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思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9:30

经济责任审计思路篇1

【关键词】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思路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思路

开展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要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即对所有的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都应审计,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可以在工作中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重点企业进行审计。全面审计就是要对所有属于审计范围的企业都列入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如国家审计就以国有企业为重点,将全国多个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列入审计范围。突出重点,就是每年围绕当年国家经济工作中心,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选择重点行业或重点地区、重点资金进行重点审计。鉴于审计对象多,审计人员少的现实情况,当前可以按照抓重点、分层次的原则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审计署在组织对国有企业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按人事管理权限和财务隶属关系原则上划分为三个层次,将企业领导人由中央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作为一个层次,由审计署直接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将由中央企业工委管理的国有重要企业作为一个层次,由审计署组织实施定期审计和审计调查,或由审计署商中央企业工委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除上述企业以外的一般大型企业,包括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上市公司,作为一个层次,由审计署安排进行经常性审计或授权地方审计机关组织审计,其中对有的企业,可以交由企业上级内部审计机构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机关根据内部审计机构审计情况,利用内部审计的资料对企业经营业绩作出评价。对有的企业,审计机关可以聘请社会审计组织参加审计,在审计机关组织下按照审计机关的统一要求和方案进行审计。在对大型企业的审计中,也可采取由审计机关组织对企业总部财务实施审计,将其二级三级单位交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按照审计机关统一要求进行审计,审计机关实行抽查;或由审计机关组织社会审计组织按照审计机关统一要求实施审计,最后,由审计机关负责汇总,在向企业提出财务收支审计报告的同时,向组织部门提出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地方国有企业的审计组织思路,也同样根据人事管理权限和财政财务隶属关系分层次进行。

二、具体审计项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总体思路

在具体审计项目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要坚持以集团本部为核心,以总部财务收支为总揽,以重大经济决策和资金流向为主线,以企业资产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为重点,通过审计,查清企业资产质量状况和企业盈亏情况,落实企业资本保值增值,评价企业领导人员工作业绩,揭示企业领导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问题,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确定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具体讲:

(一)以集团本部为核心。

对集团公司来说,所有的企业经营活动都应以集团整体利益为最高利益,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应与集团本部有关联,对外的财务报表和各项经济指标都以集团本部为核心。审计时,要时刻以集团本部为核心,围绕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与总部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价企业领导人员对集团整体利益的关注程度和效果,揭示企业内部损害集团利益的行为,为评价集团企业整体业绩提供依据。

(二)以总部财务报表为总揽。

凡是合并入总部财务报表的单位和对总部财务报表有影响的活动都属于重大事项,审计过程中,要以总部财务报表为总揽,凡报表上反映的项目要查证清楚,重要项目还要认真分析其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和原因。

(三)以资产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为重点。

企业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反映其财务状况,对有关部门和利益关系人了解企业,进行经营决策有很大影响。而有关部门最关心的是企业报表反映的情况是否可信,进一步说就是企业的净资产是否真实,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是否可靠。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审计,摸清企业家底,对报表上反映的资产是否真实存在和正确计价、正确反映进行评价,审计的过程就是剔除不良资产或对不良资产进行评估分析的过程,也就是对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进行检查评价的过程,通过对审计发现的被审计单位弄虚作假、记账错误等问题对会计报表进行调整,使其更加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只有企业会计报表真实反映,企业有关利益关系人才能据此作出正确的决策。

(四)揭示企业领导人员个人重大违纪违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通过检查企业账目,分析企业财务收支活动,揭示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财经法规规定的行为,揭露企业弄虚作假、偷逃税款、贪污盗窃、挪用挤占等违纪问题,同时通过审计,可以发现企业领导人员、挪用私分公款、贪污贿赂、损公肥私等个人违法问题,为有关部门任用干部提供参考,维护国家财经法纪的严肃性,促进企业依法经营。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制度,随着国家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其重要性日益突显。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对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完善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监督管理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正确评判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推动国有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宋夏云,喻萍.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机制创新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1).

经济责任审计思路篇2

【关键词】受托责任;内部受托责任;高等院校;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4-0113-03

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工作的开展已有20余年,而高等院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起步相对较晚,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都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审计内容、审计范围、审计评价等。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理解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一、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内容不够全面

目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依然以合规性、合法性审计为主,具体审计内容中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占的比重较大,主要检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内部控制是否健全、重大经济决策程序是否合规、经济资源是否存在闲置或浪费,而很少关注其效益性,也就是所谓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同时由于高校不是以盈利为目的,高校产出是人才和科研成果等,其效益性的评价不同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而对社会效益的审计和评价难度则更大。

(二)审计范围差别较大

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对象的范围也有所不同,部分高校只将内部职能部门及院系的正职领导纳入审计范围,部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包括所有内部中层领导(包含副职领导),部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包含后勤实体负责人和高校投资企业负责人。审计对象涉及学院、职能部门及后勤产业等不同性质的单位,不同性质的被审计单位其领导承担的经济责任也不同,审计的重点也不同,要根据不同审计对象提出有侧重点的审计评价难度较大。

(三)经济责任目标不明确

现行事业单位干部管理体系下,大部分高校的中层领导干部在任职时没有明确的任期经济责任,部分高校对领导干部从干部管理的角度提出任期任务,但没有对应的经济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和评价。而领导干部对自身受托经济责任认识也不够,大部分领导干部对其承担经济责任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法律层面,关注经济决策和管理活动的合规性和合法性,而很少关注效益性以及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等。这都使得审计人员很难界定被审计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也没有可以依据的参照标准,审计评价很难获得被审计人的认可。

(四)评价规范和标准不健全

经济责任审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结果的“人格化”,最终的审计评价要落实到被审计人身上,审计评价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被审计人,这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要大于其他审计。而现有的有关法律法规虽然明确了经济责任的内容,如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债务情况、重要投资项目的管理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等,但对上述审计内容的评价没有相对应的实施细则,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规范,导致审计结果依旧是合规性、合法性评价,无法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五)信息来源不全面

目前,各高等院校的经济责任审计资料来源主要是来自会计信息,此外对于单位内部控制、经济决策、环境效益等方面都没有相应的报告。而依据现行的高校财务制度,高校财务报表提供的收支信息主要是预决算执行情况,并不进行成本核算,只是将支出简单归集到相应的科目或项目,而这些科目和项目相对笼统,无法得到高校最终产品――教育服务产出的成本,也就无法对其投入―产出的效益进行评价;同时,其资产负债表也只反映历史成本,无法提供资产目前的真实价值,无法对被审计人员所承担的资产或资源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评价;此外,高校采用收付实现制,收入和费用无法在相应的会计期间进行配比,也给区分前后任领导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增加了难度。因此,在不能获取全面审计信息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很难对领导干部作出恰当的审计评价结论。

二、受托经济责任研究及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定位

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就应当分析高校内部受托责任的内涵,定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进而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

(一)受托经济责任内涵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对经济责任的解释:本规定所称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

上述对经济责任的解释不能概括经济责任的全部内容。受托经济责任中:“经济”可以理解为受托人管理、支配和使用一定数量的资金和资源;而“责任”是指受托人应该办好的事情,并达到预定的目标。受托经济责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为责任,即按照特定要求或原则经管受托经济资源,这些要求或原则包括资产保全性、经营活动的合法(规)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廉洁自律性和社会性等;二是报告责任,受托方向委托方报告其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因此,责任人不仅要提供财务报告,还应该提供经营活动经济性、效率性报告,内部控制报告,廉洁自律报告,环境保护报告等。

一个完整的受托经济责任循环应当包括:责任的确立―责任的履行―责任的解除。责任的确立常见的方法有:法律制度形式、聘任合同形式、组织部门任命书形式和特定责任人的就职声明书形式;而责任解除的唯一途径就是经济责任审计。

(二)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

受托经济责任按内容来分,包括外部受托经济责任和内部受托经济责任。外部受托责任进一步分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公司受托经济责任,相对应的经济责任审计主体为社会审计、国家审计;而内部受托经济责任主体为内部审计。高校经济责任属于公共受托责任,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纳税人或社会公众将资源委托给高校负责人,形成外部受托责任关系;其次,高校负责人将一部分资源的管理权委托给内部的部门或机构负责人,形成内部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最后,内部部门或机构负责人可能会将部分资源管理权进一步分配给内部副职领导,形成二级的内部受托责任。通常外部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由外部审计进行审计,而内部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由内部审计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具体如图1所示。

三、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明确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中规定的审计对象可以概括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正职、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国有企业法人代表。部分高校参照上述规定,将内部职能部门、院系及下属企业的正职及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作为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笔者认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在不违反国家规定的基础上,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是可行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部分副职纳入审计范围。因为现实工作中由于内部工作分工,分管工作的副职领导掌握相应的资源,使得其拥有管理和使用这部分资源的权力,根据权责对等原则,由此产生的经济责任也应由该副职承担,如果将所在单位的全部经济责任都由正职个人承担,显然是不合适,也很难得到被审计人的认同。

(二)确立内部经济责任目标责任制

完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首先要明确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即上文所述经济责任的确立问题,具体形式包括:法律制度形式、聘任合同形式、组织部门任命书形式和特定责任人的就职声明书等。

目前一些高等学校在相关负责人上任时签订内部“任期经济责任书”、“任期任务书”或者在“聘任书”中明确其任期任务。以这种方法确定的目标经济责任,可以根据学校总体的发展规划,将任务细分到各个责任人,同时给予相应的资源,将受托经济责任具体化。以目前干部管理的现状来说,这几种目标经济责任的确定形式都是可行的,能作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仍然不能完全反映其经济责任,必须在此基础上从其行为责任和报告责任两方面加以完善,其受托责任的内容应包含资产保全性责任、经营责任、廉洁自律责任、社会责任及相应的责任履行情况报告。

(三)充实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是绩效审计的人格化,因此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停留在合规性、合法性审计层面,应增加效益性的审计内容,而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应有所侧重,如:院系等单位的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单纯审核其预决算情况,不能简单地评价其经费使用是否超支,经费的使用是否合规,而应更多地考虑其教育服务产出及社会效益,并对投入产出进行效益分析;职能部门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重点是预决算执行情况,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是否存在损失浪费以及经济决策是否合规;后勤实体、校办产业等企业性质的单位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则相对简单,可以以企业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重点审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经营成果、重大经济决策及效益、内部控制等。

(四)规范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笔者认为,短期内很难制定出统一的高等院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高校内部经济责任较复杂,既涉及企业性质单位又涉及事业单位性质的单位,其评价内容完全不同,企业绩效评价相对简单但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而涉及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等评价难度则更大;其次,缺少制定高等院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主体,财政部、审计署在行政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之前,为高等院校制定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是不可能的,而教育部及内审协会等要制定完善的指标体系难度也非常大。

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对外部审计而言,是其遇到的最大难题。但是,对于内部审计而言影响并没有外部审计大,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可以知道其审计报告主要作用是解除责任人的内部受托经济责任,不具有外部鉴证作用。另外,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只需要关注重要的指标,不需要面面俱到,建立一个复杂的评价体系是没有必要的,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笔者认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制定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重要性。所谓的重要性是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的相关性,相关程度越高则越重要。因此指标选择应有所侧重,重点反映与学校整体发展相关的指标,如收入增长率、收支结余率、教师人均科研经费、师生比率等。(2)客观性。客观性是指审计评价应以事实说话,以数据说话,因此评价指标应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对于经营情况评价,应考虑量化指标,增加审计的可信性,降低审计风险;对于内部控制情况、廉洁自律情况则可以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3)相关性。评价指标应与被审计领导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相对应,应根据被审计领导所在单位的性质确定审计评价指标,如:企业性单位主要以财务指标为主,重点评价其盈利能力、资产状况、债务风险、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等;而院系、职能部门等事业单位的领导,其审计评价指标更应关注其服务产出及社会效益。(4)可比性。内部相同性质的单位负责人其评价指标应该具有可比性;内部与外部相同性质单位指标应有可比性;同一单位前后任领导评价指标应具有可比性。

(五)完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信息来源

经济责任审计的前提是被审计人对其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报告,经济责任履行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经营活动报告、经营目标报告、环境保护报告、廉洁自律报告等。其中财务报告是审计最重要信息来源,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首次引入受托责任观,相应的新高等院校财务制度也进行了较大的改动,比如:提出了绩效评价的要求;引入了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增加了成本费用管理,要求开展学校、院系和专业的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等核算工作等。这些改进都可以反映出受托责任对高校财务信息的要求,如顺利执行,将丰富高校财务报表的内容,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参考文献】

[1]蔡春,陈晓媛.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作用及未来发展之研究[J].审计研究,2007(1):12-16.

[2]李晓广.论当代中国权力监督体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1):41-44.

[3]崔燕.高校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

经济责任审计思路篇3

【关键词】高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策略

近年来,绩效审计受到各级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的重视。国家审计署在《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开展绩效审计的要求。随后,教育部办公厅提出结合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积极开展绩效审计的指标。高等教育的内部审计监管部门提供上述要求的目的在于从管理、决策等方面入手查找缺乏有关经济效益的突出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推动高校及高等教育监管部门逐步形成绩效管理机制。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绩效审计思路已成为当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新尝试和新趋势。

一、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绩效审计思路的必要性

1.运用绩效审计思路提高审计质量

高校审计人员在惯性的审计思路中容易把审计的重点放在财务信息分析和财政资金使用有无违法上,重点评价会计经济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却忽略了考查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绩效和效果。运用绩效审计思路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能够使审计人员在夯实对被审计人员任职期间经济事项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审查的同时,又密切关注被审计人员在重大决策、内部控制、专项投资、预决算编制和执行等方面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经济责任,从而避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片面性,也使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绩效责任履行情况得到更为完整和全面的评价。

2.运用绩效审计思路优化审计结果

高校审计评价普遍存在缺乏统一评价标准、责任界定难度大等问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不易量化,难以对被审计领导干部进行综合、全面评价。将绩效审计思路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中,高校审计人员可逐步科学合理量化审计证据,提供更加客观、合理的审计评价;同时,高校党委和组织部门在进行人事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等决策时,也可以适当参考绩经过量化的审计结果。

3.运用绩效审计思路强化干部履职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针对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运用绩效审计思路就是要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目标与绩效审计中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相呼应。运用绩效审计思路,一方面有利于强化高校领导干部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重视,增强领导干部成本效益意识,从思想上促进领导干部积极履行绩效责任,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另一方面有利于强化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减少因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当造成的损失和浪费,避免有国资产的流失。

4.运用绩效审计思路提高治校水平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采用国际通行惯例,于2012年对7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投入与产出情况进行评价,发现投入与产出的绝对评价得分与绩效评价得分不存在关联性,表明单纯依据传统的绝对评价方法难以对高校的投入与产出实际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绩效审计思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绩效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查,有助于从客观实际角度剖析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部门的运行情况,发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改进建议;同时,绩效审计中对效益及效率的考量有利于促进学校和部门合理配置资源,加强高校内部管理,降低办学成本,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二、高校经济责任中运用绩效审计思路的难点

我国高校绩效审计起步较晚,大部分的高校审计工作仍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只有在基建专项资金中尝试以绩效审计方式对项目资金进行审计评价。近年来,各高校逐步尝试将绩效审计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当中,但在实践中绩效审计并未发挥其最大的效果,制约绩效审计实施的原因以及高校绩效审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缺乏运用绩效审计思路评价经济责任的意识

一方面,高校作为非盈利性的教育机构,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高校管理层业绩时,并未将绩效情况作为评价内容之一,对高校各部门各单位运行中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的重视程度不够,给绩效审计思路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的推行带来困难;另一方面,绩效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理念,更强调的是对财务信息以外的其他综合信息的分析,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需要熟练掌握财会相关专业理论,而且还需要对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非财会专业学科知识也有所涉猎,但由于审计人员多为财会专业出身,对非财会专业学科理论的学习不够重视,导致审计人员在运用绩效审计思路进行审计判断时,因缺乏相关知识无法进行准确判断。

2.缺乏符合高校实际的经济责任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主要为学校任命或聘任的系、部、处、馆、所、工会、团委及校办企业等负有经济责任的领导干部。由于各单位和部门负有的职责不同,影响被审计单位绩效的因素也不同,要制定统一的指标标准有难度。同时,高校绩效审计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社会效益,而审计人员很难从客观角度对社会效益进行评价,使得高校绩效审计评价具有主观性、模糊性的特点。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建立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难度较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审计人员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对绩效审计思路的运用。

经济责任审计思路篇4

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保障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廉政建设,预防违法违规行为发生的重要措施。1999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此前,铁道部了《铁路企业厂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这两个文件,是铁路企业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法规依据。铁路企业为适应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将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日常审计工作的重要项目。正如国家审计署李金华审计长所指出的:“经济责任审计成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铁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铁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量大、范围广、内容复杂,涉及铁路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的真实性、经营指标完成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财经法纪遵守情况,以及经济效益情况等多方面。但以下几项是在铁路企业审计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1)资产账实不符。如:更新改造支出形成的固定资产,长期挂账不验收转列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工程虚假验工计价;债权不及时清理,造成大量呆账、坏账。

(2)运输成本费用支出审计。运输成本费用审计要避免太“琐碎”,要着眼于成本结构优化、成本(资金)投入与运输生产任务相匹配。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体制的原因,有的单位追求过多的设备,从而增加了设备使用的成本负担;有的单位以大修代替维修,或以加强维修代替大修,影响了资金的正确使用和设备的正常使用;有的单位通过多经、集经承包和层层转包本应由运输主业完成的大修、维修项目,甚至承包给外单位、个体户。这些做法,都直接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费用负担,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工资管理问题。如:违反规定提列工资,不通过“应付工资”科目发放工资和发放不统计。

(4)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一个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形同虚设,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收支活动是难以有序进行的。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防护性审计,是加强铁路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5)联系生产实际,发现经济效益增长亮点,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审计人员要下功夫熟悉、研究铁路企业生产业务流程。铁路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点是很多的。如:机车车辆单位开拓机车车辆简易厂修(段做大修)能力;供电单位降低机车牵引供电、企业供电电损率;供水单位保证生产生活用水收费完整;供热单位保证生产生活集中供热收费完整;物资供应单位降低物资采购成本;运营单位压缩汽车运用维修费用和电话费用;车务单位客货运输收入的堵漏保收等,都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点。

2、铁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完善

目前铁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着传统的“财检+评议”模式的缺陷。如果不摒弃这种审计思路与方法的狭仄,经济责任审计的预期效果就难以发挥出来。2000年6月,国务院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重新修订了会计要素的定义,财政部陆续了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审计如还抱着过去的财务收支审计的旧观念、旧做法,就适应不了会计工作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需要。

搞好经济责任审计,要把经常性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经济责任审计要以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审计为基础。为了完善铁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

(1)严格履行审计程度。严格履行审计程序是落实审计内容的有力保证,只有全面履行审计程序,才能完成计划的审计项目内容。为此,需要制定周密的审计方案,保证必需的外勤工作时间。

(2)制定铁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专用工作表格。审计工作表格能起到规范外勤审计业务、引导审计人员工作思路和方便操作的作用,便于对资产负债损益和内部控制制度等审计项目的操作。现在使用的对问题的“审计工作底稿”,不能适应各种审计项目的需要。在这方面,内部审计是相对滞后的,可借鉴Cpa审计经验,对所有会计科目都进行审计复核并作出工作记录。

经济责任审计思路篇5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策

一、前言

铁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对各铁路局、站段等单位负责人在其单位所任期期间收入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支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资金运用、管理和资产安全情况,单位有关经营活动和重大经营决策情况,任职期间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负责人遵守有关廉政规定的情况、前任负责人遗留问题的处理情况,负责人任职期末重大未完事项的情况、其他管理及执行财经法纪方面的情况进行审计。同时随着《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颁布施行,也为铁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规范审计行为、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和落实铁路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铁路企业目前的经济责任审计也还存在独立性不强、特点不突出、成果运用不够、方法手段单一、各部门配合协调不够等问题与不足。

二、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审计的独立性不强

铁路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各铁路局、基层站段和多经企业负责人实施的经济责任审计。铁路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各铁路局下设的一个综合业务部门,内部审计要服从铁路局的生产经营大局,跟外部审计比较起来,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内部审计有着天然的缺陷,审计的独立性较弱。同时在日常审计中,我们的审计人员大多是原基层站段的财务人员,从事审计的人员与被审计人员接触多,甚至还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样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就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审计的监督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审计力量不足

审计人员的数量与铁路企业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各个铁路局决算单位多,规模小的铁路局其下属单位也有四五十个,而相应的审计力量明显不足,我们的审计人员一般也只有二三十个。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铁路企业负责人调动频繁,内部审计部门就要进行大量的经济责任审计,但同时我们的内部审计部门还面临着一年一度的经营业绩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专项资金审计、专项审计调查、建设资金审计等常规审计任务,这样当各审计事项交织在一起时,审计事项多、审计人力量不足等状况就尤为突出。

(三)审计内容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铁路行业还没有完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落实市场主体地位,体制陈旧,生产缺少活力等问题较为突出。各铁路局与各站段的经营目标有时不尽相同,有可能还存在冲突。在日常的审计中,总会发现一些企业从局部利益出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不顾及到全局的利益,没有从铁路行业的整体发展来考虑问题,处理事情。长期以往将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但这些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内部审计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却显得无能为力。同时我们的经济责任审计既应包括真实性、合法性的监督,还应注重对负责人任职期间绩效的审计。这些内容应该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内容,然而目前的经济责任审计还仅仅局限于收入和支出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负责人执行国家经济政策情况、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负责人遵纪守法及个人廉洁自律等情况。这种审计模式虽然强化了传统的审计监督功能,却忽略了对负责人任职期间绩效的审计。

(四)审计成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目前,铁路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包含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而离任审计是企业负责人离职或调动后才由人事组织部门委托进行的,企业负责人已进入到新的工作岗位,审计成果对负责人的影响较小,这样使离任审计工作往往流于形式。人事组织部门在审计之前对负责人的提拔任用与审计机构在负责人提拔任用后的审计无可避免地形成了矛盾,审计本身的重要性能降低了,我们内部审计成果的开发利用就变得无足轻重了,审计结果就得不到很好的运用和执行。同时在目前铁路企业这种用人模式下,一些离任者到其他单位继续任职或提拔晋升,这样我们的内部审计人员在心理上便有了顾虑,不能恰如其分地评价被审计人员的功过是非,严重影响了审计的权威,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职能及成果的运用。

(五)企业内部各部门协调不够

根据审计工作规则的规定,审计工作的开展和成果的运用应由纪委、财务、人事、审计等部门联合组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小组。但在实际工作中,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前,各部门的审前协调会往往不能召开。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发现了新问题,由于内部审计职能和手段的限制,不能更深入的进行调查取证,因为负责人已经调走或提拔,都怕得罪人,做好人的思想比较严重,不能得到其他部门的积极配合。在审计结果出来后,由于其结果的影响有限,审计处理处罚力度不够,也存在着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积极性不高。

(六)审计人员的业务技能有待提高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铁路建设的投资特别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铁路建设的投资,生产部门将不断有所增加,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都将是我们审计部门的工作重点,目前我局审计人员大多由会计、审计人员组成,专业结构相对单一,缺少电务、机务、建设等专业审计人员。此外,按照国家财政部和铁路总公司部署,2015年1月1日起,铁路运输企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这是铁路会计核算制度的重大改革。审计人员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准确把握好新政策给我们铁路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新变化,在依法合规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好新政策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减少企业的短期行为,切实发挥好审计工作监督和服务的职能,是我们审计人员面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审计独立性

为了使经济责任审计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的内部审计机构应成立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部门。其审计工作直接对主管局领导负责。提高审计工作及人员的独立性。一是各铁路局主管审计部门的领导要亲自抓,对于审计人员发现的问题,如遇到被审单位不配合审计工作,使审计问题不能有效查清、查实时,这时领导要及时跟进,支持审计工作。二是当遇到其他审计任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冲突时,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各个审计事项,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合理安排审计人员,统筹审计力量。必要时,要及时与上级审计机构沟通,取得上级部门的支持。

(二)转变审计理念,拓展审计范围

铁路是中央直属企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关系到国计民生。一是以绩效为目标,拓展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以资金、资产为主线,围绕大修支出、业务外包、机客车能耗、物资采购增值税抵扣、非生产性支出和资金资产安全、效率等重点事项,寻找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大力开展以绩效为目标的经济责任审计,以实现增收节支、提高效率的生产经营目标、评价企业的经营结果,促进企业最大限度挖掘增收节支潜力,提高经营管理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我们应重点加强对企业债权管理、资产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的审计,为企业建立健全债权管理长效机制提供审计监督保障。密切关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项目和资金,如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局工会“三不让”承诺专项资金和社保处补充医疗保险专项资金收支情况的审计等,重点揭示和纠正损害职工切身利益的行为,维护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三是加大审计监督力度,规范非运输企业负责人的经营行为。在铁路局落实市场主体地位,加大企业经营自的新形势下,审计监督要坚持以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为准绳,加大对非运输企业的审计监督力度,日常审计过程中抓住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主要风险点,进一步加强对资金安全、商贸经营、房产出租及工程项目等方面的审计,规范经营行为,防范经营风险。四是铁路企业是由各个基层站段等组成的庞大的联合体,运输任务的完成,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所以,进行铁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时,必须考虑整体效益和局部效益的关系,要根据不同部门的生产经营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查,全面评价企业生产经营成果,促使企业整体效益不断提高。

(三)加大成果的运用,提高审计作用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我们应加强对基层单位的经营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增收节支完成情况、内部控制管理情况、资金运用管理和资产安全情况、遵守财经法纪情况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该通报的通报、该处罚的处罚,通过严格考核以及对典型问题的查处,起到应有的教育警示作用。同时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查找产生问题的原因,从管理制度上提出有针对性、建设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达到帮助被审计单位提升管理水平的效果。同时抓住“责任落实”这个核心,客观评价其任期经营业绩完成情况、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和廉洁自律等情况。

(四)抓好部门配合,形成整体联动机制

铁路局审计部门发挥好审计监督牵头部门的作用,加强与柳州机车车辆厂审计处、多元集团审计部及沿海铁路公司审计部门的沟通联系,在审计工作中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做到全局范围审计监督不缺位、无死角,确保生产经营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局里面各个职能及综合部门应积极配合参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纠正违规违纪行为,维护财经纪律和法规制度的严肃性。

(五)落实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促进审计工作职能转型

当前铁路企业正在加紧实施落实市场主体地位,面临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的新形势,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将从以往的注重“真实性、合法性”监督型审计向“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监督服务型审计转变。审计工作在查找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服务功能的拓展,在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问题、促进财务规范化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上充分发挥审计监督服务职能。

(六)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一是铁路总公司审计和考核局应加强对各个路局的审计人员和审计业务尤其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指导,要适当加强各个局审计人员的业务交流,树典型,学先进。这样各个局在交流与学习中找出本单位的差距与不足,使审计业务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二是各个局的审计部门要重视审计业务知识的不断更新,目前审计人员的培训机会太少,基本上只有两年一次跟随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学习,没有针对审计行业的专业培训,知识不能及时更新。所以,内部审计部门可定期让大家集中学习或让一些有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专家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等。

参考文献

(1)陈思维、王令金、王晓震,2002:经济效益审计[Z],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管劲松等,2003:审计风险管理[Z],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3)王光远,刘霞。2009:关于《效率性审计准则》的解析[J],中国内部审计,p

(4)杨文丽,2008:试论建立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J],商业经济

经济责任审计思路篇6

《意见》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认真学习贯彻《规定》及其贯彻实施意见,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促进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切实依法履行经济职责,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全力服务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同时,为适应新形势对经济责任审计提出的新要求,将工作思路调整为“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提高质量、深化发展”。

《意见》强调,各级审计机关要充分认识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履行职责。同时,要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在计划制定、组织实施、信息共享、结果利用等关键环节的职能作用,形成审前共商、审中协作、审后运用的整体合力。同时,要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包括实行分类管理、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单位和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审计、加大任中审计比重。

根据《规定》要求,《意见》还进一步明确了不同类别领导干部的审计内容,提出了地方各级党委主要领导干部、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党政工作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重点审计内容。地方各级党委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可以侧重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贯彻执行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措施制定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以及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情况等。地方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可以侧重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贯彻执行中央、上级党委和政府、本级党委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重大经济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本地区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债务的举借、管理和使用情况,重大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对直接分管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以及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情况等。同时,鼓励各级审计机关按照《规定》的要求,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不同类别、不同级次、不同岗位性质、不同地域特点领导干部的具体审计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思路篇7

【关键词】铁路内部审计作用发展

一、铁路内部审计的范围延伸

现代内部审计在审核、评价财会工作的同时,着重向管理方向延伸。拓展铁路内部审计范围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与铁路企业管理的逻辑必然与现实需要,铁路内部审计包括财务收支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检查和评价铁路部门、铁路单位财政与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性与合规性,着重检查这些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方针政策和法规,是否符合铁路有关规章制度要求,是否有虚假,并检查和评价铁路单位各种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鉴证账款是否相符;建设项目审计: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由众多工程项目组成,建设项目审计是对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有效的监督手段;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的产物,包括经济合同审计、资产经营责任制审计、离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对铁路单位或项目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效益优劣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提出意见,以促进改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内部控制评审是铁路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评价铁路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从而为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提出建议。

二、铁路内部审计的作用分析

铁路走向市场以及在铁路内部引入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以及铁路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铁路运输业经济效益由长期盈余变为多年低迷,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与产业特性等客观因素,但缺乏高效的“免疫系统”(内部审计监督)也是导致其效益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性要求市场主体具有高效的内部约束和监督机制,相应,铁路走向市场强化内部审计监督是其必然选择。

随着铁道部深化改革,全面推行资产经营责任制,这是促进铁路发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举措,审计监督成为其必要组成部分。铁路内部审计是铁路内部为检查和评价其活动和为铁路服务而建立的一种经济监督与独立评价系统。一方面,铁道部部门内部审计通过对下属铁路企业的绩效评价,开展事前、事中与事后审计,建立起资产运行过程中的预警机制以及经营动态信息的反馈机制,以保障铁路国有资本的安全与完整、保值与增值;另一方面,随着铁路内部市场机制的引入以及产权关系的进一步理顺,铁路企业强化了资产增值的内在压力,加强单位内部审计监督的需求上升,其重要性也日渐突出。

铁道部确立的“网运分离”改革方向,目的在于达到政企分开、企业重构以及在铁路内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铁路企业的公司化改造、资产重组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客观上要求高效的绩效考核、评价、信息反馈与内部监督体系以及需要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鉴证与评价。

三、铁路内部审计的发展要求

目前运输方式的多元化,使得运输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连续几年的亏损使资金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资金筹措、资金运转更加困难。这也给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审计部门必须围绕铁路运输的中心工作,把握大局,突出重点,精心组织,努力工作,为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增收节支,扭亏为盈,确保实现经营目标作出贡献。为此,审计部门应作好以下工作:

1.强化审计监督,搞好财务收支审计

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过程中,审计部门要针对目前许多单位在经营中存在的“四乱一散”问题,加大执法力度,强化财务收支审计,促进规范经营和科学管理。既要重视对各单位的审计,也要加强对各单位所属科室车间与班组平时的检查、监控。完善分局下属各单位聘任兼职审计员工作制度,兼职审计员要利用熟悉本单位情况的优势,加强对科室车间与班组执行财经纪律的监控;分局审计部门在加强对兼职审计员工作的指导和联络的同时,集中力量,对个别亏损严重、特别是因经营管理造成亏损的单位,进行重点审计解剖、分析。对严重违反财经纪律,截留收入,乱发劳务费,侵吞国家财产等问题,查清事实,严肃处理。

2.促进经营责任制落实,坚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厂长(站、段长)任期经济责任是企业经营责任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厂长(站、段长)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厂(站、段)长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着重在任期目标的完成,财务收支的合规、合法等方面进行审计,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分清责任,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拓宽审计领域,加强对新的经济现象的审计调查

在铁路企业面向市场,拓宽市场,参与竞争,强化营销的过程中,一些新的经济现象、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出现,成为企业的热点问题,如:养老保险基金、住房基金、医疗改革基金、对外联营投资等。审计部门要抓住重点,进行专项审计或专项审计调查,履行监督职责,保证专项资金的专项用途。

4.开展多元审计,促进多种经营健康发展

为了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多种经营近年来有了较大发展,为铁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在经营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如:部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薄弱,漏洞较多,对外投资草率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等。由此,审计部门除对这些单位进行财务收支审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重点帮助经营单位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吴允佳.关于内部审计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作用的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5).

经济责任审计思路篇8

【关键词】铁路企业国有铁路

一、必须牢固树立防范审计风险意识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对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人员通过对其所在站段或单位(多元企业)的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方面审计后,发表了不正确或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对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做出了错误评价,导致审计结果出现失误,严重的可能导致行政复议和诉讼案件发生。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时间跨度较长,情况错综复杂,对经营事实的认识和所发现问题的定性都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较大。这就要求铁路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审计风险,避免行政复议和诉讼案件的发生。

二、必须坚持实施承诺制度

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发现,由于被审计单位,尤其多元经营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业务水平较低,账务处理不规范,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不认真。加之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不健全;甚至一些单位出于某种目的或迫于指标压力时,容易粉饰、虚夸业绩。如很常见的“领导成本”、“领导利润”等,这些舞弊行为或管理上的薄弱环节,给审计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极易形成审计风险。我们在对铁路多元经营企业的审计实践中,坚持执行审计承诺制度,分清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同时,在财务审计或专项审计过程中,关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并针对其薄弱环节及时加以纠正,督促其整改,促进被审计单位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对出具虚假、违法承诺的单位和个人既要追究法律责任,又要承担经济责任,使实行审计承诺制真正对被审计单位起到威慑作用,从而减少审计风险。这样,在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必须坚持审计谈话制度

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涉及到资产、负债、损益的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效果检查、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和资产保值增值、个人廉洁自律表现评价等的诸多方面。由于审计手段,特别是铁路内部审计的局限性,有的问题若无一定的线索,也较难用审计手段深入查证,如受贿索贿、收受回扣、个人廉政等问题,必须由有关执法执纪部门运用特殊手段进行审计,才能查清。为了防范这些潜在的审计风险,进点审计后,一方面通过查帐收集审计证据,另一方面通过座谈和咨询等形式分别听取离任人、接任人和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代表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和情况反映,并作好记录。对属于审计范围的事项要通过查帐进行核实,必要时外调取证,一查到底;对不属于审计范围的事项要向有关人员作出解释说明。这种把查帐与审计谈话有机结合起来的审计方式,还有助于了解单位的真实家底和被审计对象执行财经纪律和廉政情况,大大降低审计风险。

四、必须严格审计作业过程的控制

由于铁路内部审计人员少,任务重,在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审查期限上一般以离任者近一年的财务收支、资产负债及损益等作为重点内容和范围,其它年度仅作为抽审的范畴。这样做容易使任期内的所有经济往来或漏审或审的不深不透,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不完整,评价依据不充分,增大审计风险。再加上铁路内部审计人员自身能力的限制,对某一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所难免。因此,为确保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必须强化实施过程的控制。首先,要严格执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规范和健全行之有效的审计复核体系;其次,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按照审计准则和办法的有关要求,获取直接、有效、确凿的审计证据,然后根据取得的审计证据编制观点明确、条理清楚、格式规范、手续完备、有理有据的审计工作底稿;同时,要求参加经济责任项目的审计人员要真实、完整地做好审计记录和工作小节。其次是严格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不能强调时间紧、任务重就简化审计程序,杜绝漏审或审的不深不透等事项。

五、必须严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关

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检查评价领导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职责、遵纪守法情况,为组织、人事部门任用干部提供依据,促进干部管理制度的完善。因而,它使审计工作产生了质的飞跃,从经济领域渗透到了政治领域,直接服务于组织人事管理,其审计的结果将直接关系到领导个人形象乃至政治生命。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是审计监督活动的“产品”,是实施审计后,对领导人员做出审计评价的书面文件,是审计风险的最终载体。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尤其是撰写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尤为重要,也是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灵魂”。因此,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和结果报告,要坚持以审计工作底稿为基础,以审计证据为依据的原则,对实施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以及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应在报告中进行评价;审计结果报告措辞要严密,评价要准确,做到“四忌”、“四要”,既。一忌感情用事、主观武断,要客观公正;二忌空洞无物、言过其实,要力求具体、恰如其分;三忌界限不清、责任不明,要实事求是、是非分明;四忌超越范围,要依规办事,避免审计评价失真或“语误”所产生的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思路篇9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经济责任审计理念

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不断创新经济责任审计理念,以此来指导工作和实践,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我们认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责任审计理念,主要体现在四种意识的强化上:一是大局意识。要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置于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局中来思考和谋划;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根本目标;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找准审计定位,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思路,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二是发展意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质就是要促进发展、保障发展、服务发展。要着重在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思路推动发展上出好主意、在用科学发展观的标准和要求检验发展上当好参谋、在运用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举措和提升发展水平上当好助手。三是服务意识。经济责任审计要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努力实现由审计具体经济责任人(领导干部)向善于谋全局、当高参转变;由满足于做好眼前审计项目工作向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积极做好超前服务转变,不断拓展经济责任审计服务层面,提高服务水平。四是创新意识。经济责任审计本身就是审计工作创新的结果。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也依赖于进一步的创新。要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创新,不断破解工作难题;要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创新、业务创新、管理创新上下功夫,有新作为;要实现由单一的财政财务收支为主的传统型经济责任审计向以财政财务收支和绩效评价相结合为基础的具有现代审计特征的经济责任审计逐步转型,积极探索科学发展观执政治国环境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新路子和新方法。

二、改进业务管理,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水平

一要改进审计计划管理。我们对市、县两级2006年、2007年经济责任计划管理方式进行了调查,发现11个设区市只有宜春是每年年初由市委、市政府下达审计指令,确定审计项目计划。99个县(市、区)中由党委、政府下达审计指令或由组织部门一次性长期委托、审计机关自行安排的只有13个县(市、区),由审计机关与有关部门协商确定的只有6个,其余80%都是临时委托的,很多是大批量集中委托,这必然造成审计走过场。所以要建立以审计计划管理为龙头的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业务管理体系,否则审计风险无法防范,审计质量无法确保。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由无计划逐步到有计划。这需要审计机关加强与有关部门事先的沟通、协调,争取在排定审计机关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能先确定一部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数量;第二步是由临时计划到长期计划。这主要依靠增加党委、政府下达审计指令项目的数量,或者有关部门增加一次性长期委托项目的数量;第三步是由被动计划到主动计划。这主要依靠大力推行任中审计,压缩审计时段,均衡审计工作量,实现监督关口前移。改进计划管理,还必须改进审计对象的管理。在审计对象的选择上,也要坚持抓重点的原则。可以尝试学习广东的审计对象分类管理办法,在审计制度广泛覆盖的前提下,按照领导干部所在岗位重要性程度、履行经济责任大小、掌管使用财政性资金和国有资产数量多少等适度分类,从而确定重点审计对象和一般性审计对象区别对待,在工作重心上有所侧重。

二要深化审计内容。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财政财务收支人格化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上,更要重点关注领导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具体行使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政策执行权和监督权的情况,引导和促进领导干部更好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深化审计内容,着重关注领导干部履行职责中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如就业、社会保障、房地产开发、城镇拆迁补偿、企业改制、教育收费等;要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深化审计内容,着重关注影响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问题。如土地转让、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要围绕“五个统筹”的根本方法深化审计内容,着重关注领导干部在把握全局、搞好统筹兼顾上的理解力、执行力和操作力问题。当然,深化审计内容并不要求每个审计项目、每次审计都面面俱到,任何时候都要根据现实的审计力量和工作要求,做到突出重点,确保审计质量。

三要改进审计方法。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在审计方法上有很多相通之处,但也有很多独特之处,而且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方法也必须不断创新和改进。要实现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财政决算审计、行政事业审计、投资审计、企业审计等其他专业审计相结合,做到在做其他专业审计时,带着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路,为以后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积累经验,打好基础,同时要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广泛运用其他专业审计的成果,争取做到事半功倍;要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广泛运用专项审计调查的方法,适度简化审计程序,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要充分发挥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的特殊作用,化解工作阻力,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要提升审计技术,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广泛引入计算机开展辅助审计,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技术含量。

四要改进审计评价。经济责任审计难就难在审计评价上。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审计机关目前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上主要存在四大问题:一是规避责任;二是责任不清;三是责任笼统;四是表述不准。究其根源,主要在于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下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没有明确、系统的考核指标和指标体系。但是这种情况正在得以逐步改变。中组部下发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去年我省率先在全国出台了注重实绩、本质、民意和操作性的考核市县政府的“六大考评体系”,该考评体系由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社会稳定、民生工程、政务环境六方面50多个具体指标组成,从而使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这其中,有很多指标可供经济责任审计作评价借鉴之用。要通过不断改进审计评价指标设置,逐步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客观、公正地分析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促进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五要控制审计质量。审计质量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要特别重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控制问题,逐步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切实防范审计风险。我们认为,当前仍然要坚持能审什么审什么、审计什么评价什么的原则,不能无限度地放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外延。要研究怎样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控制办法,因为经济责任审计有很多的特殊性,在法理依据和审计程序、内容、方法、要求、报告等方面与其他专业审计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就其广度而言,已经涵盖了其他专业审计,所以切忌照搬照套其他专业审计中使用的质量控制“一百条”规定。当然,其他专业审计中已经实践并且证明是成熟有效的控制环节、控制点等,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中还是可以借鉴、参考的。

三、抓好整改督查,扩大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

干部监督管理主管部门在考核评价、提拔任用干部时,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重要参考依据,仅仅是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要高度重视被审计单位纠正、整改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审计结果反馈和整改督查工作机制,有效督促、检查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整改,切实纠正存在的问题;要在审计中始终坚持对领导干部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正确履行经济责任进行指导、帮助、教育;要对审计资料进行深入、全面挖掘,注意进行综合分析,在向委托部门提交审计结果报告之外,多向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有真实情况、有原因分析、有改进对策的审计建议和信息;要逐步扩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透明度,尝试进行审计公告,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的结合。

四、整合审计力量资源,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思路篇10

一、江苏两市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做法和特点

江苏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一向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近年信息化审计大格局下,江苏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改革和创新的力度非常大,使我们思想上受到了震动,我们认为扬州和镇江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主要有: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着力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性。

扬州和镇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均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印发的“三责联审”办法的要求开展和实施经济责任“三责联审”工作。“三责联审”是指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部门职能分工,由组织部门会同编制、审计等部门,同步联动实施党政领导干部选人用人责任审查、机构编制责任审核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扬州市审计局每年年初参与组织召开扬州市“三责联审”领导小组会议,会议研究确定该年度“三责联审”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总体思路和计划,同时将局、环保局、统计局三单位纳入党政“三责联审”工作领导小组和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三责联审”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规范操作规程,提升了审计质量,促进审计成果的运用,扩大了审计影响。

(二)创新审计理念和方法,着力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科学性。

扬州和镇江积极创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思路,打破以往的散点式审计模式,实现审计模式由单个项目向突出一个重点行业方向发展,实现结果运用从单一的、局部的作用向全行业、全系统的整体效能方向转变。扬州2013年度开展了对全市范围内10个开发区主要领导干部的行业性经济责任审计;镇江2013年度开展了对全市法院系统主要领导干部的行业性经济责任审计。开展全市统一一条线同步审计的方式,实现结果运用向全行业、全系统的整体效能方向转变,有效解决审计“盲区”,也更能揭示一些体制机制上的根本问题。

(三)关口前移,提升经济责任审计预防成效。

为提升经济责任审计成效,努力前移审计监督关口。扬州市在审计项目计划安排上逐步减少离任审计,重点做好任中审计。2013年扬州市接受组织部门委托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87个,任中审计项目47个,占比达54%,超过70%的县(市、区)任中审计比重达50%以上。一改以往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单纯由组织部门下达,审计部门被动执行的格局,改为每年年末由组织部门与审计局根据领导干部任职时间、任期表现情况、以前年度审计情况、有关部门和群众反映情况共同确定初步人选,避免了审计部门疲于审计而无成效的现象。

(四)构建数字化经济责任审计平台,以信息化手段管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扬州和镇江均构建了数字化经济责任审计平台,在oa内网上增添了经济责任审计模块,按照被审计对象资金量大小、领导干部岗位性质、经济责任复杂程度等,对被监督干部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审计对象分类管理数据库。分类时通过汇总干部基础信息、核查单位财政与预算资金量,将被审计对象分为a、B、C三大类,其分类原则是:a类为辖区范围内的党政主要领导,掌握重要经济决策权、执行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的关键部门、财政资金量大、下属单位多的部门(单位)领导以及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B类为掌握经济决策权、执行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的关键部门、财政资金量不大,下属单位少的部门(单位)领导;C类为财政资金主要用于日常办公的部门以及难以划入a、B类的其他单位主要负责人。在计划管理上:a类为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原则上任期内都要安排审计;B类实行任期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C类任中一般不安排审计,离任审计用逐步建立的交接制度代替。科学分类审计对象,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能有效解决审计监督与审计资源有限的矛盾,消除了以往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工作盲点,提高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针对性和防控性。

(五)建立健全等级评定制度,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扬州和镇江在完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和推行经济责任等级评定方面有些好的做法。扬州市下辖的扬中市由纪委、组织、监察、财政、人事、审计五家共同印发了《扬州市领导干部(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等级评定办法》,该办法明确了六项审计评价内容,分别为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执行国家经济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情况;重大经济、经营决策情况,内控制度情况;以及个人廉政情况。根据各项评价指标的考评结果确定等级评定的等次,等级评定共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次。

在等级评定程序上,先由审计部门业务会议提出等级评定初步建议,并征求市纪委、市委组织部意见后向市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汇报;其次,由市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进行分析评价,讨论评定等级;再次,由市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成员(市长、常务副市长等人员参加)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实行票决等级;最后,将等级评定结果由市委组织部、市纪委、市审计局三个部门共同向被审计领导干部个别反馈或集体反馈。等级评为优秀的正常任用,也可推荐提拔任用和表彰奖励;等级评为良好的正常任用,也可由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针对存在的问题确定是否对其谈话;等级评为一般的可不影响任用,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纪委、审计局参与,对被审计单位主要领导和涉及问题的领导干部进行提醒谈话,领导干部本人不得参加市内先进评选,一般不提拔或轮岗担任重要岗位的领导职务;等级评为较差的按干部管理权限由市委或市政府分管领导对被审计单位主要领导和涉及问题的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或者予以轮岗处理,领导干部本人不得参加市内先进评选。

二、通过学习和交流,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学习和贯彻中办、国办《新规定》。

1.认真学习,大力宣传。有计划地组织审计干部学习,采取专题研讨、全员培训等多种形式,使审计人员领会《规定》精神实质,明确任务要求,将思想进一步统一到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上来。扩大学习宣传范围,利用网络、报刊等形式,大力宣传《新规定》,形成学《新规定》、用《新规定》的良好氛围。

2.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合力。为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按照中办、国办的《新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建议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纪委、组织、监察、审计、人保等部门组成。落实好联席会议办公室机构设置,并与审计局内设的经济责任审计机构合署办公事宜,这是贯彻和落实中办、国办《新规定》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明确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逐步形成审前共商、审中协助、审后运用的整体合力,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这对于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逐步建立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结合、“上下一条线”审计的新模式,把经济责任审计推向深入。

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新模式,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转型。创新工作思路,建议建立领导干部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每年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逐步按照以任中为主,离任相辅的审计模式。以利于有关部门在干部监督管理等工作中,能及时利用审计结果考核和任用干部。同时还可以探索性的开展部分重点部门、重要岗位的“上下一条线”同步审计,实现结果运用向全行业、全系统的整体效能方向转变,有效解决审计“盲区”,也更能揭示一些体制机制上的根本问题。

(三)进一步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新架构和新方法。

在将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相结合的同时,充分发挥经济责任联系会议的作用,充分利用联系会议成员单位的专业力量,可以邀请编办、环保、国土等部门加入经济责任审计组中,对专门领域匹配专业人才,各负其责,全面提升经责结果质量,扩大经济责任审计影响力,同时也能有效的降低审计风险。

(四)构建数字平台,提升审计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