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发展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5:50

水利工程发展前景篇1

   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的几个关键为:

   1.1总平面设计水利建筑总平面设计一般包括水利工程主体建筑物和其他配套设施的总平面布局,主体建筑物一般包括闸、坝、泵站等,配套设施包括管理用房、生活用房、绿化、活动场地等。以泵站为例进行总平面设计,泵站枢纽一般包括的建筑物有:泵房、配电房、办公楼以及职工宿舍、食堂、车库、锅炉房、大门传达室等附属建筑。过去的总体设计中,往往只做水工工程位置图,而不做配套建筑和环境总体规划设计的传统设计模式,这样缺少了对建筑的合理布局和对环境的规划,总图往往有大片位置无设计内容,对这一大片空白区建设单位对其的使用和建设存在普遍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我们调整了过去老的设计模式,详细规划和建筑环境设计环节,基于水利建筑一般坐落在城市边缘或离城市较远,常与风景区结合等特点,水利建筑的总平面设计不仅要满足基本的使用要求,做到功能分区布局合理,内部交通流线简洁、顺畅、有序,建筑物之间联系方便,减少不同使用功能之间的交叉干扰,而且应注重环境设计,考虑设计绿化、休息空间.职工体育运动场地等,丰富整体空间造型。同时各个建筑物也有集中和分散各种布置方式,各有其优点,具体采用哪一种布置方式,则应因地制宜,根据具体环境而定,或突出建筑,或强调环境。

   1.2建筑平面设计同总平面设计类似,一般水工建筑物的设计程序首先是由水工专业、水机专业、电气专业等提出专业设备布置要求,然后由水工专业和建筑专业共同确定水工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形式,建筑专业主要把握建筑在总图布置中与交通的关系,建筑物本身在建筑防火、使用尺度、安全性、内部交通关系等方面是否满足规范以及使用需要。

   同时建筑设计人员应积极发挥主动性,考虑建筑空间的有效使用和综合利用。

   水工建筑有其固有的特点,其结构的布局是按水工设计规范,满足水力条件和机泵设备安装的要求,在与建筑专业的配合上,需要多方面、多回合的商讨,才能相互协调。几年来,从多项工程的设计中我们体会到,水工结构与建筑艺术的配合过程,是一种磨合和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水工设计不仅为水利建筑艺术化创作设计提供了技术保障,更是为营造新型的景观水利、城市化水利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水工与建筑设计巧妙结合,可达到减少投资,优化设计,美化环境多重目的。做好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树立创新意识,对设计思想的发展非常重要。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才能创造出一流品质的现代化水利工程。

   1.3建筑造型设计建筑造型的设计往往反映一幢建筑的性格特征:或粗犷豪放,不拘一格,或温文尔雅,小家碧玉;或强调现代高科技韵味,或注重历史文脉,运用符号、象征等手法表现一种文化底蕴。总之一幢或一组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应与它所处的具体环境相协调,而不是靠在设计时凭空想象,或单纯为追随某种所谓“时尚”而臆造出来的东西。同时,即便是在一个整体环境下的一组建筑之间,由于体量的不同,各个建筑物也存在着性格上的个体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存在于统一性之中的。如:泵房一般平面为简单的矩型,高度较高,体量较大,这是它的体量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就是大度豪迈。对于这类建筑,由于其本身不可能像公共建筑一样有什么大的形体上的组合、对比关系,设计中要注意“粗中有细”,尽量利用其本身大的体量,通过开窗方式、墙面与柱子关系的进退等手法丰富其细部,以使其看起来不那么单调。如泵房配电房毗邻设计,还可利用与其靠在一起的配电房,使泵房体量作为形体组合的一部分,泵房、配电房一并考虑,以取得形体对比较丰富的组合效果。

   对于像启闭机房加两侧桥头堡类的建筑,由于机房本身一般长度较长,有时可达到几百米,设计中应充分运用“韵律”的造型手段,使每跨作为一个造型因素,形成一系列有节奏、韵律的线性体量。桥头堡作为端部的收尾,则形成类似交响曲尾部的高潮,较高的体量同时成为整个工程的标志性建筑,达到令人过目不忘的效果。至于建筑具体的风格是采用现代风格还是仿古甚至所谓欧陆式,一方面多多少少要受到一些流行因素和建设单位喜好的影响,更主要的则是建筑设计师要根据当地的地理、人文环境设计出因时、因地,与环境相宜的建筑。

   总之,建筑风格的确定,事关整个水利工程外观表现成败的关键,所以提倡建筑师在设计之前一定要到现场实地考察一下,精心揣摩,想象一下工程建成后的实际效果。

   1.4建筑材料建筑的颜色和质感取决于所用材料,同时也同建筑的造型设计息息相关。由于水工建筑多处在野外.所以抗风性和耐脏性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抗风性主要表现在所选门窗能否承受超常的风荷载.耐脏性问题则要求在建筑表面装饰材料的选材上,尽量选用耐脏性较好,不易积土,耐于水冲刷的材料,如饰面砖、石材、优质外墙漆、铝塑板等。另外为表现水利建筑的特点,在颜色的运用上常用蓝色、白色等冷色系,但不可一概而论,有时暖色系的运用,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新晨

   2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水利工程发展前景篇2

沼气是一种新型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它以节省资源、保护环境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以清洁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以变废为宝,增加收入受到农民的欢迎。我县于2003年开始申报农村户用沼气项目,2004年开始建设实施,先后实施了“农村户用沼气国债项目”、“市级财政沼气建设项目”、“生态富民农字一号工程”等项目,截止目前,共建设农村户用沼气秸秆气15000余户,建成大型沼气秸秆气工程5处,通气1473户,使全县近三分之一的农户用上了生态清洁能源。

二、沼气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1、经济效益

一个8m3沼气池正常情况下一年可产生沼气380~450m3,提供的热能可解决3~5口人的生活燃料,年可节约煤2000kg(按一吨300元计共节约600元)、节约电100度左右(约50~60元),一个沼气池一年生产的沼肥相当于50kg的硫酸铵,40kg过磷酸钙和15kg氯化钾,化肥节支约200元。另外,沼液浸种可增产15%,果树叶片喷施可增产20%,沼液喂猪可提前20~30天出栏,特别是在崇尚绿色消费的今天,沼渣、沼液均是无公害肥源,为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提供了基础,其潜在价值更大。

2、社会效益

(1)为社会提供了丰富优质的农产品。

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强化了农牧结合,即能促进农业的发展,又能加强畜牧业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衣牧业生产水平均有提高,而生产水平的提高直接使农产品的数量增加,在现今农业发展的水平下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持续提高农畜产品的质量,利用农牧系统内在的本质关系,构成了无害于环境、无害于人类的生产系统,在不断完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的同时,不断向社会提供游戏、多样化的绿色食品这一趋势正逐渐成为主流。

(2)既能推动农业发展,又能引导农民增收。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解决了中国人温饱问题,同时农产品也有了相对过剩、但仍存在农产品大丰收、农民收入并没有大提高,而且有相对下降的趋势,原因是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农业没有向市场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而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的发展就是解决了这一难题的重要方面,其意义可见一斑。

(3)解放了妇女劳力,优化了农村劳动力结构。

以沼气为核心的能源生态模式结束了农村妇女烟熏火燎的历史,把妇女从繁忙的家务中解放出来,既有益于妇女的身心健康,还可以为妇女教育子女、关心老人、照顾家庭成员以及学习其他劳动技能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为丰富农村生活提供较多的时间,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4)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首先使农民应用农业科技意识不断增强,其次使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最后使农民生活习惯日益趋向健康发展。

3、生态效益

沼气的生态效益首先是它能够代替农村传统能源(秸秆、柴薪),缓解农村能源紧缺的局面,改变农村能源结构,从而节省秸秆,特备是减少了柴薪的砍伐,保护了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据推算一个8m3沼气池年产沼气的能量相当于3t柴薪的能量)。

其次是促进了农业生产良性循环。初级生产的副产品作物秸秆在大多数农村的处理方式都是一烧了之,这样做既浪费资源还污染环境,并且破坏和断开了农业生态系统物质的正常循环路径,直接导致农田土壤养分无谓耗竭和降低,土壤缺乏有机质、保水性能、土粒结构破坏、土地生产力下降等,只有改革作物秸秆的使用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据报道:作物秸秆在沼气池内发酵后,热利用率可达60%,营养物质在沼渣沼液中可保存98%,施入农田的n、p、K的利用率可达95%。因此,通过沼气来利用作物秸秆,不仅可以获取沼气能源,而且保证了作物秸秆很高的养分归还,有效地维持和培肥土地肥力,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加强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是为生产无公害绿色产品提供了肥源。现代农业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有害物质残留农产品中,降低使用价值,直接危害人类健康。沼气发酵系统产生的优质无毒、无污染的有机肥不仅可作农作物的全素营养液,而且是预防和防止农作物病害的“生物农药”,不仅降低和减少了农业化肥的投资成本,而且可向市场提供消费者放心的安全绿色食品。

三、户用沼气使用率偏低的原因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县部分沼气池没有投入使用或者使用一段时间后闲置、弃而不用的还相当不少,据了解我县沼气池使用率相当不理想,只有近55%,个别乡镇的使用率还不到30%。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干部群众对户用沼气的认识不到位,不愿使用户用沼气池。

一是部分乡村领导把沼气建设当做政绩工程来完成,只图数量,不管建后是否使用,采取任务范围内的沼气池给予补贴,任务以外的沼气池不能享受乡村补贴,许多农户为了赶上这个优惠政策,建后并不积极使用。

二是沼气建设宣传工作不到位,部分干部群众对沼气效益期望值过高,盲目认为沼气建成后,一次投料就能长久使用,而在实践中遇到许多管理问题,觉得沼气太麻烦就放弃不用了。

三是部分干部群众对沼气的认识只限制于“做饭、点灯”,没有意识到沼气建设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作用,认识不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发展可持续农业的生态效益和长远意义。

2、“一池三改”建设资金短缺。

现在建一个8m3的沼气池,需一次性投资2000余元,如果配套进行“三改”,需投资3000元以上,据农户建设意向调查,我县相当一部分农民愿意进行“一池三改”,但这些农户中的80%缺少资金,没有钱搞养殖,沼气池缺乏原料,又不愿去买粪投料,沼气池只能闲置。

3、沼气池发酵原料缺乏。

我县的沼气池发酵原料90%使用猪粪和牛粪。近年来,畜禽价格市场波动较大,加之疫病影响,每年都有部分农户放弃养殖,导致沼气池使用一段时间后,因缺原料而停用,另外,随着集约化养殖场的发展,相当地区农户散养户逐渐减少,这些户靠购买原料维持沼气池运行,不能按时按量投料,严重影响沼气的正常使用,这给沼气建设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

4、“三沼”综合利用率低。

沼气池的效益是通过“三沼”的综合利用来实现的,而全县90%沼气用户只是利用沼气做饭、点灯,家中的强壮劳力时常外出打工、经商,家中留守的老人、妇女对沼气池管理不到位,操作不规范,造成沼气不能持续利用。他们有气就用,无气便放弃,更不用说利用沼渣、沼液了,沼气池综合效益远没有发挥出来,沼气池得不到利用就看不出效益,也就没有效益。

5、沼气的后续服务力量薄弱。

农业部门既是沼气项目实施单位,又是后续使用管理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有限,技术力量薄弱,沼气池的修建和管护需要一定的技术性和连续性,尽管农业部门成立了县级服务中心,乡镇及重点村也建立了服务网点,但沼气面广量大,由于缺乏正常的工作经费和设备(特别是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经费),技术跟踪服务不完善,不能保证沼气正常运行。

四、今后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针对部分乡村领导对沼气建设认识不够,农户对沼气管理技术和知识缺乏的情况,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充分利用电视、板报、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宣传沼气的重要性和相关技术,使沼气知识进村入户,深入人心,加强认识,提高广大农户建设和使用沼气的主动性。

2、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丰富沼气池发酵原料。

据统计,我县年产秸秆16.9万吨,若利用30%,就可以装池1000余户。另我县境内养殖场年产粪便5万余吨,这些都可以作为沼气池的发酵原料,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指导农户用秸秆装池,拓宽沼气原料范围,以提高沼气的使用率。

3、做好“三沼”综合利用,提高沼气总体效益。

在抓建设的同时,还应做好“三沼”在粮、棉、果、菜等专业中的应用,通过示范带动沼气户发展庭院经济,发展生态农业,强化农户生产无公害产品的意识,增加农民收入,以此提高农户使用沼气的积极性。

4、健全服务网络,增强服务力度。

水利工程发展前景篇3

关键词:黄河;水利;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黄河岸边繁衍生息,创造出了大量的璀璨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史,也是人类对于进行水利治理的历史。在今天,这些璀璨的文化和水利工程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对于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不但会提升黄河沿岸省市的竞争力,也会带动当地经济,促进黄河的可持续发展。

一、挖掘地域文化,打造特色旅游产业

在当代,仅仅依靠自然风光的秀美来吸引旅游者已经难以为继。人们在旅行过程中,不仅需要享受秀丽的风光,也更加关注与之相关的历时文化和民俗文化。在黄河水利旅游的开发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进行当地特色文化的挖掘。黄河的流经地,就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发祥地。半坡文化、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都成为黄河沿岸水利旅游开发的重要宝藏。

在现代旅游开发过程中,究其根本,文化才是最重要的支撑因素,具有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才具有持续的竞争力。同时,在黄河沿岸的各个水利景区中,由于水利建设工程的相似性,也直接导致了旅游资源开发的困境,各个水利旅游景区难以在竞争中占得优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之下,挖掘水利景区的文化特色,就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在挖掘的过程中,水利景区可以与当地的文化部门和社会学者建立联系,利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水利景区进行文化挖掘和包装。从而使得地方文化能够与黄河水利景区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构建起地域旅游开发的经济体。一旦建立这种经济体,水利工程、水利景区、地方文化将会紧密结合,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共同推动景区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一些城市的黄河水利风景区的建设过程中,结合当地的特色,开发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这些旅游文化产品,既可以是地方历史和地理文化的反映,也可以是从黄河的历史传说故事中取得灵感进行创作。

在这方面,有不少城市已经有比较成功的范例。例如郑州市的黄河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口体现了郑州市的地域文化。在风景区的五龙峰上建造了一座具有文化意义的雕像,这座雕像以“哺育”为主题,寓意着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还建立了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塑像,纪念历代为黄河治理工作作出杰出贡献的英雄。在黄河风景名胜区内,还有着大量的历时遗迹。仰韶文化遗址、黄河古渡、隋堤烟柳,点将台等历时文化景点都与黄河水利工程进行了有效的融合。使得黄河的水利风景区更为厚重,更具有耐人寻味的特色。

二、科学规划景区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水利工程景区的建设过程中,科学规划显得格外重要。在景区建设前期,如果有科学的规划,那么景区的建设和发展就会处于科学的发展轨道之中。相反,如果缺乏前期的科学规划,那么,景区的建设就是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在黄河水利工程景区的规划之中,同样要重视景区规划的重要地位。在建设之前,要组成委员会进行详细的规划。组委会的构成包括水利工程的管理方、当地政府管理部门、相关水利专业、旅游民俗专家等方面的人员组成。这些人员组成组委会,结合黄河水利工程和地方的具体情况进行景区的规划,在这个规划中,一定要注意结合黄河水利景区的特点进行设计,以黄河水利工程为核心进行辐射规划,将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融入其中。科学的规划可以使景区的建设有章可循,能够俺不就按的进行。

在这个规划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借鉴已经运营得较好的地区,例如山东、河南地区等地区的黄河水利工程景区进行规划。可以前往这些地方进行考察,或者邀请该地方专家前来进行指导。总之,群策群力,做好景区建设的规划工作。

三、加强管理,提升景区竞争力

在黄河水利景区建设之前,科学有效的规划是最重要的。然而景区建设以来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景区的运营和管理。高效的管理能够使得景区进入科学的发展轨道,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缺乏科学的管理,再好的规划、再优秀的景区,也会随之衰败。

在景区的管理过程中,可以施行企业化的管理模式,能够将企业管理中高效的管理方法运用到景区管理中。以成立旅游公司的形式对于景区的整体工作进行管理和运营。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机制,保证黄河水利景区的正常运用。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也要遵循市场的规律去进行运作。按照市场的发展,随时调整经营的策略。同时,要加强景区的服务职能。在景区主体工作建设完成以后,要建设配套的服务设施完善景区的服务。也要引进和培养一大批的优秀管理人才和服务人员进入到景区中进行服务工作。

在黄河水利景区的管理过程中,安全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由于涉及到黄河水利,很多区域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保证游客的人身安全,也为了保证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景区管理者要建立健全制度管理,保证安全性。要划定安全的区域,使得游客能够在安全的区域进行活动。对于一些存在危险的区域,不但要设立警示牌,也要有相关的安保人员在现场进行负责,避免突况的发生。

黄河沿岸旅游资源丰富,水利工程遍布各地,以水利工程为核心开发旅游景区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景区文化底蕴的挖掘、科学规划景区建设、加强管理提升景区的竞争力。在未来,黄河沿线的各个水利工程景区可以联合起来,进行旅游资源的整合,探索实现共赢的合作方式。

参考文献:

[1]程丽.节庆旅游活动市场化运做的积极探索――以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为例[J].市场论坛,2009(05).

[2]曹新向,苗长虹.黄河流域省际旅游合作与互动[J].商业研究,2009(11).

[3]张慧霞,刘斯文.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02).

[4]李维秀,徐克帅.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构想[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20).

水利工程发展前景篇4

关键词:农田水利;乡村景观;融合

1、前言农业发展对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农田水利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乡村自然景观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因此,要在发展农田水利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探索出农田水利和乡村景观的融合,开展乡村景观规划建设,能够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发展能力,美化村容村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构筑和谐村镇,为开展生态、民俗、观光旅游和农民通过生态建设扩大就业奠定基础,对全面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乡村景观和农田水利的分析2.1乡村景观的概念及表现

村落是大地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依据景观学对景观含义的定义及描述,景观首先是一种格局。最主要的表现是反映现阶段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使用,而历史的记录则成为了乡村景观中最有历史价值的内容。主要表现有:

乡村景观泛指城市以外的所有景观空间,包括了郊区、乡村、景观野生地域的范围。

乡村景观是由乡村形成聚落、聚落有经济活动、聚落的文化积淀以及自然环境构成的景观环境整体。

乡村景观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的融合,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影响程度较低、自然景观的属性和特征保持的较强,在景观中占据主体位置,具有深远性和宽广性。

乡村景观区别于其他定义上的景观来说,最关键的的不同在于乡村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型经济下土地利用的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背景。其次,乡村景观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乡村的优势、摆脱乡村农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化一体建设的重要途径。

2.2农田水利的概念及特点

1)概念

农田水利是以农业增产为目的,发展灌溉排水,调节地区水情,改善农田水分状况,防治旱、涝、盐、碱灾害,以促进农业稳产高产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农田水利任务是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对农业水资源进行拦蓄、调控、分配和使用,并结合农业技术措施进行改土培肥,扩大土地利用,以达到农业高产稳产的目的。

2)特点

(1)需高度重视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简单明了的将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表达了出来。有了完善的基本农田水利措施,其他耕作,施肥等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其效果。但是,这些最基本的农业措施由于前期投入比较大,收益慢,而且直接受益不明显,而如今很多地方对这些基本的农田水利建设已经非常的重视,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力度。

(2)具有很高的群众性

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一项群众性的事业,广发的遍布在全国每一个乡村,并与每一位农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每年为了兴建水利设施,都要发动大量的劳动力来参与。由此可见,群众性是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一个特点。

(3)具有较强的公益性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涉及面非常广,极有各种兴利功能(如农田灌溉、生活供水等),又包括各种除害减灾功能,另外,还包括各种高附加值产业服务(如花卉、养鱼等)。此外,还要承担大田作物灌排等工作。由此可见,我国农田水利具有较强的公益性,需要我国城府的大力扶持。

3、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的融合方式

3.1工程景观融合

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工程的有机融合,既保证了水利工程的灌溉和有效的防洪,也为农村居民营造了良好的视觉环境,使农村经济水平得以提高,文化环境也得到有效维护。工程景观的融合,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农田水利工程开展的基础上与乡村景观进行融合,如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堤坝建设中,有效结合农村地形,并将乡村景观与堤坝建设进行有机融合,通过这样的水利工程设计方法,实现农村的工程景观融合。通过将农田水利工程与乡村景观进行工程景观融合,不仅能够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农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还能在工程建设基础上有效维持乡村景观对农民的视觉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在工程景观融合过程中,应对农民的乡村景观开发加以引导。由于工程景观融合过程中,强调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基础上进行乡村景观建设,因此,在对乡村景观进行开发的同时很可能影响到农田水利工程的稳固性,因此,为有效保障水利工程结构的稳固,在农民开展对乡村景观开发过程中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3.2文化景观融合

开展农田水利一乡村景观的融合,不仅能够实现工程的进一步美化,还能有效保障农村的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文化景观融合的含义,是指在农田水利工程与乡村景观融合过程中,注重工程与农村文化的有机融合,在工程融合中创新设计思路,使得农村文化在工程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由于乡村景观建设能够更为直接的反应农村的人文环境,因此在文化景观融合中,更加偏重于乡村景观建设。为有效实现农田水利和乡村景观的文化景观融合,应注重开展农田水利创新发展,有效结合农村建设中的美学设计,并以农村的文化背景为建设基础,开展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的文化景观融合。

结束语

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的的融合对发展我国农村经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都能够发挥出巨大作用,两者的有效结合,对于未来发展农村,为农村的经济进一步发展有着深远和持久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钊.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融合方式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

水利工程发展前景篇5

关键词:水利工程;防洪;景观建设

水是人类生命之源,自古至今,人类都是傍水而居,足以显示出水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水的主要来源是大自然,包括雨水等方面,地球上70%的面积被水覆盖。但大自然的馈赠具有无序性,不加以合理利用的情况下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水利工程就是人类为预防水资源可能带来的洪涝等灾害而创造的对水资源的管理方式之一[1]。

1水利工程防洪与景观建设概述

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主要包括河道堤防、水库、涵闸、蓄滞分洪区、排水工程等。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是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伴随人们生活的发展,对水利工程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目前,水利工程的景观建设受到越来越多地区的重视。景观建设体现了对水利工程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是在不影响工程的防洪能力前提下,通过对现有工程的改进与美化,充分体现当地的自然风景、地理特征及风土人情等的特色,实现水利工程功能性与美观性统一、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统一的一种方式[2]。

2水利工程防洪与景观建设统一的原则

在统一水利工程防洪与景观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循必要的原则,主要包括:

2.1以人为本是第一原则

不管是防洪水利工程还是景观的建设,都是以服务人们的生活为根本原则的。防洪工程满足的是人们生存的需要,而景观建设满足的是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在将水利防洪工程与景观建设结合过程中,必须以紧紧围绕人的需求为中心,以人为本,从服务人们出发,以服务人们为最终目的与归宿。同时,水利防洪工程与景观建设结合过程中,还必须充分调动人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参与,随时了解需求动态,不断改进建设工作,保证更贴合人的需求。

2.2始终贯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的含义是指在将水利防洪工程与景观建设结合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自然的因素,融合过程必须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破坏自然,单纯追求防洪工程的观赏性,无异于饮鸩止渴。任何的融合工作开展,都必须以保护自然为前提,实现自然环境工程、防洪工程与景观工程的三位一体。

2.3坚持边开发边治理的原则

任何的开发,都会对原有的生态环境平衡状态造成破坏。水利防洪工程的建设本身就会对环境造成损害,进行景观建设,应当视作防洪工程对自然破坏的修复工作。景观建设可以以对现有环境的治理为切入点,在保证水利工程周边生态环境修复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改观,提高审美性。严禁以二次破坏为代价的片面景观建设行为[2]。

3水利防洪工程与景观建设融合要点

水利防洪工程与景观建设的融合是一大发展趋势,融合过程中,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3.1设计时即综合考虑防洪及景观双重需求

防洪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首要目的,而防洪堤则是水利工程防洪作用发挥的关键性部分。为满足水利工程防洪功能与景观功能的有效结合,在进行防洪堤的设计工作时,就可以综合考虑当地的环境条件、风景人文等各方面的因素,保证防洪堤的防洪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下,有效糅合景观功能,保证防洪堤集功能性与审美性于一体,为后续的防洪景观工程的开展奠定基础。

3.2建设兼具防洪功能与观赏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护坡

目前,许多地区在水利工程周围建造生态护坡。生态护坡是一种综合了土壤学、生态学、工程力学及植物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知识,通过对斜坡或边坡进行支护,形成由植物或工程和植物组成的综合护坡系统的护坡技术。生态护坡技术主要特点是既可以通过对边坡进行防护及加固,提供防洪的作用,又可以修复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利用植被等提高水利工程周围边坡的美感,提升观赏性。在进行生态护坡建设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首先,要尽量减少混凝土等易造成环境污染的材料的使用,多利用自然植被等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植物进行修饰;此外,生态护坡建设完毕后,还可以在护坡周围设立栏杆,增强生态护坡的牢固性。栏杆的选择要兼顾地方特色及艺术性,保证美感。通过栏杆的添加,可以进一步强化生态护坡工程的抗洪能力及观赏性,是防洪景观建设的重要一步[2]。

3.3利用河道护岸建设

因水利工程的建设本身会占用河道周围的部分面积,原有的天然河道会受到水利工程的破坏,改变其原有形态。因此,水利工程的建设必须配以相应的河道护岸建设。在水利工程防洪作用发挥中,河道护岸是影响其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护岸可以有效保护城市,降低洪水对人们生活财产产生的危害。河道护岸的建设,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展开。开始建设前,先对河道原有的情况进行分析,充分利用并发挥河道的自然形态,在自然基础上进行设计。河道护岸的防洪作用可以通过自然土质岸坡的建设实现,自然土质岸坡同样可以为工程周围的生物及植物提供生存场所,保护自然环境[2]。此外,河道堤岸可以建设成为异形块鱼巢的形式。异形块鱼巢一方面为河道的鱼类等动物提供生存场所;另一方面,在建设时,通过采用坚固性好又环保的材料,可以具有浓郁的现代化艺术气息,观赏性强;此外,异形块鱼巢同样具有防洪的作用。因此异形块鱼巢集环保、美观及防洪功能三位于一体[3]。河道堤岸的建设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技巧。比如,在堤岸周围的地势较低并且面积较大的区域,建立人工湖,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河道堤岸建设完成之后,对其进行充分的绿化装扮,确保有效美化环境,也可以储存雨水,降低洪水发生概率等[4]。

3.4通过交通、建筑等设施的补充

水利防洪工程与景观建筑结合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观赏要求,因此,在促进二者融合时,可以通过交通及建筑设施的补充,提高防洪景观工程的便民性[5]。防洪景观工程周边的交通必须便利,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同时,交通线路布局要综合考虑与防洪通道是否冲突。为方便人们的生活,防洪景观周边还应配备必要的停车场。防洪景观工程周边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必要的风格各异的建筑物,供人们休闲使用。但建筑物的建设必须充分考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方可实施。水利防洪工程与景观建设的融合不是一劳永逸和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根据融合技术的改进,不断做出新尝试。

4结束语

水利防洪工程是国家造福人们的一大举措,而景观工程的配套建设,则是国家对人们日益增长需求的进一步满足。水利防洪工程与景观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边开发边治理等原则,通过合理设计、建设生态护坡、建设河道护岸、配备必要的交通设施等措施,推动水利防洪工程与景观工程的充分融合。这一举措的实施,可以有效满足人们的审美感官需求,拉近人与自然的联系,促进生态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忠福,朴顺玉.浅谈水利工程防洪与景观建设[J].中国西部科技,2011,(35):55-56.

[2]饶大章.浅析水利工程防洪与景观建设[J].农技服务,2016,(9):169.

[3]挪标.大坝防洪安全问题与风险因素的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7,(2):156-157.

[4]杨浩.城市防洪与城区景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陕西水利,2010,(4):132-133.

水利工程发展前景篇6

关键词:水利工程;景观化设计;要点;对策;发展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事业发展迅速,众多水利工程凭借其各自的专业功能在我国水资源治理、开发与利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进入21世纪的今天,水利工程的建设目的已经不能再仅仅局限于使其发挥治水功能,要使水利工程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就要使其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协调统一,实现“以人为本,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强化水利工程建筑的景观化设计显得十分重要。

1水利工程建筑景观化设计要点及设计对策

1.1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即使水利工程建筑在具备其专业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力求使水利工程建筑物对人的行为活动和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景观化设计视角下的水利工程建筑一方面要具备其调度水资源、防洪抗旱等专业功能,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其艺术品质和景观质量。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基础设施建设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水利工程建筑物已经不能再仅仅满足于发挥其专业功能,而是应该更多地通过建筑景观设计增强人们对建筑物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人们能够迅速地感知建筑物的形象特点,同时领略其中的人文内涵,使水利工程建筑物在发挥水利功能至于使人们耳目一新,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筑大多远离都市,依山傍水,与城市建筑相比,水利工程建筑物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因而从工程规划设计伊始,就对水利工程的环境景观设计和建筑布局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满足水利工程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尊重自然,增强环境意识,重视总平面规划、设计,立足现实,考虑发展,集中规划,统一布局,灵活实施,方便管理,使工程建成后,环境建设也同时成型,建成一处,形成一景,积极带动周边环境的改善。

1.2优化设计程序

过去水利工程建筑设计程序,总体设计中进对水利工程建筑工程的位置进行规划设计,对配套结构和环境总体规划设计问题没有涉及,为了提升水利工程建筑设计的景观效果和功能性,应转变这一设计程序,将配套工程设计和环境总体规划纳入总设计中,增加总平面设计,对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尤其是建筑环境设计进进一步细化。

以往的水利工程设计总图中往往留有很大一片“空白区”,一些水利建设管理单位对“空白区”的建设不够重视,使建设单位在对“空白区”的处理中体现出很强的自主性,这难免使“空白区”建设出现盲目性、无序性的问题,使水利工程附属物的建设以及工程主体周边环境规划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制约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统一性、和谐型,不但使水利工程建筑项目景观性较差,也容易因盲目的自主建设而对水利工程主体建筑物的专业功能造成影响。

对此,设计单位应优化树立工程建筑设计程序,丰富总设计过程中的设计内容,增加总平面布设,添加对水利工程建筑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内容,对水利工程总体布局进行优化设计,对水利工程附属交通基础设施进行优化设计,使其线性流畅设计合理,减少水利工程建筑物对周边建筑物、公路、园林等的干扰,使其与周边环境得以协调发展,并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利用丰富水利工程建筑整体景观,提升水利工程建筑物对当地环境的美化效果。

1.3优化结构设计

优化水利工程建筑的结构设计即将建筑物各个单体结构进行合理布局和结合,从而在使建筑单体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的基础上,控制工程造价,并美化水利工程建筑整体外观,使建筑物兼具专业功能和景观特色。纵观国内外设计案例,可以发现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不但使水利工程建筑外观独特、别致,内在新颖实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程造价,且起到了美化环境,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可见优化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十分重要。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具有其固有的特点,其建筑单体结构布局必须与施工建筑设计规范相适应,同时建筑单体的施工必须满足水利工程建筑所在地的水文条件和地质特征,另外,建筑单体结构的设计也必须充分考虑机械设备等因素,确保建筑设计在具备良好的专业功能和景观效果的同时具备很强的可行性,不至于因过于强调景观造型而过分增加施工难度和提高工程造价。因而,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强化与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通过多方面沟通协调确定设计方案,在满足业主对工程的要求的同时尽量提升设计方案经济性、可行性。此外,优化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结构设计,还需要设计人员具备大胆的设计思维和较强的创新精神,需要设计人员对国内外最新的设计理念、设计思想进行不断学习,大胆探索,从而丰富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而打造出一流的水利工程结构设计方案。

1.4优化规划设计

以往,由于对水利工程建筑项目规划不合理,造成项目占地面积过大,对工程周边经济、人文、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出现“空心村”等问题。诚然,一些水利工程建筑的结构、占地是因其专业功能和管理要求而决定的,占地较大的情况难以完全避免,但是通过优化水利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水利工程建筑对周边人民生活环境造成影响,避免“空心村”等问题的发生。

对此应采取这样的对策:1)对于已经形成的“空心村”,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单位可充分利用其土地资源,结合现有的或未来将修建的水利工程建筑物进行整合设计,使其形成独特的水利景观,从而达到一定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使土地资源不至于浪费;2)对于未来将要修建的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单位应跳出“就水利谈水利,就工程做工程”的怪圈,将水利工程建筑设计与当地土地资源规划情况相结合,结合当地土地管理及其他相关部门对水利工程建筑场地进行合理规划,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利工程建筑项目对周边居民带来的利益,减小水利工程项目对居民造成的不利影响,趋利避害,使水利工程建筑与当地经济发展协调统一。

2关于水利工程建筑景观化设计发展的思考

21世纪,环境建设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主题,而我国也适应这一趋势提出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策略,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个领域必须思考的问题,水利工程事业也不例外,如何合理利用资源、美化环境已经成为水利工程建设事业在今后发展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作为水利工程建筑设计人员,我们需要关注时展,立足水利建筑设计,面向未来发展。在当今水利建设技术不断进步、设计理念不断丰富的良好背景下,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水利工程建筑设计质量,尤其是提升水利工程建筑的景观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等等。

水利工程紧紧依托大自然,直接融入大自然,许多工程甚至就建筑于自然的山水之间。而且,水利工程一般不需全年运行,年运行时间长的几个月,短的甚至只有汛期很少的几天,有诸多有利条件建造结合水利建筑的景观工程。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病”正在蔓延,人们传统的生活消费方式和思维方法也产生了很大的转变,纷纷追求似乎正在远去的田园风光,因而激发了假日经济,刺激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文化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我们应抓住这一宝贵的给予,结合地方自然条件和行业优势力量,充分利用水利工程依山傍水的优美环境,加以合理利用改造,使水利工程的景观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在满足水利工程调节、调度、治理水资源的功能的同时使其满足都市居民假日休闲和观光旅游的新需求,使水利工程建筑功能多元化发展,逐渐形成集水利功能、观光游览功能和生态功能为一身的水利工程。

针对水利工程分散,距离城市较远的实际情况,可发展水利观光俱乐部,形成环境水利景观网络。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和技术交流。发展多功能环境水利工程建设,创造丰富的水利环境景观,让环境创造价值,实现水土资源的再开发与利用,使水利工程具备一定的观光旅游功能,从而吸引消费,使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推动水利经济的发展,形成水利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统一,从而促使两者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3总结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筑设计的景观化发展是我国水利工程建筑设计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相信景观化设计理念的推广和应用必将对水利工程建筑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火流,因而强化对水利工程建筑景观化设计的分析与研究十分重要。对此,水利工程设计单位应强化对国内外优秀水利工程景观化设计案例的研究,学习先进的景观化设计理念,结合不同地域、不同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和自认条件下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特点开展景观化设计,使水利工程建筑项目在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专业功能的同时,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起到美化环境,和提升水利工程项目与周边环境协调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成刚.水利工程建筑设计问题探讨[J].建材发展导向。2012(17):34-35

[2]裘稀一、丁宁.对建筑工程设计的探讨[J].中国房地产业:理论版.2012(7):189

[3]张雪华.试述水利工程建筑设计方法及未来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导报.2012(20):48

[4]蔡新荫.水利工程建筑设计问题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2(1):27-28

[5]陈顺兴.水利工程建筑设计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探讨[J].建材与装饰:中旬.2011(8):312-313

[6]杨光辉.水利工程设计与艺术相结合的探究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1(28):490

水利工程发展前景篇7

关键词:现代水利工程设计要点工程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现代水利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内容,除满足工程安全及功能要求外,还对水利工程的景观设计、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应该主动适应这种要求,逐步实现从传统水利工程向现代水利工程的转变,注重水利工程的景观设计、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要用新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因为这些要求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水利设计应当适应这种趋势,满足社会的要求。

一、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景观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1)景观设计与水利工程建设存在脱节问题。许多水利工程都是快建设完成后才开始规划景观设计,这种与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并不同步的景观设计不仅增加了设计的难度,同时设计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2)景观设计不符合周围环境,缺乏人文情怀。合理的景观设计应综合考虑一些因素,比如,工程项目所处的自然景观、地貌及当地文化,这样才能使人造景观有效的融入周围环境中,突显出其特有的人文情怀。(3)景观设计创新太少。目前,许多景观设计的工作人员缺乏创新意识,在创作方面很少推陈出新,相反存在盲目跟风现象,设计的成果很少具有地方特色。(4)景观设计中考虑单一,只注意到设计而忽略了景观建设的后期维护与管理。

2.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1)大多数水利工程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并没有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不能满足环境可持续发展及生态良性循环的要求。(2)水利工程的设计人员缺乏生态保护意识。由于专业之间分工不同,生态科技的工作人员和规划设计的工作人员合作比较少,这样就导致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员缺乏以生态环境的规律为基础进行设计的意识,也使这种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水利工程设计并不十分普及。(3)水利工程的生态设计缺少具体的设计标准及方法。生态系统自身具有很明显的区域及地理位置的差别特点,这就决定了水利工程的生态设计方面应该具有区域性及特定性,所以,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及设计方法很难实现。(4)水利工程的设计中缺少当地的相关详细资料,比如,水文、生态等方面。(5)只注重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却忽略了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的生态运转及生态管理。(6)生态设计无法满足整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现代水利工程设计的原则

1.景观设计遵循的原则

坚持功能优先原则。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不能单纯追求景观效果,它首先要实现工程的基本功能,并满足技术优化的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

发挥水利工程景观特点原则。必须在设计中注重水工建筑物的个性发挥,注重建筑物的布局和色彩方面的创新。同时,也要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综合考虑工程所在地区的地域性、文化性、整体性等方面的因素。

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则。坚持合理运用水资源,蓄水是确保工程景观能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之一,城市现代水利工程的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合理利用水资源,从而节约水资源。

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原则。现代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重点内容之一就是人工景观的设计,景观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自然景观的特点、类型与分布。将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融合能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理念。

2.生态环境保护遵循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现代水利工程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工程的安全,争取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设计者更应该将情感注入到自然生态环境中去,情境合一更让人产生共鸣。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员要充分考虑水利工程与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同时,还要考虑当地工程是否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只有大家都能接受与认可的项目才能给社会带来持续效益。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之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其核心。水利工程设计时需要遵守自然规律并保护原有的自然景观,在充分考虑景观、生态要求及工程的条件下,因地制宜,尽最大限度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融合。

三、现代水利工程设计要点

在水利工程设计开始前,工作人员需要探讨并研究水利工程所在地的生态环境情况,设计时要处理好工程与周围的自然资源及环境是否协调。设计工作人员不能过渡装饰,要减少视觉污染,同时,设计要创新,改变大众的世俗的审美观标准,让设计更贴近自然。

现代水利工程设计需结合考虑生态环境。水利工程的生态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并能采用有关生态环境的科学理论与工程技术,达到水量和水质同步科学配置的目的,这在防治水污染工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水利工程在使用过程中一般水量比较大而且季节性变化特点非常明显,所以现代水利工程设计需结合考虑生态环境。

将美学研究方式融合到景观工程设计中。水利工程设计时注重将美学研究与景观工程设计融合,这一方法会给水利工程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综合效益。水利阶段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从注重经济阶段进入到现代生态保护阶段,因此,水利工程的设计必须做到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水利工程设计时需要重视文化底蕴。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同样,它也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竞争的重要因素。现代水利工程中的景观设计中文化品味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形象,文化时提升城市品味的元素。水利工程设计工作人员可以将自己对城市的人文风俗及自然文化等特点的深刻了解及感受注入到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建筑小品、景观、绿地及水域的规划与布局时表现出来,使水利工程的文化感觉与城市的文化品味相一致。

景观设计是现代水利工程设计中的重要内容。由于现代水利工程具有特殊性,在设计过程中应看重景观的设计。景观设计时需要把握以下三点:第一,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即:景观设计需要与周围的环境保持协调。第二,项目设计注重与当地特点结合,将工程的实用性能与观赏性等因素结合,真正实现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融合。第三,考虑工程周围的建筑,水利工程设计应与其相协调,并且注重融合当地的文化要素。

四、结语

现代水利工程的设计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兼顾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有效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现代水利工程的安全、平稳运行,对于有效保障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以及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笔者衷心希望,以上关于对我国现代水利工程设计的探究能够被相关负责人合理的吸收和采纳,进而更好的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为我国人民群众谋福利。

参考文献:

水利工程发展前景篇8

[关键词]辽河湿地;水利风景区;开发建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盘锦市

盘锦市辽河湿地水利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序幕于2016年6月正式拉开。盘锦市辽河湿地水利风景区立足于盘锦市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之上,紧紧围绕服务于盘锦市社会经济、服务于盘锦市人民群众的中心思想,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统筹利用社会资源,加快调整旅游发展方向,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旅游经营向国际标准、优质服务转变,不断提升盘锦市旅游的形象,实现水利风景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统筹发展。

1景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1)安全性原则。以防洪安全、交通安全、水资源保护、水工建筑物安全、生态安全为前提,科学的、合理的进行总体布局。(2)以人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一切规划服务设施建设在防洪安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突显以人为本、服务大众的原则。(3)因地制宜原则。景区建设范围位于辽河盘锦城区段,结合辽河水文特征、水文化及盘锦市地域特点进行合理规划,同时彰显地域文化、弘扬水文化、发展盘锦市旅游经济。(4)统筹兼顾原则。景区建设综合考虑了盘锦市城市规划、盘锦市旅游规划、盘锦市土地总体规划、双台子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辽宁省辽河干流防洪治理工程等,同时兼顾盘锦市经济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及城镇居民生活需求,并将其融入到当地历史文化及水文化中。(5)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充分调查分析景区周边环境和未来盘锦市城区发展的情况,把握景区景观发展方向,并对景区景观进行科学定位,合理规划,逐步实施。在确保防洪安全、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的同时,通过发展辽河水利景观,打造旅游服务,改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盘锦市旅游知名度,推进盘锦市经济发展,进而达到生态、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景区建设的功能定位及范围

辽河湿地水利风景区的功能主要集中在“游憩”、“文化”、“运动健身”和“水生态”4个方面。“游憩”主要是游览、观赏、休闲、娱乐等功能;“文化”主要是宣传盘锦及辽河文化,游览观光的同时让游人了解盘锦以及辽河历史文化;“运动健身”主要是跑步、骑车、健身等功能;“水生态”主要是修复、保护河滩地自然湿地生态环境、改善水环境等功能。使其达到以维护河道水利工程设施为基础,以恢复河道生态景观为前提,逐步发展成休闲娱乐、生态观光、文化宣传、运动健身为一体的水利风景区。辽河湿地水利风景区规划范围为辽河干流盘锦城市段(包含小柳河段和原辽河闸管理区)。景区规划具体范围为:从辽河闸过水斜堤与辽河左岸堤防交汇处至曙光桥橡胶坝,左右边界为辽河干流两岸堤防,其中还包括小柳河段和原辽河闸管理区,不含辽河干流右侧堤防迎水侧的盘锦监狱管辖范围。规划面积3804.28hm2,规划长度21.23km,规划宽度422~3151m。

3景区建设的空间结构特征

辽河湿地水利风景区建设是根据河道特有的景观资源、水利工程建设现状及人文历史资源等基本情况,以城市发展为依托,以水利工程为骨架,以生态保护为核心,发展旅游、休闲、观光、运动健身为目标,以发展水经济为动力,构建辽河湿地水利风景区空间结构。辽河湿地水利风景区空间结构为“一心、两带、三区、多核”。①一心:以辽河干流为中心,打造辽河湿地景观带;②两带:以辽河两岸堤防为边界,打造辽河两岸风光带;③三区:将景区划分成现代农业观光区、休闲娱乐景观区、农业休闲观光及水生态修复区3个大功能分区;④多核:10个景观节点,包括现代农业观光建设园、禅心岛景观、河闸景观、十里花溪景观、文化景观长廊、辽河湿地公园、生态岸堤景观带、水榭春城湿地公园、垂钓乐园、农业休闲观光及水生态修复园。

水利工程发展前景篇9

关键词水景观;可持续发展;用水理念;发展对策

我国城市水景观的重要性和水资源日益稀缺的现状,提示人们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水的节约、保护、涵养和再生。对景观中的水要素进行优化设计,以符合可持续水景观的要求,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课题[1-2]。

1可持续水景观用水理念

1.1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

可持续水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优美宜人的水景观的营造应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人造水景观的设计首先应考虑当地的水资源条件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当地的水资源条件应可以长期满足水景观的需水要求。水景观的规模不可盲目求大而超过水资源承载力。

在缺水地区,可持续水景观设计的首要追求是尽可能利用当地降水资源,同时尽可能减少外水补充。人造池塘、湖泊应首先应收集和利用周边的雨水、洪水资源以维持水面,其次是选择经过处理的废水作为水源,在前两者均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才从外部补充少量水。其手段一方面是挖掘当地降水资源的潜力,另一方面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可持续水景观设计还要求有利于水源的涵养及水质的净化[3-4]。例如应充分保护河流、湖泊等水景观补充地下水的功能,水体岸坡的处理不应损害水体的自净能力,水流的设计、水生植物的布设应该有利于污水净化等。

1.2城市水利工程的景观化

城市水景观的另一个发展理念是以人为本。水景观不仅要赏心悦目,还应该提高与人的亲近度,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城市水利工程的景观化设计和改造。城市水利工程是城市水景观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去很多城市水利工程例如闸坝工程、堤防工程、河道渠化工程等,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往往只考虑单一的水利功能,而忽略了生态、景观等多方面的功能要求。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随着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提出,城市水利工程必须符合生态化、景观化的要求,新的工程应当按新的要求进行设计,已有的工程也应按新的要求逐步改造。

要尊重水的自然规律,使城市水景观的建设规模和用水与当地的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严格执行城市河道控制线和地面标高控制线,防止侵占水域、破坏水系;防止以牺牲水域面积为代价换取城市发展的短期利益;坚持治河与治污同步;河道治理宜弯则弯、宜宽则宽、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坚持生态自然、人水合一的建设方式,把水质还清作为河道治理的第一目标。

2水景观可持续发展对策

城市水景观的优化设计,既需要观念的更新,也需要经济杠杆的推动。应充分利用水权和水价调节等经济手段推动水景观用水的可持续发展。

2.1运用水权管理水景观

运用水权的管理,其中取水权指用水户自己从天然水体取水用于水景观的权利,可与目前水资源管理中的取水许可证对应;用水权指用水户从集中供水者(包括原水提供者、自来水厂、中水公司、污水处理厂等)获得供水并用于水景观的权利,可与用水管理中的用水指标对应。不同水景观的取水用水权需要分类考虑,对于原本存在于城市中的天然水景观,如天然河流和湖泊,其用水属于天然生态用水,其最低需水量应优先于其他用水予以满足,并无需支付水权费用。对于人工建造或改造但历史久远、有特殊意义的水景观,其用水也应保证,但从外部取水应获得取水用水权。对于新建的水景观项目,在建设前应进行水资源论证并获得所需补水的取水用水权,并且必须为获得取水权付费。随着水权制度的改革,将来取水权有可能从政府获得,也可能通过水市场来获得。取水用水权的管理还可以与定额管理相结合,即对各种类型的水景观制定用水定额,对超过定额的用水不予审批。在特别缺水的地区或季节,可以强制性地禁止某些类别的水景观用水。

2.2制定合理的水价

可通过制定合理的水价来促进景观用水的可持续利用。水价必须反映供水成本及水的边际价值。水价太低起不到促进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作用。同样,不同水景观的水价也应该分类设定。对于天然水景观的生态用水,由政府来做代言人并不需付费,一般也不存在天然生态用水水价,但如果在枯水年份从外部调水来补充生态用水,就需要政府支付调水费用。对于公益性的城市水景观用水,可以采用较优惠的价格。对于一般营业性的水景观用水,可采用较高的价格,至少要保证供水的全成本回收。对于不对公众开放或一般公众难有机会享受的、奢侈性的水景观用水,例如高档宾馆、高档住宅区的水景观用水,可以采用更高的水价。除了考虑水景观类型的价格差别之外,还可以采用阶梯式水价,对于超过定额的用水成倍提高水价。

2.3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建立水资源分配与水权综合管理体系,通过建立生产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保证城市景

观用水量。坚持“生活用水控制性增长;工业用水零增长;农业用水负增长并增加再生水使用量,减少新水用量;大幅度增加生态与环境用水”的水资源配置策略。加强法律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确保生态与景观用水。明确管理机构及其职能和责任,对本行政区域内城市水景观的保护管理工作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同时制定相应的城市水景观保护管理条例,并依法进行管理。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加强对城市排污管道改造、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利用科技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建立完善的河湖水质监测体系,消除河道垃圾,查清河道、湖泊排污口的位置、数量,加大保洁人力物力的投入,封堵排污口,对排污口逐一登记、造册、定期观察严格管理。

3参考文献

[1]张润平.干旱地区城市水景观工程设计的实践与探索[J].陕西水利,2010(1):16-17.

[2]罗金耀.城市水景观规划设计思考[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08(8):45-49.

水利工程发展前景篇10

论文摘要阐述了建设生态型河道的要求和特征,论述了生态型河道建设的必然性,探讨了生态型河道建设涉及的问题。

生态型河道是相对贴近自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水利工程。生态型河道以安全、可靠、经济为基础和前提,以满足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多功能开发为目标,逐步形成陆域草木丰茂、生物多样、自然水体鲜活流动、水质改善、具有多样水生物物种互相依存形成系统并能达到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水利工程,其本身就是一个景观。

1建设生态型河道的要求和特征

1.1要求

生态型河道是符合防洪除涝安全要求的除害兴利工程。作为工程,安全始终是第1位的。生态型河道建设并不是要求我们刻意地追求某种形式,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也不是一概地排斥硬质工程,而是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河道整治,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力求形成河道形态的简洁朴素、自然通畅、水质改善、水体调活的局面。

1.2特征

(1)生态型河道应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态型河道是亲水型的,在体现以人为本的同时,更加注重和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样可以避免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盲目性和投资的随意性,特别是避免水利工程园林化的倾向。

(2)体现生物多样性和本地化。事实上,水利工程的建设本身是对自然原生态的一种破坏,只是在整体上权衡利弊得失时这种破坏利大于弊而值得干。生态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平衡的。因此,建设生态型河道时必须极大地关注恢复或重建陆域和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形态,尽可能地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硬质工程。河岸选择栽种的树种、草种尽可能用本地、土生土长、成活率高、便于管理的,即便是杂树杂草也不要紧。由此来充分体现河道整治的生态理念。

(3)生态型河道的整治应该是渐进式的。无论生物多样性的重建,还是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恢复,在河道整治中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如果不注重生态而快速地实施环境水利工程,往往会导致自然环境的不和谐。

2生态型河道建设的必然性

生态型河道建设,是水利建设发展到一种相对比较高级的形态的必然结果。水利建设发展历来是与农业生产发展密不可分,并为之服务。我国的农业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低级的吃饭农业发展到温饱农业;由温饱型向综合发展的小康式的农业,又发展到种源、生态、装备的现代化农业。水利也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单纯为农业特别是粮棉生产服务的温饱型农田水利,发展到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服务的“小康型”农村水利,又发展到综合型的农村水利。每个发展阶段对水利建设与河道整治的目标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20世纪的80年代以前,我们注重的是水利工程建设,而很少考虑水利工程与自然的协调,由于思维定势的作用,整治河道的方式似乎已经定格成为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河道整治有了新的发展,但随之而来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追求豪华洋派,硬质工程比比皆是,投资规模日益庞大,河道整治出现了新的“硬伤”。于是,生态型河道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新问题。21世纪初我国提出了水利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资源型水利的河道,应当是生态的。生态型河道建设更多的强调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在水利建设中对河道整治做到江河不能断流,堤防不决口,河床不抬高,水质不恶化。注重生态河流具有自我修复能力。

生态型河道建设,是现代社会人类渴望回归自然、渴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迫切要求,是当前水景观建设的最简单直接、自然生动的客观反映,生态型河道本身就是一种景观。水景观建设是与城市的现代化相联系且密不可分的,是城乡一体化水利建设中体现水环境的重要方面。现代城市概念不再以高楼林立、交通便捷、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为唯一指标,应当体现生态、人文、活力。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是生命之源,是资源、是财富、是生机、是文化、是景观,是城市文化底蕴和文明素质的象征。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生态型河道,就是在建设体现人文关怀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和农村。

3生态型河道建设涉及问题

建设生态型河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重视规划,确定目标,科学论证,合理选项,规范管理,组织开展生态型河道建设,发挥整体效益。为此,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长远与当前、安全与景观、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3.1河道综合整治涉及的问题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确立综合治理的观念。包括河道本身的疏浚,实现通畅;在安全基础上的陆域部分的绿化;水体的治污、调活、净化;污染源的截流、纳管和集中处理。最终实现标本兼治,使清水长流,永续利用。二是治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反对形式主义,防止片面强调景观而导致水利工程园林化。即使是十分必要的景观建设,也要在设计中尽可能减少小品,减少污染物,减少硬质工程。要十分强调规划控制,在河道工程范围内的绿化和景观建设,也不一定都要一步到位,可以在主体工程完成之后,留出绿地和大片空间,以后通过非水利的途径再去营造景观。三是要处理好点与面、段与线的关系,可以一次确定目标,分阶段组织实施。四是建设程序规范化问题。当前特别要注重贯彻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实行政府采购,对工程决算的审价和对建设的审计。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要经过考验,实行建设效益后评估。对上述这些问题都要综合考虑,以扎实推进生态型河道的建设。

3.2管理中的问题

生态型河道的管理更是以前未遇到过的新课题,需要认真研究和处理好以下问题:一是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按照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分级负责的责任制;在管理过程中,探索管养分离的新机制,制定市场准入的规划和管养定额标准,逐步实行养护的社会化、市场化。二是落实管理的经费。任何管理都需要人和物的投入,管理也必须要有成本。管理的投入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管理责任权限,由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性投入配套组成。三是提高管理的技术含量和科学调度水平。四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3.3投入问题

一是公共财政投入。它只能用于社会性、公益性、基础设施性的建设。因此,生态型河道建设的投入,不可能指望全部由公共财政投入来解决,只能是根据工程性质和分级负担原则,实行综合性配套性多元性投入。按照补、扶持性、引导性的原则,予以适当投入,以推进生态型河道建设。二是社会配套投入。这种投入是带有公益性意义的,是自愿的。三是受益者投入。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由受益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商、农业企业或者其他受益的企业和个人按照受益比例分摊投入。

4参考文献

[1]彭历.城镇河道生态化建设初探[j].山西建筑,2008(30):349-350.

[2]牛松杰.生态景观河道建设新思路[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8(8):25,29.

[3]胡方,杨利,赵静.论生态型河道的建设与发展[j].山东水利,2008(6):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