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05:43

农村发展现状篇1

当前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很多不足,而农村金融运行效率关系到广大农村经济运行状况,也直接影响带新型城镇化的实现。本文以咸阳市秦都区为例,在对农村金融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提供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金融体系;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金融经历了多次的重大改革,目前逐步形成了由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组成的农村金融体系,金融体制逐步完善,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个严重的症状——城乡金融元,即农村金融单一扭曲的缓慢发展和城市金融现代化的综合高速发展并存。农村金融发展缓慢,对农村经济推动力严重不足,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近年来,咸阳市秦都区在农村金融发展中,以切实改善农村的经济条件为基本出发点,在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资金投入外,金融系统加大了对农村的信贷资金投入,这也是秦都区新农村建设的着手点。本文以咸阳市秦都区为例,在对农村金融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提供几点对策建议。

一、当前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低,涉农资金供给不足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转变,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将农村机构网点撤离,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大幅下降,农村地区基层机构的贷款逐渐萎缩。目前农村金融的供给主要以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为主,以及刚刚成立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为辅,资金的供给难以满足农民和农村经济的需要。另外,这些正规的银行为了避免各种商业风险,手续相对繁琐,要求比较苛刻,很多农民无法从中获得贷款,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民间金融借贷逐渐发展起来,但这种农村民间借贷不受市场政策的调控,具有较大的风险,经常会出现金融诈骗的现象。

2、农村金融产品单一,服务方式落后

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需要农村金融在信贷、结算、委托、信息咨询、投资理财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引导。目前农村金融在产品和服务方式上有了一定的创新,但是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信贷产品除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和少量的农户联保贷款外,其余就是担保抵押贷款,而农民本身能做担保的抵押物十分稀缺,特别是农户在住房、就医、求学等方面的消费性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同时,基于现代金融服务的atm机、商户poS机等基础设施缺乏,农民不能充分享受到农村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成果。

3、民间融资需要进一步规范化

由于正规金融组织无法满足农民及大量涉农企业的需求,导致民间金融大量存在。然而,民间借贷的利率和风险比正规金融机构高,且缺乏必要的监管和规范,高风险使农民面临较高的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隐患。特别是民间融资存贷利率不对称,贷款利率普遍过高。这样,受到高利率的利益驱使,民间融资易演变为非法社会集资。

4、农村金融环境不佳

农村金融环境不好也是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一大问题。因为,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农村金融发展的步伐,好的金融环境能够对农村经济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近年来,秦都区农民的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来讲,法律意识、金融知识仍然欠缺,意识也相对淡薄,在农村没有形成很好的金融服务文化氛围,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导致了信用环境整体的不完善,支农信贷风险增大,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无法保障。

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因此,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金融体系势在必行。

1、营造开放的农村金融市场,进一步增加农村金融供给

当前,农村金融供求仍然失衡。首先,应该统筹农村金融发展规划,在现有的基础上,重点确立乡镇金融服务网点的铺设计划,提高农户贷款覆盖率;其次,营造宽松、开放的农村金融市场,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进入壁垒,激励和促进更多的商业银行、外资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进入农村市场,推动商业银行在县域以下设立机构网点,切实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再次,继续鼓励和扶植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立足县域,承担服务“三农”主力军的作用。

2、积极推进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多样化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第一,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小额信贷、农户联保、惠农卡综合授信等贷款模式,简化审批手续,推广一站式金融服务。第二,逐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信息化、电子化发展,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poS机、信用卡等服务手段,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现代化。第三,积极探索多种担保方式,多层面、多渠道解决农户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例如,通过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农牧饲料等抵押贷款方式。

3、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速较快,在农村金融中的作用不断增强。首先,可以进一步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标准,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微小金融组织,科学设置,合理布局,有序推动;其次,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搭建资本运作平台,引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吸收银行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和实体组织等多种途径拓宽融资渠道;再次,政府应该加大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扶植力度,落实相关的财税优惠政策,尤其是对于小额贷款公司,建议参照农村信用社和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财税优惠政策标准执行。

4、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健康发展

当前应该重点把握好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关,确保其法人治理结构、资本充足率符合相关规定;同时,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健康发展。一方面,规范民间金融的组织形式,在承认民间金融存在基础上,让它们能够以合法的形式存在,并鼓励其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供给;另一方面,对于现有民间金融中的高利贷、地下钱庄、非法合会、非法集资等给予坚决取缔和严厉的打击。总之,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资金量的需求是巨大的。而要长期有效的对新型城镇化提供巨大的资金支持,就需要对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行完善,建立一个长期市场经济环境良好的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1]高辰.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J].对外经贸,2013.03.

[2]廖春萍.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不同发展方向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07.

农村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社会发展;农村现代化;民主;打工潮;认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大国,因此,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农村的现代化。农村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农村的现代化决定着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农村的发展变化对全国现代化进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农村经济的发展脚步

农村的经济大抵都是靠土地,那么山西更不例外。农民最注重的就是土地,因为那是他们的命根子,只有土地才能给他们想要的那种安全感。中国共产党历来把三农问题当作重中之重。过渡时期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三大改造时期农业合作化的政策是积极稳步发展的方针,自愿互利的原则由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十年建设时期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的积极性不高。改革开放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在化时期山西的农村也不例外,土地公有制,吃大锅饭,每个生产队都有队长,大家靠工分度日,地里种的大都是小麦、玉米、棉花这种实用性的农作物,那时候也是保持在一个自给自足的状态。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经济政策的开放,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庄稼地里就不再是吃穿用的物种,种类更多的是面向市场,这也预示着中国农村的经济开始面向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农村经济作物也兴盛起来,由刚开始的一家一户到一片,最后发展成一个地区。在个人所在家乡运城这种现象就已经特别明显了,一个县里各个镇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这个镇专门是油桃基地,那个镇就是葡萄基地,另外一个镇就是西瓜基地,等到季节一到各地的客商就前来收购,发往全国各地。不仅种植的作物种类多了,就连平常的各种耕作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以前地里有草就是锄头锄,现在就直接喷洒专门灭草的农药,省时省力而且见效快。收割小麦以前就是用镰刀一把一把的割,然后用牛拉小平车运回专门的场地晒、碾,最后装进口袋放在家里,现在直接是收割机去地里割,然后放进农用三轮车直接运到面粉厂。还有很多方式的变动,虽然变革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全部机械化了,省时省力见效快是最真实的体现。从这些点点滴滴也说明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进度,从原先的全是人力所为,到现在的全部机械化真是一个不小的飞跃。

二、农村政治参与性与民主性的提高

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农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农村村级各种组织中处于核心地位。这也是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决定着是否能带领农村群众走出一条现代化的农业道路。建国初期的农村,由于群众文化水平低,党员也是寥寥无几,那么选举也就局限在少数在村里有家世的几个家族或一家独大,宗族势力干扰选举甚至胁迫投票,没有任何参与性和民主性可言。选举只是走一个过场,选与不选结果都是一样的,人民群众当然没有兴趣参与。随着国民素质的日益提高,法律意识也逐渐增强,人民群众的国家主人翁意识也日益增强,农村选举也不同往日了。农村选举主要是指村长和支书的选举,只要符合选举条件都可以参与选举。要在选举中获胜,必须赢得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参与竞选的人必须衡量利弊看自己可否胜任重担,如果参加竞选自己当选有多大可能。不可否认,农村选举还有很多问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他们比之以往的进步。冷静对待农村选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加以正确引导,是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途径。农村村委会三年一选。每年确实能选出一些既有能力又能为村里做出不少实事的“能人”

。农村选举现在是村里的一件大事,而非原先几个人的事。在选举的那一天全村倾巢而动,自由的行使自己的选举权,选出自己称心如意的领导者。平等竞争,积极参选是农民政治生活的重大进步。民主制度的建立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真正理解什么是民主并自觉践行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允许他们在真正实践的过程中犯一些错误。农村民主选举才刚刚迈出了第一步,尽管会经历很多非议和挫折,但是只有在我们的耐心摸索中,才能使民主之花更加灿烂。我们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在艰苦的实践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道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

三、农村文化的普及

当代中国农村的农民和以往的农民也大有不同,他们不是从前的那种靠天吃饭,而是走向了靠科技和技术来发家致富。当代中国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强调以人为本,满足农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在本人生活的这个小农村,父辈那一代种的经济作物几乎没有,都是自给自足的谷类作物,而现在这里的主要作物就是面向市场的经济作物,比如桃、苹果、梨等等。他们经常去外地参观,听专家讲课,哪种品种比较适合本地栽种,哪些销量好价格高,农民朋友每天念叨的不是吃饭而是政策和技术。农民由原来的“体力型”转变成了“文化型”和“科技型”,很多农民的文化素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文化不仅体现在种植作物上,还表现在生活饮食和习惯上。他们也不再是只求吃饱睡好,而是更注重养生了,广场舞也是广大村民的最爱!他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城市,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农村经济是农村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农村文化的发展需要的不是小数目的物质投入,无论是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各种学习活动的开展,还是农村教育的投入、文化队伍建设等等,都需要物质投入。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这些文化要素的发展提供基础,而文化发展又为经济的增长增添了动力。在这里,要强调一下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是不断地改善和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本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农村文化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都要共同向着符合农村居民生活需要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农村文化和农村经济都必须以不断地增强农村居民的生活能力、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作为共同的发展方向,两者在发展方向上是一致的。

四、农村的其他现象

农村除了经济、政治、文化上的那些变化之外,还有其余的一些现象也能反应中国社会现代化,比如服饰、饮食、休闲娱乐方式等等,而最大的一个特色现象就是打工潮。打工潮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社会现象,因打工潮产生的流动人口,往返于城市和农村之间,把城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带到农村,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发生巨大改变。改革开放前,城市化进程慢,信息传递慢,人口流动少,改革开放之后剩余劳动力剧增,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又需要劳动力,从而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向了城市。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剧,影响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出现了很多城乡结合部,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文化、政治、价值观都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也有消极的影响,比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犯罪率的提升都需要关注。但是这些都只是暂时的,相信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它们会得到完美的解决。上述是从一些农村变化映射出的中国社会现代化。中国新农村建设会越来越好,中国的社会现代化步伐也会越来越快,推动着人们进一步向小康社会迈进!

【参考文献】

[1]居民生活从贫困向全面小康迈进——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五.财经网,2008.10.31.

[2]王桂新.迁移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科学出版社,2005.

[3]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8.

[4].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9.

[5]李锋传.日本建设新农村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国情国力,2006.4.

农村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19-0297-03

abstractagriculturalinformatization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promotionofmodernagriculturedevelopment,farmers′income,ruralinfrastructureandpublicutilities,farmers′quality,etc.ithasbecomeanimportantconditionforthenewruralconstructionandserviceforthe″threeRuralissues″.inrecentyears,Shanxiprovincefurtherpromotestheagricultureinformationconstruction,theremarkableachievementsin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informationresourcesconstructionandinformationservicesystemconstructionweresummarized,andtheexistingproblemsinthedevelopmentwereanalyzed,ruralagriculturalinformationizationdevelopmentdirectionofShanxiprovincewereputforward.

Keywordsagriculturalinformatization;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informationresources;informationservicesystemconstruction;Shanxiprovince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优化资源配置、改造传统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手段。农业信息化是指借助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及时、准确地将有关农业发展的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现代化、市场化水平[1]。现如今,实现农业信息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具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俨然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与服务”三农”的重要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渗透到社会变革的各方面,其推动了产业分工的深化与结构调整,对传统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形成了挑战。

1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背景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区,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虽使其很难成为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但却孕育了许多特色农产品,是全国知名的小杂粮生产大省,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农经牧加协调发展的特色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在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环境下,山西省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折期。如何使山西省农业信息服务系统高效运行,将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是信息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面临的重要挑战,其必将成为经济增长中的源动力与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与此同时,农村经济逐步面向市场化和知识化,农民、生产经营者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强,获取及时准确全面的农业信息,有助于他们掌握科学的生产方法、改善经营管理、了解市场供需信息和机会、规避市场风险、预防自然灾害、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对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经济效益有直接积极的影响[2]。

2国家“金农工程”在山西省的实施状况

1994年12月,为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提出了建立国家“金农工程”。此工程在“十五”期间开始谋划,“十一五”期间实施一期工程,“十二五”期间实施二期延伸工程。

截至目前,山西省“金农工程”一期已经竣工通过验收,依托此工程,全省初步形成了“一个数据中心和三个应用平台”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基本框架。“一个数据中心”即山西省农业数据中心,“三个平台”即农业电子政务平台、农业信息服务平台(“12316”信息服务平台)和农业应急视频指挥平台,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作为延伸的二期工程建立了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全省农业应急指挥平台,启动全省农业云计算中心建设,建立共享化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网络化信息服务支持系统,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

3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依托“金农工程”,山西省目前农业信息化基设础施建设卓有成效。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5年末,山西省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移动电话201.24部,其中接入互联网的80.39部,分别比上年增加10.35部和11.92部;拥有计算机31.8台,其中接入互联网的22.66台,分别比上年增加5.76台和4.17台。但不难看出,鉴于使用门槛低的原因,手机在农村的普及率高于计算机,农村网民对网络科技信息使用相对较浅,这与农村网民学历整体偏低有着密切联系。

4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资源现状

4.1涉农网站

农业信息网站被称作整个农业信息网络中间的“节点”,也是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目前,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建设有农业政务网、特色农业网、农产品电子商务网。除了省农业厅这样的官方网站外,山西省农业科研部门、高校以及不同涉农行业都根据自身行业特点,相继加入到网站建设中来,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既有综合性的晋农网,还有山西养殖、山西种业等特色专业网站。科研部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山西农业科技信息网,其面向全省提供农业资讯、成果技术、专家咨询等服务,并且打造了网上服务平台,同时实现了与国内各农业网站的联网,成为省内农业信息化网站建设的代表。2015年8月,山西省首家大型涉农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农芯乐”商城在太原上线,这是山西省特色专业的农业营销网,该商城以产地直供为主题,为全省11个地市开设网上主题展馆,展销各地特色农产品,将山西省最具代表的地方特产推向全国。

4.2农业热线、短信

鉴于山西省农村手机普及率偏高,农业科技部门联合电信运营企业,在全省开通“12316”助农服务热线、“1259010”农科热线、“12582”农信通、“12396”科技服务热线,为农民提供养殖、种植、市场、农科、劳务等信息。省气象局开设覆盖全省的声讯服务平台与气象信息电话答讯系统,为致富信息的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3]。

4.3农业广播电视

鉴于山西省农民整体文化教育水平偏低,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在农村并未大面积普及。传统信息传播手段的广播、电视在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传播渠道中依旧占据重要地位(占据传播渠道的35%)。山西新闻联播面向全市农民传播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市场经济信息和政策法规信息。最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0月,作为山西省唯一的省级对农广播,山西农村广播Fm(调频)100.9开播启动,播出覆盖全省11个地市,全天节目播出24h,在太原、晋中的大部、吕梁、阳泉、忻州的部分地区实现了双频覆盖。山西农村广播立足于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为城乡听众提供农产品信息、科技知识、经济法律资讯、政策解释等节目,同时提供文艺节目,旨在以大众的视角体察“三农”,以农民的视角观察社会,以新闻性、权威性、服务性和娱乐性作为节目的根基,努力打造在山西、华北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农村广播频率形象。

4.4农业信息化装备

作为“十二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现代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促进传统农业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信息化装备是指在农业生产、管理、销售等过程中使用的信息化设施、设备与软件系统,如农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温室、智能养殖、自动化排灌)、农业GiS、质量控制与追溯系统、电子交易系统等。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山西省逐步开展了在农业领域的试点应用。目前,物联网技术已在山西省大田农业、设施农业、果园生产管理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实现了联通生产、储运、加工、销售的全过程追溯。

4.5农家书屋的建设

山西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局限,大部分地区发展比较封闭落后,为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实际问题,山西省从2007年试点建设农家书屋。据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显示,山西的农家书屋信息填报使用率全国第一。“农家书屋”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榆次从2004年开始试点建立农村图书流动点,构建一种新的图书馆基层服务网络模式:县级图书馆直接服务于乡村的图书流动点,直接管理农家书屋的图书,解决农家书屋的流动问题。晋城市积极探索农家书屋建设管理途径,每个书屋严格按照市县财政资金4∶3∶5进行足额配套,建立一季一检查的监督机制。目前,《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纲要(2014―2020年)》制订的2016年行动计划指出,将启动实施农村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工程。

4.6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要特别重视大力发展对农业信息服务人才信息技术培训,努力为农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建设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新绛县是山西省蔬菜生产大县,已有乡级专职管理员和信息员24名,通过农业部认证的农村信息员达到150人,另有1000余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和遍及全县10个乡镇180个村庄400农户的服务网,构成了县、乡、村、户四级信息网络体系,有效解决了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4]。

5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5.1山西省农牧信息中心

山西省农牧信息中心是省农业厅下属职能部门,负责农业信息化规划及实施全省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推广应用农业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分析、预测、农业信息,为山西省农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目前它承担着全省农业“三电一合”和“12306”“三农”热线建设工作,负责全省“金农工程”的网络推广与技术支持,承担农业厅办公室自动化系统技术服务工作。

5.2各级信息服务中心和信息服务站

目前,山西省11个市都建有市、县(市、区)信息级职能部门,主要职能包括农业信息、建设与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加工处理信息、推广信息技术、信息咨询、决策支持等。90%经济发达地区乡村建有乡镇信息综合服务站。截至2012年,全省有信息员2.923万人,行政村覆盖率为100%。全省所有建制村确保至少有1种手段可及时将涉农综合信息传递给每一户农户,实现“多站合一、一站多用”“多网合一、一网多用”“多员合一、一员多用”,切实形成推进现代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有917个乡镇建成综合信息工作站,有1万个行政村建成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

5.3其他涉农信息机构

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移动为建立起政府、企业与农民共建共享、市场运作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运营机制,搭建了全国最大的“我爱我村”农村信息商务平台。以省、市、乡、县、村五级架构为基本框架,覆盖山西省全部行政网络门户,设定了信息员渠道、中介机构信息渠道、10086呼叫渠道、地方政府渠道、农村经纪人渠道。开设了直接服务农民的农村供求信息、价格行情、远程教育等栏目[5]。

6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村网民规模小,农民家庭电脑拥有率较低,整体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虽然省内涉农网站已经初步形成一定规模体系,但在农业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基层乡镇农业网站并未普及;不少农业网站普遍存在缺乏实效性、信息更新缓慢的问题。农业热线、短息服务虽然很受农民欢迎,但现有用户规模并不大,其缺乏服务推广度,内容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信息化装备的发展在山西省尚属于试点、示范阶段,由于设备集成体系的成熟度与农民自身的驾驭能力的局限性,大面积推广的难度很大。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中,部分书屋存在重建轻管,缺乏实用信息资源,借阅率低的问题。省内基层农业信息员队伍非常不稳定且分布不均,高层信息人才紧缺。总体来看,由于目前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技术和管理等局限,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不足,不同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资源服务平台内容难以实现共享,重复建设且依旧缺乏优质农业信息资源。政府部门与科研院所、电信运营商等共同参与的建设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健全率与服务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全省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整体目前缺乏区域协调性发展,经济发达地区90%以上的乡镇村建立了信息服务站,而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仅为40%[6-8]。

7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

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山西省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农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省各级政府部门与各类社会机构共同努力。建议今后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需要继续推进的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政府部门需提高认识,发挥主导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和电信运营商加强合作,继续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现有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装备;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惠农补贴措施促进农民购买电脑等信息化终端,提高其普及率,电信运营商也可针对农村用户给予一定的扶持,如降低上网等信息服务的成本。同时,政府部门和各类社会机构应加强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覆盖与利用。二是农业信息化装备的发展在山西省尚属于试点阶段,还未能较好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需要,应大力发展智能农业、精准农业,加强远程视频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和农业物联网建设。同时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农产品营销的信息化进程。这首先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教育和信息技能培训,加快对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提高山西省农民对信息化利用的素养。三是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意识,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其对农业信息服务的真实迫切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和改进农村信息供给服务。结合农民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传统与新型的农业信息平台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服务。不断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探索长效服务机制。政府应当根据山西省信息化发展目标与任务,出台相应扶持政策与资金投入,加强组织协调,同时鼓励各级涉农机构积极投入农业信息服务,形成政府主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的多元化信息服务新格局。

8参考文献

[1]杨宏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维审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282.

[2]黄晓斌.农村实用信息的收集与利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97.

[3]蔺建霞.山西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4(6):54.

[4]郭恩臣.山西省农业信息化问题初探[J].山西农经,2006(2):62.

[5]李亮道.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88.

[6]阮怀军,封文杰,唐研,等.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农业科学,2014(20):4117-4127.

农村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状东小河村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13日在北京顺利结束,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在充分肯定党的十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后,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根据党的十精神,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会提升到新的高度。东小河村作为德州的中东部较为典型的贫困地区之一,研究它的现状,对于中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的未来改革有着值得深思和探索的方面,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东小河村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

东小河村位于德州市武城县中东部,属黄河冲击平原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地面积500亩,人口约500人。近年来,武城镇党委、政府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安排和要求,紧紧围绕“工作高标准,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的工作要求,以“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社会和谐”为目标,农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作为以传统农业耕作模式为主的东小河村来说,靠地吃饭的模式仍然制约着东小河村经济的发展。

1、农业生产

作为传统的农村代表,农业一直以来都在东小河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耕地分散,再加上农民对大型耕地机器购买力不足,粗放式的农业生产仍然制约着本村农业生产。农业作物包括小麦、玉米,这类农业作物的种植相对经济作物而言节省劳力,但近几年由于种子、化肥价格上升,小麦和玉米生产量过度依赖于化肥量的使用,导致农民生产成本过大。长期以来,这类作物在东小河村作物产量中仅占一小部分,主要经济作物为棉花,近几年由于棉花价格的上涨,给村民带了了收益,其种植呈扩大趋势,逐步代替了以往果园为主的经济作物生产模式,十年前村庄里百亩果园现已被砍伐殆尽,仅存数十亩果园。目前一户一地的生产单位加之土地不集中,大型机械无法代替人工劳作,尤其是经济作物强调精耕细作,棉花的种植耗费了大量的劳动力。目前由于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很多家庭不得不在棉花收获期雇佣外村劳动力,从而加大了棉花生产的成本,农民收入实际上提升不大。

2、养殖业

要谈到东小河村目前经济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到东小河村养殖业的发展,全村近四分之一的人口为回族。在很长的时间内,回族人主要依靠养殖牛和羊来争创收入,养殖方式仍然采用传统的家庭养殖模式,每家每户平均圈养两头牛、四只羊,在牛和羊成熟期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屠宰,然后到附近村庄售卖。这也成为东小河村的特色,村庄上靠近路边有很多回族特色的饭馆,牛羊都是现宰现卖,周边的村庄乃至附近县市的很多顾客不远千里跑过来尝鲜。目前街道两边兴起了大大小小的饭馆酒店,政府对少数民族税收政策的倾斜也给东小河村饭庄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3、工业生产

如前所讲,东小河村作为传统农村的代表,仍处于传统经济发展的固化模式阶段,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12年,村里出现了假发加工、电子加工、服装加工等小型的家庭作坊,人数在20到30人之间,之所以不能称作企业,是因为这些家庭作坊存在季节性强、人员流动大、生产不固定等因素。即便如此,这种小型的家庭作坊仍然解决了小部分闲置农村妇女的收入问题。在进行访谈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虽然在这种家庭作坊工作,工资和安全没有保障,很多留守的老人和妇女仍然希望在农闲季节到作坊工作,很多本村及周边的村民也前来报名。他们认为一个小时4元的工资虽然低,一天下来就能保证一周的消费,补贴家用,而且不耽误种地。这可以反映出东小河村及周边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只是招商引资的空白导致很多留守的妇女闲置在家。

二、在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东小河村发生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缓解了以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还需要完善

2005年12月德州市武城县被列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县,2010年8月被省卫生厅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方式改革省级试点县。目前小河庄村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上,90%已参保,对于五保老人、特困户实行村集体帮助交纳参合基金,由于村集体经济较差,缴纳费用仍然采取每户每年自费缴纳80元,主要特点是大病统筹,对于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参合患者政府会给予70%的报销政策,非定点单位且入院有转院或急诊手续的参合患者,政府给予40%的报销政策,没有任何手续的参合患者给予10%报销政策。总体来说,大病统筹、住院补偿发挥了比较明显的作用。据本村居民表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确实给农民带来了大实惠,以往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得以缓解。

东小河村卫生室承担周边几个村的医疗任务,位置比较重要。但截至目前,卫生室仅有超声检测设备、常规化检测仪等比较简单的医疗器械,缺乏完整的消毒器材和其他检验化验设备,更别说手术室的各种配套设施了。笔者采访时,病房的被褥早已泛黄,破旧不堪,定期消毒更是很难做到。另外,在人员配置方面,从医人员的学历大部分都是中专,甚至有个别的医生没有学历,只是靠着多年的经验行医,尽管如此,因为这里可以报销,到这里看病的村民依旧络绎不绝。由于属于“新农合”报销范畴的药品目前仅有200多种,而且有的药品并不是所有镇卫生院、一体化卫生所都有,农民在购买药品时选择的余地较少。一般的“小病”比如发烧感冒开的药报销幅度极为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延误村民病情。

2、社会保障事业有了发展,但教育和文化建设需要加强

与周边的村庄相比,东小河村村民在2006年就喝上了自来水,结束了每天推车排队去井边打水的时代。目前村庄修建了水塔,方便了村民用水。为方便村民通讯,村里修建了一座移动通信塔。在政府的补助下全村街道基本实现了硬化。除此之外,对于村里60岁及以上的老人,村集体每月补助60元养老金。为鼓励本村学生求学,村委会给每名考入大学的家庭500元奖励。

目前急需解决的公益建设应该是教育问题,村内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处于空白阶段,这也是周边村落共同存在的问题,本村的适龄儿童需要乘坐距离较远的外村班车上学,由于缺少对于校车的监管,校车接送人员是否具有承载资质,校车是否安全都有待考证,这也产生极大的安全隐患。其次,东小河村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村容村貌还是十几年前的老样子,村民的文化生活比较匮乏,文艺汇演很少到村子。

3、政府的惠民政策帮助了农民创收,但一些问题仍需解决

农业方面,因为农民种植小麦成本的扩大,山东省财政部补贴农民种植小麦的惠民政策也切实使东小河村民感受到共产党的温暖。据了解,农民领取的粮食补贴资金主要包括小麦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两部分,其中小麦直补标准为14元/亩,农资综合补贴则根据当年农资价格增幅来确定,2013年农资综合补贴标准为111元/亩,合计补贴资金为125元/亩。随着国家对粮食生产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东小河农民种粮热情会愈发高涨。

目前需要解决的就是耕地不集中的问题,东小河村人均耕地面积1亩,而且分布散乱,在收割季节里,大部分土地不能借助于大型收割机,仍然需要人力操作。由于目前小河庄青壮年大多数在城里务工,每年秋收季节都要请假回家帮忙,耽误了在城里赚钱的时间,人力资源的紧缺,也增加了农民种地的负担。

三、促进东小河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东小河村村民的生活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没有很好地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距离建设小康村还有很长的奋斗路程。根据目前东小河的发展现状,笔者提出了对策建议。

1、积极招商引资,兴建厂房,充分利用本村及周边富余的劳动力

要想达到小康村,实现共同富余,集体经济必须搞好,把集体经济做好了,集体经济组织才有财力为村民做好公益事业,才能拥有运转的自由资金。笔者认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最好途径就是积极地招商引资,帮助并鼓励城市工厂、企业来本村办分厂,充分利用好本村及周边富余的劳动力。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模式是今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向。随着党的十精神的逐步渗透,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的时机也将成熟,东小河村需要把握时机,全力推进村集体的工业发展。另外,东小河村身处洼地,地势平坦,临近东临105国道,南靠青银高速,应该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和交通资源吸引商家来投资,加大力度动员武城县投资兴业的老板来此办厂,积极营造出诚信健康的招商环境。

2、进一步鼓励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共同致富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针对东小河村人均耕地面积少且分散不集中的现状,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有利于耕地的集中管理,借助于大型农业机械减轻村民的秋收负担。据了解,东小河村村民并不十分了解专业合作社,很多人担心加入合作社后,自己的农具和运输工具没有用武之地。这就需要村委会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力度,给农民讲解加入农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帮助农民注册加入专业合作社,同时对于农民关心的农具器材问题出台相应的弥补政策,积极引导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

3、引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优秀人才,进行管理创新

东小河村民风淳厚,几十年来一直进行着以户为单位的土地承包式的农业生产,过着温饱有余的生活,造成思想上过于保守,实践上缺乏开拓精神。因此,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推进管理队伍的优化和创新就变得尤为重要。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农村管理人才的优化创造了条件,村委会的组织人选应该招贤纳士,适当放开村干部的当选条件,对于有志于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在农村服务一定年限后可以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让他们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之中。此外,政府还可以给予适当奖励,鼓励高学历人才、退休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回家乡参与村集体的改革建设,或当顾问,或参与管理,从而为东小河村的发展拓宽路子。

4、完善村委会职能,让村民更加民主地管理村集体活动

村委会作为基层群众的自治组织,应该倾听村民的心声,保证村民的利益,带领大家干事创业,共同富裕。这就要求村委会在坚持党的领导前提下,注重制定符合本村实际情况的管理规章制度,指导各项工作的具体执行,同时要注意强化村民委员会的作用,民主制定、民主决策,对于涉及村集体发展的各项发展任务提前召开会议,充分酝酿,集思广益。财务方面要做到公开化,使村民了解财务收支情况,提高财务收支的透明度。

(注: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探索”(SDYC13030)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总书记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十八次代表大会作的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Z].2012.

[2]三联阅读:关于党的十三中全会全文[Z].

农村发展现状篇5

一、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所谓的区域发展指的是,基于地域经济发展的理念基础上,通过将影响地域经济发展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协调起来,而产生了综合体,它不仅仅是项地理概念,同时还能真实反映区域发展的现状。当前,我国大力建设农村,通过发展农村区域经济,能够显著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域辽阔。农村的发展问题,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国民素质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农村人口众多,农村经济条件有所改善,则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都会有所上升,农村人口素质有所提升,则整个国民素质一定会大幅度提升。

(二)发展农村,搞好农村经济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让农民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才能够让全体公民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才能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的人口占据了世界人口的20%左右,然而耕地面积却占据了世界总耕地面积的8%,这当中巨大的悬殊,已经成为压在每个中国人心上一颗沉甸甸的石头[2]。当前,我国整个社会的粮食需求,已经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大多的粮食都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才能保证全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因而,加快农村发展,能够缓解我国的粮食危机,保证粮食安全。

(四)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让广大农民能够安居乐业,这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分析

当前,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而国家也高度重视农村发展问题,然而农村区域发展存在着相关问题:

(一)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是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地域辽阔,资源条件有着千差万别,加上相关政策的限制,当前我国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为,东部沿海区域发展的速度快,而内陆农村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3]。

(二)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各异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有着该区域的特征,加上本土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等要素的影响,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特征,都是不相同的。例如,有的农村地域属于传统经济发展型,有些地域属于现代经济发展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也有着自身鲜明的特征,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要注重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解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

(三)人口素质限制、资金投入力度受限制

当前,农村地区的整体人口素质有待提升,农民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较为欠乏,也无法及时的掌握相应的农业科技,这不利于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另外,当前国家对农村区域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这为整个“新农村建设”工作带来了一定困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区域发展。

(四)环境问题也较为突出

在发展农村区域经济的时候,要注重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避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造成严重的生态污染、破坏问题,这不仅对影响整个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还会影响农村地区农民的生活质量,总体而言,这不利于整个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针对农村区域发展现状的解决对策

针对当前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问题,结合实际工作特点。本文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来解决农村区域发展现状问题:

(一)国家加大财政的扶持力度

“新农村建设”是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国家要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积极为农村区域的发展,完善相关的基础设置建设。例如,公路桥梁建设、水利建设、电力建设等,为发展农村经济,奠定良好发展的基础。同时,国家要注重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吸引城市投资,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各乡镇企业,要注重在政策、税收等方面,积极推行必要的政策,为整个农村区域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并注重加大农村区域经济建设任务,提高农民的收入,让农民有资金、有精力购买先进的生产工具,加快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

(二)始终坚持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策略

在国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的同时,要始终坚持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带动整个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切实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的收入,让农民能够安居乐业[3]。在实际工作中,政府部门可以首先在农村区域设置城中村、设置城乡结合部等试点,利用城市极为先进的经济条件,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于一些原本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可以先发展部分单位,然后利用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方式,促进整个农村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相关部门还利用将散居迁居到乡镇或者经济发展形势较好的地方,逐一推进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不断提高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加大技术扶贫

我国的农村地区,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特征,基于这种特点,政府部门在开展农村建设工作时,要注重加大技术扶贫力度,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已经具备的产业机构,例如农、林、牧、渔等产业进行合理安排,确保整个产业结构得到较大程度上的优化。比如,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将原有的畜牧业,细化为养牛业、养猪业、家禽饲养业等,同时对于家禽饲养业,可以将其分为家禽、农副产品等产业。通过将产业结构细化,结合当地的农业特色,以促进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除此之外,国家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注重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养的提升,注重积极在乡镇上发展职业教育,利用上夜校、职业教育等措施,向农村地区传授农业科技文化知识,让农民切实掌握相应的农业技术,进而土壤农民将各项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4];另外,政府部门还要加强对科研单位的支持,注重聘请高技能的人才走入农村,开展农业生产工作,将先进的技术设备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带动农民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让农民掌握先进的科技,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发展现状篇6

一、农村保险现状分析

这几年,在自然灾害事故发生频繁的情况下,国家开始对农村保险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且,大部分地区都积极地开展了农村保险工作,然而现状下我国农村保险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农民投保意识较为薄弱

由于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导致对现代保险业认识不足,从而使农村保险工作的开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阻碍。与此同时,由于不能很好地针对农村宣传保险产品,或者对农民宣传了保险产品,但是由于农村认识不足,在高额保险费超过农民承受的能力范围时,便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村失去投保的兴趣。

(二)政府在政策方面支持力度不足

由于我国保险业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还显得不具完善性,这便导致农村保险市场在运转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保障依据,进一步导致农村保险业没有可靠的法制环境作保护。与此同时,由于政府在政策支持方面显得不够充足,频繁出现补贴的险种数量不足、覆盖面不具广泛性等问题,显然这些问题的出现均不利于农村保险的发展。除此之外,由于农村保险金融监管较为落后,常常出现保险市场监管力度不足的情况,并且有些保险机构存在“重投保、轻理赔”的现象,这样便使农民对投保失去了积极性。

(三)农村保险产品方面的问题

在农村保险产品方面,主要受到有效需求与供给不足双重限制。在农村保险市场上,对农村保险产品的需求是非常大的,然而由于农村收入普遍较低,低收入便导致很难承担起高保费,像家禽养殖与农作物种植等类型的风险普遍较高,同时这些类型的保险费也较高,进一步便造成了农村对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另外,在保险市场期望值过高,而农民方面出现投保不足的情况,便会让保险企业有强烈的风险意识,比如担心风险大,收益与赔偿严重失衡,显然出现这类问题还会进一步引发保险企业与农村双方之间的矛盾。

二、加强农村保险发展的有效对策探究

结合上述分析,认清了现状下我国农村保险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便需要采取有效对策,这样才能够使我国农村保险业快速地发展起来。具体强化对策如下:

(一)构建完善的农村保险法律法规

农村保险事业要想获得长期有效的发展,构建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完善的《保险法》,但是在该项宪法中有关农村保险业的条例不足,因此便需要在《保险法》的基础上制定与农村保险业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此同时,政府方面还需要对农村保险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比如保证补贴险种数量的充足、发挥保险市场监管职能作用,避免“重投保、轻理赔”的现象,进一步提高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二)对农村保险业大力宣传,同时提高农村投保意识

对于农村保险业来说,要想有效发展,还需要有成熟的保险人与理性的投保人作为前提条件。在农村保险工作中,投保对象是农民,但是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在保险意识以及相关知识方面严重不足,因此保险企业便需要针对这一问题,对农民进行知识教育,同时开展积极有效的活动,使农民参与投保的意识增强。对农村保险业大力宣传,让农民从根本上转变思想,从而使农民能够成熟、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业。

(三)优化保险产品,提升保险服务质量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对保险产品进行优化是非常重要的。优化保险产品,才能够使其风险得到有效降低,同时吸引投保人的注意,从而加大产品的投保率。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户,提供不同的保险产品,这样才能够保证双方之间保持均衡性,降低在赔偿方面产生的矛盾。另外,保险公司需要注重对农村保险营销人才进行培养,通过知识、业务培训,提供保险营销业务员的业务能力,诚实守信,为投保人提供最优质的保险服务,从而赢得投保人的充分信任,进一步为保险企业的发展提供良机。

农村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现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9【文献标识码】a【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29.198

1概述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1.1缺少家庭对教育的重视度

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然而当前由于受传统思想理念的影响,大部分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重视度偏低,有些家长则是因为教育水平受限而对孩子的教育感到无能为力,致使孩子的教育处于不管不问、放任的状态。近年来,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农村中的留守儿童数量也逾来逾多,严重影响着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现实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家长们的思想观念相对比较陈旧,以至于学生家庭辅导缺失。对于农村家庭而言,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家庭普遍存在着教育空白现象,加之他们的思想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存在着纵容子女、偏袒孩子的现象;或者,对于孩子们的学习并不关心、不加过问,家庭教育简单粗暴;更有极端的家庭,一旦出现问题,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打骂批评。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农村家长迫于生计而进城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增加,隔代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对于孩子的爷爷奶奶而言,他们或者没有文化,自己没有上过学,或者年级太大,无力辅导孩子,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教育。

1.2缺少较强的师资队伍

在我国传统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已经呈现出老龄化、低学历的趋势,师资力量薄弱,缺少年轻教师,师资结构缺乏合理性。当前我国农村小学中的大部分教师,虽然参加了不少的培训,但是培训效果并不理想。教师大多借助自己的经验,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不具备创新以及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小学中存在大量的兼职教师,或者一名教师任教好几门课程,从根本上影响了教育的质量。据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广大农村地区的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存在着严重流失的现象,同时这也是当前农村地区小学教育教学的最大痛点。从时间来看,虽然多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教师人才,但是却留不住,后者总是想方设法去那些条件好、福利优的学校。相比较办学条件好与条件差的小学校,教师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对于那些地理位置偏僻以及发展条件相对较差的小学校,师资力量紧缺,教师素质有待整体提升。此外,由于教师分布缺乏科学合理性,因此导致学校间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存在较大的差异。

1.3严重缺少教育经费

我国农村小学教学中存在问题是教育的软件硬件都较落后,需要大量的教育资金支持,才能彻底改变落后的现状。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小学中由于缺少教育经费,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学的健康稳定发展。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于小学教育资源的根本,存在城乡分配失调的现象。

二是,我国的教育资金投入力度不够,虽然我国的教育投入资金每年都呈递增趋势,但是相比于发达国家,其投入力度远远不够,这也使得我国农村教学现状无法在短时间内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2关于提升农村小学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2.1有效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不断充实教育硬件设施

一是,相关政府部门应提高对农村小学教育的重视度,真正意识到当前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二是,政府部门应深入农村进行实地了解与考察,做到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具体解决,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小学设施及师资力量落后的现状。

三是,相关部门应制订科学有效的计划,对小学校舍实行统一改造,不断充实学校的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确保农村小学能有条不紊地发展。

四是,从政府到具体学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资金管理机制,确保教育资金能得到合理的运用,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资金的利用率。同时,还要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2.2加强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较强的师资队伍

农村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电视节目;农村电视;传媒;现状;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2-0000-02

当前农村电视节目处于发展中的弱势地位,农村电视节目制作中,不仅要涉及养殖、种植等科技节目,同时也应结合国家农村发展战略,引导农民走城镇化道路,改变农村电视节目制作理念,调整农村电视节目内容。现实中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如制作农村电视节目意义不明确,无法有效促进农村经济交流,同时在引导农村消费以及农村舆论方面,也未能给农民提供合理的城乡经济文化交流平台,故此,应该创新发展农村电视节目,改革农村电视节目现状。

一、农村电视节目现状

(一)专业度低

我国当前在农村电视节目编制中,电视台在农村电视节目中的投入不多,不仅农村电视节目播出频率低,同时播出时间也较短,多为20分钟,最长也不会超过30分钟(含广告)。不重视农村电视节目传播[1]。同样在农村电视节目中,也没有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在研究大众传媒与社会关系方面,农村电视节目往往忽视这一点,故此,导致农村电视节目的专业度大大降低,不仅无法吸引观众,也会降低农村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二)忽视农村电视节目重要性

在当前我国电视节目中,农村电视节目倍受冷落,往往被人忽视,不仅农村电视节目的编排设置无法满足农村受众群的需求,同时也不能为发展新型农村给出正确的指导,降低农民观看热情。农村电视节目中,在上情下达中,不能有效实现,如在农村改革、城乡交流以及农业管理、养殖业等方面的节目,并不能有效的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推广农业先进技术,不关心农民对节目反馈的意见。

(三)缺乏多元化发展

在我国农村电视节目编排中,仅仅是教育类的农业技术指导,缺乏娱乐精神,农民对电视节目的关注度不高,不贴近生活,农民不会选择在固定时间观看农村电视节目,反而会选择娱乐节目、情感节目以及电视剧进行观看,并不会多在意农村电视节目;未根据农村受众分层,细化农村电视节目,降低节目受众分布范围[2]。农村电视节目中,在内容讲解、播报方式等方面,不重视包装农村电视节目表现艺术形式呆板,电视画面效果较低,不能有效发展农村电视节目。

二、创新农村电视节目的意义

在我国农村电视节目中,创新发展农村电视节目,不仅可以使农村受众群体通过电视节目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动态,同时也可以打通农村地区信息闭塞的问题,宣传推广我国新型农业科技,提高农民政治素养。还有就是,创新农村电视节目,接受农村受众群体心声,使农村电视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在娱乐轻松的氛围内为大家介绍农业知识,宣传推广农业新技术,并以切记农民生活习惯的方式,从精神层次上,提升农村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平。农村电视节目创新,可以通过舆论导向,沟通社会对“三农”的重视,同时在电视节目中也可以利用版面以及不同时段的方式,为农民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服务,创新农村电视节目形式,打造农村电视节目品牌[3]。农村电视节目创新,能够针对当前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围绕农村实际问题,开展新闻、服务、娱乐、科教等多种形式组合的农村电视节目形式,为农民提供农业发展信息。

三、发展农村电视节目需注意的问题

(一)节目受众问题

在农村电视节目制作中,应该认识到其节目的受众群体有哪些,多集中表现在农业劳动阶级、农民工阶层、雇工阶层、农民知识阶层、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以及乡镇企业管理等多个角度,故此在农村电视节目编排中,应该可以根据他们对节目的需求[4],提升农村电视节目发展步伐。

对于农村电视节目编辑中,应在纪实性、专一性、持续性的特点技术上,电视节目编辑人员可以根据真实环境,根据社会发展内容,反映现实情况,形象地报道客观对象,产生共鸣。并且在农村电视节目中,还应该对编辑对象的背景以及发展过程进行详细解说,为观众揭示深刻内容。

(三)丰富节目内容

在农村电视节目中,不应该只是播报新闻知识内容,还应该引入娱乐、学习、实践有关的电视节目,不仅能够吸引农民的观看兴趣,还可以拓展节目受众群,使农村电视节目可以有更好的发展。

四、创新发展农村电视节目的对策

(一)传承农村文化

做好农村电视节目素材、画面、稿件的工作,对于热点事件以及人物,做出系统评论,提升农村电视新闻的专业度;同时,还应该整合农村电视节目创作中的自身资源,从多角度多方位去发展农村电视节目。在农村电视节目制作中,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可以引入专题类节目:“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特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以农民创作和生产为主体,以农村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发展传统手工艺生产、乡村旅游等产业,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文化发展文化富民,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加快对农村文化的传承,使社会各界重视农村发展,强化农村电视节目,积极推进农村地区现代化,发展特色农业,使农业种植与旅游相结合,发展第三产业链,有效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受益。

农村发展现状篇9

一、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农村供电公益性、基础性意义非常深远,且直接支撑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一直以来,由于电力体制的特殊性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制约,农村供电企业计划性、垄断性特征非常突出。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和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供电市场逐渐转向“买方市场”,供电企业面临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况且,随着农村电网改造、农网现代化以及农网补充等工程的不断投入,农村供电企业现代化水平同样在不断提升。从这方面而言,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创新自我发展,既能够确保农村供电发展的现实需求,也能够确保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屹立于不败之地。

二、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人才结构发展失衡现象非常严重

农村供电企业整体资产和人员结构大都由乡镇电管站演变而来,直接导致人才结构粗放型特点非常明显。以笔者工作单位为例,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仅仅占据到总人数的7.8%,大专毕业生则占据到总人数的19.2%,大量的初高中毕业生不仅仅制约着供电企业的长期发展,更使得企业效率长期徘徊不前。

2.农村供电企业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

近些年来,在经过农网改造、农网现代化后,农村供电企业已经获得初步发展,但整体电网结构基础薄弱,供电半径偏小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况且,大部分农村供电企业地处山区,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导致大面积停电现象时有发生,最终产生设备使用率低、资金投入大、企业利润回报低等,直接影响农村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3.农村供电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受地域经济因素的制约,加之供电企业公益性特征,导致农村供电企业无法象其它市场经济主体一样,单纯以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的,这就直接束缚了农村供电企业管理的自我创新发展。例如,部分农村较为偏远,用户分散,用电量小,毫无效益可言,但仍然需要投入巨额维护费用。

4.农村供电企业服务成本逐渐增加

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尽管供电企业已经完全市场化,但由于农村供电的社会性和公益性,仍然不免收到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甚至会要求为招商引资提供免费用电。除此之外,行政部门对农村供电企业监管力度越来越大,服务投诉事件时有发生,一方面直接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增加供电企业的服务成本。

三、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创新对策

1.建立新型完善管理创新体制

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创新应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将管理创新活动纳入到企业工作议程中,从供电企业的发展实际需求着手,明确管理创新目标、理念和规划,积极与政府部门及农村沟通,已形成全社会重视供电,支持农村供电的新兴发展格局。当前,农村供电企业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农村电价体制改革,已形成自我完善,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除此之外,还应该切实加强农村供电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开源节流,增强企业筹资能力,强化农村电网建设,为提供优质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2.完善供电管理服务创新体系

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创新必须坚持以提升服务创新为核心,只有如此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不败质地。在这一前提下,农村供电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特点,积极探索电力营销管理发展现状和创新方法策略,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坚持以需求为目标,既考虑到客户的短期目标,又将客户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相互结合。针对不同用户,供电企业可以实施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需求,并利用阶梯价等相关经济手段指导用户科学用电、节约用电,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做出贡献。具体到农村智能电网建设层面,供电企业应该不断更新自我设备,加强电力体制改革,合理分配电量流向,提升电网负荷率,提高电力影响管理科技含量,提升企业服务整体水平。

3.建设新型供电企业文化体系

农村供电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性质、基本定位和具体使命,结合农村供电用电的实际情况,从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和治企方略层面,打造属于自身特点,又兼具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改变过去传统企业文化的单一内容。农村供电企业文化建设应该让所有员工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基本理念,创新企业文化意识,已形成良好的工作精神、工作姿态和工作理念,充分展现出新时期农村供电企业的管理创新文化。

4.实施电网规划与建设创新

根据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求,供电企业应该认真规划,长期建设,认真测算农村实际用电情况,完善农网规划,将农村电话规划建设创新计划纳入到基层政府建设整体规划中,努力实现电网建设创新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同步推进,和谐发展。农村供电企业还应该不断正确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提升农村电网创新建设审批效率,统一辖区内部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从法律层面、政策层面两个角度争取供电企业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赖佳栋.电网企业管理创新之探索[J].管理世界,2007,(1).

[2]董海波.地方供电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广东科技,2009,(24).

农村发展现状篇1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给教育领域提出了更高、更为严格的要求,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强盛兴衰有着决定性作用。科教兴国战略已经是我国教育长期的口号和长远的目标。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实力还不雄厚,这必然会影响教育的发展。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农村人口的比例大也会对教育的快速发展有一定的制约。因此农村教育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现行农村教育的现状可以说是喜忧参半。我国现行农村教育有很多积极的因素正激励着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

1、调查概述

1.1、调查目的

农村基础教育在新农村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次走基层调研的目的在于实地了解当前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其中的问题找到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

1.2、调查对象:4所乡级中心学校、6所村级学校。

1.3、调查方法:在本次的调查活动中,通过实地观察法、文献法、和访谈法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

①实地观察法:利用假期时间分别对10所学校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了解,在观察过程中收集了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一些资料。

②文献法:在调查的过程中,认真阅读和分析了部分学校相关资料,还阅读了国内对农村基础教育研究,以更好的服务于本次调查活动。

③访谈法:调查中和学校的老师、学生家长、孩子们进行了交谈,向他们详细的了解了各学校的相关事宜,同时向他们请教关于学校未来发展的意见和看法。

2.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通过走访调查,农村教育状况虽然得到显著改善,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总的看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师资队伍问题严重

根据调查发现,一是大多数农村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大多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有的甚至只是完小毕业生。他们文化水品低,专业知识缺乏,知识储备不足,学历低,许多教师未受过严格的教师培训,多年来只依据日常积累的教学经验在任教。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据调查,超过40岁的老教师多达一半以上。三是专业教师不足。在城市,专业化教学是理所当然之事,或许不值一提,而在许多农村小学,专业教师却严重不足,像微机、音乐、美术、劳动、科学教学大多是兼职的。四是教师素质普遍不高。教师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学历、职业道德、思想观念、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

2.2、留守生增加,隔代抚养兴起

在这次的调查中,发现最大的问题在于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大多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婆婆抚养。于是并出现了大量的“留守生”和“家长”。由于子女和家长长期的分离,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都受到影响,尤其是亲情缺失和隔代教育,使得留守子女的这一群体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创伤,性格也变得较为孤僻,学习成绩下降。

隔代抚养兴起的最大的缺点是:老人力不从心。这主要在于上一代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并且年老多病,通常都不能有效辅导孩子的功课。还有就是老年人往往更容易纵容、溺爱孩子,管教不严,这使得孩子不良学习和行为习惯较为突出;再加上与长辈的沟通不足,使得老年人不易了解孩子的内心思想,不易察觉孩子的不良思想苗头,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管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3.3、农村学生人数减少,招生困难

近年我国农村人数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人口出生率的大幅度下降,农村学生越来越少。就拿伍通小学而言,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只有8个孩子,而今年一年级因为人数太少根本无法开班授课;二是由于农村人口城镇化的迅速和进城务工子女以及部分农民的先致富,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城区的小学去就读。特别是五六年级的学生,为了中学可以在城里就读很多已经转学,就拿我们村来所,好多家里经济条件好的都在县城租房子带孩子上学,这样不但使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搁置,也造成本镇初级中学生源的断层。

2.4、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

破旧房、危房较多,校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除了柏家镇中心小学和龙江完全小学两所中心小学以外,各村小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旧房、危房存在。虽然现在这几所村小学都不在是之前的土胚房,但是房屋的建筑质量很低,例如伍通小学下大雨还存在漏雨的状态,门窗也部分破损。

3、农村教育发展的对策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农村教育水平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和素质,要使得教师的整体水平提高,一是国家必须要提高教师的待遇,特别是乡村教师的待遇,这样才能缩减城乡教师工资水平的差距,才能留住优秀教师继续在农村任教;二是应该积极推进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部门、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通过学习、培训等途径多种形式提高教师业务索质,建立一支政治可靠、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三是积极吸引大学生到农村任教,提高乡村教师师资水平。

3.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家长思想意识

农村青少年是未来农村发展各项事业的主力军,从长远来看,提高农民素质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加大宣传力度,要让父母认识到对于孩子教育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其实父母也是孩子教育中最重要的老师。

3.3、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

完善教育基础设施的关键在于教育经费短缺,建议采取以下方式来解决:一是通过中央加大投入、地区配套供给、多渠道筹措等方式来筹集。二是鼓励社会办学。可以充分吸收和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和号召更多的人去关心、关注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社会力量办学不仅可以解决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国家应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外资、民营及各种民间组织和个人资助农村基础教育。据悉,桂花小学一切办学设备都是某企业全部捐助的。

除此之外,国家应该设立农村基础教育专项资金,用于校舍改造、教学设施配置,同时要不断扩大校园绿化和校园建设,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安静、安全的学习环境。

4、结束语

总的来说,农村教育的发展任重道远,如何应对现实挑战,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顺利发展,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农村教师、家长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深刻认识到农村基础教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才能寻求相应的对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