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采购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6:06

绿色采购管理办法篇1

[关键词]绿色采购政府采购绿色消费循环经济

一、政府绿色采购的内涵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世界各国的关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行绿色消费、绿色采购,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绿色采购是指采购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产品。其消费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普通消费者。政府绿色采购是指在政府采购中着意选购那些无污染、有利于健康及循环经济发展的产品和服务,以有利于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政府绿色采购的意义主要是:首先,政府绿色采购,着意选择符合国家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有益健康的“绿色”标准的产品和服务,可以作为调整宏观经济,促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其次,政府绿色采购能调动企业生产节能减排的绿色产品的积极性,促进和推动企业加强和改善环境管理,不仅能节约资源能源的消耗,也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带动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建立,促进生态产业化,对于带动绿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引导作用。再次,政府率先垂范,从自身做起实行政府绿色采购能起到促进可持续发展,推进绿色采购的示范性作用,也有助于树立政府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可以促进公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加快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

二、我国绿色采购制度的发展和现存的问题

我国于2003实施《政府采购法》,其中第9条明确规定了政府采购的环境保护目标,一些单行法和地方性法规已涉及到政府绿色采购的内容,实际运作也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2006年11月国家环保总局和财政部联合了《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和首批《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2007年1月1日起在中央一级预算单位和省级(含计划单列市)预算单位首先实行,2008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北京奥组委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奥运会的整个筹办、举办过程中开展绿色采购。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筹办、举办及赛后利用的过程中。可见,政府绿色采购在我国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尽管如此,我国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仍然存在一些“瓶颈”。

1.缺乏对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支持。世界各国都在逐渐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我国对政府采购的法律体系中就缺乏对绿色采购的明确规定,这样在执行过程中难免缺乏制度约束和政策导向,《政府采购法》第九条的规定也没有对政府绿色采购的实施条例和细则做详细规定和说明,缺乏法律依据和效力。由财政部制定的《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管理办法》中也没明确提出对政府绿色采购的管理办法和要求。

2.节能环保意识有待加强。政府采购人员的节能环保意识不强,对环保知识不甚了解,长期以来的采购习惯和观念使政府绿色采购推行受阻。另外,我国政府的绿色采购往往只注意到末端的产品,忽视了产品研制、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的全过程均需符合环保节能要求,没有对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实行绿色标准。

3.“绿色清单”中政府绿色采购的对象有限。政府采购中没有明确规定对绿色产品采购的优惠措施。绿色清单也很难把所有绿色产品和服务囊括在内,这样就使政府绿色采购缺乏依据。

二、完善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建议

针对我国政府绿色采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借鉴国外政府绿色采购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对政府绿色采购的立法。许多国家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都有坚强的法律做后盾。例如,日本颁布了《绿色采购法》,韩国制定了《鼓励采购环境友好型产品法》,美国除《政府采购法》外,还颁布了《环境友好型产品采购指南》等。我国应在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的同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绿色采购相关法律,对我国已颁布实施的政府采购法进行修订,使其日臻完善,并在法律框架下,有条不紊地推行我国政府绿色采购。

2.提高全社会绿色消费的意识,引导公众绿色消费。市场经济的主体包括政府、厂商和消费者。政府应在绿色采购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公众的绿色消费观念,并积极引导厂商和消费者,为构建政府绿色采购制度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渐营造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氛围。

3.建立绿色采购标准,增强“绿色清单”的可操作性。“绿色清单”能够反映政府的政策意向,使采购机构的绿色采购有了明确的根据。由此,“绿色清单”应扩大范围,尽量涵盖所有政府采购的对象。此外,“绿色清单”应具备可操作性、指导性的特点,与国际标准接轨,便于认证、执行和推广。

4.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增加绿色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由于绿色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中要考虑到环保、节能、安全等因素,因此绿色产品的成本相对较高。为调动厂商的生产积极性,保证绿色产品的供给充足,政府可以通过各种财税政策和加大政府绿色采购来引导、激励厂商生产绿色产品。

5.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信息公开与反馈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政府绿色采购的信息公开机制能增加透明度,良好的信息反馈能加强厂商与政府的沟通,便于信息的交流和搜集,同时也加大了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对政府绿色采购的监督。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也是加强对政府绿色采购人员和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保证绿色采购制度充分的落实在实际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

[1]马海涛姜爱华: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绿色采购管理办法篇2

[关键词]生态标志;绿色采购;政府;建议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0)05-0036-04

生态标志制度最先始于德国的“蓝色天使”(Blueangle)计划,1985年德国将“蓝色天使”标志上的文字“适应环境”改为生态标志,至2002年7月,德国的“蓝色天使”标志被671个厂家的3,395个产品使用,其中包括79个外国企业的430个产品[1]。生态标志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出口,据日本环境协会生态标志办公室统计,至2003年年底受生态标志影响的产品种类达59种,产品数量5,673种。政府采购制度作为公共财政体系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国家管理直接支出的一项基本手段,各国在政府采购中越来越多的采购生态标志型产品。关于生态标志和政府绿色采购国内研究文献比较多,朱庆华等研究了发达国家生态标志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一些建议。王寿宾评价了生态标志与产品生命周期的关系,运楠楠探讨了我国政府的绿色采购制度,黎建新从国际绿色采购经验的角度,提出中国政府绿色采购的对策。本文从生态标志与政府绿色采购关系角度进行探析,阐述了这两者的有效结合,并基于此对中国政府绿色采购的发展提了一些建议。

一、生态标志

生态标志一种是以产品生命周期方法为基础的,自愿的基于多种标准经第三方(包括政府部门和私人团体)认证授权在产品上使用的标志,标示在特定的产品类别中该产品具有基于生命周期的总体环境优越性。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加拿大、日本、瑞典、奥地利、欧盟、美国、法国、印度、新西兰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生态标志制度,具体见表1。

二、政府绿色采购

(一)政府绿色采购概念

政府绿色采购是政府和企业等采购主体为减少成本,保护资源,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在采购战略制定时结合内外部因素,把环境因素充分考虑在采购行为中。绿色采购包括: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供应商的运作管理、与采购相关的物流、包装、回收、重用、资源的减量使用以及废品的处置等一系列行为和结果[2]。

(二)世界各国绿色采购的实践

世界各国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模式:国家政府确立政策方向,指导次一级政府进行采购;国家推出可持续采购国家政策,指导地方政府与民间的组织与团体推动绿色采购,也即以地方团体自发的绿色采购行动为导,政府仅属于辅导协助的地位。出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出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目前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都制定相关法律,要求优先采购经过环境认证的产品或实行强制绿色采购政策,以联合国、世界银行等为代表的一些国际组织也组成了绿色采购联合会,很多国际知名大公司以及一些著名的非政府组织自愿实施绿色采购,政府绿色采购已经成为世界性趋势。当前世界各国实施绿色采购制度的情况(见表2)。

三、生态标志与绿色采购的关系

(一)绿色采购与生态标志结合于绿色产品

符合生态标志的产品首先是绿色产品,即要充分体现出对环境优越性的特点,而政府的绿色采购要求采购的是符合环保要求节能产品,两者的有效结合点是绿色产品。政府采购的产品有办公用品、室内的电话、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碎纸机、吸尘器、照明设备和各种小型工具等,室外的各种车辆、小型船舶、除草机和车用起重机等等,几乎涉及了政府办公的所有环节[3]。按照绿色采购要求,它们必须达到环保、节能、低排放和低噪声标准,其中计算机不仅涉及到辐射和节能标准,甚至功率消耗和键盘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都有专门规定。那么什么样的产品才符合要求呢,作为政府采购部门也不可能对每一项产品进行生产过程的跟踪检查,在很多情况下要求生产商提供符合环保要求的标志证明,此时生产商如果能够提供一个符合环保要求的生态标志证明,则能够满足政府绿色采购的要求,厂商也获得了进入政府采购序列的通行证。

(二)绿色采购与生态标志结合于环境保护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在此情况下,人们开始反思如何使人类的活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作为人类很大的消费活动之一政府采购越来越引起重视。由于政府采购规模很大,且对整个社会的消费具有导向作用,通过政府绿色消费会带动整个社会环保意识提高成为很多国家和政府组织的选择,因此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相继制定出台了与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相关的协议、法律体系,如1972年6月,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1987年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92年《里约环境和发展宣言》,1993年《工业企业自愿参与生态管理和审核规则》,1994年《贸易与环境协定》,1997年《京都协议书》等等。很多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制定了“环境标准”,达不到标准的产品就无法参与到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去[4]。对于生态标志而言,环境保护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生态标志能够为消费者提品的环境信息,增强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标志能够为企业提供有关生态产品的市场信息,鼓励生产者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技术;具有生态标志的产品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在国际投资间可以阻止“污染”的国际转移。

(三)绿色采购与生态标志结合世贸规则

随着对环境问题关注的上升,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了《贸易与环境的决议》,并成立了wto的环境与贸易委员会。wto的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可概括为:各参加方为了保护和维持环境,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各方通过实施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上所处的地位和需要相符合的方式来增强达此目标。这环保思想贯穿在wto相关协议中,因此虽然1994年达成的wto《政府采购协议》(Gpa)希望政府采购中扩大竞争,加强透明度和客观性,但各国政府优先采购环保型产品也不违背此规则。技术性贸易壁垒(以下简称tBt)是指一国或区域组织以维护其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命及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措施。tBt对生态标志的核心问题――环境标准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在tBt协议下,将技术规范文件分为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技术法规是指具有强制性的有关产品特性或相应加工和生产方法的规定,而技术标准则是指为了通用或反复使用的目的,由公认机构批准的非强制性的文件。技术标准不仅包括规定产品或相关加工和生产方法的规则、指南和特性,而且还包括或专门规定用于产品、加工或生产方法的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而对于生态标志的产品来说,要求在生产、销售、处置和回收过程满足环境保护要求,并且通过一个第三方的公认机构进行认证,符合要求的由第三方授予生态标志的标签。因此说政府绿色采购与生态标志都以世贸规则为依托。

四、生态标志对中国政府绿色采购的启示

2008年中国政府采购规模达5,900多亿元,同比增长27%,资金节约率11.3%。扩大了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范围:节能清单共计30种产品,496家企业的14,423个产品型号/系列;环境标志清单将产品由过去的14类2,823种增加到21类6,876种[5]。在当前金融危机情况下,国家实施积极性的财政政策,政府投资达40,000亿,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投资和民生工程。这必然带来更多的政府采购项目,结合生态标志与政府采购的关系,对做好下一步的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特别是地方性的绿色采购法规

近几年来中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明确了政府的绿色采购。2003年颁布的《政府采购法》明确提出政府采购要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要求,2004年底财政部等相关部委联合制定了《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也明确要求实行政府绿色采购。在2006年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又联合《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和首批《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明确规定了政府绿色采购的范围、绿色采购产品清单,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中央一级预算单位和省级含计划单列市预算单位实行,2008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实施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具体部委和地方政府也出台了政府的绿色采购管理规定,如2007年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向各中央国家机关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国家机关节能减排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中央单位要强制采购节能环保产品,上海市政府在《上海市政府采购管理办法》规定政府采购应当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6]。虽然说绿色采购从法律层面有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生态标志产品成本高,价格贵等特点,而政府部门在采购过程中又受政府预算的约束,最后实际实施过程中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对于中央政府来说除了制定相应的该法律法规外,可要求各地方政府在中央部门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细节性的规定,并进一步加大对地方政府部门的采购监督力度,促使绿色采购成为各级政府采购的主要原则。

(二)推动各地进一步实施和完善生态标志计划

生态标志与绿色采购有很多的结合点,因此要有效实施绿色采购,可加大生态标志的实施计划。中国环境(生态)标志计划是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国家11个部委共同发起的,1994年就开始实施了,到现在我国生态标志建立了较完善的标准体系和审核体系,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56项标准,覆盖了绿色采购的主要产品,已有1,100多家企业的21,000多种产品获得了中国生态标志。目前正在实施的环保、节能标志共有四种,分别是十环标志、环境标志ii型、节能标志和能效标识,已获认证的产品中大多都与政府采购密切相关,如环境友好型办公设备和用品、环保建材、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等。但随着采购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生态标志未必能够满足发展的要求,因此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应该加强对生态标志的研究,努力探索生态标志的新领域,扩大生态标志产品的范围,制定出相应的生态标志产品的评价体系。

(三)建立绿色采购标准,推动绿色采购稳定发展

绿色采购标准的制定是实施政府绿色采购的核心[7],也是绿色采购得以稳定发展的保证。政府绿色采购对于中国而言,可以根据目前的生态标志产品认证等制度,选择政府采购所涉及的优先领域,分行业、分产品制定绿色采购标准和清单,具体实施时把生态标志产品作为绿色采购的主要对象。把生态标志产品与政府绿色采购挂钩,政府绿色采购产品指南的制定都以生态标志产品为依据,要求制定各类绿色产品的绿色环保标准,加快行业内绿色标准的推广,加速推进绿色产品的“环境标准的认证”步伐,使绿色产品生产企业有章可循,有规可矩,为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结合绿色标准,调整“绿色清单”

结合生态标志的理念,不断增强“绿色清单”的可操作性。一要明确“绿色”的概念,特别是“绿色清单”和“节能清单”之间的关系,绿色应包含再生、节能、环保等多重含义,具体采购时,再生、节能、环保占多大的权重也要规定清楚。二要改变清单的列举方式,从绿色采购标准角度加强对绿色产品的认定;三是要贯彻国货优先原则,利用《政府采购协议》和wto中相关法规,优先采购国货,保护民族工业;四是“绿色清单”要全,应尽量覆盖所有类型的政府采购对象。最后,清单要及时补充,对清单的“修订、认证、评估及推广”要跟上。另外,“绿色清单”应尽量与国际标准接轨,为我国政府采购市场的开放奠定基础。

(五)公开绿色采购信息,建立政府绿色采购信息网络

公开绿色采购信息可增加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建立以生态标志为主要内容的政府绿色采购信息网络,完善更新生态标志产品的资料库,使采购人员有条件获得足够的生态标志产品方面的信息,并将国际最新生态标志产品信息和动向及时传递到国内相关企业。同时必须建立涵盖政府采购信息、采购程序、招投标结果、监督结果、质疑投诉结果在内的政府采购信息披露制度。制定公开的生态标志产品的信息规范,并公布政府绿色采购的实际执行情况,为经营者与政府采购部门提供便捷的交易平台。

(六)加强对政府绿色采购实施情况的绩效评价

政府绿色采购制度要进行跟踪、反馈和绩效评价,以保证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可持续性。由于生态标志产品一般都有绿色标签,这为绿色采购实施情况的检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便利。具体执行时,可借鉴美国、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专门设立一个机构绿色采购检查机构,检查政府采购的产品是否有绿色标签,各项指标是否满足要求。

(七)推动全社会进行进行绿色采购,促进绿色采购全面发展

全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是绿色采购持续发展的动力,要在社会上不断推广生态标志产品,提高其社会的知名度与认同度。据日本生态标志办公室2005年的调查统计,知道生态标志占92%,不知道占8%,但从信任角度来说,信任只有16%,有67%只有一点点信任,还有14%说不清楚是否相信。由于政府的消费具有一定社会导向功能,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宣传生态标志,营造社会全面消费生态标志产品的意识,努力扩大生态标志产品的消费市场,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营销。政府部门除了带头采购生态标志产品外,还可以通过价格优惠和财税补贴等政策来扶持其他社会组织或团体来采购生态标志产品,以促进绿色采购的全面发展,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8]。

[参考文献]

[1]朱庆华,孙建民.发达国家生态标志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影

响[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3(3):63-67.

[2]侯方淼.林产品绿色采购初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6):98-100.

[3]黎建新.绿色政府采购:国际经验与我国策略[J].财政研究,2007

(2):64-66.

[4]陈柳钦.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约束[eB/oL]..

[6]运楠楠.关于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探讨[J].才智,2009(1):

257-258.

绿色采购管理办法篇3

一、指导思想

结合“节约型机关”创建、“低碳机关”创建工作,开展生态市“绿色机关”创建活动,增强干部职工的低碳环保和节能意识,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努力营造人人善待自然、个个自觉环保的良好氛围。

二、工作目标

大力普及环保科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在2012年首批创成市级“绿色机关”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三、主要内容

(一)绿色采购。严格执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在购置办公设备、办公用品时,优先采购高效、节能、节水或有环保标志的产品,不采购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耗能设备或产品。

(二)绿色办公。节约使用办公耗材,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推进电子政务,实行网上办公,充分利用腾讯通、双杨oa和网络传递资料;加强办公用品管理,建立办公用品领取、使用、管理制度,推行双面用纸和纸张重复利用,控制纸质文件、简报的印发数量;控制会议数量和规模,压缩会议时间和参会人员;建立公务接待制度,控制公务接待的频率和标准。

(三)绿色用能。形成节约用能的行为习惯,按要求开启、使用空调,不使用高耗能电器;全面使用节能型灯具、节水型笼头、节水型卫生洁具;避免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在长时间无人使用时的待机耗能;及时关闭电灯、水龙头,避免“长明灯”、“长流水”现象发生。

(四)绿色出行。机关工作人员在平时应尽可能选用公交车、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出行,以实际行动倡导节能减排;严格执行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制度,科学核定单车百公里油耗定额,每半年公示油耗情况;实行“一车一卡”制度,定点维修、定点加油、定点保险,减少公务用车成本。

(五)绿色建筑。办公场所装修改造要简洁大方,使用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材料,不使用高档材料。

(六)绿色环境。营造绿色优美的办公环境,办公场所地面清洁,办公室内整齐洁净,车辆停放有序;办公场所有禁烟标志,室内无人吸烟、无烟具、无烟蒂。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局队生态市“绿色机关”创建工作小组。把“绿色机关”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年度会议研究部署绿色机关创建工作不少于2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吴宙岩兼任办公室主任,局办公室作为职能处室,负责制定绿色机关创建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完善节能制度,加强指导、督查和考评工作,安排专人具体负责统计等日常工作。

(二)明确责任分工。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抓好各自分管处室的节能工作;各处室负责人要率先垂范,积极做好动员发动,提高处室人员的节约意识,养成良好节能习惯;办公室要发挥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职能,协同监察室、法规处,加强节能工作督促检查和考核。

(三)积极宣传引导。全年组织2次以上相关文件及知识专题学习,充分利用统计内外网、腾讯通等载体,以新闻报道、宣传栏、宣传画、张贴提示性标志、网络图文等形式进行宣传,树立绿色环保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推动“绿色机关”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绿色采购管理办法篇4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公共资金

1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政府集中采购的好处

1.1 可以合理有效使用公共资金

府采购制度,是以一整套法规为基础,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原则,以招标为主要方式,财政部门直接向供货商付款购买商品和服务,政府既得到了价廉物美的商品和服务,又可大幅度节约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西方一些国家的实践证明,实行政府采购后,公共资金的节约都在15%左右。这表明,建立政府采购制度是保证公共资金有效利用的最佳手段。

1.2 有利于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财政政策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分为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而政府采购政策是支出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采购政策对经济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调节国民经济运行。行政事业单位的政府采购是社会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经济的流通、生产、分配和消费诸环节均有重要的影响。

1.3 有利于提高采购活动的透明度

政府采购中引入的招标、竞标机制,将采购行为置于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之中,一切活动都按市场规律进行,从而有效杜绝了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

2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政府采购的措施与方法

2.1 构建完善的政府采购法律体系

通过制定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可以对采购程序和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保障采购活动的顺利进行。我国财政部于1999年了《政府采购管理办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规范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合同、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等内容的部门规章。2002年我国制定了《政府采购法》。但我国目前的关于政府采购的法律基础还面临以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修改原有与《政府采购法》不适应或冲突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二是制定政府采购法的实施细则以及配套的规章制度,尽快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完善的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三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基本法,以适应新的情况;四是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强宣传,严格执行,完善质疑和投诉制度。

2.2 明确建立统一的政府采购机构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政府采购中的集中采购项目应该由一个专职机构如单位采购中心统一组织采购。采购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一些招标事务委托社会中介组织承办。采购中心应当组织开展的主要工作是:工程采购。主要负责组织专家对由财政拨款的公共工程进行评估论证,核定建设成本,参与公共工程招投标。服务采购和货物采购,主要负责项目预算,确定标的底价,开展商务谈判、合同签订;监督合同执行,参与验收等事务;行政保障,主要负责各采购项目的资金结算,中心的财务管理。中心行政事务。采购中心的人员应以专业人员为主,要特别重视吸纳工程设计、工程预决算、工程管理、国际贸易,经济法、质量监管等方面的人才。科学选拔和安排政府采购中心人员,是为了确保采购队伍的专业化,提高采购效率,保证采购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风险。

2.3 完善政府采购预算工作

《政府采购法》第6条规定,政府采购应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是否科学、规范,采购项目是否完善、细致,直接关系到整个政府采购活动的质量。因此,政府采购预算在编制和执行中应注意以下事项:(1)细化采购项目,建立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备案管理制度。进一步深化预算编制改革,要从预算科目设计、部门预算编制内容、预算编制时间及部门预算的批复等方面,反映政府采购需求。使预算单位编全编实预算。切实规范预算执行中的调整和追加行为,强化预算约束。对确需追加预算的,采用追加预算听政会的形式,确保“阳光操作”。(2)采购单位应增强预算意识,按照规定编制并执行预算,不得擅自改变资金用途和超标准采购。摸清家底,建立完善的物品动态信息库,避免无预算采购、重复采购、盲目采购等浪费行为。(3)是优化内部岗位设置。建立协调高效运转的内部工作机制。制定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质量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内部工作规程、人员工作守则、档案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等,并对每个采购项目实行量化管理,明确时间要求。从机制上提高采购工作效率。(4)创新采购方式,积极推行协议供货制度。对于配置标准、价格透明的通用设备实行协议供货制度,可以有效减少重复采购、小批量采购的次数,提高采购工作效率。

2.4 积极采用各种信息化技术

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利用计算机网络政府采购信息并进行网上交易的一种现代化的采购方式是政府采购电子贸易系统。实现这种采购方式,只要将本国的网络与国际网络连接,就可以进行国际性招标,供应商的投标文件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达。建立政府采购电子贸易系统,可以打破空间限制,节省时间,减少人力和费用,同时,还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节约大量的纸张费用。

2.5 实行绿色采购措施

当前我国绿色危机具体表现在: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水污染日益加重,生态平衡严重失调。自然灾害日趋频繁等。相当多的地区环境污染状况依然没有得到变,有的甚至还在加剧。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政府绿色采购清单是指政府有关部门以环境标志产品为依据所编制的政府采购产品清单。该清单在具体制定和执行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导性清单。不具强制性。另一种是强制性清单,即政府采购相关产品时,必须按照绿色清单指定的产品采购。绿色采购清单制度是国际上实施政府绿色采购的通行制度。绿色采购标准制度是与绿色采购清单制度相辅互补的一种制度,是指政府并不直接列出节能环保产品清单,而是由国家相关标准管理部门从节能、环保等多个方面对机械、电子等材料制定明确的采购标准。根据国内外的经验,绿色采购标准可分成三类;强制性标准、硬性标准和弹性标准。

绿色采购管理办法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采购;环境保护

随着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公共财政改革趋势的不断增强,政府采购制度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在政府采购快速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的趋势不容忽视,就是政府采购日益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不断朝着与环境、人类更友好、更和谐的方向发展。政府绿色采购就是指政府在依法采购规定的产品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将环境标准、评估方法和实施程序纳入并贯穿于整个政府采购体系之中,优先选择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确保采购到环境友好型产品,以推动社会与人类的可持续及和谐发展。

由于环境问题所具有的社会共同特征,决定了其必将成为人类购买活动所涉及与影响的一个重要领域,合理利用政府采购行为可以有效地调节环境保护,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明确提出“有关国家和地方政府应推动政府采购政策改革,积极开发、采用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2004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一次世界性国际绿色采购会议签署了《sendai绿色采购宣言》,强调了利用采购的影响力为低污染产品和供应商创建市场的重要性,鼓励各国政府机构积极实施绿色采购计划,提出要建设国际绿色采购网络,以便加强国际交流。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在积极推行政府绿色采购,联合国、世界银行等一些国际组织也相继成立了绿色采购联合会,一些著名的非政府组织和国际大公司也自愿实施绿色采购活动。政府绿色采购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政府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已开始成为世界性趋势。

1.政府绿色采购的必要性分析

政府采购目标是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内容,可分为财政性目标、政治性目标、市场性目标和政策性目标。其中政策性目标主要包括保护民族产业、促进就业、保护环境、稳定物价、扶持落后地区发展等。1969年美国行政会议指出,政府采购是政府调节经济和社会的基本手段,是政府解决贫困、种族歧视、浪费资源、环境破坏、经济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重要方法。政府绿色采购在深刻诠释了政府采购社会政策性目标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政府采购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三位一体”。

1.1政府绿色采购可以有效调控宏观经济——经济效益

现阶段各国政府采购规模不断增长,对社会经济领域产生的影响日益加深。据统计,欧盟各国政府每年采购额约1万亿欧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4%左右;日本中央政府每年采购额已达到14万亿日元[①]。我国自实施《政府采购法》以来,平均每年以近500亿的采购规模递增。政府采购制度作为国家管理直接支出的基本手段和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其采购产品的数量、品种、频率等指标,可以有效地反映出公共财政政策的变化趋势,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从而在宏观上达到调节国民经济的目的。政府绿色采购的内涵非常丰富,范围几乎覆盖了政府办公的所有领域。政府招标文件中已明确规定某些产品必须达到最低环保和节能标准,而对某些产品的标准规定则只体现了政府鼓励的倾向性意图。政府根据环保产业政策和经济技术政策,认为需要给予一定扶持的新兴产业或项目,在政府采购招标方案中会倾向多考虑它们的产品,这样既可注入财力,又可在社会上产生示范效应,鼓励、刺激环保企业发展,而且通过制定适应政府需求的弹性采购计划,可以调节部分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可见,政府绿色采购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和宏观调控的作用,其采购行为既会影响消费者乃至全社会的消费取向,也会影响商品生产企业和销售行业的发展取向。政府只要将环境准则纳入其采购模式,增加绿色产品的购买力度,必然会对市场中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品的供给产生重大影响,这也正是许多国家将政府绿色采购作为调控宏观经济发展重要手段的原因。

1.2政府绿色采购可以积极发挥环境保护的导向作用——环境效益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世界各国也都非常重视环境问题,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以期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其中就包括政府采购领域。政府采购一项重要的政策性目标就是保护环境,政府可以利用采购的规模优势和采购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绿色消费的导向作用,落实政府保护环境的政策意图,积极引导改变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污染环境的传统发展模式,推行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的绿色增长模式,合理配置、利用环境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首先,政府绿色采购可以积极影响供应商,供应商为了赢得政府这个市场上最大的客户,肯定会采取积极措施增强其产品的绿色度,提高企业的绿色管理和技术创新水平,尽可能地节约资源能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负面影响。其次,政府绿色采购因其量大面广,可以培养扶植一大批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有效地促进绿色产业和清洁技术的发展,进而形成国民经济的可持续生产体系。再次,政府绿色采购对普通消费者有着强烈的示范作用,可以引导人们改变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倡导合理的消费模式和适度的消费规模,减少因不合理消费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进而有效地促进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据联合国统计署调查,84%的荷兰人、89%的美国人、90%的德国人在购物时会考虑选择环境友好型产品[②]。尽管这些国家的公众绿色消费行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政府绿色采购在其中无疑发挥了重要的表率和引领作用。最后,政府绿色采购可以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化政府采购程序,如运用电子技术,包括电子邮件、电子信息交换等,采购信息并在网上完成部分或整个采购过程。这样不但解决了传统采购方式中难以克服的时间和空间问题,使得采购活动更加灵活、高效,更为重要的是大幅度降低了采购成本,尽量减少了资源浪费。

1.3政府绿色采购可以充分体现社会公共利益——社会效益

政府采购具有非盈利性,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通过政府采购行为以实现其政府职能或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提供某种使用或服务。同时,社会公共利益原则是政府采购合同订立和履行的特殊原则之一,政府采购活动必须服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就是其重要体现。首先,采购人应当在某些产品的招标信息时,明确提出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目标要求。其次,采购人应对供应商的业绩、信誉、技术等多方面情况进行资格审查,选择满足其确定条件的供应商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审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供应商的活动必须有利于环境保护,不能造成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再次,决标评审委员会有权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把破坏环境资源、不利于环境资源保护的供应商淘汰出局,有权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有利于环境资源保护、履行社会责任和尊重社会政策的企业作为中标人。最后,采购人有权在与中标企业签订的采购合同中,要求中标企业承担保护环境资源的社会责任,并且当客观条件发生变化,采购合同有违社会公共利益时,政府采购双方当事人应当变更、中止或者终止政府采购合同,有过错的一方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此外,环境保护还是保护民族工业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一。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都以保护本国环境资源为由,积极设置绿色采购非关税壁垒,禁止或限制外国供应商进入本国政府采购市场。为了更好地体现政府采购的公平性、公正性和规范性,1994年达成的wto《政府采购协议》(gpa)明确界定了一个关于政府采购法律、规则、程序和措施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多边框架,希望缔约方能够实现世界贸易的扩大和更大程度的自由化,改善并协调世界贸易再造的环境,同时希望随着政府采购竞争的扩大,加强透明度和客观性,促进政府采购程序的经济性和高效率。

2.构建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我国《政府采购法》第9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包括保护环境等。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16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先采购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以上两条是我国政府绿色采购最直接、最明确的法律依据。此外,一些地方政府的采购管理办法也有相关规定。如《上海市政府采购管理办法》第18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采购中心和采购人应当优先采购低耗能、低污染的货物和工程。2004年,财政部与国家发改委出台了《节能环保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制定了我国首份政府节能采购清单,并列举了汽车、电脑等8类100多种政府优先采购的节能产品,成为我国第一个政府采购促进节能与环保的具体政策规定。可见,我国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已经涉及到政府绿色采购的有关内容,但只是散见于若干规定中,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未形成完整的框架体系和政策计划,也就是说在目前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法律体系中还缺少对绿色采购的明确规定,导致了在绿色采购执行过程中缺乏强制力和可操作性,造成了很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为进一步适应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本文认为,我国已具备了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条件,应在借鉴国外政府绿色采购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积极构建自己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2.1我国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条件

第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可持续消费模式,为建立政府绿色采购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环境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瓶颈,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挑战。鉴于以上形势,国家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要求必须改变原有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技术方式,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我国正处于消费升级转型的关键阶段,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关注商品和服务对环境和自身健康的影响。而可持续消费既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国内外的实践和发展趋势看,政府绿色采购是我国建立可持续消费体系的四个切入点之一,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构筑绿色消费模式,促进绿色消费的重要措施和突破口。

第二,我国部分法律法规对政府绿色采购已有规定,政府采购实施细则和制度也在逐步完善中,为完善绿色采购法律体系创造了有利时机。我国《政府采购法》第9条明确规定了政府采购的环境保护目标,一些单行法和地方性法规已涉及到政府绿色采购的内容,实际运作也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作法。再有,我国《政府采购法》已实施四年多,有关实施细则和制度正在酝酿完善过程中,这对我国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是个难得的机遇,可以此为契机,抓紧制定政府绿色采购实施条例,或者从长远讲,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法》,为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保障。

第三,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的广泛实施,绿色采购产品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培育了良好的市场条件。1993年,为响应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全球“生态标志”运动,我国开始实施环境标志计划和认证制度。环境标志计划较好地配合与支持了环境保护事业,在产品绿色标准制定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方面紧跟国际同类标准发展趋势,积极完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确保了我国环境标志标准技术逐渐成熟。我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包括了环境保护国际履约类、可再生回收利用类、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类、改善居室环境质量类、保护人体健康类和节约能源资源等六大类,基本涵盖了政府采购的产品内容,既培育了绿色消费市场,促进了绿色技术和清洁技术发展,又扩大了绿色采购产品的市场规模。迄今,我国已批准颁布环境标志标准56项,1000多家企业,18000多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认证,形成了700亿产值的环境标志产品群体[③]。

2.2构建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几点建议

2.2.1建立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明确政府采购环境政策目标

美国《联邦政府采购法》对政府绿色采购做了详细规定,还以联邦法令与总统行政命令作为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基础;加拿大《环境责任采购法案》要求政府使用环境标志产品;日本和韩国则分别制定了《绿色采购法》和《鼓励采购环境友好产品法》;德国、奥地利等国家也都在有关法律中对政府绿色采购作了明确规定。可见,通过立法强制推行或鼓励政府绿色采购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可为实施绿色采购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此外,各国确定政府采购保护环境资源的政策目标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是在政府采购法中,有的是在环境保护法中,还有的是通过专门的行政法规进行明确;有些国家的环境政策目标是强制性的,有些国家只是指导或鼓励性的;有些国家对实现环境政策目标已经确立了具体的实施机制,有些国家仍停留在倡议阶段。目前我国部分法律法规对政府绿色采购的规定只是原则性的,且这些规定仅反映了政府采购的环境政策目标,没有具体的实质内容,作为支持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法律依据远远不够。因此,现阶段可考虑在已有的政府采购大框架下,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绿色采购实施条例或办法,进一步明确绿色采购的环境政策目标,完善和细化目前的政府采购法。当然,从长远来讲,还是要制定专门的《政府绿色采购法》,对政府实行绿色采购的主体、责任、绿色采购标准和绿色采购清单的制定和等做出明确规定,为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2.2.2制定绿色采购标准和清单,公开绿色采购的环境信息

制定绿色采购标准、绿色采购清单是实施政府绿色采购的核心。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则是制定绿色采购产品标准和清单的重要基础。许多国家为了方便核查和审计,将环境标志产品作为制定绿色采购产品标准和指南的基础依据,要求选择政府采购涉及的优先领域,分行业、分产品制定并绿色采购标准和清单,如德国“蓝色天使标志”、日本“生态标志”等。环境信息是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指南、产品清单的重要依据,公开绿色采购信息可以增加政府绿色采购的透明度,便于相关部门监督和管理。日本绿色采购产品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较为完善,其绿色采购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注重环境信息的获取、利用和,即积极获取有关产品生产和出售企业的环境信息,并按照一定的规范。我国可根据已实施的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合理选择政府采购所涉及的优先领域,制定合理、完善的绿色采购标准和清单,便于采购者科学、有效采购。同时,可建立绿色采购产品的环境信息系统网络和公开制度,及时公布政府绿色采购的实际执行情况,方便采购人和供应商了解和掌握相关绿色信息,进一步拓宽和畅通绿色采购的信息渠道。

2.2.3完善政府绿色采购配套制度,健全绿色采购评估和监督机制

政府绿色采购必须有完善的配套制度和监督机制,才能实现政府采购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关于改善公共采购的环境表现的议会倡议》中建议各国政府:①以符合成员国的竞争和其他相关国内政策,以及他们的国际义务和承诺的方式确定自己的绿色公共采购政策。②采取具体步骤以确保将环境准则纳入到产品和服务的公共采购当中:③提供合适的政策框架将环境要求和价格、性能等要求以其纳入产品和服务的公共采购中;④引入财政、预算和审计等手段来确保公共采购的政策和实践考虑产品和服务的环境成本;⑤为参与公共采购和使用的政府人员,包括那些指定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的人员、负责采购的人员以及使用产品和服务的人员提供信息、培训和技术支持;⑥提供相关的信息和工具,以帮助各级政府可以实行绿色公共采购;⑦传播相关的信息,以促进和鼓励绿色公共采购的决定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和利益;⑧建立相应的程序来确认符合绿色公共采购要求的产品和服务;⑨鼓励建立测量和追踪绿色公共采购进展和结果的指引;⑩评估绿色公共采购政策,以确定它们具有经济效益和环境效果。可见,在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体系中,除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采购信息的获取和公开制度外,合适的政策框架、产品和服务的环境成本评估、环保产品的界定等也非常重要。比如,为了实现政府绿色采购,采购人在做出采购决定前,必须考虑产品、服务或工程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环境影响,比较不同产品、服务或工程在环保性能上的不同,评估产品、服务或工程的环境成本等环境因素等。我国《政府采购法》目前就缺乏对产品、服务或工程的环境性能和环境影响进行鉴定及评价的制度,更未建立起产品和服务周期的环境影响的档案和资料库。因此,完善我国政府绿色采购配套制度的重点应该放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成本评估、环保产品的界定以及绿色采购的监督、报告和追踪系统上,并探索建立对政府绿色采购的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制订强化购买政策来推动绿色采购发展,进一步明确各自的法律责任和评价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进展和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①③陈燕平.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引领可持续消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2005年循环经济与绿色营销战略研讨会材料.

②赵英民.建立政府采购制度,促进循环经济发展[j].环境保护,2005.8.

参考文献:

[1]李挚萍.经济法的生态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92-200.

[2]何红锋.政府采购法详解[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26-186.

[3]王小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初探[j].法学研究,2000,(1):80-94.

[4]陈兆霞.政府采购法律问题研究[j].现代法学,2003,(2):56-62.

绿色采购管理办法篇6

关键词:限塑令;绿色行政;政府;环境保护

近年来,我国正在建立一种新的行政管理体系——“绿色行政体系”。“绿色行政”就是对环境友好、符合可持续发展、整体的行政。绿色行政管理活动是对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的活动。严重的环境问题迫使政府部门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制定科学的,符合生态规律的发展方针、战略,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环境友好的管理措施与技术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是“绿色行政”的核心和基本目的。据统计,我国一个大型城市每年会消耗近100亿个塑料袋,相当于每天约2700万个,总重量4.95万吨的塑料袋。这些日益增多的、几乎达到天文数字的塑料袋对城乡清洁卫生造成了严重的压力,如果再不采取疏堵结合的强力措施,白色污染无疑会继续大行其道。在此背景下,国务院颁布的限塑令于2008年正式出台。限塑令正是绿色行政的一项具体政策。

一、限塑令实施过程中绿色行政的缺失

绿色行政对象可分为政府自我主体、企业主体和群众主体。环保部门作为推动绿色行政的主导力量,担负着绿色管理工作的考核、监督、检查、宣传工作,环保部门自身要首先具体绿色行政的意识、知识和能力。企业主体是生产、储运、营销的主要施行者、实践者,企业在“限塑令”方面是源头之水,企业对于限塑令的态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决定着政策实施的具体落实度。广大的群众是消费的群体,是绿色环境的受益者。群众的绿色意识推动群众自觉的抵制污染性消费口,从自身做起践行塑料购物袋有偿制度,采取绿色消费行为。

(一)“限塑令”历经四年来实施显露出的若干盲区

1、餐厅酒店类消费场所成为“限塑盲区”

《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商品零售场所是指向消费者提供零售服务的各类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由于其中没有包括餐馆,一些餐饮企业明确表示还将继续向外带消费者无偿提供塑料袋。

2、集贸市场的执行状况不尽如人意

由于集贸市场内商户多是零散经营,不便于管理,虽然有市场管理者指定的塑料袋,但大多数小商贩仍私下免费提供不符合厚度的超薄塑料袋。

“限塑令”并未完全起到原来有关部门所设想的效果。由废旧塑料包装造成的“白色污染”状况依然十分严峻。人们甚至戏称“禁白(白色垃圾)”成了“白禁”,“限塑令”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只吓人,不咬人。

(二)“限塑令”实施中的绿色行政缺失

1.“限塑令”自身存在的软约束主要表现在政策对象缺乏具体明确性

在实际政策中,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政策自然令人无法执行,也容易引起政策界限不清和导致政策随意变通。例如,由于“限塑令”的适用范围不够明确,流动的摊贩、店面非常小的杂货店在不在政策的适用范围内,行政管理部门很难具体执行。

2.行政管理上的多头领导造成了责任分散

在国务院办公厅的“限塑令”中,限塑是一个需要多个部门作的任务,因此很难起到针对性的打击作用。而且在“限塑令”的实施上,目前还未落实完善的管理责任制,缺乏综合性治理手段,必要的跟踪监管不到位,对违规的商家查处力度不够;市场的监管不力,甚至是无人监管;市场管理人员积极性也不高,有些市场怕得罪商户影响招商,导致“限塑令”形同虚设。

3.塑料替代品的环保性欠缺实用性

“限塑令”实施后,部分商家转而以纸袋、无纺布袋作为替代品。然而,多数人首先考虑的是塑料替代品的便利性,而忽视替代品也应当具备环保性。现在塑料袋的替代品主要是纸袋和无纺布袋。纸袋不但价格偏高且防渗、隔热性能差,大量使用更会造成木材的浪费,而造纸过程中又会对水造成污染。而布袋一方面价格较高,二来使用次数有限。更大的问题在于其清洗过程也较复杂,由此还会直接导致更多的水资源浪费。

4.行政管理部门宣传不到位,群众环保意识跟不上

禁塑并不是单纯塑料袋的问题,而是要解决由塑料袋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而环境保护问题作为一种思想意识观念,在人们心中不可能一瞬间形成,它需要有关部门去宣传,去引导。到目前,很多老百姓虽然知道“限塑令”,但是还不知道塑料袋所能造成的危害,而部分偏远农村的村民更是无法理解为何要实行“禁塑令”。

5.消费者长期的生活习惯是消费者和商贩在长期的买卖中自然形成的选择

用博弈论的观点分析如下: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商家提供塑料袋,由于消费者购买的效用大于不购买的效用,所以消费者会选择购买;同理,如果商家不提供塑料袋,消费者会选择不购买。所以消费者的行为取决于商家是否提供塑料袋。在消费者都更希望小商贩提供塑料袋时,小商贩自然选择了免费提供。因此,在这个博弈的最优均衡解就是小商贩提供免费塑料袋,消费者购买商品的选择,而“限塑令”根本就没有触动这一自然选择。

二、推行绿色行政以提升限塑令效果的建议

从限塑令的实施情况看,目前我国绿色制度普遍存在着标准较低、覆盖范围小、执行软化、可操作性较差、短期倾向明显、与其他制度配套不够等不足。我们应倡导绿色行政以解决目前限塑令难以真正落实的问题。

(一)政府要加强各部门协调合作,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质检部门要加大对生产不合格塑料袋“地下工厂”的查办力度,从源头上禁止超薄塑料袋的生产。财政、税务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抑制废塑料污染的税收政策,利用税收杠杆调控塑料购物袋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支持、鼓励废塑料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工商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防止不合格塑料购物袋流入市场,对违规继续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等行为予以严厉查处。商务部要会同发改委制订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的具体管理办法,并切实抓好贯彻落实,逐步形成有偿使用塑料购物袋的市场环境。环保部门要加大对废塑料回收利用过程的环境监管,制订环境准入条件、污染控制标准和技术规范并监督实施,建立废塑料从回收、运输、贮存到再生利用的全过程环境管理体系,逐步减少由于塑料购物袋造成的环境污染。

(二)吸收外国资源与环境管理方面的经验,积极推行国际环境管理标准

其实中国的限塑令在世界上并不是先例,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实施限塑令已有很长时间。德国大多数商店为顾客提供塑料、帆布和棉布等3种购物袋选择;法国超市则为顾客提供耐用包装塑料袋,并且免费以旧换新;美国则用一些自然和回收材料制成可降解塑料袋供顾客使用;肯尼亚政府已经开始对塑料袋征收120%的消费税;我国香港地区也将在2009年征收塑料袋税;……这些国家对于限塑令的政策对于中国来说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制定绿色行政规范,实施绿色工作考核

绿色行政规范制定了行政主体行为准则,指导行政主体日常工作行为。绿色行政规范一方面,通过一些激励性机制,鼓励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和市民严行“限塑令”,政府必须围绕“限塑令”寻找新的办法让市民意识到不使用塑料袋的好处和利益。例如,英国有超市采取“奖励积分法”,顾客重复使用购物袋可累积得分。另一方面,加强对农贸市场等流通市场塑料袋使用的管理。限制超薄塑料袋,提供有偿袋,推广环保袋,同时只要政府的监管力度足够大,小商贩就必须考虑提供超薄塑料袋时所冒被严加惩罚的巨大风险。

(四)国家大力研发替代品,并积极推广

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如技术支持、资金供应、税收减免、人力资源等方面)以鼓励发明和使用非石油产品为原料的环保方便而又实惠的替代品,以替代目前的非环保塑料袋。同时,针对目前研制出的可替代品成本过高的问题,政府应考虑拿出一部分资金或将塑料袋有偿使用的收益用以补贴降低可替代品的过高价格,以达到消费者可以接受的程度,以此来养成消费者不使用塑料袋的习惯,推广环保塑料袋。

(五)通过媒体、社会舆论等多种方式,宣传“限塑令”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宣传政策是对执行政策对象而言的,政策法令只有让执行政策对象知晓、了解、认可、支持,才能真正从内心里自觉接受和服从政策规范要求,从而使政策中的问题得到顺利地解决。通过媒体、网络、社会舆论等多种方式,加强“限塑令”实施对环境保护的深远意义和其实施效果对消费者的影响的宣传,提高老百姓的环境保护意识。让老百姓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性,从而打破消费者的习惯性心理,主动拒绝塑料袋。

(六)发挥绿色消费的引导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对消费品开始提出对人体、对环境无害的要求,如绿色标志产品的出现,包括绿色食品、绿色包装等。这种动向表明,环保之风已开始吹绿市场,消费者手中的钞票开始变成“选票”,他们的选择决定社会的生产,即消费引导生产。政府和企业应切实发挥其在引导和生产方面的优势,推动绿色消费的落实。同样,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群众对于有偿使用塑料袋的接受度提高后能够反作用于政府限塑令政策的执行,企业也会在塑料袋的生产和有偿使用上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付永胜、朱杰:《绿色行政体系的建设研究》,载《环境保护》2004年第12期。

[2]苑秀芹:《“限塑令”实施中的政府管理缺失研究》,载《前沿》2010年第6期。

[3]李亚威、黄荟宇:《关于“限塑令”政策执行状况的调查报告——以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为例》,载《学理论》2010年第24期。

[4]杨羽:《浅析“限塑令”对塑料袋生产行业、经营性商家以及消费者带来的影响》,载《才智杂志》2008年第13期。

绿色采购管理办法篇7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沃尔玛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040-0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国内外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条款,使企业都重视环保问题,将环境改善纳入到企业的战略管理中,以期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概述

(一)绿色供应链的概念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在1996年进行一项“环境负责制造(eRm)”的研究中首次提出,又称环境意识供应链(environmentallyConsciousSupplyChain,eCSC)或环境供应链(environmentallySupplyChain,eSC)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绿色供应链管理定义如下: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商等企业和最终用户,其目标是使得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运输、仓储、消费到回收处理的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的负作用尽可能小,资源效率尽可能高,并使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竞争优势

1、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益。现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面临的竞争不再是一个经营单位,而是一整条供应链中相关的群体,而企业寻找联盟来实施绿色供应链,即可使得企业和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进行整合创新,优势互补,为整个供应链带来更多的效益。

2、增加客户价值。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使得最终的产品不仅有宜于环境,最终的受益者还是客户消费者,赢得消费者的长远信任。

3、提升企业形象。企业往往会因为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可以树立产品的安全可靠,重视社会责任的形象,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4、规避绿色技术贸易壁垒。随着生态问题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发达国家都设立了相应的技术条款和环保法规,通过绿色壁垒使传统供应链和非供应链上制造的产品在生产和出口方面面临更多的不适应。而企业要想长久生产就必须使产品达到相应的绿色标准,因此,企业就必须实施绿色供应链。

二、沃尔玛的环保360计划

所谓的“环保360”计划,就是在沃尔玛所销售的产品中,必须是100%采用可再生能源、制造零耗费,并且只销售和环境能源相协调的环保产品。沃尔玛一方面通过该计划节约了自身的营运成本,另一方面也通过对供应商的持续改进降低了从供应商那里采购产品的费用,从而在总体上让环保政策为公司创造了利润。

沃尔玛的采购标准也由此提升。在自有的一套综合评价体系之外,沃尔玛全球采购办公室启动了"模范工厂"项目,以及记分卡制度。其执行程序是:发给供应商一份评价标准单,先由供应商自我评价如废水、废物的处理情况,然后再由沃尔玛全球采购办公室买手深入工厂,考察供应商的产品质量、社会道德和环保,依据此情况得出的评估将决定供应商是否入选。

在具体的实施中,“环保360”主要体现了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营销、绿色物流、绿色消费。

(一)绿色采购

Zsidisin和Siferd给绿色采购下的定义是:一个公司的绿色采购是应对自然环境相关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和形成的相应关系,相关问题涉及原材料的获取,包括供货商的选择、评估和开发等。

(二)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包括绿色设计、清洁生产和绿色包装三项内容。沃尔玛在绿色包装环节操作中坚持“五个R”:即Remove(去掉不需要的包装);Reduce(去掉不必要的包装);Reuse(重复利用一些包装材料);Renewable(采用可回收利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以及Recyclable(可循环利用)。

(三)绿色营销

沃尔玛中国在全国沃尔玛购物广场针对节能环保商品推出系列促销活动,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低价的绿色商品。

(四)绿色物流

沃尔玛在物流方面规定凡是冷藏货运卡车在仓库、码头和堆场进行装卸货或者其他作业期间,必须停止发动机,改用现场电源帮助制冷。

由于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我国,要使绿色供应链管理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随着国民意识的提高,环境保护法规条例的日趋完善以及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将会逐步成为企业的战略管理之一,并将成为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优化。

参考文献:

[1]郑迎飞,周欣华,赵旭.国外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12):34.

绿色采购管理办法篇8

这正是10月22日在天津召开的首届“可持续发展与商业实践――2015绿色供应链论坛”论坛讨论的重点。论坛由天津绿色供应链服务中心、中环联合认证中心、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和可持续发展联盟联合举办。

消费端到生产的可持续影响

“我们如果一天喝两杯咖啡的话,这么一个简单的生活行为,一年要消耗掉129升咖啡,8公斤咖啡豆和5公斤肥料,还会产生很多化学杀虫剂污染的危害”。蒋南青举例认为,“要实现可持续供应链,就要让公众了解从消费端到生产是如何影响的,在每个环节消费者如何通过购买可持续消费的产品带动这个需求。”

根据联合利华的测算,大部分对环境的影响发生在消费者使用环境,比如,就一瓶洗发水来说,耗能最大的环节是消费者用来洗头的消费环节。如果希望把环境影响降低,企业还要通过品牌的力量影响消费者的行为。

联合利华北亚地区沟通与可持续总监吴亮的建议是:“要影响消费者行为,必须容易理解和执行,同时要让消费者有意愿、设置奖励。”比如,联合利华推出补充装沐浴液,消费者购买后会得到购物券奖励重复购买,而补充装可以节省70%的塑料。

供应商的绿色认证

在会议上,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共同了“2015年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评价报告”,对167个开展在华供应链管理的品牌进行了识别。报告显示,一批全球领先品牌绿化采购和生产的努力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多数品牌仍有巨大改进空间,同时绿色供应链建设正在获得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更多认同。

绿色采购管理办法篇9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抓好我市塑料污染治理,建立健全塑料污染治理长效机制,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发改环资〔2020〕80号,以下简称《意见》)和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办法》(浙发改环资〔2020〕307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推进塑料污染治理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垃圾革命”试点及“无废城市”创建,聚焦塑料制品“流通、消费、回收、处置”等重点环节,突出依法治理,强化源头管控、落实减量治污、规范提升发展,有力有序有效抓实塑料污染治理,为建设高质量美丽金华和浙中大花园提供坚实支撑。

(二)主要目标

1.到2020年底,率先在县(市、区)建成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废旧农膜回收处理率达到90%以上,全市塑料垃圾实现“零填埋”“零增长”。

2.到2021年底,50%以上县(市、区)完成“无废城市”建设,全市建成“无废城市”,塑料污染治理基本实现全程管控,基本完成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处置等环节的制度建立,相关塑料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有明显提升。

3.到2022年底,全域建成“无废城市”和“垃圾革命”示范市,全面禁止销售含塑料微珠化妆品,全市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全面推广塑料替代产品,在塑料污染问题突出领域和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

4.到2023年底,全面巩固提升塑料污染治理常态长效机制,城乡一体的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塑料污染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打造塑料污染综合治理金华样本。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源头管控治理

1.抓实禁止生产销售塑料内容实施。强化执法监督,落实“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禁止以医疗废物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全面禁止废塑料进口”。到2020年底,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全面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禁止审批、核准、备案上述禁限范围内的塑料制品项目(含新建、改、扩建)(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经信局、市卫健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金华海关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2.推进不可降解塑料袋禁限使用。加强对不可降解塑料袋使用监管,开展不可降解塑料袋禁限使用专项整治行动。到2020年底,建制镇建成区及参照管理区域所有商场、超市、书店、药店等重点场所以及餐饮外卖打包服务和组织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1年底,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市城乡,全域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市委宣传部、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3.组织一次性塑料制(用)品专项整治。加强餐饮、酒店等重点领域一次性塑料用品使用监管,全市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学校率先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杯)具。到2020年底,全市建制镇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在全市星级宾馆、酒店先行推广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并逐步延伸至其他宾馆、酒店、民宿。到2021年底,全市城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吸管等制品,所有宾馆、酒店、民宿等场所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通过设置自助购买机、提供续充型洗洁剂等方式提供相关服务。(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农业农村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4.推动“绿色快递”转型升级。以“绿色、减量、可循环”为目标,开展快递业过度包装专项整治,制定并实施减量实施方案。2021年6月前,使用“瘦身胶带”封装比例达到90%,对于已经完成包装的电商快件快递企业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达到70%,循环中转袋使用率达到90%,全市50%的快递营业网点设置快递绿色包装回收装置,符合标准的包装材料应用比例达到90%,一联电子运单使用率达到30%。电商企业、邮政快递企业优先采购经过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的包装产品,推广使用环保胶带、包装物和填充物等,逐步减少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胶带和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的使用。到2022年底,全市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降低不可降解塑料胶带使用量。到2023年底,全市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胶带。(市邮政管理局、市商务局、市建设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5.深化“绿色亚运”行动联动。按照“绿色、智能、节俭、文明”办赛理念,根据2022年亚运城市行动计划,普及绿色亚运知识、宣传绿色亚运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制定并全面实施绿色亚运行动方案,设计并推广绿色亚运产品识别标志,推出系列绿色产品。在场馆、亚运村、酒店等领域,全面推广可重复使用的环保布袋、纸袋等替代产品,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制品,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建立健全大型赛事活动产废回收处置体系。(市体育局、市文旅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和婺城区、开发区人民政府)

6.创新模式优化新业态治理。加强对电商、外卖等新兴业态塑料制品使用监管,开展过度包装专项治理,制定并实施一次性塑料制品减量方案,明确新业态企业绿色管理主体责任,推动企业运营全链条绿色管理。以连锁商超、大型集贸市场、物流仓储、电商快递为重点,推动企业通过设备租赁、融资租赁等方式,积极推广可循环、可折叠包装产品和物流配送器具。鼓励企业采用股权合作、共同注资等方式,建设可循环包装跨平台运营体系。推动餐饮外卖平台落实入驻商户一次性餐具减量替代主体责任,增设消费者自选餐具数量等选项优化条件。鼓励电商与快递物流企业创新包装设计,推广可重复性使用的包装新产品。鼓励企业使用商品和物流一体化包装,建立可循环物流配送器具回收体系。(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邮政管理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7.大力推动替代产品推广普及。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国有企业等单位带头采购使用各类塑料替代产品。结合专项整治,在集贸市场、商场、超市、书店、药店等场所宣传倡导“母亲布袋子(菜篮子)”行动,鼓励采取自助扫码取袋、免租金、低押金等方式推广可循环使用的“信义共享购物袋(篮)”。建立集贸市场购物袋集中购销制度。在餐饮外卖领域推广通过“优惠券、积分奖励、折扣”等方式引导消费者使用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的秸秆覆膜餐盒等生物基产品、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产品。鼓励生产、使用全生物降解、强化耐候等新型地膜产品。鼓励农膜覆盖替代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示范推广,提高农膜科学使用水平。(市商务局、市农村农业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文旅局、市机关事务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8.大力推进农膜减量行动。抓好省农业农村厅等4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处理工作意见实施,制定并实施淘汰与国标不符超薄地膜减量方案,引进示范推广加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膜试验以及“一膜多用”“行间覆盖”等农膜减量替代技术,适时研究出台可降解地膜使用补贴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者使用植物纤维素等可再生资源制成的可降解农膜,持续开展农田地膜残留监测,依法推动建立农膜使用、回收记录台账。到2021年底,每个县(市、区)建成3个降解地膜集成示范点。(市分类办、市农村农业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9.引导增加绿色产品供给。立足“电商之都”产业集聚优势,大力推动塑料制品生产企业推行绿色设计,采用新型绿色环保功能材料,依法落实标准化生产,增加使用符合质量控制标准和用途管制要求的再生塑料,提升产品安全性和可回收利用性能。引导企业主动调整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加强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材料和产品研发,降低应用成本,有效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加强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产品的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引导鼓励可降解塑料生产企业扩大规模,培育2-3家可降解材料和产品生产骨干企业。(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规范回收利用处置

10.提升塑料废弃物分类收集质量。结合垃圾革命及无废城市创建,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加大塑料废弃物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和处理力度,禁止随意堆放倾倒,逐步减少垃圾分类配套居民和单位可降解塑料袋发放。在大型商超楼宇、机场、车站等塑料废弃物产生量大的场所增加可回收物容器设施数量,提高收运频次。加强农村塑料废弃物分类收运体系建设,实现全覆盖,偏远地块或农膜集中使用区域,配备必要设施设备,使用者先行定点堆放,再统一清运至生活垃圾回收点。到2020年底,全市实现塑料废弃物分类收运全覆盖、零填埋,废旧农膜回收处理率达到90%以上。(市分类办、市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11.探索推动回收模式创新。整合提升“两网”融合,推动社区(农村)、物业、回收企业协同推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方式,推动再生资源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清洁化管理,打造再生资源全闭环产业链。到2020年底,全市培育有实力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x家以上。大力推进“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引导支持供销系统企业对低值可回收塑料废弃物实行兜底回收。鼓励企业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信息化平台,推进线上线下分类回收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两网融合回收体系,到2020年底,全市塑料废弃物回收网络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2021年底,实现城乡全域覆盖。(市分类办、市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供销社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12.引导产废者履行主体责任。引导包装生产企业、电商企业和快递企业主动与回收利用企业合作,建立“互联网+”平台与线下物流相结合的机制,采用押金、以旧换新、设置自动回收设施、网购送货回收包装物等方式,推动塑料废弃物回收途径多元化。鼓励企业使用商品和物流一体化包装,建立可循环物流配送器具收回体系。推动快递、电商外卖平台、环卫部门、回收企业等开展多方合作,推动快递等企业建立包装容器逆向物流体系,通过积分、返现、抵现等形式,在校园、社区、商圈、园区等设置快递包装物回收点和外卖餐盒回收设施,到2022年底,全市建成一批快递包装物回收点。指导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开展进商超、进社区、进机关、进市场、进宾馆、进餐饮,签订塑料废弃物定点回收协议。(市经信局、市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机关事务局、市供销社、市邮政管理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13.健全农药废弃包装物、农膜和渔网渔具回收机制。落实废弃包装物常态化、长效化回收处理机制,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率、处置率分别达80%、90%。探索农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点,依托废旧农膜再利用企业,布局废旧农膜回收网点,建立农膜厂家、经销商、使用者、农膜回收再利用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农膜全流程监管回收体系,制定“以旧换新”激励机制,实现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对于无利用价值的废旧农膜,纳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规范废旧渔网渔具回收处置,在专门网具生产厂家设置回收点,负责回收处理。(市分类办、市经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14.合力推进资源化能源化利用。以全市现有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体系、国家和省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为依托,聚力推动塑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金华市第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东阳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磐安生活垃圾焚烧厂等项目建设,实现要素集聚、设施共享、污染可控的处置优势,对分拣成本高、不宜回收利用的塑料废弃物进行能源化处置,打造“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水平。(市发改委、市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供销社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推进塑料垃圾清理整治

15.开展塑料垃圾清理行动。以“五水共治”、美丽金华和无废城市创建为抓手,每年市县联动开展塑料垃圾专项清理联合行动,加强生活垃圾非正规堆放点、倾倒点排查整治,突出城乡结合部、环境敏感区、道路和江河沿线、坑塘沟渠等区域塑料污染问题,明确责任,限期清理。发挥各级河湖长作用,定期开展江河湖泊、港湾塑料垃圾清理。加强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环节的污染防治。落实农田残留地膜监测分析,逐步降低农田残留地膜量,推进“肥药两制”改革,抓实农药化肥塑料包装废弃物清理整治。(市治水办、市美丽办、市分类办、市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行政执法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16.强化联合执法监督。全面启动商场超市、集贸市场、餐饮行业等重点领域禁限塑推进情况专项执法检查,依法查处生产、销售小于0.025毫米超薄塑料购物袋和厚度小于0.01毫米聚乙烯农用地膜等违法行为,按照国家明确禁限时限,开展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和含塑料微珠日化产品联合执法行动。依法依规严厉打击违规生产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塑料制品,严格查处虚标、伪标等行为。开展塑料污染综合执法,加强对废塑料回收、利用、处置等环节的环境监管,严格依法查处塑料污染环境问题。各行业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加强监督执法,及时依法依规查处塑料生产处置污染和破坏生态行为,并通过曝光、约谈等方式督促整改,警示震慑违法者。(市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17.创新数字监管和信用治理相结合。依托全市现有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信息化监管平台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结合“两网”融合,建立健全覆盖塑料污染源产生、运输、处置全过程信息化监测网络,探索塑料污染数字化智能监管,实现全过程动态跟踪监管。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信息网络建设,深化再生资源回收品种、数量等信息收集和统计分析。结合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绿色信用建设,探索推进塑料污染治理信用建设,组织部分电商、外卖和商超企业进行信用建设试点,探索建立对选择绿色包装材料、开展包装物回收利用、使用非一次性购物袋等绿色行为的商家和消费者给予绿色积分奖励办法举措,并纳入统一信用体系评价,拓展信用体系覆盖范围和应用领域,将失信行为纳入信用“黑名单”。(市发改委、市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营造全民共治良好氛围

18.大力组织专题宣传。结合生活垃圾分类,利用地球日、低碳日、世界环境日等活动契机开展专题宣传,注重引导城乡居民消费习惯,鼓励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升全民塑料治污认识和重视程度。充分发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和手机客户端、网络直播等新兴网络平台,在学校、商场、超市、集贸市场、大型社区和车站、机场、地铁、旅游景点等人员集聚、大流量场所,通过户外显示屏、移动电视、墙体标语、灯箱展板、短视频、动漫、长图、广播等多种形式开展塑料污染治理专题宣传,全面介绍禁塑治污推进时间表和路线图,总结推广典型做法。(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市分类办、市建设局、市交通局、市农村农业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19.加强全民参与教育引导。结合垃圾革命试点暨无废城市创建活动,采用专题教育、主题讲座、专项实践等多种活动方式,将塑料污染治理内容纳入机关事位、企业、学校日常宣传教育和社区共建、社会实践当中,引导公众树立生态责任意识,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和塑料治污,主动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杜绝过度包装。组织塑料污染治理科普宣传,将塑料污染治理宣传作为我市垃圾革命的重要内容,强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先行示范作用,引导行业协会、商业团体开展专业研讨,规范行业建设,推动公益组织开展塑料垃圾治污专项志愿活动,丰富志愿服务活动内涵。(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市民政局、团市委、市科协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联席会商制度。按照上级要求和工作实际,各市级有关单位按照职能建立健全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估体系,市发改委和市生态环境局会同市级有关单位建立全市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联席会商制度。创新监管方式,完善日常监测和工作考核,探索建立塑料污染治理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统筹协调推进全市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及时总结分析工作进展,重大情况和问题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各县(市、区)参照建立相应工作机制。要其他市级相关部门按分工负责。(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邮政管理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加快涉塑法规立制。抓紧推进《金华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立法相关工作,将塑料污染防治相关内容、标准及惩治措施纳入条例,为全面推进塑料污染治理提供法律保障。严格执行国家塑料制品禁限目录和绿色设计导则,明确再生塑料质量控制标准和用途。探索建立塑料原材料与制成品的生产、销售信息披露制度。指导推进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标识制度体系建设,探索制定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绿色管理和评价标准,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地方标准制定。探索实施企业信用管理,推行法人守信承诺和失信惩戒制,将违规生产、销售、使用塑料制品等行为列入企业失信记录。(市分类办、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建设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村农业局、市市场监管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加大政策支撑力度。及时国家和省市政策资金重点支持方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支持,加大可降解替代材料和绿色包装产品的研发生产以及专业化智能投放运营项目支持,推进可循环、可降解材料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优先支持可降解材料和产品生产骨干企业扩能项目列入省、市重点项目和省重大产业项目。向上争取更多资源要素,深化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和部级(省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基地)建设,鼓励争创快递包装回收示范城市、新型绿色供应链建设、新产品新模式推广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等部级示范试点,支持可循环回收专业设施投放运营。将一次性塑料制品管控要求纳入旅游景区和星级宾馆、酒店评定评级标准。各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带头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将绿色包装标准纳入政府招投标、采购强制条件,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绿色包装商品和物流服务。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是塑料污染治理责任主体,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细化落实政策措施。(市分类办、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建设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邮政管理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强化任务督查考核。各县(市、区)和市级相关部门按照职能细化工作计划方案,抓好分解落实。市生态环境局会同市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开展联合专项行动,协同推进塑料污染治理落实督导检查,相关督查事项纳入美丽金华、垃圾革命和无废城市创建、文明城市创建、美丽乡村、文明社区、绿色饭店等各类考核评定活动。各相关行业管理部门日常监管中发现有关塑料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的,应依法立案查处。对实施不力的责任主体,依法依规予以查处,并通过曝光、约谈等方式督促整改。对落实不力、进度滞后相关县(市、区)政府和单位,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相关规定对相关负责人进行约谈问责。(市治水办、市美丽办、市分类办、市创建办、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建设局、市文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邮政管理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年9月18日

绿色采购管理办法篇10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通知》工商市字〔〕42号)要求,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72号)有关精神。限塑”整治工作已全面展开并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一些地方“限塑”工作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尤其是城乡集贸市场和农村市场还存在着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袋和无偿提供塑料购物袋的现象。为进一步落实“限塑”工作各项措施,深入开展“限塑”整治工作,加强商品零售场所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监督检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增强环保意识,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保护环境起到重要作用,限塑”整治工作对遏制“白色污染”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工商总局年第8号令)商务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工商总局办公厅关于<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商改字〔〕41号)有关规定,采取有力措施,将“限塑”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树立节能减排、环保消费、绿色消费等理念。采取悬挂条幅、出动宣传车、电视公告、张贴通告、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限塑”宣传工作,引导、督促经营者和消费者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规定,营造“人人参与环保、人人爱护环境”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市场销售绿色、环保、能重复使用的购物袋,鼓励在市场内设立塑料购物袋经营摊位,实行塑料购物袋统一采购、销售。

二、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以超市、小商品交易市场、集贸市场为重点。

对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工作。重点查处以下行为: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于“五一”国际劳动节前。

一)塑料购物袋销售企业无合法的经营资格;

二)提供、销售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塑料购物袋;

三)向非法设立的塑料购物袋生产厂家、批发商或进口商采购塑料购物袋;

四)未在销售凭证上单独标明消费者购买塑料购物袋的数量、单价和款项;

五)不标明价格或不按规定的内容方式标明价格销售塑料购物袋的行为。

三、推动“限塑”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农村市场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