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职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7:32

医学影像职业分析篇1

[关键词]能力导向;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改革;案例式教学

1课程改革应用研究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选取学院2013级和2014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两个三年制高职班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按照入学时间将2013级高职班45名学员纳入对照组,将2014级高职班50名学员纳入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案例式教学模式。通过对两组开设《临床医学概要》学期前的所有课程成绩做统计分析,两组的学习成绩一致性较好,同时对授课教师在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两个层面进行评估分析,有较好的一致性,具有可比性。

1.2影像诊断能力调研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就业岗位布局,选取北京市22家医院的54位放射科技师和诊断医师进行问卷调研,其中包括三甲医院15家,二级医院7家,主要调研内容是影像诊断能力标准。

1.3教学项目课程开发

课题研究小组由2位专业教师、3位医学基础教师和1位医院放射科专家组成,参照调研结果对课程的重难点内容及课程标准进行研讨交流,并依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8个系统病例设计39个教学项目,同时设计完成教学项目实施方案中的39个教学案例,制定教学标准和评价体系,以呼吸系统为例制定教学项目及标准[5-6]。

1.3.1肺炎链球菌肺炎诊断

(1)教学目标。①掌握临床表现和X射线影像特点;②熟悉病因;③了解治疗原则。(2)临床案例。患者男性,20岁,3d前淋雨后发热,伴寒战、胸痛、气短、咳嗽及咳铁、锈色痰。胸部X射线检查,右上肺片状、均匀及致密阴影。(3)信息化素材。①临床症状视频;②胸部DR影像;③呼吸杂音。(4)评价体系。①思维训练系统;②临床病例分析;③网络在线测试。

1.3.2慢性支气管炎诊断

(1)教学目标。①掌握临床表现和X射线影像特点;②熟悉病因与发病机制;③了解治疗要点。(2)临床案例。患者男性,56岁,5年前开始咳痰反复发作,可达数月。3d前,受凉咳嗽加剧,黄脓痰,伴发热。胸部X射线检查,肺纹理增多及紊乱,呈条索状、斑点状阴影。(3)信息化素材。①患者体检视频;②胸部DR影像;③呼吸杂音;④病理3D动画。(4)评价体系。①思维导图绘制;②临床病例分析;③健康宣讲。

1.3.3肺结核诊断

(1)教学目标。①掌握临床表现和X射线影像特点;②熟悉检查及预防;③熟悉病因与发病机制;④了解病理分型。(2)临床案例。患者女性,59岁,3个月前间断嗽,白粘痰、伴午后低热。食欲不振,乏力。胸部X射线片示两肺散在小点片状均匀阴影。(3)信息化素材。①肺结核症状视频;②肺结核防治视频;③呼吸杂音;④胸部DR及Ct影像。(4)评价体系。①网络在线测试;②临床病例分析;③疾病防治画卷。

1.3.4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诊断

(1)教学目标。①掌握临床表现和X射线、Ct影像特点;②熟悉分型和病因;③了解治疗原则。(2)临床案例。患者男性,58岁,2个月前出现刺激性咳嗽,少量灰白粘痰,伴右胸背胀痛。近1周间断痰中带血。胸部X射线片示右上肺前段一3cm×4cm块状阴影,边缘模糊毛糙。(3)信息化素材。①理论知识画卷;②Ct检查视频;③呼吸杂音;④胸部Ct影像。(4)评价体系。①临床病例分析;②理论问答竞赛;③拓展学习汇报。

1.4教学实施方法

(1)2013级高职班为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完成教学过程。(2)2014级高职班为实验组,按照教学项目开展案例式教学,创设临床工作情景,以临床案例为学习载体,充分利用常见疾病的微课视频、网络学习资料等信息化手段开展课堂的探究式学习,结合职业岗位拓展学习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9]。(3)针对本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课题组分别编写标准试卷各1套,于不同学期对两个班级进行课程考核。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考核成绩,对《临床医学概要》和《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评分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分别利用t检验进行差异性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课程改革应用结果

2.1调研数据分析

本次调研共发放54份问卷,并全部回收,有效问卷率100%。医学影像诊断能力需求涉及8大系统的39种常见疾病,专业能力标准127条,各项内容的专家认可度均达到85%以上,明确了本研究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职业培养目标。

2.2《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教学成绩分析

对照组的45名学生平均成绩为72.22分,最低分40分,最高分90分,正态性K-S检验结果显示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6,p>0.05);实验组的50名学生平均成绩为77分,最低分60分,最高分99分,正态性K-S检验结果显示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8,p>0.05)。通过对两组学生成绩分数差异性分析,实验组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平均成绩,实验组的学习效果好于对照组,课程改革后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0,p<0.05)。

2.3《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教学成绩分析

对照组的45名学生平均成绩为72.27分,最低分52分,最高分90分,正态性K-S检验结果显示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50,p>0.05);实验组的50名学生平均成绩为76.94分,最低分60分,最高分97分,正态性K-S检验结果显示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35,p>0.05)。通过对两组学生成绩分差异性分析,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平均成绩,实验组的学习效果好于对照组,课程改革后对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也有明显的效果提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7,p<0.05)。

3课程改革应用效果与分析

通过基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能力导向的《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改革应用研究分析,课程内容贴近职业岗位,符合专业需求,教学过程积极创设职业工作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体现能力为重的原则,构建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科学、实用和高效的医学基础课程案例。

3.1贴近职业衔接了专业课程

《临床医学概要》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课题组通过行业调研,根据放射科日常工作中常见疾病分类,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修订和完善,同时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学习需要,搭建教学框架并设计教学项目,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医学基础。

3.2案例引导提高了学习效果

课程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创新改革,建立了基于放射科临床案例引导的教学实施方案,通过岗位案例引导开展探究式学习,借助微课视频、网络学习平台等多种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积极参与并取得了较好地学习效果,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9-11]。

3.3突出能力提升了培养质量

通过对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效果的分析,论证了课程改革的实践应用价值,通过《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成绩分析,学生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也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有重要意义[12-13]。

医学影像职业分析篇2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改革,构建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本研究以专业理论课医学影像成像原理为基础,不断探索和研究适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积极将“过程性知识架构”的模式应用到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设计和实训平台建设的过程中来。

1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建设目标及实践

以过程性知识架构的课程建设,是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以职业岗位要求为依据的课程目标

以职业岗位的要求为依据,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建设需确定课程教学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结合课程确定具体的、可检测的培养目标。课程的职业素质目标为:①掌握医学影像设备的成像原理及图像形成过程;②熟悉医学图像的组成要素及评价流程;③能够正确评价医学图像质量并分析影响因素;④能够通过影像设备控制台处理医学图像。学生对医院放射科的工作内容及要求有初步的认识,养成基本的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的职业意识,形成严谨求实、勤奋钻研的学习态度。

1.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必须紧紧围绕工作实际进行搭建,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从以陈述性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为以过程性知识的工作进程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研发学习项目,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为学生学习提供最贴近的职业环境模拟。实训平台要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基础,设计探究式的学习过程,结合工作岗位任务组织开展技能训练活动。

1.3以工作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根据课程内容及行业标准,选择、设计贯穿于学习项目的工作实践中,作为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的主要载体,实践内容的选择要具备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和可行性,学生在积极地参与到实践内容的学习讨论中,将所学知识与岗位工作建立良好的衔接,所学即所用。

1.4课程建设过程

1.4.1分析确定职业工作标准

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及内容的制定需要对接职业工作标准。为此,组织教师深入到各级、各类医院的放射科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研讨确定职业工作标准,职业工作标准涉及3种工作岗位、4大类医学影像设备、27个核心工作能力和21条岗位工作规范。

1.4.2制定医学影像成像原理

课程标准根据医学影像技术职业工作标准,将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中职业岗位所需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等相关内容按照工作任务进行开发和整合,明确课程性质,对接职业标准进一步优化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适用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性知识体系,改变传统的陈述性知识体系框架,实现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改革,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完善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标准。

1.4.3制定教学内容及课程学习项目

(1)组建包括医院放射科专家、骨干教师和一线放射技师的项目开发小组,进行放射科岗位职责研究,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归纳典型工作流程及知识点,设计学习项目。教师和放射科技师要共同研究并制定工作案例,以保证学习项目和工作案例的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符,提升学习项目的实用性。

(2)医学影像原理课程的工作体系框架按照工作内容分为普通X线成像、Ct成像和磁共振成像3个项目,每个项目按工作流程分为采集、重建、评价处理和进程设计,进程下分23个教学任务。如普通X射线成像,按照采集进程设计X射线产生、投影及感光任务,重建进程设计计算机X射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数字X射线摄影(Digitalradiography,DR)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信息转换任务,评价处理设计医学图像评价、处理任务。教学实践贴近工作任务,在课程设计的实践内容中,有实习案例、工作案例、医患案例及科学研究案例等,将课程涉及的职业技能、理论知识和职业教育很好的贯穿其中。

1.4.4制定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

(1)医学影像原理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依据,实训教材是课程教学的参考,而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的改革是课程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在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实施方案中引进了案例教学法,将课程教学过程划分为23个教学项目,并创设了工作岗位基本一致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开展案例分析、学习讨论、总结归纳及设备操作等教学活动。同时,在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方面,为保证理论考核内容与职业标准的一致性,课程考核参考全国卫生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的题型及方式进行了改革,节选资格考试题库样题,结合课程的实际内容,建立了课程的考试题库,考核时随机抽取例题进行课程考核。

(2)为体现课程的理论性以及服务于专业课程的基础性,课程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后续专业核心课程任课教师反馈内容,评价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在医院见习和实习中,医院带教老师评价学生对医学影像成像原理的掌握程度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1.4.5开发课程实训平台

根据高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不足的特点,在过程性知识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化实训条件,以工作过程引导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过程性知识,达到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开放实训室第二课堂,积极开展课前的实训室案例探究,在课堂上围绕实训设备的操作开展教学活动,创建“做中学、学中做”的良好氛围。

2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建设应用效果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依据职业岗位要求及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制定教学内容,对接职业标准,设计了工作体系的过程性知识结构。在不断研讨修订和完善的基础上,构建了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性文件,以学习项目为载体,以案例法为教学方法,以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为实训平台,基于过程性知识架构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的过程性知识结构包括普通X线成像系统、Ct成像系统和磁共振成像系统从医学影像数据采集流程、医学图像重建流程和医学图像评价处理3个层次设计教学的内容,过程性知识体系的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性,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开展教学奠定有序的理论基础。同时,过程性知识体系的内容架构充分对接工作岗位的任务,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为直观和有的放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程实施和评价方面,对接职业岗位,开展案例教学和问题引导式教学。同时,对接全国卫生职业资格考试要求,课程的考核采用与职业考核形式、内容一致的模式,通过学校和行业两方面进行评价课程的教学效果。

医学影像职业分析篇3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8-0049-02

1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科学技术飞跃式发展,医学领域科学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结合的趋势明显加强,呈日新月异之势,世界前沿、具有高科技含量、创新型医学影像仪器、设备不断涌现,则需要更加成熟的临床应用技能人才。因此,对于医学院校、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医师技能培养更为重要,使其掌握一些相关的影像电子学基础知识已经成为医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2《影像电子学基础》教材及增值服务问题

下面着重探讨医学院校、高职高专学生所需求的《影像电子学基础》教材建设的相关问题,尤其是教材的编写构建工作、配套教材及其增值服务等问题的设计工作,值得第三版《影像电子学基础》教材编写组成员探析。

高职高专《影像电子学基础》教材编写修订问题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高专《影像电子学基础》第一轮教材由朱小芳教授编写,体系完整、内容设置合理,符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点[1]。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子科学技术在医学仪器、影像设备等方面的渐进式发展,以及不同时期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不同,则要求各类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使用的教材要紧跟时展、科技进步的步伐。值此时机,人民出版社成立了高职高专《影像电子学基础》第三版教材编写组,对新一轮教材进行更新与构建。

高职高专《影像电子学基础》教材在继承第二版成熟部分的基础上,根据全国各类高职院校学制较短、学时较少的教学特点,教材遵循培养目标的规定,内容兼顾相关课程的需要,结合电子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相应修订。修订体现出教材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应性,加强了实验教学相关内容,突出实用性、可操作性,旨在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本轮教材调整了数字电路部分章节结构,编排和具体内容作了较大修改,使体系更趋于合理实用;全书字数约36万字。前导课为医学物理学、高等数学、影像电子学基础(电路分析、模拟、数字电子学基础),后续课程包括影像设备学等。

高职高专《影像电子学基础》教材规划与设计根据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特定需求,增加了影像设备中典型电路的分析,教材体系体现了专业特点;教材内容注重基础,适当结合专业,难度适中,简明、易读,体现了实用性和特定性;全书内容修订紧跟影像电子技术的最新发展,删、改了过时内容,体现出教材的先进性;增加了部分内容,如影像设备中精简电路分析,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方法、检测和应用分析方法,集成运放电路的分析及实例讲解;注重全书内容的整体性和各章节衔接的流畅性;精选和增加课后习题,修改附录相关内容。

《影像电子学基础》教材进行如下规划与设计。

1)教材规划与设计包括课程介绍。《影像电子学基础》课程是医学影像技术专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可以处理好电路原理、计算机原理之间的衔接问题,掌握各种分立元件电路的设计和集成电路的功能与应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电子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正确认识各种电学现象的本质;还应掌握电子学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能对实际问题建立简化的物理模型,并对其进行正确的数学分析。本课程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教材规划与设计包括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纲要。理论教学内容共计10章,包括直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变压器与常用电工器件、半导体器件、基本放大电路、常用放大电路、直流电源、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数模与模数转换器等。

3)教材规划与设计包括实验教学内容纲要。实验教学主要内容包括: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电子电路实验中的各种电子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性能和正确使用方法;晶体管单管放大器,分析静态工作点、动态参数性能指标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负反馈放大器,掌握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集成逻辑电路的连接,熟悉集成逻辑电路连接应遵守的规则;触发器及其应用,了解触发器之间的相互转换方法等。

《影像电子学基础》教材是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专业基础课教材,其理论性与实践性非常强,学科知识具有广度深、跨度大的特点,教学内容更是涵盖了医、理、工科院校多门电子学课程的相关知识,但其又有别于理、工科电子学课程体系,重点体现电子科学技术在医学仪器、影像设备上被广泛使用的教学内容。

《影像电子学基础》教材增值服务项目问题探析“教材增值服务”是指与教材配套的辅助学习资源和获取资源的相关工具,其作用是对教材知识体系的补充和延展,辅助教师授课或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以及提升实践应用能力等,更好地为教与学者提供超出教材本身的服务价值。增值服务项目包括以下内容。

1)理论教学数字资源整合部分。理论教学资源中,经验丰富的教师制作完成的电子课件、电子教案等数字材料,是经过实践教学检验、且含金量较高的理论讲解体系资源,可以作为增值服务内容之一,供学习者参考、借鉴与使用;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数字图书,可以是本教材相关习题的解析,也可以是该知识体系前沿发展的相关内容介绍或是与后续课程相关衔接内容等的电子版工具书,作为学生自主学习或是结业考试复习的参考书。

2)实验课程内容演示教学部分。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能够自行完成实验操作内容的学习,并顺利实施该实验且达到实验的目标要求,提供必要的演示教学操作示范是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演示教学操作示范资源内容的制作是增值服务内容的制作难点。理想的演示教学操作示范资源,可以由课程组教师将做预实验的过程记录下来,并形成音像资料保存起来;也可通过对学生的现场进行指导,由学生来操作、完成实验内容,并形成音像资料等方式获得。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演示操作示范,可以加深学生对配套教材中实验内容的初步认识,并在此过程中捋顺实验操作步骤,熟悉实验操作技巧,提高操作水平与能力,尤其是电子学实验中强电部分内容,尽量避免由于误操作带来的不必要损失和麻烦。

3)实验课程内容软件仿真系统部分。电子学课程实验内容中,一些较为基础、验证性实验通常可以通过各种软件进行仿真实验验证完成。这样做的好处:减少学生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对实物器件需求的依赖性,就可以达到实施各种验证性、设计性实验内容的目的;否则如果没有配套的设备、器件与材料,或缺失其中的部分资源,都可能导致实验内容无法顺利实施,就更难达到实验教学的目标要求。同时也可以减少实物资源的浪费现象。有些实验是验证性的,结果出来即可,但有些器件是一次性的,就会导致不必要的损失。

基础软件仿真系统可以通过与开发公司协商形式得到,教师主要负责引导学生对相关验证、设计性实验所能用到的软件进行说明、讲解,指导实践应用即可。另外也可以使用商业性软件进行各种实验、理论设计等工作,如multisim软件,它是电子电路全功能模拟测试仿真软件,是一套完整的系统设计工具,其强大功能包含元器件编辑、选取、放置,电路图编辑、绘制,电路特性分析等。

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科书的使用为主体[2],以教师说讲、黑板演绎为知识载体形式,而增值服务教育资源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合适的时间范围内、不同的学习环境中获得需要的知识或相关学习工具,辅助课堂教学更加方便、快捷,适合学生进行“自我发现”的探求式学习方式,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校验平台。如何更好地发挥出教材及其增值服务的优越性、实效性,关乎学生、教师在教学相长过程中互动能力的提升。

医学影像职业分析篇4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理学士;人才培养模式;“校院企”合作

1专业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与传统的影像技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就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然而长期以来高校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上,存在教学内容陈旧、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不清楚影像技术岗位需求和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等诸多问题。而医学影像从业人员普遍学历层次低、系统理论知识缺乏、专业设备的操作单一、缺乏创新精神。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内容陈旧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各种高新设备的研制、开发、引进和应用,各项业务技术的开展,相关学科的渗透与交叉,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断开拓医学影像科学的新领域。而早些年出版的书刊对这些知识介绍的不够全面,许多高校开设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都处在建设发展阶段,学生接受最新知识的机遇和方式者非常有限。而在迅速更新的知识面前,由于受到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局限,致使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对专业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科管理等方面均立足于陈旧的观念,不能适应专业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还停滞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跟不上时代步伐,这也是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从业队伍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教学方法单调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材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单纯将书本上的内容“灌注”给学生,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及学习热情;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不能有机结合,使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和应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缺乏,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3)专业知识单一

影像技术是一门交叉学科,是电子、机械、数字技术、光学工程等专业综合发展的结果,各专业技术的飞速发展致使从业人员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加上分学科、分专业学习不合理的工作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很多单位根据医学影像设备而非学科系统来进行专业划分,从而使很多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单一,成为只懂某一种检查设备知识的技工人员。这样既割裂了专业知识的立体联系,又束缚了个体思维,必然会扭曲整个学科的知识结构。

(4)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影像学从业队伍学历结构不尽理想,尤其是在县、市及其以下级别医疗单位,招工、顶职上岗者不乏其人,而技师中则更多见。中专、高职学历者所占比例过大,本科以上层次学历者为数不多。大部分从事人员缺乏钻研精神,只管操作,只管维修,脱离思考,就事论事。没有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高层次的专业培训,想要较好掌握、运用医学影像新技术并使之创新和发展,并非易事。为此,加强医学影像技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2培养目标的确定

目前,四年制医学影像学本科专业只在不多的高校刚刚开办,由于在对医学影像学理学学士培养认识上的差异,致使出现许多学校培养目标及方向不明、培养模式混乱,大多数学校都是借鉴甚至沿用原来五年制医学影像学本科(医学士)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一时也很难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导致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毕业生“医师、技师”就业尴尬的现象。

2012年9月国家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教高[2012]9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原医学影像学专业(四年制)更改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四年制),专业类别也于原来的“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部分)”改为“医学技术类”,授予理学学士学位。[2]这就更加确定了其专业方向,即毕业生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学影像技术领域从事医学影像设备研究、管理、流通、客户服务等,以及能在医学院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我校于2010年开始招收医学影像学本科(理学士)专业学生,2013年9月将招收第一届医学影像技术(更名后)本科专业的学生,几年来的办学实践在不断的促进我们思考,建立符合当前社会需要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亟待探讨的课题。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目前医学影像本科专业的现状,结合我校的办学情况,创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育教学方案改革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向医院、企业等用人单位发放问卷调查表,收集用人单位对近5年招聘的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生的质量评价及实际工作中对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结果进行研究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结合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专业(理学士)的服务面与职业岗位能力,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借鉴“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育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改革方案。

(2)完善教学计划,整合教学内容

培养目标确定以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就应围绕培养目标来确定。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涉及到医学知识、操作技能、职业态度等多学科、多门类的知识,理、工、医相交叉,因此完善的课程设置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根据医学影像学科发展的方向,紧密结合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结合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完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医学物理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模块相关教学内容的设置。随着现代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人工智能和自动控制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三化”已成为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方向。Ct,mR,DSa,CR,DR,paCS等技术的应用需要集医学、医学物理学、现代信息技术、成像技术等知识与技术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应该更侧重于理学和工科的内容,如:先让学生掌握信号分析的基础理论知识,为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打下基础。在硬件方面,完成各种电子技术知识的学习之后,着重让学生掌握医学成像设备的特点与成像原理;软件方面,完成计算机应用和基本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后,结合医学图像处理技术重点培养医学图像分析的技能。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较为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达到在具有较宽知识面的同时具备一定专业深度的水平。

(3)建立“校院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之前国家没有明确四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的培养目标,很多高校都沿用原有五年制医学影像学(医学士)的培养思路,因此,除了学校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外,就是在医院进行实习与见习。显然,这种模式无法满足医学影像技术(理学士)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若能充分利用高等医学院校的资源与医院、企业构建三位一体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创造良好的就业前景,实现“零距离”就业,稳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扩大学校的影响力,而且大大地节约了学校对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优化社会资源;另一方面,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可以及时了解当代医学影像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对医学影像技术毕业生的需求和要求,实现“按需”培养,提高就业率;同时,校院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工程师“请进来”,把教师“送出去”,可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及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高校办学能力。此外,校院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产学研结合可让高校的科研成果直接应用到企业实际生产中,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和谐地发展。

(4)编写活页教材

随着高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科学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医学影像学设备也随之日新月异,新的治疗手段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上要与时俱进,而选用合适的教材开展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受教材需从编写、出版到定购这个时间周期的限制,很难满足要求。因此,高校可与医院、企业一起编写活页教材,与定购的材配套使用,不断更新、完善、充实教学内容,让学生能真正学以致用。

结束语:

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对医学影像的新要求,高校在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培养模式,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拓宽办学思路,积极推动“校院企”三方参与的合作教育模式,提高办学能力,扩大影响力,优化社会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医学影像职业分析篇5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职教育;医学影像诊断学

【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sthedefinitionofflippingandapplicationin“medicalimagediagnosis”inthiscourse.throughtheexaminationresultsandthequestionnaireanalysisthatflippedclassroomteachingmodein“medicalimagediagnosis”issuperiortothetraditionalteachingmodeintheteachingeffect,andisworthyofpromotion.

【Keywords】Flippedclassroom;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medicalimagingdiagnosis

1翻转课堂的定义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又称反转课堂(invertedClassroom),简称FCm,是指任课教师基于授课内容的基础上,将课程的重点、难点和部分新知识融合,创建相关教学视频;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预先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自主学习新的课程,实现其知识传递的过程;学生根据教学视频自主完成在线测试,对新知识进行吸收内化,之后再带着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去课堂上参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合作、共享与讨论,实现新知识的完全理解和掌握[1]。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教学过程,由课前学生预习、课中老师讲解、课后作业转变为课前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如视频文件等自学、自测,课中集中答疑交流、解决问题的新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了自我管理,个性化学习,教师也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医学影像诊断学的现状分析

翻转课堂近几年被广大教育者所关注,已有很多案例应用于中小学、高中及大学等[2]。然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学制不同、学生基础不同是否都适合翻转课堂呢?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的是专业技能型人才,学制3年,通过访谈得知学生认为自己是搞影像技术的,影像诊断不是很重要。再者《医学影像诊断学》内容多而且复杂,而学时数相对较少,且没有扎实的临床基础知识作为桥梁,学生学习《医学影像诊断学》积极性不高,课堂效果不佳。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普及,通过网络在线学习成为可能,翻转课堂逐渐走进了《医学影像诊断学》的课堂。

3翻转课堂在《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的应用情况

3.1翻转课堂的应用形式、内容、过程

研究选取两个班级分别进行传统教学和翻转课堂两种教学模式的对比,翻转课堂组把《医学影像诊断学》中适合拆分成小的单元的重点难点内容制作成10-20分钟的视频,添加任务要求及自测习题,提前到群内网络上供同学们学习。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下载查看,自由组合结成学习小组,有疑问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老师、其他同学进行探讨。另外提供学校医学影像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室供学生随时随地线上练习。课堂上先由同学给大家讲解部分疑问,老师总结补充,最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解决都存在的问题。传统教学组仍然按照课堂上教授、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授课。最后通过考试测评、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等形式进行评价比较。

3.2传统教学组和翻转课堂组效果评价统计

考试测评结果、问卷调查结果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传统教学组和翻转课堂组效果评价分析

通过测评结果分析翻转课堂组测评成绩优于传统教学组,且小班化教学成整体好于大班教学(如表1所示)。传统教学组仅有10.4%的学生对精力集中程度表示满意,而翻转课堂组40%的学生对精力集中程度表示满意(如表2表3所示),可见翻转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精力集中程度,从而提高上课效率。传统教学组中有20.9%的学生对课堂形式表示满意,52.2%的学生表示一般,分析和学生已经习惯传统教学模式有关。翻转课堂组有56%的学生对课堂形式表示满意,认为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更有意思,根据自身情况随时随地都能学习,更轻松更自主,知识掌握的也更牢固,44%的学生表示一般或者不满意,调查分析和学生不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内驱动力差等因素有关。通过师生访谈了解到翻转课堂可以大大提高老师对学生的满意度,由于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课程的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有些同学反映课前自学占用时间较长,效率不高等问题。

4结论

本研究将翻转课堂在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的应用和传统教学进行对比研究,颠覆了老师为主角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行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引导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的应用推广提供了研究基础和有力的证据。通过考试测评、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等结果可以看出翻转课堂不仅提高了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精力集中程度,还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也使学生的学习更个性化、自由化。研究结果表明,翻转课堂在高职影像诊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要优于传统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特点有望在高职院校中广泛开展翻转课堂。

【参考文献】

医学影像职业分析篇6

关键词:高职《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项目教学法课程教材开发教学实践

高职教育强调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和技能性。高职《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是宠物医学专业的一门职业核心课程,是针对宠物医师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而设置的课程,是联系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的桥梁课程,在宠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和人才培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宠物医学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影像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作为肩负人才培养的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学科式教材和学科式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所肩负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宠物科技学院以国家示范建设为契机,对《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进行了项目课程教材开发和项目教学实践,重视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使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学以致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项目教学的概念

项目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项目的实施,使学生掌握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难点与重点。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

项目教学法教学的第一阶段是确定项目任务,先由任课教师提出该课程的项目任务设想,然后同学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第二阶段是制订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第三阶段是实施计划,根据具体的项目内容与学生规模情况分组,对各小组的学生进行分工,并确定各自所在小组的合作形式,之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第四阶段是检查评估,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之后由教师对项目工作成绩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通过对比师生的评价结果,找出造成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第五阶段归档,结果应用作为项目的实践教学产品,应尽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因此,项目工作的结果应该应用到生产教学实践中。

二、项目课程教材的开发

实施项目教学的前提是开发针对该课程的项目教材。

(一)项目课程的涵义

项目课程最早可追溯到17和18世纪,它是相对于传统学科课程的一种课程模式。徐国庆在《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一书中指出,项目课程既非与任务课程完全不同的课程模式,也非一种课程模式的两种说法,是任务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它的开发以任务课程为基础。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可以定义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项目课程不同于技能训练课程和任务课程。技能训练课程只是让学生获得一项项孤立的技能,而通过项目课程学生可以获得真实化、综合化的职业能力;任务课程基于分析思维,以任务为逻辑线索展开课程,而项目课程基于整体思维,以产品为逻辑线索展开课程。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要实现单门课程内容的项目化,更关键的是要建立科学的项目课程体系。有学者从课程项目化或项目教学的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阐述。张跃西认为,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技能的训练项目,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能力目标得到体现。

(二)项目课程开发原则

在做项目课程开发之前,要对职业进行工作分析,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知识和能力结构,在此基础上制订教学计划和开发课程。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评价高职学校的毕业生,主要不是看其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要看其是否具备职业岗位能力。职业能力分一般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而项目课程主要是培养专业职业能力。要有明确的课程功能。项目课程不仅要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的需要,而且要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体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素质,重点强化专业能力的培养。项目课程的开发,不是对学科体系的全盘否定,而是妥善处理原有科学体系与重组项目课程的关系,突出综合性与实用性,强化技能。

(三)项目课程开发实践

要开发项目课程,首先要定位专业课程所面向的工作岗位与工作领域,岗位定位是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起点,只有工作岗位定位清楚了才能通过描述这些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详细准确地把握岗位所对应的人才规格要求,才能具体细分培养目标,从而解决课程开发中的难题,因此,在做项目开发前,首先要和该门课程工作岗位相对应的企业行业专家进行研讨。依托企业和行业,组织职业岗位相对应的不同性质、层次的行业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就某一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对工作任务进行清晰陈述、整理和分类,形成内容明确、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分析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将工作任务分解为不同层级的模块。工作任务描述应尽可能清晰化、细致化。过于笼统的描述,不仅使得授课教师难以把握,而且会使得工作任务这一环节被庞杂的知识所淹没,难以突出其在课程中的核心地位,因而开发项目课程时一定要重视对工作任务的细致描述。

在《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开发时,我们和上海申普宠物医院、无锡派特宠物医院、宁波康丽宠物医院、武汉卓越宠物医院的主治医师和院长,以及江苏宠物行业诊疗协会的专家进行了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分析,小动物影像技术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有宠物医师岗和宠物助理医师岗,宠物助理医师岗所对应的工作能力要求是会操作X线机和B超机,宠物医师岗所对应的工作能力要求是能解读X片影像,能分析B超声像图,能对宠物疾病进行影像诊断。

根据对岗位的分析,我们开发了本门课程的校本项目教材,项目内容是根据岗位工作能力的需求而设计的,《小动物影像技术》项目课程的开发最终要落实到课程教学内容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立足于工作任务分析的二次开发,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构建行动化学习项目。每个项目的设置不过大,理论知识不可太多,否则教学组织困难。项目之间的结构模式采取递进式、网络式、套筒式、分解式和并列式等几种模式。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体会

(一)不忽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重视项目实施的同时,不忽略基础知识的掌握,可以将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模块,通过模块进行强化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施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教师要能够组织和管理好教学,并能够对项目进行规划、管理和评价。

(二)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

教师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监督管理。由于采取分组协作学习的方式,其分组的原则、组员搭配、内容分工等方面直接影响到实施的效果。有些学生往往存在依赖思想,无所事事。因此必须分工明确,采取“一帮一,一监督一”的措施,对部分学生及时帮助纠正,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要提高业务能力

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熟悉职业实践,熟悉企业的工作过程,要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以典型的职业项目工作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要促使教师从学校走向企业,在企业中进行锻炼,让教师能够完成工作岗位各环节项目的工作任务。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才能成为知识的传授者,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才能随时解答学生项目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的问题。

(四)要配备足够的实训场地

项目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充足的实训场地,实训室是工作岗位,也是教学课堂,这就需要学校加大投入,购置与教学计划相配套的设备,来真实再现企业工作岗位的工作环境。同时,要和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获得他们的支持,建立够用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以满足项目教学法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内涵、原理与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5-11.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陈旭辉,张荣胜.项目教学的项目开发、教学设计及其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35-36.

[4]张跃西.课程项目化理论创新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51-54.

[5]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2007(3):45-47.

医学影像职业分析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改革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由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是探讨和研究以及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对人体进行检查的一门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之一。本门课程主要包括:X线检查技术、数字X线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等,既包含部分医学内容也包含物理、化学内容,是检查疾病的重要手段,在临床医学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核心,建立了“预习式临床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的教、学、做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反复训练中得以加强,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上述4个环节中得到提高。具体内容如下:

1.预习式临床见习

在普专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开课的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将本专业学生分组去附属医院影像科室,进行临床观摩见习,提前接触影像设备,提前接触病人。见习半年后于第二学期初,开始课堂讲授影像检查技术的理论内容,完成“先看后学再练习”的第一步,为下一步理论学习做好铺垫。此教学方法我们称之为“预习式临床见习”。

2.理论教学

采用现代的教育理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观察和独立思考的环境。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及网络中的各种影像临床病例资源、多媒体教学片、电子图片库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放射科、Ct检查室、mRi检查室等科室去讲授,实现“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放射技士(师)考试所要求掌握的内容贯穿其中,渗透考试的题型及知识点,以提高学生在日后放射技士(师)考试中的应试能力。

3.实训教学

改革实训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1]。采用“模拟临床实训”的教学模式。影像实训中心有2个专业多媒体教室,4个先进的阅片室,3个X线检查技术实训室分别安装有2台200ma、1台500ma国产X线机,1个胃肠造影实训室并配有1台X-tV及1个示教室,1个Ct实训室等,为学生实践训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实训教学采用“学生操作教师辅导式”、“学生自己操作”、“综合设计性实训”等教学方法。在理论及实训课程结束之前2个月,组织学生进行岗前强化培训,培训的重点是针对临床上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操作方法,以缩短学生与毕业实习的距离。

4.毕业实习

第三学年,将学生安排到省内外46所二级甲等以上实习医院进行毕业综合实习,进一步掌握各种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的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数字化X线机、Ct机、彩超现已普及到许多基层医疗机构,mRi也广泛用于县级医院。针对临床实际的发展变化,《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体系和知识内容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按照高职高专“影像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势在必行。为此,教研组将教学内容做了重大的调整,删除掉了超声检查技术内容(因我校本专业开设了超声诊断技术这一独立课程)把教学重心放在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X线照片冲洗技术、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的实践教学上,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影像检查技术的强化训练,既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使学生掌握了各种临床应用影像检查技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放射技士(师)考试所要求掌握的内容贯穿其中、渗透考试的题型及知识点,实施“课证融合”以提高学生在日后的放射技士(师)考试中的应试能力。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建立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六大教学模块:第一模块X线检查技术重点进行摄影和技术及造影技术教学;数字X线摄影技术注重成像原理和影像后处理教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注重摄影和减影设备及造影器材的教学。第二模块Ct检查技术,重点讲述Ct成像原理和Ct扫描技术。第三模块mRi检查技术,重点讲述mRi成像原理和mRi扫描技术。第四模块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重点讲述核医学成像原理和检查技术。第五模块X线照片冲洗技术,重点讲述照片人工冲洗技术、自动胶片冲洗技术和激光打印胶片技术及操作注意事项。第六模块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着重从质量管理学的角度讲述质量管理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采用院校结合、理论课堂搬入临床影像科室的教学方式,将70%以上的课程安排在附属医院相关科室进行,在医院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影像技术岗位综合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突出了工学结合的特色。

1.讲解法和示范法

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中,讲解法主要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讲解,说明所学摄影技术要领、做法、要求等,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示范法则是教师通过具体的动作示范向学生演示所学摄影技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虽然两种教学方法侧重点不同,但正确运用都能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其对教材的理解,从而加速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2.角色扮演法

技能训练由学生之间模拟操作,一名学生扮演医生,另一名学生扮演病人,使学生既能体验到医生的责任,又能体会到病人的感受,加深了学生对病人的理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德理念。

3.实训基地场景教学法

“学校与附院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实训相融合”,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放射科、Ct检查室、mRi检查室、核素扫描室去讲授,为学生技能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

4.强化实训法

统一安排实训内容,充分利用空间、时间、人力、物力,以强化学生技能操作,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操作的方法。

5.现代教学方法

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中的各种影像临床病例资源、多媒体教学片、电子图片库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采用模拟教学软件开展模拟实训,购置了《医学影像多媒体教学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动画、图片、文字于一体,给学生一个交互式的教学环境和实训环境,通过交互式操作实现启发式引导学习,并通过多媒体、实践性实训完成实践性教学。

同时还采用网络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校园网和互联网等进行教学,如在网上组织教学讨论;课程组教师采用提供给学生资料名称或搜索途径,由学生自行查找,再组织课堂讨论的方式扩充教学内容。在课程网站提供了与影像检查技术相关的资料,学生可以下载或浏览,这样有利于学生吸收更多的信息,让更多学生共享教育资源,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了该课程学习的开放性。

四、考核内容的改革

采用“笔试+技能操作+平时作业+实践报告”的综合考评。实行严格的教考分离,通过测评,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加大实践考核的权重,使其考核总分值与理论考试成绩持平。考核内容以临床放射技士所应掌握的技术标准,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改革的体会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体现了高职高专的办学特色,围绕着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技能训练,为基层医院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中“预习式临床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种影像技术的操作技能,毕业即可实现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时刻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融知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为一体,教学中采取学校与附院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影像中心及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室的人力、设备等优势,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影像科室去讲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设计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4:5(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56%),大大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达到了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改革后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理论水平扎实、技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技能型毕业生。学生结业后能按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熟悉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独立完成X线投照技术、Ct检查技术、照片冲洗及影像质量管理等技术,学生毕业后追踪调查反馈均表明“学生的动手力强,基础知识扎实”,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医学影像职业分析篇8

关键词:医学技术专业;就业质量;就业率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12日

张家口学院自2006年9月开始招收高考录取的全日制专科口腔医学技术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并于2009年6月开始有毕业生进入求职市场。那么,这些学生的就业情况究竟如何?他们是否找到了相对稳定的工作?收入及工作条件是否达到或基本达到他们所期望的?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否和所学的专业一致?对未来,他们还有什么期望和打算?带着这些问题,先后与2009年6月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毕业的402名口腔医学技术(81名)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321名)学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

一、调查方法

通过班主任利用电话、网络或直接见面等方式,与学生本人取得联系,并让每个人都如实填写“毕业生调查表”。将所收集的“毕业生调查表”的各项内容按R捣直鸾行汇总、整理、统计,计算出百分率,然后结合计算出的百分率对这些学生的就业质量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二、调查结果

(一)各专业就业总体情况。被调查的402名学生在填表时已就业人数为396人,其中升学、参军19人,实就业为37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93.78%。342名学生毕业当年即就业,占85.07%。

1、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就业具体情况。被调查的81名学生中,77人就业,其中升学、参军9人,实就业为68人,占该专业被调查人数83.95%。其中33人毕业当年即就业,占40.74%。

2、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就业具体情况。被调查的321名学生中,319人就业,其中升学、参军10人,实就业为309人,占该专业被调查人数96.26%。且309人均在毕业当年即就业,占100%。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被调查人数中就业率为96.26%,全部在毕业当年就业,明显比口腔医学技术就业率高,待业周期短。

(二)各专业就业单位性质情况。已就业377名学生中,国办医院226人,占59.94%;私企110人,占29.18%;国企25人,占6.63%;个体、私人诊所16人,占4.25%。

1、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就业性质情况。已就业68名学生中,国办医院23人,占33.82%;私企23人,占33.82%;国企7人,占10.3%;个体、私人诊所15人,占22.06%。

2、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就业性质情况。已就业309名学生中,国办医院203人,占65.70%;私企87人,占28.16%;国企18人,占5.83%;个体、私人诊所1人,占0.31%。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毕业生65.70%到国办医院,仅1人在私人诊所临时打工。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学生只有1/3到国办医院,到企业工作的相对较多,占44.12%,特别是还有1/5的人干个体或到私人诊所打工,体现了该专业的就业范围相对更大、更广。其更好的发展空间应该还是企业,主要是各义齿加工中心。

(三)各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与稳定性情况。已就业377名学生中,有编制或长期合同有144人,占38.20%;单位上三险、五险的分别是154人、105人,分别占就业人数的40.85%、27.85%。306人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或基本对口,占就业人数的81.17%。

1、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就业质量与稳定情况。已就业68名学生中,有编制或长期合同有25人,占36.76%;单位上三险、五险的分别是16人、21人,分别占就业人数的23.53%、30.88%。34人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或基本对口,占就业人数的50%。

2、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就业质量与稳定情况。已就业309名学生中,有编制或长期合同有119人,占38.51%;单位上三险、五险的分别是138人、84人,分别占就业人数的44.66%、27.18%。272人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或基本对口,占就业人数的88.03%。从中可知:(1)两个专业的毕业生有编制或长期合同的人数均未达到40%,上三险或五险的人数未达70%,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比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情况略好。表明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和稳定性还不尽如人意;(2)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大部分能找到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学生则不然,仅50%的学生找到勉强与专业对口的工作,至少还有一半甚至更多的毕业生虽然找到了工作,但却不是所学的专业。

(四)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工资收入情况。已就业的377名学生中,45人工资在1,000元/月以下,占11.94%;311人工资在1,001~2,999元/月之间,占82.49%;21人工资在3,000元/月以上占5.57%。

1、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就业工资收入情况。已就业的68名学生中,22人工资在1,000元/月以下,占32.35%;45人工资在1,001~2,999元/月之间,占66.18%;1人工资在3,000元/月以上占1.47%。

2、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就业工资收入情况。已就业的309名学生中,23人工资在1,000元/月以下,占7.44%;266人工资在1,001~2,999元/月之间,占86.08%;20人工资在3,000元/月以上占6.48%。

在河北省内多数毕业生的工资在1,000~3,000元之间,低于1000元或高于3,000元的占少数。总体上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工资待遇比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好。

(五)各专业毕业生就业途径及满意度情况。毕业生就业的途径:已就业的377名学生中,159人通过关系介绍,约占42.18%;211人自谋职业,占55.97,多是由熟人提供信息,自己前去应聘,个别人是通过网络应聘;7人自己干个体,占1.86%。对目前工作满意度:很满意57人,满意187人,较满意95人,不满意38人,满意度10.08%。

1、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就业途径及满意度情况。(1)就业途径:68名学生中,24人通过关系介绍,占35.29%;37人自谋职业,占54.42%,7人自己干个体,占10.29%。(2)对目前工作满意度:通过关系介绍的24人中,非常满意3人,满意5人,较满意14人,不满意2人,满意度91.67%;自谋职业的37人中,非常满意1人,满意13人,较满意12人,不满意11人,满意度70.27%;干个体的7人中,非常满意3人,满意1人,较满意3人,无不满意,满意度100%。

2、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就业途径及满意度情况。(1)就业途径:309名学生中,通过关系介绍135人,占43.69%;自谋职业174人,占56.31。(2)δ壳肮ぷ髀意度:通过关系介绍的135人中,非常满意27人,满意72人,较满意30人,不满意6人,满意度95.55%;自谋职业的174人中,非常满意23人,满意96人,较满意36人,不满意19人,满意度93.39%。

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关系介绍和自谋职业,即使是后者,也需要一定的人脉提供信息,然后自己再去应聘。网络提供的信息往往不真实,或不适合,或竞争太激烈。通过关系介绍的工作相对好些,满意度也高,尤其是对口腔医学技术的毕业生。

三、讨论

综上所述:专科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总体的就业率均比较高,特别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就业率高,待业周期短,而且专业对口率高,多数人能在公办医院从事与影像技术相关的工作,工资待遇相对合理。与之相比,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明显低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待业周期也较长,进公办医院人较少,进入企业工作的人相对较多,还有部分人自己干个体,但工资待遇整体低于影像技术专业,且专业对口率勉强达到50%。但该专业的就业范围相对较广。

两个专业毕业生就业保险率和稳定性均不很理想,有编制或长期合同的均不足40%,三险、五险率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不足70%,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不足60%。多数学生虽然找到了工作,但工作不稳定,随时都可能失业,部分人健康、安全没保障。

影像专业不论是通过关系介绍,还是自谋职业,进医院影像类科室的几率较大,学生满意度均较高。口腔技术专业则差些,尤其是自谋职业者,满意度低,仅达70%。

四、结论

医学影像职业分析篇9

p键词:医学;影像技术;现状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062-02

一、医学影像技术学科的现状

1.医学影像学科教育的现状。近年来,随着市场对影像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也根据市场需求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教材内容、课程设计等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创新。虽然这个新学科在一出现就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但是由于发展的时间比较短,所以仍然存在这很多问题。首先,不同层次教育之间的衔接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专科与本科教育,或者是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存在脱节现象;其次,不同学校影像技术专业使用的教材不统一,而且很多学校的培养方向并不明确,这就导致很多影像技术专业的人才不能够很快适应医院的工作。

2.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在医院的工作现状。目前,影像技术人员在医疗机构中的职称为技师,如果是在大学附属医院中还可能成为讲师以及教授。在普通医院中影像技术人员主要在放射科工作,现阶段大型综合医院或者专科医院中的影像技术人员几乎都是本科学历,很少有硕士毕业生,极少医院的放射科有博士学历的影像技术人员,而在地方医院中放射科的影像技术人员则大多都是专科学历。

在医院放射科,医生和技术人员在数量上几乎没有差别,在大型综合医院或者是具有完整paCS网络的专科医院中,放射科的医生往往是进行后台工作,而影像技术人员则担当前台工作的重任。这些技术人员不仅需要需要接诊病人,进行患者疾病图像的采集,还需要在进行检查后的患者的问题进行回应。所以,这就要求影像技术人员不仅要掌握有关图像采集以及处理的相关技术,还需要熟知医学知识,这样才能够在为病人检查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医学判断和操作,从而采取正确的检查方法帮助患者得出最准确的检查结果。另外,影像即使大呼人员还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昂贵的影像设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进行完美的融合。目前,大多数地方医院的影像设备都达到了先进水平,但是影像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这些设备不能够在临床检测工作中发挥作用。所以各级医院还需要不断加强对影像技术人员的培训。

3.医学影像技术的组织现状。我国有关医学影像技术的组织就是中华影像技术学会,这个学会隶属于中华医学会下,与中华放射学会、中华超声学会以及中华核医学学会一并组成了医学与核影像学科下的四大学会。在这个学会中共分为包括Ct技术学组、mR技术学组以及paCS技术学组在内的7个专业学组以及3个筹备专业学组和3个学部。这些组织还经常举办各种有关影像技术的交流会。首先,全国每年都会举办“中华影像技术学术大会”这样的国际影像技术交流会,参会人员都是来自于世界各国的医学影像专业技术人员。其次,相关机构还会定期举办有关影像技术的学组会议,让全国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进行充分的技术以及临床经验交流。最后,每个省市中都有相关的影像技术学会,而且很多地级市中也成立了相关的学会,而且在全国范围内还开设了有关影像技术的网络职后继续教育平台,帮助已经参加工作的影像技术人员进行深入学习。

二、医学影像技术学科的发展趋势

1.医学影像学科发展的整体趋势。(1)医学影像学发展的整体走向。首先,在现阶段的医学影像技术发展过程中,诊断过程与介入治疗过程是呈分离状态的,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建立两者相结合的现代影像学科;其次,现阶段的影像技术主要研究的是大体形态学的内容,主要用于图像的收集以及判断,在未来影像技术会向着分子、功能代谢以及基因成像等方向进行过渡;最后,现在影像技术用的都是胶片采集技术,随着数字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未来影像技术必然会使用数字或者电子技术进行图像的收集以及传输。(2)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具体走向。医学影像技术在我国医疗系统中的发展时间比较短,所以在技术方面还不够成熟,但是随着医疗技术以及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首先,医学影像技术呈现出来的信息必然会更加具有敏感性、直观性以及特异性;其次,现在对影像的分析都是定性分析,在未来必然会向着定量的方向发展,不再仅仅给出疾病的诊断结果,而是向着提供手术路径的方向发展;再次,影像信息的采集与显示都还是二维图像,随着数字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向着三维全数字化发展;最后,目前,放射科在使用影像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过程中使用的都还是单一技术,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会逐渐引进新的影像技术,向着综合方向发展。

2.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首先,对物质波和人体组织之间的互动规律进行研究,并根据这些规律建立相关的模型,通过找到模型变化的最佳参数,改善能够从影像中提取有效信息的速度、质量以及数量,从而不断减少在医学检测中的误差以及失误现象;其次,不断将用设备探测到的信号进行放大,建立相关的模型并将其数字化,用编码的形式对信号进行记录,以防出现信息失真的现象,在进行实验研究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提升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效率和真实度,通过这两个渠道的并行发展,最终实现影像技术的便捷化发展;再次,设计新的成像以及放疗系统,并对这些系统中的性能指标进行测量,并从测量结果中归纳出更好的质量控制以及测量的方法;最后,在临床应用中,一是在疾病诊断应用过程中,要在保证解剖精确度的基础上,不断利用影像技术对人体的生理以及心理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辅助,不断开发新的检测以及诊断技术。二是在治疗方面,在进行外科手术计划制定的过程中要利用影像技术,不断增加介入治疗以及放疗中的影像技术监督水平。

3.我国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发展趋势。首先,我国在未来对医学影像技术人员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际影像技术人员的成长过程,在国外这个学科的人员最低经验的为操作员,然后是技术人员,再到技师级别,最后是专家。而我国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也可以对这种模式进行借鉴,重点培养高级技师,这样就能够在整体上提升我国影像技术的专业水平。其次,由于影像技术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并不突出,所以随着影像技术学的不断发展,我国在通过高校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还需要为已在职的技师人员创造再教育的机会,使得他们能够成为我国影像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另外,还应该鼓励相关学术组织的建立和活动的开展,这样才能够人才之间才能够通过互相交流而不断进步。最后,针对影像技术人才在未来的培养不仅仅要重视在知识以及能力上的积累和提升,还需要重视技术人员在医学影像管理上的作用。应该将管理内容放入教育以及培训课程中,让影像技术人才在具有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这样在不久的将来,在我国的医学管理体系中就会出现一批由影像高级技术人员所组成的管理团队,不仅可以完美地处理在临床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还能够对医疗体系中的管理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

⒖嘉南祝

[1]王星岩.浅谈医学影像技术的现在与未来[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24).

[2]徐F宇,常启后,曾屹.医学影像技术起源与发展的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13,(09).

[3]雷元义,冯霞.医学影像技术与设备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医疗设备信息,2014,(08).

[4]赵宇.医学影像青年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实践与探索教育[J].教学论坛,2015,(08).

[5]赵宇.医学影像专业就业现状分析与前景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02).

医学影像职业分析篇10

【关键词】多媒体;中职;卫校;医学;教学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但是,相关的调查发现,中职卫校的多媒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必须探索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来改善多媒体课堂教学效果。

一、中职卫校中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观念的误区

目前很多中职卫校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都比较单一,他们更多的只是运用多媒体做powerpoint课件。很多老师甚至觉得多媒体教学就是用来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事实上,多媒体的作用绝不仅限于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图像和语音功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堂知识。而很多老师在多媒体教学中,仅制作单一的powerpoint课件,表面上利用了多媒体教师给学生上课,而实际上并没有起到相应的教学效果,甚至有些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的效果还不如传统的板书教学。

(二)计算机课程比例太少

目前,计算机在中职医学教学中的课程很少,且均停留在初级阶段上。但是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课程教育的缺乏已经显得和时代格格不入。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了解高新的it技术已经迫在眉睫,如果连目前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最深的计算机知识都不够了解的话,试问培养出的学生如何适应这个社会,如何做好本职工作。

(三)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有些课件是书本搬家,有些甚至是课本内容的图解,教师上课只是将课本内容移到多媒体上播放,把教学的主动权交给了课件。其实,因为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节奏快,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的知识量有限,不能无限量地增加。而实际上,老师往往很少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出发,容易忽视教学进度和画面节奏的控制,常在一节课中出现过多的信息量,强度过大,引起学习者疲劳,甚至厌恶,影响学习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在中职卫校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中职卫校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有效的改善了课堂效果,让学生能快速深刻的掌握知识点。因为图形图像是最直观和最能引人注意的事物,最能清楚地描述事物的本质和一些原理性的东西,而多媒体利用matLaB和photoshop实现了数字图像和视频图像转变,我们借助多媒体将大篇幅的文字知识和复杂的数学符号运算知识用最简单的图形和图像进行描述,更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一)建立丰富的素材库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需要大量素材,所以,必须做好素材的积累工作。医学有其特殊性,其素材的来源有限或不完全适合实际教学的需要。高等医学教育虽然已有比较成熟的医学素材,但其内容过难、过深、过细,无法适应中职医学教育。因此,中职医学教育中很多医学方面的素材不仅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还对素材进行创作或再加工。中职卫校应该建立起自己的医学素材库,应该设立专门的校园素材存储服务器,让各个专业的教师在业余时间上网收集自己本专业的课件素材或跨专业的课件素材,能力强的教师也可以自己制作一些医学素材,然后把收集的或自己制作的课件素材放在专门的校园素材存储服务器中,供全校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共享。应该强调的是,应及时整理、分类素材库中的素材,应该由多媒体课件制作团队的成员及时清除重复或用途不大的内容。学校对收集、创作素材工作出色的教师应及时给予表彰或奖励。

(二)强化能力训练,创建学习环境

计算机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这是由计算机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因此,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构建多元化的学习、实践环境,以便拓展与延伸学习时间和空间,更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①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优势,同步知识讲授和实际操作。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室把声音、动画、图像、视频等实时传送给学生,随时上网查询信息或下载资料,将理论讲授和实际操作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更感兴趣,并增强他们的积极性。②依据教学内容,精心策划制作Cai课件,通过Flash、powerpoint等技术运用展示学习内容,文、图、动、声和像结合,对于一些重点问题,利用强调的手段来加深印象,强化学生的记忆,取得最佳教学效果。③建立教学网站,设立教学课件、自测题库、问题讨论、学生作品等专区。可在教学网站内查阅教学计划、教案、课件等;可在讨论区讨论专业知识,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由教师定期予以回复;可在学生作品区浏览大量优秀的学生作品,为学生们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④开展网络交流,学生有疑难问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和mSn等方式询问教师,教师再通过电子邮件、QQ和mSn解答,这种师生间的沟通方式是最有效的途径,可以构建更好的师生关系。⑤建立考试系统,突出技能与能力考核,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导向、调节、激励和鉴别功能。

(三)提升硬件环境

深刻的多媒体教学方法以图形图像表现为主,那么中职医学院校必须建立影像实验室。实验室配备高性能的pC机和服务器,教师可以在pC机上实现自己想要的图形图像处理结果。此外,高性能的数码相机、摄像机、扫描仪都必须配备,这些是教师完成图形图像处理的必备条件。

(四)强化医院的合作交流

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盛行的研究热点问题。国家的重点支持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中,医学影像处理技术都是重点支持方向。而高等院校和综合性的医院在这一方面均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截止目前为止,Ct图像处理技术、miR影像处理、医学图像重建、3D复杂的医学体数据分析都成为电子信息行业的重要研究对象。因此,医学院校的教育要与时俱进,向高等重点院校学习,利用高等院校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的医学知识,可以更为深刻的理解医学知识本质,教师利用高新技术并自己动手可以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