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十篇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十篇

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46:25

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篇1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特点问题建议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一)涉及部门多

经济责任审计要涉及很多部门,不仅有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还有组织、人事部门的参与。而且为了配合审计部门的工作,组织、人事部门还会给出委托的审计机构年度审计计划。

(二)难度较高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期限长,时间跨度大,使得审计的工作量加大,也增加了审计的难度;作为一种新的审计形式,经济责任审计尚未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缺乏相应的评价标准,给审计带来一定难度,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三)具备多种功能

由于针对的是企业领导人,使得审计从对财务报表与收支状况审计,逐渐向与企业领导人有关各种管理延伸,成为集财务、管理、经济效益审计于一身的多功能审计。

(四)对事与人的双重审计

企业领导人作为企业的法人,使得审计既要审计企业领导人所做的事,又要根据审计结果对领导人作出定性,这就使经济责任的审计对象具有双重身份。

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亟待规范的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环境有待规范

1、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相关法制研究开展较晚,有关审计的法律法规有许多地方亟待完善。同时,审计执法的法制化建设也有待完善,审计执法很难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难以体现审计执法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2、评价标准有待规范

经济责任审计缺乏相应的评价标准,使得审计部很难对审计问题与结果进行定性,也难以根据结果对审计对象作出准确的评价,很难保障评价监督的真正效力。

(二)审计基础薄弱

1、审计机构与人员不足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推进,审计机构的工作量加大,彰显出审计力量的薄弱。从现有的审计机构与人员来看,审计机构的人员、经费等问题也难以得到保障,阻碍了审计工作的发展。

2、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较差

经济责任审计针对企业领导人所处的行业、企业性质的不同,所要审计的经济责任内容的各异。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不同的财务、审计、管理等知识,还要熟悉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同时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等,即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目前的审计人员基本来自财务系统,对法律法规、工程技术、管理等缺乏了解,综合素质较差,很难胜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3、审计结果难以得到有效执行

在审计工作中,由于审计人员不想得罪人,难以坚持原则,或者审计经费不足,无法监控审计执行情况,导致审计机构作出的审计结果,所审计企业常常会出现不执行、部分执行、执行延误等现象,消弱了审计执行的权威,使审计结果难以有效执行。

三、有效实现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删减一些重复的法律法规,增加一些适应性较强的条文,为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化提供法律法规支持。增强审计执法的规范化,加大对企业领导人和审计人员应付法律责任的监管力度。通过审计执行立法规范,改进《审计法》相关执行条文的模糊性,赋予审计机构应有的权威性,对企业执行不力行为进行规范,加大审计执法力度。建立相应的监督法律法规,确定评价指标与标准,以便规范审计的结果评价,增加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二)建立垂直的审计管理体制

建立垂直的审计管理体制,使审计在组织机构方面具有独立性,可以提高审计执法的有效性。可以有效避免审计人员不敢坚持原则,唯恐得罪人的现象,树立公正执法的新形象,可以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实现对企业的财务收支、企业领导人等的有效监督,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创造良性的财经法纪环境。

(三)规范各相关部门的责任

从实际来看,对领导人进行审计,无论审计项目、审计计划、审计执行,都需要相关部门协调完成。以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职能为例,需要审计人员、审计委托人、组织或纪检部门、监察部门等共同配合,明确各自应付的责任,以便在实际监督中不会互相推诿,使监督能够得以有效实现。因此,必须促使各相关部门切实负起应付的责任,整合各部门的力量,挖掘各自的潜力,采用新思路、新方法,共同促使经济责任审计实现规范化。

(四)促进审计成果共享

在审计中,有效推行审计成果共享,可以有效缓和审计基础的薄弱,利用他人的审计成果,简化审计程序,减少审计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利用共享机制,推行事前、事中审计,促使企业资金管理制度规范化,制约企业的违规行为,利用全过程审计,避免事后审计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利用共享机制达到对企业及其领导人行为进行规范的目的。

(五)强化审计队伍

建立专门的审计机构,引进高素质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赋予机构负责人相应的高职位,便于开展工作。审计人员业务要精,综合素质要高。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能够满足不断发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为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化奠定精良的审计队伍基础。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必将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利用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增强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感,制约企业领导人的行为,有效管理企业领导人。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化,可以促使企业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准确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与经营者业绩,从而发挥审计监督的预期效用。

参考文献:

[1]魏占东.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措施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5

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篇2

论文摘要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要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并充分发挥其效能,必须要在国家不断完善对内部审计管理的过程中,选择最佳审计时机,完善内部审计机构,不断提高内审人员整体素质。

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所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以下称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在促进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经营管理,保证企业依法经营、健康发展等方面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束缚了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功效的发挥。

1当前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1立法依据不充分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等。当前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主要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等法规性文件。上述现有法规、规则的法律层次较低,可操作性不强,与实际工作需要存在较大差距,甚至还有很多空白点,国家法律对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程序、审计报告内容、审计技术方法、职责权限和法律责任都没有明确规定。

1.2缺乏健全明确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在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涉及微观经济领域、宏观经济领域;要关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要考评当前经济效益及长远经济效益。由于缺乏必要的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无法全面、系统地衡量经济责任人的职责履行情况,作出的审计评价也很不准确。另外,影响经济责任人业绩的因素既有内部经营管理方面,也有外部环境方面。由于没有责任划分标准和评价标准,审计意见不能明确表述被审计人的职责履行情况及经济责任人承担的责任。

1.3“先离后审”难以达到审计应有的效果和目的

现行的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有关文件规定,对企业领导人员因任期届满、提拔、调动、免(辞)职及离(退)休等离开工作岗位前,应当对其进行离任审计,未经审计不得离任;特殊情况先离任后审计的,未经审计不得解除其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但实际工作中,先离后审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离任者升迁去留极少受审计结论的影响,使经济责任审计难以发挥“审事议人”的作用。

1.4内部审计力量薄弱执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现有的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仍然与实际工作需要存在较大差距。有些单位领导对内审工作不重视,内审机构不健全,内审人员由监察、财务人员兼任,甚至在机构改革和企业改制过程中把内审机构撤销或合并。同时,内审人员不同程度的存在知识面窄、技术手段落后、缺乏职业操守现象,近几年内部审计也在由传统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转型,许多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各专业人员配备和管理能力与经济责任审计要求不适应。

2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

2.1加快法制化建设进程逐步修订和完善相关法规

2006年新修订的《审计法》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审计中的地位、作用,但仍把内部审计做为补充力量。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受制于法制不健全、制度缺位,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高层次、对全社会内部审计机构都有约束力的标准化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体系,进一步明确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责范围,提升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的法律地位,从而保证内部审计机构依法独立履行职能。同时出台有关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业务规范及相关的操作细则,明确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原则、范围、程序及方法,使其逐步走上法律化、规范化的轨道。

2.2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结果具有针对性、特殊性。因此,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保证审计评价客观、公正、公允。审计评价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立足于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原则,突出重点,注重绩效。定量指标是指能够用数值表示的指标,包括绝对数与相对数,如企业经营规模、获利能力、职工收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等。定性指标是指不能够直接用数值表示的指标,如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与有效性、企业领导人遵守财经法纪和廉洁自律情况、重大经济决策的情况。对于定性指标要给以一定的权重,使其定量化,以避免评价时的随意性。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具有持续性的,不能只停留在离任时的账面负债上,还必须考虑资产质量、技术改进与市场开发程度等因素,凡是对现任生产经营有重大影响的事项都要进行评价。同时,应建立外部因素影响的评价标准。通过调查了解,确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的外部事项,如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国家调控宏观政策等,按照外部因素影响程度修正相关指标。

2.3选择最佳审计时机、发挥经济责任审计效能

(1)“先审后离”方式。可及时地评价企业领导人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为组织人事部门客观地考核企业领导人任期内功过是非提供准确依据,为今后对其做任、免、奖、惩决定提供支持。

(2)“先离任后审计再任职”的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审计结果评价离任人的业绩、决定离任人任免升迁,但具有滞后性。

(3)年报审计、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结合方式。能达到评价监督企业领导的目的,可以及时发现违法、违规、违纪问题,控制企业风险,实现国家、集体财产韵保值增值。

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篇3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内涵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关或其他审计组织,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审计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领导干部本人对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借以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的情况的一种较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形式。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在履行审计监督法定职责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对特定审计事项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和评价意见,造成审计对象和有关方面损失的可能性。与常规审计相比,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具有复杂性、危害性、可控性等特征。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类型

在经济责任审计的整个过程中都潜藏着可能发生的风险,审计实践中,常见的风险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违反程序风险

这类风险主要发生在审计准备阶段,主要表现在:

1.没有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中央印发的《暂行规定》要求“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但现实中存在的往往是“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的情况。

2.忽略审计通知书的时间界限。按规定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前三日,应当向领导干部本人及其所在部门或企业送达审计通知书。

3.审前不作调查。如果对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的情况不进行充分了解,在审计时就会抓不住重点,不能明确责任,采取的措施就不到位。

(二)查证不实风险

审计证据必须符合充分性和适当性的质量特征,否则审计结果会偏离事实。查证不实风险是由于在取证过程中,未能发现重要的审计项目、审计领域及领导人员存在的经济责任问题,对被审计单位弄虚作假,财政、财务收支不实,资产、负债和损益不实等问题未能揭露而产生的。查证不实风险可能直接导致审计评价失实风险,最终导致审计失败,是最重要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三)评价失实风险

对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综合评价,关系到领导人员的荣辱升迁。因此,作出不真实或不恰当的评价,可能会引起审计行政诉讼。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有明确的证据依据;二是要符合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和特点,不应评价无关事项;三是审计评价要客观,反映审计过程的实际情况。

除上述几个重要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外,还会发生其他风险,比如因引用法律法规不当、文字不规范,而产生定性不准的风险;对查出的领导人员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时,能否恰当运用法律法规,决定着处罚风险的产生。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只有对它进行充分了解,才能在审计工作中进行有效的防范,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

虽然我国一直在建立健全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但是,至今仍没有形成一套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活动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经济体制改革超前而法律法规滞后的问题。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主要是两个“暂行规定”,而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南,以及具体的审计方法、程序、评价指标等尚未出台。另外,地方和行业出台的一些“土政策”和国家的审计法相撞车,使审计工作陷入僵持境地。加之审计期限跨度长,这期间法律法规变化大,就为选择适当的法律法规进行评价增加了难度。

(二)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在各领域的全面推行,审计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审计技术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弊端突出,远不能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现在的审计工作往往采取传统的审计方法,只注重实质性测试,对账、证、表进行检查后就出具审计报告,未能采用以内控制度测评为主的符合性测试,不能确定和突出审计重点。

(三)审计对象的复杂性、特殊性

经济责任审计从审计对象、内容、目的、组织形式、实施程序上来看都比常规审计更为复杂。常规审计主要是对“事”的审计,即针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则是把对“人”的监督与对“事”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审计内容涵盖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监督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力度更大,针对的问题更尖锐。审计内容的特殊性,也增加了常规审计所没有的程序和手段;审计时由多部门共同参与和组织,比仅由审计部门单独承担的常规审计更难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四)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

是否拥有严格、清晰的内部规章制度与执行程序,同样影响到被审计领导人员所在单位提供的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具有真实性的会计资料,直接影响审计评价的客观性,甚至还会造成错误的判断,对审计结果产生严重影响。如果其所在单位的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业务能力差、账务处理不规范,会计信息就容易失真。这样不但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量,而且稍有疏忽就容易出具不真实的审计结论,客观上就形了审计风险。

(五)审计的独立性有限

审计机构的特殊职能要求其必须具备很强的独立性,才能得出公平、合理的审计结果。然而我国的审计机构对政府部门有很强的依附性,其活动经费来源于上级,领导由上级任命。而审计部门的职责是审查领导们在经济上是否有问题,这就存在一个矛盾,如果被审查的领导是上级政府部门的或是和上级政府部门有密切关系的,就会让审计人员陷入两难境地:秉公审计,查出问题将会牵涉到所在审计机构的利益;开绿灯,既对不起自己的职责和良心,又让审计失去了应有的公正。

(六)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低

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业务素质还不够全面,风险意识比较淡薄,这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综合性较强的审计任务和复杂的审计问题,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不仅必须具备查账能力,综合判断分析能力,还要熟悉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此外,还应具备多种较强的能力,如业务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

四、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

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法规、制度,关键在于要使审计的整个过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个过程包括审计内容、程序、方法、评价体系、评价结果的应用以及部门协调等方面。应尽快修改、补充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从法律上明确审计人员执法的权限和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责任人的义务和责任,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不经审计不得离任和提拔等硬性规定,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力,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权责对等、机制制衡的经济监督形式。

(二)改进审计手段,运用科学审计方法

当前我国审计手段比较落后,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审计方法的不断创新,真正做到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者相结合。探索审计方法,必须要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一是根据审计对象的职责权限确定审计内容。不同地区、部门、单位、和时期的领导干部,其职责权限肯定不一样,审计内容也应该有区别;二是经济责任审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审计内容要体现时代要求,不能永远不变,必须体现不同时期党委政府的不同要求,并作为审计的重点内容。

(三)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定量和定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分阶段逐步完善,并留有替代余地。如给出财务、经济效益、管理等基本评价指标范围并附参考值。对于内控制度的评价指标应给予一定的权重,使其定量化,可先按行业等粗略划分,随着发展逐步细化。对于经济责任的重要审计评价词语,如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故意责任与过失责任等,可以采用例证法进行评价,但不能仅仅使用例证。二是建立统一的审计评价模式。审计机关应建立满足组织人事管理等部门需要的评价模式,应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规范性文件,以统一规范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

(四)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综合素质

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如果审计人员自己就不是一个清正廉洁、实事求是的人,对发现的问题不充分揭示,对存在的问题避重就轻、故意隐瞒、扭曲真相,这不但增加了审计风险,而且使整个审计工作治标不治本,最终导致审计失败。应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保证全体审计人员随时掌握与更新其应具备的知识、专业技能、不断更新和优化知识结构,造就复合型审计人才。此外,必须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其灵活、有效的控制各种诱因的能力和正确对待各种干扰和压力的能力,建立审计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责任和义务,进一步起到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的作用。

五、总结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它存在于具体的业务事项之中,我们不能彻底消除风险,但我们能够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从而提高审计结果的可信度与权威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一方面有审计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自身的因素。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一要靠人,二要靠制度。另外,要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严格执行审计规范,才能真正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达到审计的真正目的。(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于保和.经济责任审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02-104

[2]赵润杰.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管理观察,2009,(2):43

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篇4

论及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首先涉及“经济责任”这一定义,2010年10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两办规定”)第四条明确指出“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其次,评价是审计人员基于审计和审计调查情况所做的职业判断。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审计机关通过对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任职期间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在审计结果报告中对其应负经济责任作出的结论性评语(根据审计实践,笔者本章主要就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进行论述)。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意义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目的在于使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机构和部门有所参照,便于直观了解最终审计结果和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结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否客观、公正是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及所在地区、部门、单位最为关注的审计结果,将直接影响到领导干部任期责任的解除,是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参考依据,对领导干部的前途有着重大影响,正因经济责任审计影响到领导干部个人的经济责任和政治前途,因而成为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敏感问题。因此,为维护经济责任审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做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尤为重要。

当前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评价脱离审计范围

评价超越审计范围,把与工作无关的业绩和与经济责任无关的责任均加以认定,照抄照搬被审计单位工作总结、个人述职报告等,这违反《审计机关审计事项评价准则》相关规定,增大了审计风险。

(二)审计评价没有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支持

某些审计评价意见未经必需的审计检查和测试程序,没有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支持,如在评价“执行国家经济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和自治区经济政策情况”时,评定为“较好执行国家经济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和自治区经济政策”,但具体执行哪些政策、“较好”体现在哪些方面并没有相应的审计证据支持。

(三)审计评价“一刀切”,单一笼统,没有正确界定经济责任

不管何种审计项目,审计评价一个样,普遍只就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及执行国家、自治区经济政策进行评价,其他的如重大经济决策规范性、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和有效性、个人廉政情况等都未提及;对审计发现问题,不论问题轻重、责任大小、统统归结为“应负一定领导责任”,避重就轻,规避被审对象责任,经济责任审计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当前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围绕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及重点进行评价,审计评价与审计内容相统一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围绕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及重点进行评价,审计什么评价什么。牢牢把握权力运行与落实两个重要方面,要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把握总体情况,严格按照“两办规定”全面检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债务的举借、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重要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对直接分管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等以及在审计以上主要内容时,应关注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的下列情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从业)规定情况等。审计要围绕上述审计内容进行评价,以达到审计评价与审计内容相统一。

(二)正确界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篇5

一、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审计执法环境不尽人意。由于我国开展审计工作时间还不算长,法制化工作起步较晚,在审计执法环境中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得到体现。首先,个别领导对审计工作存在偏见。他们认为,审计工作就是对自己和地方财政的约束,加强审计监督就会束缚地方经济的发展,损害地方利益。其次,领导分管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宪法》和《审计法》明确规定,审计工作应由各级政府行政首长分管,而目前部分地方政府一般是行政副职或其他领导代管,这本身就削弱了审计执法的力度,特别是在审计工作遇到阻力时,未能给予理解和必要的支持。

(2)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没有得到保证。独立性是审计监督有别于其他专业经济监督的本质特征,审计机关只有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才能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体现审计执法的权威性。就目前来看,审计执法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行政干预的侵害,行政干预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政府领导认为,审计机关是本级政府的行政执法部门,其人权、财权隶属于政府,就必须听从于政府,听从于行政首长,从而受利益的驱动去进行行政干预,行政干预是影响审计监督独立性、权威性的最大障碍。

2.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突出。

(1)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远未适应新的发展需要。2001年开始,国家审计署通过试点,认真总结经验,扩大审计覆盖范围,将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扩大到省部级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同时要求各省、市审计机关逐级开展试点,总结推广经验,最终实现凡是负有经济职责人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依法接受经济责任审计,使之成为一项重要的,必须的干部考核、任免和廉政建设的基本制度。

显然,各级审计机关的工作量剧增,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之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经费保障等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制约和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根据笔者了解,目前各地审计机关,特别是县(区)的审计机关,编制员额比较少,而且很多都没有设立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机构。

(2)审计人员素质适应不了审计工作要求。就经济责任审计的一般内容来讲有资产、负债、净资产真实正确性和资产增值审计;经营管理活动及财政、财务收支合规合法性审计;主要经济和业务指标完成情况审计;重大经营决策合理性及效益性审计;内部管理健全性和有效性审查;领导人员个人遵纪守法及廉洁自律情况审计;被审计领导人员应承担责任审计等。然而,不同行业、不同性质部门或单位、不同时期、不同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是不相同的,其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也各不相同。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广泛性,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懂得行政财务,又要懂得企业财务和投资基建财务;不仅要具备查帐技能,审计和会计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如果审计人员素质不够全面,就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而实际上,目前审计队伍大部分人员都是财务类人员出身,知识面相对比较窄,缺乏对法律、计算机、经济贸易、工程技术等方面人才,这对今后的审计工作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3.审计决定执行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审计决定是审计机关做出的对被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进行处理处罚的法律文书,是审计成果的最终反映和体现[6].但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审计机关在作出审计决定以后,被审单位不执行、或不完全执行、或拖延执行的情况,使审计决定的执行难以顺利进行,大大降低了审计的权威和警示作用,阻碍了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当前审计决定执行难的原因应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1)审计法规制定严重滞后。目前对审计决定的执行,我国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审计实施细则》和《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暂行规定》,法规只规定了“被审计单位应该执行审计决定”,最多就是审计机关“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至于如何对审计决定的不执行情况进行处罚,却没有任何规定,也没有建立统一的审计机关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和审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这就导致了一些原则上的规定缺乏了可操作性,处罚无章可循。如同样是对企业税收违法行为实施的监督检查,税务机关所进行的处罚远比审计机关的处罚要更具有约束力,而且执法主体明确,便于操作。审计机关能否以其他监督部门的法律法规作为审计执法依据没有明确规定,遇到此类问题,就很难做了。

(2)审计机关自身因素的影响。审计程序过于繁琐审计效率难以体现。如审计法规定:在实施审计3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送审计机关前,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被审计单位应当自接到审计报告之日起10日内,将其书面意见送交审计机关。在其实施条例中,对执行审计决定又作出了如下规定:被审计单位应当自审计决定生效起30日内,将审计决定的实行情况书面报告审计机关。审计机关自审计决定生效之日起3个月内,检查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对不执行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而在向人民法院申请以及人民法院实际执行中,又将有一定的期限。同样,审计法与新的税收征管法相比,税收征管法所规定的检查处罚程序简便易行,大大提高了执法效率。

审计人员自身的素质与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存在着一定距离。一是存在审计决定执行中怕得罪人,不敢坚持原则等现象,二是有的审计机关受经费不足影响难以进一步进行跟踪督查,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审计决定的正常执行。

二、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建议

1.完善法律体系,改善审计执法环境。审计工作在特定的法律环境中,必然受到特定的法律环境的影响,法律环境越好,法制化程度越高,审计的效能作用也就会发挥得更好,对一些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应该进行修改和完善,要着力于维护审计监督的强制性。完善审计法律规范,保证审计执法的顺利实施。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承担的法律责任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审计人员承担审计责任的监管力度。要加强规范审计执法行为的立法,消除审计法与其他法律法规之间的矛盾和抵触,解决审计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重叠和交叉现象。要进一步完善《审计法》,要明确赋予审计监督应有的处置权,严肃追究妨碍审计机关执行监督检查权、经济处理权、行政处分权、提请司法权的行为和拒不执行审计结论和决定的行为,真正确立审计的较高层次监督地位。在监督手段上,要建立一整套监督方法和监督程序,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社会公认的经济、技术指标为标准开展审计工作。在立法上,应增强审计执法的制约机制,用法律规定执法权限范围,建立审计执法监督等。要加大审计执法力度,改进执法手段,使审计在廉政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审计机关要和其他监督部门加强联系,共同维护财经法纪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赋予审计的独立的地位,有助于提高审计执法的力度。要建立垂直独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审计管理体制。审计组织的独立是审计独立性的核心。只有实行立法型的审计体制,即把审计机关划归人大代表大会,受人大常委会的委托依法对政府进行财政监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审计监督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建立垂直独立的、具有高度权威的审计管理体制,有利于政府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而且可以对政府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它专业经济监督部门实行较高层次的监督,更有利于对所有国家资产进行监督,维护财经法纪。

3.整合资源,提升审计效能。对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个系统工程,无论是审计项目的确定,还是审计计划的落实和审计结果的利用都绝非审计部门一家的事,就经济责任审计三大职能(监督、鉴证、评价)的监督职能而言,必须由审计人员、审计授权人、利用审计结果的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等共同来履行。况且,目前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必须加强协调沟通,统筹安排力量,齐抓共管。并要挖掘潜力,创新思路和方法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整体效能。

4.建立审计成果共享制度。如能有效地做到审计成果共享,则可以节约大量的审计力量,并且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具体工作中,审计机关经常性审计成果可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所利用。不同审计机构或审计组织之间可以相互利用审计成果,特别是在进行审计时,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审计成果,减少审计工作量。要积极推进事前、事中审计,对重点单位、重点资金大力推行事前、事中审计工作,督促重点单位建立完善资金管理制度,通过有效执行制度来预防和减少违规、违纪事件的发生。逐步将事中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紧密地结合起来,以缓解经济责任审计的压力。也可以考虑,适当扩展其它审计的范围,注意收集与经济责任审计有关的证据,以节约审计成本,达到一审多果的效果。

5.进一步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队伍建设。建立经济责任专职审计机构,并充实专职审计人员。机构设置应当“规格高、人员精”。所谓规格高,主要是指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职务要相对高一点,以便于协调工作。所谓人员精,是指经济责任审计干部队伍人员不在多,关键是要精干。要吸纳复合型人才,审计人员要有较强的政治业务素质、组织协调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抓好经济责任审计干部配备和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使其能够较好地适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要求。

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篇6

【关键词】审计师法律责任趋势

一、学界对审计师法律责任的看法

学术界对审计师法律责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师法律责任的内容、产生原因和规避措施方面,另有少数研究者对审计师法律责任的轻重发展趋势作了研究。

在审计师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问题上,李旭等研究者认为审计师的法律责任是审计师因违约、过失和欺诈对委托人或第三者造成损害而按有关法律法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其法律后果具体表现为应负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三种。李旭认为,审计师的行政责任多为过错责任,因此其归责原则应采用过错责任原则为主;刑事责任多为行为人的主观过错,因此其归责原则应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审计师的民事责任较为复杂,其归责原则包括过错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通过一系列分析,李旭认为审计师本身承担的风险较大,为了避免审计师承担不必要的责任,应该适当缩短对审计师法律责任的诉讼期间。

在审计师法律责任的产生原因方面,刘付喜等人肯定了审计师事务所的经济压力是审计师法律责任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认为,在当今经济社会中审计师的法律责任是在扩展的,在审计师事务所的组织方面,有限责任合伙是避免有限责任公司和合伙制二者缺点的有效组织形式。

对于审计师的法律责任是太多还是太少,佘晓燕从审计师法律责任过小和审计师法律责任过大两个视角作了分析,最后得出应在规避风险和责任之间寻求平衡的结论。很多专家和投资者认为过小的责任导致了审计师有胆量造假,所以提出了“乱世用重典”的主张,但是佘晓燕认为过大的风险让人不敢从事这一职业,过度的责任对审计职业本身也是沉重的打击,会让这一职业无所适从,甚至出现倒退。

安然公司破产案及其后的一系列公司财务欺诈案件,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会计丑闻的关注,各方的压力迫使美国国会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王素梅基于《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视角对审计师法律责任进行了政策性的研究,提出了保护投资人利益、加重刑事责任、延长诉讼时效以及强化刑罚的观点。

二、案例资料简介

1、案例一

上市公司:东方锅炉;审计所:四川会计师事务所。东方锅炉在上市前,就通过调整财务报表而虚增净利润1.23亿元,上市后又将1996年度的销售收入1.76亿元和销售利润3800万元调整至1997年度,1997年度又以同样的方法进行账面调整,从而造成连续3年稳定盈利、净资产利润率增长平衡的假象,而四川会计师事务所一直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处罚:财政部暂停四川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业务3年。

2、案例二

上市公司:黎明股份;审计所:沈阳华伦会计师事务所。1999年,黎明股份在年报中虚增资产8996万元,虚增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15277万元和8679万元。经过财政主管部门的审定,该公司当期利润总额由检查前对外披露的5231万元,变为-3448万元,并且大部分交易或事项数额是人为凭空编造的,沈阳华伦会计师事务所却对如此大面积造假行为视而不见,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处罚:华伦没有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年检,并被财政部吊销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

3、案例三

上市公司:银广夏;审计所: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曾经是60多家上市公司的审计者,其业务收入在深圳排名第一,全国排名五强。在银广夏事件中,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对银广夏1999年和2000年度会计报表出具了严重失实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处罚:财政部吊销签字注册会计师的资格、吊销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资格,并会同证监会吊销中天勤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两名签字注册会计师因触犯刑法入狱。

4、案例四

上市公司:郑百文;审计所:郑州会计师事务所。郑百文公司上市前采取虚提返利、少计费用和费用跨期入账等手段虚增利润1908万元,并据此制作了虚假上市申报材料。公司上市三年内采取各种手段累计虚增利润14390万元,郑州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出具了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

处罚:财政部吊销了郑州会计师事务所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证监会对签字的两位注册会计师分别罚款30万和20万元,并暂停其证券从业资格。

5、案例五

上市公司:锦州港;审计所: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2001年9月,财政部对锦州港作出行政处罚并处10万罚款。财政部认为锦州港在2000年及以前年度多确认收入3.6717亿元,少计财务费用4945万元,少计主营业务成本780万元,多列资产1.1969亿元。锦州港公司在上市前和上市后的信息披露中都存在着虚假陈述行为,而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处罚:财政部对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通报批评。

6、案例六

上市公司:中关村;审计所:北京京都会计师事务所。北京京都会计师事务所在对中关村科技2001年和2002年年报审计过程中,在未对其对外担保事项执行函证程序,也未取得中关村科技贷款卡及借款、担保信息的情况下,对这两份年报发表了带解释性说明的无保留意见,对中关村科技2001年和2002年年报存在的重大遗漏负有审计责任。

处罚:证监会对北京京都会计师事务所下达行政处罚决定,并罚款20万元。

7、案例七

上市公司:京东方;审计所: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2004年4月23日,普华永道对京东方2003年年报出具审计意见,认为其会计报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但事实上,根据相关会计法规,京东方2003年需要更正的会计差错多达6项,涉及多结转成本、少计财务费用、多计投资收益、漏计银行借款等。

处罚:财政部对上海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公开点名,要求整改。

8、案例八

上市公司:银河科技;审计所:华寅会计师事务所。2005年1月10日,银河科技紧急停牌并公告:2002年、2003年,公司通过将与大股东及其关联企业的资金往来确认为收入的方法,虚增销售收入2.63亿元,虚增净利润4300万元。华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年报数据显示,银河科技下属一家子公司四川永星电子2004年净利润为2002.18万元,而据知情人士透露事实上净利润仅有751.1696万元。

处罚:财政部对华寅会计师事务所予以警告。

三、审计师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轻重趋势分析

由以上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在我国,违规的审计师事务所所受的处罚主要是行政处罚,除了验资诉讼涉及到民事赔偿外,证券市场中各违规事务所尚很少涉及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虽然审计师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一直在加重,但是相比美国一个安然事件就导致作为全球“五大”之一的安达信的情况,我国对出现审计失败以及涉嫌与上市公司合谋造假的审计师事务所的处罚过轻。所以本文认为,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要想使我国的审计师真正发挥其“经济警察”的作用,我国不能简单地跟着国际上减轻审计师的法律责任的趋势走,而是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加重审计师在违法情况下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原因如下。

1、相关法规不健全

在我国1993年版的《会计法》里,还根本找不到“注册会计师”这几个字。即使现在已经对审计师的法律责任进行了立法行动,也仅可从《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和《刑法》等法律中见到,但是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和立法顺序的先后不同,现行法律中涉及审计师的责任的条文存在不少矛盾之处。在对审计师的调查中,约有77%的回函者认为目前规范审计师的法律规范并不明确,部分条文用词过于抽象,相对于我们国家的立法现状,法国在十九世纪就对审计师有特殊的职责规定。法国审计师从十九世纪起,就有报告舞弊的义务,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如果发现企业有违法现象,必须向检察官揭示,否则可能承担刑事责任,而我国大多数是进行行政处罚,过轻的处罚对于审计师而言违法成本是很低的,因而审计师事务所涉嫌与上市公司合谋造假的案件屡禁不止。为了有效地减少合谋造假事件,我国应明确立法加大审计师的违法成本,从而加重审计师违法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建议引入刑事制裁,对审计师违法行为的惩戒,由目前的行政处罚为主过渡到刑事处罚、经济处罚与行政处罚并重,一旦审计师事务所违规就要付出惨重代价。

2、监管缺位

会计师事务所为上市公司出具的财务审计报告80%以上都是“无保留意见”,只有20%的报告可能会指出某些问题,而此时法规的虚置、监管的缺位,使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被发现成了“小概率”事件。对事务所和Cpa的监管,无论是政府型的、司法型的还是自律型的都是有缺陷的,并且在我国法律纠纷中,审计师可以通过选择标准较宽松的行政处罚规定来避免承担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使一些问题得不到公正的解决,这也是我国刑事处罚和民事处罚不多的一个原因。所以,为了避免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审计师再出具不实审计报告的情况,应该加大对审计师出具不实审计报告的处罚,进而有效制止审计师滥出具不实审计报告的行为。

3、司法机关不积极

“不受理、受理不开庭、开庭不判决、判决不执行”的怪现象经常发生,致使审计师不再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审计及审计失败。另外,这种怪现状一再发生也是因为我国法院没有竞争因而不注重信誉的结果。为了避免上述怪现状的屡次发生,我国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无论从执行成本、判决速度,还是从判决的公正看,商业仲裁机构在解决商业纠纷方面比政府的法院要有效得多。法院竞争机制的引进,可以使法院改善处理审计失败案件的态度,进而可以降低此类案件的数量。

4、审计师事务所差异大

单从注册会计师的报考资格来看,我国“具有高等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的学历、或者具有会计或者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中国公民,可以申请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但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早在1959年就提出要把注册会计师的学历资格提高到硕士研究生的水平,而我国的法规中未见相应的规定。

现在审计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审计师事务所的无序竞争已经出现,一些审计师事务所为了占有市场份额、保持客户,不惜降低审计收费,导致审计独立性丧失,这是很无奈的。由于我国审计师事务所90%仍属有限责任公司,即使被发现造假,审计师事务所承担的责任也以注册资本为限,而国际通行的合伙制却要求当事人承担无限责任。我国有必要在这方面学习国际通行的合伙制,加大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责任,变“有限责任”为“无限责任”,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加大其过失成本。

5、经济社会诚信环境不健全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即以“己之诚实”换“他人之信任”。诚实与信誉是两个等价的概念。信誉的基础是产权,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所以中介机构的诚信是信用社会的基础。相比我们国家,发达国家对中介机构诚信要求比一般公司要严格得多,对中介机构失信行为的惩戒更加严厉:1999年安永(ernstYoung)为theCendantCo.的会计丑闻支付了3.35亿美元;两家日本保险公司指控德勤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家再保险公司进行违规会计操作、掩盖负债情况,造成他们的经济损失,结果德勤支付了超过2.5亿美元的赔偿金。而在我国的经济社会环境里,即便是国际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内地不断爆发信誉危机,其所受处罚也是相当轻的。比如毕马威受到财政部通报批评;普华永道被财政部责令限期整改;德勤深陷“科龙门”。此外,我国Cpa的赔偿也通常较少,如红光事件就是没收相应收入并罚款1到2倍。王善平也认为经济赔偿是衡量处罚力度的重要方面,因此,相对于美国及欧盟立法要减轻审计师的法律责任而言,不是因为其审计师的法律责任相对于我们国家太重了,而是因为在美国及欧盟,经济社会诚信环境已经比较成熟,我国此时应该要做的是建立健全经济社会诚信环境。张维迎认为“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不仅不是不道德的行为,而是维持经济社会信用制度的必不可少的手段,进一步可以说,过分原谅欺骗行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行为。所以加重审计师的法律责任是建立健全一个经济诚信社会必经的过程,我国在此时应该考虑加重对审计师出具不实审计报告行为的处罚,然后才能在经济社会诚信环境健全的前提下考虑减轻审计师法律责任。

四、结论

综上所述,要想根除审计师出具不实审计报告并帮助被审计单位造假的“毒瘤”,必须加强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对严重违法、违规的审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个人,坚决实施“一次造假,终身禁业”的原则,这样虽然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对审计师事务所以及审计师个人而言是过于严格,但是对审计行业长远的发展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丛晓华:欧盟各国降低法定审计师法律责任风险的措施及其启示[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6).

[2]段培阳: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现状分析[J].中州审计,2002(3).

[3]郭艳玲: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6(7).

[4]李旭、刘方乐: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探讨[J].会计之友,2007(5).

[5]刘付喜、张芳华:对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若干的问题思考[J].商业经济,2006(2).

[6]刘峰、许菲:风险导向型审计・法律风险・审计质量[J].会计研究,2002(2).

[7]刘开瑞:中国注册会计师事业现状及改革思路[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0(4).

[8]佘晓燕:法律责任:太多还是太少――解读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两种视角[J].JournalofYunnanFinance&economicsUniversity,2006,21(2).

[9]孙杨俊:从安然公司破产案看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及其完善[J].当代法学,2003(1).

[10]王善平:独立审计的诚信问题[J].会计研究,2002(7).

[11]王素梅、邓云: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体系的政策研究――基于《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视角[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11).

[12]谢德仁:Cpa行业管制模式:理论分析[J].会计研究,2002(2).

[13]余应敏:会计造假案中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J].中国审计,2003(8).

[14]张维迎: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J].经济研究,2002(1).

[15]赵亚南: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J].金融・财税,2007(5).

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篇7

一、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审计执法环境不尽人意。由于我国开展审计工作时间还不算长,法制化工作起步较晚,在审计执法环境中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得到体现。首先,个别领导对审计工作存在偏见。他们认为,审计工作就是对自己和地方财政的约束,加强审计监督就会束缚地方经济的发展,损害地方利益。其次,领导分管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宪法》和《审计法》明确规定,审计工作应由各级政府行政首长分管,而目前部分地方政府一般是行政副职或其他领导代管,这本身就削弱了审计执法的力度,特别是在审计工作遇到阻力时,未能给予理解和必要的支持。

(2)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没有得到保证。独立性是审计监督有别于其他专业经济监督的本质特征,审计机关只有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才能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体现审计执法的权威性。就目前来看,审计执法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行政干预的侵害,行政干预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政府领导认为,审计机关是本级政府的行政执法部门,其人权、财权隶属于政府,就必须听从于政府,听从于行政首长,从而受利益的驱动去进行行政干预,行政干预是影响审计监督独立性、权威性的最大障碍。

2.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突出。

(1)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远未适应新的发展需要。2001年开始,国家审计署通过试点,认真总结经验,扩大审计覆盖范围,将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扩大到省部级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同时要求各省、市审计机关逐级开展试点,总结推广经验,最终实现凡是负有经济职责人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依法接受经济责任审计,使之成为一项重要的,必须的干部考核、任免和廉政建设的基本制度。

显然,各级审计机关的工作量剧增,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之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经费保障等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制约和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根据笔者了解,目前各地审计机关,特别是县(区)的审计机关,编制员额比较少,而且很多都没有设立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机构。

(2)审计人员素质适应不了审计工作要求。就经济责任审计的一般内容来讲有资产、负债、净资产真实正确性和资产增值审计;经营管理活动及财政、财务收支合规合法性审计;主要经济和业务指标完成情况审计;重大经营决策合理性及效益性审计;内部管理健全性和有效性审查;领导人员个人遵纪守法及廉洁自律情况审计;被审计领导人员应承担责任审计等。然而,不同行业、不同性质部门或单位、不同时期、不同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是不相同的,其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也各不相同。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广泛性,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懂得行政财务,又要懂得企业财务和投资基建财务;不仅要具备查帐技能,审计和会计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如果审计人员素质不够全面,就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而实际上,目前审计队伍大部分人员都是财务类人员出身,知识面相对比较窄,缺乏对法律、计算机、经济贸易、工程技术等方面人才,这对今后的审计工作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3.审计决定执行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审计决定是审计机关做出的对被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进行处理处罚的法律文书,是审计成果的最终反映和体现[6].但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审计机关在作出审计决定以后,被审单位不执行、或不完全执行、或拖延执行的情况,使审计决定的执行难以顺利进行,大大降低了审计的权威和警示作用,阻碍了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当前审计决定执行难的原因应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1)审计法规制定严重滞后。目前对审计决定的执行,我国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审计实施细则》和《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暂行规定》,法规只规定了“被审计单位应该执行审计决定”,最多就是审计机关“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至于如何对审计决定的不执行情况进行处罚,却没有任何规定,也没有建立统一的审计机关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和审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这就导致了一些原则上的规定缺乏了可操作性,处罚无章可循。如同样是对企业税收违法行为实施的监督检查,税务机关所进行的处罚远比审计机关的处罚要更具有约束力,而且执法主体明确,便于操作。审计机关能否以其他监督部门的法律法规作为审计执法依据没有明确规定,遇到此类问题,就很难做了。

(2)审计机关自身因素的影响。审计程序过于繁琐审计效率难以体现。如审计法规定:在实施审计3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送审计机关前,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被审计单位应当自接到审计报告之日起10日内,将其书面意见送交审计机关。在其实施条例中,对执行审计决定又作出了如下规定:被审计单位应当自审计决定生效起30日内,将审计决定的实行情况书面报告审计机关。审计机关自审计决定生效之日起3个月内,检查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对不执行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而在向人民法院申请以及人民法院实际执行中,又将有一定的期限。同样,审计法与新的税收征管法相比,税收征管法所规定的检查处罚程序简便易行,大大提高了执法效率。

审计人员自身的素质与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存在着一定距离。一是存在审计决定执行中怕得罪人,不敢坚持原则等现象,二是有的审计机关受经费不足影响难以进一步进行跟踪督查,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审计决定的正常执行。

二、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建议

1.完善法律体系,改善审计执法环境。审计工作在特定的法律环境中,必然受到特定的法律环境的影响,法律环境越好,法制化程度越高,审计的效能作用也就会发挥得更好,对一些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应该进行修改和完善,要着力于维护审计监督的强制性。完善审计法律规范,保证审计执法的顺利实施。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承担的法律责任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审计人员承担审计责任的监管力度。要加强规范审计执法行为的立法,消除审计法与其他法律法规之间的矛盾和抵触,解决审计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重叠和交叉现象。要进一步完善《审计法》,要明确赋予审计监督应有的处置权,严肃追究妨碍审计机关执行监督检查权、经济处理权、行政处分权、提请司法权的行为和拒不执行审计结论和决定的行为,真正确立审计的较高层次监督地位。在监督手段上,要建立一整套监督方法和监督程序,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社会公认的经济、技术指标为标准开展审计工作。在立法上,应增强审计执法的制约机制,用法律规定执法权限范围,建立审计执法监督等。要加大审计执法力度,改进执法手段,使审计在廉政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审计机关要和其他监督部门加强联系,共同维护财经法纪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赋予审计的独立的地位,有助于提高审计执法的力度。要建立垂直独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审计管理体制。审计组织的独立是审计独立性的核心。只有实行立法型的审计体制,即把审计机关划归人大代表大会,受人大常委会的委托依法对政府进行财政监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审计监督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建立垂直独立的、具有高度权威的审计管理体制,有利于政府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而且可以对政府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它专业经济监督部门实行较高层次的监督,更有利于对所有国家资产进行监督,维护财经法纪。

3.整合资源,提升审计效能。对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个系统工程,无论是审计项目的确定,还是审计计划的落实和审计结果的利用都绝非审计部门一家的事,就经济责任审计三大职能(监督、鉴证、评价)的监督职能而言,必须由审计人员、审计授权人、利用审计结果的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等共同来履行。况且,目前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必须加强协调沟通,统筹安排力量,齐抓共管。并要挖掘潜力,创新思路和方法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整体效能。

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篇8

1.审计法律责任的含义

审计的法律责任是指审计人员因损害法律上的义务关系所产生的对于相关主体所应承担的法定强制的不利后果,具体来说,就是指审计人员因违约、过失或欺诈对委托人或第三方造成损害,而应按有关法律法规承担的法律后果。审计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并不是注册会计师对所有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只有当一种行为满足一定的条件或符合一定的标准时会计师才对其承担法律责任,这就是审计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一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要件即违法主体或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主要指审计人员和机构如就独立审计而言,法律责任的主体一般有两类,即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2)过错:即主体承担法律责任的主观故意或过失。值得注意的是在民法中一般较少区分故意与过失,有时民事责任不以有过错为前提条件,比如无过错责任、公平责任的承担。(3)违法行为:即注册会计师或事务所从事了违反法律法规的审计行为。(4)损害事实:即受到损失或伤害的事实,包括对注册会计师或事务所以外的利害关系人的人身的、财产的、精神的(或三方兼有的)损失和伤害.其中主要是指财产损害。(5)因果关系:即注册会计师的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这是确定对某一特定损害注册会计师或事务所是否承担法律责任的关键要件,也是区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关键。不是由注册会计师引起的损害事实,就不应由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

2.对审计法律责任的进一步理解

审计的法律责任并非审计人员的全部责任,而只是审计责任的一部分,但又是其主要部分。审计责任是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对自己的评价和签证所承担的责任,一种责任,若没有法律上的规定,则无所谓法律责任。由此而言,审计责任一般包括法律责任和非法律责任如道德责任或职业责任等。但法律责任又是审计责任中层次最高、最重要的一种,也是审计关系中各方利害关系人最为关注的。

二、学界对审计师法律责任的看法

学术界对审计师法律责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师法律责任的内容、产生原因和规避措施方面,另有少数研究者对审计师法律责任的轻重发展趋势作了研究。在审计师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问题上,李旭等研究者认为审计师的法律责任是审计师因违约、过失和欺诈对委托人或第三者造成损害而按有关法律法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其法律后果具体表现为应负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三种。李旭认为,审计师的行政责任多为过错责任,因此其归责原则应采用过错责任原则为主;刑事责任多为行为人的主观过错,因此其归责原则应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审计师的民事责任较为复杂,其归责原则包括过错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通过一系列分析,李旭认为审计师本身承担的风险较大,为了避免审计师承担不必要的责任,应该适当缩短对审计师法律责任的诉讼期间。在审计师法律责任的产生原因方面,刘付喜等人肯定了审计师事务所的经济压力是审计师法律责任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认为,在当今经济社会中审计师的法律责任是在扩展的,在审计师事务所的组织方面,有限责任合伙是避免有限责任公司和合伙制二者缺点的有效组织形式。对于审计师的法律责任是太多还是太少,佘晓燕从审计师法律责任过小和审计师法律责任过大两个视角作了分析,最后得出应在规避风险和责任之间寻求平衡的结论。很多专家和投资者认为过小的责任导致了审计师有胆量造假,所以提出了“乱世用重典”的主张,但是佘晓燕认为过大的风险让人不敢从事这一职业,过度的责任对审计职业本身也是沉重的打击,会让这一职业无所适从,甚至出现倒退。安然公司破产案及其后的一系列公司财务欺诈案件,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会计丑闻的关注,各方的压力迫使美国国会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三、审计师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轻重趋势分析

在我国,违规的审计师事务所所受的处罚主要是行政处罚,除了验资诉讼涉及到民事赔偿外,证券市场中各违规事务所尚很少涉及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虽然审计师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一直在加重,但是相比美国一个安然事件就导致作为全球“五大”之一的安达信的情况,我国对出现审计失败以及涉嫌与上市公司合谋造假的审计师事务所的处罚过轻。所以本文认为,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要想使我国的审计师真正发挥其“经济警察”的作用,我国不能简单地跟着国际上减轻审计师的法律责任的趋势走,而是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加重审计师在违法情况下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原因如下:

1.相关法规不健全

在我国1993年版的《会计法》里,还根本找不到“注册会计师”这几个字。即使现在已经对审计师的法律责任进行了立法行动,也仅可从《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和《刑法》等法律中见到,但是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和立法顺序的先后不同,现行法律中涉及审计师的责任的条文存在不少矛盾之处。在对审计师的调查中,约有77%的回函者认为目前规范审计师的法律规范并不明确,部分条文用词过于抽象,相对于我们国家的立法现状,法国在十九世纪就对审计师有特殊的职责规定。法国审计师从十九世纪起,就有报告舞弊的义务,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如果发现企业有违法现象,必须向检察官揭示,否则可能承担刑事责任,而我国大多数是进行行政处罚,过轻的处罚对于审计师而言违法成本是很低的,因而审计师事务所涉嫌与上市公司合谋造假的案件屡禁不止。为了有效地减少合谋造假事件,我国应明确立法加大审计师的违法成本,从而加重审计师违法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建议引入刑事制裁,对审计师违法行为的惩戒,由目前的行政处罚为主过渡到刑事处罚、经济处罚与行政处罚并重,一旦审计师事务所违规就要付出惨重代价。

2.监管缺位

会计师事务所为上市公司出具的财务审计报告80%以上都是“无保留意见”,只有20%的报告可能会指出某些问题,而此时法规的虚置、监管的缺位,使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被发现成了“小概率”事件。对事务所和Cpa的监管,无论是政府型的、司法型的还是自律型的都是有缺陷的,并且在我国法律纠纷中,审计师可以通过选择标准较宽松的行政处罚规定来避免承担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使一些问题得不到公正的解决,这也是我国刑事处罚和民事处罚不多的一个原因。所以,为了避免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审计师再出具不实审计报告的情况,应该加大对审计师出具不实审计报告的处罚,进而有效制止审计师滥出具不实审计报告的行为。

3.司法机关不积极

“不受理、受理不开庭、开庭不判决、判决不执行”的怪现象经常发生,致使审计师不再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审计及审计失败。另外,这种怪现状一再发生也是因为我国法院没有竞争因而不注重信誉的结果。为了避免上述怪现状的屡次发生,我国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无论从执行成本、判决速度,还是从判决的公正看,商业仲裁机构在解决商业纠纷方面比政府的法院要有效得多。法院竞争机制的引进,可以使法院改善处理审计失败案件的态度,进而可以降低此类案件的数量。

4.审计师事务所差异大

单从注册会计师的报考资格来看,我国“具有高等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的学历、或者具有会计或者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中国公民,可以申请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但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早在1959年就提出要把注册会计师的学历资格提高到硕士研究生的水平,而我国的法规中未见相应的规定。现在审计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审计师事务所的无序竞争已经出现,一些审计师事务所为了占有市场份额、保持客户,不惜降低审计收费,导致审计独立性丧失,这是很无奈的。由于我国审计师事务所90%仍属有限责任公司,即使被发现造假,审计师事务所承担的责任也以注册资本为限,而国际通行的合伙制却要求当事人承担无限责任。我国有必要在这方面学习国际通行的合伙制,加大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责任,变“有限责任”为“无限责任”,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加大其过失成本。

5.经济社会诚信环境不健全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即以“己之诚实”换“他人之信任”。诚实与信誉是两个等价的概念。信誉的基础是产权,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所以中介机构的诚信是信用社会的基础。相比我们国家,发达国家对中介机构诚信要求比一般公司要严格得多,对中介机构失信行为的惩戒更加严厉:1999年安永(ernstYoung)为theCendantCo.的会计丑闻支付了3.35亿美元;两家日本保险公司指控德勤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家再保险公司进行违规会计操作、掩盖负债情况,造成他们的经济损失,结果德勤支付了超过2.5亿美元的赔偿金。而在我国的经济社会环境里,即便是国际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内地不断爆发信誉危机,其所受处罚也是相当轻的。比如毕马威受到财政部通报批评;普华永道被财政部责令限期整改;德勤深陷“科龙门”。此外,我国Cpa的赔偿也通常较少,如红光事件就是没收相应收入并罚款1到2倍。所以加重审计师的法律责任是建立健全一个经济诚信社会必经的过程,我国在此时应该考虑加重对审计师出具不实审计报告行为的处罚,然后才能在经济社会诚信环境健全的前提下考虑减轻审计师法律责任。

四、审计师法律风险责任的预防

就审计人员而言,只有在其愿意承担职业责任并对其未能履行职业责任而引起的后果负责时,其社会地位和职业能力才有可能会被认可。因此,审计职业界对于日益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客观存在的职业风险(法律风险责任),应当正确认识,勇于承担,积极应对。

(1)明确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责任。会计与审计是密不可分的,但它们又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项工作,其产生的基础完全不同,因此,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各自负担的职责也不尽相同。只有明确会计人员与会计人员双方的职责,才能使遭受经济损失者正确地选择对象。(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及职业规范。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要保持独立性,要正确、客观,并具备胜任工作的能力;同时在工作中要保持认真与谨慎,必须遵守有关的职业准则、规则和法律,以避免过失和诉讼的发生。审计准则所规定的职业道德谨慎即要求审计人员遵守职业准则等职业规范,因此,审计人员只要切实遵守职业准则实施审计,就可以避免诉讼的发生;即便可能受到牵连,也可据此进行有效的抗辩。(3)提供充分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咨询。审计人员应定期接受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并始终保持其专业胜任能力。会计事务所等审计机构应组织相应的讨论会和专题讲座等,并建立高效的咨询部门,为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技术问题的审计人员提供及时有力地帮助。(4)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就注册会计师而言,在接受委托时须想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其管理层的正直态度,可以与其前审计人员取得联系,了解前审计人员与该被审计单位有无法律纠纷发生,了解被审计单位更换审计人员的原因等,尽量避免与不正直的领导层及其单位有业务关系。(5)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监督和检查制度,实施有效的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审计机构应高度重视并真正建立切实有效的质量控制督检制度和质量严控体系,严格实施分级复核制度,以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而不能单独地追进度、求数量、将规模。(6)聘请有关专家和法律顾问,购买专业机构的职业保险。在审计过程中,应聘请熟悉有关业务和法律的专家及律师,因为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陌生的业务或者涉及法律纠纷,需要聘请有关业务的外部专家支持工作也需要同法律顾问探讨和分析各种潜在的法律风险,以努力避免诉讼纠纷。

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篇9

1999年以来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其他审计相比较,经济责任审计起步较晚、政策性强、要求高、难度大,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加之审计环境复杂等原因,使得经济责任工作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审计风险。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通常是指实施审计后因做出错误审计结论和表达错误意见,从而导致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承担法律责任和相应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经济责任审计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后表达责任人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表达与事实真相或经济责任不相符合的审计评价和结论,造成被审计人和有关方面损失的可能性。由于审计结论的不实和对被审计人员责任评价不恰当,可能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审计风险:

(一)导致党和政府用人不当。按照前面提到的党和国家的有关制度规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领导干部任免处理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如果审计结论失真,对被审计责任人的责任评价不当,如果根据审计结果进行干部任免和使用,就会造成党和政府用人失误,不仅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失,而且会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二)伤害干部的积极性,姑息偷懒渎职,纵容违法犯罪。如果审计报告失实,对责任人评价不当,使得勤奋廉洁、切实履行责任的干部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奖励,而偷懒、渎职之人却可以蒙混过关,甚至可以得到奖赏,结果会挫伤好干部的积极性,而助长了偷懒、渎职的风气。如果审计中忽略了大案线索,致使责任人任期内的严重违法违纪问题没有被发现,违法犯罪分子得以逃脱甚至得到重用,会客观上造成纵容违法犯罪的结果。

(三)影响审计机关的威信和形象。客观、公正是审计执法最基本的准则,在社会的广泛关注下,如果审计机关出具了不实的审计报告,必将直接影响审计机关的威信和形象,使审计机关不但会失去群众的信任,而且会失去党和政府的信赖与支持,从长远看会直接影响审计事业的发展。因此,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努力防范和降低风险,才能更好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和参谋作用。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为了有效控制与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从主客两方面入手,净化审计环境,从源头上预防审计风险:主观上要强化审计过程管理,最大限度避免审计风险。

(一)治理审计环境,预防审计风险

1、治理法律环境,使审计有法可依。法律环境是审计环境的基础,要净化审计环境必须治理法律环境,必须修改、补充、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理顺各相关法律、法规的关系,克服审计中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问题。要不断制定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一方面从法律上明确审计人员执法的权限,加强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减少审计工作和审计判断的随意性。另一方面从法律上明确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员应提供完整、真实资料,协助审计人员审查的义务,明确阻碍审计、违规造假的法律责任。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只要创造出良好的法律环境,审计风险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2、理顺审计管理体制,强化审计独立性。独立性是客观公正地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前提,独立性包括形式上的独立性和实质上的独立性,形式上的独立性要求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人员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若有利害关系时,要实行回避制度。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查、进行判断与评价时保持独立性,做到审查与判断不受他人干扰。为了强化审计独立性,必须逐步理顺我国的审计管理体制,克服现有体制存在的问题,要在法规上限制党政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干预和阻挠。同时,要不断提高审计人员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努力做到实质上的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审计工作。

3、改善社会环境,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能够有效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主管部门应积极向社会宣传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负的责任,使社会各界对审计有正确理解和认识,使社会各界认识到:审计不是万能的,经济责任审计必须要有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的积极配合才能有效执行。在被审计人员与有关人员共同串谋,且手法高明的情况下,不能期望审计能发现和解决所有的问题,审计人员只能严格按照审计程序进行审核取证,调查分析,从而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另外,为了降低审计风险,落实责任,主管部门应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在责任人离任前执行,离任者应在原岗位接受审计并积极配合审计工作的开展,对于审计查出的问题,应在离任前妥善处理和解决。只有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党政领导和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支持,审计人员才能更好地执行经济责任审计,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

(二)加强审计工作管理,避免审计风险

1、强化政策观念,依法开展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政策性强,要防范审计风险,必须强化政策观念,依法开展审计。一是严格审计权限。经济责任审计要由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委托,审计人员要恪守审计权限,严格按委托书开展审计。二是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干部任职期间应承担的责任可能是多方面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仅限于经济活动,评价内容也仅限于其经济活动中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审计要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不重不漏。三是依法取证、客观定性与评价。审查的方法是多样的,审计人员应充分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力进行审查取证。对问题的定性和对责任人的评价,要以事实为依据,要以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作标准,切忌主观性和随意性。四是依法使用审计结果。审计结果的运用也不能有随意性,要摆正审计工作在干部考核管理中的位置,做到“参谋而不决策,尽职而不越位”。总之,真正做到依法审计是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必要手段。

2、突出审计重点,严格程序。一是在审计内容上要紧紧围绕委托书的要求以及群众意见大、反映强烈的问题。重点抓住被审计人员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展开审计,对重大问题及重要情况进行重点审计。为审好重点,要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周密部署,统筹安排,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注意利用被审计单位已有的预算执行审计或财务审计的结果。准确地抓住重点并查深查透,就可以保证审计质量。二是严格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不能强调时间紧、任务重就简化审计程序。在审计的准备阶段应评估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预计可接受的审计风险。符合性测试阶段可以增加向组织人事部门了解被审计单位班子情况的程序。实施实质性测试时,要严格对照国家有关的法规,认真核实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还可以增加群众评议程序,以实现职工民主监督与审计监督的结合,抵御审计风险。对重大和疑难问题坚持集体研究处理。三是建立和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检查制度。重视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坚持三级复核制度。通过复核,一方面可以促进审计人员认真对待经济责任审计的每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逐层把关,多重控制,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在健全审计质量检查制度的同时,应实行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从另一方面控制、防范审计风险。:

3、客观评价,谨慎作好审计结论。一是评价要遵循客观公正原则。要逐步完善评价的标准和指标体系,评价要有根有据。对问题要结合客观条件进行分析,要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决不能单从表象论功过、断是非,要注意有无潜亏和短期行为。审计结论不能让投机者占便宜,让改革者吃亏。审计报告不用感彩浓的词语,要实事求是。二是评价要注意谨慎性原则。审什么就评什么,要有针对性。审计证据不足或不太清楚的事项不做评价,超出审计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评价的措辞要恰当,有分寸。三是评价要注意责权分清原则。对所发出的问题,要分析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该由谁负责任,使有问题的人跑不了,没问题的人不冤枉。对被审计责任人应负的责任,要分清是主管责任还是间接责任。四是评价可采用对比方法。在评价中进行分析对比,把实际数与计划或预算数比较,与同级或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比较,与历史水平比较等等。通过对比的方法进行评价,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篇10

(一)审计含义

以国家相关法律、会计理论、审计准则为前提条件,由国家专门授权、委托的专业机构与人员,采用专业方法对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单位所产生的重大项目、财务收支进行审核,包括事前、中、后各环节。主要审核以及监督被审计对象的财务情况以及经营活动的真实及合法性,对经济责任进行评价。主要目的在于优化经营管理、提升经济效益,是一项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

(二)审计的职能

1.经济监督职能。其本质在于经济方面的监督工作,通过审计,监督被审对象在经济活动所规定的范围内是否在正常的轨道上进行,并且监督相关经济责任者的忠实度及履行经济责任的义务度,并且揭露有关违法行为、查清错误源头、追究经济责任等等。2.经济鉴证职能。指的是审计机构、人员对于被审计对象会计报表等资料进行审核,明确其中的公正、合法性,并且出示有关证明,为授权或委托人提供明确信息。3.经济评价职能。有关工作人员对被审单位的经济资料、活动开展审查,同时根据相差标准对所要查明之事进行判断,对成绩给予肯定,对问题进行指出,帮助他们找到优化的方法。

(三)法治的作用

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法治乃先行者。法治引领、规范之效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指引国家发展方向。2.确立行为规则。治疗一个国家与社会都要讲究规划、守规矩。法律是我们国家最大的规矩,让社会上的所有人都要以此作为准则,让国家有了管理权。3.整合社会利益。4.化解社会矛盾。5.凝聚社会力量。6.保障经济发展。将引领、示范作用更好发挥出现,以此全方位构建以治国的基础,突出有关重点。一是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体系构建。二是大力推进法律实施。三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四是努力建设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五是加强和改善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

二、审计监督与法治建设的关系审计机关自成立后,我们国家始终坚持着以法审计,通过反映以及提示体制、制度等问题大力助力审计法制建设,扎实推动依法审计,以此完善民主法治,在构建法治国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国家审计与法治建设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国家审计是对法治建设的发展的产物,取决于法治的建设进程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国家审计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主体依法对法治建设体现法治精神,并作为一个独立的监督机构来承担法律监督职能的一部分。同时,国家审计或法治建设,开展审计活动依法全面、广泛实施,并且具有实用性和常规的优势,从监管法律法规的实施,促进法律法规的完善、监管和依法等方面促进对法治建设的过程管理。国家审计与法治统一于国家治理之中,致力于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促进善治的实现。

三、加强审计监督与法治建设关系的措施

(一)强化法律观念

法治作为基本政策。为了加强法治国家建设,必须确保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领导者要带头做事,还要自觉遵守法律,需要坚持法律的底线不能触碰,法律红线不跨越概念。法律上,宪法要始终保持敬畏的心情,坚定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和核心价值观的审计,不能让西方影响至我们的思想,要时时刻刻忠于人民、忠于党,更要忠于我们国家的法律。

(二)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强调,要树立共识,全社会要依法治国,树立法治文化,推进法治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弘扬法治精神,必须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依法审判处理各类案件,法律概念的精神,法治为当事人和公众的头脑;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使宪法和法律,促进良好氛围家喻户晓的形成宪法至上、遵纪守法光荣的思想;引导公民对法治的表达要求,我们相信,只要是合理合法的诉求是正当的结果通过法律程序,才能真正支持法治。

(三)加强政府审计立法,完善现行管理制度,创新审计监督体制

国家应完善审计制度,保证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审计的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落实经济责任的全覆盖。加强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探索省级审计机关的人与财产的统一管理。推进审计专业建设。加强审计立法以规范审计执法程序,提高审计质量;不断提升精品化审计成果上升速度,全面履行职责,降低审计风险,规范审计执行行为,为确保国民经济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四)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强化审计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使权力

国家审计关注政府公共经济责任,通过对审计监督的强化履行相应的法宝职责,有利于促进政府部门根据自己的权力让部门的权力更加规范、法制。以此加大管理,让政策的行为可更加透明、科学,尤其是在对资金的管理、分配、使用等方法,更是要把数据公开,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推进政府的民主法治进程。

(五)主动作为,助力财政资金效益发挥,推进廉洁、俭朴政府建设

审计作为监督政府资金运行的重要手段,其监督的对象是公共资金,约束的是公共权力,维护的是人民利益。因此,我们要发挥应有的预防、警示和惩戒作用,揭示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合规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建立健全预算总量评估、预算项目细化、预算申报呈批、预算执行监督等机制,不断加强预算执行的合规性和有效性,保证资金在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上运行,促进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六)深化创新经济责任审计,规范权力运行,促进政府问责机制的健全完善

在法治社会里,政府、组织和个人都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同时也相应承担法律赋予的责任,现阶段国家审计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深化创新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方法,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其在政府问责制中的专业化监督作用,不断增强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确保权力在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运行。

(七)加大审计公开力度,增强社会公信力,促进民主监督

伴随着人民群众民主法治观念不断增强,社会公众参与民主法治建设热情不断高涨,对政府提高公共信息的透明度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对国家审计机关信息披露及审计效力发挥也更加关注,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既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国家审计监督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李克强总理在审计署考察座谈时强调:审计部门作为政府自身的监督部门,其自身监督公信力是行使职能的关键因素,审计结果的公开透明和老百姓看得懂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审计公信力的建设。这就要求审计公开工作要充分体现人民意愿,全面接受人民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