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41:59

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篇1

农业特色经济是在特色农业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概念。

目前对农业特色经济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甚至将农业特色经济和特色农业两者等同起来。实际上两者有不同的内涵。自1995年江西省提出了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后,理论界对特色农业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①对特色农业有多种表述:胡传铃(1996)认为特色农业是相对常规农业,主要指农产品及其初加工制品,包括特种种植业、特种饲养业、特种林果业、特种水产业和特种加工业等。

②王建农等(1997)认为特色农业是具有区域地缘、工艺特色和高新技术特色农业产业的总称。

③刘志民等(2002)认为特色农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业是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开发新产品或从事具有地区特点的农业生产活动。特色农业包括都市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水体农业、立体农业、绿洲农业、旱地农业等。

④刘成玉(2003)认为特色农业是以生产特色农产品为目标的农业形态。

⑤上述对特色农业的表述看出,特色农业的核心目标是农产品,是一种以生产特色农产品为目的的农业生产活动,特色农业中强调的“特色”都是地域自然资源禀赋。农业特色经济是在特色农业基础上提出的农业经济发展新理念。目前,对农业特色经济的界定有:孙赛英,陈红儿(2003)认为农业特色经济是指一区域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竞争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力和生命力的与其他区域有明显不同之处的经济,农业特色经济的“特”最终是以农产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⑥周应堂,韩美贵(2006)认为农业特色经济是在一定时空内以特色为前提,以企业为基础,以产品、质量、品牌、技术、效益、规模为基本要素,在区域内外所形成的良好印象的综合体。⑦农业特色经济与特色农业的区别在于:

(一)特色农业是以生产特色农产品为目的的一种农业生产活动,而农业特色经济是将特色资源商品化,并通过对特色商品生产、营销、精深加工。品牌树立及维护等一系列活动所形成的一种经济综合体;

(二)特色农业的“特色”一般仅局限于地域的物质资源禀赋,而农业特色经济的“特色”包括地域物资资源禀赋、技术和人力资源因素、文化因素、品牌因素、市场因素、企业、企业集群和企业家因素(周应堂、韩美贵,2006);

(三)特色农业的核心目标是生产特色农产品,而农业特色经济的核心目标是形成聚集特色产业集群的农业特色经济区。

(四)特色农业的发展依赖于比较优势,农业特色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农业特色经济可定义为:农业特色经济是以一定地域内物质资源禀赋和技术、人力资源优势为基础,将区域内农业资源商品化,品牌化而形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成的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聚集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农业特色经济可以是以特色农业生态资源、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形成的特色品牌和特色产业为依托所形成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二、发展农业特色经济的必要性和意义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是由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内在客观趋势决定的。1997年党中央在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求结构变化,由全面短缺转向普遍过剩(农业部软科学课题组,2000),需求数量达到饱和期,对质量要求提高,品种要求更加多样化(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0~2001)。农产品供求的变化导致了农业发展由主要受资源制约转变成主要受市场需求制约(孙赛英,陈红儿2003)。

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是由农业竞争国际化的外在环境推动的。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业生产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化竞争环境。一方面,许多国家为保护本国的农业生产,巩固农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设置和提高农产品技术壁垒。另一方面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我国的农产品总体质量不高,很容易受到外国技术壁垒的阻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存在农药残留、化肥残留、重金属、商业品质等方面的问题。发展以竞争优势为核心的农业特色经济,克服国际竞争中技术壁垒的阻拦,适应国际竞争市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巩固我国农业的发展随着农产品市场的日趋饱和和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食物消费的不断升级,对农产品质量要求更高,品种要求更加丰富和多样化,通过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发展农业特色经济能更好地满足国内外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和偏好,开拓国内外市场。

第二,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业竞争模式的转变近年来,我国农业及农产品市场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虽然发展很快,但由于供给相对过剩,本论文由整理提品品种单一,经营模式雷同,大量同质产品和服务充斥市场,使得市场仍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推动农业竞争模式由单纯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因素的竞争,鼓励农产品生产者通过改进质量,发掘特色、深化加工,创新营销来扩大市场份额。

第三,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收益农业特色经济避免了价格竞争,使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通过所拥有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还可以分享生产、加工、营销中的增值利益。

第四,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形成我国农产品品牌,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品牌具有很强的累积效应,不仅直接代表了特定产品的质量,性能和信誉,而且还包涵更深刻的文化内涵(翁鸣等,2003)。消费者对品牌的偏好及对品牌的忠诚,使品牌产品形成无形的壁垒效应和不可替代性,从而更具有竞争力。

三、农业特色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分析农业特色经济是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农业特色经济的发展涉及竞争优势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michael•e•porter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获取竞争优势的三种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差异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著名的钻石理论,即通常所说的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提出,一国的特定产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四个关键环境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政府”和“机会”两个辅助因素影响上述四个环境因素。

⑧将竞争理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农业特色经济中所谓的“特色”竞争优势本质上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形成该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四种因素有:农业生产要素条件、农产品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农业经营企业状况(见图1)。

农业生产要素条件:农业生产的要素条件包括初级生产要素条件(如气候、地理位置、劳动力等)和高级农业生产要素(如农业技术、人力资本、现代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和基础设施等)。由于农业特色经济是农业生产、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相互结合的过程,对农业特色经济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现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国内的需求条件:根据竞争优势理论,需求条件可分为催生产业竞争力的需求条件和强化产业竞争力的需求条件。催生产业竞争力的需求条件包括细分市场需求、内行而挑剔的客户需求、预期型的需求。

强化竞争力的需求包括需求规模(国内市场的总体规模、客户的多寡)和需求成长的模式(国内市场的提早需求、国内市场的提早饱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由于农业特色经济发展的内因就是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供需相对过剩,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挑剔和细化,所以国内的需求条件对特色农业经济的竞争优势形成有重影响。相关和支持产业的发展:由于农业特色经济是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相关活动的经济综合体,可见农业特色经济是所形成的是一个休戚与共的优势网络资源,使得相关产业的“提升效应”得到充分发挥(见图2)。

图2农业特色经济发展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以特色农产品生产为例)农业经营企业的状况:农业特色经济的主体主要是农产品生产企业⑨,其对农业特色经济竞争优势形成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二是企业经营的规模大小。⑩经营者的素质和经营的规模对农业技术、人力资本、现代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和使用、对市场竞争的驾御等都有影响,从而影响到农业特色经济的竞争优势。

各因素间的互动关系:拥有上述四个因素,并不必然拥有产业竞争优势,各个因素之间是彼此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互动关系,形成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机遇和政府是辅的影响因素,对每个关键因素产生影响。如政府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补贴、教育、资金市场政策会影响生产要素的供给,政府制定的农产品标准必然影响到需求条件,另一方面,政府也会受到该系统中其他因素的影响。机遇(如农业科技发明创新、全球或区域市场需求剧增等)在农业特色经济竞争优势的形成中是可遇不可求的偶然因素。注释:

①关于发展特色农业问题的学术观点综述.江西农业经济.1996.(6).第18页.

②同①第19页.

③王建农等.特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农业经济问题,1997.(2).第57页.

④刘志民等.特色农业发展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1).第8页.

⑤刘玉成.对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分析.2003.(4).第2页.

⑥孙赛英,陈红论农业特色经济与农产品差异化竞争.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第347页.

⑦周应堂,韩美贵.农业特色经济理论问题研究.农业现代化.2006.(2).第26页.

⑧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⑨周应堂,韩美贵.农业特色经济理论问题的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第115页.

⑩陈卫平.农业国际竞争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经济体制改革.2002.(4).第95页.

参考文献:

[1]农业部软科学课题组.中国农业发展新阶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0~2001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翁鸣等.中国农业竞争力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篇2

[关键词]特色农业发展路径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5-0018-02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通过整合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发挥自然环境、区位优势,合理规划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带动、规模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良性格局,使传统农业向高效现代农业逐步转换,为同步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各地政府以“五个培育”为抓手,对农业加大投入和产业扶持力度,推动各地政府特色农业产业建设。特色农业“十二五”规划的无公害、有机食品、原产地标识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注册认证步伐加快,通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很多产品远销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和市场集散地的地位越来越凸显。

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各地政府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明显,但受历史和地域条件的制约,产业经营起步晚、生产规模小、产品少,品牌效应不突出等因素影响,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的格局仍然没有得到更好改变,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经营利用率低,农业用地减少幅度大

各地政府由于农业水利化、机械化水平低,使得农用土地生产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是土地利用不充分。二是垦殖指数偏高。三是土地生产率偏低。四是耕地减少程度加剧。并且,由于对森林资源掠夺性采伐利用,重采轻造,疏于管护,导致各地政府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大,坡地侵蚀损失程度高,土地砂石化迅速扩展,土地肥力严重降低,都严重影响各地政府特色农业的发展。

2.特色农业产量、品质及产品附加值低

由于生产基础条件相对落后,缺乏科学规划和正确引导,农民市场竞争意识淡薄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等因素影响,各地政府农业生产尚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和小农生产方式,导致各地政府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产品商品化、品牌化程度相对较低,规模以上企业不多,名牌产品产量低,知名品牌少,品牌效益差,既不能满足高端市场需求,又不能准确市场定位,产品附加值低,市场份额及竞争力小,导致人均农户增收幅度小,增收缓慢,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目标短期内难以实现。

3.特色农业发展扶持政策不健全,企业发展资金短缺

尽管积极响应政府提出的“三化同步”发展战略,但与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扶持政策相比,由于农业作为弱势产业,投资周期长、效益显现缓慢,导致政府扶持政策出现偏弱。缺乏强有力的推手促进特色农业的转型发展,服务农业的质量和水平低,导致管理、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严重浪费,对特色农业市场、农民合作主体培育不充分,致使企业和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太强,不能很好地根据市场需求拓展发展空间。

三、特色农业发展路劲探析

特色农业发展是在政府统筹人力物力,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优化当地自身优势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科学发展是基本定律,保护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是基本目标,如何统筹土地资源、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区位优势、技术优势等要素,切实加以有力的政策引导,综合推进基地建设、产业发展、产品研发、市场培育等各环节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1.做好规划布局,加快各地政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科学布局各地政府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合理规划各地政府农业用地,实现各县市生产要素合理优化配置,形成产业布局优化、生产企业集聚、土地利用节约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各地政府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使特色农业产值超过各地政府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2.做好基地建设,重点培育特色农业农民合作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

一是抓好原材料基地建设。针对各地政府特色农业自身发展基础差的特点,积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多成份、多行业、多层次的资源参与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渠道增加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投入,引导生产要素向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中,避免利益冲突导致竞争优势分散。二是积极引导农民兴办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大力支持生产企业、政府农技人员和农村种养殖能人创办专业特色农产品种养殖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制合作等多种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原材料种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做到分工明确,合作有序,链条式发展。三是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各地政府特色农业产业链建设需求,努力构建龙头企业良性发展平台。

3.做好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提高各地政府特色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一是围绕市场研发产品。通过政府引导,积极组织企业家、种植户到特色农业发达地区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内外资金、技术、人才资源,提高当地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各地政府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按照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合理高效规划项目、组织生产和开发市场前景好、消费需求潜力大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大力培育适宜本地种养殖、加工的农业优势产业,突出产品特色,实现以特取胜,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二是依托产业培育市场。

现代特色农业正是在传统的生产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地理条件、环境和特色农产品优势,按照高效、优质、环保等要求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业产业。的特色农业产业尽管起步晚,但由于历史形成的工业产业的落后,才使当地具有地理和环境的优势条件,无论发展特色农业的路劲怎么选择,环境保护首先是先决条件,优质的土壤、水源和空气才能保证农产品的环保质量,有质量才有市场竞争力,有市场竞争力才有产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才能使传统农业与现代生产技术的有机结合,形成高效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1]王宇光.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J].新长征.2004(11)

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篇3

开封古老土地上的传统农业,代表着中国农业和中原农业的过去;开封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农业产业化,代表着中部和河南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农业产业化,反映市场化进程中解决“农户小规模生产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需求;当前,农业产业集聚顺应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要求。农业产业化是从农业根基中长出来、化过来、聚起来的,“双汇”“三全”“思念”“众品”等企业在河南成长起来,有其客观必然性。同样,天源面粉、禾丰肉鸡、兰考乐器加工等企业在开封成长起来,有其本土天然性。开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形成,既反映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规律性,又具有开封社会经济条件下的特殊性。河南是中国的缩影,开封是河南的代表。农业产业萌芽成长,政府培育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发挥优势,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是开封农业与农村发展之路,同样是河南和中国农业与农村发展之路。

 

扎根豫东沃土。开封是豫东农业大市,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农业基础好,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孕育和成长起来一批土生土长的农业企业。这些企业根系农业,在种植业基础上发展养殖业,在种植业和养殖业基础上发展加工业,有本土优势、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根深叶茂。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业企业在追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承担起了本地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繁荣的责任。 

 

致力产业提升。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主体,发挥比较优势,生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从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起步,以延长产业链条,开拓市场来提高盈利和发展能力,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企业的发展壮大,为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所需要的基础和条件。

 

富裕一方农民。农业产业化对增加农民收入有带动和扩散效应。首先是解决农民的产品难卖问题,粮食的收购和加工,养殖业的发展,为农区的粮食生产打开市场空间,扩大需求。把粮食生产利益留在粮食产区,留给农民。其次是增加当地农民就业机会,带来农民的工资收入。产业链的数量增加和产业链的延长,创造更多的农民就地就业的机会和条件,农民进厂打工,让自有劳动资源转变为收入来源。最后是农业产业化对农民增收的辐射效应。成为龙头的农业企业,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生产拳头产品,带动了相关产业和产品的生产和发展,为更多的农民生产经营创造了机会。

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篇4

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市、县两级农发部门共同努力,依托地域和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基地,开辟了一条靠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市场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发挥优势培优做强龙头企业

呼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在壮大龙头企业的同时,引领和联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新型农业主体,结合清水河县独特的气候条件,把农牧业产业化做强做大。“十二五”期间共投资5000多万元,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培育形成10多家年销售额上千万元的龙头企业。扶持龙头企业新建和扩建小杂粮加工生产线两条,使小杂粮生产和深加工能力达6000吨,冷榨亚麻油生产能力5000吨;扶持龙头企业新建2500亩肉驴养殖基地一个,新建10300亩黑安格斯肉牛种繁育与育肥基地一个;扶持果类、药材类、菌类、鲜奶类加工转化企业新建、扩建生产线4条,新增香菇菌棒生产能力300万棒,新建万寿菊加工生产线一条,实现年初加工万寿菊500吨,新建羊奶奶站一座,实现年收购羊奶纯奶7000吨以上。目前,全县已拥有自治区级龙头企业两家,市级龙头企业25家,直接带动20628户农户发展,年产值可达12.2亿元,基本形成围绕“小杂粮、经济林、肉驴、肉牛、奶山羊、土鸡”等主导产业的发展体系。内蒙古蒙清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现已发展成为集杂粮育种(同内蒙古农业大学合作开发新品种)、种植、加工、销售、连锁餐饮、电商运营、五谷杂粮体验文化为一体的农业+互联网综合农业,形成一、二产业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格局。蒙清农业通过2016年农业部中绿华夏有机认证中心一万亩有机杂粮种植面积,2015年蒙清成为内蒙古唯一入选京东电商二十大全国粮油供应商的企业。蒙清产品入京东自营,电商月销售突破100万元,产品辐射到全国各地。清水河县小香米通过国家质监总局认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产品,蒙清商标连续两届被评为内蒙古著名商标。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全县种养业的健康成长,阔步前行。

因地制宜着力构建优势特色产业基地

为进一步培优做强农业特色产业,结合清水河县实情,着力打造优势农产品产业集群和生产基地。“十二五”期间,市、县两级农发办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投资和整合财政资金1.8亿元,通过实施土地治理项目建设,着力推动特色产业化基地建设,带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在全县重点扶持建设了10个基地,以基地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在种植方面,建成以特色种植业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海红果等特色经济林生产基地和规模化养殖生产基地;建成油料、小杂粮、藜麦实验示范等基地7.5万亩,建立香瓜、香菇及大宗茄果类生产基地6800亩。经济林方面,在沿河路、公路建成海红果、葡萄、油桃、大结杏等基地1.5万亩。养殖业方面,建成肉驴、肉牛、奶山羊、土鸡等基地,同时扶持土鸡、土猪的养殖,发展林下经济。

精准扶持不断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呼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坚持把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认真编制全市农业综合开发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农发资金向扶贫重点县倾斜。突出优势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综合开发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带动农民稳定增收,达到精准扶持的目的。清水河县山多地少,丘陵山地多,平坦连片耕地少,水利设施少且老化严重,田间道路交通不便,有些农田地形地貌及耕作条件较差。“十二五”期间,呼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0400亩。结合扶持项目,充分考虑该县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单位产品的代表性、技术创新性、市场竞争力等因素,调整产品结构,改善生产加工条件,着力推动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态化、信息化发展,精准扶持,建设小杂粮、经济林、肉驴、肉牛、奶山羊、土鸡等生态型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有力推动了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依托清水河县传统特色农牧业,树立准确的扶持导向和着力重点,为提升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围绕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创建了一批特色优质、绿色环保的农畜产品品牌,加大了对优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篇5

一、川中丘陵地区农业资源的局限性

川中丘陵地区由于不平坦,其资源条件对农业生产而言,存在许多局限性。

1.生产规模、集约化难度大

由于不同程度存在坡地和谷地,地势不平坦,不易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大幅度提高,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存在局限性。

2.蓄水、保水功能差,干旱现象较严重

由于地势不平坦,同一地域落差大,一遇下雨涨水,雨水很快就从坡地流入沟地,进入小溪、小河、大河,不易蓄水保水。遇到天旱,由于蓄水保水功能差,蓄积的水量有限,很容易出现旱灾。抗旱一般都要一级甚至几级提灌,成本极高,农业生产严重受挫。

3.土壤墒情严重恶化

川中丘陵地区除河坝地段有一些平坝外,可耕作地基本都有一定坡度,有的坡度还相当大,泥沙冲刷严重,肥水流失大,土壤墒情变差,农业生产条件逐渐恶化。

4.生产成本高

无论是保持农业生产的水、肥等生产资料成本,还是农作的劳动力成本或是运输成本,都相当高,很不经济。

二、川中丘陵地区的自然优势条件

川中丘陵地区地理条件特殊,地形条件差,但气候、降水等自然条件有一定优势。大都分布在温带及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件下,无霜期较长,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一般都在1000mm左右,年平均气温16℃左右,海拔高度一般在300~1000m范围,对于许多温带和亚热带农作物而言都是较好的自然生长环境。

三、川中丘陵地区农业经济模式的现状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为了解决人们的温饱,川中丘陵地区绝大部分都是以农作物栽种为主、经济作物为辅、渔牧副业补充的农业经济格局。长期以来,尽管农业生产成本相当高,但以粮为主的格局始终未打破。究其原因:①由于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量剧增,农民迫于维持生计,所以不愿放弃粮食生产。②农民素质不高普遍,文化程度低,对新技术、新的生产模式及项目不易接受。即使接受了,也不易产生出很好的效果。因此,不想也无力去改善传统的生产模式。③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调整农业结构的初期成本高,农民无法承受。④对不利自然条件缺乏切实可行的改良方案。长期以来,各级地方政府都在花大力气改田、改土、改水,都是想将坡田地改为可耕种的耕地,但由于成本太高,投入又有限,收效甚微。

四、川中丘陵地区农业经济模式优化的原则

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成本高,效益差,加之对环境的破坏不断加剧,这样的经济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和时展的要求。因此,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对现有经济模式进行调整优化。调整优化应遵循的原则:①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做代价。在追求产量及收益的同时,要考虑到不能给生态及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能耕则耕,不能耕种则不要强求。②效益最优原则。发展农业要算好经济账,要尽可能以低成本去开发和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成本及费用要尽可能低。多年来,由于处于温饱线之下,粮食需求为第一需要,农业的最大目标是提高粮食产量,往往忽视了劳动力、自备农用生产物资等生产资料的投入。有时即使考虑了,也计算得很低。实际上,许多农业生产是处在亏本经营的境地。③是注重生态效益的原则。要充分认识到川中地区在全国生态系统的位置,特别是水资源及环境的保护要给予充分重视。川中地区泥沙冲刷严重、肥水流失大,不仅对当地,对长江中下游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生态和环境都有极大影响。④市场化的原则。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农业经济要发展,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则,让市场机制在农业生产资料的配置、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农业综合服务等诸多环节发挥作用。

五、川中丘陵地区农业经济最优模式

针对川中丘陵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本着可持续发展和效率最优等原则,其经济模式应确定为:旱地以种植林果业、草业为主,水地以种植水稻和养鱼为主。增大经济林果业种植,扩大森林覆盖面积,特别是大幅度减少土上作物的种植,尽可能避免耕作坡地造成的水土流失和高成本,以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面积,达到固沙、保墒和改善生态的多种功效。

六、川中丘陵地区农业经济模式优化的途径

川中丘陵地区自然条件特殊,气候条件好,适宜动植物生长;地形及土地条件相对较差,极易造成环境及生态破坏。要实现经济模式的优化,就必须从多方面考虑,多角度入手。

1.积极实施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是当前川中地区经济模式优化的捷径。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将25℃以上的坡耕地,尽可能地退耕还林(还草),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面积。25℃以下的旱地,以种植蔬菜和优质农作物为主,水田以种植水稻和稻田养鱼为主。这样,水土流失少,利于生态的优化,也避免了农业生产的高成本。

2.抓好工业经济的发展

无工不富,没有一定工业基础,仅仅依靠农业或第三产业,经济仍发展不起来。经济基础差,农业投入就很少,农业的负担也会加重,农业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制约。

3.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

将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化,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用管理现代企业的办法,进行农业生产和开发,可以极大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促使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切实优化农业经济模式。

4.加快小场镇建设

小场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小场镇发展起来,一方面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服务场所,也为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场所,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民群众收入增加,需要改善生活环境和条件,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齐全的小场镇是较理想的选择。因此,要不失时机地加快建设。

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篇6

一、河南的优势区域地理条件的应用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河南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

1.巩固农业基础

(1)河南发展农业的优势。

气候适宜。地处于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属于过渡性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的特点,全年无霜期长,光照充足,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

地势优越。河南省的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环绕,中间有陷落盆地,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冲积大平原。山区丘岭与平原面积几乎各占一半。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动植物资源丰富,为农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生长、灌溉条件。

悠久的历史。追溯到炎黄时期,河南就已是农业文化的发源地。农业技术的传播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史实也验证着河南农业的良好基础与优势。

(2)改进措施。

坚持农业技术革新。通过提高科研水平与科技成果转化率,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使河南农业顺利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型农业过渡。

加大科研投入,更新农业科研设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市场意识,促进科技产业化发展。

2.发展工业条件

河南发展工业的可利用的优势在于其具有以下优势:

资源丰富。河南地层齐全,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种类丰富,储量大,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优越的资源条件成为资源密集型工业发展的沃土。

交通通达。其区位优势为铁路、公路、空运及管道的枢纽地段。运输便捷,运输价格低廉。进出口优势明显。

人力资源丰富。河南作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拥有上亿人口。劳动力丰富。高等院校聚集,教育资源丰富,拥有大量优秀高素质的劳动力。

3.发展交通物流

利用河南区域地理优势条件发展农业、工业与交通物流等行业将成为河南发展的重要途径。

河南地处中原,是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到西北部经济开发地区过渡的中间地带,经济区域之间有良好的通达性,物质资料、信息流通快捷。这种经济地理的优势是发展物流的极大优势。

接近原料地与消费地的双向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及接近原料供给地,巨大的市场潜力及接近高收入、高消费的消费地,这种双向优势有利于发展物流配送中心。

交通运输网密集。河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和铁路通车里程均居全国第一,河南很多城市也因此而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二、河南优秀的人文地理条件的应用——大力发展旅游业

旅游业本身符合可持续发展,低成本投入,高附加值等第三产业的优势。是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河南发展旅游的优势在于:

(1)旅游资源质量高。

美学价值高。自然景观丰富,随着山水变换,自然节气更替展现出不同自然美感。郑州嵩山、洛阳龙门、信阳鸡公山、焦作云台山、济源王屋山、鲁山石人山、林州林虑山都是部级风景名胜区。近年陆续开辟、推出的新乡八里沟、嵩县白云山、焦作青龙峡等名山秀水,风景奇绝,更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

科学价值高。如长江三峡典型的河流峡谷地貌,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一系列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都是生物资源丰富的地方。河南地形类型丰富对考古研究等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历史文化价值高。河南旅游以拥有丰富的古文化旅游资源而著称。蕴藏在这里的东方文化内涵丰富精深,风貌珍贵独特。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河南省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境内著名的古都有“黄河之都,黄帝故里”的省会郑州,“千年,牡丹花城”的洛阳,“东京梦华,北方水城”的开封和“殷商故都,汉字故乡”的安阳,均位于中国七大古都之列。夏商的遗址、战国的青铜器、两汉的石刻、三国的古战场、北魏的禅林、隋唐的石窟、北宋的古城、明清的祠庙,漫漫的历史长河留下了数以百万计的文物,使历代王朝的文化精髓积淀下来,在河南16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筑起一座浩瀚的历史实物博物馆。

(2)资源集群状况良好。洛阳、开封、新乡、登封等几大旅游圈,向周边县市辐射。黄河嵩山旅游线路更是经久不衰。

(3)景观组合良好。人文地理文化以独特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了河南风貌,将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山水相结合,达到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彰显河南厚重的文化底蕴。

(4)地理位置优越,与经济发达地区距离小。位于中国中部,临近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经济市场广阔。

(5)交通便捷。河南位于全国铁路公路交通干道的中心枢纽位置,交通便利。

(6)基础设施良好。随着河南旅游业的日益发展,其在行、游、住、食、购、娱等方面的服务质量日益提高,从而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

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篇7

(一)必须坚持从解放上要潜能。要大力推进思想解放,切实解决好“敢不敢”、“能不能”、“会不会”、“有没有”的问题。即:敢不敢正视现实、面对风险、坚定信心,做到不畏难、不回避、不动摇,坚定不移坚持发展;能不能把高级形态的发展要求同低级形态的发展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不盲从、不拘泥、不蛮干,科学理性谋划发展;会不会把面向全国的大政方针演化为针对地区的发展举措,做到不机械、不固守、不走样,务实创新推动发展;有没有把握趋势、掌控局势、引领来势的视野、胸襟、见识和能力,做到不短视、不迟钝、不落伍,与时俱进主导发展。

(二)必须坚持从结合上要发展。要坚持把上级的发展要求同地区的发展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做到“突破瓶颈、放大优势;找准路径、重构优势;明确战略、发挥优势”。“突破瓶颈、放大优势”,就是要集中突破人口和生产力布局瓶颈,放大人口少土地多、水脉动脉集中、生态环境优良的优势;突破区域边缘化瓶颈,放大向北邻接俄蒙、向东融通东北、周边资源富集的优势;突破农牧业基础瓶颈,放大生态环境相对良好、立地条件相对优越、增收提质潜能相对较大的优势;突破资源转化瓶颈,放大域内资源相对富集、域外资源整合条件较好、整体开发相对较晚的优势;突破旅游产业化瓶颈,放大文化旅游资源稀缺性高、组合性好、吸引力强的优势。“找准路径、重构优势”就是加速收缩转移进程,推进基地向水脉、人口向城镇、产业向园区、园区向城市的集中,重构布局优势;以路网、电网、水网为依托,加速区域通道网络建设,重构区位优势;以500万亩水浇地、400万亩旱作基本田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重构水土资源优势;以建设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冶金有色基地、重化工基地为重点,高起点建构主导产业体系,重构资源转换优势;以大乌兰浩特和阿尔山市这“一大一靓”为龙头,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化进程,重构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明确战略、发挥优势”,就是要不断强化抓第一要务、抓增收富民、抓基础建设、抓改革开放的意识,坚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瓶颈谋求发展;强化“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七年大变化”的发展步骤,循序渐进推动发展;强化“环境——项目——干部”工作主线,抓住要害主导发展;强化“民生为本、生态为先、发展为上、投资为要,推进开放、收缩、转型、突破,实现绿色兴安快速崛起”的发展基调,发挥优势,科学发展。

(三)必须坚持从基础上要实力。要坚持从加强支撑区域发展的交通路网、电力点网、水利库网建设入手,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要大手笔规划、高起点建设核心城市、城镇村带、产业园区,着力改善人口和产业集聚的基础条件。要切实加大资源勘查、开发、整合力度,尽快突破资源配置的规模瓶颈。

(四)必须坚持从起点上要赶超。要紧扣地区实际,坚持在强化农牧业基础的起点上快速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在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的起点上推进工业化,在推进农村牧区城镇化的起点上推进城市化,在推进农牧民工人化的起点上推进农牧民市民化。

(五)必须坚持从开放上要动力。要坚持不懈地推进融入东北、蒙东的进程,推进向北开放的进程,推进向国内开放的进程,以环境营造、项目牵动为主要手段,以吸引外部投资、集聚外部要素为主要目的,借助外力推动地区快速发展。

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篇8

关键词:农业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比较优势

目前中国农业一方面土地、水资源严重匮乏,另一方面部分农产品、劳动力过剩等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农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外农业跨国公司对中国农业经济的主导作用明显增强。中国政府为了缓解当前的这种局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去投资。国内相当一部分农业企业技术力量较雄厚,已具备较强的产业优势和综合竞争力,但受制于有限的土地和市场,难以进一步扩大发展。在此情况下,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可缓解国内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绕开国外贸易壁垒,既为占领国外商品市场、获取境外农业自然资源创造了条件,又可以加快催化和培育中国具有著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农业公司,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对开始“走出去”的中国农业企业具有指导和借鉴的作用。

一、中国农业企业需要“走出去”,也能够“走出去”

(一)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短缺

中国是一个劳动力丰富而土地资源、水资源、草地资源等相对稀缺的国家。不平衡理论(hwy-changmoon&thomasw.roehl)认为,存在资产相对不平衡的企业,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在国外市场寻求补偿性资产,从而使其资产组合达到平衡,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战略地位发生根本性逆转。因此,对外直接投资是处于相对劣势的企业增强竞争实力,在竞争中实现赶超的有效途径。无论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还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企业的生产活动都与农业自然资源紧密相连。不平衡理论说明当有些农业自然资源在本国不能提供或是不能全部提供时企业可以寻求资源的进口,但这样会导致本国企业生产活动对外依赖性增加,甚至还可能威胁到国家的农产品安全,这时农业企业的海外投资就成为获取农业自然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当前应该加强引导农业企业发展跨国经营,拓展国际市场,开展境外农业资源合作开发和农产品加工,加快境外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建设步伐。

(二)中国正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高速增长阶段

邓宁(john.h.dunnin)的对外投资周期理论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划分了四个经济发展阶段。认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000美元~4750美元时一国对外投资增加,增速有可能超过外资流入增速。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7月2日的经初步核实的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340507亿元,根据2010年7月27日1美元=6.7797人民币元汇率折算,并按全国13.38亿人(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信息网)计算大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753.69美元,正处于对外直接投资高涨阶段(这里用国内生产总值代替国民生产总值)。在邓宁看来,跨国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会随着经济发展而进行动态演进。虽然该理论在分析中只用了人均这个单一指标并据此来判断企业整体所具有的优势状态和对外投资直接规模,其结论很难说是全面的,但从跨国投资的实践看,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地位的变化大体上符合这一发展趋势,所以该理论也可以作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判断依据。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农业已经在产业体系、研究体系、人才培养、高科技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这是中国农业进行国际投资的先决条件。

二、重视培育和发挥比较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通过采取适当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和培育出对外直接投资所需的某些比较优势,进而利用这些比较优势参与国际投资。正如拉奥(sanjayalall)的技术本地化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发展中国家企业能够在较低技术水平基础上形成赖以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特有优势,也就是说当发展中国家对来自发达国家成熟技术进行本地化改造后,就具有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另外,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本身会使企业获得和增加新的优势,因为跨国经营不仅是企业实现优势的活动,而且是企业在更大的空间内寻求优势,发展壮大自己的活动。所以,中国农业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

(一)组建大型跨国农业企业集团,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海默(hymers.h.)的厂商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规模经济优势是企业特有优势之一。跨国企业通过水平的或垂直的一体化经营可以取得当地企业所不能达到的生产规模,降低成本。跨国企业还可以实行国际专业化生产,利用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

,合理布置生产区位来取得企业内部与外部规模经济,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从整体上看,目前中国农业企业和国外大型跨国农业公司相比规模还较小,集约化程度还不高。企业规模小,企业内部市场就小,外部交易成本就较大,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更难以与外国大型跨国农业企业抗衡。为此,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围绕壮大主业,加强国际资本运作,开展和规范企业兼并、收购,提高企业集约化程度,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二)培育世界品牌的农业跨国公司

厂商垄断优势理论还意味着培育世界品牌的重要性。培育世界品牌的跨国公司,已成为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战略。像泰国正大集团、嘉吉、美国先锋国际良种公司、德国kws种业集团、美国孟山都集团等这样一批跨国农业公司,它们能够持续增长几十年、上百年,能够在世界市场获得统治地位,是与其品牌经营策略分不开的。中国农业跨国公司还处于起步阶段,属于发展中国家小型的跨国公司。培育世界级的品牌对中国农业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三、人民币升值为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机遇

阿利伯(r.z.aliber)的资本化率理论认为货币市场的不完全导致了目前世界上存在着若干通货区域。各种货币的地位强弱不同,强币的币值稳定,汇率坚挺,而弱币正好相反。强币通货区的跨国公司用该种货币购置其他区域资产是有利的。另外,该理论还认为强币通货区的跨国公司,能够以较低的利率在金融市场筹资,从而为其在海外投资设厂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达22%。在汇改推进的五年中,人民币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一方面中国外汇储备居高不下,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国际市场要求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呼声不断。在可预见的将来,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不大可能逆转。另外,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许多资产的价格进一步下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并购的成本在进一步降低。特别是有些国家,有些经济体,为了应对危机、振兴自己的经济,出台了许多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和措施,消除了原来设定的一些政治。这些都为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一个重要机遇。

四、重视“走出去”的区位选择,加强对周边国家或地区的投资

一国企业“走出去”首先面临的就是“走到哪里去”的问题,所以区位的正确选择是企业能否成功“走出去”的关键。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都十分关注企业“走出去”的区位选择。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认为在海外经营的地理扩展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离”(包括文化、习惯和语言等)的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首先是利用种族联系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累,逐步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最后为获得更复杂的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存在密切联系。中国农业企业在“走出去”的区位选择上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如果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开拓市场,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那么就应该进入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基础条件和制度环境较好的国家或地区;(2)如果企业是为了提高技术水平,就应该到技术资源与智力资源密集的地方投资。尽量采取与具有最新技术的企业合作或合资的方式,充分利用技术溢出效应,获得国内得不到的技术和管理技能;(3)如果是为了回避贸易摩擦,则应该到那些市场准入门槛高、贸易摩擦频繁的国家和地区投资;(4)资源开发型企业可以到东南亚、拉美和非洲等农业自然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好的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去投资,通过对外投资建立海外农产品供应基地。

根据弗农(raymond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当前中国农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应以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为主,一方面这些国家符合中国农业结构特点,可减少投资的风险,另一方面因为这些国家多是华人聚集地,与中国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对这些国家的特定区位比较优势。如印度尼西亚是农业大国,但农业生产水平相对中国较为落后,每公顷土地棉花产量仅2.7吨,在农作物品种选育和应用上与中国有较大差距。但该国土地资源丰富,有1300万公顷的土地可以用来种植棉花,气候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条件极佳,但每年却要花费大量的外汇进口棉花、稻谷等农产品。

参考文献:

[1]俞毅.论中国对非洲跨国农业投资的战略构建[j].农业经济问题,2009,(11):33-39.

[2]尹成杰.农业跨国公司与农业国际化的双重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10,(3):4-10.

[3]江小涓,杜玲.对外投资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经济研究参考,2002,(73):13-25.

[4]陈华.厂商垄断优势理论与中国境外企业特有优势

提高的分析[j].财贸研究,2001,(2):24-26.

[5]宋桂峰.跨国公司理论到实践分析以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j].时代经贸,2007,(12):28-29.

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篇9

问:为什么要对我省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进行重点规划?

答: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有利于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有利于实现区域内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有利于增强四川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我省生态类型多样,农业资源丰富,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近年来,我省在推动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比较优势和有鲜明特色的区域布局尚未形成,还必须通过系统规划加快推进步伐。

问:对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进行规划必须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答:一是生态适宜原则。立足资源条件,突出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重点规划核心区和适宜区。二是市场导向原则。立足多样化、优质化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重点推进原则。将有限的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集中用于有区域比较优势和特色的重点农产品上,抓好基地建设,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是产业化开发原则。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产业体系,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效益农产品产业生产带和优势区。

问:我省规划的特色效益农业主要涉及哪些产业?

答:规划的具体产业是马铃薯、茶叶、柑橘、油菜、蔬菜(食用菌)、蚕桑、特色水果、中药材、花卉、烟叶等十大产业,这些产业都是从我省自然生态条件、农业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和市场前景等方面分析,同全国比较具有明显优势或特色,发展潜力较大,通过3―5年努力可以做强做大到全国第一、第二的优势特色产业。

问:我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经过5年努力,建成马铃薯等十大优势特色效益农产品核心生产区和产业带,实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开发,大幅度提高产品优质率、加工转化率、品牌知名度,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四川省农业产业体系,十大产业的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三强,成为全省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比如,规划中提出要将我省建成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的马铃薯产业强省和全国最大的柠檬生产基地、橙汁生产加工基地。《规划》还明确提出,到2012年,全省十大产业综合产值达到3010亿元,比2007年增加1469亿元,增长95.3%,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1700元以上。

问:如何在推进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上做好文章?

答:一是强化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规划引导。突出优势核心区建设,促进优势特色产业迅速由点状向带状、块状集聚,形成产业带和产业集群。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投入机制和组织方式创新。建立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创新投融资办法,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采取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原料基地建设、技术创新、名优品牌创建。探索组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

三是加快研究推广核心产业发展技术。特别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实行良种、良法配套,生产、加工并进,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农业示范园区。

四是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打造一批全国一流的大企业、大集团。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

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篇10

关键词: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化

工业化发展现状

对于工业化发展状况,目前已有部分专家和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如:王秉建(2008)对工业化水平进行了评价;胡亭亭(2007)对工业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余华银(2006)对工业化的进程进行了评价等。通过对研究的梳理可知,工业化的发展状况为:工业化进程慢于全国,工业化已处于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期的初期,但与全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工业高度化水平低于全国,高度化进程也相对较弱,工业处于由重工业化阶段向高加工度化阶段转变时期,工业高度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工业高度化水平明显偏低:轻工业中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比重低;重工业中加工工业比重低;重加工工业内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业的比重低。

现阶段工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

(一)外部环境

1.有利条件。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新区域工业化模式下,人们开始重视农业地区和农业的发展。一方面,工业化的目标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大力发展农业和农业地区经济;另一方面,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使得农业的价值得到了重新认识。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工业化的内容不再是狭义的,而是通过包括农业在内的各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农业不仅是加速工业化的一种工具,而且本身也是工业化的目的;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人们消费结构升级促生新机遇。虽然面临这一系列约束条件,但是,仍然存在有利于工业化的机遇: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一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内陆地区转移。可以选择适合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积累工业化的资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特别是对绿色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为发挥其优势,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提供了机遇。

2.不利外部条件。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于来说尤其明显,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二是农村就业和增长局面趋于严峻。三是质量安全事件对农民、农业产业的冲击不可低估。民以食为天,我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10%,粮食安全现状面临严峻考验。作为粮食主产区,在粮食安全体系中承担了重要责任,2008年平均粮食产量为604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78%。因此,在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时绝不能以损害农业、减少粮食产量为代价。

(二)内部条件

丰富的资源条件。处于我国腹地,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有色金属等。同时拥有大量的水资源。以中部五省为例,不仅拥有长江、淮河等水系,还拥有鄱阳湖、洞庭湖和巢湖等三大淡水湖。丰富的农业资源,有利于农、林、牧、渔的全面发展和形成较高的农业生产率,为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广阔的资源配置空间和环境。

优越的地理区位。从地域优势看,位于长三角腹地,东临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西连广大中西部地区,承东启西,地跨江淮,交通发达,发展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可充分利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信息、资金,接受辐射,又可面向全国,推广自己的优势产品。特别是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的升级换代,将逐步淘汰一部分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重要的劳务输出人口大省,积累了相当的技术和资金要素,已完全有能力承接长三角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转移,这些都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较强的科研优势。从科研优势看,的高校、科研单位众多,合肥是全国四所科技城之一。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各类研究与开发机构1057家,其中国有独立科研机构116家(包括20家中央在皖科研院所、96家省属及省以下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154家。这些科研机构特别是一批中央在皖科研院所,是科技资源优势的集中体现,强大的科研优势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研条件。

良好的生态环境。由于长期以农业为主,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因此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工业较少,这使得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较好的保护。可以充分利用生态优势,跨越重化工业阶段,直接进入高起点发展对环境要求高的生态产业。

不利的因素。“三农”问题依然比较突出。面临严重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生产、生活条件较为恶劣。农业比较效益低,市场化发育程度低,小农生产的特点导致农业省在农业中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无法发挥出来。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且商品意识、创新精神和经营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农业省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三农”问题对工业化发展来说,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现代农业驱动型工业是工业化的现实选择

综上,结合实际,笔者认为应选择现代农业驱动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依托区域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围绕现代农业这个核心,把农业资源深度开发产业确立为区域主导产业,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劳动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入市场的工业化道路。这一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现代农业驱动型工业化模式符合新型工业化的特点。由于符合本阶段的资源禀赋结构,可以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在此战略下建立的产业体系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发展壮大。通过产业的发展,利益的积累可以逐步改变的资源享赋结构,实现由农业省向工业省的转变。在资源禀赋结构变化后,现代农业有可能不再占主导地位,而是由更符合区域资源禀赋结构的产业取代,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形成现代农业区域聚集优势,获取重要资源。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具有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业经营一体化的特征,产品附加值高,有很高的投资回报率,这样就可以吸引区域外资金、人才等要素的流入。通过产业聚集主动吸收资源的作法,改变了以往被动等待资金、技术支持(即简单的工业反哺农业)的引资方式;改变了因传统农业效益低下而出现资源净流出的局面。通过市场化竞争吸引要素的方式,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找准定位,确立主导产业。首先,的比较优势在农业,新型工业化的重点应放在农产品加工业。其次,如果不发挥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比较优势,提供更为丰富的农产品和深加工品,发达省份就会将需求转向国外寻求替代供应者,这样,就会失去发展的外部市场。区域工业化理论认为,有竞争力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而现代农业正是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因仅使用传统生产要素的农业是无法对经常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的,但现代化的农业能够实现。

可以有效克服资金瓶颈的约束。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所需资金少、投入门槛低,是一种适合的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形成良性联动关系,可以通过加工增值农副产品,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户积累能力,为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积累资金。

能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由于现代农业驱动型工业化模式强调工业与农业的联动关系,必然促进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在农业内部吸收大量劳动力,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传统工业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新型工业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胡亭亭.欠发达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与创新—以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