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的审美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00:41

美术的审美特征篇1

具体而言,美术的审美特征,可以分为以下三大层面行解读。“美术”一词,又称为“造型艺术”,可见造型性是美术的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所谓“造型性”,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出欣赏者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例如绘画,就用线条、色彩等艺术语言,在二维空间(平面)里塑造形象:书法也是在二维空间(平面)运用笔墨、布白、结构、章法等艺术语言,塑造文字形象,表现神采、气韵;摄影也用影调、色调、构图等艺术语言,同样在二维(平面)空间塑造艺术形象;雕塑则用泥、石、木、金属等材料,在三维(立体)空间塑造形象。所有的造型艺术,无不通过具体形象的造型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基本手段和基本审美特征。

美术的造型审美特征,要求美术家要注意观察生活,善于捕捉生动感人的人物或事物的外部特征,在此基础上,以表现人物或事物的外形为自己的特长,并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成功的典范: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又如我国清末画家任颐,就有惊人的形象观察力、记忆力、表现力,在他年仅10岁时,一次他单独在家,适逢父亲的一个朋友来访,因见不到任颐父亲,便很快告辞,任颐就用纸笔把来客的模样画下来,他父亲归家看到画后,立刻认出了来访者是谁。造型性作为美术的审美特征,至关重要。

美术的另一大审美特征,是它的永固性。

美术必须采用物质材料与艺术语言,将事物发展变化的瞬间固定下来,可以供人们多次、永久性欣赏,甚至流传百年千年。这些美术品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例如西班牙、法国等西方国家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史前时代的雕塑品《奥林多夫的裸女》、《持兽角杯的妇女》等,距今有上万年的历史。我国内蒙阴山地区发现的岩画,距今也有上万年的历史。

当然,世间的万物都是一分为二、辩证统一的整体。美术的永固性审美特征,是与它的瞬间性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美术作品是选取人物或事物的瞬间形态而被固定下来的,这就要求美术家以静显动、以不变显万变,善于寻找恰当的表现方式,在动静的交叉点上,抓住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某种瞬间形象,然后再将其固定下来。例如古希腊阿格桑德罗斯、波利多罗斯、阿塔诺多罗斯联合创作的雕塑作品《拉奥孔》,取材于古希腊诗歌《荷马史诗》中的故事。雕塑《拉奥孔》选择的恰恰是拉奥孔父子三人濒临死亡痛苦挣扎的最后一瞬的形象,表现出入物激情的顶点,达到了“寓动于静”、“寓瞬间于永固”的至高境地。又如我国画家罗中立创作的《父亲》,也选取了勤奋、慈祥的父亲的瞬间形象,创造出震撼人心的永恒的艺术形象。可见,永固性作为美术的审美特征,既是重要的,又是辩证的。

美术的基本特征是再现空间(平面或立体)形象,因此再现性自然也是美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美术家都十分注重再现生活中的形象,并以写生、速写作为素材的积累,这无疑都是正确的。

许多成功的美术作品,也的确以再现性为基本审美特征。例如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就再现了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神圣的历史瞬间,成为史诗性作品。又如摄影作品中《二次大战时的邱吉尔》、《》等,更凸显出美术作品再现性的审美特征。

当然,这种再现性也是与表现性辩证统一的,即通过再现性体现表现性内涵一表现美术家主观的思想、情感、意愿。正如德国美学家黑格尔所说:“艺术作品比起任何未经心灵渗透的自然产品要高一层。例如一幅风景画是根据艺术家的情感和识见描绘出来的,因此,这样出自心灵的作品就是要高于本来的自然风景。”例如我国国画中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就分别寄托了画家的情感、情操、志向、志趣,达到了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的完美结合。

美术的审美特征篇2

关键词:歌唱艺术审美特征

探寻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展示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美好感受,体现歌唱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需求,塑造感人的歌唱艺术形象,构筑理想的艺术境界,追求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对于歌唱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歌唱艺术审美的认识。

在音乐艺术中,歌唱的审美是歌唱者对歌唱艺术美的一种感受和体验。任何人对现实生活中美的生活、美的事物以及对美的艺术的欣赏都是一种审美活动。相比较之下,歌唱艺术在展示其审美功能的方法和形式上是极其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因为歌唱艺术美的构成法则,不仅在于歌唱审美的功能与价值上,而且还在于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从美学角度来看,无论西方美学强调音乐形式属性的“听觉艺术”、“情感艺术”,还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心声结合”与“心物结合”、“听觉——心觉”艺术,作为艺术审美对象,歌唱艺术其审美价值都存在于整个审美活动过程——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中。也就是说,声乐艺术作品不是离开主体独立存在的,它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其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审美的自由创造”。“它在本质上是一个问题,一句向起反应的心弦所说的话,一种向情感所发出的呼吁”。歌唱艺术正是这样一种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歌唱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生命升腾的展开形式,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形式”。歌唱艺术以它独有的魅力,从审美创造到精神愉悦,在广阔无垠的音响空间里,回荡着激情昂扬、细腻深情、如泣如诉、扣人心弦等美妙动听的声音。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像歌唱艺术一样,拥有如此众多的热爱者、参与者和审美从众者。这就要求在声乐作品的演唱中,必须渗透着歌唱者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歌唱者只有在歌唱时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作品之中,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审美感受和爱憎情感,通过歌唱形式全部呈现给听众,才能使听众从中得到美感和享受。

歌唱艺术作为人声音响的美,它是以文学作品的语言美、音乐作品的旋律美、歌唱的声腔美、表演动作的形态美和乐器的伴奏美为基本构成要素。在一般的音乐审美活动中,欣赏者是审美的主体,音乐是审美的客体,而在歌唱审美中,歌唱者扮演着审美主体的特殊角色,他既是一个优秀的审美者,同时又是美的声音的创造者,歌唱者只有具备高超的审美能力和歌唱水平,才能创造出美的歌唱声音,为听众提供美的审美音响材料,使听众获得美的享受。可见,歌唱艺术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是具有一定审美态度和超越意识的主体,在以某种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客体)的呼唤下,经过生理愉悦到精神愉悦乃至精神升华的心理感应过程。它包括了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因素,是美感经验的基础和出发点。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比如当你听到某一位歌唱家的歌声以后,在未听清楚歌词与旋律时,就已经被他那明亮清脆、悦耳动听的声音深深地感动了,当你听到某种不同的声音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有些声音会使人产生兴奋或轻松的感觉,有些声音会使人产生忧伤的感觉,有些声音仿佛使人感到微风拂面,十分美妙,并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激发我们对歌声美的感受。因此,研究和确立正确的歌唱审美观,形成正确的歌唱审美感受,对于一个歌唱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应当引起广大声乐教师和歌唱学习者的高度重视。

二、歌唱声音的审美特征。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学习歌唱的人,首先要充分认识歌唱声音审美的重要性,应当从一开始就要注意形成正确的声音审美感受。歌唱者对声音的审美感受,实际上是根据自己以往形成的听觉经验,依靠长期积累的声音形象,在内心构想出实际的艺术形象,并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实践证明,“如果单纯追求生理方面的感觉,歌唱的声音就会缺乏美感,似乎只是一些纯技巧性的肌肉声,是一种没有任何表现力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是毫无价值的,是不会打动人的心灵的,更不会使听众得到美的感受和享受。因此,歌唱者必须建立良好的声音美感。歌唱者只有把声乐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美好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歌声之中,他的歌唱才能具有美感,才能产生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打动听众的心弦。

笔者认为,对歌唱声音的审美,不能仅仅局限于听觉与情感方面,还要进一步从歌唱者的视觉、味觉、触觉等方面的美的感受上去把握。因为歌唱审美心理要通过想象和联想,它不仅要让耳朵听到美的声音,似乎还要让眼睛也能看到美的声音的色彩,让味觉感受到美的声音的味道,让触觉感受到美的声音的力度和分量。如通过视觉看到美丽的景色,感觉很好看,进而引发赏心悦目的美感感受和体验,然后再通过歌声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又如当你听了某一位歌唱家的演唱后评价说:“他的歌唱声音很甜美”等等。这说明人的感知系统的味觉器官对声音产生了美的感受,如同你通过味觉尝到了蜜糖一样,感觉很甜蜜,进而引发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再如当你听到“她的声音很柔和、细腻、富有弹性”等等。这种评价是来自人的触觉器官对歌声的一种审美感受。无论那一种感官的审美感受,就其实质来说,都是对声音的审美评价。声音美感的构建和培养除了声乐教师的悉心指导之外,主要应通过歌唱者自己的心理感觉去细心体会和领悟,应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体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感受和体验声音的美感。虽然说人体各种感知觉器官是来自大脑的不同反应,但在歌唱艺术审美中,各种感官却可以打通,交互作用,即产生文学上所说的“通感”现象。所以说,歌唱者的声音审美应该是“通感”现象的产物。如当你看到白色和听到明朗的声音时,会感到一种淡雅、纯洁的情绪和情感;看到黄色和听到明亮的声音时,使人产生活跃、欢快的情绪和情感;抚摸柔软的物品和听到轻柔的声音时,使人产生柔和、细腻的感觉等等。

在歌唱声音的审美中,对歌唱声音的波音技巧的运用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歌唱声音的波音技巧是歌唱的生命线,缺乏波音的歌唱声音是没有生命力的声音。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你聆听了一个没有歌唱方法者的演唱以后,总会认为他的声音生硬、僵直、浅白,喊叫的成分较多,显得很刺耳、很难听,其原因是他的歌声里严重缺乏波音。“从歌唱声音的艺术角度来讲,没有波音的歌唱声音就不是乐音,其歌声也就不具有美感”。自然、良好的波音技巧是在正确的发声基础上形成的,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就能获得美好奇妙的波音,使歌唱的声音增添异彩,魅力无穷。曾经有人认为“歌唱的波音是天生的,不可训练”,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波音完全可以经过科学的发声训练来获得。歌唱的波音是通过母音振动表现出来的,波音的产生离不开母音频率的快速振动,这种振动能够超出歌唱者本身有意识控制的范围。歌唱声音的波音振动频率与歌唱声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音高频率则高,(振动次数越高);否则相反。歌唱声音的波音振动频率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振动次数过快就会产生尖细、刺耳的声音,振动次数过慢就会产生一种慢速的、大波浪曲线感的声音,犹如电压不稳,忽高忽低,也很难听。歌唱的波音振动频率只有适度,才能使歌唱出来的声音具有美感。

此外,对歌唱声音音色的审美也是歌唱声音审美中不可忽视的又一重要因素,应值得每一个歌唱者积极探索和潜心研究。因为,歌唱的音色是歌唱者心理上的思维反映,漂亮的音色能为歌唱的声音带来金子般的光辉,没有漂亮的歌唱音色,就不可能生动地表现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那种失去光泽的歌唱声音是毫无价值的,绝对不会产生任何美感。

三、歌唱音乐感觉的审美特征。

在歌唱艺术的表演中,音乐感觉的美感是歌唱审美的重要方面。歌唱艺术的审美愉悦和审美情感是靠歌唱者的心理感觉而感受的。一个成功的歌唱家和演奏家在演唱、演奏时,都会有一种独特而奇妙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对音乐的审美感觉。它不仅能使歌唱者充分地表达声乐作品,而且更能打动听众的心灵,并同时唤起听众与歌唱者同样的审美感受。歌唱者的音乐美感除了良好的天资以外,主要应在长期的音乐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养成,不断提高。对于歌唱者而言,不但要注重音乐审美感觉的培养,而且要重视音乐的音准、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基础训练,还要注意体验生活,观察日常生活中人们说话时的情绪、语调和心理状态,观察动人的景色和美丽的风光,体验大自然的美感,观看著名歌唱家、演奏家的艺术表演,倾听美的音乐,从中领略声音与语言的美感、韵味与风格的美感、情感与形象的美感等等。还可以通过阅读小说、朗诵诗歌、观看电影、电视等途径,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体验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内在的情感活动,丰富音乐感觉的美感性。

四、歌唱情感的审美特征。

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而情感审美又是歌唱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歌唱情感的审美是一种心理反映,包括了声音技巧和情感表现两个方面。在歌唱中,声音的美感是重要的,但歌唱情感审美也不能轻视,二者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歌唱时不但要追求声音的美感,而且要注意声音的情感表现,只有做到声情并茂,才能达到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情感是歌唱艺术的核心,歌唱又是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表现情感。歌唱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要想把审美情感正切地表达出来,就必须“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声乐作品所表现的情境之中,才能赋予歌唱以感人的魅力。声乐作品能否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让听众得到美的情感的感受,关键就在于歌唱者需要准确表达作品的内涵,从心灵深处爆发出一种把自己美的情感表达出来的强烈愿望。

共2页:1

论文出处(作者):笔者认为,歌唱的情感审美具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特征。

一是情感审美表现与情感审美价值标准的制约。人不但有情感,而且是丰富多彩的,只是对情感的表现方式及程度不同,但不论是哪一种情感都要受到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的规范和制约,都要受到理智的支配。情感审美标准实际上就是对是非、利害的评价,如大家都喜欢美的情感,讨厌丑恶的情感。这说明歌唱艺术美作为生活美的反映,作为一种观念和形态的美,本身就存在着采取哪种审美态度,反映怎样的客观内容,表达什么思想感情的问题。成功的歌唱在体现社会意义、时代精神、听众的愿望和理想时,都表达着歌唱者美的心灵感受,倾注着歌唱者的爱憎情感,这是感染听众,引起共鸣的原因所在。例如抒情优美的《牧歌》,它是一首蒙族民歌,歌词两句一番,共四句,艺术形象纯朴、富有诗意,作品处处都流露出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音乐旋律悠扬、飘逸、婉转,充满着浓郁的情感,十分动人,充分展现出草原牧区美丽、壮阔的自然景象。词曲结合恰当、巧妙,互为一体,准确反映了词曲作家的艺术情思和情感审美态度。歌唱者在演唱此歌时,也同样要蕴涵着词曲作家的情感审美感受。听众在欣赏这首佳作的演唱时,也同样要契合心境,感发情思。

二是情感审美表现要力求真实性。也就是说歌唱要有真情实感,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要极力抛弃虚情假意和矫揉造作的东西,使歌唱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轻重、强弱、深浅及准确程度,都要与音乐作品中产生的各种情感刺激物相互对应。例如爱的感情,恋人之间的爱与夫妻的爱不同,朋友之间的爱与情爱不同,父子之间的爱与师生的爱不同等等。因此,歌唱者一定要注意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好歌唱的表现分寸,使歌唱充满真实的情感,保持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唤起广大听众的情感共鸣。歌唱中所强调的真情实感的表现,生活不是简单的真实再现,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现实生活为情感基础,进行艺术创造,刻画和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

三是情感审美是心灵的直接语言。歌唱艺术表演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其关键就在于它富有感人的情感力量。每当人们听到优美的歌声和动人的旋律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精神愉悦的感觉,得到歌唱的审美愉快。例如人们听到活泼、欢乐的歌声,就会情不自禁地快乐起来,听到悲哀、痛苦的歌声,就会产生悲伤的情绪等等。只有听众的精神活动拥有了审美愉快,才是他们所获得的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感受,只有当歌唱者对于听众的审美感受是有知的,他的歌唱才可能有效地作用于听众的思想。从艺术影响的有效性来讲,一个出色的歌唱者,不但有着极好的歌唱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而且具有极高的歌唱审美与欣赏水平,他既是一个歌唱家,又是一个审美家。

五、歌唱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

歌唱者在塑造感人的艺术形象时,主要应以人为表现主体来塑造歌唱艺术形象。因此,必须对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充满强烈的审美感受。人既有理智,又富有感情,在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应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为核心,要注意把人的情感与理智紧密结合起来。因为,歌唱在表现以人为主体的艺术形象时,无论是反映什么主题和什么内容的声乐作品,实际上都是在表现人和人的思想感情。

笔者认为,在歌唱艺术形象审美方面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这是因为,歌唱者所表现的艺术形象个性特征越突出,其艺术魅力和艺术风格就越具有独特性,它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就更加强烈,展现给听众的艺术形象就越动人。人都有喜怒哀乐之感情,但在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中,其内心活动和感情的表现方式大不相同,而歌唱者的情感表现则更为深刻、更为丰富、更为生动,对待生活的爱憎情感更加分明、强烈。他们能在歌唱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艺术形象中去,使表现的艺术形象有血有肉,鲜活逼真,生动感人,更具美感。可以说,在歌唱家的心中始终都燃烧着炽烈的感情火焰,一直都在注意着艺术形象的内心活动和内在性格,并运用一切技术手段刻画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形象。因此,声乐作品的表现,一定要注意表现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要特别注意在对比中突出地刻画不同形象和不同个性。

二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因为,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形象并不等于是典型的歌唱艺术形象。只有当独特鲜明的个性充分地体现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时,它才具有典型性,才能成为典型的艺术形象。相比而言,典型的艺术形象比一般的艺术形象有着更高的概括性,因而,它反映社会生活会更集中、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有普遍性。

三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独创性。别林斯基认为:“在真正的艺术作品里,所有的形象都是新鲜的、独创的,每一个形象都凭自己的独有的生命活着。”歌唱艺术形象也如此。这就要求歌唱者不仅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而且要有内心的独特感受,感受越独特,情感的个性就越鲜明、生动。歌唱者对歌唱艺术形象的独创性和独特感受,与本人的音乐、文化素养及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歌唱者必须借助对人和事物的感觉和知觉,去突破一般人的心理定势,在声乐作品情感的激发下,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使自己的歌唱独放异彩。歌唱者在塑造美的歌唱艺术形象时,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表演意识,善于表现歌唱艺术形象的独特个性,揭示歌唱艺术形象的内在活动特点,克服歌唱艺术形象表现的雷同化现象。

四是要突出艺术形象的美感性。歌唱者要用美的观念去塑造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按照歌唱艺术美的要求进行性格变化和情绪发展,依照美的法则进行歌唱表演,运用外形美的艺术表现,揭示形象的内在美,使塑造出来的声乐作品艺术形象符合美感的要求,让听众最终得到美的享受。

总之,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歌唱的审美认识,审美观念,审美感受,以及对歌唱音乐感觉的审美、声音的审美、情感的审美、艺术形象的审美。这些都是歌唱艺术审美的重要因素,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奇妙的审美感受,只要我们每一个歌唱者积极探寻,潜心研究,才能使我们的歌唱感觉更好,声音更漂亮,表现的情感更丰富,塑造的形象更典型、更完美、更动人。

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管建华著:《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10月。

王次炤主编:《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田丁著:《论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中国音乐》编辑部,2002年7月。

赵梅博著:《歌唱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11月。

李晋伟、李晋瑗编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华乐出版社,2003年2月。

邹长海著:《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8月。

美术的审美特征篇3

一、造型特征

艺术的造型是艺术表现的手段。任何艺术都需要用造型的手段来揭示艺术形象、精神、意境、美感……。不同地域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造型手段和方法,就中国的民间美术而言,有形象化造型、谐音化造型、意义化造型、情势化造型、功能化造型等民间美术共有的造型规律,三峡民间美术也包涵着这些造型方法。但是,独特的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宗教思想、感情气质等又形成了不同的造型特点,所以虽然我国众多的民间美术在材料工具的运用,取材内容、表现形式、造型手段等方面都十分相近或相同,但最后形成的艺术风格、艺术特点却各异奇趣,各具特色,这便是因为造型特点与审美追求不同的缘故罢了。从三峡民间美术来看,已形成了丰富的品类和多彩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地域广阔、民俗风情浓厚的艺术造型特点,特别是在以下三方面有独到的造型妙处。

1.“寄善”写意的造型

人中圣哲有许多倡导向善说。抑恶扬善是人们的理想,三峡民间美术家正是从“寄善”着想,用“仁善”心理,洞察自然物象,民情生活,风俗习惯,发现“善”美;用“善”美的心灵,托物喻理,晓喻人生,融慈化于艺术,造“善”美之形;用仁意“善”美之形寄情万类,衍生意象,陶冶人们心灵,舒豁人们的胸怀、思想、境界。“寄善”的心境使他们因物移情,缘情发思,开拓意境,畅意写神,塑造出善和、天真、妙解物趣的万物生灵的美好意境。三峡民间美术家在造型中,从平静、自由、随意、真切等中立意,去感受生活的脉搏,求索自然意趣的“善”形,从和顺、爱慕等构想中,去发掘具有生趣和神采的意象,透出浓浓的民俗情结;从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中,去追寻“善”与“意”的多样造型情致,达到内涵丰富、意趣盎然的境地。例如:闻名于世的丰都“鬼城文化”,以美妙离奇的传说与故事,塑造出千姿百态、精彩传神的众多鬼神雕像与神秘恐怖的场景,视感阴森恐怖,实际寄托着宣扬忠孝仁爱、扬善抑恶的文化内涵,那形神各异、惊恐万分的鬼神则透视出不同的“善”美。这些“善”形造型夸张、诙谐、有说唱艺术的滑稽夸张神气,加上鲜明艳丽的色彩和粗犷线条的表现,揭示出意境深邃的哲理兴味,富有生活的热情和生命的意义。又如:被誉为三峡奇葩的“白帝文化”,融诗词、书法、绘画、雕刻、装饰、园林建筑于一体,从外在看似展现夔州文化历史、山川风貌、民俗故事、峡江传说,其内在为思念、盼归、情爱、悲伤等“善”意之情的精妙揭示,很有发人遐想的意趣。这些充满“善”美的形象很少以仁慈宽厚、温顺虔诚,合掌微笑的佛像造像,大多是蹙眉怒目、刚健强横、气势逼人的非佛似佛、非僧似僧、意义深邃的小雕像、小工艺品等。雕绘手法概括、简单、象征,很少突兀的转折和生硬的棱角形状,主要以弧线造型为主。用色单纯,单涂为主,色不掩线,装饰性强。这种从“寄善”中写意,从写意中“寄善”的美术造型是三峡民间美术的一大特色。

附图

图〈1〉三峡石《孔子行吟图》

2.寓意生灵的造型

相传古代画龙,常常不画眼,因为一点,龙就飞跃起来,腾空而去,后谓“画龙点睛”。三峡民间美术造型继承了中国艺术对事物“活”的表现、“灵”的表现,在形和神上,以传神为主;在朴实和华丽上,以朴实为主。具有画外有意,形外有动,动中有“灵”,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精神的艺术内涵。三峡民间美术家把造型生动,灵捷、活泼、有趣的物象,经过巧妙构想,营造出体态爽朗,舒展夸张,姿态含蓄,喻意深邃的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美术形象,从而揭示出具有象征吉祥幸福,如意顺遂,欢乐吉庆,和谐美满的三峡民俗风情,达到寓情灵动的艺术境界。如:长江三峡石艺术,从自然中寻觅、遴选、构思、加工、塑造等都浸透着寓意生“灵”的造型观。首先,美术家要带着创意和丰富的形象思维去寻觅,经反复观察、审度,确定峡石的寓意内涵,或形似人物、动物、植物的峡石,或具有诗意文采的峡石,或富有绘画形式的峡石,或奇状怪形内涵深厚的峡石……。其次,有些峡石还需匠心描绘,加工处理,组合成造型美妙,寓意深刻,趣味无穷,比自然美更高的“灵美”。看吧!《孔子行吟图》(图〈1〉)一尊仅22  厘米高的深蓝色峡石中,露出与峡石外轮廓十分吻合的一块乳黄色,一个鬼斧神工的深蓝色造像展示其间,看似一个婉雅俊逸,严谨持重,微微俯首圣哲的孔夫子在行吟、说教。这尊三峡石与底座的色彩、石质,造型都结合得相当和谐完美,酷似一个整体,表现出作者寓意生灵的艺术思想。又如:三峡根雕又与其它地方的根雕有所不同。长江三峡根艺蕴藏十分丰富、独特,是千百年三峡江水冲刷、浸泡、挤压、腐蚀所成,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千奇百怪、十分绝妙的造型树根。有的质面光滑、细腻,有的粗糙斑驳;有的姿态易妙,有的十分简括;有的大如磐石,有的细小如微;有的沉如铁石,有的轻若芦蒿;有的色泽光亮,有的暗洗晦涩;颜色或白、或黄、或紫、或黑……,有的气味芳香……。三峡美术家把这些天然造化树根作为一种情愫的载体,赋予丰富的想象与创造,神奇地构建了三峡根雕的美。《孔雀》(图〈2〉)是一件三峡根艺品,一只栩栩如生的孔雀,敞开美丽的翅尾,独脚直立,俯首凝视,象是一个开屏的孔雀,象是孔雀面对明镜的水面而映照,或者正在觅食……。使你能从造型中体会出更多的艺术精神。这无不表明三峡民间美术家运用这种造型的审美意义。

附图

图〈2〉根雕《孔雀》

3.实用与美观的造型

游过三峡的人,往往会被矗立在江岸的历史文化景观的天然的艺术造型美所吸引,赞叹不已。当身临其间,欣赏这些景色壮丽、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址时,琳琅满目的书画、雕刻、装饰与游乐的艺术空间相映成趣。这些古文化景观形态优美,形姿俊俏,自然和谐,显示出整体与丰富的美感。构成采用“上下呼应”、“前后@①护”、“左右对称”、“外张内顾”的布局,尤其是利用变化的直线、弧线与艳丽浓烈的民俗色彩描绘形体,求得鲜明强烈、和谐统一的艺术神韵,把功能与美同三峡地貌、风俗、情感互融,体现为适合于三峡自然环境的实用与美观完美结合的艺术精神。其它三峡民间美术:蓝印花布、挑花、刺绣、编织、皮灯影、年画、竹帘画、根雕、石刻等更是运用实用与美观造型的杰作,这些民间美术选材质美,造型生动,表现美妙,寓意深刻,直接为三峡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务,成为意趣鲜明的三峡民间艺术。如著名的梁平竹帘画,《辞海》记载:“竹帘画,在细竹丝编的帘子上加上书画的工艺品产于四川梁平。”历史悠久的梁平竹帘画,采用当地盛产的慈竹作为原料,经过精细加工制成纤细如丝的竹丝,运用纺织方法制成实用与观赏相结合的各种形式大小的挂帘、屏风、装饰画及实用工艺品,直接美化和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梁平竹帘画,色泽素雅,质地锦薄,工艺精密,有“薄如蝉翼淡如烟,万缕千丝总相连,借得七仙灵巧手,换来天下第一帘”的美。浓厚的地方艺术特色成为国内外友人收藏和馈赠亲朋好友以及友好交往的艺术礼品,成为三峡民俗艺术的一绝。

二、审美特征

民俗艺术的审美凝聚着某一民族或地区人们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有强烈的民俗性和共同性。地域的文化积淀、习俗风情、地貌环境必然给这个地区的民众意识、情调、志趣、喜好等提供营养和土壤,并留下一定的烙印。这便是艺术上形成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相通”的艺术情致,这是人们主观情感与外界事物同形同构的关系所致,是外界事物情感化,意识化,即“自然人化”的结果。故民俗流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三峡人世代生活在这大山大江,风繁物茂,地理环境复杂,生活习俗丰富的巴蜀文化与荆楚文化相融的渝东地区,这里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使三峡人逐步形成了合符于自身物质与精神需要的审美,三峡民间美术家用真诚的情感把时代,民族的精神融合,构建出符合三峡地域文化情致的审美,其审美特征如下:

1.阳刚之气的刚健奔放美

咆哮的峡江水,怒涛奔涌,一泻千里。使居住在峡江两岸的三峡人具有强劲的体魄、卓越的才能和惊人的意志与毅力,铸造了峡江人高亢、明朗、激进、坦荡、率直、雄壮有力的刚毅之气。三峡民间美术家的情感、品格、审美直接受长江自然条件与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经过长期劳动、生活、追求积淀所成,他们世代生长在三峡,依附三峡的美,深研自然物貌,吮乳长江水的精神,融入民众精神品质,讴歌时代生活,形成了合符于自然美而又更具有艺术感染力,气度宏阔,气贯意连,浑厚大气的“力与美”的审美快感,构筑了博大、响亮、兴奋、活跃、奔放的艺术精神。从博大神秘的丰都鬼文化,到粗犷深厚的涪陵江边石刻,挺拔俊逸的忠县石宝寨,矫健雄奇的云阳张飞庙,沉雄博大的奉节夔州文化和壮观神奇的巫山悬棺、岩画等数千里宏大浩瀚的三峡文化,巧妙而深刻地展示着这种审美的内涵,是豪放俊逸的艺术美再现,是三峡人阳刚之气与壮丽神奇的三峡美相交融的绚丽文化。这样的审美在三峡文化中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产生着极大的物质和精神价值,形成了三峡文化的长廊。这些审美,气势宏大,表现力强,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如:长江三峡阴沉木雕(图〈3〉)以硕大、深沉、壮美著称,  有的重如青铜,黝黑发亮,其重量甚至可达几千斤。这些阴沉木造型简括,向外张扬,充满力量,是三峡自然力的美与人的刚劲豪放精神的展现。

附图

图〈3〉阴沉木雕《八阵图》

2.阴柔之气的飘逸细腻美

在长江两岸苍翠连绵的山峦中,纵横交错的溪流、山地、田野、农庄形成三峡自然与人的和谐的佳景。生活在这里的三峡人被风光明媚的气候,郁郁葱葱的树木,奇形壮美的山石,较肥活的山地、农田等自然环境所提供的丰富自然美熏陶、养育,塑造了三峡人细腻、柔情、丰厚、温情的品格,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这里的三峡人喜欢抒情、柔美、安详、对称、精细、含蓄、温馨、和善的审美情趣,崇尚欢乐、幸福、喜庆、活泼、热烈的民俗美。三峡民间美术家把这样的审美注入在绘画、编织、装饰、雕刻等中,营建出自然、柔美、朴实、生动的艺术形象,采用色彩明度高,短对比与细柔流动的线条,表现出清明、柔和、丰满的美,使人陶醉,“一见如意”、“一见倾心”。开县蓝印花布门帘,构图十分精巧,富丽丰满,图案完美丰富,变化统一,生动活泼,喜气洋洋,印制精细准确,色彩和质料感都十分俊美。在三峡,梁平县和开县的蓝印花布流传民间而闻名,制作方法比较传统,常采用纸版、木版、皮版雕刻图案,印刷彩色一般自配,图案印制在较细的纯棉布上,图案常有林木花果、飞禽走兽、龙凤麒麟、鱼类昆虫、日月星辰、仙山琼阁,以及人物神话等,可印制出罩帘、床帘、床单、台布、枕巾、围腰、衣料等品种,甜甜细美的蓝印花布无不反应着这阴柔之气的飘逸细腻美。

3.粗拙之气的古朴纯厚美

在远离三峡的崇山峻岭,自然环境尚差,缺少与外界交流的广阔深远的大山里,居住着劳动、生活、服饰、情感、信仰、风俗习惯仍基本保持着古老民俗风情的三峡人。他们用简单、粗糙的生产与生活工具,用纯朴的思维方式,用坚毅而虔诚的性格与大自然抗争,经受着大自然的锤炼。他们言谈朴实,性情纯朴、持重,热情好客,讲究礼义,民俗传统深厚。这里的三峡民间美术家是广大农村妇女和少数工匠艺人,他们有广泛而深厚的生活基础,浓厚的宗教信念,用粗大勤劳的双手,和纯朴真诚的情感编织出古朴、纯厚、凝重、苍老的美。这里的民间美术如桃花刺绣、剪纸、雕刻等都展现了古朴纯厚的民俗美。这些作品取材传统,贴近自然;造型随意,简略概括,十分生动;色彩对比,纯洁,明快,直接用原色;构图对称均衡,随意自然;材料素美,富意象征。当你目睹这些民间作品时,那对生活的热爱,深情,把心灵、情感及整个生命注入作品而形成的浓郁的乡土气息的虔诚艺术精神,令人感动,并愿为之探寻,追求。挑花《围腰》(图〈4  〉)是一件造型新颖别致,舒心醒目,构图既严谨又随意的巫溪桃花围腰,作者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妇,图案有龙、凤、锦、鸡、蝴蝶、石榴、花草等,除围腰上粉红色、绿色、金色、红色色边装饰处,所有图案均用纯白棉线,运用经纬法挑钩在蓝色棉布上,基本技法较为简单,但形象造型极为生动,天真纯厚,极富艺术情趣的艺术形象有儿童画造型特征之感,其形式构成也表现出极高的艺术特点,即:外形方圆直曲的形式美,运用阴阳线技法构成黑白对比,使图案组织变化统一,疏朗、匀称,给人以恬静、怡然之感。图形所传达出的寓意有象征爱情的龙凤,有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有象征美好生活的锦鸡、花草,生动地体现了三峡广大劳动群众、亲切、纯真、直朴的思想感情和健康的审美趣味。在三峡还有许许多多象这样直朴淳厚的民间艺术品。

美术的审美特征篇4

 线,或称线条,是一种存在于现实生活或者美术作品中的视觉形态要素,由于它们往往是和形、体、色、光等视觉翌累同时并存的,所以,造型观念中的线,往往和视觉上的概括提炼与抽象相联系,然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又必须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造的实践去训练。如何加深对“线”的概念的认识并在实践中艺术地去运用,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写实,还是装饰;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作为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中国著名绘画大师吴冠中的《山水》一画,皴染不多,主要以毛笔线条勾勒,但其中线条流畅自由,轻重虚实的变化,随意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和鲜明的时代感。法国后期野兽派大师匀蒂斯的《红沙发上的注女》(油画)以简洁概括、富子感情色而又极富装饰件的线,极为和谐、简练地勾画出一个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

二、重点强调中国传统美术中线的作用。

中国画的线,可以追溯到仰韶时代的彩绘画,晚周帛画,楚器漆画和汉唐壁画。仰韶文化的彩陶纹样。是中国最早用线的作品,鲜明、生动、挺拔的线条,描绘了漩蜗纹、弦纹以及人的面形、虫鱼、鸟兽等形象,体现了原始艺术朴素、稚拙的美。唐宋以来,随着人物画创作的兴盛,线描艺术发展到厂一个高潮。吴道子是唐代的线描大师,人们称吴氏的线条为“吴带当风”,他画中的人物,衣袖飘动,生动异常,体现了高度的“运动感”和“节奏感”,充分发挥了线描艺术的效果。南宋画家梁楷的《元祖斫竹图》是一幅“写意”线描的人物画,画中人物元祖为佛教禅宗六世祖慧能.画家用寥寥数笔,把一个正在劳动中的老翁刻画得十分生动,中国画家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从“文人画”“院体画”到民间画,对线的运用各具风采(在表现物象的同时,还传达出入的情绪),传统技法──十八描,即是各种线的生动画法。

三、东西方绘画用线的异同。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绘画的线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东方绘画中的线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感和装饰美;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应该指出线造型在东西方美术作品中是相通的,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彩的艺术美盛,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绘画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民族风格。从具体的作品来分析,东西方绘画线的表现特点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如二十世纪初法国的马蒂斯的作品就证明了这一点。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绘画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东方艺术的特点,给人一种新的美感享受。在我国,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国传统美术有厂新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这一点更加突出,如:吴谥械淖髌吩谙叩运用上有新意,线的节奏和韵律美十分强烈和鲜明。对中外美术作品的优良传统,都应认真研究继承,在学好我国传统绘画课的基础上,还需了解西方美术。“西为中用用”,使我们民族的绘画艺术具有当代性和世界性。

美术的审美特征篇5

【关键词】乒乓球;体育美;美学

1.前言

大千世界中有形形之物。在人的认识中,万物皆有其特性,而“美”则是事物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特性,是人类认识和理解万物的基本尺度之一。正因为如此,“审美”与“认知”、“伦理”共同组成了人类的三大基本活动模式。对于事物审美特征的认识将有助于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

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在我国的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竞技乒乓球运动方面,我国竞技乒乓球运动水平多年来一直代表着世界乒乓球运动的最高水平。自从乒乓球成为奥运会项目以来,一直是我国的奥运金牌大户。我国竞技乒乓球运动的繁荣发展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极大的荣誉。乒乓球运动在促进人民身体健康,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乒乓球运动中的技术美才是该运动最本质、最重要的审美特征。本文的目的就是分析、论述乒乓球技术的审美特征,并根据其审美特征探索乒乓球技术的规律、特点和发展趋势,为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思路和启示。

2.研究美的意义

审美作为人类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普遍地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并非只有走进电影院、音乐厅,去观赏艺术的时候才开始审美;也并非只有徜徉在山水之间,欣赏自然风景的时候才进行审美。事实上,只要人活着,他就会希望能以最适合人性尊严的方式去生存;只要人活动,他也总会希望能把自身所拥有的本质力量最充分地表现出来。在这种种希望中,就包含着人的审美需要。因此,审美需要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而逐步生成的,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可见,审美需要并不是一种神秘的不可捉摸的精神力量。从根本上说,所谓审美需要,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人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独特的精神要求。

3.研究体育美的意义

3.1美与体育有着密切的同源性,二者都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现代体育是一个包含许多文化现象和复杂功能的实体,有丰富的表现力,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多方面的表现能力和多方面的价值。但归根到底,体育起源于人类的劳动,与人类自身的生产劳动密切相关,并与人类为生存和发展的实践需要而塑造理想的体质密切相关。例如,短跑所需要的速度、长跑所需要的耐力、射击所需要的准确、体操所需要的协调,举重和投掷所需要的力量等,都可以在原始劳动中找到它们的影子。当人类使用天然工具去打击猎物、挖掘草根、捕捉鱼类的时候,他们必须提高自身对客观世界的适应能力,否则便会被淘汰。

当人类能够用自身所掌握的规律去制造工具,来实现自身的目的与需要,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体现了自然规律与人的目的需要统一时,美就产生了。美就是在这种劳动形式中产生并凝结在具体的生产之中的。对此,马克思提出:劳动创造了美。当人类用掌握了的人体活动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创造,提高自身素质的时候,初级状态的体育美便相应出现。现代体育是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例如,现代竞技运动,实际上表现着人类塑造完美体质、征服自身生理极限、开发人类身体潜能的伟大目的,体育运动的参与者达到了这种目的,便实现了自由,进入美的创造境界。

3.2美是体育追求的目标和动力。

体育的目的是塑造理想的体质结构,这种理想的体质结构包含着人类征服自身生理极限,开发潜能,追求自由的崇高目的。当这种目的按照掌握了的规律去实践时,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例如,表现在竞技体育方面,是以竞赛的方式使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让美的创造在公平竞争中实现;表现在群众体育方面,是以闲暇游戏方式,使“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通过锻炼、运动在自由的情境中实现,得到身心俱佳的愉快体验。可见,美是体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这就使得体育与美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4.从体育美学层面论乒乓球技术的审美特征

乒乓球运动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除了符合“对称均衡”、“多元和谐”等“一般形式美法则”表现出形式美,还必然有着体育项目特有的审美特征。它作为体育项目所特有的审美特征则需要从体育美学的层面加以分析。目前,体育美学领域对表现难美项群的运动项目中的“自然美”和“装饰美”研究较多。例如,在艺术体操项目中,运动员的服装、身材、体态、表情、身体各部分的比例等等。而乒乓球运动与表现难美项群的的运动项目不同,乒乓球运动主要是靠技术制胜。因此,虽然在乒乓球运动中也有“自然美”和“装饰美”,但乒乓球运动中的技术美才是该运动最本质、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体育运动中表现出的速度、力量、准确、柔韧等等是体育运动所特有的美,是其它活动所不具有的独特的美。正是在这些美中体现着人类征服自身生理极限、开发人类身体潜能的强大的“本质力量”。体育美学领域的专家胡小明在《体育美学》一书中也指出“在体育活动中,能给人带来美感的身体运动能力是丝毫不能忽视的”。

之所以体育运动中的速度、力量等因素可以被称为“美”,其原因就在于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速度、力量、准确等等因素是人类提高自身体质、挑战自身生理能力的极限、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以及提高和完善自身体质的愿望的集中体现。而提高和完善人类本身也是改造和完善世界的一部分。因此,这种“本质力量”对象化于体育运动中就表现为速度美、力量美、柔韧美、准确美等。

由于乒乓球运动中一板球所包含的竞技要素为:速度、旋转、力量、落点和弧线,并且这五个竞技要素决定了每一次击球的质量和制胜可能性[1],因此,乒乓球运动作为体育运动项目所特有的美也就相应的包括速度美、力量美、准确美、旋转美和弧线美五个方面。

5.结论和建议

对于乒乓球技术审美特征的研究和认识有助于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认识乒乓球技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为乒乓球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思路和方向。因此,应不断深入发掘和认识乒乓球技术的审美特征,以不断完善对乒乓球技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促进乒乓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美术的审美特征篇6

关键词:   歌唱艺术   审美特征   

 

   探寻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展示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美好感受,体现歌唱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需求,塑造感人的歌唱艺术形象,构筑理想的艺术境界,追求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对于歌唱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歌唱艺术审美的认识。

在音乐艺术中,歌唱的审美是歌唱者对歌唱艺术美的一种感受和体验。任何人对现实生活中美的生活、美的事物以及对美的艺术的欣赏都是一种审美活动。相比较之下,歌唱艺术在展示其审美功能的方法和形式上是极其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因为歌唱艺术美的构成法则,不仅在于歌唱审美的功能与价值上,而且还在于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从美学角度来看,无论西方美学强调音乐形式属性的“听觉艺术”、“情感艺术”,还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心声结合”与“心物结合”、“听觉——心觉”艺术,作为艺术审美对象,歌唱艺术其审美价值都存在于整个审美活动过程——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中。也就是说,声乐艺术作品不是离开主体独立存在的,它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其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审美的自由创造”。“它在本质上是一个问题,一句向起反应的心弦所说的话,一种向情感所发出的呼吁”。歌唱艺术正是这样一种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歌唱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生命升腾的展开形式,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形式”。歌唱艺术以它独有的魅力,从审美创造到精神愉悦,在广阔无垠的音响空间里,回荡着激情昂扬、细腻深情、如泣如诉、扣人心弦等美妙动听的声音。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像歌唱艺术一样,拥有如此众多的热爱者、参与者和审美从众者。这就要求在声乐作品的演唱中,必须渗透着歌唱者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歌唱者只有在歌唱时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作品之中,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审美感受和爱憎情感,通过歌唱形式全部呈现给听众,才能使听众从中得到美感和享受。

歌唱艺术作为人声音响的美,它是以文学作品的语言美、音乐作品的旋律美、歌唱的声腔美、表演动作的形态美和乐器的伴奏美为基本构成要素。在一般的音乐审美活动中,欣赏者是审美的主体,音乐是审美的客体,而在歌唱审美中,歌唱者扮演着审美主体的特殊角色,他既是一个优秀的审美者,同时又是美的声音的创造者,歌唱者只有具备高超的审美能力和歌唱水平,才能创造出美的歌唱声音,为听众提供美的审美音响材料,使听众获得美的享受。可见,歌唱艺术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是具有一定审美态度和超越意识的主体,在以某种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客体)的呼唤下,经过生理愉悦到精神愉悦乃至精神升华的心理感应过程。它包括了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因素,是美感经验的基础和出发点。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比如当你听到某一位歌唱家的歌声以后,在未听清楚歌词与旋律时,就已经被他那明亮清脆、悦耳动听的声音深深地感动了,当你听到某种不同的声音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有些声音会使人产生兴奋或轻松的感觉,有些声音会使人产生忧伤的感觉,有些声音仿佛使人感到微风拂面,十分美妙,并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激发我们对歌声美的感受。因此,研究和确立正确的歌唱审美观,形成正确的歌唱审美感受,对于一个歌唱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应当引起广大声乐教师和歌唱学习者的高度重视。

二、歌唱声音的审美特征。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学习歌唱的人,首先要充分认识歌唱声音审美的重要性,应当从一开始就要注意形成正确的声音审美感受。歌唱者对声音的审美感受,实际上是根据自己以往形成的听觉经验,依靠长期积累的声音形象,在内心构想出实际的艺术形象,并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实践证明,“如果单纯追求生理方面的感觉,歌唱的声音就会缺乏美感,似乎只是一些纯技巧性的肌肉声,是一种没有任何表现力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是毫无价值的,是不会打动人的心灵的,更不会使听众得到美的感受和享受。因此,歌唱者必须建立良好的声音美感。歌唱者只有把声乐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美好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歌声之中,他的歌唱才能具有美感,才能产生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打动听众的心弦。

笔者认为,对歌唱声音的审美,不能仅仅局限于听觉与情感方面,还要进一步从歌唱者的视觉、味觉、触觉等方面的美的感受上去把握。因为歌唱审美心理要通过想象和联想,它不仅要让耳朵听到美的声音,似乎还要让眼睛也能看到美的声音的色彩,让味觉感受到美的声音的味道,让触觉感受到美的声音的力度和分量。如通过视觉看到美丽的景色,感觉很好看,进而引发赏心悦目的美感感受和体验,然后再通过歌声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又如当你听了某一位歌唱家的演唱后评价说:“他的歌唱声音很甜美”等等。这说明人的感知系统的味觉器官对声音产生了美的感受,如同你通过味觉尝到了蜜糖一样,感觉很甜蜜,进而引发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再如当你听到“她的声音很柔和、细腻、富有弹性”等等。这种评价是来自人的触觉器官对歌声的一种审美感受。无论那一种感官的审美感受,就其实质来说,都是对声音的审美评价。声音美感的构建和培养除了声乐教师的悉心指导之外,主要应通过歌唱者自己的心理感觉去细心体会和领悟,应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体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感受和体验声音的美感。虽然说人体各种感知觉器官是来自大脑的不同反应,但在歌唱艺术审美中,各种感官却可以打通,交互作用,即产生文学上所说的“通感”现象。所以说,歌唱者的声音审美应该是“通感”现象的产物。如当你看到白色和听到明朗的声音时,会感到一种淡雅、纯洁的情绪和情感;看到黄色和听到明亮的声音时,使人产生活跃、欢快的情绪和情感;抚摸柔软的物品和听到轻柔的声音时,使人产生柔和、细腻的感觉等等。

在歌唱声音的审美中,对歌唱声音的波音技巧的运用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歌唱声音的波音技巧是歌唱的生命线,缺乏波音的歌唱声音是没有生命力的声音。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你聆听了一个没有歌唱方法者的演唱以后,总会认为他的声音生硬、僵直、浅白,喊叫的成分较多,显得很刺耳、很难听,其原因是他的歌声里严重缺乏波音。“从歌唱声音的艺术角度来讲,没有波音的歌唱声音就不是乐音,其歌声也就不具有美感”。自然、良好的波音技巧是在正确的发声基础上形成的,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就能获得美好奇妙的波音,使歌唱的声音增添异彩,魅力无穷。曾经有人认为“歌唱的波音是天生的,不可训练”,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波音完全可以经过科学的发声训练来获得。歌唱的波音是通过母音振动表现出来的,波音的产生离不开母音频率的快速振动,这种振动能够超出歌唱者本身有意识控制的范围。歌唱声音的波音振动频率与歌唱声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音高频率则高,(振动次数越高);否则相反。歌唱声音的波音振动频率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振动次数过快就会产生尖细、刺耳的声音,振动次数过慢就会产生一种慢速的、大波浪曲线感的声音,犹如电压不稳,忽高忽低,也很难听。歌唱的波音振动频率只有适度,才能使歌唱出来的声音具有美感。

此外,对歌唱声音音色的审美也是歌唱声音审美中不可忽视的又一重要因素,应值得每一个歌唱者积极探索和潜心研究。因为,歌唱的音色是歌唱者心理上的思维反映,漂亮的音色能为歌唱的声音带来金子般的光辉,没有漂亮的歌唱音色,就不可能生动地表现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那种失去光泽的歌唱声音是毫无价值的,绝对不会产生任何美感。

三、歌唱音乐感觉的审美特征。

在歌唱艺术的表演中,音乐感觉的美感是歌唱审美的重要方面。歌唱艺术的审美愉悦和审美情感是靠歌唱者的心理感觉而感受的。一个成功的歌唱家和演奏家在演唱、演奏时,都会有一种独特而奇妙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对音乐的审美感觉。它不仅能使歌唱者充分地表达声乐作品,而且更能打动听众的心灵,并同时唤起听众与歌唱者同样的审美感受。歌唱者的音乐美感除了良好的天资以外,主要应在长期的音乐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养成,不断提高。对于歌唱者而言,不但要注重音乐审美感觉的培养,而且要重视音乐的音准、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基础训练,还要注意体验生活,观察日常生活中人们说话时的情绪、语调和心理状态,观察动人的景色和美丽的风光,体验大自然的美感,观看著名歌唱家、演奏家的艺术表演,倾听美的音乐,从中领略声音与语言的美感、韵味与风格的美感、情感与形象的美感等等。还可以通过阅读小说、朗诵诗歌、观看电影、电视等途径,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体验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内在的情感活动,丰富音乐感觉的美感性。

四、歌唱情感的审美特征。

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而情感审美又是歌唱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歌唱情感的审美是一种心理反映,包括了声音技巧和情感表现两个方面。在歌唱中,声音的美感是重要的,但歌唱情感审美也不能轻视,二者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歌唱时不但要追求声音的美感,而且要注意声音的情感表现,只有做到声情并茂,才能达到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情感是歌唱艺术的核心,歌唱又是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表现情感。歌唱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要想把审美情感正切地表达出来,就必须“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声乐作品所表现的情境之中,才能赋予歌唱以感人的魅力。声乐作品能否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让听众得到美的情感的感受,关键就在于歌唱者需要准确表达作品的内涵,从心灵深处爆发出一种把自己美的情感表达出来的强烈愿望。

笔者认为,歌唱的情感审美具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特征。

一是情感审美表现与情感审美价值标准的制约。人不但有情感,而且是丰富多彩的,只是对情感的表现方式及程度不同,但不论是哪一种情感都要受到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的规范和制约,都要受到理智的支配。情感审美标准实际上就是对是非、利害的评价,如大家都喜欢美的情感,讨厌丑恶的情感。这说明歌唱艺术美作为生活美的反映,作为一种观念和形态的美,本身就存在着采取哪种审美态度,反映怎样的客观内容,表达什么思想感情的问题。成功的歌唱在体现社会意义、时代精神、听众的愿望和理想时,都表达着歌唱者美的心灵感受,倾注着歌唱者的爱憎情感,这是感染听众,引起共鸣的原因所在。例如抒情优美的《牧歌》,它是一首蒙族民歌,歌词两句一番,共四句,艺术形象纯朴、富有诗意,作品处处都流露出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音乐旋律悠扬、飘逸、婉转,充满着浓郁的情感,十分动人,充分展现出草原牧区美丽、壮阔的自然景象。词曲结合恰当、巧妙,互为一体,准确反映了词曲作家的艺术情思和情感审美态度。歌唱者在演唱此歌时,也同样要蕴涵着词曲作家的情感审美感受。听众在欣赏这首佳作的演唱时,也同样要契合心境,感发情思。

二是情感审美表现要力求真实性。也就是说歌唱要有真情实感,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要极力抛弃虚情假意和矫揉造作的东西,使歌唱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轻重、强弱、深浅及准确程度,都要与音乐作品中产生的各种情感刺激物相互对应。例如爱的感情,恋人之间的爱与夫妻的爱不同,朋友之间的爱与情爱不同,父子之间的爱与师生的爱不同等等。因此,歌唱者一定要注意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好歌唱的表现分寸,使歌唱充满真实的情感,保持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唤起广大听众的情感共鸣。歌唱中所强调的真情实感的表现,生活不是简单的真实再现,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现实生活为情感基础,进行艺术创造,刻画和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

三是情感审美是心灵的直接语言。歌唱艺术表演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其关键就在于它富有感人的情感力量。每当人们听到优美的歌声和动人的旋律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精神愉悦的感觉,得到歌唱的审美愉快。例如人们听到活泼、欢乐的歌声,就会情不自禁地快乐起来,听到悲哀、痛苦的歌声,就会产生悲伤的情绪等等。只有听众的精神活动拥有了审美愉快,才是他们所获得的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感受,只有当歌唱者对于听众的审美感受是有知的,他的歌唱才可能有效地作用于听众的思想。从艺术影响的有效性来讲,一个出色的歌唱者,不但有着极好的歌唱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而且具有极高的歌唱审美与欣赏水平,他既是一个歌唱家,又是一个审美家。

五、歌唱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

 歌唱者在塑造感人的艺术形象时,主要应以人为表现主体来塑造歌唱艺术形象。因此,必须对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充满强烈的审美感受。人既有理智,又富有感情,在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应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为核心,要注意把人的情感与理智紧密结合起来。因为,歌唱在表现以人为主体的艺术形象时,无论是反映什么主题和什么内容的声乐作品,实际上都是在表现人和人的思想感情。

笔者认为,在歌唱艺术形象审美方面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这是因为,歌唱者所表现的艺术形象个性特征越突出,其艺术魅力和艺术风格就越具有独特性,它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就更加强烈,展现给听众的艺术形象就越动人。人都有喜怒哀乐之感情,但在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中,其内心活动和感情的表现方式大不相同,而歌唱者的情感表现则更为深刻、更为丰富、更为生动,对待生活的爱憎情感更加分明、强烈。他们能在歌唱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艺术形象中去,使表现的艺术形象有血有肉,鲜活逼真,生动感人,更具美感。可以说,在歌唱家的心中始终都燃烧着炽烈的感情火焰,一直都在注意着艺术形象的内心活动和内在性格,并运用一切技术手段刻画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形象。因此,声乐作品的表现,一定要注意表现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要特别注意在对比中突出地刻画不同形象和不同个性。

二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因为,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形象并不等于是典型的歌唱艺术形象。只有当独特鲜明的个性充分地体现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时,它才具有典型性,才能成为典型的艺术形象。相比而言,典型的艺术形象比一般的艺术形象有着更高的概括性,因而,它反映社会生活会更集中、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有普遍性。

三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独创性。别林斯基认为:“在真正的艺术作品里,所有的形象都是新鲜的、独创的,每一个形象都凭自己的独有的生命活着。”歌唱艺术形象也如此。这就要求歌唱者不仅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而且要有内心的独特感受,感受越独特,情感的个性就越鲜明、生动。歌唱者对歌唱艺术形象的独创性和独特感受,与本人的音乐、文化素养及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歌唱者必须借助对人和事物的感觉和知觉,去突破一般人的心理定势,在声乐作品情感的激发下,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使自己的歌唱独放异彩。歌唱者在塑造美的歌唱艺术形象时,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表演意识,善于表现歌唱艺术形象的独特个性,揭示歌唱艺术形象的内在活动特点,克服歌唱艺术形象表现的雷同化现象。

四是要突出艺术形象的美感性。歌唱者要用美的观念去塑造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按照歌唱艺术美的要求进行性格变化和情绪发展,依照美的法则进行歌唱表演,运用外形美的艺术表现,揭示形象的内在美,使塑造出来的声乐作品艺术形象符合美感的要求,让听众最终得到美的享受。

总之,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歌唱的审美认识,审美观念,审美感受,以及对歌唱音乐感觉的审美、声音的审美、情感的审美、艺术形象的审美。这些都是歌唱艺术审美的重要因素,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奇妙的审美感受,只要我们每一个歌唱者积极探寻,潜心研究,才能使我们的歌唱感觉更好,声音更漂亮,表现的情感更丰富,塑造的形象更典型、更完美、更动人。

参考文献:

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管建华著:《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10月。

王次炤主编:《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田丁著:《论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中国音乐》编辑部,2002年7月。

赵梅博著:《歌唱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11月。

美术的审美特征篇7

一、引言

与华丽的宫廷美术、文雅的士大夫美术不同,民间美术是植根于民间,反映普通大众日常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民间艺术指的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精神需求而创造出来的具有自娱自乐性质以及业余性的一种物质文化形态。民间美术与地域民俗生活紧密相关,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民间艺术在审美意涵上直接继承了原始艺术的混合性特点,凸显了最真实的生活,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最具实际价值、最功利性的追求。民间美术的审美意涵对研究我国不同时期人类的审美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原民间美术的地域特征

中原地区,指的是洛阳到开封一带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在狭义上指的就是如今的河南省。中原地区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原地区民风清新,民俗淳朴,加上独特的地域特征、悠久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很多特色民间美术。下面进行具体介绍:

(一)泥塑文化体现的地域特征

河南的民间美术中有一种泥塑文化,这在浚县以骏马形象为主,这些战马的形象都非常鲜明,颈部异常粗大来显示它的力量,马一般会昂首撕吼,骑马的人则为武士。这主要是由于浚县在地理位置上有两座不高的山峰拔地而起,周围都是平原地带,可以东西呼应,因此相传是瓦岗寨农民起义军与隋军进行战争的地方,有很多当地人与将士战死在此地,所以为了纪念他们,人们就会用泥捏一些骑马的兵将。不仅如此,他的制作材料是一种可塑性很强、粘性很大的黄胶土,来源于浚县附近的黄河故道,通过风干或是烘烤即可形成泥塑。

淮阳地区的“泥泥狗”泥塑玩具,以黑色作底,然后再绘以红黄青白四色。在造型上,泥泥狗造型夸张、怪异,但都体现了此地特有的地域特色。此地广泛流传伏羲与女蜗结为夫妇然后捏土造人的传说,也有传说说淮阳长年干旱,突然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雨,农田里很多泥泥狗在耕地、撒种,所以淮阳人很敬重狗。泥泥狗在造型上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首先是图腾符号,例如“猴头燕”,是对伏羲和女娲的图腾的体现;其次是生殖器符号,如“人面猴”,是对生殖器符号的变异形式。在纹饰上,也是对生殖崇拜而演变来的太阳纹、三角纹、花草纹等等,泥泥狗体现了艺术独特的地域风格。

(二)桐柏皮影体现的地域特色

河南境内的桐柏县流行着桐柏皮影,它带有浪漫与诙谐的色彩。桐柏皮影的人物造型大多质朴、泼辣,以牛皮为原材料进行制作,线条上继承了当地南阳市汉画像石刻的粗犷,既大胆又简洁,内部的刻工、画工又很精致,人物的镂空很繁杂,简繁结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了桐柏山地区的山民淳朴、热情、友好、豪爽的性格。

三、中原民间美术的审美意涵

(一)功利主义倾向上审美意涵的体现

中原民间美术的主体是劳动人民。而中国的农业社会历史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是靠天吃饭的,所以他们渴望美好的东西,进行社会活动也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因此民间美术在审美上以人的实际需要为主,沾染上了功利主义色彩,但民间美术的功利尺度掌握的很好,功利倾向以善为本,是精神需求的转换,以此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民间美术作品中很多都贯穿了趋利避害的意涵,门神来辟邪,河南灵宝的男女订婚时女方要赠送糕花给男方,糕花要是圆形,寓意团圆,糕内夹着大枣,寓意早生贵子,通过恰当的形式将功利性表现出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很生动、形象。

(二)造型上审美意涵的体现

中原民间美术在华夏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民间美术的造型理念体现出的审美意涵包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阴阳学说与古典哲学的天人合一。太极阴阳学说对民间美术的造型影响包括必须形态丰满、对称偶数、黑白、阴阳相守,忌讳残缺的、单独的。然后将趋利避害、追求美好等主观需求通过民间美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民间美术中的门神头大、眼大,大代表着吉利;鸳鸯要成对才幸福美满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样的在造型上体现的审美意涵则可以让人们可以在自然界的万物与自我间有目的性的创造。民间美术将世间万物都与人们的生活相联系,慢慢地很多事物成为了固定的、通俗易懂的艺术符号。如石榴、莲子代表多子多孙;鹤、龟、松则代表着长寿。民间美术的造型还表达了人类对繁衍后代的崇拜。如泥泥狗。这些都通过造型体现了民间美术的审美意涵。

美术的审美特征篇8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基本特征;审美特征

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

1.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人文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所具有的人文性主要体现为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做到方便人、爱护人、关心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它本身具备服务性的功能,所以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完成一个作品的过程是一个必须要尊重人的根本利益的过程。而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创作只有做到具有人文性,才能够满足人们追求良好的生活环境的目的。同时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对自然的依赖,环境艺术设计本身需要对自然中的物质进行合理充分的利用,认识到自然对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并尊重自然才能够使环境艺术作品体现出应有的审美性。

1.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积极性与无害性的统一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积极性是指现代环境艺术作品需要表现出正面的、肯定的以及歌颂的主体,所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积极性的要求下需要突出自然环境的纯洁与和谐,同时在设计中挖掘更深层次的含义来满足人们精神上对美好的向往,在这个过程中,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体现出来的是抵制低俗与丑陋,体现高尚与纯净。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无害性主要体现为环境艺术设计应当是一种科学的规划以及对审美的创造,它能够实现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和谐,无论对自然还是对人类都是有利无害的。

1.3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多样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满足不同对象或者人群的需要,在对象与人群的局限性下,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以及设计思路和设计风格会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而且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材料将越来越多样化,这也对环境艺术设计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提供了条件。同时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又具有整体性,即在面对各类人群或者应用不同的材料,环境艺术尤其自身的设计魅丽并且需要具有统一的、科学合理的设计理念。

1.4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现代环境艺术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即环境艺术设计完成后,需要达到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完备或者更加便利的目的,这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实用性的体现。但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人们生活中的其他生活系统设施的不同点在于,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即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性是建立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同时也是对适应性的延伸,它需要通过构造意境或者氛围来给予人们更好的审美体验。

2现代环境艺术的审美特征

2.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和谐美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整体意识,实现设计素材之间的整体关系以及和谐是保证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表现力的重要保证。我国的《释名》一书中对“美”有记载:“美者,合异类共成一体也。”这句话正是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整体意识以及和谐美的最好说明。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广场,所有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都需要实现整体和谐美,在这些场所的设计中,无论是建筑、树木、花坛、坐凳都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个体,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将这些个体统一到一个整体当中,并且要考虑到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协调,使这些个体成为一个整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通过这个整体,人们可以体会出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和谐,从而使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更加具有表现力。

2.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动态美

现代环境艺术的社会服务性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体现出特定人群的生活特性,环境艺术是静止的状态,但是这种静止是相对的,因为环境艺术存在于人类生活的环境中,所以它并不是孤立静止的,比如在一个环境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随着时间和空间变化,环境艺术作品美感会产生变化。而即使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和同一空间下,不同的人欣赏同样一个环境艺术作品会具有不同的效果,而同一个人通过不同角度来看同一件环境艺术作品也能够看到不同的效果,所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动态美,但是受到不同审美能力以及审美角度的局限。

2.3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特色美

不同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都蕴含着设计者的思想,所以可以说每一个环境艺术作品都是具有自身特色的。在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具有明显特色的有雅典、威尼斯、罗马、巴黎等,中国有北京、西安、青岛等,由此可以看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特色之美是需要人们对历史遗产进行继承、保护、发扬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些特色由于富含了许多的人文内涵而成为不可复制的存在。在一座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中,任何一个建筑或者一个广场的加入都可能对城市原有的特色造成打破或者是增强的作用,这需要设计者能够在设计中重视与环境的统一与和谐。

参考文献

1王超英.设计的功能美与形式美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2)

美术的审美特征篇9

陶瓷艺术的实质是土与火融合的艺术,而书法艺术是笔墨传情的艺术,它们都以独立的艺术形式存在于艺术殿堂,然而将它们的共性进行契合往往可以达到锦上添花的独特艺术效果。运用书法艺术的形式装饰陶瓷,与一般的陶瓷图案装饰有根本的不同,其能使陶瓷具有书法艺术的装饰形式和表现特征,并且装饰手法巧妙、独特,由于书法艺术的字体有篆、草、隶、行等形式,从而借书法艺术装饰陶瓷,其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在陶瓷艺术中运用书法艺术进行装饰,有时是寥寥数字或仅仅是一字,都能使陶瓷艺术具备十足的书法艺术韵味,在陶瓷艺术中结合书法艺术的装饰特征,可以达到陶瓷艺术与书法艺术的完美融合和统一,从而可以让陶瓷艺术绽放出书法艺术的风采。

1陶瓷书法概况

陶瓷具有悠久的历史,原始文字出现后,陶瓷和文字便像孪生兄弟一样结合在一起。展望历史,陶瓷与文字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早期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大汶口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上,就常见有作为记事的符号性文字;到春秋战国时期,陶器上便多带有篆书雕印的文字;唐代书法装饰出现在茶壶、酒坛上,多以名人诗句或“酒”、“茶”文字的形式出现在不同的器物造型上,文字的书法特征表现为圆润遒劲、酣畅淋漓、纯真自然,具有古朴、简约美;宋代由于陶瓷发展达到鼎盛,在陶瓷上的书法装饰特征更为明显,陶瓷和书法的融合更和谐完美。在陶瓷造型上,宋代书法装饰陶瓷已有“大巧若愚”的自然韵味美;至元、明、清时代,由于此三朝的陶瓷都要明显的时代特征,同样书法装饰陶瓷也表现出每个时代的独特艺术装饰形式和独特书法艺术装饰美。纵观陶瓷艺术历史,陶瓷书法装饰仅仅是作为陶瓷装饰的一种形式,其所处的地位仅仅是“配角”。

这与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审美标准相联系,在强调工艺性和实用性的同时往往是不太看重艺术性的。同时受陶瓷工艺技术水平及其材料属性的限制,在陶瓷艺术装饰中书法装饰比较其实用功能性是附属性的。伴随时代的发展与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当代,陶瓷和书法的结合样式更多,艺术融合水平更高,表现手法也个性化、多样化。同时艺术品位也越来越高,从而也展现了当代陶瓷独特的书法艺术装饰美。在众多的陶瓷书法作品中,笔写、刀刻,釉上、釉下,品种繁多,风采独特。特别是近年来各地陶瓷艺术工作者因地制宜地运用各地不同的材质和具备地方特色的工艺,创作出了大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陶瓷书法装饰艺术作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陶瓷书法艺术。如景德镇的陶瓷书法堆字和刻划,淄博的色釉刻瓷等,这些作品都充分展现了利用书法艺术的形式美和陶瓷艺术的材料质地美,在文化内涵和形式上将陶瓷艺术与书法艺术结合得淋漓尽致,开拓了陶瓷书法艺术的新境界。

2陶瓷书法装饰艺术的审美特征

陶瓷书法,从形上看具有图画特征,从书法运笔上看又具有音乐起伏的特性,因而书法艺术一定程度是绘画与音乐的锲合。书法是自然形象的高度浓缩,书法的表现式样是线条,但是这些线条是书写者精神意蕴、审美趣味化的凝练,线条的纵收、枯润、粗细、刚柔、浓淡都是书写者个性特征的体现,同时也是人类审美情趣的反映。陶瓷与书法的融合所形成和谐统一的审美情趣是由陶瓷和书法共同的艺术性决定的。书法作品是通过线条的表现来表达作品的情感品格和审美情趣的;陶瓷艺术则是通过造型的线型和体面结合变化以及空间虚实和体量大小变化、体型轮廓的起伏变化来构建陶瓷艺术造型美的。而创作者的艺术审美必须通过造型来体现,陶瓷与书法结合所得到的陶瓷书法艺术就形成了形势美和气势美的和谐统一。

2.1陶瓷书法装饰艺术的形式美

中华书法书写的主要是汉字,汉字历史源远流长,其发展也历经了从甲骨文到现代各种印刷装饰字体的演变历程。书法艺术有别于印刷字体与美术字体的根本在于书法艺术讲究艺术内涵,而陶瓷装饰书法艺术除讲究艺术内涵外,更注重精神文化品位。同时在陶瓷载体材料上装饰书法具有易保存性,这是帛、纸书法材质不能比拟的。文字的发展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等不同书体,这些字体根据需要都可在陶瓷装饰中得到表现。纵观汉字的发展历史以及一定历史时期的艺术审美特征,一定历史时期也形成了具有相应历史时期文化与艺术特牲的独特艺术字体。如秦篆、汉隶、唐草等,这些字体在陶瓷书法装饰中都可充分加以运用。在陶瓷艺术史中,明清陶瓷书法艺术品装饰所用的字体多以名人字体为多,如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等的字体;而草、隶、篆、行等不同的字体也有出现;元、明时期,景德镇和龙泉的陶瓷书法装饰比较盛行文字纹,特别是明代在瓷绘上也出现过汉字外的阿拉伯文、梵文、藏文。清代康熙朝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高峰,陶瓷书法装饰盛行运用短篇古文,其中《兰亭集序》以及《赤壁赋》便出现在陶瓷书法装饰作品中,并且装饰风格采用国画装饰形式,图文并茂,形式多样。总之,在陶瓷书法装饰艺术中,汉字艺术的频繁出现是人们对传统文化传承需求的现实体现。

2.2陶瓷书法装饰艺术的内涵美

陶瓷书法装饰艺术的本质是书法借以陶瓷材料载体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陶瓷载体造型的多样性,陶瓷书法装饰艺术也呈现多样性。陶罐、瓷瓶、瓦当等都是具有明显特性的陶瓷造型形式。结合这些造型运用不同内容的字体进行装饰,可达到“寓意、款识、表意、记事”等目的,并留芳千古。陶瓷款识书法装饰艺术是陶瓷书法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人们通过陶瓷款识可以鉴定陶瓷产品的年代、质量,甚至是陶瓷产品的产地和生产窑口,因而其具有重要的断代作用。此外也可从陶瓷款识装饰艺术领略到款识书法艺术的魅力。伴随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书法艺术陶瓷款识题款工艺技术的发展。装饰手法的多样化,刻划、模印、书写等形式以及釉上彩、釉上彩的出现,使得陶瓷书法款识的艺术装饰审美品味在提高。陶瓷款识的种类有纪年、具名、吉语、花样、寄托等类型,此外也有画字合一的陶瓷款识。同时结合不同形式的落款边框,陶瓷款识书法装饰艺术得到了深层次的发展。陶瓷款识装饰所用的文字主要以汉字的行、草、隶、篆及各种书体文字为主,从而使得陶瓷款识书法装饰艺术更为丰富。陶瓷书画装饰艺术是真正能够体现陶瓷书法装饰艺术趣味的形式之一。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使陶瓷工艺技术趋于完善和成熟,材料的成熟以及各种釉彩和色料的出现为书画创作书写提供了便利性,同时也为陶瓷艺术者展示娴熟技艺提供了必要条件。在传统陶瓷产品中,其造型多以瓷瓶、陶罐以及餐茶具等形式出现。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陶瓷产品的造型呈现多样化特征,并且已经扩展到陶瓷建材系列的瓷砖、卫浴以及室内摆饰品等。从而陶瓷书法艺术装饰在伴随陶瓷造型式样的变化也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特性,已完全突破了传统的以陶瓷题款印记式为主的书法艺术装饰功能,并向着以陶瓷书画艺术综合装饰的方向发展。同时在自觉自发的发展中也趋于完善,这也是现代信息社会大众审美意识变化及其信息经济现状市场所需求的。在现代信息市场需求的自然推动下,运用各种陶瓷装饰技法将书法和绘画艺术全面系统地融入陶瓷产品装饰,是一种大众需求趋势。同时在需求趋势的推动下,书画艺术这一传统文化元素将在陶瓷艺术装饰中发展得更加宽广和完美。

2.3陶瓷书法装饰艺术的形式美

陶瓷书法装饰艺术的形式美是指书法字体的外在艺术美感。书法装饰艺术的形式美表现为书法字体的形势美、线条走势美。形势是书法作品字体呈现的姿势,形势美是书法作品给人的外在造型感受;书法艺术美是靠线条来表现的,书法线条走势美指的是书法艺术线条运用的趋向、快慢、轻重、粗细等的运动变化所表现出的艺术美,书法艺术美依靠线条的气势来体现,而势是依附于书法字体这一“形”的,所以书法艺术美是书法字体“形”和“势”的统一。在书法艺术中,书法艺术的每一根线条通过提按、顿错、缓急变化来呈现创作者思想情感和个性特征。书法艺术中线条的关系犹如木质建筑中的柱子、横梁和椽子,它们不是自我封闭、孤立的线条了,它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整体看,字形的轻重、粗线、浓淡都别有一番风味,给人眼前一亮的享受(见图1)。陶瓷书法在设计和运用时往往多依其造型而定,器形不同,书法装饰就需要变化,不能拘泥于宣纸平面字体的行列规矩一致,不然书法艺术的迭宕多姿、妙趣横生就无从谈起。书法艺术运用于陶瓷艺术中也是陶瓷艺术创作者在创造过程中加强陶瓷表现性和抒情性的重要手法。在陶瓷创作中运用书法艺术装饰可以创作出更有审美力度和审美价值的作品,这些作品形成的“气势”,有如如轻流漫淌的小桥流水,有如静谧安祥的林中老树,也有如落于九天的飞流瀑布,这些都是陶瓷书法艺术所展现的独特艺术魅力。

2.4陶瓷书法装饰艺术的意境美

陶瓷书法艺术装饰美表现为意境美,意境美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景境贯通。陶瓷艺术家的作品是其在创造过程中从艺术审美形态出发通过艺术精神寻求艺术语言的自然表现,也是其具有的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个性特征的综合体现。陶瓷艺术创作的本质是通过艺术形式并寻找与自己心灵与情感相一致的艺术语言形态来表达创作者的艺术思想情感,因而书法艺术装饰意境美的实质就是书法对陶瓷艺术装饰的气势、神采、风味的概括与浓缩。“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这是南齐王僧虔《笔意赞》中的语句。从图2书法作品就可以直观看出南齐王僧虔所语的内涵。因而就书法作品而言,“神采”作为意境的内涵是欣赏书法的标准;“神采”也是书法作品个性化特性的表现。

而韵趣则表现了书法的格调,也是作品意境的体现。意境是无形的,只可于书法作品字里行间体会感知得到,这正是书法超越了文字本身成为独立艺术的根本原因。同样,运用书法装饰的陶瓷书法艺术的意境也体现在“神采和韵趣”上,再加上情景交融的山水风景衬托,表现出悠远而深厚的艺术意境美。同时陶瓷书法在陶瓷造型、釉质、色彩的映衬下,更增添了书法“笔墨”的风采,使陶瓷书法表意和章法所承载的“意境美”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3陶瓷书法装饰艺术创作的独特性

在陶瓷上进行陶瓷书法装饰艺术创作区别于传统书法创作。陶瓷书法创作是在釉上或坯上借用陶瓷色、釉料书写或雕刻;而传统的书法艺术是在宣纸上用笔墨书写,笔墨易于宣纸结合。而陶瓷书法装饰艺术创作可以结合陶瓷造型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如对于茶具造型就可以根据不同茶具的方圆或异形的器形来选择相适应书体和色调,以达到造型上的适应和和谐,获得相对如意的艺术效果(如图3)。篆刻是陶瓷书法装饰艺术创作运用比较多的一种手法。篆刻不仅其字体本身美观大方,有时结合器形还可起到增强气势和填补空间的装饰作用。篆刻书法具有形象的韵律,能够给人以动静结合的艺术感受,这也是篆刻书法艺术的特色之一。陶瓷与书法的结合,写、塑、雕、融是陶瓷书法装饰艺术创作手法的常用形式。

但在具体运用上必须考虑书法线条的变化和手法必须与陶瓷器物造型、色彩、质地等内在韵味和外在形态相契合。此外,陶瓷书法装饰艺术创作也应当考虑不同产瓷区因材质的差异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质。如“青白”色是景德镇陶瓷材质的效果;“月白”色是淄博瓷陶瓷材质的效果。因而书法在陶瓷创作中的运用就必须对待不同材质加以区别利用。书画结合是陶瓷书法装饰艺术创作运用最多的一种形式手法。书画结合的创作手法可以增加作品意境,艺术感染力强。书与画在形式是截然不同,然而追求意境的目的是一样的。书与画结合,用文字表达图画,用画面映衬文字,通过相互补充,可增加画面蕴意,能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4陶瓷书法装饰艺术的发展及其前景

陶瓷书法以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和独特的艺术特性在陶瓷装饰中占据重要地位,这是历代陶瓷艺术工作者艺术智慧的成果和结晶。在现代信息经济社会,伴随现代审美意识的变化以及现代艺术的发展,现代陶瓷艺术创作者往往敢于突破传统思维,以创新的思维和手法对书法文字的字体与文字的寓意进行大胆深层的探索发掘和深入研究。构思出更有利于装饰造型的书写方法来进行文字的改变和装饰,创造出形态夸张又与朴质的古文字相协调的更有气势和意境的现代陶瓷书法。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电脑技术可以把古文字变成装饰画,同一个汉字的不同字体都有不同的装饰美感,这就是“甲骨、篆(大、小篆)、隶、楷、行草”书体各具艺术特色的主要原因。

美术的审美特征篇10

摘要:动画电影艺术是现代艺术形态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它又伴随着人类社会文化与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并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得不说,动画电影艺术有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具备的独立精神与审美特征。

关键词:动画电影;现代艺术;试听

动画电影艺术融合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具有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绘画、雕塑、摄影等多种因素,动画电影艺术作品的技术创造包含影像、声音和表演造型及剪辑等极其复杂的数字科技的环节,动画电影艺术创作流程从剧本到制作,再到出品,国家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影视文化产业链机制,它不仅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需要,而且还带动了几乎整个社会的视觉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动画电影是一门年轻的综合性艺术。她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人们的视线,她是近代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她的美就在于塑造鲜活的典型的人民喜爱的艺术形象,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反映和再现生活的本质。然而,动画电影与动画电影美学又不是同一个概念。动画电影是指以绘画为手段,以纪录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片段为基础传递信息、制造效果的一种异质综合性的媒介手段,是可以配有声音效果并具有画面性质的动态影像。而动画电影美学要求动画电影首先要以动画电影的特殊艺术手段来认识现实和反映现实,动画电影艺术几乎拥有着其它艺术的所有表现手段。因而相对于一般美学来说,动画电影美学无论在色彩、空间、线条、影像上都表现的更复杂更全面。

一、动画电影艺术的高度综合性

动画电影艺术是各种艺术中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艺术,这是因为动画电影几乎拥有着其它艺术的一些表现手段。它包含着有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绘画、雕塑等各种因素。而这种综合性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多种艺术的综合,并且,集各种艺术元素于一体。它汲取了各种艺术的表现特色。如:绘画对光、影、色、线条、体积的独特处理,运用二维平面去创造三维空间的艺术本领;以及音乐的韵律美、节奏美等;还有汲取文学营养、故事情节,塑造故事形象。其次,动画电影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综合。动画电影艺术还是各种科技含量最高的一门艺术,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产物。

二、动画电影艺术反映现实社会

动画电影从产生开始,利用绘画的手法,结合照相术,真实而夸张地再现社会生活,所呈现出来的是全新的艺术审美享受,而动画电影所释放的艺术感染力越来越具有了自己的艺术特征。动画电影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意义。

另外,动画电影不仅能够把现实生活中反映在银幕上,使人们直接观赏到自己的生活世界。而且还能把理想的生活反映在色彩艳丽的画面中,采用运动的画面、优美的声音和绚丽的色彩三者的结合,让人们可以欣赏到更加丰富的艺术作品。这一点我们是很容易理解的,甚至过了许多年我们依然喜爱一部好作品,比如:宫崎骏的《龙猫》,在于动画影片的内容就是生活本身,它真实的反映生活的本质,再现了生命的理想,提高了人们的艺术审美能力。

动画电影艺术的表现性,它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的经验却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是还有一种抽象的表现性。人们在观察事物时,总是不断地改变视觉范围和视角。从远观、近看;平视,斜视,仰视,俯视;相对固定地看一个事物的变化,有时则移动看一个事物的变化。人们通过观察所得的综合印象去了解事物的外貌。而动画电影还产生了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平拍、斜拍、仰拍、俯拍等景别以及包括推、拉、摇、移、跟、升、降在内的各种移动镜头语言,并将各种景别、镜头连接在一起,使观众如同在现实生活中那样去观察反映在银幕上的生活,产生一种接近于现实生活的逼真感受。所以这也是动画电影现实性的表现之一。

三、动画电影艺术的视、听融合性

动画电影艺术是一个视听的艺术,她是视觉与听觉为主的影像艺术。视觉、听觉和视听融合性都是电影艺术的基本特性。要探讨动画电影艺术视、听的融合性。

首先,用传统造型手法来塑造动画形象,其次必须加上音响效果;用音乐和声音来塑造形象,使动画电影艺术具有了音响与画面的高度融合。但动画电影更重视的是视觉动作塑造。

动画电影艺术不仅善于融合绘画的特点,还要考虑画面的安排,关注画面美,同时还善于通过各种音响来构成节奏感与和谐美。音响和画面的高度融合性,使得形象更为真实,更为丰满,更具立体感。比如:《虞美人盛开的山坡》中最后哪一个画面,飞扬的旗子在缓缓升起,仿似在跟外出和归来的船儿问好。画面外传来令人荡气回肠的的音乐,构成音响与画面渗透、情景交融的意境。悠扬而美好。

四、动画电影艺术时间空间的自由性

动画电影艺术是一种典型的时空综合的艺术。它作为一种全新的综合艺术,是在时间与空间上同时展开的。动画电影艺术的时间是指空间化了的时间,成为具体可闻可见的空间运动;而动画电影艺术的空间又是指时间化了的空间,它有一个时间的流动过程。动画电影既是在空间中展开的时间艺术,也是在时间上延续的空间艺术,它把时间艺术的表现性与空间艺术的造型性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而成为了一种时间空间自由的一门崭新的艺术。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简单论述,我对动画电影这门新兴的艺术的审美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不仅有利于在动画电影艺术的创作,也有利于动画电影艺术的欣赏与评论。当然,要进一步的、深入的探究动画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不仅要对动画电影艺术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还要对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摄影、影视、现代科学技术、受众以及审美心理学等多学科、多角度进行横向与纵向的研究与分析。以便更好的促进动画电影艺术的发展。

总之,动画电影艺术有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具备的独立精神与审美特征。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努力丰富动画电影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还要为人们不断提高的艺术欣赏水平注入新的生命能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动画电影时代!

参考文献:

[1]彭湘.动画专业学生学好《视听语言》的必要性[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