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管理的基本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07:45

采购管理的基本内容篇1

[关键词]电子商务;职业能力;课程标准

[Doi]10.13939/ki.zgsc.2017.09.206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四川省2016年关于开展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的通知》和绵阳市人社局、财政局《关于做好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结合2016年绵阳市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已经完成对近10000名学员的培训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标准将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分为:公共课程培训和专项技能培训两大部分。

1公共课程

1.1培训对象

参与绵阳市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的全体学员。

1.2涉及模块

公共课程属于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网页制作、网络信息采集与处理、网络营销、电子交易、物流信息管理、网络采购六大模块中共有的基础知识,任何一个模块的培训都必须涉及公共课程的培训。

1.3培养目标

通过公共课程的培训,让学员对职业道德及电子商务相关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1.4培训课程学时要求

32学时。

1.5教学计划

1.6培训内容

1.6.1职业道德

培训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素质修养。

1.6.2计算机基础及应用

培训内容: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系统组成;计算机硬件;计算机基本操作;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

1.6.3计算机网络应用

培训内容:计算机网络的基础;计算机网络的搭建;互联网的基本使用。

1.6.4电子商务基础

培训内容: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电子商务的发展史;电子商务的分类;电子商务的框架;电子商务的基本流程;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电子支付;电子商务的安全及防范。

1.6.5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培训

培训内容: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的目的及意义;电子商务创业的相关政策;电子商务创新创业者的基本素质;公司注册的流程;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

2专项技能

2.1网页制作

2.1.1培训对象

参与绵阳市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的学t。

2.1.2涉及模块

网页制作模块。

2.1.3培养目标

通过本模块专项技能的培训,使学员具备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的能力。

2.1.4培训课程学时要求

128学时。

2.1.5教学计划

2.1.6培训内容

(1)图形图像处理。培训内容:photoshop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透视原理;色彩基础知识;图形图像的处理;网站页面的设计。

(2)Flas制作。培训内容:Flash的基本概念及基本操作;简单图文动画的制作;层、库、遮罩及运动层的综合使用;按钮及菜单的制作。

(3)Frontpage网页制作。培训内容:网页制作的基础概念;Frontpage的基本操作;站点创建及管理;页面的布局;网页的内容添加;超链接的使用;CSS样式的使用;Html语言;网站的。

2.2网络信息采集与处理

2.2.1培训对象

参与绵阳市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的学员

2.2.2涉及模块

网络信息采集与处理模块。

2.2.3培养目标

通过本模块专项技能的培训,使培训对象具备网络商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交换、及信息更新及维护的能力。

2.2.4培训课程学时要求

128学时。

2.2.5教学计划

2.2.6培训内容

(1)网络商务信息基础。培训内容:网络商务信息的基本概念;网络商务信息的特点;网络商务信息的分级;信息收集的基本要求;信息整理的基本步骤。

(2)网络商务信息的采集。培训内容:网络商务信息收集的常用工具使用;信息下载的常用方法及工具使用;信息的存储方法。

(3)网络商务信息的处理与分类。培训内容:信息的整理方法;信息的分类。

(4)网络商务信息的。培训内容:信息的渠道;信息常用工具的使用。

2.3网络营销

2.3.1培训对象

参与绵阳市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的学员。

2.3.2涉及模块

网络营销模块。

2.3.3培养目标

通过本模块专项技能的培训,使培训对象具备网络市场调研与网上商品销售的能力。

2.3.4培训课程学时要求

128学时。

2.3.5教学计划

2.3.6培训内容

(1)网络市场调查与分析。培训内容:网络市场调查的方法;市场调查的设计;市场调查的分析方法;市场调查报告书的书写。

(2)网络营销工具。培训内容:常用的网络营销工具,如网站、博客、微信、电子邮件等主要工具的使用。

(3)商品信息的加工与处理。培训内容:商品的图像采集;商品的介绍书写;商品的分类。

(4)网络广告与网络促销。培训内容:网络广告形式及广告的设计;网络促销的方式;

(5)网上商店的开办。淘宝、京东、亚马逊、微商等销售平台的应用。

2.4电子交易

2.4.1培训对象

参与绵阳市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的学员。

2.4.2涉及模块

电子交易模块。

2.4.3培养目标

通过本模块专项技能的培训,使培训对象具备网上商品买卖、交易等相关的能力。

2.4.4培训课程学时要求

128学时。

2.4.5教学计划

2.4.6培训内容

(1)网络采购。培训内容:网络采购基础;网络采购流程及操作;电子订单及处理。

(2)电子合同。培训内容:电子合同的概念;电子合同的特点;电子合同的法律知识;电子合同的编写及签订。

(3)电子商务客户服务。培训内容:电子商务的客户服务;售前及售后服务;客户投诉及处理;商品的跟踪及管理。

(4)电子支付。培训内容:电子支付的概念;电子支付的种类及常用的网上支付操作;电子支付的安全。

(5)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培训内容:B2C模式、B2B模式、C2C模式、o2o模式的交易流程及后台管理。

2.5物流信息管理

2.5.1培训对象

参与绵阳市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的学员。

2.5.2涉及模块

物流信息管理模块。

2.5.3培养目标

通过本模块专项技能的培训,使培对象具备物流信息收集与分析、配送方案制定及使用物流软件进行物流管理的能力。

2.5.4培训课程学时要求

128学时。

2.5.5教学计划

2.5.6培训内容

(1)物流信息技术。培训内容:物流信息的基本概念;eDi;RF与RFiD;常用的物流信息技术。

(2)商品条码和物流条码。培训内容:商品条码的作用;商品条码的结构及应用;商品条码的生成;物流条码的作用;物流条码的结构及应用;物流条码的生成。

(3)自动仓储系统。培训内容:仓储和仓储管理概述;仓储及其设备;自动仓储系统。

(4)物流管理。培训内容:物流基本知识;物流管理过程;物流企业;物流服务管理;物流信息管理。

2.6网络采购

2.6.1培训对象

参与绵阳市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的学员。

2.6.2涉及模块

网络采购模块。

2.6.3培养目标

通过本模块专项技能的培训,使培训对象具备网络采购及网络招投标及网络合同签订及处理的能力。

2.6.4培训课程学时要求

128学时。

2.6.5教学计划

2.6.6培训内容

(1)网络采购。培训内容:采购管理基础;网络采购的特征;采购的发展趋势;采购的信息化。

(2)网络采购流程。培训内容:采购需求分析;网络采购的方式;网络采购流程。

(3)招投标。培训内容:招投标的基础知识;招投标流程;招投标书的编写;相关法律法规。

采购管理的基本内容篇2

关键词:地方高校物质采购内部控制

一、地方高校物资采购管理现状

物资采购管理本身就是将作为管理对象的物资采购行为,通过秉持的管理理念转化为管理行动、应用各种先进且适合其特点的管理方法、保证物资采购业务的有序运转搭建技术平台和实现物资采购管理目标所开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基础决定高度”,物资采购基础管理水平决定了整个物资管控水平的高度。地方一些高校物资采购的基础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一)物资采购资源管理不深入

采购资源管理是物资采购管理的重要和核心内容,资源就是财富,哪个单位掌握了资源哪个单位就赢得了商机和发展机遇。物资采购系统的资源管理包括实物资源管理和客户资源管理。寻找使用廉价的资源已经成为物资采购部门的重点工作。客户资源管理包括客户资信管理、采购信息管理、采购渠道管理等内容,客户管理是物资采购管理的核心,是优化采购渠道、选择战略合作伙伴的重要手段。实物资源管理和客户资源管理都是动态和常态的管理过程,需要持续的改进与提高。

一些高校实物资源管理和客户资源管理虽无政策规范性指引,但也形成了自己约定俗成的一套模式,这种模式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成长性。由于在物资采购环节没有系统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不能形成标准化的管理模式。

(二)物资采购制度建设不健全

地方高校虽然也建立了一些物资采购管理制度,但制度的适合性、全面性、实效性较差。同时,由于制度与制度之间联系松散、勾稽混乱,造成整个管理制度不成体系甚至相互矛盾,不能达到系统协同效果。建立一套全面、具体、可行的物资采购管理制度,是提升学校物资采购管理水平的重点。

(三)物资采购预算管理不全面

物资采购预算是高校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物资采购预算的真实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总体预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地方一些高校在采购数量、质量、资金的方面均缺乏较强的计划性,需要做深入的调研和系统的诊断和梳理。

(四)物资采购采购价格管理不透明

采购价格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本,是物资采购核心控制点。采购价格的确定必须以充分的资源调查、市场考察、供应商准入为基础,通过竞争性招标或比价方式确定采购渠道和采购价格。采购价格和质量、数量、运输方式、付款方式等密切相关,从采购价格本身看它是个单一、片面的概念,采购的本质所在是采购“价值”而非“价格”。很多情况下价格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诱惑性,有的供货单位用“华丽的价格外衣”掩盖它的低俗的产品价值,在质量、数量等方面为采购单位设置陷阱。由于长时间的习惯思维和管理惯性,地方一些高校物资采购管理一直处于无序状态,缺乏监督制约机制,采购价格仅为个别人掌握或决定。

二、地方高校物资采购管理的优化

(一)地方高校物资采购的控制环境

地方高校应在进行职责分解的同时应保持整个组织目标的一致性和方向的统一性,使整个组织体系在相互制衡的前提下高效运转。部门和岗位的第一任务是根据既相互制约、又相互配合的原则,使每项任务非单独完成,而是由不同部门或岗位相互协调、相互既监督,在协作配合的基础上完成。为此,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与业务流程。科学的决策程序是科学的业务流程的关键核心内容。

(二)物资采购的风险处置

地方高校的物资采购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行为,涉及到学校内部的相关部门和人员,涉及到外部市场和客户,牵连到多方主体的经济利益。既然物资采购有其复杂性、外向性、敏感性特点,也就随时面临着各种风险,而有的风险可能是学校方面不可预见或不可控的。地方高等院校必须强化自身风险应变和处置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并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提高自身将风险转换为机遇的能力。

(三)物资采购信息管理

准确的采购信息是实施科学采购的基础和依据。只有通过对采购信息的收集、整理、过滤和分析才能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并以之指导物资采购工作。高校管理者要告之每个教职员工都有收集并提供信息的权力,并明确其有收集、处理、传递有关信息明确责任,这样就建立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与横向传递信息的途径和机制。应当建立一个开放和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并要求有关管理者要善于倾听不同人员、不同渠道传递的信息,这样就

能形成了员工与管理者在信息方面的良性互动,提高了信息的周转和处置速度,强化了信息的利用效率。

(四)物资采购的监督与控制

为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高校必须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控制体系,保证各项采购工作有序、规范、稳健的实施。加强物资采购监督与控制的常用方法有:

1.健全的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首先是要根据组织内部不同的部门和岗位有针对性的分别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价标准;其次是运用科学的考量评价工具,设立物资采购等系统的Kpi绩效考核指标和评分办法;此外,要采取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最大程度地克服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以期达到客观公正的效果。

2.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

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是实施物资采购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证。高校应根据自身当期和长远规划进行目标分解,针对物资采购等不同部门、不同人员逐一明确与其工作内容相符的工作目标,做到责任到人。只要准确的目标制定和明晰的指标分解,才能实现物资采购行为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良性互动。

3.严密的核算管理体系

核算管理是物资采购管理的关键环节,它为各项经济往来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是物资采购机体的神经中枢。财务核算是物资采购的信息聚集地,物资采购以市场为导向的同时,更应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科学的核算管理能为管理曾提供准确的采购信息,能够及时发现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上报和采取纠偏措施。付款管理是财务核算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物资采购活动的收尾环节,其地位不言而喻,只有严把核算付款关才能确保款项支付的合理、准确与安全。

4.科学的授权管理体系

明确不同管理层级的权限,确定物资采购不同环节的审批节点,是物资采购审批管理流程关键。授权管理体系建设的前提是组织结构的设置、岗位职责设定和管理权限的划分。在授权管理体系中应强调纵向的授权管理,更应重视横向的授权审批监督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审批流程的层次性、全面性与真实性。

(五)管理制度建设的改进

完善的物资采购内部控制制度是高校物资采购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保证物资采购活动能够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目前,地方一些高校物资采购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说的规矩就是规章制度,物资采购规章制度就是与物资采购相关管理人员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采购行为的规则和条文,它保证了物资采购行为的合法合规性,是保证物资采购工作顺利开展和提高物资采购系统总体运行质量的重要基础。

完善的物资采购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既是满足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完善地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需要,同时更是全面提升高校综合管理水平的需要。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立是进一步强化高校内部经营管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的客观要求。

(六)供应商选择管理的深化

物资采购工作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变化性等特点,是一项敏感工作。在物资采购的整体工作中,供应商的选择至关重要,它决定着整个采购工作的质量,是一切采购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采购工作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影响,需要更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养,需要更准确地对供应单位的审察和判断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买方必须转变原有的采购观念,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降低采购成本为立足点,合理选择供应商,充分发挥创造性采购的作用。供应商向采购商提品的质量、时间、效率等,会直接影响制造商或者经销商的生产经营活动。传统观念认为,供应商(卖方)与购买方(买方)是一对矛盾的主体,他们始终在博弈中在争取自身的利益。科学的采购理念认为,供应商与购买方是一种合作关系,是伙伴而非博弈的对方,和谐的买卖双方关系更是一种战略合作关系。

1.明确选择供应商的目的

经济主体在物资采购环节选择合作伙伴的目的很多,但最根本的目的是实现经理利益的最大化,而降低物资采购成本是主要目标之一。如果合作单位选择的科学合理,就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可以获得开发创新能力。

2.确定供应商选择的方法

供应商选择的方法很多,大体有三种方法:一是定性选择法;二是定量选择法;三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选择法。定性选择法太主观,定量选择法太僵化,比较而言定量方法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是比较合理的。直观判断法、多目标数学规划法、采购成本法是在供应商选择中经常用到的具体方法。

目前,地方高校在供应商的选择问题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供应商的选择标准与评价标准,未能建立供应商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上述情况,经常造成学校因供应商选择不当出现采购价格偏高或诱发一些违法犯罪现象。评价和选挥供应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评价、选择过程,也是双方之间的一次业务流程的再造过程,如果实施好的话,它本身就可以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买方可以从供应商手中获得并开发创新能力,帮助其实现其发展目标。总体说来,这些标准包括交货时间、质量、价格、数量等。此外,供应商的规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是选择供应商的重要标准,因为这是决定其能否不断提供新技术和降低成本的重要依据。

从内部控制理论分析,供应商管理是物资采购风险评估与因对要素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讲,供应商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矛盾相对方,供应商的选择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买方如何去管理和运用。买方随时面临着来自供应商的风险,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科学的措施予以化解,就可能规避甚至杜绝风险的发生。识别供应商的潜在或显现的风险是物资采购供应商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

(七)核算付款管理的细化

物资采购过程,实质上就是资金流出过程,提高物资采购管理水平,必须从加强资金监控做起。因此,明确财务部门及财务管理在物资采购过程过程中关键位置至关重要。事实上,我们很多地方高校的财务部门充其量就是会计部门,仅能能做一些核算会计处理,及简单的会计层面的纠偏工作。严格上讲,物资采购结算环节包括物资入库、发票、挂账、资金支付三个环节。采购单位应统一规定各种物资在上述环节的期限,各相关部门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物资核算各项手续的办理。资金支付原则上应坚持发票挂账后付款原则,原则上禁止预付款项的发生。

如前所述,监督与控制是内部控制理论的重要因素,而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建设是实现监督与控制重要前提。地方高校应制定并督促实施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政策,政策、会计政策和费用政策,并将财务政策具体化,在使会计核算符合这些政策且予以严格执行。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制度,并严格按这些制度处理会计事项,以借助会计的控制功能,保证采购物资在数量、价格、金额等方面的准确性。

地方高校应在对采购预算、合同、相关单据凭证、审批程序等内容审核无误后,按照采购合同规定及时向供应商办理支付款项的过程就是采购付款。采购付款存在诸如付款审核不严、付款金额控制不严格、付款方式不当等风险,这些均可能造成采购单位受损。为避免上述风险,应当加强采购付款的管理,完善付款流程,明确付款审核人的权责,严格审核合同、相关单据凭证、审批程序等相关内容,合理选择付款方式,依法依规办理付款。财务部门人员应实现自身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化,重点要做如下工作:

1.审查供货单位所开具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并以合同为依据确定采购款项是否应该支付。

2.根据自身资金状况,在符合有关资金结算的相关规定及合同约定的前提下,选择合理的付款方式,保证资金安全,防范经济风险。

3.加强对预付账款和定金的规范与管理,对特殊预付款项应当定期核查追踪,发现问题应当及时采取措施。

4.地方高校应加强对购买、验收、付款业务的会计系统控制,详细记录供货单位的信息、采购计划、采购合同、验收单、入库单、发票、款项单据等情况,做好相关记录,确保账实相符;财务部门应定期通过函证等方式向供货单位寄发对账函,对账往来款项,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林体排.对高校物资采购腐败现象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

[1]刘国富.浅谈如何加强企业的物流采购与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

[3]许定爱.当前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中的问题与缺陷浅析[J].湖南学院学报,2007.3

采购管理的基本内容篇3

论文摘要:采购战略管理方式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过程,但是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采购才被广泛认可为关系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采购绩效评价体系是采购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从非常具体化的角度对采购的过程进行控制和监测,近年来,采购战略管理在企业绩效中的应用研究和实践方面的发展都逐渐深入都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着重探讨了采购战略管理的基本内涵、采购战略管理在企业绩效中的应用等相关方面的问题。

前言

对当前的学术界关于采购战略在企业绩效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把采购战略在企业中的绩效应用概括为:通过对企业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分解成采购的具体目标,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和测量标准等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以这些规范和标准对特定采购活动、特定的采购人员以及供应商等各个主体进行测评,把通过测评得到的结果反馈并且应用于企业日常管理活动中。这个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切活动便可以称之为采购战略管理在企业绩效中的应用。恰当的采购战略管理机制和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将资源集中在关键领域。采购战略管理应该围绕企业采购活动的整个过程和相关利益主体来进行。

1.采购战略管理在企业绩效中的意义

通过对国际和国内的企业采购战略管理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采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于企业的采购成本占企业总支出的比例相当巨大,因此对企业实行采购战略管理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采购环节营运效率和企业的采购供应能力。企业实施采购战略管理还可以帮助企业资源进行更加优化的配置以及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合理规划的采购战略管理机制可以满足企业的激励机制的设置,有效的拟定员工个人的考核目标、员工的发展计划以及奖惩制度等,从而可以更好地对企业实施绩效管理。采购战略管理非常重要,任何企业都应该积极地采取适当的方法对采购绩效进行合理的评价。并且,随着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形势的日益复杂,采购战略管理的内容也要发生变化。对成本的过多关注,将会导致采购过程中出现因盲目压价导致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质量下降的问题。过多地关注采购本身的时间效率也往往会产生企业的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降低企业的整体绩效的后果。

2.采购战略管理对于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2.1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世界经济的开放性和全球化

市场的全球化必然意味着竞争的全球化,这种发展趋势同时也表现为世界范围之内的对于低成本产品的寻求。当今,任何一家企业都会面临着因为没有参与到全球化的竞争市场中而丧失竞争力的风险。中国的企业,特别是某些企业冒着推出全球化竞争的风险,缩小了战略范围,实际结果是企业没有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在技术和资本上都没有得到长足发展。全球化的进程必然伴随着开放的进程。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和西方企业在全球化的市场中寻找低成本的战略都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做出了巨大贡献。

2.2达到最优化的企业采购战略管理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关系管理

最优化的合作采购管理主要指的是需要采购的企业和供应商以及供应市场之间的关系管理。因此,我们可以说采购方式,必须要对企业之间或者对于企业与政府公共服务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考虑,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企业应深入思考如何与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模式。例如在英国,企业通过对私营主导融资方式进行深入改革和探讨,在国家和私有企业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对推动政府公共部门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关键作用。

2.3企业采购战略管理可以控制企业费用的支出

实践已经充分证明,采购是企业费用的最大支出源。在专业的采购战略管理的概念之中,企业要求采购人员将每一分钱都花在该花的地方,以经济上的投入确保供货商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并能优化企业的采购目标及金额。

3.企业的采购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管理层面出现一定问题

第一,企业的决策和管理层没有给予企业的采购战略管理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企业高层领导忽视或者根本没有认识到采购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能在人员和资源上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权利的充分的保障,导致采购战略管理活动得不到有力的支持,也得不到很好的运行和发展,影响了采购战略管理在企业绩效中所发挥的作用。第二,企业的采购战略管理仅仅是在采购部门进行实施和集中。现代的企业采购战略管理应该是站在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上,是涉及供应商和顾客的整个供应链采购过程的现代化方式,因此,对企业的采购战略管理也必须要站在整个供应链的角度来进行衡量和评价。但是,在目前的很多企业中企业管理层还是局限于这项工作由采购部门单方来负责,因此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第三,企业的采购战略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反馈。整个采购战略管理体系需要大量的信息和数据收集,然而由于企业的有关工作人员之间不能实现很好的信息联系和信息沟通,往往不能使信息数据在第一时间反馈给工作人员,同时采购人员由于时间的滞后性也不能做出更加有效的和更加科学的判断。

3.2企业的采购战略管理所包含的内容界定不清楚

虽然企业采购战略管理的内容是多种多样,既包含了采购部门内部的,又有外部的;既包括定性的,又包含定量的;既有以成本为主要关注内容的,也包括以顾客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但是,具体的内容仍然还很不完善也很不规范,缺乏必要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尽管企业对采购战略管理设定的指标很多,但是却缺乏层次和重点,有时会使管理层关注或采用与其他部门或职能相冲突的指标。缺乏一个明确和统一的关于企业采购战略的定义,造成了研究中的混乱。

3.3企业采购战略管理的方式比较滞后

对企业采购战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采购部门内部的流程和人员绩效上,但是却很少考虑到供应商方面的绩效、经济环境以及物流和供应链等外部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另外,企业采购战略管理大多缺乏工作的细节和具体的指标,这样容易导致错误的绩效行为的产生。同时,企业采购绩效战略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开发和运用等各个环节都相对滞后。如何开发出适合企业采购战略的新方法、新手段也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4.企业采购战略在企业绩效中取得良好运用的措施

21世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强烈,由于企业采购部门已经开始将其重心从业务操作向着更多的战略活动转移,采购绩效管理对于判断整体有效性显得更加重要。

4.1采购发展潜力的战略管理

企业采购支出占企业总支出的份额是极其巨大的,采购绩效发展潜力的挖掘是可以对企业经营利润产生强大促进效应的有效方式。企业发展能力的形成是基于企业自身不断提高的销售收入、开支的降低和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的控制等各个方面的。采购绩效的提高应该包含努力降低和节约各种采购支出、提高采购质量等各方面的开源与节流的方式综合,它是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源泉之一。

4.2采购环境绩效管理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环境破坏的日益严重的反省,以及对自然资源过度浪费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绿色供应链的构建已经开始成为供应链的主要问题。一些此方面的专家和学者以及研究机构已经指出应将环保问题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来考虑。作为供应链重要组成部分的采购环节必然要对环保问题进行充分考虑。

4.3积极开展采购绩效评价模型与方法的研究

采购绩效管理是采购管理中的一项极具综合性和复杂性的活动,涉及采购活动各个方面基本内容。因此,为了充分反映采购绩效的真实面貌和全部过程,需要研究和建立具有科学性的集成化采购管理的层次结构模型,以保证明确采购战略管理的基本内容,设定关系采购战略管理的基本要素。这种方式旨在达到不仅要评价采购活动的整体绩效,还要评价各活动主体的绩效,更要对采购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的总体目标。

5.结语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采购战略研究将会以更加先进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以满足企业采购发展的需要,推动采购绩效管理在企业绩效中获得更好的应用。我们应该加大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步伐,充分的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解决企业采购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保证采购战略在企业绩效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迪贝斯.采购战略管理如何提升国家与企业绩效.中国流通经济[J].2008(06)

[2]戴晓欢,任凤香.采购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12)

[3]刘永胜,唐波.企业采购绩效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物流技术,2009(11)

采购管理的基本内容篇4

关键词:基层央行;集中采购;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8-0077-04

一、引言

2003年1月1日我国颁布了《采购法》,人民银行总行于2004年9月10日制定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集中采购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基层央行随后也相应制定了集中采购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这对于加强人民银行集中采购管理、规范集中采购行为提供了制度保证。特别是近年来,上级行加大对下级行的审计检查和执法监察力度,有效地促进了基层央行集中采购制度的不断完善,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一定程度上从源头遏制了采购过程中的钱权交易和商业贿赂等腐败行为,基层央行集中采购工作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强和提高。但是,日前在对基层央行进行执法监察中发现,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和采取对策加以解决。本文从基层央行采购工作的现状分析入手,总结出当前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提高基层央行集中采购工作规范化水平的建议。

二、基层央行集中采购工作现状分析

(一)集中采购工作逐步规范

人民银行总行《管理办法》颁发后,由于没有经验可借鉴,加之集中采购范围广、程序多、专业性技术性较强,基层央行集中采购管理工作只能在实践中不断规范和完善。经过四年多的摸索,目前基层央行的集中采购工作程序不断规范,操作方式逐渐成熟,工作经验日益积累,集中采购工作取得的成效已得到广大干部职工的认可和好评。一是建立了集中采购规章制度。目前,基层央行均制定了《集中采购实施细则》,部分还针对集中采购工作制定了集中采购议事制度、基建项目工作流程等,对集中采购组织岗位设置、岗位分工、岗位职责进行了明确划分,从制度上规范了集中采购的组织管理、范围、程序、验收、结算以及信息统计、档案管理等各个环节,使集中采购有章可循。二是设立了集中采购组织机构。包括成立集中采购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及集中采购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采管办”),并设立了评审人员库。

(二)采购项目细化、限额标准明确

2004年以来,人民银行总行每年都下达集中采购项目及限额标准,总体来说,纳入集中采购的项目呈逐年递增趋势,内容越来越细化,限额标准更加明确。一是纳入项目增多。2004年人民银行总行集中采购项目只有5项,2005年将“电梯、货梯”纳入集中采购范围,2006年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集中采购项目将“基建工程钢筋、水泥等建材”纳入集中采购范围,2007年人民银行总行又将“监控报警系统主要设备”纳入集中采购范围。二是项目内容更加细化。2007年对分散采购制定了限额标准。三是适时调整限额标准。根据人民银行的实际情况,总行2006年将除集中采购项目外的单项或批量采购的限额由10万元提高到50万元。2007年对“货梯、办公家具、公务用车”明确规定了金额标准。

(三)采购工作程序周期较长

基层央行于每年年末都将提出下一年度的采购需求,并经过逐级审核后向人民银行总行管委会上报采购计划,以便于及时掌握各分支行的采购需求量并进行审核。但是,目前采购计划审核指标下达都在次年的6月份左右,而且《中国人民银行集中采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工作规程”)规定“采取公开招标、邀请招标方式采购的,应在35个工作日内确定中标供应商”;《招标投标法》规定“自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止,最短不得少于二十日”。从采购申请立项、论证、计划、申报、实施和验收,至少需要近八个月时间,极大地影响了集中采购工作任务的完成,使一些急需、特殊的需求将无法按时得到满足。

(四)存在年底采购量“井喷”现象

从目前基层央行集中采购工作情况来看。存在年末特别是十二月份采购量激增的现象。主要是部分基层央行由于多种原因。很难提前半年甚至一年结合全年业务发展情况,全面考虑、准确估计本年需求,并提供商品质量、数量、金额等完全准确的采购计划。预算和采购计划的准确性难以保证。集中采购预算编制水平不高。采购计划编制“头轻脚重”一方面增加年末集中采购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因受到时间、供货、发票开具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充分体现集中采购的规模效应。

三、当前基层央行集中采购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集中采购法规制度尚待明确

集中采购工作是一项新业务,无论是法律本身还是配套制度、保障措施等都还不够健全和完善。经过几年的探索和研究。人民银行虽然出台了部分与之配套的采购制度和措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法规和制度上尚不明晰的问题。如《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采购机构(部门)应自觉接受监督检查,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但并未规定对违反上述的行为处罚。第三十三条处罚内容不具体。如违反第三十三条第二款“将应集中采购的项目化整为零或采取其他手段规避集中采购的”,按规定是“应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的经济、行政责任”,实际操作中,具体追究谁,承担何种经济、行政责任都不明确。首先是经济责任的种类不明确;其次是承担经济责任的金额不明确;最后是行政责任的种类不明确。

(二)集中采购管理制度执行不力

一是基层央行组织机构行使职权不均衡。有的采管会没有能很好的履行职责,很少有对集中采购管理和监督的工作进行记录,对采购计划外的临时急需性以及追加预算的采购事项,没有履行审核的职责。有的单位名义上有采管会组织,但在采购管理工作的实际运作中,则是以行长办公会代替采管会,采管会形同虚设。二是制度建立不完整。部分基层央行在制度建立方面重视不够,不同程度的缺少《管理办法》和《工作规程》中规定的应建立的6项制度。三是没有严格执行总行集中采购项目及限额标准规定,部分项目未纳入集中采购范围。四是管采未彻底分离,难以有效制约。部分基层央行未严格执行“财权与事权分离、管理与操作职能分离”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集中采购各环节之间职责不分、权责义不明,协调机制不顺,给采购工作带来了摩擦。这是基层行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采购操作程序存在不规范现象

一是采购预算编制不完善。对集中采购工作缺少预见性,采购预算编制过于粗糙,导致临时性采购需求增加,给规范集中采购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而且也容易滋生腐败问题。二是采购方式选择不符合规定。一些应该实行公开招标的采购项目,实际却以邀请、询价、竞争性谈判方式采购。三是公开招投标、邀请招标时采购单位不足规定数量,邀请、询价招标过程简单。四是合同签定不够规范。

(四)集中采购的监督管理不到位

一是采购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管理办法》对内审、纪检的监督检查职责作了相关规定,但这些都是原则性规定,没有明确内审、纪检等部门各自的监督重点,检查的方式方法也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二是集中采购监管部门参与具体操作环节多,从宏观上进行政策指导和监督管理的少。三是集中采购部门与会计、纪检监察、内部审计等相关部门缺乏经常的、稳定的沟通机制,协调配合不够密切,没有形成监督合力。四是民主监督渠道不够畅通。职工的民主监督意识不强。大部分基层央行在集中采购活动中,一般只注重对结果的公示,而对采购过程和重要环节公示的渠道单一、范围有限,以会议通报形式在中层干部范围公示为主,一般职工对采购工作知晓程度不高,无法起到监督作用。

(五)集中采购档案管理有待加强

目前,基层央行集中采购程序相对规范很多,但是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不够。一是采购档案归集不完整,对相关采购程序性资料收集不齐,不同程度的缺少中标通知书、定标文件、补充合同等资料。二是档案保管不合规。采购过程结束后,集中采购文件未纳入全行档案管理范围,部分采购资料分散在其它相关部门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后续管理不完善。基层央行实际工作中,采购物品入库后。由仓库保管人员按照行长办公会研究的意见,直接通知有关部门开具领用单领取,而没有经采购单位组织进行验收,没有形成验收报告上报采管会,导致采购档案管理不完整。

(六)组织机构职能缺位

根据总行规定,基层央行都成立了采管会、采管办等组织机构,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采购行为,明确工作职责。但独立的集中采购职能机构尚未建立,成员都是职能部门人员兼职。一方面,难以实现机构设置上“采管”的真正分离;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在处理业务工作与采购工作关系上难免顾此失彼,实际采购工作中往往会出现拖拉、效率不高的现象。独立集中采购职能机构的缺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集中采购工作的开展。

(七)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集中采购工作是一个贯穿计划、采购、管理、验收等各环节的系统工作,在采购过程中,纳入集中采购的货物、工程、服务等项目批次多、数量大、种类杂,对采购管理人员在掌握集中采购专业知识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上有一定的要求,但是由于采管会、采管办、评审库的人员大多都是兼职,平时又疏于对集中采购知识、政策制度的学习,专业能力相对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集中采购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知识水平及专业管理能力整体上偏低;二是专业评审人才匮乏,对一些专业性、技术性强的采购项目评审把握不准,影响评审工作质量。

(八)基础信息工作薄弱

一是缺少对供应商的系统管理和资格审查机制。主要是对供应商的信息收集工作不重视,部分基层央行没有建立“供应商信息库”,对供应商产生没有实地考察,对入围供应商的产生缺乏统一的准入机制,没有制定对供应商评价规则、标准和办法,供应商产生过程不清晰。二是没有建立“商品信息库”,往往是在采购任务下达后才匆忙查询,个人主观随意性较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采购工作质量。三是尚未建立“评审专家库”。基层央行在实际采购过程中,对于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每次招投标活动只能临时邀请一些有关专业人员作为评委参与评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投标的权威性,也严重影响了集中采购的效率和质量。

(九)参与竞争的供应商太少

一方面,有的基层央行从维修和售后服务等角度出发。不对外地招标公告,使外地的许多客商不知道招标事项,无法参与采购招投标;另一方面,有些外地客商虽然知道集中采购的招标事项,但出于招标规模、成本费用等多种因素的考虑,不愿参加投标,造成参加竞标的单位太少。特别是有的基层央行为了确保集中采购产品的质量,对某些物品采取指定品牌的办法进行招投标,而部分电子设备类产品的厂家都搞区域,这就使得外地供应商不敢来参与竞争。本地供应商则不用竞争就能中标,而其他品牌的相关经营单位都被排除在集中采购之外。另外对于定点采购,主要是确定的定点供应商数量偏少,不利于定点供应商之间开展有序竞争,对定点供应商的日常监管力度不够,措施、办法不多,容易使基层央行采购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基层央行进一步完善集中采购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以健全制度体系为重点,保证集中采购工作规范运行

健全的制度是防范各类违规行为或腐败现象发生的“天然屏障”,集中采购工作能否规范运行并达到效益最大化,关键是要建立健全和认真落实各项集中采购制度。一是要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基层央行要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人民银行总分行的制度办法要求,结合本行实际。及时修订和完善采购管理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努力提高制度的完整性、规范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只有完善了制度,才能以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也才能切实有效防范各类风险和案件的发生。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基层央行应建立独立的集中采购部门,改变目前采管不分的状况,使管理机构与执行机构、财权与事权相分离:管理者、执行者、使用者相分离;招标人、评标人、使用人相分离;采购、验收、付款相分离。使组织机构之间、参与采购活动的人员之间既要相互协作,又要相互制约,以分解权利,从源头上切断商业贿赂的触角,压缩和减少权利寻租空间。三是要建立监督检查机制,明确各监督部门监督职责、监督内容和监督重点、监督方式方法和要求,使监督工作具有针对性,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四是要优化集中采购方式。根据基层央行采购工作特点实行“抓大放小”的采购模式,对基建维修、批量办公设备等金额较大、易出现腐败行为的采购项目,应严格实施集中采购。而对于采购数量少、金额小、时间要求紧的采购项目可以灵活选取采购方式,可采取协议供货采购或分散采购方式,这样,既可以缩短采购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减少采购成本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政府采购中心推出的协议供货、定点采购和二次报价等采购方式,是比较便捷的集中采购组织方式,对基层央行有一定的适用性,建议纳入人民银行集中采购方式中,并制定相应的操作程序。五是要统一制定集中采购文件标准格式文本,对五种采购方式文件的编制内容进行统一规范,做到招标(谈判)文件、评标(谈判)报告、采购合同文本、验收意见书等采购文件格式统一、内容全面,达到以规范促安全的管理目标。六是要尽快建立集中采购区域性信息网路系统,逐步实现集中采购信息资源共享。

(二)以加强思想教育为依托,增强采购人员拒腐防变意识

集中采购的工作人员,无论是作为管理层的领导者还是最终执行者的基层操作人员,若风险防范观念淡薄、防范意识较差,就极易形成风险隐患,因此需要强化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一方面要加强正面教育,深入开展党纪法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纪律作风等教育,引导采购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法纪意识,做到自觉依法行政。另一方面,要开展警示教育,从发生在采购领域的各类案件中吸取教训,以案说纪、以案普法,做到警钟常鸣,使采购人员严于律己,自觉遵守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切实杜绝集中采购中的腐败行为。

(三)以加强监督管理为保障,堵塞商业贿赂的产生渠道

集中采购是一项涉钱管物的重要工作,规范集中采购工作,就是要建立集中采购长效监督制约机制,形成一整套内外结合、全方位、多层次、科学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监督制约机制主要包括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内部监督而言,首先是建立和完善采购工作的考核和问责制度。将采购工作的监督检查结果与年度目标考核、人员评先争优挂钩,对集中采购活动中的违规违纪和不廉洁行为要严肃处理,落实责任追究。其次是加强监督检查,内审部门对集中采购工作事中事后要开展专项审计,把对本单位集中采购的检查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实行一年一审,对集中采购人员履职情况进行评价,将检查结果与部门和个人考核挂钩。纪检部门要加强对集中采购的全程监督,重视群众信访和采购中投诉反映的问题,采取专项执法监察形式定期对集中采购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防止集中采购领域违法、违纪和违规行为的发生。外部监督而言,主要是公开集中采购信息。充分利用内联网、公示栏、行务公开系统、职代会、职工大会、工作通讯、报刊等形式,不断拓宽集中采购的民主监督渠道和范围,广泛接受社会和职工的监督。通过内外部监督,达到对某一项目在采购执行的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将容易诱发商业贿赂等腐败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彻底杜绝暗箱操作和腐败现象的发生,使集中采购成为名副其实的“阳光工程”。

采购管理的基本内容篇5

一、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一)预算管理不到位高校预算在政府预算体系及高校内部财务管理体系中均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在政府预算体系中,高校预算属于单位预算,是编制教育系统部门预算的基础,并进一步成为编制政府本级预算的基础,因此它是政府预算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作;在内部财务管理体系中,高校预算是高校开展各项事业的先决条件,因为只有事先预算,才有充足的经费保障,才能确保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组织和安排。然而,随着公共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预算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境,存在校内外预算不衔接、预算编制不完整、预算执行不规范、预算考核不健全等问题。

(二)资金执行不严格扩招以来,高校资金总量呈现急剧上升趋势,其拥有的资金数额动辄数百万、上千万甚至数亿元。为了保证资金安全,加速资金流转,高校资金基本上实行规范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政策,而实际执行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存在资金上缴不及时、违规设置账外账和“小金库”、资金挪用或挤占等现象,甚至个别高校还存在违规集资现象。

(三)采购控制不规范自2003年我国施行《政府采购法》以来,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的项目不断增加,小至办公用品,大至重型设备都纳入政府采购范围。根据政府采购法的规定,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采购项目及排除在集中采购目录之外,但在规定的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采购项目须办理政府采购。而现实中,未经核准自行采购、超计划超标准采购、采购过程中违规收取回扣并滋生贪污、受贿等严重违法违纪等行为在高校还时有发生。

(四)会计核算不完整核算是现代会计的一项基本职能,是控制的基础,只有适宜的核算,才能反映基本的信息,才能实现有效地控制;而有效控制的结果,才能促进正确地核算,才能反映真实的信息。但直至目前,高校会计核算基础还比较薄弱,账目不清、科目混淆、项目混用、收支随意列支等现象依然存在。

(五)财务信息不透明《2010~2011年度高校信息公开观察报告》调研团队在考察高校是否主动公开了学校财政性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时发现,112所被观察高校中居然有108家透明度测评为零,即没有公开学校财政性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而得分的那4家高校,也仅仅是公布了自己学校财政资金的相关管理制度,并没有交代如何具体使用。

二、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问题成因分析

(一)内部控制意识淡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校逐步成为独立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经费来源也由国家财政单一拨款方式向以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方式转变。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管理思想的影响,高校管理者大多只注重教学、科研、招生和创收等工作,对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些管理者甚至还认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是财务人员的职能,与自己无关。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尚停留在初级阶段:有的高校没有按规范要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有的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仅停留在业务的初始状态,并未根据业务的变化以及出现的新业务及时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有的即使制定了较为全面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仅仅“印在纸上,挂在墙上”,执行不力,对违规行为也只是一味地宽容,使得这些制度形同虚设,丧失了其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还有一些制度由于受设计人员认识、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存在着控制内容、约束对象和控制范围不全面等情况。

(三)风险识别及评估机制缺失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一直被视为由政府支出的公益利事业,高校属于政府办学,政府对高校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表现在学校由政府统一管理、经费由政府统一提供、招生由政府统一计划、毕业生由政府统一分配的“四统一”上。在这种管理模式下,高校没有自负盈亏的责任,其在收支平衡的条件下保持学校的正常运行即可,因此高校办学基本上不存在任何风险,也造就了高校从学校党政领导、中层管理者到全体教职工既无清醒的风险管理意识,也无丰富的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的实践经验,更谈不上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预警及防范机制。

(四)控制系统集约化程度不高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是以先进、高效、快捷、通畅的高校信息管理系统为依托的。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都建成有较为完备的局域网系统,还有部分高校已开始向“数字化校园”建设迈进,然而,受系统建设进程、信息处理手段及运行维护等客观条件限制,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信息共享程度不高或无法共享情况仍时有发生,如高校领导无法全面掌握学校财务运行状况、学院或职能部门无法及时了解经费预算执行情况、教职员工无法知晓经费到账及支出结构情况、学生无法查询奖学金或贷款发放情况等。

(五)监督检查力度不足高校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一般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外部检查,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或其他相关管理部门组织的检查;二是内部检查,主要由审计部门组织,根据高校管理需要而开展的各类检查。但无论是外部检查还是内部检查,以“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名义组织的全面检查还从未组织过。实际工作中,外部检查多以专项调研的形式出现,检查频次较少,检查期间较短,检查范围较窄,致使检查的深度和广度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由于缺乏后续的跟踪,使得各类检查在提交相应整改报告后也就草草结束。内部检查由于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职能不明晰,加之受到环境、人员、经验、技术等条件的约束,其审计职能并未充分发挥。

三、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设计

(一)预算管理控制系统设计现阶段我国政府正着力推进以“三个子”——“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为目标的综合预算改革,该项改革对单位预算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预算管理控制系统设计,首先是设计预算管理控制目标,如提高预算编制精细化程度、协调部门预算与校内预算的衔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等;其次是设计预算管理组织体系,明确机构职责和人员组成;再次是对预算管理主要活动进行设计,包括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分析、绩效评价等控制,其中预算编制控制需明确预算编制的总体原则、基本要求、基本方法、基本程序等;预算执行控制需明确预算下达、项目执行、支付审批等具体规定;预算调整控制需明确预算调整方案、调整时间、调整条件及调整程序等;预算分析控制需明确分析内容、分析方法、结果应用等;绩效评价控制需要明确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奖惩办法、责任追究办法等。

(二)资金管理控制系统设计公共财政改革推出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其主要思路是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出后,高校资金形态(货币性资金转为指标性性资金)、支付方式(现金或转账支付转为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结算方式(由“先拨款后支付”转为“先支付后清算”)、使用期限等均发生显著变化。因此,高校资金管理控制系统设计,首先是设计资金控制目标,如减少资金的挤占、降低资金拒付风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等;其次是设计资金控制的基本方式,如系统操作控制、支付方式控制、项目资金控制、定期对账控制等;再次是设计资金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资金收缴控制、资金计划控制、资金支付控制等,其中资金收缴控制侧重专户资金的结报和票据核销控制;资金计划控制侧重用款申请和计划编报控制;资金支付控制侧重支付令的录入和审核控制等。

(三)政府采购控制系统设计政府采购是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支出管理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段,也是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实施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政府采购行为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政府采购过程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同时杜绝采购过程的腐败现象,保证政府采购资金的有效使用。结合政府采购的目的,高校政府采购控制系统设计,首先是设计政府采购控制目标,即确保政府采购的公开性、合法性、合规性等;其次是设计政府采购控制的基本方式,如岗位分工控制、授权审批控制、采购类型控制、采购方式控制、合同备案控制等;再次是设计政府采购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采购预算控制、招标控制、货物验收及保管控制、货款结算及对账控制等;其中采购预算控制侧重采购预算的编报、调整、执行和结余控制;招标控制侧重供应商的选择、招标程序及合同的订立控制;货物验收及保管控制侧重货物的质量及实物资产的流转控制;货款结算及对账控制侧重资金支付及往来款的控制。

(四)会计核算控制系统设计核算工作是财务的一项基础工作,公共财政改革推出的各项政策,都无一例外地需要在核算系统中反映出来,因此,会计核算控制系统设计,首先是设计核算的控制目标,如核算的完整性、系统性、全面性等;其次是设计核算控制的基本方式,如岗位分工控制、审批权限控制等;再次是设计核算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科目体系控制、项目体系控制、业务受理控制等,其中科目体系控制主要是根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设置合理的科目体系及维护科目的正确使用;项目体系控制主要是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及政府采购的要求,设置匹配的国库项目和政府采购项目,确保核算系统与国库系统及采购系统的项目的同步确认;业务受理控制主要是制定规范的业务处理流程,即分别业务发生、受理、审核、审批、制单、支付等环节建立相应的控制措施。

(五)信息披露控制系统设计随着政府信息公开及高校信息公开步伐的稳步推进,高校财务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也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信息披露控制系统设计,首先是设计信息披露的控制目标,如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时效性等;其次是对信息披露的主要活动进行设计,包括信息的采集、加工、披露等,其中信息采集控制主要是对采集对象、原则、方法、途径及数据存储等的控制;信息加工控制主要是对信息的筛选、分类、分析过程的控制;信息披露控制主要是对信息的披露类型、期间、范围、时间、载体等的控制。

参考文献:

采购管理的基本内容篇6

关键词:《采购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89

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就职于生产型企业或商业型企业的物流部门的采购岗位。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物流专业学生采购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采购管理》课程教学团队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分析《采购管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其中采购计划与预算编制、采购流程及其控制、采购方式管理、采购合同管理、供应商的开发与管理、采购成本管理等与采购工作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学生仅掌握理论知识无法满足企业采购岗位实际工作的需要。鉴于此,在《采购管理》课程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必须对应地设置1~2周的实践教学环节。

《采购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可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校内通过采购管理软件及任课教师设计相应的采购管理实践模块来实现,另一种是通过安排学生去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的采购部门实践来实现。

1《采购管理》课程校内实训

《采购管理》课程校内实训一般通过软件来实现,现在市场上有很多软件公司开发的《采购管理》课程软件销售,但是从应用效果来看这些软件在《采购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并不十分令人满意,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软件大多让学生做一些程序化的工作,如制定采购计划、填写采购报表等,没有触及采购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与企业采购管理的实际相脱节;(2)采购管理的数据如供应商的选择、控制及采购的价格、数量等都是企业的核心内容,一般不会向第三方泄露,因此软件的开发公司很难获取第一手的采购资料,缺乏实际数据的支持导致软件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采购管理课程校内的实践教学中,必须对现有采购管理教学软件进行必要的修正使之更贴近企业的采购管理实际。

在《采购管理》课程校内实训前任课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设置采购实训方案,特别是实施采购的主体企业的类型,如果是生产型企业教师需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如果是商业企业教师需制定相应的销售计划,最佳方式是与学校有合作的企业中在不泄露其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提供相应的数据,这样效果最佳,其中教师必须做好准备工作,如学生进行采购实训中各种货物在市场上最合适的价格。

学生在校内《采购管理》课程实训中必须完成以下几个模块:

第一步:制定采购计划。学生根据教师从合作企业获取的生产计划或销售计划在采购软件中制定货物的采购计划,在这一部分学生会用到物料需求计划(mRp)等专业知识,如需要确定采购货物的种类、数量及使用的时间,特别是生产企业的mRp制定学生还要把企业生产的产品分解成不同的零部件,并确定各类零部件需求数量及到货的时间。

第二步:确定每类货物的采购方式。学生根据每种货物的数量及价值确定其采购方式,一般而言,数量比较多、价值比较高的货物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而数量比较少、价值比较低的货物会在市场上采取比价的方式进行采购。

第三步:供应商的选择。(1)在数量需求比较大、价值比较高的货物中让学生自行选择一种制作招标书和投标书。制作招标书时,学生站在招标企业的角度进行考虑,设定投标企业的条件、投标的截止时间、开标的时间、标的以及评标的方式等。制作投标书时,学生则从投标企业的角度考虑,主要设定投标货物的价格、提供物流服务的内容等。教师对学生上交的招标书、投标书评阅后进行点评,招标书主要从格式、内容等方面进行要求;而投标书在强调格式和内容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投标书中货物价格的重要性,教师根据实训前通过市场调查确定的每种货物的价格即标的上下浮动20%,投标书中价格超出此范围的投标书直接淘汰,然后再对符合要求的投标书逐一进行点评,最后评出中标的投标书。(2)对于数量比较少、价值比较低的货物的供应商的选择学生设计供应商选择的方案,一般根据供应商的价格、服务、所处的地理位置等方面进行考虑。为保证供应的安全,要求学生对每类货物的供应商必须选择两家,一家是主供应商,一家是辅助供应商,降低供应的风险。

第四步:签订合同。学生根据选定的供应商,按照合同的范式制定采购合同,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确定采购货物的数量、价格、采购方和供应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约责任、货款的支付方式。

第五步:供应商的监控及考核。学生根据选择的供应商及其合同采购合同的条款,设计对供应商供应过程的监控方式,应从供应货物的价格、数量、质量、供应时间等几个方面考虑,确保供应商按合同的要求继续,并设计一套考核指标,以便于每一个采购周期结束后对供应商进行考核。

至此,《采购管理》课程实训的校内部分告一段落,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在企业的采购部门进行实践,理论与实践相印证,将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采购管理》课程校外实训

学生在企业采购部门实训期间,要注意与校内实训的内容相对应,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企业采购计划的制定过程

一般而言,企业会根据物料需求计划(mRp)来制定采购计划,那么,学生要了解企业物料需求计划的制定过程是否与校内实训教师所讲授的过程一致,如有不同,哪一种更贴近实际、效果更好,这是学生应重点了解的。再就是采购的总量是如何确定的,企业采取的是何种市场需求量预测模型,这也是采购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2.2企业采购方式的制定过程

学生要了解企业采购部门共采用几种采购方式,每种采购方式适用于企业的哪些货物。并校内实训过程中采购方式的确定是否一致。

2.3企业供应商的确定

对企业采用招标采购的方式,重点了解企业招标采购的实施过程,如招标书的制定、招标书的、供应商投标书的接收、供应商投标书的评审、招标结果的等。而对于直接在市场上进行比价采购的货物,那么企业在较短时间内确定供应商的方法。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比较招标采购和在市场上直接比价采购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利于以后在继续的学习过程中思考如何减少各种采购方式的缺点,提高采购的效率。

2.4企业采购合同的内容

学生应重点掌握企业采购合同签订的具体条款,如在校内实训过程中教师强调的采购方的权利和义务、供应方的权利和义务等,特别是采购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所采取的措施等。

2.5供应商的监控和考核

在供应商的监控方面学生应重点学习和掌握实训企业的采购部门采取何种方式控制供应商所供应货物的数量及质量。在供应商的考核方面学生应了解企业在一个采购周期结束后是对供应商进行考核的方法,特别是考核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其中每个考核指标的权重的确定及其量化的方法等,以及对考核合格的供应商及考核不合格的供应商分别采用的处置方法。

通过以上《采购管理》课程校内实训及校外实训的两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五个环节,学生能熟练掌握主要采购的方法的运用,必将为以后从事采工作打好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智忠.《采购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7):93-94.

[2]张红丽.《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技术,2012,(8):423-425.

[3]蒋明霞,许彤.《现代采购管理实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7):220-221.

采购管理的基本内容篇7

关键词:政府采购; 法律制度; 构建

abstract:thegovernmentprocurementraisesthefinancialfundsuseefficiency,reducesthewaste,suppressesthecorrupteffectiveway,butthepresentourcountrydidnothavetheunificationlegaladjustment,causesthegovernmentprocurementtolacktheunificationthelegalbasis.thisarticlemainlyproposedtwoviewsonthegovernmentprocurementlegalregime'sconstruction:first,establishmentgovernmentprocurementfundamentallaw;second,perfectgovernmentprocurementnecessarymethod.

keyword:governmentprocurement; legalregime; construction

一、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亟待建立

政府采购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和机构,为了开展日常财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手段、方法和程序,从市场上购买商品、服务和工程的行为。由于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人们对政府采购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入,使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都具有相当规模的我国政府采购,缺乏完善、统一的法律制度规范。近几年来,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确实解决了一些问题。但由于政出多门,没有进行统一的论证和科学的制度设计,条块分割情况十分严重,政府采购仍处于较混乱的状态。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

(一)建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是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的需要

在我国不同地区和部门颁布的政府采购法律文件中,对政府采购的界定、政府采购主体、政府采购包括的内容、管理政府采购的机构等都规定的不尽相同。如对政府采购管理机构的规定,财政部规定:“财政部负责全国政府采购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北京市规定:“市财政局负责政府采购工作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市财政局所属北京市政府采购办公室负责政府采购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上海市规定:“上海市政府采购委员会是本市政府采购的领导机构,负责制定政府采购政策、审议政府采购目录、协调政府采购的日常管理工作。采购委员会设立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政府采购的日常工作。”在其它方面,也存在同样的差异,因此导致了管理上的混乱和采购上的不规范。建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可以克服上述弊端,统一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二)建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是有效利用财政资金的需要

由于缺乏统一、完备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各自为政,环节多,单价高,采购方式不规范、不透明,导致盲目采购、重复采购等浪费现象依然存在。据有关专家对政府采购试点地区招标采购的情况分析,节约率普遍在10%-15%以上,部分项目达到30%-50%。对于滚存赤字已达千亿元的我国财政来说,实行政府采购无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改革,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很难达到上述效果。尽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已颁布实施有关规定,但由于其效力低,内容差异大,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三)建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是有效防止腐败现象发生的需要

在日常工作中,不仅每一级政府都会参与物资和劳务的采购,而且数量可观,金额巨大。但许多官员或一般公众对采购程序却知之甚少,这就给采购人员使用种种方式来操纵结果提供了可能。厂商为了销售常常采取各种利诱手段诱使采购者购买质低价高的商品,导致腐败现象发生。建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增强政府采购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使政府采购过程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同时,在政府采购立法中增加惩罚欺诈行为和行贿受贿的条款,可以对腐败现象进行有效防治,从而促进政府采购过程的廉洁。

二、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三公”原则

“三公”原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公开原则是世界各国管理公共支出的一个共同原则,因为政府采购合同是采购机关使用纳税人税款和其它公共专项投资签订的买卖合同,在采购中必须对纳税人以及社会公众负责。因此,要求政府采购依据的法律、政策、采购项目、合同条件、投标人资格预审和评价投标的标准等都必须对社会公开,以便公众和检察、监督机构进行审查、监督。公平原则是指所有参加竞争的投标商都能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并受到同等待遇。也就是说,对所有参加投标的供应商、承包商、服务提供商等,应一视同仁,不得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但为发展本国经济,推进国内就业而歧视外国竞争者的情况除外。因为只有在公平的基础上才能发挥竞争的作用,才能保证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的服务。公正原则是指评标过程中应客观公正,防止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发生,以真正发挥市场机制在政府支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政府与市场在支出管理领域的最佳结合。

(二)坚持竞争性原则

世界各国都将竞争性原则作为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政府采购的目标主要是通过促进供应商、承包商和服务提供商之间最大程度的竞争来实现的,通过卖方之间的竞争,一方面可以促使投标人提供更好的商品、服务和技术等,并且设法降低产品成本和投标报价,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形成政府采购的买方市场,从而使用户能以较低价格采购到质量较高的商品,实现政府采购高效率的目标。

(三)坚持效率原则

效率原则也是各国常见的采购原则。效率包括经济效率和管理效率两个方面,经济效率要求政府在采购过程中,能大幅度的节约开支,强化预算约束,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市场机制与财政政策的最佳结合。管理效率原则要求政府经常公布招标信息,减少中间环节,及时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和劳务,使财政管理从价值形态延伸到实物形态,规范支出管理,提高支出效能。

(四)坚持合理保护民族工业原则对本国政府采购市场的适度放开并有效保护是国际通行的做法。目前为止,只有参加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政府采购协议》的成员国,才按照协议的要求开放国内政府采购市场,大多数国家还只是在本国范围内进行竞争,以保护民族工业。如美国政府采购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国内产品优先原则,日本和其它国家对开放政府采购市场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限制措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更应该通过法律手段,有效地保护国内的政府采购市场,适当限制外国产品的数量(尤其是电子、汽车等幼稚产品),以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三、政府采购需要建立统一的法律制度

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是政府采购制度的法律体现和重要依托,对政府采购进行法制化管理是对政府采购进行有效管理的主要方式。随着国际贸易一体化的发展,一些国家和区域组织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府采购规则,如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政府采购协议》、欧盟制定的《关于货物、工程及服务采购的示范法》、世界银行实施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贷款和国际开发协会贷款采购指南》等。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政府采购的认识不足,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有些地方和部门才开始规范政府采购活动,但至今没有全国性的、统一的、专门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政府采购实务中,采购部门都是根据不同的采购行为,适用不同行政部门的规章、办法、规定和条例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发展,政府采购活动急需进一步规范,要求健全政府采购的统一法律制度。

首先,政府采购基本法是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政府采购的最主要依据。具体内容应包括:总则、采购方式及程序、监督、履约、纠纷的解决、法律责任和附则等内容。总则部分应明确规定本法的宗旨、适用范围、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政府采购的主要管理部门及其职责。采购方式及程序部分应规定采购的主要方式、其它方式及其程序。主要方式应采取招标投标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能够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招标投标是一种有组织的、公开的、规范的竞争。监督部分应规定质疑和投诉,主要内容是作为公众、检察、监督机构有权对采购项目、合同条件、投标人资格、评标标准、采购从业人员资格、采购管理和经办人员行为规范等提出质疑和投诉,以充分体现公开原则,节约财政资金。履约部分主要规定采购人员代表政府和投标人订立合同后,签约双方应如何履行合同,履行的原则、规则等。纠纷的解决主要是规定在履约过程中发生纠纷后,是诉讼还是仲裁解决,或是采取一般合同纠纷的解决方式———或裁或审。法律责任部分既应包括招标投标中的法律责任,又应该包括履约过程中的法律责任;既应规定招标方的责任,又应规定投标方的责任;既应规定单位的责任,又应规定直接责任人员和负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的责任。

其次,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即除了政府采购基本法外,还应有与之相配套的招标投标法、合同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关政府采购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及地方政府规章等。

招标投标是政府采购中最富有竞争的一种采购方式,能给采购者带来价格低、质量高的工程、货物和服务,有利于节约国有资金,提高采购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已于2000年1月1日起实施,这部法律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政府采购方面的专门法律,特别是从事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有了法律依据,是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配套法律。

合同是政府采购的法律形式,合同法也就成为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政府采购的订立过程与一般合同的订立过程不同,它不像一般合同那样完全是双方当事人自由意思的表示,而是一个完全公开的过程,受公众及有关部门监督检察的过程,也是一个招标投标的竞争过程。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作为政府采购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应是政府采购基本法的补充,当政府采购基本法没有规定时,适用合同法的规定。

产品质量是政府采购质量的重要标志。被采购产品质量过硬,被采购服务优质上乘,被采购方信誉可靠,才能实现政府采购的经济、高效目标,才能达到节约财政开支,合理利用财政资金的目的。因此,产品质量法也应是政府采购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有关“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管者的商品”,“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其它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购买商品”等规定,其目的是为了鼓励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而政府采购的目的就是通过政府采购促进正当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因此,反不正当竞争法也是政府采购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它部门法律比如国际贸易法、国际税法、公司法、行政法、刑法等法规中与政府采购有关的规定,都应属于政府采购法律体系的构成内容。此外,国务院各部门、地方人大和政府也可根据政府采购基本法的规定,结合本部门、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政府采购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及地方政府规章,共同构成我国完整的统一的政府采购法律体系。

【参考资料】

[1]谭刚.改革现行采购模式,建立政府采购制度[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9,(3).

采购管理的基本内容篇8

【关键词】铁路;设备单位;物资供应;模式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就指明了物资供应管理是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要谈物资供应管理,广义的讲就要了解其目的、内容、地位,之后结合铁路基层设备单位物资供应管理现状进行深入剖析。

1、物资管理目的

这是我们要明确的第一项内容,物资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企业生产所需物资进行有效管理,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产源动力,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进而促进企业产生良好的收益。

2、物资管理内容

简单说物资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计划、采购、消耗和储备等几个重要环节,这些环节环环相扣、相互影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物资供应管理造成不良影响,实践证明它已经成为企业尤其是铁路企业安全生产正常运作的重要保证。

3、物资供应管理现状

3.1铁路基层设备单位物资供应管理所处的环节

3.1.1现阶段铁路运输生产维修用物资按采购分工范围分为部管物资、局管物资两类。部管物资由铁道部组织采购,路局协调供应。

3.1.2局管物资分为局采物资和段采物资。局采物资包括与行车安全关系密切的物资,批量大具有规模效益的物资,适于直发工位和批量采购分别配送的物资。段采物资包括市场充裕、品种规格繁杂、价值低、特殊性强的物资,一次性需要及适于就地就近采购的物资,上车上线但无法形成批量的物资。

3.1.3局管物资实行路局、站段两级采购。局采物资由路局组织采购,段采物资由站段组织采购。受路局委托,物资供应段承担部分局采物资的采购。

3.1.4局管物资具体的采购分工范围由路局发文公布,并根据铁道部部管物资目录调整情况和全局运输生产实际,结合市场供需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动态管理。

3.2铁路基层设备单位物资供应管理所处的环境

3.2.1管理机制方面的制约。物资供应管理是铁路运输企业内部物流,尤其是对设备单位点多线长、属于跨省市地区,跨内部行业,跨职能部门的过程,是一个环节相连的活动,由于铁路传统的“安全生产第一”的思想处于主导支配地位,物资供应管理常常被分割为几个独立环节,看起来是统一的整体,物资管理处统一领导,物资供应段和基层设备单位共同完成物资供应、消耗、储备以及废旧物资的回收上交利用,但是事实上,供应管理缺乏活力,效率偏低,消耗无分析、定额落不到实处,管计划不管生产,管采购不管成本,形同于管生产不管安全。

3.2.2管理方式方面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局管物资和非局管物资品种多、物资采购的前期工作量较大。采购工作要依靠各设备单位材料科人员完成。从而出现同一件事项将由多层次管理人员共同完成,效率低、成本大。②供应流程上看,有直发和配送方式,但统计分析物流成本都在两次甚至更多。

3.2.3人员素质方面的制约。现实中物资供应段应该是铁路内部最具备最有条件的物流部门,但是实际中缺少研究本企业或跨行业的物流问题,再加上对物流实际操作经验积累不足,对现代物流的研究也刚刚起步,使得铁路运输企业没有真正实现完整的现代物流活动。再加上,由于缺乏具备物流管理和技术专业人才,要想用物流理念提高工作效率,进而达到节支降耗将是难上加难。

4、加强铁路基层设备单位的物资供应管理办法的思考

解决目前铁路基层设备单位物资供应管理存在的同题,关键在于保证生产所需的同时,要牢牢掌控好物资采购过程,物资计划与消耗、物资流通供应的各个环节,同时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强调现代化管理水平,真正从管理要效率,过程控制要效益,走出一条科技化、科学化的物资供应管理道路。

4.1重抓采购环节、细节的管理

4.1.1制定合理的采购底价。基层设备单位物资部门要对所有采购物资建立价格档案信息,对每一批采购物资的价格,应首先与归档的、公布的材料目录价格进行比较,分析价格差异的原因。对于重点物资,要建立价格评价体系,责成相关部门组成价格评价组,定期不定期收集信息,分析、评价现有的价格水平。

4.1.2制定合理的采购方式。一是集中招标采购。集中招标采购有利于控制采购成本,在铁路系统所需的各种常见物资,可采用招标竞价法,集中统一向生产商订货。二是进行网上采购。利用互联网整合和处理采购信息,设立“网上采购超市”统一向供应商进行订货,以求获得最大批量的折扣,同时也体现出公平、公开、公正,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实现“零库存”管理。

4.1.3严格供应商评价。供应商评价的好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物资采购工作成功的关键。规范物资采购行为,合理约束供应商的行为,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经常性询价采购的规范。此种采购适用于数量较少、金额不大、频繁发生的物资,通常做法是对三家以上的供应商所提供的报价进行比较,以确保价格具有竞争性。二是公开招标采购的规范。公开招标采购被绝大多数人认可为能够有效地促进竞争、节约费用和高效实现其他采购目标最快捷的一种方式。三是对供应商的管理引入竞争机制。除加强日常行为的监督,还应该建立健全供应商档案库,每年进行一次考核、评审,不合格要予以劝退。

4.2重抓物资采购预算计划和物资消耗管理

物资采购预算计划是对所需求的原料、物料、零件等数量及成本做详实地分析,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做准备。实践证明,通过计划预算管理、计划采购,掌握货源与需求,核算成本支出,以最少的资金占用、物资消耗保证供应,完成设备单位的各项生产供应即服务于安全生产,同时要深刻贯彻落实以企业全面预算为龙头,以成本管理与辅助决策为核心,以供应过程控制为手段,以会计核算、决算的数据为支撑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

4.3重抓物资供应管理过程中物流管理

物流作为一个系统,由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等环节组成。物流系统的总目标是实现宏观和微观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采购管理的基本内容篇9

「正文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和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体系。而财政正是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随着政府职能的转换及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过去不太被重视的财政支出结构将进一步得到调整,财政支出的比重将会不断提高,数额不断扩大。而建立政府采购制度,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管理,正是建立和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

一、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特征

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对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购买。政府采购不仅是指具体的采购过程,而且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制度。

政府采购制度最早形成于18世纪末的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其主要特点就是对政府采购形为进行法制化的管理。我们现在所说的政府采购制度,从根本上说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在现代市场经济阶段,市场经济国家认识到市场不是万能的,它本身存在着缺陷。为了弥补市场缺陷,政府广泛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干预国民经济活动,其方式之一就是通过扩大政府财政支出举办公共事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由于政府采购规模的迅速扩大及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广泛影响,很多国家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或通过专门的法律,以确定政府采购管理的重要地位。

与私人采购相比,政府采购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1)政府采购资金来源是公共资金。这些资金的最终来源为纳税人的税收和政府公共服务收费。(2)政府采购的目的主要是实现政府目的。(3)政府采购的主体是依靠国家财政资金运作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公共事业等,(4)政府采购为非商业性采购,它不是以盈利为目标,也不是为卖而买,而是通过买为政府部门提供消费品或向社会提供公共利益。(5)采购范围广,规模大。(6)采购过程要求能够较充分地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7)采购制度一般是围绕政府意图而制定的,具有较强的政策性。

二、政府采购制度的国际比较

(一)美国的政府采购制度

美国政府采购制度是美国国家预算中公共支出管理的重要手段。政府部门的大多数开支都要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进行。政府采购的办法和规定也多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使政府采购制度能在公共预算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保证了政府公共预算支出的高效、透明。美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政府采购的基本制度比较规范。政府部门的公共支出基本上都要按照政府采购的形式进行,政府采购制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美国的政府采购过程由三个阶段组成(1)确定采购需求(2)签订采购合同(3)管理、执行采购合同。在具体的采购方式上分为小额采购和大额采购两种类型。一般情况下,如果采购金额在2500—25000美元之间,实行小额采购,金额超过25000美元的采购,实行大额采购。政府机构购买力的大小或所得拨款的多少取决于一年一度的财政预算,而预算过程既涉及美国政府的行政机构,又涉及美国政府的立法机构。因此,整个采购过程和各种采购行为都有一定的法律规范和比较切合实际的操作方式。

2.政府采购制度建立在法制基础上,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美国政府在实施采购制度满足自身要求的同时,也通过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的采购行为。美国早在1761年就颁布了《联邦采购法》,而与政府采购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4000多个。从本质上说,法制程序体现的是民主精神,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并兼顾各方利益,尽量满足全体公民及纳税人的要求,这些法律程序使政府采购制度能够帮助各级政府快捷、有效地采购自己所需的商品或服务,并且维护了采购的信誉,保持了采购制度的透明,同时保证了政府实现其社会和经济目的。

3.公平竞争是美国政府采购制度最基本的原则。不论是采用政府不经协商与报价最低、能满足政府需求的投标商签证合同的“密封投标”采购方式,还是政府与报价方进行协商,并就价格,技术能力及其他质量问题进行谈判的“协商采购”的采购方式,都是在自由市场进行公平竞争采购。竞争能使政府有效地利用商业竞争和金融刺激,从市场上买到最好的商品及服务。

4.美国政府采购制度的“申诉”制度,美国政府采购制度是建立在承诺基础上的。根据承诺,所有商家均有权根据政府的需求说明进行报价,有权要求政府依照所说的评判标准,排除一切不相关的干扰,根据其提议的优劣对其报价做出评判。美国采购制度允许未中标的报价方或签约人对政府不合理的行为提出申诉,并由仲裁机构听取其申诉并做出裁决。这种申诉制度有助于维护采购的公正、捍卫采购制度的透明,并且这种公正和透明都是建立在竞争和立法基础之上的。这种申诉制度还可以在很大程序上克服武断决议,大大减少政府在采购过程发生的决策性失误所造成的损失。

转贴于

(二)英国的政府采购制度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国家之一。英国政府采购政策是针对政府各部门及其机构提出的,同时也要求政府采购职责范围内的其他机构加以遵循。政府采购从决策程序上看,各政府部门的政府采购都实行自我决策,各部门可以根据本部门的需要进行采购。但各部门在采购决策中要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是这些部门所有采购商品和服务都必须在财政部授权支出的范围之内;二是他们的所有支出都必须向议会负责。另外,采购的每个部门都有一名会计官员,主要负责公共财政秩序和法规,同时保证财政支出周全合理,各部门的支出受议会“全国帐户委员会”的监控。因此,英国的政府采购是在政府政策、预算控制、个人责任和议会监控前提下进行的。其基本内容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1.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英国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机构采购商品和服务都必须做到“物有所值”。“物有所值”就是所采购的物品总成本和质量上都必须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在政府采购中“物有所值”主要是通过竞争来实现的。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政府各部门在进行采购时可以自行决定最符合合同要求的竞争形式,要以最合理的价格采购自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公平竞争是政府采购的一条核心原则。

2.政府采购的基本方式。英国政府采购的基本方式有以下几种:(1)精心挑选供应商,要求他们以各自的生产产量、产品规格和生产执行情况进行竞争性投标;(2)对于以价格为主要因素又相对较容易些的合同,采取公开招标方式;(3)对较复杂的合同,采取协商和竞争招标相结合的方式;(4)对于极少数极为复杂的合同,采取竞争性的协商谈判方式;(5)对于极廉价的采购或极例外的特殊情况,采取单方面招标方式等。

3.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英国的政府采购是建立在相应的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其内容大致包括:(1)一般合同与商业法律;(2)法定职责,如遵守国际条例等;(3)专门法律规定,如对行贿受贿或不公正合同条款的处理;(4)旨在消除国别歧视、增强欧洲单一市场内商品和服务自由流动的欧共体条约及规定;(5)世贸组织政府采购协议和其他国际协定等。这些法律法规为英国政府采购活动的规范化运行奠定了法律基础。

三、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制度作为财政制度的组成部分,在西方国家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由于我国政府采购工作起步较晚。因而还是一项全新事物。虽然这一工作现在已在我国各地蓬勃展开,但从我国各地开展的情况看,新问题却不少,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政府采购的有关法规还未出台,各地的政府采购活动不甚规范,操作无序,政府采购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尚不明确。目前,政府采购缺少一个可以遵循的全国性的规章制度。二是采购范围窄、规模小。现行的采购活动还只是局限在对货物类的采购,而且采购方式比较单一。三是现行的事业,行政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体制与政府采购的直接支付方式相矛盾,使节约资金在预算上体现不出来。四是政府采购管理的制约机制还不健全。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有碍于政府采购制度的顺利推行。发达国家政府采购制度经过20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建立了较完善的体系。因此,我们应大胆借鉴国外政府采购的理论与方法,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以促进我国科学规范的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

1、尽快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完善的政府采购法律体系。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国家和地区,为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健全政府采购运行机制,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政府采购的法规体系。而我国虽然存在大量的政府采购行为,却没有一部《政府采购法》。因此,应尽快制定《政府采购法》,使这项制度纳入法制化轨道。我国《政府采购法》应对政府采购原则、适应范围、门槛价、管理权限等及竞争性招标采购程序、质疑与投诉、履约管理等政策性和技术性问题明确规定。为建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政府采购制度创造条件。

采购管理的基本内容篇10

关键词:健全采购过程控制制度研究与分析

众所周知,采购控制是现代化企业面临的重要管理问题之一,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中,任何企业都需不断加大采购管理的控制力度,以谋求更稳定、更合理、更科学的发展,此外制度是生产管理的有力保障,所以企业还要创建一个完整的制度,进而完善企业采购控制机制。

一、企业采购控制制度发展现状分析

1.1采购控制理论概述

采购控制是以采购人员为主体的管理项目,采购人员在获取生产原料信息,决策采购计划的过程中,必须针对企业切实发展现状,制定一个相对节约、高效的采购计划。

1.2采购控制对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实施“计划”经济,因此企业不仅要实时更新生产、管理、发展计划,还需配套完成多个资本运营项目的管理升级。采购控制是企业减小生产成本,优化生产体制,获得最大商品价值的必然手段,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选择最优生产原料,还能帮助企业筛选最优供应商。由此可见,采购控制不仅受经济市场环境的影响,还受供应商市场行情的干扰。因此笔者认为,按照既定任务完成采购计划,是企业采购控制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管理手段之一。

二、健全采购控制制度的解决对策

2.1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

采购计划是采购人员开展采购工作的基本条件,通常以计划书的形式表现出来。该采购计划经过公司领导、管理者审批合格之后,采购人员应进一步研究分析科学的采购战略。同时,在供销市场、产品价格、产品质量、生产资料供应量等多方面变量因素的影响下,其实际采购行为会受到一定干扰。因此,采购人员在确定采购计划的过程中,还需不断调整计划内容,改变实施决策的发展重心,以出色的业务能力,控制好各利益方的合作关系[1]。

2.2建立科学性的作业制度

2.2.1规范操作流程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采购工作涉及到的管理内容非常多,所以必须在一个标准化的操作环境中,对采购管理项目进行科学控制。标准化是规范控制管理工作的行为准则,可以提升管理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将每个工作环节记录到工作日记中,并记录每个环节的工作重心,利用分层管理明确每个采购人员的责任,以制定出更为合理的操作流程[2]。与此同时,企业采购部门管理者还可以制定一个采购操作流程规范,操作手册中要标记不同采购阶段的管理内容,确定采购时间、采购合作方、采购地点、运输方式和项目负责人姓名的重要信息之后,再由固定的执行人员去执行相关的采购任务。

2.2.2设置管理权限

企业内部采购人员在工作中的权利是相互制约的,管理者将采购工作分成若干份,按照责任权属和工作职能的不同,将采购任务分配给适当的采购人员。这种“按劳”分配形式可以促进采购人员工作习惯的养成,同时也赋予了采购人员较大的决策权利。如果这种权利不能合理使用,则采购人员会为了一己私利而恶意透支采购项目成本,依靠不法手段获取利益。因此必须设置合理的操作权限,让每个采购人员的采购工作以及其拥有的采购权利能够处在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当中。采购人员没有权利是无法和合作供应商开展采购工作的,权利过大也不行,采购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也会相应降低[3]。

由此可见,工作效率的提高和采购人员道德素养的培养也尤为重要。采购工作中所产生的限制性风险,会干扰采购人员的工作,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实名制、权属限制、责任分管的采购管理控制模式更能突显出企业的优化管理优势。

2.3加强采购管理的内部控制

除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之外,企业的采购工作还会受到许多外部环境的影响,内部控制是采购管理中最为艰巨的工作任务之一,在现阶段企业采购成本控制领域中,一系列内部管理内容都可直接或间接干扰采购控制制度和内容。因此,企业领导者需兼容各内部管理项目的生产应用价值,将不相容的管理项目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增加采购环节中提交采购清单、签订采购合同、商品货物交易运输等采购内容的合理性[4]。具体内容如下:

2.3.1请购控制

企业的生产物资必须满足企业生产要求,物资储备量也应承担一部分积压风险,在双重发展压力的影响下,采购人员所做出的请购决策至关重要。在与合作供应商签订请购合同时,采购人员应结合企业现阶段的生产与发展现状,对企业下一阶段的生产规模进行认真评估,同时还需根据供应商品的市场价格和行情走向进行准确的预判,计算出准确的采购成本。在做完一系列准备工作之后,采购人员还需要总结采购决策,交由上级部门批示,经管理部门领导同意,再进一步办理采购手续。

2.3.2订货控制

多家供应商的询价单是企业选择合作伙伴的主要价格估算依据,所以采购人员应仔细比对,分析怎样的采购方式得到的优惠条件更多,并对供应商提供的生产原料质量进行认真的监督和审查。一切确定完毕之后,采购人员应协同合作供应商的管理人员制定相关订货内容和规范,确定付款时间、运输方式、供应销售模式等。

对于一些特殊行业,比如药品生产企业,主要原料供应商一旦经过严格程序选定合格后,除非有特殊原因,一般不能轻易变更供应商。因为各个供应商的原料来源、生产工艺和设备等不可能会百分之百完全一致,而这些细微的差别可能不会影响到原料的各项主要指标合格,但是却有可能影响到以此为原料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指标和疗效。由于药品是特殊商品,是与人的生命休戚相关的。所以国家对药品生产企业变更主要原料供应商要求极其严格,必须要对新供应商提供的样品进行小批量试生产,并对试生产的药品进行稳定性考察,考察与原产品比较质量无影响后才能变更供应商。所以药品生产企业的采购又有其特殊性。

2.3.3采购账款控制

企业对生产材料货物验收之后,订购的货物需交由采购部门、质量安全检测部门、财会部门进行保管和验收。验收的内容包括,材料质量检验、材料数量核对、材料价格审核控制等,订货单与收货单在材料收入企业材料库中之后,财会人员必须与采购人员一起完成验收工作,以保证采购工作核心的管理内容在科学的监督下完成。与此同时,这种验收控制还可以帮助企业重新定价生产商品价格,熟悉加工商品、原材料的市场行情。收货业务作为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中的核心管理内容,企业的会计人员必须收录相关采购凭证,将汇款信息、银行存款信息、预付款信息、账户信息记录在会计管理数据库中,对企业采购工作的操作流程进行系统的考核[5]。

结论:

随着企业经济体制发展的不断完善,企业对采购控制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中,任何企业都需不断加大采购管理的控制力度,以谋求更稳定、更合理、更科学的发展,笔者在此结合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相关内容,对控制管理中的采购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深度剖析,笔者认为,采购管理模式与内容在复杂的市场经营中,其控制能力并不强。因此,凡是牵涉到企业采购资金的使用问题,都需建立一套严格控制的规章制度,资金的领取、审批、使用,不仅要规定具体的权限范围,还需加大对企业采购人员的监督管理力度。

参考文献:

[1]崔明伟,张艳荣.企业经济管理中如何建立健全采购过程中的控制制度[J].科技信息,2012,13(29):129-142.

[2]蒋欣婷,聂少芳,唐杨.对中小企业采购过程中内部控制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2,23(29):156-162.

[3]周婷,景建平,宁华强.信息化条件下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09):1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