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重要性十篇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重要性十篇

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8:49

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语文教育继承传播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11-01

教育是文化的载体,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育就展示着什么样的文化。特别是语文教育更是直接传承着民族文化。人类已跨入21世纪,人们敏锐地感觉到了新时代信息化、全球化、个性化的气息。各项研究资料表明,面对全球化,当务之急是培养未来国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而语文教育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探讨语文教育中继承和传播民族文化的教育重大意义。

1重视语文教育是复兴中华民族的需要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教育这种特殊作用是任何教育都无法替代的。

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可以说中国的语文教育就是伴随着在继承和传播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正因为这样,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延续到今天。重视语文教育就是重视民族文化的教育。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民族文化意识,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措施,也是构建和谐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的重要举措。然而自五四以来,中国人不断批判传统,导致国人漠视传统文化,到如今已直接威胁到民族文化的传续。从当前世界的教育趋势看,各国都很重视本民族的文化,今天的英国中学生必须要阅读两部完整的莎士比亚戏剧,而法国中学生则开始选修拉丁文。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充分认识到近百年来的中华民族的耻辱史,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说是自己践踏自己文化的惨痛史。如今,我们从经济全球化的高度重新赏识民族文化,从中就会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年轻一代的心灵深处。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

2重视语文教育是增强年轻一代的民族自豪感的需要

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能够让学生对于我国的传统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使年轻一代了解我国的悠久文化历史,增强年轻一代的民族自豪感。比如通过学习汉字的知识,不仅仅在教学中给学生讲解汉字的象形、会意、指示、形声等造字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汉字学习让学生了解汉字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先的智慧的崇拜之情。学习《赵州桥》时,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敝肩圆弧拱形式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大创造,西方在14世纪才出现敝肩圆弧石拱桥,已经比我国晚了600多年。英国著名中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经列举了26项从1世纪到18世纪先后由我国传到欧洲和其他地区的科学技术成果,其中的第18项就是弧形拱桥。再比如学习《核舟记》时,穿插讲述中国古代的微雕工艺,各种玉雕以及唐三彩,让学生了解我国各种雕刻特技。这些高超的技术表现出各种生动、逼真的姿态,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这样,从不同角度形象的展示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影响,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认识了古人卓越的才能,从而增强了让年轻一代从心里感到作为一名中国人无尚光荣的民族自豪感。

3重视语文教育是陶冶年轻一代的情操的需要

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语文教育中遇到古文及古诗时,要及时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讲解,用浅显易懂的方法教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例如学习《报任安书》时,除了讲解司马迁的人生遭遇,还穿插讲述司马迁创做《史记》曲折的过程,从中领悟一代史学家的胸怀。学习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句,诗中的“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所表现的阔大的场景和崇高的境界,让学生体悟到此诗恰切地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学习屈原的《离骚》时,侧重讲述屈原生活的时代背景,让学生知道屈原学识渊博,但不幸的是,受到朝廷当权派排挤,遭流放的境地;但屈原始终不忘国事,时时刻刻关心国家的安危,屈原这种献身与理想的高尚情操、坚贞不屈的伟大人格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代子孙,尤其是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由民族文化哺育的伟人,经过教者的“点拨”,年轻一代一定会记得在他们,记得他们的为人、品格。最重要的是,这一切会深深地留在年轻一代被激发出的高尚的爱国情操当中。

4重视语文教育是塑造年轻一代的性格的需要

我国古代道德高尚的人物及事迹,对于学生的性格塑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习《论语十则》时,讲述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与其最为卓越的衣钵继承者孟子统称为“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中国因为有“孔孟之道”,才创造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灿烂辉煌的历史。这篇课文描述的是春秋战国时的事情,可以向学生描述当时社会的文化的一些人物情况: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登峰造极的一页。当时出现过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其中孔子可能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位,被后人称之为“圣人”。他手执着“仁政”的大旗,挺身而出,奔走与各个诸侯国,呼唤着他的神圣的理想,呼唤着正义和他所崇尚的道德。这个知识渊博而又勇敢的老人;这个真诚而又执着的“圣人”,一生都为实现他的理想而奔走呐喊,一生都在维持着正义和良知。他是一个伟大的学者,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这些思想家的著作塑造了成千上万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播的继承人。如今我们也坚信重视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年轻一代就一定会传统文化中的惜时、勤奋、俭朴、耐劳、创新、奉献等等祖先的思想的长河中沐浴,这一切一定会对年轻一代的性格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认清语文教育中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使年轻一代成长的过程中始终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不仅是语文教师而是每位教育者,甚至是每位成年的中国人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重要性篇2

在此次调查中,50%的年轻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但从未想到在重阳节为父母送去一份祝福。这种对重阳节“有名无实”的认识,反映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不少年轻人观念中的某种弱化。

重阳节已经过去了,但与此有关的一条新闻却仍发人深省。重阳当日,解放日报进行了一次随机性的街头调查。结果显示,多数被访的年轻人不知道当天是重阳节,有的知道重阳节,但不晓得重阳节与尊长敬老之间的关系。

重阳节在当代青年心目中的淡化,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一代影响的日渐式微。年轻人可以用学习压力大、工作竞争激烈等客观因素来解释自己的这种忘却,但无法回避的另一个事实是,在传统节日被淡忘的同时,西方节日却在不少年轻人中风光无限。如今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却对中国传统“七夕”节不屑一顾,就是一例。

事实上大多数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形式,是传统伦理观、价值观的特定反映形态。然而我们不少年轻人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重阳节登高、赏菊,更无法体会其中所孕育的尊老敬老的伦理内涵。在此次调查中,90%的年轻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但从未想到在重阳节为父母送去一份祝福。这种对重阳节“有名无实”的认识,反映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不少年轻人观念中的某种弱化。

当然这种弱化需要辩证地看待。对于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东西,这种弱化无疑有益。但是对于那些类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之类优秀的东西,这种弱化就不应该了。因为,恰恰是孕育于后者之中的伦理规范与价值观念,成为构筑现代人格的重要力量之一。

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地域文化轻轨车辆;文化元素;符号

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轻轨以其快速、便捷、清洁、准时、运量大和不受阻挡的特点,成为城市交通的主要手段,是现代城市社会经济与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的广泛应用,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途径之一。人们在追求安全、舒适、快速的交通环境的同时,也对地域文化的彰显提出更多需求[1]。目前,我国城市轻轨车辆的造型设计与研究一直缺乏地域文化内涵,未能凸显运营城市的文化特征。因此,在轻轨造型设计中应体现当地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有别于其他城市的车辆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形象特征,从而提高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城市整体形象的共识。

一、概述

(一)轻轨概念

轻轨有着优良的性能和特点:容量大、噪声低、无污染等。它能够适应最高峰客运流量1万~3万/单向小时,介于标准有轨电车和快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和城市铁路)[2]。1978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国际公共交通联合会议上,定义轻轨车辆是基于有轨电车发展而来,并具有中等运输量的城市交通方式。作为城市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它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可以与任何类型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相连。车辆行驶按照客流量的需求分别为:单轨车或者编组方式在城市街道钢轨上、高架桥和隧道内轨道上[3]。

1.国内外城市轻轨车辆发展状况

轻轨车辆以其运载量大,成本低,污染少等特点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可,轻轨在国外发展异常迅速。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北欧国家如德国、比利时等城市轻轨交通发展是由有轨电车改造而成的,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完整轻轨交通系统。进入80年代,第一辆低地板轻轨车辆问世后,城市轻轨交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4]。并在世界范围内很快得到应用。近些年来,欧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竞相发展此类交通系统。与此同时,第三世界国家如菲律宾的马尼拉、泰国的曼谷等也开始建设和发展轻轨运输系统来扩大轻轨铁路线路,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世界上的轻轨交通线路已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世界各国城市轻轨交通的竞相发展,开始立足于本国的发展状况和文化背景,设计出符合本国民族特色和文化特征的轨道交通车辆。不同国家、民族所具有的独特造型风格将能够代表国家的文化精神和风貌。因此,我国轻轨车辆发展应基于本民族文化的需要,设计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车型,并朝着多元化和模块化的方向发展。

2.地域文化含义

地域文化,是由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形成的文化痕迹和印象。经过长期发展而积累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赋予地域文化丰富的内涵。在物质层面具体表现为:自然风景、历史人物、建筑文物、动植物、服饰用品、当地特产等;在制度层面具体表现为:单体人的行为习惯、群体人的风俗传统、制度规定、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方言文字、文学戏曲等;在精神层面则是指特定地域人群最深层的心理结构和哲学宗教思想等。地域性是地域文化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5]。

(二)车辆造型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分析

1.轻轨车辆造型设计的文化因素

轨道车辆造型设计的文化因素是列车创新设计中的活跃感性因子,是列车造型语构学的民族特色语法,其人文性正是传统列车设计所匮乏的。地域文化带来的产品多样性是提高产品竞争力,丰富市场的重要手段[6]。轻轨车辆运行于城市与郊区之间,属于中速度运行的交通方式。设计中除了对车辆的技术与功能更多要求外,还应充分考虑当地文化因素,设计出符合当地人们的文化审美与心理效应。

2.地域文化与轻轨车辆设计的关系

文化是设计的土壤,优秀的设计无不植根于身后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彰显着这种文化的荣光,发挥着文化传播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文化大国,其轨道交通车辆造型设计不能脱离其文化传统而单独进行。文化具有旺盛长久的生命力,是车辆造型创新设计生发的沃土[7]。为了在轻轨车辆造型设计中更好地体现出地域文化,主要从车头车体造型和车身色彩涂装两方面进行设计。通过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俗及民族特色进行加工制作,让轻轨车辆的造型设计更具有文化气息,成为一种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媒介。以此不断延续当地的传统文化观念,使这些文化在生活中得到广泛传播和渗透。重新指导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价值。

二、轨道车辆造型设计的文化性

(一)车辆造型与文化传统

轻轨车辆造型设计是民族文化的真实写照,如日本以兼收并蓄的“舶来精神”与朴素崇高的“自然观”造就了其高科技、神秘感的造型。一直以浪漫著称的法兰西文化通常被认为是艺术的发源地与朝圣地,这与法国人崇尚精英文化并追求精致的生活品质有很大关系。使法国轻轨车辆造型设计总体呈现一种科技时代的艺术化关怀[8-9]。因此在轻轨车辆造型设计中,根据当地民族文化和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元素,从而满足人们对文化诉求和情感体验。

(二)车体涂装与民族性格轨道交通车辆的涂装设计

在整车设计中起着关键作用,包含有:车体选色、色块分割形式的确立以及装饰图案的布局等。民族性格是人们长期处于同一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生活方式、民俗习惯等形成的审美意识与观念思想[9]。因此轻轨车体涂装设计,车体选色以及装饰图案的应用都应当体现本民族的审美心理与民族性格。车体涂装设计往往是该民族性格的外显,通过色彩涂装和装饰元素的运用从而反映人们对文化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取向。

三、地域文化在轻轨车辆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一)郑州文化传统

郑州作为河南省省会,从全国版图来看,无论政区还是交通地位,都处于居中位置,地势多以平原为主。因此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中原文化历史渊源、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如神龙文化、殷商文化、思想文化等呈现出多元化特点[10],蕴藏着自强不息的民族内涵。

(二)元素符号的提炼与移植

1.符号的概念符号作为信息传递与交流的媒介被人们认知,图形符号是地域文化象征的形式和载体,首先应该对当地的地域文化深入挖掘,找出符合当地人们共识的图形符号,并加以概括与提炼[11]。图形符号主要用于轻轨车辆外观造型设计上,主要以中原的殷商文化为理念提取文化符号,提炼出能够被人们感知的图形符号和具体形象来凸显中原的地域文化特征。

2.文化元素的提取和移植轻轨车辆的外观造型设计理念来源于中原文化中较古老的殷商文化(青铜器文化)。青铜器作为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在中国礼乐文化史上居有重要地位[12]。“青铜编钟”作为礼仪乐器,其造型形态浑厚和凝重。体现了商周人崇尚礼乐,注重礼仪的仪式感,代表了威严和庄重的商周文化。而该轻轨车辆外观设计主要是对“青铜编钟”整体造型特征为原型进行提炼和优化。

3.设计创作

(1)头型设计头型设计是整个轻轨车辆设计中的核心,车头作为车身设计的关键部分,起着导向作用。同时车头作为信息传达与标示的载体,能够为人们提供直观的设计符号与形式[13]。设计从流线造型与空间问题入手,进而达到一种视觉上的认知和实际空间的应用效果,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造型风格。编钟形态独特饱满,造型规则有序,表现了商周人对礼乐的热爱和尊重。轻轨车辆的头部造型设计中采用图2符号的提取。以青铜编钟为图形符号,以编钟完整简洁的流线形态为造型元素,线条流畅且有力度。观景视野采用广阔的超大窗口,车灯造型随头型设计相互映衬,车头造型由前之后延伸,在视觉上形成连续而又速度的美感。全屏的视角与车头的灯罩、灯带的造型相呼应,为车辆显示光照功能的同时起到了装饰作用。在整车色彩设计的分配上,使车形更具有美感与节奏。

(2)涂装设计车体的涂装设计作为地域文化符号的代表,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必须充分考虑到地区的文化与历史,把握地域民俗文化与风格特点来进行设计[14]。涂装分别从车身选色、色块分割确定以及装饰图案的布局等设计,既能对车体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兼具车身造型美观、彰显地域文化特点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功能。在轻轨车辆造型的涂装设计中,主要从车体选色和色块的分割来进行设计,车体以黑色和白色为主要元素,更具有时代感和民族感。

结语

文化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既可以提升一个城市的形象,也可以促进一个城市的发展,中原文化对郑州轨道交通的建设发展、提升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它能够影响和带动城市各个领域的发展,对城市规划,交通、经济和社会环境,城市轨道交通设计时应该尊重传统和当地文化特色,融入当地历史文化,使车辆设计体现较高的文化内涵与艺术水准,只有弘扬与继承地方传统与本土文化,才能更有创新和发展,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和称赞。

参考文献

[1]赵毅,《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地铁车辆内饰设计及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2]王新,我国发展城市轻轨交通的意义[D].长春大学学报,2006.(11).

[3]吕刚,轨道交通车辆概论[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4]王其利,国外轻轨铁路及其车辆的发展[J].国外铁道车辆,1999.(02).

[5]徐伯初、王超、向泽锐,考虑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形象研究[J].美术观察,2014.(04).

[6]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04).

[7]卞静、陈新华,地域文化符号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2).

[8]孙晓琳,浅析产品设计中的文化符号[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07).

[9]徐伯初、李洋,轨道交通车辆造型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10]毕海龙,论中原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设计,2013(04),103-104.

[11]欧琳,地域文化符号在宜兴紫砂壶包装中的应用[J].设计,2016.(07).

[12]吴克敬,青铜编钟:耀古烁今的天籁神器[J].延河文学月刊,2007.(11).

[13]胡雨霞,轻型轨道交通的设计与研究[J].包装工程,2004.(04).

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重要性篇4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依法治国制度的发展和宪政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宪政模式的选择问题也受到关注,而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因素的影响至关重要。中国固有的传统法律文化及其特征,决定了宪政发展的道路。因此,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选择符合构建自己国情的宪政模式,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宪政制度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法律文化上,以父权家长制为中心的宗法社会结构,以皇帝独尊为特征的专制皇权主义和以儒家为正宗的意识形态体系,构成了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结构的固有格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就其具体的法律制度而言不乏闪光之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法律文化从整体上来讲是与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现代法治精神有本质区别的。

一、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

(一)法律实施的最佳途径是“人治”

孔子认为治国中“人”的作用远远重于法律,消除法律,建立“礼治”国家所依靠的是“善人为邦”,而不是严密的法律或制度。孔子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声不正,虽令不从”。统治者的表率作用重于其的法令,所以治国的首要任务是加强统治者的自律,其次才是建设完备的制度。

(二)利用法律的目的在于消除法律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影响巨大,其中,孔子学说影响最为巨大。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无讼”,“残忍去杀”,即人字与人之间的冲突与摩擦通过各自的忍让解决,以礼教和德政感化百姓,消除暴力的统治方式。

二、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状分析与改造途径

(一)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状

在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社会政治结构辅佐以儒教为主兼容道教、佛教的文化体系,便孕育了“皇权至上”、“你君贵民贱”、“重权轻法”、“重情轻理”、“重义轻利”等一系列人治思想,宗法文化传统使得中华民族成了一个缺乏民主法治文化的民族。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一些人树立了较为系统的法律观念。但由于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一部分人仍然存在法即是刑的观念、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理法观念、情大于法和权大于法的观念,这些观念至今仍然不同程度的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的选择。

(二)我国传统法律文化迈向现代的改造途径

改变重刑轻民的法律、法规的教育。中国法律传统给我们留下的丰厚的遗产之一,就是重刑轻民思想的普遍存在。同样,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三、我国现代宪政的路径构建

宪政是法治国家的根本标志。宪政的灵魂乃宪法至上,法治的灵魂也乃宪法至上;宪政的精义乃限制权力,法治的精义也乃限制权力;宪政是一种治国的思想、原则和体制,法治也是一种治国的思想、原则和体制。

(一)在现代宪政构建中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虽然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深深地影响过东亚周遍国家,形成独具风格、自成一体的中华法系,但由于传统法律文化毕竟植根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和小农生产,突出表现为小生产方式的弥散性和土地政治的等级性,而小生产方式的弥散性和土地政治的等级性在政治上表现为君主专制,而今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逐渐取代土地而日益成为一个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领域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要素时,建立在小生产方式的弥散性和土地政治的等级性之上的专制统治就日益失去其社会基础。

(二)宪政的宗旨在于人权保障

宪政的终极目的就在于捍卫公民权利。宪政原则是以人为本,一切的宪法体制架构和制度设计,都服务于这一宗旨,离开这一原则,就无谓宪政。在旧中国,反动政权统治时期,中国人没有人权。建国以后,公民权利有了一定的宪法和法律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宪法历经四次修改,前后经历20多年的时间,宪法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却没有修改。

四、结语

关于宪政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中,必须认识到,不同的文化传统,其宪政的发展道路也必然不同。在我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客观、公正地对待传统法律文化尤为重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表现为轻视接法律、皇权至上、重义轻利等明显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内容,这就需要重塑与现代法治相符的现代法律文化,有必要对权力制约的同时保护公民个人权利。在法治现代化过程中,同时要重视对传统法律文化的吸收,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固有载体来表达现代法治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西方节日     盛行原因。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传统节日沉淀了我国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炎黄子孙的文化情感。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和美妙传说。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以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概念在现代人的观念中逐渐淡漠,连延续千年的春节,人们也仿佛日渐难寻那曾经的感觉,更不用说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文化气氛浓厚的传统节日了。可来自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却日渐红火。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西方传统节日在中国如此盛行呢?

西方节日盛行的原因。

西方节日在中国的盛行并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有着深刻的内在和外在原因。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我国改革开放后,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渐增多。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加速了外国文化对我国的影响。随着外企越来越多地登陆中国,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也相应增多,遇上其本国节日庆贺一番,这也是人之常情;而如今国人出国的机会也多了,海归们在国外接受西式教育,对西方文化耳濡目染,归国后仍然保留西方的节日习俗也无可厚非。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通用语言,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英语教育在中国已经成为大众化的教育,“英语热”使得英语国家的文化教育在中国相当普及,一般的青年人,不管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都对西方的主要节日有所了解,可见,“洋节热”的出现是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的。

经济生活的改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也是必然结果。人们希望能在过节时放松平常绷得太紧的神经、宣泄心中压抑太久的情绪,和朋友聚一聚、玩一玩、乐一乐。而西方节日在进入中国后,淡化了其浓厚的宗教色彩,转而以娱乐为主的特点,这恰好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大家的这种需求。

媒体和商业的炒作。媒体对西方节日过度关注。每逢西方重大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许多报纸杂志往往大量登载有关西方节日的报道,从其背景知识到其特殊的庆祝方式,从国外的欢庆场面到国内的热闹追捧,无疑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宣传作用。更有甚者,某报在愚人节当天了一则雷人消息,引起公众的议论与猜测,而在傍晚时又宣布其为愚人节玩笑,这更是以牺牲报刊的严肃性来强化公众对愚人节的关注。西方节日不断升温的背后是巨大的商业利润。年轻人追求时尚,热衷国外的节日,玩得开心就行,而商家正是发现并利用了这个相当庞大的消费群体,极力宣传包装。虽然中国人并没有完整地拷贝西方的节日,但国内的商家已经学会了利用西方节日营造商机。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越来越受到商家的重视,因为在此期间,不仅消费者能从消费的过程中体验节日的美好感觉,多了一个相互问候的平台,商家也可在提供礼品的过程中获得丰厚的利润。西方节日也就这样被炒作了起来,成为商家盈利的重要时段。

传统教育的缺失。在现代社会,学校应当是普及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洋节热”,映照出当代学校教育的一大明显缺失,即缺少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教材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主要的载体。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中,最成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历史课了,从小学直至高中,进了大学还有必修的公共课中的中国革命史或中国近现代史。而现行教材对中小学生没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因而不能有效地担负起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教师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对待西方节日的态度也深刻地影响着年轻一代。如今从幼儿园起,老师就带着孩子们庆祝圣诞节、制作感恩卡、准备母亲节礼物,其初衷及结果都是好的,让孩子们学会感恩,懂得孝敬父母,但是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很多孩子分不清哪些节日是中国传统节日,而哪些又是西方节日。

政府导向对于传统节日的传承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清明祭扫、中秋团聚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节日。而在2008年以前这两个节日并不是法定假日,人们只能将其自行调至周末。不是假日的传统节日对于年轻人来说自然没有多少吸引力了,因而年轻一代对其相当冷漠就毫不奇怪了。2008年后,政府经调查后对节假日做出新的调整和规定,清明节、中秋节都已成为官方节假日,这对于传统节日文化在年轻人中的普及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西方节日的优势。

我国传统节日,运作形式单一,主要以走亲戚、聚餐为主,春节吃饺子,十五吃元宵,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而走亲戚花费又很大,对于很多青年人来说过节反倒是一种负担,缺少浪漫色彩。而西方节日在进入中国后,其本身具有的宗教色彩淡化,成为朋友相聚的美好日子,大多带有狂欢色彩,比较轻松浪漫,又注重情调,适合年轻人求新求变的心理,容易为年轻人所喜爱并接受。

对待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

面对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日渐盛行,我们既不能漠然视之,也不能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而应理智且有原则地对待。顺其自然,接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文化一经产生,其交流是必然的,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民族性和时代性。继承传统文化,就是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吸收外国文化,以开放的姿态进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持文化的时代性。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西文化的交流势不可挡,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随之而来,各种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并发展,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受西方文化理念影响的人们在欢天喜地地过着各式洋节的同时,也热闹非凡地过着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其中并不存在矛盾,相反,中西方节日文化的自然融合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洋为中用,借鉴西方文化的精髓。在西方节日中,有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如圣诞节、万圣节等,对于此类节日,我们应在尊重其原有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其轻松快乐、缓释压力的因素;而情人节、愚人节等则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让我们的生活因为这些节日而更加精彩;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我们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使孝敬老人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涵上会蔚然成风。我们要借鉴并利用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从而更好地发扬传承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

牢记传统,弘扬中华节日文化。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文明智慧的人民,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节日,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反映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俗风情,它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团结和睦的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的民俗文化。因此,我们在热热闹闹过“洋节”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不要让“端午节被韩国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不要让我们尚未真正成熟的年轻一代被完全西化!当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不仅要靠学校,还要靠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对于西方节日文化,我们只是将其外在表现形式和娱乐本质拿过来为我们自己服务,同时融入中国的特色和内涵,为中国人带来愉悦与享受。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我们应当对西方节日的进入采取不过度关注,但也不听之任之的态度,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大力弘扬中华传统节日,让中西方节日文化在交流融合中共同发扬光大,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文化宝藏。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赛博时代;中华文化;现代科技;机遇与挑战

一、赛博时代

许多人对于赛博朋克时代的理解仅仅出自科幻小说以及几部科幻电影,但似乎赛博时代也确实在逐渐地成为一种趋势。随着互联网在不断的发展,科技在不停地进步,也许哪一天睡醒后,我们就被告知“欢迎进入赛博朋克时代”。赛博时代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虚拟人生,类似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我们在虚拟的计算机世界中过着现实的人生。《赛博朋克2077》是一款2020年底的世界性开放游戏,即在虚拟世界中扮演真实的人类角色,根据不同的操作和选择拥有不一样的人生和游戏结局。近几年诸如此类的游戏变得越来越多,游戏中的效果越来越逼真,游戏中的刺激、暴力的场面往往能让年轻人的多巴胺更加旺盛,甚至有时会让年轻人模糊游戏与现实的边界。“待人如待鼠,所有对鼠的措施都可以同等地施加给人。闭上眼拒绝思考并不能使这个惨不忍睹的画面消失。这就是赛博朋克。”布鲁斯·斯特灵(BruceSterling)的这句话概括了赛博朋克的冰冷本质。在笔者看来赛博时代的基础就是“数据”,拥有充足的基础信息使得计算机的运算更加迅速,当下的社会中,无一软件不在收集着我们的信息,个人信息、喜好、擅长等。如此长期积累下去,做一个大胆的假设,我们脱离现实的这副躯体还能剩下什么?互联网收集大量的数据信息,将这些信息输入进一个机器人的大脑内,赋予他与某一个人相同的思考方式,行为举止,那么是否意味着他完全代替了某一个人?

二、赛博时代带来的机遇

赛博时代对于文化而言有好有坏。从简单的出发点来看,赛博时代帮助文化传播更加广泛,传播也会变得更加迅速,也许这一秒的新事件,下一秒就能够传遍整个互联网。人们接受的速度变得更快了,接受理解起来也更加的方便,每个人拥有网络就拥有了“数据”。赛博时代的出现,对于很多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保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依托于现代科学技术,也许我们很多珍贵的地方特色文化就会通过这些特殊的方式得以流传下来。虽然我们现在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很多珍贵的地方文化仍然在坚持用祖祖辈辈传承的方式。但这样的单一的传承方式往往是十分脆弱的,少数人群往往难以支撑起传承的大任,传统特色文化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消失,只剩下拥有足够强大生命力的主流文化。人类进化论中,物种都是朝着基因强大的方向进化,混血儿往往拥有更高的智商。所以混血品种的狗或者猫都拥有更强的生命力,对周围生存环境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所以进化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变得越来越强大,对于文化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留下的主流文化一定是集百家之所长,“混血儿”拥有更强的生命力。以上是在我们没有进入赛博时代情况下的进化规律,那么当我们进入赛博时代,这些传统的、地方的、小众的文化就可以用数据的方式来将其保存,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保存是非常有利的。大数据时代信息流通更加的发达,传播的速度、广度都在不断地变化。互联网让文化可以更加多样化,用不同的方式,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信息爆炸是这个时代信息传播的最大特点,微博、微信平台、抖音之类的社交平台都将带来更多的流量和关注。人们花费在网络世界的时间越来越多,网络世界成为人们接受、学习新鲜事物的主要方式。

三、科技与中华文化相交融

事实上,赛博时代的科技也在帮助我们保护传统文化。科技为传统文化重塑“血肉”,传统文化为科技提供“灵魂”。新媒体的交互技术,通过互联网上的各项技术,如21年在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的开场舞节目《祈》,创作团队表示节目的创作灵感受到洛神传说《洛神赋》和《洛神赋图》的启发,将文化精髓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突破传统节目的固定表演方式,将舞台放在水底,运用现代潜水技术、水下摄像技术和水中真人舞蹈,通过全新的方式,完成对神话故事、传统文化、文学创作、古代绘画艺术等多方面的展示和演绎。在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通过现代科技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历史神话重现,给人们以深刻印象,重新唤醒对民族文化的热情。中国身为四大文明古国,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容毋庸置疑,但如何发掘、保存、传承是必须要面对的难题。传统建筑和传统文物的修补、研究都有助于进一步发掘文化遗产。例如2016年我国曾拍摄一部修复传统文物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被破坏和保存不妥善的文物、建筑通过新媒体交互技术可实现修复,再现传统文化的风貌。此纪录片拍摄共耗时五年,精雕细琢才得以完成。纪录片第一集唐三彩中,三彩马的修复工作就是通过诸多文物专家、书画修复专家及技术研究员共同努力将其修复完善。很多时候,修复一件文物不仅需要数十年的耐心,还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多亏于科技的发展,我们才有在历史长河中抢救修复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机会,让它们得以重现昔日的辉煌。在我国还有很多未被保存并等待修复的文物或者传统文化遗产,并还没有被人们所了解,长期发展下去可能会导致传统文化的失传。为此,我们应充分利用现在的互联网技术,将传统文化换一种方式融进生活中,让人们在潜移默化的娱乐生活中接受学习传统文化。故宫系列周边的文创产品很好地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一个个造型独特、新颖可爱的文创产品不仅推动了商业的发展,还可通过文创产品背后的寓意故事等方式,让人们了解商品背后的文化故事,帮助推动文化的传承。类似这样的案例还有一档综艺《上新了,故宫》,利用明星自带流量的效果,让人们在追星的同时,了解、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利用互联网使用更新颖的方式,让人们娱乐学习两不误。前两年因一张羞涩、淳朴的笑容火遍全国的丁真。丁真通过多媒体社交平台带动欠发达地区理塘的旅游业发展,正确的引导传播就可以将这些传播转向正向的流量,为人们带来正能量的传播。丁真选择为家乡做旅游文化的形象大使,这一行为有利于进一步带动四川旅游业的发展,接下来海拔4000米的理塘可能近期将成为全国旅游业热门的选项之一了。这种正能量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传统文化进一步的推广和宣传,当地文旅局抓住这一大好的宣传机会带火了当地的传统文化,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四、赛博时代下的社会现象

近两年在大力推进国潮风,无论食物、服饰,还是洗护彩妆等,商家都在努力向国潮文化这个主题靠近。汉服旗袍等服饰在近两年尤为流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互联网了解古风文化,开始逐渐入“坑”。以文化元素为主题的市场营销手段能帮助商家和消费者都各有所得。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互联网,没有类似抖音这样的一个平台,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认识到丁真这样一个质朴少年的存在。也可以说,互联网让人们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拿身边使用频率最高的短视频平台抖音来实验,曾尝试卸载抖音软件一周,然后并不间断与周围朋友的正常社交。一星期后会明显发现,更换了一波新的网络热梗,出现新的口头禅,身边越年轻的青少年更容易接受并学习网络新词。信息传播的速度变快了,更新的速度也变快了,稍不留神可能错过某个潮流热点。但对于反应和学习能力变慢甚至衰退的中年人和老年人而言,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是否会被时代淘汰,最终失去发言的机会呢?例如近期新闻报道,在特殊情况下,日常菜品需要电子设备下单购买。但对于一些独居的老人而言成了一大难题。很多场所进出需要电子设备提供健康码,而很多老人并不知道健康码是什么,不会绑卡支付,只会使用现金。不会用手机打车,只会站在原地等待公交车。最新的资讯只能从他人口中得知。人们终究会变老,今天在社会中寸步难行的老人,就会成为明天的我们。也许现在的我们使用电子产品得心应手,可以后出现更多的新鲜科技产品呢?科技一直以来的定义都是方便人们的生活,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不应该被时代抛下。而一味盲目追求新潮的年轻人,是否被互联网拴住了手脚,让文化逐渐失去深厚的韵味呢?

五、赛博时代对传统文化的三重挑战

不可否认的是,赛博时代给中国文化带来推广机遇的同时也是一种挑战。一直以来,我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是什么?时间悠久?经过岁月的打磨依然闪耀着古典的光辉,不会因为时间的改变而让它失去光泽。可是现在因为多元化文化的存在,中华传统文化正在受到极大的挑战。外来文化、网络文化、流行文化这三种文化在不断冲击传统文化在我们心中的地位。首先,从外来文化方面看,全球化的快速推进,打破了区域壁垒,多元文化成为文化传播研究中当下最显著的话题之一。有学者提到:“各种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严重冲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文化结构和文化模式。”这一现象尤其在逐渐接受现代化教育青少年人群中体现的十分明显。在应试文化全方位覆盖的中国教育社会中,青少年面对枯燥无味的课本,难免会被更为新颖、潮流且便捷的互联网文化所吸引。由此导致没有深入研究且理解中华文化的本质从而轻视传统文化,片面追求潮流的互联网以及接触学习较少的西方文化。陌生感是人类好奇心产生的首要因素之一,西方企业充分利用青少年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以互联网作为宣传媒介,迅速、全方位传播,渗透到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而刚刚脱离父母控制,逐渐开始独立生活的大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收外来的文化,由于对社会整体文化认知刚刚独立,尚且处于发展完善阶段,所以对陌生事物似乎更容易产生新鲜感和认同感。比如说近两年的潮流文化,片面的说,就是在学习西方嘻哈文化的基础上,衍生出相关的服饰、品牌、音乐、语言等。在剖去形式主义的外壳,其背后的真正意义怕是难以禁得起过多的推敲。尽管在大力推展国潮文化的情况下,在服饰方面,似乎还是打着国潮的旗号写着英文字母衣服在青少年人群中更受欢迎。其次,从互联网文化的角度上看,随着互联网在全世界的普及,网络信息日新月异,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文化应运而生。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各个年龄段的人们。互联网应用使用频率最高且应用最为广泛的地方就是高校。夸张一点来形容就是,离开网络的高校可能无法正常运行。校门口的刷脸闸机、校园街里的无人自助超市、教室里多媒体教学仪器、学校的线上图书馆等等,高校生活中互联网无处不在。高校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被淘汰,我们已经很少能再看到老师们带着学生出去踏青讲课的场景。一方面互联网开放、快捷、共享性对寻求便捷、追求速度、有娱乐性和更高效率的大学生有着深深的魅力;另一方面,社会认知还不完善的年轻人更容易受到网上一些低俗、媚俗、庸俗成分的文化的影响,形成不良的社会价值观,严重的可能日后成为社会蛀虫。相较而言,传统文化行文古板,文言晦涩难懂。历史中的文化必然会被时间定格,所以相较于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现代文化缺少更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会变得更加的成熟,加速学习的能力,加速对世界的认知。过快的成长和学习就会忽略很多的细节,而传统文化中,含蓄是最大的特点之一,只有反复推敲才能品出文章的韵味。由此他们会忽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最后,就是流行文化,以娱乐作为本质的流行文化被广大人群所接受,且覆盖面积极其广泛。流行文化不仅指文化作品,也包含有作品延伸出来一系列的商业消费等一般情况下最终的落脚点仍然为商业利润。流行文化通过互联网传播,利用其短、频、快的特点,潜移默化地影响未成年的价值观。较为鲜明的例子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通过一个简单的软件做到传媒、社交、购物一体化。现在年轻人深受此类平台的影响,新潮的流行文化似乎更容易引起共鸣。同时,网络流行文化快节奏、粗暴、视频传播更直接等特点能给人带来更直观的感受,更容易吸引眼球,“一切都可能被拆散成制造的符号,文化传承的断裂有愈演愈烈的态势”。在快餐文化时代,新一代年轻人向潮流文化的倾斜,让他们对传统文化敬畏和尊重在逐渐消失,对传统文化归属感日益淡薄,如何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会成为日后的一个难题。

六、结语

我们享受着赛博时代的便捷,我们前进的速度越来越快,快到来不及停下来仔细品读,那些静下心来才能仔细品出的味道。传统文化的形式或许很古板、晦涩难懂,但正是这一份的晦涩才让传统文化拥有更醇厚的味道。赛博朋克词汇本身的含义是追求自由个性精神。人性,是赛博朋克时代在发展中要始终坚守的根本出发点。人类不同于机器人的根本性质是人性的温暖,赛博朋克在凸显人类个性化自由的同时,往往容易忽略掉人性。科技让我们发展更快,但同时要保留人类内心的温暖。赛博时代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碰撞,是机遇,也是挑战,正确把握好赛博时代的特点,相信我们能将中国传统文化保存好,且发扬光大。人类永远心怀希望,渴望拥抱光明与温暖,希望赛博朋克时代带着人类的希望创造出新的文明,改变整个世界。

参考文献:

[1]郭万超,孟晓雪.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存在的主要问题[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2):86.

[2]王方.基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播的新媒体交互艺术应用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7):105-106.

[3]聂翔雁,李大维.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探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6,(03):275-278.

[4]陈霖.现象·理论·视角——当代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研究述评[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4(03):8-16.

[5]孙惠欣,靳淑梅.“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机遇挑战与实施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0,(08).

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重要性篇7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法和对比分析法,对东方最古老的瑜伽和中国传统养生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瑜伽在中国兴盛的原因分析,提出中国传统养生普及和推广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瑜伽传统养生对比

瑜伽集养生、健身与宗教等多种元素于一身的人类活动,近年作为一种健身方式风靡全世界,深受人们的喜爱。而拥有很多同等元素的中国传统养生却被国人所冷落,笔者想通过中国传统养生与瑜伽的比较思考其出路,使其为人们的健身养生服务,为人类的健康促进及健身工作提供参考,旨在抛砖引玉。

一、瑜伽及其被受人们喜爱和参与度极高的原因分析

《瑜伽经》中定义:瑜伽是对心作用的控制。现代瑜伽一般指练功方法,通过瑜伽姿势的拉、伸、挤、拧并结合呼吸,帮助人们调理内脏,伸展筋骨,加强人体机能。瑜伽也是印度六大哲学体系之一,宗教修行通常用瑜伽来帮助入静,因此瑜伽也可以帮助修心养性。[1]瑜伽以呼吸、和冥想为锻炼手段,溶以轻柔优美的动作、神秘的意念色彩和古朴的乐曲,为世界风行的健身潮流所接受,并迅速的传播于世界[2]。

二、中国传统养生及其与瑜伽的比较

中国传统养生源远流长,在历史上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而且深受世界医学界的重视。中国传统养生方法不管在运动形式上、还是在调解人的心理状态、培养良好品质、增进体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融洽社会情感等方面都有着现代健身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代的许多保健养生形式与传统养生术有着一定的渊源[3]。

(一)中国传统养生与瑜伽历史文化背景比较

中国与印度在文化上均属东方范畴,有相当多的共性.诸如重精神而轻物质,重集体而轻个人,重和谐而轻竞争,重义而轻利,重农而轻商(在这些方面恰与西方文化形成鲜明的对照)。正如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一样,瑜伽也是印度传统文化的一面旗帜。二者同为东方传统体育养生文化自然不乏共通之处,但二者仍然存在质的区别[1]。中国传统养生的根源是传统文化哲理。《易经》与中华文化思想的两大支柱:儒家和道家思想。传统养生就是以孔孟之道为中心,以老庄思想为大用,加上佛禅之学、医理、兵法等而融合为一。瑜伽修炼者首先着眼于身体的强健、然后要求身心融合为一。在此基础上,引导修持者进入无上完美的境界。各种动机和目的之间并没有高下之分,从感觉到精神、从感性到理性,最后使自我同内在的精神世界融合为一,达到天人合一。

(二)中国传统养生与瑜伽健身原理的比较

中国传统养生与瑜伽都是一种提倡静养的运动,是对东方传统文化中重和谐思想的实践写照。事实上,两者是截然不同的“静”法。中国传统养生提倡外柔内刚,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动以养形,静以养心,形神兼备。而瑜伽确是静态的,用“静”来统领整个运动过程。动作缓慢、让身、心都处于一种超自然状态,只有从内到外的静才能臻至灵性世界。印度民族有静默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又是与神俱来的。

(三)养生理念的比较

中国传统养生认为养生就是为了“合于阴阳,法于数术”,充分体现了高级简单的科学内涵。瑜伽受到印度古代盛行的“苦行主义”思想的影响,修炼的人文教化意义是:非暴力、真实、节欲、无欲,是修持者首先要遵守的道德规范,外净化为端正行为习惯,内净化为根绝人性恶习。

(四)健身效应的比较

在健身效应方面二者是根本一致的,除了瑜伽在形体塑造方面特点更为突出外,都具有共同的健身功效。主要概括为:促进各个系统发挥正常功能。加强内分泌系统功能。按摩和强化各部器官,使其机能平衡。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提升心理、精神能量。身心双修,内外兼顾。

(五)练习人群的比较

练习人群方面二者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瑜伽由于其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和调整,现今世界各国习练瑜伽的人群较为广泛,主要以白领和青年人居多,除此之外,母子瑜伽,孕妇瑜伽,老年人瑜伽等不同内容的练习者成员不同,年龄跨度较大,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均有参与。而中国传统养生修炼者多以中老年人为主。

(六)健身练习特点比较

中国养生的修炼方法有很多,如行气、导引、内观、房中术、存想、服食、药饵、外丹术、内丹术、按摩、刮痧、点穴功、拔火罐、足疗等等,其要在于动静结合、少思寡欲,其旨在于保持健康、长生不老。中国养生术的修炼方法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作为健身练习常见的有八段锦、六字诀、太极拳等。

瑜伽术的修炼分3大阶段:1.前期准备:①练习遵守戒律;②品德训练;③法;④控制呼吸;⑤收回感官感觉。2.直接准备:①集中注意力;②冥想;③灵性的心醉神迷。3.高阶练习:运用非凡力量和高水准的冥想练习。而作为健身练习以练习为主。

三、中国传统养生的出路之我见

从瑜伽的盛行原因分析及中国传统养生与瑜伽的比较不难看出二者有相当多的共性.如:练习形式多样、健身价值、历史文化背景中重和谐而轻竞争、健身养生注重内外兼修等共性(在这些方面恰与西方文化形成鲜明的对照)。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养生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从瑜伽盛行看我国传统养生的出路。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与时俱进,对传统养生方法进行整理和研发,使之适应现代化和市场化的潮流。

(二)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使传统养生的健身方法以良好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是激发人们参与热情的重要前提。

(三)遵循美学原理,加强服装与练习副产品的研究,进行适度包装使之自然而时尚,更具普及与推广的魅力。

(四)有效监督,净化健身环境是中国传统养生健康发展的保障。

(五)合理营销,使中国传统养生以多样有效的传播方式在最大范围内健康的传播。

(六)技术有待于资源整合,人才有待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旺华,高河永.太极与瑜伽的比较研究——兼论太极拳的国际化发展战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

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重要性篇8

任何一个行政组织的结构、运转程序、决策过程,以及行政人员的行为、作风态度、价值观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受行政文化的影响。新时期,加强行政文化建设,推进我国行政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是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行政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行政文化是社会文化在行政体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是与行政相关的文化。它是指公共行政人员及其工作人员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行政实践所积累、沉淀和形成的对行政体系、行政活动的态度、情感、信仰、价值观,以及人们所遵循的行政原则、传统和习惯等。其核心是行政价值。行政文化是一种多层次的、复合的文化,它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社会制度、民族特性、文化心理、文化背景、传统习惯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行政活动培育出不同的行政文化,行政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一旦形成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

例如,时代性和民族性,社会性和积淀性,整合性与多元性,普遍性与连续性,渗透性与隐蔽性等。行政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决定了行政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其影响是巨大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二、中国传统的行政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正如黑格尔所说,传统是活的东西,影响着现在、未来。发轫于夏商周三代,定型于两汉,因袭发展与隋唐宋元明清各代,横贯数千年经久不衰的中国传统行政文化,虽遭受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欧风美雨的荡涤,但仍然以强韧的生命力固存于今天的行政文化中。中国的行政文化有着鲜明的特色,高云在他的《传统行政文化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政府效应分析》一文中总结为德治文化、统御文化、全能文化、专断文化、保守文化、泛政治化文化、暗箱行政文化等特征。

中国传统的行政文化存在着专制性与统一性、封建性与适用性、保守性与严密性、排斥性与兼容性、重形式轻效率、重人治轻法治、重权威轻民主、重集权轻分权、重经验轻制度等双重特征。双重特征的行政文化同样是把双刃剑,它对行政管理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一面。首先,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中的德治文化、积极作为的行政文化、强调价值准则、强调集体主义等行政文化对我国的行政管理实践起着积极的作用。

第一,传统行政文化中的某些思想在确定行政改革的价值取向上起着积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行政改革包括民主和效率两个相互依存的价值取向,但归根结底是要提高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水平。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之有相通之处,有助于行政改革价值取向的确定。此外,主张薄赋税、轻刑罚、救济穷人、保护工商等的仁政思想,对当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减轻纳税人的负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护和救助社会弱势群体等,也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二,传统行政文化中的某些思想有利于推动改革时期行政关系的协调。传统行政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求同存异的思想从中庸思想产生和发展,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但是在今天,对于正确处理政府内部各种关系乃至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

三、加强行政文化建设,推进行政管理改革

行政文化在政府行政改革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其转化和创新所涉及的范围,直接反映了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力度、广度和难度。而且,行政运行的机制、组织结构及管理方法等硬件资源的改革难度,远远不及渗透于行政主体、行政组织及行政环境的软件资源的行政文化的建设的难度。如果不着眼于变革传统的、落后的行政文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就很难真正成功。行政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以行政管理现代化要求为目标指向,明确行政文化的建设目标

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的软环境,是行政体系的深层结构,被誉为行政管理之魂。它对行政管理变革起着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我们的行政文化建设必然要以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建设要求为指向。十六大指出,我们的行政改革的具体目标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效能型政府、廉洁型政府。行政文化的建设必须朝着这些方向发展,即建立服务型的行政文化、法治型的行政文化、效能型的行政文化、廉洁型的行政文化。

(二)加强行政文化本身建设

针对行政文化的内涵,加强行政文化建设首先要对行政文化本身的各个层面进行建设和创新。要以以上的目标为指向,建设新型的行政思想、行政心理、行政道德。一方面,要继承传统的行政文化中的优秀因子。美国的社会学家希尔斯指出,作为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力量,传统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一个社会不可能完全破除其传统,一切从头开始或完全代之以新的传统,而只能在旧的传统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的改造。现代行政文化的建设并不意味着要摈弃传统的所有的引子。

要清除传统中落后的因子,继承德治理念,建立正确、乐观、健康的行政情绪、行政情感,挖掘弘扬传统的道德体系中的合理内核。另一方面,我们要借鉴现代西方公共管理浪潮下所倡导的行政文化理念,以现代化的行政管理的要求树立稳定、健康、和谐的行政心理,借鉴、吸收国外行政道德中合理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地方。我们仅仅需要用我们的宪法把它加以过滤,只需要把放在批判的文火上烘烤,并把其中的外国气体蒸馏掉。

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重要性篇9

她希望能作为一个文化传播者将之弘扬

通过交流学习,让传统文化继续绽放光彩

儒家学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为人处世等各方面给人指导

她将国学经典融入现代教育之中

助力年轻人的教育和引导

为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尽力

关注年轻人教育实现人生的转折

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传承,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但一段中国近代史改变了香港的命运,香港处於英国长逾百年的统治之下。也因此,香港受西方教育的影响,与内地在文化教育方面存在较大的差。

黄祉颖博士亲身经历过,对此深有体会。她出生於福建,父母都是教师,她从小受家庭氛围的熏陶,学习传统文化,对国学非常感兴趣。她立志也要成为一名教师,传扬中国文化。虽然长大後因为种种原因未能遂愿,但这样的一份心愿和热情一直埋藏在她心中。

2015年,对於黄祉颖博士来说是特别欣喜又意义重大的一年,这一年也是她人生的转折点。文化通行国际有限公司成立,标i着她完成了由一名家庭主妇向职场人士的转型。谈起这一路走来的经历,她感慨良多,又深感责任重大:“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本想就这样一辈子做个家庭主妇,用心照顾和经营好家庭,那样就好了。但是一件小事触动了我,让我深刻意识到教育对於年轻人是多麽的重要,也想做点什麽。”

那是多年前的一天,下着瓢泼大雨,一行人在荃湾等候的士,队伍中有老人家,也有推着婴儿车的夫妇俩,其中就包括带着两个孩子的黄祉颖博士。队伍後边夫妇俩对婴儿车极其关切的声音引起了大家的注意:“Baby,你要小心一点,不要给人家碰到了!”看起来“孩子”还很小,众人便纷纷主动让他们先上车。在极其平淡的一句“谢谢”中,夫妇俩上了车,但从婴儿车里抱起的不是孩子,而是一只宠物小狗。

这件事情让她久久不能平静:“现在的人爱宠物无可厚非,但排队的这麽多人,包括老人孩子,都心想着先与人方便,但s被“骗”了,给人的感觉很不好。年轻人的思维想法改变了,他们缺乏这种礼教意识,让我觉得年轻人的教育刻不容缓,否则未来更加困难。”特别是当看着自己的孩子也在一天天长大,黄祉颖博士觉得自己更应该为青少年的教育做一点有益的事。

近两年,香港社会陆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事件,从“字小钡酵角暴动,年轻人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许多社团和爱港人士的关注,黄祉颖博士亦非常关心,想通过推广传统文化的教育为香港的青少年教育尽一份绵薄之力。於是,2015年,她和先生一起成立了文化通行国际有限公司,推广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及促进文化艺术的交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情,黄祉颖博士选择以身作则,从自我做起,从教育自己的孩子做起,从影响身边的朋友做起,她坚信:“只要有心,一定可以做到。”

弘扬国学经典推动文化交流

文化通行国际有限公司立足於香港地区,面向海内外,旨在弘扬传统文化经典,推动文化艺术交流与发展,在黄祉颖博士与团队的积极筹备下,正以蓬勃的朝气一步一步成长起来。

国学教育是公司的一个主打项目,黄祉颖博士介绍说,公司的理念是将传统的国学文化经典融入到现代教育之中,K裼孟执化教学模式。她非常看好幼儿的早教阶段:“三四岁的孩子在他们学说话的时候是最容易吸收所学的;再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父母多为八零後,也可以通过孩子的教育影响到家长。若能从早教入手,在早教阶段就灌输一些传统文化的理念给他们,以此为突破,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一路推行上去,未来的教育则会便利很多。”目前公司正与多家机构洽谈中,K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在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方面,黄祉颖博士早已有了成熟的计划:“我们的教学内容当然也包括《三字经》等经典,但传统的国学经典对於现代人来说确实不太易懂,若还是沿用古人的一套,小孩子是很难接受的。比如说‘孝道’,直接问,他们肯定回答不出,所以一定要有所创新。”将传统文化中的理念融入到生活实际之中,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灌输理念,让孩子结合生活实例去体会内涵,再辅以漫画、[戏、视频等趣味性与学习性相结合的教学手法,让孩子们学国学,爱国学。

其次,将公司打造成为一个文化产业平台,也是黄祉颖博士的一项计划。倡导“将艺术品带回家”的理念,助力提升人民的文化底蕴,K促进普罗大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寻找精神文化需求,公司经常策划一些画展或艺术品展览。K通过文化艺术的交流,将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艺术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更久。

古往今来,儒家学说一直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和孟子是其代表人物,合称“孔孟”。黄祉颖博士非常钦佩汤恩佳博士为推广孔教所做出的努力,如今孔子学院已遍讶球126个国家,孔教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学习。为了弘扬儒学思想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公司动员K号召了不少学者、文人於2015年在香港创立了孟子学院,打造一个文化交流平台;K推动了在香港中文大学的研讨会,与多名学者、教授、文人及社会人士讨论孟学,意在感召、引导和影响年轻人重回正道。

香港孟子学院集学术研究、文艺创作、普及教育、社会服务於一身,有共创和谐社会之目标,同时也肩负薪火相传予下一代的责任。“国学文化之所以能一直传承下来,其精髓必有我们可学之处。”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所提倡的“性善论”、“民贵君轻”等思想,不单是对个人修养,在现今世界的商业社会上,在营商人士的思维上有着正面、合理而积极的作用,从而使他们提升商誉质素,打造中华儒商之形象。

万事开头难,对於一个成立不久的公司来说,需要花更多的心思。黄祉颖博士计划从打好公司基础着手,目前已经完成了初步的备工作,K谈好了部分合作项目。此外,文化通行公司还在福建贵安建立了教育基地,助力青少年成长。基地旨在加强内地与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的互动,通过文化的交流,让更多人亲身体验,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更好地促进两岸四地的和谐发展,以及推动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哲学中国传统哲学数理逻辑

一.什么是哲学

提到哲学,往往给人以高深莫测之感,很多人说不清什么是哲学,但很多时候,哲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哲学一词,源出希腊语philosophīa,意即“爱智慧”,它是一个外来词汇。19世纪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借用古汉语将philosophia一词译作“哲学”,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philosophia(哲学)是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人创造的术语。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philein是动词,指爱和追求,sophia是名词,指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的含意是爱智慧,爱智慧这个动宾词组表述和界定的事情或事物,就是人类为了提高认识思维能力,为了更有智慧而进行的思想认识活动。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例如关于月相的变化,关于太阳和星辰的变化,以及关于万物的生成。一个感到困惑和惊奇的人,便自觉其无知。

哲学就是人类思考宇宙人生的智慧。哲学侧重在思辨,都是以多方位、多角度、追根溯源的方式思考问题。比如宇宙的起源,人类的起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哲学可以解放人的思想,让一个人更有智慧,能辩证的去思考问题。

中西方哲学在思想上有很大不同。西方哲学的思维律是:同一律――“是就是是”;矛盾律――“任何东西不能即是又不是”;排中律――“任何东西必须或者是或者不是”。这是西方哲学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根据。这样就产生了种种的对立矛盾,也产生了很多的对立概念。如:朋友―敌人、和平―战争、对与错、……。由此西方人的思维容易走极端,完全忽视了事物发展的中间环节。大家都知道人与人的关系除了敌人、朋友还有非敌非友。而中国古人的哲学概念早已脱离对立的概念,儒家的基本点就是“中庸”。由于中国的文化是从周易演化而来,因此大家早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凡事取‘中庸’用其不满不溢之意。“过犹不及”是一个普遍的观念。

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想差异分析

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发展历程看,中国古代基本上是以儒家教育哲学为主体,其中又以思孟学派的教育哲学占主导地位。关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基本特点,众说纷纭。有的学者从整体构架探讨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基本特点是:天人合一、政教统一、文道结合、知行一致。有的学者从中西教育哲学比较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基本特点是:重世俗而轻神性、重道德而轻功利、重政务而轻自然、重和谐而轻竞争、重整体而轻个体、重积累而轻发现、重趋善而轻求真、重综合而轻分析等等。当然,这是就其教育哲学整体特征而言的,并不意味着绝对地偏向一方或绝对忽视另一方。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观念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来探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深刻影响并构建了炎黄族类特定的思维方式,哲学的功能的实现,哲学对认识和实践的指导作用,并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思维方式这种中介实现的。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主要是通过思维方式而起作用的。所谓思维方式,是指人们思维活动中的经验、知识、观念等要素的综合模式,是认知结构、价值结构、心理结构等方面的统一体,是人们的思维路径及其导向的理论概括。中国古代哲学在思维方式上,重证悟和直觉,讲求天人合一。其具体的认识路径总是从总体的直观到经验到直觉,离不开直观的具体的事物,离不开切身经验。当把价值系统纳入认识结构时,便出现我们前面所讲到的:用价值判断来包容、替代事实判断,而价值判断的依据是道德,用道德评判等同、取代对客观事实的认识。于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便出现了重经验,尚功用,以大为美,不重分析的认识倾向。反映在政治上,是中国古代历久不衰、深固于人心的大一统主张;反映在医学上,是用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理论体系,从整体上考虑病情,辩证施治;反映在文学上,是重意境的理论追求和心理满足;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主张“赞天地之化育”、“天地人贯耳参通之”的理想追求。这些,对于中国古代政治上的统一、社会心理的趋同、文化的一体化等等,起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他也带来了笼统思维、轻视分析的缺点,特别是当这种认识方式与传统理论价值观相结合时,便出F了以道德评价取代事实认识和泛道德倾向,从而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带来了消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