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网络社交媒体的利与弊十篇网络社交媒体的利与弊十篇

网络社交媒体的利与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03:45

网络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篇1

【关键词】网络大学教育利弊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13-03

【abstract】asanewmedia,internetforuniversityeducationhasboth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Howtocorrectlyrecognizetheprosandcons,thentakeitsadvantagesandeliminateitsdisadvantagesisakeyforuniversityeducationtoobtainsustainabledevelopmentintheinformationsociety.

【Keywords】internetUniversityeducationadvantageanddisadvantage

“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在下面玩手机,没有人会没事看着自己的裤裆傻笑。”这是近来在讲台上流行的一句话,描绘了当今大学课堂普遍存在的一道“风景”。手机,是网络的重要终端,也是最普及的便携上网工具,如今已成为大学生的随身装备。在课堂上玩手机,用手机聊QQ、看新闻、打游戏、读小说,在大学教室里屡见不鲜。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网络时代的课堂常态,只不过,这种常态不能等闲视之,它折射了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教育的现状,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尖锐的诘难:网络来了,大学教育怎么办?答案很简单:取其利去其弊可也。但是,孰为利,孰为弊?在采取措施之前,有必要首先明确网络对于大学教育究竟有何利弊。以下笔者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与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此进行全面的、深入的探讨。

一、网络之利

网络对于教育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网络的即时性、互动性以及海量存储、媒介融合等显著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特征使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几乎人类文明的所有领域都成了其用武之地,并且借助自身的传播优势,迅速地铺开全球信息化之路。网络的应用与普及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多方面的益处。

1.网络的共享与即时通讯功能极大地促进了各教育主体之间的分享与互动,调和了师生关系。

随着最初的BBS、e-mail的应用,到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再到如今博客、微博的兴起,网络创造了一种崭新的信息传播模式,这种模式为个体交往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体现在教育领域,则是师生交流渠道的拓宽及师生关系的变化。凭借对网络传播技术的掌握,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学生,都可以在网上自由地选择对象信息、传播观点,也可以有选择地获取信息,评论他人的观点。当这些行为出于自觉的教育目的、具有明确的教育功能指向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将自动获得网络传播特有的属性,这一属性不因任何权威而改变,而是网络技术的内在规定,即平等。在同等的技术条件下,网络的开放性、丰富性和可选择性不会因人而异。换言之,在网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体现为资源共享的平等,还有信息交流的平等。在网络资源极大丰富的今天,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对学生而言,他们更趋于个体经验的分享者。许多教师都开设了自己的论坛或博客,学生可以匿名而来,留下“鲜花”或“砖头”;许多学生组建了自己的Q群,他们可以有选择地邀请教师加入自己的小圈子,也可以毫不客气地将不合群的iD请出群。网络赋予所有人更灵活的表达方式和更多的表达自由,传统的教条化的师道尊严受到冲击,而另一方面,平等的网络交流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分享与互动,一种更加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形成。

2.网络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

网络课程的开发、教学论坛的搭建、网上选课与考试系统等教育软件的应用,这些信息化建设不光是提高了传统教育的效率,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育的面貌。学生不一定要循规蹈矩地按照学校规定的教学计划学习,而是可以灵活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设计学习方案,有利于组织学习系统的形成;全国各地的学子不必受限于现实中的课堂,而是有机会在虚拟空间中感受不同学校的名师风采。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能从中获得更丰富的教学体验。

3.教学资源海量增长,并且日益多元化、精细化。

互联网的一大功能就是数据存储与信息检索,对于需要不断补充新知识、更新自身信息储备的教育工作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大福音。在信息共享理念的鼓舞下,众多教育工作者对各类资源进行加工、上传、分享、再加工……随着这样不断递进的循环,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变得日益丰富与精细。

二、网络之弊

作为新媒体的代表,网络自其诞生不久即以显著的传播特性广受追捧,迅猛发展,成为“第四媒体”,并且大有赶超三大传统媒体之势。与网络自身的发展速度相比,人类对网络的驾驭能力似乎并没有“与时俱进”。在国内高校纷纷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与全球信息化接轨的同时,网络对教育的不利也逐一暴露,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权威的丧失

旧时“天地君亲师”的伦理规范已淡出历史,尊师重教的理念一直被提倡,但也在市场化的冲击下略显单薄。宏观地看,当代社会中教师的权威不是来自其政治经济社会地位,而是来自教育体制所赋予教师的在知识传承链条上的角色――知识占有者,或曰知识垄断者。然而,互联网以其海量的存储能力、强大的网络传播能力取消了教师的这一角色,知识不再为“知识分子”――教师堪称其中的主体组成部分――所独有,教师个人所占有的知识充其量只能算是知识总体的冰山一角――而任何人都可借助网络涉猎更多。当学生知道得比老师还多,当学生的知识更新得比老师还快,我们还如何期望学生能将老师的教导奉为圭臬呢?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的技术特性,新型师生关系正在形成,网络特有的“扁平化”、“去权威化”、“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也从网上被“下载”、“移植”到网下日常的师生交往中,对师生关系的变调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2.学生的网络依赖症

网络依赖症,俗称“网瘾”,在上网的人群中成为一种流行的心理障碍,其症状主要体现为长时间沉迷于网络,过度依赖网络,不能适应没有网络的日子,以致于对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干扰。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网瘾”症状的学生为数不少,他们大部分长时间挂在网上、依赖网络完成作业、在网上发泄情绪和寻求归属感,一旦学校断电断网则怨声载道。部分学生被网络同化或异化,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聊天通讯以及其它一些虚拟空间的各种活动,甚至被一些色情或反动网站所吸引,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观方向,陷入歧途。除此之外,网络依赖症还会将人培养成“思想懒汉”。如同“电视人”的诞生,网络也会造就新一代的“电脑人”:他们用“百度”和“谷歌”查找信息、寻求问题的解答,用“复制-粘贴”进行写作和整理文档,用“自动翻译”阅读或写作英文,用表情图标表达心情……一切都是现成的,一切都唾手可得。网络的便利让学业变得更加轻松,然而正是这种轻松养成了思维惰性,让独立思考变得艰难。当眼球被电脑屏幕上完美的答案、夸张的标题和华丽的图片牢牢吸引住时,具有真正思维能力的头脑将被闲置。

3.知识的碎片化

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例如,信息垃圾带来的有害冲击,信息爆炸对人类认知能力的挑战等。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知识的碎片化。知识的碎片化可谓网络的伴生物,在互联网普及之前,这个问题几乎不存在。在网络传播时代之前,人们在成年以前,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或是其他类似家族、邻里、社区的首属群体教育。这类教育往往能为个体的社会化提供全面的、整体的指导,能满足个体对其所在社会获得深度认知、正确认知的所有信息需求,其信息供求处于平衡或接衡的状态。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衡。网络上汹涌的信息浪潮不受任何人的控制,其中大多数信息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毫无意义,人们必须通过精确的定位或层层检索、筛选才可能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目标的定位问题,可以通过改进搜索引擎来解决,而海量信息对知识的“粉碎”却无法用简单地技术来“复原”。一方面,网络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库,其中存在的大量有害信息、冗余信息、不相关信息会通过主动的或非主动的访问呈现出来,挤占了人们的信息空间,充斥在学习和记忆的通道上,对原有的知识体系形成冲击,造成信息过载、信息湮没、信息疲劳等效应,损害了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和明晰度。另一方面,网络上也蕴含了大量的有价值信息,这些信息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来自不同的知识体系,经过不同传播者的加工,以一种片段的、分散的、凌乱的面貌呈现出来,本身成为一种不完整的、碎片化的知识,难以进入有序的学习系统并形成整体性的知识构架。

4.网络接触机会的不平等带来的教育机会不平等

早在1970年,卡茨曼、蒂奇纳等学者就提出了著名的知识沟假说:“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①其他研究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传播效果沟的概念,认为“信息不仅导致知识沟的扩大,而且还导致在行为和态度上产生沟壑”。②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这样的案例:在大学的同一班里,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部分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即能熟练地操作电脑并利用电脑获取各类资讯、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而有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电脑,进入大学之后连基本的文字输入和电子邮件收发都成问题。由于媒介接触机会的不平等,这两类学生拥有不一样的“信息场”,前者有条件在网上自由冲浪,鼠标轻点即能坐拥世界范围内最新最全面的信息资源,也能通过多元化的网络通讯方式与教师沟通,而后者只能更多地依赖课堂、书本上提供的有限的信息来构建自己的信息环境。诚然,大学的计算机课、机房及校园周边的网吧在客观上能为所有大学生提供相关培训和上网机会,但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层次不一,来自不同家庭和不同学校的大学生所接触的信息资源有差距,学生的媒介观念、媒介接触行为都会存在一定差异,进一步影响学生对课堂、教师、教育的态度和行为,最终导致不同学生类群之间信息沟、知识沟、传播效果沟的存在与扩大,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教学体制、学校条件、网络环境等主客观因素,教师之间也存在网络接触机会的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将通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因素体现出来,从而间接导致不同教师所带学生的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例如,有充足上网时间的教师比疲于上课、鲜少上网的教师更可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更可能引导学生关注学术前沿动态。

三、取其利去其弊

每一项媒介技术的发明和应用都是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刷新人类传播史、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潜在的危险。美国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在谈论电视媒介时曾说:“人类是否能享受到它的好处,主要取决于我们运用它的智慧是否能与发明它的智慧并驾齐驱。”电视如此,网络更是如此。与电视相比,网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何化解网络的弊端、发挥网络的优势,使其服务于教育的原旨,确实是一项披沙拣金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切实采取必要的措施。

1.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在每个人都成为媒介公民的“第二媒介时代”,媒介素养不仅是正确选择、评价和利用媒介信息的需要,也是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必备素质。在大学教育里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指导师生如何建设性地使用媒介资源,帮助他们从浩瀚无边的信息海洋里获取有价值的资料,采用内容管理、信息聚合等手段对网络上的碎片式信息加以整合,并用来解决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也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克服网络依赖症,摆正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位置。

2.转变教师角色,重建课堂意义。

在新媒体语境下,教师的身份已经“去中心化”、“去权威化”,教师的角色也从知识的垄断者、灌输者、传输者转变为学生创建组织学习系统的辅导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此时需要教师及时主动地转变角色观念,必要时走下讲台,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与分享。相应地,大学课堂也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与其“一对多”传递知识的传统教学功能相比,将不同个体汇聚在一起并进行意见交换、观点辩论、合作探讨的活动更有意义。

3.协同教学,注重知识的整体性与融贯性。

协同教学是实现教育资源最优配置的必经之路,国外和台湾的课程统整可谓协同教学的部分尝试。尽管协同教学的完整实施需要庞大周密的部署,但是仍然可以通过强调课程本身的纵向连贯性和不同课程的横向关联性来勾勒知识系统的内在逻辑和整体面貌,以此来对抗互联网上海量信息碎片对教育过程中尚未成形的知识体系的冲击。

4.组建学习团体,增进人际交往。

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或课程需要,在学生中成立学习小组或课题组,能够有效地激发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并在这些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组织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此类在学习团体中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富有现实感的生动的信息传播,一方面可以部分地替代网络的功能,减少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避免沦为“思想懒汉”;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促进不同个体之间信息的共享与交流,在团体范围内缩小知识沟。

5.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填补信息沟。

对于不同的主体,这项措施有不同的涵义。政府在制订教育方针、政策时,应当考虑到媒介与信息资源均衡分布的重大意义,作为学校也应当积极推进本校信息资源的建设,努力创建优越的信息条件和良好的网络环境,力争缩小与国内外先进大学的信息差距。诚然,信息沟与知识沟的填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是,为了教育公平,为了建设和谐的信息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的大学,这项工作必须提上重要议程。

参考文献

网络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篇2

近年来,俄罗斯互联网产业发展迅速,其网民数量以年均近20%的速度递增。据欧洲专业机构统计,自2011年9月起,俄网民人数已超过德国,跃居欧洲第一。新兴媒体在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的同时,也成为网络谣言的“滋生地”和“重灾区”。面对互联网领域出现的新情况的、新问题,俄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网络谣言的管控。其主要做法有以下六个方面:

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理网络谣言

俄罗斯历来重视信息安全领域的政策研究和法律规范的制定,目前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信息安全法律体系。该体系以国家宪法为依据,以《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保护法》为基础,《俄联邦国家安全构想》、《俄联邦信息安全学说》和《2020年前国家安全战略》为政策指导和理论依托,以具体法律规范为立法支撑,以专业机构和地方政府的措施为补充。随着社交网站等新兴媒体的迅速普及,包括散布谣言等在内的网络犯罪案件急剧增加,俄政府已开始着手制订专门的法律加以规范,以完善国家信息安全法律体系。

严格各项监管机制,加大对网络造谣者的惩处力度

目前,俄已建成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俄联邦安全委员会科学技术理事会下设信息安全分会,统一领导国家信息安全建设与规划。自2008年起,俄政府先后在联邦安全总局、联邦媒体与文化管理局和内务部内成立专门的网络监管机构。其中,联邦安全总局的网络监控中心主要负责对互联网所有不良信息,特别是宣扬民族对立、宗教纠纷、恐怖活动、有组织犯罪等涉及俄国家安全的信息进行监控;媒体与文化管理局网络监控中心主要负责对新闻媒体进行监控;内务部网络监控中心主要负责监控“维特”、“脸谱”等新兴媒体。为了保护俄网民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俄政府规定,其境内所有网站都有迅速清理非法信息的义务。如果执法部门发现非法信息,将立即通知有关网站予以删除,如该网站拒绝配合,执法部门将发出警告。两次警告无效后,执法机关将通过法律程序关闭该网站。

重视与网民沟通交流,加强政府在网络中的存在和影响

近年来,俄领导人开始重视通过网络与民众沟通交流,以拉近政府与网民间的距离。原总统梅德韦杰夫经常通过微博信息,听取网民意见和建议,其微博在网民中大受欢迎,点击量一直都高居榜首。2011年国家杜马选举结束后,针对反对派利用新兴媒体大肆造谣的情况,梅德韦杰夫在“脸谱”上发表看法,强调民众依法拥有言论和集会的自由,允诺彻底调查选举中存在的舞弊事件。此番言论在网络上引起强烈反响,一天之内点击量就超过百万,跟帖量过2万。俄原总理普京也曾表示,“必须加强国家在网络中的存在和影响”,因为管控互联网在技术上是非常复杂的,要想完全限制网络几乎是不可能的。互联网为所有人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平台,“如果当权者或别的什么人不喜欢互联网上发生的一切,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在网络上提出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吸引更多支持者”。

利用网络澄清事实真相,争夺新兴媒体的主导权

2011年俄国家杜马选举后,反对派利用新兴媒体大肆传播谣言,称此次选举“存在大量舞弊事件”,是“肮脏和不可接受的”。面对反对派不断利用新兴媒体造谣生事,俄政府没有坐等谣言“不攻自破”,而是积极利用新兴媒体进行反击,在新兴媒体上与反对派争夺主导权。如面对反对派在新兴媒体上公布的大量“选举舞弊的证据”,统俄党在“脸谱”上成立了“支持诚实选举小组”,通过对反对派所谓“证据”进行专业分析,向网民证明这些“证据”均系伪造,从而在众多俄网民中重新树立了选举诚实与合法的形象。

着力净化网络环境,加强对青少年网民的教育与引导

2010年底,俄国家杜马通过了《保护青少年免受对其健康和发展有害的信息干扰法》。根据该法,俄司法机关开始对互联网站开始分级,并要求俄境内所有网吧从2011年9月1日起强制安装旨在防止未成年人接触有害信息的过滤系统,同时建议有孩子的家庭也安装该系统。此外,政府还号召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培养和加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以网络互动平台为监管重点,强化对新兴媒体的控制

网络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篇3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利与弊

一、新媒体的定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其研究进一步加强,2005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关于此论题的文章有数十篇之多,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分析。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的。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www.133229.Com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的益处

1.强大的搜索功能。“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为广大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有这样一个例子,某人忘记空调遥控器放在哪里了,百般寻找无果之下,上网查找答案。果然在一条搜索“在空调上面”的提示下灵光一现,找到了遥控器。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的包罗万象,它就像一个浓缩社会百态的全知家,无所不通。层出不穷的各种网站为不同的受众提供了他们所需的资源,时事政治、财经报道、读书教育、八卦娱乐、星座占卜等等。只需轻轻一点,答案立刻揭晓。

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我们的时间与精力,提高了我们的工作、学习的效率。

2.快捷的交流平台。古时人类依靠鸿雁传书来交流情感,获取信息,时效性差,代价高。现代人借助手机与千里之外的亲人、朋友取得联系,时效性强,但费用高昂,而且手机诞生初期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网络视频解决了这一难题,依靠一根细细的光缆,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对方进行视频聊天。方便快捷、省时省钱。手机生产商在看到这一巨大商机后,适时地将qq、msn、飞信等通讯软件引入手机设置,同时研发了3g手机,为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3.时尚的购物选择。网络购物成为近年来的一个时髦词汇,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能够自由上街购物的时间日益减少。网上购物应运而生,而且颇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免去了上街购物的繁琐程序,节约了大量时间,何乐而不为?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弊端

1.摧残青少年的斗志。2004年12月27日,十三岁的少年张萧艺从因网络游戏成瘾,不能自拔痛苦万分,从二十四层高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幼小的生命。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毒害之深。腐蚀他们的心智,摧残他们的斗志,引他们走向黑暗的深渊。同样,手机在为青少年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在课堂、公交车上,甚至厕所内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手机不离身。对手机的过分依赖造成了部分青少年情感冷漠、自闭,焦虑,使不少青少年成为“手机综合征”的受害者。

2.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制止力差,好奇心强,易受外界新鲜事物诱惑。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青少年的这些特点,在网络、手机上传

播色情、淫秽信息,极易诱导青少年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给自己的人生留下无法抹去的污点,也使受害者的身心俱损。与此同时,部分青少年无法甄辨网络中人的身份,易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蒙骗,进行网恋,甚至与网友见面约会,或被坑蒙拐骗,或被强暴失贞,酿成无法挽回的惨剧。

3.造成青少年攀比的不良风气。2009年,某少年卖肾买ipad2,今年九月网上又爆出一名90后女孩愿用初夜换取一部iphone4的消息。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对青少年攀比风气的批判与思考。现在很多青少年都是家中的独子,被家长娇宠溺爱,有求必应,滋长了他们的拜金思想与攀比风气。甚至打肿脸充胖子,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扭曲了他们的原本纯真的心理,一味追求金钱,满足欲望。

新媒体作为时代进步的产物,有其巨大的优势。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新媒体也不例外。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弊端更为显著。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尽量避免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网络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篇4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大学英语利弊对策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assistedLanguageLearning简称CaLL)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近5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网络化、多媒体化已渗入教学课堂,成为现代化教育的一大特征。多媒体教学即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和影像等多媒体信息,把其各要素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结合,并通过相配套的设备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求添加声音的配合和人机交互操作来完成教学或实践过程。2004年1月,教育部高教司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课堂模式。”该通知肯定了多媒体教学引入大学英语课堂,是新课标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和趋势。然而,新技术的尝试应用到发展成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经验,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所暴露的问题与弊端也日益凸显,如何进一步优化完善多媒体辅助教学,使之更好地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刻不容缓的要求。

1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首先,学生在非母语的环境中学习英语(我们将此语言称之为eSL),最缺乏的是生动的听说和便捷的情景英语交流环境。在以往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学生长期得不到语言锻炼,一味的“哑巴式”学习方式,不仅模糊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的终极目的,而且使英语学习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情景是学习者进行学习实践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一位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的传统课堂截然不同,现代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集合声音、文字、图像、动画和影像视频等元素,并作用于学生听、说、视、触、感等各感官,根据课堂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景,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学生不仅可以和多媒体设置的虚拟人物对话,身临其境地体会真实的英语情景交流;视频资料生动展示的英美国家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时尚资讯等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隧道、飞过地域航线、踏上金色舞台,多媒体教学使语言赋予生命,充满色彩,生动跳跃起来。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多媒体教学正是将枯燥的学习材料具体化、形象化、真实化,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实现了英语“教”与“学”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并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发挥其内在潜能。其次,因特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它连接了全球几千万台计算机,信息资源广阔,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娱乐等个方面,可谓包罗万象。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有利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增强。最后,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这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课堂,扩充了书本知识,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开放、轻松、自由并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氛围,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学模式,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也可以相互协作、广泛讨论,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及对策

2.1过分依赖网络课堂,忽略面授优势

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是多媒体教学的客观特点,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则完全依赖课件授课,不科学的增加知识涵盖量,50分钟的课堂完全变成课件展示,教师变身为“放映员”,学生变成“观众”,学生只能按照教师放映速度来走马观花甚至囫囵吞枣,50分钟放映结束,所有信息也随屏幕的关闭而消散。

对策:教师首先要明确多媒体网络是辅助教学手段,并非完全取代教师地位。其次,教师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了解其思维强度和节奏,合理安排课件内容,并配合传统面授突出主题,强调重点,使学生有思考、接受和消化的时间。最后,多媒体教学要张弛有度,详略得当,并与传统面授教学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真正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

2.2过分追求形式,分散学生注意力

多媒体技术的一大优势是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利用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对学生进行合理刺激。在具体实践中,多数教师为了追求完美,掺入大量的图片、声音和动画等文件,使课件过于花哨,华而不实,冲淡课堂主题,分散学生注意力。

对策:教师要精挑细选网络材料信息,做到课件重点清晰,主次分明,内容简洁得当,装饰得体,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新教学手段带来的新鲜愉悦。

2.3缺乏师生情感交流

多媒体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大学英语教师的青睐,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忽略了一点:我们使用的是机器,但面对的却是充满情感的学生。课件的滥用会使教师有种牵着鼻子走的紧迫感,限制了教师的自由发挥。很多教师兢兢业业的备课,制作完美的课件,本以为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发现彼此有种孤立感,很难配合,尤其像英语这种语言类课程,更是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来增强感情,达到教授与接受的和谐。

对策:教师的课堂魅力是任何课件都不能替代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都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应有效的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结合经验与实际,适当调整教学程序,要以扎实的基础,渊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去抓住学生的心,感染学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2.4多媒体网络自身问题

很多大学都建立了校园网、网络课堂、网络语音教室等硬环境,但多媒体本身存在不可避免的问题,如电脑死机,中毒,录音和放音功能失灵,网络升级导致系统问题等,这些都大大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影响教师和学生情绪。

对策:从学校角度来讲,配备专人定期维护电脑,实行网络教室责任制,可避免一些人为破坏;增派技术人员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突发故障。从教师角度来讲,增强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必要的故障处理技巧;做好资料备份,防止故障引起的丢失或破坏。从学生角度来讲,要爱护网络教室的各项资源配置。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合理有效利用,使之更好的为大学英语教学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师要恰如其分的利用这个新式教学工具,扬长避短,总结经验,让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这朵奇葩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王志强,蔡平.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208).

[2]李荫涛.多媒体投影英语课堂教学初探[J].外语界.2001(3).

网络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篇5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利与弊途径

任何一项媒体传播技术的出现都会对外语课堂的教学产生影响,例如广播、电视的出现到计算机的发展以及如今网络应用的普及。而多媒体教学则是多媒体计算机在课堂上取代了以往多种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的综合使用,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教学可以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甚至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自主学习环境,这种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效果,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手段的改革。但任何事物的发展完善都有一个过程,多媒体计算机的使用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则毫无疑问地利弊皆有。以下笔者就多年的多媒体环境下英语课程教学的实际经验,谈谈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以及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

1.教师素质的提高与备课焦点的模糊

传统的教学模式:黑板、粉笔和教科书,对于教师而言只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课本,知道如何教书育人就够了。而多媒体教学还要求教师熟悉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教学软件的使用,以及多媒体设备的操作,更重要的是如何适当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对教师的业务能力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相反这也需要教师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能会让教师备课的重点模糊,不再是注重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环节,而是怎样做出精美的课件。

2.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与学习焦点的模糊

多媒体教学目的之一就是注重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学及创新能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例如设备完善的语言实验室里,学生可使用已装有课程学习的软件自主学习,自我检测。在能上网的情况下,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网络聊天、讨论,听网络广播,收发e-mail等。但就目前教学大环境而言,更多时候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安排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使用多媒体设备做一些class-presentation或者电影配音等。例如笔者曾经就《希望英语》教材中“广告”这一单元让学生对视频广告作recreate(再创造),让他们自选感兴趣的广告视频画面并重新配乐和配自己创造的广告词,学生表现得很感兴趣,在配乐和配词上也有很多自己独特的创意,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既能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又能让学生实际运用语言,同时还能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巧。以上这样一些多媒体参与的教学活动无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也可能让学生学习的焦点模糊。比如网络上讨论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或者学生课后可能为了制作展示的课件,寻找视频,或者上网查找信息等耗费时间和金钱,也可能有些学生过于追求技术层面的完美而忽略这些学习活动的根本目的等。

3.课堂效率与教学焦点的模糊

多媒体教学对传统模式的改变其一就体现在板书的电子化上,这确实有其优势,例如环保,节约书写板书的时间,同时课件教学可以利用视频、音频、图片和动画,这些会让板书更生动具体,另外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互动的课程学习软件都会为学生提供大容量的信息。这些一方面会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但另一方面这些东西也会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分散注意力。网络资源的利用和课程软件的使用若没有完善的跟踪监控,也会让教学的焦点变得模糊,有时候课堂上如果课件设计得过于花哨,没有把握适当的分寸,可能整堂课下来对学生而言,只是过眼云烟般地欣赏精彩画面的娱乐课而已。

4.师生沟通的桥梁与师生交流的障碍

多媒体教学使用的课件或教学软件是上课前准备好的,对于教师而言,这些在课堂上操作运用起来多是展示和讲解,无法临时增加或删减内容,所以,针对学生的反应想要对教学内容做出适当调整的灵活性就会降低。同时教师演示课件内容需要随时操作多媒体设备,自身活动的范围就会变小,对学生反应的关注程度也会变弱。利用网络或软件自学更是人机互动胜于师生互动,这样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弱师生间的沟通而并非加强。

如何有效发挥多媒体优势而避免其带来的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二、平衡利与弊的途径

1.系统的培训与学习

课件的制作、教学软件的使用、多媒体设备的操作,以及最重要的是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有效地进行教学,在这些方面有必要为教师提供系统的培训,让多媒体设备真正在教学上发挥其优势,避免对其利用仅停留于将板书电子化。然后不断翻页演示的层面,而是要真正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安排设计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能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集于一体,并能动态操作的特点,让多媒体成为教学真正有效的辅助工具。可以说让教师真正掌握多媒体是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体现其改革性的前提所在。

2.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多媒体的利用不能喧宾夺主,让教师沦为辅助多媒体的“工具”,课件的设计不能只是简单地照搬书本,更不能只是眼花缭乱的素材的堆积,课件应该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提炼、再创造的智慧结晶。学生网络资源的利用和自学软件的使用更加需要教师的指导、跟踪和检测。

3.提高学生参与多媒体课堂的可行性

学生能够有效地参与多媒体课堂,其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例如学生已上过计算机相应课程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多媒体应用的可行性更高,效率更高,从而减轻学生的压力和负担,最重要的是让他们确确实实通过多媒体使用这一教学设计环节去体验,去创新,去学习。

4.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传统教学手段有其可取之处,例如和学生的沟通更多,互动更强,教师的临场发挥更多,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倡导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改革,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完全抛弃。若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多媒体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会有互补互促的效果。

三、结论

作为如今教学的主流方式,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设计和加强教学效果。但如果在实际运用中,过分依赖多媒体或者使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既然意识到了多媒体的利用利弊并存,就要努力平衡。只要教师在实际运用中努力克服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改进多媒体的使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杨敏.多维角度透视当代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

网络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篇6

关键词网络媒体;广告设计;网幅广告;实践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38-0060-02

随着互联网网络技术的提高,广告设计变得越来越具有艺术性和欣赏性。网络媒体广告的覆盖区域更加全面,覆盖的人群也越来越广泛,对传统广告形成了不小的冲击。网络广告指的是在网络上运用的广告,是一种高科技广告投放方式。网络广告和传统广告在目的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都是以传播产品卖点、挖掘潜在消费群为目的。它们伴随着商品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科技发展的进步而进步,具有重要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生产企业,都不能忽视广告宣传的重要作用。从宏观上说,网络广告设计水平的发展可以看作是制约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方面。

1当代网络媒体广告设计的发展背景

如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促使电脑成为家家户户的必需品。有了网络的媒介,从报纸到杂志、从电子产品到网络、从形象到包装、从策划到营销,无一不显示着广告设计的强大功能。

网络媒体广告影响力牵涉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强烈的时展特性。网络广告设计除了在强调创意和新奇之外,更要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受众的注意,遵循消费人群的心理规律及视觉原理,这样才能实现广告效益的最大化。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人们的身边涌现出了多种多样的新型媒体,它们成为广告传播的媒介,以科学新技术为根基、以数字网络为平台的新媒体时代同时宣告到来。在这个数字化的信息时代里,网络通讯技术高速发展,只需要一个电子终端,或是一个手机app,就能够掌握各类商品的动态。在人们的身边,信息大量传播――KFC肯曰又出新品了、京东商城大减价、万达广场店庆活动,这些复杂的信息以动态的方式呈现在每个人面前,时时刻刻冲刺着受众人群的视觉、听觉、触觉、心理感觉。以互联网技术、户外电子设计、手机app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成为当代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部分。

2网络媒体广告设计的优势

在当今互联网与信息迅猛发展的消费时代的发展催化下,使得网络广告得到了更长足发展,广告设计也随之进化,操作界面更时尚、炫酷,设计理念更加个性化、人性化。和传统广告有所不同,网络广告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相比,网络广告表现形式多样化、立体化、容量大、更新快,占有很大的优势。这种优势是实现现代媒体营销的战略手段,也是高新科技发展技术的必然产物。

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区别于传统媒介发展趋势

由上图可见:

1)网络媒体广告的覆盖范围更加广。

网络广告是多种媒体广告的合成,包括注册独立域名、建立广告网站、在一些热门站点做网幅广告、在各大搜索引擎、微博贴吧广告等形式。这就决定了互联网信息的覆盖面更广,观众群体数量庞大。再加上广告口口相传的特性,传播范围和速度都与日俱增。这样就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了巨大的传播效益。例如“58”同城、百姓网、赶集网等咨询类网站,他们为人们提供了信息的交流平台,拥有了庞大的用户群,在网络广告信息中占得一席之地。

2)网络媒体广告效果更加持久。

网络广告不受时间限制,广告效果更加明显,也更加持久。只要是坐在电脑前面,每时每刻都可以轻松浏览到,再加上网民们在上网的时候大部分状态都是轻松愉悦的,这也很容易增加产品的受欢迎程度,符合消费者的心理。

3)网络媒体广告的互动方式更加灵活。

网络媒体的广告传播方式比较灵活,广告设计中能够融入更多的创意。所以随时拿起移动设备浏览广告进行网上购物,大大增加了观众的互动性,能够传递更多的产品特性。与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广告不同,互联网给人的印象就是主管参与,强调用户的自身体验,而不是静态的植入。网络用户能够在第一时间通过评论、发言等方法宣传产品体验,第一时间反馈给网页开发者,最后流向厂家,再由厂家整理总结,最后对产品进行改良。

运用网络媒体广告能够在尊重受众心理的情况下,确保广告和受众的导向统一,从而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例如在2012年本田汽车的广告创意中,厂商制作了成了风格独特的个性视频,在网上的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让观赏者发自内心的喜欢这个广告,从而能够自发的分享传播,受到了厂商和消费者的共同欢迎。

4)网络媒体广告的针对性较强。

由于网络广告可以投放在各类服务平台上,那么针对的适用人群也有更加明显。例如,动漫广告可在一些漫画论坛、贴吧上。女性服装广告投放在一些影视剧的页面。由于网络类广告的制作费用少,成本低,任何规模的企业都能轻松进行运作。在轻松操作的这一基础上,网络媒体广告还支持分类检索,广告的针对性更强。并且能够准确的统计受众数量,统计成信息数据供企业进行市场定位和市场营销。

3网络媒体广告中存在的弊端

凡事有利必有弊,在网络广告的发展中,也不仅只有好的一面,也有一定的弊端逐渐凸显。有百分之九十的上网者都受到了垃圾、色情、暴力广告的困扰。网络媒体广告中也存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网络广告中存在着一定的劣质广告。这些广告的目的不是为了传播积极、绿色的企业产品形象,而是带有种种负面行为。伴随着网页窗口强制弹出的广告信息、带有欺诈性能更为的恶意链接、覆盖网页内容的广告图像、占用网页正文的浮动广告、植入频率过于密集、自动开启生活隐私信息的广告、不能点击关闭的广告,这些恶意广告给网络媒体广告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制约着互联网广告的发展水平。

4网络媒体广告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科学、经济、文化、艺术的不断提高,网络广告设计的多元化时代已经到来。从当前的网络媒体发展中,不难看出,未来网络媒体广告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但这样的上升是在宏观局面上,仍有一些广告传播环节受到了质疑。

从现在的流行趋势上可以看出,未来,网络媒体广告将向着个性化、多元化和情感化的角度发展。注重产品的真实卖点和观众的内心感受。广大广告从业人员要懂得审时度势,对现有的设计方法进行归纳类比,研究其发展的趋势,除了要满足大众欣赏的口味,更要利用商品自身的优势进行宣传,摆脱广告过度夸张、虚假宣传的不良形象,特别注重产品的形象包装。将好的广告创意建立在新的视觉形式上,调动人文主义、艺术修养等形式美法则,净化网络媒体广告的传播环境,为网络媒体广告宣传注入新的活力和激情,从而推动网络媒体广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少夫.标志设计的市场效应[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

[2]徐延章.美工与创意――网页设计艺术[m].科学出版社,2009.

网络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篇7

关键词:教学法;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

1网络教学发展背景

网络的发展,尤其是internet的发展将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多媒体计算机和掌握了计算机技术的人)连成了一体,实现了人类智慧的连网,并由此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不少学校顺应时代需要建设了校园网,并连入了互联网,开始了网络教学的尝试。

网络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建构学习,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技术下的新的学习理论。

这种理论是将学生看成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外界信息环境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

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固疾。www.133229.com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主要有网络教学过程的交互性、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教学方式的先进性、教学目标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方面的特点。

网络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篇8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大学英语利弊对策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assistedLanguageLearning简称CaLL)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近5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网络化、多媒体化已渗入教学课堂,成为现代化教育的一大特征。多媒体教学即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和影像等多媒体信息,把其各要素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结合,并通过相配套的设备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求添加声音的配合和人机交互操作来完成教学或实践过程。2004年1月,教育部高教司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课堂模式。”该通知肯定了多媒体教学引入大学英语课堂,是新课标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和趋势。然而,新技术的尝试应用到发展成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经验,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所暴露的问题与弊端也日益凸显,如何进一步优化完善多媒体辅助教学,使之更好地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刻不容缓的要求。

1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首先,学生在非母语的环境中学习英语(我们将此语言称之为eSL),最缺乏的是生动的听说和便捷的情景英语交流环境。在以往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学生长期得不到语言锻炼,一味的“哑巴式”学习方式,不仅模糊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的终极目的,而且使英语学习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情景是学习者进行学习实践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一位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的传统课堂截然不同,现代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集合声音、文字、图像、动画和影像视频等元素,并作用于学生听、说、视、触、感等各感官,根据课堂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景,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学生不仅可以和多媒体设置的虚拟人物对话,身临其境地体会真实的英语情景交流;视频资料生动展示的英美国家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时尚资讯等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隧道、飞过地域航线、踏上金色舞台,多媒体教学使语言赋予生命,充满色彩,生动跳跃起来。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多媒体教学正是将枯燥的学习材料具体化、形象化、真实化,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实现了英语“教”与“学”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并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发挥其内在潜能。其次,因特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它连接了全球几千万台计算机,信息资源广阔,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娱乐等个方面,可谓包罗万象。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有利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增强。最后,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这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课堂,扩充了书本知识,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开放、轻松、自由并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氛围,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学模式,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也可以相互协作、广泛讨论,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及对策

2.1过分依赖网络课堂,忽略面授优势

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是多媒体教学的客观特点,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则完全依赖课件授课,不科学的增加知识涵盖量,50分钟的课堂完全变成课件展示,教师变身为“放映员”,学生变成“观众”,学生只能按照教师放映速度来走马观花甚至囫囵吞枣,50分钟放映结束,所有信息也随屏幕的关闭而消散。

对策:教师首先要明确多媒体网络是辅助教学手段,并非完全取代教师地位。其次,教师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了解其思维强度和节奏,合理安排课件内容,并配合传统面授突出主题,强调重点,使学生有思考、接受和消化的时间。最后,多媒体教学要张弛有度,详略得当,并与传统面授教学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真正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

2.2过分追求形式,分散学生注意力

多媒体技术的一大优势是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利用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对学生进行合理刺激。在具体实践中,多数教师为了追求完美,掺入大量的图片、声音和动画等文件,使课件过于花哨,华而不实,冲淡课堂主题,分散学生注意力。

对策:教师要精挑细选网络材料信息,做到课件重点清晰,主次分明,内容简洁得当,装饰得体,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新教学手段带来的新鲜愉悦。

2.3缺乏师生情感交流

多媒体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大学英语教师的青睐,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忽略了一点:我们使用的是机器,但面对的却是充满情感的学生。课件的滥用会使教师有种牵着鼻子走的紧迫感,限制了教师的自由发挥。很多教师兢兢业业的备课,制作完美的课件,本以为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发现彼此有种孤立感,很难配合,尤其像英语这种语言类课程,更是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来增强感情,达到教授与接受的和谐。

对策:教师的课堂魅力是任何课件都不能替代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都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应有效的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结合经验与实际,适当调整教学程序,要以扎实的基础,渊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去抓住学生的心,感染学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2.4多媒体网络自身问题

很多大学都建立了校园网、网络课堂、网络语音教室等硬环境,但多媒体本身存在不可避免的问题,如电脑死机,中毒,录音和放音功能失灵,网络升级导致系统问题等,这些都大大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影响教师和学生情绪。

对策:从学校角度来讲,配备专人定期维护电脑,实行网络教室责任制,可避免一些人为破坏;增派技术人员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突发故障。从教师角度来讲,增强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必要的故障处理技巧;做好资料备份,防止故障引起的丢失或破坏。从学生角度来讲,要爱护网络教室的各项资源配置。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合理有效利用,使之更好的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师要恰如其分的利用这个新式教学工具,扬长避短,总结经验,让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这朵奇葩绽放光彩。

网络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篇9

关键词:新媒体;石油高校;学风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5-0250-02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新媒体加快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领域的渗透,使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出F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面临着新挑战。对此,许多专家学者着重围绕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的课堂学习、诚信素养、校园学习氛围和就业服务工作等方面带来的冲击和挑战[1]进行了深入分析,深入研究了手机等新兴媒体对学风建设影响的原因[2],对此提出了提高网络监管力度、深入推进新媒体平台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等学风建设策略。但是,由于石油高校背靠石油行业,具有行业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等显著特点,所以学风建设具有不同于一般高校的特殊性。因此,现有研究成果太过宽泛,对石油高校的学风建设缺少针对性和指导性。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石油高校的学风建设现状、问题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基于新媒体环境的学风建设对策,以期为石油高校的学风建设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一、新媒体环境下石油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挑战

在以互联网为技术基础、新媒体为主体的新传播格局下,新媒体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的特征给石油高校的学风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

1.扩大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力。当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对各种错误思想和观点缺乏辨别力和抵抗力。而网络文化的虚拟性、隐蔽性、异质性和无约束性使得网络成为不良信息的滋生地和传播地。西方文化的腐朽价值观、各种错误思潮、虚假信息等都通过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造成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扭曲,无法静心学习。

2.破坏了课堂的教学秩序。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能够借助微博、微信、QQ等网络聊天工具或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浏览网站等形式更快捷地获取知识信息。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95%以上的大学生都拥有笔记本电脑,80%以上的学生使用功能强大的新型智能手机来获取各种信息,包括选课、看新闻、收发邮件、网购等。这导致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存在使用手机对授课教师ppt讲义拍照、QQ聊天、看电影或打手机游戏等行为。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破坏了课堂教学秩序,教学效果也得不到保证。

3.冲击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式以ppt和板书为主。由于一部分教师的知识体系单薄、老化,上课只拘泥于课程教材,导致学生厌学情绪加深。相反,新媒体个性化突出、表现形式多样、选择面广,大学生可以在网上自主学习专业知识和进行相关信息检索。这使传统课堂失去了吸引力,出现了好多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吃东西,甚至早退、旷课等不良学风现象。

4.助推了考试作弊的不良风气。网络信息的快捷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特点,使很多在学习上投机取巧的学生愿意使用手机作弊。特别是近两年,利用手机作弊的学生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作弊方式除了使用手机存储资料、网络搜索答案作弊外,还出现了利用“QQ群”、“微信群”等现代社交软件群体作弊现象。

5.增大了对网络的依赖性。由于新媒体携带方便、信息量大、应用性强,导致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增大。具体表现为:(1)学生在完成作业、实践报告或论文时,经常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来搜索相关答案和资料,然后复制、粘贴,拼凑了事;(2)学生无论在上课,还是吃饭、逛街、走路都机不离手,随时想刷个“微博”、发个“说说”、网络购物;(3)一个寝室经常组团通宵玩网络游戏,学习氛围差。

6.挤占了课后的学习时间。新媒体的出现影响了大学生的时间分配和对学习的态度。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把课余大部分时间荒废在上网、打游戏上,学习每况愈下。其中,上网占用了学生较多的课余时间,网络交流和娱乐在学生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调查显示上网学习的学生仅占三分之一,其他主要是看电影、聊天、看新闻。

二、新媒体环境下石油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及问题

面对新媒体这把“双刃剑”,石油高校与时俱进,趋利避害,针对性地开展了学风建设工作。

1.充分运用网络宣传,营造优良学风氛围。很多石油高校都在学校网站上单独开设了学风建设版块,通过网络平台展示学校的学风动态和制度建设,进行学风通报。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建网络学习平台。各石油高校相继引入尔雅通识课学习系统,拓展了学生的网络学习课堂。同时,石油高校加大了对图书馆网络学习资源的投入,购买了丰富的数据库资源,开设了图书馆公共微信号,方便学生进行网络信息检索,为学生提供便捷查询服务。

3.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控制学生上网时间。目前,各石油高校都采取了上网监管措施,普遍实行周一到周五晚上11点准时断电、断网,从源头上切断学生熬夜打网络游戏的念头。

但是,随着全球油价持续下跌,石油行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读书无用论等不良思潮已渗透到各专业中,并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呈扩大化趋势,专业定位不清、学习动力不足、就业观念狭隘等一系列问题更加凸显。

三、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

1.打造思想教育平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1)围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石油精神,构造体现石油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开展石油精神的培育。(2)鼓励学生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开展学生“三进”活动,即进科研团队、进实验室、进课题组,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提升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定期举办石油类系列学科竞赛,打造石油特色的学科竞赛平台。通过动员报名、选拔培训、表彰激励,着重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3)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延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牢牢把握互联网上思想教育的主动权。学校充分利用广播、校报、宣传栏、校园网等传统宣传工具和“微博”、“微信”、“飞信”等新媒体手段引导学生准确定位,明确目标,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成才等困惑。

2.加诚信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学校要通过网络、微博、微信、张贴海报等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动员尽力营造诚信氛围。在此基础上,将诚信教育贯穿学生四年的大学教育中,通过讲政策、讲后果、讲案例,班级重点人群谈话等形式使诚信教育真正融入道德规范,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同时,定期评估学生信用,对不诚信的学生进行长期跟踪教育。

3.强化过程监督,严格管理督促学风。石油高校要建立班级自查、辅导员检查、学院督查、学校抽查的四级学风检查制度,突出抓好课堂、宿舍两个阵地,做到“三早”(早发现、早处理、早改进)、“两查”(查宿舍、查上课),重点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严把上课考勤、课堂纪律关,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建立家校新媒体联系制度,积极打造家庭、学校共同努力引导学生健康成才的人文环境。

4.加强学生党团队伍建设,以舍风班风促学。学生党团队伍是班风、舍风建设中的主力军。石油高校可以构建校党(团)委、二级学院党(团)总支、党(团)支部、学生的四级微信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党团学生干部在新媒体中积极有效的传、帮、带作用,以点带面推进学风建设。同时,建立学生党员“结班级、进宿舍、参竞赛”的管理制度,促使学生党员做学习标兵,做生活模范,做工作榜样,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5.改革创新教学方式,良好教风引领学风。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深入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改革单一化人才培养模式,摆脱“填鸭式”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方法和技术,积极开展“慕课”、“微课”、“反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增加课堂内容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将学生真正“带入课堂”,并将课堂教学延伸至第二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良好教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学校要深入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搭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平台,建立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联动机制,促进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习生活指导及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尽快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高存福,田兆富.新媒体时代下辅导员推进学风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23):42-43.

[2]孙标.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策略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2(3):29-32.

ResearchontheCountermeasuresofConstructionofStudyHabitsforpetroleumUniversitiesinthenewmediaenvironment

ZenGYan-lin,YanGBin,wanGYan-bi

(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Chongqing401331,China)

网络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篇10

关键词:“移动学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普通的课堂教学,新媒体下的“移动学习”为高校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和体验。探索“移动学习”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成为新时代的新课题。

“移动学习”的观点是美国aleksanderDye教授提出的,具体内容为:移动学习是一种在计算机设备帮助下,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实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步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地位得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渠道和途径也在不断优化中。2009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利用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载体,不断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所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建设依托于“移动学习”模式将带来良好的教学结果。

一、“移动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的对比

移动学习的目标是突破传统学习和网络学习的局限,满足学习者碎片式学习需求,真正开展“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4a)”的学习。移动学习的开展要依托于终端设备和一定的网络支持。对比“移动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不难看出其明显的优势。

1.提高传播的实效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重视理论的教学,在教学手段上仍然采取以教师宣讲为主,学生对于时事和新动态的信息接受面单一,老师的知识灌输为思想政治内容的主要传播方式,导致学生主体的能动性低。

新式学习媒体的介入可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依托各种移动学习终端,随时随地快速更新时事新闻和社会动态,及时获取并充分利用有效的信息资源,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得以大大增强。而不是单纯地依赖课堂和老师,从而也加大了知识面的吸收。

2.扩展渠道的多样性

过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实施时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课堂教学、主题班会、谈话等都需在规定的时间内才能进行,如,学校的广播、电视等也需迎合节目播出的时间,受教育者在这种有限的时间、空间内有时就会产生从心理上的抵触和延误,因而影响其受教育的程度。

移动媒体迅速发展,大学生对于信息的传输和获取不再局限于课堂和纸质书籍的限制。尤其是电脑和智能手机在高校大学生中的普及,为高校提供了一个新的网络平台。4G网络和无线wiFi的广泛应用,更为信息的交流提供了便捷。大学生主要的移动学习终端有:电脑、智能手机、各种paD、电子书阅读器、mp4,甚至是移动硬盘。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网络软件为腾讯QQ、微博、微信和各种app。在这种模式下真正做到随时(anytime)、随地(anywhere)、任何形式(anystyle)的自主学习。

二、“移动学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新式的学习方式带来一些创新理念,在利用“移动学习”这种新模式时,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设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挑战。

首先,新媒体、网络化背景下的信息传播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这些碎片化、段子化的信息有可能造成信息的不完整,甚至是失真。比如,网络上传播的某些新闻通过微博的方式极其简略地播报出来,很多大学生不一定完全了解该新闻发生的整个过程,仅仅从微博的简短话语中便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并通过日常生活的口头传播或者再一次用移动媒体传播不完整甚至失真的消息。

其次,由于网络信息量巨大,在没有教师或者学校把关的情况下,大学生自行对相关知识和消息的筛选有一定的不合理性。

再次,者和评论者的思想素质参差不齐,甚至有个别居心叵测者在网络上虚假或煽动性信息,主导大学生的思想导向,影响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大学时期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对于信息的甄别能力还不是很完全,这就极大地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影响高校的德育。

三、对于合理利用“移动学习”的方法建议

1.学校加大对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

对于上述挑战中提到的网络弊端困扰,高校应加大对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共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体系的丰富和完善。可创建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网站、论坛、微信微博公众号,甚至是app软件等学习移动平台。从根源上把握住学生思想建设的主导地位,并在这些平台上开创一系列的思想政治学习、教育活动。如,“教师在线”,每天安排一位老师做在线咨询,一方面在这些移动平台上把握住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可以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另外,还可以开展在线讨论、作业批改、教学资料共享等。

2.注重课堂体验和课后沟通相结合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移动学习平台,将图文并茂的思想政治学习课件与学生分享,积极营造双向交互学习氛围,这样不仅不会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还能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课程,让学生通过视听手段获取教学信息,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

课后的自主学习、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都是移动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体现,而且移动终端能够准确地记载这个过程。高校教师应该借此机会,打破只注重教学结果而忽略过程的弊端,总结记录每位学生在课后利用移动终端自助学习的情况,客观而全面地为学生做出评价。如,是否积极地应用移动资源、在自主学习中是否有自我的思考、是否对学习中的困难做出积极的反应等,均可作为总成绩的评定参考标准。

3.从“以师为主”到“以生为主”

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渠道。在课堂中教师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梦”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的头脑,通过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促进大学生个人理想信念与“三观”的统一。另一方面,高校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构建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协同共享式学习模式。要以学生为本,遵循青年学生成长的规律,分层次、分对象地进行教学。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学期的授课任务中不能以形而上学的观点去对待学生,要随时注重知识结构的更新。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教师应指导学生理性地、科学地认识社会现象。构建移动学习平台,有助于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改变教师完全为主导、单一死板的教学模式,从而由“以师为主”到“以生为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

通过引入现代化的媒体和移动学习的理念,充分利用“移动学习”的先进性,克服其中存在的弊端和劣势。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坚持“以生为本”,提高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高校同时加大建设移动学习平台,让师生同时受益,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与国际社会接轨、多元化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