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知识点完整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6:49

统计学知识点完整版篇1

关键词:知识网络;结构分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1-161-02

1概述

数据库技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计算机应用的专门技术,而今更成为现代计算机环境中理论研究和实用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学习数据库课程的目的不仅要掌握其基本理论,而且要求能够用用现有的DBmS和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由于数据库技术专业术语多,理论丰富,应用广泛,使课程的结构呈现出发散状态,对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课程结构分析

通过分析研究大量中外教材(见参考文献)可以看出,该课程容量大,内容前后交错,重叠呈现,一方面根据基础理论、基本设计和系统管理构成了课程的纵向线条,另一方面在纵向线条的不同阶段不少知识点有重叠和递进,衍生出横向线条,使得课程内容形成复杂的知识网络。

2.1纵向结构分析

该课程各种版本的教材中纵向结构大体基本相同。典型的情况是通常将数据库技术课程分成四大部分内容,每部分再分成若干章节。分析我国经典数据库教材萨师煊、王珊教授的《数据库系统概论》有以下的结构:

第一部分是数据库的基础理论,分成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基础理论、数据库标准语言SQL、数据库安全性和数据库完整性五章。

第二部分是数据库的设计与应用,分成关系数据理论、数据库设计和数据库编程三章。

第三部分是系统管理与维护,分成关系查询处理和查询优化、故障恢复技术和并发控制三章。

第四部分是数据库新技术,包括新型数据库类别和高级应用。

有些教材将关系查询处理和优化放到第一部分,作为数据库的基础理论,同时将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放到第四部分,作为系统管理与维护的内容。分析这些章节所表达的意义,这样的安排都比较合理。

2.2横向结构分析

该课程各种版本的教材中横向结构包括的知识点不尽相同,其中主要是由于国外的教材通常涉及到更多更细致的内容,各知识点在不同章节呈现的深度广度也不尽相同,分析典型的情况,包括的内容主要有:

1)数据模型中对关系及其相关概念的概念使用描述的方法;在关系数据库理论中使用了关系代数的精确定义。

2)数据完整性在关系数据库理论中使用描述的方法介绍了关系的完整性;在SQL中不强调名称地基于功能分类进行了完整性实现;在数据库可完整性一章中理论和实现上均进行了广义的扩充,系统管理和维护部分则把完整性作为其管理和维护内容的重要一部分工作进行了研究。

3)关系数据库理论中的数据操纵使用关系代数来完成;在实际的DBmS中使用SQL完成;在关系查询的优化中以关系代数的实现过程为依据,以SQL的构造为实现方法构成了数据操纵从理论到实现,从实现到优化实现的完整研究。

4)数据库安全性与完整性有类似的安排。

5)作为关系中总最要的概念之一的码从数据模型一章开始引入;在关系数据库理论中详细描述码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在SQL部分使用语言实现;在关系数据理论部分进行展开,一方面基于关系理论进行精确定义,一方面分析了各个不同码的概念的区别和意义,对后期内容中码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现基础。

以上分析是主要的例子但并不完全,但从以上的分析已足以见该课程内容的丰富和繁杂。

3课程教学策略与实践

1)将课程由复杂的网络结构理清为线条清晰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2)教学内容的组织原则是以纵向结构为主以横向结构为辅。即课程的讲授基本不打乱教材的章节次序,但讲课中渗透横向结构知识点的处理。

3)分析并明确各横向结构知识点。整理出所有相关的知识点,明确它们在本课程中不同章节处出现时所承担的不同作用,所完成的不同功能。

4)设计各横向结构知识点在各章节教学过程中的任务。安排各相关知识点在第几章的授课中具体讲什么内容,讲到什么程度。

5)横向结构知识点讲课过程中要进行回溯。回溯要简明扼要。学生回忆起学过的内容,教师又同时不必消耗太多课时,温故知新,温故求新。

6)横向结构知识点完成时进行总结,对进一步应用探索指明方向。

7)明确学生在每部分学完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及程度并辅之以网络课堂,其中基本资料至少包括课件、作业和答疑,以提供给学生及时和持续的指导。

4效果分析

经过几年的实践,数据库技术课程的教学达到了以下效果:

1)将课程复杂的网络结构简化成纵向和横向两条线性结构,学生的学习由难趋易,明显降低了课程难度。知识点有打碎有融合。打碎是小化知识点,降低难度,融合是为了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和有效应用。

2)将数据库理论和应用相互促进。横向结构保证知识点既在理论部分分析讨论又在应用部分基于某种具体的DBmS进行实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实现了知识的顺利迁移。数据库理论是广谱的通用的知识点,这种DBmS的功能这样实现,另外的DBmS势必主要也包括了这样的内容,掌握了理论将方便学习和移植,把学习一个DBmS的方法迁移到另一个不同的DBmS上去。这个在学生毕业设计中得到了明显体现。课程实验使用SQLServer环境,毕业设计使用oracle或mysql或DB2等,通过自学,学生们顺利完成了任务。

4)学生掌握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从而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沿着教材的纵向结构学习是一种本能,发现知识的横向结构、提取它,然后以此掌握知识的内涵并应用于实践则进入了学习的更高一层境界。这种能力,可以用于这门课程,当然也可以用于其它课程;可以用于学习功课,当然也可用于应用实践。

参考文献:

[1]王珊,萨师煊.数据库技术[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2]黄德才.数据库技术及其应用教程[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8.

[3]C.J.Date.数据库系统导论(anintroductiontoDatabaseSystems)(Seventhedition)[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abrahamSilberschatz,等.数据库系统概念(DatabaseSystemConcepts)(Fifthedition)[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5]patricko’neil,等.数据库技术编程与性能(Databaseprinciples,programmingandperformance)(Secondedition)[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6]叶小平,汤庸,等.数据库系统基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施伯乐,丁宝康,等.数据库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8]陈志泊.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统计学知识点完整版篇2

[关键词]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eRp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16.06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16-0098-03

0引言

工业工程本科专业在企业信息化方面,一般会开设有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和eRp三个方面的课程。在不同的学校,对这三门课程的叫法会有细微的差别,比如:数据库类课程,有的称为“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有的称为“数据库设计与应用”;eRp类课程,有的学校称为“eRp原理与应用”,有的称为“eRp应用与实施”等。不管叫法如何,课程的内涵都是一致的,因此,在本文中舍去其叫法上的差别,将其简称为“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和“eRp”。

之所以将这三门课程放在一起进行讨论,一方面是因为这三门课是紧密相关的课程,管理信息系统离不开数据库的应用,eRp是一个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因此,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这三门课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一门课;另一方面,在工业工程这个专业,存在三门课程知识点的划分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相关知识点的重叠。

本论文基于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方向,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经验,对这三门课程的内容和课程实践两大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设计。

1工业工程专业在企业信息化方面的要求

目前,工业工程分有经典工业工程和现代工业工程,经典工业工程主要以提高现场作业效率为主要目的,研究什么是正确的工作方法以及如何有效地工作。现代工业工程是基于系统分析、计算机技术和运筹学,用于解决大系统最优化和宏观资源配置,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因此,企业信息化方面的技术是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数据库的应用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常生活中的众多应用都离不开数据库的支持。在企业管理领域,数据库的作用更加重要。成为企业信息管理、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必不可少的支持工具。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因此,作为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掌握数据库的相关技术。这里的相关技术是指数据库的应用技术,即如何使用数据库去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重点包括3个方面:数据的存储、处理和查询。

管理信息系统是数据库的典型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是通过数据库来存储管理的。在管理信息系统方面,对工业工程的专业人才来说,既要掌握一定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技术,又要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与管理相结合的运用方法。但是工业工程人员不同于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不需要对系统的开发技术有深入的掌握,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结合企业实际管理的需要,担任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规划的角色,指导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以符合企业的管理实际;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对于工业工程人员来说,必须要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特点和难点、开发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同时能够深入了解当前主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特点、运作原理以及能够给企业带来的效益。

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应用的领域和层次,可以划分出很多种类。其中,eRp是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应用中的典型代表。在世界范围内,众多的企业已经实现了eRp的管理模式。从软件技术角度来看,eRp的技术就是数据库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综合运用,但是,eRp不仅仅是一种软件,更重要的是eRp代表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管理模式的管理思想。突破了传统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因此,eRp知识的掌握也是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

2教学内容设计

2.1培养目标设计

基于以上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分别对三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拟定如下。

2.1.1数据库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应用数据库进行信息存储、处理的基本原理,数据库设计的步骤与方法以及数据库的操纵与管理。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利用基于数据库进行数据处理的思维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数据表的规范化设计方法以及各种数据查询统计分析处理技术,为后继管理信息系统和eRp原理课程的学习铺垫基础。

2.1.2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到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实现技术方法、步骤及过程,能够利用信息化的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承担企业信息化的组织、协调和建设工作。

2.1.3eRp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eRp市场和当前中国企业信息化现状,了解eRp的基本概念、功能和特征,掌握eRp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培养其从事eRp系统操作、管理、应用与实施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2.2教学知识点设计

三门课程在内容上是相互衔接的关系,其关系如图1所示。数据库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管理信息系统是eRp的基础。在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还有其他的相关应用和系统,在此不做赘述。因为这三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如此紧密,导致相互间的边界不是太清晰,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知识点划分不合理,相互间出现知识点重叠,从而造成整体知识结构的混乱。比如在数据库课程中就过度强调信息系统的开发,反而导致学生对数据库本身掌握不够透彻。

2.2.1数据库知识点设计

在数据库课程中,重点是数据库本身,是要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的相关概念,掌握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熟练掌握SQL语言和数据库软件的使用,因为数据库软件种类比较多,不可能一一讲解,因此,选择较为常用,而且容易入门的数据库软件SQLServer。SQLServer掌握后,学习其他的数据库软件也会非常容易。

(1)在数据库系统的概念方面,需要学生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发展历程,数据库系统的构成,掌握数据模型的概念,通过这几个知识点使得学生能够对数据库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是关系的概念、关系的键和关系的完整性;掌握函数依赖、关系模式分解、范式和规范化的概念。这几大知识点是关系数据库的理论基础,是进行数据库的建库、建表的必备知识。

(3)在SQL语言方面,需要熟练掌握数据定义语言(DataDefineLanguage,DDL)和数据操纵语言(DatamanipulationLanguage,DmL),尤其是数据操作语言中的Select语句,是以上语言中,使用频度最多,变化最大,难度最高的语句,需要学生重点掌握。在掌握以上语言的基础上,再学习掌握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的概念,能够编写简单的存储过程和触发器。

(4)在数据库软件使用方面,需要学生能够熟练操作SQLServer软件,能够利用该软件进行建库、建表、定义约束、编写SQL语句、编写简单的存储过程和触发器、执行数据的备份、还原和数据的导入导出。

其他未提到的知识点,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情况作适当扩充,以了解认识为主,比如:关系代数、关系演算的概念,可以给学生简单介绍,不用花费太多课时。

2.2.2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在数据库课程基础之上的后续课程。因此,在该课程中将不涉及“数据库本身”的知识点,而是基于数据库课程中已讲授的知识点,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其他知识的学习。这些知识点将聚焦于“技术”层面,即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方法,而与管理相关的知识将在eRp课程中展开。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建设方法概述;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测试、运行与维护。因为本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很有可能会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当中来,所以整个知识点的划分,是按照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来展开。

(1)在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建设方法方面,目的是要学生能够对管理信息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该部分的讲解中,可以给学生展示多种不同的、在企业中常见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实例,比如:eRp系统、oa(officeautomation,办公自动化)系统、CRm(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系统、HR(HumanResource,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在进行这些实例系统展示时,需要注意的是此处仅是展示,不需要详细讲解。因为,此过程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感性认识。

(2)在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测试、运行、维护方面,这些知识的安排完全是按照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来展开的。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最好能够安排一个设计实例,比如常用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在系统规划的知识点讲解完后,即以该实例系统的规划为演示,加深学生对系统规划的理解。系统分析部分的知识点讲解完后,以该实例的分析为演示,以下各阶段类似。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讲授,能够让学生对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有较好的认识,从而帮助其在工作当中更好地应对信息管理方面的工作。

2.2.3eRp知识点设计

eRp课程是在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之上的后继课程。eRp属于管理信息系统的一种实例,因此,eRp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中需要的方法,就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所讲授的系统设计开发方法,所以,这些技术层面的知识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已经包含,而eRp课程将聚焦于“eRp管理”和“eRp应用”方面。不同行业的eRp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因为工业工程专业主要是面向制造行业,因此,选择制造行业的eRp模型做讲解。

eRp管理方面主要针对eRp本身的相关概念、理论、思想以及在企业中的选型和实施的讲解。主要知识点有eRp的发展历程、作用、管理思想;eRp的相关概念;eRp的销售管理、生产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车间作业管理、成本管理以及eRp选型和实施等方面。因为这些知识点比较理论化,因此,在讲解相关知识点时最好有一套实例系统配合展示,比如金蝶或用友的eRp软件,或者自行开发的eRp系统。

eRp应用方面是指使用eRp软件的技能,这部分主要是通过实践课程来完成,通过该部分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加深对eRp管理理念的理解,并能够掌握eRp软件的使用方法。该部分的组织需要一套实例系统作为实践平台,比如上面提到的金蝶或用友的eRp软件,或者自行开发的eRp系统。实践过程可以分成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单人实验,每个学生独立实验,完成eRp各个功能模块的操作练习,该阶段的目的主要是训练对eRp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第二阶段为综合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模拟一个企业,小组成员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协同完成,该阶段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有全局意识,从整体上理解eRp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

3实验平台设计

这三门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配套的实践环节。三门课程的实验平台结构,如图2所示。

在数据库课程中,上面提到数据库的软件选择SQLServer,因此实验平台也选择SQLServer,该软件也是后继管理信息系统和eRp的实验软件之一。SQLServer目前也有多个版本,比如:2000、2005和2008。其中2000版本和2005、2008版本的界面差别比较大,但使用模式还是一致的。因为这些版本在企业中都有应用,因此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时,要根据实验室的配置情况,以一个版本为主,其他版本给学生做辅助介绍即可。

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领域,目前主流的开发平台有Java平台和.net平台,对于非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来说,Java平台的难度较大。因为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大一或大二会学习VisualBasic课程,因此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选择目前较为流行的.net平台,该平台支持VB语言。在.net平台上选择和两个实验环境作对比,因为这两个环境代表了管理信息系统的两种架构模式C/S模式和B/S模式。目前,这两种模式企业应用中都存在,其中B/S模式越来越成为开发的主流。因此在实验中,可以略偏重于B/S模式。在数据管理层面,采用SQLServer数据库。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人在所在单位,主持了一项教改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综合实验平台建设研究》,在该项目中,设计了一套可重构信息系统开发套件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平台之一。

该平台的目标:①能够提供多种管理信息系统的实例展示,拓宽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认识的广度;②能够提供快速的系统开发环境,在有限的时间内,能让学生体验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过程。摆脱枯燥的代码编写,让学生站在更高的高度,全面、深刻地认识管理信息系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为达到以上目标,该平台需要实现的功能如下:

(1)基于该平台可以构建目前企业普遍使用的常规管理信息系统,如:eRp、CRm、oa、HR等,以及其他小型的管理系统,如工资管理、图书管理、学生管理、仓库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等。从而保证有足够的管理信息系统实例为学生做演示性实验。

(2)该平台要具备快速的系统开发环境,突破从底层代码开发的模式。使得系统的开发不再是枯燥的代码编写,而是具有快速参数化的配置功能,通过参数化的配置,即可设计出不同功能的管理模块,既提高了模块开发的速度,也提高开发的趣味性。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认识上,而不是局限于代码的编写。

(3)该平台不仅可以做为实验课用,同时还可以作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工作平台,可以让学生基于该平台开发各种管理系统或完善已有的管理系统,从而可以为该平台丰富更多的管理信息系统实例,为后继教学提供更好的素材。

在eRp课程中,实验平台可以选择国内较为著名的金蝶或用友eRp软件。本人所在学院购买的是金蝶eRp软件,单一的实验软件不利于学生对eRp的全面认识,有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所有的eRp软件都是这个模式的错误认识。因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续使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综合实验平台,通过该平台能够提供其他模式的eRp,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eRp。

4结论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从整体上对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和eRp三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实验模式进行分析设计,划分三门课程知识点的界限,使得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统一,从而有利于整体课程教学的组织。因此,在各门课程的教学细节上,本文没有做详细探讨。本文的研究内容不仅可以应用于工业工程专业,同时也可以为其他相关专业提供借鉴。对于该课程体系,本人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作进一步的持续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志泊.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程[m].第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闪四清.管理信息系统教程[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平,赵丽华,马丽.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统计学知识点完整版篇3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国内现有《生物统计学》及相关教材有20余种,每本教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针对领域,有的还附有相关统计软件知识的介绍和应用[2~4]。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较早开设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高校之一。开设之初是选修课,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师将主要讲授内容以讲义的形式发给学生,重点介绍常用的统计学原理和生物统计学的方法,所选案例亦是生物学试验中常见的。随着培养方案的完善和专业设置的调整,1997年该课程调整为全院必修课。目前,是我院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生物技术专业和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限选课。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随着生物学的发展和统计软件的应用,该课程的教材也从讲义到科学出版社四版《生物统计学》及其配套的《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1,5~8]。笔者就四版教材建设中的体会与实践进行分析。

1《生物统计学》(第一版)

统计学是以概率论为基础的,因而生物统计学必然与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相联系。生物统计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而且涉及的内容、公式和抽象概念较多,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但由于生物学科的特点,生物统计学相对应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拿来主义”,一般不过多讨论其数学原理,而是在简单介绍统计原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具体分析方法的应用。教学组在多年教学实践工作的基础上,1997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生物统计学》[5]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书中内容主要侧重于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在统计原理方面,一般只作概念上的介绍和公式的简单推导,对有些较复杂的统计公式则只给出公式,其目的主要是为让读者不但对统计学原理有较全面的了解,更重要的是结合实例了解和掌握各种常用统计方法。在内容的编排上,全书共分十二章,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章至第三章介绍统计和概率的基础知识,包括生物统计学的概念和内容、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平均数和变异数的计算、概率和概率分布等;第四章、第五章介绍统计推断,包括样本平均数的检验、样本频数的检验、方差同质性检验、非参数检验和检验;第六章至第九章介绍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内容有方差分析、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可直线化的曲线回归分析、多元回归与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多项式回归、协方差分析;第十章、第十一章介绍抽样与试验设计,主要包括抽样误差估计、抽样方法、抽样方案制订及常见的试验设计如对比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正交设计及其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第十二章对多元统计分析进行了简单介绍。每章都附有一定数量的思考练习题,供读者参考。

2《生物统计学》(第二版)

根据教学安排和生物统计学应用的需要,在教材使用反馈意见的基础上《生物统计学》(第二版)[6]于2000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与第一版相比,各章节做了大幅度调整,将全书分为十四章,补充了拉丁方设计和裂区设计两种试验设计方法,将抽样原理和方法、常用试验设计及其统计分析放在了可直线化的非线性回归分析之后进行介绍,使章节编排体系更符合读者学习的要求。第一章至第三章分是基础理论,包括概论、试验资料的整理与特征数的计算及概率与概率分布。第四章至第六章介绍了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分别是统计推断、检验和方差分析。第七章、第八章主要介绍试验设计的相关内容,包括抽样原理与方法、常用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前面所涉及的统计分析内容主要是针对一个变量而言,之后的章节则主要介绍两个及多个变量的分析方法,第九章、第十章是关于一元回归和相关的内容,分别是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可直线化的非线性回归分析。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介绍了协方差分析、多元回归与多元相关分析、多项式回归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简介。书中增加了对全文关键词汇和术语的索引,并在书后附上了各章部分思考练习题的答案。在例题上进行了重新编排,以使所选例题更能反映本章的内容且便于读者的学习和理解。

3《生物统计学》(第三版)

为适应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和生物学人才培养的要示,在第一版、第二版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重新进行了编排、审核并增加了部分内容,于2005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生物统计学》(第三版)[7],并被列为21世纪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系列教材。与之前相比,此版教材突出了以下3个特点:(1)内容丰富:增加了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倒数函数曲线、通径分析等内容;(2)编排科学:全书分解为十六章,各章节的安排更加注重了内容的循序渐进,并在每章之首增加了本章提要,总结该章节的主要内容,并列出了难点和重点;(3)针对性强:内容突出了本教材主要作为生物学专业教材这个重点,所选例题均为均为生物学试验中的案例。另外,随着计算机统计软件的发展和应用,统计软件是在统计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应用工具。目前的统计学软件,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及术语多以英文形式给出,只有掌握了相关术语的英文表达,才能更好地应用软件,否则只会导致统计分析的误用。在此版的修订中,对主要概念和术语增加了英文标注,并重新编排了中英文对照索引,以便于学习和检索。此版还对统计分析中学生易引起歧义的内容进行了修订,例如,方差分析是统计学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对方差分析基本原理的理解是正确运用方差分析的前提。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正确理解方差分析中的处理数和组内重复数的含义和统计学意义。原来的教材中,例题中的处理数k和每处理下的重复数n的数量值是一样的,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容易产生混淆,在这次修订中对例题进行了更换,以使学生很容易掌握n、k的含义及特征。

4《生物统计学》(第四版)

为适应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和生物学人才培养对生物统计学教材的要求,在本书前三版的基础上,按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注重应用、通俗易懂”的原则对全书内容重新进行了精简和编排,于2008年出版《生物统计学》(第四版)[1],并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与前三版相比,本书具有以下特点:(1)突出以本科教学为重点,注重与多数高校生物类专业目前生物统计教学要求的适应,精简了多元统计分析等部分较深的内容和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非参数检验等不常用的内容,将全书缩编为十四章。教材内容更侧重于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而对复杂的统计原理只做概念上的介绍和公式的简单推导,目的是让读者在全面了解统计学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了解和掌握各种常用统计方法。(2)根据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和要求不断进行补充和调整教材内容,在内容结构安排方面,对全书各章节进行了部分调整,将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可直线性的非线性回归分析放在抽样原理与方法和试验设计的前面,以使本书更加系统,便于本课程基本内容的教学。生物统计学分为统计分析和试验设计两大部分内容。此版教材在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之后,全面介绍各种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然后是试验设计的内容。各章节安排循序渐进,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3)更换和调整了部分例题和习题,对部分表达不甚清晰的部分进行了修订。在选用例题时,选择生物学各个分支典型例子,并着重突出生物专业及相关专业教材的重点。同时在各章后附上重新编排思考练习题,教材最后附上中英对照索引,以便于学习和检索。(4)为了进一步帮助读者理解和学习此版教材的内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配合本书编写了《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一书,以利于学生加强课后实践练习,实现《生物统计学》教材的立体化。

5《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性课程。学习生物统计学需要举一反三,既要对生物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有较熟悉的理解和掌握,也要通过例题学习了解不同统计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更要通过习题练习来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因此,编写一本与《生物统计学》教材配套的学习指导书就显得十分必要。由于课时的限制,课堂讲授仅限于基本的统计问题和部分扩展性知识,用于介绍和解析各种统计方法的例题也只能选择少部分经典例,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使一些问题得不到细致分析,部分内容的叙述和公式推导也不够深入。此外,前版教材虽然在书后附有各章习题的答案,但也仅是简单的参考答案,而没有详细的解题分析和解题过程。

统计学知识点完整版篇4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指导,以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课本内容为依据,结合本年级实际,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而进行全面、系统、有针对性的总复习。通过复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学期所学的基础知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一(9)班和一(10)班两个班级的学生总体来说数学思维比较灵活,9班的学生相对来说有些调皮,课上做小动作的人比较多一些,10班的学生相对来说上课比较安静,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在课上喜欢抢着回答问题,当然两个班级也有部分学生学习很不主动,平时做作业总是丢三落四,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及时完成,简单的口算也常有学生计算错误,也有学生做题时总是和马虎,不愿意仔细看题,认真审题。

三、复习内容:

(一)数与代数

3、进一步巩固数的意义、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能根据观察发现规律。

(二)空间与图形

1、根据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巩固认识左右、前后、上下方位。

(三)实践与综合运用

1、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初步了解用数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四、复习目标:

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2、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在本学期学习到的知识系统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于缺漏的知识进行强化训练。

3、通过形式多样化的复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复习活动中经历、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4、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5、培养学生的良好审题、书写、检查作业的学习习惯。

五、复习重、难点:

难点:加减混合的看图列式解决问题,数的组成.

六、复习进度及课时安排:

第一阶段:知识分类复习(第二十一、二十二周完成)

3、复习解决实际问题。(2课时)

第二阶段:综合练习(第二十二周完成)

把前一阶段的各版块知识综合在一起,完成系统的整理,最后适当进行综合训练,查漏补缺,切实保证期末的复习效果。(2课时)

七、复习策略:

1、复习时仍然要创设适当的情景,既让学生体验到统计的必要性,也激发学生对复习的兴趣。从而根据数据现象,制作条形统计图。

2、利用有效的方法从有序排列或者无序排列的信息中,收集到有效的数据。

3、在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当中,学生可以采用画圈、打点或者写"正"字等多种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避免数据的出入,也可用不同的图形

4、在涂统计图时,为避免学生少画、多画的情况出现,可指导学生先根据数据在统计图中作出相应符号后,再将统计图画完整。而在补充题目中已涂好的部分时,还要记得检查题目所涂部分是否正确。

统计学知识点完整版篇5

作者简介:郑宝珍,女,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邮编:361003。

在美术教育中,我国素有重视“双基”的传统。早在1923年6月颁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就梳理与规定了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及至1988年、1992年、2000年先后制定与修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都明确提出“初中美术课应使学生初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目的要求。关于“双基”,胡知凡教授是这样界定的:所谓美术知识,它是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在长期创作实践、理论探索中所形成的一套美术学科理论知识体系。其中有些属于美术一般原理方面的知识,如美术的定义、美术的起源、美术的性质、美术的功能等;有些属于美术史方面的知识,如有关美术的作品、风格、流派,以及美术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方面的知识;有些属于美术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如有关色彩、透视、解剖、构图等方面的知识;也有些属于技法理论方面的知识,如有关绘画、雕塑、设计、工艺制作等方面的技法理论等。而所谓美术基本技能,即中小学生在美术创作或鉴赏、评论过程中,经过反复实践、练习所形成的一种技术或能力。从大纲的要求到学者的研究,“双基”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话题,伴随着我国的基础教育走过很长的一段路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新课程实施之后,却曾一度为大家所避讳,似乎谈了“双基”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就不吻合新课程的精神了。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又是什么原因促使笔者如今重提“双基”?修订课标之后,我们该如何重新审视“双基”?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做一些深入的探讨。

一、缘起——由技能大赛片段教学引发的思考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厦门市于2011年4月和2012年8月,先后举行了厦门市首届和第二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在这两次技能大赛中,均设有片段教学竞赛项目。本人作为学科组的负责人,亲历了初中组的两场片段教学竞赛全过程。在这两次片段教学中,不排除个别教师教学出彩之处,但教师对教材理解与把握不到位、淡化或者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等现象非常普遍。

如首届技能大赛的片段教学要求是: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以下简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活动二和活动三的内容,进行15分钟的片段教学。其中,活动二内容为:“要求结合课本所选作品,分析与研究讨论问题:1.哪些作品的艺术表现和处理手法有特殊的意蕴?2.哪些作品的文化意义比较明显?”活动三内容为:“要求选择可以对比的东方和西方美术作品,就其审美特征和作品意蕴加以比较,进行阐述和讨论。”从上述活动要求来看,是紧扣本课的主题“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而设置的。然而,参赛的11位选手中,其他十位教师仅是对美术作品进行普适性的鉴赏,缺乏对本课主题“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的挖掘,美术知识本体把握不到位,泛泛而谈;仅有一位教师做到了结合具体作品赏析,并通过东、西方美术作品比较来引导学生,透过艺术作品外在的表现形式深入体会其内在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

第二届技能大赛的片段教学是以人教版《社区环境美化》为题进行片段教学。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绘制出美化社区环境的效果图或制作模型。2.展示、交流各自的设计模型,并讲述设计的理念、构图。可将比较成熟的设计,主动提供给社区有关方面作为社区规划时的参考、选用。”很明显,本片段教学的重点知识是设计绘制美化社区环境的效果图或制作模型的技能技巧问题。然而,参赛的14位选手,均将对社区环境美化探究性学习作为教学的重点,对教学所涉及的必要的技能技巧内容却一带而过。

以上例子折射出教师日常教学的一种行为习惯,即对学科本体知识关注不够,淡化甚至弱化学科专业技能。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如何有效落实“双基”问题的重新思考。

二、寻根——新课程理念认识及实践误区分析

到底是什么导致今天“双基”落实弱化的局面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部分教师片面理解新课程理念。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在“具体目标”部分提出了六个“改变”,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和“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等。在每个“改变”中,强调的是“过于”部分,而非全部;但一些教师未能真正领会,矫枉过正,导致由课改之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转为课改之后的“弱化知识传授”,课改之前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转为课改之后“过于强调学科综合,弱化了学科本位”,课改之前的“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转为课改之后“过于关注生活,弱化了书本知识的挖掘”等现状。

其次,在新课程理念的导向下,2001年版美术教材编写中学科知识与技能弱化的倾向比较明显。如人教版《美术》(2001年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社区环境美化》活动二的教材内容(图1、图2),尽管提出“设计制作时可从社区的整体布局、某一功能建筑组群、标志性的建筑、整体绿化布局、局部点缀(如路灯、路标、路牌)等方面来进行设计,并绘制出效果图”和“模型制作建议:通过共同商定,分别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合作完成美化社区环境模型制作。农村学校可以利用泥土、石块、庄稼秆材料制作”。但文本仍显空泛,对于社区环境美化如何从规划文案一草图一效果图-模型制作,以及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缺乏知识体系的整体归纳。特别是课本范图的展示只注重讨论设计方案、整体协作、研究改进、观摩交流等综合活动的呈现,缺乏美术学科技能知识的引导,如效果图怎样绘制、模型如何制作等。因此,教材的编写在帮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作用方面显示出不足。

片面理解新课程理念,再加上教材的编写在实际上弱化了美术学科的本体知识与技能,都给一线教师带来“双基”可以被弱化的错误认识。再者,尽管新课程提倡教师“用”教材而非“教”教材,但由于一直以来教师处于课程执行者的角色,多数教师一时难以改变固有的思维与实践模式,仍习惯于“教”教材,从而导致他们在实践中未能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很难做到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有效把握与落实“双基”。

三、反思——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双基”

(一)研读“纲要”,领悟课改指导精神

研读“纲要”,深刻领悟课改指导精神,是有效落实“双基”的重要保障。首先,我们要辩证地理解“纲要”的目标要求。例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不是要弱化知识传授,而是改变课改之前过于或单一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变知识传授与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并重。又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不是淡化学科本位,而是结合美术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在保持学科本体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进行适当地综合,即加强学科综合与加强学科教学和学生实践的联结。再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不是不要学科知识与书本知识,而是要求结合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以及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增强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由此可见,“纲要”所提出的几个“转变”,传达的是一个守正创新的理念,即在传承优秀传统基础上的创新。2011年8月14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朱慕菊,在教育部组织召开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人员培训会议”上,对修订教材的编写提出了“继承和发扬我国重视‘双基’的教育传统,并将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形成‘基本思想’作为教与学的基本要求,由传统的‘双基’发展为‘四基”’的要求;而学者张存旺所阐述的“课程改革是一次渐进,而不是一场革命,它不是要对传统教育进行全盘否定,而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一种‘扬弃’,使其不断完善”也恰恰呼应了这一点。由此可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四维并重,给予我们重要的思想引领。’(二)研究教材,理解编者意图

教材是对课标的理解与呈现,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因此,研究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是美术课堂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课改十年,我国在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修订并正式颁布《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12年新修订《美术》教材(以下简称2012年版教材),改变了2001年版教材中弱化“双基”的倾向,再次关注到了学科知识与技能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如在整套教材的编写上,2012年版教材“以学习领域为编写架构,有效整合了素描、色彩、中国画、装饰画、雕塑、陶艺、版画、动漫、中国民间美术、服装、字体、版式、平面、立体模型、标志、吉祥物、奖杯、海报、请柬、面具、图案、藏书票、社区环境、室内设计、以及美术的基本概念、作用和主要表现手段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教材精选“双基”内容,并将不同年龄学生能接受、能理解作为确定“双基”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单元教材的编写上,则是结合单元主题需要,适当穿插美术基本技能的内容。在课与课之间,通过技能的内在逻辑关系的搭建,不断激发、引导学生探究和学习新的知识,增强学生美术语言及表现能力,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而在具体课例的编写上,则是进一步巩固2001年版教材的优良传统——“以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双基”的呈现。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我们的风采》,改变了2001年版教材“简单呈现部分着不同校服的学生图片以及多幅校服设计图片,就提出设计与展示要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为校园添色彩》活动一,如图3)的做法。在教材编写和设计上,“基础知识”部分涉及学生装的界定、不同场合服装的类别、不同色彩服装的心理特征、服装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素;“基本技能”部分涉及服装设计步骤、不同表现手法的服装设计介绍。在“相关链接”部分,还结合日常需要,提出“学会服装搭配,提升形象指数”的要求(图4至图7)。2012年版教材既关注到了服装设计的基础知识,还关注到了服装设计的基本技能,有效落实了“双基”。

(三)落实双基,创造性使用新教材

如何在实践应用中对教材内容进行二度创造,精选学生能够接受、理解的“双基”,有效进行整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是完成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主要任务。

面对不同的教学,在知识技能的处理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接受水平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以2012年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校园生活》第3课《我们的风采》为例,我在下校视导时发现,多数教师在执教该课时都拘泥于教材内容的呈现,过于关注校服相关知识的呈现,忽略了学生学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如何设计校服;因而学生完成的作业基本上停留于原有水平,未能显示在本课学习基础上能力获得提升的过程。

我们知道,知识和道理并不是教师注入学生头脑的,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著名教育家奥尼舒也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该课教学,教师若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制服式”或“运动式”校服中任一款式,然后在任务的驱动下,引导学生进行款式的整体造型及细节变化(衣领、袖口、口袋及其他细节装饰)的再创造过程,把教学重点落在本课学习的难点“如何设计”上,这样引导出来的学生作业就有别于之前学生盲目的绘制过程,更富有创造性和设计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围绕款式设计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来选择合适的颜色、面料,并进行装饰美化。调整之后的教学设计契合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目标要求: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下完成的作品就能够是一幅在原有水平上有一定提升的作品,这也吻合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理念,促进了每一位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四、结语

无独有偶,笔者于2013年暑假在西南大学参与厦门市学科带头入学习期间,学员之间针对“双基”曾经有过这样一番讨论:个别教师认为,新课程之前重视学科知识与技能,新课程实施之后弱化知识与技能,修订课标再次重视学科知识与技能,由此,他们认为课改是不成功的,因为又回到了原点。

笔者恰恰不这么认为。新课程之前与课标修订之后重视学科知识与技能,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新课程实施之前过于注重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性,导致课程体系庞杂,加重了学生负担,且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以及美术学科的人文性质,在教学理念上,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新课程实施之后,一方面因过于注重跨学科融合而弱化了学科本位,另一方面因过于注重学生的学而阻碍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本体作用(即知识与技能的引导作用)的发挥;而课标修订之后所谓的重视学科知识与技能,是建立在对之前两种“走极端”的反思的基础上的,适当摆正了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位置。“新课标”鲜明地提出了美术课程所应具有的三个维度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将其纳入课程总目标的基本陈述之中。这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美术教育不是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同时也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有所成、学有所趣,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和情感态度取向,从而达到朱慕菊所提出的“四基”新要求。所以,本次课标修订再次强化了“双基”,绝不是回到了课改之前的原点,而是对两种极端的课程观念和教学实践的修正,使美术课程“双基”的落实回归其理想的本位。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音乐·美术·劳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胡知凡对我国中小学美术学科中知识与技能问题的思考[J]黄埔教育·学科教研,2010年12月6日.xkjy.hpe.cn/Disp.aspxiD=25325&ClassiD-445

[3]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张存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反思[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内部参考),2011(5).

[5]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统计学知识点完整版篇6

一、推进文字教材改革,夯实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基础

《生物统计学》文字教材是我们在积累了多年教学经验、教学素材的基础上撰写的,并根据学生接受情况和学科发展需求不断修订和更新的。自1997年编著第一版《生物统计学》以来,我们已经出了四版。在第一版中,教材内容主要侧重于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在统计原理方面,一般只作概念上的介绍和公式的简单推导,对较复杂的公式则只给出公式,主要目的是让从事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读者全面了解统计学原理,并结合实例,重点了解和掌握各种常用统计方法。

2000年,在对第一版进行增补的基础上,我们又出版了第二版《生物统计学》,不仅对原有章节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而且还增加了统计学词汇和术语索引,并在书后附上了各章思考练习题的部分答案。

2005年第三版《生物统计学》内容进一步丰富,增加了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倒数函数和通经分析等,为了与统计软件的迅速发展保持同步,对全书的统计学名词和术语增加了英文标注,重排了中英文对照索引,以便于读者的学习和检索。

在此基础上,本教材被多家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生物类相关专业作为了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或考研参考书目,读者和用户的反映都比较好。为此,《生物统计学》(第四版)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并于2008年出版。这一版教材在前三版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注重应用、通俗易懂”的特点,做了较大的调整:一方面更加突出了非统计专业本科教学的重点,精简了多元统计分析等较深的内容和几个不常用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增强了教材的针对性[4];另一方面,章节调整上主要考虑方便于课程教学的因素,使内容更加循序渐进;第三,内容调整上兼顾生命科学领域的各个专业资料,更换了部分例题和习题,增强了本书的学科适应性。可以说,我们的《生物统计学》文字教材在十余年的不断修订中精益求精,日臻完善,成为了一本适用于生命科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性与实用性并举的工具书。

二、深化多媒体教学实践,完善立体化教材的教学手段

《生物统计学》是数学和生命科学交叉的一门学科,所以教材中有大量的数学公式、逻辑推导、数据计算等,相对于生命科学的其它分支学科来说比较抽象,甚至难于理解。所以以前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易集中,有时还会出现因听不懂而昏昏欲睡的现象。如何把《生物统计学》课程上好,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一直是困惑着统计学老师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院校的办学条件和设施也越来越好。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许多高校得到了普及,我们也从2002年开始采用powerpoint课件进行《生物统计学》的课堂教学。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我们着重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立足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

也就是说,生物统计学的powerpoint课件紧扣教学大纲,基本和教材保持一致,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用手忙脚乱地记笔记,而主要是对当堂讲授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同时powerpoint课件上的内容也不完全是文字教材的“大搬家”,而主要是根据教学思路,借助动画、图形、色彩、声音等形象性的手段,来传达统计分析知识的逻辑关系和理性思维[5],使课件的动、形、色、声等有机融合为一体,对学生的视觉、听觉形成多感官的刺激,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过程中轻松接受和掌握了统计学的知识。

(二)开阔思维,扩增课堂信息量

多媒体教学过程摒弃了传统板书中老师在黑板前“奋笔疾书”,学生在下面“无奈等待”的局面,节约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因此我们在制作powerpoint课件时,在原有文字教材基础上又补充了部分生命科学相关的例题,比如在第四章“假设检验”中,我们以孟德尔第一遗传定律的数据分别进行了二项分布的假设检验和频率的假设检验两种检验计算,又在第五章中对同一例题再次进行了χ2检验计算,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增进对统计学理论的理解,促进对统计方法的活学活用。

三、编撰配套教辅教材,加强立体化教材的巩固与应用

随着生物统计学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目前已涌现出许多版本的生物统计学教材,但关于生物统计学的教学辅导书却非常少,许多读者在理论学习之余,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教辅材料进行知识拓展和课后训练。为此,在出版《生物统计学》(第四版)的同时,我们同时编著了《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作为配套的教辅材料和参考书,进一步加强了原教材知识内容的拓展、细化和训练。这本《学习指导》每个章节的安排与原教材相同,内容包括目的要求、内容概要、本章重点、难点评析、例题解析、习题解答、自我测验等六部分内容。这本教辅材料主要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一)突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针对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运用凝练的语言突出了主要教学内容和重点,以便于读者进行重点掌握和课后复习;同时针对难于理解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讲解,对概念内涵、公式推导等来龙去脉进行了详细阐述,有助于读者理清思路,加深对统计原理的理解,掌握统计公式的推导,将统计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二)精选例题进行详细解析

我们在多年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生物统计学素材,根据本科生、研究生及高校教师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编写了各类典型例题,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逐步求解,帮助读者巩固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解题步骤。

(三)加强课后的习题训练

本书在选择典型例题同时,对《生物统计学》(第四版)每章的思考练习题做出了较为详尽的解答,同时订正了第三版思考练习题参考答案中的部分错误。另外在习题答案后还精心选择了一些填空、判断、名词解释、单向选择、计算等题型,方便学生对各章的概念、公式、统计方法进行自我测验,以促进读者熟练掌握生物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强化统计方法的应用,使生物统计学的实用性得到充分体现。

四、构建网络课程平台,实现立体化教材的时空突破

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网络的普及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课程是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与学理论的课程。2003年,我们借助我校资助的网络课程平台,开始建设基于web的《生物统计学》课程。在网络课程中,我们设计了课程简介、教师简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材及参考书籍、授课教案及教学课件、练习与思考、相关链接等几个模块,其内容不仅包括了教材本身,还包括部分教学资源在内,可以让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拥有更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帮助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和习题训练,巩固课堂知识,有效解决了学生“吃不了”和“不够吃”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学生普遍性和特殊性学习需求的统一,充分发挥了网络课程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优点,实现了《生物统计学》立体化教材的时空突破。

几年来,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已初步形成了适合我校特点的《生物统计学》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构架(图1)。这次教材建设不仅使我校本科生物统计学课程质量得到了一次较大的提升,使课程的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丰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教材改革,也使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有效促进了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切实提高了我校《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基本素质。

同时,为了顺应生命科学对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要求的提升,我们的《生物统计学》立体化教材建设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今后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深化:

一是广泛开展统计分析和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不断补充新知识、新理念,保持教材的时新性和进步性。比如可以补充进去将多维空间的研究对象简化到低维空间进行定位、分析和归类的多维标度法(mDS)等知识内容。

统计学知识点完整版篇7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材(第二版)的编写过程,从艺术幼教调整课程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的论点出发,阐述了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及“单元式”教学模块的组合方法。并提出了新教材的使用意见。

一、编写《音乐》教材的背景

    中等职业学校艺术幼教专业《音乐》教材第二版,在2001年9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音乐》教材的第一版是1995年9月出版的,由黑龙江省教材编写小组承担编写。该教材对当时的幼教专业诸学科音乐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

    为了精简课程,改革课程结构,我们将乐理、视唱练耳、声乐、欣赏综合起来,编写出以“单元为模块”的实验教材。它摒弃了沿用多年,传统单科教学的模式,将音乐诸学科综合化,形成了与课程结构改革相匹配的教材—《音乐》。这种“单元式”教学模块的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在相对少的课时内,在增加教学知识含量的基础上,提高了教学质量,能够完成对学生必要的音乐理论与技能的训练。这本教材从出版至2001年9月之前,一直被认为是中等职业学校幼教专业教学改革的重氨教材。

    经过几年对《音乐》教材实验体系改革的探索,依据1995年至2000年11月的“中等职业学校幼教专业课程结构改革实验课题组的阶段性实验成果”,并听取了基层学校对改革后教材使用意见的反馈。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了对该教材的研讨,并于2002年对此教材重新修订、调整和完善。

二、新教材以“宽荃础、活模块”为专业发展方向

    为了适应了新的社会需求,满足学生升学与就业的要求,从艺术幼教专业特点出发,2001年9月第二版的《音乐》教材把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今后的发展联系起来。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需要音乐素质的培养,《音乐》教材则为他们提供了提高专业素质的学习内容。如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就应该有音乐方面的修养,而《音乐》教材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高考升学的学生要求有较宽厚的专业基础,在教材中的知识含量及难度,可使他们进人考场。如:音乐专业的学生,有一部分要参加高考升学,而与《音乐》教材相配套的《音乐练习与辅导》着重体现了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幼教专业着重培养幼儿教师,但在目前“择业多选”的形势下,要求学生多掌握一些专业知识,可以对她们改选“文秘”“社区服务”“空姐”等就业方向大有益处。

    在第二版《音乐》教材的编写研讨过程中,全体参编人员将教材编写定位在“宽基础、活模块”的专业发展方向上,使教材适用于艺术、幼教诸专业。

    三、“单元式”模块的课程结构改革简介

    1.调整课程结构的目的中等职业学校艺术幼教专业“课程结构改革实验”教学计划对音乐课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实验”将幼教专业传统的学科:乐理、视唱练耳、声乐、欣赏等单科教学综合为一体“音乐课”。目的之一是减少课程门类,节省教学时数、克服不必要的重复、避免知识与技能训练上的分散、割裂现象,达到精讲多练的目的;目的之二是从系统论观点看,只有必要的综合,才能真正使相邻学科知识与技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把综合的作用落到实处。这一“实验”的成果以教材和教学形式固定下来,推广出去,的确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整体音乐综合能力。

    2.“单元式”教学模块的组合以往的课程改革多是针对单一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进行的。学科之间的衔接、进度和相互交融、渗透等问题欠缺。因此,《音乐》教材尝试了对音乐诸学科教学内容进行“单元式”模块组合,在各单元内部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单元式”教学模块的组合如下:

    由于音乐诸学科既有密切联系的一面,又有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一面,将传统的乐理、视唱练耳、声乐、欣赏的单科教学整合起来(变单一为综合),编写的教材以单元为单位,每个单元包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欣赏等四部分。这四个部分的教学内容条块结合,即从纵向看自成体系,横向看相互联系。教学中以“单元突破,诸科联系”为主线,即在每个单元教学过程中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各个击破,然后将歌曲贯穿于各单元之间,使它们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相互衔接、相互影响,使整个课堂教学不失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单元式”教学符合艺术幼教类专业教学规律和特点,它知识覆盖面广、实际操作性强、材料集中、循序渐进。“单元式”教学模块的设计是按照艺术、幼教教学大纲及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定位的,能够培养出适应能力强、“一专多能”的艺术幼教专业毕业生。

    四、新教材《音乐》的使用意见

    1.保证教材使用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音乐》教材共分20个单元,每学期4个单元,二年半完成。因为,新教材中乐理、视唱练耳、声乐、欣赏四部分专业知识已经覆盖了音乐专业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和技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任意删减某一单元的课程(可根据专业的需要对课程进行精讲或略讲)。要按照教学基本要求的课程设计,按知识体系的衔接进行有序教学,以保证教材使用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采用电化教学手段电化教学对《音乐》课的学习会产生良好的效果。《音乐》教材提供了全书20首教学歌曲的范唱与伴奏录音带,这给声乐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我们建议广大师生充分利用电化手段进行教学。范唱可以给学生了解歌曲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演唱技巧等多方面知识提供第一手音响资料。音乐课上师生共同听录音,探讨对歌曲技能的学习,尤其是对歌曲进行细致、深人地分析、挖掘很有意义。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歌曲演唱的要求用伴奏带进行“模唱”时,科学的发声和规范的电化教学会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达到整体优化的水准。

    3.贯穿主线、突出重点①贯穿主线。《音乐》教材中20个单元的教学,一直以声乐为主线,由浅人深地将乐理、视唱练耳、欣赏等专业基础理论课融合起来,从讲清、讲透理论知识出发,要求学生把理论与声乐实践紧密结合。②突出重点。《音乐》教材所涉及的4个学科教学内容就是音乐专业的骨千课程,它们虽然有机的联系起来,但每单元教学要注意突出乐理、视唱练耳等课程的教学重点,讲清难点。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知识技能一定要通过精讲多练去完成,培养学生娴熟的专业技能技巧。

统计学知识点完整版篇8

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数学基本思想的目标要求和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经课题研究,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基本思想建构策略:通过“整合教材知识体系”“合理设计数学活动”“摸清学生思维水平”“设计合适的应用情境”建立数学基本思想的建构途径。通过“知识起始课――主要凸显数学抽象思想”“迁移发展课――主要凸显数学推理思想”“模型应用课――主要凸显数学模型思想”建立小学数学“三种课型”数学基本思想的建构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数学基本思想;建构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目标从重视“双基”发展为重视“四基”。数学思想作为数学重要课程目标,应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数学思想建构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于2014年主持了辽宁省青年科研骨干专项重点课题――“小学数学思想教学的缺失调查及对策研究”,近一年的探究与实验,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本文将结合具体课例谈谈研究所得。

一、数学基本思想的建构途径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学生要获得数学基本思想的目标,但没有给出具体的实现途径,可查找文献资料也没有具体可感的途径方法。我们课题组追根溯源,在影响学生数学基本思想形成的因素中找到了最重要的几个影响因素,即“教材”“数学活动”“学生思维特点”“应用情境”四个因素,力图揭示数学基本思想的建构途径。

(一)整合教材知识体系,建构完整的数学基本思想系统

现有的各个版本的教材都是按照知识、技能螺旋式上升的特点进行编排,而没有系统地将数学的基本思想进行分类、分级,数学思想与知识、技能的编排不相匹配。这就要求教师从建构数学基本思想的角度,对教材知识进行合理整合和教学设计。

1.系统整合

要打破孤立地设计“一节课”的弊端,把教学设计的起点变为“一类课”或“一单元课”。例如,把三年级上册“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笔算乘法”、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三位数的笔算乘法”和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三位数的笔算乘法”系统整合为“笔算整数乘法”这一类课。“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笔算乘法”是这一类课的首课,设计要凸显数学抽象思想。“两位数乘两三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后续课,设计要凸显推理思想。“三位数乘两三位数的笔算乘法”是最后一课,设计要凸显模型思想。在这三节课中,数学基本思想在抽象思想、推理思想和模型思想的认识中得到提升。

2.局部整合

在使用教材中,还要注意从知识形成的角度出发,研究数学基本思想的完整生发过程,并对知识进行合理的统整。例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相交和垂直”“平移和平行”是“线与角”单元的其中两节课。表面上看,这是要通过这两节课揭示“垂直”与“平行”的本质涵义。其实从知识形成的角度看,这是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分类研究产生的研究结果,两部分内容不宜分开。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把两节内容统整为一节比较合适。

这样,基于系统和局部整合的设计,能帮助学生形成本学科特有的系统的思维方式方法。

(二)合理设计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凸显数学基本思想

在数学教学中,要以凸显数学基本思想为主线,合理设计数学活动,在活动中收获体验,在体验中完成对数学基本思想的建构。下面以“垂直与平行”这一课为例进行说明。在这课中,教师在探究环节设计了以下两个数学活动。

活动一:学生动手画图,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图。

活动二:学生交流讨论,给画出的多组位置图分类,并说说分类的依据。

在两个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经历“对比观察位置关系――讨论分类标准――交流分类结果――抽象概括数学概念”的过程,积累了分类的经验,归纳的经验,抽象的经验。学生经历了揭示概念本质的过程,在活动经验中感悟了抽象思想。

(三)及时摸清学生思维水平,选择合适的载体强化数学基本思想

在学生特定的思维水平下,只能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数学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因此,摸清学生思维水平,选择合适的载体强化数学基本思想才是关键。

在小学阶段,数学推理思想下位的转化思想对学生并不陌生,在很多问题的解决中都运用了这一思想。但对于这一思想的认识确实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逐渐形成。下面以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为例来详细解析这一过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边形面积的起始课,这一课可以根据学生的经验积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转化的方向、方法、原则、转化前后联系”之转化思想的内涵。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后续课,这一课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转化思想的内涵,体会多样化的转化方法。梯形面积是此单元的最后一节课,这节课可以在前两节课积累的多种转化经验的基础上,大胆让学生自我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三节课中,依据学生的经验特点,由浅到深构建了数学转化的思想,学生对转化思想本质的理解也在三节课中逐渐完善,数学推理思想也在转化思想的不断深化中有了提升。

(四)设计合适的应用情境,提高学生运用数学基本思想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数学基本思想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体悟数学基本思想的能力,进而最终运用数学基本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合适的应用情境,引导学生深刻感悟数学思想。

例如,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在课内完成教学后,教师在学生已具有探索三角形内角和时的“猜想――测量――验证”的经验和数学抽象基本思想经历后,让学生运用课上积累的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自己尝试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和五边形的内角和。这样的应用情境既是课内教学的发展和延伸,又是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基本思想得到物化的保证。在探索之中,学生尝试运用了类比推理、转化思想、归纳推理,对数学推理思想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可以说,应用情境的设计,为学生很好地感悟数学思想搭建了一座桥梁。

二、小学数学“三种课型”教学中数学基本思想的建构策略

依据对“数学化”的理解,把小学数学课型划分为:“知识起始课”“迁移发展课”“模型应用课”三种课型。下面就谈一谈小学数学“三种课型”教学中数学基本思想的建构策略。

(一)知识起始课――主要凸显数学抽象思想

从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看,最初产生的数学的概念、法则、性质等构成了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和框架,我们可以把这部分内容划定为知识起始课的内容,它主要凸显的是数学抽象思想。可采取的策略如下。

策略之一:数学抽象要以建立充分的表象为基础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从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和桥梁。因此,在概念形成、公式及法则推导过程中,建立能突出事物共性的典型表象是非常关键的,这为进一步高水平的抽象概括提供了基础。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相交与垂直”“平移和平行”两节课时,为了更好地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统整为一节课。在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典型的、全面的表象。为了抽象出“相交”“平行”的概念,让学生在一张平面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图,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出典型、全面的表象图(如下图)。

学生在对表象图确定分类标准和进行分类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和抽象出概念。如果在上述图中缺少了③和⑨这样的图形,将直接导致对“相交”概念的片面认识。为了避免这样片面认识的产生,在选取表象时,一定要考虑典型和全面。

策略之二:数学抽象要以建立合适的抽象层次为基础

数学抽象不是一次完成的,要建立合适的抽象层次,从借助于具体事物的较低层次的抽象逐步发展到借助表象或者数学概念的较高层次的抽象。

例如,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笔算进位加法,这是小学列竖式笔算加法的起始课。教师必须带领学生有层次地经历“摆小棒计算”(实物抽象)――“拨计数器计算”(半符号抽象)――“列竖式计算”(符号抽象)的抽象过程。这样,有层次的抽象活动才能让学生积累完整的抽象的经验,感悟抽象的数学思想。

策略之三:数学抽象要以获取完整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基础

数学活动是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效载体,而数学思想的感悟必须借助完整的数学活动经验才能实现。因此,数学抽象要以获取完整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基础。

例如,前面所说的两位数加一位的笔算加法教学中,学生经历了“摆小棒计算”――“拨计数器计算”――“列竖式计算”的活动,在三个数学活动中积累了“实物抽象”“半符号抽象”“符号抽象”的完整递进的数学抽象的经验,进而在这完整的数学抽象经验中,感悟了数学抽象思想的意义。如果在数学中,只经历摆小棒计算的过程,然后就建构列竖式的符号抽象形式,这样的过程将导致学生缺乏完整的数学活动的经验,抽象成符号形式的条件不成熟,抽象思想形成的难度大,不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因此,获取丰富、完整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建构数学抽象的必要基础。

策略之四:数学抽象要以运用合理的抽象方法为基础

数学抽象基本思想的形成必须借助合理的抽象方法来实现。如:分类方法、数形结合方法、对应的方法、符号化的方法等都是小学阶段主要用到的抽象方法。

例如:“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教学,就利用“摆小棒”和“拨计算器”的方法,达到数形结合,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实现最终抽象为符号的目的,进而完成概念、法则的抽象过程。研究“平行”的概念时,就借助了分类的方法,通过对形成典型表象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图,研究“分类的标准”和“如何分类”的问题,就抽象出了“平行”概念的本质特征。

(二)迁移发展课――主要凸显数学推理思想

由数学起始性知识迁移和重构发展而来的知识,可以称为后续性新知识。可以把这部分内容划定为迁移发展课的内容,它主要凸显的是数学推理思想。可采取的策略如下。

策略之一:数学推理要以构建新旧知识内在联系为基础

后续性新知识是由相应的旧知识迁移发展而来的,因而架起新旧知识内在联系的桥梁,才便于找到数学推理的基础。

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由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迁移发展而来的,因而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就要依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类比推理,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

迁移发展课要以建构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基础,在新旧知识对比中找到相同点和异同点,然后进行类比迁移建构新知识。

策略之二:数学推理要以获取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桥梁

数学推理思想的感悟不是通过某个环节单独完成的,它是在学生获得丰富活动经验的基础上逐渐领悟的。因此,设计好能让学生产生丰富数学活动经验的数学活动则是必然的。

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时,设计了两个数学活动:活动一,从长方形和正方形体积的计算方法,猜一猜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活动二,能否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两个活动中,学生由圆柱体、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直柱体,通过类比提出“圆柱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可能是底面积乘高”的猜想,再通过把圆柱“切、拼”转化成长方体,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经历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过程,积累了“类比推理”和“转化思想”的数学活动经验,从中体会了数学推理思想在问题中的应用。

策略之三:数学推理要采用合理的推理方法来实现

推理的过程一般经历“猜想、类比、联想、归纳”的合情推理阶段和“验证说明”的演绎推理阶段。合情推理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不可或缺的途径。在小学阶段,学生较多接触的是合情推理,演绎推理可在中高年级适当引入。

例如,小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的学习,可引导学生先进行类比推理猜想出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采用演绎推理对“猜想”进行验证,推导出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模型应用课――主要凸显数学模型思想

建构数学模型即指从数学的角度,对所研究的问题做一个模拟,舍去无关因素,保留其数学关系,以形成某种数学结构。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包装的学问”为例,谈一谈建构模型的具体步骤。

(1)了解问题背景,确定目的要求,简化研究载体

问题是:“几盒相同的糖果包成一包,怎样包装最节约包装纸?”

涵义及要求:

①要节约包装纸,从数学角度思考,就是使包装后的表面积最小。

②要找到所有的包装方法才能发现最节约包装纸的方法。

③把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状如长方体的盒状物抽象看成“长方体”。

④在接口处不计的情况下,叠放后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需要包装纸的大小。

(2)选用数学工具,寻求事物联系,建立数学模型

通过观察、画图、计算的方式,建构“叠放后的长方体露在外面的表面积和内部重叠的面积大小的关系”。

①分别研究两盒糖果、四盒糖果包成一包,各有几种不同的包装形式?观察和计算后,确定最节省包装纸的叠放方法。

②比较两盒、四盒糖果的最节省包装的方案,归纳出“叠放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内部重叠的面积大小的关系:表面积越小,重叠的面积越大。”

③总结出最节省包装的方法:使重叠后的面的面积最大。(数学结构)

(3)依据数学模型,求解实际问题,检验数学模型

应用“叠放的表面积与重叠面积大小的关系”解决包装方法的问题,并检验正确性。

总之,我们的数学课堂,不仅要完成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任务,更要重视挖掘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教育因素,形成一整套成熟的具有操作性的策略系统,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邵光华.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思想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史宁中.漫谈数学的基本思想[J].数学教育学报,2011(4).

统计学知识点完整版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信息素养

二十一世纪,信息呈爆炸式增长更替,简单的信息获取与传递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要求现代人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能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整合、运用、处理、适时传播信息。正因如此,各国已将信息素养列入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未来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肩负着未来建设主力军的重任,唯有具备高水准的信息素养,及时获取并更新自身信息储备,方能与时俱进,适应社会信息环境,在积累中寻求发展和创新。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一词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的,他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2001年1月18日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协会(aCRL)审议并通过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其中提到信息素养(CompetenceStandardsforHigheducation)是指个人“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有效地搜索、评估和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组成,是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指标。

一、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分析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直接相关的就是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目前这门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电脑系统的认知和常用办公软件的基础应用,以计算机一级考试为课程考核。因此,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仍普遍存在传统应试教育倾向,教与学多以“过级”为目标,而信息素养的培养只是理想的“乌托邦”。综观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存在以下问题:

1.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知识欠缺

当前拥有电脑的学生多,但用于学习的并不多,大部分学生在课后使用电脑除了完成作业,则以QQ聊天、玩游戏、逛网店等娱乐为主。少有学生使用电脑和网络去主动获取信息来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也未能主动借助图书馆或者网络寻找解决办法,只是在完成作业时应急寻找网络信息,简单的生搬应套,无法体现知识的内化和信息的整合。学生的信息敏感程度和信息价值洞察力较低,没有真正掌握信息的传播规律和交流途径,缺乏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

2.信息伦理道德有待加强

随着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在信息检索中的广泛使用,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成为现代人学习生活必须遵守的准则。目前,丰富而便捷的互联网资源和虚拟的互动环境,学生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百度到很多信息,学生们能意识到计算机犯罪是违法行为,但对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个人隐私,随意转载虚假言论,恣意在网络上谩骂他人等违反法律道德的行为还不以为然。从而导致他人名誉和生活秩序受到影响,网络上产生大量垃圾信息,良好的信息环境遭到污染。这些现象反映出学生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尚未适应信息化社会道德的要求,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信息道德素养的培养以提高他们的信息分辨能力,使他们能够遵循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尊重知识产权、合理合法地使用信息资源。

3.信息能力水平偏低

信息能力是获取、处理、交流、应用、创造信息的知识与技能。大部分高职学生在总体上有着积极的信息需求,但面对海量的网络资源,他们多半只会用简单的关键字检索方法,未能掌握检索语言的使用技巧,从而尚不能从大量无序的信息中辨别出自己所需的信息,并根据所掌握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检索工具,迅速有效地获取、利用信息,并创造出新信息。笔者曾在课堂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操作方法,借助网络能找到答案的只有寥寥几人,如何把握信息关键,怎样使用信息处理工具,怎样加工整合信息,学生群体中还存在很大差异。

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实践

信息素养直接关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笔者认为,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教育环境下,教师可从计算机基础教学开始,深入融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拓宽思路,从培育学生的信息道德、培养信息应用能力、引导学生构建计算思维三个方面逐步实现信息素养的培养。身为计算机学科教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不可推脱的先行者。

1.采用任务驱动法开展教学

计算机基础教育和数学、物理等课程一样,是大学生通识教育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需要教授一些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的、以及让学生长期受益的内容,同时要在基础教学中渗透信息素养的培养,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知识的内在统一性与外在差异性,揣摩计算机独特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形成计算思维。基于这个理念,笔者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第一堂课即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这门课,除了学习基础技能,更要学习应用方法和思维方式。

统计学知识点完整版篇10

“最高雅的文化莫过于学术创新、知识创新活动;最精致的文化莫过于既能反映几千年中华文化精髓、又能反映当代中国风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献资源。”

在科技时代,这些文化资源不仅能够传承,而且,借助高科技手段,会传播得更快、更广。而且,较之印刷、广电、图书馆等传统传播方式,知识文化的传承将更加系统化、更能够深度揭示知识文化的内涵、相互关系和核心与主题。

这是同方知网人的创业宗旨。

同方知网创建的“中国知网”自成立第一天起,就致力于以先进的知识工程理念、方法和技术,采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知识组织与数字出版形式,对我国产出的各类文献资源进行全面、系统、规范的集成整合和实时。

在此基础上,同方知网打造了“中国知网知识服务平台”,构建了广泛应用于全社会的个性化、专业化数字图书馆,构建了知识网络系统,开发了知识元库等深度挖掘知识内容的知识库产品。

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出版

在传统出版时代,图书馆和出版部门要建设一个理想的知识文化资源体系,需要研究出版物和资料信息以及读者群的需求,根据经费安排和馆藏条件,设计资源体系的内容结构和规模。总体而言,双方要达到目标与需求的统一极为困难。

而数字出版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网络极大地改变着人们获取知识和学习研究的方式。读者的数字化学习、研究模式和知识管理模式也通过近十几年的发展逐渐形成,集成化的数字内容管理和服务成为社会的一种本质性的客观需求。因此,数字图书馆便成为知识信息资源社会共享与增值利用的一种重要的信息化模式。

2008年底,“中国知网”推出了“CnKi机构/个人数字图书馆平台1.0”,首创了基于数字资源规范化重整的个性化增值服务模式,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率先安装使用。随后的几年里,这一平台得到了不断地升级与创新。

同方知网打造的数字图书馆,主要特点包括个性化、专业化的内容定制、内容推送和相关信息服务,其建设目的就是在海量文献的基础上满足个性化、专业化的需求,并在知识爆炸的大背景下,满足用户、读者获取知识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系统性和及时性需求。

目前,中国知网的各种数字图书馆产品在众多科研单位、公共图书馆、医院、中小学、教育城域网等机构和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逐步延伸到党政机关、企业,甚至是乡村等各行各业。

同方知网总经理王明亮认为,个性化的机构数字图书馆和个人数字图书馆都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未来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早在2005年,中国知网就开始了数字图书馆的技术储备与研究。机构馆与个人馆为各单位和个人提供了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同时也是单位和个人创新与创新管理的服务平台。

不仅如此,面对新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趋势,同方知网开发了全新的个性化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商业模式和运作机制,这是中国传统创业精神和现代技术创新相结合的一个典型案例。

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仍不可小觑。从企业内部看,要在文献整合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知识单元等知识信息,以更好地满足学习研究的需要,通过知识服务解决人们工作与学习中的具体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市场上侵权盗版、不正当竞争现象仍然猖獗,低水平重复建设普遍存在,严重地影响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和高水平、高效率的经营与运行。

此外,数字图书馆的运营背后,还需要有强大的文献资源作支持。由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和清华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代表了当代中国利用最新技术大规模整合文献资源和揭示知识信息内在联系的新模式,既是一个先进理念,又是一个成功范例。

“中国知网”的核心产品《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基本完整收录了我国学术期刊,包括各学科专业和各行业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高级科普、政策指导、行业指导、职业指导、实用技术类期刊6642种,占我国同类期刊的93%,其中,我国被国内外重要评价性数据库收录或作为统计来源期刊的学术期刊被收录了99%,4600种重要学术期刊从创刊起完整收录至今,有的长达百年之久。该总库总文献量达2100多万篇,文献收全率达到99.省略),就能迅速、全面检索到各学科专业的学术期刊文献。同时,中国知网打造的“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简称“CnKi工程”)就是基于这个巨大的文献资源库,在互联网上建成了交互式的数字化学习与研究平台和学术文献评价研究系统。

数字化技术作支撑

2008年至今,“中国知网”CnKi工程全面开发和完善了上、下游服务平台,在网络采编平台中加入了“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系统”和“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在下游服务中开发了“机构/个人数字图书馆”,在数字出版平台上建立了B-B与B-C电子商务平台,中国知网的云出版、云数字图书馆和云服务架构基本形成。

同时,Springer、taylor&Frances、wiley、proquest等国际著名学术出版商的加盟,以及海外市场的快速成长,使“中国知网”的国际化有了显著进展。软件产业也实现了快速成长。

2011年,同方知网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达到5.5亿元,创汇近1000万美元,累计出口实洋超过4300万美元,占全国出版产品出口总额的23%。

这些要归功于公司内部产业再造的马达从未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