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进而推动社区整体道德教育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2.职业学校把社区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范畴

职业教育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学校不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更担负起社会责任,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辐射到社区,也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公益性社会服务工作,坚持立德?淙耍?培育全民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传递正能量,学校责无旁贷。

3.学校拥有师资和教学资源优势

学校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工作范畴,建立一支胜任教学工作的师资队伍,并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教学经验及可圈可点的成功做法,无疑为社区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工作提供了师资保证。同时,借助学校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为社区群众建设和配送电子课件、微课及学校图书资料等教育资源,为社区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工作开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优势十分明显。

三、依托社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举措

1.制定培训计划

对社区广大群众,包括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是一项长期、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学校要把这项工作切实纳入教育教学整体工作之中,摆上学校工作日程,设专人负责。选择适合社区教育实际,推动社区居民品质和能力提升、社区家庭和睦、社区矛盾化解和问题解决的内容,进行现代化改造。通过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同步实施等方式使其发挥作用,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成果一起要”。

2.开发培训教材

学校要在开发国学教育校本教材的基础上,组织编写通俗易懂的国学文化培训教材,以及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大道理等书籍,拓宽受教育面。制定培训大纲,以突出儒家思想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载体,确立社区培训工作目标和培训重点,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为社区群众所接受,为社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3.组织社区培训

本着“有利于社区群众文化学习、方便生活”的原则,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期培训班、国学讲座、理论研讨、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促进社区培训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务求方法新、理论新、重实效。培训教师要做到备教师、备教材、备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充分结合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组织培训,全面提高社区培训教育质量。

4.参与社区活动

参与社区组织开展的各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是巩固和发展社区培训教育成果的有效途径。学校要经常组织师生参加社区国学演讲、朗诵国学经典诗句、重大节日纪念庆祝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展览等系列活动。同时,积极开展图书、电影、民俗歌舞等活动走进社区,使学校教育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拓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10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群策群力、共建共享、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创举,是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源泉。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一、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实施好保护传承工程。

传统文化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其内容中既有精华的部分,也有糟粕的部分;既有时代性、阶级性的一面,也有超越时代的、具有文明共性的一面,对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我们所说的继承和弘扬,自然是传统文化中独特且优秀的部分,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而不是丧失合理性、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的糟粕。继承和发扬的对象只能是“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要学习中华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经验,“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我们要积极挖掘、整理和发扬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史前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治沙精神等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阐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整理中卫历史文化、民间故事、人文精神的典籍,谋划项目,争取资金,实施长城、大麦地岩画、黄河古渡等遗迹的保护工程;用好平台,创意展示,做好羊皮筏子制作、蒿子面、剪纸、刺绣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工作。

二、创作优秀作品,引领继承和发扬,。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就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优秀的文艺作品、文艺节目,能真正的深入人民的精神世界,能触及人的灵魂,是人民最好的精神食粮。像《山海情》《花儿三部曲》《丝路情中卫村长有话说》等等优秀剧目、方言广播剧,要多创作,还要利用好媒体、网络、活动等平台弘扬出去,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人们在辞旧迎新、慎终追远、缅怀先贤、阖家团圆、孝老敬老中弘扬文明新风。

三、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基层活动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群众性神文明建设源源不绝的精神源泉,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开展好优秀文化进基层活动,可以有效的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一是组织编印或发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读本》。该书应深入浅出地阐述为人、做事、求学、交友、接物等方面应有的道德修养和礼仪规范。教育大家与人交往要以“诚”为贵,行为规范要以“礼”为先,家庭伦理要以“孝”为首,待人之心要以“仁”为本,让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忠、孝、诚、仁、信等理念在全体市民中扎根、生长、开花、结果。

二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以“感恩、励志、修德”为主题,在校园里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以“学经典、品人生、提素质”为主题,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在全市党政机关、窗口单位中开展“做文明公仆、创礼仪机关”活动。广泛开展促进公共文明志愿服务、便民服务等各类文明礼仪践行活动。在广大机关干部中开展读一本好书、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讲文明、知礼仪、团结友善的传统美德,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

四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组织文化工作者,通过送书籍、搞培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市民在公共交往中乐于助人,大兴互助之风;孝老敬老,大兴孝敬之风。

五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农村。以促进农村文明为目标,结合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广泛开展“传统美德进农户”活动。围绕传统文化中的“仁”、“孝”,突出孝贤文化和感恩文化,开设文明礼仪和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普及文明礼仪常识、中华传统美德知识,营造知恩图报、奉献社会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