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基本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43:19

中医的基本理论篇1

循证护理近年来已在我国护理领域迅速推广,意为“遵循证据的护理学”,可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获的临床资料,结合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考虑患者的愿望和价值,制定完善的护理措施。实践步骤为:确定问题;检查有关文献资料;评价证据的真实可靠程序及临床价值;根据资料、护理人员、患者三者之间的能动关系制定最佳护理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自评和评议。中医基础理论以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护)为特点,以中医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与病理为基础。中医一贯重视护理,古训有“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之说,中医护理包括精神修养、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护理与禁忌及用药护理等方面的内容。为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在护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循证观念,围绕以“患者为中心”创造特色整体护理。

2循证护理与中医基础理论的联系

2.1以实证为依据循证护理的核心思想是寻求证据,应用证据。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应用实证,以对患者实施最佳的护理。中医基础理论是通过整体人体感官的“望、闻、问、切”获取患者宏观物理表象及自我感受,将这些信息“四诊合参”,经过归纳、辨析,形成对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功能状态的认识,作为论治施护的目标和证据。两者都重视临床证据和文献依据,但层次、角度和目的有区别,循证护理注重的是对诊断和治疗结果的量化,标准化分析与评价,主要用于指导临床决策,而中医护理更重视患者个体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表现,对文献研究也偏于定性而无量化,缺乏统一标准。

中医的基本理论篇2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共同体障碍;优势与不足;研究路径及特点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002-02

引言:随着我国中医基础理论的正式建立以及着手研究,迄今为止60余年的甲子轮回、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从最初的中医经典理论基础研究、梳理以及构建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到现在的多学科性的专题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就目前中医基础理论的整体研究来看,其在理论研究的基本原则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严重的阻碍了我国中医科学的发展。因此,应该加强中医与现代医学相关学科紧密联系,促进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新内涵的建设,从而能够推进具有中医特点的新兴医学理论学科的发展。

1清醒认识中医所遭遇的共同体的障碍

中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医学体系,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在文化、方法论以及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方面的原因,我国的中医基础理论在研究过程中存在前所未有的共同体的障碍,下面就共同体障碍的具体表现进行简单的分析:

1.1科学共同体的障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科学共同体障碍,指的是中医学方面形成的理论、方法难以与目前的大科学体系相融合发展,直接导致了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缓慢,也使得中医学基础理论在实际的研究发展中难以形成理论、技术以及实践三者相结合的循环发展机制,从而影响了中医学整体的发展。

1.2受众共同体的障碍。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目前我国的民众接受的医学理念和知识,基本都是建立在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的西方医学上,对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医学术却不是很了解。由于中医医学发展缓慢,而西医却在普及和发展,我国作为中医的发源地,民众对于中医的任课也兴趣不高,从而影响了中医学术研究的的社会地位,以及心理地位,进而对中医的发展以及潜能的开发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2正确评价中医基础理论的优势与不足

正确的评价中医基础理论的优势与不足,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即从理论的分类、理论的发生以及理论的推演结果进行评价,下面就此进行简单的分析阐述:

2.1从理论的分类评价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理论主要是由科学理论、数学与逻辑理

论三部分构成,其中科学理论主要指的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也即是对于事物的客观看法和评价,数学理论是是从数学的基础之上对事物进行规律性的认识,逻辑理论指的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逻辑认证。就中医基础理论来看,其在科学理论方面还是具有较大的优势,其本身具有中医,中药的基础性体系,而在数学理论以及逻辑理论方面则是较为欠缺,这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2.1从理论的发生评价中医基础理论。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构成的仔细研究分析,

我我们可以得知中医学的推理发生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思维模式为基础,这也可以说明中医学基础理论并不是以经验成分与模式推演所形成的非经验成分的混杂,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中运气学为基础,这也使得中医学从发生的角度来说,优势在于理论性较强,不足之处在于缺少必要实践,因此,在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应对其中的模式与经验的成分进行判别,尽可能的应用现代实证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2.3从理论推演的结果评价中医基础理论。任何的科学理论,都是具有解释、预见两项功能的,这也是科学理论对客观事物进行本质和规律性总结的基础。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传统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形成主要是以中国古典的“运气学”为基础。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形成不仅仅具有经验性的概括总结,同时还具有各种模式的推演,这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优势,但这也影响了中医基础理论对现代临床医学的指导。

3明确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路径及其特点

就目前我国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路径来看,主要还是由理论研究、临床总结、实验研究这3种路径构成,下面就这三种路径及特点进行简单的分析:

3.1理论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理论研究路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中国古代相关的中医文献为基础,从演变的规律,体系结构以及病证论治用药规律等方面进行研究。该路径的特点在于难以形成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可持续性以及中医的理论、技术以及实践的循环机制。二是以中医理论现代研究文献为基础,进而进行梳理、总结以及详细挖掘研究。该研究路径的特点在于局限性,难以对中医理论进行整合集成。

3.2临床研究。临床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形成的重要途径,临床研究简单来说就是根据病情实际进行总结,该路径的特点在于因为现代医学的进步,导致临床研究

的实践机会越来越少,难以真正在中医的临床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科学的中医基础理论。

3.3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当代医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实验研究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实验,可以对一些医学理论进行验证,但是对于中医医学来说,中医理论是以“象”思维作为基础理论构建的基础,西方医学则是以还原论作为指导思想,因此,在实验之中如何融合这两种不同思维的思想,这是实验路径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中医理论中的科学问题。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是我国中医医学学术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最为艰难的部分,因此,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而言,政府及中医相关的机构应该持着开放的态度,欢迎社会以及各个医学研究机构的参与。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具体研究方面,应该在继承经典的中医基础理论科学的基础之上,努力创新,用中医现代化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思想,同时加强中医学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研究,寻找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现代科学的结合点,从而加速我国中医的发展,推动中医科学的发展与更新。

参考文献

[1]邢玉瑞.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内涵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12).2473-2474

[2]林德宏,张相轮.东方的智慧[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605.

[3]王庆其.黄帝内经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1.

中医的基本理论篇3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概论;教材建设;非医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05-02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中医药院校新兴专业应运而生,如我校陆续开设了公共管理、医院管理、法学、医学英语等非医学专业。这些专业培养目标并非是医护人员,但毕业后的工作大多数都与医疗相关,这就要求该类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学知识背景[1]。因此,在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都开设了一些概论类中医课程,使该类专业学生在扎实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中医学知识。《中医学基础概论》为我校针对这些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四门基础课整合而成,分上下两部。该课程建设的目标,即通过合理精选内容教学,组织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等,为非医学专业学生提供一个结构较为完整、合理的中医学知识框架,使其能够利用有限的课时达到对中医学基础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以后工作有所裨益。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课程的具体化[2]。目前所使用的《中医学基础概论》教材,是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四门基础课的内容组合而成,编制时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删除了一些重复的部分,但四门课程基本还保留原课程的基本框架结构。但由于篇幅所限,很多篇章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缩写,使得该教材成了四门基础课的缩写版,这就造成了该门课程知识点繁多,内容庞杂,几乎涵盖了四门课程所有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数有限,讲课时教师不能缩减授课内容,对于很多知识点只能点到为止,无时间深入展开。对于学生来说,在很短的时间内既要理解和掌握大量生疏拗口的术语,又要了解或掌握各种中医理论的内涵、特点、功能等,加之老师没有时间就一些难点进行深入分析,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感到困难吃力,并逐渐失去兴趣。因此,根据非医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结合非医专业的实际需要,组织编制更为适合的教学大纲和修订特色教材,成为非医专业中医学基础概论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该课程开设已近十年,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的思索,对该课程在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提出一些探索性建议。

一、按照中医理、法、方、药的思维逻辑关系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理、法、方、药是中医学关于诊断与治疗操作规范的四大要素,也是贯穿应用中医理论、诊法、治法在临床实践中的思维方法,体现了中医的优势和特色。《中医学基础概论》包含的中医学最重要的四门基础课程,也正是理、法、方、药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因此,在教材编写时,建议打破原有四门课程的界限,将所有知识点重新整合,按照中医理、法、方、药的思维逻辑关系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注重前后教学内容的衔接,使得整本教材的内容沿着一条主线贯穿下来,显现中医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相互关联性。具体讲,可在总论中重点介绍中医学的特色,以及中医临证的特殊思维方法,然后按照: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学说,法――中医的特色诊法和辩证论治方法,方――体现治法的经典方剂,药――构成方剂的常用药物,组织归纳全书内容。在编写过程中要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与主线关联度不大的内容该删除的就删除,该简单介绍就简单,对于一些核心的理论与知识点,尽量详尽介绍,但也要考虑非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论述要通俗易懂,不要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加强不同课程知识点的融合,体现整体优势

在确定整本教材主线的情况下,我们要反复琢磨教材内容,对涉及的四门基础课程的各个知识点进行综合和融合,这种融合不是对具体知识点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合理比例,将相邻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糅合在一起。中医学理论自成一体,其各部分内容常相互佐证或互释,在论述某一基本理论时往往要涉及后面章节的内容,甚至是中药学、方剂学或其他专业课的内容,例如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部分则会涉及藏象、诊断、治则、药物等各方面的知识,这就为多章节知识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但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相互印证关系,也为内容的整合设置了难度。因此,我们在融合相关教学内容时,应该打破以前的章节框架结构,重新梳理整合各知识点内容,每个知识点只保留核心内容,而其他相关的或外延性的内容,分散到其他相关章节。如上面提到的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部分,可以从阴阳五行学说中删除,而在藏象、诊断、治则等章节编写中,体现该学说对各部分的指导作用。如此整合不仅可以避免各章节之间内容的重复,简化教学内容,而且加强了相关章节之间的联系,显示了中医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相互关联性,也使教学实施更具有现实可行性。

三、把握中医学的精髓,凸显中医学思维方式

中医学是祖国的传统医学,至今仍以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独立于世界传统医学之林。中医学孕育于中国传统人文土壤之中,与西方现代医学有明显的异质性,具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比如较多地运用哲学思辩,甚至直接借用哲学原理阐述医学现象。因此作为中医学概论课程,不仅仅在于给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中医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建中医学自身的思维方式,自觉运用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理解和看待生命现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和把握中医学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的精髓。这就要求在教材编写中要彰显中医学的学术特征,在不同章节内容设计时,注意渗透中医“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辩证论治”等基本观点,注重对中医经典理论的引用,使得全书显示出浓郁的中医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限的课时,使学生受到独特的中医文化、中医思维等熏陶,最终能够感悟中医,喜欢中医。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非医学专业《中医学基础概论》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在教材编写和教案制定上进行探索和改革,从非医学专业的功能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按照中医学独特的思维逻辑关系,精练浓缩中医学基础知识,优化知识框架结构,编写一本高度融合的、专门针对非医学专业的综合性中医教材,将有利于非医学专业学生获得良好的中医学背景知识,对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中医的基本理论篇4

【关键词】中医基础相关课程优化整合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及《内经》均为中医基础相关课程。这三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多有交叉、重复,个别地方还存在知识点的遗漏等问题。因此优化整合这三门课程,使课程之间的联系及分工更为合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1

《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

这两门课程之间的交叉重复主要体现在《中医诊断学》的脏腑辨证与《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的病理表现之间。这部分内容两门课程之间的重复过多,讲解的时候又都作为重点,实属不必要的重复。

2

《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

《内经》是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之后的提高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课在讲解中医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时经常用《内经》原文进行了引证。这些原文及原文中体现的医理在两门课程中都要进行讲解,也属于不必要的重复。相反有些内容如十二经脉循行原文等,两门课程又都没有介绍,这样就造成了这部分内容的脱节。

3

优化整合三门课程的方法

3.1

重新修订三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

组织三个教研室的教师认真研究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课程之间交叉、重复及遗漏的内容做出明确界定,进一步做出合理分工,重新修订三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

针对《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在脏腑辨证方面存在的重复,采取《中医基础理论》中详细介绍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中医诊断学》则以引导学生复习《中医基础理论》中讲过的脏腑病理表现入手,加上四诊中的舌诊和脉诊即由学生推导出脏腑辨证的证候特点。这样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又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对于《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中重复的原文,在中医基础授课时主要引用内经原文进行解释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侧重介绍医理部分。《内经》授课时除介绍文理以外,对于医理部分应在中医基础介绍的基础上进行拔高和深入展开。对于经络循行这部分内容,则明确了由《内经》进行讲解原文并要求学生背诵,而《中医基础理论》则用白话文进行简单介绍。这样既可以减少重复,又可以避免知识点的遗漏。

3.2

培养教师能够讲授三门课程

通过组织三个教研室的教师互相听课、集体备课,共同研究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每名教师都能够兼上其他两门课程。这样由一名教师同时讲授三门课程,可以清楚地掌握哪些地方已经讲过了,或者将要在其他两门课程中详细介绍,这样可以最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使这三门课程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陈彩燕.论整合课程与分析课程的并存关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9124.

[2]李云海.张雪荣.论中医经典课程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2):101102.

[3]孙爱云.中医学在当展的思考[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2):13.

中医的基本理论篇5

关键词:心血管手术;麻醉;双基教学;创新教育

abstract:thehighriskofcardiovascularsurgeryanesthesia,anesthesiaandnoncardiacsurgerymanagementconcernisobviouslydifferent,theprincipleofanesthesiahasitsownparticularity.Doctorsoftencardiovascularanesthesialesscontact,theoreticalknowledgeandlackofclinicalexperience,helpimprovecardiovascularsurgerydoctorslevelisthekeytothe"doublebase"-thebasictheoryandbasicskillsthetrainingincardiacsurgeryanesthesia.thispaperstudiescoordinationbetweenbasicteachingandinnovationteachingintheteachingofthedoctorisdiscussed.

Keywords:Cardiovascularsurgery;anesthesia;"DoubleBase"teaching;innovativeeducation

S着医学的飞速发展和外科领域的不断扩大,麻醉亚专业人才的培养愈发重要。麻醉工作不仅关系到手术的顺利进行,更是患者生命的重要保障,心血管手术的麻醉是麻醉学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具有特殊性,围术期风险高[1]。进修医生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心血管手术接触较少,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不够扎实。因此,在目前广泛提倡创新教学的背景下,进修心血管手术的麻醉的医生也应注意“双基”-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教学。

1双基教学的概念及局限性

双基教学理论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学理论,可以看作是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为本的教学理论体系,其核心的思想是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但双基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准备性的教学方式,是具有一定限度的知识技能基础的储备。双基教学不仅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严重阻碍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而受到质疑[2]。因此,双基教学要适应学习化社会必须有所改变和进步。

进修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医生提升医术水平的重要途径。由于教育背景及工作经验的不同,进修医生虽然有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但对心血管手术接触较少,对相关基本技能、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并不牢固。因此,在本科教育中受挫的双基教学对心血管麻醉医生的进修教育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本文即针对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手术麻醉进修医生进行了“双基”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实施。

2“双基”教学与创新教学的关系

目前教学模式较为推崇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创新教学模式[3]。这种基于大量科研实践积累的理论课教学,以讲授心脏手术麻醉的核心内容、最新研究进展动态以及最新研制的新药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等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生动活泼、有深度,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主动自学、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心脏手术麻醉进修医生来自全国各地,学历和工作经验都不相同。因此在进修医生教学模式上,“双基”教学与创新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3进修医生的一般情况

北京安贞医院麻醉中心2010~2015年上半年共培养进修医生242名,进修医生的具体见图1~4。

由图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进修医生大部分来自三甲医院,年龄在30~40岁者居多,大多为主治医师,一般有5~10年的工作经历,临床经验丰富,但对心脏及大血管手术疾病及其手术的麻醉接触较少,仅1人来自于年心脏手术例数大于500的医院,心血管手术相关基本操作不熟练,对循环系统的生理及病理生理学,特别是手术治疗前后患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的理解不深刻,这往往成为制约进修医生进步的关键环节。因此,提高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水平是提升进修医生心血管手术麻醉水平的首要任务。

4“双基”创新教育一些设想和建议

2014~2015年,麻醉中心完成各种心脏及大血管手术麻醉10000余例,在心血管手术麻醉和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作规范和理论体系,能顺利完成各种复杂的心血管手术以及妊娠合并心脏病等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麻醉中心拥有各层次的医、护和技术人员207名,包括主任医师8名、副主任医师15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1名),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4名、60%的医师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

4.1重视岗前培训进修医生在报到后,集中组织学习培训1w,着重学习医院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熟悉心脏外科麻醉的各项规章制度,了解心脏手术麻醉医生工作的特殊性,使进修医生能够尽快的熟悉工作环境,进入工作学习状态。

4.2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麻醉是带有预测性的工作,麻醉医师不仅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应该能对病人围术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预见性,并能提前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治疗措施,这不仅需要临床工作经验积累,更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而理论知识的匮乏是制约进修医生进步的根本问题,在心血管麻醉的进修医生中尤其如此,培训单位应定期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讲解,并为进修医生的学习创造条件。

4.3重视基本技能的培养熟练的基本技能是临床工作的基础,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应该放手让进修医生去操作,增加锻炼的机会。心血管病患者围术期病情变化剧烈,危急情况较非心脏手术更为多见,熟练的技能操作往往能成为危急时刻患者生命的重要保障。麻醉医生应该能够根据所收集的信息正确分析围术期患者病情的变化,鉴别、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循环系统的监测是心血管手术麻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麻醉监测发展较快的领域之一,新技术如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漂浮导管、Flotrac系统等较多,心血管麻醉的医生需要掌握监测技术的操作,并能读懂这些监测所反映的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4.4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安贞医院是全国麻醉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进修期间,每名医生每天至少两台心脏或大血管手g的麻醉工作,麻醉对象从新生儿到100岁高龄患者,手术种类从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到心、肺等大器官移植术等。安贞医院目前可以完成主动脉夹层手术,全主动脉替换术,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复杂二次心脏手术术,瓣膜成形术,瓣膜置换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室壁瘤切除术,心肺移植术、复杂先心病矫治术等,进修医生可以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心脏及大血管手术。围术期正确的麻醉管理需要理论知识的指导,而理论知识也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证实。科室定期组织进修医生对临床典型疑难病例进行讨论,知识更新讲座和文献阅读。在该环节充分强调进修医生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提倡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例如以一个病例的发生发展为时间主线,以麻醉管理和各脏器保护为重点,充分发挥进修医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总之,在目前我国医疗环境和医疗现状下,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针对基层心脏手术麻醉进修医生的“双基”教学可以切实提高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从而稳步提升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大鹏,陈敏.心脏手术麻醉带教的几点体会[J].现代养生,2014,12:145.

中医的基本理论篇6

关键词:中医药;基本词汇;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34-02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自然、人文资源重新配置以求得其为人类共享效益的时代,中医药事业作为中国的传统医学事业,在中国这块神州大地上已经历经了几千年之久,让中医药事业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并跟随时代的步伐,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甚至是国际化的视野,需要对中医药事业进行有效的整理、规范和标准,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作为中医药专业的基本词汇也是一样的,只有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的中医药基本词汇才能为中医药更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近年,有关中医药事业规范化、标准化的讨论愈演愈烈,也涉及到中医药基本词汇的相关论著,但中医理论的现代语言阐述的文章则不多,然而,中医药基本词汇作为中医药学基本组成部分能够得到广泛关注也是近几年才兴起的。

一、中医药基本词汇历史的简单论述

近些年兴起的新兴学科――术语学,使我国传统词汇统一工作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推动了中国传统词汇全面发展进程。在古代,汉语词汇的统一工作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有着古老而光荣的历史,并为我国词汇的规范化工作奠定了丰厚的基础,也为现代各类传统词汇分支学科的规范化工作树立标杆。从《尔雅》、《说文解字》到《辞海》、《辞源》等都为现代辞书的编纂奠定良好的基础,再到现代,《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一系列汉语字典、词典的编纂都为我国汉语词汇的规范化做出重大贡献。在我国,初级状态的词汇标准化工作是“古已有之”的。同样,伴随着传统汉语的规范化、标准化的展开,为中医药现代的各项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奠定基础,中医药基本词汇也伴随着传统词汇的规范化和中医药的发展,并不断走向规范化的道路。

(一)中医药基本词汇形成雏形

中医药基本词汇体系初步形成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建立之初已独具特色,形成了一整套较为严密的命名原则与方法。如《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这部著作中详细提出了中医药学中的基本概念,如生理、病理、病因、病机等,并提出了中医药的相关基本概念的中医药专业术语,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六淫、四诊、治则、治法、制方、配伍等,基本奠定了中医药专业词汇的基本框架体系。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收集大量资料,写出了中医药经典巨作――《伤寒杂病论》,该书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提出397法,113方;《金匮要略》部分专论内科杂病40余种,载262方,书中记载了大量中医的病名、证名、药名等,这些一直沿用至今;再到中药学的经典巨著――《神农本草经》,书中系统讲述了中药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中药的用法、用则,提出了中药学的相关专业名词术语,如七情合和、药性配伍、四气五味等,并将记载的365味药物创新提出三品分类法的收药方法,另外,书中的大量相关药物的记载一直沿用至今,一直在中医药事业中发光发热,这些中医著作的传承推动了推动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虽然古代中国并未明确提出某种“标准”,却从专业角度对中医术语进行了隐形规范。

(二)中医药基本词汇发展成熟

两汉以后,随着新药物不断发现、外来医药传入等医疗活动的不断发展,中医药不断走向成熟,中医药基本词汇的规范化也出现了新变化:一是出现新的名词术语;二是随着传统中医药学发展和改进,对传统中医药有了更新的认识,对原来的中医药名词术语开展订正工作,将其中的正确的不断发扬光大,将其中的谬误加以改正。如南北朝时期,对《神农本草经》进行补充、整理,撰成《本草经集注》一书[1]。该书在原书的基础上新增了多味药材,如前胡、百部等。在唐朝时,国家新修药典《新修本草》在《本草经集注》七百多味药的种基础上,新增加药物一百多种,丰富了传统的中医药理论,该书为了药物的鉴别,还配绘了药图。北宋时期,是我国中医药著作高度发展时期,先后编写了《开宝本草》、《本草图经》、《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等一系列的中医药学相关的著作;南宋时期则编有《绍兴本草》[2],这些中医药相关理论书籍的编著均为中医药理论的完善提供保障。“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中医药发展到金元,形成了医学流派“四大家”,即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争鸣的局面。金元四大家在医学临床辩证取得成果颇丰,出现了许多临床辩证新术语。明朝,是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花费毕生心血编纂的中医药教材――《本草纲目》,该书将书中的一千多味药材按“从微至巨、从贱至贵、物以类从、目随纲举”等一系列的分类方法,将全部药材归为十六部六十大类,并依次排列,建构成明朝以前最完备的中医药词汇的基本体系。早在清朝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就要求医生处方所写药名必须使用通用名,开始注重中医药基本词汇书写和使用的规范统一。

近年来,卫生医学领域的基本词汇规范研究有了诸多进展,尤其在中医药学基本词汇标准规范方面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出台了相关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出版了一系列工具书、行业教材,建立了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编纂中医药学名词大辞典等。这些均推动了中医药基本词汇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医的基本理论篇7

课堂教学是西医院校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普通高等医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中医学多年来一直是西医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由于西医院校医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不同,如何针对西医院校医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中医学课堂教学质量,是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师长期以来积极探索的目标。承担了二十多年的中医学课堂教学工作,笔者有一些想法和体会,供同道参考。

1西医院校中医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1.1环境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以其独有的传播方式对传统的民族文化形成强大的冲击,对大学生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思维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样网络上和社会上有关中医学是“伪科学”的说法,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1.2中医学教材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材,现已更新至第8版,基本上是中医院校中医学课程的概括与浓缩,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学科内容,对学习西医学知识体系的医学生来讲,知识面广泛,概念抽象、语言难懂,肯定影响其学习兴趣。

1.3课程安排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三学年进行,这时的医学生已经经过较系统的西医学基础理论学习。西医学理论的学习,促进了西医学逻辑思维模式的形成,这时中医学知识体系的介入,强调哲学与类比思维,必然造成中西医两种思维模式的冲撞,加之中医学只是西医院校的一门辅助课程,课时不断压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1.4教学目标西医院校教学大纲对非中医专业医学生学习中医学的目标和基本要求大体一致,即初步具备辨证论治的基本知识,运用中医常用方剂和针灸来处理常见疾病,为在工作中学习或应用中医,进行中西医结合打下一定基础。实际上,西医院校的医学生将来多数从事西医临床、教学和科研等,经过短短一个学期的中医学学习,不可能完全掌握中医学知识,更别说将来运用中医知识来处理常见疾病,中医学学习变成了为被动地应付考试而学习,死记硬背,考完就忘,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1.5传统教学模式根据既往的教学体会,虽然中医学是西医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但由于中医学教学理念相对陈旧,教学方式简单、呆板,教学内容抽象、枯 燥、模糊”教学效率不高,理论脱离实际,“一言堂”、“满堂灌”,照本宣科,造成学生理解与记忆困难,课堂教学对学生吸引力下降,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西医院校中医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想法

2.1明确中医学的教学定位源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中、西医学,虽然分属不同的医学体系,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不同的思辨方式、不同的认知方法、不同的行医规范等,但在中国,中医学有其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拥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思维,至今仍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西医学一样有着相同的服务客体——人,有共同的研究方向——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保护人类健康,且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替代医学的兴起,中医学正在逐渐走向与西方主流医学汇合,美国FDa已承认中医学为“独立的完整医学系统”。基于此,需要明确西医院校中医学的教学定位,即学习中医学,可以完善西医院校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辅助或替代手段,为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创造性地研究中医药提供思路。

2.2明确中医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式与途径,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和中医院校相比,有其特殊性,对中医院校来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中医师,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使中医学生具备辨证论治的基本知识,运用中医常用方剂和针灸来处理常见疾病的教学目标不难实现,但对西医院校来讲,以传授西医学为主,中医学只是一门辅助课程,且学时在不断压缩,一个学期的中医学学习,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目标很难实现,另外从西医学生将来的发展来看,需要考虑中医学知识“学”、“思”、“用”的关系,所以需要明确西医院校中医学的教学目‘标,以中医学基本特点为主线,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现代研究成果,培养学生正确学习理解中医学“理、法、方、药”等基本知识的能力,初步建立中医学系统、动态、辨证的认知思维方式,为将来的工作实践和发展奠定基础。^

2.3改革中医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既往照本宣科、“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制约学生学习兴趣的桎梏,简单地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只是教材内容的重复,同样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在教学活动中,中医学教师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主导作用,采用开放、动态、交流的形式,围绕教学定位和教学目标,课件直观、形象、生动,教学内容系统、连贯、科学、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思维共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西医院校中医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体会

3.1重视绪言导论教学绪言导论是教材结构系统中的重要一项,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概括说明了教材的整体内容和课程在学科中的地位,对教材的学习将起到引领、提示、导向等作用。绪言导论教学尽管是在课程之初,但其引领及导向必然贯穿整个授课的全过程。同样对于西医院校的医学生,绪言导论是他们正式接触中医医学体系的第一堂课,第一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中医学的认识和学习的动力,在整个学科教学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性。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从医学的概念引入,结合世界医学的分类和中西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讲解中西医学学科属性的异同和认知方法的差别,使学生正确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理解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不同于西医学的思维方式。同时围绕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讲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成就,如中医学理论体系四大经典著作,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的医德思想,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世界影响,以及中医学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思想共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再者围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讲解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形成的影响,使学生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了初步的理解,带着好奇心和探究欲,逐步合理、有序地转变认知思维方式,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3.2重视认知思维方式培养教师一谈到中医学认知思维方式,就想到灌输或转变,事实上,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爆炸”,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思维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便学生当时接受了灌输的所谓中医认知思维方式,等再学习其他课程,看到与中医学理论不相符的情况,仍然会困惑,仍然会反思,所以说学生都有一定的批判意识、质疑精神及创新能力,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转变教学理念,发挥积极引导作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给学生阐释这样的观点,任何自然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对中医学、西医学来讲也是如此,中医学独特的司外揣内、取类比象等认知方法属于形象思维,以五脏为中心的“功能系统”,是建立在宏观、表象观察的基础上,并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核心是整体观、恒动观和辨证观。西医学是建立在原子论哲学和解剖学技术之上,按照还原分析的思维方法,应用形式逻辑,侧重于生命实体原型及其物量变化,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 模式的和个体化医疗方式的发展,许多医学理念不断的融合逐渐模糊中医学和西医学的界限,所以要使学生理解,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不同医学体系有不同的认知和思维方式,由西医学的生理病理基础到中医学的藏象,由西医学的视、触、叩、听到中医学的望、闻、问、切,由西医学的对症治疗到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由西医学的“亚健康状态”到中医学的“治未病”等,殊途同归,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保护人类健康,这样有利于学生批判性理解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兼容并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3重视教学内容调整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材,几乎是中医院校中医学课程的概括与浓缩,中医院校要4年左右时间讲解的教学内容,在西医院校只用1学期的时间完成,且教学学时不断压缩,所以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精减和整合,围绕中医学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侧重中医药基础理论、中医诊断的技能、辨证论治的方法和规律,教学内容精而少,这样既保留了中医学的全貌,又明确了中医学理论的内涵,同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培养学生从中医学角度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优化了教学内容,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4重视教学方法的应用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材,从中医理论基础到临床综合应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本学科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内容繁多而抽象,但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注意新课与旧课、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贯通,体现出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连续性,同时还要体现与西医学学科的关联性。如何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有学习需要与动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挥较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除了要重视讲授式的教学方法,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去解释晦涩、抽象的中医概念,还应结合现代中西医结合的新进展及解剖、生理、病理知识去进行分析阐述,应用启发法、谈论法、演示法、练习法、探究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其中多媒体课件应用,直观、生动、图文并茂,如舌象图谱、脉象图谱、中药饮片图谱等,可以将中医学抽象、难理解的内容,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如中医学的症、证、病与西医学的症、征、病的区别与联系,循证医学中的证和辨证论治中的证的区别等,给学生一定的参与时间,让学生对课程中的问题主动思考、讨论,归纳解决方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探索,在“授鱼”同时又“授渔”,同时善用表扬,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5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医学理论是临床实践的总结,所以教师应搜集、整理古代医案和临床实践中的一些适合于中医学教学的案例,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展示给学生,如讲解辨证论治时,笔者在精讲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后,给出学生适当的案例,让学生自己运用中医学理论去辨证,通过认真思考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正确的辨证论治,同时结合学生的西医学知识,体会认识疾病的角度和治疗方法多样性,认识中西医学各有优势和不足,强化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理解分析能力。同时针对临床实际和西医院校学生将来的发展,讲解方剂学内容时,从2009-2010学年开始增加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内容,教授学生如何根据中成药的说明书,结合所学的中医学理论,辨证地使用中成药,而不是根据药名或把中成药当西药用,同时注意合理地进行中西药联用以及注意中成药的不良反应等,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6重视学科发展前沿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教师要积极关注中医学在国内国际的发展动态,如中医学“治未病”研究,中医体质辨识、检测、评价和干预的客观化、数字化;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中药质量标准及中药安全性再评价;中医辨证论治的整体化、个性化特点和中药单方复方多靶点、多层次作用的机制,针对重大疑难疾病的突破等,笔者尝试将前沿性研究成果引进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多维思考,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提高了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

中医的基本理论篇8

一、中医学的哲学问题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中宝贵的文化形式,是中国科学的代表形式之一,是中国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的进步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有过不能以其它文化形式可替代的作用,也由于其坚实的本体论基础而持久的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理路,“儒必通医”就是最好的说明。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历程,西方的医学思想和医疗模式也开始输入中国。由于西方医学在治疗技术上的方便性,使之国人在医疗实践中能够接受西医的治疗方式,但是,正是这种实用主义和“全盘西化”的价值承诺形成了对中医学和中国文化的否定思潮。表现在思想形式上,由于自五四以来的“全盘西化”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数典忘祖、思想浅薄、急功近利成为学术思想界的主流之后,中医学也成为被否定的内容之一。为了提供否定中国文化的理性基础,自觉的不自觉的以西方的哲学思想判释中国文化的方法就成为时代的风气,以西方的医学模式判释中医学以比较两者的优劣,成为这个时代中医学研究的重要特点。如果说以西方医学技术上的特点做为可接受的标准还带有实用主义的特点,从而还能在经验论的层次上证明理性的必然,那么,以“全盘西化”对中国文化及其对中医学的否定就是对中国文化理性自觉的背叛,而成为厚西薄中的思想方法了。

时至今日,随着对西方科学文化产生的一系列误区的深入认识,中医学在医学实践中的特殊的、基本的疗效被肯定,中医学也日渐受到重视。但是,对中医学的肯定仍然是在经验论的层次上,远没有在哲学理性上实现自为而自在的统一。尤其对于解决这一已经产生了几千年的中医文化的继续发展的理路问题而言,就更需要哲学的根据和支持。

问题表明,对中医学的正确认识及其发展理路的研究,首先需要中医哲学的研究作为基础。然而,以我们已经熟悉并习以为常运用于思想的西方哲学思维进行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是不能产生正确的结果的。以西方哲学的模式为坐标系进行中医学的研究,其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正确的方法是,应对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产生中医学的哲学思想进行发掘,进而研究中医学的科学性,以对中医学的发展方向作出推定。这些是研究中医学发展应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应当成为一切关心中医学发展的学者应投以相当大的精力进行研究的问题。

但是,对于中医学发展方向的困惑而言,面对的问题既是中医哲学带来的也是以哲学对中医学提出的本体论承诺出现的。这表现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医学学科的科学性及其产生的哲学基础与我们所熟知并运用自如的现代科学和哲学对其进行研究而产生的误区,另一方面则要求中医学本身能证明自身的科学性和哲学基础,即中医学的学科性在本体论哲学的支持下表明其科学形式与哲学方式的统一──中医学是中国哲学形而中论的自在自为的统一。

就中国哲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研究,其表明的哲学原理与中医学有怎样的相关性以及中医学表现出怎样的规律,是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哲学和中医学的关系,表明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在与中国哲学的基本规律的统一性中展示出的科学上和文化上的重要意义。如果说由于中国文化的哲学基础生成了中医学的学科形式,从而表明了中国文化的一以贯之的理论特点,那么,中医学就在其内容和形式中展现出的基本规律将代表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基本形式。因此,应当说,进行中国哲学研究──真正想探索中国哲学奥秘、并认为中国哲学是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具有独立的哲学形式,就应在《周易》、《道德经》和《内经》及《论语》等儒家和道学经典的研究上下功夫,这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基本方法,同样,这也是研究中医哲学的基本方法。

对中医学的哲学思维进行的研究,以发现其基本规律,这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问题,这已成为现代以来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产生的“全盘西化”、西体西用的理性进路,所以,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和以西方哲学推定中国哲学的研究一样,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无不是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及科学模式对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及科学模式进行西化式的推定。从产生的研究结果而言,由于脱离了自在的中国文化的基础──中国文化对哲学的承诺及其原理的推定,应当认为这些推定的结果根本不是中国哲学或中医哲学的本来面目,而只是西方哲学和西医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异化。

中医的基本理论篇9

[关键词]民族药;药性;标准化

Standardizedinvestigationonmedicinalnatureofethnomedicine

LiZhiyong1*,YanGYongqiang2,LiLinsen1,LiYanwen3,LinLing1,CHenGYangyang1

(1.ChinaminoritytraditionalmedicalCenter,minzu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081,China;

2.Schoolofinformationengineering,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3.instituteofinformation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

[abstract]thisarticlerecordedtheanalysisandcomparisonbetweenthemedicinalnaturetheo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andethnomedicine(em)thevocabularyof"medicinalnature"wassuggestedtoindicatethepropertiesofethnomedicineBasedontheinfluenceoftCmmedicinalnaturetheoryoneminChina,theapplicationofmedicinalnaturetheoryinemwasdividedinto3classes,andthestandardizingprinciplesforemmedicinalnaturewereproposeditwassuggestedthatmedicinalquality,flavor,tendency,tropism,degreeandefficiencycanbeusedfortheclassificationstandardforemmedicinalnature

[Keywords]ethnomedicine;medicinalnature;standardization

doi:10.4268/cjcmm20161230

民族药是指我国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指导的植物、动物及矿物类药材,也包括少数民族习惯使用的天然药物,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传统,一般以文字记载、民间习用、口耳相传的形式活跃于少数民族地区,并与我国少数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息息相关[1]。民族药(以下简称“民药”)是对我国55个少数民族使用药物的统称,其定义相对中药而存在。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具有与中医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并结合药材自身特点,形成了四气五味、归经、功能主治与配伍(君臣佐使)等中医属性,讲究道地性、采集与贮藏、炮制后应用等[2]。

中药和民药都源于自然界天然存在的植物、动物、矿物或其加工品,它们的发现依赖人类先天本能和后天生产生活[3]。每一种药物都体现了一种医学标准,这些标准有可能在不同的传统医学中是不可比较的[4],然而,包括汉民族在内的我国各民族传统医药发展史上的相互依存[5]、互融与互鉴,又促使传统医学之间形成了“理论互补、品种交叉、使用有别”的交互格局。据报道,藏汉共用的药物有300多种,蒙汉共用的400多种,共用的150多种,诃子有7个民族使用,天冬有18个民族使用……[6]。传统药物依托不同的地域环境、文化习俗,形成了不同的用药理论与经验特征,或因医药理论的成型而迈向成熟[3],或仅是承接了治疗疾病原始信息的天然药物。

由中药治病多样性质和作用概括出来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被称为中药的药性。据统计,藏、蒙、维、傣、土家、畲、基诺、回、朝、瑶、苗、黎等民族医药理论体系,也含有对药物属性的认识。基于不同传统医药理论认知,即使是基源相同的药物也可能有不同的药性表征内容,然而药物从来都是沟通不同医学体系标准的桥梁。传统医学使用的药物一直是新药发现的主要来源[7],中药药性组合规律被认为是发现药物物质基础、阐明药效特征和新药创制的重要途径之一[8],民药药性理论同样也应具相似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加强对民药药性理论的整理与规范就显得十分迫切。

1药性的概念与内涵

中药理论是指中药由取至用过程中所有相关的理论,包括采制理论、药性理论、制用理论、制剂理论及服用理论等五大基本范畴[9]。中医学认为,药性是药物与疗效有关的特征或属性[10],其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11];并概括中药药性是中药秉承自然环境因素变化,用于调整机体状态,便于临床辩证使用,运用中国哲学方法高度概括而形成的药物属性,其包括自然属性和效应属性2个方面[12]。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有2条重要途径:一是实践经验的规律总结,一是传统思维方式下的理论(气、阴阳、五行学说等)推导[9];而对中药药性的认识源于对中药自然属性(如形状、颜色、质地、气味等)、作用于机体产生的效应(临床元素)等的观察与归纳。综上可知,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辨采制用”的指导性理论[13],其相对中药的其他理论独立存在,有清晰的内涵界定。

在有明确药物属性记载的民族医药中,由于语言翻译、理论基础等差异,对药性概念及内涵的定义并不一致。本文择其代表论述。藏医典籍《月王药诊》首先提出藏药六味、八性、十七效概念,《四部医典》又进一步阐明和完善[14],《晶珠本草》则将藏药的性味功效具体化,每味藏药均论述其性、味、效、品质、毒性、加工方法等。《中华本草・藏药卷》、《中国藏药》没有明确提出藏药属性概念,只以“藏药学基础理论”概之,《云南藏医药》将药物的属性命名为“药物性能”。当代学者提出:基于藏医五源学说的六味、八性、十七效理论,重点阐明了藏药的性质、属性及用药规律等特点,与中药药性理论有很多类似之处,基于此将其归为藏药药性理论的核心要素,并提用“药性”概之[15]。土家、瑶、黎、回医药中,亦将药物属性称为“药物性能”,土家医认为药物之所以能防治疾病是因其偏性,这种偏性就是药性[16];黎医认为“药物性能”与地理、气候有密切关系,阳光强烈照射下的植物药属热,生长在阴凉地方的植物药属寒性[17]。苗、基诺、壮医将药物的属性称为“性味”,基诺族的药物性味来自“看、闻、嚼”的感官认识和经验总结[18];壮药的“性味”包括药性和药味,药性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反映出不同的性质,药味是人直接品尝出的药物味道,也有据临床经验推测所得。壮医在实践中用感官识别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形、色、气味,从而形成对药物的认识[19]。

显然,民族医药对药物属性的概念用词并不统一,其内涵定义也比较模糊,中药药性概念的提出与明确也经历类似过程[12]。笔者建议,为便于我国各传统医药体系比较,并有中药药性概念与内涵研究“珠玉在前”,民族药属性的“性味”、“性能”、“偏性”、“气质”、“禀性”等用词应统一规范为“药性”一词,而内涵界定则须各民族医药在理论文献整理挖掘时进一步明确;特别建议的是要明确“药性”是对药物属性特征的高度概况,厘清民药的自然属性和效应属性,并与药物的采、制、用理论区分。

2民族药药性要素组成规范化

组成中药药性的核心要素分别表征了药物的作用基础(四气、五味、有毒无毒)、作用趋势(升降浮沉)和作用部位(归经),其由药物的形、质(如厚薄、轻重、燥湿、滑腻)、气(如膻、香、臊、臭、腥)、味、色(如青、赤、黄、白、黑、紫、苍)等自然属性渐进发挥,并与药物的治病效应相呼应,构成了自然属性与效应属性融合,又高度概括的要素内容并固定下来。在对民族医药的药性知识整理中,笔者通过与中药药性理论比较,以要素组成内容与数量为标准,将各民族医药中的药性理论划分为3个类层:第1类,借鉴中药药性理论并发挥,形成本民族的药性理论体系,以藏、蒙、回、苗、维吾尔医药为代表;第2类,吸纳并使用部分中药药性理论,将其纳入本民族的理论体系内,如土家、朝、瑶、傣医药;第3类,吸纳中药药性理论,用于解释本民族的用药经验,如畲、基诺、黎医药等。

在所有药性要素中,以气味药性为各民族医药所常用,但要素组成数量、内容及与药物功效的表征联系(性效关系)略有差异。在本文统计的藏、蒙、维、傣等12个民族医药中,有土家、瑶、基诺、苗、黎、傣、蒙(称为寒热“药力”)医药设有药物的寒热属性,其或分寒(冷)、热两性,或分寒、热、平三性,或为寒、热、温、凉、平;维药与回药药性中的“四气”除寒、热外,另有干性、湿性,且部分维药兼具干热、湿热、湿寒、干寒的混合属性。藏药药性理论体系中无似中药的“四气”要素,但藏药“十七效”中有寒热、温凉对立属性。

中药“五味”药性实为七味或多味,因受“五行学说”影响,将“涩”、“淡”味分划归“酸”和“咸”,统称“五味”。不同的民族医药中,药“味”要素在内容和“味”数上也不尽相同,回药有“十二味”,藏、蒙、黎药为“六味”,维药为“九味”,土家、瑶、基诺、傣、苗药为“八味”。苗药和傣药还将鼻嗅到的药物气味单列,苗药“气(嗅)”有香、臭、腥;傣药“气”有香、微臭、恶臭与腥。民药与中药的“五味”药性及性效关系比较见表1。

值得讨论的是,导致民药的“味”要素描述不同原因,笔者认为可归咎于语义转换及感官反应的差异,对“油”(维吾尔)、“锥”(瑶)、“烈”(维吾尔)等特殊“味”要素仍须更精准描述。在性效关系上,以藏、蒙、维吾尔药的对应关系最为复杂,而土家、苗、瑶、黎、基诺医药都遵循了化简策略;性效关系是沟通药物药性与功效的纽带[26],而以药为线,寻找不同传统医药体系之间的互融会是解开民药药性本质的可行途径。

现有文献及学者已对各民族医药的药性理论进行了梳理,如藏药药性理论包括六味、八性、十七功效[15],维吾尔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性、四级、九味,傣药药性包括五性、四气、八味等。笔者发现民药药性理论中存在要素内容涉面较多,要素机制宽杂的现象。如苗药药性理论包括三性、八味、入架、走关理论,又有五性、公母性、属经、十七质征(黏、糯、沙、硬、松、散、滑、腻、绵、脆等)理论[23],审其“五性”实为对药物来源(水、土、岩、矿、动)的分类,“公母性”反映了苗药的阴阳属性,“属经”(热、冷、快、慢、夜五经)是对苗药适应症的概括,“十七质征”是对苗药材质属性与服药注意的归纳。再如蒙药药性的“六味”理论除有单味6种外,还涉复合味46656种,“味源”由土、水、火、气、空“五元素”二素合成一味;“味能”除了有对“三根”的“赫依”、“协日”、“巴达干”总能外,还有各味对应的细化效能;蒙药“八性”在“六味”之中,且因生味元素不同而“八性”成分含量有别;“十七功效”与“六味”及“八性”也有量化的对应关系……[27]。

从中药药性概念和要素的分析可以看出,药性要素组成的高度概括及关系简化,更利于对药学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民药理论形成中对其他传统医学知识的吸纳[2830],导致药性理论的多元表达,如维吾尔药理论的药性分级、蒙药药性“分值”划级等现象可能有受域外文化影响。当代的民族医药,不论是医药理论整理还是复建,笔者都提倡医理的二次重构与提升,不以变更传统知识所依托的哲学“内核”[31]或向中医“归一”化为目标,对传统知识做必要的取舍。对民药药性理论的规范化,笔者提议可遵循以下原则:①“寒热”和“味”药性在传统医药中具有通识性,应以中药“四气”、“五味”药性为参照,统一其要素描述,据此可对无药性理论的民药进行“赋值”;②在各自传统医学理论或经验框架下,按作用基础、作用趋势、作用部位和作用效力分类,科学划裁要素内容;③对药性理论中的性效关系和要素关系要降维化繁,提高实践操作性,合理降低理论冗余。

3中药与民族药药性要素分类

当今科学技术正深度介入并变革着医药领域,“民族医药理论与经验特征讲清楚”应是民族医药研究的重要原则[32],而药性理论因其是“药”“理”结合、沟通医理与用药实践的桥梁,有助于对传统医学理论本源的追溯,或通过比较和“求同解异”,有利于传统药物研究创新。国内已有学者根据民药药性特征进行用药规律研究[33],并在积极搭建包括药性、基源、功效、临床应用等信息在内的民药基础数据库[34],因此,有必要纵观中药、民药药性理论,统一药性要素分类标准,为不同传统医学体系下的药性特征研究奠定基础。为此,笔者在分析与比较中药和民药药性理论基础上,提出以“药质(气)”(medicinalquality)、“药味”(medicinalflavor)、“药势”(medicinaltendency)、“药属”(medicinaltropism)、“药力”(medicinaldegree)、“药能”(medicinalefficiency)为划分依据,实现对中药及藏、蒙、维、傣等12个民族医药的药性要素分类,结果见表2,该分类标准及概念见表3。

综上,任何一种医学形式都不可能孤立发展,正如倡导中西医学结合一样,我国各民族医药之间也需要合和与互通。对民族药药性理论的整理与规范化探讨,旨在从宏观层面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药性要素及分类标准,或仍需深入讨论;但“引玉”琢器,期冀由药物所承载的药性理论能成为沟通不同传统医学体系的衔接点。

[参考文献]

[1]李志勇,李彦文,庞宗然,等民族药特色与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5):17

[2]李志勇,李彦文,朴香兰,等论中药与民族药的关系[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1):26

[3]骆和生中药起源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4(1):15

[4]RuipingFan,ianHollidaywhichmedicine?whosestandard?CriticalreflectionsonmedicalintegrationinChina[J]Jmedethics,2007,33(8):454

[5]李志勇,李彦文,崔箭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发展简史[J].医学与哲学,2011,32(7):78

[6]韩立炜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谈民族医药基础研究的特色与创新[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7):3379

[7]HongLiya,GuoZhiyong,HuangKunhui,etalethnobotanicalstudyonmedicinalplantsusedbymaonanpeopleinChina[J]Jethnobiolethnomed,2015,11:32

[8]王耘,张燕玲,史新元,等基于药性组合的中药性效规律研究框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4):1798

[9]张立平,汤尔群中药药性理论源流和内容范畴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4,9(8):998

[10]高晓山中药药性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6

[11]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4

[12]唐仕欢,杨洪军,黄璐琦论中药药性的概念、形成及其意义[J]中医杂志,2010,51(4):293

[13]金锐,张冰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中药药性理论――药性形成的多源性[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11):1198

[14]郑进,祁继光云南藏医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120

[15]王学勇,吾布力・吐尔地,赵保胜,等藏药药性理论探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7):1199

[16]赵敬华土家族医药学概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57

[17]钟捷东黎族医药[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192

[18]杨世林,郭绍荣,郑品昌基诺族医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18

[19]梁启成,钟鸣中国壮药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16

[20]覃迅云,罗金裕,高志刚中国瑶药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27

[21]青海省药品检验所,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中国藏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

[22]佟海英,高学敏,王淳,等中药与蒙药药性理论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5):606

[23]李飞雁,顾浩,郑虎占,等苗药与中药药性理论之比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4):1812

[2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

[2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傣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

[26]肖斌,王耘,乔延江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系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31

[2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蒙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

[28]maZhiqiao,HuHao,Hetiantian,etalanassessmentoftraditionaluighurmedicineincurrentXinjiangregion(China)[J]afrJtraditComplementalternmed,2014,11(2):301

[29]paoloRobertidisarsina,LuigiottavianiJoeymellatibetanmedicine:auniqueheritageofpersoncenteredmedicine[J]epmaJ,2011,2:385

[30]BernsteinJa,Stibichma,LeBaronSUseoftraditionalmedicineinmongolia:asuvey[J]Complementthermed,2002,10(1):42

[31]麻勇斌论苗族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缺陷[J]贵州社会科学,2006(1):29

[32]周文斌,林力,李志勇,等土家药天珠散防治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成分与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3):2668

中医的基本理论篇10

1新医改对中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1.1突出中医院校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医改热点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我国最大的民生工程。从2009年新医改起步,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这一轮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既是社会的热点亮点,也是中医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呼声”,时代迫切的需要是教学的主旨[1]。新医改为什么要推出、总体政策框架怎样、中医药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实施进展等,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回答。

1.2鼓励中医院校学生到基层就业,增强社会责任感

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从新医政的宗旨、目的与基本要求,可以看出,新医改的重点在基层。《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党和政府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发展面向基层的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在中医医疗服务方面,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中医诊疗基本设备和必备中药,基本实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在预防保健服务方面,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为鼓励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从2009年起,对志愿去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三年以上的高校医学毕业生,由国家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从2010年起,招收农村定向免费生,现已招收1万余名。这些表明,新医改的就业导向是鼓励中医药学生到基层就业、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1.3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

新医改将全科医生培养列为重要内容。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目前,我国合格的全科医生十分匮乏,注册全科医疗科的执业医师仅有8万余名,占执业医师总数的4.3%。而在重视基层卫生的国家和地区,全科医生一般可占到医师总数的1/3甚至1/2以上[2]。2011年7月1日,《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下发,对建立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制度作出了全方位的顶层设计,确立了“一种模式、两条路径、三个统一、四条渠道”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到2020年在我国将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明确全科医生培养的规范化路径。2012年是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的第一年。现在,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已作为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医药学生应“重经典、通人文、早实践、多临床”,注重医患沟通、团队合作、健康教育、社区预防保健、卫生服务管理、基本药物使用、医药费用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为毕业后具有全科医学知识和基本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1.4加强创业就业观教育

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创业就业观,这在新医改中也得到体现。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建设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在行医主体上,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鼓励医师多点执业;明确乡村医生的范围包括在乡村执业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在政府投入上,明确规定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给予补助。如对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合理补助,对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主要由个人和新农合基金进行支付。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治未病、养生保健、康复、医学美容、家庭护理、临终关怀等方面大有作为。中医院校应加强创业教育,培养中医药学生创业就业意识。

2中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不适应新医改要求

2.1不适应的主要表现

(1)教学中对新医改政策的宣传教育不够。

为了解中医药学生对新医改政策的认同度情况,我们于2010年10月至11月,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湖南某中医药大学的300名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0份,回收率为96.7%,有效问卷245份,有效率为84.5%。问卷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了分析处理。问卷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对新医改政策“非常了解”的竟然无一人!“比较了解”的只有5人,占2%;“了解一点的”有150人,占61.2%;“一点都不了解”的竟然有90人,占了36.7%[3]。此时已是新医改在全国推行的第二年,这个调查结果表明,关于新医改政策的宣传教育十分不够。

(2)医学生服务基层教育力度不大。

当前,在医学生就业上有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基层缺乏优秀的医学人才,一方面医学生不愿到基层就业。从中医药学生就业的方向来看,很多中医药学生学非所用,漂泊在大中城市从事与医药关系不大的工作。这既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对宝贵的中医药人才资源的浪费。我们在2010年10月至11月的调查结果表明,毕业后愿意去基层、去中西部的只占了31%,将近7成的大学生希望毕业后去东部发达地区及省会城市[3]。

(3)社会实践活动中未突出新医改主题。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的教育教学内容[4]。中医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大多没有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组织实施不完善、疏于管理、流于形式,主题不明,开展的“三下乡”活动,与新医改结合不够。

2.2不适应的原因分析

(1)组织协调不够,未形成合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未与学校教务、宣传、党校、团委、学生工作等部门密切合作,没有统一规划新医改政策的宣传教育。

(2)教师对新医改政策了解和研究不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于受专业、课程、研究方向等的限制,缺乏对新医改的宏观把握和深刻理解,难以融会贯通到教材体系、教学内容之中。

(3)课程之间缺乏总体设计,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结合不够。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几门必修课的教学中,各门课程缺乏有效衔接,社会实践教学所起到的学生自我教育作用没有有效发挥。

3以新医改为导向深化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基本途径

3.1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宣传新医改的责任感、使命感(1)从中医药院校特点出发,加强校内外合作,宣传新医改。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各部门加强合作,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牵头,加强对新医改政策宣传教育的总体协调,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在课堂教学、党课、学术讲座、社团活动中,选择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多形式教育,宣传新医改。(2)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宣传新医改的责任感、使命感。中医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须及时、准确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新政策、新举措。中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理教师要把学习、研究新医改政策当成一项政治使命,时刻掌握新医改政策的最新动态,围绕新医改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通过对新医改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学习新医改、研究、宣传新医改,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3.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专业学习、社会活动、就业需要(1)加强中医药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医学教育改革会议上,教育部长袁贵仁明确提出,医学教育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中医药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新医改的重要参与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关爱他人、珍重生命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多形式就业。(2)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专业学习、社会活动、就业需要。一是贴近学生专业学习。中医院校学生由于专业不同,兴趣点也不相同。学医的学生比较关心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等,学药的学生比较关心基本药物制度问题,非中医药专业学生则比较关心医疗保障问题。二是贴近学生社会活动。围绕新医改,开展系列主题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中医药学生对医疗卫生国情的了解,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社会责任感。三是贴近学生就业需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早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中医药学生从入学开始到本科、硕博士毕业,都特别关注就业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听到学生抱怨中医院校学生就业不如西医院校学生。新医改在政策设计中,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为中医药资源的配置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为中医药人才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这都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宣传和介绍。

3.3精心设计两大教学模块,全方位宣传新医改医改政策的内容很多,涉及到很多方面,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进去,需要建立两大教学模块,全方位宣传新医改。即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块和社会实践教学模块。课堂教学模块为主,社会实践教学模块为辅。

(1)在本科生课堂教学中,以《形势与政策》为主,《基础》、《概论》全面对接。从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起,就应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安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专题讲座,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文件为依据,对新医改的必要性、新医改的基本框架和近期任务、新医改的主要成效和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系统讲解,在头脑中对党和政府正在着力推进的新医改有一个总体了解。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中,结合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教育,有意识地介绍我国医疗服务资源分布不均匀的情况,重点讲“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具体内容,使学生掌握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的具体措施,使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在大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改善服务条件,保证医疗服务待遇,到农村工作、到社区工作大有作为。在法律常识部分,突出医疗法制教育。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在讲授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等内容时,结合新医改进行教学。既讲医改安排,又讲医改成效,增强了学生对党和政府决策的信心,提高了执政党的公信力,使学生对新医改政策的认同度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