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十篇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十篇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3:32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建议

乡村旅游源自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西方国家的农村,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理论才被正式提出,并在西方国家中形成了多元化、多功能和多层的发展格局。乡村旅游的具体含义就是以乡村的田园风光、生活文化和乡村背景为旅游的吸引物,实现农业和农村等特色资源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吸引广大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体验生活的旅游活动。

1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分析

乡村旅游具有不同于都市旅游的特色性质。首先,乡村性。它是以乡村的自然和文化形成独特的景观来吸引广大游客。其次,文化性。乡村本身不具有旅游资源的特性,然而乡村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方式、习惯的保留,却使得乡村旅游成为独具魅力的旅游观赏资源。再次,生态性。乡村本身的工业化程度较低,传统农业依然是广大乡村地区的重要产业。这就使得乡村中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等生态资源,成为现代都市居民摆脱紧张压抑生活的良好去处。最后,体验性。乡村旅游是以体验农耕文化和乡土传统为特色的旅游,它重点强调了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

2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2.1产品初级化

这种初级化具体表现在产品和需求的初级化。造成这种初级化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乡村旅游内涵认识的前期以及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很多地区在没有充分调研乡村旅游资源、市场分析和产品设计的基础上,就开发实施乡村旅游,成为导致了乡村旅游产品初级化重要原因。

2.2过度盲目的开发

为了实现自身经济的发展,很多地区没有深刻理解乡村旅游内涵,只是对原有乡村景观的轻微改动后就将其作为旅游景点。还有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景点存在着明显的人工痕迹,失去了原有的乡村旅游价值。此外,过度盲目的开发,造成农村环境承载力破坏,使得乡村旅游失去了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2.3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生产和乡村景观为依托的,而且多式多样的乡村旅游活动与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紧密的联合在一起。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必须将农业、土地、环境、旅游以及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协调配合起来。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乡村资源和景观都属于私人所有,这就造成了乡村旅游的无序开发和粗放型经营。要想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3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议

3.1实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区参与”一体化发展战略

乡村旅游发展是一项专业化、系统化的综合性发展工作,如果仅仅依靠当地居民来发展是无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将乡村地区生产和生活的时空整体性、乡村的基础设施服务以及当地居民的理解支持三者的力量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将乡村旅游纳入区域旅游的整体开发规划当中,以做出乡村旅游开发的科学安排和合理的力度。首先,政府的积极引导,能够减少乡村旅游的投资失误,从而防止出现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其次,市场在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是利用专业化的手段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并要加深产品的设计,消除乡村产品的初级化,还应当设计经济的旅游路线,实施专业的市场营销手段,以推动乡村产品和旅游资源的销售广度和深度。最后,乡村旅游的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必须征得当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而且,由于居民会承担诸多的利益和代价。所以,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前,相关部门必须全面调研居民的态度,以避免由于居民的消极态度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程度的受到限制。

3.2科学制定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

乡村旅游属于高层次、高品位和专业化强的旅游活动。因此,科学的规划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首要任务。针对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中存在的过度盲目开发的问题,具体的解决方案如下。第一,科学选择乡村旅游的布局区位。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所依靠的旅游资源较为普遍,并且本身所吸引的范围也非常的局限。因此,在选择乡村旅游资源的布局时,应当根据客源市场和交通便利的程度来确定乡村旅游景点的布局。第二,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水平。在进行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时,不仅要体现出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文化性和生态性,还应当提高产品本身的档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所以,在保证原有自然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性资源,将观赏性、享受性、知识性、参与性、体验性等体现当地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的乡村文化特点的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的设计理念当中。第三,科学计算乡村环境所能承受的客容量。每一个地区所具有的环境承载力是不同的。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之前,要请专业的人员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资源,科学的计算出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以确定所能接受的客容量。在确定合理的客容量之后,还应当实施“休养生息”政策,为乡村资源提供合理恢复的时间。

3.3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乡村旅游资源的分散性和私有性,导致了乡村旅游资源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在这种经营模式下,不利有乡村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将乡村旅游纳入到区域旅游的系统开发当中,并要统筹安排、全面规划、集中管理乡村旅游资源,真正将这些旅游资源实现最为有效地开发和使用,以为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4总结

随着工业化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出现了经济增长乏力、老龄化问题突出等较为严重的问题,然而乡村旅游却将农村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农村的空间组织结合起来,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未来的旅游规划管理下,我国的乡村旅游将发挥更重要的经济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奎.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2):30-31

[2]孙梅红.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及创新性发展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9):52-53

[3]严春燕.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的探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0,(4):68-69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长阳乡村旅游资源;现状及问题;对策

乡村旅游亦称农业旅游,在东亚地区,将传统旅游称为观光的国家和地区则称为农业观光。所谓乡村旅游,学者们普遍认同的概念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经营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2004年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专家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内容: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族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味和丰富性;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长阳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迎合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族文化为灵魂的内涵,从而满足现代人体会特异文化的心里需求。加之长阳保护很好的原生态环境,可以发展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上的原生态型乡村旅游。这种独特的原生态型乡村旅游只有在保持其原生态的自然资源和乡村特色文化的同时,才能保持市场优势,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层次上来讲,乡村旅游应该是一种在原生态的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有自己文化特色、有一定民俗内涵的原生态旅游。

一、长阳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资源

长阳乡村旅游资源具有高品位的文化内涵,这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长阳是土家族的发源地,是土家人聚集最多的自治县。土家族自由特有的特色文化和民俗节庆,是长阳乡村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的源泉。

1、民俗风情文化。长阳的土家族在上千年的发展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哭丧、哭嫁等;还有特色的节庆活动,如赶年节、过月半等,这些民俗是民间文化中带有独特性、传承性和模式性的现象。

2、家庭生活文化。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其有别于具有“共性”特征的社会文化,显示出了个性文化的优势。长阳家庭文化丰富多彩而且是一种慢节奏的文化,具有文化性又带有休闲性。游客在长阳农村家庭生活文化的环境中,学习唱山歌、跳撒叶儿荷、听古老的传说等等,感受特色文化,缓解压力,增长见闻。同时,增强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使感情更加融洽,家庭更加和睦。

3、乡村艺术文化。长阳是土家族自治县,聚集了几千年的古老民族土家族,也遗存了上千年的民族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经久不息代代相传。现存的撒叶儿荷、长阳山歌、南曲、花鼓子、吹打乐等堪称土家族的文化瑰宝,其中撒叶儿荷已经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除此之外有几项也已经被列入省级遗产保护项目。除了这些洋溢着生命的“活文化”外,长阳也有很多流传至今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有“土家族第一女故事家”之称的孙家香等一些故事家。

4、居民建筑文化。由于独特的地形、气候、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长阳形成了自己的建筑——吊脚楼。几千年来,坐落在山中的一座座吊脚楼凸显了长阳建筑特色。这种特殊的建筑必将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

(二)独特的自然资源

长阳旅游资源赋存丰富,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宜人,境内山峰林立,千姿百态;山上草木繁茂,四季长青;江水清澈透明,绿水悠悠;正所谓“江作清罗带,山如比玉簪”。清江流经长阳148公里,清江梯级开发形成“一坝两库”,库容近40亿立方米,水面13.6万亩,县域以水域风光为主体,有名山、洞穴、岛屿、象形山石、生物景观等,形成了水清如镜、碧波涟漪,气候温润、林木葱翠,高山耸立、峰回峦接,飞瀑垂练、彩虹横空,溶洞天成、千姿百态,山水相映、幽深秀美的独特自然景观。

综上所述,长阳旅游资源有别于以往的以农村田园文化为主的乡村旅游资源,告别了吃农家饭住农家窝的时代,进入了一种别具一格的以独特文化为主题以特色建筑为依托的乡村旅游。

二、长阳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长阳在为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保护探索新的途经与模式的同时,不断地利用其自身自然资源的优势,逐渐走上了将其深厚的民族底蕴和旅游资源两者结合的模式,确定了以旅游资源为载体弘扬民族文化的旅游发展道路。为了全面分析研究长阳旅游发展的状况。笔者于2007年暑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长阳旅游现状做了调查。在本次调查中,共发放100份问卷,有效收回96份。有效收回率为96%。

(一)长阳旅游发展现状

1、长阳旅游发展迅速。近两年来,湖北省长阳县旅游发展经过一系列的大手笔重措施。已经步入了一个健康、良性并快速发展的时期。清江画廊秀绝天下的旖旎风光,浓郁迷人的巴土风情,秀美的山水风光,独特的土家文化,吸引了无数中外客人。通过图1来分析近年来长阳旅游的发展状况。由此可见,长阳旅游的发展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如此好的发展趋势将会托大长阳乡村旅游市场,提高知名度,为长阳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预计在以后的几年,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将稳步上升。

2、长阳旅游开发的现状。在此次抽样调查中,首先考虑当地居民对长阳旅游开发的看法。是否给他们带来了经济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利益。调查结果表明,认为长阳旅游开发得当的人群仅占总人数的60%。他们认为旅游开发并没有认真落实。经实地调查得知,现在只被考古学家利用。也没有给当地居民带来真正的利益,大部分的年轻人都以打工为生,没有把旅游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当地居民希望通过旅游开发带来可观的收入、发扬本土文化、改善本地环境、提高交通条件等。

(二)长阳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目前,长阳旅游的开发状况仍然表现出起步阶段的种种迹象:经营者对旅游的本质归属上不清楚,缺少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对传统文化的恢复和保护意识,把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资本进行大量开发利用。受旅游业长期以来形成的投资观念的影响,甚至存在着景点景观的建设轻环境营造的现象。2006年全县招商引资合同资金9.69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个;截至2007年9月份,全县招商引资合同资金12.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个。这种急功近利的情况,不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挖掘,更不利于长阳乡村旅游走特色之路。

长阳旅游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中文化载体、轻文化内核,重有形文化、轻无形文化。通常忽视了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因此,长阳乡村旅游的开发工作一定要系统、深层次的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突出特色,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只有高立意、高起点才能在保护原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原生态型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长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一)深挖内涵,忠于乡土

长阳乡村旅游产品必须创新,其切入点应是对当地民俗文化的深层次挖掘。长阳原生态型乡村旅游是在欣赏自然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系统地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结合当地实际,突出特色,用“特色”这个招牌树立形象。挖掘特色,打造精品,增强参与性和知识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旅游资源的文化特性不流于形式和趋同现代化,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味,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从长远发展的观点来看,乡村旅游必须走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宝藏,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

(二)生态民俗,双重建设

长阳原生态型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安排既有生态的又有文化的内容,建立合理的二元结构的复合式旅游产品。注重产品的多功能性,促进长阳原生态型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长阳土家族节日文化多姿多彩,自年始至年终,几乎月月有节日,过赶年、六月六、女儿会等,体现了土家文化的特色,节日文化旅游应该是乡村旅游的重头戏,提高游客积极体验和积极参与的意识。在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以愚人岛、巴国古都、中华巴士圣山、柏元岛等为主要内容的清江画廊风景区的建设,从而构建一条以土家特色游轮为交通工具的旅游路线。游客坐游轮沿清江顺流直下游山玩水;感受旅游地的特色风俗文化;品味特色小吃和体验当地人的热情好客。这种把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相互结合的模式,能使游客的身心得到净化;同时,为使“清江画廊”成为全国知名品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重视文化,突出乡村特色

具有几千年历史的长阳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重大的历史价值。从1998年以来,长阳共收集、整理、编印出版了14部200多万字的长阳民族文化资料,内容涉及民族民间文化的各个领域,如《孙家想故事集》、《长阳南曲》、《长阳对联大观》、《长阳地方名传奇》等。2002年和2003年又编辑出版了200多万字的《长阳巴土文化从书》。早些年的著作有杨发兴的《长阳发言志》,1996年出版了杨发兴、陈金祥的《彭秋潭诗注》,1999年出版了《长阳诗词民歌集萃》等。依据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长阳民族风俗文化,以及长阳土家族的服饰和手工艺品,在长阳分布凸显当地文化的多功能能博物馆。在博物馆划分出一个区域建立具有土家族建筑特色的民俗茶馆,一方面可以品茶,品尝当地美食;另一方面也为游客聚会、休闲和社会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场地。

(四)特色宣传,特色品牌

通过对外宣传,举办一系列的旅游宣传推介活动,来提升长阳对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长阳似画廊”为宣传口号。积极参与各种旅游节及旅游会展;适时举办具有特色的旅游活动。如:举行以张建横渡对清江画廊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土家歌王”擂台赛等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调动周边的旅游市场,提高知名度,打造全国品牌。更深层次上,可以发扬本土文化,创建有品牌的长阳非物质文化乡村民俗游。

四、结语

对于乡村旅游而言,越是原生态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高质量、高层次的和最具有生命力的,最有吸引力和最有实力的乡村旅游要求自然天成的生态环境,和最具有淳朴乡土味、浓郁民族味的传统文化,而长阳恰好符合这些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它远离都市,受工业化、城市化影响较小,有着近乎原始而又俊美的自然环境,还有传统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这种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将会对国外的游客造成极大的吸引力,将成为中国最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有很大的乡村旅游开发价值。

参考文献:

1、何丽芳.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m].地震出版社,2007.

2、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

3、纪文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城环学院,2007.

4、尉国富.广西上林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广西地方志,2005(2).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生态文明两型社会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体验、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已经从过去以高收入阶层为主转向大众消费,日益成为大众化、平民化的旅游消费,这使乡村旅游拥有更大的市场需求。同时,由于城市污染加剧,节假日人们希望走出城市,到近郊的乡村景区去休闲,去呼吸新鲜的空气。但目前乡村旅游往往并没让我们满意而归,比如乡村旅游景区的卫生条件、配套措施等条件太差,结果让游客大失所望。十报告中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低碳、环保、绿色、资源节约将赋予乡村旅游新的含义。“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其主要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乡村旅游的发展要融入生态文明的理念,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

一、以生态文明视角分析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不合理的开发和建设

旅游业是一个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禀赋、社会和文化遗产的行业,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过度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将破坏旅游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随着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增加,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很多地方开始盲目开发与建设,造成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多但是过于雷同,降低了对市场的吸引力。乡村旅游项目定位不准,没有特色,加之旅游产品同质竞争严重,开发后客源不足,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2、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游客不断增多,对乡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第一,乡村生活垃圾随之增多,而且目前乡村一般不具备完善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主要采取深埋或焚烧的方式来处理,容易对土壤、水源和空气造成污染。笔者曾到武汉石榴红村、蔡甸沉湖湿地景区,发现景区的垃圾没有及时清理。第二,农村水污染状况增加。笔者曾到蔡甸沉湖湿地景区,景区正在开发与建设,虽然大部分湖水比较清澈,但也发现了受污染的湖水。第三,农田减少、乡村的环境城市化。乡村旅游的发展导致了无规划的道路、餐馆、娱乐场所建设,占据了农村大量的农田,致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为了吸引游客,很多乡村允许游客随意采摘与践踏,也使得乡村旅游地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3、生态文明意识有待提高

人们的行为受思想的约束与影响,目前,生态文明的理念在我国比较淡薄,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导致乡村旅游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比如部分旅游者不负责任的旅游行为,乱扔垃圾,为农村带来大量不可降解的废弃物质。此外,部分风景名胜区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和管理队伍,经营者本身缺乏相关法规的制约,在进行景区开发时,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乡村旅游的特征要求要可持续性发展

乡村旅游的魅力在于乡村独特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发展乡村旅游,生态环境是基础。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应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在开发中要注意保护乡村的自然风貌和乡土文化,确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今乡村空间逐渐退缩、乡村资源不断消减、乡村环境不断城市化、乡村文化逐渐舞台化,这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同样面临着重大挑战。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人们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也将会越来越关注资源与环境保护。

二、以生态文明理念发展乡村旅游的措施

1、加强政府调控,减少盲目性

以生态文明的视角发展乡村旅游会产生外部性问题。乡村旅游景区在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发展的同时,要减少能源和资源的使用与消耗,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积极治理污染,自觉将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统一起来。政府应适当介入,制定合理的政策,纠正外部性所产生的市场失灵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对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进行统筹安排、整体规划,防止经营者的盲目投资与开发。第一,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从全局、整体的角度出发,以打造统一的乡村旅游产品,形成统一的区域旅游线路,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第二,政府还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扶持乡村旅游发展,例如对以生态文明的方式发展乡村旅游的景区给予低息信贷或税收减免或政府补贴等政策。第三,通过完善当地基础设施等手段来鼓励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大建设投入,完善交通、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的联动发展,完成城乡清洁工程的同时也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整洁、美化的村庄环境。只有当乡村旅游改变小而散的自由发展状态让其走上规模经营,最终形成规模效应时,才能更好地促进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完善。第四,在政府的引导下,在全国有代表性的建立几个示范的生态乡村旅游景区,对其它地方发展乡村旅游起到了带动、宣传、示范的作用。

2、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以生态文明的视角发展乡村旅游:旅游消费者,将转变消费观念,在旅游的过程中注意环境的保护,爱护旅游资源;旅游景区经营者,将积极引导消费者的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价值观,大力倡导生态旅游、低碳旅游、健康旅游,并适度控制景区的游客接待量;旅游地居民,将自觉参与旅游开发与景区环境保护、文化保护之中。

培育生态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政府作为制度的建设者,应积极进行生态文明的宣传与教育,使环保理念和厉行节约的行为深入公众内心,改变人们的价值观;第二,抓好学校的生态意识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以至于高等教育建立起生态意识教育体系,把生态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第三,注重社会和媒体的引导。生态意识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仅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还要靠社会和媒体的引导,引导人们树立起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形成生态文明的价值观。

3、合理规划

我国的乡村旅游存在旅游产品同质的现象,比如,看油菜花武汉周边有黄陂大余湾、蔡甸消泗乡、新洲旧街镇都有万亩以上的连片风光。因此,在进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发挥当地的特色,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找准乡村旅游产品定位,做好规划。不同地域乡村旅游所依托的资源各不相同,有的以自然风光为依托、有的以当地特殊乡土人情为依托、有的以生态农业为依托等。比如武汉的黄陂景区依托当地的资源,开发了木兰天池、木兰古门、木兰草原等景区,形成了区域品牌。因此,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充分开发和展现乡村独特魅力,尤其是人们的旅游行为日趋多样化、个性化今天,乡村旅游差异化的发展正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市场需求。

4、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制度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融入生态文明的理念,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纳入领导的考核评价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建设生态文明的长远目标与年度计划结合起来,建立科学、客观、可行的阶段性、可量化指标评估体系,及时跟踪、监测、分析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纳入领导绩效考核内容。第二,对于新开发的乡村旅游景区,把好入口关,完善项目准入机制,坚持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不破坏当地的“乡土”文化,着力推进低碳的、健康的、绿色的、生态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第三,地方政府应制定完备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旅游开发法规及管理办法,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第四,加强旅游产业开发管理和监督。相关部门充当旅游产业开发的管理和监督者,严格按照已经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来监督经营者的开发行为。

5、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

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既要通过教育普及逐渐形成,更要通过物质设施的引导,提示人们实施生态文明的行为。比如很多景区设立的爱护花草、爱护文物、节约用水等指示牌,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生态文明理念的传递,此事虽小,但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游客的生态文明的行为确实需要从小事做起,慢慢的转变成自觉的行为。在景区内,用以传递生态文明理念的这些说明牌、指示牌、劝诫牌和讲解牌等一系列物质设施要和景区的整体环境相和谐。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各方包括政府、旅游业的经营者、旅游者、旅游景区的居民等各方的参与、推动。

6、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链

旅游业是关联效应很强的行业,涉及到景点、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多个方面,在旅游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不完善,都会影响游客的满意度。乡村旅游要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以下几个环节:第一,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目前有的乡村旅游到达景区的交通状况不好,例如,有的乡村旅游景区通常都不在大路边上,到景区通常要走一段崎岖不平的道路,有时连路标也没有,要有熟人带路才能到达。第二,改善景区的配套设施。乡村旅游景区通常离市区有一定的距离,如果游客想在景区暂住一段时间,与乡村旅游相配套的设施就显得更加重要,但是目前这些配套设施都还不健全;如景区内无医疗保健站、平价药店、小超市等配套设施。第三,景区内的卫生状况要改善。参加乡村旅游的旅游者大都来自城市,他们对住宿、餐饮的卫生要求较高。而我国目前大多数乡村旅游卫生环境不理想,特别是厨房和厕所环境较差。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又将随之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建立处理垃圾和改善卫生条件的配套服务体系。

(注:本文章为武汉商学院规划项目课题《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G008。)

【参考文献】

[1]兰宗宝、韦莉萍、陆宇明:生态文明理念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1).

[2]谢宗孝: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蔡甸[n].长江日报,2013-12-23.

[3]柳忠勤:把生态文明融入生态旅游的全过程[J].今日国土,2008(11).

[4]朱国芬: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教育体系刍议[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生态文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开发措施;毕节市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

1、生态文明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其本质是伦理、生态和产业合一的文明。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后的一种文明形态,它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它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综合。

2、乡村生态旅游

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次提出乡村生态旅游一词,在1993年国际乡村生态旅游协会将其乡村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其定义重点强调的是对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科学合理的乡村生态旅游,广义的乡村生态旅游则认为乡村生态旅游只是一种旅游形式或者旅游思想,包括一切在大自然中进行的游览、度假活动等,[1]主要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地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等得旅游活动。

3、生态文明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的意义

我国的乡村生态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乡村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审美视角也随之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回归自然,贴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便成了很多游客选择旅游的初衷。但是由于我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或者乡村生态旅游的意识在我国起步较晚,很多时候游客旅游的初衷与结果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反差,导致部分旅游景点的自然景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生态文明的理念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毕节市辖七县一区,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基于发展,导致开发结构与理念的不和谐,很多的旅游资源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1、毕节市旅游资源概况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处于滇黔川三省的结合部。本地区区位优越、气候宜人、交通便利、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并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旅客休闲、度假、避暑的首选之地。毕节市国土总面积为26853km2,占贵州省国土总面积的15.25%。毕节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奇峰异石、山间湖泊,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景观,如织金洞、威宁草海等,为此,民间把毕节称为“洞的王国、花的世间、鸟的天堂”,可见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是如此的丰富。因此,毕节市在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实验区。

2、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城市色彩逐渐加重,乡村特色逐渐减退。乡村生态旅游最大的资源特色就是有别于城市风貌的生态特色,乡村生态旅游主要体现在乡村性上。乡村性主要表现在不同于城市的农村特有的生产生活,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历史古迹等。近30年的发展,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景点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比如大屯彝族土司庄园、观音桥办事处塘房村董武刚家的凯鸿园。

(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或者是乡村生态旅游,我们要保障交通便利,吃住方便。但是毕节市的很多乡村旅游景点,这些硬性的指标始终达不到要求,导致游客很少去,或者是去了一次就没有什么兴趣。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驾车旅游或者是短途旅游的次数会越来越多,有些旅游景点,遇见突发天气转变,游客走到途中便不能前行。因此,对于毕节市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必须完善道路设施,提高吃住场所的质量,才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转机。

(3)卫生环境条件差。毕节市的部分农村旅游景点,卫生设施极为缺乏,尤其是饮水和厕所,其次还有垃圾乱扔乱丢现象极为严重,从而导致游客不愿意再一次前往旅游。有些农村旅游景点,只要一到景区,遍地都是白色垃圾,这样的景区是不会吸引游客旅游的。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游客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如果游客看到的情况与自己的估计相差太大的话,那可能来一次,下次就不来了。

(4)接待水平有待提高。在对毕节市七县一区的乡村旅游景点的调查过程中,很多的旅游景点从业人员缺乏相应的旅游服务知识,而且服务质量较差。有些旅游景点,从表面上,游客玩得很开心的,但是游客吃住的条件差,不断遭到举报。有些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对景区的了解程度还没有一些普通的游客了解多,这样就为景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1、创新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

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不但要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气候环境,还要突出本地区的历史风土人情,把国家对毕节的开发扶贫元素融入里面,彰显本地区乡村生态旅游的人文性、原生态性、历史性与时代性,更要发展和倡导低碳旅游、原乡村生态旅游,这是推动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国家能源资源逐渐减少的大背景下,旅游景区倡导宣传低碳旅游,比如低碳饭店、低碳出行、低碳住宿等等,增加乡村生态旅游的项目,同时结合当地景点和历史文化元素,加大对相关旅游产品的研发力度,进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又能对地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较好的保护。

2、加强和完善村寨参与的体制机制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其最主要的问题是带动相关村寨及社区的经济增长。就农村乡村生态旅游而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深入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村寨及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和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村寨及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的水平和思想觉悟。

3、加强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1)生态餐饮业。对于毕节市来说,很多乡村的餐饮仍然保留原始的气息,这对我们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好事。应该充分挖掘本地区丰富的餐饮资源,全力打造生态餐饮品牌,是本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更具特色,并为之大力推广。在旅游景点,我们要能够为游客提供安静舒适的场所,使游客尽情地享受生态餐饮。

(2)做好住宿条件和接待场所的规划,加强住宿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能够保持原生态的,是最能吸引游客前往进行旅游的元素之一。在建设时应考虑创新,同时要结合地方文化元素,创建一种原生态参观,在宾馆的外形、室内装修上,应该与景点和地方文化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尽可能使用天然材料。

(3)景区道路系统。对于景点的交通道路系统,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做一个长远的规划和战略部署,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加工改造。这建设景区道路交通系统的时候,应注意建设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生态性。景区道路尽可能少用水泥等现代筑路材料,尽量减少对珍稀濒危动物正常生存的干扰。

4、依托式连体开发模式

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对于毕节市所有的乡村生态旅游,并不是每一个地区都适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然而,各方面条件都适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地方并不是很多,所有单一的特色景观可以联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还有就是依托本地区丰富的资源,这些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特色突出,本身具备足够强的旅游吸引力,其客源市场依据其知名度、旅游产品特色等差异而不同,可以是近程、及中远程。

5、多方着手,提升区域竞争力

一个旅游景区的生存,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竞争性是极为关键的一点。竞争力的强弱,与景区的生存发展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景区应该多方面着手,提升景区在整个大区域的竞争力。如提升景区形象、将历史文化与景区产品有机融为一体、增加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加强景区管理、创新景区销售模式等,这样才能为本景区的发展提升竞争力,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四、小结

毕节市的农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无论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并且具有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彰显“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的特色。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要积极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尽量把毕节市最美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展现给游客,为毕节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兴斌.中国的乡村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环境保护[C]//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编.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3-137.

[2]郝芳.农村乡村生态旅游及发展模式探析[J].林业经济,2014.100-103.

[3]曹晓鲜.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89-94.

[4]王嘉学,明庆忠,杨世瑜.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地域模式初步研究[J].生态经济,2005.1.95-97.101.

[5]龙祖昆.湖南乡村生态旅游培育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07(11).

[6]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作者简介】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篇5

一、以生态文明视角分析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不合理的开发和建设

旅游业是一个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禀赋、社会和文化遗产的行业,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过度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将破坏旅游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随着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增加,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很多地方开始盲目开发与建设,造成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多但是过于雷同,降低了对市场的吸引力。乡村旅游项目定位不准,没有特色,加之旅游产品同质竞争严重,开发后客源不足,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2、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游客不断增多,对乡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第一,乡村生活垃圾随之增多,而且目前乡村一般不具备完善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主要采取深埋或焚烧的方式来处理,容易对土壤、水源和空气造成污染。笔者曾到武汉石榴红村、蔡甸沉湖湿地景区,发现景区的垃圾没有及时清理。第二,农村水污染状况增加。笔者曾到蔡甸沉湖湿地景区,景区正在开发与建设,虽然大部分湖水比较清澈,但也发现了受污染的湖水。第三,农田减少、乡村的环境城市化。乡村旅游的发展导致了无规划的道路、餐馆、娱乐场所建设,占据了农村大量的农田,致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为了吸引游客,很多乡村允许游客随意采摘与践踏,也使得乡村旅游地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3、生态文明意识有待提高

人们的行为受思想的约束与影响,目前,生态文明的理念在我国比较淡薄,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导致乡村旅游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比如部分旅游者不负责任的旅游行为,乱扔垃圾,为农村带来大量不可降解的废弃物质。此外,部分风景名胜区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和管理队伍,经营者本身缺乏相关法规的制约,在进行景区开发时,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乡村旅游的特征要求要可持续性发展

乡村旅游的魅力在于乡村独特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发展乡村旅游,生态环境是基础。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应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在开发中要注意保护乡村的自然风貌和乡土文化,确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今乡村空间逐渐退缩、乡村资源不断消减、乡村环境不断城市化、乡村文化逐渐舞台化,这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同样面临着重大挑战。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人们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也将会越来越关注资源与环境保护。

二、以生态文明理念发展乡村旅游的措施

1、加强政府调控,减少盲目性

以生态文明的视角发展乡村旅游会产生外部性问题。乡村旅游景区在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发展的同时,要减少能源和资源的使用与消耗,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积极治理污染,自觉将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统一起来。政府应适当介入,制定合理的政策,纠正外部性所产生的市场失灵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对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进行统筹安排、整体规划,防止经营者的盲目投资与开发。第一,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从全局、整体的角度出发,以打造统一的乡村旅游产品,形成统一的区域旅游线路,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第二,政府还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扶持乡村旅游发展,例如对以生态文明的方式发展乡村旅游的景区给予低息信贷或税收减免或政府补贴等政策。第三,通过完善当地基础设施等手段来鼓励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大建设投入,完善交通、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的联动发展,完成城乡清洁工程的同时也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整洁、美化的村庄环境。只有当乡村旅游改变小而散的自由发展状态让其走上规模经营,最终形成规模效应时,才能更好地促进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完善。第四,在政府的引导下,在全国有代表性的建立几个示范的生态乡村旅游景区,对其它地方发展乡村旅游起到了带动、宣传、示范的作用。

2、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以生态文明的视角发展乡村旅游:旅游消费者,将转变消费观念,在旅游的过程中注意环境的保护,爱护旅游资源;旅游景区经营者,将积极引导消费者的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价值观,大力倡导生态旅游、低碳旅游、健康旅游,并适度控制景区的游客接待量;旅游地居民,将自觉参与旅游开发与景区环境保护、文化保护之中。

培育生态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政府作为制度的建设者,应积极进行生态文明的宣传与教育,使环保理念和厉行节约的行为深入公众内心,改变人们的价值观;第二,抓好学校的生态意识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以至于高等教育建立起生态意识教育体系,把生态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第三,注重社会和媒体的引导。生态意识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仅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还要靠社会和媒体的引导,引导人们树立起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形成生态文明的价值观。

3、合理规划

我国的乡村旅游存在旅游产品同质的现象,比如,看油菜花武汉周边有黄陂大余湾、蔡甸消泗乡、新洲旧街镇都有万亩以上的连片风光。因此,在进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发挥当地的特色,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找准乡村旅游产品定位,做好规划。不同地域乡村旅游所依托的资源各不相同,有的以自然风光为依托、有的以当地特殊乡土人情为依托、有的以生态农业为依托等。比如武汉的黄陂景区依托当地的资源,开发了木兰天池、木兰古门、木兰草原等景区,形成了区域品牌。因此,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充分开发和展现乡村独特魅力,尤其是人们的旅游行为日趋多样化、个性化今天,乡村旅游差异化的发展正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市场需求。

4、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制度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融入生态文明的理念,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纳入领导的考核评价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建设生态文明的长远目标与年度计划结合起来,建立科学、客观、可行的阶段性、可量化指标评估体系,及时跟踪、监测、分析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纳入领导绩效考核内容。第二,对于新开发的乡村旅游景区,把好入口关,完善项目准入机制,坚持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不破坏当地的“乡土”文化,着力推进低碳的、健康的、绿色的、生态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第三,地方政府应制定完备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旅游开发法规及管理办法,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第四,加强旅游产业开发管理和监督。相关部门充当旅游产业开发的管理和监督者,严格按照已经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来监督经营者的开发行为。

5、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

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既要通过教育普及逐渐形成,更要通过物质设施的引导,提示人们实施生态文明的行为。比如很多景区设立的爱护花草、爱护文物、节约用水等指示牌,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生态文明理念的传递,此事虽小,但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游客的生态文明的行为确实需要从小事做起,慢慢的转变成自觉的行为。在景区内,用以传递生态文明理念的这些说明牌、指示牌、劝诫牌和讲解牌等一系列物质设施要和景区的整体环境相和谐。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各方包括政府、旅游业的经营者、旅游者、旅游景区的居民等各方的参与、推动。

6、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链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工业革命农业发展生态农业

一、吉林省乡村旅游成就与问题

(一)吉林省乡村旅游现状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关东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秀美纯净的自然风光广泛地蕴藏在吉林乡村的每个角落。淳朴的民俗民风、独特的自然奇景、诗意的田园风情、古老的历史遗迹,这些都是吉林省开展乡村旅游业的优势资源。吉林省发展乡村旅游基础好、资源得天独厚,全省现有的300多处旅游资源中有70%分布在县乡,各种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节等乡村旅游形式应运而生。2007年国家旅游局将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和谐乡村游”,有着生态农业大省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双重身份的吉林省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随着旅游景点景区的开发,乡村旅游发展已涵盖我省广大农村地区,囊括了农、林、牧、副、渔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农业的各种业态,成为吉林省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旅游者4558.65万人(次),同比增长21.31%;旅游总输入450.80亿元,同比增长28.74%相当于全省GDp的7.02%。一般来说,一个产业能占到GDp的8%,就可以说是“支柱产业”,吉林省的旅游业越来越接近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二、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乡村意象模糊,品牌意识不强。乡村意象是人们对乡村的整体感觉和印象,是人们对乡村的反馈和映射在心理上的积淀。乡村意象可以激发城市游客前往乡村寻找回归原始的“归属感”,然而吉林省的乡村旅游业起步晚,发展程度低,没有对发展做出合理的定位,思想意识依然停留在狭隘的乡村旅游业视野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仅仅局限于经验型经营阶段,开发单兵作战,尚未形成景区整体开发状态。许多乡村旅游只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多数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从而限制并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

2.同质化开发,低端重复问题严重。吉林省乡村旅游开发多停留在餐饮、观赏、采摘品尝、农事体验等层面,也存在同质化、类型单一、低层次重复开发等问题。另外,旅游项目与线路,就长春市而言,60多家旅行社,旅游项目几乎雷同,缺少深度开发。长春某旅行社一资深人士认为,乡村旅游吸引人的地方在于给久居都市的人带来新鲜感。如果只是重复性的相互“克隆”,容易给消费者带来厌倦感,时间一长必将影响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而据记者了解,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标准化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省内高校旅游专业和农业院校均没有设置相应的课程,社会缺少专业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此外,我省乡村旅游产品在品牌打造和品牌宣传上力度不够,各地具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不够突出。

3.基础设施落后,区位交通条件差,接待能力弱。由于地方经济条件限制,乡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基础设施落后,不便于开展大规模的旅游。在接待能力方面,一些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不到位,交通、通讯、住宿、餐饮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很多游客对乡村游的最大不满就是“不卫生,不方便”,特别是在上厕所和住宿方面。

4.管理与服务参差不齐,服务质量差。由于乡村旅游季节性强,并多限于家庭作坊式服务,所以服务意识基本处于原生态,除了更多的民风民俗外,很难说有高水平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另外,由于监管缺位,存在不正当竞争者借机扰乱正当的竞争环境,从中牟取暴利,让乡村旅游业市场失去了最重要的道德形象,失信于消费者。

三、吉林省乡村旅游问题原因分析

1.从目前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看,受地方经济发展制约,吉林省发展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从外省发展情况看,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乡村旅游在福建、安徽省农村地区增长迅速,对推动经济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缺乏整体规划,管理不到位,存在盲目开发状态。在市场开发方面,一些地区急功近利,没有规划,盲目开发,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同时,旅游法制建设还有待加强,规范乡村旅游市场行为,强化市场秩序。尽管一些地方已经出台了地方的乡村旅游质量标准和管理办法,但是在执行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偏差。有关业内人士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服务质量标准及行业管理办法,处理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关系,加快吉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步伐。

3.缺乏专业的管理和服务人才。近几年,吉林省乡村旅游呈现“遍地开花”蓬勃发展喜人态势,但与业界的发展不相匹配的是,相应的规划、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培养还不能相应地跟上,另外由于乡村旅游的景区的分散、旅游企业的狭小加上待遇等条件限制,也影响了相应的人才向乡村旅游业流动,从而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吉林省乡村旅游面对省内外激烈竞争,挑战多多。在国家宏观旅游政策和旅游市场快速发展为其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吉林省乡村旅游也面临着省内外竞争激烈化和旅游需求多样化所带来的挑战。毫无疑问,吉林省乡村旅游市场大有可为,希望更多的农民改变传统观念,参与旅游市场经营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特色,将旅游资源转化为农村致富的一条新路,把乡村旅游的“蛋糕”越做越大,让更多的农民尝到甜头。

参考文献:

1.韦林.做大吉林省乡村旅游“蛋糕”[n],吉林日报.2011-07-26.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升级发展;区位分析;四川民族地区

【研究意义】四川i民族地区幅员辽阔,面积30.2l万km,占全省总面积的60%。随着四川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农(牧)民增收、产业替代、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区分乡村旅游发展的区位条件,避免乡村旅游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对优化旅游资源组合、转变发展方式有重要意义。【前人研究进展】李左人(2006)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一种物质消费,更是一种满足精神需求的文化活动和审美活动,因此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四川城郊乡村旅游需要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持续发展。www.133229.com蔡军等(2010)阐述了灾后重建给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带来的新契机,并以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生态旅游规划为例,探讨了在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四川乡村生态旅游规划。黄维兵等(20l1)分析了城乡统筹背景下四川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快四川乡村旅游产业的企业化制度建设、建立四川乡村旅游产业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研究开展针对四川乡村旅游产业的资本运营服务,以升级更新四川乡村旅游产业。夏爱萍和马朝洪(2011)通过分析和研究四川乡村生态旅游现状及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契机,得出要实现乡村生态旅游转型升级,形成现代化规模经营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必须在以人为本、生态优化的原则下,采取政府支持、企业运作的方式,流转林地,整合资源,统一规划,景观培育,实现产业联合和多元发展。【本研究切入点】四jii城郊乡村旅游掩盖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特殊性,且对当地农(牧)户较为分散的生产条件、民族文化的微观农牧业基础及区位等研究不足,在人口较为稀疏的四川民族地区城郊乡村游是否可行,有待进行区位条件上的考量。【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对四川民族地区区位条件进行分析,对该地区的乡村旅游进行归类,寻找升级发展的合理途径,为四川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1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四川民族地区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及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该地区是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间的地貌屏障,是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屏障,是游牧与农耕文化的交错带,是具有血缘、地缘联系的民族交融地区(艾南山,2007)。其总人口650余万人,面积3o.5万km,地广人稀,城镇化水平低。近年来,四川i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较快,模式也不断丰富和完善。2008年4月,四jli省《四川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规划布局了一批“藏家乐”、“羌家乐”、“彝家乐”和特色家庭旅馆,启动建设特色牧(农、林)家乐示范乡、示范村和示范户。2010~2011年,凉山州西昌市、甘孜州丹巴县、阿坝州汶jif县和茂县先后被授予“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荣誉称号。可以认为2008年4月是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开端,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和扶贫、以工代赈等相关政策和政府的分解目标管理措施促进乡村旅游深入发展,而开始的地点就在凉山州。2007年凉山州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8,fl元,接待游客人次是2005年的4倍,旅游总收入是2005年的3倍多;2008年凉山州西昌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00万元;2009年凉山州旅游收入突破50亿元。

其中,凉山州西昌市将“一村一品”作为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化、规模化的载体,推出高枧荷色、川兴蜜桃、黄水烟草、西乡葡萄、樟木箐樱桃、安哈彝寨、黄联石榴、月华油桃等八大乡村景区,集生产、生态、旅游、文化等功能于一体。

2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区位限制“凉山模式”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为特点,西昌市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是四川盆地城市及附近的攀枝花、宜宾、楚雄等城市散客。西昌市是四川民族地区唯一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试点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试点县(市),有可以依托的景区。在公路、铁路、航空运输上,西昌市具有较四川其他民族地区更良好的区位条件,能满足家庭游客短程旅游的需求。西昌市所处的安宁河谷具有较四川其他民族地区更良好的农耕条件,且政府主导的优势在西昌市乡村旅游升级发展中作用明显。

从成都的农家乐模式到北京民俗村模式,我国乡村旅游大多以大城市周围的城郊乡村为实施地,而在四川民族地区,大平原、大城市、快捷交通的地区仅限于安宁河谷。凉山州乡村旅游采取观光采摘为主的农旅结合模式,吸引消费群体的主要是安宁河谷冬季的温暖天气和彝族风情,但类似这种观光采摘、民俗表演的农旅结合模式在甘孜、凉山(安宁河谷除外)、阿坝三州大部分地区均受地貌、气候与土地利用条件的限制而无法顺利开展。

从表1可以看出,凉山州人口规模、城镇人口规模、耕地面积均大于其他两州,年降水量、月均温变化、最低海拔高度等自然条件均有利于农耕人口和城镇集中分布。虽然凉山州城镇化率在全省排倒数第二位,但规模上明显大于其他两州,其交通线、耕地与人口集中分布在安宁河谷,因此,农旅结合的发展模式较适合凉山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凉山州发展乡村旅游的另外优势在于农业人口集中在海拔2700m以下的地区,游客不会出现高原反应。川西高原海拔均3500~4900m,正常情况下,即使以海拔27001\"1\'1为营地,海拔2700~3500133_也会成为有老人、儿童的家庭进行休闲度假旅游的屏障,使得这些地区乡村旅游的布局选点比安宁河谷更复杂。而海拔2700~3500m的屏障带大致沿阿坝、红原、松潘、康定、木里、盐源、乡城一线,略呈j字形(简称松潘一木里线),西高东低,景观上为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因此,凉山州农旅结合模式在甘孜、阿坝两州并不适合。

3区位分析

3.1乡村旅游的区位类型基于吸引物的定义,北京市乡村旅游游客的目的主次顺序是:吃农家饭(23.2%)、欣赏风景(22.8%)、农产品采摘(14.9%)、欣赏乡村(10.7%)和住农家屋(10.3%)(王兵等,2006)。这种乡村旅游是以城市居民个人短时间的消费为主要特征,可称为“城郊型乡村旅游”。陶玉霞(2009)认为,乡村旅游需要提高到生态旅游层次,以资源开发为导向,这种乡村旅游可称为“原野型乡村旅游”,旅游只是区域内的次要活动。即城郊型乡村旅游是指以中心城镇居民为客源,利用城郊便利交通和较低的地租条件开展的短程旅游;原野型乡村旅游是指以独特事物吸引游客,受区域内游客接待能力的限制,专程旅游成本较高。安宁河谷内密布铁路、国道、高速公路,城镇集中,乡村旅游的区位条件接近前者。

3.2方格状区域格局难以形成城郊型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由于四川民族地区山河相间,交通网呈格状,城市数量少、规模小,缺少与成都农家乐、北京民俗村相似的城郊区位,即短程交通、低价的本地食品和充足的劳动力,该地区难以形成乡村旅游客源市场。此外,四川盆地边缘的龙门山、峨眉山等2000~30001ti的中山与松潘一木里线山地景观相似,分散了深入民族地区的盆地内游客;虽然象~t)rl石椅羌寨、峨边月儿坪彝族新村距离成都平原城市在60km以内,但其接待能力不强。

杜能环是以市场交换为基础的区域内农业收益最大的一种布局方式,即肥力均匀的平原,自城市而外为自由农业带一林业带一轮作带一放牧区及高质易运品一荒野,其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依次递减。尽管各带均有收益,但距离中心城市越远,则交通成本越高。微观上,农户接待城市游客更容易发生的区位是在劳动力较多、土地相对丰富的林业带和轮作带,而牧区和荒原由于缺乏农产品和剩余劳动力,接待能力较差。土地贫瘠、人口稀疏、交通密度低使该地区乡村旅游的供应总量少,旅游成本高,容易被盆地内低成本农家乐分流或替代。借用屏障(、barrier)与廊道(corridor)两种性质不同的单元来对四川民族地区区位进行宏观分析,其空间单元格局如图1所示。屏障1、2、3、4、5的高峰分别是雀儿山、雪宝顶、格聂、大风顶、贡嘎山,多有终年积雪,容易形成单独的景区或自然保护区,脱离农户管理。廊道1、2、3、4是阿坝高原、甘孜高原、安宁河谷、岷江河谷。除安宁河谷有较多本地城镇人口外,其他地区只在重要交通线路上才有成都客源,如成都游客经京昆高速公路过屏障4进人廊道4的安宁河谷,或经省道213由廊道3进入廊道1的若尔盖草原。广泛分散的农(牧)户不能为稀缺线路提供大量的农业剩余,因此,四川民族地区更适合低成本农家乐的经营方式。3.3农牧交错的区位条件维持了原野型乡村旅游的乡土性我国北方的农牧业受降水条件限制,古代小麦就成为游牧民族抢夺农耕民族的过冬食品。这条农牧界线在北方大致沿400mm等降水量线分布。在甘肃以南,受横断山区海拔高度的影响,气温降低,耕种受限,农牧界线与春小麦、冬小麦的分布界线近似。从全国来看,农牧界线大致沿燕山一六盘山一云岭一线,四川民族地区主要位于燕山一六盘山一云岭线西南段以西,农牧交错带约占四川民族地区面积的47%,适宜农、牧、旅兼营。此外,深处内陆的农牧交错区位条件避免了城市化,维持了原野型乡村旅游的乡土性,同时农牧混合经营使得农户收入相对稳定,保证了该地区农户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

川甘青交界是不同尺度的农业气候响应敏感区(一年一熟与高寒无农业交界、农牧业过渡、北亚热带敏感区),单一的农业经营不适合气候敏感区(张丕远,1996)。该地区糌粑、酥油茶和青稞酒等藏族传统饮食特色均需要种植业支持。而实际上,从东北延伸至西南的春小麦区(也适宜青稞生长)为乡村旅游升级提供富余的物资保证。在这条线上,理县米亚罗镇八角碉村就将村寨、草原风情、农耕文化同时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理县桃坪羌寨2002年凭借其独特的民族农耕文化成为aaa级旅游景区。此外,甘孜州、阿坝州的高原纯牧区可以开发民族金属饰品、印刷品、唐卡等易运旅游商品,以供应游客。4两种乡村旅游类型的升级发展不同乡村旅游类型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李德明和程久苗(2005)认为,政府主导模式能广泛适应乡村旅游,“公司+农户”经营模式适合观光农业或农事旅游,“旅一工—农一贸”联动模式适合开发旅游商品、纪念品。这些模式主要适合客源市场比较成熟的城郊地区。

由于一些大城市周围远郊的大田作物和林带景观较靠近城市中心,其乡村生态环境不能成为稀缺资源吸引城镇居民,因此对于城郊型乡村旅游,应适当增加供给档次,依托旅游线路和廊道,重点发展松潘一木里线以东的农林地区;对于原野型乡村旅游,应当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空问组合,保持其乡土,重点提高屏障2、3、4、5处的乡民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并在屏障1处修建度假村。两种乡村旅游的升级发展主要措施见表2。5建议以政府主导的模式在道路建设、住房改善、环境保护上见效明显,这为四川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升级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方格状区域格局的存在以及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景点的季节性限制,四川民族地区升级发展对旅游线路开发、交通网、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等有更高要求。与阳朔、迪庆仁安藏村相比,四川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应建立在农牧交错的区位上,才更能保持乡村性和可持续性。从旅游资源的开发来看,在松潘一木里线以东,应发展替代旅游以减少环境压力,以西则应兼顾农牧环境的客观性和传统社会的乡土性认识,加强民族文化产品和草原旅游线路的开发,将高寒麦类食品和民族聚落作为深度开发的关键,重点发展原野型乡村旅游,避免数量扩张的片面性,丰富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农业、农村特点,提升乡村旅游质量。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篇8

张明珠

福山区紧紧围绕"生态文化旅游"主题,进一步明确以旅促农、以旅富农的目标和思路,着力发挥乡村生态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东厅街道作为城郊结合地区,响应全区号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始终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坚持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与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相结合,强力推动乡村生态旅游又好又快地发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与生态小康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路子,积累了推进承接旅游产业转移的新经验。

一、东厅街道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东厅街道办事处坚持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突出农民增收和生态和谐发展为核心,狠抓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取得了不少成果,吴阳泉、丁家夼等2个居委会获得"省级旅游特色村"称号,双龙潭樱桃谷、裕盛桑葚采摘园等4个采摘园获得"山东省精品采摘园"称号,2017年解字崖村地思泥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落地。通过对本地乡村旅游模式的调研发现:

(一)东厅街道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1、农家乐。"农家乐"是指以农民家庭为接待单位,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等资源,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特色,以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亲近大自然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生态旅游活动,感受农家生活,这是普及面比较广的一种乡村旅游模式,主要满足附近城市居民周末近郊出行游玩的需要。目前,沿水库周围的栾家村、解字崖村等地开发了水库风光农家乐,丁家夼村、吴阳泉村等大樱桃生产基地开发了以大樱桃采摘配套为主的农家乐。

2、观光采摘园。在主要干道、知名景点、大樱桃等水果种植地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开发。如吴阳泉村的扳倒井-百花广场步行观光圈、解字崖村近水库双龙潭大樱桃生态谷等。

3、休闲农场。以体验农村农业情趣为主,活动内容一般包括田园景色观赏、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住宿、度假、游乐等健康旅游。如解字崖村在建的综合乡村生态旅游项目、东厅村裕盛桑葚采摘园等。

4、农业公园。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综合性经营为特色,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园区建设成为集现代农产品生产、购物、消费场,观光休闲、会务等有机结合为一体。目前东厅街道重点开发的解字崖地思泥旅游项目,这是以农业公园为目标,积极进行开发建设中。

(二)东厅街道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特点

1、政府主导作用突出。各乡村生态旅游点在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政府的积极引导、规划起到了重要作用。以解字崖村地思泥项目的发展为例,按照"自主经营、政府服务"的模式,由街道办事处牵头帮助跑手续,建立全村一百五十余名村民参与的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助合作社规划设计发展蓝图、发掘旅游资源。同时办事处对该村实施了大规模的环境综合整治,联系旅游、卫生、环保、质检等多家单位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引导农户开办高品质农家乐。解字崖村的生态旅游项目一旦建成,将会创造大量工作岗位,给村民带来更多的收入。

2、富民增收效果明显。通过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连年宣传,大樱桃、苹果、桃等水果已经成为了福山的名片,大樱桃销量年年攀升。同时,随大樱桃、苹果、桑葚等水果市场一同走向繁荣的生态采摘、乡村生态旅游等经济形态,为东厅的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3、乡村旅游特色产品优势明显。第一,东厅街道地处城乡结合地带,交通便利,具有明显的区域竞争优势。第二,802省道贯穿东厅街道境内,来往客流量大,承载能力较强,最终形成了沿水库、沿省道分布的乡村生态旅游带。东厅街道大力推广乡村旅游特色产品,以樱桃、桑葚等水果种植为核心形成了集采摘、购物、观光、餐饮等多种形式的配套产业。

4、乡村生态旅游客流量分布季节性较为明显。东厅乡村生态旅游旺季与本地的大樱桃、草莓、苹果等水果收获季节相吻合,旅游客流量波动较大,旅游客流高峰出现在在1月份的草莓收获季、5月份的大樱桃收获季,11月份的银杏林成熟季,在其他月份形成了空白期,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还有待继续发掘新的增长点。

二、东厅街道办事处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方面所做的工作

为了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东厅街道采取多项措施,全力保障乡村生态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成立了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调度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为成员,加强在旅游旺季对旅游资源进行调度和宣传等工作。

二是制定了发展规划。平时注意积累第一手资料,加强调查研究,就本地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思路、目标、规模等内容进行较为详细的规定,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工作提供了一个科学性、可行性的依据。

三是加强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旅游行业就是服务行业,必须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东厅街道联系相关的部门,邀请专业人员定期对从事农家乐、生态采摘等旅游项目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才能打造东厅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

三、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成效和积极意义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经济,对本地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完善、提升收入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一是解决当地农民就业并加快了经济发展。以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亲近大自然等重要内容的乡村生态旅游活动消费群体日趋增多,一并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行业日趋兴盛,为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是促进本地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为了配合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不断发掘"最美乡村",东厅街道积极引导农户建果园、修微水池、硬化道路、改厨改厕等,极大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基本达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也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推动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改变了过去小农经济意识、粮食就是"命根子"的意识,将农田改种成了大樱桃、火龙果、猕猴桃等果园,建成了丁家夼、双龙滩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实在在地提升农民收入。

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制约着乡村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的因素还有不少,经调研如下:

一是对乡村生态旅游认识不足。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所需的条件缺乏充分认识,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过高,导致对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过于乐观、期望过高。二是出现建筑的城市化、活动的商业化等趋向,忽视在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中继续有效地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三是未能认识乡村生态旅游与农业生产的互补性和功能优势,从而忽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是缺乏统一规划。目前的乡村生态旅游还是缺乏全面规划,更多还是依靠农户自己经营,布局比较零散,缺乏在宏观层面上的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导致资源开发的形式单一、水平不高、档次低下、特色不强,缺乏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

三是基础设施落后。目前的许多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道路、停车场、卫生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食宿设施条件差,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难以让人接受,难以留住游客。

四是乡村生态旅游景点管理滞后,服务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少数景点游览线路组织不好,标志不明显;二是管理与经营体制不健全,从行业管理上看,管理力度不够,并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三是整体形象有待提升,部分景点卫生状况不佳,还有的景点附近有乱搭乱建现象,影响整体效果。

五是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单一,品位不高,建设规模小、档次低,未形成系列,造成产品雷同,难于满足日趋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由于缺乏资金投入,许多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只是表层开发,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参与性不足,难于提高旅游者旅游感受。

六是市场研究不足,宣传促销力度不大。市场宣传促销不力已严重制约了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存在地域分散、经营规模小的特征,而且资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致使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无力从事全面的市场调查研究。乡村生态旅游市场宣传定位比较模糊,很少走出去宣传促销,只寄希望于导游、其他从业人员将人带去和回头客。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这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

五、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对策及建议

一是把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拧成一股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要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这项工作摆到新农村建设的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提供服务,常抓不懈。同时加大扶持力度。通过一系列的举措,积极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创造条件、留有余地,从而达到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有利于农村的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二是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形成推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合力。实践证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单靠市场自然发育,靠农民自发行动,在现阶段是行不通的。作为政府部门要统筹规划,统一领导,完善机制,依法管理。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要重视农民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也要加强政府部门引导,使这些经济主体真正起到开拓市场、行业自律、维护权益的作用,成为联系农民、指导工作的助手和纽带。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篇9

一、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贵州乡村旅游可开展的旅游活动本质上都是综合型的、参与性的体验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休闲类、度假类、农事与农业活动类、环境旅游及文化类旅游。纳雍县乡村旅游的发展主要以休闲类与农业观光为主。本文主要通过对当地资源情况、客源情况及进行分析,从一定程度上把握和判断当地旅游发展的状况。同时,如何有效合理地针对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和发展意见是本文的探讨重点。

二、纳雍县旅游资源概况

根据马耀峰,甘茂主编的《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中所述,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各项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类。纳雍县旅游资源由地貌、水体、综合景观、历史古迹、古建筑、陵园、园林、社会风情等组成,类型多样化,资源呈现多层次态势。纳雍“全境多山,峰峦叠起,沟壑纵横,流水下切,山高坡陡,岩溶地貌较为发达,峡谷、溶洞、瀑布、地下河流各处皆有,是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除自然风光外,独有的文物古迹和民族文化也构成了纳雍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由于历史原因,纳雍境内文物古迹丰富多彩。如石棺群、彝文碑、古石桥、古生物化石、《水西玄通大书》等文献、宣慰使官邸、古驿道、古战场遗址、汉、彝文摩岩石刻及修路碑等。有各具特色的民族歌舞及风情,有远近闻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品,民族文化内涵深厚,极具魅力。其中苗族芦笙舞蹈“滚山珠”,1989年以来就在国内外多次演出,获得中央领导和国内外广大观众的赞赏。同时,景区分布形态呈现以县城为中心,其余零星分布,在区域发展中既有紧密集中的态势也有较为分散的特点。从旅游区域规划上来看,景区的密集性有利于旅游者旅游线路的规划与安排,相对分散的景区也能让旅游者在短平快的旅游过程中再次选择不同类型的景区。

三、客源情况及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客源是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纳雍县自开展乡村旅游以来,旅游者不断增多,客观上提高了当地的旅游收入和整体生活水平,根据政府报告中关于旅游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次的相关数据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的数据中,笔者选取两个时间点来看,在2009年旅游年收入为2267万元,2014年为7485万元,在五年时间增长了3倍;客源人次方面,2009年的接待人次是8.256万人,2014年的接待人次是17.913万人,同比2009年翻了一倍。在旅游收入与旅游客源接待方面,呈逐年增长趋势。

根据《纳雍县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统计的工作总结》中数据显示,本地乡村旅游经营商有1724家,从业人员1422人,乡村旅游投资6127.5万,景点内农民人均收入达12201.68元,旅游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比重61.34%。总体来说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各个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建设。如门景、绿化带、休闲娱乐场所、饮食文化场所等设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使得纳雍县旅游经济得到加强和提升。

从乡村旅游的表现形式上来看,主要以休闲农家乐和生态观光园为主。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挂牌“乡村旅游农家乐”20家,2009年新增挂牌5家,2010年新增挂牌25家,并统一申报星级示范户25家。同时,纳雍县还将启动建设乡村旅游a级景区1家,授牌乡村旅游农家乐25户,新增乡村旅游星级示范户10户。近年来,县政府通过政策支持,项目扶持,市场拉动等方式,已经在雍熙镇林场,沙包安乐、天星,维新镇总溪河等地形成了一批有实力的乡村旅游农家乐。由此可见,纳雍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基本模式已经形成。

四、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从整个产业格局发展来看,乡村旅游发展规模小,产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程度较低;在旅游规划和统计体系方面尚存不足;单纯的以发展经济的思路较为主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乡村旅游的发展观念和居民意识的特定性,并由此增加了其原生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难度。在资金和管理方面缺乏一致性和协调性,分配机制及管理体制的缺陷,建设与投资的不匹配,景区规划的不合理性以及管理能力的欠缺导致的后续问题尤为突出。人均受教育程度低,专业从事旅游服务的人员匮乏也是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过度追求城市化,忽略以乡村本色和本区域内民俗风情为主要基调的环境建设,通过低层次的修建和对其他地区的追逐,求得短平快的经济回报,使得以“生态、绿色”为核心吸引力的乡村文化逐渐模糊,很难满足城市居民对生态旅游的市场需求,这些是纳雍乡村旅游无法持续发展的主因。

基础设施的建设缺乏规划性,旅游产品的同质化、低级化、单一化同样难以适应市场新的需求。就目前状况而言,许多乡村旅游项目,没有做出自己的特色。农业、温泉、体育休闲、会议等旅游产品繁多,没有很好的整合,导致旅游区缺乏独特的主题,给人一种杂乱的感觉。因此,如何规划和调节在开发与持续精准发展的过程对当地乡村旅游的观念植入、资金投入、管理模式、优质旅游产品开发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在新的政策和形势下,纳雍县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全力助推广大农村“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倡导和着力夯实旅游发展的新思路,如何秉承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方式的旅游体验活动,如何将乡村旅游的发展纳入精准扶贫和可持续的发展,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同时,合理建立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将这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逐步发展起来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重点方向。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篇10

【论文关键词】旅游资源;竞合分析;定位;北京市;南窖乡

南窖乡位于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西北部山区,乡中心距108国道8km。总面积40km2,全乡所辖8个行政村,现有耕地521.33hm2,粮食总产量130t。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煤炭、石材、石灰石,同时还有果树、旅游、山场和牧草等资源。有各种果树40万株,主要品种有良乡板栗、柿子、核桃等,干鲜果品历史最高产量达2440t。南窖乡东南部为石灰系岩石山地,西北部为石灰岩山地。土质以山地褐土和黄褐土为主,土壤中性微酸。平均海拔754.9m,大部分地区处在203~700m,适宜板栗、柿子、核桃等果树生长。其中板栗是名特优品种,是“良乡板栗”的主产地。现有板栗树10.7万株,种植面积185hm2,年产量220t,市场销售广阔,产品供不应求。现对南窖乡旅游资源进行分析。

1竞合分析

南窖乡旅游产业发展初期,主要的竞争对象为南窖乡周边、房山区的其他旅游资源,如十渡、琉璃河、周口店遗址等,竞争的主要方面是对客源的争夺,因此首先明确客源至关重要[1]。京郊旅游的大部分客源为北京和河北的双休日旅游或小长假出游的游人,以旅游团、家庭自驾游、学生或同事的团体出游为主。游人主要目的是为从日常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改换心情,主要游玩活动为欣赏京郊山区的美景以及体验以景色为依托开发的一些游乐项目,观看一些文化历史的遗址,体验农家乐和采摘活动等[2]。

南窖乡主要竞争对象都有主要旅游景观,如十渡镇——主要以优美景色为主,有漂流、蹦极等活动,竞争力强;周口店镇——周口店遗址,历史悠久;琉璃河镇——琉璃河大桥和琉璃河遗址等自然以及文物遗址资源等。周边旅游的优势:起步较早,名气较大,文物资源有些历史悠久,交通可达性强;劣势:有些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同一个地方旅游资源指向单一,难以引起游客的再度旅游兴趣。

南窖乡优势以及建设方向:特色资源丰富,有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古建资源等,可以享受到多方面的文化和娱乐活动;充分发展基础设施,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吸引游客;生态环境保存好,遭受破坏小;由于去过的人少,对游人有神秘的吸引力;南窖乡的遗址可以让游人进行体验式旅游,不只是观光;发展生态农村[3],体验更高级别的农家乐;南窖乡现状资源丰富,涵盖了各色旅游资源,需要兼顾各个方面的同时应做好重点景观的突出,使每个村都有各自的特色和重点,并将其整合起来,形成南窖乡的京郊农村旅游链。要充分发挥并扩大每个村的资源和优势,利用道路互通的方式将几个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整体。并且在每个村现有的范围上扩大其影响范围,例如可将村周边的自然环境有效利用,修建林中小屋或增加游乐项目等,将相邻的村资源整合联系起来。为提高与周边的竞争力,整个南窖乡要改善基础设施,保护环境,充分发展“体验式旅游”,并建立生态村。最终实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并起到保护环境和古建的作用。南窖乡的旅游业发展也存在着劣势,如知名度较小、交通不便利等。

2南窖乡旅游资源分析与定位

明确南窖乡的总体定位,以生态农村为主的体验式旅游,突出各个村自身的特色,从而让游人体验到多种活动,并可以加强其合作关系,减弱村之间的竞争[4]。

2.1花港村—生态门户

现状:在建设一条方便出入的道路;盛产桃子。

建设方向:作为进入南窖乡的门户,必须做好基础设施工作和门面工作,以游客接待住宿和生态观光园为主要特色,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加大桃种植的规模和品种,每年春季举办桃花节,夏季举办采桃节,并以一些独特的活动增加氛围,扩大突出桃子的资源优势,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一系列的产业链。

2.2中窖村——栗香金山

现状:曾产煤矿,但现已勒令停产;栗子资源丰富。

建设方向:进行采矿区的生态恢复和改造,形成自身独特的景观,并可以介绍采矿的历史、流程,以此作为一个吸引游人的项目;充分打造栗子产业链,举办栗子节,进行招商引资完善栗子产业链,形成栗子相关制品,带动旅游的同时推进自身的经济和产业的发展。

2.3大西沟——果林飘香

现状:水果、山羊、坚果、石材等资源丰富。

建设方向:充分恢复利用采石坑,形成独特景观,并且发扬页岩的历史、文化及用途;建立生态园采摘水果节,丰富种植的水果种类和面积,形成一定规模,可以采取招商引资的策略。此处不仅可以进行生态采摘,同时也可依傍着优美的自然景色,加大农家乐和采摘园对游人的吸引。

2.4水峪村——古韵犹存

现状:自然环境优美,被评为“2008北京最美村落”;有古建筑、中幡队、碾子等。

建设方向:由于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人文气息,水峪村是南窖乡旅游项目建设的重点村之一。以古建为重点,依托美丽的自然环境,并适当调整水系。对比周边的资源,水峪村古建的优势在于可以作为开发为住宿的客栈,可以让游客们进行体验式旅游,旅馆和餐厅都可以参照古代的客栈和小店的样式,并提供与之匹配的餐饮和服务,以此来作为特色吸引游人。充分发挥此地美丽的自然景色的优质,建设相关的游乐项目,扩大水峪村的影响范围,将周边一定面积的山水都划入规划范围。与十渡相比,又多了份人文特色并且其自然环境保留较好,只要扩大知名度,其竞争力很有可能超过十渡。

2.5三合村——生态之村

现状:小型水库;小煤窑。

建设方向:对小煤窑进行生态恢复,可适当保留几个作为遗址,结合明清时期能源供应的问题,向游客讲述历史文化。充分利用扩建水坝,以三合村为例建立生态示范村。改造街道和房屋,建立收集雨水系统,增加村内绿地面积,将雨水收集、居民生活废水排放以及农业灌溉用水和水坝集合成一条系统,建成房山区第1个生态村。

2.6南窖村——古道西风

现状:南窖乡最大村落;拥有遗留的古建筑、古商道和集市。

建设方向:主打京西古道这个历史文化,将古集市的作用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出来,重现昔日古道丰富繁华的场面,参考北京烟袋斜街的做法,将南窖村打造成房山区的烟袋斜街;修复部分受损的有藏传佛教意义的古桥,加大对游人的宣传普及力度。