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十篇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十篇

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02:38

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城市广场文化;建设;独特风格城市广场承担着一座城市的文化思想,是人类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承载着这个城市所具有的文化、历史等多种信息。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广场作为整个城市中开放性的空间,其建设已成为人们热议的重点。[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文化、追求也在发生着改变。而今的城市广场不仅只是休闲活动的中心,也成为展现城市文化底蕴的方向标。很多城市在广场建设中将当地独有的人文特色融入其中,为整个城市增添了美丽与趣味。让游览的人们全面感受到这座城市富含的文化色彩,成为宣传城市的有力名片。

1广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广场文化可将娱乐活动和思想教育融于一身,备受广大市民追捧,成了影响城市建设发展的标志。但在建设中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同时引起不小争议,而这些问题的产生,来源众多,影响极大,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一味效仿缺乏独有特色。不少城市在广场建设中一味追求国际化,在广场建设中追求西式风格,不考虑实际情况,不能很好地结合周边建筑,待广场建成后呈现突兀状态,毫无美感。更有甚者,为了建设西式广场,将富有历史文化的建筑拆除,不仅破坏了当地独有的特色,而且劳民伤财,使当地文化无法得以弘扬。[2]而在建设过程中通常会采用统一的模式,造成多个城市中的广场风格如出一辙,无任何个性特点。而城市广场应该在较大程度上成为美化城市,点缀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的布展格局无法展现城市独特的魅力,降低城市的可辨识性。

(2)单独追求形式美影响生态平衡。在广场建设时,执着的追求形式美,只为了创造曲径通幽的效果,开辟出诸多的小道,公园风格更为突出,失去了广场本身的文化特色和用途。建设者缺乏相关意识,认为广场就应大面积的种植草坪,才能得到绿化的水平。所以不结合当地气候和水源条件,就开始大规模的砍伐树木种植草坪,减少人们聚集的空间。造成既无休闲场所,还要花费大量资金对草坪进行保养与灌溉。在虫害季节还要喷洒杀虫剂,对环境造成污染;而在炎炎夏日没有树木能够遮阳,人流减少,会降低广场的实际应用价值。

(3)缺乏广场文化活动。广场文化除建筑本身所展现出的文化外,在广场举行文艺活动时,展现出的文化也属于广场文化的范畴。[3]拥有高品质的城市广场,能将人类的行为活动与广场环境完美的结合,产生更多更好的性能与活力。这样,广场本身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活力与生机,广场文化的品位随之升高。如果文化活动比较缺乏,人员稀少,也是对城市空间上的浪费。广场中一些大型的活动大多由政府部位组织并实施,市民自发组织的节目较少,导致场地的利用率降低。

2对从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结合当地特色建设独特风格。广场可展现整个城市的品位,是大众文化中的独特表现形式,虽正处于发展阶段,但仍然受广大群众的喜爱。[4]其具有的独特文化产业价值备受重视,成了大众文化的新来源,将整个城市中的文化品位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人民群众才是广场文化的主要载体,广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全社会的义务。因此,在建设中要把握广场文化的大众性原则,让人民群众参与其中。充分尊重并采纳来自群众的一些好建议好方案,将广场的功能性设计交予群众自行掌握,建设方了解群众的意向后再进行建设。为发掘全方位的广场功能并进行深入创造留下充足空间,使市民的主导地位在城市的公共生活中充分体现出来。

(2)增强空间设计反映广场文化。不少城市在建设广场时,为增加美观性,从而加大装饰草坪的面积,这样既缺乏整体空间的层次感,也会减少空间变化的多样性。虽具有开阔视野的效果,但群众只能在局部路面上行走,大大减少群众活动面积,违背了广场文化中以群众为主体的原则。[5]广场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广场文化的发展原则,与时俱进。同时要遵守自然规律,增加树木棵数,减少草坪面积,将生态效益全面提高。在绿化方面要尽量选择当地树木,避免外地树木对当地环境不适应降低树木的成活率,这样既增加成本,也影响广场的美观。但可引进天然的树种,以增加广场中植物的种类。选择当地的树种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树木的成活概率,将生态效益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还增添了当地特色。有些广场建筑独特风格鲜明,吸引众多的游客。与此同时也出现一些弊端,如人流量增多,垃圾也随之增多,降低广场的美感。因此在注重美观外还要加强广场的内部设施。可在广场多处设置垃圾箱,垃圾箱可根据广场的风格特别设计,融入整体的设计中,从细节入手,既增加广场的实用性,也保护了广场中的环境。

(3)增添广场文化活动。良好的广场文化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广场中举行的大型文化活动大多数为政府部门组织,群众独自组织的活动则很少,大大降低广场的使用率。因此要结合民众对文化的需求,拓宽文化道路,可增加文化活动的多样性,诱导民众主动积极地参与,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其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国内优秀艺术作品的结合,也是促进当地文化崛起的有利因素。建立广场的独立管理部门,并给予相关的权利,能更好地开展文化尝试。在不违背道德与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将活动时的冠名权、广告权等进行出售,能够增加活动经费。而今不少企业将广告投向广场文化中,客观上对公益活动进行资助并支持,实际上是宣传了企业本身。如今电视广告不断泛滥,民众易产生抵触心理。而在赞助广场活动的过程中,能成功地在民众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使群众更好的接受。企业与广场文化的成功结合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管理者也要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不断去摸索建设广场文化的新方向。

3结束语

城市广场不仅只是民众聚集的地方,还是展现城市美与艺术品位的标志。其具有的独特文化已成为反映城市魅力的标志。个性独特并富有当地特色的建设风格,可以增加群众的直接参与性和亲切感;合理的广场布局,增加了广大群众活动的空间,提高群众的生活品质;丰富的广场活动,为群众的生活增添乐趣。在遵循了城市广场服务于群众宗旨的同时,还需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提高广场文化的品位,为了达到更高的标准而努力。参考文献:

[1]李虹.浅谈城市广场文化的发展及作用[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3(02):165166.

[2]孙璐.城市广场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探析[J].行政与法,2011,12(07):6364.

[3]刘旭,李丽平.我国城市广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民营科技,2011,3(10):156157.

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中小城市;建设工程;监理

1前言

工程建设监理制度,经过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项法定的工程建设基本制度,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但现阶段建设工程监理体制仍处在行业发展的初期阶段,特别是中小城市工程建设监理与建设的快速发展很多方面表现出不协调,尚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解决。

2中小城市建设工程监理的现状

2.1中小城市建设工程监理的特点

中小城市建设工程监理主要有以下特点[1]:

1)资质较低,大多为乙、丙级资质;2)从业人员少,大多是一人兼管多个项目;3)监管力度小,普遍存在“大业主,大承包商,小监理”现象;4)收费低,普遍存在超低价中标现象。

2.2中小城市建设工程监理存在问题

2.2.1监理市场较为混乱

在监理业务的承揽方式上,存在着转包监理业务、挂靠监理证照、业主私招乱雇、系统内搞同体(或连体)监理的现象。有些监理单位还不是真正独立的法人实体,尚处在母体的副业状态,既不独立核算,更不自负盈亏;有的挂着监理企业的牌子,有监理任务时就临时凑人员,没有监理任务时,这些人就解散或转移,严重影响监理人员从事监理工作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积极性[2]。《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标准》未得到全面执行,压价现象十分普遍,监理行业的实际取费水平较低其远小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对其工作的要求和赋予监理的责任。这些现象必将导致建设监理市场的混乱。

2.2.2监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监理工作不到位;技术装备落后

工程监理是一种高智能的技术服务工作。中小城市,现场的监理人员大多是退休工程技术人员、非建筑行业企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下岗人员、新就业大学生以及其他社会闲散人员,因此人员素质平均水平较低,绝大部分现场监理人员没有注册监理师资格。不少工程项目存在着监理人员专业配备不齐、工作不到位、监理责任不落实的问题。高素质符合要求的总监人员缺少,有的总监理工程师兼任很多项目的总监,平均到现场的次数就很少;监理人员由于素质不高,造成返工量大,落实执行难度大,影响与承包人的关系;监理人员的培训存在制度不健全;个别监理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给施工单位偷工减料以可乘之机。

现场监理人员缺乏必要和先进的检测设备与检测工具,监理工程师的监测手段还完全停留在传统的看、摸、敲、照的程度,缺乏必要的技术资料。技术手段的落后造成监理的工作被认为技术含量不高,得不到业主的信任。

2.2.3监理人员待遇低,监理人员流失严重

由于监理行业的社会定位较低,长远发展方向不清晰,人员待遇、福利、收入较设计等同行有较大的差距,且工作条件艰苦等因素,监理企业很难吸引有水平、有经验的人才加入监理队伍,已从事监理工作的人员亦存在过渡或思想上的短期行为,稳定的、愿长期投身监理事业的人才不多[3]。一些监理从业人员因为待遇太低,向施工单位明目张胆谋取不正当利益。故导致了监理人员素质不高,无法胜任,工作难以开展,监理费用无法提高的恶性循环。

2.2.4业主干预太多;工程承包方行为不规范

中小城市普遍存在业主对监理工作干预较多,甚至有的不通过监理工程师直接给承包商下达指令,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和误解。监理工程师应该是工程建设项目现场的唯一管理者,业主的意见和决策均应通过监理工程师实施。故业主所要做的是如何做好对监理的管理,而非直接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

承包商对监理的认识不清,没有摆正监理在工程建设中的位置,缺乏自觉接受监理的心态,往往错误地认为监理是来挑刺儿找麻烦的,采取不正当手段排挤监理,严重影响监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另外还存在把监理工程师当作其质检员,为其检验工程质量。严重干涉和混淆了双方的职责和验收程序,承包商应履行责任工程产品,监理负责全面检验。

3对策及建议

3.1改革和完善监理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1]、[4]。

建议加大政府监管,改变职能部门监管意识和服务水平。先从政府职能部门入手,加强监管和引导,提高整个行业从业人员意识,规范业主和施工单位行为,树立监理权威。规范监理市场,保证公平竞争,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

将违法违规行为列作企业资质审查和年检的重要内容,是规范和制约企业行为的一个重要措施。对有违规行为的企业,都要严肃查处,情节严重的,要坚决吊销资质证书,依法将其清出建筑市场。使资质管理成为监理队伍规模调控和市场行为监管的重要手段。

严格市场准入制度,不符合资质要求的监理企业不予入内,从而有效制止素质较低的监理企业采取压低监理费率来承揽业务,扰乱市场秩序。

3.2提高监理队伍的素质和监理水平加强监理企业自身建设。

监理人员必须具备高技能、高素质。作为监理企业要花大力气加强监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根据发展的需要,不断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留住优秀的人才。建立具有高素质的、稳定的职业监理队伍,培养对专业素质过硬又懂管理或经济的人才,提高其待遇,以使其全身心投入监理工作,为今后的市场竞争贮备优秀人才,增加企业竞争能力。

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适应国际监理企业的竞争,还应加强企业自身的建设。不仅要具备工程质量的控制能力,而且要具备进度和投资的控制能力。运用现代化设备和手段,在科技上创新,提高工程监理的服务水平及工程质量[5]。

3.3制定合理的取费标准,完善法律体系,制止不正当竞争。

目前制定合理的取费标准,能促进监理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保持监理队伍的相对稳定,推动建设监理事业的健康发展。逐步建立和健全建设工程监理的法律体系,有效地制止不正当竞争。

4小结

现阶段我国中小城市建筑工程建设监理行业面临的问题很多,如市场不规范、从业人员整体水平低等,制约着监理行业的发展。我们应坚持和完善建筑工程监理制度,继续深化对监理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监理的社会地位和工作地位,摆脱监理行业存在的困境,使建设监理事业健康发展,为建设事业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彭佳.小城市建设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研究[J].建设监理,2009,35(30):229-230

[2]安新华.浅谈当前工程建设监理存在的主要问题[J].山西建筑,2009,35(25):321-232

[3]杨汉东.浅谈当前工程建设监理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2010,23:63

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城市建设管理;问题;对策

城市建设管理是一个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前提,对城市建设的有效管理才能合理规划城市建设。为了适应城市建设改造的发展,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刻不容缓。加强推进城市城区建设,必然需要对城市建设管理进行调整和改变。

1城市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重建轻管的长期发展

我国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上一直都是建管合一捆绑式的发展方式,为是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城市管理基本上处于附属于城市建设的地位,因此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中,城市管理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的城市管理一直在有建无管、先建后管的非均衡发展的方式,城市管理一直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地步。从城市发展上来看,城市建设优于城市管理,这种发展模式必然会引起许多矛盾。

1.2城市管理中与其他单位权责界限不明确

城市管理在界限上没有明确的规定,长期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我们通常认识的城市管理首先是社会问题,其次是一些进行卫生大扫除活动。使得城市管理这个大的管理体系内涵空洞,外延狭小。其次城市管理表现在职能交叉,权责不明上。城市管理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的工作,涉及到诸多部门,包括建设、国土、城管、工商、卫生、环保、公安等部门,在城市管理上都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存在着职能交叉重复的现象。而且在具体的管理中因为管理职能不明确,也存在着相互推卸的现象。城市管理规则相对滞后,没有明确的规则对其进行规定。最后,城市管理工作在市场化运作方面发展较慢,如市政道路维护、城乡结合管理、园林绿化、居民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1.3城市管理工作不到位,各环节衔不畅

城市管理工作需要多方部门的重视和配合,城市管理工作实际操作起来需要各部门的紧密配合,需要一个有序高效的运行机制,其中某一个环节不畅,都会导致整个系统运行出现问题,管理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这样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城市管理前期不到位,没有全方位、全时段的监管过程,管理主体和责任主体没有有效的沟通。②在建设商场、体育馆等一些基本设施时,没有合理的规划,导致出现了非法市场。但同时还得对这些非法市场进行管理。③各个管理环节先写不畅,导致城市管理整体优势不够明显。权责不明,监管机制不健全,在城市管理上没有具体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在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会直接出现扯皮的现象。

2城市建设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2.1加大对城市管理基础设施的投入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而且我国的城市管理制度不明确,在重建轻管思想的长期制约下,改变现状需要一定的时间。加强城市管理:①在基础上加强投入。在资金投入上,要在市政公共实施、城市环境监测、城市园林绿化、城市道路监控养护等方面进行投入,在设备上提高城市管理的能力,能够有技术对城市的管理进行全方位的管理。②在融资方面,政府可以提供优惠政策,对企业或者是愿意投资的组织政策优惠,缓解政府资金压力。其次政府要加强对这些资金流向的监控,保证这些投入能够正真的运用到城市管理建设上来,为城市管理奠定基础。

2.2建设高素质的城管队伍

城市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大多是有城管进行的。在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的这条路上,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作风好、守纪律的城管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城管队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①要以政治建队。贯彻党的十精神,建设廉政勤政的队伍,进一步树立城管队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形象。加强廉政勤政建设、完善社会监督制度,确保城管队伍的执法合法合理。②以质量建队。建设高素质的城管队伍,就要对城管队伍进行素质培养。a.组织人员参加培训,培养城管文明执法的精神。b.建立严格的标准,约束城管的行为。c.鼓励人员自主学习,建立学习型的城管队伍。将真正的高素质融入到城市管理当中。

2.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鼓励全民参与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除了需要专门的队伍管理外,还需要社会成员参与进来。加强城市管理要抓紧建设城市精神文明,提高社会成员的文明素质,从源头加强城市管理。①在宣传中促进市民的精神建设。要积极宣传先进的事迹,弘扬积极向上的氛围。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环境。②在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公众。提高城市管理的执法,营造文明的生活环境,让市民在日常中感受到文明的影响。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3小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在城市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建设合理有效的城市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城市管理的有效进行。在人人参与下,盖什城市管理的现状。

作者:梁丽廷付慧单位:河南省万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篇4

[论文摘要〕与其他城市相比,山西省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政府充分重视社区发展,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使山西省的城市社区建设发展更快、更好。

近年来,山西省城市社区建设迅速发展,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社区从老头老太太当家的居民委员会,发展成了一个承担辖区内常住居民管理、社会保险、计划生育核查,兼具一些行政管理职能、服务职能的社会机构。发展速度比较快,但也出现了一些间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一、山西省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一,基础设施投人严重不足。太原市,平均每个社区的办公服务用房不过3一4间,建筑面积不过100平方米左右,这已经属于比较好的了,条件差的仅仅有办公房间1一2间,建筑面积不过40平方米左右,这与北京每个社区办公用房都在300平方米左右没有办法相比。即使与经济发展速度相差无几的辽宁、吉林省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目前他们的社区办公用房在230平方米左右。由于办公条件的限制,社区的许多功能不能发挥,比如缺乏固定的图书阅览室,活动室,导致社区的一些活动难以开展,严重影响了社区的形象。

第二,社区干部报酬偏低、工作繁杂,收人与付出不对称。太原市社区干部的报酬基本是月均粼刃余元,低于当地月平均工资。这样的工资水平不足以养家糊口,因此,社区干部大部分是企业的离岗人员,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严重制约了社区管理水平的提高。尽管报酬很低,工作却相当繁重,计划生育、扶贫、低保、失业人员的统计等项工作都在社区。社区干部们说,我们干的是政府的工作,出的力比公务员多,但收人只是公务员的几分之一。报酬低而工作繁重,也限制了专业人员进人这个领域。

第三,社区服务的市场运作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社区服务水平较低,覆盖面小。在其他大城市社区已经开展的家政服务、职业介绍、中介信息、咨询服务、以及社区养老、社区照顾、社区矫治等项目均没有开展,社区服务基本处于自愿免费的状态。

第四,社区办公经费短缺。目前社区的办公经费仅为每月20(〕元,仅够交电话费和出墙报,稍微复杂一些的事情就没有办法去做。因此,社区干部即使想做一些事情,也没有办法去做。

第五,社区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发展不均衡。太原市基本都纳入了社区网络,另外一些地区城市,如运城、大同等正在开始进行社区建设,而中小县城基本就没有社区这个概念,这种不均衡状态将会制约社区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比与思考

2000年11月3日,民政部发表了《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后,社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并开始由中心城区向城郊,大中城市向县(市)和集镇发展。一些大中城市的社区工作搞得非常好,总结起来,他们成功的经验是:

第一,有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有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去观察、研究社区,每年都有专业人员针对社区建设提出建议,比如,建设和谐社区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评价社区发展应该有什么样的指标体系等。

第二,有地方政府的引导。根据民政部《全国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指导纲要》精神,北京、上海等地积极指导各区(县)开展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先进经验,发挥示范单位的带头作用,引导各区(县)的社区的建设。

第三,有高素质人员的参与。北京率先引进了博士学历的人员参与基层社区建设。u106年春节过后,清华、北大等高校的30位博士来到基层社区担任主任助理,挂职一年,每周到挂职单位工作两三天,其他城市也纷纷效仿。

对比之下,山西省在这三个方面都比较薄弱。在专业研究方面,山西省虽然也建立了三晋社区建设研究中心,但相对来说没有整合全省的研究力量,形成强大的研究阵容,因而研究成果比较少。在政府引导方面,山西省做得还不够,先进社区和社区干部的示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吸收高素质人员方面,有些街道也引进了大学生副主任,但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对基层社区的建设没有太大的贡献。因此,山西省急需找到差距,弥补不足,推动社区建设的发展。

三、改进山西省城市社区建设的几点趁议

社区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建设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社会的稳定,而且还影响到能否解决城市下岗与失业、扶贫、帮困、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重视社区建设工作,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社区建设。

(一)投入资金,改善社区的基础设施

社区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使社区管理有一个基本的依托,而且也使社区的各项功能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应当制订一个规划,使社区办公用房在一定时期内达到201)平方米左右,使他们能够建立专用的阅览室和活动室。

(二)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

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与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二者是相互促进的。不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很难吸引到素质高、能力强的人。社区建设需要大批专业人才,但山西目前的现状是专业人才不愿进人社区工作,要推动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投身社区建设事业,必须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待遇。山西省现在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有3所,从2006年开始,每年毕业的学生有100名左右,如果他们都进人社区,则社区工作者的素质将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三)提高杜区服务水平,改进社区服务现状

派遗一些社区干部到大城市参观学习,了解如何进行社区养老、社区文化、社区矫治等各项工作,回来后着手开展这些工作,逐渐开设热线电话,拓展服务项目,使社区服务上水平、上台阶。

(四)理顺管理体制,减少社区负担

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问题;对策

智慧城市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汇聚人的智慧,赋予物以智能,使汇集智慧的人和具备智能的物互存互动、互补互促,以实现经济社会活动最优化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智慧城市被认为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建设之后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并已成为国内外城市走向未来的战略选择。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有154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41个地级以上城市在“十二五”规划或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更能有效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笔者认为目前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多措并举、稳打稳扎。

一、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智慧城市理念为城市未来发展展现了一幅美好蓝图,然而,作为一种以科技为核心推动力的城市发展战略,要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城市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一)认识不“智慧”

目前,虽然不少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但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并不一致,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和操作大多还停留在技术层面,对上层架构鲜有触及。不有些地方的所谓智慧城市规划,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无线宽带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仍然采用以前的技术思路和模式。同部门、不同地区对智慧城市建设所包含的内容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例如,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往往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主管部门则从工业化、信息化相互融合角度去规划本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而地方政府如地级市则又从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角度去规划智慧城市。

(二)规划不系统

有些城市由于信息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除转发国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上级部门的有关文件外,尚未制定专门的中长期规划,也没有出台有关全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管理办法及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已成为该建设项目有序、健康、科学、快速发展的瓶颈。有些智慧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尚待提高,规划的实施得不到有效的监控。有些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标准体系和基本技术支撑,信息共享、数据获取与更新机制就没法得到有效的解决,缺乏科学、实用的数字城市建设总体框架和适合不同类型城市使用的建设与运行模式。

(三)标准不规范

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标准化已成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瓶颈,由于缺乏统一标准,数据格式不一,为数字化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目前物联网技术在高频领域主要沿用国际标准,但在关键的超高频领域,标准仍有国外组织控制,如果照搬这个标准,各级各地的城市都将要支付大量的专利费用,大大增加企业的成本。传感器标签成本过高,使得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广困难重重。目前制作一个物联网标签的成本大约是1.5元,高额成本决定了这项技术目前只能应用在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商品上,在低价值商品上则无法推广。所以,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处理标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四)人才不充裕

建设智慧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关键是人才。在我国,由于数字城市建设时间较短,多数城市的物联网起步时间较晚,因而,技术创新人才严重短缺,特别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既懂技术又熟悉政府流程和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短缺,使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难以与政府和城市的管理、经营有机的结合起来,影响了信息化平台的运行质量和效率。不少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人才缺口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类和信息与通信工程类专业,这类人才主要是指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者副高以上职称。

二、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规划带动

智慧城市规划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关系智慧城市建设的成败。所以,从战略层面来看,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欧美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也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截至2011年,我国的一级城市全部制定了智慧城市的详细规划;80%以上的二级城市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在战略上应注重绿色、泛在和协同的综合统一。绿色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灵魂,智慧城市的基本要素以绿色为核心,围绕节能减排和优化环境进行谋划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此提高城市的宜居度。泛在城市即实现各城市内和城市间在智慧技术支持下的跨越时空的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网络数字信息联系,使各类资源的效能最大化和最优化,以此提高市民生活和工作的便捷度。协同城市就是要实现城市社会管理各要素间的整合转型,以信息集群为基础,实现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跨网络融合互通,体现城市反应的即时性和适时性,以此提高城市管理的灵敏度。我国的城市化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包括生态失衡、交通阻塞、能源危机、城市安全等。依靠智慧城市的四大体系,即无所不在的感知体系、高速通畅的信息传输体系、大体量的计算体系、丰富的智慧应用体系,通过绿色、泛在和协同的综合应对方案,城市管理和发展具有了空前的协同和动员能力,从而超越技术层面,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理念和新目标。

各地的智慧城市规划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制定出台后,必须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绝不能随意改动。否则,智慧城市建设就是一句空话。以往城市建设中,个别地方出的“规划追尾”现象必须坚决杜绝。所谓“规划追尾”是指先前规划缺乏前瞻性,很短时间就被后面规划“重来”。缺乏前瞻性,是“规划追尾”的病根之一。避免这种“不智慧”和“不经济”,必须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让科学规划始终走在城市发展的前面。在规划制定过程中,不仅要听专家的,也要多听市民的,还应坚持“得不到多数群众理解支持的规划就不要出台”,以避免因“规划追尾”造成建设性浪费。要以强烈的敬畏心对待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把每笔钱都用在刀刃上,把每件好事都办到市民心坎上。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智慧城市的规划设计要注重结合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特色和各城市与城市群智慧城市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实施区别化和层次型的发展战略,以示范引领,积极稳妥推进,走出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发展之路。杭州因地制宜提出了建设“绿色智慧城市”,把“绿色”和“智慧”作为城市发展的突破路径,着力发展信息、环保和新材料等为主导的智慧产业,加强城市环境保护,从而实现建设“天堂硅谷”和“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二)强化产业拉动

智慧产业是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而产生的产业主体和产业生态环境的总和,指围绕智慧城市产品提供、解决方案和运营服务提供的相关产业。智慧产业作为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伴随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将对城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及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等产生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智慧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相辅相成,最终打造智慧城市产业链与生态圈,形成良性发展态势。利用智慧技术,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推动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新兴潮流。目前,各地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都把发展智慧产业作为推动相关产业转型与升级的主要发展动力。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生产了全球1/2的笔记本电脑和1/8的数码相机,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物联网、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智慧产业,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宁波市也提出将以建设6大智慧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发展。6大基地分别为:网络数据基地、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企业总部基地等。

实施智慧产业带动,应注意抓好如下工作。一要以智慧城市建设为着力点,积极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和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两化融合,不断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竞争力。二要以智慧型产业和商务配套等新兴产业为引领,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构建现代新型智慧产业体系。要重点扶持发展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核心软件,医疗、外贸、石油化工等行业应用软件,物联网产业和云计算数据服务,网络服务业和数字内容等产业。三要推动组织与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是智慧城市产业的显著特征,随着行业壁垒的逐渐模糊,新技术逐渐成熟后,融合发展更多地体现为组织形态和业务模式创新,而非技术创新。智慧城市运营是直接面向“城市主体需求”的,体现为基于数据挖掘和创新应用的增值服务,这一环节的发展将推动产业价值链及组织形态发生深刻变革,催生多种产业模式创新。四要出台鼓励软件产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等智慧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园区扶持、产业培育、人才引进、市场支持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智慧产业发展环境,加大对软件产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扶持力度,着力营造良好环境来推动智慧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强化创新驱动

不少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把创新作为重要抓手,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如南京提出,要以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产业建设、智慧政府建设、智慧人文建设为突破口建设“智慧南京”。将“智慧南京”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载体、创新发展的支柱、跨越发展的动力,以智慧城市建设驱动南京的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从根本上提高南京整体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沈阳是全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近年来致力于创新从老工业城市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转型。为此,沈阳市政府与iBm合作,借助“智慧城市”建设,创新运用绿色科技和智慧技术,以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融合为基础,为沈阳市生态化建设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努力实现打造“生态沈阳”的战略目标。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应从以下三方面着力。一要突出智慧应用。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广泛应用是当前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起步阶段应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放在突出的位置,并随着建设的不断深入努力实现从技术创新向商业模式创新、服务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四个创新联动”的综合创新的转变。对此应该把握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着力攻克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关键技术,加快科技创新与核心技术产业化,促进“两化”深度融合;二是着力系统化智慧应用市场开发,以应用来驱动基础设施建设,以应用来带动智慧产业发展,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与市场机制、管理体制、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三是着力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促进资源整合共享,为项目示范推广和业务协同奠定基础。二要突出平台融合。要充分利用现有数字化城市管理和服务的基础设施,依据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将分属不同单位的现有电子政务资源和建设成果加以整合。集中和简化分散于各个部门、领域的庞大而繁杂的公共数字化资源、管理手段和服务设施,由此终止部门分割、单位分割和层级分割,消除数字化差异与损耗,实现城市数字化资源的大规模整合,初步统一和规整现有的城市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由此形成一个充分涵盖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两大职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形成一个相应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与服务联动模式,为改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最先进的手段和条件。三要突出流程再造。要根据本地数字化程度和社会发展要求,变革管理体制,调整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方式。为此,要采取联合执法体制,简化城市管理程序。要科学确定职能职责,理顺各部门关系,集中指挥和监督,发挥协同效应。要积极进行管理流程再造,细化管理运作,把城市管理和服务过程中的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实结案和综合评价完全置于数字技术规范之下,确保问题发现、处理、监督、反馈、检验都在现场。由此,提高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最终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和新型的城市管理模式,适应智慧城市建设需要。

(四)强化机制促动

健全的机制是加速智慧城市建设进程的有力保证。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信息通信产业管理、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社区管理服务等诸多领域,任何一个单一部门主导智慧城市建设都会面临诸多缺陷。因此,必须建立一种能够综合协调各方业务内容并实现资源共享的智慧城市建设机制,统筹协调智慧城市建设。

一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要建立智慧城市专项协调领导小组工作机制,成立专职机构牵头负责和协调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二要建立政策扶持机制。编制实施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统筹智慧城市建设资金,创新政府扶持资金的有效动态支持机制,建立在投融资、税收、产业发展、本地化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保障扶持政策。三要建立决策咨询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咨询指导、信息联络、考核评估、培训交流、人才培养等相关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咨询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开放合作的研究机制,深入开展针对本地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工作。四要完善市场推进机制。着力发挥财政资金“杠杆式”引导作用,强化试点示范和综合创新能力培育工作,狠抓智慧应用市场开发与智慧产业发展联动机制建设,努力做到“开发一个系统,引进一个团队,推出一批产品,培育一个产业,创建一个基地”。

(五)强化人才推动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以人才作为智力支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成都市提出要提高城市居民素质,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以智慧的人文为构建智慧城市提供坚实的智慧源泉。因此,建设智慧城市要以发展智慧人文和智慧生活为目标,要巧用、善用并善待人才,将人才兴市做实做透。要主动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坚持“培育、引进、使用”并重,致力形成集聚人才的新“磁场”,培育造就一支符合智慧城市建设和当地产业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队伍,以人才结构优化引领智慧城市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从根本上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使人才成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一要优化人才政策。对高层次人才安家落户、创新创业、深造发展等给予优惠政策。要高标准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推进人才安居工程着力解决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二要加强人才培训。大力推进智慧城市人才基地建设,创建一批以智慧产业基地为依托的人才集聚平台。组织开展多层次的智慧城市人才培训,尤其要抓好推进智慧城市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培训,深入学习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尽快提升领导水平和业务能力,以尽快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同时,要对现有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再培训,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和职工培训基地建设,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职技院校回炉深造等。三要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进。大力拓展开发海内外人才市场,重点引进高精尖人才、高端领军人才和专业技术精英,让国内外优秀人才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作者简介:

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耕地保护;建设用地;玉溪市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居民财富和收入的增长促进了人们对城市土地需求的增加,主要表现在需要更舒适的住房、更优美的生活环境等,相继出现了各种建设用地大量侵占耕地的现象,以及在占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除耕地数量减少以外的新的问题。截至2010年玉溪耕地面积为253705公顷比上年的253851公顷尽减少146公顷,而造成耕地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建设占用耕地、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以及灾毁,大多因为灾害而损害的土地是可以复垦的,大多因农业结构调整而减少的耕地也是可逆的,而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是不可逆的。正确的认识耕地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对于更好的保护耕地和土地的合理利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玉溪市为例,针对耕地保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进行研究,为有效的协调耕地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提供依据。

二、玉溪市城市用地与耕地现状

玉溪市全市城市建成面积由2002年的4170公顷扩大到2008年的5570公顷,中心城区建成面积由1640公顷扩大到2400公顷。城区人口22万人,城镇化水平达37.4%,比全省平均水平26.01%高出11个百分点。玉溪市周边中小城镇的的范围不断扩大,居民点不断增多,占用的耕地也逐年上升。到2010年底玉溪市耕地面积有253705.3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6.98%,年末核实计划指标为:新增建设用地面积1024.6公顷,占用农用地923.23公顷,其中占用耕地686.93公顷。在2006—2010年玉溪市新增建设用地中占用耕地的面积所占的比例最低的占54.52%最高的比例达到83.18%。可以看出耕地的占用是供给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

三、耕地保护在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用地大量占用耕地

经统计局统计2010年玉溪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3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8%,增速分别比全国的10.3%、全省的12.3%高2.5和0.5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7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730元,增长11.7%。可见玉溪是一个发展较快的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相比较而言城市较农村发展更快,有更多的机会,因此许多的人都前往城市发展,甚至迁移到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则人们对居住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服务设施用地以及其它公共用地的需求就会随之增加。

(二)耕地质量的下降

玉溪市的城市建设基本是以市为中心以道路为骨架向周边展开的,因此则会占用城市周边的耕地,而城市周边耕地基本都是肥沃、熟化度高的土地。虽然占用以后会补上等量的耕地,但是补充的耕地大多来自未利用地的开垦,废弃用地的复垦等,质量远远低于被占用的耕地。因为建设而占用肥沃耕地的原因,使得耕地的总体质量呈下降的趋势。

(三)耕地保护意识不够

地方政府缺乏耕地保护的积极性。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大量招商引资,对耕地的保护只停留在书面上的签订,过度重视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耕地保护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保护意识。对于耕地的使用者,短期来看他们认为农作物种植的经济效益远低于征地获得的补偿,我国土地征收补偿费用平均每亩标准为1500一3000元。而种粮的耕地每亩年平均收入一般为45—75元。就玉溪的农民而言最近的年平均收入也只是5747元,而土地被征收获得的补偿款相当于农民30~40年种地的收入。受经济效益的驱动,很多农民对征地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对耕地保护的概念比较薄弱。

(四)现存耕地抛荒现象严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镇有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及劳动力的需要,也由于农业生产收入的不固定性,加上粮食生产效益低下,因而大量农村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根据玉溪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玉溪市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88.2万人,占38.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42.2万人,占61.7%。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30.5万人,乡村人口减少7.4万人。有很多的人由乡村涌向了城镇,而农村的耕地则无人耕种,造成了大量农村耕地的抛荒。

(五)保护耕地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1、征地制度不完善

我国法律法规对耕地占用税、征地补偿标准等的规定较低,玉溪市的征地标准是平均每亩为1500一3000元,使得占用耕地的成本远远低于旧城改造的成本。

2、打击违法用地制度不完善

玉溪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出现了违法用地的现象,主要是非法占用土地、非法转让土地的行为,少批多用、未批先建、以租、以招商引资为名乱圈、乱开发的的现象十分严重。

四、解决矛盾的方法及策略

(一)加强土地整理与复垦,增加土地面积

通过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得到更多的土地以进行耕作或城市建设。土地整理包括农地整理和城市用地整理两部分。农地整理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还可以扩大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的产出率。而城市用地整理则是以集约利用土地为目标,主要是通过利用闲散用地和进行合理规划来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

(二)利用科学技术

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检测耕地的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用地的行为,增强土地执法的权威性。同时,运用一些先进的技术还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在耕地数量不多的情况下只有尽可能的提高耕地的质量才能保证耕地的总体数量不变,保证粮食的供给和农民的收入,一旦农民的收入增加则会减少农村人口因务工而向城镇移动的现象,那么耕地将会避免被抛荒的现象。

(三)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

现行的征地补偿制度存在很大缺陷,由于征地补偿的标准都普遍较低,得到土地成本的降低使得开发商更积极的去获得土地,而使大量耕地很快被占用,征地规模不断扩大。在征地补偿方面不应有固定的征地价格,应该对被征收土地的质量进行价值评估而确定其相对应合理的价格,同时,政府在出让土地的时候也应严格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不同性质的用地,这样一来可以维护耕地使用者的权益,二来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遏制房地产开发滥用耕地的现象。

(四)确立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一项中长期任务,各个国家各个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既遵循着一般共同的规律,同时又有各自的特点和与其国情相适应的具体模式。2011年11月1日在昆明市召开了关于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的工作会议,云南是个山多地少的地区,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玉溪市也是同样的地理状况,针对这一特征,我觉得玉溪市也可以继续实施“建设上山”这一战略,一来可以有效避免城镇周边肥沃土地和平坦土地的占用,二来也可是城市避免过度的拥挤。

(五)提高耕地保护的意识

现如今群众对耕地保护的意识很薄弱,不知其中的厉害关系,有关部门应及时向群众普及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做好耕地保护的宣传,如通过悬挂标语的方法、广播的方式进行宣传,利用舆论的监督作用,建立广泛的群众监督机制和畅通的沟通机制,使群众监督法制化、规范化,更主要的是要是群众看到耕地保护的长远利益及价值,使其认识到进行耕地转让所获得的收益只是暂时的。

五、结论

通过对玉溪市建设用地与耕地情况的分析,得出现在玉溪市的耕地保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这么几个问题,耕地被建设用地大量占用;人们对于耕地保护的意识较弱;现存耕地的抛荒现象严重;当地保护耕地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针对这些问题及玉溪用地的特点而提出了一下对策,为更好的保护耕地提供一些参考,加强土地整理与复垦,增加土地的面积;利用科学技术;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的程序;确立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提高耕地保护的意识。总之,在城市发展的同时,耕地也要得到保护。

参考文献:

[1]陈茵茵,黄伟.美国农地保护及其对我国耕地保护的借鉴意义[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2.

[2]谈明洪,吕昌河.城市用地扩展与耕地保护[J].自然资源学报,2005年01期.

[3]宋戈,吴次芳,王杨.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5,(1).

[4]陈莉.论我国耕地保护现状与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5).

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城市建设;园林绿化;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市展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及人们开始认识到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随着城市园林体制改革和相关配套措施的实施,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水平虽然得到不断提高,但综合全国一些城市分析,我国的一些城市园林绿化还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城市规划中,亟待对园林绿化工作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一、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1、园林绿化是创造城市人居环境的主要方式

园林绿地越来越贴近人们生活的空间,是人们户外活动的好去处,即满足了当代城市居民返朴归真、向往大自然的愿望,而且可以满足人们游憩、锻炼、娱乐、社交活动的需求。园林绿地已成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绿色的环境可以使人们产生安宁、祥和的感觉,进而促进身心健康。

2、园林绿化可以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是重要的外环境因素之一,植物不但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其自身构成的绿色空间还对烟尘和粉尘具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的作用。另外许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对净化城市污水有明显的作用。园林绿化还可以通过植物地下根系吸收大量有害物质而起到净化土壤的作用。

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即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等城市的带状绿地,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

3、园林绿化可以增加城市的人文景观

追求人与环境的协调是园林绿化的总体目标,作为一门具有优化环境功能和丰富文化、艺术内涵的学科和建设行业,园林绿化在营造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致力于建立文化历史、艺术间相互融洽与和谐的氛围。它可以丰富人文意识与审美价值内涵,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如穿行于椰林夹道的城市街道,就会使体验到南方沿海城市特有的风韵;而徜佯在白桦掩映的林阴道上,便会感受到北方城市的风格。

二、目前城市规划建设中园林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绿化行业规范缺失

目前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尚缺乏统一的《园林工程监理规程》、《屋顶绿化规范》、《立体绿化规范》、《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企业资质管理办法》等行业规范,尚缺乏统一的《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合同》

2、老城区绿地率不高,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不广

通过近年来的绿化建设使城市绿化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城市绿化面临的任务仍十分艰巨,特别是老城区中的中心城区,绿地率低下。而这一区域又是人口集聚的中心,因此提高和完善这一区域的绿化尤其重要。目前城市绿化最大的难题是旧城区缺少可绿化土地。而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个缺陷,但北方城市的屋顶绿化建设屈指可数。

3、绿化养护资金缺少,居住区绿化养护管理体制不顺

绿化养护资金是决定养护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出现一部分老居住区的绿化养护仍由政府承担,一部分居住区无物业管理造成绿化无人养护,一部分居住区有物业管理但养护费用标准偏低的现象,使得居住区绿化养护主体不明、责任不清,甚至出现了一年绿、二年荒、三年光的现象。因此需逐步培养业主承担养护经费的养护模式。此外,部分地区绿化管理机构设置也存在问题。

三、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对策

1、完善城市绿化规划

规划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龙头,城市绿化工作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关键在于有一个前瞻而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根据城市发展现状,并结合城市现有的景观风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公共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明确近期发展目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城市与自然共存”的原则,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城市组团之间、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建设高标准的区域型绿化隔离带,突出各区的独立性。利用城市山地、水面、海滨、滩涂、河道,谋划建设城市周围大面积的森林和沿河道、道路的生态环境绿廊、高效农田林网,充分利用郊区自然景观,建设风景林地和自然保护区,拓展人与自然融合的空间。要在城市周边规划建设大型苗圃、花卉生产基地、花卉市场,鼓励和支持郊区农民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城乡一体,共同发展。

2、积极探索屋顶绿化及垂直绿化发展途径

由于屋顶绿化建设的投入大大高于平地绿化,且后期养护费用也高于平地绿化,因此首先在政策上要明确关于开发屋顶绿化的强制性指标要求,其次建立计入绿地率的鼓励性条文规定来调动开发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建立若干政府开发建设示范项目。

3、因地制宜,优化绿化设计

根据城市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绿化设计,突出城市文化底蕴和内涵。集中力量在城市主要路口和繁华街头,营造一批人文景观,结合城市绿化布置有特色的城市雕塑、建筑小品和游憩设施,展现城市的乡土风情,提升城市品位。新城区以大面积的绿化种植为主;而老城区由于绿地面积有限,其绿化建设应以改造为主,结合城市居民活动休闲的需要做精做细,营造不同的城市绿化风格。合理配植绿化树种,并大力提倡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优先选用抗旱、节水、易养护的植物。

4、提升城市园林施工管理者的专业能力水平

作为施工管理人员来讲,要明确园林绿化工程的主体要求和施工计划,同时要保持好施工单位与业主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及时就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交换意见。同时,施工单位要加强施工管理队伍的能力与水平,让他们能够在管理工作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管理责任,积极对他们进行施工管理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素质与能力,使施工管理的各项工作能够得到良好的贯彻落实,不断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平。此外,还要强化对施工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督促、监督他们在施工管理工作中能够认真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责,避免出现、中饱私囊等违法违纪现象的出现。

园林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城市绿化和人们的休闲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态保护的效果,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升城市园林工程的施工管理,对于城市园林工程的建设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因此,对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必须进行改善,在现在去的成就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建立先进的管理机制,从而使得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华仁.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吉林农业,2010.

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 中小城市 社区卫生 问题 对策

2006年以来,国务院印发《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并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一起作为加强公共卫生事业,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目前,全国部分大中城市,已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队伍迅速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Ⅲ。社区卫生服务在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促进居民健康。密切医患关系,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等方面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中小城市社区卫生工作才刚刚起步,发展不平衡,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提出的“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概况

乌苏市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北坡经济带,区域总面积2.07万平方公里,市辖10镇、7乡、3个牧场、5个街道办事处,全市在籍人口21.5万,其中乡(场)镇15.2万人、城区6.3万人,200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8224元。该市于2007年被地区确立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市)之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开展此项工作,加强领导,成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把社区卫生体系建设列为重点工作之一。

机构设置通过整合卫生资源,依托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和市妇幼保健院设置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市人民医院和中医院承办10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搭建起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

人员 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依托公立医疗机构建立,人员从医院抽调,目前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5名,其中临床医师16名、公卫医师5名、护士22名、其它人员2人,目前已有13人取得全科医师和全科护士岗位执业资格。

基础设施 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未达标准,卫生行政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已上报6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备采购项目。

开展的主要工作

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杜区卫生服务工作考核方案及细则》,引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医疗为主”向“医疗、公卫并重”转变,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项公共卫生工作职责,督促开展居民健康入户调查,并将妇幼保健院承担的妇女和儿童“两个系统管理”任务和各医疗机构承担的计划免疫工作任务移交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工作有:①运用中西医药及技术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诊疗服务;②负责所管辖区内计划免疫工作;③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预防、保健及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④转诊服务:⑤开展计划生育宣传及适宜技术服务。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①派出大医院医师参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培训。②组织各医疗卫生单位社区卫生主管人员赴外地学习。③组织社区机构医务人员学习《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手册》。④定期召开社区卫生工作例会。

完善社区卫生制度卫生行政部门将社区卫生配套文件、制度、操作规范、业务统计表等汇编成《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手册》,印发给相关医疗卫生单位及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结合实际制定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考核方案及细则》,年中和年末组织疾控、妇幼保健等业务指导单位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整体情况进行督导考核。

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因此,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人员编制和财政全额工资未落实根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要求,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配备执业医师、执业护士、公共卫生医师等共计24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要配备6人。以此标准,12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有108名编制,而目前只有45人,且都隶属医院,未独立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组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立医院不愿派出大量人员组建社区而影响院内业务的开展,造成社区卫生机构人员严重不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属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按公益性质核定的编制为财政补助事业编制,而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均在医院领取50%差额工资。

全科卫生人才缺乏提供社区卫生服务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人员队伍的学历、专业等结构不合理,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组成多为医院即将退休的医师及学校刚毕业不久的学生,人员不稳定,社区卫生服务所需要掌握医疗知识全面的全科医师严重缺乏。全市12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13名全科医护人员,5名公卫医师,与“每万居民应配备2~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的标准相差甚远。

业务用房面积不达标根据国家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面积分别不少于1000平方米和150平方米,而我市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用房都是由医疗机构自筹资金租赁的,业务用房面积未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房屋问题如果不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势必会从营业收入中拿出资金租房,从而违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非盈利性质,加重社区居民经济负担。

服务能力不足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共卫生经费补助机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设备少,人员素质不高,双向转诊机制、医疗服务首诊等运行机制未落实,全面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能力不足,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

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对策及建议

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优先建设政策,按照政府投入和社会参与原则,改建和扩建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公开招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卫生服务。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政府投资建设,发挥公有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导作用。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①加快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学继续教育。在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全科医学专业学科,对毕业后拟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医师进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②对已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执业医师进行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建立一支服务于社区的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结构合理的卫生人才队伍。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人员的专项培训。

利用经济杠杆引导患者在社区就诊①将政府投入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落实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额财政补助,建立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共卫生经费补助机制,由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公共卫生工作给予相应报酬,使社区卫生的公益持续开展。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药品“零”差价,其它医疗服务执行一级医院收费标准。⑧建立分级转诊机制,所有参加社会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首诊必须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患者到医院治疗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具转诊单,医院诊疗完成后转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康复治疗,引导患者养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就医习惯。

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生态城市;现状;问题;优化策略

我国改革开放36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也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城市化建设,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自从我国提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来,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级各类城市都将生态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纷纷提出了诸如“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山水城市”、“宜居城市”等生态城市概念,有效的推动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在党的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我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和部署还有一定差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现状特别是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更加清醒的认识,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步入更加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现状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实施生态城市建设以来,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效,特别是2003年国家环保局颁布实施《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以来,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进入了大发展、快发展的历史时期。由于生态城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而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呈现出东部好于中部、中部好于西部的显著特征,但从环境保护方面来看,西部好于中部、中部好于东部,这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开发力度较小,因而对环境的破坏也相对较小;由于十以前,我国对城市的考核主要以GDp“论英雄”,因而我国各级各类城市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经济建设、忽视环境建设的问题,因而目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整体情况并不乐观。

二、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城市建设缺乏显著特色。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看,生态城市建设必须从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出发,打造独立的生态城市风险。但目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着“千城一律”的问题,很多城市都没有从自身的基础条件和历史底蕴出发进行建设,基本上都没有自身的特色,也没有充分的利好自身的优势,很多城市从都固定的生态城市指标入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也没有体现了自身的特色,导致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进入了就生态城市建生态城市的“怪圈”。

(二)生态城市建设缺乏规划保障。规划具有指导性、强制性、战略性的作用,生态城市建设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规模做指导,否则就会导致盲目性和随意性。尽管目前我国所有的城市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都制定了战略发展规划,比如对发展思路、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坚持原则、保障措施等等都以条例、意见的方式出台,应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但问题是,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无法将战略发展规划落到实处,导致生态城市战略发展规划成为一纸空文,这主要是一些城市的战略规划缺乏科学性和执行力。

(三)生态城市建设缺乏居民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因而城市居民的参与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居民对生态城市建设缺乏认识,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时甚至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阻碍生态城市建设。还有一些城市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在决策、执行、落实方面存在着随意性,不顾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为了完成生态城市建设指标,出现了暴力拆迁等一系列违背人民群体意愿和权益的违法违规问题,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三、新形势下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化策略

(一)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创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我国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条件下,生态城市建设必须改变过去“千城一律”的理念,将生态、绿色、节能、低碳、环保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因地制宜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城市。这就需要各个城市都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特别是从制约生态城市建设的“瓶颈”问题出发,建设“公交优先型”、“循环经济型”、“节能建筑型”、“山水园林型”等诸多不同特色的生态城市,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生态环境、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使生态城市建设理念更具先进性。

(二)加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落实。生态城市建设缺乏规划性和规划缺乏执行力,是当前制约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各级各类城市必须改变这一现状,将生态城市建设纳入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当中,在每个领域、每个环节、每个部位、每个方面都要充分体现生态城市的理念、思路、原则和措施,形成具有生态特征的城市发展规划。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必须确保城市发展规划的“权威性”,既要不以城市领导人的更替而改变,也要着力提升规划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的执行力度,保证规划的有序推进。

(三)引导生态城市建设群众参与。生态城市是群众的生态城市,因而必须鼓励、支持和引导城市居民参与到生态城市建设中来。各级各类城市要大力加强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宣传和引导,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生态城市建设对居民生存和生活的重要意义,引导广大居民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特别是要积极引导城市居民参与到低碳生活和环境保护中来,引导居民绿色出行、节能减排,使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成为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只有这样,生态城市建设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四)建立生态城市建设长效机制。生态城市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不断的过程中,因而必须建设生态城市建设长效机制。各级各类城市政府应当建立生态城市建设组织机构,加强在城市生态建设的规划、组织、实施等工作,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各级各类城市还要建立财政投入、企业投入、社会投入“三位一体”的生态城市长效投入机制,积极创新生态城市建设投融资模式,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不断拓宽生态城市建设融资渠道,使生态城市建设始终拥有强大的资金支撑。

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国各级各类城市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着眼于解决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自身实际出发,以改革创新精力大力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特别是要转变发展理念、完善发展规划、强化生态意识等方面取得突破,使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李剑玲.基于低碳绿色经济的中国城市建设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14(05)

[2]黄娅绮.我国城市建设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思路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05)

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策略规划现状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243-01

1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的城市建设工作在近年来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尤其是在城市建设规模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与发展。但是,纵观整个中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进程,我国的城市建设在取得巨大的规模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在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的问题尤为明显。这些问题在后续的建设过程中一旦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使得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作受挫,导致国家城市建设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使得城市换上“城市病”,这在今年各个城市遭遇水灾的情况得到了印证。不但给城市造成了交通拥堵、财产损失等问题,甚至还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影响,甚至威胁到他们的生命安全。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城市规划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1城市规划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在城市建设的初期,首先应该做好城市的建设规划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城市规划工作是整个城市建设的基础,是城市建设的基本规则和法律,在整个城市建设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城市建设工作一般都包括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社区、街道、城市广场以及景观绿化等,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都应该纳入到整体规划当中。但是,当前的城市建设工作当中,城市规划却经常遭到随意改变,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随意性。

1.2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薄弱

任何一个城市在其发展和形成时,都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一定都伴随着大量文化遗产的产生和生成。但是,在城区的改造过程中却存在着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薄弱的问题,在新城建设的过程中大量的蕴含深厚文化地域的文物古迹以及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这对于整个城市都是一个严重的损失。因此,在现代城市规划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应该尤其注意。

1.3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在现代社会当中,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确保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与基础条件,是整个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保障的衡量标准,这一点在现代城市生活标准衡量的过程中尤为明显。同时,在进行现代宜居城市的评价过程中,其重要的评价指标不再只是城市规模的大小、城市建筑的高低,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城市整体布局的合理性、城市的生态健康程度以及城市规划建设整体布局的人性化程度等,这些是整个城市发展的潜在动力。但是,我国当前受到经济持续发展热度的影响,使得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工作急于进行改变面貌式的改革,这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避免的破坏,同时也形成了对应的生态冲击。

1.4注重建设速度而忽略建设质量

在整个城市化的建设过程中,部分城市急于通过城市建设来改变城市的整体形象,进而获得自己的政治资本,大搞特搞形象工程、献礼工程等,通过片面追求城市的整体建设速度方式来进行城市建设,忽略了城市的整体规划,以及客观建设速度的存在,造成了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损失,最近发生的哈尔滨桥梁垮塌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5规划工作缺乏前瞻性

当前城市交通设施的一个通病就是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速度。尤其是交通设施的建设工作,拥挤的交通成为了当前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不但和中国汽车产业迅速发展直接相关,同时也和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缺乏前瞻性直接相关。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私家车普及率的不断提高,城市交通需求不断增加,而城市的道路数量及宽度却不能满足当前城市的需要,导致行路难的现象凸显。尤其是在很多的旧城当中,人口密度的增加以及公共设施的缺乏,使得城市居民的活动空间受限,公众的整体利益不能得到满足和保证,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整体质量不能得到提高。

2城市规划管理的解决措施

2.1建立并完善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

为了适应当前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作的需求,应该建立一个统一集中的规划管理体制,将规划权利集中在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能将之分散到其他的职能部门。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要以“精简、统一、高效”作为基本的原则,将规划与管理工作权限集中到市级权威部门,并实行垂直的一体化管理方式。只有在市一级的规划管理单位才能授予个人房屋的建房审批权限以及面积限制等审批权限。同时,对建设工程的监督检查权限以及建设用地的行政处罚权限也应该一并回收。通过建立起这样一个行政管理制度来强化城市的整体规划作用,实现“事事有章法、事事有管理、事事有执法、事事公正”的目的,最终形成一个民主的规划行政管理体制。而在推进整个行政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民众参与的决策制度,尤其是涉及到与民众利益直接相关的规划工作,应该采取政策公示、相关政策听证以及政务公开的方式进行,促进行政管理政策工作的民主化进程。

2.2注重城市规划人员整体素质的培养

如上文所述,导致当前城市规划中出现的随意性大、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薄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以及规划工作缺乏前瞻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前城市规划队伍职业素养不足而导致的。因此,应该通过多个途径来提高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公务人员招聘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选择知识较为全面的对象,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毕业学校档次、学历等“硬指标”;其次,对在职的从事城市规划工作人员应该集中培训,通过提高他们现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最后,主管领导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积极的了解国家在相关方面的政策,从领导层面来提高自身在城市规划方面的新理念。

2.3建立城市规划委员会,对决策机构进行健全,强化规划监督

为了提高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程度,应当在主管部门建立起对应的专职管理机构,通过成立专门的规划委员会来对规划决策进行健全,实现对城市规划的科学治理。而在委员会的决策管理过程中,应该采用科学民主的方式,根据政府的相关政策为目标,采用科学、民主的决策方式,对相关的规划决策方式进行择优。同时,还应该做好规划工作的监督工作,坚决杜绝其中存在的涉及个人利益的操作行为。这可以通过派出城市规划监督员,进行依法规范的方式,利用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以及事后调查等方式来及时的制止违法与违规行为。

3结语

我国正处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存在着多个问题,复杂性与矛盾性极为明显。虽然当前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缺陷,但是只要针对这些缺陷和问题采取针对性的资源优化配置方式就可以实现城市合理规划、功能整体布局完善以及为城市公共服务提供基础作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曾浦成.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