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规划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03:53

城镇规划设计篇1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设计

1小城镇规划存在的问题

1.1没有形成成熟的小城镇规划理论体系

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尚末摆脱自然演进的模式,没有形成成熟的规划理论体系。在小城镇规划和建设管理近30年的规划建设实践中,小城镇规划技术理论发展远远落后于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速度,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小城镇规划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在小城镇规划实践中,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小城镇规划及村庄规划所含的各种内容、技术标准都在小城镇建设所必须的规划设计中运用,但往往内容及技术标准相互不衔接,不协调,造成工作的被动。小城镇规划理论急需创新。

1.2缺乏资金,规划技术力量不足,管理不规范,

由于小城镇大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地处西部地区的小城镇,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相对东部及沿海地区落后,突出表现在财政困难,是吃饭财政,基本上就是保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政府基本运行,加上按照现行“乡(镇)财县管”的财政体制,很多小城镇没有财力将规划编制、实施及监督的经费纳入本级财政。据统计,全国60%的小城镇没有规划管理机构,缺乏专业技术人才,造成规划管理混乱,管理缺位,不按规划,无证违法及无序建设的状况非常严重。规划管理要实施“一书三证”的管理办法和管理程序,小城镇的行政领导往往没有按照上述规划和程序进行规划的实施及管理,误认为只要按照总体规划平面图和文字说明或凭经验及长官意志,去确定建设项目的选址定点即可,且往往无原则的迁就法律意识淡薄的建设业主。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行政长官对《城乡规划法》及城镇规划建设工作不熟悉,对专业了解甚少,对建设业主放任的结果;另一方面是规划编制单位缺乏职业精神,为了利益,迁就现状、迁就长官意志和业主不合理要求。

1.3规划体系不完善,规划可操作性差。

很多小城镇只编制了总体规划,没有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各项专项规划等,还有,小城镇规划的一个规划期限大多为15~20年,,很多小城镇总体规划已经到期却没有修改等,这些造成规划体系不完善。以及很多编制规划的单位没有认真研究当地实际情况,规划内容达不到规定深度,从而导致可操作性差,且单凭批准的总体规划用于指导小城镇建设,其现实引导控制作用大打折扣,规划难以落地。

1.4,没有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很多小城镇,表面上是科学编制规划,而实际上对小城镇的土地经济因素、城镇空间、城镇景观、综合效益分析等大多缺项且缺乏论证说明,更没有仔细研究地方特色及历史文化,没有保护历史文化资源,造成小城镇建设千城一面,没有凸显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1.5没有统筹协调发展

由于城镇体系规划缺位,加之规划意识不足,没有进行小城镇的职能性质定位,没有对其产业发展进行引导和区域协调,一些小城镇产业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分散无序的投资方式既形不成规模,又造成同类产业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经济效益低下,造成比较大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小城镇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1宏观指导的原则

区域协同、城乡协调发展原则: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战略指导下,谋求产业发展、人口分布、居民点建设、基础设施布点、生态环境改善的城乡有机结合,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达到城市与乡村共生共荣、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因地制宜原则:小城镇地区差异大,发展条件不同,要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强化地域特色,采用适宜技术,走特色发展之路。

人本主义原则:充分利用现代文明成果,强调人文关怀,因地制宜建立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和谐的人居环境,构筑具有一定乡土特色和地狱特色的小城镇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综合、长期、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市场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原则: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充分提高提到利用效率。对城镇公共设施实行政府的有效调控,保证小城镇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协调发展。

2.2规划技术原则

科学合理原则:坚持科学理性。兼顾小城镇的价值合理和技术合理。

完整性原则:全面考虑各项规划影响因素,完善各项规划内容。

灵活性原则:注重适应性,加大规划弹性,留有发展余地。

创新性原则:探索新方法,应用新技术,促进体制创新。

独特性原则:挖掘特色要素,强化地域特色。

集约性原则:节约资源,通高效益,促进集约化发展。

连续性原则;尊重历史,尊重现状,远近结合,滚动发展。

可操作性原则:着眼长远,立足现实;政策到位,措施得力;强化规划的可操作性。

3当前开展小城镇规划的指导思想

3.1进行规划理论创新,建立统筹规划的观念。

(1)制定和实施小城镇规划,必须以建立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三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基本目标,坚持城乡统筹的指导思想。

(2)必须具备区域全局观念,制订综合性的规划;编制实施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实施由政府组织、部门协调、专家领衔及公众参入的规划编制体制。要实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城乡规划统筹协调,避免三个规划内容打架,实现三规合一。

(3)在改革实践中,把一些做的好的,先进的小城镇规划经验理论进行总结,上升到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的高度,形成一套完整的小城镇规划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用于指导小城镇规划实践。

3.2保障经费、建立健全规划机构,引进技术人才,规范管理

小城镇要保障规划经费,要建立健全相应规划管理机构。每个小城镇都要设立规划管理站所,至少要引进2―3名规划专业技术人才,将规划的编制、实施、管理等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充足的规划经费,做的有机构、有技术人员、有经费,改变规划缺机构,缺技术人才,缺资金的穷迫状况,真正使规划落到实处。要严格实施“一书三证”的管理办法和管理程序,,发挥其在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执法,不管是建设业主,是单位或行政领导,只要违反规划规定,就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3.3完善规划体系,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要按照《城乡规划法》要求,依据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规定和标准,及时编制和修改小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想详细规划及必须的专项规划。认真研究小城镇的土地经济因素、城镇空间、城镇景观、综合效益分析等,科学编制各项规划,要达到规划编制的深度和要求,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3.4突出文化内涵,塑造地方特色。

历史文化是小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是小城镇的灵魂。因此,小城镇规划设汁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小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小城镇规划应突出文化原则,塑造小城镇自己的特色。小城镇规划要更深一层地去“做文化”,力求做出地方特色、做出品牌。规划设计人员在对小城镇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全面地调查、掌握小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5注重强化协调的手段和措施,完善城镇体系规划

要把小城镇放到小区域乃至全国甚至全世界等大区域的视野中来审视,来规划。要在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小城镇的职能定位,要编制完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1)贯彻城乡统筹的规划要求,协调区域范围内的城镇布局和发展。确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城镇化发展途径和城镇体系,规划要以区域为整体,着重研究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

(2)明确区域内各级城镇的功能定位,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对开发建设活动提出鼓励或限制的政策。协调和控制对区域整体发展不利的开发活动。

(3)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实现区域基础设施的互利共享和有效利用。对区域开发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时序进行引导,通过合理、妥善的组织,实现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降低区域开发成本。

(4)通过不同空间职能分类和管制要求,优化空间布局结构,实行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各类用地的空间集聚。

3.6强化生态理念,进行生态规划

历史教训告诉我们,那种粗放污染式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小城镇规划建设到了应该进行检讨,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时候了。决不能以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获取暂时的经济利益,必须切实保护好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以利于小城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小城镇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仅仅是市政建设问题,而是涉及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发展过程。保护生态环境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小城镇经济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小城镇规划应按照建设生态小城镇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规划设计,提高小城镇的形象和品位,吸引农村人口就近进入小城镇,加速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生态城镇是今后小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规划是小城镇趋向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强化生态理念、注重生态规划设计是小城镇规划应该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则。

4结语

城镇规划设计篇2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引言

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可以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促进乡镇企业聚集,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节约用地和环境保护。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小城镇建设是国家城市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期城市发展方针。大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合理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小城镇规划的内容在目前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框架下,形成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阶段并不截然分开且带有城市规划和乡村规划双重特色的小城镇规划模式,一般称为小城镇建设规划,其内容通常分为3个部分:1)镇域总体规划;2)镇区建设规划;3)重要地段的详细规划或意向设计。

1正确认识小城镇规划设计

从规划学的观点来看,一个合理的小城镇规划至少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超前性。即用改革和发展的观点,科学预测小城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做好小城镇规划工作。首先要考虑到地震的破坏对小城镇建设的影响,汶川大地震给我们每一个规划工作者都提出了一个警示,并对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搞规划很少考虑地震的影响,特别是对地质板块的运动,在以往的规划设计中并没有考虑,今后要认真分析规划区域地质灾害,减少或避免地质灾害特别是地震灾害对规划城镇的破坏。小城镇规划的标准和起点要高,但不能脱离对小城镇未来发展的科学预测。二是科学性。即优化布局,节约土地,每个小城镇都要妥善安排各个功能区的协调发展。各个规划区的安排要合理,发展要留有余地,不同时期的建设任务要有衔接性,做到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三是本地性。即小城镇规划要体现地方特色。小城镇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因此,如果小城镇一味照搬大城市的模式,必将使小城镇失去自我,失去特色,也失去了发展和建设小城镇的意义。

2小城镇规划面临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小城镇建设也逐步由以前的政府投资行为转变为市场调节为主的多元投资行为。小城镇的开发建设表现为多种经济法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或者是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的关系。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市规划体制无论在自身机构、管理体制还是规划方法等方面都难以适应这种新的经济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的小城镇规划对小城镇的土地和空间价值认识不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二是传统的规划管理强调的是计划性和强制性,若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进行管理,则投资商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容易影响投资商的积极性,若执法不严又容易产生各种腐败现象;三是小城镇规划代表的是小城镇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目前我国低水平的城镇规划管理机构难以承担起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关系的职能;四是传统的小城镇规划是以土地利用控制为核心的一种静态的物质规划,规划缺乏实施可行性论证和评估,造成了规划的目标过于僵化,实施中缺乏可操作性,难以适应干变万化的市场,从而造成大面积的违法建设;五是传统小城镇规划关注的是既定规划蓝图的实现,而忽视了小城镇对土地开发过程的调控功能,容易引起土地的投机活动等等。

3要从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入手

3.1要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中心职能就是强化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城镇体系规划要为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

3.2建立整体规划的观念,不能就体系论体系

城镇体系规划以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但绝不仅仅是规划城镇体系。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化和城镇发展机制的研究。

3.3注重强化协调的手段和措施

资本多元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规划不仅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公众利益、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必须要强调协调。不同的地域层次、不同的功能空间协调的问题手段不同。

要把区域城镇发展布局与区域土地利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对开发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合理的安排,而且要从维护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综合考虑长远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对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进行限制。要把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控制,作为间接调控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3.4要加强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

进行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既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域,更不能应区域论区域。

3.5要注重规划的可依据性

要开展多目标、多方案研究。这里所说的多方案,是指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相结合的多重发展目标引导下的多方案。这些方案应并行地纳入规划成成果,以利于政府实施对区域发展与建设的动态管理。

4小城镇规划设计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营造人性化的城镇新区。①要使“人”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中心,为“人”服务成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目的。②让农民有归属感,不要有距离感。小城镇是农民的小城镇,要让农民真正感觉到小城镇的舒适和方便,真正感觉到是自己的小城镇。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广大农民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③要制止或控制那种沿交通要道两侧发展的“龙形”规划。

(2)突出文化内涵,塑造地方特色。历史文化传统是小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因此,小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小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突出文化原则,塑造小城镇自己的特色。不要把小城镇新区规划仅仅当成规划去做,而要更深一层地去“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规划设计人员在对小城镇新区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全面地熟悉、掌握小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强化生态理念,打造园林式景观。伴随着乡镇企业的繁荣和小城镇自身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考验。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表现在:企业、商业、居住等功能区划分不明显乡镇企业沿路展开,分布分散城镇内部绿化面积、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均达不到国家标准城镇缺少园林建设,景观设计更是匮乏污水、雨水等地下管网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等等。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按照建设生态园林小城镇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规划和景观设计,提高小城镇的形象和品位,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加速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生态园林城镇是今后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设计是小城镇趋向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生态建设进行景观设计使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协调统一是建设生态园林城镇的必然选择。因此,强化生态理念、注重景观设计是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该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则。

(4)树立超前意识,构造灵活的格局。现今,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速度平均每年将增长1%,这10几年中,中国将有大约3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这就意味着今后几十年内,小城镇的规模还会持续地增长,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会逐步提高。在这种形势下进行小城镇新区规划,就要求规划师树立超前意识和发展观念,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建造节能型住宅和紧凑小城镇:要创造性地挖掘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充分利用当地建筑材料,建造处于山、水、天空、草木相协调的中国特色小城镇建筑。

城镇规划设计篇3

关键字:低碳理念城镇规划设计因地制宜节能技术市政设施

中图分类号:tm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城镇规划设计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在整个城镇规划设计中,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是人们的不断追求。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的增强,在城镇规划设计中低碳理念产生并逐渐得到广泛的运用。该理念的出现对城镇规划设计的影响是深远的。然而,如何更好的落实该理念,如何在城镇规划设计中更好的落实低碳理念,这些都是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文章主要探讨分析了低碳城镇规划设计的意义,并提出了推行低碳城镇规划设计的策略,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新型城镇规划设计中更好的推行低碳理念发挥借鉴和指导作用。

二、低碳理念及低碳城镇规划设计的概念

1、低碳理念。低碳理念是伴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而产生的新的理念,它要求人们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它倡导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废旧循环利用,节约能源资源,最终实现城市的低碳可持续发展。

2、低碳城镇规划设计的概念。低碳城镇规划设计是指在城镇规划和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并利用自然环境因素,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的规范,使城镇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环境。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低碳城镇规划设计就是在规划设计的时候,通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各类废物的产生,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低碳城镇规划设计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策略之一。

三、推行低碳城镇规划设计的意义

作为一种新的城镇规划设计理念,在城镇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推行低碳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的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低碳城镇规划设计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缓解当地资源压力,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比如,在规划设计的时候,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设计低耗能的建筑物,倡导低碳排放生活方式;通过就近获取建筑材料来节约运输成本;通过运用各种节能墙体材料来实现建筑物的保温节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等以上规划设计策略的运用,都能够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拓宽建筑材料使用范围。运用低碳城镇规划设计理念,能够推动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有利于拓宽材料的使用范围,为新材料的进一步运用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为了满足低碳城镇规划设计的要求,在工程建设中采用各种新型墙体保温材料,各式各样的新型的建筑材料也被不断的研发出来,并在工程建设中得到应用,拓宽了建筑材料的使用范围。

3、有利于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城镇规划设计有利于资源能源的节约,降低碳排放量,而通过运用新技术、新工艺,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节约资源,启动整个社会的低碳行动建设,有利于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四、低碳理念下的新型城镇规划设计的策略

正因为低碳理念对城镇规划设计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城镇规划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并积极采取相应的策略,更好的推动低碳城镇规划设计的运用。结合城镇规划设计的实际工作,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做好城镇的整体规划设计。在进行城镇规划设计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文化特征、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从整体着眼,优化规划设计,做好对道路、建筑、产业、能源等的整体规划设计工作。优化各种设施的布置,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倡导低碳排放理念,为城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因地制宜。低碳城镇规划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在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地域条件,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采光、通风,集热和制冷,从而降低这些方面带来的能耗和污染,减少人们为达到这个目的而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减少碳排放量。例如,在日照充足的西北地区,提高太阳能的利用效率非常必要。而对于阴雨过多的地区则没有必要利用太阳能。对于寒冷地区,应该在保温材料方面增加投入。而在炎热地区则要考虑遮阳板的方位和角度,这样能够防止太阳辐射,避免产生眩光,充分利用各种有利于条件来为生产生活服务,降低城镇人们生活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量。

3、尊重当地环境。低碳城镇规划设计首先应该保证规划设计的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经济性,在此基础上,并结合当地的环境特征,尊重当地环境。规划、设计需要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地理特征、人文环境等因素,了解当地气候、水文、资源、交通等各方面的资料,使得城镇规划设计与当地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各项城镇设施,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量。

4、合理使用建筑材料。城镇规划设计的时候,建筑材料的选择是一项重要工作。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该选用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小的材料,尤其是优先选用无放射、低挥发、低活性的材料。在选择油漆、胶水、粘合剂、地板、木板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它们的优良性能,还要考虑它们有无毒物质的释放。此外,还要注重外墙保温节能材料的使用,这样能够减少人们家居时资源能源的消耗,减少碳排放量,以采暖空调为例,如果使用绝热维护材料,能够有效节能约50%。

5、重视利用可再生能源。城镇规划设计的时候,尤其是要重视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例如,利用空调冷凝热作为生活热水的辅助热源,利用太阳能热水作为日常生活用水,利用太阳能光电系统支持日常生活用电。不管使用何种能源和技术,都要重视节约,在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有利于能源的收集,充分收集和利用能源。

6、采用节能新技术。在能源使用的时候应该注重节约,根据日照强度调节室内照明系统,换气系统、节水系统;重视对能源的回收和二次利用;使用耐久性强的建筑材料;重视节能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7、做好道路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的规划设计。加密公交站点的布置,提高交通的便利性,减少私家车的出行,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按照合理的服务设施半径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等,倡导就近就医、就学,合理设置大型商业服务中心,减少人们外出购物的距离。在市场设施布置的时候,重视运用采暖节能系统,合理布置污水处理设施,对污水进行处理和综合运用,重视收集和利用地表水,加强对废弃物的再生利用,从多个方面入手,落实低碳理念,更好的促进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低碳城镇规划设计是城镇规划设计新理念,它对整个城镇规划设计的影响是巨大的。今后在城镇规划设计的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以低碳规划设计理念为指导,合理规划,科学设计,以降低碳排放,节约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注重保护自然环境,使城镇建设取得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促进城镇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寻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周巍.基于低碳理念的园林设计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秦宇楠.基于低碳理念下的小城镇规划策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秦宇楠.基于低碳理念下的小城镇规划建设初探[J].低温建筑技术,2011(3)

城镇规划设计篇4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规划设计;人文形象;地方特色

1小城镇规划设计遵循的原则

1.1以人为本,同时与环境相适应、平衡原则作为小城镇主体的人,在积极努力改造改善自身赖以生存环境的同时,又不自觉地破坏了自身生存的环境,通过生产和生活将大量废弃物排向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直接破坏小城镇的生态系统结构。近年来,作为农村中心的小城镇人口增长很快,由此带来的小城镇污染日趋严重,往往超过小城镇的环境容量及自净能力,引起小城镇生态环境系统调节能力失控,反过来又直接影响别人的身体健康。故要特别注重人与环境系统协调一致的原则,乡镇的工业布局、人口规模、不能超越环境提供的保证程度。

1.2特色原则

特色是小城镇的灵魂,它可以树立小城镇良好形象,提高小城镇的知名度,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如果有历史传承下来的特色固然很好,但即使没有我们也可以积极去创造,特别是生态景观特色方面,由于小城镇规模小,形成特色的景观要素也少,故在小城镇的生态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个性与特色”,小城镇景观要“小而精,小而特”,要综合运用生态、文化的观点去创造组织这些景观,形成“以人为本”的各自特色,也将避免“千城一面,万屋一统”的尴尬。当然,我们所说的特色一定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而不能生搬硬套。

1.3合理布局乡镇工业

乡镇工业结构与布局实质上就决定了小城镇技术经济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同时又体现了小城镇的产业特色。因而乡镇工业的发展与布局直接关系到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直接关系到小城镇的环境保护和优美环境创建,是小城镇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核心。把乡镇工业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合理的规划布局与引导发展,对于完善小城镇技术经济系统结构与增强小城镇技术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良好循环都是及其重要的。

1.4对现有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的节约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原则水、土是人类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本,是小城镇居民赖以生存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基础,对它的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小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结构的演变与优化。目前许多小城镇土地利用粗放,摊大饼式扩张,有的是搞政府形象工程,有的是圈了地闲置几年不管。而对于日趋紧张的水资源,不仅因给排水设施简陋导致污染严重,而且从人为的节约意识上而言,造成的浪费也十分惊人。绝对不能把水土资源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即使是土地扩展潜力大、水资源暂且充足的小城镇,随着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人均资源必然减少。

2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以物质环境建设为尺度的规划设计模式,缺乏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

1)物质性的规划设计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表现为:“经济理性”和“发展优先”的思想。在小城镇规划与设计中,一般也将反映自然特征和状态的地形测量资料、气象资料和水文资料等作为分析和考虑的主要内容,并作为土地适宜度分析的主要评判依据,而地形地貌存在的生态价值则考虑较少。

2)小城镇规划中的景观与绿地规划仍停留在追求空间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强调人工对环境的改造,以期在短期内获得崭新的景观。

2.2不注重地方特色,盲目套用大城市的模式,小城镇结构形态环境雷同

1)小城镇规划中“技术乌托邦”的思想与文化的趋同性带来的小城镇规划色的缺失。

2)小城镇规划对特色的认识有待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a仅注重规划中的物质特色,忽视了小城镇特色中的非物质要素。b小城镇特色应是一个整体,从结构形态规划,用地总体布局到详细规划、单体设计的各个步骤,从小城镇总体景观到街道、建筑都是其特色所在。

2.3设计模式以功能主义和技术主义为价值取向,缺乏对人居环境的关注

1)过于强调理性分析与功能分区,缺乏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

2)缺乏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和综合思想,人居环境观念淡薄。

3)我国目前小城镇规划属于物质性规划,主要解决小城镇物质环境建设的空间布局问题,以理性安排小城镇物质建设的布局和顺序为特点,注重理性分析,而形象思维欠缺。

3现代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建设的思路

3.1小城镇整体物质形象空间的塑造

3.1.1小城镇的主要公共空间

传统的小城镇除街道空间外,往往缺乏良好的公共空间。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城市设计要注重小城镇的重要公共建筑空间、街道空间、广场空间及河流绿地等公共性空间的营造。

1)城市设计要结合建筑的功能、用地的性质以及人流活动规律来形成不同功能和不同性质的小城镇公共活动空间,如居民公共活动空间、交通空间及自然风光地带等,从而满足小城镇居民多种活动方式的需要。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要结合主要的公建如活动中心和商业建筑等布置;交通空间要结合居民的出行方式、重要的交通场站和小城镇的布局特征进行布置;自然景观空间的塑造要结合河流、山体、林地等自然景观因素,同时考虑园林绿地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建立小城镇良好的自然景观空间。

2)要丰富小城镇的空间层次,空间层次的丰富不仅要建立不同功能和性质的公共空间,而且要建立不同规模的相同性质的空间。如绿地的建设要分类别,按照服务不同地域范围来确定,按照镇区、片区来设定;如广场的建设要考虑不同功能组成,交通集散、休闲娱乐、集会、市政等不同内容。

3.1.2小城镇的实体

小城镇的实体是指城镇的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等,是小城镇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小城镇的实体,城市设计主要考虑公共建筑的组织,小城镇建设规划中城市设计主要重视小城镇公建的组织,目的是保护城镇景观,创造和谐与协调的城镇面貌,并控制建筑实体与空间的比例关系。城市设计道德要使公共建筑合理分布,形成小城镇的主要景观节点和次要景观节点,从而建立小城镇的实体景观系统;其次,要注重小城镇轮廓线的控制,城镇轮廓线组织的关键是合理控制建筑物高度、体量和体形等,使主要因素成为城镇轮廓线的主要控制,使次要因素处于从属地位,从而使城镇轮廓线具有一定的清晰性,丰富小城镇的总体空间。

3.2小城镇整体人文形象的塑造

3.2.1历史文化环境的表达小城镇一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历史遗产,在每一个特定地区,种族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对城镇空间的组织与发展产生影响,形成了城镇空间的文化特色。因此城市设计要注重城镇历史文化形态的延续性。

在城市设计方面:1)要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强化地域文化特征,把历史文化因素融入到小城镇景观设计的总体构架之中,保护一切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如村落布局、居民生活方式和民俗民风等,使小城镇的人文特色得以延续,对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如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等进行重点保护;2)要处理好特色保护和小城镇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等的关系,使特色保护和各项用地布局、社会环境效益相结合;3)由于小城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空间环境,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还要反映当代城镇生活,创造出既具有浓厚人情味,又具有时代感和个性特色的小城镇风格。

3.2.2意义性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的意义性是由空间要素及实体要素所具有的内在文化涵义,主要是由历史传统、社会习俗、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及聚居方式等的影响所形成。小城镇的意义随着小城镇的发展和实践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小城镇的环境意义不仅能使环境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安全感和归属感等,而且和居民的生活融为一体,使得生活环境更加动人。因此,城市设计要加强环境的意义,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注重社会习俗和思想观念等的影响,对小城镇形体和空间的造型、尺度及色彩等进行规定,从而使小城镇的整体环境具有一定的意义。

3.3突出文化内涵,塑造地方特色

“历史文化是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因此,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一轮的城镇新区规划仅仅当成规划去做,而要更深一层去“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

4结语

总之,随着会社会综合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城镇的规模也会持续地增长,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会逐步提高。在这种形势下进行小城镇新区规划,就要求城市规划师们树立超前意识和发展观念。

参考文献:

[1]于今.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协调城乡发展步伐[J].小城镇建设,2006,(4).

城镇规划设计篇5

关键词:防洪排涝;规划设计;思想原则;清障工程

中图分类号:tV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广东省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地处低洼地势,常年遭受台风暴雨的侵袭,一些地区的防洪排涝体系规划建设长期滞后,防洪基础设施薄弱,使得城镇的防洪排涝形式变得十分严峻。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城镇防洪排涝安全保障要求不断提高,现有的防洪排涝体系已无法满足当前城市发展的需求。防洪排涝规划设计作为城镇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是搞好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一旦规划设计不到位,则会导致城镇防洪排涝能力下降,使得城镇无法做好自然灾害的防范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做好防洪排涝规划设计工作就成为了城镇规划部门亟待解决的难题。

1防洪排涝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防洪排涝工程现状

某镇属冲积平原区,区内水系发育,水网纵横交错,为积极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某镇重视非工程措施的建设,目前已编制了防汛应急预案、防旱抗旱应急预案及防台风应急预案,并积极配合市三防办的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某镇大部分堤防工程已建设完成,部分地段由于坐湾顶冲,深槽迫岸,导致堤脚冲刷严重,削弱了堤身的抗洪能力,需抛石护岸。堤防、水闸的联合运用基本解决了近期**镇的防洪问题,但围内遭遇大暴雨时由于缺少排站工程受淹时间较长。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有的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年代久、建设标准低

(2)防洪排涝设施建设不足

(3)房屋建设紧临排水渠道,占用过水断面,增加排水阻力,部分过路涵束窄渠道严重。

(4)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日益发展,用地性质发生变化,原有的鱼塘、农田变为建设用地,地面硬化,不透水性增强,可用于调蓄的面积减少,加重了受灾的程度和排涝的压力。

(5)区内农田区和建成区镶嵌分布,共用排水通道,不利于防洪排涝工程设施的建设。

2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2.1防洪排涝规划原则

(1)以某镇总规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排涝达标整治与防洪工程达标整治同时进行。(2)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排蓄结合、自排与强排结合。

(3)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减少搬迁。

(4)采取分片治理、清淤清障,做到水系畅通、排水自如,达到综合治理的目标。

(5)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强工程管理。

2.2规划标准

(1)防洪标准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加强珠江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2002】46号文),“珠江三角洲重点保护区和南宁、柳州、梧州等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标准达到50~100年一遇;其他重要地区的防洪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东莞各镇区属“其他重要地区”,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确定某镇防洪(潮)标准为50年一遇,。

(2)排涝标准

根据某镇的经济发展情况、城镇建设现状,为配合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结合《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加强珠江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粤水办【2002】95号文)中对珠江三角洲治涝标准应采用20年一遇排涝标准的要求,本次规划**镇城区河(渠)道、排站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h暴雨径流量1天排出基本不成灾,农田区排站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h暴雨径流量1天排出。

(3)建筑物设计标准及等级

根据《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规模为中型的排站,等别为Ⅲ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4级,泵站建筑物防洪标准设计标准采用30年一遇,校核标准采用100年一遇;规模为小(Ⅰ)型的排站,等别为Ⅳ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次要建筑物5级,泵站建筑物设计防洪标准采用20年一遇,校核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

3防洪排涝规划设计

3.1防洪排涝体系总体布局

现状防洪排涝布局是各围采用修建堤围的方法防御境外洪潮水入侵,区内则主要通过水闸、渠道工程排出内涝水。

由于某镇堤防纳入近几年实施的防灾减灾项目,绝大部分堤围已进行加固改造,故本次防洪排涝规划总体布局基本遵循原布局,依靠堤围达标建设防御围外洪潮水入侵;区内通过新建排站、水闸工程,整治内河涌,排除区内涝水;采用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建立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最优的治害效果,保障**镇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3.2防洪工程设施规划

(1)主要防洪工程的等级和设计标准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及《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某镇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洪水,永久性防洪建筑物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临时性防洪建筑物级别为5级。位于穿堤建筑物的防洪标准不低于其所在堤围的防洪标准,即50年一遇洪水标准。

(2)防洪工程设施规划

某镇大部分堤围建设有防浪墙,进行了护砌加高整治工作,但部分堤面仍为土堤,杂草丛生,给工程管理和防汛抢险带来不便,本次规划堤面采取硬化措施。

堤防堤线规划总体遵照原堤线布置,个别地段因水闸工程外移发生局部改变

3.3防洪工程设施规

(1)主要防洪工程的等级和设计标准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及《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某镇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洪水,永久性防洪建筑物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临时性防洪建筑物级别为5级。

位于穿堤建筑物的防洪标准不低于其所在堤围的防洪标准,即50年一遇洪水标准。

(2)防洪工程设施规划

某镇大部分堤围建设有防浪墙,进行了护砌加高整治工作,但部分堤面仍为土堤,杂草丛生,给工程管理和防汛抢险带来不便,本次规划堤面采取硬化措施。

堤防堤线规划总体遵照原堤线布置,个别地段因水闸工程外移发生局部改变。

3.4排涝工程规划

3.4.1水利计算方法

水闸、排站联合运用,以内洪为主时对应外海多年平均高高潮水位;以外海设计潮位为主时对应区内多年平均年最大24h降雨量150mm产生的洪水,最后取其外包线成果。

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淹没系数;

—堰流流量系数,

ε—侧收缩系数

B—水闸净宽(m);

Ho—闸前水深(m);

V1,V2—分别为时段初、时段末滞蓄水量(万m3);

Q1,Q2—分别为时段初、时段末来水流量(m3/s);

Q—闸排流量(m3/s);

w—闸排水量(万m3);

q—电排流量(m3/s);

t—计算时段(sec)。

3.4.2计算基础条件

(1)外江水位过程:采用本次分析计算成果。

(2)特征水位的确定

最高内水位:纯农田区或以农田区为主地区,排涝标准采用10年一遇,以农作物耐淹水深0.1~0.2m为控制,作为区内最高控制内水位,并计算10年一遇排涝流量遭遇20年一遇洪水时的水位情况,复核建成区是否满足2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建成区或以建成区为主地区,排涝标准采用20年一遇,考虑河道内安全超高与地面坡降推算到站前的水位作为区内控制最高内水位。

最低内水位:根据各河道河底情况确定。

起排水位:根据最低内水位和最高内水位确定。

(3)涌容曲线:

此镇内各渠道相对较宽,且排水分区内各渠道相互连通,渠道主要起蓄水作用,规划区内渠道基本维持原宽不变,仅对渠道进行清淤、边坡整治或对阻水建筑物拆除或拆除重建。根据区内河道、水域面积及地面情况,计算各分区的水位—涌容关系曲线。

3.5清障工程规划

3.5.1存在主要问题

随着此镇的经济发展,对通讯、电力、供水的需求越来越大,管网建设日多,需跨河道建设的工程,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阻水现象,影响河道泄洪功能的正常发挥,威胁防洪安全。

(1)境内河道部分地段河岸建有违章建筑,侵占了行洪断面;河道断面普遍缩窄,影响行洪,造成水位壅高;

(2)生活和建筑垃圾经常倒入河道内,造成阻水,影响了排水的通畅;

(3)跨河建筑物建设过程中缺少防洪影响评价,很多建筑不符合防洪要求,影响河道行洪安全。

3.5.2清障原则和措施

(1)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广东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等。

(2)对影响河道行洪、排水的隔埂、违章建筑、垃圾等按照“谁设障、谁清理”的原则进行限期清理。

(3)对未按照防洪标准设计、阻水严重的桥梁、码头、围墙及其他建筑物,由建设单位按照防洪要求限期改建或拆除。

(4)逾期不予清除的,由水利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强行拆除。

(5)对于低于规划防洪标准水面线的阻水建筑物或构筑物,应予拆除。需要重建的,应建于规划洪水水面线以上,并预留安全超高,确保不影响河道行洪安全。

3.5.3主要河道清障

某镇跨河建筑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跨河的管线,一种是桥梁,以桥梁为主。桥梁阻水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桥梁宽度严重束窄河道引起壅水,另一种是桥梁梁底高程位于规划的最高内水位之下或虽位于水位之上但不满足超高要求。

根据某镇防洪排涝规划及测量成果,某镇主要河流水系阻水桥梁统计。对于由于高度不够的桥梁应于近期拆除重建,对于由于宽度不够的桥梁可根据财政条件于远期改造。

3.6非工程措施规划

应该认识到,无论建设什么样的防洪工程设施,不可预见因素和超标准洪水的危险性总是存在的。工程措施防洪是改造自然,非工程措施防洪是顺应洪水的自然特性采取其它措施减少损失。如果完全采取工程措施提高防洪标准,不仅难度大、周期长、投资大,而且存在一定的限度,经济上也不一定合理。因此某镇防洪不能完全依靠工程措施的建设,还必须加强非工程防洪措施配套建设。

4结论

通过探讨城镇防洪排涝规划设计工作,可以总结出一些几点结论:①结合城市防洪现状和相关资料,通过现场调研和分析,采取必要的防洪排涝技术措施,能够有效解决城镇洪涝问题;②加强河涌及排站规模的控制,根据工程重要性分阶段实施,先实施关键性的闸站及主要河道整治等工程;③城市防洪排涝综合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与一体,发挥出各自的作用,才能起到良好的防洪排涝效果。

参考文献

城镇规划设计篇6

关键词: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思路

1小城镇电力网中所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的小城镇电力网缺失较高的自动化水平、电能在质量方面较低、较差的可靠性以及缺失合理的电网结构。在小城镇中心区域中会存在10kV线路,严重的影响了城市的景观,一般都会被架空线路覆盖。纵然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拥有10kV的电缆线路,可是电缆会由于工艺的废水污染,造成侵蚀的状况产生。对分配负荷方面不能够较为平衡,存在着线路的损耗。在小城镇中110kV或者110kV以上的变电站较为稀缺,同时变电站一般都会使用陈旧的设备,对供电的可靠性方面不能够有效保证。所以,预测负荷是一定要利用的,融合功能分类之后的计算结果,让供电规划中的科学性得到保证。

2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所遵循的原则

2.1统一规划电源、电网的原则

小城镇的电力系统规划方面需要将安全稳定,以及经济合理作为具体的目标,把电力需求作为主要的导向,一方面要考虑电网所受到电源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要考虑电源送出、负荷需求的要求,为了让电源和电网的协调发展得到保证,就一定要将电源与电网统一规划。

2.2和城市协调发展

一定要对城市的总体规划有所遵守,要将城市中的总体性规划作为主要的指导方针,依据安全、可靠、高效的要求,贯彻落实厂址、通道以及站址,并且要融合小城镇的每一项发展规划,进行实施同步,让社会电力和经济之间能够保证其协调的发展,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有效满足。所以,在小城镇中,电力网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2.3经济、资源以及环境的发展原则

想要将电力以及城市的经济、资源以及环境之间发展其可持续性,需要在对人民生活的电力需求有所满足的状态下,在小城镇的电力系统规划中,将节能的创新和应用大力推进,对电源结构要有所优化,对污染物的排放要有所减少,将能源的利用效率要提升,从而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2.4配合区域电力系统规划的原则

一定要将区域和国家的电力发展规划作为具体的指导方针,和全国、全省以及全区域的电力发展规划和能源相互协调,透彻掌握统一规划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对小城镇的电力系统规划进行适当的实施。

2.5城乡的统筹规划原则

统筹安排城乡的电力发展规划是非常必要的,会让城乡中电力供应较差的因素不断去除。当下,小城镇的电网还是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需要对电力系统中的标准建设有所提升,将小城镇电力供应的条件相继提升,给予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继而可以将小城镇建设有效推动。

3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的设计思路

3.1城市的电网规划

所谓城市电网规划,就是将电源规划作为前提,将城市的总体电力系统规划中的原则作为具体的指导,用促进和配合城市的发展为方针,将保证供电的安全可靠作为主要的目标,对现今电网所存在的不足以及现状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面的分析探究,要把电网的发展阶段合理确定,还要确定电网的发展原则以及发展方向,要将电网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制定良好的电网规划方案。

在小城镇的电力系统规划过程中,对于110kV的系统有必要将其构成环网,然后通过环网中的110kV变电站供电给负荷中心,要让110kV可以在负荷中心处有所深入,从而将供电的可靠性以及灵活性有所满足,也就是城市电网规划在城市用电的发展阶段,是以一种必然的趋势存在的。

可是,当下的一些小城镇中经济水平会显现出较低的状态,还不能够将这一目标在短期内实现,因此需要根据城市中远期、近期的不同规划要求,进行分步的规划方案。把110kV变电站深入到远期规划的负荷中心里,让110kV变电站作用在近期的规划中时,要与负荷的中心贴近,要在小城镇的边缘处正确设置。

3.2规划综合资源

综合资源规划(iRp)会考虑到供应侧以及电力需求侧中的不同资源,在建设费用作用在电力系统规划中以最小化的形式存在时,在对能源服务水平有所保持的前提下,通过高效、经济、合理的使用供应侧以及需求侧资源,让规划系统能够在整体意义上和最低化的社会成本相符。iRp主要分析到了资源中的综合利用方面,同时针对电力系统规划中的相互作用,提出了较为合理的评价。在供应规划有所不同的情况下,会让电力供应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会使得电力负荷在基本需求方面受到极大程度的影响,让供应和成本方案以及需求侧的效益方面受到了不利的影响。

3.3减少电压层次,简化电压等级

许多小城镇已经应用到了0.38、10、110、220kV的4级降压层次,因此要把35kV规划以外的等级电压有所减少,或者对其禁止使用。在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中,110kV系统是作为重点部分存在的。一定要根据地区电力中的规划来对电源的数量、种类以及方位有所要求,并且要对其相应确定之后,在能够按照负荷的预测结果,确定110kV变电站的数量、容量以及位置。

3.4负荷的预测

负荷的预测就是对小城镇的电网特点以及用电特点进行透彻分析,预测未来期限中的负荷增长度,近期的规划一般是根据5年来计算,远期的规划一般是根据20年来计算。在电力系统规划中,具体的依据是需求预测,在全过程的规划工作当中,所涉及到的优劣程度是和精度的高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能够给予电力系统规划不能够替代的基础数据。在现今,对电力需求的预测工作是要大力加强的,在预测负荷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运用2种或者2种以上的负荷预测方式,同时要进行互相的校核,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将预测中,所产生负荷预测的不准确性有效避免。

3.5对供电基础资料的收集

小城镇中的电力系统规划开展的好坏,在一定意义上会受到城市供电基础资料的影响。所以,对收集基础资料的工作完善开展,会对小城镇中的供电情况透彻了解,也会为下一个工序中的负荷规划和改造电网,以及负荷的准确预测奠定坚实的基础。

4结束语

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需要分析电力设施运行的噪声,以及电磁干扰方面给环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且,在拟定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和城市规划紧密配合,统一形式探究电力设施的走向、用地等问题。不能够只考虑到电气专业的本身。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可以将实时性作用在电力系统规划中。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力网中所存在的问题就会有效改善,对用电质量、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经济性方面也会充分保证。要力求将我国小城镇的电力系统规划能够与和谐社会的发展需求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周灵刚.典型中心镇电网规划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

[2]杨鸿宾.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研究[D].国家电网公司能源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11.

城镇规划设计篇7

关键词:新型城镇道路网系统形态街区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新型城镇化规划设计中居住街区作为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中基底,对其整体环境的影响巨大,更是市民感知城市环境品质最直接的媒介。在当今新型城镇大规模发展的今天,居住条件大大改善,但很多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城市空间失去了人性化的尺度,步行距离太大,出行不方便;不同开发商开发的相邻小区各自为政,日常购物等公共活动的边界不足;街道空间逐渐失去了城市公共活动场所应有的职能,而被机动车的快速通行所主导等。

关注道路网系统规划建设,探寻道路系统与其相关要素的互动机制,探索利于操作的规划设计方法,无疑在新型城镇城市空间形态塑造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道路网系统规划设计中的形态

在规划设计中把握形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的前提是建立合理的认识描述体系。城市道路网系统形态主要有四个关键形态:密度、方向、宽度、几何构型。密度指一定的地段范围内所有道路长度的总和与地段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方向即道路在方位上的走向;宽度主要涉及道路网在空间上的配置;几何构型描述了道路形态的几何关系原型。

而城市道路常见的几何构型包括网格型、放射型、树状层级以及自然生成的随机型构。从交通通行功能来看,城市支路是城市道路系统中的末端层级。然而从其在城市物质空间形态元素中的地位看,支路却是联系道路系统与街区、乃至各个单体建筑的桥梁。支路网密度决定了街区的规模,支路的方向和构型决定了街区的形状,支路形态也进一步影响着开发单元占据街区的方式,居住建筑的肌理等。文章将从当前中国新型城镇规划中几个常见问题入手,分析其发生作用机制,结合城市设计实践项目,讨论路网系统设计的几点方法,以居住区为例。

二、对居住区道路网密度的分析

在许多大规模建设的新型城镇中,街区规模常常超出步行尺度,加上门禁居住区的模式,道路被机动车主导,虽然有连续的人行道,但街道上的行人寥寥无几。街区规模决定规划中设定的支路网密度,并进一步影响着开发单元占据街区的方式,呈现了不同支路密度下开发单元占据街区的方式:控制合理的道路路网密度显得非常重要,基于社区环境步行友好的考虑,支路网密度设置宁小勿大。支路网的合理密度,需考虑公众步行的便捷性,并对应当代居住小区开发的一般规模。据此民众可通行的支路密度可控制在100-150m/ha,基本街区单元的大小为2-4公顷,街区边长在100-200米之间(这也与之前美国规划设计中提出的尺度不谋而合)。该尺度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有利于小规模的土地开发,也可以通过地块合并进行较大规模的开发,(图1)尝试了不同类型的住宅建筑肌理纳入一个3公顷的街区单元的情况。

事实上,较高密度的公共步行支路网络与机动车的方便通行并不矛盾,规划设计中也可以通过步行支路网与机动车通行路径的合理区分于具体构型设计来达到理想效果。

以笔者参与完成的《东阿洛神湖修规》(图2)为例,基于对合理的居住区级道路网密度的考虑,该设计在原控详路网基础上加大了支路网的密度,缩小了街区尺度,居住街区规模控制在约3-4公顷。

三、新型城镇道路网形成影响下的城市情感

1、街区的生长变化

中国当今新城镇规划设计常采用这样的开发策略:政府规划部门将格网形式的道路统一规划建设到支路层级,然后将支路划分下的街区以红线的形式出让给开发商进行居住小区的开发。开发商往往用门禁小区的方式将自己的地块用栏杆或围墙(用地红线)圈起,仅关注自己地块内部的用地和空间,因此很容易形成相邻的居住小区各自为政,地块出入口和内部道路互不相连,街道连接性差,街道和建筑肌理千姿百态的状态,仅留一到两个门禁入口与外部城市支路相接。

此外,为了机动交通的高效通行,道路被设置得越来越宽,宽阔的机动车道和绿道像一把剪刀将街道剪开,街道两侧的步行环境之间再难发生联系,只能生成单面街。

所以,我们在规划设计时总要寻找几条主要的街区(它们往往有相交的关系),作为承载城市复合功能的需求,规划设计连续的公共主街对社区来说意味着公共资源的积极共享,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也利于街道活力的培育。我们根据均好性、方向、利于引入夏季风、屏蔽冬季风等原则在城市设计中引导相互连通的社区主街,对平面布局上主街的核心位置提出构想,并考虑其未来逐步生长蔓延的方向。以《兖州市南关片区修规》(图3)为例,在整个片区的规划中以“一心、多轴、多通廊”的形式,突出街区的中心,鼓励公共用地性质的混合,如社区服务、商业零售、文化娱乐、学校等,倡导丰富多彩的街区公共生活,并结合公共绿地、自然河道等,彰显独特的个性。

图3

2.道路网走向影响下的建筑朝向问题

早期的微观路网是在自发更新中逐渐形成的,其走向除受到地形起伏、河道走向等因素影响外,也符合居住建筑的朝向、阳光对街道空间的照射等微观因素。现今新城镇规划中的路网系统趋于人工几何图形,往往在缺失变形的前提下将几何图形直接落在实际场地中。在上海这样的居住建筑对朝向要求较高的城市里,居住建筑的布局方向有两种选择:一种平行于道路,那么居住建筑的朝向则不佳,另一种仍以南北向建筑局部为主,那么从街道上看到的则是居住建筑的斜角,难以形成有序的街道界面,且不利于沿街商铺的形成。

如(图4)我们可以尝试了当干道走向与正南北方向成45度角时,通过支路的走向变形,以利于居住建筑获得良好朝向的方法,在支路设计中将其对建筑的影响纳入考虑,利用交通通行等级较低的支路的适当弯曲变形,形成通行不畅的住区内部道路,以利于街区内部居住建筑的布置等。图4

3、道路宽度的非人性化发展的影响

“千城一面”常被用来形容中国当代的城市新区,这与道路面貌缺乏识别性密切相关。以某城市新区的住区为例,支路统一被设置为24米,道路断面形态单一,内含四条机动车道及绿道,并多以栏杆围墙作为街道界面。究其原因,与被交通规划主导的道路设计制度有关。一方面,城市规划直接沿用了交通规划专业对于道路的定义方式,只有“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而少有关于街区道路的设计。街区道路的其他属性,如生活性、景观性等则被忽视。另一方面,根据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的控制方法,使得沿街界面趋于一致,其粗放的退让要求也使得大部分街区道路失去了围合感,丧失了近人的尺度。理想的住区中,支路的断面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须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多方面需求。所以,规划设计不应将一种断面形态赋予所有相同宽度的街道,而应提供多种街道环境选择,展现城市更人性化的一面。

城镇规划设计篇8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小城镇的规划和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相关理念的制约和整体意识和设计方法的落后等原因,造成小城镇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我们要采取相关的措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进而适应小城镇发展的需要。

一、小城镇规划设计遵循的原则

1、以人为本,营造人性化的城镇新区

以人为本是小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首要原则。因此,小城镇新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到镇区居民和周围村庄的农民们各方面的需要,针对老城区中显现出的各种弊病,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全面的人性化的规划设计。

2、突出文化内涵,塑造地方特色

历史文化传统是小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因此,小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小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突出文化原则,塑造小城镇自己的特色。不要把小城镇新区规划仅仅当成规划去做,而要更深一层地去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

3、强化生态理念,打造园林式景观

生态园林城镇是今后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设计是小城镇趋向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生态建设进行景观设计,使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协调统一,是建设生态园林城镇的必然选择。因此,强化生态理念、注重景观设计是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该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则。

4、现代小城镇规划设计布局合理性原则

现代小城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地方行政的中心和经济中心,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从节约资源和优化配置,集中力量加强重点中心镇建设出发,对小城镇进行调整,改变小城镇的布局,做到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互补。

二、当前我国小城镇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1、模式化操作

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涉及面广,影响因素众多,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它即要从宏观上把握小城镇的整体情况和发展方向,又要从微观层面对各个细节进行认真的考虑。例如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民俗风情街、当地气象、水文、地质、建筑工程、园林设计等诸多方面,而且要对这些要素进行有机的整合。但是目前的现状是,规划设计部门简单的套用已有的规划模式,对小城镇的实际情况不予考虑,严重影响了规划质量。

2、缺乏整体意识

首先要明确的是城镇是区域发展的中心,而区域是城镇发展的背景,两者之间具有逻辑上的相互依赖型。作为“城市的尾巴,乡村的龙头”,城镇的发展是与乡村和城市息息相关的。但是现今的实际情况是,在进行小城镇规划设计时,片面定义规划内容,脱离了整个区域系统而独立规划,造成了与周围地域的严重不谢协调,破坏了地方特色风貌。

3、规划设计方法落后

规划设计决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念和理论上,它更是对技术和方法的考验。在进行小城镇规划时,要实施科学有序的方法和管理手段。但是我国面临的困境是规划设计的方法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较为落后,无论是测量技术、设计方法、管理控制方法还是相关技术设备等都存在滞后性,这种劣势已经造成了我国部分小城镇规划设计出现土地、环境、产业结构等方面的问题。

三、加强小城镇规划设计的主要对策

1、保留小城镇的特点

我国许多小城镇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在城市设计中突出其地方特色的可识别性,是营造小城镇风貌特色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一些历史传统古镇,它们具有较强的城镇形态、可感知性和城镇空间可识性,人们从镇外进入,或者行至边界时就清楚地知晓到了目的地。因此,这些小城镇历史文化风貌的建立可与旅游等第三产业结合起来。风貌是小城镇长期建设并与其特殊自然环境的融合的结晶,是社会文化与之相适应的过程,是具有鲜明的特点的。在设计中可以采取历史文化风貌景观游览线的设计方法,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文化设施的设置,把握每一个“文化节点”的表现主题、空间性质、艺术特点以及人的感受,营造富有特色的空间景观。以此形成小城镇独有的风格,避免“千镇一面”。本土文化也应该是小城镇城市设计思想之一,任何地域的社会地方文化,必须保持它的特色,立足于其历史根源,并将这些抽象性的特征转化成为被感知的城镇空间形态、景观环境。因此,在小城镇的城市设计中,应重点着眼于对城镇形态的可感知性研究,结合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等建构城镇整体空间设计意向,避免“贪大求洋”,最后变得不伦不类。

2、合理确定设计尺度

当前,小城镇正处于发展活跃期,其速度、规模的变化很快。随着小城镇规模的扩大、机动交通的介入,传统的步行尺度显然与小城镇的发展不相适应。但是,盲目地追求和倡导所谓的“做大做强”,开辟60m宽甚至100m宽的大街,建设10hm2甚至更大的大广场,使得周边建筑物的体量、高度不能与之相称,常使人感到空旷与冷漠。而且,小城镇在发展中受到许多因素制约,因此,如何确定小城镇的合理尺度,建立怎样的空间尺度或空间尺度体系是值得重点研究的问题。所以在小城镇城市设计中应特别注意其动态应变力和近远期目标有机结合的问题,注意确定小城镇的环境容量,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资源条件与经济能力,科学客观地确定城镇人口与用地规模,既要防止城镇无限制蔓延,又要预留一定发展空间。

3、挖掘景观素材

小城镇的景观素材主要有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山体、水域、植被、地貌等构成了小城镇的自然景观,而人工景观则是由古时建造并遗留至今的文物古迹和现代建造的建筑物、艺术品、设施等构成。设计师应充分认识小城镇表象和潜在的城市设计素材,在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提炼这些景观特色、塑造小城镇个性形象,恰到好处地反映小城镇的风貌特色。因此,融合在小城镇的空间形态中。因此,详细记录、分析和挖掘景观素材是小城镇规划设计基础资料收集阶段的重要工作。

4、重视空间轮廓设计

研究小城镇轮廓与区域背景、自然背景的关系,保护和加强小城镇的自然特征和历史文脉,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构筑新景观,提供良好的景观点、景观线、景观面,可以创造出优美的小城镇空间轮廓线。因而要加强对现有空间轮廓分析、规划的设计空间轮廓及其今后变化趋势,保护小城镇空间轮廓的完美,进行制高点的设计,做好视域平面和视域剖面的控制。小城镇的视觉空间品质取决于城镇的自然地形、空间形态和社会风貌等一系列景观要素的组织,以及城镇轮廓形态和景观视域、视廊、视点的建设。小城镇的空间形态绝不能平铺直叙,而应充分运用各种构景要素,形成变化丰富、极具特色的空间序列,从而使空间变化有序、层次清晰。因而,要重视小城镇的用地布局对空间景观轮廓构成有着重大影响。在总体规划阶段应同时研究城镇的整体空间轮廓设计,使其成为总体规划的内容之一。

结束语

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大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和努力。要建立健全小城镇社会发展系统,加强小城镇建设行政管理机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城镇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龙生.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城市经济,2011,(18).

城镇规划设计篇9

【关键词】:快速城市化、村镇绿色体系、宽城县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快速城市化区域的村镇建设成为学术和实证中关注的对象。快速城市化区域作为一个特殊区域,在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呈现出城乡复合、动态多变的发展特征。由于多方面原因,快速城市化区域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空间环境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要使它和谐、健康发展,在规划建设中,必须认真对待该区域的绿色体系的研究与规划,运用基于该区域的特征的、结合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划设计方法,构建人性化的居住和公共空间,创造城市与农村多功能相互协调、多种价值体系综合优化的空间环境。

类似于绿色城市设计理论,村镇绿色体系规划将设计理论牢固建立在生态哲学的基础上,强调多种因素的动态协调与有机统一,追求经济发展、社会平等和环境保护等多方目标,力图实现村镇多功能相互协调、多种价值体系综合优化,使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多因素动态平衡与协调统一,形成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可持续发展的村镇体系。

一、规划背景及规划原则

1、规划背景

近年来,宽城县和全国一样,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在城市化过程中日益突出。一方面,农村人口将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步减少;另一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又有提高生产、生活质量的需求。从宽城县现状情况表明,现有部分村庄规模过小,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难以配套建设;一些村庄村民生存条件较差、饮水困难、可耕种土地稀少;也有一些村庄地处滞洪区、矿产采空区、泥石流和山体滑坡易发区,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还有些村庄位于县城近郊,随着县城规模的不断拓展将逐步成为县城城区的组成部分。因此进行村庄整治、重组,是合理进行资源配置、推进宽城县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2、规划原则

本次规划依据宽城县地方村镇经济文化的发展,居民生活方式的进步,以及当地人文特色,力求创造具有地域特色与时代风貌的新型民居社区。规划中遵循如下原则:

(1)利用依山的自然条件,创造全新的社区生活环境,营造适宜人生活的生态居住环境。

(2)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民居社区。

(3)创造合理的构架,将良好的视觉效果、完善的功能统一起来,追求高品位的新民居社区。

(4)提供生动的活动空间,在方便邻里交流的同时,兼顾生活的私密性。

(5)解决好城镇道路与新民居社区内部道路交通的关系,形成安全、便捷、流畅的内外部交通环境。

二、绿色体系规划建设内容

1、用地布局与功能结构规划

规划通过对现有社区的环境整治,充分利用现状沿路商业带及滨河开敞空间,强化重要公共设施轴线和绿化景观的串联作用,突出社区公共设施核心和开放空间,依次展开新民居住宅组团、新旧住宅混建组团、旧村改造组团、公建组团、绿化景观组团功能区。

2、道路与河道生态体系构建

作为具有景观廊道作用的道路景观和河道景观,其生态构建方式的探索不可忽视。在主要起运输作用的道路的生态建设方面,首要侧重的是道路的合理规划,道路规划区位选择以不破坏原有景观生态体系为前提,尽量减少道路对原有景观的隔离、破坏。对原有河道生态建设方面,完善设施,保证水质,整治河岸线,恢复生物多样性,在满足河道的灌溉作用的基础之上,考虑设置为村民提供休息娱乐的场所。同时注意河道的绿化,营造亲水景观,适当增加水域养殖,增加农民收入方式,塑造真正的“资源、生态、景观”现代水利理念。

3、绿地景观生态系统

规划中坚持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体系规划思想,从改善和提高新民居社区整体生态质量的角度,通过社区内部绿化轴线、滨河绿化渗透、社区内部的组团绿地组成区内“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架构功能完善的生态绿地网络。各种绿地设置在保证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绿地的休闲功能和景观功能。依据不同性质绿地特征,通过园林设计、花草树木的合理配置,绿化和美化环境。

景观规划中强化沿省道的公共景观带,完善滨河景观带并向社区内部进行渗透;一条东西向的景观轴线联系被省道分割的两部分社区;社区内部分散着一些景观节点,集中村民的休闲活动。规划中依托核心区景观的统领作用,依次展开各个景观次中心,形成富有层次的景观效果。不同的功能组团使用具有个性的景观主题,采取软质绿化景观与硬质铺地景观的相结合,强化景观小品和街道家具的点缀作用,营造优美宜人的社区环境。同时,注重用地内与周边环境的融合,除社区内的绿地景观,规划用地周边的自然景观、滨水景观和绿色景观也是构成社区整体景观系统的重要元素。

4、建筑的生态设计

北方村镇院落大多为独门独院方形结构,多采用坐南朝北的形式来充分利用光能,这样就为整个庭院生态设计提供了方便,并且庭院生态设计要体现家园性、休闲性和功能性。庭院内应种植一些绿化植物,一些面积较大院落内可开辟一定得蔬菜种植区或稀有水果种植区。既充分利用了光能,又可起到立体绿化的作用。

许多村镇建设过程中部分领导片面理解新农村的建设理念,尤其在建筑设计上,盲目的“洋化运动”,景观设计公式化,这样高投入,低收益的硬质景观,却降低了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生态脆弱性加剧,而且丢弃了本土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使本土景观的地域特色逐渐减退,与本地的文化特色不相关,导致了村镇景观生态所应有的自然感和亲切感的消失。

因此在本次村镇规划建筑设计中,根据当地的房屋现状情况,提出了因地制宜的规划方案。

(1)各户型设计充分考虑到宅基地的变化,可根据村民需求和规划用地现状灵活布置院落尺寸和辅助用房。同时,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太阳能等设施的安放位置,使其外立面建设效果尽量统一规整;

(2)建筑风格定位:建筑景观一方面应新农村的现代形象,另一方面与当地的文化特色结合起来,并充分反映各类性质建筑的性格特征;

(3)建筑群体处理:突出建筑群体景观的整体性与和谐性。由于可供村民选用的户型高度不同,因此在组团组织中更注重建筑高度的控制,保障成排、成片的高度尽量统一。特别是对于成排、成组新建的住宅组团,选用统一的户型,保证严整的建设效果。

5、太阳能新技术的应用

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重要内容。具有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全国各处均可开发、无需开采运输、不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平衡等特点,还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太阳能集中生活热水系统——结合村内各个公共建筑不同的屋顶形式,统一布置太阳能集热管,并配合以辅助储能设备和加热装置,24小时(或定时)向用户提供生活热水(保证生活热水温度,流量计量收费)。

结束语

村镇规划和发展是现代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处于快速城市化区域的村镇因为地域环境的特殊而有其特殊的优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村镇规划应改变传统观念,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地保护、利用和开发自身资源。将绿色的观点引入到村镇的规划和建设中来,指导村镇的可持续发展,寻求人、自然、社会和经济的相互依存与协调统一,建设高效和谐、持续稳定、舒适美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村镇人居环境,从而从根本上保持村镇的自有特色并实现其持续、健康和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云永利.广东省积极推进生态示范村镇建设[J].环境,2000,(02)

城镇规划设计篇10

关键词:城镇公共空间,夜间,动静分区,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相对静态型公共空间,具有环境氛围较为安静等特点,适合群众散步、座谈、游憩、赏景等活动的进行;相对动态型公共空间,具有环境氛围较为热闹的特点,适合群众运动、表演、购物等活动的开展。为引导群众选择合适的场地,开展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笔者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因素合理规划设计这两类空间及其环境氛围。

1、影响夜间群众活动的关键性要素探析

1.1灯光的亮度与色彩以及照明方式的选取

灯光是群众夜间生活的依赖性关键要素,其明暗和疏密效果的差异将对群众夜间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明亮的灯光环境使人倍加感到安全感和公开感,适合群众运动和集会;暗弱的灯光环境更能渲染宁静和不受瞩目的氛围,但在人烟稀少的环境中容易使人害怕,适合座谈和散步聊天的进行。通过调节灯光的亮度和投射方向,能引导人们的视线关注。在色彩的规划设计上,应利用色彩的冷暖色性和动静感特性,规划公共空间的环境色彩氛围。

应从整个城市和单体建筑的职能特性上在色彩和氛围方面进行把控,在灯光序列中把握色彩分区、色彩匹配、兼容性等,与对应的景观元素色彩材质相融合。可结合周围建筑功能与环境的特质,根据所需情绪的渲染需要选择环境色彩,根据建筑各部所选用的材质特性,为不同的公共空间对灯具性能及数量作区别性规划配置并控制照度;结合选取传统的泛光、轮廓、内透和探照式照明以及新式照明技术实现预期照明效果。如居住区,应注意灯光对室内环境的影响,需要提供休闲、舒适的景观照明,创造有文化和生活气息的夜间景观意象。

1.2音乐的选取与音量的控制

心理学的定向反射和探究反射原理告诉我们,一定距离内的各种外在刺激中,声音最能引起人们的注意。音乐的音色、音调起伏、节奏速度等表现手段能起到与人的语言用语音、声调、节奏、语速等表情手段配合语义来表情达意的同样作用。如“喜悦”,这种感情运动呈现跳跃、向上的运动形态,色调比较明朗,运动速度与频率较快,可用较快的速度、跳荡音调的曲目来渲染此环境氛围[1],同时也要注意音量的控制。

1.3视点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视点,是指对人的视觉具有冲击力,能吸引或分散人注意力的一系列景、事物。其涵盖一系列各式各样的景观小品,自然景观,建筑外观,也包括五光十色的宣传广告,琳琅满目的商店商品与装饰等。白天因光照充足,人们能有选择性地关注周边的一切,然则过度花哨的景、事物和人的服饰也会导致人眼花缭乱,注意力分散。夜间,人们更容易受周边眩光、艳色、奇特、闪烁、过亮的景物所影响。景物作为视点,较近距离的闪烁变化、夺目的色彩、奇特的造型都能成为人们某一瞬间的视觉焦点,对人们视觉的冲击和情绪的影响也就越强烈。在营造公共空间时应通过塑造沿途的景观焦点,来营建各式各样的环境气氛,又要规避其他杂乱的景物对人们正常活动的干扰。

1.4植物的栽植与装点效果

夜间,绿色植物因体型庞大,漆黑稠密,会让人产生畏惧感。人们生怕在草丛或树林中会突然窜出只什么动物,甚至抢劫犯威胁到其人身安全,因此很多人敬而远之。经观察分析,植物生长的疏密、高矮及齐乱情况都影响人的主观感受。底层植物高度不至于阻碍人视线;稠密度不至于让人窝藏;生长较规整,有定期修剪痕迹的绿色植物组团,人们普遍不感到明显的畏惧感。加上周边有供人游赏和嬉戏的步行小径和平整的场地,植物景观配以灯光的不同照射方式和使用LeD灯点缀式装饰[2],也能使其较好地成为夜间活动的游玩道具或配景,以及视线焦点。

1.5空间的围合状态与使用定位

城镇的公共空间应该巧妙利用各种设施和管理方式,营造开敞型、半开敞半封闭型空间以引导人们选择合适的场地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活动。可通过构筑物、植物、景观、路障、高差和光照效果等对公共空间进行围合和分割等设计,减少人员流动性和环境可视性,减弱人们活动进程中受到的外界影响,使活动有着较高的安全性、私密性和可控制性。其中光照效果对人在其中的空间感受也有很大影响,不同的照度能让人感觉置身于不同的空间场域之中。高照度易于破坏空间的私密性,提供给朋友聚会交谈或散步,情侣谈恋爱等活动的场地可适当降低照度值。

2、相对静态型和相对动态型公共空间设计要领

2.1相对静态型公共空间的设计要领

夜间城镇相对静态型公共空间的灯光主色调应采用冷色系为主,突出安静、荫凉和舒适的主观感受,主体可采用较为柔弱的灯光效果,主要景观节点可选用各色投射光和装饰灯进行装点。音乐应选取以节奏舒缓的轻音乐或纯音乐为主,音量应适当降低,以营造抒怀、恬静和优雅的环境氛围。视线焦点方面应减少过于闪烁的广告和装饰等动态性视点的出现频率以及范围,可通过拉大其位置距离,构筑遮挡物,过滤和控制其光和色,通过统筹规划周边的景观环境来减弱这些视点的影响。可适当地对绿色植物进行丛植、疏密和高矮搭配栽植,绿光投射或装饰灯缠树的光影效果,并整体考虑周边的游赏设施,以形成闲适、怡人和安全的环境气氛。空间状态的把握应构筑具有围合特性的半封闭型空间为主,力求在视听觉和人行流线上减弱或避免人流,客货车流等对其产生的影响;照度值也可适当降低,以满足一些私密性较高的活动进行。

2.2相对动态型公共空间的设计要领

夜间城镇的相对动态型公共空间的灯光主色调则采用暖色系为主,以提升热闹、温暖和兴奋的环境气氛。装置亮度较高的灯具营造光亮和照度均匀的环境,以满足人们的运动、表演等各种动态性活动的需要。音乐的播放可适当选取节拍轻快,力度感较强,较有激情的流行或摇滚音乐,以提升人们的活动激情和加快动作节拍,音量亦可适当提高,但要注意不要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视线焦点方面可适当将动态性视点布置在周边,在内部摆设具有动态性变化的景观小品,适当对灯光色彩进行交错搭配,提供多样的群众健身活动设施,从而渲染出跃动的气氛,丰富夜间视觉景观环境。可适当减少绿色植物的栽种数量和密度,绿色植物宜种植高大乔木,近地面留出更多的活动空间,或选用有特殊造型的灌木作为装点,以硬质铺地为主,花纹多样的广场砖替代绿色草坪。绿色植物仅作为这类型公共空间的景观构成元素,处于从属地位,从而营造出特色鲜明,视野开阔,活泼热闹的环境氛围。由于人们的锻炼、玩耍等动态性活动不太在意别人的目光或不太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在空间状态的把握上可将其设计为开敞型空间,并适当提高照度,能让人们感受到其作为群众公共活动的一员,分享参与其中活动的热闹和喜悦,同时还需重视人们在进行活动时的交通安全性。

3、结语

规划城镇公共空间应重视群众的夜间使用,通过灯光、音乐、视点、植物与空间状态等设计,引导群众选择合适的空间场地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活动,实现动静分区。从而调和夜间居民生活和群众活动之间的噪声和环境污染等矛盾,有利于活力和谐城镇的营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