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核心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08:17

初中体育核心素养篇1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核心素养教学效率

信息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更促进了教育的不断进步。原有的新课程改革取得丰硕的成果,但是教育还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特别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更要站在时代的潮头,抓住时代的脉搏。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的指导意见,“核心素养”成为“后课改”时代的靶心。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如何瞄准这个“后课改”时代的靶心,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呢?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思想品德教师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是前提

核心素养与以前的知识能力、技术能力有质的差别。“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宽广。“知识”与“技能”主要涉及具体学科领域的知识,或者具有“听”、“说”、“读”、“写”、“算”等基本技能,而素养指向的并不是某一学科知识,它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能力,又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基于对素养的理解,思想品德教师要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思想品德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初中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育他们的优良品德,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经典名言为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奠定唯物的理论基础,揭示人的社会特质的根源性,揭示思想道德品质的成因,使我们认识到思想品德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人们的社会初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使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深刻意识到思想品德在核心素养养成过程中的重要价值。所以在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要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更新理念,这样才能开展教学工作。

二、思想品德教师综合了解初中生是关键

初中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与其他学科有本质的区别,它关系到社会主义接班人人才建设问题。所以思想品德教师对初中生的了解不能与其他教师一样,仅仅是从本学科出发。另外,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决定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与众不同。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包括中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同,对国家、国际的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的建设,身心健康的发展,学会学习能力的提高,实践创新的积极参与。初中生是否具备这些核心素养要求的品质,需要各门学科教师的积极了解,更需要思想品德教师的认真评估。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意识到,初中生多为12岁~15岁,身心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趋向成熟的时期,信息接收渠道迅速拓宽,接收能力迅速增强。在这些初中生的身上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一是他们还带有儿童那种天真、单纯、幼稚、有依赖性、缺乏自觉性的特点,同时他们又渴望向成人看齐,力求懂事达理,要求别人尊重,希望成为独立自主的人。在发展中他们的品德常表现出幼稚与懂事、依赖与独立、自觉与不自觉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二是他们对人际关系、男女交往、社会问题日益感兴趣,渴望知道更多的社会情况,开始关心家庭问题,关心周围环境的变化,关系国家和国际大事,考虑自己的理想、追求、道路与职业。但是他们毕竟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思想尚不成熟,识别是非能力不强,因而容易受到不良思想与行为的影响。三是他们的思想情感,具有冲动性,血气方刚、好胜要强、敢说敢干,富有热情与正义感,但他们缺乏社会经验,遇事急躁而不沉着,对人对事往往只看一点,未弄清楚便轻率下结论。这些行为特点,会严重影响他们核心素养的养成。为了促进思想品德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必须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了解,深入初中生群体进行熟悉,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思想品德教师如果在这一领域下工夫,教学效率的提升应该说是在情理之中。

三、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是核心

初中体育核心素养篇2

【关键词】核心素养;分层教学法;初中体育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个性化教学在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标准化教学模式因环境、兴趣、体能等方面的差异已不再适合不同的学生。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不断增长的需求。分层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为学生制定合适的体育规则,而且在于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享受体育锻炼,提高其心理素质。本文通过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实施分层教学。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分层教学法应用于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一)全面激活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以及中考的影响,大多数中学生都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体育的重要性,会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到语数外等主科的学习中,不仅无法挖掘体育的乐趣,更缺乏学习体育的兴趣。但在分层教学方式下,体育教师则会充分凸显学生在运动课程中的主要地位,并在核心素质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运动掌握能力、意识掌握状况进行分级,并给学生以个性化的引导,由此改变学生对传统运动课程乏味、沉闷的观念,从而调动了学生的运动学习兴趣。

(二)增强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

大多数学生会误认为体育课的目的在于放松和玩耍,因此,当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学生并不会在意。就算有学生认真听教学内容,但是由于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体能差异,造成部分学生可以快速学会,而部分学生无法学会。此时通过体育分层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避免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要告知学生体育核心素质的基本特点和标准,然后再给各个阶段的学生制订学习规划并传授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对体育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进而促使初中体育教学水平与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提高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在传统体育课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只会指导学生使用运动设施锻炼身体,这在学生没能了解运动常识的情况下就极易在运动过程中损伤。而在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分层体育课程中,由教师先把体育核心素养知识告诉给学生,进而引导各个层级的学生根据核心素养标准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并通过规范有序的知识教育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其学习、成长状态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体育教学能够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精力进行学习。通过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适应体育教学内容,并且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生身体素质全面提升的目标。

(五)保证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在当前阶段的教学中,长时间的知识学习会消耗学生大量的精力,同时过大的压力也导致学生得不到放松,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初中学生的精神面貌应该是阳光的、积极的,应该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因此,使用体育分层模式制定教学方案,在提升学生个人身体素质的同时,也使学生身体获得充分放松,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二、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体育课程重视度低

大多数初中学校与教师都会受到应试教育对其的思想束缚,认为体育在中考中是可有可无的,因此,主科教师占据体育课程的现象十分普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

(二)体育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维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参与的积极性,因此,体育教师自身的素养尤为重要。然而大部分体育教师由于自身缺乏专业素质,无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指导,也无法更有效地回答学生的问题。

(三)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实践教学中,不同的学生由于个性和身体素质差异较大,在同样的课程中将会收到不同的学习效果,若因此忽略了学生的社会主体地位将不利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开展。

(四)体育重要性未能获得学生的充分认识

由于学生对体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的学习重心都放在文化课学习上,在参加体育课时并不积极,很多体育活动都是做做表面工作,并没有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导致其遭遇到多种问题,如学生个人身体素质下降、精神面貌与预期不匹配等等。

(五)体育教学内容无法起到引起学生兴趣的作用

在初中教学中,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有着一定影响,如果学生对体育教学不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使用各种理由以达到逃避体育课的目的,对其体育课程学习质量的提升极为不利。

(六)为体育课程提供的资源条件不充分

对于初中体育课程来说,教学资源的不足会导致体育教学内容单一,只能通过简单的运动方式用以达到预设的体育教学目标,例如跑步、快走等。此类教学资源严重缺失的情况导致无法进行高质量的教学,使得学生无法在体育课堂中提高身体素质,对学生的良好学习状态保持极为不利。学生对体育内容的深度理解困难,也无法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

(七)热身不充分

在初中教学中,体育并不是主流学科,一周可能只安排了两节体育课,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减少了热身时间,直接让学生跑步或者做活动。这种情况很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没有经过充分的热身就进入到剧烈运动中,容易让学生出现肌肉拉伤等现象,这种情况对于正处在发育阶段的学生而言有着致命影响。

(八)体育器材老化

体育器材老化也是安全问题的一种,如篮球架、单双杠等都是学校固定的体育设备,学生经常会在课余时间使用,这就导致设备容易损坏和老化。如果学校没有及时对器材进行检修,就会增加学生安全隐患,比如,篮球架松动、篮板破碎等常见问题。

(九)学生不易管理

在体育课中,教师无法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监督,特别是在做活动时,学生更愿意自己对事物进行探索,从而远离集体,一旦发生事故,教师无法第一时间发现,这对于学生的安全问题有着很大影响。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以分层教学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体能分层,提高认知能力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以分层教学法开展初中体育教学时,必须要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行充分了解,通过体育测试获取学生的运动能力的基础数据,并根据测试后的分数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层次划分。例如,可根据身心素质及运动能力的强弱将学生划分。对于身心素质及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除了要传授基本的体育知识外,还要安排其进行强度较高的技能练习,以巩固学生的身体素质,并进一步提高运动能力与体育水平;对于一般的学生,在传授基础的体育知识以外,还要传授一些强度中等的技能练习,以增强其身体素质,从而为后期的运动技术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较差的学生,要考虑到其身体原因,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并做一些简单的有氧、拉伸运动,以此来提高其体育认知能力。这样的分层方式并不是固定的,还会根据学生的成长情况与学习水平进行随时调整,有效锻炼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强化其体育认知的水平与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意识。

(二)爱好分层,提高体育技能

在进行体育运动前,体育教师除了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体育水平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学生本身的爱好兴趣,若强制性地将其安排到不感兴趣的项目上,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就要求初中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爱好与兴趣在不同的学期开展不同的运动项目竞赛,并且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层之后,体育教师还要对每一层学生的体育技能以及身体素质进行再一次分层,对层次较高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而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而言,要使其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并且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为后期更加熟练地掌握体育技能做好铺垫。

(三)理念分层,培养运动能力

为了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并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在核心素养课程中,要创新课程形式、因材施教,以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共同进步。

(四)评价分层,激发学习信心

针对各个阶段的初中生,要采取不同的评估标准和方法,以提高分层教育的实效性。对于体育技能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要以鼓励、表扬评价为主;对于体育技能基础中等的学生,要以激励评价为主,并为其指导在技术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使学生明确未来的努力方向;对运动技能表现较好的学生要采取竞争评价方式,以贯彻高标准、高要求的评价原则,使其在未来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谦虚、严谨、努力,不断超越现在的自己,激发出学好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的信心,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课下任务布置的分层,提高完成度

体育分层教学可以实现有效的课下任务布置,对于现在的初中学生而言,空闲时间较多,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游戏任务,让学生们在课下依旧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来提升自身体魄。比如,篮球、足球运动等就属于运动量大的课下任务,部分学生很可能无法完成,但是可以完成类似于跳皮筋或者丢沙包等小型课下任务,因此,在分层体育教学中对课下任务进行分层有助于学生强身健体。

(六)内容分层,提高针对性

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各不相同,在进行体育课时,很多内容是无法完成的,这就会导致学生核心素养下降,降低了体育教学课堂质量。因此,在体育课堂中,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是必要的,比如,一些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基础运动让学生达到运动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而对于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而言可以适当加大运动量,对学生身体进行刺激,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内容。在初中体育课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与身体素质,还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初中体育教师在积极分层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作为体育教师应强化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将体育核心素养融入至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为保证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祝力泳.核心素养下初中体育大课间、体育教学与体育中考的融合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7):119-120.

初中体育核心素养篇3

1数学核心素养理论概述

1.1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

在改革开放之前关于“素质教育”的理念并未出现,最早的可能是邓小平在全国教育会议提出的这样一段讲话:要想提高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国力,就必须将劳动者以及知识分子的素质重视。之后20世纪的80年代便掀起教育面向现代化建设的改革热潮,并在1986年随即地颁布《义务教育》中对素质教育理念提出清晰明确的要求,指出素质教育应该作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数学素养的培养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让学生不仅学到专业学科知识,还应该让学生在核心素养视角下进行的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全面素养能力。随着核心素养在现代教育的深入推广,核心素养数学教育的理论研究也变得丰富而多元化。总结而言,现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抽象化的概念,将其与具象实际化的数学学科相结合是具有一定的挑战难度。数学学科所具备的学习能力不应该只局限于知识点与技能的掌握,还应该强调在解决问题中的思维精神状态,也就是说数学教学是多维度的教学形式,数学解题的过程中的方法、情感态度以及情境整合的互动是数学高阶必备素养共性。

1.2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现代公民的必备条件,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核心素养作为重要指导方针,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实践手段,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构建起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方法,掌握用数学工具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中。第二,核心素养数学体课程的最终目标,通过面向全体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思考过程和体验,从而实现数学方面的个体发展。总体来说,数学核心素养不是某一个知识点,而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方法。通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衡量,来评估数学课程的适应性和科学性,反映数学的核心价值。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越高,则证明数学课程和数学教学的质量越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处理和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2数学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事业方面的教学理念发生巨大的改变,推出的各项优先教育发展的策略、方针,打破了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体制,将教学重点逐渐放在对教育功能具有强化作用的素质教育主流观念上,以寻求提高我国教学水平和竞争力的有效方法,稳固教学制度形态。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世界的认观逐渐成熟,所以对这个时期的学生实行数学素质教育是必要的,但是由于我国的初中数学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应试教育服务,所以基于素质教育的数学教学的试行,出现了课堂实践中教学目标、方法、内容、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2.1教学目标

有关初中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根据调查显示,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教师对学科的概念定义表述不清楚,认为教学就是教会学生知识这一唯一的目的,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流程的制定也应该围绕知识技能为核心主题,进行教学任务的布置与思考。这部分教师普遍忽视了数学教学中深层次能力的培养与挖掘,仅仅将如何使得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运用能力应用于解决数学问题中的方式作为日常教学中灌输学生学习的努力方向。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仅仅在花费时间最多的数学题成绩有所提升,但学生的真正数学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自我表现和训练培养,学生的时间精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从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教师忽视对学生个性发展、终身学习等方面的认知,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目标不清晰,缺乏深入教学的问题。

2.2教学方法

目前,由于教师行业未能够进行完全的变革和更新,教师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素养水平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导致部分教师不易于接受新的教学理念,而在课程教学中选择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作为主要手段,对新颖的新课改教学模式也只是流于表面。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常常会感觉到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学习方式无法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无法明确的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混沌疑惑的状态。因此,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忽视对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导致知识和技以强制性灌输的教学为主,不符合新时期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无法主动学习,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利用。

2.3教学内容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应以投入最少的教学产出最多的教学成果为最优教育状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媒介用于数学教学当中,使得教学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大部分教师也逐步将教学方式转移到运用新技术当中,将知识点设置在幻灯片中,将枯燥的知识点加以整合或者修饰,配合图片或者音乐等内容的设计,再加以动态形式,使教学内容的展示更富于美感,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当然,对于新媒体的应用,有的教师可能会将关注点放在幻灯片的设计上,为了追求多媒体,从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导致教学重点的偏移,忽视了对师生互动、学情把握、层次化教学等教学核心要素的实施。

2.4教学评价

虽然目前有针对教学成果、教学效率以及教学反映等方面的评估机制,但是评价的标准相对来说比较低,也没有做到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在教学评价指标上,只有分数这一单一形式,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取得进展等方面的评价较少。除了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评价结果应用等,也几乎没有开展。在这一请工况下,教学评价与教学目的并不相符,没有起到真正的教学监督、纠察作用。这些评价往往脱离教学目标,没有将学生为主要思考对象,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参与成分,没有实现数学学科素养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根本要求。

3数学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改进策略

3.1贯彻落实“知识、能力与情感”的课堂教学目标

初中阶段的学生的素养水平处于半成熟程度,所以在这个阶段,他们的素养观念并没有完全成型,还可以加以学科干预,培养学生综合实践素养能力。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知识点是基础教育内容,数学综合能力是知识渗透并转换为自我利用的深层次学习内容,情感审美培养是个人个性、品质升华的体现。在教学一线的数学教师,应该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符合素质教学的目标。在数学课堂上,做到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关注,在知识点为基础的前提下,关注数学的文化魅力和显示能力,注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情。在具体的素质教学时,应该将这三者视为一个整体纳入学科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数学题目的解决,更应该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点形象化,实际易于理解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整合得更有逻辑科学性,再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3.2围绕自主学习和学习过程来创新设计教学方法

调查发现,面对低效或者无效的教学成果,教师普遍都希望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能够改变现状,他们希望在时间和精力都一样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够更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够更强烈。但是,部分教师针对教学的现存问题,不能够很好的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起到积极的效用,所以不能够很好的在具体的教学策略改进过程中付之以行动,施加有成效的改进,改变当前教学工作滞泄的现状。所以教师应该意识到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重要性。在进行素养教学方法创新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思考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学生对于所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素材主题选择是否能够接受,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有效实行。如教师在创设教学知识点情景时,可能会将侧重点偏向于情境的组织设计上,而忽略了知识点结构的完整,从而不能将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迁移,这就是对知识点素养忽视导致的结果。教师要创新设计教学方法,比如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基础层次,划分为不同小组,通过不同的任务分配,鼓励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交流来学习。这样,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和成员一起充分的讨论数学问题,从而在问题分析中集思广益,自由的主动的提出自己的想法,提出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3.3以核心知识的体验和挖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从教育事业的发展核心内容来看,始终是将知识教学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部分。数学核心知识强调的是以知识教育价值为核心,围绕知识点建设核心素养育人知识结构。比如在初中数学中涉及较多的实践应用题就是几何图形的计算,相较于普通的逻辑思维题型,这种题目结合图像,通过手动作图才能够获得有效的解题思路,融合了二维空间的空间想象和知识点逻辑思维,锻炼了离开生活实际理解题的类比,转换为物象的具体化的数学形式。所以从中可以看出,想要解决难度更高的数学题目,就需要具备更深层次的多元知识联系的数学内核思想。换句话来说,也就是承载地科学实施教育思维和核心素养越多的,就越是核心知识的典型代表。所以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对深层次知识点的挖掘与深入融合教学内容中。

3.4构建有效的教学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改进依据

目前的教学评价可能脱离教学目标,没有将学生为主要思考对象,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参与成分,从而未能有效实现数学学科素养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为了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改进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听课记录报告,有针对性地过程性评价,进行课堂教学情况的总结,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教学过程中的现存问题,及时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方案中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有效改善教学效率。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改善教学效率。因此,相关教学评估需要考虑教学有效性,将教师的自我教学中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成果等内容作为要素,将学生对课堂的意见反馈以及沟通指导作为主要考虑因素,组合成多元评价体系。其中,学生可以对教学中感兴趣部分、教学态度、教学情绪等方面展开。

4结语

初中体育核心素养篇4

关键词:英语核心素养;初中英语;体现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教育部组织研究提出各个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当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使学生在学习时,潜移默化地掌握学习能力,使其具备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素养与能力。

一、初中英语素养所包含的内容

初中英语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内容大致分为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这四方面能力的着重培养,使其适应时代的需求,自主探究学科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语言能力: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造就的,以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式训练学生的理解以及表达能力。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提升语感,掌握英语相关知识并能在语境中对英语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能正确运用口、笔进行意义的传达,识别并欣赏其中表达意义的手段,正确进行人际交流。

文化品格: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中外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所展示出来的文化素养以及行为取向。旨在通过英语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对中外的文化差异形成认知,能吸收英语的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正确的情感感知,成为优秀的中国文化传播者。

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指人的思维个性,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型等方面的特征。旨在通过初中英语教学,提升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不同认知,发挥自身的个性,对英语文化中的各类现象进行新的认知,分析信息中的逻辑关系以及观点的正确与否,发散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运用正确的学习策略、方法,拓展学习渠道,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就需要注重方法的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形成学习意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监督、反思、调整及评价。

二、英语核心素养在初中教学中的体现

1.利用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教师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时,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为学生创建具体的语言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放松心神,更好地融入语言环境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学Unit1where’syourpenpalfrom?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很多初中生在进行交流,小丽向小明提问:where’syourpenpalfrom?小明回答:She’sfromJapan.小丽继续问:whatlanguagedoesshespeak?小明回答说:Shespeaksenglish.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where’syourpenpalfrom?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运用英语进行回答,使学生融入语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2.拓展阅读,提升学生文化品格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既要对教材进行教学,也要注重学生课外的延伸,使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课外英语读物,深入了解外国人的生活习惯、文化构成,从而使学生将中外的文化差异进行有效的比较与分析,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注重方法教学,提升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方法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英语学习中进行知识的分析、总结、概括以及深入体会其中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亩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总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渗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闫建华.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

初中体育核心素养篇5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核心素养;内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跨语言交流更加普遍,人们对英语的学习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英语教学活动只是为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服务,忽视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学生盲目地记诵语法,套用句式,以至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长期下去,不利于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英语教学作出了新的规范,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放在首要位置。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我们要深入发掘初中英语学科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真正把英语学习当做自己的兴趣,从而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正确的情感态度。英语学习过程不只是求知的过程,更是将知识内化为自己行为力量的过程。只有真正掌握英语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英语学科问题,初中英语教学才能取得明显的成效,学生的考试成绩也自然能得到提高。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当具备的学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等有利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方向,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行为能力,重视对学生个人修养和优秀情怀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勇于实践创新的新时代青年,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只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缺少一定的课外延伸活动,致使学生只进行了浅显层面的学习,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英语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语言文化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科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健全品格,从而促进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开展,使立人德树人的教育教学战略目标得到真正的落实。

三、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在当今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面临一项又一项的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育理念,作为初中英语教师,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可取之处,不断丰富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能力,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有目的地展开英语教学,使教育教学内容符合时展的要求,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条件。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提倡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开展小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英语学习重在实践,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要重视对学生学科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必要的课堂讲解外,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英语实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学习内容展开小组英语对话,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大胆表达,并给予及时地指导和纠正,让学生在探索运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正确的语法和句式。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沟通的基本工具,英语学科除了具备基本的语言功能外,还有一定的人文特征。因此,在开展英语教学活动的同时,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和语言文化素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科态度,在掌握英语学习技能的同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作为当代初中英语教师,我们要深入了解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育思想,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己任。在日常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赵昱,郝培利,解冰.基于核心素养四维目标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以全外国语学校系列教材七年级第二册Unit4Clothing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7).

初中体育核心素养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核心素养教学思考

近年来,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除了纳入中考考查项目之外,生物学科本身的学科特质也逐步被挖掘。事实上,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学既具有科学特征,同时又是当前科学研究的重要热点,理应在初中教学中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本文尝试从生物w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对初中生物教学作出一些新的思考。

一、核心素养引领生物教学方向

核心素养无疑是当下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其已经成为国家层面推动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来理解初中生物教学,笔者以为其是一种方向性的引领。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下位概念,其是针对生物学科的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而构建的(当然同时也是兼具核心素养的要义),对于初中生物教学而言,其核心素养包括一些具体的内容,如理解生命是什么、生物体的生命是如何运转的,生命又为什么会以这样的状态运转等,这是生物核心素养的知识与态度的综合体现;而从生命的物质基础,到动植物的生物结构、功能、生殖、发育等,则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知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发现,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奠定了生物核心素养的基础,而体验生物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生物学科的思想则是生物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通过具体的生物知识的构建,来认识科学的通用概念,如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能量、稳定与变化及发展等关系。

也就是说,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初中生物的教学应当超越简单的生物知识的学习与记忆,超越简单的考查评价等要求,要让学生通过生物的学习,理解生命的奥秘,并在探究生命奥秘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合理的科学态度,并为奠定对生物乃至于科学的兴趣奠定基础。当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形成了这样的认知,并能够用生命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时候,我们就认为形成了较好的生物学科素养。而这也正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引领生物教学的重要意蕴!

二、从细节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从核心素养形成的角度来看,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还在细节。这是一个具有辩证意义的观点,一方面核心素养是一个宏观概念,另一方面其培养却在细节中完成。而这样的理解其实是可以避免此前课程改革中的遇到的,诸如过于注重宏观理念而忽视了细节处理,以至于让课改理念难以落实的不足。那么,从细节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应当如何进行呢?这里以“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这一教学细节为例来说明。

在这一教学细节中笔者注意到,学生对基因的概念是熟悉的,但对基因发挥作用的简单机制是不理解的,因此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本身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在实际教学中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的。举例固然是一个好办法,但要理解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就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其中的机制。笔者的做法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单的创新:在以生物的高矮为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告诉学生影响高矮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其可以分别表示为t与t,那么在基因组合的时候其是如何决定下一代的高矮的呢?在这个问题的驱动之下,笔者先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结果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显性与隐性的基础在组合的时候存在着多种可能,如tt、tt、tt等,那么这样的组合对生物的性状又有什么影响呢?这个时候笔者还是不急着给答案,而是让学生去思考探究。学生见到难以直接获得答案,于是只好结合这三种组合去猜想,而当学生开始猜想时他们又发现原来这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因为两个显性的基因组合,其结果只能是让生物表现出高的性状,而两个隐性的基因组合,其结果则相反;问题出在tt的组合所表现的生物性状上,这个时候学生必然会产生问题意识,而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教师的选择就多了,可以是自主阅读,也可以是直接告知。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构建知识的过程是高效的,关键的是在这样的一个教学细节中,学生的思维既服务于生物知识的构建,也服务于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与运用,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也在此过程中有效形成。

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生活理解

再从生物与生活的联系角度看生物教学(这也是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知道核心素养本身就强调学科知识在生活情境中的运用),可以发现从生活角度理解初中生物教学,也可以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寻找新的思路。

初中生物应当说与学生的生活还是比较密切的,从绿色植物的生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人的新陈代谢到生物的遗传,都有丰富的生物知识存在。生物教学中一个简单的探究,就可以将生物与生活的关系建立起来,如让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让学生自带种子,自己进行实验的设计并观察,这种基于生活的自主体验,往往是生物知识形成的催化剂,而这样的学习过程,又将知识牢固地扎根于生活之中,从而可以内化为学生的生物素养。

【参考文献】

[1]江巧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J].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16(11):45-45.

初中体育核心素养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引言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直观想象能力、数学运算、数学分析等综合素养及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意义重大。

一、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由于受传统教育教学体制的影响,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中还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及提升。现阶段许多教师过于重视分数,受升学压力的影响,数学教学目标不清晰,许多教学活动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而开展的,忽略了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及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1].现阶段,一些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依旧使用传统的以教师讲解知识点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难以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过于依赖教师讲解,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外,在课后复习巩固过程中同样存在问题。许多教师喜欢利用题海战术将学生禁锢在各类练习题中,久而久之,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对数学产生厌倦及疲惫等心理,不利于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未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及数学学习方面的差异着手开展因材施教,导致班级数学学习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2],不利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指通过一系列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继而解决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维及数学意识思考、看待问题,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联想能力[3],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以数学眼光来看待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加深学生对数学学习重要性的理解。

二、初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形成数学核心素养

(一)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抽象思维及推理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水平以及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等出发,开展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在实施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展开分层教学,对学习水平接近的学生进行集中辅导及教学,在有效提高整体教学效率的前提下,节约教学时间,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吸收及掌握数学知识。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抽象思维、数学分析及推理能力[4].例如,在进行“直线L1:y=mx+b1与直线L2:y=mx+b2(b1≠b2)的图像的关系”的讲解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分层问题。

a.你能否做出函数y=2x+1与y=2x的图像?

B.仔细观察图像,并判断两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C.针对正比例函数图像与一次函数图像关系的一般规律进行归纳。

D.判断一次函数y=3x+1与y=3x-4图像之间的位置关系。

e.针对一次函数y=mx+b1与y=mx+b2(b1≠b2)的图像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引导学生完成相应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及数学推理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及学习能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及实践解决问题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属于较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在实际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理论联系实际,将课本中的知识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数学意识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及实践能力[5].例如,在进行“扇形统计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话题,开展相应的数学运算及实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小组中每位学生每周家庭支出总额进行统计,最终以扇形统计图表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数学运算能力。

(三)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及想象力

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时,应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创设网络教室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丰富性、活跃性、形象及直观性等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及直观想象力。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新版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中的动画视频制作功能,创设动画情境及问题情境如下。

妈妈:小红,妈妈去年在银行里存入了4000元人民币的定期存款,今天刚好到期。我们取出2000元给你买一个书桌,剩下的2000元及定期一年获得的利息再全部存一年的定期。刚刚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妈妈,今年的存款利率和去年一样,到期后妈妈可以拿到2640元,你能用所学知识计算出一年定期存款的年利率是多少吗?

通过创设动画形式的问题情境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的视觉及感觉产生直观刺激,引导学生深入问题情境展开计算。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及数学建模能力,引导学生在运用数学抽象知识点解答现实问题时,运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利用数学知识点以及运算方式构建模型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想象力的发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结语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设计分层教学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及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及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想象力、数学运算及分析能力等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遵志。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8(02):61-63.

[2]夏海莲,吴登文。在深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7,26(01):16-19.

[3]沈良。谈概念教学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17,5(11):1-3.

初中体育核心素养篇8

一、巧用心理技术,搭建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学科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很多教师却忽略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以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围绕课本教材实施教学活动,按照学科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加深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但由于缺乏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和适应社会中遇到了诸多阻碍。所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培养核心素养,可以巧用心理技术,搭建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依据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每次课堂的开始就是与学生约法三章,设定奖惩制度,让他们自己定一个可实现的目标。上好开学第一课,利用学生的心理认知,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突出个人修养和价值观念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以“开学第一课”为例,本节内容的重点就是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一些别样的规章制度,了解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明确这一学期的学习目标,教尝试利用心理技术搭建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首先,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堂进行详细剖析,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然后,将这些内容以学习单的形式利用电子教室群发给学生,详尽的规章制度和与学生学习能力相符的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并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疑问和建议等以文件的方式再次发送给教师,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照顾到了每个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这种师生互动的模式,在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也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由此可见,初中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入手,巧用心理技术,搭建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通过电子教室功能开展一对一教学活动,满足学生基本的学习需求。

二、巧用微课制作技术,制作课堂学习素材

近年来,“微课”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潮流,将其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利用微课视频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所以,“微课”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阶段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倡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出微课的优势,更多地展现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就能够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充分的保障。为此,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巧用微课制作技术,制作课堂学习素材,将课堂的主导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深入探究微课学习素材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真正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

现以“个人档案”教学为例,本课教学重难点是用键盘输入字符、保存文件以及CapsLoCK、Shift等功能键的使用,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键盘的正确指法,同时促使学生通过输入符号,体验如何在电脑上表达自己的思想,交流自己的情感。课堂教学中,教师先熟悉微课制作方法和技巧,提前录制好微课视频,在微课视频中展现出教学重难点,即“操作键盘的正确指法”,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剖析。然后再将微课视频导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微课视频,对教学内容形成初步的认识,再由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自然而然可以使学生深刻掌握教学内容,进而达到微课素材教学的重要目的。

由此可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出“微课”的优势,将微课资源合理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对微课视频的学习,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辅导,促使学生真正掌握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培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

三、巧用软件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育教学过程中,软件资源与硬件资源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其中,硬件资源指的是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而软件资源则指的是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巧用技术,实现培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可以在教学中,利用软件功能,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尤其是对于信息技术学科而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很多知识点是课本教材难以直观呈现出来的,不仅增加了教学难度,也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变得难上加难。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不仅可以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也可以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充分的保障。

所以,巧用技术,培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可以适当发挥出软件功能的重要作用,利用软件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真正实现培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

四、巧用编程技术,搭建合理教学评价体系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需要实现对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和创新,利用多元化教学评价,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巧用编程技术,实现对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不仅可以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还可以提高评价的效率。

现以“建立学习资料库”为例,课堂教学后,教师利用编程技术,搭建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即在教学评价系统中设定“优秀”、“较好”、“有待改进”等关键词,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教师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正意见和建议。

初中体育核心素养篇9

关键词:初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约因素培育对策

2014年,教育部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小学德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选择。”[1]并且提出改进“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管理育人”等要求[2]。可见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其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当做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在整个国民教育过程中,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恰恰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和品德学习有其特殊性,如果教育者不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这些特点可能会成为影响初中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制约因素。因此,如何针对初中学生的品德学习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使其外化为初中生的自觉行为,尤其值得教育者关注。

一、青少年的品德学习特点是初中阶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潜在制约因素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开始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开始进入青春期。在这个介于童年与成年之间的特殊阶段,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急剧的变化,而面对这些变化及因变化所带来的压力,他们常常感到无能为力、无所适从。许多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角度对初中阶段的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品德学习的特点进行探讨。

致力于儿童发展研究的美国心理学先驱斯坦利・霍尔将青春期定义为“情感骚动的心理风暴与压力并存的一个时期”[3],并从学术角度对这个阶段的青少年进行了研究。他发现青春期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呈现跳跃性的发展态势,他们对单调和常规难以容忍,情绪易躁动而且常常伴随叛逆行为,其行为和心理均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处于辨别力、自我控制能力和抵抗能力都比较弱的时期,因此,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内心认可的行为准则皆处于形成阶段,其品行容易被外界的各种诱惑因素所影响。

发展心理学发现相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而言,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在道德学习时表现出更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青少年的道德意志已开始形成,但是仍然比较脆弱;他们的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并且渴望独立行动,但是他们的道德愿望与道德行动力之间常常存在一定的距离;他们更乐于也易于从亲身体验中形成思想意识,但是面对当前存在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多元价值观,又缺乏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还有的研究者发现,初中低年级的青少年开始能判断出教师的道德指令可能存在缺陷,因而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盲目地崇拜权威者或把权威者的一言一行都作为自己的崇拜模仿对象[4]。正因为初中学生在道德学习时存在以上这些微妙而棘手的特点,所以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们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同时又是青少年容易产生不良品行甚至走上歧路的“分水岭”。

社会学中的同辈群体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5]。我国教育社会学家吴康宁认为青少年形成、向往和加入同辈群体的原因是为满足其在学校和家庭中得不到满足的各种需要,主要是对于平等的渴求。有研究表明,儿童已经开始对成人的规则与权威进行挑战和反抗,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这个“叛逆时代”,青少年这种挑战权威的社会本性在兴趣爱好和价值观趋同的同辈群体中得到了相互强化和相互支持。因此,初中学生同辈群体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带有与成人权威相抗衡和相抵触的色彩。在对青少年品德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中,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可能超越教师和家长的影响,这已成为学校教育者进行价值观培育时碰到困难或遭遇失败的原因之一[6]。

二、对策探析

(一)“课程育人”应协调发展初中生的“知情意行”并尊重其主体性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体现了知与行的统一关系,其中培育为“知”,是践行的基石,也是践行的前提条件。因此,初中阶段强调教育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内涵。教育部的文件提出,在学生的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重要的培育途径之一。但是如何融入?采取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持续灌输、反复宣传或者理论教学?这些宣传教育方式因其忽视被教育对象的感受和身心特点,与初中生的道德学习特征背道而驰,没有发挥被教育者的主体性,不仅不能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反而会令他们厌学反感。

基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在学习时难以容忍单调和常规的特点,初中学校教育者应根据德育的多端性和同性时原则,协调发展学生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初中各学科的教师可以结合本学科内容和特点从学生“知、情、意、行”发展的不同侧重点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例如思想品德课程教师可重点培育学生的“知”,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侧重围绕学生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展开的日常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所需要理解和掌握的规则法律入手,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的社会化和品德发展;语文学科重点培育学生的“情”,以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具有优秀品质的主人公和优美的中华语言文字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对国家、文化和母语的“热爱之情”;历史学科重点培育学生的“意”,帮助学生“感悟”中华传统文明的历史价值,培养民族自豪感,进行民族忧患意识教育,使中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的责任意识;音乐和美术学科及体育等学科主要培育初中生的“行”,其中美术音乐是对青少年进行美育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引导学生体验艺术、感受艺术的美和内涵,懂得美的价值,养成健康的审美观,进而在生活中能够有审美、爱美、护美甚至创造美的行为;体育则可以通过团体体育活动和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是培育青少年迎难而上及拼搏进取的精神和行动的有效途径。

基于初中生在道德学习时开始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特点,教育者应改变传统的德育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方法,摒弃灌输和说教的教育教学方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点借鉴价值澄清理论,教会学生判断是非对错、区分善恶美丑,在此基础上引导其学会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主要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寓教于乐、专题讲座、案例研讨、视频讨论等参与式教学的形式,发挥初中生的道德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以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方式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思辨探讨、逐渐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和国家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使其初步具备独立地对是非对错美丑善恶的辨析和判断能力,形成基本的相对稳定的价值观。通过“课程育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内涵真正渗透到学生的眼、耳、脑、心。

(二)“实践育人”应创设条件使初中生成为道德实践和体验主体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形成、发展的源泉及检验标准。教育部的文件提出了改进实践育人的要求。基于初中生乐于也易于从当前亲身实践和亲身体验中形成思想意识形态的特点,根据德育的实践性原则,进行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引导初中生参加各种必要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学习劳动和社会实践的亲历亲验中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初中学校可以以社会实践体验为载体,利用和开发校内外资源,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和体验机会,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主动精神并真正地成为实践活动过程的主体,使中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最终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和社区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初步认识和了解真实的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引导他们把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服务,并且启发他们发现社会问题、初步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社会服务活动中掌握基本的社会实践和服务社会的技能。

道德体验,指道德感或个人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而受到社会肯定或否定的经验[7]。为帮助和引导初中学生不仅成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而且成为道德体验活动的主体,学校教育者可以组织开展诸如感恩诚信、节约环保和团结友善等系列道德体验行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养成善待他人和体贴父母的回馈感情,引导初中学生在这一系列道德体验行动中,体会到当一个人的行为合乎社会群体规范会时才会得到众人的认可和赞许,反之则会受到非议和指责,从而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使其在这些与规范密切相关的经验中养成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个人行为。

为避免这些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学校应完善中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体制机制和综合实践课程建设,例如:把校外活动内容纳入学校课程管理,建设青少年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纳入初中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纳入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体系中,等等。

(三)“管理育人”应重视对学生同辈群体的管理和引导

在初中学校,每个班级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初中学生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对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教育部文件要求核心价值观要融入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实现“管理育人”,必须把对学生同辈群体的管理和引导纳中其中。

由于初中生同辈群体是青少年在初中学校中基于相识或者相同的学习活动,因共同的兴趣爱好或相似的生活经历等而自愿选择,自由结合的非正式群体,因此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常常有其成员共同认可的群体亚文化,如果该群体大部分成员认同消极消沉的违规型或型亚文化,则该群体成员可能会产生越轨行为甚至是行为。而且,在一个同辈群体内,往往存在一个“影响力中心”或“核心成员”,核心成员通常是群体成员模仿的对象,一旦该群体核心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言行偏离正确的轨道,基于群体内成员之间具有趋同性和模仿性的特征,群体中一些判断力、自控力和辨别能力还有待发展的初中学生就会受到核心成员的影响,其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也可能会产生偏差。

由于青少年同辈群体对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品德和价值观取向产生的巨大影响,青少年群体价值观是否与社会核心价值观一致或趋同至关重要,因此,初中学校教育者必须改变只重视学校中正式的团体如班级、正式社团和学生会等的教育活动,轻视学生自发选择组成的伙伴群体教育的传统观念。学校教育者应科学地看待同辈群体产生的原因、了解同辈群体的性质和类型,为避免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发挥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导向、凝聚和约束作用,以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良好发展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由于同辈群体存在于班级中,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要实现对同辈群体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初中学校的班主任是否参与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培训班主任,使其认识到管理教育本班同辈群体的重要性,并且在培训中着重传授和交流一些管理同辈群体的有效经验和策略,例如班主任应积极营造民主的班级管理氛围,与学生共同制定班规班级口号等,按照班级中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引导和组织学生建立各种兴趣小组,让他们自由地选择和加入兴趣团队,组织开展团队活动并适当地建立激励机制,使初中学生在兴趣小组活动中体验到合作的精神和成就感,促进班级中的各类同辈群体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健康成长;对于群体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群体核心成员,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和引导同辈群体中的核心成员,重点给予关注,尤其是对思想意识、言行和价值观有偏差的群体核心成员,例如平时课间可以与他们多交流、谈心,在他们烦恼或困惑时关注、鼓励和帮助他们,对待他们的兴趣爱好,要尝试着包容、理解和尊重,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耐心细致地做好核心成员的转化工作并将其逐步培养成为同辈群体中的道德榜样,促进群体成员在群内互动中认同同辈群体道德榜样,进而模仿他们的言行举止,促成群体价值取向的趋同并与核心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最终使学生同辈小群体真正融入学校、班级大集体中,实现“管理育人”。

三、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中华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的价值判断。刚刚进入青春期,处于躁动不安、既自我怀疑不轻易相信权威,面对纷繁复杂的逐渐展开的社会生活手足无措的初中生们能不能成长为具有较高素养的社会主义公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知道不知道分辨是非对错美丑善恶,持有怎样的价值观。教育者只有深入了解、认识中学生品德学习的特点,遵循其特点,在“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管理育人”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初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因材施教,才能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阶段的培育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

[3]曹丽.新时期中学德育实效低的反思[J].文教资料,2014(12):118-120.

[4]刘晔.初中生道德学习的特点及德育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31.

[5][6]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28-231.

初中体育核心素养篇10

一、深化“改革”认识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要求教育评价体系必须从根本上发生改变,素质评价必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和能力发展过程,全面反映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二)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要通过改革学生评价的模式、内容和方式,打破“单一”唯分论的评价格局,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三)特殊地理区位的实际需要学校地处城郊接合部,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都较为复杂,学校留守儿童比例相当大,优秀学生与骨干教师外流现象突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找有力的突破口。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是一条重要的路径。

二、实现“改革”探索

开县东华初级中学从2010年9月起,开始了“农村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扎实真干的步履。

(一)开发载体

1.学科课程的能力素养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开县东华初级中学开发了《心理健康教育读本》《运动改变人生》《艺术成就梦想》《科技改变生活》等十多种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作为课程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学校通过实施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三导一练,分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推动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了学生学习行为及学习方式的改变。

2.常规管理的自律素养构建以政教处为核心、职能部门为依托、学生干部为主体、师生全员参与的常规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科学制订《文明礼仪考核评定细则》,建立班级学生成长档案。通过制度调控和督导管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常规管理,做到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被管理者,人人享受管理的成果,让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优势继续发扬,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形成“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成长”的常规管理文化。

3.爱国教育的思想素养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办专题讲座,开展师生演讲、主题班会等教育活动;选定60首革命歌曲为学生必唱歌曲,每个期末对学生进行抽测考核;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利用升旗仪式开展国旗下宣誓、国文经典诵读、讲先辈革命故事等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理想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人生理想。

4.礼仪教育的文明素养探索文明礼仪教育的常态化管理,编印《文明礼仪教育读本》《感恩教育读本》等德育校本教材,编制《校园安全三字诀》《文明礼仪歌谣》在每个教室张贴,人人熟读成诵;将《三字诀》和《礼仪歌谣》编排成快板剧,作为重大节典活动的保留表演节目。通过学生会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对全校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检查监督,并将其纳入学生个人评价、班级考核。

5.环境文化的内涵素养师生动手自己创作,因地制宜地建立“文化长廊、艺术长廊、师生作品展览园”等展示平台;指导学生自主开展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建设,使教室、寝室、文化墙成为学生发展个性、展示特长的阵地;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手抄板等载体,引导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美,用心灵去感受美,用行动去创造美。

6.主题活动的综合素养成立体育、美术、音乐、形体、科技创作、通讯报道等学生社团,各社团在指导教师组织下,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定期通过小组合作、集体探究、教师指导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利用双周三课间和重大节日庆典等平台,展示学生自编的舞蹈、课本剧、艺术作品、科技作品等,每月末对各个社团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促进社团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实施评价

1.构建评价体系

依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中的六大基础性发展目标: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按照《重庆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出了《学生成长手册》,包括《学生基本情况记录表》《新学期,我的展望》《我的成长足迹(每周一记录、一督促、一检查)》《本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及教师评语》四个部分。

①《学生基本情况记录表》。除记录基本情况外,主要有我的爱好特长、我喜欢的格言、我的理想、我的偶像、我的困惑、新学期我的奋斗目标等项目。

②《新学期,我的展望》。包括三个项目:即上期我做得成功的方面(进步及改善之处)及经验,我做得不够的方面(求知做人做事存在的问题等)及教训,本期计划和寄语(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拟出本期最想做的事或者要通过自己努力达到的目标)。

③《我的成长足迹(每周一记录、一督促、一检查)》。包括12个项目:良好心态(3个二级指标)、严于律己(7个二级指标)、人际和谐(3个二级指标)、主动学习(4个二级指标)、课余生活(3个二级指标)、珍惜我健康(2个二级指标)、成功与收获、计划与执行、自我总体评价、需要努力的方面、组长评价、班主任评价。

④《本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及教师评语》。核心部分为六个板块:道德素养(5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公民素养(4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学习能力(3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指标),交流合作与实践能力(3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运动与健康(2个二级指标5个三级指标),审美与表现(2个二级指标5个三级指标)。每个三级指标分为优、良、中三个等级,通过自我评价与同学评价得到。另有本期学业成绩报告单、本期荣誉记录、同学的祝愿、班主任评语、爸爸妈妈眼中的我、父母的祝愿、自我小结等项目。

2.规范评价程序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阶段。过程性评价以学期为单位,终结性评价为毕业综合素质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采用三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一是学生自评互评。依据《学生成长手册》和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根据自己每周的表现和目标完成情况作出自我评价,成长小组内同学互评后给出等级和下周建议,在成长手册相关栏目中逐项登记。二是班委考核小组评价。在学生自评与互评基础上,班委考核小组以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履行班级责任情况为依据,对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结果逐一核对,推选当周优秀小组和个人,将考核评价结果交教师评价小组审核。三是教师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小组将班级考核评价结果统计表汇总,调阅《学生成长手册》的原始记录,对学生个人及班委的评价进行综合分析,参考任课教师的意见后评定等级,作出客观公正的评语,报政教处登记备案。

终结性评价主要采用家长委员会监督下的学校评价委员会集体评价的方式:学生毕业时,学校评价委员会根据《重庆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的规定及程序,参考学生每个学期的发展情况和评价结论,在家长委员会的监督下,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终结评价,存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袋,录入规定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平台,报县教委相关部门审批认定。

3.严格评价管理

每位学生每期发放一本《学生成长手册》,探索多级评价管理。采用以学生自评互评为基础、班级评价为主体、教师评价为依据、家长建议为补充、学校评价为主导的评价方式,分班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将每学期的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毕业时综合素质评价的直接依据,报学校评价委员会审核认定后,填写《重庆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书》。

(三)初显评价成效

通过三年的“改革”评价实践,我们初步获取了三个成效。

1.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尘不染的校园环境、个性飞扬的班级文化、富有特色的寝室文化、彬彬有礼的微笑面容就是佐证;自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以来,学生获县级以上各种奖励明显增多,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逐年攀升,考入重点中学的艺体特长生每年大幅度增加。

2.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变“讲”为“导”已成教学的主流行走方式,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了,主题教育更加丰富了,社团活动更加活跃了,教师在各级各类赛事中获奖的频率更高了,等次也更高了。

3.促进了学校的良性发展

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学校的管理已经由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迈进,学校先后获得“重庆市平安校园”“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文明礼仪示范学校”“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课改实验先进学校”“初中教育工作考核二等奖”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三、强化“改革”反思

(一)评价目的要更致力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要通过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搭建平台,组织和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挖掘潜能、张扬个性、发展特长;通过素质评价促进学生提升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实现“健康成长、人人发展”的育人目标。

(二)评价思路要更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

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以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为出发点,以指导、赏识、激励、表彰为手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在实践中培养能力,以促进学生的主动成长与全面发展。

(三)评价重心要更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

在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健康、文明素养、体质发展、人际交往、主动学习、特长发展等方面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四)评价方式要更注重自我描述与师生互评

科学有效地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既要注重学生成长过程的真实再现,又要做到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既要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有效调动学生的自评、互评的积极性,又要重视学校、部门、教师的正确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