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机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5:13

现代农业发展机遇篇1

abstract:Fromanationwideperspective,modernagriculturedevelopmentbycapitalventuredoesnotonlybaseontheoreticalresearchbutalsoachievesomeempiricalresults.withtheadvantagesinagriculturalresources,increasingindustrialization,thedevelopmentofleadingenterprisesandthegreatsupportbygovernment,Guangxi'sagricultureindustryincreasinglyattractsVCinvestment.BasedonthecurrentsituationofVCinvestmentonagricultureandthedevelopmentofVCmarketinGuangxi,thearticleproposes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modernagricultureinGuangxibyenhancingthecultivationofventurecapitalmarketandimprovingcapabilityofusingventurecapitalinagriculturalindustry.

关键词:风险投资;现代农业;广西;实证分析

Keywords:VC;modernagriculture;Guangxi;empirical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7-0186-03

0引言

现代农业是指以“现代产业的理念为指导、以产业关联关系为基础、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现代产业组织为纽带的可持续发展的包括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的有机系统。其本质是涉农产业,农业产业化是实现的重要途径[1]”,其主要动力泉源是农业高新技术开发与应用。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解决“三农”问题根本途径。然而从投资的角度看,由于农业生产活动和高新技术农业具有投资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不容易从传统的融资渠道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在资本市场中,风险投资是公认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企业发展的催化剂,理论研究和实践情况已充分表明,发展现代农业同样需要、并且适合引入风险投资。广西将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作为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2011年自治区政府决定实施“339工程”,即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做强3个千亿元产业、壮大3个五百亿元产业、培育9个百亿元产业”的宏伟规划。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利用风险资本促进广西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风险投资促进农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概况

1.1理论研究情况近十几年来关于风险投资促进农业发展的研究较为丰富,主要代表观点如下:

1.1.1研究必要性和可行性的主要观点一方面由于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周期长、科研成果应用价值存在不确定性,同时农业生产受到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易出现波动,加上农业新技术的市场推广受制度、人员因素、市场需求等诸多障碍因素的影响,农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农业)是属于风险较大的产业;另一方面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因此必须通过引入风险投资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朱琪,杨同芝,王金风,2000;贾探民2003)。郭明杉(2008)认为由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有充足的可供风险资本选择的项目,同时我国风险投资有充足的可供利用的资金来源、我国创业板市场建立的条件不断成熟、国外风险投资的进入都为风险投资进入农业领域提供了充足的动力[2]”。据高锁平(2006)引文转述,早在1997年,我国优质农业的资金回报率已高达20%左右。据此,他认为“现代农业盈利能力的大幅提高,是吸引创投资本介入农业的最主要原因[3]”。

1.1.2研究国际经验借鉴的主要观点李建民等(2001)指出农业高新技术――即主要“以培育转基因作物及其他转基因食品为主要目的的生物技术和以发展精确农业为主的信息技术”[4],在国外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动力源泉。20世纪9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风险投资在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也因大受风险资本的青睐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并促发私人资本大量进入农业研究领域,并超越政府投入成为农业科研投入的主力军。发达国家政府坚持对农业科研的高投入、构建完善的资本筹措和退出机制、降低风险投资税率等做法值得中国借鉴。

1.1.3研究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的主要观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如下:①政府支持力度不足;②风险资本发育不充分;③农业技术市场滞后、技术评价制度和产权制度不完善(朱琪,曾福生,2000);④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缺乏成熟的、可供选择的农业高新技术投资项目(秦秀红,2004);⑤风险投资运营管理人才匮乏(杨同芝,2000)等。提出的解决的对策包括:①增加政府对高新农业的扶持力度(建立风险投资基金、财政补贴、税收优惠);②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市场(政府投资建立风险投资机构、引导民间资金进入风投市场、资本完全退出机制等);③建立高新农业融资担保体系;④加快风险投资运营专家的培育等(秦秀红、黄秋平等,2004)。

1.2实践情况据《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报告2013》的统计数据,尽管受国内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退出环节的影响,2012年创业风险投资的增速明显放缓,但全年全国创业风险投资管理资本总量已达到3312.9亿元,较2011年增加114.9亿元。近几年,农业(含农林牧渔业)获得来自风险资本的投资金额和投资项目快速增长,成为风险投资行业的新宠。按获得风险资本的投资项目数计,2010至2012年农业连续三年居全国第八位,其中2012年投资金额约为19.33亿元,占当年全国风险投资总额(318.5亿元)的6.07%。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是,按投资项目统计,上海、湖北、浙江三个省的农业位于所有行业该项排名的前列,排名分别为第一、第三、第四,行业投资占比分别为8.6%、9.2%、6.2%。

综上所述,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利用风险投资发展现代农业不但在理论研究层面是可行的,而且己经在实践上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2风险投资促进广西农业发展的机遇

风险投资之所以以长期股权的方式投资于高科技、高风险的企业或项目,是因为希望所投资的企业或项目具备较好的收益并最终通过退出获得相对高额的投资回报。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正的外部性,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扶持。因此,在投资决策阶段,创业投资企业不仅关注项目本身的情况,同时也关注政府的支持政策。就广西当前的情况来看,不论是考量投资项目(如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农业产业的成熟度和发展趋势、龙头企业发展水平等)还是考虑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风险资本进入广西农业都面临着较大的机遇。

2.1广西是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业省区广西2013年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2年广西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的比重当中,地区生产总值占比为2.5%,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占比为4.1%、2.7%、2.0%,而肉类、水果、和水产品的占比分别达到4.9%、5.5%、5.1%,成品糖占比高达62.1%,相对区内其他行业产值占全国产值的比重,农业的占比值处于领先水平,并且在全国有一定的地位。2012年,广西有多项特色农产品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中全国产量排名第一的有蔗糖、桑蚕、商品林、香料、木薯等产业,排名第二的有荔枝、龙眼、香蕉、罗非鱼、对虾等产业。此外,家禽和生猪的出栏量分别位列全国第四和第八。

2.2广西农业产业化发展形势较好自2007年广西实施《农业产业化“十百千万”行动计划》以来,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目前,广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已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成为广西支柱产业之一。截止2011年末,全区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年产值500万元以上)达1371家,在这当中共有1041家被认定为重点龙头企业,其中部级31家、自治区级186家、市级824家。全区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7家,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55家①。目前已有南糖、贵糖、丰林、莱茵、神冠和皇氏等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功上市。

2.3广西重视农业科技的发展近年来,广西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的发展,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与基地的建设,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工程,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尽管与全国发达省区相比,广西的农业科技水平整体还较低,但却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据广西科技厅官网公布的《2013年度广西科技成果登记统计表》的数据,在认定的221项高新技术成果中,属于农业领域的成果有38项,占比为17.2%,排名第三,仅次于先进制造(61项,占比27.6%)和电子信息领域(41项,占比18.6%)。另外,从技术成果主要应用行业看,应用于农业的成果有132项,占比为20%,排名也为第三位。

2.4广西出台了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支持政策从全国范围看,广西风险投资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中国风险投资区域运行情况的统计数据显示,就风险投资机构数量一项,2012年广西仅有一家风险投资机构和一支创业基金,处于全国倒数第二位,而全国排名第一的江苏省这两项指标的数量分别为338和276[7]。为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广西区政府于2012年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由区政府财政出资设立10亿元人民币(分5年平均投入)引导基金,主要通过参股方式,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引导社会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重点引导创业投资企业投向符合自治区产业政策的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广西风险投资将迎来较大的发展机遇。

3利用风险投资发展广西现代农业的途径

风险资本的追逐高收益的本性决定了其“嫌贫爱富”的倾向,因此经济环境和技术创新更发达的地区更容易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对于风险投资市场和现代农业发展都相对落后的广西,要利用风险投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同时要完成风险投资市场培育和农业产业化提升这两项艰巨的任务。

3.1完善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体系,促进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而近年来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蓬勃发展正是受益于政府出台的对创业投资企业实施的税收优惠、引导基金扶持和完善资本退出机制等一系列政策。在当前我国风险资本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面对发达地区的竞争,欠发达地区更需要加大政府对风险投资的引导和扶持。

3.1.1进一步扩大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规模在《关于创业投资风险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的指导意见》(2008年)等政策的促进下,政府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以下简称引导基金)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快速推动着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2012年年底引导基金累计出资288.88亿元,引导带动的创业风险投资管理资金规模达到1506亿元,放大倍数为1:4,有效地实现了以国有资金带动社会资本的目标。如前所述,为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2012年广西也启动了分五年设立10亿元引导基金的计划,但这一规模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欠发达地区在总体投资环境相对不完善的情况下,要想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风投市场方面与发达地区形成竞争,必须进一步扩大引导基金的资金投入量。如单纯依赖自治区级财政资金压力过大,建议应促成条件较好的地市级政府(如南宁市等)设立地市级引导基金,以扩大广西引导基金的总体规模,发挥其引导带动作用,加速广西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

3.1.2设立专项农业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支持初期企业的发展据《中国创业风险投资投资发展报告2013》的调查数据,就农业而言,按投资阶段分布分析,2012年投资机构仍旧青睐后期投资(包括成长期、成熟期),成长期、成熟期投资金额的占比分别为53.28%和25.86%,起步期占比为17.75%,而最前端的种子期的占比仅为3.11%。可见,早期农业企业的融资形势不容乐观。广西除了少数发展较好的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外,约有80%农业企业还处于初创期的阶段。此外,实现广西农业发展“339工程”需要巨额资金投资,单纯依靠政府和银行信贷难以满足,必须发动更多社会资金的参与。因此,建议设立专门的农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引导基金的牵引和带动,促进更多风险资本投资广西农业。在管理运营和引导方式上,可借鉴财政部和科技部联合下发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采用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和投资保障四种方式,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向初创期的中小科技型农业企业进行投资。

3.2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业利用风险投资的能力由科技部组织的针对986家创业投资机构的调查显示[5],2012年影响风险投资的决策因素中,被投资项目的市场前景占据第一位;而在影响中国创业风险投资经营的主要外部因素当中,缺乏好项目的比例从2011年的13.4%上升到15%,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排第三位,关注度次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完善(32.9%)和政策不明朗(17%)。可见,要有好的项目才可能吸引风险投资。广西现代农业建设要借力风险投资,必须要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的水平。

3.2.1组建农业高新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促进高新农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农业高新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目前,广西已形成了较好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拥有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大学等一大批农业科研机构,研究范围涉及育种、种植、饲养、农业机械、农业化工、农业生物、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此外,广西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和中试基地、农业龙头企业的建设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有力的推动了广西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6]但与全国情况类似,农业科研方面也存在研究项目重复、科研力量分散、科研资源浪费和科研成果难以转化等问题。为促进农业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的一体化,建议组建广西农业高新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中心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由农业科研机构、农业技术园、科技成果孵化和中试基地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等共同组成,借助信息平台和协同办公机制,负责全面、系统协调农业科研项目立项审核、农业科技经费调配、成果认定、技术转化与孵化、技术推广等事务,以提升高新农业技术研发水平和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3.2.2进一步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也是引入风险投资发展农业的必备条件。目前广西对龙头企业扶持的政策主要包括:资金支持(含贷款贴息、无偿补助、科技经费扶持等)、贷款优先、发展用地规划优先等。结合当前的新形势,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是将“339工程”与龙头企业的培育相结合,在推进蔗糖、畜禽、速丰林、水果、蔬菜、桑蚕、奶水牛等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着重培育和扶持一大批新的重点龙头企业,使之成为带头农业产业化的生力军,并成为风险资本投资的潜在项目。二是深入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双赢的长效合作机制,扩大龙头企业的规模,增强其竞争力。自国家实施农业产业化政策以来,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平衡一直是学术界争辩的问题。在自愿合作为前提下,收益是否得到有效保障,成为农户是否愿意加盟到产业化经营组织的一个重要因素。建议重点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参与合作经营的机制改革,在保障农户利益的情况下促进农用土地资源的适度集中。同时,探索推进龙头企业和加盟农户之间建立生产风险基金,以风险补偿金来弥补因市场因素或生产因素造成的损失,巩固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三是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企业家的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被投资的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是风险投资重点关注的内容,因此要将提高农业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当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任务来落实。建议充分发挥政府整合资源的能力,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联合区内外高校,聘请管理专家开展集中培训,也可以仿照政府的干部培养机制,派出农业企业管理骨干到区内外名企挂职学习。

注释:

①自治区经管总站编.龙头领舞现代农业筑牢富民强桂根基――广西农业产业化10年综述,载广西日报/2012年/10月/8日/第002版.

参考文献:

[1]周应恒,耿献辉.“现代农业”再认识[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7):399-403.

[2]郭明杉,孙长雄,杨波.风险投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动力与途径[J].理论探讨,2008(3):94-96.

[3]高锁平,樊丽淑.农业利用创业投资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6(10):55-56.

[4]李建民,吴文庆.国外农业高新技术发展与风险投资(上)[J].世界农业,2000(1):9-10.

[5]王元.中国创业风险投资投资发展报告2013(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和科技投资研究所的重点课题成果之一)[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6]韦志扬.广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框架与重点任务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13(2):360-365.

[7]朱琪,曾福生.论建立农业高科技产业的风险投资机制[J].农业科技管理,2000(2):25-26.

[8]杨同芝.发展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的意义及对策[J].农业技术经济,2000(4):28-30.

现代农业发展机遇篇2

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其他要素作用的发挥以及发挥的程度都取决于劳动力作用的发挥。而劳动力素质和人力资本的提高关键在于教育的发展。而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仍然是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教育投资的增加。从历史和经验来看,农村教育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一直互为基础和动力,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农村教育发展为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高素质人力支撑和技术创新支持。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当代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都与教育密切相关。而农村相对扎实的基础教育,打下了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国民教育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基础。而在农村农业、科技、教育三结合的职业和技术教育中,不但可以培养现代农业所需要的现代农民,也可以通过提高人的劳动生产能力来实现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为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业产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教育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财政投入和教育投资规模,因此经济发展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尤其是以县级财政为主的农村教育,其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及速度更是有直接的关系。之前,之所以形成城乡的“二元”教育格局,就是因为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而近年来,农村教育软硬件设施的改善,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都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新农村建设以及城镇化带来的城乡一体化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城镇化带来了农村教育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一)城镇化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1、城镇化推动了农村教育改革,带来了教育观念革新的新机遇。

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农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推进二者逐渐走向融合。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城市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方案、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开始逐步向农村辐射,城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深深的影响到了农村教育发展,推动了农村教育思想观念的大讨论,带来了农村教育的革新。在城镇化的影响下,农村教育开始试图通过教育思想观念的革新,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提升农村教育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2、城镇化促进了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带来了农村教育持续发展的新机遇。

传统的城乡“二元”教育结构,造成农村教育环境和教育质量较差,教师和学生纷纷向城镇集中,从而导致农村教育发展乏力和滞后。在城镇化过程中,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大都加快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开始把城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在发展思路、学校布局、教师培养、队伍配置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在城镇教育发展的辐射带动下,附近的农村学校软硬件设施得以逐步完善、师资队伍得以稳定加强、校园文化得以提升和深化,提升了农村的教育质量。

3、城镇化催生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带来了农村教育公平发展的新机遇。

要实现城乡教育协调公平发展的目标,就必须要改变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列的十大教育改革试点第二条就明确提出了“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从目前实际的效果来看,城镇化以来,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通过优质资源共享、城乡教师交流、改造薄弱学校等方式,有力的促进了城乡教育一体化趋势,给农村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和农村可以各自发挥优势与特色,促使城乡教育双向借力,最终实现城乡教育的协调繁荣发展。

(二)城镇化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1、城镇化带来了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新机遇。

城镇化对于改变农村粗放式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城镇化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大面积还原和集中耕地,采用大机器作业模式和科学种植方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城镇化还可以提高农民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农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城镇化的发展,为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技术和资金支持,为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城镇化带来了农村企业发展壮大的新机遇。

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农村人口和资源不断向小城镇集聚,这一过程必然要求能源、通讯、金融等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大力支持,给农村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空间和可能。而且,城镇化的过程是地方政府优化经济发展政策和制度的过程,大力发展农村特色经济的过程,也是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功能的过程,给农村企业发展提供了载体和依托。城镇化加速了资金投入,扩大了金融和财税支持,实现了集聚发展,为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3、城镇化带来了农民增收的新机遇。

首先,城镇化改善了农民的收入构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使农民的非农收入持续增长。而且,城镇化为农村发展二、三产业提供了机遇,农民在农村的非农收入也会增长。其次,城镇化进程中城镇人口比例提高,改变农产品供求关系,刺激农村相关产业发展,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再次,城镇化有利于耕地集中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带动了农业技术和管理创新,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另外,城镇化加速了农村土地流转,盘活了土地要素,为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提供了可能。

三、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一)借力城镇化,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实现农村教育和农村经济的直接互动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发展,抓住城镇化发展的机遇,加大农村教育财政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拓宽农村教育投资渠道,鼓励农民提高子女教育投资,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教育发展速度和质量。农村教育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教育投资被视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潜在引擎”,农村教育投资的增长又必将刺激农村教育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农村经济整体增长。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农村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农民提高教育投资提供了可能,从而实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互动。

(二)融入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的良性互动

农村教育和农村经济都要强化主动意识,积极融入城镇化发展中去,融入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去。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城镇化也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和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根本动力和重要载体。一方面,农村教育要积极融入城镇化中去,抓住新型城镇化的机遇,利用城乡教育一体化趋势的契机,借助教育投入的增加、优质资源的共享、友好学校的帮扶等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发挥特色与优势,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农村地区要紧紧抓住城镇化带来的农业产业化、工业化的机遇,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和特色经济;利用城镇化带来的更加完善的经济发展空间和载体,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提高农村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从而促进农村教育发展,实现城镇化、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的良性互动。

(三)助力城镇化,加速农村教育转型,实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协调互动

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城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同时也是农村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农村产业升级转移、城乡生产格局更加合理的过程。但不论是哪一方面,城镇化都离不开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都依赖于农村教育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农村教育要根据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加速教育理念和教育结构的转型。一方面,农村教育在巩固基础教育的同时要加强离农教育、技能教育和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有效向城镇转移,为城镇化提供有一定文化基础和技术基础的人力资源队伍,助力于城镇化和城乡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农村教育要大力发展基于“三农”本身的农村教育体系,加强农业技术教育和农业科技创新,培养一大批“依靠农村、为了农村、扎根农村”的有知识、有能力、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于城镇化建设,从而实现城镇化、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协调互动。

四、小结

现代农业发展机遇篇3

关键词: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与工业连接的纽带,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指针。其快速高效发展将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将农业从单纯的生产环节扩展到加工和销售,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了农业效益。据统计,目前我国粮油、水果、肉类、蛋类、水产品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30%左右,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加工率相比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一般为农业产值的2-3倍,而我国只有85%。发达国家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劳动力远多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而我国正好相反。据专家测算,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增值3.72元,日本为2.20元,而中国只有0.38元。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多在3.7:1以上,而我国只有0.43:1。发达国家的加工食品约占饮食消费总值的90%,而我国仅占25%左右。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约是农业产值的1.5-2倍,而我国还不及农业产值的1/3。可见,农产品加工业可大幅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使农产品生产实现多层次增值,使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转为高效。

(二)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业建设主要由现代种养业、现代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构成。农产品加工业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促进农业的标准化和市场化,打通一二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效益链和就业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用工业化搭载传统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将传统农业打造成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销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三)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由于我国农村经营单元较分散,结构调整的步伐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保持同步。目前,我国有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7.1万个,这些企业向前延伸,就可能把2.4亿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向后延伸,建立市场营销网络,可打通一二三产业,把构成农业产业的各要素和各环节整合在一起,推进产销一体化经营,逐步把小规模集合成大产业,把小生产连接到大市场。围绕市场需求组织加工生产,围绕加工需要再安排专用农产品的种养,形成需求什么——加工什么——种养什么的“反弹琵琶”新格局。这一新格局的形成与完善将有效引领农产品的生产品种、区域、规模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见,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转化器”。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连接城乡、沟通工农,有利于形成城乡经济利益传导机制,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发展生产离不开产业支撑,农产品加工业是拉动农业与农村发展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将农业、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转化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优势,促进和谐农村的构建。

二、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机遇

(一)农业的阶段性变化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来机遇。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高,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良好局面。从总量上看,我国主要农产品如粮食、水果、肉类、奶类等已位居世界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目前,已具备年生产5亿吨粮食、5亿吨蔬菜、7000万吨水果、7000万吨肉类、3500万吨水产品、2500万吨禽蛋、2000万吨油料、1800万吨奶的能力,加工原料的日益丰富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有利的政策环境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来机遇。我国农业已进人以调整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主的新阶段。中央及时提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两个基本判断,并制定了一系列推动农业发展宏观政策。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坚持农业内部挖潜与扩大外延并重,要跳出传统农业抓农业的思想,用发展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将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有机结合。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涵,是用工业化搭载传统农业的不可替代的载体,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其中“放活”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努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效益链和就业链。有利的政策环境为农产品加工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国内市场需求变化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来机遇。目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已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供求总量大体平衡,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正从温饱向小康迈进,这正是食品消费结构变化的重要阶段,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已形成。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全国农民人均收入达2960元。经济收入的增加使得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改善的突出特征是在粮食消费直接减少的同时,对加工制品提出了数量和质量上的强大需求。转贴于

(四)国际农产品加工业大型化、跨国化的迅速发展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来机遇。据有关部门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高达27000亿美元,其中,美国5000亿美元,欧洲3000亿-4000亿美元,日本2500亿美元,并且这一数字还在增加。目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位居世界工业各行业的前列。国际农产品加工业的加速发展,为我国发展起点高、科技含量高的精深加工业及为这些国际知名企业进行配套生产,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国际贸易环境改善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来机遇。首先,降低农产品关税水平有利于我国利用国外资源,提高加工品的质量和档次,降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有助于增强国内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其次,2006年已结束“人世”过渡期并全面进人履行承诺阶段,我国农产品能够正式享受wto成员国提供的多边、稳定、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享受wto成员的一切权利,享受无歧视的贸易待遇,使中国农产品出口可免受其他国家或地区在关税或非关税壁垒方面的种种限制,从而降低贸易成本,为我国扩大农产品出口提供广阔的空间。最后,有利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对外开放,加快国外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引进和吸收。

三、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方向

(一)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比重。农产品加工应以精深加工为主导,加强对循环经济技术与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注重下游产品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层次。逐步实现由以初级加工为主向以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为主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重点发展清洁生产,开发清洁技术与工艺,尽量做到生产过程实现“零”排放。

(二)建设稳定的加工专用品种和优质原料示范基地。一方面根据市场需要及加工品质的要求,引进、筛选、选育适宜的加工品种;另一方面要对我国目前的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改变传统的“二元种植结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建立适应不同层次市场和加工要求的“多元种植结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加工作物、饲用作物等),建立专门的加工专用优质原料种植基地,并实现基地的标准化与规模化。

(三)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产品加工产业。粗略统计,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体科技水平较发达国家落后10-20年,设备总体水平落后20-30年。因此,要使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并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一方面应高度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水平;另一方面应积极引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如生物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细微粉碎技术、质构重组技术、新型杀菌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等),并加强国外先进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国产设备的自主开发。同时,要把能否产业化,以及产生效益的大小作为衡量高新技术应用的重要依据。

(四)建立标准化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目前,我国大部分行业标准都是上世纪80年代前制定的,与国际通用标准有较大差距。同时,我国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管理水平低,没有采用发达国家现已普遍实行的Gmp、HaCCp及iS09000管理规范,致使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产品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应尽快建立并施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对提高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竞争力,全面迎接人世后面临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五)加快传统食品工业化生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面对洋快餐的冲击,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我国居民饮食习惯的传统食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发展传统方便的食品是人民快节奏生活方式的需要,有利于人们摆脱繁重的家务劳动,真正从“一日三餐”中解放出来。全国居民每年的饮食消费约为1.6万亿元,农产品加工应围绕以传统食品为主的“餐桌经济”大做文章。传统食品工业化发展的重点是传统主食工业化、传统肉食工业化和传统豆制品工业化。

现代农业发展机遇篇4

关键词:河北;农村;经济;思路

一、河北农村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河北农村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京津冀经济一体化深入推进,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加快形成,河北沿海地区快速崛起,冀中南经济区列入国家重点发展区域,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先进要素资源和市场、把发展潜力转化为发展优势带来重大机遇。

河北农村经济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村落后面貌仍未改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不足,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任务艰巨;农业生产方式亟待转变,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社会化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有待健全;资源环境压力较大,水资源紧缺矛盾依然突出。

二、河北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建设农业强省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围绕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三大任务,深入实施“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的经济发展战略,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增强农村二、三产业实力,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着力深化农村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推动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提供有力支撑。

三、河北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一)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建立现代农业的投入保障机制。一是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并使其制度化、规范化。二是认真落实各项奖励、补贴政策。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和完善各项支农补贴政策,探索适合农村实际的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办法。三是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积极落实农村金融整体改革方案,尽快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四是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引导农民增加生产投入和智力投入,提高科学种田和集约经营水平。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对工商企业投资现代农业的项目,优先支持。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一要加强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搞好大型灌区水利设施的更新改造和工程配套、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二要加强农业发展的综合配套体系建设。搞好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七大体系”建设。三要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对于农业生产条件差、生态脆弱的地区,要进一步加大林业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合理免耕轮作,保护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丰富现代农业发展途径。一是发展集约农业,调整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通过转变增长方式来提高农业效益。二是发展循环农业,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和三大产业之间的生产循环。三是发展设施农业,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改变局部自然环境,提高生产效益。四是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最大程度地避免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物资对农业的污染,保护水土气的生态平衡,满足社会对营养、安全、保健农产品的需求。五是发展特色农业,突出地方特色,培育主导产业和知名品牌,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优势。六是发展观光农业,通过建造各种形式的生态园、科技园等,集科研、生产、展览、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拓展农业发展的内涵与外延。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首先,要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与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科技攻关,大力推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其次,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要加大适合我省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化肥、新农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促进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的结合。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全面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网点。第三,要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和转产就业能力,培养一批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骨干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创新经营主体。

(五)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健全现代农业市场体系。一是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对10个区域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更新改造,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努力提高现有市场功能,完善市场体系。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方式。发展农产品物流连锁经营、直接配送、电子商务等,培育以粮油为主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三是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加快农产品市场、农资市场和农村日用消费品市场建设,初步形成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现代物流带动连锁超市、集贸市场和便民零售店,多种业态共同发展的网络化格局。四是深化产权制度和经营方式改革,形成体制先进、机智灵活、城乡互动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河北农村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以加快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农业强省,实现农村繁荣、城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庚茂.推进河北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J].经济论坛.2002(05)

[2]开国,一鑫,萱和,东路.浅谈金融支持与新农村建设关系[n].黄冈日报.2006-07-15

[3]郝勤学,姚淇.强基础兴产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跨越[n].天水日报.2011-05-28(002)

现代农业发展机遇篇5

新政策新机遇

机遇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抵押。一号文件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对农信社而言,农户贷款可由一定额度的信用贷款,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转变。

机遇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入市。一号文件提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加快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对农信社而言,对农村经营大户、专业合作社、合作组织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由相对单一的保证贷款,向经营性建设用地抵押贷款转变。

机遇三:农民住房财产权将能逐步抵押。一号文件提出,在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前提下,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权抵押、担保、转让。对农信社而言,农户贷款可由公职人员保证、法人保证及农民间相互联保,逐步向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转变。

机遇四:农业将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一号文件提出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信社而言,可更好瞄准和满足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的金融需求。

机遇五:农业保险将逐步完善。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开办涉农金融领域的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等业务。对当前的农业贷款而言,担保方式及风险防控措施将更加多样化。

机遇六: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将更加健全。一号文件提出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户传统的存贷款需求将向多元化、综合性的金融需求转变。

新挑战新趋势

挑战一:农村金融主体多元化。一号文件对各类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职责进一步进行了强化和界定。农信社独家“垄断”农村市场的格局将被打破,传统、保守的业务发展模式将受到其他金融机构的挑战。

挑战二:农村客户对象层次化。一号文件提出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将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将是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及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农信社以农户为主要客户对象的经营行为,将受到农村新型客户群体综合性金融需求的挑战。

挑战三: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一号文件对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和农业机械化等都作出了部署,这将使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多样化,农信社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将受到冲击,其他金融机构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将给农信社传统业务带来挑战。

新策略新发展

一号文件的出台,对农信社而言,机遇明显大于挑战,农信社应抢抓先机,乘势而上,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在支农惠农中巩固县域农村市场。

策略一:扩大信贷投放促农业现代化。一号文件提出要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信社而言,投放涉农贷款,应该做到“两个高于”,即增量高于去年同期、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涉农贷款投向要做到“七个重点”,即在满足传统种养业的基础上,重点支持农业科技园发展,重点支持现代种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支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支持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重点支持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重点支持新型客户群体发展。

策略二:提升支农服务水平与质量。一号文件提出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保持县域法人地位长期稳定。在大量金融机构不断渗入农村市场的背景下,农信社应牢固树立与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及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休戚与共的观念。建立支农支小的管理机制和灵活的审批机制,根据基层社管理情况,合理授权。建立业务流程透明机制,细化服务措施,提高业务质效,减少农村客户融资成本。建立培育黄金客户管理机制,细分客户群体,不断提高客户忠诚度。

策略三:加快金融产品创新与推广。一号文件提出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和同权同价、农民住房财产权可抵押担保和转让等新举措。省联社与县市法人社两级应搭建“基层提议,顶层设计、上下联动”的金融创新管理机制,打造全省通用性产品为主、县市区域性产品为辅的产品创新模式,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广覆盖、可持续”的产品体系,为农村客户群体“量身订制”金融产品,切实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金融需求。

策略四:打造科技金融服务涉农网。随着新农村建设进度不断加快,存贷款等传统业务已不成问题,但农户与涉农小微企业仍难以享受与城市主体同等的金融服务。因此,农信社应加快科技金融建设步伐,大力打造足不出村的金融服务网,通过自助设备、金融iC卡等科技手段,逐步让农户享受与城区客户一样的“无时限、无空间、无地域”的金融服务。

策略五:农村财产抵押需循序渐进。农信社应及时关注地方政府关于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相关政策及配套机制,紧盯辖内土地流转情况及市场价格的变动。在政府政策范围内,以风险防控为首要原则,出台农村财产抵押融资管理办法,通过先试点后推广,确保农村财产抵押贷款健康运行。

新建议新未来

好的改革举措还需好的配套政策和平台,为充分发挥农信社支农主力军作用,政府及监管部门应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政府应尽快搭建农村财产抵押相关平台。尽快出台农村财产抵押融资相关制度,搭建农村财产评估及交易平台,为农村财产抵押融资打好基础。

现代农业发展机遇篇6

关键词:城镇化;背景;经济;协调

1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分析

教育与经济是社会发展的两大基础,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我国为农业大国,农业为我国经济基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农村与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是“三农”的核心问题,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农村的教育。在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及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农村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及全局性,其不仅提高了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利于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还为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1.1农村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人才竞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2000年以来,我国政府将农村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从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到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实现了历史的跨越,确保了农村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强了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保障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落实。

1.2提高在岗农业劳动者的素质

我国现代化的最大阻力是农村在岗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使得我国20世纪90年代还有很多的文盲或半文盲青年存在。农村教育打下了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国民教育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基础,其不仅培养了当代经济下所需的现代农民,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还为实现农村城镇化及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城镇化为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带来了新机遇

城镇化为农村教育思想带来了新机遇:农村教育思想相对落后,较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与学习,忽略了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城镇化推动教育思想观念的革新,在城镇化下影响下,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等。城镇化为农村教育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农村教育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影响到农村教育的发展及可持续性。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城乡教育差距较大,导致了农村教育的滞后。城镇化加速了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通过教师交流、重点帮扶、联谊学校、加快偏远地区学校的建设等方式,建立科学、合理、优质的农村教育体系,给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城镇化为农村教育公平带来了新机遇: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社会未来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要求。城镇化需大量技术性人员,对农村教育转型提出新要求。

3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途径

加大教育投资,借力城镇化: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抓住城镇化发展机遇,加大农村教育财政支持力度,拓宽农村教育投资渠道,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教育发展速度和质量。同时,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能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从而实现农村经济与教育的直接互动。推进城乡一体化,融入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和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根本动力和重要载体。农村教育利用城乡教育一体化趋势的契机,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给农村经济带来了发展空间,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利于农村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利于农村经济与教育的发展,从而实现农村经济与教育的良性互动。加速教育转型,助力城镇化:农村教育为农村城镇化提供了有文化及技术基础的人力资源队伍,还培养大批“依靠农村、为了农村、扎根农村”新农民,从而实现农村经济与教育的协调互动。

作者:易海涛易健华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陆相欣,张俊.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问题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124-125.

[2]许蕾,韩建民.城镇化与农村教育资源的相关性及其影响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3):250-256.

现代农业发展机遇篇7

关键词:蚌埠市;粮食生产;困境机遇;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5)11-35-02

粮食稳,天下安。蚌埠市作为安徽省农业生产大市、全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一度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在中央提出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如何实现蚌埠粮食生产增长速度换档,增长动力转换,走出主产区粮食生产连续增产困境,实现蚌埠农村和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1新常态下面临的发展困境

2014年蚌埠市紧抓粮食生产不放松,深入推进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玉米振兴计划,以科技为支撑,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夏秋两季粮食双丰收,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粮食总播面积47.02万hm2,比上年增长2.8%,总产275.5万t,比上年增长4.5%。总产增幅位居全省第三位,实现了“十一连增”并位居较高生产水平。粮食生产进入了新常态,持续增产难度不断加大,面临增产困境主要表现:

1.1自然灾害更加频繁发生蚌埠地理位置特殊,处南北交汇地带,气候上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水热资源优于北方,光资源优于南方;降水时空变化大,冬春多旱夏秋多涝。粮食生产历经秋冬春夏四季,依然要“靠天收”。近5s来发生10次较大自然灾害,分别为2010年和2013年各发生1次严重的春(冬)旱灾,2013年和2015年各发生1次倒春寒,影响午季粮食生产,2013年夏季发生1次夏季旱情和1次高温热害,2011年秋季发生1次大暴雨袭击,2014年秋季发生1次阴雨寡照:2011年和2014年秋季各发生1次寒流造成的低温冷害,影响秋季粮食生产。目前自然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有的年份轻些,有的年份重些,致使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粮食产量会有一定波动。

1.2对农药、化肥、水资源依赖性不断增加粮食“十一连增”背后不难发现农药、化肥用量迅猛增加,2014年蚌埠市农药、化肥用量分别达到0.6万t、30.1万t,分别较2004年增长了45.7%、24.9%;农药、化肥增长率为粮食增长率的2.4倍和1.3倍。水资源也面临逐渐减少局面,浅层地下水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平均0.8m下降至4.7m,并仍呈现继续下降趋势。

1.3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粮食连年持续增产,种植面积稳中求进贡献很大,而目前蚌埠市和全国其它地方一样,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阶段,耕地资源呈现逐年减少趋势,这对粮食持续增产将是重要考验。耕地是不可再生资源,2013年年末耕地总资源为35.64万hm2,10a间全市耕地资源减少了1.03万hm2,可以预见将来耕地还会减少。

1.4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化肥、柴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土地流转成本、劳动力成本也是呈上涨趋势,尽管国家最低收购价每年有所提高,但是价格提高空间越来越小,总体上价格上涨仍低于成本上涨幅度,种粮最终收益难以提高。

1.5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减少近年来2/3以上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而粮食生产人员主要以老年人和妇女为主,关键生产季节面临着劳动力缺乏问题,严重影响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应用。

2新常态带来的发展机遇

新常态下,蚌埠市粮食生产机遇与挑战并进,只有牢牢把握住新机遇,才能为发展赢得主动权,推动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在新的起点上发展粮食生产,第一要把握好政策机遇。确保把13亿中国人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离不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支持,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释放了重农抓粮的强烈信号。第二要把握好科技机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高粮食产能,根本出路在科技,最大潜力在科技创新。第三要把握好市场机遇。粮食生产正在面临由传统走向现代转型升级阶段,生产环节如耕、种、管、收、加等市场化程度低,蕴含巨大发展潜力。

3新常态下发展粮食生产对策建议

粮食生产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过去的单纯关注产量的增长,转向为更加注重粮食产能的提升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为此,在以下方面下大功夫:

3.1完善强农惠农富农各项政策,进一步保护调动好种粮农民积极性2002年以来,中央先后启动并实施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其中“黄箱”补贴政策比例偏大,一定程度上稳定粮食生产,为粮食持续增产奠定坚强基础。新常态下发展粮食生产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各项政策,进一步扩大“绿箱”补贴政策比例,增强农民增收后劲,最大程度支持种粮农户发展粮食生产。同时还要针对土地流转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积极探索扶持政策,鼓励他们扩大生产规模,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竞争力。

3.2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抗逆性好的品种,进一步挖掘良种的增产潜力农业丰产,良种先行。新常态下耕地与水资源更加稀缺,气候异常和病虫害频发,农村劳动力不足,提高粮食产量必须要靠推广一批稳产高产、广适多抗、便于机械化作业的良种去实现。未来要重点围绕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引进1~2个突破性的大品种,引领品种换代升级。

3.3大力推广控肥、控水、控药等节本增效技术,进一步改善粮食持续增产外部环境传统靠“大肥、大水、大农”提高产量的做法必须要打破,转变粮食增长的路子主要依靠科技,通过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技术,改进施肥方法,加强病虫草害准确预报,推广新型药械和施药方法,推广品种节水、农艺节水、设施节水、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积极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彻底减轻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力争到2020年,进一步降低粮食生产用水,实现农药、化肥“零增长”。

3.4努力推进粮食生产防灾减灾,进一步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应对自然灾害,除了要加强基础建设外,还要主动避灾,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判,推广小麦深耕深松、“一喷三防”,水稻标准化育秧等防灾减灾关键技术,强化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推广统防统治,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水平。

现代农业发展机遇篇8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三农问题;Swot分析法

农产品加工业己成为当前我国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最具发展活力和后劲的重要产业之一[1],在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2],对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现代化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运用Swot分析法,对博罗县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S)、劣势(w)、机遇(o)与挑战(t)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发挥博罗县自身优势,抓住机遇,扬长避短,明确目标定位,制定相应措施,促进区域现代农业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一、农产品发展的优势

1.区位优势

广东省博罗县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东江中下游北岸。东邻惠州,南接深圳,西邻广州、东莞,毗邻港澳,区位优越、交通发达。全县总面积2858km2,辖16个镇1个办事处,户籍人口80万,外来人口40万,博罗是珠三角最大的可连片开发的县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区位条件。

2.农业资源优势

博罗土地肥沃,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21℃,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发展“三高”农业条件优越,是广东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水力资源和土地资源都非常丰富,具备发展大工业的条件。农渔资源、农业观光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3.产业基础优势

已形成了一批优质粮、油料、水果、蔬菜、水产、三鸟等外向型“三高”农业基地,有了一批有一定影响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4.政策优势

博罗县政府重视博罗县农业发展,有意将博罗县打造成现代化农业产业城市,先后建立了航天育种试验基地,航天育种部级农业科技园等高科技农业产业园。2012年将投资2.29亿元在罗浮山建设一个集现代高科技农业与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充分显示了县政府发展博罗县农业及农产加工业的信心与决心。

二、农产品发展的劣势

1.农业生产条件约束

博罗县农业用地质量不高,质地粘重,耕地有机质含量较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此外,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防灾减灾能力低。

2.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

博罗县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农户经营为主,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进入产化体系的农民结成紧密性关系的仅占1/3。虽然有数家龙头企业,但有影响力的品牌较少,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影响了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农产品综合利用深度不够,附加值不高,关联产业不发达,对农业的带动作用较弱。

3.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博罗共有县镇两级农技推广机构18个,基本为事业单位,经费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够健全,专业技术人员和检测设备相对落后,农产品质量安全时有发生。此外,农业市场信息体系、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较为薄弱,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县农业的健康发展。

4.加工企业与农户联结以松散型的多,紧密型的少

博罗县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还是一种简单松散的买卖关系,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订单履约率较低,农民受益有限。而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一般采用“企业+农场”的形式,自己投资建立生产基地,与农场主签订合同,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农业的纵向一体化程度高。

5.初级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

目前博罗县农产品加工总体上是处于初加工和粗加工阶段,精深加工水平不高,产品单调,质量稳定性差,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博罗县稻米加工企业大多不具备精碾、抛光、色选等功能,仍停留在“磨、碾”的水平,碎米和杂质含量高,品种混杂,口感与食用品质低;畜产品仍以初级加工品或基本以原料进入市场;而且由于质量不稳定、包装规格不标准等原因,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三、博罗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机会

1.政策机遇

2000年以来,博罗县先后建立了航天育种试验基地,航天育种部级农业科技园等高科技农业产业园。2012年将投资2.29亿元在罗浮山建设一个集现代高科技农业与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这些大型的农业发展项目及一系列农业发展政策措施,为博罗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经济发展机遇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博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7%,经济增长的速度加快。2008年,全县GDp突破200亿元大关,据初步测算,2010年达295.29亿元,增长15.6%,GDp总量五年累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140.62亿元,经济总量比“十五”时期(570.1)翻一番,五年年均增长15.2%,增速快于“十五”时期(12.8%)2.5个百分点。2007年人均GDp突破2万元关口,达21421元,2010年突破3万元关口,达30602元,比2005年增长87.6%,年均增长13.4%。伴随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休闲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对品质好、有利于健康、无公害的绿色食品越来越青睐,对可以休闲娱乐、劳动健身、缓解精神压力的农业观光旅游需求也越来越大,为现代农业全方位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四、博罗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威胁

1.资源环境的威胁

农业发展空间压缩,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落户在博罗县乡镇,尤其是印染、造纸、皮革等行业,对水源的污染尤为严重,导致许多种植区灌溉用水被污染,对农业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也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

2.城乡居民收入和文化差距的威胁

目前,滨海新区农业对农民的收入贡献率比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1,限制了农民从事农业积极性的发挥;另外,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高新技术应用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3.农村、农业管理制度和体制的威胁

目前,农村、农业管理制度和体制改革滞后,特别是集体土地流转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城乡户籍制度、农业税收及金融信贷政策、农产品流通体制、城乡协调发展等制度和政策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4.融资能力差,资金供应不足

融资困难、资金短缺是制约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博罗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现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从政府得到资助和从银行得到贷款都变得比较困难。这不仅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陷入了困境,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扩张与发展、技术改革、新产品开发等也只能纸上谈兵,而且减缓了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速度,影响了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投入和产品升级的能力,实际上也延缓了博罗经济改革的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速度。

参考文献

[1]李崇光,陈诗波.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0):51-55

现代农业发展机遇篇9

我县供销工作历来得到了市社的高度重视,今天,樊主任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亲临今天的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我提议,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樊主任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为了进一步做好今年的供销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增强做好供销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经济发展的冲击急剧加深。但我们也要看到,金融危机给我们供销系统发展带来了机遇。首先是国家扩大投资的机遇。扩大投资就等于扩大内需,要千方百计在扩大内需中寻找自己的市场份额。其次是当前减税降息的机遇。2009国家有一系列税制改革政策出台,银行贷款利率也在不断下调,这对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盈利水平都是非常有利的。第三是国家惠农政策的机遇。国家近期已经出台并将继续出台让农民增收减支的措施,这为供销社扩大经营、服务“三农”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是项目建设的机遇。如“新网工程”、重要商品储备、农产品市场建设等,要积极申报,跟踪落实。

在分析金融危机给供销系统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判断一下供销主营业务的走势。首先,今年农资需求会基本平稳,价格也会逐渐回升。虽然近期农资价格下降幅度大,但农资市场的回暖对国际市场依赖小,市场的复苏应该比较快;其次,再生资源市场随着国家投资力度的加大,钢材需求量会稳步回升,也应该能比较快地恢复。第三,日用消费品市场的总体形势平稳,但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工返乡就业、国家惠农政策的增加等,小幅上升是完全有可能的。第四,烟花爆竹市场所占经营总量偏小,小幅变化对经济指标不会产生影响。

二、突出重点,进一步明确供销社工作发展方向

供销社作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形势下,要找准自己的位子,自觉服务“三农”工作大局,应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努力做好保障农资供应,搞活农产品流通。要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必须保障农资供应;要实现主要农产品价格稳定,就必须实现农资价格稳定。虽然农资市场已经放开多年,但供销社所占的市场份额仍达80%左右,这说明供销社有经营的优势,农民也信任供销社,这也是县政府近年加大对供销社支持的主要原因,之所以将化肥储备任务交给了供销社的主要原因。全县供销社及其农资经营部门,要精心组织农资商品的储备和供应,切实发挥农资主渠道的作用,要巩固和稳定供货渠道,严格控制农资价格上涨,同时要加强监督,确保农资质量,杜绝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

二要大力推进“新网工程”建设,发挥供销社在农村现代流通中的主力军作用。供销社在农村有着众多的网点和齐全的网络,这也是供销社参与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资源。供销社一定要加快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作建设,积极创新工作载体,大力推进“新网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抓好村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对供销社原有网点的改造和重组,提高占领农村市场占有率。要加快联合发展的步伐,鼓励企业打破行政和所有制界限,以现代产权制度为纽带,通过加盟、兼并、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实现联合,促进地方性网络向区域性网络和全市性网络转变,提高网络的覆盖面和服务的辐射面,以雄厚的资源实力、灵活的经营机制和畅通的市场信息,成为农村现代流通发展的生力军、主渠道。

三要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的力度。一是要围绕主营业务,要把现有的社有企业通过以资本为纽带,引导、鼓励骨干企业兼并、重组一般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的办法,真正培育和发展成为农资、烟花爆竹、食盐以及商品流通领域的龙头企业。二是要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推进供销系统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工作。经过努力,培育和发展一批有社会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和市场控制力的供销龙头企业。

三、加强领导,进一步为供销社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供销社是党和政府在新形势下,实现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各乡镇、开发区(新区)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各项措施落实,促进供销社改革与发展,从而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一要加强领导。供销社工作事关“三农”工作大局。各乡镇、各开发区(新区)、各有关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出发,充分认识到供销社工作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供销社的发展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在实践中更加重视供销社的工作。各乡镇、各开发区(新区)要给予供销社更多的关心和扶持,为供销社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要积极帮助供销社拓展为农服务领域,切实解决供销社在为农服务、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实际困难。

二要加强配合。供销工作涉及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质监、安监、工商、税务、物价、信用社等相关部门,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好“三农”工作的高度上,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加强协调配合,支持供销合作事业发展。各行政执法部门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市场的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坑农害农的不法行为,进一步健全市场投诉受理机制,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为供销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三要加强建设。要通过广泛吸纳和强化培训,着力解决供销社系统人才匮乏,教育培训工作滞后的问题。要大力实施人才兴社战略,多形式、多渠道培养人才,完善供销系统多层次的培训机制,建立一支多层次、多能力、多身份的干部职工队伍,通过加速职工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使供销社机关和万村千乡“两社一会”都有一批能手。

同志们,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重大,发展供销合作事业任重道远。希望全县供销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增强为农服务意识,振奋精神,迎难而上,勇于开拓,不断进取,不断开创我县供销事业发展新局面。

现代农业发展机遇篇10

一、坚持体制机制保障,着力解决农民工最实际的问题

关爱农民工就要真心实意为农民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为农民工解决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年来,三元煤业严格按照《劳动法》规定,落实和保障农民工各项权益。先后制定了《关于重新签定劳动合同的暂行办法》、《农民工合同用工管理制度》、《农民工女工权益法草案》等一系列事关农民工利益的规章制度,推动农民工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公司在长治市国有企业范围内率先为农民工缴纳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女职工生育保险和井下职工意外伤害保险等六个险种,并积极参加大病互助活动,解决了农民工后顾之忧。,为进一步保障农民工权益,公司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工会分组深入煤矿对落实农民工权益保障情况进行深入细致调研。先后组织召开了各种形式的座谈会,梳理出小到班中餐就餐、奖金分配、劳保发放,大到入党提干、政治待遇等各种事关农民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公司把调研中反映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全部纳入保障农民工权益改进计划,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农民工待遇“三相同”制度,即:农民工在工资福利待遇、政治待遇、生活待遇上与正式工享有同等待遇。与此同时,为保障制度落到实处,公司专门设立农民工权益保障组。保障组成员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调查走访农民工权益保障情况,对存在问题改进情况进行督办。三元煤业各矿先后向家庭困难的农民工、身患重病的农民工捐款捐物50多万元,并解决部分家境贫困的农民工子女就业。现如今,农民工无论是在工作、学习、生活,还是评优、入党、提干等方面均享有同正式职工一样的待遇。不仅如此,多年来,公司十分关注农民工身心健康问题,建立了农民工心理疏导站,及时解决影响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适时调整职业病防治机构,逐步完善职业病防治制度,每年为农民工做健康体检和职业病检查,十三年间,公司未发现一例职业病病例。做到了农民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既促进了企业和谐发展、安全发展、快速发展,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公司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关爱农民工用人单位”荣誉称号;,被评为“山西省职业病防治先进单位”。

二、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给农民工一个公平公正的成长环境

用人上实行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使用上实行绩效考核末位淘汰制,能者上,庸者下,让吃苦的人吃香,让有为的人有位,是三元煤业用人之道。多年来,公司在人才的启用上从来不分农民工还是正式工,只要是有才干、有能力、品行好的员工就一律使用。中能煤业综掘一队副队长张爱斌就是一位从农民工成长为科队长的农民工代表。张爱斌家境贫寒,从小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初中毕业后,为解决家庭困境,主动放弃学业,到潞安矿务局漳村矿工作,成为一名综采队队员。煤矿工人劳动强度非常大,年仅18岁的张爱斌没有畏惧,没有叫苦,全身心扑在工作上。为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他总是找机会虚心向老员工学习技术,请教问题,很快成为综采队的骨干力量。1996年,三元煤业投产在即,本着“不分身份选人,只凭业务能力用人”的原则,选调了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基层一线人员到公司工作,张爱斌是其中之一。1997年组建综掘队时,张爱斌分配到综掘队任生产班班长。新环境带来新机遇,现代化的掘进设备让他的工作和管理如虎添翼。1999年至张爱斌连续八年被公司评为安全生产标兵,2月升任为综掘队副队长。张爱斌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工,却走出了一条令人羡慕的闪光足迹。张爱斌的成长历程是他本人努力拼搏的结果,更是三元煤业尊重人才,尊重员工理想追求,并努力为员工成长创造公平公正环境取得的硕果。三元煤业综掘队队长李雪山、三元煤业综采队副队长王建华、三元福达煤业机电队副队长王强、三元福达煤业综采队副队长王斌等等,这些优秀的管理干部都是从农民工成长起来的。据统计,三元煤业各矿生产一线中任职班组长的农民工高达95%,名符其实成为煤矿安全生产的中坚力量。

三、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农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