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的基本礼仪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43:51

茶艺的基本礼仪篇1

目前,高校学生礼仪素质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在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推广茶文化实践活动,可以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丰富高校礼仪教育的形式,加速礼仪教育的内化过程,有效提升大学生礼仪素质。

[关键词]

茶文化;礼仪素质;礼仪教育

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12月30日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凝聚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更赋予了时代的生命力。

一、高校推广茶文化的内涵及主要方式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浸润着幽幽茶香。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茶已然从士大夫的高阁上走入寻常百姓柴门中,茶文化也已成为一种大众文化。中国人饮茶,不在饮,而在品。品茶,不仅是一种生理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所谓“茶品如人品,茶道即人道”,说的正是茶与为人之道的关系。茶文化融合儒、释、道思想精华,表达了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对人生态度、心理情感的影响。我们在大学校园推广以“廉、美、和、敬”为核心的茶文化,引导大学生学习茶文化知识,展示茶艺,遵循茶礼,用这种古老而又时尚的健康文化形式,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文化审美情趣,提高文明礼仪素养。目前,多所高校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在校园推广茶文化。1.开设茶文化选修课程目前,茶文化课程不仅仅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很多高校也开设了茶文化相关选修课程,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因此对茶文化产生兴趣,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形成茶文化知识的储备,并对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礼仪的养成产生影响。2.建立茶文化学生社团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学生社团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审美情趣、培养健康业余爱好的学生组织。在一些高校中,大学生或者组建茶文化社团,或者通过社团活动举办茶文化培训、讲座,或者在校园活动中进行茶艺表演,通过各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校园中传播茶文化的美,感受并传递着茶文化的美。

二、大学生礼仪素质现状及特点

高校是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较高的文明礼仪素养是高素质人才标准的基本要求,然而,校园中仍常有许多不文明现象,探究原因,大多与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有关,而这种缺失同时又具有大学生特有的特点。

1.大学生礼仪基础素养相对薄弱

目前,在我国教育体制中,基础教育阶段文明礼仪教育相对程式化,走入高校的青年学子高分低能的现象有之,高智商、低情商的现象有之。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家长常常一味追求学生的高分数,相对忽视了基本文明礼仪素质的养成教育,造成了目前大学生基础礼仪的相对薄弱。

2.大学生礼仪情感认同相对淡漠

青年大学生在面对高校礼仪教育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审视、质疑、不屑,甚至是反感的态度。他们更乐于接受时尚的、潮流的、新奇的事物,更喜欢标榜自我、张扬个性、做另类自我,似乎打心眼里对于高校礼仪教育不屑一顾,缺乏应有的情感认同。因而造成无论礼仪课的老师如何努力调动课堂情绪,学生都淡漠不买账的情况。

3.大学生礼仪技能学习相对功利

随着经济体制发展和西方功利主义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趋于功利化,更加讲实际、追实效。礼仪作为社会立身之本,大学生在即将直面激烈的社会竞争时,也会有不得不重视的时候。例如,毕业前会比较热衷面试礼仪学习,从毕业季招聘会上整齐的职业装就可见一般。但是,这种礼仪技能的学习充斥着明显的功利性,递交简历时可以着正装,并不代表录用后认可企业工装;面试时彬彬有礼,并不代表对领导真正心生敬意。高职生礼仪学习只重形式实用,不重思想认知和内化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以推广茶文化促进礼仪教育的途径

现代茶学大师庄晚芳先生提出的中国茶文化之茶德“廉、美、和、敬”,从中国茶德之核心出发,在高校推广茶文化有利于促进高校礼仪教育的发展。

1.以推广茶文化提高大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

“茶文化”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追捧,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开设“茶文化”课程,在拓展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优雅气质,激发大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自我认知。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实用的一种艺术,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是个体适应社会、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茶之和,和睦相处”,一杯清茶中,与时气和、与境和、与人和,“品茶如品人生”,做人亦如此,遵循礼仪规范是个人与社会和谐共发展的正确方式。大学生学习礼仪必须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

2.以推广茶文化加深大学生礼仪思想内涵的理解

茶文化最突出的艺术表现就是茶艺,是泡茶的技艺和饮茶的艺术。在高校推广茶文化,传播茶文化知识,展示茶艺之美,品饮茶汤之味。通过一杯中国茶以热水冲泡,细品慢饮,以视觉之美和味觉之美更直观感受茶的“有礼有节”。学生身处其中不可急、不可躁,从茶的采摘、制作、运输,到为酌一杯茶而备水、备器、备茶,体会一杯茶中对自然、对生活、对他人的敬意,“茶之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相得益彰,从而深刻理解礼仪思想的核心,即“尊重”。

3.以推广茶文化形成大学生礼仪行为规范的自觉

茶礼是茶艺活动中所遵循的礼法、礼貌、礼节、礼仪等。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茶礼仪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习惯以茶待客,并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学生在参与茶事活动中,通过对“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凤凰三点头”、环抱手势、奉茶礼等礼仪规范的切身感受,体会礼仪行为规范的重要作用。“茶之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通过接纳茶文化这一健康生活,不以虚华为荣,而以廉俭为风尚,自觉接纳现代礼仪规范,做新时代的“翩翩淑女、谦谦君子”。

4.以推广茶文化激发大学生礼仪高尚情趣的追求

茶文化精神是把茶的自然属性与传统美德联系在一起,在人们崇高的道德情操、追求的高尚品质及人格赋予具体的茶及各种茶事活动中,茶文化对人的感染力是全方位的,不局限在某一个层面上,它在人格塑造、情操追求、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对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实现人生幸福目标具有重大意义。“茶之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茶的美好,不仅仅在于茶汤的色、香、味,更在于与至亲好友的珍贵情感,在于品味生活的美好与幸福。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茶文化渗透着中国的礼仪文化。中国是茶宗主道国家,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文化是茶与礼仪相结合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细节,无一不彰显着我国的文明。在高校中推广茶文化,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放异彩。

作者:刘钰单位:烟台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灿.当代高职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反思与建构[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

[2]王化.中华茶文化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5(8).

茶艺的基本礼仪篇2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生;礼仪修养

中图分类号: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7-0041-03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礼仪修养则是指对人际交往行为规范和准则的认知程度和水平[1],简言之,即礼仪达到的一种程度。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体现在以茶育人、以茶言志、以茶喻理等方面[2]。大学生是国家及社会建设性发展的人才保障,同时也是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承载者,结合茶文化活动,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于国家于社会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礼仪修养对当今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案件频发。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大学生正处于由校园步入社会的转型时期,在此期间,他们面临着升学就业、恋爱交友、师生关系、家庭问题等多重因素带来的心理影响。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一切的财富和成就,都源于杰出的智慧和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和成才目标的前提,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基础,也是大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必备条件[3]。在大学学习生活期间保持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大学生进行礼仪修养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诚信待人、举止得体,谈吐适度。进一步具备化解人际冲突、加强其与他人的合作精神,巩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心理状态,在学习与生活中,表现出正面态度多于负面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逐步培养应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对待消极情绪的调节能力,从而建立心理预防机制有效防范心理疾病的发生。

(二)有助于大学生塑造人格与自我完善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品格及资格的总和。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等特征的总和;从伦理学角度讲,人格指人的品格,体现人在一定社会中受教育和自我修养的文明程度;从法律角度讲,指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体现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权利和义务的统一[4]。从伦理学角度阐述:礼仪修养能从言谈举止等外在的行为上提升人的姿态和气质,塑造优良的形象,同时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面貌。这说明礼仪修养可以使大学生拥有积极健康,青春活泼的形象,落落大方的氣质和彬彬有礼的礼仪风度,同时展现自身的道德素质和品行修养,体现人格魅力。礼仪修养培养帮助大学生不断剖析自身性格和处事的不足,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其今后尽快融入到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富有挑战性的职场生活。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5]。当代大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促进、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发展以及学习礼仪,遵守规范,提高交际技巧和应变能力,才能适应社会、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个体社会化,礼仪修养是一门必修课[6]。

(三)有助于大学生学有所成

校园中,良好的礼仪风尚有助于发扬朴实求真、勇于创新的学风。例如在学术研讨会中,激发学生之间思维火花相互碰撞;在讨论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参加考试,诚信守信,不违规不越矩;学术竞赛上,求真务实、真诚参赛、营造公平公正的良性竞争氛围等。从以上多个方面都可以看出礼仪对于学风建设的益处。

同时,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有利于维持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大学学习期间,难免遇到学业上的问题,如实验课题进展缓慢、专业知识理解一知半解、对研究方向前景迷茫等,都可以虚心地向老师请教,老师定将答疑解惑、耐心指导,帮助他们在学业上取得进步或者实验上获得进展,为今后步入社会或继续进行学术研究、出国深造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二、大学生礼仪缺失的表现

(一)公共意识淡薄

公共意识淡薄是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常见表现。具体现象可以涉及到社会与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乘坐公交车、地铁旁若无人地吃有气味的食物,大声外放音乐引发喧哗;图书馆中违反规定随意占座,嬉戏吵闹,手机不静音,接电话音量大;在校园街道、草坪上随意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烟头,无视告示故意采摘花草,冒险攀爬雕塑拍照;骑行共享单车乱停乱放,恶意损坏公共设施等。

(二)个人素质欠缺

个人素质高低可以从日常待人处事中体现出来。如能否尊敬师长,能否正确引导新入学师弟师妹建立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能否尊重体谅和关心同学,能否维系寝室生活融洽;能否具有集体荣誉感,能否按时参与集体活动、服从组织安排和是否有责任心与使命感,能否對待社团与学生会工作尽心负责;以及能否在课业方面诚实守信,不弄虚作假等。当代大学生活中时常涌现与同学老师关系冷漠,缺少沟通;班级集体意识淡薄,经常缺席公共活动;偶遇老师,刻意躲避甚至无视老师;集体撒谎逃课,普遍旷课,学习功利心严重,考试作弊的现象。

三、茶文化对大学生礼仪素养培养的内在联系及意义

(一)茶文化的定义

茶文化的定义首次出现于庄晚芳教授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一文中。陈文华则提出了从广义与狭义两个角度定义茶文化的概念: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7],它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是一种对茶事认知集合形态的人类现象[8]。而狭义的茶文化则专指注重精神享受部分[9]。目前茶文化的研究重点在其精神功能与传播价值,且茶文化涉及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美学、传播学等,是茶与文化综合全面的结合。故本文主要从广义的角度来阐述茶文化对于大学生社交礼仪的推进作用。

(二)茶文化对礼仪素养培养的内在联系

茶是尊重的象征。前人有宋代诗人宋耒“寒夜客来茶当酒”般“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高雅。今时有寻常百姓“引座上茶”的待客之道。“来客不筛茶,不是好人家”,来客奉茶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最起码的待客礼节,表达出主人热情友好、诚挚尊敬的心意[10]。一杯热茶疏解了客人沿途的疲乏,人情之暖胜过冬夜之寒。进门一杯淡茶,不似烈酒浓烈醉人,淡然清香中传达的正是一份恰到好处的尊重。茶道吸收中国传统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要求人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发现与遵循客观规律,戒骄戒躁、耐心冲泡,方显对茶叶,这片神奇的来自大自然恩赐的“东方树叶”的尊重和对客人满满的敬意,将精神的东西融进茶中,使之成为精神文明的代言,从而让茶文化成为精神文明的体现[8]。

茶是和睦的象征。常言道:“茶品如人品,茶道即人道”,茶之所以被称之为“君子之饮”说的正是茶与为人之道的关系[11]。饮茶之人其精神内涵与品性修养也有一定的高度:待人和睦,为人真诚。茶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吸收中国传统儒家“和”的精神。唐代诗人裴汉在《茶述》中写到“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而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论述到“祛襟涤滞,致清导和”。这些都表明古时茶人将和谐、中庸的思想引入茶文化中。

茶是清廉的象征。古时有陆纳以茶作为“素业”倡导廉俭,反对奢靡的美谈,流芳百世;茶神陆羽作有茶诗《六羡歌》云“不羡黄金晕,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惟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此诗将陆羽淡泊名利、不慕荣华、不贪功名、不同流俗的高尚品格传达地淋漓尽致。如今“茶之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仍是正道,通过接纳茶文化这一健康、生活、不以虚华为荣,而以廉俭为贵的文化风尚标,自觉接纳现代礼仪规范,正是茶文化与当代礼仪又一默契的切合点。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茶文化与礼仪有着紧密而深刻的联系。

(三)茶文化对礼仪素养培养的意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不断壮大,经久不衰的丰厚滋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高贵的灵魂,只有文化兴才能国运兴,文化强才能民族强。茶文化作为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特殊形式,其海纳百川,传达着高尚而普世的价值观,并且深入寻常百姓家。人们以茶明叙伦理,以茶热情待客,以茶和睦氛围。这些都是礼仪涵养所需要的精神境界与行为规范,具有文化的教育功能。而茶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茶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10]。一方面,茶文化的广泛传播直接向人们传达仁义、朴素、热情、真诚、团结、勤奋的精神导向。另一方面,茶文化的价值输出从一定程度上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切合。二者都倡导和谐友善、对于传播社会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约束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秩序,提高社会公共意识,培养社会公德心与责任感,进而提升礼仪素养。从全民饮茶到全民爱茶再到全民兴茶最终全民进步的伟大跨越。

四、茶文化对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推进——以湖南农业大学校礼仪队为例

(一)学习茶诗,提升综合素质

茶诗作为茶文化的形式之一具有语言优美、意境高远、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等特点[12]。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3]。湖南农业大学礼仪队通过学习茶诗中饱含的思想和精神,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也是对中国茶文化的继承。

古往今来,修身养性、明伦怡情的茶诗妙句不在少数。苏轼在《汲江煎茶》中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取水、烹茶、斟茶等茶事活动,用以表达诗人高雅的情趣,托茶喻志。“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下“茶香宁静却可以致远,茶人淡薄却可以明志”,源自诸葛亮的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用以表赞饮茶之人重德行、尚和睦的特点。诗僧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写道:“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14],倡导以茶代酒,探讨茗饮艺术境界,对唐代中后期中国茶文学——咏茶诗歌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礼仪队开展茶文化的学习是当代大学生对茶风古韵的传承,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茶文化教学不但可以传播茶文化知识,同时丰富学生内涵修养,综合提升素质。

(二)茶艺培训,增进操作技能

礼仪队队员定期参加茶艺课程培训。通过品茶、泡茶等过程,不仅让礼仪队队员对茶文化有了直观的了解,而且提高队员们动手、动脑、动心的能力。同时在茶事活动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利于培养队员的组织管理和协作能力。茶艺中鞠躬礼、伸掌礼、寓意礼、着装要求、神态规范、解说演示等[10],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队员的气质和日常言行,可提升队员们良好的外表形象和气质。礼仪队队员结合平时生活实际的需要,通过练习茶艺,既丰富了业余生活,又掌握了一门特长,是将茶文化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最佳方式。

此外,茶艺学习也培养了队员们勤俭养德的品行。如白族三道茶茶艺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精神意蕴,“清苦之茶”寓意年轻一辈“要立业,先吃苦”,这与中华传统文化常说的“先苦后甜”的人生哲理相互照应。好似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倡导的“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的茶德[15]。

(三)开展茶会,丰富精神涵养

将礼仪队中对茶文化有兴趣的学生集中起来,定期举办茶话会,每期精心制定不同的主题,筹划不同形式的活动。如六大茶类的品茗会;茶与茶点搭配的品鉴会;茶历史小知识有奖问答等。参加茶话会的成员面向所有年级,无年纪大小区分,都应一视同仁,让队员们在自然平和,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品赏不同的茶,了解有关茶的小故事与小常识,并以愉快的心情去接纳茶,以从容的姿态去欣赏茶,以喜悦的态度去分享茶。通过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活动,促进了队员们之间的交流,提供更多机会给大家用心感受他人的优点,是增进队内友谊的绝妙方式;同时让队员学会修身养性,培养审美情操,也是丰富队员们精神涵养的良好方式。

(四)走进茶园,培养劳动品德

茶本为山间普通一草木,可日常食用而性俭。去茶园感受茶叶最原始的姿态,以回归本真的方式让礼仪队队员全面知晓茶叶,拓展茶叶知识面。中国种茶和制茶历史悠久[16],包含了从采茶、萎凋、发酵、揉捻、干燥等各个程序,六大茶类,工序各异,如绿茶制作过程关键环节在于杀青,红茶的品质好坏与发酵有密切联系,青茶有特殊的摇青与作青工艺,而白茶萎凋看似简洁实则萎凋程度相当考究,黄茶在绿茶制作上有闷黄环节,黑茶的色香味在渥堆或发花环节提升显著。在茶叶采摘生产季节,组织礼仪队队员在生产季节参观湖南农业大学的长安基地茶园,参与制茶的相关工艺的流程中,培养队员们实践劳动能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

五、结束语

茶艺的基本礼仪篇3

关键词:茶道;茶艺;茶礼仪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2.0010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2-025-09收稿日期:2011-10-9

一、中国茶道的历史

道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一般指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本源。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佛教之道,各家之道不尽一致。中国文化主流是“儒道互补”,隋唐以后又趋于“三教合一”。一般的文人、士大夫往往兼修儒道佛,即使道士、佛徒,也往往是旁通儒佛、儒道。流传最广,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一派,便吸收了老庄孔孟的一些思想,而宋元明清佛教的一大特点便是融通儒道,调合三教;宋明新儒学兼收道、佛思想,有所谓“朱子道,陆子禅”之说;金元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竭力提倡“三教合一”,其诗云:“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

茶道中所修何道?可为儒家之道、可为道家之道,也可为禅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来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结果,是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证道则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极高明而道中庸,无为而无不为。

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饮茶普及、茶艺完善之后。唐代以前虽有饮茶,但不普遍。东晋虽有茶艺的雏型(见杜育《赋》),还远未完善。晋、宋以迄盛唐,是中国茶道的蕴酿期。

中唐以后,中国人饮茶“殆成风俗”,形成“比屋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唐朝肃宗、代宗时期,陆羽著《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实践、润色和完善,形成了“煎茶道”;北宋时期,蔡襄著《茶录》,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从而形成了“点茶道”,明代中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著《茶疏》,标志着“泡茶道”的诞生。

中国古代没有茶道专著,有关茶道的内容散见于各种茶书及茶诗文绘画中。下面是从古代茶书及茶诗文的东鳞西爪中,笔者所披寻出的中国茶道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一)唐宋时期──煎茶道

煎茶法不知起于何时,陆羽《茶经》始有详细记载。《茶经》初稿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又经修订,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茶经》问世,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其后,斐汶撰《茶述》,张又新撰《煎茶水记》,温庭筠撰《采茶录》,皎然、卢仝作茶歌,推波助澜,使中国煎茶道日益成熟。

1.煎茶道茶艺

煎茶道茶艺有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1)备器

《茶经》“四之器”章列茶器二十四事,即风炉(含灰承)、上竹下吕、炭挝、火上竹下夹、、交床、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上竹下夹、鹾簋揭、碗、熟、盂、畚、札、涤方、滓方、巾、具列,另有的统贮茶器的都篮。

(2)选水

《茶经》“五之煮”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陆羽晚年撰《水品》(一说《泉品》)一书。张又新于公元825元年前后撰《煎茶水记》,书中引刘件刍评判天下之水等,陆羽评判天下之水二十等。讲究水品,是中国茶道的特点。

(3)取火

《茶经》“五之煮”云:“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温庭筠撰于公元860年前后的《采茶录》“辨”条载:“李约,[]公子也。一生不近粉黛,性辨茶。尝曰:‘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

(4)候汤

《茶经》“五之煮”云:“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候汤是煎茶的关键。

(5)习茶

习茶包括藏茶、炙茶、碾茶、罗茶、煎茶、酌茶、品茶等。撰于八世纪末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元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量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聊宜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饮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常伯熊,生平事迹不详,约为陆羽同时人。他对《茶经》进行了润色,娴熟茶艺,是煎茶道的开拓者之一。

陆羽、常伯熊而外,皎然、斐汶、张又新、刘禹锡、白居易、李约、卢仝、钱起、杜牧、温庭筠、皮日休、陆伟蒙、齐己等人对煎茶道茶艺均有贡献。

2.茶礼

《茶经》“五之煮”云:“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一次煎茶少则三碗,多不过五碗。客人五位,则行三碗茶,客人七位,则行五碗茶,缺两碗,则以最先舀出的“隽永”来补。若客四人,行三碗,客六人,行五碗,所缺一碗以“隽永”补。若八人以上则两炉,三炉同时煮,再以人数多少来确定酌分碗数。

3.茶境

《茶经》“九之略”章有“若松间石上可坐”,“若瞰泉临涧”,“若援跻岩,引入洞”,则饮茶活动可在松间石上,泉边涧侧,甚至山洞中。“十之图”章又载:“用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室内饮茶,则在四壁陈挂写有《茶经》内容的挂轴,开后世悬挂书画条幅的先河。

吕温《三月三日花宴》序云:“三月三日,上已禊饮之日,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爰诞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借青霭,坐攀花枝,闻莺近席羽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莺飞花拂,清风丽日,环境清幽。

钱起《与赵莒茶宴》诗云:“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习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翠竹摇曳,树影横斜,环境清雅。

唐代茶道,对环境的选择重在自然,多选在林间石上、泉边溪畔、竹树之下清静、幽雅的自然环境中。或在道观僧寮、书院会馆、厅堂书斋,四壁常悬挂条幅。

4.修道

《茶经》“一之源”载:“茶之为物,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饮茶利于“精行俭德”,使人强身健体。

《茶经》“四之器”,其风炉的设计就应用了儒家的《易经》的“八卦”和阴阳家的“五行”思想。风炉上铸有“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的字样。其设计为:“方其耳,以正令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正令、务远、守中,反映了儒家的“中正”的思想。

《茶经》不仅阐发饮茶的养生功用,已将饮茶提升到精神文化层次,旨在培养俭德、正令、务远、守中。

诗僧皎然,年长陆羽,与陆羽结成忘年交。皎然精于茶道,作茶诗二十多首。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有:“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首标“茶道”,在茶文化史上功并陆羽。他认为饮茶不仅能涤昏、清神、更是修道的门径,三饮便可得道全真。

玉川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问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文字五千卷”,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经》。三碗茶,唯存道德,此与皎然“三饮便得道”义同。四碗茶,是非恩怨烟消云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羽化登仙。“七碗茶”流传千古,卢仝也因此与陆羽齐名。

钱起《与赵莒茶宴》诗写主客相对饮茶,言忘而道存,洗尽尘心,远胜炼丹服药。

斐汶《茶述》记:“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效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茶,性清味淡,涤烦致和,和而不同,品格独高。

中唐以降,已经认识到茶的清、淡的品性和涤烦、致和、全真的功用。饮茶能使人养生、怡情、修性、得道,甚至能羽化登仙。陆羽《茶经》,斐汶《茶述》,皎然“三饮”,卢仝“七碗”,高扬茶道精神,把饮茶从日常物质生活提升到精神文化层次。

综上所述,8世纪下半叶,值中唐时期,煎茶茶艺完备,以茶修道思想确立,注重对饮茶环境的要求这标志着中国茶道的正式形成。陆羽不仅是煎茶道的创始人,也是中国茶道的奠基人。煎茶道是中国最先形成的茶道形式,鼎盛于中、晚唐、经五代、北宋,至南宋而亡,历时约五百年。

(二)宋明时期――点茶道

点茶法约始于唐末,从[五代]到[北宋],越来越盛行。11世纪中叶,蔡襄著《茶录》二篇,上篇论茶,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盏、点茶,下篇论茶器、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蔡襄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同时又是文学家、茶叶专家、荔枝专家、其《茶录》奠定了点茶茶艺的基础。

12世纪初,宋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二十篇: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缶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包焙。赵佶是杰出的艺术家,书画、诗文皆佳,且精于茶道。点茶道蕴酿于唐末[五代],至[北宋]后期而成熟。

1.点茶道茶艺

点茶道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5大环节。

(1)备器

《茶录》、《茶论》、《茶谱》等书对点茶用器都有记录。宋元之际的审安老人作《茶具图赞》,对点茶道主要的十二件茶器列出名、字、号,并附图及赞。归纳起来点茶道的主要茶器有:茶炉、汤瓶、砧椎、茶钤、茶碾、茶磨、茶罗、茶匙、茶筅、茶盏等。

(2)选水

宋代选水承继唐人观点,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但《大观茶论》“水”篇却认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古人品水,虽日中泠、惠山为上,然人相去之远近,似不常得,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汗,虽轻甘无取。”宋徽宗主张水以清轻甘活好,以山水、井水为用,反对用江河水。

(3)取火

宋代取火基本同于唐人。

(4)候汤

蔡襄《茶录》“候汤”条载:“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蔡襄认为蟹眼汤已是过熟,且煮水用汤瓶,气泡难辨,故候汤最难。赵佶《大观茶论》“水”条记:“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进跃为度,过老则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顷刻而后用。”赵佶认为水烧至鱼目蟹眼连绎进跃为度。蔡襄认为蟹眼已过熟,而赵佶认为鱼目蟹眼连绎进跃为度。汤的老嫩视茶而论,茶嫩则以蔡说为是,茶老则以赵说为是。

(5)习茶

点茶道习茶程序主要有:藏茶、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盏、点茶(调膏、击拂)、品茶等。

蔡襄、赵佶、朱权、钱椿年、顾元庆、屠隆、张谦德而外,丁谓、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林通、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点茶艺都有所贡献。苏轼的《叶嘉传》,明写人,暗写茶,文中暗含点茶法。

2.茶礼

朱权《茶谱》载:“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曰:为君以泻清臆。客起接,举瓯日: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朱权点茶道注重主、客间的端、接、饮、叙礼仪,且礼陈再三,颇为严肃。

3.茶境

点茶道对饮茶环境的选择与煎茶道相同,大致要求自然、幽静、清静。令诗有“果肯同尝竹林下”,苏轼诗有“一瓯林下记相逢”,陆游诗有“自挈风炉竹下来”,“旋置风炉清樾下。”朱权《茶谱》则记:“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

4.修道

《大观茶论》载:“至若茶之有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则百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之。”“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茶,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士庶率以薰陶德化。

审安老人作《茶具图赞》列“茶具十二先生姓名字号”,附图及赞语。以朝迕职官命名茶县,赋予了茶具的文化内涵,而赞语更反映出儒、道两家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之理。木侍制《砧椎》赞有“上应列宿,万民以济,禀性刚直。”金法槽(茶碾)赞有“柔亦不茹,刚亦不吐,圆机运用,一皆有法。”石转运(茶磨)赞有“抱坚质,怀直心。啖嚅英华,周行不怠。”胡员外(茶瓢)赞有“周旋中规而不逾其问,动静有常而性苦其卓。”罗枢密(罗合)赞有“凡事不密则害成,今高者抑之,下者扬之。”宗从事(茶帚)赞有”孔门子弟,当洒扫应付。”陶宝文(茶盏)赞有“虚己待物,不饰外貌。”汤提点(汤瓶)赞有“养浩然之气,发沸腾之声,以执中之能,辅成汤之德。”竺副帅(茶筅)赞有“子之清节,独以身试,非临难不顾者畴见多。”

朱权《茶谱》序曰:“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其惟清哉!”又曰:“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淡而万象惊寒。……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卢仝吃七碗,老苏不禁三碗,予以一瓯,足可通仙灵矣。”活火烹清泉,以副内炼之功。助诗兴,倍清淡。探虚玄大道,参天地造化,清心出尘,一瓯通仙。

赵佶、朱权贵为帝王,亲撰茶书,倡导茶道。宋明茶人进一步完善了唐代茶人的饮茶修道思想,赋予了茶清、和、淡、洁、韵、静的品性。

综上所述,点茶道蕴酿于唐末五代,至十一世纪中叶北宋时期发展成熟。点茶道鼎盛于北宋后期至明代前期,亡于明代后期,历时约600。

(三)明清时期──泡茶道

泡茶法大约始中唐,南宋末至明代初年,泡茶多用于沫茶。明初以后,泡茶用叶茶,流风至今。

16世纪末的明代后期,张源著《茶录》,其书有藏茶、火候、汤辨、泡法、投茶、饮茶、品泉、贮水、茶具、茶道等篇;许次纾著《茶疏》,其书有择水、贮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点、汤候、瓯注、荡涤、饮啜、论客、茶所、洗茶、饮时、宜辍、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游、权宜、宜节等篇。《茶录》和《茶疏》,共同奠定了泡茶道的基础。17世纪初,程用宾撰《茶录》,罗廪撰《茶解》。17世纪中期,冯可宾撰《茶笺》。17世纪后期,[清代]冒襄撰《茶汇钞》。这些茶书进一步补充、发展、完善了泡茶道。

1.泡茶道茶艺

泡茶道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1)备器

泡茶道茶艺的主要器具有茶炉、汤壶(茶铫)、茶壶、茶盏(杯)等。

(2)选水

明清茶人对水的讲究比唐宋有过之而无不及。明代,田艺衡撰《煮泉小品》,徐献忠撰《水品》,专书论水。明清茶书中,也多有择水、贮水、品泉、养水的内容。

(3)取火

张源《茶录》“火候”条载:“烹茶要旨,火候为先。炉火通红,茶瓢始上。扇起要轻疾,待有声稍稍重疾,新文武之候也。”

(4)候汤

《茶录》“汤辨”条载:“汤有三大辨十五辨。一日形辨,二日声辨,三日气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气为捷辨。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转声、振声、骤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是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四缕,及缕乱不分,氤氲乱绕,皆是萌汤,直至气直冲贵,方是纯熟。”又“汤用老嫩”条称:“今时制茶,不假罗磨,全具元体,此汤须纯熟,元神始发。”

(5)习茶

壶泡法

据《茶录》《茶疏》《茶解》等书,壶泡法的一般程序有:藏茶、洗茶、浴壶、泡茶(投茶、注汤)、涤盏、酾茶、品茶。

撮泡法

陈师撰于16世纪末的《茶考》记:“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撮泡法简便,主要有涤盏、投茶、注汤、品茶。

工夫茶

工夫茶形成于清代,流行于广东、福建和台湾地区,是用小茶壶泡青茶(乌龙茶),主要程序有浴壶、投茶、出浴、淋壶、烫杯、酾茶、品茶等,又进一步争解为孟臣沐霖、马龙入宫、悬壶高中、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赏三色、喜闻幽香、品啜甘露、领悟神韵。

对泡茶道茶艺有贡献的,除张源、许次纾、程用宾、罗廪、冯可宾、冒襄外,还有陈继舒儒、徐渭、陆树声、张大复、周高起、张岱、袁枚、屠本俊、闻龙等人。

2.茶礼

中国茶道注重自然,不拘礼法,茶书对此多有省略。

3.茶境

16世纪后期,陆树声撰《茶寮记》,其“煎茶七类”篇“茶候”条有“凉台静室、曲几明窗、僧寮道院、松风竹月”等。徐渭也撰有《煎茶七类》,内容与陆树声所撰相同。《徐文长秘集》又有“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寒宵兀坐、宜松风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鲜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装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瓢烟。”

许次纾《茶疏》“饮时”条有“明窗净几、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清幽寺院、名泉怪地石”等二十四宜。又“茶所”条记:“小斋之外,别置茶寮。高燥明爽,勿令闭寒。壁边列置两炉,炉以小雪洞覆之,止开一面,用省灰尘脱散。寮前置一几,以顿茶注、茶盂、为临时供具。别置一几,以顿他器。旁列一架,巾[巾兑]悬之。……”

屠隆《茶说》“茶寮“条记:“构一斗室,相傍书斋,内设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设,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张谦德《茶经》中也有“茶寮中当别贮净炭听用”、“茶炉用铜铸,如古鼎形,……置茶寮中乃不俗。”

明清茶人品茗修道环境尤其讲究,设计了专门供茶道用的茶室──茶寮,使茶事活动有了固定的场所。茶寮的发明、设计、是明清茶人对茶道的一大贡献。

4.修道

明清茶人继承了[唐宋]茶人的饮茶修道思想,创新不多。

综上所述,泡茶道蕴酿于元代至明代前期,正式形成了16世纪末叶的明代后期,鼎盛于明代后期至清代前中期,绵延至今。

二、中国茶道的概念与内涵

茶道发源于中国。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却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茶道知之甚少。这也难怪,“道”之一字,在汉语中有多种意思,如行道、道路、道义、道理、道德、方法、技艺、规律、真理、终极实在、宇宙本体、生命本源等。因“道”的多义,故对“茶道”的理解也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中国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其目的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讲;“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饮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实在、本体、本源讲。下面分别予以阐释之。

(一)中国茶道:饮茶之道

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陆羽,字鸿渐,又字季疵,号桑苎翁,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县人)。陆羽著《茶经》三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十章。四之器叙述炙茶、煮水、煎茶、饮茶等器具二十四种,即封氏所说“造茶具二十四式”。五之煮、六之饮说“煎茶炙茶之法”,对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水、煎茶、酌茶的程序、规则作了细致的论述。封氏所说的“茶道”就是指陆羽《茶经》倡导的“饮茶之道。”《茶经》不仅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也是第一部茶道著作。

中国茶道约成于中唐之际,陆羽是中国茶道的鼻祖。陆羽《茶经》所倡导的“饮茶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品饮等一系列的程序、礼法、规则。中国茶道即"饮茶之道",即是饮茶艺术。

中国的“饮茶之道”,除《茶经》所载之外,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明代朱权的《茶谱》、钱椿年的《茶谱》、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茶书都有许多记载。今天广东潮汕地区、福建武夷地区的“工夫茶”则是中国古代“饮茶之道”的继承和代表。工夫茶的程序和规划是:恭请上座、焚香静气、风和日丽、嘉叶酬宾、岩泉初沸、盂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薰洗仙容、若琛出浴、玉壶初倾、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赏三色、三龙护鼎、喜闻幽香、初品奇茗、再斟流霞、细啜甘莹、三斟石乳、领悟神韵。

(二)中国茶道:饮茶修道

陆羽的挚友、诗僧皎然在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认为,饮茶能清神、得道、全真,神仙丹丘子深谙其中之道。皎然此诗中的“茶道”是关于“茶道”的最早记录。

唐代诗人玉川子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脍炙人口,“七碗茶”流传千古,卢仝也因此与陆羽齐名。“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唐代诗人钱起《与赵莒茶宴》诗曰:“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唐代诗人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诗中则有“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这些诗是说饮茶能让人“通仙灵”“通杳冥”“尘心洗尽”,羽化登仙,胜于炼丹服药。

唐末刘贞亮倡茶有“十德”之说,“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饮茶使人恭敬、有礼、仁爱、志雅,可行大道。

赵佶《大观茶论》说茶“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朱权《茶谱》记:“予故取烹茶之法,米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乃与客清谈欺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赵佶、朱权的帝王的高贵身份,撰著茶书,力行茶道。

由上可知,饮茶能恭敬有礼、仁爱雅志、致清导和、尘心洗尽、得道全真、探虚玄而参造化。总之,饮茶可资修道,中国茶道即是“饮茶修道”。

(三)中国茶道:饮茶即道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庄子认为“道”普遍地内化于一切物,“无所不在”“无逃乎物”。马祖道一禅师主张“平常心是道”,其弟子庞蕴居士则说:“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其另一弟子大珠慧海禅师则认为修道在于“饥来吃饭,困来即眠”。道一的三传弟子、临济宗开山祖义玄禅师又说:“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眠”。道不离于日常生活:修道不必于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须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顺任自然。自然地生活,自然地作事,运水搬柴,著衣吃饭,涤器煮水,煎茶饮茶,道在其中,不修而修。

《五灯会元》南岳下三世,南泉愿禅师法嗣,赵州从谂禅师,“师问新到:‘曾到此间否?’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从谂是南泉普愿的弟子,马祖道一的徒孙。普愿、从谂虽未创宗立派,但他们在禅门影响很大。茶禅一味,道就寓于吃茶的日常生活之中,道不用修,吃茶即修道。后世禅门以“吃茶去”作为“机锋”、“公案”,广泛流传。当代佛学大师赵朴初先生诗曰:“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五灯会元》南岳下四世,沩山祜禅师法嗣,仰山慧寂禅师,“……又问:‘和尚还持戒否?’师曰:‘不持戒。’曰:‘还坐禅否?’师曰:‘不坐禅。’公良久。师曰:‘会么?’曰:‘不会。’师曰:‘听老职僧一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攫头边。’”一仰山慧寂是沩山灵祜的嗣法弟子,师徒二人共同创立了禅宗五家中的沩仰宗。慧寂认为,不须持戒,不须从禅,唯在饮茶、劳作。

道法自然,修道在饮茶。大道至简,烧水煎茶,无非是道。饮茶即道,是修道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顺其自然,无心而为,要饮则饮,从心所欲。不要拘泥于饮茶的程序、礼法、规则,贵在朴素、简单,于自然的饮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

(四)中国茶道:艺、修、道的结合

综上所说,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在茶道中,饮茶的艺术形式的设定是以修行得道为目的的,饮茶艺术与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三、喝茶的礼仪

(一)喝茶的礼仪故事

茶的“叩手礼”或称“叩指礼”的来历。

传说一: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来到淞江,带了两个太监,到一间茶馆店里喝茶。茶店老板拎了一只长嘴茶吊来冲茶,端起茶杯,茶壶沓啦啦、沓啦啦、沓啦啦一连三洒,茶杯里正好浅浅一杯,茶杯外没有滴水溅出。

乾隆皇帝不明其意,忙问:“掌柜的,你倒茶为不多不少齐巧洒三下?”老板笑着回答:“客官,这是我们茶馆的行规,这叫‘凤凰三点头’。”乾隆皇帝一听,夺过老板的水吊,端起一只茶杯,也要来学学这凤凰三点头。

这只杯子是太监的,皇帝向太监倒茶,这不是反礼了,在皇宫里太监要跪下来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可是在这三教九流罗杂的茶馆酒肆,暴露了身份,这是性命攸关的事啊!当太监的当然不是笨人,急中生智,忙用手指叩叩桌子表示以“叩手”来代替“叩首”。这样“以手代叩”的动作一直流传至今,表示对他人敬茶的谢意。

传说二:乾隆微服南巡时,到一家茶楼喝茶,当地知府不小心知道了这一情况,也微服前往茶楼护驾,怕万一出事,自己担待不起。到了茶楼,也就在皇帝对面末座的位上坐下。皇帝心知肚明,也不去揭穿,久闻大名、相见恨晚地装模作样寒暄一番。

皇帝是主,免不得提起茶壶给这位知府倒茶,知府惶诚惶恐,但也不好当即跪在地上来个谢主隆恩,于是灵机一动,弯起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在桌面上轻叩三下,权代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于是这一习俗就这么流传下来。

如今喝茶的人很多都知道的礼节,可是,懂茶道的人一看这个“扣指礼”就知道对方的“道行深浅”咯,你看,有些是漫不经心的伸出两根指头点两下,有些是大拇指、食指中指三个合拢,像小鸡啄米一样的“啄”,有是是用食指中指指面“磨”两下桌面……千奇百怪的。礼仪讲师王思齐表示,正规的扣指礼(客人专用回礼)是这样的:

右手握拳,因为是回礼,你就是左撇子也得用右手的,大拇指的指尖对食指的第二指节,伸直屈着的食指和中指,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节的面,轻轻点击你面前的茶桌的桌面,三下。

注:从侧面看,食指和中指就好比跪着的人的双腿,立起来,用第二节指面点击,三下,有“三跪九叩”的意思。如今没有谁尊谁卑谁给谁下跪的意思,不过从“扣指礼”确实可以看出客人的茶道功力的。另外,主人给客人每冲泡一次茶品的时候,客人都应该行“扣指礼”作为回礼的。

(二)喝茶流程礼仪

1.喝茶前

座位: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客位的尊卑问题,虽然茶道里面讲究的是主随客便一说,不过喝茶的人多了,自然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面对主人,主人的左手边的是尊!顺时针旋转,由尊到卑,直到主人的右手边,不论茶桌的形式如何,这个是不变的铁律。

尊位的第一顺序为:老年人、中年人,比自己年纪大的人。其中师者、长者为尊,如果年龄相差不大,女士优先做尊位。

座位方面还有一个特别的规定:忌讳对头坐,就是头对头和主人面对面的坐!哪怕就是只有你和主人两个人,也不要坐对头的,知礼的客人应该做主人右边的卑位,人多,实在避免不了做对头的情况,小孩子来坐这个位置。

第一道礼节:客人的礼仪最重要的是答礼,也称回礼!所谓的第一道礼节,是指主人冲泡了第一泡茶品,并且请你品尝的时候,作为客人的第一次回礼。

正式的、正规的第一次客人回礼是这样的:起身,男性抱拳女性合十,一躬,坐下,双手接过(或者双手捧起茶杯)先闻香,后慢慢缀茶一口,放下茶杯,口中称赞主人(或者茶艺或者茶香或者其他的)

注:抱拳者,右手握拳左手包上去,如今的电视剧武侠片上面的就是,大多做得挺规范的。合十者,双手手掌伸长合在一起。一躬,躬身行礼。躬身越低,表示对于主人越发尊敬,对于主人是长辈客人是晚辈,躬身应该至少为45度的“倾斜角”!

2.喝茶中

喝茶过程里面,客人最重要的回礼礼节是扣指礼,又叫屈指跪。这个礼节的来由前边已经大家都知道的。

还有就是茶桌上面忌谈性事,不然喝着喝着茶水会发酸的。喝茶忌“一口闷”或者“亮杯底”,喝茶的人和酒色之徒是有区别的。喝茶严禁抽烟。实在忍不住了,也应该是喝了五泡之后,征询一下主人的意见,得到同意以后方可吞云吐雾的。才坐下就发烟的,视为失礼!第一泡的第一口茶汤,千万不可当着主人的面吐了出来!这个,视为极大的失礼,甚至是一种挑衅的开始。

3.喝茶礼仪要点

我国是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又有着严格的敬茶礼节,还有着奇特的饮茶风俗。我国喝茶,从神农时代开始,少说也有四千七百多年了。茶礼有缘,古已有具体的喝茶礼仪有如下几点:

(1)以茶代礼的风俗

我国汉族同胞还有种种以茶代礼的风俗。南宋都城杭州,每逢立夏,家家各烹新茶,并配以各色细果,馈送亲友毗邻,叫做七家茶。这种风俗,就是在茶杯内放两颗青果即橄榄或金桔,表示新春吉祥如意的意思。

(2)品茗着装很重要

茶的本性是恬淡平和的,因此,品茗礼仪要求着装整洁大方,女性切忌浓妆艳抹,大胆暴露;男性也应避免乖张怪诞,如留长发、穿乞丐装等。

(3)敬茶要注意

客来敬茶,这是我国汉族同胞,最早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与礼节。直到现在,宾客至家,总要沏上一杯香茗。喜庆活动,也喜用茶点招待。开个茶话会,既简便经济,又典雅庄重。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指清香宜人的茶水。

茶艺的基本礼仪篇4

1.服饰和服是日本传统的民族服饰,以其高度的艺术性和独特的款式闻名于世。“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魏志•倭人传》这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倭人的服装,这便是和服的雏形了。现在的和服衣领大而延至腰际,向左衽以布带系之,衣袖宽并且较短,袖口处长约两三尺,衣襟垂直脚背,腰间用布带束之。男女和服的款式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女士和服色彩鲜明艳丽,通常有人物、动物、花卉、风景等图案。而男式和服则一般是单色布料,腰间的束带相对来说较短。和服之所以能成为一种艺术,除了样式和色彩鲜明的特征之外,不得不讶于和服的繁冗与细致。日本妇女穿和服时,背上都要缠上腰带,用腰带系身可以不让和服松展,显示出形体的美同时也是为了装饰,使艳丽的和服更加多彩。而且腰带在背后打有不同的花结,象征的意义也是不同的,表达着日本人的信仰和祈愿。据统计,日本带的普通结法就有289种,最为有名的是“名古屋带”。这种带宽30厘米,长3.6米。和服除了带、节的搭配外,还有一系列繁琐的配件来陪衬,这些配件使和服的穿法变得很复杂,一般要经过12个步骤才能将全部的行头披挂好。和服的种类一般分为盛装礼服、纹服(也称带家徽的礼服)、结婚礼服、丧服、访问服等。按照日本的传统习惯,每逢正月、插秧、中元节之时,人们都要置办新装。一般来说这种服装不能做成长袖衣服,因节日不同这些服装的名称也是不同的。如正月装、中元装、祭祀装、节日装等。江户时代是日本服装史上最繁盛的时期,现今所看到的和服大都是延续了江户时代的服装特式,其后几百年中再没有较大的变动。直到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都是穿和服。明治维新之后上层社会的男士才开始流行西服。不过和服在今天仍是日本人的最爱,无论是在节日庆典、毕业典礼、婚礼、葬礼或是庆祝儿童的“七三五”等重大场合之上,随处可见身着传统和服的人们。2.歌舞伎日本的歌舞伎和我国的国粹京剧有些类似。歌舞伎所表现的人物豪爽正直、古朴淳厚、动作优美动人,使人赏心悦目,具有独特的日本民族风格。歌舞伎作为一门艺术最后完善可以说是在日本元禄时代。在歌舞伎发展为戏剧之前的100年里,它就一直受到日本人的喜爱。相传歌舞伎的创始人是出云地方一位名叫阿国的巫女。为了修缮某社殿,阿国组织了一个以女性为主的歌舞团。带领歌舞团从出云来到京都,进行了募捐演出,表演轰动了京都。当时战乱已经平息,日本人迎来了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这种令人耳目一新贴民生活的新潮艺术受到了狂热的欢迎,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消遣。此后,歌舞伎的传人们开始潜心研究技艺,通过表演故事的离奇情节来吸引观众。歌舞伎可以分为4类。第1类为历史剧,又称时代狂言。这类戏主要是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第2类是竹本系,又称义太夫狂言。这类戏的曲调为木偶戏大师竹本义太夫所作,因此得名。第3类是世话剧,这类剧是以江户时代平民生活为题材的,还可以细分为形式性较强的时代世话和写实性较强的生活世话。第4类为舞蹈剧,这类剧基本上是从能乐的舞蹈戏转化而来的,既有有台词的也有无台词的。音乐分为“清元“”义太夫“”长歌”等。歌舞伎使用的幕布必须按绿、茶、黑三色的顺序染成。这三种颜色也是歌舞伎的代表色。歌舞伎演员的独特化妆方式称为“隈取”。通过勾画脸谱观众可以大致了解剧中人物的好坏。3.茶道大批的遣隋使、遣唐使等把中国文化传到日本后,日本人并不急于简单的模仿,而是对其精细的加工和改造,最终把原来简单明了的东西提升为“道”,增加了庄重神秘的因素。茶文化进入日本产生了“茶道”。弘仁年间,日本的宫廷和高级僧侣中流行开了饮茶文化,这是日本第一个茶文化高峰,学术界称之为“弘仁茶风”。此时日本饮茶从内容到形式完全照搬唐朝。真正将茶在日本普及开来并使饮茶形成风气的是荣西,形成了以寺院为中心第二茶文化高峰。茶道的雏形和主要要素是在东山时期形成的。东山时期的茶文化是宗教式的书院茶,这是一种封闭、肃静、简洁的茶文化。日本茶文化形式和内容几经剧变最终形成茶道。“和、敬、清、寂”是茶道的“四规”。“和”即“和谐”;敬,心灵单纯主客间互敬;清和寂则指饮茶的环境和氛围,需清静典雅。这是贯穿在茶道仪式中的精神。茶道中用的茶是抹茶,采茶前两周内不被阳光直射的新芽,经蒸茶、烘干、粉碎、干燥后再用石墨碾成粉末,成为抹茶。抹茶又分为浓茶与薄茶,浓茶是茶道中最郑重的一项仪式。主人必须穿黑色带白色纹饰的和服,茶道礼法前,客人观赏茶道用具、主人请客人用茶点心。礼法进行期间主任和客人几乎不进行对话。献茶时,客人右手扶茶碗置于左手心,轻轻转上两圈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献茶人并将碗举至额头表示还礼,分三次喝完为一般礼仪。喝完后用食指和拇指轻擦碗边,再将碗左旋两次放回膝前,并说些吉利的话来赞美茶具的精美、环境的典雅以及感谢主人的款待。茶道能够源远流长,是因为它在繁乱的人世之外营造了一个清静宁和的精神世界。

茶艺的基本礼仪篇5

【关键词】茶艺茶道

前言:目前,关于茶文化的许多名词术语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混乱的认识,茶艺界有许多人常常将茶道、茶艺混为一谈,弄不清茶道和茶艺的区别,如有的叫茶艺馆,有的叫茶道馆。有的称茶艺表演,有的称茶道表演。

20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出现了茶艺一词,至于为什么要称茶艺,台湾茶文化专家范增平先生在《茶文化的传播对现代台湾社会的影响》论文中指出:当时为了弘扬茶文化、推广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使用茶道一词。但是有人认为茶道虽然中国自古已有之,却已被日本使用在前,如果现在继续使用茶道恐怕引起误会,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湾来。另一个顾虑是怕提出茶道过于严肃,中国人对于道字特别庄重,比较高高在上,要民众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艺这个词。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同意才定案。茶艺一词就这么产生了。

然而什么是茶艺?各家的解释还是见仁见智并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如台湾茶艺专家季野先生认为:茶艺是以茶为主体,将艺术溶于生活以丰富生活的一种人文主张,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范增平先生认为:茶艺包括两方面,科学和人文的,也就是,第一、技艺,科学地泡好一壶茶的技术。第二、艺术,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国茶艺之美是属于心灵美,欣赏茶艺之,是要把自我投入整个过程当中来观察整体。台湾茶艺专家蔡荣章先生认为:茶艺是指饮茶的艺术而言。讲究茶叶的品质、冲泡的技艺、茶具的玩赏、品茗的环境以及人际间的关系,那就广泛地深入到茶艺的境界了。北京的茶文化专家王玲教授认为: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的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综合各家学说之后,我们认为茶艺就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茶艺的范围仅仅限于泡茶和饮茶的范畴,包括泡茶和饮茶的技巧和艺术。也就是说,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

然而什么是茶道呢?因为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开始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它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了起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观点。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一书中提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庄晚芳先生在《中国茶史散论》中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陈香白先生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给茶道下的定义是:“中国茶道包涵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的精神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综合各家学说之后,我们认为茶道是以一定的环境氛围为基础,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的,是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是有关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与特有风俗。

茶艺与茶道精神共同构成茶文化,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艺是茶文化的重点。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括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的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亨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身养性,参悟大道。

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但就目前存在的很多茶艺表演,就表演者而言,从备器、选茗到温杯、投茶、冲泡、奉茶、谢客整个过程中,能够体现一种人生志趣和追求,体现一种“道”境界者甚少,能够表达一种优雅美韵就算是高水平了。例如婺源的“文士茶”,其优雅美韵可谓茶艺之典范,而其精神文化内涵是“儒家精神”,是“积极入世”,是“非淡泊无以励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感文化”追求。表演者对这些精神内涵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便不能进入到这种意境中,因此也就不可能让品饮和观赏者入“道”,充其量赏美而已。“看茶艺”可,“悟”茶道则无。

就品饮者和观赏者而言,由于受文化素质、人生追求、美学修养制约,进入“道”的境界,感悟茶道真谛者同样甚少,一般而言,看茶艺主要是感受美、鉴赏美、接受美的熏陶。当然,这也是一种精神洗礼但距“悟道”相去甚远。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因此,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我们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参考文献:

[1]陈文华,余悦.茶艺师基础知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王业强.漫谈“茶艺”与“茶道”,蚕桑茶叶通讯.

茶艺的基本礼仪篇6

关键词:茶道;茶禅一体;茶道精神;茶文化

中图分类号:tS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22502

谈到茶道,世人皆会想到日本,其实中国才是茶的故乡,饮茶、吃茶的习俗很早就产生了。茶道属于东方文化,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那么,什么是茶道呢?我们先从日本的茶道谈起。

日本茶道是高度仪式化的饮茶生活,其目的是在饮茶中体味人生。它是在清幽而素雅的茶室中进行的。茶室一般是由竹木或芦草编成,侧有水屋,室内有插花。进室前要净手脱鞋,膝行弓腰入室以表示洁净与谦逊。茶道由主人主持,恭谨地跪在榻榻米上,一一向来客敬茶(其仪式十分繁缛)。其饮茶方式基本是宋代上层社会流行的“点茶”(将茶饼碾成茶末,注入茶碗,用沸水高冲,激起泡沫,用茶筅击打)。茶具包括茶碾、煮水的茶釜、贮茶的茶罐、舀茶末的茶勺、击打茶汤的茶筅、品饮的茶碗、盛水的水注、清洗茶具的水翻等。

由此可见,日本茶道大概是饮料中最复杂的方式。要进行一次日本茶会,一座合乎规矩的花园别墅是不可少的,参加茶会能吃到三碗米饭、一碗锅巴泡饭、一盘凉拌菜、两个炖肉丸子、三段烤鱼、一堆腌萝卜块、一些咸菜、几个蘑菇、少许海味、三碗大酱汤和一碗清汤、一道甜点、还有二两清酒,然后还可以去参观花园,并且特意去厕所看看,但绝对不能在厕所里解决个人问题。这些活动要花去四小时的时间,而整个茶会里可喝到两次约一百毫升的茶水。整个茶会期间,从主客对话到杯箸放置都有严格规定,甚至点茶者伸哪只手、先迈哪只脚、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个格子里也有定式,正是定式不同,才使现代日本茶道分成了二十来个流派。十六世纪前的日本茶道还要繁琐得多,现代茶道是经过删繁就简的改革才成为现在的样子。

日本茶道形成之后,不仅确立一套严格的规范,而且追求在这些规范的仪式中领会人的本心和本真,追求通过茶道精神以摆脱人生物质的束缚,从而达到“和、敬、清、寂”的境界。日本学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和、敬、清、寂”。茶为茶道的四谛、四则、四规。“和”不仅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客人与茶事活动也要和谐。“敬”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作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清”是要求人、茶具、环境都必须清洁、清爽、清楚,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寂”是指整个的茶事活动要安静、神情要庄重,主人与客人都是怀着严肃的态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个茶事活动。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谛创于村田珠光,400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也正因为这种形式,才使得日本的茶道流传至今被世界上的很多人奉为茶道的渊源,而忘记中国才是茶的故乡。那么,我们中国的茶道呢?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饮茶普及,茶艺完善之后。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1)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起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2)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3)功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功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后来在安徽祁门地区也有盛行。功夫茶讲究品饮功夫。饮功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讲;“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饮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实在、本体、本源讲。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悟道。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而儒家对中国茶道的影响最大。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忠、孝”,认为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要求中庸处世。茶道精神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思想的平和快乐格调是中国茶道的主调,儒家的道德和礼仪为茶道提供了茶礼。

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也很大。它历来推崇饮茶。首先,因茶有“三德”:提神;助消化;清心定神、去除杂念。所以喝茶既满足坐禅需要又不破坏佛教清规。其次,佛教的苦、集、灭、道四谛中的第一谛苦谛,苦谛视人间为无边的苦难,当参破苦谛,达到大彻大悟,便是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清苦,品茶之苦味,苦后回甘,这与苦谛一致。所以茶一直以来深受禅僧们的喜爱。同时,随着佛教的发达,唐代僧人煮饮天下,世人争相仿效,于是饮茶之风盛行民间。还有,“廉美清和敬”的茶道精神也正是佛教弘扬的精神。

除佛、儒二家之外,中国茶道还受道家影响。道家为求长生不老,苦炼金丹,但始终都未能如愿。因茶有强身健体,延长寿命之功效,于是逐渐被视为仙药。道家倡导通过饮茶,以求得道成仙。同时,道家认为自然本性才是真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茶人喜欢空灵虚静的饮茶环境,将自己融于自然,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的美学意境,这与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统一的。

日本茶道主要从中国唐代由遣唐使传入日本,主要受佛教禅宗的影响,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

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正是佛教禅宗精神之所在。“和”既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也指讲究本来面目,不造作,与茶事的自然融合。“和”源于禅宗“慈悲善良,温和之心”的精神和《金刚般若经》的“如如不动”教义。“敬”指敬爱之心,这与禅宗教义“二部四众、平等互重”提倡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互重的精神是一致的。“清”指清净,它源于禅宗“六根清净”。“寂”即“无”,强调“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这正是源于佛教“空无”观。日本茶道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茶道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规”、“七则”似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中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追求静清无为,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便成了一种传统。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所以一说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总的来说,中国的茶道不像日本的茶道,过分注重形式,中国茶道文化底蕴厚重,以领悟人生意义为主,一把旧壶,一杯茶汤,掂在手里,随意率性,没有那样多条条框框裁切,细节处也许不拘小节,却有引人入胜的韵味。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有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它将儒、道、佛三家思想有机地融入,从各个方面都突出儒教的“礼”、道教的“清”、佛教的“悟”等精神实质,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天人和一、和谐统一的特色。

参考文献

[1]翟文伟,齐正奎.简话中国茶与禅[J].丝绸之路,2003,(2).

[2]朱颖.禅宗与日本茶室建筑管窥[J].中外建筑,1999,(2).

茶艺的基本礼仪篇7

俗话说“北京衙门多,上海洋行多,广州店铺多,成都茶馆多”。在成都,闹市有茶楼,陋巷有茶摊,公园有茶座,大学有茶园,可谓处处有茶馆。地处成都中心城区的锦江区,正在创新性地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茶馆”特色之路。

锦江区在公共文化茶馆和社区茶馆举办川剧、国学活动促进传统文化回归,免费演出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快板、小品、相声、曲艺作品,开展群众才艺大比拼活动,将基层群众的绘画、书法、剪纸、诗歌等各种形式的作品在茶馆评比展示,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带动文化延伸,推动文化建设

“四百余条街整饬,吹弹夜夜乱如麻。”清代吴好山在其《成都竹枝词》中这般描述成都的盛况。虽然没有夜夜吹弹乱如麻,锦江区大慈寺附近的雅韵茶堂也是热闹非凡。自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茶馆”开展以来,茶堂里总是吹拉弹唱、余音绕梁。

跨过高高的木门槛,《小康》记者来到大慈雅韵茶堂。3月11日当天是扬琴专场,戏台上艺术家们正在倾情演绎,台下观众们听得聚精会神。观众席上老年人居多,坐在竹椅上,身边放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一边啜饮一边聆听,神闲气静、怡然自得。

“讲礼貌,明事理,轻声语,衣得体;多宽容,勤相帮,茶一杯,德艺馨”,墙面上类似这样的文明礼貌的宣传语张贴不少,但都以古朴雅致、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此外,《小康》记者注意到学堂的茶桌上都摆着一个价目牌,绿茶、红茶、毛尖、柠檬茶、茶各种类别的茶水价格一目了然,一杯仅售五元。据负责倒茶添茶的阿姨介绍,这里周一到周五下午的两点到四点半,每天都有川剧、扬琴、清音等各种不一样的专场剧目。很多中老年前来听戏,多的时候上百人,少则几十人,很多都是常客。

在观众席中,《小康》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个住在东门大桥的吴大爷,他说自己去年刚退休,原来在成都市民族宗教服务中心上班。从小就喜欢扬琴的吴大爷,至今都保持着年轻时候的爱好。他说茶馆里主要上演四川地方特色的曲目,很受欢迎。“演艺人员们,我对他们都很熟悉。他们的作品很卖座,大家都很喜欢,加上现在很多节目都添加了不少社会正能量的内容,很有影响力。”

演出现场,一些年老的艺术家在倾情演出,他们多是成都曲艺家协会成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虽然退休了,他们却一直活跃在茶馆中表演节目,给老百姓们带来数不尽的欢乐和思考。每个曲艺节目都是蕴含着许多伦理道德,像四川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唐杰和陈真祥老先生表演的相声《礼貌杂谈》,讲述的是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中国礼仪与外国礼仪的区别;四川评书省级传承人罗世忠老先生表演了一场名为《母亲》的传统评书,主题是关注空巢老人。

对于锦江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茶馆”系列活动,老艺术家们都非常认可:“我们的曲艺节目以传统伦理教育为主,说一些过去口传心授的故事,现今根据社会现实融入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去,我们能发挥点余热,也能为创造和谐社会奉献一点力量。”

大慈社区主任介绍:“大慈雅韵茶堂现在以茶馆的形式定期举办活动,我们请老艺术人来表演,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丰富大家休闲娱乐生活的同时,能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带动文化的延伸,推动文化的建设。”

更平易近人,更接地气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田舍》中的诗句。3月11日上午,在锦江区翠柳居茶坊一角,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冯婵老师,正在讲述《古典诗词中的美丽成都》。这是“锦江讲坛进茶馆”学术沙龙系列活动中的其中一场文化讲座。

坐在竹藤椅上,一边喝茶一边听讲座,听众们听得非常认真。据了解,听众们多为区直机关、街道的的党员干部和居民群众。坐在墙角边的李小姐听得非常仔细,还专门准备了笔记本做记录。“文化讲坛进茶馆以来,我一直在关注着这里举办的每场活动,有时间我都会报名来参加。古典诗词是我的喜爱,能够在工作之余延续自己的爱好,挺好的。”李小姐说。

沙河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杨先生说,听这场精彩的讲座,从古典诗词中了解曾经的成都,感觉很新颖也很受益。“作为一个基层工作者,需要更多地关注我们生活的地方,生活的人民。古典诗词中,成都的环境是那么美好,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令人无比神往,可惜现在遭受了不少破坏。”杨先生心生感慨,“我们非常需要更好地维护我们身边的环境,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样大家才会生活得更舒适更惬意。”

“在茶馆里面喝喝茶聊聊天,这样能增进情感,这也是成都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冯婵说,这是她第一次在茶馆里讲座,相比于正襟危坐的讲授,她觉得这种方式很放松。“我们以让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成都的经典文化,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通常采取更接地气,更平易近人的方式来传播文化。”

茶艺的基本礼仪篇8

今年6月上旬,清雅源茗茶登陆央视:“清雅尚礼、茶贵之心;中华老字号,中华礼茶”。打造中华第一礼茶,是洪明楷和清雅源的终极目标。

九十年代初,洪明楷和夫人继承祖上的百年老铺“清雅园”之后,开始走公司化模式运作之路,改名“清雅源”。但清雅源真正发力是自2008年开始的全国连锁进程,短短几年的发力期,如今已有近400家直营店和加盟店,扩张之路不可谓之不快。

茶行业,走“礼文化”的企业很多,“千古华夏立之礼,万代炎黄奉于孝”,洪明楷走出了一条和别人不一样的“礼仪之路”。

“清雅源”:以“经”释“清”,以“正”释“雅”,以“道”释“源”,乃“清雅源”。以经立理,以礼立身,坚持中庸。这个儒雅的品格在品牌诞生之初就决定了。

作为清雅源核心价值观的“礼文化”,在洪明楷看来,礼而和平,礼而和谐,礼而和人,礼而兴业,正是“清雅源”品牌最为基本的价值观,最为精确的文化内核,最为完美的精神理念。

“以礼入茶,茶馈知音”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正是从“饮食之礼”开始的,而“茶礼”则是饮食之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清雅源提倡“以礼入茶”,意指清雅源用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用心做好茶,茶中蕴含“礼”之深意。

“高山流水觅知音”,以融入了中国传统礼法的清雅源茶馈赠知音,体现赠者对受者的尊敬、欣赏和感恩之情,正符合送礼之深意。

“以礼立世,礼重天下”

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茶是不媚不俗的天然礼品,简朴厚重、天然率真,而又饱含真情;茶是未被世俗淤染的礼物,淡泊、纯净、高洁,君子之交淡如水,缕缕茶丝有浓酽。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清雅源”以君子之品格,仁爱、包容、明静;作为茶之使节,以礼立世,虽有趋利之图,却以大“礼”之道诚待天下。

“以礼连心,两岸同根”

作为第一个进军台湾茶市场、设立台办的大陆茶企,洪明楷看好台湾茶市场。

从2009年开始,洪明楷就开始将目光转移到海外,最后锁定台湾,深入研发台湾茶系列。终于在今年4月份,签订了与台湾尚宜的大陆第一宗台湾茶采购协议,逐年引进台湾春茶。双方确定商品采购意向,同时共同筹备建立“海峡两岸茶叶集散中心”。

随着两岸进一步开放合作,两岸茶叶市场强大的消费潜力一直以来闽商茶企长期关注的。在台设立的清雅源办事处与协议的签订,其意义不仅是采购台湾茶的一个重要的进货对接平台;也是将大陆优质茶叶,特别是闽商茶叶,引入台湾的第一对接桥梁与基石。

茶艺的基本礼仪篇9

高校女生作为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教育现状一直受到重视与关注。在女生教育的工作布局与内容设计中,文明素养是重要的环节。高校女生教育模式一般为主题讲座与文体活动,由于活动之间缺乏衔接与连续,对女生带来的文明素养改变影响甚小。在当今互联网日益发展的现实环境下,女生对自我的个性发展与需要已不再停留在参与讲座与活动层面,她们需要有更为宽阔的平台实现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本文拟在通过以传统礼仪文化为引领,利用创客空间项目申报、校礼仪队团队建设、微信平台与公众号等新媒体形式研究女生教育的新体系。

关键词:

礼仪文化;普通高校;女生教育;新模式

1普通高校女生教育的现状以与不足

1.1高校女生教育的实施途径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专题讲座。讲座通常是对某一阶段的突出问题或工作而设置,主题涵盖安全教育、心理健康、为人处世、言行礼仪等,注重理念灌输,强调价值观趋同,讲座的开设弥补女生在某些认知领域与人文素养上的空白,另一方面受到人数、场地、规模等影响,讲座效果不显著。

(2)主题活动。以女生的性别及角色特征设置的各类文化活动。较具代表性活动是女生文化节。通常以展示女生在生活中的某些技能及兴趣爱好为系列主题设置,活动目的旨在通过对兴趣的展示培养女生综合素质,活动成果是根据作品评选等级给予不同奖励。

(3)专题影视片的组织与观看。对当下社会及高校校园突发事件视频观看,提醒女生应当防患的灾难与隐患识别,同时辅助技能培训(防火、防骗、防身体伤害等),活动目的旨在提高女生关爱自我、关爱生命的意识警醒。

(4)学院根据特色工作设置的其它女生教育活动。以校团委的工作思路为基础结合学院年度工作计划安排的女生相关活动。

1.2现有的女生教育模式与现实需要的不对称日益突出

(1)普通高校女生教育的平台与载体来自于专题讲座与主题活动,虽说每次讲座、每个活动都有方案与设计,但就女生教育的整体现状而言仍然缺乏完整的体系与连续性,女生获得的礼仪认知与行为改变不明显。

(2)女生教育活动开展与组织,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完善的体现,得到女生的接受与认可。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今校园学生的出身年代多为90后独生子女,她们成长的过程伴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物质丰富,互联网快速发展,她们需要的信息与感兴趣的领域更多考虑与未来发展相关,而现有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没有提升空间,且活动相对单一,内容独立,对女生个人礼仪、内涵、品位、格调等素养带来影响甚小或者微乎其微。针对当今女大学生礼仪文化认知与学习途径,笔者作了问卷调查,63%的女生认为“礼仪素养在个人学习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54.3%的女生“想在大学里提高个人的文化内涵与修养”,而对于“通过什么途径提高自己对礼仪文化知识的学习”,在选项“学校举行相关的讲座”占比34%,“外面报班学习”占有率16.2%,“从书籍,杂志自学”占有一席之44.2%,“实践活动”占36%;数据显示,女生希望在大学学习中想得到礼仪方面的专业与形象转变(成熟、稳重、职业),希望通过大学四年获得综合素质的拓展与提高。在这一现实需求下,高校女生教育内容与形式应有所设计与突破,结合当下社会对礼仪文化的重新审势与提倡,我们可借助礼仪之风树文明之旗,激发学生弘扬良好文明举止,“仁义礼智信,温俭恭良让”,并使这种个性品质成就其未来的人生理想。

2加强传统文化学习,以礼仪文化为引领探索女生教育新模式

2.1以传统文化的“礼”教为载体,融入女生教育

作为礼仪之邦,中国千年来的“礼”教融入国家政策、经济发展之中,重拾“礼”教成为整个社会共同呼吁与认可的新话题。女生是校园的重要群体,她们对传统“礼”教文化的认知与态度,影响其作为未来社会传承人的角色认知,甚或国家民族的希望承载。因此,女生教育内容设计还须有体系与连续,不但为女生拓宽学习渠道,也为她们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正确与否进行梳理与澄清,更好激发她们人文情怀与学习热情。

2.2结合应用型大学培养目标,创新工作思路,突出工作实效

从培养人的角度来看,大学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应该把培养合格的人才摆在重要位置,地方普通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精心设计培养方案和实施方案。其中女生教育成效如何,更是高校的重中之重。笔者拟以下几个方面对创新女生教育的工作思路作探究:

2.2.1以礼仪文化为主题的创客空间项目设计与申报推进女生教育

创客就是把各种创意变成现实的人,创客空间是给创意提供工作空间,让其创意经过不断论证与实践孵化成可行的某一行业或产品。女生教育可充分利用这一政策平台,在校园创客空间成立以礼教为内容的创意项目,具体实施方案:

(1)选择好的项目进行申报。以突出礼仪知识与实操性的项目申报。如茶道文化项目,通过茶为核心延伸出的茶叶、茶品、茶艺、茶器等,拓展学生对这一领域的认知与了解,同时,茶文化中最深刻的内在在于以茶会友,谋取志同道合之人,成就自己的理想与选择,同时通过参与茶道创意能让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产生思想碰撞,形成独自见解;又如陶艺项目,通过陶艺作品的展示激发女生对美的感知,同时融入实践操作,对于陶艺的发展历史、产品鉴赏及市场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培养。同时依托专业与学科建设的平台与资源(校企合作项目),加强对市场的提前认知。创客空间使学生的创意有交流空间与梳理平台,对未来的职业探索也有了分享与体验。

(2)选择答辩的方式进行立项。如何确定项目是否立项,较好的方式是采用答辩方式。通过项目主持人(学生)对项目申报的意义、可操作性、受众面、发展方向等问题阐释与答辩,考察项目的最终落脚点是否可形成孵化项目,同时结合项目的价值给予重点与一般项目立项。

(3)选择专业化的项目导师进行辅导。项目的顺利实施必须有专业老师的指导。指导老师在项目申报初始加入团队,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给予专业指导。导师源自学校各部门推荐,创客空间根据推荐名单设置导师库,各项目组按创客空间老师库商量决定项目导师。

2.2.2以校礼仪队团队建设为引领推进女生教育

校礼仪队是“礼”在校园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也是礼仪文化内涵的延伸。校园的重大活动都会出现礼仪队的身影,她们往往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获得女生的羡慕与青睐。

(1)在校礼仪队团队建设中,形体、礼仪、服饰、化妆等学习与训练是基础,因此我们可通过这些基础学习吸纳有兴趣的女生参与其中。通过对每一项训练内容设立项目负责人(礼仪队产生),后组建团队,形成各自的活动方案开展实施相关活动。

(2)以传统节日为主题设置活动,利用传统节假日开展文化活动,如“五四”青年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弘扬民族情怀、激发爱国热情。

(3)团队学习活动。每月有一次读书分享会,通过分享,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在诗词、小说、经济、金融、管理、艺术等领域获得知识拓展。

2.2.3利用团委微信平台、公众号等新媒体宣传方式推进女生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使用通信工具普遍的现状,校团委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先后成立了在学生中颇有影响力的QQ公众号与微信平台,及时将学生活动、校园动态等通过新媒体方式传播给学生,获得学生的极大关注。“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无以立也”。“礼”一直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克己复礼”、“彬彬有礼”、“敬贤礼士”、“礼义廉耻”等等,礼不仅成为国家的治国之道,更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今天,高校教育要有传承“礼”仪教化的行为担当,为未来各行业培养高素质职业女性与精英作出应有的改变与努力。

参考文献:

[1]毛子水,译注.论语[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1.

[2]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7.

茶艺的基本礼仪篇10

关键词:哈辉“新雅乐”;国学传播;文化复兴;国学音乐化

中图分类号:J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229-04

从建国初期的“土洋之争”到20世纪的“国学热”,传统与现代从“针锋相对”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传统文化得以多样化的方式传承,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精髓。2010年8月7日哈辉《辟雍・新雅乐音乐会》世界巡回演唱会启动仪典在孔庙上演,开启了哈辉的新古典音乐艺术丝绸之路,同时也给传统文化开启了绚丽多彩的新篇章。

哈辉,中国古典音乐演唱家,新雅乐创始人,中国国学推广大使,组建了新雅乐府。2008年初春,哈辉个人艺术演唱风格正式由“民歌”转型为――“跨界古典”演唱风格,08年5月参加奥运会倒计时100天,演唱新雅乐歌曲《2008-礼》。同年受到以色列文化部与外交部的邀请,2010年10月在特拉维夫―古罗马遗址举办《弦诗・哈辉新雅乐演唱会》。哈辉在搜狐博客“哈辉新雅乐时代”中写道:“《关雎――后古典雅乐》可谓我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在这张新专辑上,我倾注了自己所有的创作热情,灵感与创新,一方面是为自己的艺术梦想,一方面是要通过我的音乐向大家再现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

一、哈辉“新雅乐”的艺术形式

哈辉“新雅乐”作品形式多样,犹如百花园里盛开的鲜花,绚丽多彩、争奇斗艳、数不胜数,每一件作品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从哈辉《辟雍・新雅乐音乐会》、古罗马《弦诗・哈辉新雅乐演唱会》、《关雎――后古典雅乐》专辑以及新雅乐单曲中列举了一些主要的艺术形式。

(一)诗、乐、舞

在古代,诗歌、音乐与舞蹈三者是结合为一体的。《乐记》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皆本于心。”《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在古代都是用来歌唱的。

哈辉的新专辑主打歌曲《关雎》就是选自《诗经・周南》的开篇,配以中国画的水墨意境,诗与歌的完美结合展现出一幅唯美的画卷。《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毋庸多言了,先人们当时到底是怎样歌唱的,我们已经无从考证,哈辉演唱的这首《关雎》由作曲家林海赋予了古色古香却又新鲜清雅的释义,鲜活再现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周代社会风习及伦理道德认识。

(二)书法

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书法代表着古代的文化。舞蹈《墨香》中舞者象征着墨的颜色的黑色服饰,单臂水袖舞动着,以灵动的身形把水与墨的交融表现得淋漓尽致。背景有一老者的书法表演如游龙戏凤、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书法艺术和古琴时而苍劲有力时而清脆幽静的音乐声融为一体,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传导到每一人的心里。

(三)茶道

中国的茶文化有几千年历史。茶道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人云:“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今人将茶道归结为“廉、美、和、敬”,即“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歌曲《茶香》中哈辉在现代乐器技法与古韵古风混合的音乐声中表演了茶艺,歌唱虽与现代歌曲风格更为相近,但在其他表演者身着汉服,执宫廷礼仪的背景画面中,歌、乐、茶艺凝聚成茶道的灵魂“天人合一”,体现出传统文化中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

(四)吟诵

吟诵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亦称“吟咏”,是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之不足故有咏叹。通过吟诵,诗词文赋的内涵和韵味更能得以完全呈现,堪称传统文学之活态。因其逐渐消亡,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

李煜的《虞美人》在哈辉似唱非唱,顿挫起伏的吟诵声调中,配以古琴演奏家王鹏低沉又悲愤的音调表现了李后主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凄楚之情,对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虞美人》进行了最详尽最精炼的解读。

(五)古琴

古琴在古代称之为瑶琴、玉琴、七弦琴。号称乐器里的活化石,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有四千余年。因其与雅乐清音相伴,被视作是古代君子的修身之器。古琴的声音带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灿烂文明从古回荡至今。

古琴演奏家王鹏演奏的古琴曲《鸥鹭忘机》出自《列子・黄帝篇》,其中《好鸥鸟者》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海上之人有子欧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意为:在那遥远的海岸上,有个很喜欢海鸥的人。他每天清晨都要来到海边,和海鸥一起游玩。海鸥成群结队地飞来,有时候竟有一百多只。后来,他的父亲对他说:“我听说海鸥都喜欢和你一起游玩,你乘机捉几只来,让我也玩玩。”第二天,他又照旧来到海上,一心想捉海鸥,然而海鸥都只在高空飞舞盘旋,却再不肯落下来了。

解释:“鸥鹭忘机”一词即来源于上述寓言的前半部。“忘机”是道家语,意思是忘却了计较,巧诈之心,自甘恬谈,与世无争。“鸥鹭忘机”即指无巧诈之心,异类可以亲近。后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王鹏精湛的演奏技艺让闻者能由心灵感受到乐曲的神韵,闻之有尘俗尽释、超然物外之感。

二、哈辉“新雅乐”的演唱技巧

国外的媒体形容哈辉的嗓音与演绎――“如在丝绸线上滚动的水露珍珠,圆润而轻灵,飘逸而醇香,音聚而带神聚,形散而神不散”。哈辉的唱腔淳厚质朴,跌宕有致,具有“圆、润、糯”三大特点,被美国格莱美奖古典评委Josh先生称为中国独特的“吟弦腔”,堪称一绝。

(一)唱――“吟弦腔”

哈辉独特创新的唱腔“吟弦腔”,赋予了作品全新的艺术魅力。

“圆”:字正腔圆,原是戏曲唱念的基本原则方法,现代声乐的发展吸取了中国戏曲演唱的这一精髓,已成为歌唱艺术的重要原则了。字正是指字准、字真、字纯;腔圆指的是声音的圆润和腔调的婉转。哈辉的吐字清晰,咬而不死,咬而无痕,把“字正腔圆”这一原则在她的新雅乐作品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润”:哈辉新雅乐作品演唱中运用了许多对唱腔加以美化、装饰、润色的技法,归纳起来主要有:断音润腔法、装饰音润腔法、音色变化润腔法、声音造型润腔法、力度变化润腔法、节拍、节奏润腔法等。这些技巧被哈辉恰当地综合运用到了极致,对形成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韵味和艺术感染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糯”:哈辉的音色软糯,流畅舒展、婉转柔和。音色取决于情、气、腔,在哈辉的作品中,情感的表现丝丝入扣,拿捏得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气声的运用推波助澜,让情感与音乐浑然一体;在润腔的美化中赋予歌曲灵魂,让文化的精髓伴随着音乐“润物细无声”。

(二)演――“清雅传神”

哈辉的表演清新、儒雅、灵动、轻盈,似一幅水墨画,没有太多雕琢、奢华的痕迹,却如清泉,甜润入心。其风格凸显出了中国女性所特有的――柔美、含蓄、娴雅与古雅之魅力。哈辉演唱会上由著名服装设计师叶锦添设计的服装古朴典雅,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汉代服饰多样化地展现,结合汉代的礼仪融入表演,加上古典舞的造型和韵味,舞台画面与哈辉的演唱成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唯美到极致。

三、哈辉“新雅乐”的文化内涵

哈辉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含义广泛,但无论是承载诸子百家思想精髓的文化典籍,还是包含了陶冶性情,颐养心性的琴、棋、书、画的显性文化元素,其根本是整个华夏民族生生不息,难以割裂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

(一)唐诗、宋词等经典名篇佳作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体现了唐宋时期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具有时代的烙印。唐宋时期因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涌现了许多才华横溢的诗人、词人,留下了宝贵的传世名篇佳作。新雅乐作品中很多取材自唐诗、宋词,如《山行》(唐杜牧)、《春晓》(唐孟浩然)、《蝶恋花》(宋苏轼)、《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相思》(唐王维)、《鹊桥仙》(宋秦观)、《一剪梅》(宋李清照)等。在古代的形式、古代的内容上,哈辉和她的创作团队以现代的技法创作和演唱赋予唐诗、宋词以全新的面貌,使前人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一种全新的更适合的流传方式。

(二)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这九个字从古代沿用至今,教人做人做事的道理和行为准则。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做人做事的道理却是不会变的。

作为“新雅乐”的创立者,哈辉在她的音乐中充分体现了“礼”和“乐”的融汇,使“礼”的内容赋予“乐”的形式,以“乐”求“礼”,以“乐”载“道”,使听众在满足于感官愉悦的同时,又能从内心感受到音乐的意蕴。“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行为准则,而“礼”都是围绕着“德”展开的,是为了弘扬和表彰“德”而设计的。有德的人必然是最懂得爱人的,懂得珍视人的价值的,懂得尊重别人的。哈辉说,她要做的音乐就是一个人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

其代表作品有《2008-礼》、《孔子曰》、《女德》等。《2008-礼》这首作品曲调平和,柔缓而又庄重,通过“礼”“乐”的融合,充分展现了传统礼乐“敬、静、净、雅”的要旨,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音乐风格,同时成功地加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在5000多年文化背景的积淀下,新雅乐作为世界性的传播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以音乐的审美意象呈现给世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及魅力。

(三)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文化内涵、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哈辉新雅乐作品《茶香》通过茶艺与歌唱的结合以新颖的方式融汇中华民族茶文化与礼仪涵养予其中,是对茶文化更为雅致的解读。

(四)酒文化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为创作复兴中国酒文化泸州老窖高端品牌“国窖1573”特邀哈辉“新雅乐”团队为其创作长达4分钟的电视宣传影片,讲述中国酒文化,著名作曲家吴璇,作词家郭晓晔再次联袂合作,创作了《与君饮》。哈辉作为首位国学推广大使,让国人品鉴美酒之余了解中国酒文化。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立足哈辉的“新雅乐”作品,本文列举了几个方面,不足以概括全貌。哈辉的“新雅乐”作品以及其他国学复兴使者们不断创作的新作品将会给国学精髓更多更好的演绎。

四、中国国学传播的创新方式对文化复兴的现实意义

国学是中华民族辈辈累积、代代相延、时时创新的精神脉动,是在时间的淘洗和实践的磨砺中聚合凝练的智慧结晶,是闪烁在历史长河之中光耀子孙后代的灿烂星空,是中华民族之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心灵磁场、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同。

哈辉“新雅乐”这一国学传播的创新方式,以其内容的创新、形式的创新、精神的创新给中国文化的复兴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使国学音乐化、音乐乐教化,国学插上音乐这一特殊艺术形式的翅膀,飞向中华民族大众的心里。

(一)内容的创新赋予文化复兴时代的气息

现在我们所称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华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决不是简单的复古,不知继承、改造和扬弃的国学其生命力势必不能长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主要来自儒家思想,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修身、然后方可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哈辉“新雅乐”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与时俱进,内容结合时代的需求更加详尽和提升。例如:她把她对“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理解展现为女子生活礼仪的《茶香》;把女子对丈夫忠贞思念之情化为《相思》与《长相知》;新雅乐的代表作《礼》打开了很多远在海外的游子之心;专为儿童创作的国学启蒙经典《声律启蒙》让每个孩子发现原来我们在说话和写作的时候,语言竟可以如此优美,同时让他们可以感受到中华古典音乐的古韵之美。从小培养他们诗一般的心灵。

(二)形式的创新开拓文化复兴广阔的道路

20世纪初兴起国学复兴热潮,各种各样的国学复兴形式在探索中开展,如国学培训班、国学进课堂、国学讲座、国学专题电视节目、国学知识竞赛等。哈辉作为首位国学推广大使,近些年来一直潜心研究国学音乐化,旨在“以礼修身,以乐化性”。以其多样的艺术形式给国学开创出更广阔的道路,如:书法、舞蹈、古琴、茶道、吟诵等。自哈辉“新雅乐”世界巡演开始以来,中国国学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各国人民对汉文化的学习与研究热情上升到空前的高度。国内的国学音乐化进展神速,国学吟诵活动和国学内容的音乐创作作品等精彩纷呈,通过音乐来演绎国学,让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三)精神的创新是文化复兴精髓的升华

中国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凝聚了数不尽的文化精髓。经数十朝,历几千代,中华文明所繁衍出来的传统文化,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支撑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民族在任何时展变化,必须重视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离开了传统文化,就丢掉了民族之魂,失去了发展的方向,也就淡化了民族特色。

作为中国国学推广大使,哈辉经常受邀参加国际间文化交流活动。她认为国内的文化作品与国外相比最大的差距就是民族个性的缺失。许多作品不是抄袭国外就是元素的简单重复堆砌,而真正可以为世人所称颂的作品一定是“思想性”和“形式美”和谐的统一。在哈辉的《相和歌―子衿》、《茶香》、《关雎》等诸多作品中都体现了国学文化和艺术形式的融合,在听觉上感受到音乐的美,在视觉上感受到汉服的古典美及表演的形式美,在心灵上感受到文化精髓的美。为此哈辉表示,艺术家首先要打开思路,解放思想,立足国内的同时放眼世界,学习借鉴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尤其是要从文明的根基上吸取养分;其次大胆创新,但又不能失去自己的民族性,尤其是像中国这样有着悠久文明史的国度,更应该从我们自身的文化中得到创新的灵感;最后艺术家也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要时刻对未知的世界保持好奇心,创作的激情才不至于衰退。

五、结语

中国古典文化正在复活,沉睡的东西逐渐苏醒,文化复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国学使者“哈辉”们任重而道远,由哈辉引领开创的国学音乐化道路正在成为我国文化复兴道路中不断探索、发展创新的一项新尝试。在“新雅乐”的音乐传递过程中,秉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和为美”的精神理念,使听者达到人与自身的“和”,人与人之间的“和”,人与社会的“和”。故此,“新雅乐”所起到的是传承礼乐文化、复兴礼仪之邦精神的传承作用,让更多的中国人通过“新雅乐”,回归到民族的根性,回归到礼仪之邦“仁与礼”的精神起点上,凝聚华夏子孙之魂,促进民族和谐与统一。“哈辉”这样一些国学复兴的引路人,他们对民族文化复兴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不断孜孜以求地以振兴中华礼乐文化,弘扬中华核心价值观为己任,以自己深厚扎实的文化内涵与卓越的艺术技能让国学精髓世代传承,让我们的民族文化之花常开不败!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2〕龚妮丽.音乐美学论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王次.音乐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项阳.当传统遭遇现代[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