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模块化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01:10

农业模块化发展篇1

论文摘要: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确保乡镇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保障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就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模块化、师资队伍模块化、培训内容模块化、培训方式模块化的建构谈一点肤浅之见,为实现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块化作一浅入探讨。

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体制转换,职工“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全社会已向学习型社会转移和网络环境基本普及的背景下,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想途径之一,它能适应每一个团体、每一个个人具体的和根本的目标,在各个教育水平上,塑造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进步、变革的生活。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块化的建构,在形成农村居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之上,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所谓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模块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环境,围绕农村社区教育的主题,组织相关内容,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并对社区教育内容进行细化、分层、分类,加强社区教育工作之间的链接,最终实现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综合化。它的设计原则就是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以主体来组织内容的模块。它由相对独立的几部分内容模块组成,同时通过几部分内容模块的分别实施来达到模块化,进而实现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最大有效性和最终目标。以下就构建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模块化的方式作出探讨。

一、建构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模块化

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的整体思路应该是:政府领导统筹,学院主抓培训,成教指导管理,社区整合协调,群众参与推动,网络基地共建,教育资源共享,教育需求导向,全员全面全程。因此,建立合理的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工作模块,是推进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工作良好运行的重要举措。县长、教育局局长要亲自带头,亲历亲行,要建好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三大模块:一是县府—教育局—乡镇—村为主的行政管理模块,负责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工作政策制定和经费保障,并对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进行全面的部署;二是市社区大学—县社区学院—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乡镇成校—村校为主的培训管理模块,全面负责社区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三是建立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计划与管理制度模块,各个管理模块必须制订完善的社区教育规范的实施计划和管理规章。如:制订《专项技能培训实施计划》《科技农业培训实施计划》《乡镇企业职工“双证制”培训计划》等培训计划和《培训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文书档案建立、保管、制度》《工作人员考核制度》《奖惩制度》《院务公开制度》《居民培训卡制度》《考勤点名制度》等管理制度,使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样由行政管理模块、培训管理模块、计划制度模块等构建成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模块化,可以使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科学、有序、高效地开展。

二、建构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模块化

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革新理念,大胆探索,积极实施“能人培训”工程,力求培养选拔出一大批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服务能力强、创新能力强、专业技能强的“五强”型专兼职教师队伍,为全县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提供强劲的和丰富的人才资源。而构建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模块化是实现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目标的有效措施。成功的做法主要有:一是构建人才内选模块。社区学院要制定培训教师任职条件,选拔具有专业性、技能性、责任性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辅导培训教师。二是构建人才外聘模块。在实际的工作中,争取让有经验的县部、委、办、局的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才,乡镇村的技能人才,科技致富能手、务工经商、企业经营主等担任兼职教师。三是构建人才回聘模块。应当积极聘请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有一技之长的复退军人,高等院校有技能的相关专业教师,虽是本地但在外地有一技之长、发财致富的“能人”任客座教师。通过上述的人才内选、外聘、回聘三个模块,形成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模块化。

三、建构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内容模块化

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在教育的内容上要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应按照“分类指导、按需培训”和“面向全员,兼顾精英,突出农村”的原则,针对农村不同类型的社区居民,展开不同内容的培训,以增强培训的效果。此外,社区学院和乡镇成校在开展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具体工作时,可根据居民报名参加的培训内容,采用下列五种模块实施:一是分线培训模块,即把企业、科技农业、商业、管理类四条线实行分工培训;二是分项目培训模块,即把分专业培训、管理培训、科技培训、技能培训、服务业培训等分类型、分层次组织培训,增强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三是理念培训模块,即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对社区居民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就业形势教育,发财致富理念教育,政策法规、文明礼仪、八荣八耻、安全等教育;四是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培训模块,即对社区居民进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业精于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艰苦创业等一系列的教育,促使社区居民提高自身素质。通过上述的分线培训、分项目培训、理念培训、职业道德培训模块,构建成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内容模块化,促使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深层次地开展。

四、构建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方式模块化

社区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开展有效的教育培训活动。具体来说,社区教育应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创新社区教育方式,并结合不同类型的需求,着重探索以下三种社区教育模块。

1.技能型社区教育模块

指根据乡镇经济特色,依托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和成人教育学校、村校,以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和职工技能培训为重点,探索技能型社区教育模块。一是根据农村实用人才需求,积极鼓励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农村有志青年参与进修,依托电大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学历教育,提高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后备人才的素质;二是各社区教育中心要积极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上加大力度,积极开展“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农民实用技术和“双证制”教育培训、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失地农民培训;三是积极开展乡镇企业职工“双证制”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函大”培训、外来务工人群各项培训。应努力做到内容多样,时间超前,对象广泛。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确保乡镇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保障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起集学历证书、绿色证书、技能证书培训于一体的培训模块。

2.学习型社区教育模块

指根据城乡居民文化生活需要,以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为重点,探索学习型社区教育模块。一是加强与县公安局、财政局、环境保护局、县妇联、县总工会、县机关工委等单位的联系,开展会计上岗证,电算化会计、单证员,建筑业、矿山四大员,旅馆从业人员,美容美发从业人员,危险品货物运输员,浴室服务人员,酒店服务业人员,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普通话、旅游从业人员,废旧物品协会业主,再就业人员等行业型学习培训;二是专项开展心理健康、老年养生保健、孕妇保健、文明礼仪、文化娱乐、生活休闲、国家时政等休闲型学习培训;三是各社区教育中心要积极争取社会各行各业的支持,充分利用热心社区教育的单位和成员单位的各类资源,如文化馆、图书馆、大剧院、电影院、青少年宫、健身中心等,积极开展各类文明修身,文化培训,娱乐修身、健身等活动型学习培训。通过各类型学习培训的开展,把“学习型组织”活动作为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各乡镇要评选出典型的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村镇、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通过开展活动,加大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的力度,探索具有针对性、吸引力的学习型社区教育模块。

3.整合资源型社区教育模块

指开展社区教育要构建多元化的社区教育形式,应依托县社区学院网站,建立和整合丰富的网络资源,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访问教育网站。县社区学院网站要具有资源功能、办班报名功能、作业提交功能、教育博客功能、在线交流功能、远程视频功能、教育科研功能、教学资源库功能等,便于社区居民自主上网学习,必要时也可以相对集中上网学习。二是利用局域网上的资源库。县社区教育网站应设置“视频点播”“教育博客”,建立各种专项技能培训资源库、培训管理库,开设电子图书馆,远程教育研究(包括研究文献、学术活动、专业理论、专项技能、课题研究等),公告信息栏(日常工作的通知、以上各资料库新内容的介绍)等,为社区居民直接利用局域网上的资源提供便利。三是利用双向视频系统。应积极利用各乡镇政府、村及中、小学开通的双向视频系统这一平台来开展县内社区居民远程培训。可利用双向视频进行技能培训交流,把双向视频运用到各种培训活动中。四是采购或印刷文字资料。指把各种行业培训、技能培训等编印成小册子,送发给参训人员,为参训人员提供书面学习资料。

综上所述,即通过技能型社区教育模块、学习型社区教育模块、资源整合型社区教育模块的构建,实现农村社区教育方式模块化。

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是一项错综复杂的工作,也是一项必须深入仔细的工作。让我们创新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手段和培训手段,与时俱进,致力构建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新模块,实践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模块化。让我们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认真落实党中央提出的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号召,构建农村居民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素质,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钟志贤,曹东云.基于信息技术的反思学习[J].远程教育杂志,2004(4).

农业模块化发展篇2

关键词:可用性用户调查微耕机模块化

一、可用性理论应用于微耕机设计的必要性

近年来,设计中对于可用性的关注在国内有着良好的发展,但由于国民经济水平的制约,对可用性的关注在不同领域有着明显的不均衡。生活用品在设计中对可用性关注最充分,工业生产机械其次,农业生产机械相对而言更为不足。在微耕机的设计发展中,这一点尤为明显,机械设计师们多以功能为主,认为实现了功能,产品即可成为一件合格的产品,认为用户应当去学习、适应当前高技术创造出来的机器,而非令机器遵循人的需求发展。

发达国家由于工业设计的发展较早,经济的发达也使工业设计所关注的范围更为全面,相对于发展中国家,他们的生产机械更多地注意到人性化的方面,在国际性质的机床展览会上,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同样功能的机器,发达国家的产品从使用上更顾及人的感受,使得产品的有效性、效率以及使用者的满意度都较高,这也使得他们的产品更具备竞争力。

在工业化的早期,工、农生产用机械产品为更好的实现其功能,多是以机器为中心,使用者在操作过程中需使人适应机器,这对劳动者的身体机能造成很大的影响,是职业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生产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生产工具的基本功能的实现仍然是机械设计的重点,但在多数基础机械的设计中已不再是难点;此外,我国已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逐步减少。在这样的前提下,提出对劳动者更人性化的关怀,在农业生产设备的设计上更多的为劳动者考虑,运用可用性理论进行设计分析、对产品进行改进增强农机的可用性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可用性理论指导的微耕机模块化设计

2.1基于可用度的模块化分析

评价可用性的标准称为可用度。微耕机当前的使用可用度a=农忙时间/全年,效率最高的状态是a无限接近1。

可用度需要提高,总时间不会变化,因此只有增加可使用时间。农业生产是有地域性、时间性的。不同地区的耕作类型不同,接近赤道地区的或许农忙时间会较多,可用度相对较高,这属于不可控的自然因素;播种、收获等一切农业生产活动依据节气进行,不可改变。因此增加微耕机使用时间,不能仅仅盯在农业生产上,应综合考虑农户需求,进行副业的辅助机械配套。可将微耕机的功能进行模块化分析,使微耕机可在一年当中有不同的生产用途,做到农业有闲时,机器无闲时,使a=(农忙时间+副业时间)/全年。

从成本角度来看,麦尔斯在论著中提出“一切成本都是为功能”,从成本与价值的关系来看,可用度=价值/成本,产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功能上,而当前微耕机从技术层面上已相当成熟,成本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如何增加其可用度,在于增加产品价值。

2.2用户层面的模块化

模块化设计常见的理解有两种,一是将设计理解为动词,指设计行为过程中采用模块化的方法,有助于设计行为,是设计层面的模块化;二是设计是名词,是指最终成型的设计产品具有模块化的特性,是用户层面的模块化。

由于劳动力总量下降、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长期落户的趋势增加、中西部地区吸纳农民工量逐渐增大等原因,农村劳动力现状堪忧。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现在普遍存在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加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务农劳动力尤为不足,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外出务工收益更大,劳动力大量转移的趋势更为明显。当前农业劳动力具有劳动力老龄化以及劳动力女性化的特点。农村流传着一种说法“短头发的在城里,长头发的在屋里,白头发的在田里”,很生动的体现了当代农村劳动力流失的现状。因此当前的微耕机的用户的主体并非是青壮年劳动力。

首先对用户的任务模型进行分析,清晰地展现了用户使用工具的过程,才能了解到用户在这过程中的需求。微耕机产品的任务模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一任务使用:1)发动机器,从储藏地位移至劳作场所;2)在劳动地点的位移,主要是梯田环境的上、下、行走,以及在水田中泥泞的环境行走;3)进行某项农田管理功能(旋耕、水泵、喷药等其中一种);4)劳动结束,放回储藏位置,进行收纳、护理。另一种从不同耕作季节来看,其任务模型如下:1)取出设备,换上相应机具;2)不同机具需进行不同任务分析;3)结束,取下机具,修复保养。

在单一任务模型中,用户在劳动中通常需要早出晚归,传统的农户常常劳动力早早去劳作,到了饭点,家人去送饭。而当前的现状,往往缺少这样的互动。那么用户在整个劳作过程中,不仅仅是农耕等问题要解决,饮食、临时的休息都应考虑在内。

从全年度的任务模型来看,不同机具的拆装是一大方面,拆装的简易性是提高用户使用效率以及用户满意度的重点,其次,全年度是否都有农用价值?非农忙时机器的闲置不仅仅是资源的浪费,长期闲置还会增加维修等成本。为此,通过用户调查,了解用户非农方面的需求,增加可供选择的使用模块。用户调查主要有问卷调查、用户访谈等方式,在此对多地区多个用户进行访谈,了解当地农副业的需求及可行性。在此,面向本应成为农业劳动主力的外出务工者访谈,了解他们离开农田的原因以及当地农民对于多功能的需求。表2-1为较为有代表性的几组回答,体现了多数情况。

通过用户访谈了解到用户在非农田环境中的需求,依据当地所需求的功能进行详细调查,从而探索微耕机副业功能模块的可能性。以藤编为例,在编制过程中,需要弯曲、定型、烘干等,传统的方式往往单纯用手来完成弯曲和定型,常期劳作者的手指会有受伤、变形等潜在可能性。为此,可增加相应定型、烘干模块,减轻劳动者负担,增加劳动效率。不同的模块均由微耕机主体部分提供能量,实现一机多用,也能避免机器非农忙时长期空置导致的机器老化。诸如小型作坊式工厂以及家庭式手工业等均可采用相应功能模块,可增加微耕机主机使用效率、减少创业投资。

2.2.3微耕机模块化分析

当前微耕机主要有旋耕、提垄、打药、提水等多项功能,广泛应用于山地、丘陵以及平原的大棚环境中。模块化在微耕机设计中早已有所应用,多应用于设计过程中,模块化的方式有助于更高效、快速的推出新产品。也有在用户层面模块化的多功能微耕机产品,具有可选择机具的接口,但连接方式复杂,需借助工具、经人员培训,易学易用性较低。此外,有限的农业功能模块对主机的使用时间无形的给了一个限制。

因此将微耕机依据功能分为几个主要模块,其中基础功能模块包括行走、动力、以及扶手部分;附加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农业功能以及副业功能两大块,农业功能与常规微耕机配件机具无异,副业功能可依据当地需求进行开发,可不断扩展。

微耕机整体实现用户模块化,用户可自主选择购买相应模块,根据需要购买当地所需农耕模块以及扩展模块,从而降低购机成本。基础功能模块部分仅需生产设计模块化,可依据推广市场的不同农田类型确定不同的行走装置,依据不同耕作需求确定动力型号,依据不同的用户群体,选择适宜高度、形态的扶手。从而使微耕机更符合当地人需求,避免一厂机器只为一方人的现象,扩大市场范围。附加功能模块部分则依据可用性分析除农业模块外增加相应的副业模块,具体模块类型可依据当地产业类型进行有倾向性的开发。

三、可用性思想与模块化设计相辅相成

早期,工业设计未得到发展时提到的可用性,多指可靠性与维修性的综合体现。随着工业设计的发展,对人的关心日趋突出,可用性的重点落在用户身上。可用性工程强调以用户为中心来进行开发,能有效评估和提高产品可用性质量。产品的可靠性往往有明确的指标来限制,然而其可用性没有硬性规章制度要求,这便造成了产品能用即可,产品的设计仅仅为市场竞争的筹码,而非为人服务的必需品。国际标准iSo9241-11将可用性定义为“特定的用户在特定的使用情景下,有效、有效率、满意的使用产品达到特定的目标”。有效性指用户实现目标的正确程度和完成程度;效率指用户完成特定任务的资源消耗量;满意度指使用产品的舒适度和可接受程度。

微耕机产品从技术层面来讲已相当成熟,产品的创新不仅仅是由技术推动,还应从用户需求方面进行探索。可用性的中心便是用户,主要体现在其效率、有效性以及用户满意度上,基础功能模块的模块化设计有助于使产品更符合用户需求,提高用户满意度;整机实现用户层面模块化,可有效的由用户需求带动配件机具生产设计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提高产品的使用率。模块化设计是提高可用性的方式,可用性理论可更好的促进模块化的完善。

参考文献

[1]iSo9211-11(GuideonUsability,1997)

[2]潘吉安.可靠性维修性可用性评估手册[m].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

[3]尼尔森,nielsenJ,刘正捷.可用性工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农业模块化发展篇3

关键词web服务器;农业气象;服务平台;设计;山东泰安

中图分类号p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0-0335-02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体系与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近几年,泰安市在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构建了以短信、电子屏、大喇叭为手段的气象预警传播网,健全了基层气象管理网络,开展了桑蚕、酿酒葡萄、专业合作社、设施农业等专项农业气象服务。当前农业气象服务产品根据农业生产实际不断调整完善和丰富,如何通过一个简单实用的“平台”来展示精细化的预报和专业服务产品,是当前农业气象服务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广东深圳、湖北襄樊、安徽合肥等地相继开展了市级农业气象服务系统的研发[1-3],解决了市级农业气象服务信息的关键问题,山东省气候中心开发了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平台,为泰安市农业气象服务的深化提供了支撑,泰安市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特色农业丰富,目前仅有一个泰安气象网对外服务,服务内容和形式远远达不到社会和农村需求。建立基于web服务器的综合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有效保障气象服务信息及时快速传递到农民手中,对于农村防灾减灾和指导农业生产尤为关键和重要。

1平台设计思路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各类信息的高效快捷媒介,平台的设计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提出基于web服务器构建适合市级应用的综合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平台针对市级农业气象的一些主要日常业务服务工作,具有共性、一些比较容易以计算机系统软件实现的业务服务需求来开发系统软件。系统设计采用B/S模式搭建,在这种结构下把所有应用功能和数据库集中到服务器端,实现了开发环境与应用环境的分离,便于管理和系统维护。B/S结构系统不需要装客户端软件,所有的系统升级、维护任务都集中在服务器端,用户只要能浏览互联网即可。

2平台设计原则

2.1实用性

平台设计不仅要求能够满足业务服务的要求,而且对不同用户还应适应未来若干年以后的网络发展需要。网络平台应具备多网络协议的支持能力,以避免原有网络设备投资的浪费。

2.2安全性

考虑到业务数据的安全性,平台具备各种安全保卫手段和措施,如通过VLan的划分和交换机过滤技术来保证网络安全性。

2.3适用性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不断产生,同时为保证对新技术的支持、设备的投资和资源在不断地增加。为避免设备投资的膨胀,方案要求网络硬件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及最佳的适用性。

2.4易用性原则

计算机上操作与手工操作流程应基本相同,用户界面清晰、友好、用户只需简单培训就可以进行操作,方便用户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2.5可靠性

要求具有较高的容错性能,网络设备要求具有高性能的容错技术(如对Spanning-tree协议的支持),以确保网络系统不间断运行。

3平台主要功能

3.1农业气象情报模块

该模块提供了农业气象、干旱监测、气候评价、粮食生产等方面的周报、旬报和月报服务产品,通过该模块,县级业务人员、农村气象服务站可以快捷获取上级指导产品,为本地化服务提供支撑。

3.2农用天气预报模块

链接上级气象部门各类农用天气预报产品,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制作,当地的农用天气预报。

3.3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模块

针对县(市、区)特色农业种植特点,开设了大田作物、设施农业、桑蚕生产、葡萄生产、茶叶生产等专业服务模块,每个模块包含生产基地的气象监测、物候期监测、农业气象指标、农业生产评估建议等功能,使气象服务更有针对性,服务更加专业化,为精细化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4]。

3.4农业气象指标模块

建立主要农作物、蔬菜、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农业气象灾害各类指标库,按照类别可以快速查询农业气象指标,为农用天气预报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3.5农业气象技术模块

建立农业气象适用技术资料库。

3.6农业气象灾害模块

该模块建立历史气象灾害查询库,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精细化农业气象区划、山洪预警等信息为一体。设立灾情调查资料传输登陆口,实现灾情信息及时上传。

3.7农村气象服务站模块

该模块集中展示全市80多个气象信息服务站基本情况、气象协管员信息、农村气象应急联系人员情况,能够实现文件的上行下传,对服务站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3.8气象预警信息模块

该模块直接与气象预警平台相链接,能够直观显示农村气象预警设备运行情况,实现短信、网站、微博、传真、电子屏、大喇叭等一键式气象预警信息,提高信息的时效性。

4结语

泰安市气象为农服务平台的设计紧密结合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需求,充分利用市气象部门信息资源、预报服务产品,结合当地特色开展针对性的为农气象服务,基于web服务器和互联网的优势,采用B/S架构设计平台,为深化农业气象服务提支撑。尤其是特色农业气象模块,充分结合地方特色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开展精细化服务,服务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

5参考文献

[1]李程,兰红平,曹春燕,等.深圳市多级气象服务网站系统设计与实现[J].广东气象,2009,31(2):48-50.

[2]黄建华.襄樊市多功能气象服务网站的设计[J].湖北气象,2003(2):33-35.

农业模块化发展篇4

设施农业作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与物联网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紧密结合,对充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农产品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安全保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效提升了现代化农业集约化和精细化程度,近年来发展迅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如何将植物的生长情况、土壤的具体成分和植物的生长环境(空气、水分、温度、日照等)信息及时掌握,对于我们更好的实施设施农业工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农业现场的信息采集和智能控制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是我们研究的重要方向。传感器节点采集现场各种农业现场信息,通过无线局域网、有线网络传输到网关,再由网关将信息处理后传输到后台控制服务器,用以作为分析农作物生长情况和调整农业措施的根据。目前在这方面的农业温度检测系统研究较多[1-2],例如,陈智伟等人设计了一种基于CC2430的农业温度控制系统[1],通过zigbee网络传输数据,实现了对农业温室相关参数的采集及一些基本的控制。但是在网关采用串口与上位机连接,限制了信息传输速率,且没有考虑到农业生产过程中控制室不会一直有人值守的实际情况,限制了实际的应用效果。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设施农业监控系统的嵌入式网关,选择自带maC控制器和Can控制器的Stm32处理器,扩展了移动通信控制模块,简化了电路设计,减少了系统的复杂度,确保了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1网关设计的重要性

网关在设施农业监控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协调上位机和下位机关系。网关的主要功能:一,负责接受下位机或者节点的采集信息数据,或者接受上位机的控制信息;二,对于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处理,根据不同的目的地进行封装;三,当信息传输繁忙时,根据信息优先级进行按序转发;另外,网关的设计还需要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和扩展性。

2硬件系统设计

根据设施农业的需求,设计了一种嵌入式网关系统,主要由GpRS模块、ZigBee模块、以太网接口模块、Can接口模块、键盘电路报警电路等部分组成。嵌入式网关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嵌入式网关系统

考虑到网关的数据处理能力要求较高,选用32位处理器Stm32F107VC,芯片工频72mHz,高达256K字节的片上闪存和64K字节的SRam,芯片携带有1路10/100m以太网接口,2路Can通道,5个UaRt接口;还含有aDC、DaC、US等丰富的外设资源[3]。可以稳定地进行数据处理和通信,同时也能保证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运行。

2.1ZigBee模块的设计

图2ZegBee功能模块

ZigBee技术作为新兴的一种短距离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标准,具有低功耗、低延迟、自组织等优点[4],近年来开始逐渐应用到设施农业中,由于其突出的低功耗特点,节点电池的使用寿命可以达到6~24个月,完全可以满足农业生产中的需要。为了与ZigBee网络无缝对接,网关选用ti公司的CC2530-F256芯片实现ZigBee网络功能,芯片带有256KB的flash空间和8KBRam,将无线通信模块和处理器系统集成,其电路设计如图2所示。

2.2GpRS模块的设计

图3GpRS通信模块

GpRS是在GSm全球移动通信网络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承载业务,为用户提供高速的分组数据业务的一种的网络[5]。网关系统设计了GpRS通信模块,与移动平台的通信,实现无人值守情况下对生产现场的及管理。GpRS模块选用SiemenS公司的Sim900D芯片,工作频率为GSm/GpRS850/900/1800/1900mHz,可以低功耗实现语音、SmS、数据和传真信息的传输。GpRS通信模块电路如图3所示,主要包括串口通信电路、Sim卡电路、天线电路等。Sim900D通过串口通信电路从Stm32接收待发送信息,通过天线电路发送至移动网络。

2.3其他模块的设计

在网关系统中设计了以太网通信模块和Can通信模块,Stm32F107VC内部集成了专用Dma的maC模块,选用pHY芯片控制器Dp83848,实现与上位机平台进行以太网通信。Stm32F107VC内部都集成了Can控制器,选用芯片Ctm1050t,设计Can驱动电路,实现Can通信功能,扩展系统的接入。另外,主节点设计了电源模块、存储电路、键盘电路、声光报警模块等。

3软件系统设计

系统的软件设计移植了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ii,主要修改了与处理器相关的几个文件:oS_CpU.H、oS_CpU_C.C、oS_CpU_a.aSm等。将系统的具体实现功能划分任务,确定任务优先级,系统按照优先级对任务进行调度,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和实时性的要求。

农业模块化发展篇5

【关键词】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2011年6月13日,陕西省政府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会,《西咸新区总体规划》,标志着西咸新区的正式成立。在规划中明确指出西咸新区将发展以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外向型农业为特色的都市现代化农业,建设未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菜篮子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鉴于此,笔者希望通过对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实践进行总结,结合西咸新区实际情况,对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发展模式进行探讨,旨在更好地为实现现代田园城市做出努力。

一、国外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

(一)日本都市农业

日本都市农业发展重点是设施农业、加工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多样化农业,属于综合功能的都市农业,重点开发农业的绿色、环保、体验、休闲和示范功能,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和镶嵌式多功能的“绿岛农业”为两大特征。

到目前为止,日本已发展出观光型农业、设施型农业和特色型农业等3种主要的都市农业模式。

(二)德国都市农业

德国都市农业属于生活社会功能型的都市农业,主要形式是休闲农庄和市民农园。休闲农庄主要是吸引游客前往农庄休闲度假,尽情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庄生活,亲身参与农场生产活动。市民农园是利用城市地区或近郊之农地、规划成小块出租给市民,让市民享受耕种与体验田园生活以及接近大自然的乐趣,更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

(三)法国都市农业

法国巴黎大区农业对城市食品供应的功能并不明显,除农牧业生产外,农业对生态、景观、休闲和教育方面的功能比较显著,即利用农业限制城市进一步扩张,隔离高速公路、工厂等有污染的地区与居住区,种植新鲜的水果、蔬菜、花卉等居民需要的产品,有的作为市民运动休闲的场所,还有的作为青少年的教育基地。

(四)荷兰都市农业

荷兰是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发展目标主要是强调农业与环境、自然的协调发展,重视农业的社会责任。在荷兰都市农业中,花卉业和奶牛业是特别重要的产业。以此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真正成了“工厂化农业”。

(五)新加坡都市农业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经济国家,面积只有556平方公里。自然资源贫乏,非常重视都市农业向高科技、高产值发展。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有现代化集约的农业科技园、农业生物科技园等。

二、国内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

(一)台湾都市农业

台湾都市农业发展较为成熟,它积极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三生”政策,全面平衡发展,实现生产企业化、生活现代化、生态自然化目标。由此,产业发展范围为“休闲+农业+创造(持续、概念)”,遵循的是“四级产业”发展路径,即生产、加工、一般服务和知识服务。为实现都市农业建设目标,台湾发展以体验农业、休闲农业与知识农业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农业,将一产的生产业提升至三产的服务业。

当前,台湾的都市农业主要形式有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教育农园、假日花市、观光渔场、农业公园、森林游乐区、屋顶农业等。

(二)北京都市农业

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初始阶段是以发展观光休闲性农业为主的,如:观光采摘型、购物型、森林度假型、民俗旅游型、垂钓型、科技带动、示范型、综合型等。目前,北京都市农业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设施农业、籽种农业、走廊农业、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和示范农业等形态得到大力发展。

(三)其他省市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贾凤伶等(2011年)提出天津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有:现代农业展示模式、市民农事参与模式、生态旅游观光模式、乡村民俗文化模式、农家生活体验模式、休闲度假娱乐模式等。温州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有农业观光园、体验农业——农家乐模式、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陈莹等(2007年)提出南昌市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有:小规模农业用地发展“插花绿岛型”都市农业,集中成片的农业用地发展“生产型”都市农业;林地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广场用地;充分利用水资源发展养殖垂钓休闲渔业;挖掘旅游资源发展旅游都市农业。

三、构建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发展都市农业的实践表明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都市农业的功能定位也不尽相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都市农业的功能定位上,应当反映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既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又要体现中国特色;既要体现大都市屏障的功能,又不能忽略其经济的功能。

因此,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发展总体上采取圈层式予以发展,一为核心区,二为拓展开发区,三为区。具体可以根据都市农业的不同功能参照五个新城实际给予不同的权重进行发展。

(一)西咸新区都市农业总体发展模式——“圈层式”

1、核心区—屋顶农业、庭院农业

核心区指处于交通发达、建筑密度和居民密度都较高的主城区。此区的都市农业位于交通走廊、城市建筑之间呈锲式分布,其功能应以社会文化、生态功能为主。该区都市农业的表现形式为道路走廊绿化、公共空间小品,屋顶、庭院、阳台绿地、院区及各类园区。

2、拓展开发区

近年来开发,但建筑物之间仍保留较大空间的区域以及近郊区域。该区从功能上而言,应以经济效益为主,重点发展高科技园区。实施品种工程、生物工程、温室工程、绿色工程等高科技的项目。以为市民提供优质农副产品和优美的绿色生态环境为主要任务。是市场经济发达、科技含量高、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开发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现代农业园区。其内部都市农业以工厂化模式为主体,实现生产—加工一条龙服务的作业方式,并积极发展种子、种苗产业。温室产业、园艺业、畜牧业、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等高新技术。使都市农业成为资本、知识高度密集并在生产经营方式上高度企业化、规模化、市场化、高附加值的现代化设施农业,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力。

3、区

区是相对稳定的耕作区,也是都市农业生产集中地区。从功能而言,主要是生态、生产功能。该区在发展规模型农业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优质谷、蔬菜业、林果业、畜牧业、水产业和种子种苗业,并有重点的实行种养加多种经营,使农业逐渐向集约化、设施化、精深化方向发展。为使区农业与城市联系更加紧密,应从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利用自然条件入手,优先深度开发交通沿线的农业。

(二)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具体发展模式——“功能组合式”

1、西安、咸阳主城区——生态功能为主

西安、咸阳主城区,建筑林立,交通发达,所以要通过都市农业为城市增色添绿、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减缓热岛效应、调节小气候、提供新鲜空气,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其次,将生活废水及垃圾用作灌溉和肥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再次,创立市民公园、农业公园以及开设其他各类农业观光景点,减少或减轻“水泥丛林”和“柏油沙漠”对城市人带来的烦躁与不安,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使农业真正起到“城市之肺”的作用。

2、沣东新城、沣西新城、秦汉新城——社会文化功能为主

沣东新城、沣西新城和秦汉新城都是以产业布局为主,都市农业的发展要依托相应的空间布局。

沣东新城用“两带、七板块”的“V”字型。两带分别为:周秦汉历史文化展示带、沣河滨水生态景观带。七板块分别是:科技统筹示范板块、镐京田园城市板块、沣河田园城市板块、阿房宫人文旅游板块、昆明池文化生态板块、三桥现代商贸板块和六村堡现代产业板块。

沣西新城总体定位是未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综合服务副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都市农业规划在沣京遗址以北,沣河、古沙河交汇处,主要发展都市观光和文化休闲产业,在新城西南部,主要发展集农业风情、种植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农业。

秦汉新城依托秦汉大道形成的秦汉历史文化主轴。建设秦文化主题公园和帝陵遗址公园,实现城市与农村、现代与历史的完美融合。同时,规划渭河生态景观带、帝陵遗址风光带、泾河生态景观带。

综上可知,对于这三个新城的都市农业发展可以社会文化功能为主,通过开辟景观绿地、旅游观光,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从事观光、休闲、娱乐活动,以减轻工作及生活上的压力,达到舒畅身心、强健体魄的目的。同时,都市农业还可以吸纳附近农村劳动力就业,对社会稳定发展都重要作用。

3、泾河新城——示范辐射功能为主

泾河新城在秦汉大道以东,县东路以西,高泾大道以南,高泾南路以北区域范围内规划为“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在泾河新城的东北部,包茂高速两侧范围内规划为“现代物流产业园”;在泾河新城西北部,规划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在泾河南岸,自西向东依次规划有“旅游服务区”、“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区”、“家居产业园”等。

泾河新城都市农业可以引进农业高新技术,进行试验和示范,作为对一般农业的样板和示范。同时,都市农业能够依托科技、信息、经济和社会力量的辐射,成为现代高效农业的示范基地和展示窗口,进而带动持续高效农业乃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4、空港新城——生产经济功能为主

空港新城规划格局:规划建设空港枢纽区、中央商务区、临空产业区、生态休闲区、优美小镇和临空农业区五大板块,区域之外以标准农田作为生态廊道相隔。

空港新城借助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便捷条件,发挥航空物流和要素集聚功能,大力发展临空型现代农业。重点发展航空食品制造,建立集绿色种植、生产研发、物流配送等为一体的航空食品运作体系;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鲜水果等适合航空运输的高附加值临空农业;开拓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以农业物联网示范项目为先导,引进农业高新实用科技、优良品种、现代化农业设施装备,优化农业资源要素,逐步建成科技含量高、示范效应强、经济效益良好、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都市智慧型生态农业园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都市型休闲农业。

综上,西咸新区都市农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形成一套完整的发展都市农业的监督和检查机制;需要各新城之间组团、协调发展,发挥各自的优势功能,以高科技为依托,在丰富市民餐桌的同时,为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建立城市居民亲自参与,使都市农业真正成为都市人的农业,促进城乡经济的交流和融合。

参考文献:

[1]刘长运.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6,(15)2:74-79

[2]陈莹,方勇,王予川.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以南昌市青云谱区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69):32-35.

[3]瞿商.武汉都市农业发展模式与发展措施研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5,12,24(4):85-89.

[4]陆彦,孙俊华.论我国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0):29-33.

[5]黄东明,刘丽敏,朱松涛,王国跃.新农村建设与发展都市农业的关系探讨[J].农机化研究,2007,11:249-251

[6]胡文显,陈美丽.温州市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探索及政策建议[J].科技创新,2008,9(342):48-49.

[7]陕西省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Z].西咸新区总体规划(2010年—2020年).

农业模块化发展篇6

关键词:农业园;农业气象;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智慧农业

引言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为推动农业的发展,我国也在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技术。农业作物的生长环境、各类要素均与气象有关。科技的进步发展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可以通过各类传感器进行环境要素的采集,并且人工干预作物的生长环境,在北方也可以种出南方作物。现可设计农业园精细化气象服务系统,将农田小气候站资料同气象预报预警等各类服务综合到一个平台,实现实时监控,及时获取精准的气象预报预警和相关的灾害预防措施,专家可以通过系统进行远程指导等,为农业园区作物的生长创造最优的气象条件。

1系统硬件设计

本系统硬件主要使用农田气象站进行环境要素的测量,通过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将数据传输至服务器终端,再通过移动端app进行各类资料的调用。

1.1农田气象站概述

气象站是用于实时监测环境变化且做出相应预警提示的监测仪器。进行地面气象监测、储存和发送监测数据,能够根据需要将监测数据转换成气象信息或编制成表格、曲线等表现形式的地面观测装置。农田环境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适宜的气候、充足的水分能够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并提高产量,相反则会抑制农作物的生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科技领域也有了重要的发展,通过田间小气候气象站等科学监测手段控制田间的气候,提升农作物的产量。

1.2农田气象站的组成

农田气象站由数据采集器、温湿风测量单元、铂电阻地温传感器、土壤水分传感器、总辐射传感器、光和有效传感器、净辐射传感器、冠层温度(红外)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电源(太阳能)部件、通信模块(无线传输模块)、机箱、GpS校时模块、存储设备、观测杆体(或观测塔)等组成。主要用于完成所在站点多层温、湿、风的梯度观测,多层土壤温湿度的测量,辐射测量,降水观测,叶面温度、二氧化碳的测量,及其计算、存储和数据上传。所有要素最后都由主采集器获取,进行标度变换,计算出瞬时气象值、导出量,统计出最值、极值、最值出现的时间、极值出现的时间。

1.3农田气象站通讯模块

1.3.1采集数据的传输方式

自动气象站可通过RS485/RS232、以太网、GpRS/4G3种上传方式传输数据;多数农田气象站使用无线传输通信方式,即使用GpRS。同时计算机可以通过有线和近距离无线的方式同时连接多个气象站,组成一定规模的监测网络。

1.3.2采集数据接入网络

通信模块与采集器相连,采集器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通讯模块进行上传,传输到终端服务器。实现将传感器数据接入到网络的功能,让农业园中的数据可以“说话”,之后再通过相应的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让农业园变得智能化,管理便捷高效化。

2系统软件设计

2.1软件整体框架设计

系统将农业园中的环境要素通过气象传感器进行采集,数据上传至服务器。根据服务器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为农户提供精准的操作提示服务。平台可以及时获取当地的天气预报、气象预警、农业专报等农业气象服务。用户通过不同身份登录系统,获得相应的权限,可在系统中进行不同的操作。本系统属于物联网农业领域应用的范畴,系统架构与物联网的3层架构体系相同,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数据网关接收到现场传感器的数据通过tCp/ip协议与系统的云平台服务器进行通信,通过利用设计Scoket端口,完成数据的接收与发送。

2.2用户管理模块

2.2.1公众用户模块

普通用户模块向公众展示本农业园区的要素情况,无需登录,可任意浏览app上的各类信息,权限仅限于浏览。保留注册入口,通过注册进行身份的验证,通过后可以成为其他身份,进行相应的操作。

2.2.2专业用户模块

农业园区的种植人员、管理人员及其他付费人员可以浏览系统中的所有资料,并且可以对数据进行下载。当预报、预警等信息时,也可以实时推送给用户。并且用户有权限查看园区的实时监控。

2.2.3管理用户模块

气象部门专家或者专项服务对农业部门专家等用户负责提供农业园区所在地区的精准气象服务,具有预报、预警、农业气象服务等的权限。可以对的资讯和服务产品进行审核、修改、删除等操作。

2.2.4决策用户模块

政府减灾办、环保、农业农村专项服务部门等用户可以在系统上当地的农业决策、为农服务政策,提供最新的政策信息,为农业园的发展提供政策的支持保障,使农业园可以适时根据政策进行相应的整改。

2.3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分为以下方面进行数据保存,采用mySQL数据库进行存储。

2.3.1用户数据表

用户数据表根据用户的身份不同进行管理,需要录入iD、用户名、密码、手机号、身份权限信息。每次登录时通过验证身份权限信息对用户分配操作相应的操作权限。设置字段包括iD、用户名、密码、身份权限、手机号码。

2.3.2环境要素表

环境要素数据表中保存农田气象站采集到的各项环境要素数据,也是最基本的农业园种植区中的要素数据,这些数据需要按照时间进行每分钟各传感器采集信息的存储,在存储时需要将时间作为主键进行保存,不允许有重复的分钟。设置字段包括iD、时间、各传感器要素。

2.3.3气象预警信息表

气象预警信息表内存储每次的预警信息,记录存储时自动设置iD,iD自动递增,并设置日期字段,后自动将的时间进行截取,存入数据库中。设置字段包括iD、信息时间、者用户名、内容。

2.3.4气象预报信息表

气象预报信息表的存储与预警的相同,即每天的预报信息,记录存储时自动设置iD,iD自动递增,并设置日期字段,后自动将的时间进行截取,存入数据库中。设置字段包括iD、信息时间、者用户名、内容。

2.3.5为农服务专报表

为农服务专报存储表存储的为农服务天气预报或者其它农业相关的服务专项。设置字段包括iD、信息时间、者用户名、内容。

2.3.6专家建议信息表

专家建议表存储农业、气象等专家根据本农业园的数据、气象预报预警、各项政策等信息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和指导。设置字段包括iD、信息时间、者用户名、内容、相关领域。

2.3.7农业园区警报信息表

农业园警报表中存储监测到的异常数据记录,设置字段包括iD、警报名称、警报时间、警报详细内容。

2.3.8政策信息表

政策信息表中存储政府、农业部门等颁布的政策性措施。设置字段包括iD、政策名称、颁布时间、有效期、政策详细内容、录入者用户名。

2.4系统前端功能模块

系统主要功能是为农业园的农作提供服务,首要功能就是满足农作劳动者、管理者、农业园经营者的需求。从农业园对气象服务的要求进行功能模块的设计和划分。系统所提供的服务皆是围绕农业,并且旨在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人力物力消耗,在满足生产率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为劳动者减轻负担。

2.4.1实时气象预警服务功能

平台与气象服务紧密结合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获取实时的气象预警。农业生产对天气具有极强的依赖性,最近几年经常出现极端天气,气象预警服务通过短时临近预报的分析结果预测灾害,及时地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避免农业灾害的出现或者是将可能存在的自然灾害降到最低值。

2.4.2远程监控功能

系统的另一大重要功能就是可以对农田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农田的实时监测。实现24h实时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农田状态,对气候信息进行及时处理分析。

2.4.3气象预报服务功能

气象预报服务可以在页面最上方以文字形式滚动播放,点击可以在新界面上显示全文。如有天气过程,预报栏会通过变更背景颜色进行显示,以提醒用户注意天气变化。

2.4.4环境要素信息查询功能

提供环境要素查询功能,与实时监控模式不同,实时监控仅显示当前的各项要素值。本功能可以对历史数据进行查询,提供条件查询、模糊搜索等功能,方便用户对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并可以实现数据导出功能。

2.4.5环境警报功能

对环境数据实时监测,当要素值发生突变、超过各传感器探测的极值、数据缺失、存储失败这类异常时,立即向相关用户进行信息推送。

2.4.6专家指导与时事政策

专家通过本功能进行农业方面的技术指导,向农民朋友提供技术支持,解答农民的疑问。提供最新的农业新闻和与本农业园相关的最新政策,为农民朋友提供了实时资讯的学习平台。

2.4.7数据分析功能

提供数据分析功能,用于数据的图形化,可以制作各要素的变化图和要素之间的关系计算图。通过图像可以看出数据之间的关系和单项要素的变化规律等,并且图像可以导出,上传给专家,使其有针对性地做出进一步分析,并提供有效的方案。

2.5系统后台管理

系统后台由管理员进行维护管理操作。需要对系统以下几个部分进行管理,包括用户信息管理、前端各模块信息管理、系统日志管理。

2.5.1用户信息管理

这是后台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可以进行用户身份的核实、审批,对用户的权限、密码、信息进行删除、修改等操作。只有系统管理员级别的身份才可以开放用户信息管理功能。

2.5.2前端各模块信息管理

对前端模块所记录的信息进行增加、修改、删除的功能。对实况气象预警、气象预报服务、环境要素信息查询、环境警报、专家指导、时事政策等模块所涉及的信息进行管理,可以对其中内容进行修改,是最高级别的权限。

2.5.3系统日志管理

系统运行后会有相关的日志文件,普通用户无权限进入后台查看系统日志,仅系统管理员可以进行查看。日志记录的内容有各用户的登录信息、登录ip、访问的模块、进行的操作等。管理员可以通过日志查询确保系统的安全。

3结语

在农业现代化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下,各类智慧农业的系统相继问世,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在农业信息化的各个领域,均有很大提升空间,继续加大技术的研发,向农村地区普及信息化技术,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艳.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农业种植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3,36(24):38-39,42.

[2]徐晓雨,张旭,朱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监控系统设计[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05):100-102.

[3]王柏林,朱成欣,阳艳红.农田小气候自动气象观测系统[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3,30(04):1-3,7.

[4]宋中玲,张静.新型自动气象站传感器工作原理及测试方法研究[J].自动化仪表,2018,39(07):78-81.

[5]靳鹏,王本革.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智能传感器接口板的原理及实现[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0,27(02):35-40.

农业模块化发展篇7

关键词居民点布局;景观分析法;因素;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纲领文件强调了村镇布局和村庄规划的重要性。在城乡统筹的发展理念下,新农村必须依托城镇发展。因此,科学编制村镇布局规划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关于村镇布局规划原则问题,众多学者有不同的论述。金其铭认为村庄选址原则应该是节约耕地、尽量利用旧村址、接近耕作区以便于生产、有利的自然条件等。传统中国乡村的形成和发展,有两大因素至关重要,一是地缘,一是血缘。前者决定生存条件和环境,后者关系村庄凝聚力和子孙后代的发展。

该文对于村镇规划所要考虑的要素有自然条件、交通、耕作半径、社会文化、基础服务设施等。通过居民点增减钩挂平衡,使用原有的零散布局转为集中成块布局,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土地利用率。结合参与的孝感市土地规划、汉川市土地规划,以及各个县级乡镇规划经验,该文以汉川马口镇规划为例,总结乡镇规划中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设置,以期为改善农村生活状况,提高乡镇生产、生活水平提供参考。

一、研究区域概况

马口镇地处汉水下游,位于汉川市东南部,处江汉平原腹地,东邻武汉,北沿汉水,属汉川市襄南重镇,也是汉江平原重要的物质集散和襄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金马”和“小汉口”的美誉,被国家农业部、建设部分别确定为全国乡镇企业东南合作示范工业小区、全国小城镇规划建设试点镇。马口镇位于江汉平原东部边缘,是汉川的低丘地带,辖区国土面积62.68km2。全镇范围内小丘、山岗林立,属于陇岗残丘地区,中间有大小不一的湖叉。

二、研究方法

以第2次土地更新调查数据库为依据,选取5个重要景观指标,运用景观指数分析软件FRaGStatS3.3,对马口镇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分析,其指标表述如下。

2.1板块总数(np)

np代表研究区域斑块的总数目。

2.2最大斑块指数(Lpi)

主要反映景观中最大斑块面积占景观总面积的比例,最大斑块指数越大,说明最大农村居民点的规模越大,其取值范围:0Lpi=maX(a1,…,an)/a

式中,an为景观中斑块的面积,a为景观面积。

2.3斑块平均面积(pD)

反映景观破碎程度,斑块密度越大,则斑块越小,破碎化程度越高。公式为:

pD=n/a

式中,n为研究区居民点个数,a为研究区域总面积。

2.4平均斑块面积(mpS)

平均斑块面积越大,说明农村居民点的平均规模越大,取值范围:mpS>0,可无限上升。计算公式如下:

mpS=a/np×10000

式中,a为景观所有斑块总面积(m2),np为斑块总数。

2.5离散度(Fi)

反映居民点分散程度,数值越大说明越分散。公式为:

Fi=(a×ni)/ai2

式中,ni为研究区居民点个数,a为研究区域总面积,ai为i块居民点面积。

三、数据统计分析

根据上述景观分析方法套用公式,分析得到各村庄居民点布局情况。

3.1斑块数分析

马口镇农村居民点斑块总面积638.72hm2,占马口镇总面积的10.19%,总斑块数为202块。其中斑块数较多的为高山村18个、英山村13个、官山村12个、光明村12个,说明该村居民点比较零散。

3.2平均斑块面积分析

马口镇的农村居民点平均斑块面积平均用地规模在10hm2以上的只有旭高村和枣树村,可见马口镇单个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小。

3.3居民点密度分析

居民点密度指数是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反映景观破碎程度。斑块密度越大,则斑块越小,破碎化程度越高。其中密度超过6个/km2的有:高山村、官山村、光明村、回龙村、严山村、英山村、白马村。

3.4离散度分析

分析离散度指数,除比较特殊的上色湖、邱子脑村、白石湖村和八屋窑村以外,37个行政村中离散度指数小于1的仅有金河村、枣树村、庙湾村和窑新村。

3.5居民点用地比重分析

各个行政村农村居民点用地占行政村总规模的比重不同,其中英山村、窑新村、严山村、丁集村、官山村超过20%。总体上,马口镇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偏大。

四、居民点布局特征

经过实地调研、资料整理,规划出村庄的规模、密度,以及不同地理环境下不同的村庄空间布局形态,目前,马口镇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村庄总体布局分散,耕农以“耕作半径”分散居住。

(2)实地调查中发现,目前马口镇大部分农村居民点缺乏系统的规划,大都以独门独院为主,农民建房选址随意性较大,且布局交错混乱。

(3)乡镇政府驻地周边、主要公路沿线人口密度较高,其中英山村、窑新村、严山村、丁集村、官山村人口密度最高,用地斑块规模小,破碎化程度较高。

(4)马口镇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率不高。行政村离散度指数小于1的仅有4个村,说明村庄内农居点比较分散,而且“空心村”现象较为严重。

(5)布局结构不合理,交通主干道穿村而过,居住安全受到威胁,也影响交通效率;如一五国道经过的高山村和五福村,以及范岭村、官山村内的沿路建设现象较为突出,不利于村民的日常生活和道路的交通运行。

五、落实居民点布局调整

5.1居民点布局原则

(1)平原区人口规模在300人以下;山区人口规模在150人以下的村庄;多年人口增长率在-10‰以下的零散居民点,应迁并、迁移到邻近村庄或城镇。

(2)存在地质灾害10年一遇洪水位以下的村庄;地方病高发地区的村庄;生活饮用水困难且通过工程措施难以解决的村庄,应考虑向邻近村庄搬迁或控制其发展。

(3)饮水、供电、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严重匮乏且修建困难的村庄,应考虑向邻近村庄或城镇搬迁。

(4)人均纯收入较低、无增收潜力的村庄,应迁并、迁移到邻近村庄或城镇。

(5)位于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生态敏感区的村庄,应控制其发展规模,条件成熟时逐步搬迁。

(6)位于城镇内部和近郊逐步与城镇融合的村庄,应考虑纳入城镇建设,实现城郊村向城镇转变。

5.2布局调整目标

以适应城镇化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达到城乡一体化为出发点,以社会稳定为基础,以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为方向,以经济支撑能力为尺度,以村民自愿为原则,按整体规划、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办法,把长期渐进式调整与短期跃进式调整相结合,把环境整治与配套建设相结合,把布局调整、新农村建设和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相结合,通过试点探索,加快政策调整和推广节奏,建成汉川平原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5.3布局调整方案

通过中心村和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按用地标准将零散农居点相对集中到中心村,不仅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还能节约大量的宅基地。因此,该文拟定了分类指导、相对集中和分步实施的规划建设目标。

(1)地势平坦的平原以现

有行政村为基点,规划建设中心村。中心村不同于现在村委会所在地的村中心,而是严格按规划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配套齐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这是该村的公共活动和管理服务中心,对周围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辐射带动功能,涉及的行政村有英山村、五福村、松林村、八屋窑村、邱子脑村和周湖村。

这种模式可以吸引富裕农民进集镇,既可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又可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对这类村庄而言,关键是安定村民的生活、解决就业。若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如何解决生活来源问题是关键。常用的方法是采取货币补偿或货币与实物相结合的补偿方案,并辅以一定的社会保障措施和优惠的创业政策,调动这部分农民创业的积极性或提供就业机会,在改变其土地产权性质的同时,改变郊区农村居民的就业结构,提高其经济收入。

(2)以现有村落集中布局。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乡镇规划指导,这个区域内的农村居民按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设置。须兼顾当地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如根据耕作半径的设定、基础设施的承载量、风俗习惯的融合等因素进行重构。该调整主要采用融入型模式,是指由于村镇的扩张发展,在地域上与其周围的村庄之间界限逐渐模糊,最终连成一体。经济水平较高的集镇有较强的农村集镇化趋势,居民点宜采用农村城镇化型整理。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规划纳入城镇规划体系,积极提倡建公寓式楼房,集约化生产设施,规模化经营农业,一般要求统建联建,由此可以降低人均用地标准,提高土地利用率。

(3)距离中心村偏远的村庄(上色湖、横山村、梅子涧等),可建设相对集中居住的农村居民点。这种农村居民点是纯粹的农村居民社区,按规划所建设的小型村庄,具有较齐全的各项生活服务设施,有利于农户集中居住生活。但是其规模小,只有一定范围的生活服务中心,起到逐步吸引的作用,可引导零星分散的居民点进一步地集中。聚居规模根据耕作范围的实际情况,以利生产、方便生活为准。

以上3种形式都是结合农村实际,规划、建设不同规模的农村居住社区,使农户相对集中生活。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农村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马口镇农村居民点建设的发展方向。

六、结论

经过查阅乡镇规划基础理论和参与《汉川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修编》的基础上,以马口镇乡镇规划中居民点布局的优化设置为例进行研究,总结出以下结论:

(1)基于现有二调数据,用统计软件得出村庄居民点的基本现状数据,结合景观分析得出居民点斑块的分布情况。

(2)参考影响农村居民点布局因素分析,结合居民点布局的优化原则以及上级政府规划目标要求,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集中优化设置。

(3)根据实际调研,针对局部性存在不合理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结合当地人居环境和农业生产,对居民点进行优化调整,既有利于乡村人居环境优化,又可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根据工作实践结合布局理论,总结出居民点布局设置的规划成果。从适应当地经济发展为出发点,根据村庄空间结构特征分析,以促进农村经济、提高村民生产生活为目的,对居民点布局优化设置,以期促进新农村建设。

七、参考文献

[1]金其铭.中国农村聚落地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张金荃,罗可,胡杏云.发达地区村庄建设现状的反思[J].华中建筑,2008,26(11):218-220.

[3]赵海鹏,李晓娟.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思考[J].北方经济:综合版,2010(12):13-14.

[4]傅伯杰.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王安春.新农村建设规划问题探讨[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1):281-283.

[6]赵庆双.新形势下“空心村”治理的意义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0(7):1768-1770.

[7]晏涵,刘觉民,韦林利,等.鹤城区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816-4818,4821.

农业模块化发展篇8

关键词:校企合作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1(a)-0130-03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对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高等农业院校有必要对农学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综合改革。而实践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构建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农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1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

1.1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根据农学类专业培养目标和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主线,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现专业与行业的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创新教学手段,以培养复合性、应用型和创新型农学类专业人才为宗旨[1-2],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

1.2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教学目标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农业生物科学、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调控、作物遗传规律与品种选育、农产品采后处理、作物病虫害防治、作物生产经营管理等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现代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在国内外农业及相关部门从事生产与经营、研究开发与教学、技术推广与服务、管理与决策等工作的应用型、学术型人才。

2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缺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目前在高等农业院校从事实践教学的老师一般是青年专业课教师,理论基础扎实,但是实践教学经验相对不足,而年老的教授由于科研任务重,参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少,以至于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无法了解生产中急需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

2.2实践教学基地资源不足

目前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资源还相对不足,一是真正有一定规模的能够容纳大批学生实习实训的对口企业不多;二是企业目前对于人才培养的认识还停留在教育上,认为学生的实训会打乱企业正常的生产节奏,加大企业的负担,不愿意与学校合作建设实践基地;三是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不规范。校企合作背景下,目前该校的实践教学主要由教务处基地科负责,院系具体执行,没有专门的机构对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具体的管理,例如实践教学基地的筛选、考核、维护等,可能有些实习基地签了协议,但是协议已经过期,没有续签;有些实习基地与学校一直在合作,但是却没有签协议;或者是有些基地的经营方向发生改变,已经不符合实习基地的建设要求,但是学校没有及时的做出调整。

2.3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加上高等农业院校办学资金不足,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投入少,表现为实验仪器设备老化,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教学条件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实践教学还徘徊在过去的旧模式,因此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2.4实践教学环节与社会需求脱节

当前农业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生产方式已由过去的小规模种植方式向规模化种植方式转变,为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也应改革,但当前实践教学体系没有更新,一些实习环节的实习内容不适应社会需求,有些非常重要的技能因种种原因不能进行训练,有些仅仅是为了实习而实习,并不是以提高学生技能为目的,致使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差,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3农学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构成

针对高等农业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根据我校农学类专业培养目标和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主线,遵循学生能力培养由低到高的教学规律,在实践教学中构建“三平台八模块”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新体系:第一平台为实验教学平台,下分为基础实验模块、综合实验模块和创新实验模块。每个模块下安排不同层次的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第二平台为实习教学平台,下分为认知实践、专业实践、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四大模块。每个模块根据实践教学目标安排不同的实践内容。第三平台为个性拓展平台,通过军训、社团组织、社会调查、科技下乡、“六求”活动教育体系及各种比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见图1)

4农学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特色

农业模块化发展篇9

中国农业现代化,是未来十年最重要的财富机遇之一!

中国农业现代化过程本质是新型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过程,这种化学反应般的奇妙融合将使中国农业现代化迸发出巨大的创新力量,颠覆我们对农业的一贯认识!

现代农业“小三农”:“传统农民”变“黄金农夫”;“传统农业”变“多彩农业”;“传统农村”变“绿金农村”。

――黄福堂

20年前,隔海相望的两岸交流还不甚通畅,距离台北1400公里的河南郑州更鲜有台湾同胞的踪迹,但历史的机缘总是那样奇妙,中原大地孕育的伟大河洛文明、根亲文化,把一位名叫黄福堂的台湾青年带进了河南这片厚重沃土,并且在这里扎根生长、开花散叶。一晃20年过去了,在郑州商界,黄福堂先生的名头很是响亮,熟悉他的人言必称其“台湾老黄”。

9月1日上午,在郑东新区CBD商务内环的一幢写字楼里,黄先生回忆起在河南的种种过往,仍然兴奋不已。他说,他现在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祖籍在河南潢川,事业在河南大地,结婚生子在河南郑州。他热爱这片土地,他因河南的文化和农耕文明的吸引而来,也因河南的发展而成长,他现在的一切都是因这片土地而得。至今,他仍不忘初心,把这里当成了真正的家乡!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久经商战的老黄,如今外有业界名声、德望,内有贤妻孝子,既无经济之忧虑,又无世俗之烦恼,可谓幸福满满。但是,在今年年初,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停掉公司商业、投资等业务板块,专心致志做现代农业,并立下豪言壮语,要做中国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第一高端平台,三到五年内上市。这下,招来了很多人的规劝甚至还有不理解的非议,诸如“农业风险大”“农业不赚钱”等,但是他没有动摇,而是以行动来回答所有的疑问。短短6个月内便完成了公司在河南的筹备和开业,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客户络绎不绝。

“我在孤独中前行,但坚信中国农业一定有好的未来,也坚信自己的中原农业梦一定会实现!”眺望着窗外不远处的“大玉米”标志性建筑,老黄的眼神中透射着一种刚毅和坚强。

老黄的台湾鸿龙绿金生技控股集团总部设在台湾,是一家综合性农业产业现代化的服务机构,一直把农业板块作为公司发展的战略性板块,经过多年的培养和强化,不断研究、整合政府政策资源、行业产学研资源、跨界资本、品牌、营销资源,鸿龙绿金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核心能力体系建设和完善、高效、落地的执行团队。

老黄说,集团总部之所以把第一个分部选在河南,定在郑州,这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自己从小看到父辈的辛劳,深知农民的艰辛,想尽自己的一份努力让中原父老乡亲在康庄大道上走得更快一点、更好一点。“河南是我的祖籍地,20年间,河南可谓是养育和成就了我,五十知天命,我想做点自己想做的事,猛觉中原农业的现代化事业,正是我的人生归宿所在。我生长在农村,成长在农业大省,回报中原大地,是我这个台湾人的中原现代农业梦!”

他说,任何梦想的实现,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起点最低,成长空间最大,中央支持政策最多,并且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是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未来发展的基础和空间所在,这是大势所趋;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如此优质的资源禀赋,当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首先区域,“世界农业看中国,中国农业看河南”,这是地理优势;台湾面积约为河南的1/5,人口约为河南的1/4,地狭人多,自然禀赋与河南乃至全国基本类似,属于小农经济。但台湾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之路,国际上很有名气,被称为台湾精致农业。认真研究、比较台湾和河南的差异、相同、发展阶段等等,发现台湾农业和河南农业有着很多的互补性,这是地缘互补。

“作为一个台湾人,我时常来往于两地,对两地农业资源的熟悉和认知,更让我看清了这种互补的现实可操作性,并且随着两岸交流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这种互补性的交流将逐步常态化,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台湾农业的精华,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引入河南,切切实实在河南落地生根,切切实实地推动河南乃至全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老黄说,我们种农田,是用亩来衡量产值的,而商业讲平效,讲的是一平方米要实现多少价值,当农业也变成平效绩效,传统农业才真正会成为高附加值的绿金农业,成为亿万富翁最多的一个行业。他们要做的其实就是一个用来提升传统农业附加值,让农业成为千万、亿万农民兄弟成长、发展的平台。

“我们不讲虚话、套话,我们关注的是现状,聚焦的是难点,运用的是系统化、一站式的解决方案。”老黄娓娓道来,慢慢地勾勒出了他的“中原农业梦想”。

老黄说,河南古称“豫”,“豫”者,象之大者。他们正在筹备一个叫“农象岛”的高端企业会员组织,以发展现代农业的广大中小企业为主要目标群体,提供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的系统化服务。他解释说,“农象岛”既寓意河南农业的气象万千,又意涵河南农业万象奔腾。“农象岛”的近期愿景是培育100家中原中心农企,力争成为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样板,同时要把“农象岛”打造成中原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价值共享平台,服务领域主要聚焦于目前广大农业从业者最需要的十大板块。

“第一块就是农业企业上市。因为农业融资体制不健全,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非常突出,特别是代表农业发展方向、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心农业龙头企业融资更难,会扼杀农业新生长力或新增长点的美好前景。”老黄说,公司在资本市场,特别是私募基金领域有多年的经验和沉淀,可以能够精确地整合农业部委、财政、证券、证监、会计、法律等相关资源,服务于相关企业的上市工作。

“第二块要做大型文旅一体化综合农业开发。”老黄说,对于河南来讲,城镇化率还相对较低,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避免摊大饼式的城镇化,大型文旅一体化方案可以就地城镇化,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既符合国家战略规划,又能较好地解决“三农”问题。

“农业全产业链规划是第三块,是帮助农企或农业生产组织构建高效产业结构、流通体系的一项服务。”老黄说,目前在河南乃至全国,农业产业链普遍比较冗杂,且效率不高,常常导致产销的矛盾,要不产品过剩要不突然短缺。他们主要是帮助农企逐步优化和形成真正和市场相匹配的覆盖种养、初级加工、生产制造、仓储运输、分销零售等多个环节的全产业链和全流通体系建设。

“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示范区等承担着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的一系列园区,都可以被称之为农业产业园,但有一个通病是形式大于内容,不但没有起到示范作用,反而浪费了政府资源。”老黄说,这是他们提供的第四块服务,鸿龙绿金有多年的产业园区咨询经验,在农业园区的建设、运营模式方面有独到方法,可以因地制宜地帮助农业产业园快速突破经营瓶颈,推动园区良好发展,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

“常说温室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农业要提高附加值,就要开拓眼界,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才能改变目前河南农业品牌化率不高、品牌美誉度不高的基本现状。”老黄说,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和自然禀赋的优势,只有通过市场才能转化为价值,国际化的品牌运作,可以说是快速提升中原农业现代化的方法之一。因此,农业品牌国际化运营就成为了他们的第五大服务板块。

近年来,国家政策不断向农业倾斜,2015年我国农业政策补贴高达1.6万亿元。但是,国家的农业补贴是针对有规模、有前途的经营主体,有一系列的前提条件和评估标准。老黄说,农业政策资源与项目对接是他们的第六大服务板块。公司正在广泛联系省市的涉农部门,结合自身的管理咨询优势,从规划设计、投资运营、管理营销等环节全方位服务,来帮助更多符合条件的农企拿到应得的农补资金。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下,农业创业潮、农业投资潮下的投资者往往对农业不甚了解。老黄说,公司经过深思熟虑、精确定位,专门推出了第七大服务板块,那就是农业项目综合金融服务。“目的就是拓宽农业投资渠道,向多角度、多层次的资产交易、财富管理、信息管理、企业管理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发展,服务千万个有发展前景、有商业潜力的优质农企。”说起来这些,老黄如数家珍,用商业发展农业的理念呼之欲出。

“农业发展中各利益相关者关系复杂,上游供应商多为高度分散的农民,市场交易意识不佳;下游消费者品牌忠诚度低、价格敏感度高,违约率高,因此企业商业模式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尤为关键,搞农业,不会设计商业模式很危险。”老黄说,他们多年从事商业模式研究,不仅从垂直产业链各环节经营上积累了众多的商业创新经验,还针对土地制度、劳动力、自然条件等纵向生产要素角度设计了一系列创新的商业模式,建立了具有实操性的商业模式库,他们的第服务板块就是新型农业商业模式的建立。

生物技术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希望所在,目前在美欧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台湾在这方面也有独到的经验值得借鉴。“我们借鉴台湾发展绿色生物技术的经验和模式,将绿色生物科技研发推广作为第九大服务板块,将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借助国家政策及行业力量支持,探索和建立生物科技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

台湾农业为农林渔牧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农业,但由于市场容量有限,有很多成熟的资源、技术、品牌、资金资源需要寻求出口,而这正是大陆所不足的,因此两岸的农业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互动交流将是一个双赢的结果。老黄说,公司已经启动海峡两岸农业深度之旅项目,通过考察台湾农业的精髓所在,挑选台湾品牌农业、科技农业、休闲农业的著名厂家或运营商输出技术、人才、管理、资本等,或直接进行成熟的一站式整厂输出,努力加速中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至此,十大服务板块的内容清晰而完整,成为老黄中原农业梦的核心所在。

农业模块化发展篇10

农产品经纪与创业教育

1农产品经纪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是以培养农产品经纪人为目标,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涉农经贸类新专业。但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中缺乏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全国仅有几家职业技术学院培养该专业的高职学生。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是以笔者供职的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展开的,基于我院是为供销行业特别是为农村现代流通领域和湖南经济服务,主要培养商贸流通领域尤其是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农产品经济与专业恰恰满足了我院的这一服务面向,即进一步提高了专业设置与服务面向的吻合程度。

由于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是我国高职院校近年来才开设的新兴专业,其教学方方面面都处于探索之中的大背景之下。笔者认为农产品经纪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应体现建立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把教、学、练、做的效果置于这一框架之中予以衡量。从而形成一套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专业基础技能。构建为本专业技能学习所需的基础性知识结构框架。即基础性的理论课程,包括:《经济学基础》、《管理学》、《经纪原理》、《农产品基础知识》、《农产品市场营销》、《基础会计》等专业基础课程。该模块基础课程为学生以后的专业技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专业核心技能。构建以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为核心的知识结构框架。即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商务经纪与实务》、《供销合作经济理论与实务》、《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农产品品牌经营与管理》、《农产品会展及品牌策划实务》、《农产品物流管理与实务》、《经纪人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等专业核心课程。以上专业核心课程使学生能突出超常地掌握农产品市场的经纪与技能及相关知识,在就业时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第三,专业拓展技能。培养使学生能够成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即校内和校外实训锻炼。校内实训是基础性、常用性实训形式。主要是高仿真模拟职业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反复模拟训练,以熟练掌握专业职业核心技能及专业市场知识,为校外实训打下基础。校外实训是提高性、实战性实训形式。主要是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训,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岗位中顶岗实训,通过实战,促使学生对专业职业核心技能及专业市场知识做到真正掌握和实际运用。

通过实施以上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即:经营管理能力、产品营销业务能力、商务经纪与综合中介业务能力、产品鉴定与等级评定能力等。

2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整合发展理念的提出

2.1关于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研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时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教育理论。是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教育。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的创业教育执行情况并不乐观。我国大学应届毕业生创业比例不足2%,而欧美国家的比例达20%~30%。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比较低,每年,国家都会组织大学生创业大赛,都有80~100个创业方案获奖,但是获奖作品获得商业成功的案例却很少;而在国外,46%的成功企业方案来自创业大赛。从中不难发现我国在创业环境的营造及创业人才的培养等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

2.2关于职业技能教育

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企业可以联合举办职业院校,也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以上规定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上为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近年来被实践所证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能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符合职业教育办学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为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我国举办了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讲话中指出,定期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次重大设计和创新,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

2.3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整合发展理念的提出

我院农产品经纪与专业以培养农产品经纪人为目标,随着近年来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三农”的大力扶持,各种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农产品经纪人大显身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一方面,农产品经纪人这一职业特性决定其现有的就业岗位较少,更多地要求自主创业;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就要求本专业的毕业生更多地选择去创业。所以,学院将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有机整合,构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本专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基于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整合的农产品经纪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3.1基于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整合的农产品经纪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院建立的基于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整合的农产品经纪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充分利用行业和区域资源,即湖南供销行业和湖南区域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1)培养掌握现代商务经纪与的基本理论和服务技能,具有现代市场新观念,能独立从事商务谈判、商务经纪与及市场拓展业务的各项技能;

(2)培养学生具备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农产品鉴定、交易、储运以及相关的经济、法律、经营管理、财会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

(3)培养学生对农产品经济与专业创新、创业现象的发现、探索能力;

(4)培养学生设计与管理农产品经济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

基于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整合的农产品经纪与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主要内容是:

第一,知识结构的四个方面:一是农产品基础知识、二是经济与专业基础知识、三是农产品行业的特定知识、四是创业知识。

第二,技能结构的四个方面:一是专业基础技能、二是职业技能、三是行业开发技能、四是创新创业技能(如图1)。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与探索,我院根据农产品经纪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将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整合的理念融入到专业模块教学体系之中,从而形成了基于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整合的农产品经纪与专业课程模块体系。

该课程体系是由“学科基础”、“专业必修”、“专业选修”等三个知识模块和“专业拓展”、“第二课堂”两个技能模块组成的。各个知识模块之间有着较强的逻辑关系,呈现出循序渐进的学习进程。

“学科基础”知识模块的课程整合,反映了经贸类专业的教学技术特色:整合了经济学基础、管理学、消费者行为学、基础会计、经纪原理、经济地理等课程。

“专业必修”知识模块的课程整合,充分反映了商务经济与农产品方向这一特色:整合了农产品基础知识、农产品市场调查与开发、农产品市场营销、商务经纪与实务、供销合作经济理论与实务、农产品经纪人基础、农产品推销与谈判等课程。

“专业选修”知识模块的课程整合,反映了将创业教育融入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特色:整合了创业学、风险投资商务论、农产品品牌经营与管理、农产品会展及品牌策划实务、经纪人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农产品物流管理与实务等课程。

“专业拓展”技能模块的整合,是将职业技能教育融入到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建设之中。使学生在充分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上部分课程的实训训练。比如: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实训、农产品经纪与实务实训、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实训、农产品商品基础知识实训、农产品会展及品牌策划实训、农产品市场营销实训等项目的实施。“第二课堂”技能模块的整合主要体现:一方面聘请行业内知名专家、龙头企业负责人来我院进行专业讲座,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另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组织学生亲临农产品行业经纪组织,进行经纪管理事务的顶岗实习,以增加其感性认知。并在教学安排中,拟安排最后一学期全部进行专业实习,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提高岗位工作能力。

以上五个知识模块的实施,对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熟悉农产品流通企业经营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创业兴趣方面有较大作用。

3.2基于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整合的农产品经纪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

我院通过对基于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整合的农产品经纪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坚持主动适应我省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的需要,以供销行业为依托,以茶叶为切入点,逐步深入到农产品经济与行业的各个领域,分步推进专业建设。在课程体系的执行方面,建立了“‘知识’+‘技能’多重层级模块式课程体系”,选择了茶叶经济与等五个就业方向。同时,将“双证书”制纳入教学计划,专业课程教学融入“考证”教育,使学生职业资格证(农产品经纪人、助理营销师等)获取率达100%。

在“技能”模块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我院初步建立了由学校与农产品流通企业“校企联动”的专业调整机制,形成了共建“校中厂”、共建实训室、合办“订单班”三个层面的合作运行机制。并依托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与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湖南银华棉麻产业集团股份公司等四家省内知名企业共同投资,在学院内建立了一个农产品市场营销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学校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引导下,相关专业学生独立负责基地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训练场所;此外依托“湖南现代商务职业教育集团”与地方经济发展,引入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职业文化,先后开设“湘茶班”、“湘贵班”、“君山银针班”等多个订单培养班,2010级订单式培养比例达到50%。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层面上有了新的突破。

4结束语

总之,构建基于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整合的农产品经纪与专业课程体系,不仅有利于校企资源的共享,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创业能力、实践技能与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使本专业毕业生能够成为该行业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同时,有望获得职业的升迁,成为高层管理者或企业创始人。对未来行业、社会发展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郑元祥,马诗琴.商务经纪与专业核心课程设计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11).

[2]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基于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整合的复合型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公报[J].当代教育论坛,2008,(9).

[3]杨国祥.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