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的性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5:41

统计学的性质篇1

关键词:数学成绩个性品质相关性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c)-0-02

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生的个性品质是密切相关的,研究表明,优秀生在学习中一般具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吃苦耐劳、坚韧不拨的坚强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对学习的课程有浓厚的兴趣。而后进生往往缺乏这种良好的个性品质。然而,这些结论均是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定性的描述,不能令人满意。能否给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个性品质之间关系的一种定量的、比较精确和科学的描述呢?笔者通过对所授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和个性评分的数理统计分析,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地探讨。

1因素的确定和数据的采集

我们需研究的问题是:

⑴数学优秀生与后进生的个性品质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

⑵学生的数学成绩与个性品质是否显著相关?

⑶如果⑵成立,则能否找到二者的数量关系?

因此,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两个,即学生的数学成绩和个性品质。

学生成绩是定量因素,比较容易把握,在研究中,将数学成绩作为因变量,即表示,其数据采用期末考试总评成绩,它由平时成绩(占10%)、期中考试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综合而成。较能真实地反应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具有较高的和可靠性。

个性品质是定性因素,不易把握,需进行便于操作的量化,还要采用较合理的收集数据的方法。该文获取数据的步骤如下:

⑴制定量化尺度。首先将个性品质分解为政治思想、学习精神、纪律观念、劳动态度等四个子因素,再将每个子因素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然后对每个子项制定出具体的评分标准(见表1),这样就得到了个性品质的量化尺度。由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每一个细小环节无不体现了他的学习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个性品质,因此这个尺度是合理的,可操作的,从而是可行。

⑵确定测试对象。学生在一年二期(即进入学校的第二个学期)之后,其个性品质已较稳定,因此该文收集数据时,选定笔者担任班主任并任教数学课的K1203班,作为测试对象,以减少测试

误差。

⑶组织评分。对学生的品质进行评分,不可能通过一、两次测定得到其准确值。因此,该文采用形成性评价方法进行评定。即对班上每位学生建立一张个性品质评分表,对每位学生进行逐一记录登记,到期末时进行统计,算出总分值。可见,这种分值也是比较可靠的。

⑷数据整理。上面统计出的分值不一定是百分制,因为可能全班的最高分超过100(或低于100),这样不便于统计分析,需要将统计出的数据进行整理,即转化为百分制。

设全班最高分为,任意学生的统计分为,其转化分数为,则它们的关系为:

通过上述公式,可将所有学生的个性品质评分值计算出来。

下面的表2给出了测试班级在2012年上学期的数学与品质评分结果。

2结果分析与讨论

2.1优秀生与后进生个性品质的比较

为了比较优秀生与后进生的个性品质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从该班54名学生中,选出数学成绩前20名作为优秀生,后20名作为后进生,计算出两组学生的品质评分值的均值和方差,并作t检验,t检验的显著水平,自由度m+n-2=38,结果如表3。

检验结果表明,优秀生的个性品质评分与后进生有高度显著的差异。这就是说,优秀生之所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是因为他们确实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这与我们前面的定性分析是相吻合的。

2.2数学成绩与个性品质评分的相关性

为了检验两者的相关性,对作F检验,仍取显著水平,结果如表4。

检验结果表明,学生的数学成绩与个性品质评分具有高度显著的正相关。这就是说,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分增加,其数学成绩有增加的趋势。这种相关的理论背景是什么呢?一位品质优秀的学生,他期望在各个方面有所表现,这种热切的期望就成为他学习功课的源动力,又由于他具有坚忍不拔的品性和严谨的生活习惯,因此在学习上就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也许是他能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的主要原因。这种高度相关性还表明,由于个体差异,可能存在某位学生,其品质评分高(低),而其数学成绩则较低(高),但总体上看,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

2.3数学成绩与个性品质评分的数量关系

由以上的相关性检验表明,这种数量关系可用线性模型描述,求得两者的直线回归方程为:

上述公式给出了数学成绩与个性品质之间的定量关系,它告诉我们,若学生的个性品质评分增加一分,则其数学成绩将增加0.95分。这就是说,如果学生能认真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保持正确的行为规范,加强自身修养,就会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正所谓多一份耕耘,就会多一份收获。

3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和讨论,得到几点有意义的结论:

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优良个性品质,对学生学习数学课程有积极作用。

⑵个性品质与数学成绩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⑶由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与社会公德体系、学校教学体系、家庭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改善社会环境、学校教学环境、家庭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健康发展。

⑷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造就他们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⑸该文的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学科分析。

参考资料

[1]郭长河.精心设计高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J].科教文汇,2012(8).

[2]王建会.如何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河南大学,2012年.

统计学的性质篇2

实际上,经济统计学就是统计学的一个分支。当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应对经济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加以充分的认识,加强经济统计学专业办学模式,这对于我国统计科学的发展以及专业统计人才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论述了经济统计学学科性质,其次对经济统计学的应用模式进行了一番思考。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充分认识经济统计学学科性质

虽然统计学已经形成与发展了数百年之久,但是,至今为止,相关专家仍然在对这一学科的性质与内容进行着激烈的争论。从学术发展过程上来看,统计学一词的产生是在17世纪由德国的“国势学派”按照国家一词而发展起来的。初期阶段,统计学有着极为明显的社会学科色彩。所以说,统计学不仅属于一项可以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同时,其还是一项可以对自然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论的学科。如果从数理的统计学观点上看,可以明显的看出经济统计学实质上就是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在世界整个经济范围中的广泛应用。统计学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其已经跨越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并且和数学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为了更好的讨论,应先给出一个现阶段国内统计学界学者都能够接受的统计学定义“统计学是相关如何测定、收集以及分析反映实际现象总量的一个数据,以提供合理的方法论科学”。这一定义主要是在大统计学的观点上而制定的。如果从横向的角度上分析,任何一项统计学均和上述所述的内容相同,从而可以形成一个大学科。如果从纵向角度上分析,将统计学方法充分的应用到诸多的实质性科学中,彼此间有机的结合,会形成诸多的专业范围内的统计学。

我们可以将统计学氛围两大类即将抽象的数量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对一般收集数据及分析数据方法的理论统计学进行研究;另一种是将各个不同领域的具体数量作为研究对象的应用统计学。前一种统计学具有通用方法论的理学性质,它的特征是只计量不计质;后一种统计学和不同领域中的所有实质性学科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是具有具体对象的方法论,所以,其体现出了两种性质,一种是复合性学科,一种是边缘学科。这里所说的应用不仅涵盖了统计方法的应用,还涵盖了各自领域中实质性科学理论的应用。以往的“数理统计学派”只认可前一种统计学,对于后一种统计学表示反对,这是极为不妥的。而传统的“社会统计学派”不认可理论统计学具有通用方法论的性质,将整个统计学划归到了社会科学中,这也是不合适的。经济统计学主要将经济数量作为对象的一种方法论科学,要想确保统计方法在经济范围内广泛的应用,前提条件就是对设置指标方面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而这就要求对相关经济情况进行质的研究。

应将相关经济理论作为重要指导,对各种经济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所以,经济统计学具有的特征是将质与量紧密的联系起来,对实际事物的数量特征以及表现加以充分的研究。另外,由于社会经济活动有着一定的复杂性与特殊性,经济统计学除了要采用普通的统计方法之外,还应积极的研究出一套自己特有的方法,比如估算的方法、核算的方法等。因此,从整体角度上来看,笔者认为,经济统计学就是社会科学的范畴,其不仅属于统计学的分支,同时,还属于经济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经济统计学和其他统计学间的不同之处就是:研究的对象不相同,并且与其相联系的实质性学科也存在着不同。经济统计学和其他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不同之处是:其并不直接对经济规律进行研究,主要任务是提供科学的方法与专门的工具,以服务于其他经济学科。特别说明一下,将经济统计学当做经济学下的二级科目,不会对这一学科自身的方法论性质造成影响。比如,将诸多的数学与统计学方法应用到经济计量学中,在方法论性质中也属于一门较强的学科。实际上,经济统计学的发展,依赖于将通用的统计方法进一步完善以及依赖于经济学给出相关研究背景以及相关研究课题。

二、对经济统计学应用模式进行一番思考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能够明显的看出,在我国各个高校中关于统计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没有加以充分的思考,过细的划分了专业,所以,统计专业最终所培养出的人才大都无法与当前社会的发展情况相适应,存在着各种弊端行为。由于学校教学有着诸多的不完善之处,多数教育者与相关专家一致提出了将专业进一步淡化的意见,并且,也充分的说明了应培养何种人才。所以,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出与其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长期以来,统计专业所遵循的办学方向是强调各种类型的统计学自身所涵盖的特征,这主要是因为统计学涉及了诸多领域的学科,同时,还属于交叉的学科性体系。所有人都无法精通统计学各个领域。所以,实际应用过程中,必须全方位的思考。一方面,统计学在社会应用过程中应通过人才的培养来进行,社会实际发展中,对于统计学的人才有着一定的需求。应时刻的保持着一种开阔的胸怀,同时还应积极开展一系列的与其相关的学习模式,各个高校应结合自身具有的特色和现代市场现状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控制,了解社会对统计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量,以此对教学进一步的调整,从而满足时展过程中的要求。另一方面,从目前我国社会的发展速度上看,未来中对经济统计人才的需求将会远远高出数理统计类的需求。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统计干部队伍以及政府经济部门的生存与发展仍然缺少不了复合型的经济统计人才;第二,社会中的各个行业对于既懂经济,熟知科学合理的数量分析法,并且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水平高的人才迫切需求,而真正称得上有这种知识经济结构的人才只有经济类统计专业人员方可胜任。同时,随着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统计软件系统开发的进一步加快,使得以往十分复杂的统计方法和实际应用变得更加的简单化。能够实现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是数理统计专业的人才。所以,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社会实际发展过程中,经济类统计的应用将会高于纯粹的统计人才。现阶段,我们应有效的解决经济统计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的应用,紧跟时展步伐,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好,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推动现代社会与经济的健康发展。

统计学的性质篇3

【关键词】统计数据质量提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统计信息作为社会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指南和检测经济活动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统计工作是获取经济运行的客观数据、分析和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态势、发现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因此,提高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保障统计数据质量是一项重要且必要的工作。

一、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各方面对基础数据和统计分析的需求不断扩大,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获得高质量且能满足各方需求的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最终目标,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决定着统计质量的高低。

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数据统计不全,即数据遗漏、资料不全等问题,如果数据统计不全,那么就不能完整地反映研究对象的整体状况和总体特征,也就无法发现研究对象真实的变化规律;二是数据统计失真,其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指标涵义和统计方法存在差异导致的统计失真,受利益驱动虚报和隐瞒统计资料导致的统计失真,由于调查对象不负责,漏填、乱报等所导致的统计失真;三是统计分析和统计手段落后,特别是在基础统计工作上,部分统计工作仍处于手工和半手工的状态,计算配置了计算机也没有在真正意义上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先进的统计分析和统计手段的作用未能真正发挥;四是统计制度不完善,包括统计执法力度不强,缺乏严格的过程监督和制约机制,统计部门人员配置不合理,统计人员任务繁重,数据误差频次扩大,同时由于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的不一致,在多家共同统计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数据不尽相同,影响统计数据公信力。总之,统计数据质量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多,缺乏准确性和有效性的统计数据将会对决策的制定和管理的实施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可能给国家和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损失和浪费,因此对于目前一些造成统计数据质量失真的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二、统计工作现存主要问题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推广,各行各业对统计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面对统计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统计数据的误差越来越大,统计数据质量也随之下降。当前统计工作现存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1、统计法制意识淡薄

《统计法》作为我国的基本法律,已实施多年,统计法律、法规得到大力宣传,但从整个社会的具体情况来看,统计法制意识淡薄现象比较突出,《统计法》落实不力,执行不严。上到领导下到群众,不管是调查者或是被调查者仍未充分认识到统计数据造假的严重性,法律观念淡薄,要数难、不配合情况时有发生,导致统计数据上报不及时、不准确,甚至一些单位或个人为了个人或局部利益虚报、隐瞒、伪造、篡改统计数据,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由于统计执法乏力,打击力度不足等因素,使得统计法律法规失去应有的震慑作用,本已淡薄的统计法制观念变动更加淡薄,助长统计数据造假行为,使得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任务更加艰巨。

2、统计基础工作薄弱

统计基础工作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工作混乱,统计源头数据无法保证,包括基础统计工作人员对数据的记录不全面、不及时或是原始数据记录混乱,拼凑数据、数据逻辑性错误、统计台账不健全等,加大了后期整理和分析的难度,也降低了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统计数据不能满足各方需求,不能反映客观事实的真实情况;二是由于统计方法、统计内容和统计指标造成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包括在统计工作中选择的统计方法、统计范围、指标涵义和指标口径的不统一,指标数值背离指标愿意,统计制度不够完善是造成以上现象的内在原因。对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缺乏明确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缺乏相对统一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标准和规范,导致了统计数据质量的混乱。

3、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督机制,易受行政干预

我国统计机构是受地方政府和国家统计局的双头领导,导致统计工作决策多层次,利益多元化,一些地方部门为了局部利益会对统计工作进行行政干预,甚至出现“统计数据要经过党政领导批准”的现象,支出、纵容统计资料弄虚作假,“、以数谋私”的行为时有发生,使统计数据准确性受到较大影响,误导决策和管理,不仅败坏了党风政风,且误国害民。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体制结构和人员问题,另一方面则是统计工作本身自我约束和监督能力较差,从统计数据的管理上看,部分来自其他部门的统计数据并没有进行制约和评估,缺乏严密而科学的评估和相互监督机制,难以保证统计数据与实际情况之间没有差距,且各级虽然设立了监督检查和考核约束机制,但却形同虚设,不能真正发挥检查验收作用,难以起到遏制统计数据失真的有效作用。缺少科学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和监控造成统计数据不同层次脱离实际的偏差,给决策带来极大的不便。

4、统计工作人员素质问题

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除了受统计方法和相关机制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受到统计工作人员素质的制约。在当今信息社会,统计人员承担着向各级各部门提供统计信息的任务,统计工作人员作为统计的先锋,其在提高统计信息质量,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及时性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后,目前统计人员在执行统计工作时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职业道德素质欠佳,基层统计人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工作敷衍了事,有的统计人员身兼数职,任务重,对日常的统计工作基本上是疲于应付,对统计数据来源不能严把关,使统计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二是业务能力问题,部分统计人员长期缺乏业务培训,导致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理论知识等过于滞后,不懂得现代化统计工具的操作,对统计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不够,从而影响统计信息的质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三是统计人员变动随意性大,长期稳定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不足,造成统计队伍不稳定,统计工作交换频繁,统计基础数据得不到完整的延续等,这都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

1、加大统计法制宣传力度,完善统计基础管理制度

保证统计数据质量必须从源头抓起,统计部门应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新的统计法,提高各级领导和统计调查对象的法制观念意识,使其认识到按时、如实报送统计信息的重要性,明白虚报、瞒报、伪造或是篡改统计信息等均属违法行为,同时要求建立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制度,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方式,保证统计数据质量。另一方面,需进一步完善统计基础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统计管理制度是保证统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其中包括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和各项统计管理制度,同时可以建立健全严格的分级负责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将统计数据质量责任下放到个体。

2、强化统计基础工作

科学的管理和决策离不开准确、全面、及时的统计资料,而强化统计基础工作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首先,改革统计调查方法,推广抽样调查方法的应用,这种方法能较大程度地减少各方面对统计数据在调查过程中的干扰,有利于避免调查工作中间环节的弄虚作假,能够较大的提供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次,通过对被调查对象统计数据反映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并对比过去统计数据的主要质量问题,确定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主要方向,进行科学合理的统计设计,正确规定统计数据质量标准;再次,充分考虑统计调查指标的基础性、必要性,确定统一规范的统计基本属性,各个指标之间要相互联系、彼此配套,尽可能避免统计工作中杂乱重复的问题,只有这样的话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3、完善统计部门监督自律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体系

一方面,在严格执行《统计法》的前提下,需要保障统计人员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因此可以建立统计部门的监督自律制度,实行部门内部交叉监督管理,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加大监督力度和检查力度,保证统计信息的严肃性和真实性,严惩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的行为。另一方面,建立科学有效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对统计数据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审核评估,例如可在统计部门内建立权威的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中心,完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对统计数据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使统计数据真实反映客观事实的运行情况。

4、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综合素质

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综合素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从思想上和作风上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每一个统计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个统计数据,如实地反映情况,严格按照《统计法》中的权利和义务执行,做好统计工作;二是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统计工作是专业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工作,为保障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对统计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使统计人员能够及时吸收统计方面的新知识,以正确地进行各项统计工作,特别是现代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业务知识的培训。

总之,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是国家、企业进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当前的统计工作中有诸多的因素和问题影响着统计数据的质量,制约统计工作水平的提升,因此努力提升统计数据质量是当前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共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实现统计工作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彩霞:浅析统计数据质量控制[J].统计与管理,2011(3).

统计学的性质篇4

关键词:全宇宙,最优探索方法,物质系统反设计,并行-云-系统仿真工程,有止境的科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n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a)-0000-00

1.引言

人类自然科学探索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占领控制全部宇宙多维空间,并完全自由地应用全部宇宙物质[1-4]。为此,人类祖先与人类一直在探索宇宙物质中的无穷无尽的未知现象、无数的未解之谜,等等。所谓科学研究,是基于当时的物质环境、生存与发展条件与科学技术基础,研究者采用全部可能的各种科技手段,来探索宇宙物质世界的全部未知的各种客观现象及规律,希望探索出新发现,并且该新发现能够经过各个学科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长期实践检验,以及广泛实际工程应用等,以确认新发现的正确性[2-3]。从人类科学技术研究发展史可以看到[5-14],人类祖先对未知物质及特性的探索从零开始,不断发展,自近代以来,人类的科学技术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爆炸式的发展,但新的“未来科学问题”不断呈现[10]。值得指出:人类的祖先(如原始人、猴子、.....、微生物、.....)一直在进行科学探索研究,否则,人类不可能可以不断地生存、发展壮大而进化成今天的人类。科学探索研究并非(但包括)只是在实验室中由科技工作者进行......。

值得注意:对全宇宙系统,人类最优的科学探索方法是什么?人类通过什么科学探索研究的技术方法,可以付出最小的代价并最尽快地实现人类自然探索的最终目标?

基于宇宙物质原始自然运行的统一数值算法与数值仿真过程[1],考虑到在人类的潜意识中对宇宙物质的科学探索研究的最终目标,本文提出人类科学探索研究的最优科学探索技术方法是基于系统数值仿真而对全宇宙物质系统的反设计;同时文中分析了该全宇宙物质的系统反设计方法,结论是该系统反设计可以尽快实现人类科学探索研究的最终目标:占领、控制与自由地使用全部的多维宇宙空间与全部的各种物质;而人类传统的自然探索研究方法需要人类付出无比巨大的代价、付出太长太长的时间才有可能(但不一定可以)实现人类科学探索研究的最终目标。因此,本文提出的科学探索全宇宙的最优的方法,可以回避掉人类传统自然探索科学的严重缺陷。

2.科学探索全宇宙系统的最优化方法问题的描述

在人类生存的多维空间与现有科技储备条件下,现代人类对全宇宙系统的科学探索,需要寻找最优的探索方法,使得科学探索研究的成果与代价比达到最大:

(1)

式中,---科学探索研究的成果;---科学探索研究的代价比,包括付出的探索研究时间,人类生存的多位空间的损失;---科学探索研究的方法;依次是时间、3维几何空间,nS是指空间的维数(nS>4)。

同时,需要满足以下约束条件:即人类的多维生存空间

(2)

即人类必须有足够大的nS维生存空间,使人类不仅保持生存状态,而且可以不断进行相关的科学探索研究而发展壮大自己。

,如果(3)

式中,是宇宙物质系统的根基底(即全宇宙物质构成及其运行过程与特性,该多维宇宙空间与物质的内部参数,),是人类科学探索的最终目标;是人类寻找宇宙物质系统的根基底过程中系统仿真(第k次迭代)产生的物质现象;是(数字化的)人类积累的知识库;是可以接受的系统仿真误差。

3.全宇宙物质构成及运行过程与特性的数学模型

人类科学探索研究的对象是:完全彻底系统地、准确可靠地、高精度地掌握充满在全宇宙多维空间中的物质构成及其运行过程与特性,该多维宇宙空间与物质的内部参数,。因此,需要可以对全宇宙物质进行系统数值仿真,关于系统数值仿真的数学模型,即宇宙物质的构成、物质运行的统一基理及其运行过程的普适性数值算法[1],现介绍如下:

3.1宇宙物质的构成与运行过程

宇宙空间S是一个nS维的空间,其大小为:,其中,ai(i=1,2,,nS)是第i维空间的大小(a1为时间,a2,a3,a4为三维几何物理空间,…)。宇宙由一系列(共nmax种)物质基素(物质最底层的基本元素)及其转变成的物质组合体构成,这些各物质基素单元与(各层次级别的各类)物质组合体之间,以及各层次级别的各类物质组合体之间,是在nS维空间中作不停的运动,并且相互不停地(分解与组合)转变,该相互转变如图1所示,各层次级别的各类物质组合体的nS维运动过程如图2所示,多维运动过程中物质体的逻辑关系如图3所示,前面的众多种类的大量现象是后面一个现象的条件,后面的一个现象是前面众多个种类的大量现象共同协同对抗产生的结果。

宇宙物质的nS维对抗运行过程与形成的构成,遵循宇宙物质运行的统一基理,详细运行过程的结果可由宇宙物质运行过程的普适性数值算法作数值仿真获得。

3.2宇宙物质运行过程的普适性数值算法

基于宇宙物质运行统一基理体系[2][3],在一个nS维空间区域中,宇宙物质运行统一的普适性数值算法Universal为:

(4)

式中,宇宙物质普适性算法Universal具有以下功能:输入宇宙空间维数与大小以及充满在其中的物质的基底参数,以及指定的一个宇宙子空间,等;经过Universal的运行(即:全部宇宙物质的nS维对抗运行)。全部宇宙物质基素单元的nS维运动之后,输出在nS维全宇宙空间中,表现为无穷无尽(巨大数量)的、奥妙无穷的、无奇不有的、……现象。

宇宙物质运行统一的普适性数值算法Universal的具体详细的数学描述,数值仿真的数学表达,全程计算步骤,数值仿真计算流程图,等等,参见文献[1]。

具体的输入如下:

(1)宇宙空间的维数为nS维。

(2)各维宇宙空间大小:a1为时间,a2,a3,a4为三维几何空间,…,第nS维空间,构成nS维空间S。

(3)宇宙物质基素信息:①在nS维空间全区域中,存在nmax种类(系列)的宇宙物质基素单元,各类具有不同的特征功能与数量,如第k类物质基素存在nk,max个单元(k=1,2,…,nmax);②在宇宙空间全区域中总共存在种类基素,全部种类基素单元总数;③内部参数:是物质基素单元的内部参数;④约束条件:各种类物质基素单元的内部参数约束函数;⑤各种类物质基素单元的功能运动方程,第k类物质基素,k=1,2,…,Bmax,第i个物质基素单元;⑥物质基素控制量;⑦基素单元的性能指标为追求掌控最大的nS维空间(及充满在其中的全部物质)。

(4)指定一个nS维子空间区域。

具体的输出如下(在全宇宙维空间中):

(1)全部物质体的总体信息:①全部物质组合体级别的总数。②全部物质组合体级别各种类的总数。③全部各级别种类物质组合体的总数。

(2)各种物质体(基素单元与物质组合体)的详细信息:①全部各种类物质基素单元的状态,全部各级别种类物质组合体的状态[在nS维空间中的参数,如时间、三维空间、…,(包括相互之间的导数,即速度,等等)]。②物质组合体运动方程。③(所导出的)该物质体的一序列的概念及概念性参数【如:约束条件(物质基素单元或组合体的状态变量约束函数、控制对策约束函数、性能指标约束函数),运动方程,子性能指标,…】。④各种物质基素的不同单元、与各层次各种类的不同物质组合体的性能指标p=,如物质体所占据的nS维空间,如(人类在不同条件下可以观测到的)物质体形状随着nS维空间的变化,以及这形状在不同条件下观测到的结果不一样,等等。⑤各种物质基素单元与物质组合体的控制量。⑥是物质相互作用特性方程,是(在该物质系统所在的维宇宙空间区域内)各级别各种类物质组合体对周围物质(如对物质基素单元)的作用特性现象,如物质体的各种特性:各种作用力,如“万有”引力、磁场力、电作用力、等等;物质体的形状;…。⑦各物质体所在更高级别的一些物质组合体,以及该物质体的组成(由较低级别物质体,…,物质基素单元)。⑧各物质体在维运动过程中的分解与重新组合。⑨不同级别层次、不同种类的众多物质组合体分别采用各自的对策追求各自的性能指标达最优。

(3)针对一个指定的维子空间区域,存在的物质体,可观察的现象信息:①总共存在种类(系列)宇宙物质基素,各种基素分别存在个单元;②在该子空间中,所存在的物质组合体级别的总数,物质组合体级别各种类的总数,各级别种类物质组合体的总数,各种类物质基素单元的状态,各级别种类物质组合体的状态,等等。

4.人类科学探索全宇宙物质系统的最优方法是:基于超大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的系统反设计

科学探索研究的方法起源于人类祖先发源的地球及其附近的多维空间,“优化计算”到现在,的选取是非常规的、“非科学的无稽之谈”,主要技术方法是超大系统数值仿真,最后获得宇宙物质最底层的基素时,再进行实物物理实验作验证,宇宙物质反设计的流程如图4所示。

人类探索到宇宙物质的最底层的基素及其各种特性,可以直接接近基素单元法:宇宙物质基底的系统反设计数值仿真方案,宇宙物质的系统反设计数值仿真优化计算方法与步骤是:

第0步:整理人类长期探索宇宙物质所积累的巨大的、全部各种类学科领域中所知的全部现象、概念、原理等知识库,将该巨大知识库全面系统地整理成数字化表达;

第1步:猜想而设立宇宙物质基素单元及其内部特性参数、运动方程等的初始方案,(k=0);

第2步:采用与宇宙物质的数学模型,进行超大系统-云-并行数值仿真,生成不同层次、不同种类、数量巨大的物质及其运动现象,该仿真结果以数字化形式表达;

第3步:将仿真结果与巨大知识库进行比较,并计算比较误差,如果比较误差很大(不可接受),则进入以下第4步,否则(即仿真计算误差可以接受)进入以下第5步,这里指出,采用系统数值仿真方法进行宇宙物质系统的反设计仿真,如图3中从宇宙物质基底人类可以理解的现象的过程中,反设计仿真不考虑中间仿真结果(即物质结构及其运行的现象等)是否正确,而只考虑人类已经积累的膨大的知识库(即与该知识库作与比较,如图4所示);

第4步:基于系统仿真结果误差,迭代修改物质基素单元及其运动方程的方案,再转入第2步;

第5步:已经获得最优的宇宙物质的系统反设计数值仿真结果,进行物理实验,作最终的验证。

基于本文提出的宇宙物质基素、宇宙物质运行的统一基理与物质自然运行的普适性数值算法,以及人类长期探索宇宙物质所积累的巨大的学科原理等知识库(这些即是宇宙物质的系统数值仿真反设计的条件),采用图4所示的宇宙物质反设计方法,经过超大规模系统并行-云-仿真计算,直接探索发现宇宙物质的最底层的基素及其内部特性参数、运动方程等。最后进行物理实验,验证在反设计过程中生成的且人类无法想象猜测的物质现象:物质的组成结构、在宇宙的分布、各种物质形式、层次种类、各种类物质运动现象及其规律,等等,进行最终的验证。

5.超大系统数字仿真进行全宇宙物质系统反设计的优点

宇宙物质的反设计的系统并行-云仿真研究方案与人类传统的传统自然探索科学方法相比,人类传统的自然探索科学方法不是探索全宇宙系统基底的最优科学探索方法[1-4],而采用超大系统数字仿真避免了历时上亿年的人类传统自然探索科学方法的缺陷,是现在最优的方案,体现在:

5.1全局大范围进行宇宙物质的寻根探索,所付出的成本代价很小,探索研究的速度很快

宇宙物质系统基底探索所需付出的代价很小,主要需要数以千计万计的计算机进行超大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以及各个专业的研发人员等将人类积累的知识库数值化;如果采用传统科学探索方法,只是从人类自身生存环境出发,“摸着石头过河”,想尽一切办法“获得一个历史性惊人重大突破的新发现,再更深入探索多步”地靠近宇宙物质系统基底,所付出的成本代价太大太大……太大。

显然,“一步一批物理实验室”将付出巨大巨大的代价,付出太长太长的时间,即太大;而采用全宇宙物质系统的全局最高精度数值仿真反设计,需要成千上万台计算机与各个专业的研发者,这些成本代价是很微小,系统数值仿真几年就可能出一些结果,探索研究的速度是“快的离谱”,即。避免了“人类沿着传统科学研究路径进行下去,人类可能不能满足约束条件(2)式”。

另外,由宇宙物质系统仿真产生的因果关系逻辑图(如文献[1]中图3)可知,采用物质反设计系统数值仿真方法可以“胡思乱想地”、“答非所问地”、……“不符合逻辑地”、“偷换概念地”假设宇宙物质的最底层根基,存在一定的可能性探索到全宇宙物质基底。

5.2全局大范围进行宇宙物质的寻根探索,效率极高,探索不是无止境的,可行性很强:人类已经到了结束宇宙无穷无尽探索的冲刺阶段

传统自然探索科学寻找宇宙物质基底过程中,付出无比巨大的多维代价,经过“无穷无尽的”探索,取得了大量的“历史性、惊人的重大新发现”等时,才探索向前走了一小步,并且大量的“一小步”在全局中都可能是无效的。与人类传统自然探索科学方法相比,宇宙物质的反设计系统仿真过程中将出现“无穷无尽的”、“无奇不有的”、“不符合科学原理的”、“不合逻辑的”、“不可思议不可想象的”、……、“可以想象的”、“符合科学原理的”现象,因此,这个超大规模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是效率极高的,探索不是无止境的;同时实现该宇宙物质的反设计,所需的人力、物力等并不多,是可行性很强的,因此,全局大范围进行宇宙物质的寻根探索,宇宙物质的反设计系统仿真研究方案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因此,基于超大规模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的宇宙物质反设计系统仿真研究方法,是全局大范围进行宇宙物质的寻根探索的全局最优的方法,将获得最优效果,并能够容易满足约束条件(2)与(3)式。

总之,基于现代人类计算机技术,人类积累的知识库以及宇宙物质的反设计方法,人类现在已经到了寻找到宇宙物质基底的时候了,即人类已经到了结束宇宙无穷无尽探索的冲刺阶段。

6.采用超大系统数字仿真进行科学探索全宇宙系统时存在的问题

6.1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宇宙物质的反设计的标本,有可能得出的一些结果,现代科学不能解释

在宇宙物质的反设计系统仿真过程中将出现“无穷无尽的”、“无奇不有的”、……、“符合科学原理的”现象,在这些无数的多维现象中,如果可以寻找到一群现象与人类积累的知识库完全重合,这就可能是反设计的系统仿真成功(即满足约束条件(3)式);如果可以寻找到一群现象与人类积累的知识库基本重合,即一些是完全重合,另一些是现代科学不能解释,这可能是反设计的系统仿真成功吗?是否一定要等待现代科学探索到这些不能解释现象与规律,才能说明反设计的系统仿真成功了,而现代科学探索到这些现象与规律,是要付出太长的时间与太大的代价等。

6.2宇宙物质的反设计是超大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数字仿真量太大-太大-…-太大

宇宙物质的反设计是超大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一个系统仿真反设计组就需要成千上万台计算机来进行,即使是很多系统仿真反设计组同时来进行宇宙物质系统的反设计,也不一定会很快反设计成功,数字仿真量太大-太大-…-太大,但在这个宇宙物质的反设计的超大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过程中,探索是有止境的,有待我们去尝试。

7.结论

基于人类科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宇宙物质结构组成及其运行的统一基理,基于超大规模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本文给出了全宇宙物质系统反设计的数值仿真算法(包括仿真步骤以及流程图),通过与人类自然探索科学发展历史与现状的比较分析,认为该基于并行-云-数字系统仿真的全宇宙物质系统反设计数值仿真算法是科学探索全宇宙物质系统基底的最优方法,是全宇宙中第一优工程。

该基于超大规模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而进行全宇宙物质系统基底反设计,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①探索速度很快,超大规模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几年内就可以获得一些不太正确的(临时迭代)宇宙物质系统基底仿真结果,以供系统仿真反设计迭代;②宇宙物质系统基底的探索效率很高,科学探索不是无止境的,虽然反设计迭代过程中的临时迭代结果不对,但人类无法想象与猜测的、现代最先进设备无法观测的物质也可能被仿真出来,避免了人类上亿年形成的人类特色自然探索方法的缺陷;③宇宙物质系统基底探索所需付出的代价很小,主要需要数以千计万计的计算机,以及各个专业的研发人员等,明显优越于人类传统自然科学探索方法,即可以想象到的就可不择手段地探索,并且“一步一批实验室”,因而,全宇宙物质反设计是探索全宇宙系统基底的最优科学探索方法。

因此,未来人类科学探索研究的发展方向,是进行宇宙物质基底系统反设计的云-并行数字仿真。建议人类未来的科学探索研究的技术与方法是:基于我们人类长期科学研究取得并积累的巨大而临时有效的因果关系知识库,以及宇宙物质构造组成及其原始物质运行的普适性数值算法,进行宇宙物质基底的系统反设计,寻找到宇宙物质的最根基要素,即实现人类科学探索研究的最终目标:占领、控制与自由地使用全部的多维宇宙空间与全部各种物质;不需要任何科学探索,不需要任何科技创新。

人类已经到了结束在宇宙中进行无穷无尽探索的冲刺阶段,该宇宙探索的冲刺阶段是全宇宙物质系统反设计,这是人类针对全宇宙的第一优工程。

参考文献

[1]南英,丁全心,陈哨东,等,基于自然数值算法的众多飞行器轨迹一体化全局优化设计,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3,43(6):636~659

[2]nanYing,methodologiesonScientificResearches:anoverviewandFutureDirection,internationalJournalofengineering&technology,Dec.2013,Vol:13no:06.

[3]南英,人类特色的科学探索研究:总结与未来方向,科技纵览,2014,no:184:88~100.

[4]nanYing,methodologiesonScientificResearches:traditionalnatureSciencesareUnoptimizablemethodologiestoexplorewholeUniverse,internationalJournalofScientificandStatisticalComputing,2014,Vol:5,iSSUe1.

[5]andrewRobinson,theScientists-anepicofDiscovery,thamesandHudson,2012

[6]michaelFrieldman,HistoryandphilosophyofScienceinanewKey[J],iSiS,Vol99,march2008:125-134

[7]宋健,中国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12月

[8]路甬祥,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回顾与展望,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1卷,第3期,2002年:193-209

[9]王鸿生,世界科学技术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10]whatwedon'tknow:125questions,ScienceVol.309,no.5731,1July2005,pp.75-102

[11]BijuDharmapalan,ScientificResearchmethodology,alphaScienceinternationalLimited,2012

[12]栾玉广,自然科学技术研究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

统计学的性质篇5

关键词:统计学;发展趋势;统计教育改革

0引言

随着国家创新形式的发展,统计创新工作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统计创新包括统计实践创新和统计教育创新两个方面。统计教育的创新是统计创新的基础,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下面我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来探讨目前统计教育的改革方向。

1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统计学的发展与其它学科的发展相似,也需要走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发展道路。

1.1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的趋势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统计方法基本是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得来的,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同时历史上一些着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另外,从学科体系上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统计方法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统计学的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学,与社会学相结合产生了社会统计学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社会统计学不仅仅属于统计学,同时也属于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这个发展趋势说明了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因此,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通晓相关的实质性学科的课程知识,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

1.2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信息数据也越来越多,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信息过量、信息真假、信息安全等问题出现了,同时信息形式的不一致也导致信息难以统一处理。于是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何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随之应运而生了。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所以,对于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所以统计教育的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2统计教育的改革

2.1统计专业课程建设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则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的内容。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将统计方法与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完美结合。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三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2.2.1改接受式的教学为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2.2构建以课堂-实验室-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才能展现统计学的生命力。

2.3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会要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再者,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当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2.4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影响着教学的内容。语言、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是不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单一化人才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更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综合人才。

统计学的性质篇6

关键词:统计;质量;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V221+.1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各级党政机关、广大企业事业单位,对统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根本职责,是统计事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当前对统计工作的基本要求。近几年,由于受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影响,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现象常常有发生。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统计数据失真,其中原因涉及社会的很多个层面,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全面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不仅统计部门做出应有的努力,而且需要全社会了解统计、关心统计、维护统计的严肃性。

1统计数据失真的主要原因

1.1调查者——统计部门

统计部门及其统计工作者作为统计数据的调查、整理、提供者,以及统计数据质量第一责任人,他对统计数据真实性的影响原因主要表现有:(1)统计队伍业务素质水平的影响。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偏低,统计设计、调查、整理、分析的科学性较差造成统计数据不同程度的失实。(2)统计工作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够强,很难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最终必然影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3)统计工作者的法则观念较淡薄,不能自觉抵御行政干扰,从而造成数据的失实。

1.2被调查者——社会各界

作为统计数据产品生产的源头--被调查对象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具有决定影响。(1)思想觉悟问题。被调查者出于个人或集团利益考虑,故意编造虚假的数据,歪曲事实真相。(2)道德和诚信水平问题。被调查者错误认为如实提供统计数据会对自已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所提供数据和个人或集团利益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也会故意进行一定程度的隐瞒、虚夸或歪曲。(3)文化及能力素质问题。企业或基层单位的统计大多是临时或兼职的人员,由于主观意识原因,记录或记忆、估计不准,也会使得提供的数据产生一定的误差。

1.3政府、部门、单位的领导者

(1)由于地方、部门、个人利益的考虑,通过对统计人员授意或间接施加影响,使之按其主观意志编造或瞒报、虚报统计数据。(2)由于个人思想觉悟、业务能力低,又对统计工作不重视,仅凭个人臆断,闭门造车,直接影响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上述原因对统计数据不实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除此之外统计法制意识淡薄与执法乏力、干部管理机制不完善,道德失衡与诚信严重失信、统计部门自律制度不完善等方面也是造成数据不实的深层根源。

2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措施

2.1建立统计数据质量控制制度。统计数据的生产与企业生产产品有相同的原理。要从统计产品生产的源头--被调查单位的原始记录、数据搜集、整理、汇总、上报的全过程,从每一个统计指标的口径,包括范围、取得渠道,以及如何建立原始记录,如何利用处理会计和其他业务部门资料,指标的来龙去脉,全程全部制度化,建立生产统计数据和各环节管理和协调系统。

2.2实施目标责任制全员质量管理。要对生产出来的统计数据质量,从记录、查询、核实、通报、加工形成有效信息产品直至提供用户都要落实到具体统计人员。从原始记录、工作标准、技术标准、审核标准、报送时间全过程要分解落实执行。保证调查的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工作都有责任人监控。重点是减少调查登记误差、技术误差,保证在对原始信息的收集和初级加工,对源头数据质量,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2.3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全社会的统计意识。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统计岗前、在岗教育培训工作,对不同岗位的业务人员进行定期轮岗,扩大统计人员的业务知识面,全面提高统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作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地位的根本保证。

要进一步健全统计法制,充分发挥统计法律法规的作用,在全社会大张旗鼓地宣传统计法制教育的同时,全方位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像打击刑事犯罪一样,严厉查处一批严重的统计违法案件,树立统计部门的权威,提高全社会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2.4建立完整科学可行的统计调查方法制度。科学可行的统计调查方法制度,是质量管理的起点和首要环节,是保证和提高统计数据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关键,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大力推广和强化采用不同调查方法,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辅以各种调查方法,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做到全面统计、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结合运用,以适用不同层次的要求。要树立全新的统计质量理念,做到准确、及时、科学评价数据质量的标准。对一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热点、重点问题采用重点、典型及各方式调查方法进行调查,使定期调查数据和一次性短、平、快的调查数据相结合,为各级领导和部门提供一大批有效的统计信息。使国民经济主要数据数出有据,较好地保证新形势下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2.5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横向联系。对业务部门同一项目、同一数据的调查情况,要主动联系,相互沟通、相互印证,以便于控制质量、避免数出多门的现象发生,确保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客观性、及时性和透明性。

3对今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措施

3.1加强社会道德诚信教育。从根本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单从统计部门内部进行改革远远不够。我们首先要意识到其广泛性、艰巨性、长期性和重要性,作为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动员全县人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因为统计数据的虚报、瞒报以及各种作假行为,具有很大的广泛性,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法不责众",有许多因素已不是单纯依法就可以解决问题,已发展成一种广泛的社会问题。因此,加强全社会的道德、诚信教育,提高全民的道德、诚信意识的水平,应作为当前和今后我县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程来抓。

3.2进一步完善干部管理体制。导致统计数据不实一个重要源头和关键,就是干部管理制度不完善。有些部门、单位领导直接、间接地干预统计数字,所谓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这是一种具有重大危害的干部政治腐败。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干部管理体制,对各级干部的考核、评价与相应的升迁任免,建立严格、科学、规范的业绩评估制度,对该部门该单位的各种考核评价指标的完成情况,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客观评估。如发现有弄虚作假行为,有关部门和组织要给予严厉惩处。

结语

总之,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统计数字打假求实,应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共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和一致性,使国民经济更加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维洁.统计数据质量之我见[J].统计科学与实践,2002(1).

统计学的性质篇7

(一)对其性质方面的认识

对于统计学的性质和内容来说,在学术界一直都是颇具争议的,并没有统一认可的说法。从17世纪中叶开始,由德国的学者正式提出“统计学”这一概念,在后期的逐渐发展过程中,人们都将统计学划分为社会科学的范畴中。但是通过分析统计学的性质就能够看出,统计学实质上是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与数学学科密切相关。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是:统计学作为一种数据,主要是对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一种分析、收集以及测定,便于人们做出正确认识的一种方法论科学。由此可以得出,统计学大致上可以分为应用统计学和理论统计学两种,分别是对具体数量和抽象数量进行研究。

经济统计学具有自身独特的综合评价、核算以及估算的方法,体现出明确的研究独特性。在经济统计学中,并不是直接研究相关的经济规律,而是向其他经济学科提供相关工具和方法。因此,在经济统计学中,包含着很多的统计方法和数学方法。一般来说,经济的发展就能够促进国家的强大,而对于经济发展来说,与经济统计学之间紧密联系,另外经济统计学也发挥出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实质上经济统计学的性质是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二)对其发展方向的认识

通过对经济统计学性质的分析可以得出,其本身就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就目前来说,学术界还是认同这两种性质能够相互融合,并逐渐趋于统一。在上个世纪,国际统计学中数理统计学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统计学也逐渐发挥出一定的积极作用。就目前相关的研究结果表示,对于统计学的发展方向来说,就是与数学之间相互分离,并且相互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逐渐靠近计算机科学,逐渐有效的结合其他与经济相关的实质性科学。这也就表示,在未来的某一天,统计学与数学之间会处于相互独立的位置。

一直以来,大部分的学者对统计学的认识都具有一定的单一性,这也就导致对经济统计学的认识比较少,或者是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统计学的发展与进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实质上就是限制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逐渐正确、全面、客观地认识统计学。对于统计学中的各种类型来说,相互之间的共同发展、借鉴和促进的,并不属于竞争性的关系。但同时也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种类的差异,其知识体系、理论基础以及研究的对象必然也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也就表示相互之间并不存在取代关系,实现相关之间的差异共存是十分必要的。

(三)对其办学模式的认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市场需求一直都处于持续变化的动态过程,那么原先各个院校中设立的相关专业就会显现出一定的狭隘性,如对于各个专业之间的划分过于明确和详细,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就会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单一型,自然难以满足当前综合性的市场需求,学生的综合能力比较差,难以适应多样化的工作需求。针对这一现象,当前的高校逐渐注重对“宽口径”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有针对性的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专业人才。对于当前的社会来说,主要有两种教育统计学组织方法:一是让学生全面、详细的了解和掌握统计学方法理论,认可统计学的理学性质,实现对统计学的精通。当学生已经充分的掌握所有的统计学理论之后,再结合设计的相关统计学性质课程,一般主要是数理统计方法和概率论,这样就能够从理论角度全面的掌握所有的统计学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统计学涉及到很多的领域,就“精通”这一方面来说的话,几乎没有学生能够做到。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统计学人才的要求,首先是需要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然后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二是根据经济类的学科来设计统计学课程。一般來说,统计学课程除了专业内容之外,还应该适当的添加经济学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当前社会中所需要的综合型、进步型的人才主要指的是,一方面拥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另一方面精通相关的经济统计方法、数理统计方法等,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还能够掌握一定的现代技术经济手段。由此可见,当前经济统计学的办学模式,一定要实现教学路径的多样化和灵活性,而且各个院校都需要具备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色,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专业人才四。

二、当前经济统计学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基础较为薄弱

经济统计学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研究统计分析、设计统计指标与公式、确定研究目的等方面都需要社会经济学方面的相关指导。但是就目前来说,在经济统计学理论内容中相关的社会经济学理论根据还较为缺乏,在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的时候只是依据统计定量的方法,所以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缺乏必要的深度,仅仅是从表面阶段来进行相关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统计学的应用。

(二)应用性比较差

就当前所设置的经济统计学内容来看,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了计划经济的严重影响,对相关指标的计算和解释比较多,因此其应用性也就会比较差。这样一来,当前高校培养出的统计人才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这也就表示,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统计学理论知识的有效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很多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三)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同步性较差

对于任何理论知识来说,都是来源于实践的,如果两者之间相互脱离的话,其理论知识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但是就当前的经济统计学来说,其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同步性就比较差,这主要表现在相关指标和分析方法的提出并不是专业的统计人才,这样实际的指标和方法就会缺少必要的专业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经济统计学的发展与进步。

三、改进当前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对经济统计学理论基础的提高

为了有效的改进经济统计学,首先最关键的就是需要实现其理论基础的提高,注重对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借鉴和学习,将先进理论中的合理部分有效的融合,将经济统计学的高度与社会统计学保持一致,加强对统计学与经济学两者之间有机结合和密切联系的强调。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经济统计学的发展与进步应该面向全社会,其发展的依据主要就是社会需求,并发挥出一定的监督和咨询功能,有效的指导经济决策。在设置经济统计学课程的时候,应该加强对多领域、多行业的涉及,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对统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实现统计工作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在实际应用经济统计学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其有效作用的最大化,因此,需要加强统计工作模式的健全性,增强其合理性和科学性。无论是在应用统计方法、收集统计数据的时候,还是在整理和分析报告格式与统计数据的时候,都应该应用科学的统计工作模式。另外,对于企业和政府来说,应该全面分析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面临的困难、经济工作特征等各个方面,促进统计工作模式的进一步完善,使其工作的实效性也得到有效提升,最大限度发挥经济统计学的有效作用。

(三)加强对经济统计方法的改进

一般来说,根据不同的统计方法,即使是相同的数据也会得到差异化的统计结果。在实际应用经济统计方法的过程中,所有的数据都应该是真实的,都是通过实际的社会调查得到的,通过这些数据能够真实的表现出当前社会经济的变化趋势以及发展水平。如果始终都是应用单一的经济统计方法的话,在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就会忽视很多的变量,这样最终的结果就会表现出一定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必要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严重缺乏。因此,加強对经济统计方法的改进,实现统计手段的创新,就能有效提高统计结果的科学性,从而在相关经济决策中的依据就会更加合理、科学,对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就会具有更大的促进意义和作用。

结语

总的来说,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经济统计学能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随着逐渐发展的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社会主义市场改革,经济统计学也就会越来越重要。从统计学的性质来说的话,主要是针对分析、整理和收集各种数据信息进行研究和分析,如果在研究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话,就需要及时的进行预测,并做出准确判断,提高相关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加强对各种信息数据的严格观察,合理、科学的分析各种问题,充分的发挥出经济统计学的有效作用,能够进一步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完善。

统计学的性质篇8

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基础,关系到未来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随着我国统计工作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从调查统计的工作过程中落实数据质量,从问题中梳理具体的改进对策和方法显得尤为迫切。文章从统计调查数据质量的内涵入手,就其数据失真的问题表现展开探讨,并从影响统计调查数据质量的相关因素中来归纳有效对策。

关键词:

统计调查;数据质量控制;统计工作;数据失真;统计机构

统计调查是围绕各类数据展开的,而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关乎统计机构的声誉和形象,也为未来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随着国际组织对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及管理工作的研究深入,对于数据质量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中国国家统计局也从关键统计指标数据质量评估中提出了具体要求,以改进和提升统计数据质量水平。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当前制约统计数据质量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和评估方法上,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数据质量评估框架》(DQaF),主要从数据质量的前提条件、保证诚信、方法健全性、准确性和可靠性、适用性及可获得性六个方面进行阐述;国内学者主要从统计数据质量的概念及衡量标准上,以国外数据质量管理经验和评价方法为参考,结合我国统计调查实践中的数据质量相关问题展开研究,以改进数据质量评估。

1统计调查中数据质量的内涵及标准研究

统计调查工作对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限于对调查数据准确性的考核,还应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全面认识。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统计调查工作都是建立在数据准确性基础上,并从减少数据统计误差、提升数据控制质量上来落实。随后,由于统计调查工作的深入,人们对数据质量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对调查统计中数据特性的研究,更需要从用户视角来提升统计信息的满意度。为此,数据质量逐步衍生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而要建立与数据质量管理相对应的评估体系,则需要从调查数据的准确性、适用性、及时性、可比性、可行性和衔接性上进行全面考察。与此同时,对于统计调查中的数据质量的标准研究,国际组织主要从数据质量涵义的解释及理解上进行研究,由于各统计机构之间的理解差异性,对统计调查中的数据质量也没有形成统一标准,但就其主要内容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从数据的准确性上来看,统计调查中的数据应该是正确的、可靠的,能够对客观事实进行反映,并能够被使用的准确信息;二是从数据的时效性来看,统计调查中的数据应该满足客户的现实需求,能够在用户做出决策之前提供参考分析;三是从数据的完整性来看,统计调查中的数据内容应该是全面的,不能存在残缺;四是从数据的适用性上来看,统计调查中的数据应该具有可用性,符合用户的需求;五是从数据的简便性上来看,能够从调查数据的统计中简明、扼要地反映相关问题。

2当前统计调查中数据质量常见问题

以全面动态的视角来审视当前统计调查中的数据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度改革及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期,随着机制转换、体制转轨而带来的新旧制度间的衔接问题,使得统计调查工作往往陷入被动;二是在统计职能上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无论是信息、咨询还是监督,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全面及时的反映,服务对象对统计调查工作还存在误解,调查结果在指导生产、生活上还存在局限性;三是调查环境不理想,特别是在人、财、物等软硬环境相对薄弱的广大基层,统计调查环境不完善,制度宣传不到位,专业化术语与公众接受度相去甚远;四是缺乏完善的数据质量考核体系,构建完善的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体系是提升统计公信力的基础,而对于简单的事后调查,已经难以满足质量控制要求,迫切需要从统计调查全过程中来改进制度,从统计调查设计、实施、评估上健全完善;五是统计调查法制意识有待加强,统计调查工作的开展,调查对象法制观念相对薄弱,影响统计调查执法力度,也对统计调查申报制度、调查对象经济利益带来影响;六是统计调查数据失真问题,随着统计工作在不同层面的深入,对于政绩考核、地方利益以及不同阶层间的分歧较大,从而引发对统计数据的质疑;七是在统计调查中采用不同指标、不同统计方法上的差异性,对于统计结果的一致性和涵义模糊性问题缺乏可比性,甚至出现对统计数据的误解。

3影响统计调查工作中数据质量的因素分析

3.1经济环境变化,统计调查难度复杂化

随着我国经济成分多元化的发展,经济活动的复杂化也带来了对统计调查工作的难度。如调查对象的配合度较低,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增大,对经济总量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面临的非公有制调查工作往往成为统计调查的“黑洞”。

3.2统计调查方法滞后,缺乏适应性

从国家统计局一再强调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改革工作来看,建立必要的周期性普查,辅以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的国家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但在实践中并未获得预期效果。以全面调查、层层汇总的方式所形成的统计体系依然存在,统计调查分工不明确而带来的业务上的重叠或交叉,对统计数据质量带来影响。同时,统计部门审批备案管理混乱,有些部门越权下发报表,未能履行统计制度,对各种统计信息、调查数据的评估工作缺乏全局性;另外,在统计信息上,一些单位未能从统计调查数据中进行引用,而是以浮夸数据、领导讲话数据等进行传播,也给统计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再者,统计范围不完整,对于当前“抓大放小”原则下的统计工作,限额的设定往往存在不适用性,特别是在抽样调查工作中,对于规模以上及规模以下各调查机构来说,一个指标两个单位、两个方法的合成,使得统计结果难以反映客观实际。如在第三产业统计调查中,对于个体、私营经济因涉及行业部门较多,在数据搜集难度及科学性存在漏洞,导致数据质量失真。

3.3统计基础薄弱,基层负担较重

从当前统计调查工作细化及实施上来看,基层统计力量相对薄弱,基层人员队伍不稳定。如在一些城乡及农村,由于乡镇统计工作多为兼职,再加上统计工作人员更换频繁,对于统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带来影响;再如企业在改制后统计基础也较薄弱,多数统计兼职人员不熟悉统计业务,对于统计调查数据质量认识不够;县级统计机构根基薄弱,县级统计部门建设不容乐观,人员少、素质低、任务重而带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势必影响统计调查数据质量。

3.4人为干扰严重,统计调查监督不力

统计调查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制度落实不够,很多统计活动与统计调查的主体、客体间的利益关系矛盾加剧,对统计工作各方关系协同带来阻碍。特别是某些地方领导的干预,对于统计调查工作缺乏相关监管与监督,如行政干预对调查数据质量的影响,都是造成统计调查数据失真的重要因素。

4推进统计调查数据质量提升的有效对策

加强对统计调查数据质量的管理,从问题中来探讨积极的改进对策:一方面依托政府的关注和社会的支持;另一方面统计部门应该从法制化、科技化、管理科学化上多措并举、综合治理,促进统计调查数据质量不断提升。

4.1强化体制改革,完善统计调查工作环境

进一步深化统计调查工作机制,从当前政府统计工作中,政府多重角色的转变上,引入全面考核及评价机制,尤其是在加强政府监督工作上:一要改进管理方法,从垂直管理上细化统计管理体系,实现对统计工作的直接领导;二要强化统计职能建设,特别是对地方统计的监督与审核,明确各级统计机构的职责,做到业务分工不交叉、不重复;三要注重政府、企业、民间统计职能的划分,充分发挥各自潜能,改革统计调查方法,引入评价监督体系,增强统计调查数据的整体质量。

4.2注重统计数据质量意识培养,完善调查数据质量控制体系

加强对数据质量意识的全面宣传,从保障统计调查数据质量技术手段上,狠抓全过程、全员参与管理,进一步落实统计调查数据质量控制在整个统计工作中的导向作用。如对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对统计调查方法的选择、对统计调查数据资料的整理与甄别、对统计调查工作人员责任意识的强调等,要从具体的质量管理目标和标准上,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纠正,明确相关责任,落实好差错追溯制度,确保数据质量的统一性。

4.3注重基层组织建设,构建高素质统计队伍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统计人员队伍是提升统计数据质量的基础,对于县级及以下统计部门,要从人才的培养和建设上,尤其是在基层统计组织的管理上,一方面以资金投入来解决相关基层组织的工作条件,提升基层统计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基层统计部门的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注重基层统计人员内部管理,特别是从制度上构建统计工作流程,规范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的录入、交接、传递、审核、报送、归档等业务,积极开展基层统计人员学习培训工作,利用新知识来提升统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4.4注重统计法制建设,为统计调查数据质量提供法律支撑

法制化建设在统计工作中的推行,是提升统计调查数据质量的根本保障。一方面对现有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进行改革,转变重数字、轻实际的短视行为,要从具体实物指标上来进行反映工作实效,减少综合性指标、难以核实的统计指标,要加强对统计指标准确性的研究,特别是在事关社情民意的调查中,要从关注民生的指标中来提升数据质量;另一方面注重对统计工作违法乱纪行为的查处,特别是对于相关人和事,要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结合上进行严肃查处。

4.5注重统计方法制度改革,构建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

推进统计工作制度的改革,必然需要从构建新的指标体系上,避免GDp核算中数据失真的负面影响。为此,在统计调查方法上,尽早扭转传统报表统计的主导地位,逐步建立以科学普查为基础的,以抽样调查为主体的统计调查数据评估和控制方法,强化对国家统计调查意识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国家调查在宏观经济服务中的能力;强化对第三产业统计工作的管理,克服“数据不够三产凑”的统计乱象。另外,在统计信息发放管理制度上,要从政府公信力的维护上,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国务院相关规定,对于未经审批的统计项目或信息严禁,对于相关违法行为严肃查处,增强统计调查工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作者:魏瑶单位: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许涤龙,叶少波.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方法研究述评[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7).

统计学的性质篇9

一、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

1.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统计岗位落实不到位,统计人员多数为兼职,而且变动频繁,稳定性差;二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原始记录不全,未建立规范的统计台帐和统计制度,填报的统计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统计数据的质量存在较大偏差;三是基层开展统计工作所必须的经费和保障条件不能得到保障,技术手段较落后;四是部分基层单位分管统计的领导对统计工作不重视,对统计数据审核不严。

2.贯彻执行统计制度不到位,统计方法制度不够完善。统计调查方法相对滞后。在搜集资料单位的上下左右之间,往往容易引起层层上报过程中,重服报表,有技术性的,也容易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所以统计报表数量有重复报表,也有漏报的结果。

3.基层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对统计数据来源把关不严。首先由于市场经济环境下,上面对统计工作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报送的报表越来越多,工作量随之也越大,从全省来讲统计报月报由原来由4张表,已增到位20张表,并每天上报售日报,由于统计工作地位和待遇不高,基层统计人员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加之身兼职,任务重,对日常的统计工作有时应付,统计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其次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基层统计人员缺乏系统的学习培训,其思想观念、工作思路滞后于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是影响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

1.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统计部门关于加强统计基础工作的要求,督促和帮助调查单位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机构,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及各项统计管理制度,促进统计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要建立健全和严格实施分级负责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制度。同时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例如,我公司几个来多次举办统计人员学习班,1在北京举办统计微机管理学学习班。2在丹东举办购销纯统计系统运行学习班。3在省公司举办全省统计制度学习班。四在兴城举办微机运行研讨班。五在省公司举办全省eRp系统录入学习班等,对全系统统计人员进行了多次培训,特别是对基层人员进行了培训,通过培训,提高要基层人员素质,真正提高基层人员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认真做好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目标化、制度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理论水平、职业道德。针对基层统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指标的理解不到位、大多数统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层次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新要求,培训时应注意:培训对象上向最基层调查单位倾斜;培训内容上主要是开拓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知识,特别是现代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效果上注重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学以致用,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只有加大培训的力度,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才能克服专业范围与自身水平的限制,真正做好基层统计工作。

2.要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对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应本着“准确、简化、系统、高效”的方针,本着减轻基层负担的原则,对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调整。完善统计调查体系要以适用为基础,进一步完善调查体系,加强完善服务业的调查制度。再次在完善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完善统计制度。在指标设置上,简化和实用,以方便基层填写为原则。对现有统计指标的使用价值,坚决清除过时的或使用价值不大的统计指标,可以通过加工整理和完善,适应企业发展要求,适当增加和经济与企业需要相关的统计指标。

统计学的性质篇10

论文摘要加强统计课程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实现全民素质的教育目标,最终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水平技能型的统计人才,是统计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积极探索基于素质教育的统计课教学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对当前统计课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统计学》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其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学生看来是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确实比较困难。当前,统计对象日益复杂化和经济活动多样化,我国统计准则又不断改革的环境下,对统计课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新一轮的挑战。

一、统计课程改革应基于全面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统计课程改革应基于全面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从社会实践来看,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与人沟通能力等。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是统计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对统计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教学模式,大多将学生按本科生教育模式来培养,使用的教材基本是本科教材的简写版,讲课也是先理论再实务顺序讲课,没有按照实际工作流程顺序来重整教材,理论性太强,内容枯燥。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都不能达到职业教育要求的高技能人才要求。

从统计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仅限于课本,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无论是统计课的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上都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考查,缺乏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引导,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意识、手段和考评机制,导致统计教学结果与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的脱离。因此积极探索基于素质教育的统计课教学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对当前统计课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统计教学与全面素质教育脱节的原因

(一)统计教学理念滞后于社会发展。

首先,就统计教学的方式来看,当前的统计教学基本上局限于课程讲授,老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统计课程从性质上来看与其他相关课程(如会计)有较大的区别,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它要解决的是“怎么样”(统计信息与其他信息是否公允)以及“为什么”(以充分有效的统计证据支持所作的统计结论)。而现行的统计教学方式对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其次,就统计教学过程来看,目前在整个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所缺乏的东西很多,其中缺乏必要的案例是很重要的方面。

最后,就教学内容来看,教育中统计学的课程教学老师必须考虑教学大纲、学时(学分)的要求,因为教学内容大多以教材为主,而教材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很难及时随着有关统计法规、准则等的变化而相应的修改。因此在教育阶段很难保证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的需要能完全衔接。

(二)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现代统计的内容和方法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统计由传统的财务统计不断扩展到经营统计、管理统计、经济效率统计,内容不断丰富;目前统计教学内容对统计理论和原则方法的介绍比较充分,对统计实务介绍比较欠缺。教材内容上看,也是理论性过强,案例资料较少,有的案例资料或时间滞后于当前的经济环境,让学生感到操作性不强。

(三)师资队伍严重脱离实践。

现阶段,从事统计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操作技能薄弱,所以,讲起课来脱离实际,无法满足高职教育要求。这是长期以来统计课普遍令学生感到乏味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实践性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定期组织安排教师参加实践教学和毕业实习,深入统计第一线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缺乏科学有效的学习效果评价机制。

学习效果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统计课的传统学习效果评定方式基本上是以期末书面考试成绩为主,加上极小比例的平时成绩综合得出的。首先这种“一卷定优劣”的评定方式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更不注重对自身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其他综合能力和素质提高。其次这种教学效果的测评存在后滞性,即便发现了教学过程中存在不足,也难以通过对信息及时反馈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再次,忽视了学生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价的引导,不利于学生自我调控学习过程,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能力,从而保证统计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改变单一的事后总结性评价模式,已成为阻碍统计教学改革的重大问题。

三、统计教学与全面素质教育改革新思路

统计教学要与素质教育很好地融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统计教学要加强实践教学。

高职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而且统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可以采取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两种形式。直接实践是让学生亲身投入到统计实践工作之中,让学生接触真实的统计工作,锻炼动手能力。学校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找实践工作场所,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各种类型的统计实习基地,为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进行统计实习提供方便;间接实践是指学生通过校内建立的统计模拟实验场所将所学的统计理论及方法运用于实践。学校在直接实习有困难的情况下,应建立多功能的现代化统计模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战演习”的基地,使学生通过统计模拟实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

(二)逐步建立开放式的统计教学环境。

应将封闭式的教学环境逐步向开放式转变。首先,应通过充分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同时建立统计模拟实验室并配备相应的统计软件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其次,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应逐步完善统计教学的网络环境,一方面利用校内网络平台将统计教学的内容以及相关知识的扩展与学生共享,并建立师生互动机制;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资源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分组协作,进行研究性学习。再次,应尽量安排小班授课并划分学习小组,通过课堂分组讨论等方式加强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三)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校都有自己的信息化平台,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首先,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设施的功能。其次,使用新的教学手段,例如,制作或购买统计教学软件、在课堂上运用互联网上的优秀资源等,以便形象地演示统计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再次,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网站,为学生增加交流的渠道。比如,利用网站,提前让学生准备下节课要讨论的案例资料,为学生提供在线答疑,开设热点问题的案例讨论区,大家随时发“帖子”进行讨论等。

(四)实施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老师的主讲应限于介绍主题、基本观念及分析信息的方法。同时应要求学生做较多的书写和口语表达上的沟通,将思考问题、表达意见的权利交给学生。启发性教学原则就是要承认存在个体差异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师积极参与实践,不断提高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对统计课程教学的师资来说,无论对于新、老教师都要进行经常化的理论更新和实践锻炼。我们应当承认的教师,出于主客观的原因,普遍都有长时间或短时间脱离实际工作的弱点,对于出了校门进校门的老师,这一问题还相当严重。要克服这一弊端,应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制定新的工作量计算办法。除规定完成课堂教学量之外,应规定实务操作的最低时间线,并将此作为考核工作量、评定职称的基本条件。第二,创建教学实习基地,使教师尽可能多地接触实际工作。第三,尽量让教师参加全国或地方的统计社团活动,增加同实际工作多年的专家进行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聘请资深学者或实际工作者指导工作,从中得到宝贵的经验和知识。第四,建立定期轮训制度,实行强制性培训。

(六)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统计教学内容体系既要包括统计基本理论和知识,同时又要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学科与社会生产、生活问题的解决相联系,为学生提供运用统计知识的机会。通过案例或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富有时代特征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等内容补充到统计教学环节中。同时应注重统计教学大纲的编写和修订,将统计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使得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此外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应通过实例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

综上所述,在统计专业课教学中贯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并以此为指导思想,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完善统计教学内容和环境,积极探索统计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机制,才能真正做到素质教育与统计教学过程的融合,从而提高统计教学改革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余玉苗.统计学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及其组合.财会月刊,2007,(30).

[2]齐兴利,郭云辉.统计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初探.南京统计学院学报,2007,(02).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84.

[4]李金华.对当前统计工作的若干思考.统计与经济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