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48:13

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篇1

【关键词】乡村旅游本质特征文化旅游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篇2

旅游是在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第三产业,他的目的是为了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而乡村则曾是人们避之不及之所,可是,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乡村逐渐变成了人们喜爱之地,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本文即从乡村旅游的现状、乡村旅游的特点、乡村旅游的积极作用、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和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趋势等五个方面来阐述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一、乡村旅游的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农村出现了地广人稀的状态,而曾经支撑人们发展的第一产业农业更是被人们所摒弃,然而,一昧的发展现代城市,使得曾经繁荣的乡村被抛弃,而只着眼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的发展问题。反而会给城市带来巨大压力,引发城市“民工潮”,给城市交通、住房等生态环境也带来巨大的压力。再这样的状况下,政府开始提倡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们返乡创业,这给乡村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而各地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得乡村旅游业得到了极大的支持。而现代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使得很多城镇居民越来越向往乡村的淳朴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就使得快速发展的城市经济反过来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支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现有1万多个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区(点),农民从中直接获益约1200亿元。可见,乡村旅游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大自然,体验乡村生活,开展娱乐休闲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年来,各地的乡村旅游在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上,不断探索新思路,创造新途径,发展新型的休闲娱乐项目。致力于给予观光旅游客最大的享受。

(一)乡村资源丰富。我国自古是农业大国,乡村占地面积广阔,拥有发展各类生态旅游的绝佳地域环境。在乡村,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同时,很多乡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还具有新型农业的依托,具有科普教育的功能。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舍弃劳累跋涉的长途旅游,更愿意到乡村旅游。

(二)乡村本就是将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的地方,人们愿意通过乡村感受人与大地的契合性,从而达到返璞归真的目的。

(三)乡村在不同的季节里呈现出不同的景致。乡村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风光,而且在同一地方同一季节有不同美景,在同一地方不同季节也有不同的美景可赏,例如,同一地方三月可赏桃花,也可摘草莓,而在六月,同一地方又可以赏荷花。这样,不论在哪一个季节,乡村都可接待游客,具有极大的游赏玩乐价值。

(四)乡村具有地域性。在我国,由于地域广博,文化差异性较大,在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习俗和文化,这些不同的地域差异变成了游客眼中旅游的价值。例如,侗、壮、仫佬族传统节日的花炮节,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和湖南通道等地,主要活动是各村寨组织抢花炮;纳西族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这些节日盛典,往往是各地游客争相参与的。另外,还有各地不同的建筑特色,同样吸引着游客,如湖南凤凰的吊脚楼、蒙古草原的蒙古包等等。

三、乡村旅游的积极作用

乡村旅游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一大助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增加农村人口收益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大途径。这样,便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同时,也有利于农村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提高了整个农村的经济水平,推动了农村文明的进步,具体说来,农村旅游具有如下积极作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受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村容村貌,提高乡村整体文明水平;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新农村;有利于保护乡村传统文化。

四、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常年重点在于发展城镇,因此,乡村产品开发水平较低,经济相对落后,产业格局相对单一,难以在短时间内承担起大批量的游客旅游。其次,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著名风景区来说较低,且旅游配套设施还比较简陋,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最后,很多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一味向“钱”看,没有注意到对地方民俗文化的保护,形成功利性的旅游文化,甚至伪造一些假的地方文化,这些都不利于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五、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趋势

乡村旅游应当是以让游客舒适放松为目的,因此,乡村旅游应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大环境。

(一)应当建立品牌,成立良性竞争。良性竞争使人进步,政府首先帮助一些乡村建立起自己的旅游品牌,发展旅游经济,以带动另一部分乡村经济正规发展。

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篇3

无景点乡村旅游,是一个与传统景点景区旅游相对的概念,其主要是指追求放松、休闲和体验的旅游方式,没有固定的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进行旅游的规划,选择感兴趣的场景进行休闲活动。无景点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旅游者自主意识提升的表现,也是旅游体验深入人心的标志之一。同时,由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在乡村旅游中进行无景点旅游发展是一个科学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无景点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我国无景点乡村旅游发展不断深入,选择无景点乡村旅游的旅游者规模不断扩大,令乡村旅游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但当前我国无景点乡村旅游发展中仍存在部分问题,阻碍其进一步得到发展。

(一)商业色彩浓重

无景点乡村旅游,主要追求的旅游目的在于回归以及体验乡村休闲的生活方式,但是随着村镇之间旅游的深入发展,这一原始需求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乡村旅游经济色彩越来越明显,商业布局过于刻意、原始气氛减弱、原生态文化受到入侵,部分无景点的乡村,为了能够吸引更多游客,甚至进行建筑景点商业化创设,这本身就和回归以及体验乡村休闲的生活方式的旅游目的不相符合,没有考虑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起初,可能会收到某些规模化效应,但是从长远角度而言,商业色彩过于浓厚的乡村旅游很难得到长远的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有限

无景点乡村旅游,游客采取的交通方式以自驾游为主,而我国乡村交通存在的问题就凸显出来:路况差、停车位少、公共设施(卫生间)建设落后,除了交通以外,住宿条件也是阻碍我国无景点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之一,乡村住宿条件有限,热水、电力和网络供应都十分有限,同时,餐饮安全卫生问题也尤为突出。软件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待提升,例如,进行餐饮业、住宿业的从业者多为农民出身,利用自家的住宅进行经营,经营经验和意识都很有限。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导致了旅游者停留时间有限,对于乡村旅游的印象也不佳,影响无景点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三)旅游产品类型单一

无景点的乡村旅游,大多都采取农家乐、采摘等模式进行,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无论客源如何,都是相同或者相似的旅游产品,这就是乡村旅游开发当中存在很大的问题。无景点乡村旅游产品不仅仅类型比较单一,设计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也比较差,存在的抄袭和模仿情况比较严重,产品比较缺乏当地的特色,与此同时,作为乡村旅游的主体部门,也更难树立起科学化的品牌意识,这都阻碍了我国无景点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二、无景点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一)发挥当地乡村特色

旅游者进行无景点乡村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于大自然的回归,主要动机是对于休闲的渴望,因此,进行无景点乡村旅游开发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保证能够发挥当地乡村的特色,保持乡村的原生态文化。对于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开发,在开发过程中认识到乡村文化的魅力所在,体现出明确的民族风格和特性。对于无景点的乡村,更应当进行历史文化背景、民族风情以及体验项目等环节的旅游开发,例如在住宿方面突出当地特色,住宿小木屋、土炕等等形式,在餐饮方面,可以提供杂粮餐、野菜餐等等,保障住宿和餐饮的原汁原味原生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别的地域难以复制的乡村特色,这需要进行深入发掘,实现一村一特色、一乡一文化。

(二)提升旅游资金投入力度

对无景点乡村旅游的发展,首先,应当建立起地方政府的指导和管理作用,了解到当前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管理范式,为乡村群众提供出稳定的资金进行旅游发展,同时,对于农户进行合理化培训,加大对于乡村旅游的投入力度,出台相应的财政和资金政策进行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在税收等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倾斜。乡村地方的旅游局需要将乡村的旅游发展纳入到区域旅游发展的大背景当中,从全局角度进行规划,制定统一的发展目标和要求,保障开发的合理性和有序性,避免对于乡村环境产生破坏。

(三)丰富旅游产品类型

由于我国当前无景点乡村旅游尚处于萌芽阶段,游客的自主参与程度还十分有限,旅游产品的深度和广度都应当提升,同时也应当进行产品的扩展,对于产品的同质性问题进行解决,提升产品的差异性,推进产品的特色化发展,对于休闲旅游和旅游体验项目进行开发,对于村镇的旅游资源进行整理并且分类,明确主题,尽力培育出服务优秀、乐于参与、体验良好等类型的无景点乡村旅游发展,同时也可以进行创新性开发,丰富扩展旅游业务,也能够将观光旅游转变成为新型自助游和半自助游。

(四)新媒体推动旅游发展

利用新媒体进行无景点乡村旅游发展,由于受到不同地域的影响,想要吸引更多的游客就需要借助网络和新媒体的力量进行旅游的推动,将乡村旅游打造成为专业科学明确化的无景点乡村旅游品牌。我国无景点乡村旅游可以利用微信、微博以及网站进行旅游信息的,更好地介绍无景点乡村旅游概况,吸引更多的游客。

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篇4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景观;发展现状;优化策略;江苏南京

中图分类号F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20-0286-01

2014年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中的“资源环境约束”“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以及“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特征预示着我国城乡发展也迎来转型变革的新契机[1-2]。乡村景观是指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它受制于自然环境条件、人类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3]。随着生态旅游、乡村休闲游的兴起,人们对乡村旅游体验需求迫切增强,从而催生了乡村旅游景观研究的新发展。

1乡村旅游景观研究动态

1.1国外研究综述

捷克、德国等是开展乡村景观研究较早的国家。在北美洲,以Forman为代表的一些生态学家近年来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空间理论的景观规划原则和景观空间设计模式,特别强调了乡村景观中生态价值和文化背景的融合。捷克景观学家RuziCka和mikloS在研究区域规划、开发和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优化设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景观规划理论和方法体系(LanDep)。近年来,乡村旅游景观更多地和休闲农业、体验类农事项目结合,从而成为了系统化的项目综合体。

1.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有关于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郑辽吉认为乡村旅游景观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休闲、购物、度假,并参与新型农业技术实践的一种旅游生态系统。陈威认为目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乡村景观向现代乡村景观的转变过程中,人地矛盾突出,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相较于传统的景观设计,乡村旅游景观更加侧重于从旅游资源、旅游生态环境、旅游项目和产品、旅游体验等多角度关注乡村景观可持续性发展。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以农村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为基础,以农家旅游设施为条件,以满足城镇旅游者的休闲度假需求为目的,以农村田园景观和民风民俗文化景观为内容的一种新型旅游系统[3]。因此,其发展也必然受到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

2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现状

2.1发展优势

2.1.1乡村基础设施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主要是旅游交通的提质升级,近年来南京主要乡村所在地开展了干线公路与景区之间的连接线建设工程,并且大部分乡村旅游点已经将统一的外部旅游交通标识覆盖全区县主要公路道口。

2.1.2乡村旅游景观品牌逐步建立。以农业体验、原乡美食为主要内容的乡村休闲游产品经过多年的打造,已成为南京乡村游的重要产品和亮丽名片,“傅家边草莓”“横溪西瓜”等乡村游产品在南京周边已有一定知名度。并且成功举办“梅花节”“草莓节”等旅游节庆活动,乡村景观旅游品牌逐步建立。

2.1.3旅游景观体验类型多样。南京乡村旅游逐渐摆脱单一的农业发展形式,目前乡村区域正全力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聚区,这个集聚区集现代农业产业园、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园和现代服务业为一体。同时,结合旅游景区的发展,融入民俗文化、节庆活动、高科技元素等元素,丰富乡村旅游内容和旅游业态。

2.2存在的问题

2.2.1旅游景观体验形式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南京的乡村旅游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原有的景区或者农产品种植点,景区周边效益良好,离景区稍远则差些,且主要以餐饮或住宿接待型为主,对本地传统的农业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1-5],使得景观体验主要停留在传统项目(观光、采摘、垂钓等)上,缺乏特色和精品,产品结构不丰富。

2.2.2乡村旅游点分散,整合度较低。总体来说,南京乡村旅游地景观斑块分布较分散,区域特色和主题不突出,集聚效应较差[1]。目前主要形成了方山乡村旅游聚居区、白马乡村旅游聚居区等,其他旅游集聚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

2.2.3缺乏开发资金投入,整体发展乏力。缺乏乡村旅游资金投入,大大制约了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观的开发利用。加之当地农民作为乡村旅游景观开发的主体并没有太多资金投入,导致乡村旅游景观整体发展呈现出乏力状态。

2.2.4景观品牌形象模糊。南京乡村旅游景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较模糊,目前尚未形成特有的品牌效应[1],导致客源市场缺乏稳定性。

2.2.5部分村落基础设施建设欠缺,旅游配套设施不足。南京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处在较低的发展阶段,由于政策不完善、缺乏资金投入等,使得部分乡村旅游配套的公共设施较简陋,住宿餐饮接待设施条件差,水电供应不稳定,旅游接待设施稍落后[1-4]。

3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发展策略

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充分发挥乡村景观资源的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培育和拓宽农村产业链,发展农村生态循环经济,为建设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5]。

3.1景观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

以休闲农业景观建设为抓手,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共赢。把南京村落旅游景观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以农促旅、以旅富农、农旅互动,乡村景观设计及建设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和水平,促进南京现代农业生产、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实现,创造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村落周边农业旅游景区景点,吸引城市的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向乡村的转移,促进农村整体景观面貌改变。鼓励和扶持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增加就业,促进农民自身素质和创业能力不断提升。

把南京村落景观打造与城乡一体化结合起来。一方面要依托城市的资金和市场;另一方面通过旅游景观建设,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亲近山水、寄情田园、放松心态的场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3.2精心运作南京乡村旅游景观特色品牌

着力塑造品牌,一是通过各种方式展示和传递乡村景观品牌的相关信息,深化印象;二是策划构思新颖、深含韵味、富于美感、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形象,提升旅游地的形象和知名度;三是注意对品牌的保护和延伸,形成互相促进、相互支撑的品牌体系,大力推广品牌;四是创新营销手段,大力发展形象营销、口号营销、网络营销、联合营销、名人营销、情感营销等,提高景观价值营销的效果。

3.3“政府+企业+社区”联动,引导乡村社区参与景观建设

开发乡村旅游景观应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区参与的发展机制,政府、企业和乡村社区分工清晰,各司其职,定位准确,合作共赢。首先应强化决策层的社区参与意识。加强对乡村重点旅游目的地政府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培训宣传,提高他们对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的重视,并使其意识到社区居民的参与性对于当地景观综合品质提升以及旅游地生态环境维持的重大价值;其次发挥当地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完备的参与机制。在社区参与旅游景观建设的运行机制中,社区是核心,一切机制的构建都围绕社区的利益展开。因此,在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强化旅游目的地所在区县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完善的社区参与机制;最后应提高社区居民的景观建设参与能力。政府可委托规划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或地方旅游规划院校等对社区成员进行乡村旅游景观建设运营方面的专业培训,使具有社区参与愿望的居民能掌握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实用技术[1],加强其参与乡村景观管理的有效性。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本地区旅游景观开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乡村休闲农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6]。

4结语

农业是乡村区别于城市最基本的要素。发展乡村旅游不能脱离农业生产,但又不能仅限于生产,还要为休闲观光提供优质的景观[6]。对于乡村来说,通过农业旅游有助于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7]。

5参考文献

[1]黄山区乡村旅游规划[eB/oL].[2016-07-30].http:///link?url=x4nF2vFtSbKmYmoeJdGoSnixma0p8K6gV1zQqZo4RiRqpR-CHydXeh6lesgn9mmsFtjpolqQrha_k2xgQKbaeYQwpxen2bU51w3-dgiaFRzLq.

[2]陈玉珠,王雪,杨家宝.“新常态”下看宜居乡村的发展与建设[C]//贵阳: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5.

[3]叶洁楠,谷海涛.南京石塘竹海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J].林业科技开发,2011,25(1):126-130.

[4]张岩.基于城乡统筹的农业休闲式旅游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4(12):22-23.

[5]王利炯,沈浚.乡村景观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联动研究[J].南方农业,2009(1):88-90.

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篇5

“全域景区化”不仅是宝兴县立足资源优势对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发展做出的有益探索与尝试,更是秉承特色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的旅游经济发展思路。

作为一种推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方式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形态,“全域景区化”无疑对进一步扩展产业支撑范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及激发产业活力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这一崭新形态也在为宝兴县域经济跨越提升提供持久强大动力时,成为了该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持续建设天蓝、地绿、水清、和谐、幸福的美丽新宝兴提供着强有力的保证。

近日,喜讯再度传来。宝兴县空石林景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顺利通过市级检查,有望成为宝兴县第六个国家4a级景区。届时宝兴将成为全省拥有该级别景区最多的县(区)。

资源禀赋:宝兴全域景区化的先决优势

宝兴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雅安市北部,是成都平原通往川西高原的咽喉、西部重要的民族走廊和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

宝兴是大熊猫老家,是世界第一只大熊猫科学发现地和第一只大熊猫模式标本产地,75%的县域面积划入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核心保护区。

宝兴是传奇世界,生态优势突出,境内99.7%为山地,森林覆盖率达到72.04%,被誉为“世界濒危动植物的避难所”“动植物王国”“全球重要生态区域”,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中被列入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被纳入第六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

宝兴是旅游胜地,硗碛藏族乡是离成都最近的藏族乡,境内的夹金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目前全县拥有国家4a级景区5个,部级森林公园1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个。

突破路径:加大全域乡村旅游开发力度

近年来,宝兴县依托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按照“全域景区化”的旅游发展思路,不断加大全域乡村旅游的开发力度,以农家乐、藏家乐、林家乐等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和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目前,全县有星级乡村酒店32家、宾馆、乡村酒店(农家乐)等各类涉旅接待经营户500余家,床位11000余张,从业人员6000余人。2016年,全县共接待游客达14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1亿元,较2011年分别增长47%和138%。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为农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康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解决咎落村库区移民的生计和后续发展问题,宝兴县委、县政府拿出200万元启动资金开发神木垒景区,鼓励场镇百姓开藏家乐,搞旅游接待。成功创建神木垒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硗碛藏寨・神木垒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咎落村等,吸引了广大游客前来旅游、度假。依托神木垒、夹金山等旅游景区,藏寨居民开办藏家乐,从事旅游食宿接待,硗碛藏寨人均纯收入成倍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硗碛藏寨逐步转化为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接待点。神木垒和硗碛藏寨的建设,既是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示范,又是库区移民搬迁后续发展的典范,更是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发展的模范。

在此基础上,宝兴进一步探索从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过渡的新模式。“4・20”芦山强烈地震恢复重建过程中,宝兴依托景区资源优势,把农房重建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打造雪山新村、戴维新村。规划设计以全球招标的形式,定位为高端民宿,家庭度假公寓,采用合作社加农户的模式统一定价、统一服务,统一管理,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探索之道:兴全域景区化的经验启示

――精品战略:深度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依托重点旅游景区,大力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实现差异化发展。积极推进农业农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加快建设穆坪镇雪山村、蜂桶寨乡戴维新村、大溪乡曹家村等幸福美丽新村,突出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依托周边景区发展旅游观光,旅游接待服务;重点打造藏乡精品旅游村寨,对硗碛藏寨、和平藏寨、泽根藏寨进行风貌改造、绿化、亮化,完善旅游标识系统,新建景区景观、文化小品,着力打造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接待设施更加完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的美丽藏寨。

――功能配套,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乡村旅游道路建设,修建改造国道351线、省道210线、东拉山大峡谷景区的旅游公路、邓池沟景区公路、硗碛环湖路道路、邓和路、陇鹿路、大老路、宝康路、芦灵路等旅游主干线,新建、维修农村公路228公里,乡村旅游道路交通的整体通行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完善农家乐住宿、餐饮、采摘园、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加大通讯通信设施建设,实现乡村旅游接待点移动网络全覆盖。实施景区断头路联通、星级旅游公厕改造工程,打造藏乡风情体验游、美丽新村休闲游、中药养生度假游等精品旅游线路。

――培训提升,提高乡村旅游接待水平。采取“走出去学,坐下来听,近距离教”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先后组织全县农家乐经营业主到都江堰虹口风景区高原河谷、邛崃市大梁酒庄、夹关镇、峨眉山好多熊猫酒店、雅安西康大酒店实地考察,学习先进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经验和景区(点)经营管理理念。每年举办1―2期乡村旅游管理培训班,对旅游特色村、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农家乐经营户等负责人进行专业培训,组织专家深入现场指导乡村旅游工作,全力全速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篇6

关键词:万州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重庆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构建山水都市旅游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空间格局,创建重庆“世界温泉之都”,集中推出“重庆非去不可”品牌。到2015年,预计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1710.35万人次,年均以16%的速度增长;实现旅游总收入83亿,年均以28%的速度增长,旅游接待人数力争跃进全市第三位,旅游总收入力争跃进全市第四位。万州已经成为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上的旅游名城,成为重庆东部最有影响力的生态休闲度假目的地,争取在2015年前使万州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一、万州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

(一)优势

1.资源优势

万州区旅游资源组合及结构优良,依托于“一心,一带,一圈,四线”的发展格局,即:三峡库区旅游服务中心、三峡黄金旅游带、滨江旅游圈、东南西北四条旅游线。四条旅游线是指以万州东南线、南线、西线、北线为连接周边区(市)县旅游线,着力发展自然景观旅游产品和开发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旅游线路产品。

2.区位优势

一是万州区旅游交通优势很明显,距三峡库区石宝寨景区、奉节天坑地缝景区、云阳龙岗景区距离都在为150公里以内,属于万州的乡村旅游经济圈,最远的景区巫溪红池坝2.5小时能通达,也属于最佳的乡村休闲度假半径。二是重庆市“五大功能区”的定位优势,万州属于重庆五大功能区中“生态涵养区”,具备其他区域没有的生态保护与开发的强劲功能。三是客源区位优势,依托国内旅游城重点城市重庆市、宜昌市,临近四川的达州地区,适宜发展一日二日乡村休闲旅游。

(二)劣势

万州是传统的农业大区,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模化的景观农业还未形成大气候,农业龙头企业还不够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依据山区的地貌地形,克服小、散的形式分布,因此万州未来要依托规模农业景观化效果来发展乡村旅游。对已经初步具备开发条件的古红橘、猕猴桃等产业的景观建设还没有跟上。

另外,万州区乡村旅游的主题定位、旅游亮点设计及基础设施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强化和完善。

二、万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

(一)旅游入口受限

以水路为主的万州旅游交通方式使进出万州的关口受到限制,旅游者进入面比较狭窄,旅游线路只能集中于长江沿岸景观,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的辐射面向受限。陆路交通,特别是高等级公路建设滞后,远未形成循环交通线路。

(二)生态环境压力大

旅游者的进入增加了万州生态环境压力。目前万州区环境污染严重,尤其是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比较严重,旅游者及团队的大量进入必然加剧生态环境压力。

(三)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匮乏也是制约万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之一。由于重庆及成都都市对旅游人才的吸引力较强,万州的旅游人才,特别是乡村旅游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本地发展的需要,制约了万州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万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选择

任何一个地方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都不能离开客观的条件去思考和选择。万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选择也是一样,必须根据辖区各地的资源、交通、产业等基本条件选择。

(一)城市依托模式

依托万州城区发展环城游憩带的乡村旅游模式,是发展最迅猛的模式之一。从目前万州城乡规划体系看,城市规划对于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处理,一般都是设计为乡村旅游发展带。从市场需求看,近郊也是出游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区域,如太白岩乡村旅游带、环湖旅游带等。究其原因:一是自然资源本底优良,环境优美,地势开阔,有山面水,能聚集人气;二是依托优越的交通条件,抓住城市人的出游心理,打好“美食”牌,做足了回头率文章;三是拉开了档次,依环境,有高、中、低端农家分布,可承接不同客源需求。

(二)景区依托模式

处于城市自驾车出游1-2小时车程范围的区域,是最佳的休闲度假区乡村旅游区域。万州就处在周边6个以上的区县车程覆盖区域范围,依托景区发展起来的山地避暑度假旅游区、文化景观旅游区,是万州王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如大垭口部级森林乡村旅游景区、万州大瀑布景区等。

(三)产业依托模式

农业产业是乡村景观的最基本要素,依托农业产业乡村旅游模式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模式。跟国内其他地区一样,万州的乡村旅游、农家乐很多也是依托这种模式发展。随着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农业产业依托模式发展也开始升级,向农田观光、产业规模化两个格局发展。一是农田观光,主要是指农田依托型乡村旅游,开始对原始的乡村景观进行一些景观化的改造,使之更有乡村意境和景观效果。比如对农田的作物栽种,考虑从景观效果较差的农作物向景观效果较好的经济作物进行调整或者二者搭配,以达到大地景观化配置效果,如甘宁镇的油菜花等。二是农业高技术,主要是指产业依托型乡村旅游,开始更加注重农业的科技含量,注重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及品种选择。现代农业的品种、规模及设施等成为重点的观光旅游资源,如大山农业的猕猴桃观光园、反季节蔬菜基地、钟鼓楼无花果生态园、万州古红橘栽培带等。

四、结语

万州区充分借助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以乡镇为据点,以乡村旅游发展为带动点,以城市、景区、产业等为依托,最终形成万州卫星田园乡镇的网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陈绍友,郭亮.三峡库区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机理[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4).

[2]阚如良,朱静,刘晗.基于移民安稳致富的三峡库区旅游业发展研究――以湖北省巴东县为例[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1(5).

[3]贾艳慧.重庆旅游业发展成功经验及其对天津的启示[J].城市,2013(8).

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篇7

关键词: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对策;遵义县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但可以为游客提供了高质量、内容极为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还可以满足游客对于尚未城镇化、原始广阔的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生活以及乡村特有的环境产生兴趣,从而可以满足游客对于民族文化的探秘需求。因此,不断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农业农村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也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可以改变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需求。

1研究区概况

1.1遵义县概况遵义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其国土面积为2487.6km2,辖区有19个镇和2个民族乡,2016年底,全区总人口为84.36万人,实现生产总值242.41亿元,工业增加值为91.5亿元,其中旅游总收入为32.36亿元。目前,辖区有1个遵义市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2个贵州省经济开发区和七个贵州省现代高效农业园区。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风光秀美、气候宜人,交通便捷、区位优越,资源丰富、经济繁荣,这些为遵义县发展旅游产业,尤其是乡村旅游带来了诸多有利因素。在遵义县,不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还是红色圣地、绿色发展的福地,而且还是长征文化、民族文化、三线文化交织的地方。

1.2遵义县乡村旅游发展概况遵义县紧紧围绕打造千年古县,打造最美田园的目标,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和招商力度,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坚实的保障。最近几年来,打造乡村旅馆,不断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进而增加农民就机会和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目标,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在2014年,遵义县总共投入资金1亿多元,对3个新农村示范场进行升级改造,已建乡村旅馆419家、拥有床位8472张,绿化道路27km。在2015年,遵义县接待游客369万人,乡村旅游综合总收入3.82亿元,解决当地农民就业人数达2481人,其中开设乡村旅游官的农民,每月的纯收入在2万元左右。

2遵义县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景点单一,规模较小目前,遵义县的乡村旅游发展还是处在一种自发的开发状态,呈现给游客的旅游资源或者是旅游景点比较单一,相关景区景点建设水平低、市场次序混乱,还有存在部分景区景点有重复开发的现状。少数景区景点已经形成规模化发展,但是多数任然是小打小闹的经营状态。2.2相关工作人员缺乏服务意识、自身素质有待提高乡村旅游的开发与管理,都需要相关的高级人才或者懂经营与管理的人员进行指导,这样的乡村旅游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常说,一个景区的发展,离不开双懂人才,也就是懂旅游、懂管理的人才。在当前遵义县相关乡村旅游景区景点中,这样的人才还很缺乏,很多的景区管理人员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现象。再加上资金的不足、部分管理人员没有更加高远的意见、缺乏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这直接影响了景区的发展。

2.3宣传力度较小,规划不科学,还未形成品牌景区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宣传。遵义县境内乡村旅游的宣传海报、宣传标语以及乡村旅游的宣传口号相当少,这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很不利的。目前遵义县的乡村旅游,大多是当地农户或当地村镇自主建设自主经营,对于相关的景区景点没有进行整体策划,因此很难在当地或者是贵州省主流媒体进行宣传;很多的景区景点缺乏对当地乡村旅游项目的具体规划与策划,还没有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自己特有的品牌或者是影响力。

2.4景区景点内容单一,缺乏层次感遵义县目前在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或者是开发路径上,其主要的观赏点是在观光层面上,看看乡村特有的风土人情、地质地貌、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等。然而真正的乡村旅游开发,应涉及到乡村度假、乡村采风、乡村民间手工艺品的创造、乡村民俗文化、乡村夏令营等,这样的乡村旅游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可选择性较广。遵义县的乡村旅游,很多仍然处于吃农家饭、采农家果实、看农村风景的状态,这样的乡村旅游是极为传统的开发模式,缺乏地域性和多样性。乡村旅游商品粗制滥造,富含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稀缺。

2.5景区卫生条件差、基础设施有待提升乡村旅游景点或者是景区,都存在卫生差、环境差的现象。尤其是在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差;卫生观念落后,如部分地区存在“人畜同饮”、“人畜共居一楼为畜圈、一楼居幻”等,使游客望而却步。此外,乡村的通达性较差,乡村生态旅游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系统也亟待建设。

3遵义县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3.1便利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环境,农业资源独特遵义县位于川黔结合部,与贵阳、黔东南以及四川、重庆理想位置,发展乡村旅游或者是旅游产业,会带来极大的方便,这里也是大西北和整个西南地区通海达江的重要交通点。自古以来,这里也是川黔地区交通的中心枢纽,很多的人流、物流以及信息流都经过这里。目前,贵遵高速,川黔铁路贯穿遵义县境内,赤水河及乌江能够直通长江,慢慢的这里将会形成现代物流运输网络。加之遵义县农业资源丰富,有“黔北粮仓”之称,自然资源丰富,拥有较多的纯天然、无污染及绿色有机食品,茶园66.78万m2。以四在农家为主要品牌的遵义县乡村旅游发展,将会形成一道亮丽的旅游风景线。

3.2文化助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遵义县历史悠久,据今天有1300多年的建县历史,承载着千年历史,彰显了无穷的历史魅力。1935年,在长征途中,红军3次进出遵义县,并在这里建立了临时革命政权,同时确立了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央军事领导核心。遵义县不仅是红色文化的圣地、绿色发展的福地,而且还是长征文化、民族文化、三线文化交织的地方。遵义比较典型的红色旅游景点有遵义会议陈列馆、遵义会议会址、李德和博古旧居、红军政治部旧址、旧居、苏维埃银行、茅台渡口、国酒门等。这些景点看上去跟遵义县的乡村旅游发展联系不大,实际上联系很大。

3.3生态植被良好,气候宜人在遵义县境内,海拔相对较低,大部分在850~1100m之间,平均气温15℃,降水量在1036mm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48.39%,生态环境良好,气候宜人,是发展乡村旅游难得地质地貌环境和相关旅游资源。境内地质地貌复杂多样,山地垂直茶园较为明显,峡谷、高山、河流以及良好的生态植被和生态环境,共同构建了遵义县乡村旅游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里有乌江、綦江、赤水河三大水系,也有十长瀑布,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丹霞地貌以及飞龙湖等一些著名的经典的旅游景区,是比较适合人们休闲、避暑、观光的地方。

4遵义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

4.1统一规划,加强引导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单单靠村民一家一户的经营,是很难发展壮大的,更难形成旅游产业链。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更好地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有机融合,与新农村建设步调一致,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从而使农民在经营乡村旅游中真正受益。这样的发展才能更加的科学、更加的合理、更加的可持续化。在这个环节中,政府出面引导、指导,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

4.2加大乡村旅游产品研发的力度要改变旅游产品相对单一局面,必须加大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的力度。在遵义县的相关的农村地区,有着独特的田园风光、别具风格的民族风情、丰富多样的植被和经济作物,这些旅游资源,都具有开发旅游产品的潜力。旅游产品的研究开发,其重要的原则就是研究消费者旅游心里、行为,以及整个市场的需求动态,开发一系列的旅游产品,涵盖观光、购物、游览、娱乐、休闲和度假与一体的综合性的旅游产品体系,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满足消费者的旅游需求。

4.3改善旅游软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致富,先修路。这个朴实的道理,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遵义县乡村旅游要在已有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投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进一步明确加快公路、通讯、能源、水利建设的速度和提高质量,尽快改善乡村旅游生存条件及投资环境,为遵义县经济的全面振兴、旅游的高速发展奠定基础。

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篇8

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多样,其中关联到的因素很多,涉及到主要依托资源及开发主体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对于不同的开发主体、不同的资源类型,其开发模式也不尽相同,远见主要从资源利用角度将乡村旅游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传统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是一种乡村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

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满足舒缓现代人的精神。

2)休闲农庄模式

休闲农庄模式是以休闲农庄作为经营单位的发展一种乡村旅游的模式。

休闲农庄是指占地有一定的规模,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设施的经营主体。

3)景区依托模式

景区依托模式是指依托旅游景区(点)开展乡村旅游,把附近旅游景区(点)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并融入一些乡情活动,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周边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4)民俗风情模式

民族风情模式是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

5)品牌餐饮模式

品牌餐饮模式是指某一特定乡村旅游地以品牌化的特色餐饮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游客对旅游地的深层体验,“从味蕾开始”。特色餐饮,是乡村基于饮食传统文化,投入最少,最易于经营的旅游服务。比如:生态渔村。

6)乡村酒店模式

乡村酒店是指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综合性旅游住宿单位,是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景观与住宿、餐饮设施进行结合,能够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体验的经营主体。乡村酒店的档次介乎于城市酒店和农家住宿之间,让游客能在农村享受到酒店级的服务。

乡村酒店模式是以乡村酒店作为主要旅游接待设施,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种模式。

7)古村聚落模式

古村聚落主要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长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地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历经年代久远,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古村聚落模式是指以浓厚的古村聚落文化和特色古村聚落建筑为核心吸引物,以保护为主,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8)创意产业模式

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创意产业模式是指依托乡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创意产业所形成的氛围,开发艺术家社区等具有鲜明创意产业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并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2、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村旅游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摸索出了一些较为成功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科学性、规范化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的开发大都基于业主自己的想法,没有按照科学的规范进行合理的规划开发,致使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安全设施等布局不合理,甚至连最基本的导向指示牌也没有。大部分乡村游客旅游归来后,都在抱怨景区停车难,停车场缺乏安全保卫人员和措施。让游客进入其中就像是无头苍蝇瞎转悠,人流量大的时候特别危险。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开发者没有对科学规划足够的重视引起的。

2)盲目开发,重复建设

有不少的景区是村集体或私营业主自行开发的,由于没有经过对资源条件、市场诉求、周边竞合等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规划,致使开发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开发主导者只是基于自己眼前利益,没有考虑长远的发展,甚至都没有思考开发与周边资源的协调与竞合,重复建设也在所难免。

3)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大多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服务水平偏低,并且观念比较落后,没有统筹安排,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致使管理比较混乱。

随着旅游形式的多样化,乡村旅游形式逐渐成为游客日常休闲的选择,以往较为混乱的服务不在能够满足游客的需要。服务“短腿现象”日渐凸现。

4)缺乏商品意识,产品单一

乡村旅游仍然处在“吃农家、住农家”这样一个基础的接待服务阶段,真正农村的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已经在开发乡村文化,但也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使乡村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旅游产业链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真正实现旅游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

5)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不少旅游者比较在进行乡村旅游时,比较热衷于现场宰杀、烹饪还在饲养的羊、鸡、鸭等畜禽。这种做法实际上隐藏着不少问题,现场宰杀的畜禽几乎是没有经过检验检疫部门的检疫,其中暗藏的疾病游客和经营者是无法分辨出来的。而乡村的厨房、碗筷也缺乏正规的消毒措施,没有卫生防疫部门的监管,很难达到与城镇餐馆相提并论的消费要求和卫生标准。有的经营点甚至还出售明令禁止销售的保护野生动物,如野猪、蛇类、青蛙等动物。

3、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1)乡村旅游分布的变化与新格局的形成

随着旅游消费意识的成熟,乡村旅游的格局也由观光、餐饮为主的旅游圈向休闲、体验为主的旅游圈转变。

观光、餐饮为主的旅游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50公里,中型城市周边25公里,小型城市周边15公里范围区域。

休闲、体验为主的旅游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250公里,中型城市150公里,小型城市周边80公里范围区域。

2)乡村旅游从依托城市向依托景区发展

乡村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不再以出游距离作为第一选择,而更多考虑的是旅游过程中的得到的服务和体验。

乡村发展旅游要么依托自身资源的吸引力,自身没有资源的只有依靠附近的景区进行联合品牌,打造特有的服务接待。借助景区的客源。

3)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采摘农业型向休闲、度假、体验乡村型发展

乡村旅游有待产业的升级,随着大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成熟,单一的观光采摘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乡村旅游者,旅游者到乡村希望得到乡村的生活体验和心灵的安宁,那么乡村旅游必定也应该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旅游转型。

4)乡村旅游从自发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

乡村旅游的自发发展是初期市场主导下的一种状态,是一种被动反映,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成熟,自发的旅游状态将不再适应旅游者的需求,乡村旅游必须以规范化的姿态主动出击,找到与市场的契合点,这是市场化的必然。

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篇9

一、常德市乡村旅游简述

湖南省的农业大市―常德市拥有资源丰富的乡村旅游,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底蕴深厚乡土文化。依托这些丰富资源,常德的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截止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几乎覆盖了整个常德市郊区县。可将常德市乡村旅游发展可归结为三个阶段:第一,萌芽阶段(1988年至1995年)。这一阶段乡村旅游规模小,活动分散;第二,发展阶段(1996年至2000年)。这一阶段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户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配套服务逐步完善;第三,规范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旅游主管部门引导和扶持乡村旅游发展,旅行社积极介入,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产品进入旅游市场。

常德市乡村旅游目前已形成“一县一品”的产品格局,已基本形成以柳叶湖、鼎城区为重点的城郊休闲游;以石门、澧县桃园为中心的乡村采摘游;以安乡、汉寿为中心的水乡风光游;以花岩溪、桃源、壶瓶山、津市为区域的民俗风情游。

二、常德市乡村旅游发展特点

(一)发展速度快。虽然常德市乡村旅游与国内的一些一线城市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但近几年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开发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这些旅游产品不仅成为本市居民休闲的首选,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游客,旅游收入逐年增加,为本市带来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常德市的乡村旅游具有离市近、离景近、离路近、离水近的空间分布显著特点。常德市地理资源丰富多样,交通便捷,大部分的乡村旅游景点都分布在市郊或交通便捷的农村。如:柳叶湖渔樵村、美丽乡村、花岩溪景区等。这些地方水体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具有优秀的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能满足旅游者观光、娱乐、休闲、度假、体验等多方面的旅游需求。

(三)“农家乐”是常德市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形式,产品的项目主要涉及垂钓、观光、采摘、、娱乐、耕种等方面,力求在满足游客休闲需求上给游客提供一个能参与农事劳作,感受乡土文化的旅游产品。

三、常德市乡村旅游产品主要形式

(一)喜闻乐见的农家乐

“农家乐”是乡村旅游产品的初级形式,也是最基础的产品。随着游客需求的不断增强,常德市的“农家乐”也由最初的“游击队”升级为了“正规军”。主要表现在投资者开始重视工作人员对游客的服务水平和对外宣传的力度,管理也逐渐规范化。这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选择周末来此体验农家田园生活,感受自然风光。乡村旅游的大发展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促成了一部分当地农民的发展致富。典型的农家乐代表如“美丽乡村”“花溪人家”“桃源人家”等。

(二)各具特色的乡村采摘园、休闲农庄

乡村旅游多元化要求常德市必须丰富乡村旅游的产品,结合游客需求及当地特色,近年来常德市也出现了一些各具特色的乡村采摘园和休闲农庄。这一类产品的代表有:以规模果园、花园、茶园为依托,以赏花采摘品茗为主题、以休闲度假为目的的安乡“土生源”大型农庄;以柑橘为特色的马鬃岭乡鹤峰村、以花木为特色的鼎城区毛栗岗村等。旅游产品的多元化优化了常德市乡村旅游的产业结构,丰富了活动内容,也给我们指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

四、常德市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针对常德乡村旅游的现状,我们在景区和客源地发放相应的调查问卷,发现常德市的乡村旅游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乡村旅游产品相似度高,无地方特色

“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由于乡村旅游开发的初期多为当地农民投资兴建,其同一地域的自然环境、乡土物产都相同。一般多为在当地风景好的地方修建房屋和鱼塘,满足游客前来尝尝农家饭、干干农家活、住住农家屋的意愿。游客每到一处,各景点提供的产品几乎一致,都为游客提供垂钓、等休闲活动,相似度高,没有地方特色。虽然近年来常德也出现了一些有特色的采摘园,但还没有形成规模。常德是湖南的农业大市,不仅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文化也具有地方特色,要增加景区的吸引力,就要大力发掘当地的文化特色,将其与乡村旅游活动结合,才能真正满足现代游客的心理需求。

(二)服务从业人员素质低,没有专业培训

通过调查发现,常德乡村旅游景区从事服务的从业人员大部分都是聘请的当地村民,她们文化水平低,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只能为游客提供简单的服务工作,不能满足游客对规范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的要求。

(三)旅游活动参与项目少,内容单一

要延长游客在当地的旅游时间,就必须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休闲旅游不同于观光旅游,单一的田园观光不能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要吸引并留住游客,就要开发有趣味性,参与性,文化性的综合旅游产品。而目前从我们对常德市乡村旅游的实地调查中发现,旅游者到常德进行乡村旅游,主要是欣赏当地的田园风光,垂钓休闲娱乐,品尝农家菜三大内容,没有真正的能让游客体验农村生活的活动。

(四)乡村资源利用不当,忽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发展乡村旅游,就不得不改变部分耕地或水域资源的使用方式,将原来用于耕种的农田建造为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休闲农庄。利益的驱使导致经营者在进行投资建设时,将过多的城市元素加入农庄的建设中,削弱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农味,忽视了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保护。过度的开发会造成田地的流失,大量游客的涌入也会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

(五)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品牌

“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已经不能适应旅游的形势,将本地旅游资源整合对外推销,形成品牌,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常德是一个农业大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以往经营者没有意识到宣传的重要性,没有对当地的旅游产品进行包装和推销,没有品牌营销意识,因而没有提高游客对当地景点的认知度,也无法吸引更多旅游者的目光。

五、发展常德市乡村旅游的几点思考

(一)引进专业管理,提升服务品质

目前常德市大多数的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基本上是农民或者是农村政府,虽然容易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农民要从一产转为三产的服务人员,无论从服务态度还是知识储备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要想把乡村旅游做出特色,打出品牌,经济支柱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乡村旅游的投资和经营的主体应该过渡到市民、旅游专业服务人员特别是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以及企业并存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专业机构的介入。专业机构的介入应该是一种全程式的服务,弥补目前常德市乡村旅游的规划升级。

(二)整理生态,增强旅游文化内涵

目前常德市部分乡村旅游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乡村朴素的民风民俗淡化,对传统的文化重视程度降低,多年沉淀下来的原生态乡间语言、服饰、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受文化的冲击和同化严重;景观上面,乡村的建筑、植物、道路和地貌等受非农业活动干扰,缺失乡间景观,缺乏个性与与特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因此,乡村旅游一定要有民生、文化、生态的内涵。要实现乡村生态、文化、环境的和谐发展,首先要对生态环境文化载体的保护,比如:原始景观不能毁掉,只能进行修缮;建筑保持古朴的风格。其次是合理布局乡村产业,强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另外还需要延伸产业的多元增值服务。

(三)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产品功能分区

在常德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要解决资源较为分散,整合程度不高的相关问题。根据各景点的资源特征和客源市场发展现状等条件,进行结构优化。在景区内划定相应的区域,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各项要求,有“土”味品尝区;土特产购买区;生态观光区;农活体验区;休闲度假区。既能满足游客观光游览的旅游需求,也能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体验生活,提高自我的需要。

(四)加强宣传力度,扩大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在乡村旅游项目开发时,应结合区域自身特色和市场需求,依照市场竞争态势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旅游开发策略。同时还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转变市场角色,树立品牌营销观念。将乡村旅游形象和乡村旅游产品进行策划和包装,制订促销计划,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拳头”促销攻势,增强促销的实效。要充分借助各类宣传媒体,广泛宣传造势,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提高乡村旅游的附加值。常德通过“石门柑橘节”“桃花节”在省内外已经具有一定的名气,但还应采取多渠道模式宣传本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提高客源地居民对常德乡村旅游的认知度,通过一些具有带动作用的人物的博客和微博等形式,吸引更多旅游者的目光,增加常德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五)借鉴主题公园模式,塑造新一代乡村旅游方式

现今“农家乐”依旧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形式,但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度假山庄和农业观光园将会全面展开。我们可以借用主题公园的开发模式和方法,将本地区具有影响力的独特资源作为主题,来塑造新一代的乡村旅游方式――乡村体验旅游。为旅游者营造良好的乡村生活氛围,感受真正的乡土风俗文化、体验质朴的乡村生活方式的乡村旅游,让游客感受乡村旅游的嘉年华。

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篇10

【关键词】江夏区;乡村旅游;现状;发展策略

一、引言

在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的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不仅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供给体系,而且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进一步整合我国旅游资源,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起源于西方,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含义。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于90年代中后期,乡村旅游的含义是指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村自然景观环境、人文遗迹、民俗文化风情、农业生产、农家生活场景以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为消费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

二、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1.发展模式呈多元化。江夏区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素有“楚天首县”之美誉。该区地处江汉平原向鄂南丘陵过渡地段,境内有大小山体118座,大小湖泊136处,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形成以农家乐、田园农业、休闲度假、特色产业园区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如青龙山农家乐果园、鑫农湖休闲观光农业园、苗木花卉产业等。截止2011年底,江夏建成的农家乐、农业休闲景点就近150处,2011年接待游客达200万人次,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很好地适应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促进江夏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重要产业。交通畅达增强了乡村旅游景区可进入性,为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这里不仅有京广铁路、京广高速铁路、武广高速铁路和107国道,还有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此外“武汉・中国光谷”规划区域大部分也在区境内,这种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为江夏区发展乡村旅游业在规模、深度和广度上带来契机。

2.农家乐旅游发展模式快速。农家乐旅游模式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也是目前中国现阶段乡村旅游的基本形式,它是以农户家居和农、林、牧、渔及园艺等农村资源为载体,向城市现代人提供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2010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中就指出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江夏区物产人文资源丰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家乐型乡村旅游项目,如梁子湖农家乐、吃里香农家乐、江南农家乐、锦苑农家休闲中心、青龙山农家乐果园等。梁子湖农家乐所在的梁子湖地区是湖北省第二大淡水湖,清新的水质和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居民享受田园风光,减轻工作和生活压力的理想去处,而青龙山农家乐果园则是以果品采摘为主的综合性观光农园,游客在这里可以采摘到各种时令的水果,体验农活。

3.合理开发旅游景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上,江夏区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在2006年《江夏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就确立了全区“一舰三湖三山”的旅游发展定位,其中“一舰”是指中山舰,“三湖”是指梁子湖、鲁湖和汤逊湖,“三山”是指龙虎山、青龙山和天子山。编制完成的总体规划对整合江夏区旅游资源,做好生态旅游和文化休闲旅游提供了政策保障,同年7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则更进一步明确了全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江夏区还特别推出了“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包含了代表江夏区特色的三大旅游区,即中山舰旅游区、龙泉山风景区、梁子湖风景区。精品旅游线路是将历史文化旅游、绿色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充分展示了江夏区独特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打造江夏区休闲旅游品牌。在挖掘区域特色方面,江夏区还连续举办了三届柑橘旅游文化节,这种寓农业生产于休闲旅游之中的乡村旅游,不仅促进了江夏区旅游业的发展,还大力宣传了江夏柑橘品牌,为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的直接收入。

4.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建设,为构筑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江夏区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道路进行了硬化、黑化和绿化改造工程,目前全区的公路密度位居省市前列。同时江夏区还按国家标准设置和完善了各景点的旅游景区道路指示牌,加快环山、环湖、环路、环景区的农家乐旅游景点建设。“造绿”工程和“清水入湖”等工程不仅提升了江夏区的整体形象,还增强了江夏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江夏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有效提升,2007年江夏区被授予全国首批“绿色小康县”的称号。持续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对推进江夏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和旅游休闲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1.深化对乡村旅游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当前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江夏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虽得到不断提升,但在挖掘旅游资源潜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上还需创新思路。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对拉动城镇居民消费、促进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其次政府要继续加大主导和支持力度,在现已成型的乡村旅游基础上,制订出中长期的发展规划,立足地方资源全盘考虑,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进行统筹规划。最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策划要突出特色,要能充分发挥江夏区乡村风土民情、自然生态和农业特色产业优势。

2.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品牌是乡村旅游的无形资源,在市场日趋成熟的今天,现代旅游产业的竞争同样也是品牌的竞争。江夏区乡村旅游精品的打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完善江夏区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出更多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项目,来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二是在整体规划布局上要认真研究,加强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和包装,提高全区“一舰三湖三山”的影响力。三要加强部门协作和区域联合,注重规范化管理。四要加强和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消除社区居民的不信任感,这是打造江夏区乡村旅游精品的前提条件。乡村旅游组织经营活动会对当地社区公众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何在社区中传播良好形象,来谋求更好地宣传促销是旅游经营者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3.拓宽融资渠道。江夏区目前投融资方式还比较单一,为调动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的深化发展,区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加大对财政资金的投入,保障乡村旅游建设的需要。要积极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推动重点乡村旅游项目的集中招商,吸引和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要改变观念,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旅游投融资体制,鼓励支持农民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发挥社会资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比如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金融支持,支持涉农担保资金为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提供担保,促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发展乡村旅游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机制,逐步提升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层次和水平,提高效益。

4.加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依据实际情况做好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服务者的培训,通过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逐步提升旅游从业队伍的整体素质,规范接待服务水平,提高江夏区乡村旅游整体的接待能力。分级分类做好人才培训工作,邀请专家做好对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落到实处。持续做好人才选、用、育、留工作,积极引进旅游经营管理和营销策划人才,不断完善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5.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江夏区交通便捷,紧邻武汉经济开发区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江夏区乡村旅游在档次、品牌和产品上的升级。北京、南京、扬州等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就十分注重乡村旅游智慧建设,乡村旅游电子商务采购和乡村旅游资讯等平台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此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升级发展,还要进一步突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感,引用一些多媒体技术来展示江夏区田园风光和农产品加工制作场景,由此激发游客对乡村旅游的兴趣。继续优化资讯网站建设,引入一些智能化服务设施,增强服务信息,丰富游客的体验方式。这种将科学性、生产性和商业性相融合的发展思路,不仅是适应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江夏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4(3)

[2]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东方出版中心.2007(6)

[3]毛焱,梁滨.武汉城郊乡村旅游开发掣肘与思路分析――以江夏区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