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0:25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篇1

何为设计之美呢?

我们先说说美吧!美,即美感,其本身是主观的,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意识。同样一幅画,两个不一样的人看了之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看出的美感也是不一样的,就是这个道理。而设计之美,就是设计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一些人的审美要求。

美还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美,这种意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文化、人文的发展而发展的,且其存在的理由于都是以这些为基础。而且反作用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因为这种反作用,所以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审美风格,如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而这些审美风格又不断促进人们的审美标准的变化。反反复复,推动着人们的审美标准向前发展着。所以说,美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从最原始的审美风格不断向前发展着,在这个漫漫的长河中,当一种风格适合了大多数人的审美要求,那它必然照就人们形成新的审美情趣,新的审美体系大约19世纪60、70年代开始,那些生活在这世界上的男女们,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主义那些冷漠的简单,他们需要感性的发泄、需要理想的寄托、需要有情感的生活方式,于是这个世界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审美标准——后现代主义。

这种变化照射到建筑领域便形成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建筑的出现,绝非是一种偶然,孤立的现象,前面提了,它有其深刻的历史与社会根源。人类建筑活动总是是和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紧密的相联系的,古典主义是手工业社会产物;现代主义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后现代主义是信息社会的产物。这不是单纯从科学技术这一方面的因素来考虑问题的,而是综合了诅多因素的影响才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在诸多因素中。首先是社会的需要,即建筑主要是为了满足什么样的社会要求而生产的。

70年代开始西方世界发生了一次经济结构的调整,重心从物质生产的第一,第二产业转向以非物质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产业。从底技术产业转向高科技产业,产品也从标准化,定形化转化多样化和个性化;从生产高投入,高能耗的产品转向低能耗、服价值大、技术密集型产品,从战后50年代的“数量革命”,迈向70年代的”质量革命.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企业出现小型化和分散化的倾向,并出现信息化的同样,这些变化也反映到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领域,它促使了社会的传统观念和价值标准的转变,这就是以信息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体系,逐渐取代了工业社会以物质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体系,“信息消费型”的审美观逐渐取代了“物质消费型”的审美观。

到70年代末,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西方已由消费的一化、大众化转向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阶段。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广告、设计等非物质价值,也占具商品价值相当大的一部分。所有这些,都表明人们从求“量”转化为求“质”;从物质追求转化为精神追求;从非此即彼的选择转向多样化审美情趣的满足,凡此种种都促进了个性化和多样化审美观的兴起,从而导致当今世界审美观念的嬗变与更迭。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经济的匮乏和严重的房荒而促使社会接受了现代建筑的话,那么在经济高度发达,甚至物质过剩的60年代,那种单一化和无个性的国际式建筑就再也无法适应新的审美追求了。另一方面,高额的“剩余资本”也为建筑的标新立异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为了刺激国内需求,垄断财团也常将大量资金倾注于建筑行业,以图缓解经济危机。这些都有效地建筑风格向个性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以满足人们各异的审美追求。

随着经济宽裕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国际上还出现了一股旅游热和寻根热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古建筑和文物古迹也得到人们的重视,于是古典艺术、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又再次升温,历史主义、新乡土主义也先后登台亮相在西方社会,广告已成为商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商品的知名度与“时髦性”是创造“附加价值”的关键,而广告恰恰是引导社会审美趋势重要手段,凭借他可以创造高额“附加价值”。在这方面,建筑能以其巨大形象而发挥独特的效果,他犹如商品,要以新奇的形象推销建筑师的创作,作为广告,他又能代表企业的实力,起到招揽顾客的作用。转贴于

当代西方建筑审美的变异,受到信息社会极其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特别是在商业高度发达、竞争极为激烈的商品化社会,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同时还要挖空心思使产品造型独特,以刺激人们的购买欲。这不仅导致了审美观念的嬗变,同时也必然影响到建筑。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论是建筑本身仰或建筑设计,都毫无例外地成为商品。因此,在这种价值规律影响下,运用各种手段来标新立异,以期造成“轰动效应”,于是,扭曲、畸变、残破、断裂、冲突乃至丑化对传统文化的新的理解和新的运用等非常规设计手法便阴运而生,这便形成了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篇2

关键词: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建筑特点;设计影响;现代中国建筑设计;发展方向

一?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特点

1.1?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形成的时代背景

时间上一般是有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它的产生是产业革命和由此引起的资本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大变革,同时在一些国家出现了影响建筑发展的新因素引起。

大概是工业革命以后,因为社会生产大分工,设计因此而获得了独立的地位。正是这个建筑历史上空前的建筑革命孕育了20世纪的现代建筑。技术的进步和新材料的出现,对于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形成的背景。

2.2?现代主义风格建筑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及作品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大批青年建筑师提出了建筑创作的主张,并且推出大胆创新的优秀作品,将推动建筑改革走向高潮。德国建筑师格罗皮厄斯和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是现代主义建筑的杰出代表。格罗皮厄斯的代表作中1911年的法古斯工厂,世界第一个完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玻璃幕墙的建筑。1926年在德国德绍建造设计的包豪斯新校舍,代表着现代建筑的成熟,此时的建筑强调功能性和理性。彼得·贝伦斯设计的透平机车间采用钢筋混凝土被西方称之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的水晶宫和1889年的巴黎埃菲尔铁塔是现代建筑萌芽的标志。

2.3?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特点

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是随着时展变化的,是当时的工业化生产而产生的。同时由于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出现,促使了当时建筑技术的革新。而且现代主义又称为功能主义或理性主义,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第一强调功能,提倡“形式服从功能”,第二是对新技术应用,第三体现新的审美观点,摈弃折衷主义的复古思潮和繁琐装饰,第四主义空间组合与结合环境。

二?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对现代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

2.1?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在中国的产生原因

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在中国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基本原则顺应了中国最初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1949年后的一段时间,中国建筑师不但大量运用现代建筑的技术成果,出现了“北京和平饭店”,上海同济大学“文远楼”等一批现代建筑,它们共同的特点:1、功能合理,平面流畅;2、造型简洁,不尚装饰;3、施工方便、建造经济;

2.3?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对现代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

设计的功能性和理性成为现代主义风格建筑设计师门所追求的目标,现代中国建筑思想主张“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原则,根本出发点是“人本精神,适宜环境”。现代中国建筑设计以功能为根本出发点,对建筑进行灵活的处理,兼顾技术和艺术对空间进行创造,侧重文化内涵的表达,注重绿色生态设计。没有过分的装饰,讲究造型比例适度,空间结构图明确美观,充分的表达了现代中国快节奏生活、简约和实用,又富有朝气的生活气息。

例如北京798艺术区其主要建筑就是由上世纪50年代设计师设计并建造,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工艺和现代主义风格设计理念,强调实用性,造型简洁,内部空间完整、高大。建筑北侧的高天窗形成较为均质的室内光环境,对当时建筑活动和空间需求有着很好的适应性。

三?现代中国建筑设计发展的趋向

现代建筑曾在那个时期有效地解决了人类居住的基本功能需要,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设计理念对中国工业化时期的设计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因此我们要共同来探讨现代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的走向:

1.设计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宗旨

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创造来为人服务,设计者始终要把人对环境的需求放在设计首位,设计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宗旨。

2.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融合

然而在现代高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功能不再是传统文化延续的障碍。我们要高度重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融合,二者息息相关。

3.历史文脉与时代感并重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现代建筑功能复杂多变,人们对自身周围环境的需要除了能满足使用要求,更注重环境氛围、文化内涵、艺术质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设计者为此既要改造传统,也要改造现代,使传统设计建筑元素和现代艺术风格高度融合,充分考虑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形成适合自己的独特的东西。

4.多元化的包容意识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主义风格建筑文化在文化整合的时代大潮中的必然结果导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转型,它标志着传承已久的传统建筑文化的分解和新的融合了现代主义建筑文化的建筑体系的诞生。

四?总结

过去吸取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而与时俱进所吸收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文化,就应该因地制宜的使用,而不是完全照搬地使用和滥用。建筑文化的汇合与融通实际上已成为中国民族精神与现代性的工艺技术和社会生活特征的融合,只有把这两者结合好,我们才会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建筑。总之,正确的选择深掘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用数千年的民族文化和建筑发展经验从观念到形式解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建设影响下的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从而使现代中国建筑设计再创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繁荣时期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史亚丽: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2]葛颂:浅谈现代设计中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08)。

[3]童寯:《新建筑与流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0。

[4]夏燕靖:《中国艺术设计史》,2002。

[5](英)肯尼思·弗兰姆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原山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8。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篇3

论文摘要:介绍了现代建筑的思想源起及因素,分析了现代建筑的理论观点及设计手法,研究了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形式、技术与特性,通过两位建筑大师的设计精神来探讨现代主义建筑,以帮助人们了解现代主义建筑的多样化发展。

1现代建筑的思想源起及因素

总体来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状况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其中第一个影响是因为战后欧洲各国的经济拮据,促进了讲求实效的倾向,这点在建筑的发展上则抑制了建筑师追求复古主义做法。第二个影响是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进而带来了更多新的建筑类型,也使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等方面有了显着的进展。第三个影响则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大众心理上强烈的震憾。采用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整体而言19世纪中晚期时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启发传播。

2现代建筑的理论观点及设计手法

西欧有一批青年建筑师提出了比较系统及激进用于建筑创作改革的主张,因而大大的推动了建筑改革。对于这些年青建筑师所提出的观点,当时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诸如功能主义、客观主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以及国际式建筑等等。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则有更多人称之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现在则称之为现代主义。这种强调实用性结构以及采用新材料的建筑论点,用以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精神。现代建筑基本精神因素为:1)对于传统的否定态度。2)认为建筑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3)建筑设计对象的思维改为普罗大众。建筑必须通过形式及特殊功能的语汇来表达。

现代建筑设计采用的是新的建筑材料,以较现代化的材质,突显与旧建筑不同隐喻或意象。比如说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钢构件、平板玻璃材质等。建筑师或先进的知识分子企图利用建筑设计改造,来达到影响社会现状的目的,所以新建筑的形式及功能中最能引起大众讨论及在理论上可辩证的,则需要实际理论作基础,这其中包括建筑如何满足现代生产及生活功能需求;如何与工业、科学技术互相配合,刺激了建筑师在设计上有了极大的主张和改革。

3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现代建筑在新的技术、功能需求衍生出新形式造型的基本条件下,用了大量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建筑师设计简单的造型丰富了普罗大众的需求,使得建筑之形式及功能,变得可亲近及人性化。因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刺激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飞。

4建筑的设计形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观感,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的便是各国的经济拮据,因此有着务实的想法;也因建筑设计是针对大多数人不再有阶级之分,所以建筑师的设计便走向简单、实用的造型。大量的制作出来先有实用的功能再来想外形,由功能性引导形式。当然工业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许多建筑类型,并且使得建筑材料及结构和设备都有着显着的进展。虽然说钢材料仍然是当时主要的结构材料,但是钢的强度却比以往要来的好,结构自身重量也有所降低;另外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朝向轻质高强度来发展,预铸的技术开发越来越成熟使得铝材大量的引用在建筑中,所以建筑师可用的元素大大的增加,建筑的形式也变的多样化,建筑的功能也更贴近生活需求。

5建筑的技术与特性

在材料本身的质感、结构所创造出具有形体感和空间意识表现的技术上,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很注重的方向。艺术表现注重于建筑造型的面和体的表现,这一部分崇尚形式及结构的美是跳出简化建筑外观造型。因此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是根据技术、材料与艺术相结合的精神产生。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与技术包含应同工业化时代条件相互的配合应用,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的革新,摆脱历史建筑样式的紧箍咒放手创造新形式。转贴于

6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

首先现代主义自欧洲开始迅速的向世界各地引导潮流,因社会文化及经济条件的因素产生了建筑创作向美洲迁移而在美国发扬光大。这些都是因为欧洲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先后到达美国,如其中着名的有葛罗毕斯、柯布、密斯、莱特等,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世纪50年代一60年代,现代主义在美国极度的蓬勃发展。就针对以下两位建筑大师设计精神来简单探讨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师(一)。

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

柯布的形式法则从设计作品来看显然受了几何形体的影响,在各向立面的诊释,运用了许多立方体及圆柱体形;他说现代建筑构造应由几何精神去解决。例如他在1929年设计的萨伏依别墅,从这里可以看到现代主义建筑精髓的表现,就是简单的外部装饰和对使用功能的重视,更由于他喜爱面之几何处理。他说:“现代建筑师都害怕各种立面的几何成分。现代建筑构造上的笪侍猓匦刖杉负涡稳ソ饩觥!?/p

现代主义建筑师(二)。

密斯·凡德罗(LudwigmiesvanderRohe,1886年一1969年)。

密斯·凡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几乎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1928年提出的“少就是多”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代表作品有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这座建筑也是代表建筑最初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砖石结构封闭形式,采用开放式的空间使用大量钢柱承重,使得室内空间得以大量变化较为活泼,给人有简洁明快的感觉。充分显示密斯·凡德罗说的“少即是多”,以及藉由新材料、新工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篇4

 

关键词:现代主义 建筑理论 建筑形式

1现代建筑的思想源起及因素

 总体来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状况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其中第一个影响是因为战后欧洲各国的经济拮据,促进了讲求实效的倾向,这点在建筑的发展上则抑制了建筑师追求复古主义做法。第二个影响是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进而带来了更多新的建筑类型,也使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等方面有了显着的进展。第三个影响则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大众心理上强烈的震憾。采用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整体而言19世纪中晚期时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启发传播。

2现代建筑的理论观点及设计手法

 西欧有一批青年建筑师提出了比较系统及激进用于建筑创作改革的主张,因而大大的推动了建筑改革。对于这些年青建筑师所提出的观点,当时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诸如功能主义、客观主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以及国际式建筑等等。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则有更多人称之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现在则称之为现代主义。这种强调实用性结构以及采用新材料的建筑论点,用以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精神。现代建筑基本精神因素为:1)对于传统的否定态度。2)认为建筑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3)建筑设计对象的思维改为普罗大众。建筑必须通过形式及特殊功能的语汇来表达。

 现代建筑设计采用的是新的建筑材料,以较现代化的材质,突显与旧建筑不同隐喻或意象。比如说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钢构件、平板玻璃材质等。建筑师或先进的知识分子企图利用建筑设计改造,来达到影响社会现状的目的,所以新建筑的形式及功能中最能引起大众讨论及在理论上可辩证的,则需要实际理论作基础,这其中包括建筑如何满足现代生产及生活功能需求;如何与工业、科学技术互相配合,刺激了建筑师在设计上有了极大的主张和改革。

3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现代建筑在新的技术、功能需求衍生出新形式造型的基本条件下,用了大量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建筑师设计简单的造型丰富了普罗大众的需求,使得建筑之形式及功能,变得可亲近及人性化。因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刺激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飞。

4建筑的设计形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观感,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的便是各国的经济拮据,因此有着务实的想法;也因建筑设计是针对大多数人不再有阶级之分,所以建筑师的设计便走向简单、实用的造型。大量的制作出来先有实用的功能再来想外形,由功能性引导形式。当然工业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许多建筑类型,并且使得建筑材料及结构和设备都有着显着的进展。虽然说钢材料仍然是当时主要的结构材料,但是钢的强度却比以往要来的好,结构自身重量也有所降低;另外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朝向轻质高强度来发展,预铸的技术开发越来越成熟使得铝材大量的引用在建筑中,所以建筑师可用的元素大大的增加,建筑的形式也变的多样化,建筑的功能也更贴近生活需求。

5建筑的技术与特性

 在材料本身的质感、结构所创造出具有形体感和空间意识表现的技术上,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很注重的方向。艺术表现注重于建筑造型的面和体的表现,这一部分崇尚形式及结构的美是跳出简化建筑外观造型。因此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是根据技术、材料与艺术相结合的精神产生。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与技术包含应同工业化时代条件相互的配合应用,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的革新,摆脱历史建筑样式的紧箍咒放手创造新形式。

6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

 首先现代主义自欧洲开始迅速的向世界各地引导潮流,因社会文化及经济条件的因素产生了建筑创作向美洲迁移而在美国发扬光大。这些都是因为欧洲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先后到达美国,如其中着名的有葛罗毕斯、柯布、密斯、莱特等,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世纪50年代一60年代,现代主义在美国极度的蓬勃发展。就针对以下两位建筑大师设计精神来简单探讨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师(一)。

 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

 柯布的形式法则从设计作品来看显然受了几何形体的影响,在各向立面的诊释,运用了许多立方体及圆柱体形

[1] [2] 

;他说现代建筑构造应由几何精神去解决。例如他在年设计的萨伏依别墅,从这里可以看到现代主义建筑精髓的表现,就是简单的外部装饰和对使用功能的重视,更由于他喜爱面之几何处理。他说:“现代建筑师都害怕各种立面的几何成分。现代建筑构造上的笪侍猓?匦刖?杉负涡稳ソ饩觥!?/p 

 现代主义建筑师(二)。

 密斯·凡德罗(LudwigmiesvanderRohe,年一年)。

 密斯·凡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几乎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年提出的“少就是多”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代表作品有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这座建筑也是代表建筑最初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砖石结构封闭形式,采用开放式的空间使用大量钢柱承重,使得室内空间得以大量变化较为活泼,给人有简洁明快的感觉。充分显示密斯·凡德罗说的“少即是多”,以及藉由新材料、新工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结语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篇5

【关键词】参数化,新形式主义,数码构筑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对中国人来说,“建筑师”的称谓是泊来品,从引入起就带着浓重的西洋味,早起中国建筑师的成长有三种途径:第一自学成材,如南通的近代建筑师孙之厦,靠爬到屋顶上丈量洋人设计的西洋建筑学习设计;第二,在西方开设的“打样间”当学徒学建筑,如武汉近代建筑师卢镛标;第三,从西洋或东洋留学归国从事设计。无论哪一种起源,都与西方有着或深或浅的渊源。后辈建筑师同样把西方建筑文化及设计方法作为模仿的对象,包括西洋历史建筑,现代主义建筑等。现代主义之后的各种流派都成为建筑师设计的基础,因而中国建筑师明显表现出“崇洋”的姿态,这是中国建筑师的过往一种建筑文化态度。但同时,他们中的多数人不甘于模仿西方,从民族自尊的角度出发,试图探索建筑的民族化道路,可惜却将立足点放在传统上,试图复兴中国建筑传统文化来建立中国建筑师的自信,这表现在民族形式,现代乡土设计及片面的环境论等设计思想上。在这方面,中国建筑师又明显地表现出历史传统情节,这是中国过往建筑师的另一种建筑文化态度。简单地将西方与中国传统想结合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单并未超出上述两种基本的建筑文化观,也并未创造真正的中国建筑。

一,新生的设计手段

今天,代表21实际的新学科如信息,生物,环境已经深入影响到建筑领域,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使参数化设计应运而生,它可以使复杂的建筑问题得到比较精确的解答。因而,建筑师有了表现建造的最终形式的真实性的有力武器,同事也为中国建筑师未来的流向提供了指引。

形式,一直都是建筑学讨论和研究的对象,近几年风起云涌的数字建筑运动在某种程度上对传统的基于欧几里德几何的形式原则的颠覆,极端丰富的数字运动暗示着对原有形式命题的重新定义,而且参数化设计正是给这种形式追求赋予了新生的设计手段。

不可否认的是,数字建筑运动对于形式逻辑的强调仍然延续了西方理性的建筑传统。但是由于技术手段的不断变化,从在图板上用笔和尺再现头脑中业已存在的形式(传统CaD工具从某种意义上只是比较高级的笔和尺)到依靠计算机工具创造形式的这一转变,扩充了建筑学形式语言体系,计算机可循环,可换代,具有逻辑“思维”能力,用英国理论家neilLeach最近强调的词来形容,就是具有“智慧”。

这个“智慧”的产生离不开建筑师,由于要将形式交付计算机进行“创造”,建筑师需要清晰解读形式的生成规则。事实上,对省城数学规则的研究在建筑师中是有传统的,SigfriedGiedion曾提到巴洛克时代的工匠就已利用微积分的方式去描述巴洛克的装饰。在计算机时代,建筑师确定规则之后,便以计算机编码语言对形式本身进行描述,或者说,对形式的发生机制进行“再创造”与“深加工”。这一过程就如同计算机本身有了“智慧”。很显然,当建筑具有“智慧”时,其所创造的新形式必然要颠覆原有的形式判断标准。

二,关于数字建筑浪潮下的新形式主义

什么是数字建筑浪潮下的新形式主义判断标准?显然不能用“数字形式”简单去描述和归纳。当数字运动在建筑领域更深入,广泛的层面发生的时候,当数字技术不仅作为工具而使建筑学具有了“智慧”之后,我们应该以新的形式判断标准去描述和解析我们当下的纷繁状况。

英国理论家patrickSchumacher提出“参数主义”一次,试图归纳和总结数字条件下出现新的建筑风格,并且将参数主义至于与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和极少主义筒灯的地位,认为参数主义中介了现代主义之后建筑学中不确定的转型期。他提到,“最近在全球先锋建筑中,出现了一股称谓参数主义的河流。他是植根于数字动画技术的一种风格,最近借助于现金的参数化设计系统和脚本方法而日趋完善”,很显然他一方面强调参数主义是一种新的范式,单同事却把这个范式的名称锁定于“参数”这种特定的技术。因此neilLeach曾指出“(patrickSchumacher)阐述的作品大部分不是由参数化工具生成,因此是非参数化的,更别说这些作品源于前计算时代”,他还进一步指出Schumacher在用“一个相对边缘的计算技术来指代一种全新的建筑风格”。

在中国建筑实践中,很多人往往用“参数化建筑”来简单概括当下的数字建筑浪潮,但是很显然,“参数化”如果按一工具来理解,只是这个河流的一朵浪花。清华大学徐卫国教授提出的“非线性建筑”则具有更加深刻的科学内涵。对这个浪潮的定名留待建筑学者去继续探索,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新技术手段催生的新建筑风格尚无评价标准,甚至连系统的描述方式都没有。

三,数码构筑

建筑的利是发展可视为一种构筑的发展,根据Botticher、Laugier、Semper和Frampton等学者的观察,构筑的概念是从救援的古典时期到晚近的后现代主义逐渐成型的。如同先前的权威论述所言,主要的构筑返利皆建立在史前时期、古希腊时期、中国古代、歌德及文艺复兴时期、现代与后现代时期。

从微观的历史观点来看,构筑的发展表现出另一种生动活力,按照mitchell、Cache和Leach的论点,数码应用李静了前数码,数码与后数码三个阶段。当绘图和建模工具与设计媒体的使用还停留在前数码时代时,antonniGaudi、RudolfSteiner、LeCorbusier和JornUtizon挑战操作形体和思考空间的传统方法,颠覆了传统的构筑方式,虽然当时的设计媒体尚未数码化,但设计方法与思考迫切需要数码的设计方式来解决,换句话来说,他们正是前数码作品。

自从FrankGehry、petereisenman、Greglynn、UnStudio、Foa、deCoi等建筑师的作品涌现后,构筑才真正进入新阶段。数码媒体成熟地应用到建筑构筑技术,为设计思考带来了完全解放,这也得力于建筑师、工程师等在数码时代的实验和研究,他们使得大部分的数码技术与数码过程,在建筑实践中变得愈来愈标准化。而在后数码时代中,许多致命建筑师,如扎哈哈迪德,库哈斯,Som等,开始运用数码工具,建筑的数码构筑逐渐走向普及化,从而为新形式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新形式主义”是使用数字技术手段在形式命题上的全新解析。“新形式主义”意味着一个新建筑时代的到来。这种新形式主义绝非计算机中的虚拟,物化的技术手段意味着它仍然以一种唯物主义的物质形式存在,使我们生活在“新形式主义”物质中。虽然似乎无法回避数字形式是一种新的建筑范式的讨论,我们也意识到从实践层面来看,当下对技术手段的拥抱比对形式的研究和讨论来的更加紧迫和金企鹅,但是我们仍然为这种技术在突破原有形式理解上的能力而欢欣鼓舞。

【参考文献】

SigfriedGiedion.Space,timeandarchitectur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41

陆绍明,当代建筑叙事学的本体建构——叙事诗也下的空间特征、方法及其对创新教育的启示。建筑学报,2010(4):1~7

城市建筑no.842011.09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篇6

摘要建筑装饰艺术是连接建筑设计艺术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要明确其从属于整体建筑的地位,力求与建筑整体的和谐,另一方面又不能忽视其在美学价值上的完善和升华。本文以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建筑为例,明确建筑装饰设计的地位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审美意境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

林徽因在《平郊建筑杂录》中曾对建筑艺术带给观者的审美感受做了这样的阐释:“建筑意”中的“意”的含义,应该等同于“意境”的概念,而“意境”则是东方审美活动的核心,是高品位审美理想,离不开“情景交融”,“形神合一”,比如“喜气写兰,怒气写竹”之类。西方美学理论对这种现象也进行了相关阐释,“以享受的自我与观赏的对象交融,即自身情感与对象形式的合二为一,称为移情”。作为增加美感的建筑装饰设计,同样需要移情,使要表达的某种意义自然被领会和感悟。因此建筑装饰设计集审美和表意于一体,对于整个建筑设计而言,有着提升“意境”的作用。为了更近一步明确和重视建筑装饰设计在建筑中的地位,本文就建筑装饰设计的审美与表意功能进行逐层阐述。

一建筑装饰设计的三个层次概述

第一层次:实用性与功能性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来源于生活,同样,建筑装饰艺术也必然不是为美而造。建筑装饰的形制依附于自然环境而出现,并满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需要。简而言之,建筑装饰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是其存在的基础。建筑装饰设计的守则与工艺技术,要根据建筑本体的构造与材料来确定,力求建筑装饰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完备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存在美学价值。实际上,建筑装饰是一种实用艺术,正如R・阿恩海姆所说:一直酒杯是用来饮酒的,因此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看还是要表现出盛与斟的有限功能来,并且这样做时还必须依照一种适合于宴会的特定方式。如果这样一种器皿超出了其有限的功能,如果它觊觎成为绘画或雕刻作品,我们就会感到为难并疑惑这是否出自糟糕的审美趣味。

建筑如同酒杯,在满足了功能与构造需要的前提下,适度的装饰设计才有价值。例如,我国的北方民居建筑一般多用砖瓦黄土作为建筑材料,西北地区是窑洞,东北地区是土坯房,而在南方,民居除了采用青瓦覆顶,由于气候湿润,植被茂盛,以砖砌墙外,大量的建筑材料都是木材,所以说,自然环境的特征决定着建筑的形制,作为建筑细部设计中的建筑装饰同样如此。

第二层次:审美作用

正如第一层次所说,当建筑装饰依托于自然环境产生后,美学价值便在其功能性与实用性完备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从这一层面来讲,建筑装饰或寓于结构之中,或以一种附加的形式出现,追求美学与力学的和谐统一,带给建筑整体视觉上的逻辑性,可以改变人们对建筑的感受,从而表达建筑的灵魂。例如在我国古代建筑绘画中,常常看到院墙建筑的大门上方有一个突出的屋顶,这个屋顶起初是用来遮日挡雨,就是我们所说的“门头”。随着建筑文化的发展,门头上开始出现吻兽等装饰物,甚至后来渐渐失去遮日挡雨的功能,而成为一种单纯的建筑装饰,这也是门头的体积越来越小的原因。此后,屋檐下的装饰越来越复杂,但始终保持对称协调,优雅而不繁冗。这都体现了人们在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从追求实用性和功能性,转向重视建筑装饰的审美作用。

同样,在西方,建筑师们为了满足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而建造的威尼斯总督府也是如此,它起初头重脚轻的建筑形态十分不协调,但是建筑师利用巧妙的建筑装饰设计,把其厚重的体量感用红白大理石的西方格子削弱掉,从而使得整个建筑看起来十分轻巧,被誉为中世纪最美丽的建筑之一。由此,建筑师在建筑设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艺术加工经验,渐渐成为建筑装饰的规范,例如我国古代的《营造法式》中,就将建筑装饰的斗拱形制在实践经验基础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总结。当然,这些法则并不是不可修改的,而是需要随着不同环境、建筑形制和规模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第三层次:表意作用

建筑装饰虽然依托于建筑本体,并有其实用性与功能性,但是不同建筑师选择的不同装饰工艺和装饰材料,却影响着建筑本体的艺术氛围和情境,在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建筑师本体感受并影响着观赏者。我们常常称之为“意境”。就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而言,其意境之美无处不在。园林的表现手段不仅仅来自于建筑,更依赖于山、水、花木、石窗等建筑细部的装饰,在三维的立体空间内,强调整体的和谐之美,把中国古代“天人之际,合二为一”宇宙观最为直接地表现在人们面前,使得观赏者在欣赏过程中,体会到和谐之美。又如利用建筑装饰设计来表现民族文化的华盛顿国会大厦的柱式,本杰明・亨利・拉特罗伯抛弃了传统的莨菪叶饰纹样,代之以美国本土的植物纹样,如玉米和烟草。这都是文化植于建筑中的典型例子。

二建筑装饰设计与建筑本体的关系

从建筑装饰与建筑本体的关系,可以把建筑装饰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建筑本身的结构、构造等进行修饰与艺术加工的建筑本体中的装饰;一种是附加于建筑本体之外,已经脱离建筑本体而存在,具有独立的审美特性的建筑本体之外的装饰。

1建筑本体中的装饰设计

建筑本体中的装饰设计自身也分为两种情况:装饰结构化与结构装饰化。装饰结构化,顾名思义,就是将装饰寓于结构之中,作为建筑结构构思过程中的一个部分,从而使得建筑形制具有象征之美。黑格尔也称其为象征建筑,文丘里称其为表现建筑。意指这种建筑装饰设计寓于建筑本体之中,又高于建筑本体本身的象征意义,而成为建筑空间与建筑结构、建筑构造的主宰者。从这个层面,可以把现代主义建筑装饰设计的失语看做建筑构图的一个部分。结构装饰化是对结构本身进行的修饰和润色,寓装饰于结构,展现内在的美感,实质上是赋予结构装饰性。材料本身所富有的属性,包括质感和肌理独具装饰性,或者对建筑部件之间相互结合的部位进行装饰,都属于结构装饰化这种情况。

2建筑本体之外的装饰设计

前文已经提到,在审美价值上,第二种装饰设计是趋向独立的。它同样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建造的装饰,为了装饰而装饰,为了艺术而艺术,完全与建筑装饰本身的功能性与实用性无关。文丘里建筑理论中为了表意而夸张使用的符号、标语等文字,实际上都属于这类建造的装饰。另一种是附加的艺术,主要包括纹样与文字,例如中国古典建筑的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等,都是这类附加艺术。

3二者的关系

一般来讲,建筑本体之外的装饰设计都是经过建筑本体中的装饰设计过程演变而来的,在演变过程中前者渐渐取代后者而独立成为审美客体,这无疑体现了审美的滞后性。二者比较来说,前者可以脱离建筑本体独立存在,后者反之,前者容易受到社会文化、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趋于变化,甚至在强调移情与意境的情况下,其所表达的意义也会发生改变,后者反之。

三现代主义建筑装饰设计关于审美与表意的阐述

现代主义建筑受“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思想影响,而造成建筑装饰设计“意义的模糊”,即意义的缺失,建筑装饰的表意功能实际上已经不存在,形成一种重审美而轻表意的倾向。在建筑装饰设计泛滥的19世纪末的西方,折中主义建筑中,虚假的巴洛克、文艺复兴和哥特式建筑的装饰设计已成为社会名利的工具,资产者用于炫耀浮夸,无产者用于掩盖颜面。很多建筑师认为,这是建筑装饰设计观念的颓废表现。这种现象与现代之前的建筑装饰观念产生了颠覆性的反差。弗兰西斯・科达科的论述阐明了其中原因:装饰的概念与程序相关,现代的形式语言赋予了现代建筑新的程序感。传统价值观认为,只有诚实、正直的事物才是有用。而现代的价值观却颠倒过来了,只有有用的的事物才是诚实、正直的。这种翻转的观念,导致了现代建筑对装饰价值的怀疑。

对于现代文化与设计而言,装饰要传达和揭示“事物”内在品质的作用不再有其必然性。因为“事物”仅仅是一种物质化的产品,装饰的价值完全是由技术来衡量的,而技术作为一种体系趋向于掩藏起内在的品质。装饰的重要性只有在“事物”不仅仅被视为一种工具或者产品时才会存在。然而物质缩减为工具,正是现代技术作为人类“手的延伸”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按照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或者经济理性的价值观念来说,装饰根本没有存在的意义,因此,现代主义建筑摒弃了装饰而转向功能的追求,放弃了意义而转向空间的追逐。例如:坚持至上主义的扎哈・哈迪德的诸多作品坚持对纯感觉的表达,不去追求真正的社会标准,也不探求思想意识,而是通过赋予绘画以外的表达形式,创造出新的形式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她设计的香港山峰俱乐部就是一部三维的至上主义作品,恰恰完成了马列维奇希望将形式逻辑推广至建筑艺术等三维领域的愿望。

但是由于建筑师拒绝让作品与使用者和群众进行交流,导致了交流的障碍,使现代主义建筑陷入一种意义模糊的境地。这正是现代主义建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即无视社会文化标识的需要,忽视了建筑应该表达人的社会地位、历史传统、社交方式、宗教信仰等等。现代主义建筑对人文关怀的忽略导致了厌倦感,从而使得很多建筑师开始承认传统建筑的表意功能的作用。意义模糊带来的诸多问题最终导致了一场诸多领域的文化变革,重视意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应运而生。

四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关于审美与表意的阐述

文丘里认为传统建筑并不像现代建筑重形式轻表意,而是具有象征的传统和交流的功能,它与绘画和文学一样,通过特有的符号表达自己的意义。而建筑装饰理所当然应该为建筑结构服务,装饰物的本质上就是一种依附的艺术形式,构建装饰物就是使它自治,就是产生一个自足的审美客体,任何有关建筑将其主要任务视为创造一个自足的审美客体的想法,都将产生结构性装饰物。为此,文丘里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中,把自己的费城协会大楼与现代主义建筑师鲁道夫的纽黑文克劳福公寓作比较后,宣称自己的建筑是“意义”建筑,鲁道夫的是一座表现建筑。同时他认为,建筑是装饰符号的庇护所,装饰包含某种信息,能传递意义,具有文本属性,而文本建筑是反空间的,它是含有支配空间的信息的建筑。信息作为建筑和风景中的一个要素,支配了空间,让意义战胜缺乏意义的东西。

詹克斯在《后现代建筑语言》中指出:“后现代的一半是现代,一半是别的什么(意指传统建筑)其特色是企图把建筑艺术表达得既能与大众做‘建筑语言’的交流,也能满足人数不多的内行人的口味。”这里文丘里强调的“意义”和詹克斯指出的“建筑语言的交流”,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对表意非常重视,这与现代艺术的为艺术而艺术带来的“意义模糊”相反,后现代的建筑装饰设计对意义表达的呼唤,摆脱了现代主义建筑意义模糊的困境。

然而,后现代主义在追求表意的过程中,却过分夸大了符号、标语等文字的意义。文丘里曾这样论述过:“现代建筑师放弃了把绘画、雕塑和平面造型与建筑相结合的象征主义传统。醒目的埃及门楼上精美的象形文字、罗马楣梁上的原始铭文、圣阿布莱厄纳的镶嵌画、乔托教堂里无处不在的雕花、围绕哥特式入口的被祀奉的天使们、甚至威尼斯别墅里梦幻般的壁画,都包含了比装饰建筑空间更多的信息。”商业社会里,这些被夸大的符号和标语更能引来人们的关注,从而更加助长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偏向用这些符号与标语来直接代替人的主观体验的趋向,渐渐使得这些代表着建筑意义的符号和标语名不副实,脱离了建筑本体而存在,失去了建筑装饰本身的实用功能,导致了建筑的形式主义的泛滥。

参考文献:

[1]陈瑞林:《20世纪装饰艺术》,山东美术出版社,2001年。

[2]杭间、张夫也、孙建君主编:《装饰的艺术》,江西美术出版社,2001年。

[3]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4]刘育东:《建筑的涵义》,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

[5]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作者简介: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篇7

关键词:建筑,技术,现代主义建筑思想

abstract:thispapersummarizesthehistoryofmodernism'sarchitecturethought,abstractsthebasicconnotionofmodernismthoughtbycomparingandanalyzingvarietyofarchitecturaltheory,fromdeeplyanalyzingtheeffectofmoderntechnologyanditsdevelopmenttotheformingofmodernismthought,theautherstrytodissectthetechnologypenetratesarchitectureonallaspects:space,structure,form,function.Soastobringingoutthetechnologicalessenceofmodernism'sarchitecturethought.

Keywords:architecture;technology;thethoughtofmodernism'sarchitecture

技术哲学研究的经验转向,意味着我们要从脱离具体技术、脱离现实、脱离历史的空洞而抽象的话语与境中走出来,把哲学之思投入到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事物上去。这样做并不是要把技术哲学变成一门实证学科,而是要在历史与现实的沃土之中,开出有根的技术哲学的思想花朵。本着这样的立场,我们把思维的目光投向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企图通过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形成的历史概述,以及通过对建筑理论界多种观点的比较和分析,抽象出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内涵。进一步分析现代技术及其发展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形成中所起的作用,试图揭示技术对现代建筑在其空间、结构、形式、功能中的全面渗透,由此澄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技术本质。

1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概述

1、现代主义建筑产生历史简述

从时间上来说,现代主义建筑主要是在20世纪发展起来的,但如果从思想渊源来看,应该说早在19世纪就已经有这种思潮的孕育了。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及其建筑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说经历了荫芽、发展、高潮三个历史阶段。

萌芽:在欧洲,探求新建筑的运动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德国著名建筑师辛克尔原来热心于希腊复兴式建筑,由于处于资本主义大工业急剧发展的年代,他为寻求新建筑的萌芽,曾多次出国考察。辛克尔认为一味模仿古典是不够的,新的时代需求新的建筑形式,古典的形势是属于古典时代的,因此,他认为建筑上和建筑思想上应该有一个本质的改革,以新的形式来达到新的时代需求。法国建筑家理论家科萨.达利和德国建筑家戈特弗里德.萨姆帕尔在19世纪中期也提出类似的看法,认为建筑形式和建筑思想应该出现改革,以新的形式和方法来体现新的时代特征。

发展:在欧美真正在创新运动中有较大影响的则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芝加哥学派等。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工艺美术运动”遵循拉斯金的理论,主张在设计上回溯到中世纪的传统,主张设计的真实诚挚、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设计装饰上从自然形态吸取营养。代表人物莫里斯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奠基人,其探索重点恰恰是要取消工业化造成的恶果是要否定现代设计赖以依存的中心——工业化和机械化生产,目的是通过中世纪的、哥特的、自然主义的三个来源,来挽救在工业化咄咄逼人、过饰风格横行霸道的时刻的设计精神。

到了世纪之交,工艺美术运动变成一个主要的设计风格影响因素,促使欧洲的另外一场设计运动——“新艺术运动”的产生,直接影响了建筑形式的改变。其目的是想解决建筑和工艺品的艺术风格问题。反对历史的样式,想创造一种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其装饰主题是模仿自然界生长繁茂的草木形状的曲线,凡是墙面、家具、栏杆及窗棂等装饰莫不如此。由于铁便于制作各种曲线,因此装饰中大量运用铁构件。虽然仅流行一时,它仍是现代建筑简化与净化过程中的步骤之一。

在新艺术运动影响下,在奥地利形成以瓦格纳为首的维也纳学派,指出新结构、新材料必导致新形式的出现。另一位建筑师鲁斯提出“装饰就是罪恶”,反对把建筑列入艺术范畴,主张建筑以实用为主,认为“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芝加哥学派以高层建筑得名,它在工程技术上的重要贡献,是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在建筑造型上趋向简洁与创造独特的风格,明确反映了为适应工业时代的形式。其代表之一沙利文是现代建筑的重要先驱,提出“形势追随功能”的口号,为功能主义的建筑设计思想开辟了道路。其功能的含义包括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本身的表现、建筑形式的象征性功能等。沙利文对于建筑与整个大环境的协调要求是走在时代前面的。

1907年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以贝伦斯为代表,支持建筑的新思潮,主张在建筑设计上创新,使功能、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并满足当时社会的要求;大力宣传和主张功能主义和承认现代工业。其作品——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被西方称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高潮:比较早提出现代主义设计和建筑基本思想的包括奥地利人阿道夫路斯、亨利凡德费尔迪和彼得贝伦斯等人,在以上这几位现代建筑先驱的思想影响下,年轻一代的建筑家开始成熟起来,出现了真正完成了现代主义建筑体系和思想体系的大师——其中最具有世界影响意义的德国设计家、教育家格罗庇乌斯、密斯、瑞士建筑家、理论家勒柯布西耶和芬兰建筑大师阿尔托,加上美国的赖特,他们五位大师组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设计和设计教育力量,通过建筑实践和教育实践,冲破了禁锢人们思想数千年之久的传统建筑、传统设计和传统美术教育体系,建立了崭新的体系,新建筑思想、新建筑原则、新建筑教育体系终于得到确立。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现代主义成为国际建筑的标准风格,成为设计上的国际主义风格,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建筑面貌,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城市面貌,改变了都市天际线的形式,影响迄今依然非常有力。

2、建筑界关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陈述

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旗帜下的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多得几乎数不胜数,在此只选择那些富有影响的人物来了解他们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

提出现代建筑思想的重要人物之一是法国建筑师勒杜克,论及对未来建筑的看法,他认为现代工业建筑材料将对建筑带来决定性的影响:钢铁、玻璃和混凝土已在19世纪广泛应用,在不远的未来将彻底改变建筑的面貌,因此必须从如何找到适宜新材料的使用和表现手法上着手,而不是泥古不化的抱着古典形式不放。他也提到新的建筑必须为新的社会和经济条件服务。但思想总是走在前面,他没有能够提出什么是未来的建筑形式。

沙利文是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先驱,他能够突破传统,采用新的建筑材料和方法,特别是采用钢结构取代传统的墙承力结构建造高层建筑。他提出“形势追随功能”,其功能的含义包括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本身的表现、建筑形式的象征性功能等。沙利文主张在传统继承上的发展和变化,为新时代设计新建筑。

美国建筑家赖特现代义建筑重要奠基人之一,将沙利文的现代建筑方法和思想发扬光大,提出了自己的有机建筑理论(organicarchitecture)、提出现代建筑与自然形式应该具有内在的关联,在自己的设计中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形式和功能的协调性。他将沙利文的“形势追随功能”发展为“功能与形式是一回事”(fromandfunctionareone),表明了他的功能主义的立场:认为功能与形式在设计中根本无法分开。他认为建筑的结构、材料、建筑的方法融为一体,合成一个为人类服务的有机整体。因此,他反复强调的“有机设计”其实就是指这个综合性、功能主义的含义。

德意志制造联盟奠基人穆特休斯与费尔德关于现代设计之争影响深远。穆特休斯认为现代设计应是一个科学的、技术的、可量化的过程,因此必须采用标准化作为整个活动指导中心,而非一个自由发挥过程。大部分的新生代设计师、建筑师,如格罗庇乌斯、密斯等等都支持这一立场,德国,乃至欧洲的建筑设计因而得以走向理性发展之路。

格罗皮乌斯是现代主义建筑教育和设计最重要奠基人之一。他早期非常崇拜机械,坚信机器会改变我们的时代,甚至会改变人们对于生活问题的看法和传统立场。战后他认识到机器亦具有消极的一面,开始产生通过设计教育实现设计大同的社会乌托邦思想。他明确提出新的设计学院(包豪斯)的宗旨应该是:“创造一个能够使艺术家接受现代生产最有力的方法——机械(从最小的工具到最专门的机器)的环境。”包豪斯成为集当时西方现代设计、现代建筑、现代艺术思想大成的中心。

密斯是现代建筑主义建筑的设计大师,通过一生的实践奠立了明确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提出了“少就是多”的立场和原则,他终生追求所谓的“单纯”建筑,达到甚至可以违反功能要求的地步。密斯受贝伦斯和辛克尔的影响,毕生追寻一种国际主义的风格,一种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化的、批量化的建筑风格,通过现代技术条件,他达到了这个无论是辛克尔还是贝伦斯都没有可能达到的理想。

勒柯布西耶是现代建筑、现代设计、现代城市规划的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对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体系的形成,对于“机械美学”思想体系的形成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柯布西耶在他的第一本论文集《走向新建筑》的一开始写道:“一个伟大的时代开始了,这中间存在着一种新精神”,“工程师运用经济法则和数学计算及管理学把人们和宇宙的自然法则调和一致”。他宣称,设计和写作一样,应该建立在科学和所谓的“放之四海皆准”的法规中,相信“有统一意图的章法和设计精神”可以促成集权的现代主义。他主张设计上建筑上要向前看,否定传统的装饰,他认为最代表未来的是机械的美,未来的世界基本是机械的、机器的时代,房屋是“居住的机器”。

在上述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们众说分云的陈述中,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共同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

2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内涵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并不是上述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们个人创造的结果,它的产生存在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的背景。从文化的意义上讲,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是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主义从20世纪初开始直至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产生之前,几乎成为席卷全球的主流文化,它以其革命性、民主性、个人性、主观性、形式主义性、技术性、工具性、理性化等等鲜明的特征,几乎涉及文化意识形态的每一个角落。作为现代主义文化重要组成的现代主义建筑,尤其在二战后发展成为国际主义设计风格,以其不可阻挡之势遍及全球,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还没有哪一种设计风格能够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深深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乃至于生存方式。

尽管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不是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们的个人创造,但是,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赖特等建筑设计大师、建筑理论家、教育家作为公认的现代主义建筑的领头人物,他们的建筑思想可以说包含着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基本内容。具体来说,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基本内涵可归结为如下几点。

1、反历史反传统:概略地说,从古希腊、古罗马直至19世纪,西方的石材结构、工匠技术、源于罗马的建筑规范和建筑理论的美学体系,构成了西方建筑的传统。两千多年中,建筑发展极为缓慢,建筑的更替一直包容在这个传统之中。所谓的变化也主要发生在建筑形式上、美学风格上,古典主义的形式美学成为传统建筑最核心的要素,建筑设计属于美术的范畴。早在19世纪,建筑界一些具有前卫意识的有识之士,在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急剧变化这一情形的感召下,就开始反对传统,渴望新建筑。发端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首先以剧烈的反传统的姿态登上了建筑舞台。认为建筑必须是时代的代表和体现,时代在巨变,传统建筑风格的世代不变或断章取义的拼凑和折中都是矫饰的、虚伪的、病态的、不健康的、不诚实的,甚至认为附着于传统形式的“装饰即罪恶”。他们要割断历史,割断文脉,走向新建筑。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是在同传统的抗争中形成的。

2、功能第一: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市场经济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多样化的发展,由此对建筑提出了多样化的功能需求。从拉斯金开始,强调建筑要为社会服务,建筑设计与美术是两个不同范畴,设计要以实用功能为核心,反对“为形式而形式”;沙利文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功能第一的思想。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中更是强调功能为设计的中心,注重设计的科学性、方便性、经济性和效率性,重功能轻形式。因此,现代主义建筑又被称为功能主义建筑。

3、技术至上: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给建筑的营造提供了新的手段,现代主义建筑们毅然采用工业建筑材料(如水泥、玻璃、钢材等等),改变建筑的基本结构(如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悬索结构等等)及建造方法(如采用大量预制件、现场组装等等)。这些做法使得建筑营造,从传统的以工匠技巧为基础的手工艺转变成以结构力学、工程理论为基础的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建造过程本身成为技术过程,成为工程科学管理的过程。

4、理性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中理性主义表现在:(1)在设计上强调现代设计应是一个科学的、技术的、可量化的过程,因此必须采用标准化作为整个活动指导中心,而非一个自由发挥过程。勒柯布西耶甚至认为可以形成科学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设计理性法则;(2)在施工上把建造过程视为在力学、工程学等理性原则指导下的技术过程、工程科学管理的理性化过程;(3)在建筑的使用上,把使用者视为纯理性的人,按照人体工程学去构造他们的使用功能;(4)在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追求筒单的、冷漠的、数学的理性美。密斯提出“少就是多”的口号,为了“极少”甚至不惜违反功能。(5)使用工业材料,大规模的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可减少成本,增大产出,符合少投入多产出的经济理性原则。

5、机器美学:以勒柯布西耶为主的许多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都非常崇拜机器,在他们的世界观中,未来的世界基本是机械的、机器的时代。导致他们在建筑设计上、城市规划上提倡对机器的模仿,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一书中说,新建筑创作的精神来源于汽车与飞机,而只有结构工程师才真正能够把这两者的精神,通过工厂技术引入到建筑之中来,甚至提出房屋是“居住的机器”。这里暗含着勒柯布西耶把人视为“机器人”的主张。

6、精英主义与大众精神: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多数是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主张不为少数权贵、精英服务,提倡为大众服务的精神,但他们自己是少数精英,却企图拯救众生。在勒柯布西耶的言行中,这种精英主义与大众精神之间的矛盾,设计中个性化与强制化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一方面,他强调个人感觉第一,强调民主化,为大众服务;另一方面,他又把其个人感觉强加于大众,强调国家要对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要强权领导、专制设计,希望国家领导与建筑师之间建立一种联合、对话关系,由专家来治国。认为公众见识短浅,只有他们这样的精英、专家才能给大众创造美好的社会。这是一种由精英领导,不为精英服务,而强制性地为大众服务的新精英主义。

7、普适主义:既然现代主义建筑是按照“放之四海而皆准”理性原则进行设计的,按照技术理性、规则、程序,使用工业材料和工程结构来实施的,其功能是为普遍化的理性人服务的,其形式是具有普适性的筒单几何形体,那么这样的建筑显然就排除了民族性、地方性、人文性和情感性,而具有普适主义的性质。二战后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成国际主义建筑,这种普适主义是重要的思想因素之一。

8、乌托邦理想:勒柯布西耶的乌托邦理想主义,表现在他希望通过为大众服务的现代设计来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良好的社区,改变社会现状,以避免流血的社会革命。格罗皮乌斯早期的理想主义表现在对机器浪漫主义的热情上,战后他认识到机器亦具有消极的一面,开始产生通过设计教育实现设计大同的社会乌托邦理想。密斯则是形式上的柏拉图式的理想主义等等,总之,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普遍怀有“建筑可以改造社会”的乌托邦理想。

3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技术本质

我们把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基本内涵归结了上述八点,但思想还不能仅仅停留于此,我们须进一步从哲学的视野来追问这些思想的本质。从上述的八点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与技术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是否可以从技术来解释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本质呢?或者反过来,如果说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以技术作为其本质,我们又如何来加以解释呢?我们从如下方面来加以研讨。

一、技术与传统建筑的关系

长期以来,在被西方建筑界奉为经典的古罗马建筑理论著作《建筑十书》中,其作者维特鲁威提出了建筑的三大要素:美观、实用、坚固,也就是说建筑的本质是从这三大要素来规定的。这一思想在西方两千多年的建筑传统中一脉相承。美观涉及建筑造型比例是否给人带来愉悦的审美形式方面;实用涉及建筑的使用是否便利的功能方面;坚固涉及建筑的构造、结构、材料、制造等方面。古罗马全盘继承了古希腊哲学,维特鲁威也同样会受到古希腊哲学影响,我们不妨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来解释他的建筑思想,按照“四因说”,解释事物的因果关系包括形式因、质料因、目的因和动力因,涉及审美形式的美观可以看成形式因;涉及使用目的的实用功能可以看成目的因;涉及构造、结构、材料的建造过程及结果可以看成质料因和动力因。只有“四因”联为一体才能构成事物显现、产生的原因也即事物的本质。建筑师或建筑工匠以实用功能为目的,以美观为形式,利用各种材料和工具、按照一定的结构、遵循一定的构造法则,也即把美观、实用、坚固三大要素结合为一体,才能把建筑房屋制作、生产出来。

在古希腊语中,“生产”一词叫做tikto,它与“技术”(techne)一词同义,对古希腊人来说,“技术”意思既不是艺术,也不是手工艺,而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让某物作为此物或彼物进入在场者中显现出来。也就是说,“生产”或“技术”的意思是“让显现”。这层意思自古罗马以来就遮蔽在建筑营造法式之中,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大量记载和论述了古罗马时代的建筑营造法式和利用工具、机械的制造技术。海德格尔认为:后世把techne译为技术,并仅从狭义的营造、制造方面去规定技术,遮蔽了技术本身具有的“让显现”的原意。于是,从制作、制造方面去规定的技术就成了营造建筑的手段,技术与建筑的关系也就演变成了手段-目的关系。按照“四因说”,形式因是事物的本质,其它三因从属于、统一于形式因。建筑本应以实用功能为目的,但传统上把形式因作为事物本质的思想,以及在传统社会中,建筑是为统治者、权贵们等少数人服务的,形式对于显示他们的权势、地位和奢华的生活方式来说更加重要。于是实用功能退居其次甚至被忘却,而形式风格转变为建筑的目的,构成了传统建筑的本质。在本应联为一体的建筑三大要素,处于彼此分离的状态,独有美观突显出来成为目的,实用退隐下去,而坚固仅仅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并与目的相分离。建筑与技术的关系由此构成了手段-目的模式关系,形成了统治西方两千多年的建筑传统。可以说,传统建筑的本质是审美意义上的形式风格,而不作为手段的技术。

二、现代技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全面渗透

在探讨建筑本质的思路上,20世纪的建筑师、建筑史学家、理论家除了因袭维特鲁威建筑三大要素的基本思想,并把它们转化成了“形式、功能、结构”这样的现代语言之外,最具革命性的变化是发现和形成了“建筑空间”的概念,格罗皮乌斯说,建筑意味着把握空间。把“空间”作为建筑的第一基本要素,作为建筑的主角,空间统摄着“形式、功能、结构”三大要素,并与它们一起构成了探讨现代建筑的四大要素。科学的发展以及工业革命,使技术从基于经验的简单工具、手工制作转变为应用科学理论、以机器为实体、以程序化知识为过程的现代技术。在现代的意义上来研讨技术与建筑的关系,意味着我们要从现代技术对现代建筑四大要素的作用、影响和渗透来加以说明。

(1)技术与空间:关于建筑空间,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家们的具体观点众说不一。吉迪翁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受到启发,提出“空间-时间”的新概念作为建筑的基本要素;有人甚至根据非欧几何来讨论建筑作为“第四度空间”、多维空间等等。诺伯格舒尔兹在其《存在空间建筑》一书中总结了五种空间概念:肉体行为的实用空间;直接定位的知觉空间;环境方面为人形成稳定形象的存在空间;物理世界的认识空间;纯理论的抽象空间。建筑空间属于哪一种空间呢?总的来说,绝大多数建筑师主张从长、宽、高三维欧几里德几何来理解和设计建筑空间。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空间论也是从抽象的数学空间、客观的物理空间来理解和规定建筑空间的。勒柯布西耶认为几何学是理性动物的语言,当人类精神同几何学规律相一致时,精神便找到了自己的家园。密斯的模数空间、中性流动空间;赖特内外结合的空间;勒柯布西耶的柱支撑结构形成的开放空间等等,都把建筑空间看成是欧几里得几何空间的机械组合。这种基于科学的建筑空间论本质上是基于技术的,这不仅仅在于几何空间的机械组合上依赖于技术。更深刻的在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上,一般认为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海德格尔却认为,不是科学决定技术,而是技术决定科学。因为现代科学是依赖于实验技术的科学,技术不仅仅是实验手段,技术以它展现自然的方式规定着科学对自然的认识,当然这并不等于具体的技术不能应用科学。从历史发生上说,科学先于技术,但从本质起源上讲,科学认识事物时,是在先存的技术框架之中去展开的。想一想几何学的起源,它不正是在丈量土地的测量技术之中诞生的吗?在科学技术化的当代,科学基于技术不难理解,同样,基于科学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空间论,本质上基于现代技术也是合理的推论。

(2)技术与结构:在传统建筑中,技术作为手段仅通过“坚固”这一要素与建筑相关联。当现代技术以结构力学、工程理论替代经验,以水泥、玻璃、钢材等工业建筑材料替代石、木、砖瓦这些自然材料,以钢筋混凝土结构、钢铁结构、悬索结构等现代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石材、砖木结构,以采用大量预制件、现场组装和采用大型机械设备进行施工替代传统手工营造,水、暖、电各种技术设备的发明应用……,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都使得作为手段的技术显现出来,建造过程变成了技术过程,变成了工程科学管理的过程,结构变成了技术本身。在反对传统建筑“为形式而形式”、以形式为目的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中,有人甚至要把结构当作建筑的目的,也即要把传统上作为手段的技术当作目的,强调“忠实于结构来表现这些新材料”,申明钢和混凝土完美的代表着建筑的强度,是建筑的骨骼。玻璃闪烁的面纱,是骨骼外面的表皮。建筑要以结构来创造前所未有的空间和形式,要书写钢筋混凝土的诗篇,要表现结构、表现材料,也即要表现现代技术。

(3)技术与功能:从人的物质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出发,在人与建筑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来讨论功能,通过建筑功能的作用来展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需要可分为生理的、心理的、个人的、社会的、行为的、观念的等等诸多方面,建筑以其物质结构从自然空间中划分和创造出建筑空间来满足人的需要,从而使建筑功能构成人与建筑之间的效用关系。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建筑的基本功能是对环境进行控制,成为环境气候的“过滤器”,制造出适于人生产、生活的“人工空间”。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建筑的基本功能是为人的生产、生活以及各种社会活动提供交往空间。人的需要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变化的,人类有历以来最大的变化是由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工业革命和商业革命带来的,它们使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封建社会转变为市民社会,因而要求传统建筑转变为现代建筑,要求现代建筑的功能产生满足现代生存方式多样化的效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对功能(尤其是物质功能)的注重与强调,使在传统建筑中被遗忘功能要素突显出来,回归到建筑首要目的的本位上,并提倡为大众服务等等,都是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的。在技术与功能的关系上,技术不仅在于带来人的生产、生活的多样化而提出新的功能要求,更重要的是渗透于功能之中,使功能发挥效用。彼得柯林斯区分了建筑中的四种功能主义:比拟于生物;比拟于机械;比拟于烹调;比拟于语言。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中的功能无疑是比拟于机械的功能主义,房屋是“居住的机器”,勒柯布西耶的这句话是技术功能主义最典型的宣言,他把从技术得到的教益归纳为三点:第一,一个明确规定的问题自然会找到它的解决办法;第二,因为所有的人全具有同样的生物组织,他们全具有同样的基本需要;第三,像机器一样,建筑必须成为一种适合于标准的通过竞争选拔出来的产品,而这种标准则必须由逻辑分析与实验来确定。既然人及其需要可以比拟于机器来规定,既然建筑就是住人的机器,那么建筑的功能必然是机器的功能,也即是技术的功能。

(4)技术与形式:在传统建筑中作为首要目的的形式,如今让位于基于技术的空间、结构、功能。形式风格不仅退出建筑的中心地位,而且以装饰为主的传统风格形式,从希腊式、罗马式、文艺复兴古典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罗可可式到各种各样的折中式,都不可能附着在现代主义的建筑之上,成为一种装饰,“装饰即罪恶”,必须把它们彻底抛弃。新建筑呼唤着非装饰性的新形式。但是这种新的形式从何而来?19世纪探索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驱们正是为此而困扰。20世纪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从新建筑本身的结构、功能中找到了新形式的源泉,并且认为唯有从新建筑本身的空间、结构、功能中产生的形式,才是真实的、健康的、必然的形式。新的形式必然以表现空间、结构、功能的简单几何形体及其机械组合、必然以表现工业建筑材料的质感和色彩,以单一、冷漠、精确的方式显现出来。既然现代主义建筑的空间、结构、功能三个要素本质上源于现代技术,那么从这三个要素而来并表现着它们的形式,在本质也同样源于技术。研究传统风格形式的建筑美学、艺术哲学转变成了机器美学、工程师美学也即技术美学、技术哲学。

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技术本质

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中,从世界观到人本身及其需要,从建筑设计到建造过程,从建筑的空间、结构、功能到形式四大要素,都全面被现代技术所渗透。如今,传统建筑中技术与建筑的手段-目的的关系模式彻底瓦解了,三大要素分离的状态结束了,四大要素都全面统一在现代技术之中。现代主义建筑及其思想的本质从传统建筑的形式风格本质转变成为现代技术本质,我们甚至可以说现代建筑已经成为了技术本身。这是技术扩张的胜利,这是技术“座架”本质的展现,这是建筑技术化的必然结果。

在这技术化的建筑中,在这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丛林里,在这割断了历史、文脉,割断了地方性、民族性,排出了人的情感和人文精神的建筑机器里,我们能够在此定居吗?我们能够以此为家园吗?人类会不会已经陷入了一种无家可归的状态呢?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Ge-Stell),它以挑战、促逼、订制、规程、校准的方式把自然与人都摆置在其中,转化为“持存物”。但是在这种“座架”的本质中却隐藏着使人异化的危险:“作为命运,座架指引着那种具有订造方式的解蔽。这种订造占统治地位之处,它便驱除任何另一种解蔽的可能性。……对人类的威胁不只来自可能有致命作用的技术机械和装置。真正的威胁已经在人的本质处触动了人类。”技术把其座架本质带给建筑,导致建筑的座架化,同样也会把异化的危险带给建筑。人类居留于此,必然导致人的异化,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定居,必然陷入无家可归的状态。以技术为其本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遭到后现代主义者的质疑,正是在这种质疑与反叛中,后现代主义建筑及其思想诞生了。

参考文献

1、《世界现代建筑史》,王受之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2、《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清华大学等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3、《西方建筑——从远古到现代》比尔.里斯贝罗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4、《建筑的伦理功能》卡斯滕.哈里斯著,华夏出版社,2001年。

5、《现代建筑大师作品精粹》荆其敏张丽安编,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6、《走向新建筑》勒柯布西耶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

7、《建筑的革命》郑光复著,东南大学出版社,

8、《建筑是首哲理诗》赵鑫珊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9、《存在空间建筑》诺伯格舒尔兹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

10、《建筑十书》维特鲁威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篇8

关键词:建筑学;发展历程;现状;建筑流派

前言:建筑学是蕴含多种学科的一门综合型专业,其涵盖包括历史地理地质社会文化以及土木工程力学美学等多元化因素,因此建筑学学习的知识属于相对多而且繁杂,几乎涉及到所有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知识积累。所以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开发地产的项目要求也更加人文化、人性化,并且在相关知识学科的开始和发展上国家也给予了足够的只车和重视,现将通过介绍我国建筑学现状来换起人们对逐渐消失的建筑学的关注。

一、建筑学的专业概述

建筑学是一门以学习如何设计建筑为主,同时学习相关基础技术课程的专业。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一块空白场地的分析,依据其建筑对房间功能的要求,建筑的类型(如体育馆、电影院、住宅、厂房等不同类型),建筑建造所用的技术及材料等,对建筑物从平面、外观及其内外部空间进行从无到有的设计。所学习的范围小到简单的房间布局,大到城市数个街区的建筑群体的设计。

二、建筑设计的现状

1、解构主义及反构成主义建筑流派。解构主义是后结构主义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代表理论。在哲学、语言学和文艺批评领域译作消解哲学、解体批评、分解论、解构和解构主义等。作为一个封闭的,稳定的,有明确含义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对其予以否定。不时有一些外国民用或工业建筑喜欢它的工程结构形式,这似乎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在巴黎蓬皮杜于1977年建成国家文化艺术中心后,引起了轰动,因为这样的炼油厂一样的公共建筑仍是一个在巴黎的旅游热点。这些著名的高技术派建筑,是以充分坦露结构为共同特征,显示机械和电气设备品种的原有形状。

2、现代主义建筑流派。20世纪诸多建筑流派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流派。众流派并存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中,每个的重点并不一致,每个都有独到之处。适应工业时代,强调建筑随时展变化;立场坚定地走出了历史建筑风格的约束。他们系属功能主义,理性占主导。现代主义建筑首发于在实用性建筑,如厂房,中小学校舍,医院建筑,图书馆建筑和住宅建筑,开创了实用型的先河,到20世纪50年代,各国的纪念建筑物也可以实现,如巴西,联合国总部大楼和议会大厦。整个20世纪现代主义在世界中占主导地位。

3、后现代主义建筑流派。后现代建筑的兴起并不是简单的喜新厌旧。20世纪翻天覆地的变化。时隔50年,较70~80年代与20~30年代西方的巨大变化,可见一斑。文丘里的建筑角度反映了这一变化,许多人说他道出了真相,把事情讲清楚了,从而促进20世纪后期的另一个建筑思想的重大转变。

4、新古典主义建筑流派。古典建筑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新古典建筑领域层出不穷,人们甚至创造出新新古典主义之类的名称以示对新古典主义建筑在不同时期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差异。在20世纪,在世界上,新古典建筑长盛不衰。新古典主义建筑最常见的一种功能结构就是保持古典建筑形式和风格特征。50年前的也属于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德国30年代和30年代到50年代初的前苏联也很受欢迎。

5、新理性主义建筑流派。新理性主义(neo-Rationalism)酝酿、发源于60年代的意大利,主要成员包括C.艾莫尼诺、G格拉西、a罗西和卢森堡的R克里尔、L克里尔等人,其中尤以罗西和克里尔兄弟为代表。它与诞生在美国的后现代主义构成了当今世界建筑思潮的两大倾向。基本上,新理性主义继承了20年在意大利的理性主义。理性主义的建筑往往是一个简单的几何形状,但却是建在深刻的历史内涵的基础之上。因此,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是抽象的形式和理性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一个与现代主义有很大的区别的东西。

三、建筑学的发展历程

建筑学的发展历史起源与欧洲,其本身与文艺复兴时代有着极深远的关系,因为在欧洲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师傅属于极为特殊的,因此在欧洲早期建筑师于中国是有着截然不同的低位的。欧洲的建筑材料不同与我国古代,在欧洲建筑的起源是石材的垒砌、雕琢,而在中国是以土木为主体建筑施工材料的,因此在欧洲早期建筑学发展的历史是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学科性专业,涉及到艺术、美术、力学、材料学等方面,相对于地大物博的中国而言欧洲早期的建筑师更贴近于现代建筑师的要求,了解材料特点、结构力学设置合理、并且对于石材建筑的设置美观独特,不同于中国每一座建筑的具体分工极其明确,每一部分工匠有专门施工的方向导致我中国工匠的知识覆盖量往往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然而在欧洲建筑学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古代也形成了独特的土木工程师学科,并且书简编撰整理也是早有记录,随着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的学问更多更难也更为复杂,发展到几时几日建筑学已经发展成为综合多个学科的大型专业。

四、建筑学着实点

一般学科分为:“实践派”和“理论研究派”。两者的分工和工作内容有着互补关系,然而在建筑学的学科领域,分工就没有那么明显了。建筑师的专业实践是具体的建筑设计,大部分建筑学者或建筑理论研究者的是与建筑师一同从事建筑设计,并没有稳固的科学的研究内容及研究对象,于是对于专业实践的基础理论研究基本上没有展开。

在我国,建筑学界一向较为轻视理论,甚至于对“理论”的概念都不明晰,所以至今在建筑学界有“不谈理论”之说,否定理论者占相当的比例。任何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必定会拟定自己的概念,美是什么?功能与美的关系?环境与形式的关系?这是建筑师无法摆脱的理论制约,在具有创造性和可行性的理论指导下,就一定会出现创新的作品;反之,在沿袭的理论之下,很多建筑师不知如何入手进行设计,也难以给出品评一个建筑的标准,这样就会出现更多的模仿与抄袭。因此,中国建筑就一直摆脱不了沿袭与模仿。

结语:当今社会,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对建筑学的发展趋势有了新的要求。建筑学自身有其学科自足性,并且也受制于经济和技术的条件,所有这些因素现在都已不是建筑师要坚持旧文化观念的理由。当代中国正在发展中建构学既包括那些现代主义观念内的建构探索,还需做一些突破性理论的分析与建筑实验。应该深入到当代的建构文化分离中进行积极探索,才会使建筑学具有自足性变为可能。建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已经形成了自身特有的研究领域,其要求的知识面广、思维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全面以及动手和实践能力强的特点,注定了今后应更多地在建筑领域中发挥作用,满足现代社会多元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红玉,陈必锋.建筑设计与流派教学初探[J].中国西部科技.2011(09).

[2]杨巍.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中国传统元素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6).

[3]李刚.关于现代建筑设计中住宅工程的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0).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篇9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思潮,建筑,城市设计

一、研究背景

当前,我们的城市世界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现代城市的混乱状况使环境和社会危机加剧,现代主义的原则受到更多的质疑和批评。在现代主义那里,城市设计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控制自然的理性活动。面对一个既复杂又不可预测的城市世界,现代主义的机械论世界观和简化论原则已不再适用,城市设计正变得更谦逊、更现实和更人性化。以小为美、公众参与、多元化的理论和实践话语、生态价值观等正成为城市设计新的建构力量。这种转变与后现代思想的出现有密切的关系。在后现代主义者那里,城市设计有时是一种制造意义和对话的理解活动;有时是一种制造差异的消解和游戏活动;有时还是一种关怀自然和未来的建构活动。面对一个强大的现代城市世界,它经常采取一种激进的批判姿态。它拼贴、游戏,是为了邀请大众参加一种消解现代主义的“娱乐”活动。它反对宏大的英雄主题,它不是权力的符号,它不设风格的牢笼,它极具包容性,它禀有一种悖论性格,它令我们感到迷惑,使我们产生误读。我们对它的态度先是热后是冷,冷热之后,现在迫切需要的是深入的思索。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城市设计理论实践特征

后现代主义的到来是与当代社会在二战以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剧变:科技发展、思想进步、政治改革、核心价值观念的衰落等相联系的。后现代主义运动同产生于德国的哲学解释学、法国的解构主义及美国的建构论具有一种清晰的血缘关系。对现代精神发起思想史上第一次后现代式冲击的应首推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这以其1960年发表《真理与方法》从而建立哲学解释学为标志。作为后现代精神的萌芽,解释学将自己的目标确定在对现代精神中心性、整体性、认识性和客观确定性的反驳上。以此为契机开启了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整体性到多维性,从客体性到主体性,从空间性(本质)到时间性(历史)的转折,这种转折开始划出现代精神和后现代精神的界限。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后现代主义更具有包容性。它以宽容、多元、边缘性、不确定性、悖论性、差异性为标志,打破了传统的同一性、整体性、中心性、确定性,宣告这是一个宽容的时代,“怎么都行”的时代。后现代不注重伟大的“主题”而重“小型叙事”,现代主义阶段是英雄时代,而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凡人的世界。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解构主义为基本特征的否定性后现代主义开始向建构论后现代主义转折。这一转折使后现代走向一种整体的有机世界观,这一变化还将后现代与生态学,可持续发展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前景联系起来。

后现代的视野已开始转向更广阔的城市尺度。按照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后现代城市的架构也不应有统一的范型。就城市的局部而言,后现代空间的存在确是不言的事实。这种后现代空间的存在使我们的城市或多或少地沾有了某种后现代意蕴。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后现代城市设计由于比建筑涉及的问题广泛的多,因而其对城市的影响也更加内在而深刻。

三、后现代主义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人文主义哲学思想基础及审美新倾向必然在其空间表达的思想及具体创作手法上有所体现。空间创作思想和空间创作手法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空间创作思想指导其创作手法,创作手法又反映了创作思想。

1、复杂、含混的空间思想及拼贴、破碎的创作手法。后现代主义建筑情感丰富、形式多样,审美上趋于复杂化其建筑空间表达有着复杂、含混的思想,它强调各个空间要素之间关系的暧昧和变化,讲究不同空间形式和内容的混杂变化为表现复杂、含混的建筑空间,后现代建筑在空间处理上运用了拼贴、破碎的手法。在后现代主义建筑实践中,它以空间单元作为拼贴元素,将各个不同意义的拼贴元素并置,并允许局部的破碎变异呈现出来,在更高审美层次上把握空间的统一,产生新的秩序,同时各个空间单元的独立性和明确性被削弱。这样使得建筑空间产生复杂、含混不清的效果。

2、渗透性、流动性的空间思想及层叠、转换的创作手法。在后现代主义建筑空间创作过程中,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不仅仅追求空间的复杂、含混的效果,也希望能让人们切身体会到空间的存在,感受到空间的丰富与变化,这在后现代主义建筑空间中表现为渗透性、流动性的思想在建筑领域,流动空间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个突出特征。后现代主义建筑师认为,空间的流动和渗透是通过层叠和转换的手法获得的。他们将空间平面层层叠加,并加以转换,以使各个空间之间产生深度感和流动感。

3、形象化、个性化的空间思想及表达空间表情的手法。对于建筑来说,建筑形象是情感的载体。形象与个性比简洁抽象更有传播情感的魅力,大众甚至更乐于接受视觉形象的信息。鉴于此,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空间设计突出了视觉形象的审美价值,通过符号隐喻和装饰的手法,使其建筑空间更具有情感化、个性化的特征。古典美学家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情显现”,是“心灵的东西从感情的东西中显现出来”,并使“两者融合成一体”。可以说,塑造有情感信息的空间是空间设计的最高层次。

4、在今天的多元化社会里,后现代主义思潮与审美观仍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它的各种空间、思想与创作手法在以后的建筑创作中仍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一种世界观,同时又作为一种批评风尚,它具有多种倾向。正如柯勒所言,“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特定的风格,而是旨在超越现代主义的一系列尝试。”进入20世纪90年代,城市设计面临着现代主义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产生了一种设计失语症。对后现代主义的表面化理解使人们失去了对后现代的热情。对于这样一种不断变化、日益丰富和影响广泛的文化思潮,我们需要对它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重新思索我们对后现代应采取的价值取向,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急迫的课题。通过对西方后现代城市设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去思考中国城市设计面对未来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版.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篇10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艺术艺术设计发展

一、绘画领域

新旧艺术风格混杂成为后现代主义绘画的主要特色。后现代主义绘画风格继承现代主义绘画风格,与传统艺术截然不同。后现代主义艺术本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艺术形式。后现代主义绘画风格强调不规律性、不确定性,反对统一性,力求打破一切传统的审美标准,这使后现代主义艺术在绘画领域的影响不断扩大。波普艺术的出现是后现代主义绘画兴起的标志,它强调艺术回归生活、回归大众,有着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并通过一定的手法批判现实。后现代主义绘画在艺术上更追求贴近人们的生活和心灵,也更加大众化,强调了艺术的返璞归真。后现代主义绘画想要表达的是高尚、纯粹、真实、淳朴的精神境界与踏实、独立的精神。后现代主义艺术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境界,虽然贴近大众、贴近生活,但具有与众不同的美感。从表现形式上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绘画作品往往不同于以往绘画风格的单一性,它体现的是一种自我意识,主要利用象征符号表达情感和潜在的理念,让观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实现作品与观者的交流互动。后现代主义绘画作品并不是随意的、无技巧的,它表现出一种可以联想的感受。创作者在创作时表达的是一种体会和感受,而观者通过观赏作品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与感受。波普艺术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个分支,主要反映现代生活,它是通过解构和加工进行拼合而成的一种新样式。从表面上看,波普艺术的绘画风格是反叛的、激进的,实际上,它也是通俗的、大众的。超写实主义绘画是后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的一种。超写实主义绘画是具象的,笔者认为,超写实主义绘画作品比较接近照片,在创作时注重细节的处理,非常精确、细致。此类绘画风格的作品比较容易让大众接受。新表现主义绘画在后现代主义艺术流派中较为粗犷、原始,讲究即兴发挥和运用感情进行创作,比较强调色彩,更加注重自我的表达,一些作品突出戏谑和嘲笑社会丑恶的感情色彩,也有一些作品表达反战思想。与其他后现代主义流派相比,新现实主义绘画并不像超写实主义那样追求真实,但它反映的内容也是生活中的真实情况,更加具有讽刺和批判意味。有些作品采取综合材料技法进行创作,具有创新精神。新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有很多,如克莱因、切撒巴尔达契尼、丹尼尔斯波里。后现代主义艺术流行的时期,也是艺术多元化和矛盾化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极简艺术,其强调简单、简化,追求自然的艺术效果,同时强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极简艺术也被看作后现代主义绘画的一个流派。1964年,“幻想写实派”在维也纳开始出现,这种绘画风格随着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兴起而发展,它通过想象的写实手法进行艺术创作。

二、建筑领域

后现代主义艺术理念的发展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建筑是最能体现艺术发展特点的领域之一。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领域开始呈现国际主义风格与新风格的对峙。受现代建筑设计影响的年轻一代设计师与老一代“欧洲学派”的观点不同,由此拉开了后现代主义建筑时代的序幕。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的发表,标志着后现代主义艺术开始渗透到建筑领域,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建筑的施工和完成印证了这一点。受大环境的影响,建筑风格出现了转变。在后现代主义艺术兴起时期,建筑变得更加趣味化、特殊化,甚至有些让人无法理解,但这些因素都不影响后现代主义艺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发展和流行,更抵挡不住大众对这种艺术风格的喜爱。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的建筑推崇折中主义和手法主义,主要关心象征、装饰、历史和隐喻,而这些也是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建筑的不足和缺憾之处。20世纪70年代,西方开始宣传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具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仍是少数,比较典型和具有代表意义的有美国波特兰市政办公大楼、美国费城老年公寓、美国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还有建筑师文丘里的一些建筑作品。发展到后来,比较著名的建筑有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法国巴黎蓬皮社艺术与文化中心、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等。罗伯特文丘里设计的母亲住宅就是这一时期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建筑的典范。母亲住宅推翻了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简化特点,充分体现了对建筑的个性化追求。在母亲住宅的内部,罗伯特文丘里使用了夸张的古典山墙和拱形的外形,还有大小不一的窗口,凸显后现代主义艺术建筑风格与众不同的气质与特点。建筑作为艺术领域的一门综合艺术,比其他艺术形式受到的限制更多,如空间、地点、构造等因素。后现代主义设计师努力克服了诸多弊端和不利因素,使后现代主义建筑向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