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经济责任审计整改方案十篇经济责任审计整改方案十篇

经济责任审计整改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47:39

经济责任审计整改方案篇1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应用

一、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应用现状

当前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应用效果不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审计对象思想意识方面的偏差,对审计工作配合不足,整改意见不愿积极落实。其次,先离后审的传统思路也大大阻碍了审计成果有效应用。再次,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也存在着法律意识不足、工作能力跟不上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缺失等问题,进而影响整个审计工作和整改意见执行及监督。最后,在具体应用方面也存在着诸如各监督部门权责划分不明、工作内容不清,审计成果档案管理力度不足,缺乏公众有效监督等影响整改意见有效贯彻的问题。

(一)审计人员意识不足、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事业单位内各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不重视,单位内部的财务部门以及纪检部门形同虚设,财务报表不受重视,长年累月,致使审计人员工作缺乏积极性和约束性,态度随便,“形式主义”泛滥。而这种现象也直接导致了经济责任审计内容错漏频出,事业单位无法利用审计成果进行规划和反思,不能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作用。且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内部的工作人员素质并不高,大多为财务基础员工,对于审计工作的诸多方面仍存在盲点误区,这也间接导致了事业单位无法充分合理地利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给企业发展带来了阻碍。

(二)监督部门分工不明、工作内容不清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发展不平衡,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不完善,监督部门之间分工存在交叉、缺漏等情况,进而导致工作不知谁来做、大家都不做的情况,严重降低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督部门,尚不能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内容,在实际工作中仍旧凭感觉做事,罔顾公司的章程制度,监督部门不发挥作用或是作用微小,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无效或是部分无效。事业单位无法从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中获得有效信息,进而忽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造成恶性循环,这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干部选拔。

(三)“先离后审”现象泛滥

“先离后审”现象泛滥,造成经济责任审计滞后效应,经济责任审计成果难以被充分利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先审后离”的原则未能得到充分贯彻,这给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当事人的积极配合,若干部先离职,大部分不愿再反映在职时的众多问题,致使单位部分账簿问题无法得到合理解释。且“先离后审”这种“马后炮”式的做法造成形式主义泛滥。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难度,也导致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不完整性,致使积极责任审计无法发挥其原本的作用。

(四)信息不透明,缺乏群众监督

由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的滞后性,且自身制度不完善导致信息的不完整,都使得群众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相关信息,无法合理行使监督权。而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缺少群众这个强有力的监督群体,工作效率相对降低,这也直接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严谨,无法发挥原本作用。

二、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应用的思考

前文提到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的工作质量相较前些年有了明显提升,但是从审计成果应用方面来说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成果应用不足、应用不够及时等问题直接导致审计工作多数情况下沦为无用功,不仅大大影响了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提升造成严重阻碍。笔者认为,想要切实加强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果应用,应该重视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端正意识

这里所说的端正意识主要是要端正事业单位被审计人员在面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的意识,过去我们面对经济责任审计往往将其看做找麻烦、找事儿,认为是在给自己的工作出难题,所以在情绪上消极抵触、在工作方面也不愿意积极配合,甚至还让其他人员配合自己给审计工作人员的审计工作使绊子。这种意识是非常错误的,我们应该端正自身态度,明白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是对自己工作的正确评价,同时也是对今后工作的一个正确指导。端正态度不仅仅是要从思想上重视和正确看待,更要从学习方面加强,要深入学习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理论,要学习相关案例,要学习如何进行积极配合,从而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仅在审计过程中能够更加顺利高效,在审计成果应用及整改工作中也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二)严格贯彻“先审后离”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都依循惯例施行的“先离后审”,虽然这样也能够让审计工作处于一个相对理想的环境,但是因为审计对象工作交接及未尽事宜而产生诸多影响,让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应用受到直接影响,如结果难以及时下达、整改意见无法得到有效贯彻等,都是因为审计对象已离开审计职务而无法进行有效约束所致。所以,我们应该坚决贯彻“先审后离”的原则,让审计对象对审计工作足够重视、积极配合,确保审计成果能够得到有效应用。

(三)强化审计人员教育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仅关系着事业单位的自身建设及发展,同时由于事业单位在社会公共服务履行重要作用,对其工作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就更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全面建设及大众利益。因此,对于直接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操作的审计人员来说,因为存在着工作过程中的诸多消极现象,所以加强对其的全面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加强审计人员教育应该从依法、技能及道德三方面进行,从而不仅提升审计工作开展质量,同时也大大强化审计成果应用质量。

1.加强审计人员法制教育

当今社会是法治社会,依法治国是有效执行各项国家政策的基本和原则。对于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及成果应用来说,都必须建立在依法、守法、懂法的前提之下。所以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人员的法制教育刻不容缓。强化法制教育不仅要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基本法律法规的学习,同时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相关规章及细则的学习,要结合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自身特点实现相关法规法律的有效应用,学习先进的审计工作经验,从而避免审计工作过程中及成果应用过程中的违法问题发生,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始终沿着科学而正确的道路前进。

2.加强审计人员知识教育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与一般生产经营性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同,而这些不同都是由于事业单位自身工作与职能的特殊性决定的。想要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及成果应用就必须契合事业单位的自身特点,所以加强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具体知识方面的教育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审计人员要学习事业单位的职能及工作具体方法,找到经济审计的关键点与切入口,从而对症下药的开展工作,这样也能够更好的实现审计结果应用,有的放矢的提出整改意见,同时也能够在成果应用过程中实现督促工作的事半功倍。

3.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成果应用一直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审计人员在整改监督方面的不力,而监督不力的原因有很多,上级领导施压、自身工作重视不足、工作消极应对等等。这都与职业道德教育开展不足之间有着很大程度的联系。所以必须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帮助他们树立经济责任审计的使命感、责任心,促进他们在审计成果应用监督方面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摆脱意识束缚,发挥审计人员工作独立性,提升审计成果应用的具体质量。

(四)改革审计成果应用具体办法

1.确立成果应用有效制度

首先,要从各部门具体工作入手进行制度确立,将组织部门、监察部门、审计部门各自应履行的审计成果应用责任纳入统一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之中,督促其工作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通知细化各部门的具体工作内容,同时还要对各部门及环节在审计结果应用方面坚决问责,如监察部门要强化审计结果处理意见的给出,内容要清晰、条款要分明。审计部门要对审计成果应用的处理处罚决定进行明确规定,并对如何执行具体整改进行细致规划。在职权部门的整改意见执行活动中要坚决执行,对于执行不力的要进行严肃处理,避免走过场。

2.规范审计结果档案的管理

审计结果应用不力,不仅有人为意识方面的原因和制度不力方面的问题,同时还是由于审计结果档案管理不力而造成的无章可循、无法可依,从而让审计结果应用难以开展。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加强和规范审计结果档案的管理工作力度。首先,要改变单一化的审计单位进行档案管理的模式,加强审计单位、组织部门、纪检单位多组织部门联动的档案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审计结果档案的应用效率,加强各单位在履行自身职责方面的目的性与科学性,加强审计成果应用监督工作合力。在审计结果档案管理具体程序方面也要进一步实现规范与科学,从结果报告的归档、登记、调阅、传递等各个环节设置专岗专人管理,同时对结果应用的实际效果进行跟踪并记入档案之中,从而不仅实现成果应用的流程跟进,同时也能够有效规范各环节监督单位的自身行为。此外,我们还应该推行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双渠道管理,当前在审计成果档案管理中往往比较重视信息化档案管理,许多档案已经取消了纸质档案入库管理而直接进入中心数据库,这样虽然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档案调阅速度,但是也存在着网络管理安全隐患等诸多问题,所以推行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双渠道管理不仅能够确保档案利用效率,同时也能够降低网络管理的安全隐患发生几率,实现最大化的管理作用发挥。

3.创新及细化审计结果分析流程

审计结果分析直接关系着审计整改意见的提出及后续执行,结果分析如果不够正确,那么整改意见的提出就可能出现偏颇与错误,这样不仅会影响审计成果的应用,甚至会影响到事业单位正常运作秩序。审计结果分析质量提升首先要从形式上加以改良,应该贯彻从过去的分析审计结果—总结整改意见的两步走模式转为分析审计过程—分析审计结果—总结整改意见—预测执行结果—复查审计结果及整改意见的多步模式,这样才能够真正确定正确的整改意见,避免因为工作疏漏而造成的整改意见错误和无法有效执行,从而实现整改意见执行的质量提升。

4.实现审计成果最大化公开

审计成果应用力度不够,其中还存在着审计成果没有实现最大化公开而让审计成果应用失去社会监督的原因,所以通过审计成果公示制度的推行最大程度让公众知晓审计结果并发挥社会舆论监督权,督促整改意见执行也是提升成果应用质量的一大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邹生.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审计,2014(12).

[2]王国华.如何实现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有效应用[J].会计师,2014(09).

[3]徐福存.浅析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3(11).

经济责任审计整改方案篇2

今天的经验交流会上,一些单位作了交流发言,提出了许多对加强审计结果的运用的方法和措施,刚才市审计局局长宋依佳同志也提出了相关要求,待会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沈红光同志还要作重要讲话。这里,我代表市纪委、市监察委讲两点意见。

一、各级党政组织要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首先,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体检”。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三个更加注重”的要求。中纪委领导审时度势,及时部署在*、四川、河北开展“三个更加注重”的试点工作。7月11日,中纪委正式批准了*试点工作方案。目前,*“三个更加注重”的试点工作正在市委领导下,由市纪委具体组织实施。吴官正同志7月16日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纪检监察专题研讨班上讲了“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充分说明“预防胜过医治”。经济责任审计是非常好的“体检”,发现苗子问题可以及时纠正。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在资金、资产、资源等方面反映出不少问题,有些人感到没造成后果就不予重视。如社保资金就出现了惊天动地的大案,教训是深刻的。因此,对小问题不能麻木,见怪不怪,否则就是不负责任。其次,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抓手。在大额资金使用中存在不按决策程序的问题,使“三重一大”制度形同虚设。最近,市委办公厅印发了市纪委、市委组织部起草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局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监督的若干意见(试行)》、《关于党委(党组)实施“三重一大”制度的若干意见(试行)》。通过学习贯彻,进一步提升主要干部遵循制度意识、程序决定一切的理念,明确谁也不能成为不守制度的特殊一员。同时,我们不仅要看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还要注意没写到审计报告中的轻微问题,及时给予解决。

二、各级纪检监察组织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和改进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

各级纪检监察组织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会同有关组织、人事、审计、国资等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顺利进行;认真查处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违法违纪案件,维护纪律和法律的严肃性;综合分析审计中发现的倾向性、苗子性问题,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治本作用。

一要抓案件查处。中央纪委常委、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沈德咏同志多次提出要求,要加强对公共资金的运作和监管的监督,对其中存在的违规操作和可能存在的违法违纪问题,应当依法依纪查处。我们要按照《*市市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办法》的要求,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和改进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建立健全纪检监察机关同审计部门之间移交和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的协调机制,注意从审计结果中发现案件线索,重视审计部门提供的案件线索,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核查,依法依纪作出处理。

二要抓责任追究。不仅要注重审计结果报告中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追究,还要注重整改责任追究。要把经济责任审计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特别是责任追究结合起来,对有重大经济违纪责任的领导干部要坚决依据责任追究的规定处理;对被审计对象发生重大违纪问题,而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干部长期失察,或者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处理不力的,要按责任追究的规定予以追究;对不切实担负整改责任,落实整改措施的,要追究相关领导干部和人员的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整改方案篇3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问题;保障

通过运用审计结果可以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和控制,降低经济运行风险,同时提高审计效能,强化内部审计职能。当前高校审计结果的运用已逐步展开,但审计结果的全面运用尚不尽人意,这里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审计结果主要运用方式

审计结果运用,是指高校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按照各自职责,采取不同方式参考利用审计结论或对审计提出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整改、规范的行为。主要运用方式有:

(一)审计整改

被审计单位依照审计意见、建议,整改落实审计中所发现的问题。

(二)审计结果公开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按国家和学校的相关规定,将审计结果以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按照规定程序公开。

(三)责任追究

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重大经济违法违纪案件线索应及时移交纪检监察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处理,情况属实的应当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四)作为选拔任免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

组织部、纪检监察、人事处等相关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干部管理与监督、表彰奖励等工作中,将审计结果及其整改落实情况作为重要参考依据。组织部门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归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

二、审计结果运用存在的问题

当前审计结果的运用不尽人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审计配合机制不完善,导致审计整改难以深入

虽然很多高校成立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从制度上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但实际工作中,存在领导小组职能履行不到位、成员单位之间协调配合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如:领导小组职责重点放在听取审计情况汇报,对实质性、共性的问题,缺乏深层次地研究和剖析,没有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又如:对于许多人财物等方面的共性问题,实际上是成员单位制度缺陷、执行不力所致,整改中仅依靠审计部门和整改单位双方推动较难,需要成员单位配合督办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结果的运用和深化。

(二)审计制约机制不健全,导致审计结果不被重视

首先,审计结果没有作为选拔任免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3]。实际工作中,大多数领导都是“先任后审”,组织人事部门代表学校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方,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中并没有查阅审计结果,审计结果对领导干部是否担任新的领导职位没有制约。组织人事部门这种不重视审计结果的做法,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只是走形式而已。

其次,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由于已经离任,有的已经退休,有的到了新领导岗位,事实上,审计结果的好坏对他本人是否继续担任领导岗位没有一点影响。在这样的心里因素驱使下,被审计者也不会重视审计结果。

此外,审计整改也没有纳入单位考核,没有与单位奖励挂钩,审计整改对被审计单位没有相应的制约,所以被审计单位不重视。

(三)审计结果不公开,导致审计监督机制不全面

当前,高校审计部门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没有公开披露。由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领导,各高校对结果公开持谨慎态度,没有按照规定要求进行结果公开,学校能看到审计结果的范围及其有限。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对审计结果运用情况也缺乏反馈,在干部拟聘公示中也没有公开审计结果,不利于将群众监督与审计监督结合起来。

(四)被审计领导责任没有界定,导致责任难以追究

目前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面写实描述多,未突出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经济责任的评价,特别是审计中发现问题应界定的领导干部责任。这种审计评价中不客观、不科学的情况影响审计结果的运用。

(五)审计独立性、权威性受限,导致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不够

审计独立性、权威性受限,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由于审计部门是学校内部单位,审计人员职称评定、职务升迁、考核奖励都要受制于相关单位、相关领导,导致审计人员在结果运用上态度不积极,要求不认真,思想上也有走过场的情绪。此外,审计部门在学校没有任何人财务方面资源,也没有处理处分等权限。不具备权威性。当然,《意见》中明确要求学校主要负责人应直接领导内部审计工作,这有利于提升审计权威性,增减独立性。

三、加强审计结果运用的保障机制

审计结果运用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在机制上、措施上建立建全审计结果运用的保障机制。

(一)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加强审计整改

为落实整改,有必要从学校层面上建立审计结果联合整改及督办制度,而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提供了制度保障。

审计结果情况应及时汇报,领导小组在重点听取审计情况汇报基础上,应加强对产生问题的分析,涉及资产、财务等方面的共性问题,要求各成员单位联合督办整改,做出明确分工。各成员单位应及时总结研究审计结果反映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涉及成员单位,成员单位应主动整改,并完善有关制度规定,使制度更有操作性、规范性,并及时向联席会议办公室反馈情况。

领导小组应检查审计整改落实情况,对于整改认真,整改效果明显的单位给予肯定;对于整改拖拉,不予配合的单位应采取一定手段,跟踪督促。

审计部门在开展审计过程中,纪检、监察部门应主动向审计部门提供举报线索,如发现严重违规、违纪的,在查证属实后,审计部门应立即将调查资料向纪检、监察部门移交,另立案处理。在审计整改中,如遇重大事项、需要纪检、监察部门出面的,也向纪检、监察部门,以加强审计结果运用的权威性。

(二)完善考核制约机制

审计结果运用必须纳入考核才能切实有效。首先,审计结果纳入对领导干部的考核,组织人事部门要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人员的重要依据,把审计结果与干部选拔任免结合起来,对干部进行全面的评价,切实做到审计结果与干部选拔任免对应起来。此外,审计结果运用落实情况要纳入单位年终奖励考核范围,单位行政负责人述职中要汇报本单位审计整改情况。只有有了确实可行的约束,才能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力度。

(三)深入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先审计、后离任”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但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普遍是“先任后审”,这种方式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和及时性,对查出的问题不好处理。因此,建立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坚持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适时开展任中审计,对承担重要经济责任的领导人员,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可以提高了审计时效性和效果性,也更加有利于整改。

(四)落实责任追究

审计工作的效果要真正落实到实处,必须加强责任追究。责任追究要求纪委监察、组织人事、内部审计联动,落实责任追究。内审部门根据审计内容和审计发现的问题,按照权责一致原则,依法依规对被审计领导人员进行责任认定。要明确界定领导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提出责任追究建议;纪检监察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要根据审计结果和案件查处情况,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并及时向内部审计部门反馈责任追究结果,让责任追究工作形成闭环。

(五)推进结果公开

经济责任审计整改方案篇4

一、认识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首先,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完善干部管理制度。目前我国一些法制不健全,在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上往往缺乏对工作实绩全面而准确的考察,很多情况下是凭印象用人,凭资历用人,或凭一些表面情况就给整个工作下定论。导致一些干部在任职期间,以个人意志办事,搞“超前发展”,骗取名利;办事讲排场,挥霍浪费,最后千方百计推卸责任,掩盖债务和遗留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离任者交不清,继任者接不明,对存在问题难以划清责任。

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对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与对干部的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审计这一特殊的手段实现对领导干部政绩的量化考核,做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纪检监察部门也可以根据经济责任审计评议,系统掌握领导干部执行党纪政纪、廉洁自律的情况,实现党管干部与审计监督,政治考评与经济责任评议相结合。

其次,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在当前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某些领导干部,不顾党和国家的利益,见利忘义,,搞不正之风。这些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严重地干扰和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一些问题只有通过审计才能揭露出来,才能依照有关制度进行处理,才能对单位财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增强依法办事、依法理财的意识,完善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界定领导经济责任。实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能使离任者总结经验教训,也能使接任者吸取经验教训,同时还能使离、接任者双方经济责任清楚,有利于领导工作的交接。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核实单位的资产及权债情况,既可给离任者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又能使成绩突出、作风正派、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受提拔重用。

二、把握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

为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就必须加大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力度,针对不同部门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审计方式。在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当把握以下五个重点:一是看所在单位有无做假账;二是看有无因重大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或浪费;三是有没有因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造成单位严重负债;四是看有无重大违法违纪问题;五是有无管理上的重大漏洞等。上级及组织人事部门要将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业绩考评、职务任免的重要参考依据,纳入干部个人档案;对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线索,审计部门要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或司法部门。

三、推行审计结果公开的制度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当以会议述职、媒体公布、在公开栏张贴等形式,向群众公开。公开内容主要包括:审计结果报告、审计决定、审计意见和建议,领导干部本人的专题审计述职报告,以及存在问题的整改方案、措施和整改期限等。在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组织召开审计结果公开问责评议会议,审计机关向与会干部职工通报审计结果报告,领导干部就审计结果作述职,详细介绍单位财政收支、遵守财经法规和廉洁自律等方面的情况,对审计中的有关情况作出解释和说明。群众如对领导干部审计结果持有异议,则由审计机关组织人员作进一步调查核实,如果发现有违纪违规问题,由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查处结果在单位公开栏内予以公开。

四、明确干部责任追究的范围

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应当实行党委领导,纪委牵头,组织部门委托,审计部门实施,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负责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的综合协调、督办以及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反馈和组织实施责任追究等工作。要将审计结果作为衡量领导干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和廉洁自律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追究的范围和重点主要体现为:

一是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以及决策失误,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较大损失或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或领导人员。

二是对挪用各专项资金,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行为,负主管或直接责任的领导干部或领导人员。

三是对违规设立财政收入项目,违反国家预算管理等财政违法行为,负主管或直接责任的领导干部或领导人员。

经济责任审计整改方案篇5

一、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由乡镇党委、政府及纪检监察部门委托乡镇农经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审计,在维护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和提高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效率,建立廉洁高效的村级组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践工作中,因受体制、机构、人员分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发现农村干部经济责任,也不会象公职人员一样依法处理,不能较好的完成审计的根本任务。在新农村建设项目落实过程中,大量项目资金在村里来落实实施。农村干部在资金管理、使用、发放、使用项目资金、征地补偿款和村级收入中,过分的自由,村务公开时间迟缓,甚至于不公开,流于形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极易造成农村干部出现经济违法乱纪现象、造成村级资产的流失,损害农民群众的利益。

(一)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管理体制不健全、农经人员力量薄弱。农业部、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关于做好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的通知》县、乡两级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指导部门,要切实组织好对农村集体财务的审计监督工作和村干部任期届满或离任时必须审计。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体系主要由农业部门牵头负责,乡镇农经站直接实施,部分乡镇农经管理部门在审计过程中即当裁判员也当运动员,不能很好的履行职责。在实践工作中,部分农经管理人员移岗,审计力量不足,有时只能聘请社会中介审计组织人员参与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而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客观上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政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组织管理体制不顺畅、审计力量不适应形势要求是长期困扰这项工作有效开展的一个客观障碍。

(二)农经部门作为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机关定位难。经济责任审计是受托审计,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现行的法规中,没有给审计机关明确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这一职能,审计机关在对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缺乏主体执法资格,再加上长期以来农村经济责任审计专职人员较少与审计任务重的矛盾一直较为突出,针对点多面广的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农经部门作为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机关定位难,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这项工作的实施和开展。

(三)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操作程序、评价体系、结果运用上缺乏统一完善的标准。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的操作程序、评价标准和结果运用上没有完善统一的标准,无法可依。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由于农村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从而造成计划性、稳定性和统一性不够强,审计程序不规范,审计质量不高,审计结果运用不理想,影响了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预期效果的实现,很难达到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要求和目标。

(四)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客体缺乏法律意识。农村干部由村民选举产生,部分农村干部并不是因为有能力当选,所以农村干部参差不齐,法制意识淡薄。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随着农村干部换届的进行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各界对它的认识也不尽一致,导致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客观环境不理想。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有些农村干部和群众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离任村干部、会计拒不交账,更有甚者,家族势力大的村干部会采取不正当手段设置障碍,百般阻挠,造成审计工作进展不顺利或不能正常开展。

(五)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配套法规不健全,审计结果运用难。由于对农村干部经济责任追究缺乏法律依据,审计过程中对违反财经纪律的村干部,以党纪、政纪处理根本达不到对国家公职人员那样的处理效果,向司法机关移交的行政案件,司法机关往往以违法违纪问题界定不清或达不到立案标准而不立案,从而导致问题久拖不决,无相关法律依据追究其责任,也难以采取实质性措施对其处罚并促使其整改,这样,一方面造成审计工作的无奈,难以有效遏制个别村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另一方面更助长了个别村组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

二、完善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机制的几点建议

针对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有利于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和管理的角度出发,创新思路,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转机制,确立符合实际的农村财务和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新模式。

(一)建议设立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专职机构,明确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执法主体。建议将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职能从农经部门划出,实行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分离,设立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专职机构,配置编制,财政全额供给,隶属国家审计机关或政府直接管理,接受村委会委托独立行使全市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权。国家未出台与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前,由农村审计专职机构在工作职责、审计权限范围内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农村审计操作程序、评价标准和结果运用办法;使用独立的农村审计文书;依据委托协议制定农村审计工作计划,并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书;负责按照审计工作计划和上级委派,适时借助社会中介审计组织力量组成审计组,实施农村财务审计和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结束后向乡镇党委、政府提交审计报告;负责监督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和落实情况,并向村民公布审计结果及审计成果运用情况

(二)建议实行农村财务委托制和经济责任制,解决困扰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法律层面的问题。农村干部是民选干部,如何有效制约和监督仍需进一步探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国家法律法规没有规定对村民自治组织成员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为了化解这一矛盾,建议实行农村财务委托服务和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制度。首先组织力量全面对村级财务进行清理,摸清债权债务状况。此后,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村级财务委托服务决议和委托审计监督决议,并与会计服务中心签订委托村级财务管理协议,与农村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签订委托村级财务和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协议,从而解决了困扰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法律层面的问题

(三)建议推行“农村财务委托服务”制度,创新农村财务管理机制。针对农村干部参差不齐,法律意思淡薄等问题,在保证村委会对各项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三权”不变的前提下,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民利,实行农村财务委托服务制度。服务中心接受村委会委托村级会计记账并实施财务、资金监管,定期定时定事报账。服务中心制定工作职责、原则、代管内容、账簿设置、凭证传递和财务核算程序、收入管理、财务开支审批、固定资产、备用金及票据、民主理财、财务公开、财务档案等管理制度,对农村财务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财务制度、统一开设账户、统一票据管理、统一会计档案、统一电算化的财务管理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四)建议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强化农村审计执法手段。为了强化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和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执法执纪手段,营造良好的农村审计执法氛围,建议纪检、公安、检察、审计、农经等部门协作机制,成立农村经济案件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涉及农村经济案件的立案、侦察和处理,加大农村审计执法力度,树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和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权威。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应加强农村审计队伍建设,注重农村审计人员教育和培训,通过考试考核,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使农村审计队伍不断走向专业化、知识化和正规化。审计机关应加强对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和监督的指导和监督,利用成熟的经济责任审计经验,引导带动本地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做到有作为、不缺位、尽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应尽力保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费,重视审计成果运用,加大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力度,巩固审计成效,促进这项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

经济责任审计整改方案篇6

(一)提高审计质量是前提

当前审计结果利用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我们出具的审计结果报告质量和形式与审计成果利用难或低下是成正相关的,审计结果报告质量不高、与组织纪检部门监督管理干部没有找到十分恰当的结合点,也是造成审计成果利用低下的直接原因。因此,我们审计部门练好“内功”,深化和拓展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全面客观准确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结果,努力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使审计结果可用、好用、管用是提高审计成果利用的前提条件和当务之急。

(一)围绕推动科学发展,着力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重点是4个字,即“经济”、“责任”,审计和评价的内容都必须围绕这4个字。转变就账审账的经济责任审计理念和思路,必须适应审计对象职责的变化情况,贴近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相关事项,不断拓展和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做到与时俱进。要按照两办《规定》的要求,在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地区或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重点关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和效果,特别是关注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关注重大投资项目的建设、管理、使用和效益情况;关注领导干部履行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职责情况;关注领导干部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情况等。同时,要根据离任审计和任中审计的不同要求,确定审计的重点内容和重点事项,提高审计的针对性。

(二)围绕审计结果适用要求,作出客观公正准确的履职评价。按照两办《规定》,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横向涵盖党委、政府、司法、企事业单位各类领导干部,纵向涉及从乡镇至省部的各级领导干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单位领导干部之间的经济责任范围有很大差异。在审计工作中,我们要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深入分析各类领导干部所承担经济责任的差异,健全完善科学的审计评价体系。一是要把握评价原则。要坚持独立性、客观性、准确性和全面性相统一,以事实为依据,全面分析审计查证的各种情况,避免以偏概全,尤其是不能用单个事实或几项指标去评价履行经济责任的整体情况。要坚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尽可能进行量化评价。二是要把握评价重点。要依法作出评价,严格做到依法应该审计什么就审计什么,审计什么就评价什么,审计到什么程度就评价到什么程度。要突出对领导干部经济行为和经济责任的评价,突出对履行经济责任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事项的评价,突出对重大决策过程和效果的评价,突出对领导干部负有直接责任事项的评价。分清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现任责任与前任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原因等界限,切实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四)围绕加强干部管理监督,着力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审计机关必须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水平。一是要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适应性,做到审计结果可用。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干部管理监督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但要摸家底、找问题、揭隐患,还要更多地关注领导干部贯彻法规、执行政策、科学决策情况;不仅要看过去,更要看现在,还要看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是打下了基础、留下了潜力,还是留下了包袱;不仅要准确反映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还要反映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提供审计结果时,做到有数字和事实、有成效和问题、有历史和现状,切实为干部考核提供客观和可用的依据。二是要努力提高审计报告的实用性,做到审计结果好用。审计报告要让干部管理部门看得懂、用得上。因此,我们提供的审计报告不能简单地堆砌一些枯燥的数据,要尽可能地用直白、写实的手法来表述审计的结论和意见,给有关部门提供清晰、明确、简洁的信息和依据。三是要切实提高审计分析的建设性,做到审计结果管用。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要作出评价、指出问题,更要防止和避免问题再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提高审计分析能力和水平,着力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反映干部经济责任履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注重从管根本、管长远的角度出发想对策、提建议,提供高层次的审计结果,推动干部管理监督制度不断完善和创新。

(二)多形式多渠道报送审计成果是途径

一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束后,将审计报告、决定等法律文书送达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员。并采取召开单位职工大会等形式通报审计结果情况,让大家知晓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情况,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审计部门提出的整改要求和建议。认真研究整改落实措施,并向审计机关报告,起到预防、规范、整改和提高的作用。只有这样,审计结果的利用在这个单位、在微观上才算发挥作用。

二是将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等法律文书分送、抄送组织、纪检、财政等部门。让纪检监察机关了解被审计人员遵纪守法和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对有关的违法违纪问题进行处理;让组织部门掌握被审计人员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利用审计成果对领导干部进行考核、监督和管理;让财政部门了解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状况,以便加强财政管理与监督。并要求组织、纪检、财政等部门对报告的采用情况进行及时反馈。

三是报送审计结果专报。针对审计报告文书篇幅长、专业性强、不便于领导阅读的不足,每个审计项目在出具审计法律文书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提炼、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再加工后,形成一份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分析透彻、建议可行、通俗易懂的审计结果报告,及时呈报政府领导及抄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主管部门,以便及时了解被审计人员的履职能力和水平。

四是及时编撰审计要情。针对审计所接触的大量微观经济活动信息中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以及审计发现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重大经济犯罪线索,及时编撰审计要情上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以便为决策提供参考和完善制度、纠正存在的问题。

五是汇总、开发、深度加工审计成果。定期不定期地对一些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总结规律性的事项,剖析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提出建议对策。通过综合报告、信息、宣传稿件来综合反映面上的情况、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体制机制方面的建议,开发审计成果深层次的价值,实现审计成果的不断增值、增效。

(三)建立健全审计成果利用相关制度是保障

一是建立审计情况通报制度。以政府或联席会议的名义下发审计通报,将年度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被审单位和个人、审计的主要内容、存在的问题、经济责任的界定和责任的追究、整改建议及整改措施等汇总情况进行通报,以起到警示和启示的作用。

二是逐步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有计划有步骤的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是民主法治建设的要求。采取制发审计结果公告书或在媒体、网站上进行公告等形式,将被审单位和个人经济责任结果情况向社会公告,将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对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的监督,又是对被审计单位、被审计个人存在问题的曝光,在对被审计单位和个人产生巨大压力的同时,也会对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促进被审单位的及时整改,从而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和要求。

三是建立审计整改督查制度。由经济责任联席会议办公室将领导干部责任审计结果情况书面告知相关人员,并向被审计对象原单位发出《整改通知书》,责成限时针对审计结果报告列举的问题进行整改,并将整改结果书面报送组织、审计、纪检部门,存入《干部监督跟踪档案》。在此基础上,组织、纪检、审计部门联合对整改结果进行督查,汇总督查整改情况,并向人大、政府报送整改结果报告。经政府领导批准后,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或公告整改情况。

四是建立经济责任的问责制。审计机关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界定结果分别移送组织、纪检等部门,触犯法律的移送司法机关立案查处。组织、纪检部门重点对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分别作出党的纪律处分和行政处分,进行责任追究和问责。达到既“问效”又“问责”,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的建设进程。

四、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转化机制是基础

一是建立经责联席会成员单位间的协作机制。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成员之间的协同配合,进一步形成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之间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资源共享、形成合力的工作目标,尤其是计划安排、项目组织实施和成果运用应该在制度层面作出统一的规定。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和党内谈话、诫勉谈话、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等制度有机结合。定期召开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审计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对审计中发现的共性的问题和在审计报告中没有反映的事项应进行通报。

二是建立经济责任动态数据库,对领导干部进行动态管理。审计部门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免、审计数据库,掌握任免管理动态和审计结果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准确结果。组织人事部门,将审计结果报告放入领导干部实绩档案,作为干部管理的参考依据。纪检监察部门要建立廉政档案,把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重要依据。

经济责任审计整改方案篇7

关键词:基层审计内容发展方法

为进一步加大消防部队基层单位审计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严肃财经纪律、维护资金安全、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确保部队各项经费健康有序运行,为顺利完成以防火灭火、抢险救援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任务提供强大的审计保障,现就如何加强基层(支队级)单位的审计工作浅析如下:

一、基层单位审计工作现状

目前,由于消防部队的体制、编制所限,支队级单位普遍没有设置审计科,只是在政治部门设有专(兼)职审计员,通过调查了解,时任(专)兼职审计员70%以上不是正规的审计和会计专业毕业且没有审计和财务工作经验,再加上政治部门人员少,流动性强,审计监督工作无法正常开展。鉴于审计编制所限,审计专业性强等原因,支队对所属大队的审计监督工作都是委托后勤财务人员具体实施,由于后勤部门是所属大队部队行政经费供应的主渠道,大队会计账目均纳入支队财务集中核算中心,因此后勤财务人员对基层大队的审计,实际上相当于自己审自己,审计监督作用明显减弱。

二、基层单位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开展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审计

预算管理是经费管理的“龙头”,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理,预算执行是否严格到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单位经费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支队对大队级单位预算执行审计率要达到100%。预算执行审计监督的重点放在经费投向投量是否合理,是否严格落实预算,如大宗物资采购、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等,同时加大经费收支的审计监督力度,重点核实预算外经费来源的合法合规性,支出的依据是否合法,支出的标准是否合规。实际工作中要把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经费使用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避免盲目性、随意性,确保不发生预算编制与执行“两张皮”现象,不发生财务收支不真实,财务信息不可用的现象。

(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每年初,政治部门结合人员调整和任职年限情况,对负有经济责任大队主官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率要达到100%,对负有经济责任大队主官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率要达到50%,重点审计重大经济决策和大额资金使用情况,有无决策失误、越权和越范围开支现象;预算外经费收支管理使用情况,有无违规收费和超财力支出现象;家底经费结存情况,有无“一任政绩、几任包袱”的现象。

(三)开展大宗物资采购的审计监督

支队对大队级单位的大额大宗物资采购监督,要积极落实“审计关口”前移规定,全程参与并监督指导,从预算编制、立项、招投标、签订合同等环节入手,强化事前监督与过程控制,预防大宗物资采购活动中的浪费和舞弊等问题发生,力争做到依据合法、程序合规,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四)开展执法专项审计调查

根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各支队级单位要成立由政治处、后勤处、防火监督处人员组成的执法专项审计调查组,每半年组织一次对所属大队执法专项审计调查。采取查阅案卷、向当事人调查、座谈了解、审查会计资料等方式方法,重点调查罚没款收入、行政性收费是否符合规定,突出审查故意转移、隐瞒收入,私设小金库的问题,坚决纠正乱收费、乱罚款等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法行为,让公安消防部队的行政执法权在阳光下运行。

(五)开展土地、房屋管理情况专项审计调查

根据《公安消防部队土地房屋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和《公安现役部队土地房屋专项治理工作检查验收方案》要求,当前,支队级单位要做好土地、房屋管理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大队的土地、房屋资产占有、使用、管理及权属等情况,加强和规范土地及房屋资产管理工作,维护部队资产的合法性和完整性。

三、加强基层审计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一)建立审计工作领导责任制

由于审计工作直接对支队党委负责,因此支队军政主官对审计工作负总责,政治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后勤处积极配合。上级党委(总队)要把审计工作开展情况作为考核评价支队级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建立审计联席会议制度

支队要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审计联席会议,研究有关事项,通报工作情况,协商解决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三)建立审计工作报告制度

按照《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审计工作规定》,任期满两年且负有经济责任的大队主官,要按规定向支队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报告履行经济责任情况。

(四)建立审计整改报告制度

审计发现的问题,贵在整改。被审计大队要在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生效之日起,在规定时间内积极研究整改措施,及时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向上级报送审计整改工作方案和整改结果报告。被审计大队主官是落实审计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五)建立岗位与专业相结合制度

支队政治部门要加强调研,合理调配和任用干部,对专业性较强的会计、专(兼)职审计员岗位,规定被任用人员必需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具有从事审计或财务工作2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建立长效机制。

经济责任审计整改方案篇8

一、全面贯彻落实《工作规划》,进一步完善惩防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协助工委抓好《工作规划》的学习贯彻工作,充分履行赋予的职责,强化监督检查职能,保证《工作规划》部署的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等各项任务完成。一是建立责任体系。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承担任务的部门和单位要搞好责任分解和目标细化,形成科学有效的责任目标体系。切实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任务到位、措施到位,形成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上下联动、通力合作的工作格局。二是完善责任考核。把贯彻落实《工作规划》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范围,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同经济社会发展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落实,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三是严格责任追究。在明确责任分工、严格责任考核的基础上,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对行动快、效果好的进行表彰,对贯彻落实不力、屡屡出现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的严肃追究责任。特别是要加强对重点部门贯彻落实《工作规划》情况的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

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总抓手,认真落实党内监督条例。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诫勉谈话、函询和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制度。严格执行民主生活会程序,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推进党务公开。加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监督检查,重点抓好市场价格调控、节能减排、固定资产投资政策、土地管理法律条规、房地产调控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及时调查处理重特大责任事故,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保证政令畅通。按照上级部署,配合有关部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工程建筑项目招投标监督机制,强化对招投标重点环节的监管,进一步推动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

把反腐倡廉教育融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同领导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等结合起来,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为重点,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党风党纪、廉洁从政和艰苦奋斗教育,深入开展先进典型示范教育和反面案例警示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的廉洁从政意识。认真贯彻落实中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深入治理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收送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以及以和交易等形式收受财物、利用婚丧嫁娶等事宜收钱敛财等问题。继续完善反腐倡廉“大宣教”工作格局,深入开展面向全党全社会的廉政文化建设,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健全和完善农村基层干部行为规范,逐步建立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体系,促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廉洁奉公、勤政为民。

三、继续保持查办案件强势劲头,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

继续以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案件为重点,严厉查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和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严肃查办规避招标、虚假招标的案件,非法批地批矿、低价出让土地和矿产资源或擅自变更规划获取利益的案件。在产权交易、资本运营和经营管理中隐匿、私分、侵占、转移国有资产以及企业领导人员失职渎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件,严重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案件,利用司法权索贿受贿、的案件,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案件。继续查办贪污、挪用、侵占扶贫、救灾、救济等专项资金以及严重失职渎职的案件。严厉查处有损形象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适时召开重大典型案件通报大会。加大对腐败分子的经济处罚和赃款赃物追缴力度。加大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力度。做好自查自纠的检查评估和问题整改,坚决纠正不正当交易行为。严肃查办重点领域和重点方面的商业贿赂案件,既要严厉惩处受贿行为,又要严厉惩处行贿行为。加强与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的协调配合。年内查办案件20起以上,其中大要案6起以上,有影响的案件2起以上。

认真研究新形势下违纪违法案件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提高查办案件工作水平。严格依纪依法办案,正确使用案件检查措施,加强对办案工作的内部管理和监督。加强举报工作,拓宽案件线索渠道,对实名举报实行反馈和回复制度,健全举报人和证人保护制度。加强案件审理工作,探索和推进审理方式的改革创新。加强案件剖析,注重办案的政治、社会和法纪效果,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

四、积极推进机关作风建设活动,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配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以优化发展环境为目标,以提高工作效能为主线,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机关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整顿机关工作秩序,转变机关工作作风。特别要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把改善作风、清理乱收费、减轻企业负担作为工作重点。坚决制止和纠正违规向企业和群众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违规乱办班、乱收费、乱发证、违规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等不正之风。围绕群众利益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治理,突出解决好教育收费、医药购销、环境保护、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安全生产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不断改进评议方式方法,发挥好行风监督员的作用,组织好民主评议活动,促进作风好转。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及时总结机关作风建设成果。把明察暗访作为主要手段,继续加大机关作风建设的督促检查力度。对不作为、乱作为的部门及工作人员及时曝光并给予严肃处理。

五、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全面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科学安排审计项目,力争年内增收节支总额8000万元以上,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审减额不低于6000万元,推动审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1、进一步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关注财政安全。深入开展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注重检查财政政策执行的公正性和预算分配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财政运行质量,促进我区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保障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的安全。在项目安排上,将依法对财政局、地税局、地方金库三个预算组织部门进行审计。同时按照“三年审一遍”的原则,对投资促进局、宣传部两个一级预算执行部门进行审计。在审计方式上,结合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积极探索联网审计,争取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加以应用。在重点抓好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同时,对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和预算外收入较多的单位进行延伸审计,规范预算管理,促进资金使用效益。工会经费征收管理和使用情况审计作为2008年预算执行上下联动审计项目。

2、加强专项资金的审计,关注民生安全。组织对全区社会保障基金、就业保障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村干部工资补贴保障情况及村级财务状况、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及经费管理、区居民医疗保险基金、供热企业成本、全区土地出让金和土地整理资金、全区饮用水安全问题等情况进行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

3、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把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企业“五位一体”考核审计结合起来,积极开展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加大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任中监督,探索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进一步强化审计成果的运用。

4、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继续对区重点工程建设实施跟踪审计,完善利用外聘人员协助审计新模式,加大对完工项目进行竣工结算直接审计的面和数量,继续开展抽查审计,保证工程资金结算的合理、真实和准确,确保全年审减6000万元以上。

5、积极探索效益审计,探索审计免疫职能的发挥。大力推行效益审计,积极探索和拓宽效益审计的路子,对区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效果进行审计和评估,走出一条“效能审计”之路。从关注财政资金使用的“对不对”向关注财政资金使用的“好不好”转变,在监督财政资金分配、拨付环节的同时,重点检查项目资金的使用效果,评价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开拓审计监督领域。

全年确定1到2个项目开展绩效审计。在审计职能上,发挥审计免疫职能,建立审计免疫系统,同时结合金审工程,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加强ao软件的培训,确保一线人员能够熟练掌握软件功能和操作程序。分别推荐2件作品参加ao应用实例评选和计算机审计专家检验评选。

6、加大审计意见和建议的整改力度。针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切实加强审计整改落实力度,提高审计执行力,加强对审计结果整改落实情况的跟踪、回访和检查,保障审计效果、维护审计权威。

7、积极开展内审协会有关工作。全面履行协会“管理、服务、宣传、交流”的基本职能,加强和促进单位部门管理和效益的提高,切实提高内审人员业务素质,不断加强协会自身建设。

六、服务大局,全力以赴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

加强“两委”班子建设,不断提高“两委”成员素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促进工作规范化。认真落实县级干部包村、科级干部“手拉手”制度,促进失地农民稳定就业,突出做好大季家办事处小季家村的结对帮扶,使村里各项工作在办事处的位次逐年前移。积极发挥部门职能,为新农村建设争取资金和实物支持。做好环境综合整治,维护村容村貌整洁。深入基层了解村情民意,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确保农村稳定。

七、加强纪检监察审计机关自身建设,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经济责任审计整改方案篇9

【关键词】审计师法律责任趋势

一、学界对审计师法律责任的看法

学术界对审计师法律责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师法律责任的内容、产生原因和规避措施方面,另有少数研究者对审计师法律责任的轻重发展趋势作了研究。

在审计师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问题上,李旭等研究者认为审计师的法律责任是审计师因违约、过失和欺诈对委托人或第三者造成损害而按有关法律法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其法律后果具体表现为应负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三种。李旭认为,审计师的行政责任多为过错责任,因此其归责原则应采用过错责任原则为主;刑事责任多为行为人的主观过错,因此其归责原则应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审计师的民事责任较为复杂,其归责原则包括过错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通过一系列分析,李旭认为审计师本身承担的风险较大,为了避免审计师承担不必要的责任,应该适当缩短对审计师法律责任的诉讼期间。

在审计师法律责任的产生原因方面,刘付喜等人肯定了审计师事务所的经济压力是审计师法律责任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认为,在当今经济社会中审计师的法律责任是在扩展的,在审计师事务所的组织方面,有限责任合伙是避免有限责任公司和合伙制二者缺点的有效组织形式。

对于审计师的法律责任是太多还是太少,佘晓燕从审计师法律责任过小和审计师法律责任过大两个视角作了分析,最后得出应在规避风险和责任之间寻求平衡的结论。很多专家和投资者认为过小的责任导致了审计师有胆量造假,所以提出了“乱世用重典”的主张,但是佘晓燕认为过大的风险让人不敢从事这一职业,过度的责任对审计职业本身也是沉重的打击,会让这一职业无所适从,甚至出现倒退。

安然公司破产案及其后的一系列公司财务欺诈案件,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会计丑闻的关注,各方的压力迫使美国国会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王素梅基于《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视角对审计师法律责任进行了政策性的研究,提出了保护投资人利益、加重刑事责任、延长诉讼时效以及强化刑罚的观点。

二、案例资料简介

1、案例一

上市公司:东方锅炉;审计所:四川会计师事务所。东方锅炉在上市前,就通过调整财务报表而虚增净利润1.23亿元,上市后又将1996年度的销售收入1.76亿元和销售利润3800万元调整至1997年度,1997年度又以同样的方法进行账面调整,从而造成连续3年稳定盈利、净资产利润率增长平衡的假象,而四川会计师事务所一直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处罚:财政部暂停四川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业务3年。

2、案例二

上市公司:黎明股份;审计所:沈阳华伦会计师事务所。1999年,黎明股份在年报中虚增资产8996万元,虚增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15277万元和8679万元。经过财政主管部门的审定,该公司当期利润总额由检查前对外披露的5231万元,变为-3448万元,并且大部分交易或事项数额是人为凭空编造的,沈阳华伦会计师事务所却对如此大面积造假行为视而不见,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处罚:华伦没有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年检,并被财政部吊销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

3、案例三

上市公司:银广夏;审计所: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曾经是60多家上市公司的审计者,其业务收入在深圳排名第一,全国排名五强。在银广夏事件中,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对银广夏1999年和2000年度会计报表出具了严重失实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处罚:财政部吊销签字注册会计师的资格、吊销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资格,并会同证监会吊销中天勤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两名签字注册会计师因触犯刑法入狱。

4、案例四

上市公司:郑百文;审计所:郑州会计师事务所。郑百文公司上市前采取虚提返利、少计费用和费用跨期入账等手段虚增利润1908万元,并据此制作了虚假上市申报材料。公司上市三年内采取各种手段累计虚增利润14390万元,郑州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出具了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

处罚:财政部吊销了郑州会计师事务所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证监会对签字的两位注册会计师分别罚款30万和20万元,并暂停其证券从业资格。

5、案例五

上市公司:锦州港;审计所: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2001年9月,财政部对锦州港作出行政处罚并处10万罚款。财政部认为锦州港在2000年及以前年度多确认收入3.6717亿元,少计财务费用4945万元,少计主营业务成本780万元,多列资产1.1969亿元。锦州港公司在上市前和上市后的信息披露中都存在着虚假陈述行为,而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处罚:财政部对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通报批评。

6、案例六

上市公司:中关村;审计所:北京京都会计师事务所。北京京都会计师事务所在对中关村科技2001年和2002年年报审计过程中,在未对其对外担保事项执行函证程序,也未取得中关村科技贷款卡及借款、担保信息的情况下,对这两份年报发表了带解释性说明的无保留意见,对中关村科技2001年和2002年年报存在的重大遗漏负有审计责任。

处罚:证监会对北京京都会计师事务所下达行政处罚决定,并罚款20万元。

7、案例七

上市公司:京东方;审计所: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2004年4月23日,普华永道对京东方2003年年报出具审计意见,认为其会计报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但事实上,根据相关会计法规,京东方2003年需要更正的会计差错多达6项,涉及多结转成本、少计财务费用、多计投资收益、漏计银行借款等。

处罚:财政部对上海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公开点名,要求整改。

8、案例八

上市公司:银河科技;审计所:华寅会计师事务所。2005年1月10日,银河科技紧急停牌并公告:2002年、2003年,公司通过将与大股东及其关联企业的资金往来确认为收入的方法,虚增销售收入2.63亿元,虚增净利润4300万元。华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年报数据显示,银河科技下属一家子公司四川永星电子2004年净利润为2002.18万元,而据知情人士透露事实上净利润仅有751.1696万元。

处罚:财政部对华寅会计师事务所予以警告。

三、审计师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轻重趋势分析

由以上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在我国,违规的审计师事务所所受的处罚主要是行政处罚,除了验资诉讼涉及到民事赔偿外,证券市场中各违规事务所尚很少涉及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虽然审计师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一直在加重,但是相比美国一个安然事件就导致作为全球“五大”之一的安达信的情况,我国对出现审计失败以及涉嫌与上市公司合谋造假的审计师事务所的处罚过轻。所以本文认为,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要想使我国的审计师真正发挥其“经济警察”的作用,我国不能简单地跟着国际上减轻审计师的法律责任的趋势走,而是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加重审计师在违法情况下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原因如下。

1、相关法规不健全

在我国1993年版的《会计法》里,还根本找不到“注册会计师”这几个字。即使现在已经对审计师的法律责任进行了立法行动,也仅可从《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和《刑法》等法律中见到,但是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和立法顺序的先后不同,现行法律中涉及审计师的责任的条文存在不少矛盾之处。在对审计师的调查中,约有77%的回函者认为目前规范审计师的法律规范并不明确,部分条文用词过于抽象,相对于我们国家的立法现状,法国在十九世纪就对审计师有特殊的职责规定。法国审计师从十九世纪起,就有报告舞弊的义务,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如果发现企业有违法现象,必须向检察官揭示,否则可能承担刑事责任,而我国大多数是进行行政处罚,过轻的处罚对于审计师而言违法成本是很低的,因而审计师事务所涉嫌与上市公司合谋造假的案件屡禁不止。为了有效地减少合谋造假事件,我国应明确立法加大审计师的违法成本,从而加重审计师违法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建议引入刑事制裁,对审计师违法行为的惩戒,由目前的行政处罚为主过渡到刑事处罚、经济处罚与行政处罚并重,一旦审计师事务所违规就要付出惨重代价。

2、监管缺位

会计师事务所为上市公司出具的财务审计报告80%以上都是“无保留意见”,只有20%的报告可能会指出某些问题,而此时法规的虚置、监管的缺位,使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被发现成了“小概率”事件。对事务所和Cpa的监管,无论是政府型的、司法型的还是自律型的都是有缺陷的,并且在我国法律纠纷中,审计师可以通过选择标准较宽松的行政处罚规定来避免承担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使一些问题得不到公正的解决,这也是我国刑事处罚和民事处罚不多的一个原因。所以,为了避免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审计师再出具不实审计报告的情况,应该加大对审计师出具不实审计报告的处罚,进而有效制止审计师滥出具不实审计报告的行为。

3、司法机关不积极

“不受理、受理不开庭、开庭不判决、判决不执行”的怪现象经常发生,致使审计师不再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审计及审计失败。另外,这种怪现状一再发生也是因为我国法院没有竞争因而不注重信誉的结果。为了避免上述怪现状的屡次发生,我国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无论从执行成本、判决速度,还是从判决的公正看,商业仲裁机构在解决商业纠纷方面比政府的法院要有效得多。法院竞争机制的引进,可以使法院改善处理审计失败案件的态度,进而可以降低此类案件的数量。

4、审计师事务所差异大

单从注册会计师的报考资格来看,我国“具有高等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的学历、或者具有会计或者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中国公民,可以申请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但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早在1959年就提出要把注册会计师的学历资格提高到硕士研究生的水平,而我国的法规中未见相应的规定。

现在审计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审计师事务所的无序竞争已经出现,一些审计师事务所为了占有市场份额、保持客户,不惜降低审计收费,导致审计独立性丧失,这是很无奈的。由于我国审计师事务所90%仍属有限责任公司,即使被发现造假,审计师事务所承担的责任也以注册资本为限,而国际通行的合伙制却要求当事人承担无限责任。我国有必要在这方面学习国际通行的合伙制,加大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责任,变“有限责任”为“无限责任”,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加大其过失成本。

5、经济社会诚信环境不健全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即以“己之诚实”换“他人之信任”。诚实与信誉是两个等价的概念。信誉的基础是产权,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所以中介机构的诚信是信用社会的基础。相比我们国家,发达国家对中介机构诚信要求比一般公司要严格得多,对中介机构失信行为的惩戒更加严厉:1999年安永(ernstYoung)为theCendantCo.的会计丑闻支付了3.35亿美元;两家日本保险公司指控德勤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家再保险公司进行违规会计操作、掩盖负债情况,造成他们的经济损失,结果德勤支付了超过2.5亿美元的赔偿金。而在我国的经济社会环境里,即便是国际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内地不断爆发信誉危机,其所受处罚也是相当轻的。比如毕马威受到财政部通报批评;普华永道被财政部责令限期整改;德勤深陷“科龙门”。此外,我国Cpa的赔偿也通常较少,如红光事件就是没收相应收入并罚款1到2倍。王善平也认为经济赔偿是衡量处罚力度的重要方面,因此,相对于美国及欧盟立法要减轻审计师的法律责任而言,不是因为其审计师的法律责任相对于我们国家太重了,而是因为在美国及欧盟,经济社会诚信环境已经比较成熟,我国此时应该要做的是建立健全经济社会诚信环境。张维迎认为“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不仅不是不道德的行为,而是维持经济社会信用制度的必不可少的手段,进一步可以说,过分原谅欺骗行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行为。所以加重审计师的法律责任是建立健全一个经济诚信社会必经的过程,我国在此时应该考虑加重对审计师出具不实审计报告行为的处罚,然后才能在经济社会诚信环境健全的前提下考虑减轻审计师法律责任。

四、结论

综上所述,要想根除审计师出具不实审计报告并帮助被审计单位造假的“毒瘤”,必须加强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对严重违法、违规的审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个人,坚决实施“一次造假,终身禁业”的原则,这样虽然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对审计师事务所以及审计师个人而言是过于严格,但是对审计行业长远的发展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丛晓华:欧盟各国降低法定审计师法律责任风险的措施及其启示[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6).

[2]段培阳: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现状分析[J].中州审计,2002(3).

[3]郭艳玲: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6(7).

[4]李旭、刘方乐: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探讨[J].会计之友,2007(5).

[5]刘付喜、张芳华:对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若干的问题思考[J].商业经济,2006(2).

[6]刘峰、许菲:风险导向型审计・法律风险・审计质量[J].会计研究,2002(2).

[7]刘开瑞:中国注册会计师事业现状及改革思路[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0(4).

[8]佘晓燕:法律责任:太多还是太少――解读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两种视角[J].JournalofYunnanFinance&economicsUniversity,2006,21(2).

[9]孙杨俊:从安然公司破产案看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及其完善[J].当代法学,2003(1).

[10]王善平:独立审计的诚信问题[J].会计研究,2002(7).

[11]王素梅、邓云: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体系的政策研究――基于《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视角[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11).

[12]谢德仁:Cpa行业管制模式:理论分析[J].会计研究,2002(2).

[13]余应敏:会计造假案中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J].中国审计,2003(8).

[14]张维迎: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J].经济研究,2002(1).

[15]赵亚南: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J].金融・财税,2007(5).

经济责任审计整改方案篇10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是特指我国近些年来出现的旨在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者离任审计。实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2006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已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审计机关的一项职责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近些年来,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从源头上遏止腐败的有效手段”,已在全国普遍推开,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但是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情况却不令人满意,相关部门未能很好地把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管理的依据。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绝大多数是领导干部调离岗位或转任、升任后才进行审计,除领导干部违法问题外,一些违规违纪问题难以追究,产生了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审计与结果运用脱节的现象,大大降低了监督的效率与质量,也不同程度影响了审计威信。笔者认为,要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应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一、合理确定审计方式,促进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与干部监督管理的有机结合

按照《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要求,领导干部应当先审计后离任。但许多地方的组织人事部门在具体操作上,对于领导干部的任免大部分都是先任免后审计,有的地方基本上是审计归审计,任用归任用。这不仅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效果,而且也造成了审计机关实施审计的目的不明确,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要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干部任免的重要参考依据,充分发挥其在干部监督管理中的作用,应合理确定审计的方式,防止审计与干部监督管理相脱节。就目前情况看,经济责任审计可以采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先审计后离任”方式。这是充分利用审计成果的有效原则和手段。它能准确地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程度,为组织人事部门任免干部提供准确的依据。

2.“先离任,后审计,再任免”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力和威慑力,提高其权威性,对于审计成果的利用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对调任新岗位任职的领导干部,应当按规定办理工作和财物交接,并写出任期经济工作及职责履行情况报告,新岗位作为职务,审计后,再作正式任职。对免职、辞职、退休的领导干部,实行“先离任,后审计”,对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群众意见大、举报多、疑点多的干部,严格执行“先审计,后任免”,即“离任者”先离岗待命,待审计后依照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做出安排。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改进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办法,积极创造条件将监督关口前移。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按照“总量控制原则”,有重点地确定一定数量的审计项目,并逐步实行审计对象“分类管理制度”。对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执法执纪部门、预算经费数额大的部门与单位,可实行“任中审一次、离任必审”;对预算经费数额较大的政府各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政府驻外及派出机构等,可实行“任中抽审,离任必审”;对预算经费数额较小的政府各部门、派及预算经费较小的群众团体,可实行“任中抽审、离任抽审”。为有利于经济责任的界定和审计结果的落实,计划安排要做到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逐步扩大任中审计的比重。

二、改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推进审计成果利用

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之后,审计机关要对被审计者本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做出客观评价,向本级政府或组织部门提交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这是审计的必经程序。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是反映经济责任审计意见和建议的载体,是党委和政府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媒介。出具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目的在于:一要便于报告使用者阅读;二要内容符合报告使用者的要求;三提供信息要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评价和反映被审计者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及绩效、廉洁自律情况。但在审计实践中,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往往存在主题不够突出、分析缺乏新意、语言不够简洁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报告的质量与利用价值。要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质量。

笔者认为编写时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突出审计重点,力求把重要问题说清、说透,不能主次不分、事无巨细地反映。其次,文字力求简明易懂,专业术语要尽量少用或不用,经济指标分析、审计查明事实的叙述、业绩的总结、问题的定性等均应用通俗的语言,切忌绕弯子。然后,审计事实必须有相应的审计证据作支撑,经济责任界定要准确。最后要把好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入口关。因为被审计者一般不经手财政、财务的具体收支事项,对此应经过分析,本着对审计事实负责、对被审计者负责的态度,将与被审计者直接相关的重要事项列入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范畴。

三、规范成果转化机制,确保审计成果利用

1.规范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制度

从利用原则、程序、内容上明确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权限与职责,并对审计成果利用的方式、要求、考核、反馈、责任追究方面作明确统一的规定。在利用原则上,按照党管干部和分级、分职能管理的原则,由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统一负责协调;在利用程序上,强调各相关部门在接到审计结论后三个月内负责落实、利用,并将利用情况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在利用内容上,要求各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权限内依法予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利用情况分别归入审计档案、干部实绩档案、廉政档案。在责任追究方面,对违反规定和要求应承担的责任也要作具体规定。明确审计部门同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部门之间相互协调、责任认定及责任追究等方面的措施和规范,防止出现审计结果与组织人事部门的任用结果出现偏差等方面的问题,达到查漏补缺、防微杜渐的目的。

2.通过建章立制把干部任免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起来

要明确领导干部在任期届满或调任、转任、轮岗等事项前,未经审计不得办理调离手续、不得解除经济责任。凡领导干部职务调整时审计结果要作为研究干部任免意见的直接参考依据,没有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不研究干部任免。对在任期内由于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及所在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专项资金使用及个人廉洁自律等方面出现严重违纪违规问题的领导干部,不得提拔重用,防止出现审计成果利用与干部管理监督相脱节的现象。

四、加强部门协调,促进审计成果利用

1.加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协调配合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负责提出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和重大事项安排,召集联席会议,研究落实年度工作计划,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组织协调有关事项;纪检、监察机关负责向审计机关提供被审计领导干部及所在单位的有关情况,对审计移送(建议)的问题作进一步查处,并将查处情况及时书面反馈给审计机关;组织人事机关负责提出年度审计项目的建议名单,向审计机关通报被审计领导干部及所在单位的有关情况,协调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协助审计机关督促被审计领导干部落实整改措施;审计机关负责分配工作计划,指导业务开展,实施审计任务,并保证审计质量。通过各部门密切配合,紧密协调,形成整体联动机制,确保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

2.加强各级审计机关之间的协作与配合

在一些大型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审计中,上级审计机关可根据工作需要,合理调配管辖范围内各区、县(市)的审计力量,并可把一些审计内容分解委托给下级审计机关进行查证,下级审计机关也应主动配合。各级审计机关只有做到上下联动,相互配合和支持,才能形成合力。

五、完善规章制度,强化审计成果利用

1.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公开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是对被审计者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综合评价,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对于那些严格遵守国家财经纪律,认真履行经济责任,工作业绩突出的领导干部是一种表彰和宣传,而对于那些在任职期间严重违反财政财务收支规定,损公肥私或者,给国家财产造成浪费损失的领导干部,是一种警示、教育和制约。同时,在各级政府部门积极推行政务公开的基础上,把审计结果报告在法律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向群众公开,可以保证政务公开中相关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加强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另外,应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作为干部任前公示的内容之一,使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任职公示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透明度。

2.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案件移交、查处跟踪机制

各级审计机关要加大对案件移交、查处跟踪的力度,对审计查出的重大经济问题要敢于碰硬,该移交的坚决移交。同时,对移交案件要及时了解办理情况,一定要跟踪到底,不能不了了之。纪检、监察、司法等部门要做好移交案件的查处工作,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审计部门。

3.建立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和标准

不同部门领导干部之间的经济责任范围有很大差异,经济责任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审计部门必须通力协作,共同研究确定不同性质的部门领导干部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形成评价体系,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有效性,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直接运用创造条件。

4.建立审计结果综合分析制度

审计机关每年将审计结果归纳、总结,形成审计结果综合分析报告,向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报告,从审计结果中分析、把握对干部权力使用监督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对于普遍性、多发性和倾向性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用制度堵塞和防止漏洞,完善对领导干部的制约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