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9:29:00

高考总复习篇1

从高考的角度讲,高考考查的不仅是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还包括学生的心理素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物理总复习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高三物理总复习计划根据理科学生的特点及社会对教学水平的要求,要搞好复习备考,就要制定出科学、周密、完整、具体和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高考物理总复习计划,高三物理总复习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物理总复习,把握物理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熟练把握物理规律、公式及应用,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把物理总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单元复习练习,时间上约从高三上学期到本学期期末考试前,即2011年九月到2012年1月12日,约4个月又12天的时间,这一阶段主要针对各单元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复习的重点在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因此,在这一阶段里,要求同学们把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

第二阶段:

按知识块(力学、热学、电磁学、原子物理、物理实验)进行小综合复习练习,时间上第二年三月到四月,大约需要二个月,这个阶段主要针对物理学中的几个分支(力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进行小综合复习,复习的重点是在本知识块内进行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与理解,基本规律在小综合运用。因此,在这一阶段要求同学们能正确辨析各知识内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总结小范围内综合问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初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

进行综合(将力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知识板块相互关联)复习练习,时间为第二年五月至六月,这一阶段主要针对物理学科各个知识点间综合复习练习,复习的重点是进行重要概念及相互关系的辨析、重要规律的应用,因此,在这一阶段里,要求同学们进一步总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分析和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高三物理总复习方法在制定好复习计划后,就要选定科学的、适合本人具体情况的复习方法,而且要根据不同的复习阶段确定不同的复习方法:

第一阶段:

以章或相关章节为单元复习时,首先要求同学们自己分析、归纳本单元知识结构网络,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充实、完整、使之系统化。其次,要对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辨析,对本单元的典型问题及其分析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归纳,并着重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然后对本章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练习,但练习题不宜过多,应精选练习题,不能搞题海战术,最后要根据练习中和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小结。

并要求每位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笔记的整理与回顾,建立典型题解题思路与技巧档案及错题档案。

第二阶段:

本阶段可根据各知识块的特点,将有关内容分为几个专题,进行专题复习,着重进行思维方法与解题技巧的练习。

第三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练习知识的综合,较为复杂问题的分析方法,并将整个物理知识分为几个重要大专题,着重练习某些重要规律的应用,或某些重要的解题方法。如:动能定理及其在解题中的应用、变力做功问题的分析方法、利用图象求解各物理量的方法、极值问题的分析方法、临界问题的分析方法、假设法、类比推导法、逆向思维法、等效思维法解题技巧等。

本阶段要突出练习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具体方法有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方法,在本阶段要进行综合模拟考的套题练习,试题要求在难度、覆盖面上均接近高考或达到高考的要求。

三、高考物理总复习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考纲”与“教纲”的关系

“考纲”即“考试说明”,它是高考复习的纲领;而“教纲”即“教学大纲”,它是中学物理教学的纲领,两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在高考总复习备考时,应以“考纲”为准。

(二)课本与复习资料的关系

目前,各种高考复习资料很多,往往会造成以复习资料代替课本的现象,这是大错特错的,将会直接影响复习效果,因此,在复习备考时,应以课本为本,充分发挥课本的主导作用,并选择适合本人具体情况的复习料辅复习,有利于提高复习效果。

(三)点与面的关系

在高考复习备考时,既要抓住本学科的重要知识点,也要全面、系统、完整地复习所有必考的知识点,要做到重点突出、覆盖面广。只有这样做,才能达到复习的效果。重点内容:1。知识点: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安培力、洛仑兹力、向心力2。定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四)基础与能力的关系

在高考总复习中,要处理好与能力的关系,非凡是在第一阶段的复习过程中,重点是复习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等基础知识,只有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假如忽视基础知识,专门做难题、怪题,是达不到培养能力的目的的。

四、高三物理总要培养的几种能力(一)加强信息迁移问题的练习,提高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信息迁移问题一般都是给出一段文字或图片信息,要求通过阅读该信息去回答或解决一些物理问题,信息迁移问题着重考查学生临场阅读,提取信息和进行信息加工、处理,以及灵活运动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给出有关磁悬浮列车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去回答和分析有关磁悬浮列车的问题。

(二)加强科技应用问题的练习,提高运用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技应用问题一般都是运用物理科学知识、原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术中的实际问题,如:用物理科学技术原理去分析和解决我国当前的能源问题等。

(三)加强实验技能练习,提高实验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技能的练习是高考物理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练习可以提高实验技能:

1、对基本仪器使用的练习

物理实验要通过各种基本仪器来完成,因此,只有熟练把握各种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和注重事项,才能做好各种实验,并提高实验技能。如:要把握各种电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弹簧秤等仪器的原理、使用方法和注重事项。

2、注重联系实际进行操作的练习

物理实验中的实验操作技能是很重要的实验技能,加强这方面的练习,有助于提高实验技能。

3、加强物理实验思想、原理、方法与技巧的练习

物理实验思维、原理、方法与技巧是衡量学生实验能力的核心,如: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对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滑动变阻器的接法)、实验误差的控制方法(电流表的内、外接)、作图时对个别点的舍弃、图线的“曲化直“(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时画图象)等等,只有加强这方面的练习,才能提高实验能力。

4、加强设计性实验的练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物理设计性实验,是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实验仪器,按要求设计出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最后得出实验结论:或只给出实验课题,由学生自选仪器、自己设计实验原理、方法与步骤,得出实验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及实验技能与技巧。

(四)加强创新思维练习,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高考总复习篇2

从高考的语文试卷来看,与艺术有关的试题占有一定比例。高考试卷中的艺术试题不可小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语文复习的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的总结第一轮复习重在全面复习,夯实基础。在认真研究近两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和高考语文试题的基础上,结合多种对高考试题的评价报告,我们发现语文高考试题的命制出现如下特点:1、重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考察。2、文化内涵日益增强。3、主观题所占分值比例逐年增加,客观题逐年减少。4、作文命题稳中有变。鉴于此,我们做到了如下几点。

1.课本复习和知识点专题复习相结合,以知识点专题复习为主线,以课本复习为辅线。

课本复习主要利用早读时间,给学生制订具体可行的复习计划,由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点专题复习主要由老师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样两线并进,有主有次,可以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

2.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运用相结合。

鉴于高考语文命题重主观的趋向越来越明朗。我们在复习专题时,打破常规的复习顺序,把语言知识点的积累和语言运用结合起来,即把字音、字形、词语、病句的专题复习等专题复习穿插进行。这样既避免了单纯的语言知识积累专题复习的枯燥记忆,又保证了学生不间断的语言运用技巧的训练。有积有发,两者结合,相得益彰。

3.语言基本知识点的复习和作文训练相结合。

在第一轮的复习中,至少每两周进行一次作文训练。(作文训练也可以和模拟考试同时进行)比如,第一次作文专门训练基础等级的“符合题意”。第二次作文专门训练“符合文体要求”。这样第一轮复习结束,(一般应在3月份)学生应该能够对高考作文的各项能力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不管作文题目如何出,能够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4.专题知识点的复习和阅读相结合。

高三年级是至关重要的一年,时间紧,任务重,各科老师都拼命的挤占时间,很多学生都主管地给各科复习排座次,语文成为众多学生眼中的弱势学科。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也忽视了阅读教学,更谈不上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这样做的结果会使语文课面目可憎,极大的扼杀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高三年级复习课尤其如此。所以高三语文复习恢复阅读课,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这样做不会降低学生的语文成绩,只会提高其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这是有很多成功先例的。

5.语文知识的专题复习和模拟考试相结合。

语文应试素质和能力是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对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而言,这两点更加重要。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和近年高考语文试题特点,对初入高三的学生便开始周期性的高考模拟训练,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而且有益的。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的策略经过高三上学期的学习,语文学科完成第一轮复习,在此基础上,从寒假到一模就进入了第二轮复习阶段。第二轮复习是语文科目各考点知识、能力、技巧熟练掌握、形成和运用的关键时期,在整理第一轮复习资料的同时,要做到“知识天天看,题型天天练,材料天天备”;知识错误要归类,题目题型要归类,答题步骤要规范,作文构思要常练;高效利用课堂,合理安排课下,做到课堂跟着老师走,课下自主查缺补漏。

策略一:老师的准备策略

查漏补缺,明确目标

一轮复习侧重在梳理和建构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所以,它突出了一个“全”字,各考点全面铺开,无一遗漏。而二轮复习则要突出一个“专”字,不宜面面俱到,要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集中攻克。譬如,整理、翻看一轮复习时做过的卷子,对各个知识点进行认真细致的全面检查,做到真正了解自己学生的薄弱项。根据木桶短板理论可知,这些薄弱环节也许就是影响下一步提升语文成绩最关键所在,所以,要对症下药,花大力气把它补起来。具体方法是:回忆所讲,回想所做,明白要求,清楚要诀,集中精力,及时归纳,找出良策,章法不乱地进行大量的实际训练,以期二次巩固提高。

提纲挈领,深入钻研

二轮要多做提纲挈领式的复习,善于瞻前顾后,完善知识系统,增强“一个题就是一个类型”的意识,做好知识的查漏补缺,切实弄清问题出在哪里,为何出错,是知识的漏洞,还是能力的欠缺。对于二轮复习,最忌讳的就是要求不严,对许多问题还停留在一知半解上,而不能做到准确深入细致的探究,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花费了大量时间而收效甚微,甚至是毫无收效,因此,必须要精做训练,形成快捷、准确的解题思路和技巧,防止以看,以想,要把“会做”、“做透”作为二轮复习的原则,力求在难度低的试题中少失分,在难度高的试题中多得分,以期全面提高得分率。

精心选题,质量求上

二轮复习阶段是接收全国各地各类复习资料的高峰期,要有选择地利用其中有典型意义的题,不做简单费时的机械重复,因为,题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备考的质量,题不在多而在精。所以,要充分利用好历年的高考试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用高考真题,可以体验高考、解读高考和熟悉高考,实现与高考零距离接触,可以研读命题角度,从而把握过去考过什么以及未来考试的思路。也可借鉴各地市模拟题中的新题,譬如语言运用这块试验田里的新题型,多见些新面孔。当然,也可利用已练过的旧题中的典型试题,可以收到温故知新的特殊效果。

“短板”学生,强化训练

有不少学生数理化、英语等科成绩都不错,而语文却是“短板”科目,临近高考,学科“补短”刻不容缓。针对这部分学生,一卷得分的高低至关重要。调查表明,有相当多语文能力并不很强的学生,在高考语文选择题部分往往取得高分,这表明,同二卷部分的语言表述题、作文题相比,“短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一定量的强化训练拿一卷基础知识的分数相对容易些,这部分学生与其把更宝贵的时间花在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上,不如把力量放到语言基础知识的复习上来的明智,收益会来得更大。正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要注意两忌:

一忌多而不精,顾此失彼。许多学生为了在高考中领先于其他人,总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要比别人学得多。这种想法是正确的,但是他们往往采用多做题的方法,花去比别人多得多的时间,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二忌学而不思,囫囵吞枣。题目是知识的载体,有的学生做了很多题目,却仍然不能举一反三,甚至举三不能反一,其真正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养成思考、总结的习惯。

阅读题技巧(一)、记叙文阅读

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二、文章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抓要点概括,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

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__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三: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四、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排比: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2).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七、评价感悟类

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八、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九、记叙文语言风格: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十、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高考总复习篇3

所谓综合分析的能力,就是能把个别的、局部的、分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其间的关系进行归纳、总结、并由此得出新的概括性的结论,从而加强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提高综合能力可通过下述的几种方法来练习。

1.从个别到一般

即把个别的、分散的地理事物联系在一起,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总结出它们的共性和规律。例如黄河、海河、辽河等河都具有年迳流量较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及冬季结冰的水文特征。它们又都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因此,这些河流的共同特征,实际上代表了秦岭、淮河以北河流的一般特征。又如综合说明上海、伦敦、汉堡、加尔各答,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城市在地理位置上的共同特征。经过逐个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一般的特征:即它们都位于重要河流的河口附近,而且距海很近,同时也都是世界著名的海港。

2.从部份到整体

即把具有相同地理属性的地区或国家综合起来,找出其规律性,可加深对这些地区或国家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可以从地中海式的气候的具体分布地区——南欧、北非、西亚的地中海沿岸、南非南端、澳大和亚南部和西南部、北美洲美国西南沿海以及拉丁美洲智利中部等地归纳出地中海式气候分布的总体规律:凡是南北纬30度-40度的大陆西岸地区多属于这种气候。又如通过对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和地区的分析总结出环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火山地震最集中的地区。可见,整体内容是部分内容的概括。是带有规律性的综合内容,而部分内容则是整体内容的具体化。

3.综合比较分析法

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相异或相反的地理特征的地区(国家)或地理事物放在一起,进行综台比较,以辨明其异同点,可以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使理解和记忆更加清楚和巩固。例如比较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地形有什么不同?在气候上有什么异同?在经济发展上有什么共同性?又如:从位置、地势及地形分布及气候上比较说明英法两国的不同特点。在学完中国地理后,可考虑比较长江和黄河的水文特征,比较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形特征,比较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自然景观等。在学完经线和纬线后,也可以从它们的形状、长短、指示方向等进行比较。综合比较法在地理复习和考试中最为常见。也是全面系统掌握和理解地理知识的好方法。

4.点、线、面结合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熟悉和巩固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即平常所说的地图旅行法,方式可以千变万化,灵活多样。“点”一般指城市、港口等,“线”一般指山脉、河流、铁路、航海线等。“面”一般指某个地区、国家、地形区、海洋、大湖等。主要方法有以下三种:

4.1以点带线带面

如郑州、杭州、株州、兰州各城市位于什么铁路线交点上?在什么省境内?附近有什么重要河流?又如金边、曼谷、加尔各答、巴格达、波恩、巴黎各在什么河流沿岸?各在什么国家?

4.2以线带点带面

如从上海乘江轮至重庆再转乘火车至乌鲁木齐,问沿途先后经过什么大河?哪些铁路线?哪些主要城市?哪些省(自治区)?又如从广州乘海轮至罗马尼亚康斯坦萨,沿途先后经过哪些重要海洋、海峡、运河、大港?这类题称为综合旅行题,在复习考试中最为常见。它可以把沿线的其它地理事物都带上,例如沿途经过的洋流、气候类型、气压静、风带、季节、昼夜长短、时区、岛屿、半岛,比较复杂多样。

4.3以面带点带线

如五大湖在什么地方?它周围有什么重要城市?和什么大河相通?又如黄土高原上有哪些重要城市?有哪几条重要河流和铁路?边缘上有什么重要山脉?总之,综合的方法所涉及的面很广,一般是在学完一个单元或一个阶段之后使用它对于知识的深化、巩固、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而在综合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进行分析,使学到的地理知识更加系统、深入,通过对一系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综合分析揭示其本质,使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水平。

具体分析地理事物时,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分析时要从各类地理事物本身内容系统及属性方面入手,在这方面是有着一般规律可以遵循的。如分析某地的地理位置时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政治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方面进行考虑;分析某地的地形时则可从地势、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等方面进行考虑;分析某地的气候时则可从影响因素,主要气候要素的分布情况,和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考虑,分析某河流时则可以从源流情况,流量,水位变化,汛期长短、含沙量、冰期等水文特征、利用和治理等方面进行考虑: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特征则可以从它的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经济结构、主要工农业产品或交通运输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或意义,生产分布情况等方面进行考虑。

2.分析地理因素相互间的因果辩证时既要注意全面、也要分清主次。

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或地理特征是在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在分析时切忌片面,孤立地从单一方面考虑。如某地气候的形成是和它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地势高低,所处的风带和气压带等多方面因素有关,象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是与西风带、大西洋、墨西哥湾暖流、地势等有关。在分析时要弄清哪个是主导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对于前者要详加分析,对于后者也应简略提及。如分析某一河流的水文特征时要考虑到当地气温、降水、地形、土壤、植被等多方面因素,但是超主要作用的还是降水,因为降水量的多少及季节分配,变化等直接影响河流的流量大小、水位的季节变化、汛期的长短、迟早枯水期的时间等,而这些现象正是水文特征中的主要内容。又如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原因时,可以从土质疏松、易暴雨、天然植被稀少、地形坡度大、黄河支流多等多方面考虑,但其中天然植被少是主要因素,只要改变这个因素,即造林育草,增加植被覆盖率就可以对其它因素的影响起到克制作用,因而植树造林是改造黄土高原,防止水士流失,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最主要的措施。

高考总复习篇4

关键词:基础;核心;薄弱;结合;培养;审题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215-02

高中物理,学生经历了三年的学习,至高考前的三个月,可以说是物理的冲刺阶段,即物理总复习。物理总复习中,由于物理知识的深奥,加之是重新走一回走过的路,许多学生顿生厌倦或有疲倦感,要不是为了高考,可以说谁也不愿再走一趟回程路。这里,就有提高物理复习兴趣探讨的话题。提高学生物理复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复习的质量。

一、物理复习中重点抓基础复习

一份高考试题中、低档题(主要是考查基础知识部分)占80%,难题只占20%,如果把最后冲刺阶段的宝贵时间去解难题,这是舍本求末。通过前一阶段的模拟训练,大都会发现自己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认真查缺补漏,才会事半功倍,如对基本概念,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深刻。仅以“功”的概念为例,功是能的转化的量度。各种形式的力做功,都对应着一定形式的能的转化。能否准确地认识这种关系,极大地制约着对某些物理状态、物理情境、物理过程的分析。高考试题往往通过特写的物理情境,考查对概念的理解,对一些物理定律、物理公式,往往有的同学只重视结论,而忽视该定律、公式的适用条件,这些都应在最后阶段,逐一解决。另外,还应注意总结重要的物理问题研究方法,如理想模型的方法、类比的方法、等效方法、逆向思维等。通过对以往练习中的经验教训,使自己的思维方法提高一个档次。

二、物理复习中要抓核心分析

核心就是对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一般应该注意两个线索:力和能。物体的运动由物体所受合外力决定。对物体受力进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一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一些力往往又对物体做功,导致物体的能量不断发生变化。能及能的相互转化为物理的研究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线索。分别从力和能入手,对过程进行全面分析,久而久之,就可能化为“能力。”

三、物理复习中要注重薄弱环节的“补漏”

近几年高考试题加强了对论述能力的考查。目前主要体现为对推导论证的考查。如去年高考及今年北京地区春季高考都增加了推导证明题,但这几道题都源于课本。因此,复习中应注意课本中某些重要命题的论证过程。还应该加强对物理问题的表述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在求解计算题,不仅仅能够计算出结果,还应能够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述。即不仅会说出是这样,还要会说明为什么会这样。

四、抓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高考试题的特点之一是大量的题目紧密联系实际,物理理论原本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但结果是有不少同学反倒对这类题感到生疏,这是很不正常的。在总复习阶段,应善于把物理基础理论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与物理有关的实际结合起来。可以说力、热、电、光各个分支,都有大量的事实能与高中物理结合,要学会用物理基础理论解释身边常见的物理现象。提高应用物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抓良好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求解物理问题时,应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正确选择研究对象,正确进行受力分析,在对状态,过程分析时画出状态,过程的示意图,将抽象的文字条件形象化、具体化,在涉及势能计算时,应先确定零势能标准。在涉及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时,规定出正方向,以方便于用标量运算代替矢量运算化。在计算过程中,先统一单位,运算后认真对数字结果进行复核。

六、总复习中要加强审题能力培养,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括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因此,提高审题能力不仅是应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考强调要增加应用性试题,这类联系实际的试题往往阅读量较大,对审题能力的要求较高。提高审题能力主要靠学生自己,一方面要注意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在具体审题时特别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1、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审题时要克服只关注那些给出具体数据的条件,而忽视叙述性语言的倾向。那些叙述性语言有些就是“关键词语”,能否准确地发现并理解关键词语是审题能力提高的重要表现。

2、对隐含条件的挖掘:有很大一部分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或图、表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常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对题目隐含条件的挖掘,需要与对物理情景、物理过程的分析结合起来,因为题目的隐含条件是多种多样的,被隐藏的条件可能是研究对象,也可能是变化方向、初始条件、变化过程中多种情况等等。要认真的审题,在确定研究对象、建立物理模型、分析状态过程、选择使用规律等各个过程中,都要仔细思考除了明确给出的条件以外,是否还隐含着更多的条件,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题意。

3、干扰因素的排除:在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中,往往并不都是解题所必须的,有些正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他们排除,题目就能迅速准确的得到解答。要准确地判断哪些条件与解题有关,哪些是干扰因素,需要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有较深的理解,因此设置干扰因素是考查理解能力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近年来经常被高考命题专家们采用,从而排除干扰因素的能力也就成为审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考总复习篇5

关键词:初中化学复习效率提高方法

初中化学的学习相对其他科目而言时间短,只有一年的时间,却有两册书,知识点多,初中化学总复习的时间也短,总复习阶段升学压力大。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时间紧、任务重,化学总复习更是一项系统化的学习工程。学生学习水平发展不平衡和心理素质差异等问题,更为总复习增加了难度。有效复习可以帮助九年级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加深理解,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问题,提高总复习效率,从而提高化学成绩。如何在初中化学总复习过程中,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将所学的化学知识构建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复习效率,有效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是每一个化学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根据多年化学教学经验,我谈谈思考。

1.复习要紧扣中考考点

《中考考纲》规定了中考化学学科所考的范围和要求,是中考化学学科命题的主要依据之一,对中考化学总复习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总复习前,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化学《中考考纲》,明确本年度中考化学考试的要求和去向,掌握中考所考的知识点,有利于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开始复习时,教师应根据考纲制订具体的复习计划,针对首轮基础知识的复习,以考点为基础复习化学课本,将每个单元的内容归纳到包容它的大块里,形成复习的总体知识体系,再结合考点内容将其编排成具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并贯穿于复习全过程。不论试题的情景如何新颖,答题的知识点基本上都来源于教材,不可能超出教材的知识水平编写一些偏题怪题。一定要根据《中考考纲》说明的要求通读教材,认真思考,尽量查找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上的漏洞。

2.复习题要精讲精练

有针对性地搜集和使用信息资料,可能会对提高中考复习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应该本着“广集信息,合理选题,选题求精,重在落实”的原则复习。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培养,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做完练习题不是简单了结,而是要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基础知识,其本质特征是什么,都有哪些知识之间的联系,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教师要广开渠道,提炼有较强启发性、典型性的试题,供学生学习参考之用,切不可粗枝大叶、随意选择。滥讲百题,不如精讲一题,万不可采取“题海战术”,让学生淹没在其中无法自拔,而要精选精练,限量用题。在讲题过程中要善于总结解题规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确保学生能够认真消化精选试题,有效提高学习能力,同时为学生节约宝贵时间,实现各学科的全面发展。

3.复习要关注热点

这里的热点主要指历届中考化学考试中经常进行测试的知识要点内容,包括物质怎样变化、化学方程式怎样书写、化学现象如何描述、常见化学现象、化学实验的简单操作、指示剂如何使用、化学用语的具体意义、判断物质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环境保护、混合物怎样分离和除杂、燃烧条件与灭火、金属锈蚀和保护、实验装置的正误、设置简单实验方案、怎样计算化学式、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等方面,这些问题都是历年必考的热点。另外,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也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新走向,而且分值比例呈上升趋势,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并通过一些精选的试题加以训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对实验的复习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必须重视实验复习,无论中考实验题目怎样变化,都需要基础理论和能力的支持。复习时要充分利用好课本,构建实验基础知识的板块、框架和网络,注意对基本实验现象考查及经典实验的考查,尤其是对实验方案的设计、改进、探究实验和对实验过程的分析、评价要成为实验复习训练的重点。熟悉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重要的化学方程式及实验现象,化学反应类型,以物质的性质为中心,掌握其制备、检验、鉴别、除杂、推断、提纯等;归纳典型装置的多种用途,依据实验的要求和条件,设计物质的制备、成分的推断、组成的测定等。复习实验时应选取典型题目讲解,弄清解题思路和方法,然后搜集类似题目进行分析研究,促使学生审清题意,看清答题的要求,提高答题的准确性、科学性。

5.发挥主体作用

再好的剧本也需要演员来演,从一定意义上讲,中考复习的主人翁应当是九年级学生。教师实际上是特殊的“服务员”,这是一种引导性、指导性、辅导性的高层次服务。因此,教师切不可将自己放在中心位置,而把学生作为可以任意摆布的附庸,要引导学生按照化学《中考考纲》说明的要求复习,掌握考点、热点、难点知识,形成化学知识体系;留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复习各章节前可设置一些阅读思考题,引导学生边复习边思考,留有足够的课堂活动空间,特别是针对复习难度较大、不易理解的典型试题,可以设计一些阶梯式的思考题,指引学生思考,让学生分析讨论,提高解题能力,还要以学生反映的难点问题为基础,结合基础知识,开展能力训练。在复习过程中,穿插一些训练题,巩固重温前面所学知识,防止学前忘后。

总之,九年级化学教师要发挥高超的教学水平,有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在复习中转变观念、更新传统复习方法,研究中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特点,了解每年的中考命题趋势,把握好复习要点,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九年级化学复习的实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

参考文献:

[1]李淑霞.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04).

高考总复习篇6

自己在几年的高考复习工作中,通过不断的探索、总结、改革、尝试,摸索出了一套高考复习方法。可概括为:学习考纲看大纲要求;钻研课本找解题的标准;研究高考题看试题形式;分析评价试题找高考方向。下来我把自己一些简单的想法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一、学习考试大纲看要求

《考试说明》是由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颁发的高考法定性文件,规定了考试的性质、内容、形式等,特别是明确指出了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也就是说要考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要考到什么程度均有明确现定。如对于递推数列规定: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顶。另如在不等式部分几何部分均有明确规定,而许多老师还要求学生掌握超纲内容,这们做既加重学生负担,也加重老师负担,偏离了正确的复习方向,当然考不出什么好成绩了。因此,在复习中我们要严格按照《考试说明》中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去复习。

二、认真学习课本找解题标准

大多数师生在高考总复习时把课本扔到了一边,每天抢着本试题,资料做题,讲题,我想这种效果不会太好。

首先,课本是全国统一的,这不仅仅是内容上的统一,而且定义、定理、公式等叙述上的规范,符号上的使用也是统一的。无论资料上、参考书中怎样叙述,如何使用符号,但课本是标准。课本以外的东西高考是不会涉及的。

其次,许多高考题课本中有原型,即由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引伸、变化而来,可以说课本中的题就是高考母题。

由此可见脱离课本的复习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以课本为标准,将课本中的题目加以引伸、拓宽、变化,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尽可能的做题以后要求学生在课本中去找原型,使学生打好基础。

三、研究高考题看形式

高考命题坚持以“两个有利”为指导思想,即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因此,高考题必将对中学数学教学发挥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无论复习哪部分内容,我们都应该认真的分析、研究近几年的高考题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提高效率。如细心研究近十年的高考题对参数方程的考查,可发现仅仅是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对参数方程的概念和参数方程化普通方程作了一点简单的考查;对二项式定理的考查主要考了通项公式的应用及求系数和的方法且主要是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的等等。即便是来年要考其它方面的,也必将遵循“整体保持稳定,不造成大起大落现象”的原则。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必要、有什么理由在这些内容上过多补充和发挥呢?

四、分析评价试题找方向

高考总复习篇7

第一,复习应明确方向,减轻备考负担。

1.教师应认真研读《考试说明》中的要求,明确“考什么”。《考试说明》是省自行命题学科高考命题的直接和主要依据,也是考生复习迎考的指南。高考试题都能严格遵循考试说明,选材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宽角度、高视点、多层次地考查了数学理性思维。试题既重视考查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够考查考生继续学习所必须具备的数学素养和潜能。新课程新增内容的考查充分,难度不大,而被新课程删减的内容试题中一律没有出现。客观题知识点清楚明确,不堆砌组合。因此,教师一方面应对比教学内容,对不作要求的内容不必花费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对试卷构成的结构、题型的变化等,教师应认真研读,细心揣摩。

2.教师应强调学生对重点主干知识要加强理解,多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思想,揭示数学本质。多年来,支撑高中数学学科知识的常考常新的主干知识,如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不等式、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与统计、导数及其应用,仍然是考查的重点。值得注意的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功能体现在给学生减负,高考试题在基本覆盖所有章节内容的前提下,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在解答题中考查的三角恒等变换和解三角形、概率统计、空间线面关系、解析几何、函数与导数等内容,均是高中数学的重点知识,层次要求恰当,试题均可用常规常法和通性通法来解决,淡化特殊技巧,但是考生要完整准确地解答,则需要有扎实的双基和良好的数学素养。因此,教师复习时要注重基础,不要盲目提高复习要求,注重对通法的理解和掌握,要注重回归课本。

第二,复习应突出数学内容的重中之重。

1.高考试题历来突出数学知识的主干,重点内容重点考。因此,削枝强干抓重点,是冲刺阶段数学总复习的重中之重。在代数部分,重点考查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导数及其应用、三角函数图像、性质及简单的三角变换、概率与统计中的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数列中的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等内容;立体几何着重考查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和空间向量方法;解析几何则着重考查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等。

2.对于高考中必考的内容,难度又不太大的,主要是以专门训练为主,尤其要重视中档题训练。容易题和中档题是试卷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得分的主要来源。不要过多做难题,而应定时定量做一些客观题和中档题,训练速度和正确率,争取多得分。例如:选择题、填空题在数学科中的比例较大、分值较高,在冲刺阶段很有必要有设计这方面的专题进行复习,强化对解答选择题、填空题方法的教学与指导。选择题的训练,重点在答题的策略性、合理性和迅速性。三角函数的训练,突出考查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及三角公式的应用和解三角形,常常与平面向量相结合。近几年,这类题大部分难度不大,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再集中训练,就可以有较大的提高。概率解答题一般难度也不大,准确理解和把握题意是关键。在高考中,往往是审题决定成败,一旦审题出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建议同学们在审题时首先弄清问题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其次注意题目的隐含条件,然后弄清各条件与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列出关系式求解。对题目中的特殊条件可用笔圈出,以提醒自己。若时间允许,在解题完成后可再审一次题,以防遗漏。立体几何的训练、试题考查的核心和热点仍然是考查空间图形的线面关系及几何量的计算。

3.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综合试题,是高考数学试题的主要特点之一。建议可从以下方面进行专题训练:(1)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的综合问题;(2)概率综合题;(3)立体几何与向量的综合;(4)解析几何与向量的综合;(5)函数、导数与不等式的综合;(6)选择题的解法;(7)探索性问题;(8)高考数学创新题;(9)数学思想方法专题。

第三,复习应突出典型问题分析。

由于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的不同,在应用一些概念、性质、定理、公式解题时常忽略解题基本原则,导致漏洞百出。如解对数问题先考虑定义域再变形转化的原则;解直线与二次曲线位置关系问题时必须考虑直线斜率不存在情况的原则;解排列组合混合应用题先组合再排列的原则,空间向量方法求角和距离时对答案进行技术处理的原则、函数有若干个单调区间不能求并的原则等。忽略挖掘问题的隐含条件而造成解题失误的也很多,如正、余弦函数的有界性,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等号成立的条件,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中对公比q的要求,一元二次方程有解的条件,轨迹中的范围、倾角的取值范围等都是学生解题中易出现问题的地方。

第四,复习应突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再挖掘。

复习中,应突出课本例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和应用,重视课本习题潜在功能的挖掘与利用。冲刺阶段要指导学生回到课本去,依“纲”固“本”,挖掘课本的潜在功能,对课本典型问题进行引伸、推广,发挥其应有作用。

第五,复习应教会学生反思,提高训练效率。

数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做题,但做题不是搞题海战术,要通过一题联想到很多题。一节课与其抓紧时间大汗淋淋地做二三十道考查思路重复的题,不如深入透彻地掌握一道典型题。例如深入理解一个概念的多种内涵,对一个典型题,尽力做到从多条思路用多种方法处理,即一题多解;对具有共性的问题要努力摸索规律,即多题一解;不断改变题目的条件,从各个侧面去检验自己的知识,即一题多变。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训练后,要反思在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知识点、分析题设条件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训练后,要注意反思所用的方法,认真总结规律,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这样有利于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训练后,回忆与该题同类的习题,进行对比,分析其解法,找到解这一类题的技巧和方法,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训练后,更要反思题中易混易错的地方,总结经验,提高辨析错误的能力。这样可以避免太多的重复,充分发挥训练功能,提高训练的效率。

高考总复习篇8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复习汇总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复习:课的类型和结构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复习: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复习:教学手段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复习: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复习:学生的学习方式

高考总复习篇9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笔者以上思维激活2及拓展和变式的教学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题组掌握电磁感应综合应用中动力学和能量问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和求解方法:(1)感应电动势大小和方向的确定(之前的电路问题),(2)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3)安培力做功的确定及电磁感应中功能关系,(4)感应电荷量的求法,(5)求解电磁感应综合应用中动力学和能量问题一般思路.

解决电磁感应中的动力学和能量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先电后力”,具体思路如下:

(1)先进行“源”的分析――分离出电路中由电磁感应所产生的电源,求出电源参数e和r;

(2)再进行“路”的分析――分析电路结构,弄清串、并联关系,求出相关部分的电流大小,以便求解安培力;

(3)然后是“力”的分析――分析研究对象(常是金属杆、导体线圈等)的受力情况,尤其注意其所受的安培力;

(4)接着进行“运动”状态的分析――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判断出正确的运动模型.

(5)最后再进行“功能关系”的分析――求解焦耳热Q的有三种方法:

通过思维激活2及变式的教学设计,学生在解答问题和题目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电磁感应综合应用中的动力学和能量问题的知识,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即电磁感应综合应用中的动力学和能量问题一般处理方法),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习与能力提高.

这样通过电磁感应中的两个思维激活题组为基础进行有序的、多视角的设计问题,就可以把这章主要知识点、研究方法都复习到了.在科学按排的典型例题中全面系统具体化的复习某一单元的知识方法比单纯知识点和方法的罗列讲授效果要好.

高考总复习篇10

第一,对作品形象理解的准确性较差。形象是文学作品的核心,承载着作者的情感态度,起表现主旨的作用。《考试说明》对把握形象、领会主旨提出了明确的考查要求,如果对形象的把握不准确,必然会造成对整篇作品主旨、感情理解的偏差,影响考查主旨一题的得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偏差会导致对表达技巧理解的偏差或错误,造成该部分全军覆没的严重后果。

对形象的理解方面,偏差表现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完全错误;一种是要害错误,次要的点正确;一种是基本正确,但局部缺失或错误。以2010年重庆卷中《保护人》阅读考查为例,对玛兰形象的认识,就典型地表现出这种情况,一部分同学认为玛兰是一个正面的形象,从而导致以后几个题完全错答;一部分同学虽然看到了玛兰的轻信,但认为他是一个热心的人,以后的其它几个问题也几乎全错;较多的同学看到了玛兰形象的核心特征,即虚荣、醉心于炫耀自己,但没有看出他还有善于投机钻营的一面,或是没有看出他的热心的一面。在散文和古典诗歌的考查中也常常出现上述情况。

第二,无法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做出评价鉴赏,或评价鉴赏不到位。表达技巧指的是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主旨和增强文学性而采用的各种各样的技巧,对它的考查是一个必考的点,且赋分较多,该方面能力的欠缺直接影响整个文学作品部分的得分。

第三,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的综合感悟、分析能力较弱。在考查中,常见到这样的题学生无法作答,或者答案切不中要害。

针对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在对文学作品的总复习中,应采用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首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自主感悟、探究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中学段学习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为什么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及其艺术风格把握不准,甚至是无法把握?最关键的问题是还没有形成自主感悟、探究的习惯,或自主感悟、自主探究的能力还不强。他们在以往的学习中,只习惯于将老师讲的那些概念化的东西记下来,很少去自己探究、感悟、思考,鉴赏经验积累的环节缺位。因此,在总复习阶段,一定要补上这一环节,在具体的方法上,首先要彻底改变教师主体的课堂结构形式,对于任何具体篇目的教学,都按照“自主阅读——感悟探究——讨论交流——小结引申”的模式去组织教学,充分彰显学生阅读、思考的主体性地位;其次,要善于调整篇目顺序,便于学生把握规律,如古典诗歌可将篇目整合为“直抒胸臆”类篇目、“借景抒情或言理”类篇目、“象征类”篇目,分类复习,散文、小说也可以作类似的整合。第三是找准不同篇目的不同切入点,彰显重点、难点,去让学生探究,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蜀相》,从对诗中重要词语的领会切入,《一碗清汤荞麦面》、《荷花淀》、《边城》从对小说风格的感悟探究切入。

其次,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积累知识、积累鉴赏经验、总结规律,如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的意义,常见表达技巧的作用;小说中各种常见的描写方式及其表达作用,标题、结尾的艺术、散文中线索的设置等。其实,试题中所考及的文学作品表达技巧方面的考点,在教材中基本上全部都出现过,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去理解、去积累。

第三,注重思维的引导,交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学生对作品的形象、主旨、表达技巧的把握不准,其实是思维的广度、深度不够,只看其一,不看其二,只看到表面,看不到实质。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交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及规律,如对小说形象的思考,要找出人物超越小说定环境的意义;散文、小说的开头、结尾、标题的艺术往往从服务形象、主旨、篇章结构,增强艺术性等方面去思考;同时,也可将不同体裁的作品进行横向比较,通过找共性,找差异,去锻炼思维能力。经过这样的反复的练习,学生的知识、经验就会慢慢转化为解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