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十篇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十篇

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2:20

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篇1

关键词:任期经济责任;评价体系;审计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关接受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依据国家法规和有关政策,对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的党政领导干部或领导人员任职期间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的监督、评价活动。从近几年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在这类审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大了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对策。

一、当前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仍处于不断探索与完善阶段,在审计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审计的质量,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存在的问题有:

第一,对效益性目标缺乏合理明确的规定。从审计目标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通过证实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有效性,来认定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应负的经济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及主管部门考察、评价与使用干部提供依据。真实性、合法性目标有财政财务审计作基础,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效益审计一直在探索中,缺乏经验。由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以效益审计为基础,如果普遍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则意味着必须首先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但这却面临许多困难。因为在审计过程中,微观经济效益容易确定,宏观经济效益难以把握;经济效益容易确定,效益难以判断;当前经济效益容易确定,长远经济效益难以预测。因此,对效益性目标缺乏合理明确的界定,是影响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第二,审计方式有待改进,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先离后审是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许多领导干部在离任或升迁后进行审计,因此评价结果往往与领导干部的任免脱节。这使审计人员认为审计工作无关紧要,只不过走过场而已,在这种心理前提下进行的审计只能是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审计作用。同时,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特殊,政策性较强,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严格遵循职业道德标准。但实际工作中存在缺乏证据或标准就做出判断;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做出判断;不充分考虑委托人的具体要求而形成意见;审计报告使用语言模糊不清;审计结论表达不够规范;定性不恰当等问题,这样做出的审计结论很难做到客观、公正,保证审计工作质量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第三,缺乏具体操作的相关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目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主要依据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暂行规定。虽然这些规定使审计的程序、有了法规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有关审计标准、审计评价、审计建议的具体执行等内容规定的比较笼统、抽象,这就使审计工作缺乏具体的指导,审计评价随意性较大。审计人员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评价是否客观、公正,直接关系到这些领导人员的升、降、去、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领导干部的命运,所以审计人员做出的评价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建立一个、健全的业绩评价体系,帮助审计人员客观地判断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但目前尚未形成这样一套健全的评价体系。

第四,经济责任的鉴定比较困难。领导意味着责任,权利意味着风险。领导干部,特别是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对于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负有责任,当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发现其职责履行不当,给国家和集体财产造成损失时,理应受到相应处理。但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特殊性(一般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任职期内的财务收支活动真实、合法、效益及资产的管理情况),决定了准确界定经济责任存在一定难度。

二、完善责任审计的措施

为了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针对存在的,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1.建立规范的评价体系

和一般审计评价相比,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对象是领导干部,更具有针对性;其评价是任期经济责任,更具有特殊性;其评价结果是对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更具有严肃性。为了使审计人员的评价有理有据,应制定一套科学、规范、实用性较强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考核两个指标体系。要对每个指标的内涵、外延进行明确界定,对评价标准进行量化,把定性评价与定量分析评价结合起来,使审计评价工作具有可操作性,以统一评价口径和考核标准,对于定性评价标准,应紧紧围绕经济责任来建立,突出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原则,效益性目标应明确界定。同时还应对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审计评价。对于定量评价标准,应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科学地从数据角度界定,分析衡量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2.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审计人员应认真相关政策、法规,提高分析判断问题的实际能力,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采用的法规依据一定要准确。在整个审计事项评价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具备应有的职业素质,做到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才能将经济责任审计落到实处,恰当地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审计机构应为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开展相关工作,持续地进行专业、道德方面的培训,召开相关的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以促进审计人员水平的提高。

3.加快相关法规制度的建设

我国应尽快制定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业务规范及相关的操作指南,使其逐步走上化、规范化的轨道。应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原则、领域、对象、重点、程序及,使之与现行审计准则相适应。同时,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难度大,要求有关部门在工作中相互支持和协调,例如,审计中纪检、审计、组织、监察等部门要相互协作,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分工和工作程序,这样既有利于对干部进行监督、考核,又可以确保审计结果的权威性。

4.选择最佳审计时机

目前,先离后审的审计方式存在发现问题滞后的情况。为了有效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针对不同的状况,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审计方式,确定最佳审计时机。一是“先审后离”方式。这种方式可准确地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为组织部门提供干部任免的准确依据,如发现存在经济业务连带责任或因经济活动需要暂时不能离任的可继续留任;对于业绩平平者可就地免职或降职。二是“先离任后审计再任职”的方式。此种方式可以提高审计的权威性,但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审计对象在任职期间造成国家和集体财产的重大损失,即使离任审计时发现也难以挽回。三是任中审计、年度审计和离任审计结合方式。这种方式需要相关部门有效协作,使审计不仅能达到评价监督领导干部的目的,而且可以将违纪违规问题及时揭露出来,将它们消灭于萌芽状态,使国家和集体财产免遭或少遭受损失。三种方式选择的审计时机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也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审计方式。

5.正确界定经济责任

审计人员只有在正确界定经济责任的基础上,才能对领导干部做出适当的评价,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应注意界定以下责任:首先,正确界定经济责任与非经济责任。领导干部除负责经济工作外,还要负责人事、行政、党建等方面的工作,而经济责任审计决定审计人员仅需关注领导干部在行使经济职权过程中发生的经济责任,或与行使该职权有关的情况下发生的经济责任,这要求审计中要正确区分经济责任与其他责任。其次,正确界定前后任责任。经济责任审计是对特定时期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而经济活动具有连续性,这就存在前任领导的决策、效果都反映在后任期间。因此,审计时划清前后任责任,前任的功过是非不能到后任身上,后任的经济责任也不能推给前任。第三,正确界定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领导干部直接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失职、渎职等行为均应界定为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若领导干部没有尽其领导或管理责任时,下属部门或单位出现了问题,应界定为领导干部的主管责任。第四,正确界定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经济活动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因领导干部徇私舞弊、官僚主义、玩忽职守等主观因素导致的国家、集体财产流失属主管责任;而因灾害、上级指令、通货膨胀或进行探索性改革等造成客观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失误,应属客观责任。

参考:

[1]李成姬。经济责任审计要做到经济监督与行政监督相结合。

[2]李自辉。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篇2

(一)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社区一般都执行上级的财务管理制度,但在检查中仍然发现不少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未能有效执行,如货币资金存在坐收坐支现象,固定资产购销缺少授权审批程序,建设工程签订补充合同不规范,存在长期挂账未按期回收的债权,无预算发生费用报销入账等。

(二)经济责任审计仅仅在离任时进行审计先离后审的审计方式存在发现问题滞后的情况,即使审计发现了问题,被审计人已离开原单位,有的已经造成了资产流失或者给集体带来了损失。如果被审计人升职时进行离任审计,有的审计人员就会认为,反正组织部门已经确定其升职了,如果过于认真还会得罪人。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没有了责任感,很难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集体决策程序未能制度化财政部《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对于金额重大、重要性高、技术性强、影响范围广的经济业务与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对于重大的投资、重大的经济事项要求实施集体决策,在镇财务管理制度有相关的规定,但是制度没有具体到社区需要集体决策的具体事务,也没有详细的需要那些社区管理机构的成员进行表决来实施集体决策。这就使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此类问题后无法准确界定被审计人的个人责任与单位责任。

(四)债权管理风险意识差目前,各社区,特别是村级合并成立的社区,账面上都存在不少应收账款,包含了大量的集体资产承包款、土地租赁款、对村民的借款,而由于社区由村级合并而来,长期复杂的外部环境,以及原有的村级粗放式的内部管理,这些应收账款的账龄有的短则三五年,有的长达上十年,基本上都没有计提坏账准备。高额的、长期未收回的应收账款,给社区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坏账风险,不但影响着社区的正常运行,也很容易造成集体资产损失。

(五)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专项资金没有专户存储、封闭运行,而是与行政账混用,从而挤占挪用专款弥补社区经费不足;将部分专项资金通过往来账户,通过层层转移改变资金用途,逃避监督。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而且容易滋生腐败。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益的评价责任不明等,这些问题都将影响专项资金规范、安全、有效使用。

二、社区经济责任审计中常见问题的对策

(一)实施详尽的前期调查,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工作前期调查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环节,详尽的前期调查有助于确立审计工作目标,制定更切合实际的审计工作计划,使审计工作更科学合理。社区经济责任前期调查可以通过座谈会讲明审计依据、目标和要求,并要求被审计人及单位介绍机构设置、财务人员及其分工、主要业务及处理流程、资产负债情况、损益及集体资产管理情况、主要经济工作目标、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建设、被审计人报酬及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廉政建设情况。根据审计组人员分工及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审计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工作计划及审计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中需体现社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重要环节需进行复核性分析测试,以确保审计目标的实现。

(二)审计过程中,依法实施审计,重点是对符合整改条件的相关问题要求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依照法律法规及审计准则规定对社区比如专项资金、集体资产投资及收益、预算执行情况等重点内容进行合法、合规性测试和分析性复核。《审计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做出的审计决定,被审计单位应当执行。对于审计过程中出现的严重违法违纪问题,在下达了审计决定以后,有关各方面应根据报告决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被审计单位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纠正和改进。具体包括财务管理方面的改进、资金合规合法使用方面的改进、集体资产管理方面的改进、对有缺陷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及改进等。审计部门应针对该情况进行后续跟踪,确保相关问题的整改效果。

(三)审计结束后,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被审计干部科学评价根据《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第五章规定,对被审计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评价应依据法律法规、国家规定和政策,以及责任制考核目标和行业标准等,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被审计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做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查清被审计人在任职期间与社区财政财务收支及工作目标责任制有关的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预算执行情况、招商引资情况、资产保值、负债增减公益投入、居民收入增长、以及内部控制执行情况,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分清被审计人员对资产、负债、损益不真实、集体资产投资效益差,相关指标未按计划完成以及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应当负有的责任;查清被审计人员有无侵占国家资产,违反与财务收支有关的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的问题。审计评价采用的方法包括与同地区同规模社区的管理及业绩相比较进行评价的业绩比较法、通过对社区主要经济运行指标完成情况进行量化分析的量化指标法、主客观因素分析法、责任区分法及其他方法。其中在采用业绩比较法及量化指标法时可参考考核部门肌组织部门在任期内对责任单位及责任人的考评资料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应注意在审计事项范围内进行,既要反映被审计人员的问题,又要反映与其履职相关的业绩,避免反映单位问题多、领导个人问题少,领导个人成绩多、承担责任少的片面评价,评价中尽量避免相互矛盾。

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篇3

摘要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形式,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其他审计形式。本文首先阐释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及开展的必要性,进而阐述在现阶段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旨在最终达到使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在干部队伍建设中发挥更好作用的目的。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委托审计审计风险

本文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在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多年以来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之上,运用公共财政理论对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立足现实,就如何解决目前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概述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

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审计机构)通过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或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及其所在部门、单位、地区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用以评价、监督和鉴证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

(二)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经济责任审计有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可协调发展;有助于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有效促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提高了领导干部认真履行经济管理职责的能力,增强了领导干部遵守和执行国家财经纪律的自觉性;有助于有效提升决策水平,增进政府管理绩效,用客观数据和经济指标评价经济业绩和任期经济责任,增强了干部监督部门对领导干部考核的透明性和准确性;有助于促进民生政策的贯彻与落实,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审计工作缺乏规范性

从工作规范来看,各地对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超越了中办、国办两个规定的范畴,在委托程序、计划管理、审计范围和重点等方面的差异较大。从评价标准来看,当前的审计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合理,在反应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重要经济指标方面审计部门很难正确核实。从审计评价内容来看,审计评价的内容过于全面,内容并不明确。

(二)工作的独立性不强,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行政府领导下的双重领导的行政型审计模式,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政府维持其功能的一种手段,并不能完全发挥审计监督的权威性,这种审计模式也造成了审计的独立性不强。在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为主、行政管理以地方政府的领导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下,地方审计机关在行政上隶属于当地政府,各项活动经费依靠政府的拨款,审计工作既要服务于地方政府的需要,又要贯彻和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做到依法审计,这使得二者之间的关系很难协调。

(三)成果运用不当,最终影响审计效果的发挥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并未建立完全公开透明的制度,即使最终审计报告送达的范围比较广泛,但其公开程度和透明度是远远不符合要求的。往往是审计部门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后,将审计报告上报给相关单位就完成了审计委托任务,至于干部管理部门如何利用审计报告结果,就不在审计部门的职权范围之内了。审计成果运用的不透明,必然造成干部升迁任免的随意性,最终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得不到有效地利用。

三、完善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工作,必须尽快制定相关的工作规范和操作流程规定,并使其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一种法律上的强制行为,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的严肃性。立法机关应从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评价、审计成果运用等方面,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对已成熟的部分要加强规范,形成具体的规范性文件,对尚未成熟的部分应不断探索并借鉴国外绩效审计的成功典范,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之后在开展具体审计工作时有章可循。

(二)改革经济责任审计体制,提高审计独立性

首先要创新领导机制,建立健全权力机关、纪检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等多方相互协调配合的领导体制。其次可以用立法型的审计体制代替行政型的审计体制,审计机关独立于政府之外,隶属于同级人大,直接向人大汇报工作,避免各种形式的行政打扰。最后应该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各级党委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审计工作的开展,为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组织部门负责指导和协调,将需要审计的领导干部名单明确告知审计机关,并下达审计委托书;审计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进行工作交流,使信息透明流通。

(三)重视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

在具体审计过程完成后,审计机关要及时将审计报告送达本级党委政府,同时应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迅速移交给纪检监察部门和司法部门,各部门之间应建立结果反馈制度,使相关的处理结果得到完全公开。同时应该制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法”,用立法手段促使审计成果运用的规范化。

四、结论

经济责任审计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审计部门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对领导干部进行管理监督,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有待完善,解决相关问题还需各部门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曲伟强.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问责机制研究[J].商业会计,2013.

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篇4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高校问题对策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落实高校管理者主体责任的重要推手,也是确保高校各职能部门有序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高校在认真履行经济责任审计义务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部分根源于高校的科层组织结构使然,部分也归因于目前的高校组织生态环境,以及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干扰。审计人员基于一般审计原理来展开讨论,而未能从高校组织的实际情况来研究经济责任审计问题,这种模式对解决现实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难以形成有力的推动。正因如此,本文将从高校科层组织结构和信息不对称等视角来作相关探讨。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权威式管理所带来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目的在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因此,在高校层面的财务审计活动中,就需要建立起前置性防范和规制措施。但事实却是,任何高校都有十分完备的财务管理办法,也会随着新问题的出现而调适原有的财务管理办法。而在权威式管理下,处于领导职位管理者的经济行为则难以被约束。同时,在高校纪委参与下的经济责任审计,也因受到权威式管理的压力而只从形式要件进行审计。因此,这也就是为何部分高校出现塌方式腐败的原因之一。

(二)行为偏好所带来的问题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应是各层级的主官,他们不仅具有签字权,也拥有部门资金统筹使用的决策权。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内容出发,其还需要践行群众路线,从基层教职工中来获取审计对象的关键经济行为信息。然而,基层教职员工对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行为缺乏兴趣,以及受到非正式组织下利益集团的干扰,经济责任审计难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进而就只能认定该责任人不存在经济问题,除非东窗事发。某校因实训基建采购出现经济问题,这才牵出了教务处长、主管教学副院长之间的利益联系。

(三)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本身就受到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影响,当然也包括上文所提到的基层教职员工难以获得上级的经济行为信息。从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内容来看,审计人员往往聚焦于责任人任职期间的财务往来信息,并对会计原始凭证进行稽核。事实表明,这些基于形式要件下的审计活动,并无法识别出凭证背后经济事件的有效性问题。如,某高校原系主任冒充本系教师的签字来贪污自考费用,最后还是在本系教职工的举报下才得以落马。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科层组织结构下的权威式管理

“科层结构”这一提法,首先来自于马克思.韦伯对官僚组织的理论探讨之中,其也形象的反映出了高校组织结构的特点。在科层组织结构下,组织管理者以目标管理来维系组织的内在秩序,而目标管理的核心便是:目标分解+目标协同。其中,目标分解的对象是对上级的指示、命令、愿景。这就表明,在高校这种科层组织内仍执行的是权威式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所呈现出的特征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存在着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在现实中管理者在职场心态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体制内组织生态下的行为偏好

高校属于体制内单位,所以其中的教职员工也拥有体制内组织生态下的行为偏好。这里的偏好可以归纳为:第一,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经济行为缺乏兴趣。第二,管理者在实施经济行为时主要对上级负责,而较为忽略下级的利益诉求。第三,体制内组织中存在着大量的非正式组织,这些组织构成了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团。以上三个方面的行为偏好直接影响到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进而也为高校中可能出现的“带病提拔”提供了条件。

(三)信息不对称现象所产生的干扰

在党风廉政建设下,高校都增强了舆论监督力度。但这里也存在着这样尴尬的现实,即普通教职工对上并不具有监督的信息充分条件,所以这就在客观上抑制了舆论监督机制的实施。再者,在相对封闭的组织环境下,未经证实的舆论也会以讹传讹,成功影响到教职员工的心理状况。可见,当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时,必然会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群众基础。

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一)理清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

审计目的含有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的价值取向和态度,这也是当前最为缺失的东西。许多高校管理者在面对经济责任审计时,时常出现惶恐和抵触的情绪,甚至部分管理者因担心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问题,而减少正常的预算开支。所有这些,都不利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化与完善。具体而言,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概括为:对责任人的经济行为进行考核,并确保各项资金能正确配置到相关领域。经济责任审计应是责任人的经济行为,而不是针对其个体。

(二)落实两级审计的监管职能

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针对院系领导层面的经济责任审计,一般由高校层面的相关部门执行;第二,针对校级领导层面的经济责任审计,则有上级主管部门执行。而且,两个层次的经济责任审计活动,往往开展于各级的人事调动之中。因此,落实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建立起跟踪审计机制,做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落实上级主管部门的审计监管职能,需要破除高校内部利益集团所带来的干扰,并在审计中充分听取教职员工的意见。

(三)创新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路

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活动的思路,其着力点应放置在获取关键线索和搜集关键信息上。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审计中只关注形式要件,而导致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的局面,且这一局面的出现也会直接伤害基层教职工的感情。因此,相关部门可以利用高度发达的科技来研制相关应用软件,并利用其来获取审计对象的关键线索和关键信息。另外,在创新思路中还应考虑如何确保线索提供人的安全问题,而这也是体制内教职工所最为关心的。

(四)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反馈

在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活动中,应完善该审计的反馈工作,即以“回马枪”的方式来考核相关责任人的整改效果,以及确保举报人的各项利益不受侵犯。在建立反馈机制时需要注意高校组织生态对此所带来的干扰,所以反馈工作的开展应在线下和线上同时进行。线下可以采取小组访问和个别谈话来实施,以及通过观察和舆论分析来获知,这一工作应做到隐蔽。线上则可以借助已有的软件来获得基层教职工的反馈。

(五)突出抓好三公经费的审计

在具体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还需要重视对“三公”经费开支情况的审计。在公务招待费方面:第一,应重点检查招待费的支出,审计中要特别注意该科目支出的原始凭证;第二,延伸审计下属单位,看是否存在把招待费转移到下属单位报销的问题。在公车购置及运行费方面:第一,看公车的数量,是否适度,购置公车是否经过政府采购,有无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车辆是否超标;第二,看油费的支出,是否由单位相关部门负责采购,并根据里程数来考核油耗;第三,看有无派车单,出车事由是否合理;第四,修理费的支出是否经政府采购审批,支出是否合理。在因公出国(境)费方面:第一,看有无上级部门批准文件,出国(境)事由是否合理,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第二,出国(境)费用是否超过审批的标准,有无超过的时间等问题。

四、结束语

只有在“审计不受外界干扰”的假设条件下,传统的解题模式才是具有合理性的,当然这在现实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却是不切实际的。针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需要突破传统的认知习惯。突破的关键在:第一,需要植根于高校现有的组织环境下;第二,需要正视高校权威式管理和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干扰。

参考文献:

[1]姜风.浅究我国企事业单位审计工作的问题与创新[J].中国外资,2012(24)

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篇5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策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构对被审计人(主要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确定了我国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1]。这一制度的确立,既加大了对国家党政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力度,又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推进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勤政廉政、全面正确履行岗位职责,也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然而,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审计部门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加以解决。

一、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过于泛化,方法单一

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其主要目的就是对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做出监督,为各级党委和人事部门全面考评干部及使用提拔干部提供真实可靠的客观依据。然而,面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和任务,审计的方法单一,“就财政说财政”,造成目前的经济责任审计大都是从财政收支层面认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而最能反映和衡量领导干嘛的执政能力、民本意识、决策水平、廉洁自律等则疏于评价和审计。虽然对财政收支状况进行审计是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基础审计内容,但如果把经济责任审计等同于财政收支审计,或只根据财政收支审计来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显然过于片面,也有悖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意义。

2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被动,责任界定难。

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是受托审计,由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批准,人事组织部门下达审计委托书,经济责任审计部门才开始审计工作。然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又极其特殊,造成审计部门很难将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列入本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导致了审计工作任务较为被动。同时,领导换届时人事组织部门交办的审计任务比较集中,审计质量、审计时效性都难以保证。另一方面,领导换届后,前任领导遗留下来问题,会直接影响到现任领导经济责任的完成。但其影响程度又很难界定;重大经济事项经领导集体研究后实施,但主要领导又有很大的决策权和影响力,这就很难界定是个人责任还是集体责任。

3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准确,甚至“千人一面”。

由于目前我国没有建立统一的、具体的、有权威的经济责任审计界定标准、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这使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无标准可依,缺乏具体有效的指导。对重大损失的判断、违规违纪问题的严重程度等都缺乏依据;同时,为规避经责审计风险,往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缺乏针对性、空泛、无深度,比如“基本合规合法”等“千人一面”的审计评价,致使审计成果可利用程度差,这种审计结果必然会给组织部门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造成人为难度。另一方面,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以及经济决策的正负面效应并存等也会给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带来诸多困难。

4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滞后,审计风险大。

我国在党政领导干部调整方面,组织部门出于对干部工作的保密,具有办理时间短、时效性强等特点。组织部门往往会在明确了某一领导干部任用调整后,才给审计部门下达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书。然而,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过程中有一个操作流程,而且审计部门力量有限,接受委托后,在项目、时间、人员、等安排上显得被动,这就造成绝大多数领导干部是“先离任,后审计”、“边离边审”等现象,导致审计结果滞后于任用。这样很容易造成任管任、审管审,审任脱节,影响了审计成果的运用。审任脱节,就直接造成了审计人员核实取证困难,影响了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审计风险,削弱了审计监督的作用。

二、完善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1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科学增加审计方式

 要紧紧围绕“突出审计结果运用”这根主线,以财政收支审计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以绩效审计为主导,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多层次、全方位审计和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改“以账论账”为以账为基础,坚持调查了解,实地查看;改单一的询问财务人员方式,为调查走访群众和一线人员,准确掌握领导干部任期内资金的真实流向,从最基层调查了解财政资金的真实使用效益。通过各方面对比,了解领导干部任期内所取得的真实业绩及重大投资项目开支的浪费与节约等。通过各种指标的审计分析,衡量领导干部的民本意识、执政理念;衡量领导干部是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是否严格按规定标准、范围从事公务活动,是否坚持勤俭节约原则,是否坚持等。

2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有效运行机制

要把经济责任审计与对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有机结合,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纳入到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和考核档案当中,真正做到“审”与“任”的有效结合。要逐步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有效运行机制,使各部门能够协调运转、相互配合,切实抓好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当遇到经济责任审计手段难以核实的问题和情况时,纪检监察、人事组织部门要及时介入,加以解决。同时,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使用审计结果。

3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把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部门年度预算执行审计、单位专项资金审计等常规性审计结合起来,作为对领导干部经常性监督的一项具体措施。实行领导干部审计监督关口前移,对常规性经济责任审计中查出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及时报与上级组织部门;同时,加大对领导干部任期中的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确保审计结果有效利用。

根据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科学地制订出评价内容、标准、范围、方法,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作出客观、公正评价,让事实说话,并且要坚持公开透明,这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核心所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应有利于定性和定量分析,有利于分清楚经济责任的归属,包括领导干部遵纪守法、管理制度建立及实施、经济指标的完成、资产保值及增值、单位负债等。

参考文献

[1]郑玉良.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2011.3,43

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篇6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6)18-61-2

0引言

经济责任是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所在部门、单位、团体或企业(含金融机构)的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1。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计形式,是党和国家强化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由学校内部审计机构对高校所管理的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逐渐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30年的探索与实践、发展与深化,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取得明显成效。但对照当前审计改革新要求以及高校发展新形势,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本文拟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高校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1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突出问题

1.1经济责任审计站位不高

高校内部经济审计对象是部门单位的“一把手”,其负责的工作具有全局性特点,相应地,审计要有全局观念,内容应涵盖被审计单位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发展规划制定及执行效果、遵守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执行、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执行、资产管理及保值增值、本人廉洁自律情况等多方面,但目前多数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站位较低,仍以合法性、合规性审计为主2,审计内容多以财务收支、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等为主,效益审计关注少,致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缺乏全面性。

1.2经济责任审计程序不够规范

一是缺乏长期规划。依据当前国家关于审计全覆盖的要求,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应在一定周期内实现全覆盖。但目前高校审计部门多以组织部门委托情况确定审计计划,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没有摸清全校审计底数,主动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行长远规划,致使审计监督重合率和“监督真空”并存。二是审计实施环节不够规范。相比国家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高校内部审计缺乏一套规范的审计文书模板格式,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往往对有关审计事项考虑不够周全,特别是审计取证程序不规范,往往影响审计取证的充分性。

1.3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质量欠缺

一是审计评价不够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审计结果的最核心部分。但目前多数高校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因怕承担审计风险,往往采取笼统评价等不恰当方式规避风险,使得审计评价往往定性评价多、定量评价少;对问题按实描述多,责任区分少。二是审计发现的问题没有深究细查。多数高校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多停留在“表象”,对引发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因素没有深究,致使审计促规范、促管理的作用也往往停留在面上层次。

1.4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被审计单位发现问题的整改跟踪督促不到位,屡审屡犯问题还比较普遍。二是对审计发现问题的责任追究不到位;三是审计结果除有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其余大部分送组织人事部门后,往往存档了事,没有按照规定要求作为干部考核、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四是审计结果通报公开力度不够,不能达到“审计一人、警示多人、规范一片”的综合效果。

2加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2.1增强审计人员素质,不断提升审计工作站位

经济责任审计站位高低关键取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业务审计的最大区别是审计对象是“人”,且为领导干部,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审计及相关的经济、建筑、法律、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一定的行政能力,对高等教育的有关法规政策要充分了解,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同时,审计监督关键是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披露问题,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还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责任担当。因此,要提高审计工作站位,推动经济审计内部的全面展开,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除了要按照规定标准配齐外,还要通过继续教育培训、多岗位轮岗交流、审计实践锻炼等多种手段,不断开拓审计视野,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不断适应经济责任审计对人员素质方面的高要求。要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全覆盖,可探索推行决策执行情况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四位一体”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3。

2.2加强审计工作前瞻性,做好规范文书等基础工作

一是按照审计全覆盖要求,全面摸清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做好审计中长期规划,实现在一定周期内对所有审计对象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要充分挖掘现有审计资源的潜力,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坚持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坚持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专线审计调查、内部控制审计等相结合,实现项目统筹安排、协同实施。要坚持问题导向,对重点岗位和问题多、反映大的领导干部加大审计频次,努力实现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的全覆盖。二是为做好规范文书等基础工作。依据经济责任审计具体准则,绘制高校内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业务工作具体流程,进一步规范审计工作行为,确保审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要借鉴国家审计工作经验与做法,结合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实际,统一制定审计通知书、审计方案、审计取证单、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整改通知书)等审计文书标准格式。在具体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从制定审计项目计划、下发审计通知书直至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检查,严格按程序、规矩办事,做到制度化、规范化。

2.3规范审计评价,提升审计结果质量和水平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亦是重点。笔者认为,做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一是要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客观性、相关性和谨慎性原则,坚持审计什么评价什么,审清什么评价什么,对审计查证不充分的内容要补充收集审计证据,否则坚决不能评价。二是审计评价的内容应包括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业绩、主要问题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等三个方面。特别是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究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同时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依法依规界定被审计领导干所应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为责任追究提供依据。三是探索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综合运用纵横向比较分析、相关指标量化分析等方法,努力实现对审计对象进行全面、客观、清晰的评价。

2.4相关部门各司其责,强化审计结果运用

审计结果运用是决定经济责任审计成效的关键所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是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部门的共同责任。纪检监察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监督执纪问责,对审计发现的违纪违法问题坚决严肃查处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组织人事部门要切实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加强干部管理监督的有效手段,将审计结果及时存入干部个人档案,并将此作为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要分类梳理审计结果反映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并将其作为采取有关措施、完善有关制度的参考依据;内部审计部门要做好后续审计工作,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持续跟踪督查,确保整改到位。要高度重视审计结果公开工作。审计结果公开是国际通行做法,是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的最有效手段。4当前要依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在一定范围内通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并逐步向社会公开审计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22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经济责任审计,2016年.

[2]王涛、林丽雪.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会计之友,2014(14):113-115.

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篇7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领导问题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保障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朝着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受各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领导干部(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还处于摸索阶段,在理论上存在诸多问题,在实务上亦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无疑成为各级审计机关和全体审计人员应全力破解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经济责任审计运用结果不理想

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正确处理和运用。表现在:目前一些审计报告缺乏针对性,没有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甚至出现拒绝在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上签字的现象;审计结果的利用率低,“先离任后审计”的现象普遍存在,即或是审出了问题,也很难使组织部门改变其决定,审计成了事后“诸葛亮”,容易出现审任不能很好地结合,从客观上形成了审用脱节的现象;审计机关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基本上没有公开披露,审计结果不公开、不透明,在一定程度上给审计整改增加了难度。

2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范围和标准难界定

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其中一个重要前提是审计评价必须客观公正、真实可靠。由于我国现阶段在体制和机制上不完善,审计评价的内容、目的和要求均不明确,具体的经济责任界定标准、评价尺度难以把握,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也无法可依,缺乏一套比较健全的、便于操作的、规范性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容易造成经济责任审计的“缺位”与“越位”。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随意性和伸缩性。

3审计人员素质难以审计工作的需要

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审计工作政策性强、责任大,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查帐技能,审计、会计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而我们相当审计人员的素质还达不到这个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参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文化知识、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偏低,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再加上现代经济责任审计相对审计人员来说,仍属于一项新生事物,难以适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要求。

4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保守单一

审计机关的职能和权限所在,对政府相关部门的财政收支中所存在的问题没有行之有效的处罚手段;没有考虑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目前主要采取了纪检、、设举报箱、召开座谈会等方法。账外审计方法上下功夫不够,使审计的问题难以查深查透,审计质量无法提高。审计工作仍沿袭传统的审计方法,虽然有计算机使用,仍难以规避审计风险。

二、解决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相关对策

1重视审计结果的运用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关键是要把审计监督与组织监督、纪检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审计部门要定期通报审计情况和案件查处情况,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要及时掌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在领导任职前将审计发现的工作失误、失职问题如实反映给组织部门,促使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强化责任意识,形成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权责对等”行政理念。必须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将任中审计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逐步提高其所占的比重。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这有利于提高审计公告的透明度,有利于保证公众的知情权,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审计结果。

2科学制定审计评价标准体系

为了使审计人员的评价有理有据,从领导干部管理运用的全部政府性资金、国有资本、相关社会资金入手,制定一套科学、规范、实用性较强的评价体系,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形式、程序、评价和责任等内容,责任界定和评价规范应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才能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在全社会全面推行,对审计事项做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但要考虑到目前审计机关的工作量,并围绕审计目标、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和不同单位或部门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实施。

3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经济责任审计,归根到底需要审计人员去执行,要做好新时期的审计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适应现代审计职业化发展的需要,审计机构应加强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专业、组织协调能力和道德方面的培训。努力培养审计人员熟悉审计业务,同时又了解和掌握财会、经济、工程、计算机、英语等各种知识;具有分析、鉴别、判断、协调等综合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树立诚实守信、内省自爱、克己慎独的职业道德观。从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

4采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

首先,要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注重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同时要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等其它审计相结合,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财务收支审计的结果。其次,要编制好审计方案。要充分考虑审前调查发现的倾向性问题和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考虑审计风险的大小,对审计内容进行取舍,提高审计工作效益和效果。最后,加大审计力度。继续探索新的审计方式、方法,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查深查透问题。

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篇8

关键词:公立医院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策

一、医院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针对的审计对象是医院领导干部,是对其在任职期间及职权管理范围内所担负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审查。审计内容十分广泛,不仅涉及到其管理和资金的使用,还包括因资金运作而做出的决策、制度贯彻落实及相关活动等。同时,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是审计部门的自身法定职能,还是医院监督管理干部的重要手段之一,审计结果直接与干部奖惩、任用、选拔挂钩。医院经济责任审计包括医院内部审计和政府审计部门开展的专业审计。无论是审计主体、审计内容,还是其审计的目的都具有特殊性。

二、医院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一)开展医院经济责任审计能有效促进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发展

医院有着丰富的卫生、人力等资源,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能够促使各级领导进一步优化医院资源配置,不断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医院的经济责任审计,是贯穿于各级领导整个任职过程中,也贯穿于医院整体的经营活动过程中。因此医院开展内部审计,不仅有利于医院发现自身管理的薄弱环节,不断改进自身经营管理中的不足,同时还有利于医院领导自我约束,不断提升自身的经济管理水平,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促使医院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促进医院经济和社会效益良性发展。

(二)开展医院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有效的加强医院的内部监督力量

医院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医院内部监督监察的一种创新。通过对医院各级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更好地考察使用干部,从根源上起到了防腐的作用。同时,医院采用的公开选拔、竞聘等干部选拔机制,需要用审计等手段进行必要筛选监督,确保选择的干部能够更好的履行职责。对于调离、退休的干部来说,也能够更好地掌握其任职期间的工作情况,更能合理评判其经济责任。通过审计监督,能够更好地落实好党风廉政责任制,有效加强医院内部各项监督,杜绝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医院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对医院经济责任审计认识和审计人员素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虽然大多数医院开展了内部审计,但是有的领导对内部审计的职能和意义却了解不深,重视程度不够,加之缺乏专门的审计人才,多是由财务人员兼任,且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素质不高,加之缺乏相关的培训学习,导致医院内部审计无法发挥其重要作用,不能有效开展各项审计活动,也影响到了其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另外,还有少数人,法律观念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对待工作不严谨,甚至,发生违法违规行为,例如有的管理者对流失的固定资产,进行财务核销处理,而不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使资产盘点成为形式,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和审计风险。

(二)医院内部审计制度、机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医院的内部审计内容庞杂,如考核业务科室领导的工作完成情况和医疗资源利用情况,医院职能部门领导的运行成本使用情况和财经纪律遵守情况等等。虽然很多医院虽然制定了内部审计制度,但是还没有形成一套相配套的、较为完善的审计程序和模式。

(三)医院经济责任有待进一步明确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同于其他财务工作,是一项风险系数高的工作,因为它要评定的不仅仅是业绩,更重要的是对责任人的评定,评价不当可能影响被审计人的前途等等。但是目前大多数医院都缺乏一套较为明确的责任划分体制,对医院领导,特别是涉及较多岗位的中层领导干部以及一些业务繁忙的科室,都没有明确的落实岗位经济责任制,忽略了对诸如固定资产监管等经济方面上的监管。这就造成了权力和责任不清,固定资产浪费流失严重,而且一旦出现问题,无法清楚的界定责任,加上审计手段、会计信息、内控系统等不完善,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和较高的审计风险。

四、强化医院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强化领导,提高审计从业人员素质

医院领导应该进一步强化对医院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它对促进干部履职尽责的重要意义,真正将审计结果与干部监督联系起来。要将经济责任审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促进审计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其在医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强化专业人员配备,并加强对审计从业人员的培训,强化审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而作为审计从业人员自身,也要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为医院领导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合理评价领导管理效益。另外,在审计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客观公正,不做的违法违规行为。

(二)进一步完善医院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和机构

医院要严格执行所国家和单位内部所制定的审计制度,认真履行相关审计程序。要按照“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严格组织任命程序。要全面开展审计工作,除了开展效益审计,还要开展其他相关审计,并依据审计结果,对医院内控制度、财务制度的严密性、科学性和适用性进行评估测试,及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促使医院各项规章制度能有效进行,使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其约束核心作用。同时要成立专门的审计机构,明确审计部门的责任与权限,配备相应的专业审计人员,确保医院各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权威性,有效控制财务风险。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审计评价标准,明确经济责任制

医院要根据各部门职能,进一步明确经济责任制,明确在财经管理中各级领导的权力和责任,不断健全医院经济责任审计体系。通过对各级领导在任期内经济责任指标完成情况的审计,进一步强化医院各级领导的责任意识,促使各级领导不断提高自身经济管理水平和廉政管理,为更好地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创造良好的氛围,也为责任追溯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篇9

【关键词】高职学院审计问题对策

一、高职学院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涵义

高职学院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学院党委和组织人事部的授权权限对学院党政部门、系部主要负责人因轮岗或离任而离开现工作岗位之前,就其任职期间职责权限范围内开展的工作做出审计鉴定和科学的评价。如高职学院的财务处处长平调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时,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则为财务处处长。

二、高职学院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职学院对轮岗或离任系部中层正职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既是管理干部的需要,又是党风廉政建设根治腐败,反腐倡廉建设的需要。在促使中层正职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部门内部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等方面发挥强压作用。但就四川高职学院而言,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领导对审计部门关心不够,人员素质单一

当前四川省的高职学院在内审机构设置方面不够科学、审计人员的结构存在严重极为不合理的现象。

在机构设置上,绝大多数的高职学院将纪检、监察、审计合署办公,三块牌子、一套人员,象征性的配置2至3名略会财务的工作人员负责审计工作,而对大量的基建工程结算,感到无所适从。有的高校如民办高职学院仅在财务处下设置审计工作组。因此对于在短期的1~2个月内要完成中层领导干部审计并向学院党委组织人事部提交科学、全面的审计报告,风险较大。

(二)审计结果运用与干部选拔任用存在严重脱钩的现象

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有关规定和要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处长、主任等中层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应坚持“先组织对中层干部审计,后按规定和要求进行组织调整”的原则实施。但是有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并没有本着“先重后轻、主次有别”的原则,对学院的关键部门、关键岗位的中层正职,如后产处长、财务处分、组织人事部长、院办主任、招办主任、国资处长等重要部门进行预先安排,而是在中层干部集中调整后,在学院党委会上审定、并交由组织部授权委托,学院审计工作处只能在组织部授权委托下接受审计工作任务,“先组织对中层干部审计,后按规定和要求进行组织调整”的原则成为了一句空话。

(三)尚未形成的可供操作的评价办法

目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对校管的中层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主要依据《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这一规定在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评价、审计报告、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上有了政策法规依据,但有的项目内容在实际的审计操作过程中难以把握,从而使内审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对被审计对象审计评价的尺度难以掌握。审计运用的条款是否恰当,审计结论是否让被审计者信服,直接影响审计结果的运用。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滞后,从而使审计质量和效果难以有效的实现。

三、开展高职学院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一)合理设置审计机构,培养多层面的审计人员

高职学院应本着审计监督和防止“带病提拔”的需要,设置独立审计工作处,由学院院长主管,以确保审计的独立性。

审计人员要加强学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外的《招投标管理法》和《工程建设规范》等,着力提高审计理论政策水平;党委和行政要为审计人员到企业、到兄弟院校、审计机关上挂充电、锻炼、经验交流学习积极创造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以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二)制定科学的工作预案,着力降低审计风险

高职学院党委应充分考虑到中层干部特别是党政部门正职轮岗、副职一般不调整的基本规律,事前召开党委会,授权组织人事部着手安排轮岗调整中层干部正职经济责任审计。以防止审计的集中性和盲目性。从四川省内2所厅办高职学院和12所地方、行业性的高职学院调查问卷和了解的情况来看,高职学院中层干部每3年微调,每5年全调,基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正职干部轮岗调整的周期性,学院党委应在中层正职调整前的3~4个月提出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和安排,以防止出现集中审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为降低审计风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审计制度建设,构建科学规范的审计评价体系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和界定经济责任,防范审计风险,实现审计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又是对经济责任者是非功过的综合论述,即要客观公正,还需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因此评价体系的中心应该围绕构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为主要目标,即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规效益性、内控制度建立及执行、个人廉洁自律等方面来建立评价模型和权重,充分显现其合理、合法、合规性和效益性,通过定性分析评价指标与定量分析评价指标,全面科学评价部门中层正职领导干部履职绩效。

参考文献

[1]陈博.剖析“任前审计”.中国审计,2010,(05).

[2]周春霞.浅析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经界,2013.

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篇10

[关键词]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

一、引言

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实行审计在我国由来已久,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工作的评价以及领导干部选拔的重要依据。与一般的审计过程相比,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更加复杂,其审计结果更加重要,会直接关系到我国领导干部对的廉洁和高效,直接关系到我国领导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严格遵守审计制度,规范审计程序,保证审计过程的科学严谨,审计结果真实可靠,监督和引导我国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积极促进地区经济建设。但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在审计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的干扰着我国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正常进行。本文将分析部分地区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多年基层审计研究和工作经验给出具体可行的解决对策,为我国完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作用分析

我国是一个民主集中制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干部担负着经济建设的重任,领导干部队伍的廉洁性和高效性直接影响着我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意义重大,具体表现如下:

1.有效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防止产生腐败

通过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有效的加强对领导干部行政行为的监督,防止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从根源上防止了腐败现象的产生,有利于保证我国领导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2.提高领导干部工作效率,积累工作业绩

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仅是对领导干部廉洁性的审计和评价,也包括对领导干部任期内重大经济建设指标完成情况、重大决策的科学性以及个人廉政高效等多方面做出的综合审计和评价,通过综合审计和评价可以有效地提高领导干部的工作效率。

3.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内在素质

对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可以防止的产生,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保持现有领导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和高效性。同时,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也是领导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据,通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可以科学合理的提拔优秀领导干部,加强我国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三、当前部分地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一个复杂的审计过程,其审计结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部分地区对其认识不足,不能有效的发挥审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领导干部任期工作的一个总结和检查,没有将审计上升到监督和评价的高度。第二,认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仅仅是形式主义,没有将审计工作落到实处,背离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初衷。

2.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不明确,干部管理体制不完善

明确的审计范围以及规范统一的审计程序是审计顺利进行的基础。虽然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已经推行多年,并且对我国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纵观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我国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有很多不规范之处,从各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可以看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各不相同。另外,不同地方审计程序也存在着不规范之处。依据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对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该在任期结束后、职位调动前完成。但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干部管理体制不合理,对干部在任期间的监督和审计工作比较欠缺,很多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具有过大的职权,审计部门无法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只能在领导干部调离或卸任之后开展审计工作,严重违背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原则。

3.审计人员不足,审计经费短缺

高素质的审计人员以及适度的审计经费支持是完成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支持与保证。与一般的审计工作相比,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更加复杂,审计内容不仅仅包括领导干部的财务问题,还要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行政管理以及经济建设等多方面进行科学全面的审计和评价;同时,我国政府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繁重,相关统计显示经济责任审计大体上占县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总量的50%-60%,有的甚至占70%以上。但与之对应的是当前我国政府缺乏具有综合素质的审计人员队伍,不能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人才保证。另外,经济责任审计时间跨度大,审计内容丰富,必须要以一定的经费支撑为基础,但部分地方政府对审计部门的经费支持力度太小,不能支持相关审计人员按照规定的要求完成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审计,造成审计质量低下。

4.评价指标设置不合理,未能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是审计人员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只有设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保证审计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有效性。但在我国部分地区,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很多指标的设置过于陈旧,没有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设置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另外,部分地区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过于单一,仅仅从廉洁从政以及经济发展两方面设立指标,没有考虑对社会进步和环境指标,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没有充分结合当地老百姓的需求和利益,审计过程没有体现科学可持续的发展观,这种评价指标体系不能体现出领导干部任期内所做工作的长期价值,也不能对领导干任期工作作出科学评判。

四、完善我国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1.强化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

强化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需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相关领导干部需要端正态度,为审计人员提供真实可靠的材料,积极配合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第二,审计人员需要提高认识,意识到审计工作所承担的重要责任以及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审计工作,将审计工作落到实处,防止审计形式主义的出现。第三,上级行政主管单位以及纪检部门需要加强对领导干部以及审计工作的监督,增加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保证审计过程都能按照国家政策和法规进行。

2.明确审计范围,优化干部管理体制

我国是一个民主集中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对领导干的任期的经济责任审计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开始的,在过去的几十年发展过程中,我国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从开始探索不断走向完善,各方面体制也不断走向成熟,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之中,部分地区还存在审计范围不明确、审计程序不规范的现象。国家相关部门必须依据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建设的需要,加快相关审计立法以及规章制度的建设,进一步明确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规范审计程序,保证我国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在相关法律和政策的规范下进行。另外,我国部分地区干部管理体制不规范,经济责任审计难以对相关干部起到真正的作用。因此,部分地方政府必须规范干部管理体制,加强对干部的监督与管理,严格的执行国家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做到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与离任审计的有效结合。

3.加快审计人员培养,满足相关审计经费

与一般的审计工作相比,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更加复杂,不仅仅需要考虑到领导干部的个人经济行为,还需要对领导干部的行政管理行为作出综合的评价,这就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人才还比较欠缺,这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加快对已有人才队伍的培训和教育,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还需要相关的高校加快经济责任审计人才的培养工作,为我国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另外,经费不足也是制约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相关部门也需要为审计人员的工作配套基本所需资金,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4.科学设置评价指标体系,纳入长远发展规划审计内容

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进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和老百姓对领导干部行政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但部分地区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过于陈旧,并没有依据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制定全新的指标体系。这就需要相关审计部门的人员积极深入基层调研,补充相关基础知识,了解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经济发展方向,了解老百姓的基本利益需求,制定完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另外,部分地区的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仅仅关注于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经济建设相关指标的评价,没有将社会综合发展等指标纳入到指标体系之中,这也是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