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水利工程现状及发展趋势十篇水利工程现状及发展趋势十篇

水利工程现状及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5:45

水利工程现状及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水利工程;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1、水利工程的发展现状

1.1水利工程对经济的促进

水利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基础设施,水利工程的建设给地区经济带来了新生机,赋予了土地新的生命力。水利工程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大体表现为:水利水电工程解决了水和电的问题,加大了蓄洪蓄水量,减小自然灾害和用电压力,造福百姓,稳定了一方经济发展。很多小型水利工程成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农村的灌溉和水土流失问题,改善了农民的经济生活水平,也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提高了农村的经济能力。水利工程的开发,优化了地区经济结构,例如带动地区旅游业发展,渔业和副业的兴盛,服务行业的崛起,都是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挖掘出新的潜能,由水利工程项目为引导,带动地区经济腾飞。

中国的水利工程对经济的促进功劳很大,但是与此同时,存在以下问题:中国水利的利用水平还是低于世界水平,中国水利的整体水平不高,水利工程对经济的激发和促进力度还不够,这是目前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农村水利工程的政府投入资金不够,农村基层技术人员的水平不够,导致小型水利工程的的管理滞后。水利工程实施的同时,对片区的发展建设和经济规划的力度还不够,对于片区格局的设计和规划不是十分合理,注重眼前效益,没有做到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路线,导致很多片区缺少经济发展潜力。

1.2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改变

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生态平衡和可持续性发展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例如南水北调水利工程这样的壮举都是我国为了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而采取的水利改造工程。这样的工程不仅增加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解决了北方干旱地区的粮田灌溉问题和南方水资源的浪费问题,还有效的解决了供电和洪水泛滥的问题,是一举多得的利民措施。与此同时,中国水资源虽然占世界总量第一,但是丰富的水资源利用率却是很低的,在水利工程建设时,造成的水资源污染问题也是很严重的;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河流自然径流状况,导致工程上游河道泥沙淤积,水文和生态过程的改变,河流生态受损;水利工程建设时注重防洪发电的效益,供电的季节性需求会导致河流的的不连续性,生态自然循环系统被打破,河流及洪泛平原生态系统恶化。

2、水利工程及其特点

2.1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的产生有两个目的,消除水害和利用水资源。从水资源的利用来讲,其可用的范围非常的广泛,例如,防洪,发电,供水等多种服务。其建设也是多方面的,坝、堤、进水口、渠道、溢洪道等不同类型的建筑物,每一项服务都是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2.2水利工程的特点

水利工程是以消除水害为主要目的而产生的,其主要特点有:

2.2.1规模大,工程复杂。水利工程一般规模大,工程复杂,工期较长。工作中涉及到天文地理的等自然知识的积累和实施,从中又涉及各种水的推力,渗透力等专业知识和各地区的人文风情和传统。水利工程的建筑时间很长,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准备和筹划,人力物力的消耗也大。例如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

2.2.2综合性强,影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会给居民带来很多好处,消除自然灾害。可是由于兴建会导致人与动物的迁徙,有一定的生态破坏,同是也要与其他各项水利有机组合,吻合国民经济的政策。为了使损失和影响面缩小,就需要各个专家和工作人员细心揣摩,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达到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最佳组合。

2.2.3效益具有随机性。每年的水文状况或其他外部条件的改变会导致整体的经济效益的变化。

2.2.4对环境有很大影响。水利工程大的变动,改变了原本的社会环境,对江河,湖泊等自然面貌同样有影响,甚至会改变当地的气候和动物的生存环境。这些有利也有弊。

3、未来发展趋势

鉴于以上情况严重阻碍了我国水利设计的发展,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水利系统的改革和进步,因此,我国水利改革在今后几年内可能向以下几个趋势发展:

3.1转变观念适应形势的发展

水利工程极强的公益性使得无偿供水或低价供水观念根深蒂固。水利建设完全成为国家的事情。水管单位完全充当起不计成本的服务性角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要求赋予水价值,要求水管单位依托供水,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强化成本核算,通过改革的方法,彻底改变不正确的观点,不断增强“造血”功能,成为自负盈亏的企业。水利工程的管理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及听从上级行政命令的思维转变过来,把市场的价值规律、经济规律、优胜劣汰要素和优化配置资源的思想贯穿在我们的行动中。

3.2农业水利工程发展的路径选择

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多方面统一规划协调。从目前来看,一是要结合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新建一批灌区,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二是实施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强重点涝区治理,完善灌排体系。三是要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大幅增加专项补助资金,市、县两级政府也要切实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四是要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优先安排产粮大县,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五是要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支持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的“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六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七是要积极发展旱作农业,采用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稳步发展牧区水利,建设节水高效灌溉饲草料地。

3.3水利工程对生态平衡的保护发展

水利工程建设的最大障碍就是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在未来的水利工程发展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保护生态平衡,具体实施措施有: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坚持生态调度理念,把生态衡作为建设准则,完善生态调度设计理念。逐步减轻水利工程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旨在实现顺应生态平衡的情况下合理利用和调配水资源。水资源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将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将投入更大力度进行水质改善工作,研发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于区域水资源污染帮助恢复,查出污染源,合理解决污染排放问题。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在解决供电和排洪压力的同时,注重河流径流的正常流径,对水资源的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水利工程建设时,结合国家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平衡发展。

3.4加强水利科研及推广工作。

进一步实施“科教必水”战略要积极开展水利科学技术研究,探索治水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做到科学规划、科学施工、科学管理和科学用水。科研、设计等部门,要紧紧围绕自治区水利建设,管理等实际,积极开展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防洪减灾.水土保持、节约用水、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利信息技术等重大课题的科学研究工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小流域治理技术、防洪减灾新技术,工程建设新技术等成果的转化和作用,努力提高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

4、结语

我国的水利工程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经济、生态等发展不平衡的要素。在未来的水利工程发展中,将会做到更加完善、平衡、细致的发展,提高水利工程的整体行业水平,为国家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l]玉苏甫:《谈新时期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发展趋势》,《民营科技》,2011(2)。

水利工程现状及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水利工程 农村 现状 发展

        0 引言

        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央关注农村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水利建设是当今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目前大型水利工程管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农村还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利建设。

        1.3 农村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由于水利项目逐年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很多水管单位内设机构不科学,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据调查,2006年某省水管单位职工总数为32118人,其中离退休职工5079人,在职职工21002人,超编严重。在人员总量过剩的同时,各地水管单位真正急需的高、中、初级工程技术人员又严重短缺,工程技术人员4925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9%,且大多集中在省、市属水管单位。技术力量薄弱,不利于水管单位的发展。 

        2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2.1 进行科学管理 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其次,要搞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以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因为农村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所以以水利为主的工程兼有经营性和公益性,而防洪除涝等工程完全是公益性,不具备经营条件。根据各种不同农村水利的特点,需要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使水利工程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条件之下,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以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 

        2.2 加强资金投入 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资,应由中央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财政投入责任,以此来增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适应当今水利发展要求.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为了杜绝挤占挪用农业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项目实施单位要及时向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项目情况,与财政部门积极协调衔接,争取地方配套资金。 

水利工程现状及发展趋势篇3

>>船舶压载水的处理现状及进展绿色船舶发展现状及方向分析船舶建造工艺发展现状及分析对策船舶减摇水舱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船舶压载水的扫舱技术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的现状研究论协调wto规则的船舶压载水管理立法海洋特种船舶的发展现状及趋势LnG燃料动力船舶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如何有效管理和控制船舶压载水浅谈船舶压载水自动调平系统的应用和管理基于有限元法的船舶干坞状态下注入压载水坞墩受力分析浅析船舶产业现状及中远造船船舶企业发展关于水的再生利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中水回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建筑中水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船舶建造工艺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船舶压载水处理设备安装使用及常见问题压载水管理解读及现状公约国内船舶涂料的技术现状及销售发展趋势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mene=true.

[2]anil,a.C.“aperspectiveofmarinebio-invasion”.inmultipledimensionsof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pp.203-313,teRipress,india.2006.

[3]胡承兵.阻止“搭乘”于压载水中的外来生物入侵者[J]..交通环保,1999,20(4).

[4]张硕慧,张爽,费珊珊等.??压载水公约履约中船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a].2008船舶防污染管理论文集[C].2008

[5]国际海事组织网站,http:///about/Conventions/StatusofConventions/pages/Default.aspx

[6]吴春杰.浅析我国压载水管理的法律体系[a].海浪海啸与实用航海技术[C].2006.

水利工程现状及发展趋势篇4

>>智能家居系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LeD在现代装饰照明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国外对地观测卫星任务规划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国外活性炭应用及我国活性炭发展趋势散射通信在国外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国外教育行动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启示国外主食产业化发展趋势及经验国外名称规范项目及发展趋势研究国外大数据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探析浅谈车间照明的发展趋势居住小区智能化发展趋势及应用调查分析能效管理在智能化建筑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物联网在智能建筑领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论楼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刍议弱电智能化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刍议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智能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城市污水处理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智能型机械自动化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分析浅谈智能网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5-11-23.

[4]荷兰:智能公路夜晚发光还可为车充电[eB/oL].http:///news/2012/719984.php.2012-12-26

[5]方结,陈大华编译.澳大利亚2005一2015绿色照明战略[J].灯与照明,2007(3):12-14.

水利工程现状及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土地可持续利用;熵值法;三角模型;三峡库区

中图分类号:F30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5-1260-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05.057

abstract:UsingFengduCountyinthethreeGorgesareaasobject,thesystemwithevaluationindexofsustainableutilizationoflandresourceswasconstructedbasedontheeconomicfeasibility,socialacceptabilityandecologicalsecurity.weightdeterminedbyentropyandtheindexofaverageobtainedthroughweightedarithmeticmeanswasused.atrianglemodelanalyzingthesituationandtrendoflandutilizationinFengduCountyfrom2003-2012wasestablish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landutilizationwasunsustainablebefore2005.But5yearslater,thesituationwaschanged.thelandutilizationcameuptothestandardofgeneralsustainabledevelopmentin2011.Duringthe10years,thesituationoflandutilizationaccordingwithsustainabledevelopmentrequirementinFengduCountywasontherise.thetrendofgeneraldevelopmentwassmooth.thereweretwodifferenttrendsincludingstrongsustainabilityandgeneralsustainabilityowingtotheinstabilityoftheecologicalenvironmentsecurityinthisarea.thestatusandtrendsofsustainablelandutilizationinthethreeGorgesReservoirareawerereplectedtoacertainextent.itwillprovideareferenceforrationalutilizationofland.

Keywords:landsustainableutilization;methodofentropy;trianglemodel;threegorgesreservoirarea

自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延伸到土地利用方面以来[1],各国逐渐开展了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2],土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热点[3]。我国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主要集中在评价[4-6]和综合研究[7-9]等方面,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李新举等[10]利用相关分析法、模糊数学法对泰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张雷等[11]从农业土地的生产、生态、经济和社会四个方面构建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郑州市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杨庆媛等[12]引入生态足迹模型,从生物量供需平衡等方面分析了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现有的评价方法虽各有特色,但是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因此,在具体区域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的选择上仍需要进一步探索[13]。

三峡库区是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和中国特大峡谷型水库[14],大约85%的库区面积分布在重庆市范围内。库区山高坡陡,地质构造复杂,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水库建设导致自然环境更加脆弱,地质灾害频发,污染严重[15],百万移民安置又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人地矛盾更加尖锐,因此,合理利用库区土地,促进三峡库区土地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整个长江流域的和谐发展。本研究通过建立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赋权,构建三角模型定量评估丰都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状况及发展趋势,为三峡库区县域土地利用提供参考,以期促进库区土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1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丰都县位于三峡库区腹地和重庆市中心地带,长江横穿县境47km,是三峡库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县境呈西北-东南走向分布,整个地势西北低东南高,呈“四山夹三槽”地貌格局,以山地为主,面积2900.86km2。全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热量丰富、四季分明。

丰都县是三峡库区重点淹没县之一,2001年三峡水库共淹没丰都县陆地面积30.47km2,耕地面积894.83hm2,房屋面积229.36hm2,移民安置和建设新城占用了大量土地,加剧了丰都县的人地矛盾。经历了三峡移民和后三峡时期,10多年来丰都县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根据丰都县统计年鉴,2012年总人口84.29万,城镇化率达到37.91%,地方生产总值111.07亿元,占重庆市的9.60%。随着渝利铁路、涪丰石高速公路建成贯通,渝安高速、丰石高速等加快建设,丰都还将成为三峡库区腹心的综合交通节点,融入主城“一小时”经济圈。

1.2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2.1三角模型介绍三角模型是国内外较流行的一种评价模型,最早是由美国农业部(USDa)用来分析土壤类型的方法[16],后在工程学、环境科学以及区域经济学、土地评价等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17,18]。三角模型以直观性、简明性著称,能够反映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的综合状况及趋势。本研究利用三角模型,从经济可行性(ei)、社会可接受性(Si)及非生态安全性(neSi)三方面指标来测度丰都县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及发展趋势。采用熵值法求得指标权重,得到各指数分值,利用Grapher9.0软件生成三角模型图(图1)。图1为正三角形,ei位于最高顶点,neSi位于右下顶点,Si位于左下顶点,相应的,X、Y、Z轴分别代表Si、ei和neSi,每个坐标轴分别沿逆时针方向从0到1,且每个轴分别平均分为5个范围,0~0.2:“非常低”,0.2~0.4:“较低”,0.4~0.6:“一般”,0.6~0.8:“较高”,0.8~1.0:“非常高”。三角图内分为5个区域:a、B、C、D、e表示相对可持续性状况(表1),同时根据3个指数的相对比例变化,确定t1、t2、t3、t4、t5、t6、t77种相对可持续性趋势[19](表2)。

1.2.2数据来源数据主要来源于2004-2013年丰都县土地变更数据库、《丰都县统计年鉴》及《重庆市各区县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公报》、《重庆市水土保持公告》等。

2丰都县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2.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是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基础,也是评价结果是否实用的关键[21]。丰都县处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要同时考虑土地利用效率、土地的集约化及生态保护等问题。本研究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纲要》提出的目标,在广泛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代表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和生态安全性的27个评价指标(表3)。

2.2原始指标无量纲化

由于各指标量纲、性质不同,且极性不一,相互间没有可比性,必须先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各指标值在[0,1]之间。本研究采用极差法进行标准化处理。

式中,i为年份,即从2003年到2012年,i=1,2,3,…,12;j为指标数,j=1,2,3,…,27;Xij为指标的原始数据;Xmax为某指标原始数据的最大值;Xmin为某指标原始数据的最小值。

2.3指标权重确定

由于各指标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不同,因此要对各指标赋上合理的权重。本研究采取熵值法确定权重(表3)。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根据各指标所含信息的有序程度来确定权重[22]。它通过计算指标的信息熵,根据指标的相对变化程度对系统整体的影响来决定指标权重,相对变化程度大的指标具有较大的权重。该方法能够消除人为因素的干扰,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科学。假设有m个评价样本,n个评价指标,可建立数据的比重矩阵Y={yij}m×n。

式中,ej为指标的信息熵,dj为信息效用值,wj为指标的权重。

2.4综合指数计算

得到各指标的权重之后,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各指数的数值。

式中,X为指标的标准值,wj为权重。

根据上式可得到丰都县2003-2012年的经济可行性指数(ei)、社会可接受性指数(Si)和生态安全性指数(eSi)的分值(表4),根据三角模型的性质,选取ei、Si及neSi作为评价指数,构建三角图,其中:neSi=1-eSi。

3评价结果与分析

3.1丰都县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结果

从表4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经济可行性指数有了很大的提高,由2003年的0.099增长到2012年的0.710。丰都县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以前交通落后,自然环境恶劣,使得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2000年以来,丰都县开始全力投入交通建设,2012年全县通村通畅率提高到了60%,涪丰石高速公路、渝利铁路相继贯通。随着交通“瓶颈”被打破,经济也得以迅速发展。名山景区升级改造,澜天湖景区开发大规模推进,2012年丰都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8.5亿元,同比增长53.4%,商贸旅游的日趋活跃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10年间第三产业比重变化不大,甚至稍有下降,说明丰都县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②社会可接受性指数稳定上升,主要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丰都县特色农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整体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收入,带动了就业率;公路通村通畅率的提高,扶贫开发力度的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从指标上来看,城镇化率、社会需求满足度、道路通达度、城镇、农村居住面积等都大幅度的增长,从而表现出社会可接受性的提高。③土地利用的生态效应是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合理与否最重要的指标之一。10年间,丰都县生态安全性指数有升有降,总体呈上升趋势。经过调查,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化率等有了很大的提高,2012年丰都县新增长江两岸绿化4000hm2、公益林1000hm2,这些举措对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有积极的影响。丰都县万元GDp指数不断下降,说明丰都县能源利用效率在增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不断发展。10年间,丰都县水土流失指数从61.00%降低到53.00%,2012年水土流失治理指数为62.96%,水土流失治理颇见成效。但是与重庆市水土流失指数48.54%、三峡库区48.64%相比,仍然属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需要进一步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另外,单位种植面积化肥投入持续增加,这是由于农民为了追求粮食产量而加大化肥的施用量。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都会恶化农田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三峡库区面源污染。

3.2评价结果状态与趋势分析

在软件Grapher9.0导入表4所示的数据,得到丰都县2003-2012年土地可持续利用状态与趋势图(图2)。

3.2.1土地可持续利用状态分析结合图2、表1及表4可知,丰都县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经过了几个阶段:2003-2005年处于e区,基本处于不可持续状态。ei、Si数值为0~C0.2,而neSi指数大于0.8,虽然各项指数有上升的趋势,但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生态安全性的水平均处于不可持续水平;2006-2010年处于D区,即弱可持续状态。这4年间,ei、Si指数仍持增长态势,但是neSi指数有升有降,2006-2008年间neSi指数都较高,分析指标原始数值发现,2006-2008年丰都县水土流失指数从53.00%增加到66.00%,而环境和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值却从0.038下降到0.021,这说明丰都县的经济发展有一部分是以生态环境的安全为代价的,重视经济、忽略环境是neSi指数增加的重要原因,这导致丰都县土地利用水平处于弱可持续状态;2011-2012年处于C区,即一般可持续阶段。ei、Si指数均处于较高水平,经济社会迅速发展,而neSi指数也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丰都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了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大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各方面的提高使得丰都县土地利用进入一般可持续状态。

3.2.2土地可持续利用趋势分析整体来看,2003-2012年丰都县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从不可持续状态发展到一般可持续状态。具体来看,10年间,丰都县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虽然有波动,但是总体比较平稳。2003-2007年呈现t2的趋势,即强可持续性发展,ei、Si增大,neSi减少;2007年之后为t1,即一般可持续态势,ei、Si、neSi的发展趋势为增大、增大、减小。与上一阶段相比,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有所减慢,主要是因为丰都县过于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2008年丰都县水土流失指数比之以前有所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却有所下降,使得生态环境非生态安全性指数增大,土地利用方式存在危险因素。2010-2012年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速度又有所上升,丰都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土地利用朝着可持续的趋势发展。

4结论

本研究通过选取经济可行性指数(ei)、社会可接受度指数(Si)及非生态安全性指数(neSi)三方面的指标构建了三角模型,对丰都县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状态及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角模型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面具有能够直观、清晰的反映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状态及趋势。

通过模型分析表明,2003-2012年间,丰都县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不可持续水平进入了一般可持续水平。10年间丰都县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总体趋势是增加,但是由于生态安全性不稳定,期间发展趋势有所减缓。针对分析的结果,在土地利用方面提出以下建议:①调整产业结构。第三产业的比重可反映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丰都县第三产业比重在10年间无明显增长,因此应该以旅游业为依托,发展新型工业、效益农业,促进商旅联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②丰都作为三峡库区的重要区县,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尤其重要,而丰都县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方面依然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因此要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加强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建设和修复,在水土流失治理、发展生态农业等方面增加投入。

参考文献:

[1]陈百明,张凤荣.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3):198-199.

[2]UniversityofLethbridge.proceedingsoftheinternationalworkshoponsustainablelandmanagementfor21stcentury[R].Canada:plenaryparpers,lethbridge,1993.

[3]蒙吉军.土地评价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袁磊,雷国平,张小虎.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黑龙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1):127-133.

[5]赵艳,濮励杰,张健,等.基于三角模型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1,31(5):810-815.

[6]于伯华,吕昌河.基于DpSiR模型的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9):53-58.

[7]蒙吉军,周平,艾木入拉,等.鄂尔多斯主题功能区划分及其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分析[J].资源科学,2012,33(9):1674-1683.

[8]吴健生,冯矗黄力,等.基于CLUe-S模型框架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情景预测:以阳泉市郊区为例[J].资源科学,2011,33(9):1767-1769.

[9]赵旭.基于模糊灰色关联法的湖南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时空特征分析[J].土壤通报,2013,44(6):1287-1291.

[10]李新举,赵庚星,李宪文,等.泰安市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3):27-34.

[11]张雷,吴克宁,吕巧灵,等.郑州市郊区农业土地的可持续性利用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108-112.

[12]杨庆媛,王兆林,鲁春阳,等.生态足迹研究方法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中应用――以重庆市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8):134-138.

[13]KRainCD,GLaViCp.amodelforintegratedassessmentofsustainabledevelopment[J].Resources,ConservationandRecycling,2005,43(2):189-208.

[14]虞孝感.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意义及生态功能区段的划分[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4):323-326.

[15]赵岩洁,李阳兵,p景安.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三峡库区小流域生态风险评价――以草堂溪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3,28(6):944-945.

[16]USDaSoilSurveyStaff.SoilSurverymanual[m].USDaHandbookno.18.washingtonD.C.:UnitedStates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51.

[17]戴俊骋,周尚意.基于三角模型的中国城市动漫产业竞争力评价[J].经济地理,2009,29(10):1612-1618.

[18]史兴兴,冯忠江,刘云亮.基于三角模型的河北省正定县土地利用效益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12,32(2):206-210.

[19]张健,濮励杰,陈逸,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2007,62(10):1041-1049.

[20]XUF,ZHaoS,RiCHaRDwD,etal.atrianglemodelforevaluatingtheSustainabilitystatusandtrendsofeconomicdevelopment[J].ecologicalmodeling,2006,195:327-337.

水利工程现状及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计算机技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具有很广的应用领域,在其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有效提升计算机应用的效果,在其具体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必须根据其实际应用领域不断完善,让计算机技术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为其它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现在掌握计算机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已经成为人们的基本技能之一。

1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

1.1应用于数据处理

在大数据时代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能科学有效的对数据进行处理,在提高数据处理速度,同时也保障数据处理的质量。现在利用计算机数据处理,不是简单的数据,数据的种类繁多,涉及到图形、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大数据技术兼容各种数据文件,能根据需要科学有效的进行数据转换,对数据信息进行科学整理、分析、提炼有用的数据,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依据,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应用起到重要作用,在数据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有效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信息处理,对提升数据处理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1.2应用于智能技术

计算机技术在智能技术中的应用,为智能技术的提升起到技术支持作用。计算机技术在智能技术中应用比较广泛,比如人脸识别、智能机器人、指纹解锁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高效,精准的完成一些机械、繁重的任务,计算机智能技术的将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通过对计算机更有效的作用,发掘更多用途,使计算机的操作更加科学专业,使计算机的存储信息更加广泛、准确,变得更加实用、有价值,这样,就能在更多领域应用到同一个技术,更好的让计算机为人们服务。计算机技术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尤其在智能技术中的应用,为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现在人类的发展各个领域都往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是社会发展需要,符合现代科技水平发展需要。

2计算机应用发展中的存在问题

2.1计算机标准体系没有形成

计算机技术在快速发展与应用的过程中,计算机标准体系没有建立,这就给计算机网络犯罪等提供了机遇,我国关于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文件很少,对网络上的违法乱纪现象打击力度不大,这些都是阻碍我国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原因,必须结合网络安全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计算机标准体系,这对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效率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2.2计算机发展水平低,普及率有待提高

最近我国计算机发展较快,尤其网络用户逐年在增加,但是我国计算机发展水平不高,尤其各个地方发展不平衡,这与地方经济有一定的关系,一般经济水平高的地区,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的好,对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率提升起到保障作用。我国是一个大国,地区经济差别较大,这导致我国计算机发展不平衡,计算机普及率总体不高。

2.3计算机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够

在计算机技术的研究领域,很多计算机硬件等我国主要是进口,整体我国计算机核心技术研发水平不高,这与我国整体计算机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关系。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提高计算机技术的性能,完善计算机技术的职能,是提高我国计算机发展水平,但必须加强自我研发能力,让计算机相关企业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竞争力。

3计算机应用发展趋势

3.1智能化程度高

智能技术的发展促使计算机应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化发展方向越来越明显。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在人的指令下完成程序指令,操作更便捷。人工智能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促使智能技术的智能化程度提高,为智能技术的更新提供了技术保障。可以说智能化是计算机技术应用发展的主要着眼点,其以现代基础科学为基础,凭借自身优秀的推理能力、极强的学习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实现了人类行为过程的判断分析,操作执行,并且对人的逻辑思维及感官行为做出模仿,为人们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务。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现在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技术向智能技术发现转变,提升智能化程度是符合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需要。

3.2无线化发展趋势

智能手机的普及,现在无线网络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计算机技术向无线化方向发展是计算机技术发展需要,同时也是现代科技水平为计算机技术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其无线化趋势也十分明确,可以说计算机无线化是人类所一直追求的,不需要线路连接,计算机设备与网络之间可以更灵活地关联,无线操作更为便捷。无线局域网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成果,同时也是计算机技术无线化发展的需求。

3.3网络化趋势加强

互联网+时代,计算机技术网络化发展是时展的趋势,必须加强计算机网络化发展,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同时对监控、远程操作都是非常适用的,也是社会发展对计算机技术提出了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喻涛.试论计算机应用的现状与计算机的发展趋势[J].通讯世界,2015(06).

[2]谢振德.计算机应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浅谈[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27).

水利工程现状及发展趋势篇7

1区域特征与研究方法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东经107°28′—111°15′,北纬36°57′—39°35′,总面积4.4万k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1.2%。榆林地处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0℃,全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397.7mm,是陕西省降水量最少的地区。地势从西向东、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平均海拔1000~1800m。全市地貌大体以古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地势平缓,沙丘连绵,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地面支离破碎,易引发水土流失,约占总面积的58%。境内河流主要有黄河水系和陕西省唯一的内陆水系,黄河流经府谷、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6县,共270km,其支流无定河为全市最大河流,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9.8%;内陆水系较大的有八里河和红碱淖,北部风沙区还有大小不等的海子,分布在神木、定边县北部的沙漠闭流区,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0.8%。榆林地区土壤呈现较为典型的非地带性土壤分布,市域内植被主要有7种类型,分别是草场植被、落叶阔叶灌丛、落叶阔叶林、沙生植被、草甸、盐生植被、沼泽及水生植被。榆林市水资源总量少,时空分布不均,北丰南贫、季差剧烈。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2.01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2.90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24.78亿m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2.75亿m3,人均地表水资源量550m3,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4,耕地亩均水资源仅为165m3,为全国平均值的1/9,属资源性缺水地区。根据1952—2010年的径流实测资料,全市平均降水量减小5.14%,地表水资源量减少了13.4%,主要河流近20a来的径流呈现出减小态势,径流量削减量最大的皇甫川为36.0%。在煤、气、油等北部能源富集的榆阳、神木、府谷、横山、靖边、定边六县区水资源总量为22.7亿m3,占全市总量的70.9%,水资源相对丰富,为北部县区能源开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相比之下,南部丘陵区地形破碎,且河流含沙量大,地下水埋藏深,可开采量小,开发利用难度较大,加之人口密度大,人均水资源量低,严重制约南部县区经济社会发展。

2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与模型

本文所要探讨的水资源人口承载力是指流域在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考虑区域水资源禀赋、开发利用潜力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提下,流域水资源能够维系和支撑的人口总量,即一个区域在水资源的约束下能够达到的最大承载人口数量。

2.1关键指标的选取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不仅是水资源承载力大小的评判依据,而且也是水资源承载力大小的决策工具,选取能反映社会经济系统发展规模的指标体系成为问题的核心。水资源承载力的大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水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人口与生态和环境状况等指标[11]。指标的选取既要反映“水资源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系统”中的水资源数量与质量、开发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又要反映被承载的社会、经济系统发展规模、结构及发展水平变化对承载力的影响,以及水资源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及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状况。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有不同的做法。其一从定义出发,直接选取可支持人口数量、产业发展规模等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作为衡量水资源承载力大小的依据;其二从水资源可供水量、需水量、可承载人口规模等方面综合考虑建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选取直接关系着水资源承载力计算的结果,不同的指标选取,计算结果也大相径庭。以北京市为例,根据现有的计算结果统计,水资源人口承载力最大值为2000万人,最小值仅为130万人,承载力值的巨大差异与水资源量指标的选取有密切关系,已有的研究中仅对水资源量这一指标就划分了天然水资源总量、供水总量、生活用水量三类,这三者之间的数量差异直接导致了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不同计算结果。

2.2建立评价模型国内外对资源承载力量化的计算方法大体分成两大类:一是评价方法,从分析水资源承载力系统中的现象入手构建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方法及模型,综合评判水资源对某种发展规模的支撑程度,主要方法如模糊评价法、灰关联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等,这类方法局限于水资源承载力系统中各个因素的表象上,在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上主观性较大,因此最终结果只能用于定性判断;二是规划方法,通常从水资源承载力系统中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入手,构建数学方程模拟各个因素的发展,通过变量将数学方程耦合成水资源承载力量化模型,目的在于计算最大承载规模。主要有常规趋势法、系统动力学法、多目标综合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ann)和遗传算法(Ga)等,此类方法在探索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上有所突破,但这种方法过程复杂,涉及的参变量不好掌握,容易得出不合理的结论。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在赵建世[12]、石培基[13]等学者提出的城市适度规模计算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模型(1),(2)对水资源约束下的城市人口适度发展规模进行计算与分析,该模型指标量较少,容易获取,且全面反映了城市发展中缺水、污水等水资源问题,能够很好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口规模与水资源之间需求与制约的关系。z值代表水资源的超载程度,当z>1时,区域或流域处于超载状态,值越大,超载程度越严重;当z<1时,说明区域或流域的承载潜力大,值越小,其水资源的承载潜力越大,可容纳的人口量越大。在应用上述方法模型时,需要考虑的关键因子是区域的水资源量、水资源可利用量、不同水平年人均生活需水量、耗水量。

3榆林重点开发区水资源的人口承载量分析

3.1水资源承载力的各项指标分析

3.1.1榆林市供水量与供水结构分析供水量主要包括地表水源供水、地下水源及其他水源供水。在各供水水源中,地表水源供水量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供水量的62%,其中引水工程供水量占38%;集雨工程和污水处理再利用供水量相对较少,仅占0.2%;微咸水在榆林市利用率已达到1.3%。在1980—2010年期间,研究区总供水量有较大增长,地表水源供水所占比例有所下降。2010年,全市各类水利工程年供水量6.92亿m3,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30.19%;其中地表水4.42亿m3,占总供水量的59.47%;地下水2.48亿m3,占总供水量的40.38%;其他供水量约占0.02亿m3(附图6)。由于受地理位置影响,水利工程分布不均,造成各分区供水能力有余有缺。从人均供水能力的空间分布情况来看,人均供水能力由北向南、由东向西呈现递减的趋势。各县(区)中人均供水能力最大的是榆阳区,为861.01m3/人;其次是横山县、神木县,人均供水能力均达到400m3/人以上;再次是米脂县和府谷县,人均供水能力均达到100m3/人以上,其余各县的人均供水能力都在100m3/人以下(图1)。本文根据区域水资源情况、供水工程设施、来水条件、产业需水情况,结合引黄取水、区域调水工程,提出不同水平年不同降水条件下的区域可供水量。详见表1。根据榆林市对部级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要求,未来将新增大批煤炭开采、煤电转化、煤化工等产能,水资源需求将大幅增长;加之该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少,蒸发强烈,当地自产径流量少,水资源开发条件较差,将来水资源的缺乏势必难以支撑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需求。

3.1.2榆林市用水量与用水结构分析用水量分为社会经济用水和生态系统用水,社会经济用水按生活、工业、农业3部门划分。其中,榆林市用水大户为农田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4.71%,其次是工业用水,占总量的18.73%,林、牧、渔、畜业用水占6.37%,居民生活用水、城镇公共用水分别占8.51%,1.17%,生态环境用水仅占0.50%。在1980—2010年间,榆林市人均总用水量由213m3/a下降到176m3/a,单位GDp用水量、工业用水指标、农田灌溉用水指标下降趋势显著,而城镇生活、农村居民用水指标则逐年略有上升。(1)生活用水。生活用水包括城镇生活用水和农村生活用水。城镇生活用水包括城镇公共设施和流动人口用水,靠地表水供给;农村生活用水包括大小牲畜饮水,以取地下水为主。由于农村住宅一般没有给排水设施,用水定额低,耗水率较高,因此近似认为农村生活用水量基本是消耗水量。在1980—2010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配套设施日益完善,生活用水定额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人均城镇生活用水指标增长到69L/d,农村生活用水指标增长到39L/d,分别增长了50%,48%。从图2中可以看出,2010年的城镇人均用水量表现出比往年减少的趋势。事实上,由于该年人口城镇化呈现爆发式增长,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原本增加的城镇用水量在人均水平上呈现出降低的趋势。生活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重较小,但对用水保证程度要求较高、对水质好坏也有较严格的标准。目前,榆林市的所有中小河流上改建的库坝已基本建成,解决水瓶颈制约的唯一出路,只能从黄河干流引水。(2)生产用水。农业用水包括灌溉用水和林牧渔用水两部分。1980—2010年,全市农业用水量呈缓慢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0.3%;农田实灌面积增加了2.25万hm2,农田灌溉用水量增加了137万m3;林牧渔业面积呈增长趋势,由1980年的0.17万hm2发展到2010年的0.61万hm2,用水量增加了3160万m3。随着农业灌溉技术的改进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下降了1551.58m3。历年农业用水情况见表2。工业用水包括火电和一般工业用水。1980—2010年,榆林市工业用水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达9.78%,全市工业用水量在30a间增加了10.89倍。从行政分区来看,工业用水量增长最快的是神木县,年均增长达到13%;全市生产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91.44%。随着工艺的改进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万元产值用水量明显下降,30a来降低了401m3,单方水GDp产出增加了15倍。受到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经营状况、用水管理水平及节水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各年份及各地区的增长率并不均衡。历年主要工业部门用水情况见表3.(3)生态用水。1980—2010年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城市的绿化及景观环境建设的力度也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用水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从1980年的81万m3增至2010年的344万m3。年均增长最快的是神木县,其余各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相应地加大了对生态环境需水的重视。

3.1.3人均用水量法预测供、需水量根据榆林市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从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榆林市人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0—2010年榆林市人口净增量为131.41万人,常住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7.5‰,年平均增长率为1.53%,榆阳区人口增长率最高,为2.1%,最低为吴堡县0.9%。2000年以来城镇人口年均增长3.2%,农业人口从2003年开始逐年减少,市内出现了以榆林主城区为中心,以神木、靖边、绥德为副中心,以其他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形成劳动力转移和人口集聚格局。由于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与高速发展,神木县、榆阳区等经济迅速膨胀,吸引大量外来人口流入,造成这些地区人口呈不稳定、急速增长的态势。按照用水类型进行预测,将水资源需求划分为生活需水、河道外生产需水、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以及河道内需水。以2010年为基准年,采取人均用水量法分别预测近远期水平年2015年和2020年的需水量。计算公式如下:根据社会经济、国民经济发展指标、水价水平,结合生活用水习惯和现状用水水平,参照建设部门已制定的城镇用水标准,同时借鉴国内外同类地区或城市生活用水定额,拟定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并以2010年的生活需水量为基准,采用人均综合用水量加趋势微调方法对2015年、2020年在不同保证率下的需水量进行预测,根据人均用水量的变动趋势对预测值加以修正,以保证预测成果更加接近实际。(1)生活需水量。以2010年为基准年,2015年和2020年各县区常住人口根据《榆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年均自然增长率7.5‰进行预测。榆林市各县区城镇常住人口数根据城镇化率预测,2015年、2020年城镇化率分别为52%,60%。按照《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t50331—2002),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水价水平、节水器具推广与普及情况,结合生活用水习惯和现状用水水平,参照建设部门已制定的城市(镇)用水标准,参考国内外同类地区或城市生活用水定额[14],分别拟定各水平年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建议2015年城镇生活需水定额取119L/(人•d),农村生活需水定额取51L/(人•d);2020年城镇生活需水定额为134L/(人•d),农村生活需水定额为56L/(人•d)。经测算,到2015年、2020年榆林市生活需水量分别为9914.7万m3和1259.1万m3(附图7)。(2)生产需水量。生产需水量包括农业需水、工业需水、建筑业需水和第三产业需水。考虑到榆林市灌溉面积比较分散,已经处于较高的灌溉水平,要进一步提高灌溉效率,降低亩均用水量的难度很大,因此建议农业用水维持现状不变,即农业的增长主要靠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管理水平提高等因素完成。根据榆林市农业发展指标和拟定的定额,预测各规划水平年的需水量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工业需水预测中,分别将采掘业、火力发电、煤化工、盐化工作为主要耗水户进行测算。榆林市用水量较大的采掘业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单位产品用水定额采用《陕西省行业用水定额》(2010年修订)的规定值;火力发电用水量按照装机容量、年利用小时数和装机取水定额确定,年利用小时数按照5500h计,装机取水定额按照《陕西省行业用水定额》确定;煤化工和盐化工由于产品众多,且缺乏部分产品的用水定额,通过借鉴并引用历年煤炭及转化、盐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建筑业需水量预测采取万元产值用水量指标计算。榆林市2009年建筑业用水指标为16m3/万元,随着施工技术进步,2015年和2020年可分别按照节水10%和20%计算。通过分析,采用2001—2009年建筑业总产值序列作为回归样本,通过线性回归进行趋势外推2015年和2020年的总产值,预测榆林市第二产业的需水量,2015年为88863.08万m3,2020年为138198.22万m3。第三产业需水采用万元产值用水量指标计算。结合用水现状分析,预测各规划水平年的需水定额,进行需水量的预测。以2005—2010年第三产业总产值序列为样本进行趋势外推,预计榆林市第三产业的需水量,2015年为4404.07万m3,2020年为10983.68万m3。(3)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主要包括城市生态环境需水和农村生态环境需水,农村生态环境需水已经在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中考虑,在此不再重复计算。考虑到河道内需水量不参与河道外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因此在预测分析中不予计算。城镇生态环境美化依据城市人口多少及人均生态环境美化需水量确定。结合榆林市实际情况,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模及需要,城市生态环境需水主要考虑绿地需水,预计2015年和2020年榆林市城镇人均绿地面积分别为7.5m2和9m2,预计榆林市生态环境需水量,2015年为14840.09万m3,2020年为24438.90万m3。综合榆林市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三大用水户需水量,在不同保证率下需水量统计结果见表5。50%代表年的需水量2010年为136708.3万m3,2015年为190014.2万m3,2020年为261015.8万m3;75%代表年的需水量2010年为145687.3万m3,2015年为199379.9万m3,2020年为271939.6万m3;95%代表年的需水量2010年为154467.8万m3,2015年为208614.8万m3,2020年为280643.9万m3。

3.1.4人均水资源量变化趋势分析根据1980—2010年的人均水资源量统计数据,榆林市水资源与人口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全市水资源总量较少,人均用水量在全国属于相对较低水平。榆林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由1998年的1180m3下降到2010年的892m3(图3),年均递减2.3%,仅为全省人均占有量1300m3的68.6%,为全国人均占有量2300m3的38.8%。全市有67%的县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1000m3,现已经达到国际公认的malinFalkenmark缺水标准[15],人均水资源量最低的子洲县,只有227m3。人口与水资源矛盾表现最为突出的为吴堡县,人均水资源量多年平均值仅为218.17m3/人,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神木县的水资源量相对较丰富,人均水资源量多年平均值为2484.5m3/人,其次是榆阳区,值为2407.67m3/人;定边县与靖边县处于周期性用水紧张状态。

3.2榆林市水资源承载人口规模计算本文以2010年的水资源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作为基础数据,从供用水量、人均水资源量两个角度分析水资源对人口发展的可持续条件,结合不同水平年的需水量预测结果,运用水资源承载力及城市人口适度规模模型,计算榆林市水量承载能力c1(人)、水质承载能力c2(人)、城市适度规模pr(人)以及超载度z。模型参数的确定,人均污水排放量sp(t)取2010年榆林市人均排放量,sp(t)为9.22t/人;一般来讲河流具有自净能力的径污比最低限为20,河流自净能力可按wc=0.05ws计算。模型计算结果如表6所示。根据对榆林市水量、水质承载力的计算,榆林市未来将以水量超载型为主。通过对超载度的计算,z值为1.02~1.08,水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均处于超载状态,超载程度随时间的增大呈现出加重的趋势。以2010年作为基础参照数据,根据对人口增长趋势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计算出未来水资源的城镇、农村人口承载力,如表7所示。结果显示,在未来10a内,榆林市城镇人口处于超载状态,随着时间的增加,超载状态居高不下;而农村人口在未来10a内人口在水资源承载范围之内,且呈现出承载能力逐渐加强的趋势。到2015年,水资源能够承载的城镇人口的超载程度达到1.89;到2020年,超载程度降至1.73,超载形势严峻。由于城镇化是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未来区域经济的集聚势必会造成人口的增长,从而加重人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城镇化与水资源相互制约的作用会更加明显。

4结论与讨论

水利工程现状及发展趋势篇8

通过这一技术,能够准确的定位隐蔽地点的情况,通过传感设备的探索,将具体的信息通过数字化的形式传递到处理设备当中,然后进行计算机和人工综合建模分析,对问题进行处理,最后综合信息以及分析数据进行汇总,以供设计人员或施工人员商讨出具体的处理方式,能够对具体的处理事项进行系统的判读。

2遥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2.1测绘水利水电工程的构造稳定性

遥感技术利用声波、光波等原理对地址构造进行具体的探索分析,能够判断出地质构造中的断层情况。水利水电工程依托于山川河流建设,需要对当地的地质进行具体的判断与测绘,但传统的测绘工具智能测绘到地质当中是否有断层情况,却复发准确的测绘到断层是否是处于活动状态或休眠状态,因此常常造成建设工程因断层判断不准确而停工的现象,造成大量的损失,而遥感技术能够通过传感设备,结合数字化监测设备,随时随地的对当地的断层情况进行监测,将监测的内容进行汇总和梳理,从而判断这一断层情况是否活跃,为最终的测绘报表提供有力的依据。同时遥感技术还能够监测地质当中的一些特殊情况,如是否有地下河、溶洞等特殊地理想象,而这些地理情况是否会影响到工程建设等,从侧面确定地质情况,判定地质情况当中的隐秘问题,帮助水利水电工程顺利的完成测绘以及施工。

2.2测绘水利水电工程的渗漏可能性

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之初就注定要与古河道、溶洞、地下河、断层等交织在一起,而这些地质情况常常因变动而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内部结构,使其出现裂缝、渗漏的现象,而这些渗漏点主要出现在隐蔽工程中,无法直接发现,而通过遥感技术,这一困难迎刃而解.如通过遥感技术构建地质防渗漏实体趋势分析常用的趋势面分析方法主要有多项式趋势面和二维傅立叶趋势面两种,在防渗漏构造的研究中,通常运用多项式趋势面进行拟合分析。多项式趋势面是由幂级数组成的,其优点是系数计算比较容易,而且根据经验,很多地质变量如地层层位的高度。地下水位的高度及地层厚度等,一般用较低次的多项式趋势面就能拟合得较好。使用多项式趋势面并不能认为渗漏过程就是某个多项式函数的变化过程,因为渗漏对象有着很复杂的变化过程,形成具有复杂形态的曲面,多项式趋势面只是用来拟合这个复杂的曲面,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实际的渗漏形态变化过程。

3结语

水利工程现状及发展趋势篇9

摘要:生物技术作为创造未来文明的五大新技术之一,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加倍重视。本文阐述了生物技术的的定义,论述了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物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1.前言

我国的生化工程学科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建立的,20多年来我国经历了将化工技术用生物技术和融合生物技术知识发展生化工程的2个阶段。[1]生物技术服务的领域主要包括医药、农业、食品、化工、冶金、能源等方面。在与人类健康有关的重要领域,已能设计和制造脏器、诊断试剂以及治疗药物;在农业上,能够制造兽药,培养植物细胞、利用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技术获得抗病毒、抗虫、抗除萎剂、抗冻、抗旱、抗盐、保鲜、高蛋白、高养分的植物新品种和良种家禽、家畜;在化工方面,生产氨基酸、生物大分子及基本有机化工产品,如乙醇、丁醇、丙酮等,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和细胞融合得到高产工程菌,为化工生产提供高效、低成本的新途径;另外在“三废”处理、低品位金属提取、生物能源、煤的气化和液化等方面都有不同进展。这些技术的丰富交叉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兴趣,生物技术商品化的竞争高潮已经到来。

2.生物技术定义

所谓生物技术,即为应用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以人们意志设计,对生物或生物的成分进行改造和利用的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综合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胚胎学、免疫学、化学、物理学、信息学、计算机等多学科技术,可用于研究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提品为社会服务等。20世纪30年代生物技术以发酵产品为主干,40年代抗生素工业成为生物技术产业的支柱产业,50年代氨基酸发酵和60年代酶制剂工程相继出现,到70年代Dna重组技术使生物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与信息技术、材料技术及能源技术共同构成了人类新的技术革命的基础。[2]

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学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交差融和的产物,其核心是以Dna重组技术为中心的基因工程,还包括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细胞工程及生物制品等领域。

3.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并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谓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是指“用活的生物体(或生物体的物质)来改进产品、改良植物和动物,或为特殊用途而培养微生物的技术”。生物工程则是生物技术的统称,是指运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原理与生化工程相结合,来改造或重新创造设计细胞的遗传物质、培育出新品种,以工业规模利用现有生物体系,以生物化学过程来制造工业产品。简言之,就是将活的生物体、生命体系或生命过程产业化的过程。

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电子工程、生物反应器、灭菌技术以及新兴的蛋白质工程等,其中,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工程的核心。基因工程(或称遗传工程、基因重组技术)就是将不同生物的基因在体外剪切组合,并和载体(质粒、噬菌体、病毒)的Dna连接,然后转入微生物或细胞内,进行克隆,并使转入的基因在细胞或微生物内表达,产生所需要的蛋白质。目前,有60%以上的生物技术成果集中应用于医药产业,用以开发特色新药或对传统医药进行改良,由此引起了医药产业的重大变革,生物制药也得以迅速发展。生物制药就是把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到药物制造领域的过程,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基因工程方法。即利用克隆技术和组织培养技术,对Dna进行切割、插入、连接和重组,从而获得生物医药制品。生物药品是以微生物、寄生虫、动物毒素、生物组织为起始材料,采用生物学工艺或分离纯化技术制备,并以生物学技术和分析技术控制中间产物和成品质量而制成的生物活化制剂,包括菌苗、疫苗、毒素、类毒素、血清、血液制品、免疫制剂、细胞因子、抗原、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产品(Dna重组产品、体外诊断试剂)等。目前,人类已研制开发并进入临床应用阶段的生物药品,根据其用途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基因工程药物、生物疫苗和生物诊断试剂。这些产品在诊断、预防、控制乃至消灭传染病,保护人类健康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鉴于世界上技术先进,经济发达国家对生物技术的高度重视,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国“863”高科技发展计划把发展生物技术放在首位,结合我国国情,以解决发展我国农业、医药中存在的关键技术为重点,确定了三个主题:一是高产优质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二是新型药物、疫苗和基因治疗、三是蛋白质工程。

4.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

4.1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发展趋势

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和特有的遗传资源,分离克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和基因工程品种已刻不容缓,以期在以“基因”为核心的生物技术产业中取得主动。实现单基因生物抗逆向持久性抗逆、生物性抗逆向非生物性抗逆的转移。重视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安全性评估,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防止转基因植物危害的发生与蔓延。随着基因组时代向后基因组时代的过渡,研究重心已经从揭示生命的所有遗传信息转移到整体水平上对生物功能的研究。因此,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内蛋白质的组成及其活动规律的蛋白质学的发展和成熟,必将与基因组研究互相补充,给农业生物技术带来革命性改变。建立一支专门的农业生物技术队伍,尤其是基因工程专业队伍,杜绝一哄而上,避免人财物的无谓浪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4.2生物技术在环境中的发展趋势

在污染的处理过程中,传统的物理或化学处理方法常伴随二次污染,且运行费用高,处理问题单一而微生物对各类污染物均有较强、较快的适应性,并可将其作为代谢底物降解和转化因此,生物处理具有效果好、运行费用低、无二次污染等优势,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最有力的技术措施。[3]

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将朝着传统技术的改良、与其他污染处理手段相结合和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等方向发展,研究高效快速的工艺流程。

4.3生物技术在工业中的发展趋势

工业生物技术的新崛起有两个巨大的推动力,即社会强烈需求和生物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能源、人口、环境问题.随着生物技术突破性进展,使得人类可以设计和构建新一代的工业生物技术,可高效快速地将各类可再生生物质资源转化为新的资源和能源。工业生物技术在生物能源、生物材料以及生物质资源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其中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质资源化等都是现在以及将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4.结语

生物技术是2l世纪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最重要的科技手段。发展生物技术,实现产业化,将为国民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和生物技术产业,需要有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只有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才能掌握现代生物技术,为实现和发展生物技术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欧阳藩.生物技术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J].现代化工,2004(6):1-7.

[2]瞿礼嘉,顾红雅,胡苹等.现代生物技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水利工程现状及发展趋势篇10

【关键词】化工设备管理新趋势

随着工业化、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机械制造、自动控制、可靠性工程及管理科学出现了新的突破,使现代设备的科学管理出现了新的趋势,把握这一新趋势,对于加强化工设备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设备管理信息化趋势

从理论界的具体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作为以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等信息设备,以及一些发达的信息科学技术为基础的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能够对设备管理的具体程序进行流程再造,使软硬件能够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提高设备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设备管理信息化,就是建立在现代科技手段、先进科技设备的基础上的,现代化设备管理信息平台,其具体的应用过程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先进的计算机、通讯设备,经过信息服务业务和社会信息服务体系对设备管理进行相应的服务,这个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1.1化工设备使用的信息化

在设备管理过程中,通过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可以使整个过程更加的全面和容易,并且具体的使用信息可以及时的让具体的设备制造的企业知道,确保设备的实用性、可靠性和经济型得到改进,并且使化工设备的具体操作人员熟知这些信息,以便于更好的、更有效的提高化工设备的使用和管理水平。

1.2设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价的信息化

从化工设备的实际应用来我们可以知道,设备使用情况评价需要进行大量的分析工作,很多的单位没有做好这方面工作的意愿。因此,通过使设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信息化,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能够明显的提高评价工作效率,对于提高化工设备性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3设备投资评价的信息化

从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出设备投资评价的信息化的实际含义,指的是设备投资评价的信息化,为企业在进行设备投资决策过程中的技术评价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具体的实现过程是,利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得到技术经济分析信息和统计信息用来支持投资决策,从而提供了客观、全面、准确的设备投资依据,有效的保障了设备投资的水平。

2化工设备维修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趋势

化工设备管理的网络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的定义就是能改变过去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机制设备维修供应链。伴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化工设备的技术工艺越来越负责,高科技因素也是越来越多,因此,为了保证设备的安全顺利运行,必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保养维修体系以及具备专业的技术。并且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旧的维修模式很难满足现代生产的需求,所以要适时的建立网络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维修保养体系。通过网络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减少人力、物力的投资,减少了生产成本,有力的提高了化工设备的使用效率。

3在化工设备管理中可靠性工程的应用

从实际情况来看,集成化、自动化是现代化工设备主要的发展趋势。随着越来越复杂的设备系统的不断应用,对于设备性能的各项指标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所以这就必然会对设备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研究系统质量变化指标规律和技术装备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可靠性研究能够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且还能够保障设备的使用年限和零故障率。可靠性科学是在预测系统的行为和状态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可以选择最好方案的一门理论,能够有效的保障可靠性水平。可靠性是能够标志设备在应用的全过程之内需要的质量指标的具体性能。不可靠的设备显然不能有效工作,因为无论是由于个别零部件的损伤,或是技术性能降到允许水平以下而造成的停机,都会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灾难性后果。通过应用可靠性工程,能够通过研究初始参数的变化情况,提前得知设备的具体工作状态和相应行为,从而能够预测设备的可靠性,有效保障了设备运行,避免了经济损失。

4故障诊断技术和状态监测的应用趋势

从具体研究中我们可以得知,设备状态监测技术的具体定义是:经过生产信息系统或者监测设备的流量、温度、振动、压力、油粘度、消耗量等多种参数,在与化工设备制造企业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设备运行的具体情况,这样就能对设备故障实现早预测,对各种隐患能及时的发现和处理,避免发生各种事故,进一步提高设备的使用性能。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具体定义是通过掌握和了解化工设备在具体使用中的情况,来分析它的局部和整体是不是有异常,以便于提前发现问题,分析其出现的原因的一门技术。由于现在化工设备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应用环境越来越复杂,所以如果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整个生产系统的停止,不但容易出现安全隐患,而且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通过应用故障诊断技术和状态监测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设备使用效能,保障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5从定期维修向预知维修转变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