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市场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47:08

特色农业市场研究篇1

[关键词]“互联网+”;特色农产品;农业产业市场

[Doi]10.13939/ki.zgsc.2017.10.107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新业态,是互联网形态下开发的新模式,包括移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服务于人们日常生活,引领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进入新领域。“互联网+”中的“+”是全面结合传统各行业,在第三产业中得到了全面应用,例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等,正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其中“互联网+农产品”是需要及其完善的产业。

1基于“互联网+”的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农产品发展现状与网络营销的必然性

1.1我国农产品行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是人口大国,民生问题一直是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的问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互联网发展已成为老百姓重要的经济引擎。因此要让老百姓过上富裕又便捷的生活,让科技发挥威力,使和谐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目前我国农产品不断丰富、种类繁多,农业产业市场竞争不断激烈,而农业产业技术人员匮乏,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不利因素使行业发展受限。因此,要不断调整农业产业发展链条,结合信息科学技术带动农产品行业发展,结合网络营销模式,引领网络特色农产品行业的发展。

1.2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必然性

文章基于“互联网+”是指特色农产品结合互联网销售渠道实施,“+”是指在互联网展示农产品特点、价格、供求等信息,并通过物流配送、上门服务等形式,完成交易的一种营销模式。我国农产品数量巨大,加上传统加工技术、销售模式较为落后,要想大力发展该行业,就必须结合网络销售模式,运用高科技信息技术,将我国特色农产品销售至世界各地。

随着近年网购的繁荣和互联网模式推动,国人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一部手机足以满足人们,已经可以足不出户进行商品选购的需求。根据互联网度人民网购的调查数据显示,近两年,手机支付和网购的人数已经达到了2.76亿和2.70亿,并持续增长,人们消费方式的不断更新预示着我国农产品行业加入网络营销模式的必然性。

2基于“互联网+”模式下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优势

我国农产品种类十分丰富,又是人口大国,农产品需求旺盛,生活的快节奏迫切要求广阔的消费市场必须富裕与便捷,而我国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当今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只有借助网络营销的创新模式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2.1搭建竞争平台

在“互联网+特色农产品”模式中,只有充分融合网络和农产品的销售,为农产品销售拓宽渠道,结合有效的宣传途径,搭建网络竞争平台,让绝大多数的中小型和大型企业在网络销售中有相同的起跑线,虽然小型企业不占优势,但通过网络平台搭建,发展空间很大。

2.2搭建广阔的生存空间

“互联网+农产品”模式为农产品行业搭建了广阔的空间,网络销售模式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人们可以每时每刻,随时随地在网络上进行交易,极大限度地为企业发展带来优势。

2.3提升营销效率

“互联网+农产品”模式下也大大提高了企业营销效率,农产品(+服务)采用网络营销终端模式,大大降低了魍秤销成本,并可以及时有效地获取更全面的供求等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搭建,可以建立一个永久性的互联网传递信息、销售、物流、综合评价等系统,减少后期不必要的投资,为企业大大降低了成本,提升效率。

3基于“互联网+”的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农村互联网技术、设施不够完善

我国农村是农产品的主要来源地,但是相对城镇来说,农村的互联网设备相对落后,基本硬件设备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对互联网设备的需求,大大制约了我国农村网络销售的发展;另外,我国中西部很多农村地区电脑还没有普及,也阻碍了农产品行业的网络销售来源。

3.2农民网络销售意识薄弱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普及,农民对互联网特色农产品销售模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农民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对网络销售模式的热情并不高,传统观念对农产品营销影响较大,认为农产品就应在现实生活中销售。一方面农民对互联网农产品销售开始接触,但他们对网络销售知识不很了解,对网络真实性和安全性问题心存芥蒂,严重制约着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所以更不会主动投资,对特色农产品的宣传,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网络销售。

3.3特色农产品的物流配送问题

特色农产品通过物流配送来达到网络销售的实现,物流配送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近几年,我国物流配送飞速发展,但是相对特色农产品的配送仍有很大不足,由于农产品大多数不宜长时间保存(需新鲜实用),导致在物流配送过程中出现腐烂现象,对物流和企业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物流公司对农产品配送有更高的要求,不管是费用还是包装,这对农产品配送带来了很大压力。在一些较偏远地区,物流还没完全覆盖,运输时效不能保障,这都对特色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4基于“互联网+”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的对策

4.1提升网络销售意识,实施网络技术“结对子”等技术提升对策

要想提升我国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意识,地方政府应作出相应措施,对“互联网+特色农产品”销售模式相关知识进行培训,让人们学习到农产品网络销售相关知识,并带领大家实际操作,通过学习互联网模式下的农产品销售中如何信息,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完成交易等,并让网络销售意识较强的人来带动其他人,实施技术“结对子”等对策。

4.2完善农村地区网络设备建设

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依托网络平台进行交易,但仍有一部分农村地区网络设备不完善,计算机设备拥有率较低。在政府支持下,要给予部分农村地区建设网络设备覆盖。在设备相对较完善的前提下,政府不仅要给予财政支持,更应在农产品网络销售,给予相关政策扶持,让农民感受到政府的重视;当然,政府部门还应积极建设相关网络服务站,定期进行网络知识普及,及时解决人们在网络销售中遇到的问题,为网络销售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4.3提高网络销售的技术应用能力

“互联网+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模式下,提高网络销售的技术应用能力,一方面,农产品企业要积极运用网络工具量进行推广,并加大宣传力度,在特色农产品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农产品需要好的宣传,让人们了解到农产品的特点,相对宣传平台来说,有基本的微信、微博、百度竞价、搜索引擎等,这些平台都可以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另一方面,更好地利用电商平台,如淘宝、天猫、京东等家喻户晓的电商平台进行宣传推广。

4.4完善物流配送体系

在“互联网+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营销模式下,物流配送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针对特色农产品具有新鲜、不宜长时间保存的特点,物流公司应该针对特色农产品开发出一条独特的具有冷藏功能的配送设备,这样既能保鲜,又适合储存;当然还需要有高素质的配送人员,这样就为特色农产品的配送带来了创新,更能实现物流公司与农产品企业的双赢。

5结论

在利用网络m行市场营销的模式下,尤其是我国农村地区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当然,网络市场营销在农产品销售发展中有必然的优势,但是我国农村地区仍处于网络营销初级阶段,许多问题急需解决,人们的网络营销观念、网络营销积极性、网络宣传力度和平台等问题。将来我国基于“互联网+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模式一定会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人们能够足不出户选购新鲜的特色农产品,我国的农业产业一定会飞速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喜超,谭淑娟,王媛,等.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微营销实践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5(14):350-352.

特色农业市场研究篇2

关键词:县域经济;特色产业;优良环境

作者简介:张雪梅(1969-)女,汉族,中共唐山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在职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6.47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6-107-02

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县域经济”以来,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县域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当前一个重要议题,而县域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是发挥产品特色优势,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必然要求;是顺应发展趋势,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现实选择;是搞活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有效形式;是维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统筹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的必要性

1、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是富民强县的需要。从理论上说,县域经济发展,关键在特色经济。特色就是优势,优势就是竞争力。特色经济是县域经济发挥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县域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方向。而特色经济发展,关键却在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必要载体,选择、培育和发展一个好的特色产业,是实现富民强县的关键所在。首先,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县域经济中活力最强,发展最快,规模最大,占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其次,特色产业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就是依托县域自身的优势和条件,实现县域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带有区域特点的产业,这些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以自己的特色产品占领市场、开拓市场、扩大市场,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再次,特色产业是群体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较长的产业链条和较大的从业人员规模,加快农民致富的步伐。

2、发展特色产业是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飞越式发展,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开始从农村进入到城市谋求新的致富途径。但由于城市下岗职工的增多,城市就业空间日渐狭小,再加上农民自身素质原因,使农民进城打工的收入急剧减少。而特色产业兴起,为农民发展市场经济、致富增收提供了新的载体,成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可以促使一部分农民向加工、运输、销售等非农产业转移。特色产业注重专业分工,实行专业化生产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由此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特色产业有利于带动小城镇发展,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特色产业在注重专业分工的同时,也强调产业集中,带动了人流、物流的集聚,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小城镇的发展会进一步带动特色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

3、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是优化农业结构的需要。目前造成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农产品大路货多,优质品少,农业名牌更少;农业科技水平低;区域性结构雷同,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以“小规模,大群体”为主要特征的县域特色产业,利用的是优势,依托的是优势,不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发展某种产业的多种有利条件和因素。特色产业能变资源优势、区域优势为产品优势,进而转变为特色产业优势,使比较优势真正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有利条件,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形成“搞好一个产业,建好一个市场,繁荣一片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良好发展格局,提高农村工业化、农业集约化的程度,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4、发展特色产业是参与市场竞争的迫切要求。竞争规律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规律,商品价值的确定取决于竞争,同时商品价值的实现也要在竞争中完成。特色产业是以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品为支撑的,特色产业可以概括为“自然资源禀赋+市场优势”,它以资源比较优势为基础,其产品或服务更能满足某种独特、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实现规模的产业化经营,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和不可替代的市场地位,在特色产业中加进了价值判断的内容,使特色不仅与某种资源垄断相联系,而且也与县域比较优势、市场竞争优势相联系。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就是独具的优势,有优势才会有特色,有特色才会有竞争力,有竞争力才会有活力。发展特色产业,能够实现传统产品的优胜劣汰,提高整体经济素质,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增强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优化环境建设促进我国县域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保护环境也是保护生产力。哪里的发展环境最好,哪里就容易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的地方,哪里的经济也就最发达。在发展县域特色产业中,抓好环境就等于抓住了机遇,就等于抓住了发展,就等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主动优势,环境建设是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1、创造上下同心、有利于特色产业发展的舆论环境。创造这一环境,就是要在干部群众中树立大开放思想,形成大开放氛围。通过开展“环境与经济发展”大讨论活动,破除欺生排外、“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守旧思想,树立“你投资我服务,你发财我发展”的大开放意识;破除竭泽而渔、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树立放水养鱼、涵养税源的大发展意识;破除招商引资、改善环境与己无关的错误思想,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招商主体”的自觉意识。通过开设广播、电视专题节目等形式,加大对优化发展环境的宣传力度,大造舆论和声势,使“投资者是上帝、引资者是功臣、破坏投资环境者是罪人”的观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创造有利特色产业发展的浓厚社会氛围。

2、创造主动热情、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服务环境是特色产业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的必然要求。抓好服务环境建设,重点是要转变工作作风。要深入到农村、企业生产第一线,实实在在为农民、企业、投资者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就对农民来讲,最需要的是脱贫致富门路,最缺少的是信息、技术和资金。对此,政府部门要立足职能,发挥优势,找准结合点,搞好服务。要下大力气普及、推广农业新品种及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就企业来说,最需要的是改制的路子,最缺少的是资金、技术和人才。为此要积极帮助企业出主意、想办法,谋划改制及发展思路;要以改制为契机,广泛进行招商引资引项;金融系统各部门要本着服务企业、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原则,在资金上多进行帮助和扶持。对于投资者,最需要的就是服务。各单位必须树立“你发展、我铺路,你赚钱、我服务,你纳税、我保护,你有难、我帮助”的思想观念,只要对发展特色产业有利,在不违反法律、政策的前提下,投资者需要什么就解决什么,需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总之就是要靠一流的服务环境,凝聚民心、增强引力、聚集财源,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3、创造优惠宽松、上下畅通的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特色产业体制、市场、效益及科技、服务等驱动因素的重要保障。特色产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通过制定政策,营造出一个便于农户与市场连接的制度环境。首先是产业政策。当地政府要根据本地比较优势和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区域性特色产业政策。通过研究市场,指导农户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形成区域性特色产业。其次是协调管理政策。各部门之间应密切配合,解决好特色产业经营中的项目选择、部门沟通等方面盲目性大、较分散、障碍多、效率低、不成规模等问题。

4、创造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市场环境是特色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各地实践证明,市场越稳定,发育程度越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对特色产业的促进作用就越大。抓好特色产业的市场环境建设,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扩大市场规模。重点是加强农产品市场特别是专业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市场建设投入力度,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多层次、多形式加快特色产品市场建设步伐。二是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确保产业安全。重点是严惩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法分子,坚决打击市霸、商霸和不法商贩的强买强卖、制假售假、哄抬物价、欺生排外等不当竞争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5、创造整洁优美、舒适便捷的城市环境。城市环境代表着一个城镇的载体功能和综合经济实力,反映出一个地方的文化传统、文明程度和精神风貌,它是特色产业发展环境的硬件,是投资者进行选择的基本条件。由此可见,城镇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城镇管理和城市监察、市容卫生和园林绿化等方面的工作,是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因此,必须加大城镇建设投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城镇路、水、电及通讯等城市配套服务建设,改善城镇基础条件,提高城镇的载体功能。二是实施绿化工程,扩大城镇及周围绿地、绿化面积,提高城镇环境质量,为特色产业发展创造一个优美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肖媛.基于资源禀赋的县域特色经济研究[J].经济学研究,2006,(05).

[2]刘力军、孔庆书、师伟力.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7,(06).

特色农业市场研究篇3

[关键词]特色专业建设;市场营销;农业院校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15.067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15-0101-03

特色专业是高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湖南农业大学市场营销本科专业于2000年开设,是面向营销管理而设立的一个宽口径专业,2001年在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点设置市场营销方向,2008年获省级特色专业立项资助。湖南农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农业高等院校自身优势,面向农村和农业,培养既掌握市场营销基本技能,又掌握农村市场与农村社会以及农村各类企业的经营特点,并且适应在农村中为城市工商企业开拓农村市场,为农村企业打开国内国际市场的市场营销专门人才,努力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全省一流、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特色型市场营销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和农产品营销、农业生产资料营销、农村营销研究基地。

1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容与举措

1.1科学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根本、人才培养的指针。湖南农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结合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践经验,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在保证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并改进现有的实践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素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主要涉及课程增减、课程性质调整、课程开课学期调整以及实践教学改革等项内容,具体包括:

(1)课程增减:增设专业主干课“零售学”,增设专业选修课“创业学”、“顾客关系管理”、“竞争情报”、“管理沟通”;删减专业选修课“营销策划”、“渠道管理”、“贸易经济学”。

(2)课程性质调整:“消费者行为学”由专业主干课调整为专业基础课;“财经应用文”由专业基础课调整为专业选修课;“国际市场营销”由专业必选调整为专业选修;“品牌营销”由专业选修调整为专业必选。

(3)课程开课学期调整:“市场营销学”由第三学期提前至第二学期;“消费者行为学”由第五学期提前至第三学期;“非营利组织营销”由第七学期提前至第五学期,“财务管理”由原来的第六学期提前至第四学期,“商务谈判”由第五学期提前至第四学期,“品牌营销”由第六学期提前至第五学期;“公共关系”由第四学期推迟至第七学期,“农产品国际贸易”由第五学期推迟至第七学期,“企业经营管理”由第四学期推迟至第六学期,“金融学”由第五学期推迟至第六学期。

(4)实践教学改革:新增“市场营销模拟实习”项目(执行学期为第六学期,为期2周,共计2学分);新增“营销策划”模拟实习教学项目,执行学期为第七学期,为期2周,共计2学分);取消“市场营销学”、“推销理论与技巧”的课程论文项目;“农产品营销”、“现代推销学”、“广告学”、“零售学”安排专门的实训学时,其讲授课时和实训课时分别为:“农产品营销”为30学时+20学时,“推销理论与技巧”、“广告学”、“零售学”为40学时+10学时。

1.2大力推进课程建设

(1)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提升课程建设和改革水平。市场营销学、广告学、管理信息系统等3门课程获湖南农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立项,消费者行为学获学校网络课程立项。逐步把其他主要课程打造成为精品课程,建设完善的精品课程体系。

(2)以实验室建设为切入点,提升实践课程教学水平。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学习考察的基础上,最终形成营销沙盘模拟+营销综合模拟的实验模拟教学方案,增加了市场营销模拟实践教学环节和营销策划教学实习环节,耗资150多万元专门建设营销实验室。通过加强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为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的教学设施。并逐步为市场调查、广告学、商务谈判等课程提供类似的教学配套软件及专用教室。

(3)以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为了更好地将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组织了“企业家进课堂”活动,聘请具有丰富营销管理实践经验的企业界人士参与课堂教学或者进行专题讲座,较好地利用了社会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开拓学生的视野。鼓励教师积极采用企业实例作为课堂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企业实践,如“品牌营销”课程联合“广告学”课程指导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为企业进行营销诊断和策划,并且在课堂上把各组的营销策划实例作为讨论的素材,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企业实践的能力,获得了相关合作企业的一致好评。

1.3积极强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1)实践教学形式实现多样化。经过充分论证,市场营销专业于2010年调整了专业教学计划,增设了市场营销模拟实践教学环节和营销策划教学实习两个实践教学项目。经过改革,教学项目实现了形式多样化,其中课程论文和教学实习以课程教学为基础,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调查以拓宽学生的社会视野,提高学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为目的,赋予学生的自由度相对较大;综合实习是对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的实践,市场营销专门联系了一系列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定位较为契合的企业作为实习合作单位,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平台。

(2)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固定化。经过长期实习合作的考察和磨合,湖南农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与一部分实习单位成功签约,双方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合作关系,如唐人神集团、燕京啤酒湖南有限公司、都市花乡花艺连锁机构等成为本专业的固定实习基地,长期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较好的实习岗位,并且成为了湖南农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主要的就业单位。

(3)实践教学时间实现科学化。为了优化实践教学的效果,市场营销专业通过研讨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进行了调整,将原来定于第六学期开展的综合实习调整到第七学期,使得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全覆盖,从第三学期开始,每个学期都有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实践的有机结合。

1.4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1)注重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市场营销专业在课程结构优化的基础上,致力于打造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以推进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不断提升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倡和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整合教师资源,充分发挥每个成员在团队中的作用。鼓励教学团队吸纳不同学科的教师参加,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致力于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市场营销专业承担的15门专业课程均组建了课程教学组,每门课程由2~5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

(2)注重教学方法改革。市场营销专业非常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组织教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编写教学案例集,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通过研讨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技巧,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研讨、启发式教学,在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论文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在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营销问题进行调研提高学生自主思维、团队协作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注重教学手段创新。在教学手段方面,市场营销专业通过示范性的多媒体教学演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研讨以及鼓励教师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多媒体课件比赛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在教学手段应用方面的能力,教研室承担的大多数课程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相当大的贡献。

(4)注重教改成果形成。为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成果的应用,市场营销专业积极引导教师梳理教学改革的过程,形成教学改革的理论成果。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共获得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等7项,立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0余项,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余篇。

(5)注重科学研究深化。省级特色专业立项以来,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已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部级、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团队成员公开100余篇,出版专著6部。在农产品营销、中小企业管理等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1.5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市场营销专业坚持培养与补充并举、稳定与引进并重的方针,注重师资队伍结构优化与人才资源整体开发,教师队伍的结构逐步趋入合理、规范,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省级特色专业立项以来,共引进人才2人,稳定人才2人;有1人晋升教授职称,3人晋升副教授职称;3人获得博士学位,9人获得硕士学位。

2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成效与基本经验

2.1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成效

(1)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专业建设的特色导向初步凸显。适时修订了市场营销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强化和突出农产品营销等“农字号”营销特色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特色地位;牢固树立实践教学育人意识,深入推进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的全面改革;为适应农业农村企业打开国际市场的要求,逐步增加双语教学课程。自从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以来,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每年接近100%,就业形势良好。

(2)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的师资力量不断提高。主要围绕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通过引进高水平、高学历教师,改善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使之与学科专业结构相适应。加大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构建营销教师专职兼职新团队。以“专业带头人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企业兼职教师为补充,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初步形成。

(3)教学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特色专业建设的教学平台初步形成。完善和健全现有的市场营销综合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市场调查与预测实验室、商品学实验室、商务谈判实验室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构建了理论教学和实训、实践教学为一体的市场营销专业实验室群。进一步规范了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现代需求的新型人才拓宽渠道。大力推进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了校外实习基地的规范管理,密切开展校企合作。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起来,使得学生能真正接触到高水平营销企业和企业家,掌握实用的营销技能,以提高教学效果。

(4)教研教改科研进一步深入,涉农特色营销领域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本专业坚持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提高教学效果的办学方针,形成了教学与科研互利、互动的良性协调机制。涉农企业研究所的建立,为学术研究,尤其农产品营销、农村市场营销等“农字号”专题学术研究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形成了一批有一定分量的涉农特色营销领域研究成果。

(5)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健全,特色专业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市场营销管理系在特色专业建设期间成功地承办了一系列重要的会议与比赛,在省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提高了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在省内外的知名度。湖南农业大学营销管理系先后承办了2008年湖南省市场学年会、全国营销管理软件暨沙盘模拟大赛湖南赛区比赛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先后获全国营销管理软件暨沙盘模拟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全国高校营销大赛三等奖。

2.2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经验

在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要真正建设好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切切实实办出特色,人才培养理念是根本,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平台搭建是保障,特色凝炼是目的。为此,我们根据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与学科特点,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树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我们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着力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使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与年龄结构科学化、合理化,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人”的保障。与此同时,我们不断加强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稳固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搭建学科专业发展平台,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物”的保障。有了上述3方面的保障,专业得以建设和发展,特色得以凝炼与深化。

3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进一步的设想

3.1市场营销专业综合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课程建设与实践环节脱节的现象没有根本解决。专业建设过程中,虽然突出和强调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匹配,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实践环节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是,因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推动作用不强,另一方面,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得也不够,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因而实践教学与课程建设的衔接仍然不够紧密。

(2)教学和科研成果数量不多、档次尚低,科研团队急需形成。目前,市场营销专业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科研立项,公开发表了一定数量的教学、科研论文,但总体来说,目前科研课题的档次偏低,缺少部级的科研课题,教学改革课题更加缺少,重点课题、重大项目十分缺乏。科研成果获奖数量不多、等级不高。科研团队分散,形成一两个重要的、有突出影响的科研团队十分困难。

3.2推进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设想与措施

(1)以课程建设为纽带,以实习基地为依托,努力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课程建设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专业知识、文化素质培养的基础与根本,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推动下,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设施,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文化素养;同时,进一步抓好实习基地的建设,在行业与地域上力争实现新的突破,突出涉农的特色,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2)努力打造市场营销科研团队,力争多出科研成果、出高档次的科研成果。科研成果是市场营销专业理论教学与课程建设的灵魂与核心,高档次的科研成果进入课堂就意味着理论教学与课程建设基本上是与时代接轨、与先进接轨。因此,在未来的专业建设中,拟以课题招标等方式,引导科研团队的成立并健康、稳定发展。

(3)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1+2+1”等相对灵活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直接关系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相对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不断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使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能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发挥其应有的效应。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2007.

特色农业市场研究篇4

关键词:益阳;特色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abstract:YiYang;Characteristicagriculture;Socialistnewruralreconstruction

Keywords:thepaperanalysestheexistingproblemandtheimportantmeaningofdevelopingcharacteristicagricultureinYiYang;andthenofferssomesuggestionsabouthowtodevelopcharacteristicagricultureforthesocialistnewruralr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发展特色农业对益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特色农业,是指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以独特的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具有明显区域特征和特殊产品品质的农副产品为核心,经过扶持、培育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市场影响力,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现代化高效农业。发展特色农业,对益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发展农业经济

发展特色农业可以迅速的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农村现有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发展特色农业要求农业生产现代化,实现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专业化、市场化和规模化,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1.2扩大农民就业

发展特色农业可以就地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特色农业要求农业生产产业化、规模化深度生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发展特色农业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释放了一部分劳动力,同时因为产业链的延伸和拉长又增加了不少就业岗位,进而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使农民足不出户便可就地就业。发展特色农业还扩大了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环艺、畜牧、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

1.3保护农村环境

发展特色农业就是有效保护和利用农业资源,按照“原生态、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的思路,统筹农业产业发展布局,改变农村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保护基本农田等自然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就是推行清洁生产,不用或者少用农药、化肥,避免污染耕地,降低土壤质量,从而确保耕地等资源的永续利用;发展特色农业同时也是改善农村生活生产环境。发展特色农业对农村土地、水源、种子、肥料、药物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考虑,深度利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和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城市工业及乡镇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使农村的生活生产环境得到改善。

2益阳市发展特色农业存在的问题

2.1龙头企业带动不明显

虽然益阳市现有克明面业、口口香米业、益华水产、益阳茶厂等一批装备先进、产业关联度大、外向度高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项目,全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131家,但是这些龙头企业存在生产规模小,管理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差等不足。由于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关系,农民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和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等一体化服务实体少,导致特色农产品产业化难以形成规模,市场竞争和辐射带动能力差。

2.2规模效应作用不突出

主要表现在特色农副产品优质化、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集中连片发展规模,没有打破行政界限布局,生产基地、农户与加工企业脱节,其根源在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的小生产难以集中优势资源,规模化生产,生产效率无法提高,产量有限,难以形成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第一车间,无法延伸产业链条,加工能力受到原料的限制,经济效益无法彰显。

2.3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

市场设施落后,市场观念不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化交易手段有待完善,另外终端市场网络不健全,竞争仍处于无序状态。除黑茶专业市场外,未建立水产、粮油、竹制品等专业市场,缺乏中小型市场,绝大部分是农贸市场,布局不合理,对农户和收购网点的带动力不强。

2.4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

益阳市农副产品的加工主要以粗加工为主,其附加值较低,市场份额重的名优产品不多。比如,黑茶产业的发展链条上已经建立了以白沙溪、中粮、益阳茶厂为首的黑茶制造厂,但总的来说规模不大,未形成强有力的市场影响力,作为中国黑茶之乡,却没有形成远近闻名的核心品牌,精深加工能力有限,且绝大多数黑茶家庭作坊设备简陋、方法原始,生产出的黑茶质量无法保证,市场上的黑茶产品更是鱼目混珠,让消费者无从下手。

3发展特色农业,推动益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1编制特色农业发展布局规划,统筹全市特色农业发展

首先益阳市政府应当依托本地特色优势自然资源,因地制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统筹特色农业发展,编制符合本市市情的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引导各地、各部门和相关行业贯彻实施。其次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多渠道、多形式收集国内外市场供求情况、价格、技术等优势信息,把握市场供求情况,及时调整发展项目和发展规模。

3.2提高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

特色农业要保持其高效益性和高成长性,就必须大力提高品质,加快成为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绿色食品近年来广受市场青睐、价格陡增。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另外加强与湖南城市学院等市内外科研院校联合,实行“产学研”对接,组建特色农副产品研究中心、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研发试验中心、特色农副产品策划中心,大力改进特色农副产品,提高农副产品质量,提升精深加工技术,努力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再者要提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层次。以提高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为突破口,加大技术引进,设备更新,逐步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3.3培育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发挥规模辐射效应

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还可以增加就业和农民收入。目前,益阳市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面粉加工、大米加工、油脂加工等初级领域,今后应着重特色水产品、绿色蔬菜、竹制品等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精深加工产品。龙头企业是家庭经营、生产基地与市场联动的枢纽,是生产经营一体化体系中进行市场交换的核心。企业通过利益联动机制,能够使所合作互助的农户得到实惠,所以培育龙头企业,就是发展农业,帮扶农民。因此,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定要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竞争等方式,整合益阳市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将现有的克明面业、口口香米业、益华水产、益阳茶厂做大做强,并着力组建一到两个具有较强实力、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能及时根据市场状况引导农民调整特色农业生产,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的龙头企业,避免特色农业低水平重复开发和恶性竞争。

3.4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

农业清洁生产是实现农村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核心,也是农村环境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农业生产过程的内源性污染己成为农村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益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将农业生产污染的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与产业化增值结合起来,形成农业生态产业链。同时注意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而引起的农业污染与积累的问题,以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发展绿色食品。以无公害粮食、蔬菜、水果生产为主导,积极推广和研制先进栽培技术、高效有机肥料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引进推广可降解农用薄膜,控制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的污染与残留。同时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和水污染综合治理,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推动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开展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严格禁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建设美丽家园。

3.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突出地域和乡土特色,合理安排村庄建设、农田保护、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科学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合理引导农村居民点布局,免费提供经济安全美观、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集。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式供水。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提高道路通达通畅率。加强农村能源改造,改造升级农村电网,大力发展沼气、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利用等生物能源和风能、太阳能。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向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强农村文化事业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来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发挥特色农业的辐射效应,使农民在特色农业产业化生产、加工与销售各个环节受益。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积极鼓励农民用土地使用权、农产品、技术、资金等要素入股,采取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逐步与龙头企业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改变农民单纯作为原材料提供者的地位,使农民在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环节都能够获得平均利润,才能真正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特色农业发展带动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世元.从特色农业发展看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甘肃金融,2006,(5).

[2]鹿永华.青岛市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08,(11).

[3]张强.特色农业布局与发展规划研究—以益阳市为例[J].中外建筑,2011,(12).

[1]此文是益阳市科技计划指导性项目《益阳市特色农业规划研究》(2010jz45)的部分成果。

特色农业市场研究篇5

关键词:农村经济;融资难;破解;路径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6-0037-03

一、问题提出:农渔业经济融资难及破解理论分析

广义而言,沿海地区农村经济主要是由农业经济和渔业经济构成,其增长与发展尤其是以特色农业和特色渔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为主。总体来看,农村经济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是当前“保增长、扩内需”的重要任务。有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呈逐年递增态势,2008年预算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同时金融统计显示,近几年我国银行的农村经济贷款余额达4万多亿元。但从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来看,尽管国家政策和措施从方方面面推动加大金融的支农力度,但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资金还有很大缺口,农村金融市场依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资金流失和供需失衡状况;金融部门在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支持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实际的困难和问题,具体操作中主要困难是银行难贷款和“三农”贷款难现象同时存在(杜晓山,2008)。

由此而知,目前农村经济存在的融资难问题,从理论层面来分析主要是资金供给总量问题,其次是资金使用效率问题。我们通过给出的破解农村经济融资难的理论分析简图(图1)来进行具体分析。从金融的角度来看,研究农村经济领域的资金供给总量问题,主要涉及农村金融机构及网点数量和单个金融机构资金投放量两个方面;研究农村经济领域的资金使用效率问题,主要涉及金融机构资金投放效率和农户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两个方面。对于资金总量供给中涉及的农村金融机构及网点数量问题,国内已有许多著述进行过研究,并得出了“由于逆向选择和资金价格补偿机制缺失,解决农村经济资金总量供给问题不能依赖单一的资金供给者,需要进行金融体制再安排”的结论。本文主要研究资金供给总量中单个金融机构资金投放量问题和资金使用效率中金融机构资金投放效率问题。重点从基层金融经营的角度出发,研究破解农村领域特色农业和渔业经济融资难的路径选择问题。也就是图1中的②③部分。

二、实例选择:威海破解特色农渔业经济融资难题的几个例证

威海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近几年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尤其是农产加工、海产养殖等特色农业和特色渔业经济呈规模发展态势,这一发展得到了银行信贷的大力支持,涉农贷款投放逐年增加,对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特色农渔业经济发展规模不断膨胀,资金需求越来越大,银行给予的信贷额度难以满足需要;银行在考察信贷市场中也发现,这些不断发展的市场主体所形成的资金需求,已远远超出其资产抵押额度,再申请追加贷款时面临严重的抵押不足和担保缺失问题,这样就出现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供需缺口日渐扩大问题。

显然,基层金融机构在深入支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遇到了难题。为探索破解这方面难题,近两年威海市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主力军在支持特色农渔业经济发展中做了许多大胆尝试,并取得了较大成效。

(一)推动成立信用联保组织,破解特色农业经济抵押不足问题

成立花生经营信用联盟。花生种植是威海市辖区荣成市的特色农业产业,90%以上出口到日本,由于缺少有效的抵押物,花生收购农户一直被融资难题所困扰。2008年9月,在当地人民银行引导下,农村信用社组织84个花生收购农户成立“花生经营信用联盟”,以大联保方式对成员提供贷款担保,解决了花生收购农户的融资难题。

花生经营信用联盟设理事会,根据每个成员的资产负债、信用等级、花生收购量等情况,逐个确定其授信额度。成员按授信额度的10%缴纳风险基金,专门用于偿还成员的逾期贷款本息。理事会负责为农村信用社提供信用评定意见,负责成员贷前、贷后监督管理。

花生经营信用联盟运作一段时间后,已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有效解决花生收购农户融资难题。通过这种方式农村信用社对花生收购农户授信额度达1.3亿元,贷款满足率由48%提高到93%。二是花生收购农户融资成本大幅下降。农村信用社对联盟成员贷款利率比一般农户贷款低10-20个百分点,每年可减少花生收购农户利息负担300-500万元。三是银行信贷风险明显下降。在理事会直接参与管理下,成员能够主动偿还银行贷款,目前农村信用社对其发放的贷款未发生1笔不良。

(二)创新开发特色信贷品种,细分特色渔业经济信贷市场主体

创新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2007年以来,基层金融机构信贷紧缩进而提高了信贷抵押门槛,导致水产养殖行业等特色渔业经济因缺乏有效抵押而无法扩张融资。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威海市农村信用社推动辖区文登市65个水产养殖业户以“海域使用权”为有效资产进行抵押贷款,促进了沿海水产养殖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市场化升级。

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是沿海渔业经济中的特色信贷品种,由5户以上拥有15年“海域使用权”的水产养殖业户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水产养殖合作社,以其“海域使用权”作为整体资产,为合作社成员融资提供抵押。由于海域使用权具有较强的增值保值能力,并且各成员实行贷款互保,融资运作风险较低。

农村信用社创新的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在特色渔业经济融资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在短期内现显出成效:一是提高行业融资能力,降低了融资成本。一年来农村信用社发放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1850万元,增长近15倍;贷款利率比农户小额贷款利率下浮10%。二是促进养殖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转变,提高行业盈利能力。截至2008年末,文登市90%的水产养殖户加入到养殖合作社,养殖规模达到7670公顷,同比增长13.2%;实现销售收入14.6亿元,同比增长23.7%。

三、几点启示:破解特色农业和渔业经济融资难的基本路径

就基层农村金融机构而言,破解特色农业和渔业经济融资难题、有效加大信贷投放是自身生存发展所需。通过对威海市农村信用社信贷经营中几个实例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几方面启示。

启示一:引导增加信贷投放是破解特色农渔业经济融资难的有效路径,但前提是必须创造条件促进金融机构实现收益极大化目标,即解决自愿投放贷款问题。

总体来看,资金供给不足是农业经济和渔业经济融资面临的最大难题,因而我们首要考虑的是如何引导金融机构有效增加信贷投放。市场经济下金融机构作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有其必然性,无利可图很难让其心甘情愿地向农村市场投放资金,因而必须创造条件促进其实现收益极大化,成功引导其增加信贷投放。

威海市花生收购业户自主成立信用联保组织,以成员缴纳的风险基金来专项偿还逾期贷款,意味着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新形成的不良率将会很低,实现收益极大化的预期较高,农村信用社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自然愿意大量投放贷款,并且以利率优惠来进一步刺激业户的借款需求,从而实现了互惠双赢的良好发展态势。由此看来,创造条件有效降低新增贷款的不良率是确保金融机构实现收益极大化的路径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依旧是寻求操作性强的抵押或担保机制,在这一点上除了依赖政府出资成立贷款担保机构外,引导民间资金自主成立信用联保机构在作用发挥上往往更有效率。

启示二:细分信贷市场并选择绩优客户是基层金融机构信贷营销主流,但创新信贷合作模式是提升金融机构资金投放效率的结点,即解决如何投放贷款问题

特色农业市场研究篇6

1品牌战略可提升农业产业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品牌溢价是指在提供近似利益的条件下,与非品牌产品相比,消费者愿意对品牌产品多付的价格,即在行业平均利润基础上,根据品牌的影响力,高出其他产品价格的部分[1]。品牌农产品具有获得溢价的优势,市场价格往往大幅度高于同类产品。随着国内外市场对农产质量标准要求的提高,消费者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越来越小,这有利于品牌的所有者凭借品牌的影响力控制市场,有利于依据优质优价的原则制定高价格,获取品牌溢价。普通农业由于产品的同质性比较强,品牌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但特色农业必须树立同时也是品牌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因为特色资源为一个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产品天然就具有异质性,如果不发展成为品牌,就是对资源禀赋的浪费[2]。

在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尽管离不开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进行规模化生产、提高技术创新程度等工作,尽管产业化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工作重点,但这些工作并非完成先后的问题,而是同步进行、协同发展的问题,树立这一思路很重要。因为在现实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往往缺乏整体观、战略观以及长期指导思想,导致各种发展资源不能朝着同一发展方向进行整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降低了产业化成果。因此,应当确立品牌战略的指导地位。

2品牌战略可有效指导区域特色资源整合

很多地区极具资源禀赋,但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依然很低,因此资源只是条件,只有当这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时候,才能转化为效益和收入。成功的地区的确存在不同的发展模式,但这些模式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重视品牌建设,以品牌战略为指导,以创建名优品牌为目标,坚持品牌农业的发展道路。因此,树立特色农业应当是品牌农业的发展思路,就是树立了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观。现代品牌理念在广大农村传播、推广,必将极大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个农产品品牌具有较好的知名度后,往往可能成为当地的农业支柱产业,给相关生产经营组织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吸引区内外更多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流入当地,产生集聚效应,这必然带动其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推进该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品牌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才有活力。因此,农产品品牌的建立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当地特色农业的比较优势[3]。

在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确立品牌战略的指导地位,做到努力方向相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提高产业化的成果,提高经济效益。不仅如此,品牌有了知名度、美誉度后,品牌也转换成进一步推动产业化进程的无形资产,与其他资源相互融合,进一步推动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因此,品牌的发展程度是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是检验一个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的一项主要指标。

3品牌战略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虽然传统的农业资源要素,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建立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低成本优势,很容易因自然资源匮乏国家的技术突破和采用更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等原因而被削弱,甚至丧失原有的优势。相对于工商业,资源优势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

(下转第380页)

(上接第375页)

更为重要,充分利用特色农业资源,能够极大加速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象西湖龙井、阳澄湖大闸蟹、烟台苹果等知名品牌无不得益于当地独有的资源禀赋。但资源优势不等于竞争优势,并不意味着能轻易实现产业化发展,如我国中西部拥有众多特色农业资源,而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却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产业化进程十分艰难,想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化优势,其中立足当地资源优势,进行合理的品牌定位,进而指导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是当地农业主管部门要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4]。

品牌是一种不受传统农业物质资源限制的农业新资源,因而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品牌化能够大大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品牌的重要性在农业竞争力的创造过程中不断提高。品牌的创立可以使农产品在同类产品市场的可替代程度降低,使农业产业中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变得不充分,从而产生市场竞争力差异,即品牌作为农业的非物质资源可以直接形成市场优势[5]。因此,特色农业发展到高级阶段,应当摆脱对传统资源的依赖,在品牌战略的指导下,像工业产品一样,走依赖科技创新和经营创新的发展道路。如果围绕品牌农产品吸引区域内外的资本、技术等物资和非物资的资源向当地集聚,产业参与者能获得溢价收益,形成产业集群,并进而培育出产业核心竞争优势,特色农业就能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农业产业化进程进入稳定发展阶段[6-7]。

4参考文献

[1]陆平.品牌溢价研究综述[J].企业导报,2011(15):108-109.

[2]郭锦墉.江西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经营的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4):51-54.

[3]寇丽霞,贺西子.品牌农业成长对策研究——以雪梨之乡苍溪县为例[J].中国市场,2011(1):105-106.

[4]袁昌定,黎莉莉,罗荣,等.渝东南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70-75.

[5]SamUS,KRiSHnanHS.Brandrelatedinformationascontext:theimpactofbrandnamecharacteristicsonmemoryandchoice[J].JournaloftheacademyofmarketingScience,2010,38(4):456-470.

特色农业市场研究篇7

关键词:都市农业;工业化和城市化;比较优势理论

都市圈中的农业由于受工业化和城市快速扩张的影响,其发展必须突破现有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走都市农业的发展道路。都市农业的发展道路,实质就是农业生产经营市场化和社会化导向的结合,这决定了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必须追求商业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

一、我国都市农业的内涵以及比较优势理论的贡献

(一)我国都市农业的内涵

我国都市农业概念的首次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农科院在国内首次召开的都市农业国际(中日)研讨会。由于起源和发展历程的不同,我国都市农业的概念与西方有着本质的区别。我国的都市农业一般是指位于城市周边地区,在城乡边界模糊地区发展起来的、可为都市居民提供绿色、安全的优质农副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高度集约化、多功能化的农业,通常是在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由城郊型传统农业向城市型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发展演变而来。因此可以说都市农业在空间范围上是一种都市边的农业。

我国都市农业概念的内涵,应是从市场定位角度出发、针对都市市场的农业,而非是地理角度上的都市中的农业。可见,我国都市农业并非是地域经济上的概念,而应该是一个市场导向的概念。

(二)比较优势理论对都市农业发展的贡献

“绝对比较优势”理论是由18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他的理论实质上描述了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异,即当每个人生产技术存在绝对差异时,如果每个人都专门生产自己擅长的产品而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产品,这样每一方都会获益,社会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而产品的成本则会降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相对比较优势”理论是对斯密的理论的发展和充实,李嘉图认为,只要生产技术存在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在机会成本上的差异,从而使个人或群体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现代“资源配置”理论则认为,产品的相对成本不仅可以由技术差异决定,也可以由要素比例和要素的稀缺程度决定,在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地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就相对较低,而在资本相对富足的地区,资本密集型产品就更具有比较优势。

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我国都市农业,不难看出一些共性的问题。首先,城市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加剧了耕地减少的形势,与普通农业区相比,市郊农业区土地资源处于劣势,都市农业应该尽量避免发展土地密集型产品。其次,都市农业发展所依托的大城市工业化程度基本都处于中、后期阶段,城市的资本和技术处于相对比较优势地位,科技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产品潜力巨大。再次,大城市郊区人多地少的现状,客观上形成了劳动力资源的相对比较优势,这不但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蔬菜、水果、花卉等提供了人力资源,也为配套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现在各大城市郊区纷纷推出的科技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都是发挥其比较优势的体现。

二、比较优势理论在昆明西山区都市农业发展中的个案研究

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在都市农业中的应用为主线,在这里避开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不谈,因为每个经济理论的发展都是从假设多到假设少、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不管是“绝对比较优势”理论、“相对比较优势”理论还是现代“资源配置”理论,经济理论的本身也是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仅以昆明西山区为例,原因在于经济理论的运用必须是一个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过程,不仅每个城市的基本情况不同,甚至同一城市的每个区、每个区的每个乡镇也各有自身不同的比较优势。

(一)西山区发展都市农业的潜力

1、西山区发展都市农业的比较优势。与昆明其他城区相比,西山区在发展都市农业方面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区位优势。西山区位于昆明市主城西南部,省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一部份。城区面积大,城乡融合面广、城乡界限不明显,消费市场大。区内驻有中央、省、市国家机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大型企业250余家,既是昆明市核心区,又是昆明主城西区发展空间较大的都市农业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便捷的水陆交通,为农产品外销,农业招商引资,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2)产业发展基础优势。近年来西山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以城市带动农村,农村服务城市,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载体的山村生态旅游休闲农业,以农业科技示范园为窗口的观光农业,以设施农业为龙头的现代高效农业。初步形成了独具西山区特色的团结苹果、火腿、老酱、葵子油、花椒油、富善草莓、海口西瓜、“水森源”生态蔬菜,“子弟”和“天使”土豆片等名、特、优、新农产品知名品牌,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3)旅游景区景点较多,生态环境较好。西山区有92%的山区面积,森林覆盖率达57.6%,生态环境较好,农业和生物品种资源丰富,拥有名胜古迹和旅游景区景点20余处。随着现代新昆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西山区作为都市后花园地位的显现,为生态农业和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猫猫箐农家乐旅游和团结观光旅游发展的成功基础及经验供借鉴,团结镇已成为国务院确定的全国10个生态旅游试点乡之一。

2、西山区已经具备发展都市农业的特征。随着昆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西山区现有的农业基础、综合实力及农业内部结构,使得西山区已经具备了发展都市农业的基础。主要体现在:(1)西山区城乡发展的具有一体性和同一性。西山区3个乡镇均位于昆明市周边,无论是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还是乡村旅游业,都以满足市区的需要为生产经营的主要目的,并为此服务。(2)西山区农业发展已经突破生产性内涵。随着3个乡镇种植结构的优化和特色产业的发展,西山区农业除了具有生产、经济功能以外,同时具有生态观光和社会文化等功能,并且围绕都市经济中的主体第三产业来寻找都市农业的发展契机与机遇,全方位、多渠道积极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3)西山区农业发展表现出集约化趋势。西山区现有农业资源条件明显不同于其他地区,西山区现有农产品中科学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农产品的种类多,附加值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市场化、农业生产具有区域化格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高,部分地区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

(二)西山区发展都市农业的空间布局

西山区在已有的特色产业基础上,应该在宏观上总体规划,营造良好环境,制定农业产业区域空间布局与总体规划,积极推广“一镇一特色、一村一特产”,防止过度竞争、提高市场集中度,保证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通过对3个乡镇农业特色研究,建议将全区农业划分为以下3大农业功能区:

1、团结精品特色农业区。目前西山区农业生态旅游中,团结旅游小镇作为成功案例已经具有良好的口碑,对外来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整合全镇资源特色,团结镇农业生产在全区的比较优势主要在药材、水果和畜牧业3个方面,其中药材全区唯团结镇独有,园林水果产量占全区总产量的67.4%,畜牧业也占到全区的61.7%。建议把主要特色产业的生产基地充分利用起来,作为配合农业生态旅游的景区来建设,使之成为生态农业观光园区(观光果园、观光农场等),使其在进行经济生产的同时,附加旅游开发价值,从而促进全镇农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把团结镇发展成为与城市发展相配套的精品特色农业区。

2、碧鸡环湖生态农业区。碧鸡镇在全区3个乡镇中,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最低,特色产品主要是草莓和花卉。截止2007年底,碧鸡镇草莓产量136吨,属于该镇特产;花卉种植面积52公顷,占全区总种植面积的51.2%。碧鸡镇在全区的比较优势在于生态环境最好,林业收入最高,截至2007年底全镇林业收入达到835万元,占到全区林业总收入的60%,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建议充分发挥该镇资源优势,依托现有的旅游资源,以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切入点,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努力建成全区苗木基地、花卉生产基地,同时加快推进滇池西岸湖滨生态带建设,逐步把碧鸡镇发展成环湖生态农业区。

3、海口高新农业示范园区。海口镇围绕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服务工业型都市农业。海口镇在种植业和畜牧业方面仍然具有一定规模,蔬菜、瓜果的种植面积连续几年超过团结、碧鸡两个乡镇,2007年底蔬菜、瓜果种植面积达到924公顷,应当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相对较为丰富的优势,提供充实的菜篮子和果袋子;海口镇的乡镇办企业收入连续几年稳居西山区3个乡镇之首,2007年全镇乡镇企业收入达到143929万元。因此继续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建议采取发展特色型“卫星园区”的方式,搭建工业发展平台,抓工业功能区建设,把城市的生产功能延伸到农村,形成海口高新农业示范园区。

三、结论与启示

上海市和北京市曾经借鉴了日本的成功经验,都市农业的发展卓有成效,现阶段,随着我国其他主要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大城市也纷纷学习上海和北京,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发展都市经济的政策和规划,提出发展都市农业的战略首先应该满足发展都市经济的条件,即城市的发展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每个城市发展都市农业都应该是个案研究,甚至要细化到每个区、每个乡镇,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分析自身的比较优势,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最后,政府应该在宏观上总体规划,尽可能做到“一乡一特产、一村一特色”,提高市场集中度,确保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

发展都市农业的要求是在工业化与城市化高度发展(工业化中、后期)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在目前我国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发展都市农业的意义在于都市周边的农业不仅具有提供生鲜、加工食品的生产,还具有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绿色观光休闲场所的功能,而且都市农业也是缩小城乡差别、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在这种地带,经营农业会有相对高的经营成本和更高的机会成本,因而单纯农业经营的相对比较利益会低于经营其他行业。这就要求城市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推出独具特色的模式发展都市农业,以改变单纯农产品的经营格局,形成物质产品与服务产品相结合的高投入、高成本、高产出、高效益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凌耀初,胡月晓.都市农业产业定位问题研究[J].山东经济,2006(4).

2、方志权,吴方卫.城市化进程与都市农业发展[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昆明市西山区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Z].西山区统计局,2008(10).

4、昆明市西山区统计年鉴[Z].西山区统计局,2005-2007.

特色农业市场研究篇8

   关键词特色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河南开封

   开封市在种植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同时,一些相关产业和配套措施也紧紧跟上,为种植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应用更加广泛。引进名特优新品种,全市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推广高效农业新技术,推动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大力推广了设施栽培和保护地栽培技术,延长产品上市期,提高了错季农产品产量;建立高效示范园区,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二是市场信息体系不断完善。开封市加快了农业信息体系建设,5县共建立农产品信息网点185个,通过网络优势,加强农业信息的搜集和,培育出3000多名农民经纪人和运销农户,成立中介组织350多个,有效地促进农户与市场的对接。三是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开封市初步形成“基地+市场+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动了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1开封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开封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种植业结构调整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过10多年的努力,已取得显着成果。

   (1)种植业结构明显改善。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不断增加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目前,全市粮经比达到55∶45,蔬菜、西瓜、名优小杂果等园艺产品快速发展,成为开封市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

   (2)优质、专用农产品比重明显上升。当前全市优质专用农产品种植面积达28.77万hm2,占总面积的36.69%。其中优质专用小麦10.34万hm2,优质玉米4.05万hm2。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0个,总面积达1.00万hm2。

   (3)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根据开封市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特色农业,促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目前,已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经济区,通许县形成辣椒、无籽西瓜等为主的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兰考县形成六大“特色农业”基地,多乡一业,连成一片,形成区域化生产格局。

   (4)订单农业得到发展。如开封市先后发展优质小麦、白玉萝卜、大白菜等各种农产品“订单”面积逾1.33万hm2。

   2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开封市种植业调整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显着成果,但仍然属于粗浅层次的调整,相对于不断提升的高消费和种植农户的单位效益来说,仍有很大的优化深化空间。

   (1)优质农产品比重低,发展不平衡,农业生产整体效益低下。开封市优质小麦不足1/3,小麦品种更新力度差;优质农产品占有率低,仅占38.89%;农业特色不突出,成效不显着。

   (2)农业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滞后,导致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乏力。一是农业科技研发方向存在误区,提高单产研究,特色品种培育少;粮食生产研究多,经济作物研究少。二是农技推广工作网断人散,技术培训少,制约了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1-3]。

   (3)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低,增值潜力小,种植业结构优化的成果不能充分体现。开封市农产品加工95%以上为简单的初加工产品,附加值低。果蔬类产品因为缺少深加工、冷藏设施,上市时间集中,销路狭窄,价格低廉,甚至滞销。

   (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严重制约种植业结构的优化与深化。订单农业是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但是开封市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不能善始善终,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尚未理顺,农民利益得不到保护。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不健全,无法实施农产品监控。信息滞后,结构调整的趋同性倾向比较突出[4-5]。

   3优化种植业结构的对策

   (1)对优势农产品进行区域性布局,逐步形成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具体有以下几个区域:①专用小麦区域。重点是在5县建成13.33万hm2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实行集中连片,统一管理,稳定粮食生产。②专用玉米区域。突出专用玉米优势区,实行品种多样化,达到玉米基地6.67万hm2。③优质水稻区域。发展无公害优质水稻生产基地1.33万hm2,提高稻米的加工包装能力。④优质棉花区域。迅速建立4.00万hm2优质棉生产基地。⑤优质花生区域。发展花生优势产业带,建立4.00万hm2优质花生生产基地。⑥汴梁西瓜优势区。建立西瓜优势产区,推广开杂5号、菊城无籽1号等新品种。

   (2)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国际化和市场化程度。具体措施①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要加快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农民经纪人的作用,不断增强市场功能,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要进一步推广“绿色通道”,保证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运销通畅。②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县、乡要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平台(下转第381页)

   (上接第379页)

   作用,加强市场信息的开发和预测分析,建立农业市场“110”,引导农民种植销售。③加强质量检验监督体系建设。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实行严格的检验和监督管理,确保按照标准化组织生产、进行加工。重视农产品的安全卫生,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农产品农药、化肥残留较高等问题。④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技术操作规程的制订,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建立和完善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园区;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3)大力发展相关产业,推动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多重效益。在抓好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改组改造的同时,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在发展中逐步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4参考文献

   [1]张太宇,徐丹丹.沈阳市农业结构调整经验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4):39.

   韩清建.通许县政协关注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J].协商论坛,2010(6):26.

   周世忠.实施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问题研究——以兵团六师芳草湖农场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4):89-90.

   刘鹏举.石羊河流域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对策研究[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0,46(2):37-38.

特色农业市场研究篇9

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历经多年发展,特色农业已初具规模,但仍存在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滞后,农村工业化水平低,农业资源优势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等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把工业经济中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先进经营理念,广泛移植和导入农业领域。通过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抓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运营,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良性发展道路,加快闽江源生态经济强县建设步伐。

1.育龙头强主体。一是项目带动壮龙头。围绕改造提升建莲、水果、笋竹、林业等主导产业,集聚生产要素资源,壮大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建莲产业:##鑫达公司10万吨“闽江源”绿色饮品二期工程,年内生产果蔬饮料3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带动莲农7000户,基地建设1.5万亩,莲农人均增收460元,项目全面达产后,产值突破5亿元,成为全省果蔬饮料加工龙头之一;续建文鑫公司万吨莲系列加工项目,加快厂房新建及设备安装,生产莲食品系列2300吨,实现产值5300万元,带动莲农4500户,基地建设1.28万亩,莲农人均增收572元,2至3年后产值突破1亿元。水果产业:##兴辉公司年产4000吨猕猴桃果汁项目,完成产值2000万元,带动果农260户,基地建设4000亩,果农人均增收107元,至2008年实现产值1亿元。笋竹产业:加快孟宗公司年产100万箱笋制品项目建设,年内生产笋制品40万箱,实现产值2000万元,带动竹农3000户,基地建设5万亩,竹农人均增收1600元,至2008年产值达1亿元。林业产业:培育壮大万隆、元峰和青源木业等竹木加工龙头企业,新上万隆公司1条胶合板和2条竹胶板项目,实现竹木加工产值3000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元。继续深化农业项目的可研论证和策划包装,重点推出文鑫莲食品、孟宗笋制品扩产等对外合作项目,吸引合作伙伴合资合作开发特色农业资源。按照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强项目成本核算,追求效益最佳化。二是创新机制活龙头。引导龙头企业不断创新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建立互惠互利的新型利益分配关系,逐步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向资产、资本联结方向发展,探讨采取建立风险基金、实行最低保护价、返还一定利润等形式,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体,促进企业原料基地建设,减少和规避农业种植风险。同时结合农村改革稳妥推进土地的合理流转,使土地资源向种田能手和农业企业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并探索采取股份制等形式,培育家庭农场(庄)和农业开发公司,形成新的农业主体,激活农村经济“细胞”。

2.扩基地建“车间”。一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着眼解决区域开发重点、资源合理选择与优化配置等问题,逐步构建以城区为中心,里心、均口为两翼的V型特色经济区,巩固“三子”(莲子、果子、种子)基础,加快品种更新,提高特色农业比重;构建以黄埠、客坊、伊家为主的西部种养经济区,重点发展烤烟、食用菌、仔猪、肉牛及草食畜禽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构建以溪源、黄坊为主的东部经济区,充分开发笋竹资源,提高笋竹加工转化增值效益。二是发展商品农业基地。完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围绕##自然资源和市场需求组织农业生产,重点巩固和发展“三子”主导产业,培育莲子、水果、种子、笋竹、烤烟、畜禽、林业等七大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以黄花梨为主的优质水果基地12万亩,年产量6万吨,产值1亿元;莲子种植面积扩大到6万亩,年产干莲6000吨,产值1.2亿元;杂交水稻制种稳定在3万亩,年供种5000吨,产值3000万元;烟叶种植扩大到4.5万亩,年收购量10万担左右,产值5500万元;加快发展万头仔猪、百万羽鹅和2000头肉牛养殖基地,年实现畜牧业产值6600万元;高标准建设10万亩“两高一优”笋竹两用林,##10个毛竹面积5000亩的生产大村,年实现竹业总产值1.12亿元;建好35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深度开发林业资源,年实现林业总产值4.5亿元,逐步形成闽江源头特色明显的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3.拓市场促营销。一是提高质量拓市场。以建设生态农业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依托《建莲标准综合体》和《黄花梨标准综合体》,制定建莲、黄花梨无公害栽培标准,建立健全莲子、水果、种子、笋竹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和检验检测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执行国家或省级农产品质量标准,鼓励企业带动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申报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制定农产品种养、包装、储运、加工等质量技术标准,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和管理轨道,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系数,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二是打响品牌拓市场。深入挖掘提炼现有特色品牌的品质和文化内涵,加大品牌宣传投入,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明信片、挂历等各类现代传媒进行广告宣传,有选择地在境内交通要道两侧、城区主要出入口、节点建筑物上制作一批图文并茂的农产品广告宣传牌,以及在交通工具上喷上特色产品广告标识,扩大“中国建莲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部级生态示范区”、“闽江源”、“文鑫”、“孟宗”等特色农业品牌宣传覆盖面,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继续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在现有6个省名牌产品、3个省著名商标、1个省无公害农产品和3个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3个国家原产地标志产品的基础上,重点争取“闽江源”系列茶果饮料尽早获评中国名牌产品。同时要加强对已有品牌的扶持和保护,坚持按照标准化进行生产和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确保特色品牌长盛不衰,促进品牌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三是加强营销拓市场。继续改造和建设城区西门农贸市场及里心莲子、溪源笋竹、溪口黄花梨等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不断完善城乡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放手发展农产品购销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支持引导县经纪人协会,莲子、黄花梨专业合作社和笋竹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发展,抓紧组建县莲业协会和菌业协会,规范中介组织运作,发挥其连接市场和农民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发展,联合起来竞争,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形成多元化流通格局;在若干##农产品主销城市建立农产品信息站和直销窗口、连锁经营店,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努力抢占市场先机;抓好台资企业应德公司1000亩黄花菜项目建设,示范吸引台湾资金和技术投入农业领域,发展创汇农业,开拓国际市场。推行新型营销方式,发展会展促销、销售、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业态,多渠道推动特色农产品的顺畅流通。版权所有

4.抓科技优服务。一是加大农业科研力度。具体把握好三个环节:1要加强品种选育和新品种培育引进。任何优良品种都有退化老化过程,需要及时研究新品种进行替代,要以科学态度搞好品种选育工作,保持品种优良性,不断提高产品品质;2要为生产环节搞好供应。在研究新品种的同时,导入生产环节的各项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并建立技术服务推广的具体工作程序和要求,采用通俗易懂形式培训和引导好农民,尽快掌握新品种生产技术;3要拓展特色农产品应用范围。重点抓好扩大建莲应用范围的基础研究,继续与福建农林大学生物遗传研究所合作进行“西门莲”提纯复壮,与中国预防医学研究所合作开展莲子医药研究Gap认证,进一步提炼莲子的药用价值,努力建设莲子药用产地县,拉长建莲产业链,提高建莲附加值。二是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成立“建选17号”推广工作领导小组,科学制定考核奖惩办法,把新品种推广面积和产量落实到具体田头地块,全面完成5000亩“建选17号”种藕推广任务,同时莲科所等单位要为推广种植及时提供种源服务。三是加快农业科研机构与市场的接轨。科研机构要主动面向市场,在职能转换、机制创新等方面与市场经济融合,运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来办好科研机构,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种源供应基地,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强科研机构自身造血功能。四是建设农业示范园区。继续抓好将屯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加快引进一批科技型特色农业种养项目入园落户,在园区积极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和示范带动作用。同时继续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市场流通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善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特色农业市场研究篇10

 

一、1-9月工作开展情况及主要成效

1、深入连江、长乐等县(市)区进行休闲农业一线调研。一是指导市级(及市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进行提档升级,与福州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研发中心有关专家一道,跟业主面对面,商讨休闲农场景观的升级、科学改造,进一步突出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何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开发轻资产的亲子休闲项目;如何与异质休闲农场打造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共同深度开发休闲市场;如何与旅行社、亲子平台开发春秋游、亲子游市场,提高非周末营市场业额。二是对新建、在建休闲农场进行辅导、指导,首先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其次指导新建项目规划、策划。对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业主共同研究、帮助解决,商讨下一步发展措施。

2、创新机制,辅导连江县开心农场、望江园、和煦阳光、渔家傲以及天竺村等五家休闲农场组建休闲农业产业联盟。共同包装特色农产品伴手礼、协调休闲项目、共同导流、共创营销端对,共同开发休闲农业市场。同时会同县局辅导、策划产业联盟助力精准扶贫,首先,优先招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休闲农场就业,其次免费提供种苗给贫困户种植、养殖。成品后、按规格保底收购,第三贫困户贫困扶持资金保底入股分红。

3、结合对台农业合作交流,组织邀请了以台湾南投县观光协会总干事颜峻瑜先生为代表的台湾嘉宾一行8人,甄选了福建新时代农林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神龙谷)、连江开心农场、福清云中部落、连江县望江园、连江县赶海一号等5家福州优秀的生态休闲农业企业,在两岸特色乡镇交流暨生态农业对接会上,签订对接交流协议,其中新时代农业农林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朝阳休闲农场,连江县休闲农业产业联盟与南投县观光协会在部、省领导及台湾嘉宾共同见证下,上台签约。确立了以两岸休闲生态农业产业联盟为平台,两岸人员互派互访、共同开展特色农产品伴手礼行销等合作交流机制。在新时期两岸机制创新上迈出了第一步。

4、组织申报部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与全国美丽休闲乡村。

二、工作亮点

1、创新机制,连江县开心农场、望江园、和煦阳光、渔家傲以及天竺村等五家休闲农场组建休闲农业产业联盟。共同包装特色农产品伴手礼、协调休闲项目、共同导流、共创营销端对,共同开发休闲农业市场。

2、策划休闲农业产业联盟助力精准扶贫,打造“企业+产业联盟+贫困户”模式。首先,优先招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休闲农场就业,其次免费提供种苗给贫困户种植、养殖。成品后、按规格保底收购,第三贫困户贫困扶持资金保底入股分红。

3、确立以两岸休闲生态农业产业联盟为平台,两岸人员互派互访、共同开展特色农产品伴手礼行销等合作交流机制。在新时期两岸机制创新上迈出了第一步。

4、新建休闲农业项目神龙谷田园综合体,由福建新时代农林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投资达3.25亿元。

三、下阶段工作计划

1、继续做好示范创建

一是积极组织省级最美休闲乡村参加农业部开展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活动。二是积极组织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参加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点评选。三是继续组织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四是启动市级农家乐示范点创建工作预计每年评选20家,每家一次性奖励5万元。市级农家乐示范点创建是带动农户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举措,意义重大。

2、继续开展休闲农业节庆活动

在往年工作基础上,继续开展休闲农业节庆活动,启动福州市休闲农业特色农家菜大赛。

3、建设福州市休闲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力争2017年上半年全面完成福州市休闲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下半年投入试运行,根据实际补缺补漏,2017年底正式运行。

4、继续规划宣传、推介休闲农业精品线路

继续重点从地理交通、休闲农业示范点特色活动项目、特色餐饮方面调研,召集各点座谈、研究,策划精品线路。策划4条福州休闲农业精品线路。编制、出版《福州休闲农业精品线路(二)》,举办精品线路落地仪式。

5、休闲农业招商推介

2015年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农交会上,我局组织了休闲农业招商推介村,去得了良好实效。时隔两年,各县(市)区又涌现出一批优良的可招商休闲农业项目。为此,我局加大招商引资,拟举办福州市第二届休闲农业招商推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